2008年7月23日

luxury property price fall 50 %

Apocalypse soon / 謝國忠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The leverage pyramid supporting world property prices is unravelling, but it's not too late to sell.


The troubles at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the US semi-government lenders that hold or guarantee US$5.4 trillion of mortgages, have exposed the innermost sanctum of the credit-cum-property world of the past decade. They have lent their semi-government credit ratings to dubious financial products that purport to decrease financial risks by reshuffling the deck. While government money will bail them out, they will cease to be the sugar daddies for Wall Street. The leverage bubble has nowhere to hide; it will explode.



Rising leverage was the tide that carried all asset prices upwards. In Hong Kong, London, Mumbai or New York, rising property prices became the reason for prosperity, and this prosperity was the rationale for the rising prices. As one Hong Kong tycoon told me, wealth begets wealth; people who make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 buy property, people who make money in the property market buy stocks, and the happy story goes on and on. Yet, the free lunch was an illusion. Its engine was the debt pyramid game.



The bricks for the pyramid were new financial products that purported to decrease risk for owning assets and, hence, required less capital for their purchase. The rising price trend validated the power of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several years. In fact, the rising trend was due to the belief in the new products that created a demand boom for risk assets with debt financing. Like any bubble before, this one fell under its own weight. As a bubble grows, it needs proportionally more money to stay afloat. At some point, there isn't enough to keep it rising. The ensuing rush for the exit reverses the momentum. The way down is usually much steeper than the way up.



Rising oil prices are an accelerator for the downturn. Money is reallocated from most bubble cities to oil exporters. The money reduction sucks the air out of the bubble. To fight the receding tide, central banks are printing money to slow the descent. But more money leads to higher oil prices, sterilising the central banks' efforts. Further, high oil prices depress economies and decrease investor confidence. The central banks are fighting a losing battle against falling asset prices and are fuelling stagflation. The inflation will take years to cure. The central banks are digging their own graves.



Investors should sell any asset that has benefited from rising leverage. Property is entering a bear market everywhere except among oil-exporting countries. All else being equal, while inflation is good for property, the current price is already too inflated to be supported by inflation. While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rises, property prices fall. At some point, the ratio of the two returns to the historical norm and the bubble is fully deflated. On that basis, property prices may fall by one-third globally, and by half in many "hot" cities.



Hong Kong's property market is triply vulnerable. First, the city's economy depends on its stock market. That is falling. Local speculators made billions from mainland IPOs and they splashed out on luxury properties. The wealth spillover from the stock market boom w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perty market.



Expanding financial sector employment was another spillover. As investment banks expanded their payrolls on the dream of endless hot Chinese IPOs, many bankers got their big bonuses. But the hot IPOs of yesteryear are now underwater. Loss-bitten investors are not re-entering the market. Those bankers lucky enough to keep their jobs have no expectations of a bonus. This is definitely not the time to splash millions on a luxury property that is actually a modest-sized concrete box.



Secon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is likely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after the November election. US inflation is becoming entrenched. The Fed is caught between financial and price stability. Every time it tries to sound tough on inflation, another financial explosion forces it to loosen the money supply again, sparking more commodity speculation.



Next year, the explosions may cease and the Fed may be able to switch to fighting inflation: it may raise interest rates to 5 per c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As adjustable-rate mortgages dominate Hong Kong's property financing, the massive rise could hit investors or speculators hard. The default rate could spike.



Third, China's economic cycle is turning down but inflation is staying up. In particular, Guangdong faces a serious downturn. Its export economy is being hit hard on rising costs and falling demand. What is happening to Macau's casino business shows how a lack of money in Guangdong could affect its neighbours. At the same time, inflation means that Guangdong will charge Hong Kong more for its goods and services. Hong Kong will get less money from, but pay more to, its neighbour.



The triple squeeze may imply one of the worst years, next year, for Hong Kong property. During the current bubble, the mass market hasn't inflated dramatically. The pain from the massive price decline between 1997 and 2003, plus sluggish income, has prevented mass hysteria in the property market this time. Those with money to spare ramped up the "luxury" market. Citing negative real interest rates, too many people - mostly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who may lose their jobs soon - have maximised leverage for property purchases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prices at many well-known developments have tripled since 2003.



Hong Kong's luxury property price may fall by 50 per cent from its peak. It is not too late to sell. An offer may b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you expect. But you should take it. The big fall is yet to come.

世界經濟揮不去的陰影

謝國忠:世界經濟揮不去的陰影
2008年07月21日 《新華商》雜志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現在,世界經濟已進入滯脹,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增長也開始下滑,預計這一階段將持續兩年。各主要央行正通過減息與注入流動性來穩定金融系統,但對金融穩定的偏重加大了通脹壓力。要等到金融狀況足夠好的時候,央行才會將重點轉向價格穩定。2009年下半年,主要央行將開始提高利率以反擊通脹,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2010年進入衰退。

  全球經濟通脹的信號

  隨著泡沫破裂,資金正在離開房地產和信貸市場,進入大宗商品市場。除供給約束外,這是推動商品通脹的主要力量。當商品通貨膨脹推高各地生活成本時,工資膨脹就近在眼前,於是帶來第二波通貨膨脹。為挽救金融機構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更會火上澆油。房地產及信貸泡沫的破裂降低了經濟增速,這確實可以從需求方面減輕通脹壓力,但在成本方面,當前的貨幣環境是高度通貨膨脹性的,從工業用金屬、能源、農產品到勞動力,莫不如此。

  2011年,下一輪經濟周期或許就將開始。它會和上一輪周期(2003年到2007年)一樣嗎?我認為不會。過去20年的低通脹毋寧說是一個例外,而不是規律。未來,通貨膨脹會更為頻繁地發生。即便全球經濟從當前的危機中恢復,因巨額債務而繁榮的商業,仍將步履維艱。

  過去20年,全球通脹率一直穩步下降,金融市場將這一趨勢歸功於央行的政策。即便每次美國經濟受到什麼威脅,格林斯潘就削減利率、注入流動性,通脹率也還是下降。很多人都以為,格林斯潘對保持經濟增長和低通脹有什麼秘方。但我多年來一直認為,格林斯潘正領導美國和世界經濟走上一條歧路。低通貨膨脹率不是緣於美聯儲或其他任何央行的政策,而是因為“冷戰”結束和全球化興起。

  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也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它們本是規模較小的農業經濟體,但隨著制造能力擴大,它們的改變為世界所感知。特別是中國,在全球貿易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30年,中國出口增加了150 倍;2008年,中國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崛起的速度是史無前例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經是全球制造業的價格制定者。並且,隨著制造業企業不斷遷往中國,它也對全球勞動力成本有巨大影響。

  蘇聯解體引起商品價格長期低迷,中國增長壓低生產成本,兩者結合帶來了全球低通脹。格林斯潘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位置上,不斷降低的通脹與央行並沒有多大關系。而且,以美聯儲為首的各主要央行認為,低通脹意味著允許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犯了一個大錯誤。

  寬松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有重大影響。前蘇聯和中國引發的通貨緊縮力量,阻斷了貨幣供應增長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即貨幣供應增長沒有導致CPI上升。於是,貨幣流入資產市場,引起資產價格上升。雖然債券價格上漲,但其收益率在上世紀90年代大幅下降。當債券市場不能吸收更多貨幣時,多余的貨幣就流入股票市場,形成科技股泡沫。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過剩流動性又通過新的信貸工具流向房地產市場。而在債券和科技股泡沫時期,由於金融成本降低,財富效應增加,房地產價格已經被高估。

  房地產泡沫破裂給格林斯潘的聲譽蒙上巨大陰影。出於自衛,格林斯潘今年3月17日在《金融時報》中發表題為“我們永遠不會有完美的風險模型”的文章。他辯稱,央行不能在事前識別經濟泡沫,只能在泡沫破裂後放松貨幣政策,以減少影響;並且,房地產泡沫在許多國家都同時發生,因此,美聯儲是無法阻止的。但事實上,這兩個理由都是錯誤的。

  現代歷史上,泡沫頻頻出現。當股市市淨率超過3倍,房地產價格連續三年或更長時間比收入增長更快時,通常就是泡沫。當然,例外是有的,將來也還會有。但泡沫對未來經濟發展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即使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它是泡沫,央行也應該糾正資產市場。格林斯潘的邏¼卻相反,他相信在不確定是否泡沫的情況下,央行應該盡可能容忍市場的上升趨勢。顯然,他的這種哲學並沒有在眼下的繁榮與將來的潛在損失間保持平衡。

  格林斯潘開出的藥方也有問題。貨幣供給過剩通常是泡沫的一部分,當泡沫破裂時,印刷更多的貨幣會惡化通貨膨脹。當然,沒有人質疑格林斯潘的藥方,因為到泡沫破裂時,通貨膨脹問題就不是那麼顯眼了。但印鈔票最終還是會導致通脹。印得越多,通脹越高。

  格林斯潘論點的第二部分,即房地產泡沫在許多國家都發生,因此原因不在美聯儲,這一論斷也是錯誤的。在所有央行中,美聯儲是擴大貨幣供給的領頭羊。由於美元是全球貿易的基准貨幣,其他央行要麼跟隨美聯儲,要麼就得承受本幣升值的後果。大多數央行更關心自身的經濟,於是選擇跟隨美聯儲。

  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就是貨幣政策的外部效應。如果一個國家采取措施控制通脹,其自身的經濟增長就會下降,同時有利於降低其他經濟體的通脹。這種溢出效應使得所有央行都不願意采取緊縮政策。未來兩年,這一互動過程將對通脹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最後的結果會是,通貨膨脹達到一個高位,令所有央行同時感到驚慌。

  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通脹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一輪經濟周期的末尾,其特征是泡沫破裂和低速增長。到一定時間以後,經濟將會復蘇,新的周期也會開始,但其轉變過程非常重要。我相信,2010年下半年,央行會將重點從金融穩定轉向價格穩定,並采取緊縮性政策。到時,全球經濟很可能會經歷另一次下降,其程度會比當前更為嚴重。

  俄羅斯經濟復蘇,依靠的是石油價格上漲,這部分又是由於西方的貨幣政策。收入上升帶來了俄羅斯自身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增長。中東歐國家已加入歐盟,逐漸趨近西方生活水平。如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經濟疲軟和弱勢貨幣一樣,1989年至1999年間,中東歐國家經濟增長率僅為年均1.2%。但2000 年以後,其年均增長率達到5%,規模也達3萬億美元。

  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名義GDP高於中國,其石油消耗是中國的70%。就資源消費而言,它們一度構成世界經濟的巨大通縮力量——1989年至 1999年間,其石油消費的減少量是中國增加量的2倍。它們的復蘇,將在能源市場上產生與中國需求同樣重要的影響。就勞動力供給來說,中東歐國家的失業率比西歐低;而且,俄羅斯及中東歐國家與西歐一樣,都經歷著社會的老齡化。在我看來,它們的勞動力市場條件,也將推動全球通脹。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保持低通脹的另一個原因。但這一低成本擴張已經走到盡頭。四種重要投入品——勞動力、土地、煤和環境——都已經達到供給極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煤礦無利可圖;沿海的裝配工廠在不增加工資的條件下,就能招到內陸數以萬計的工人;地方政府還通過提供廉價的工業用地和稅收優惠吸引投資,卻忽視環境保護。

  以國際價格測算,中國能源消費成本已經超過GDP的10%。當然,價格控制和補貼使這一數字有所降低。但能源在 GDP中的份額仍然很高,其價格上漲將帶來顯著的通脹,因此,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能源成本將顯著提高。年輕勞動力已經短缺。這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住宅與商業用地的價格也大幅飆升。自2000年來,許多一線城市地價已經上升10倍或更多。地方政府依然試圖控制工業用地價格,以留住現有企業,吸引更多企業。但土地價格膨脹通過生活成本提高,已經進入了總體生產成本,這需要工資的提高來抵消。許多企業在選擇廠址時,已經將本地房地產價格納入考慮因素。我估計,工資水平的一半是由房地產價格決定的。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松懈的環境保護在中國的低成本擴張中占據重要地位。 20年前,制造業發展初期,環境惡化程度較低,污染相對於環境的承受力仍然較少。但目前,環境惡化已經到達極限,累積污染非常嚴重。中國不得不采取嚴厲的環境保護標准以防止災難的出現。這是生產成本提高的另一因素。

  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有很多原因。過剩貨幣的增加會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脹,但這不必然帶來全球通脹。貶值和通脹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可能互相抵消。例如,中國通脹率在20世紀80年代以美元計是4%,90年代已經是零。因此,對於世界來說,中國經濟是通縮性的。但美元自2000年以來年均貶值達5.1%,高於美國的通脹率,並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未來10年,中國也許將引領全球經濟通脹,即由於人民幣升值,中國以美元計價的通貨膨脹率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2008年7月21日

危機再現

2008-07-19 | 謝國忠:危機再現

謝國忠/文 《財經》雜志 總第216期  [ 07-21 00:00 ]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按揭市場的兩大支柱快要倒下,信貸危機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已經來臨;中國的國有金融機構過於迫切地與華爾街打交道,可能會重蹈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覆轍

  信貸危機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已經來臨。美國按揭市場的中流砥柱—— 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正瀕臨破產邊緣。

  兩家公司都是政府發起企業(GSE),而且它們規模如此之大,誰也不會想到它們會倒閉。因為一旦倒閉,美國住宅市場的資金流將被切斷。兩家公司業務合計占據了美國按揭市場的半壁江山。政府不得不對其展開救助。

繼續救市

  當前危機起源於銀行給購房者提供了過度貸款。近年來,人們認為,“金融創新”可以使信貸投資者減少風險,而“金融創新”也讓人們購房時背負了較高的財務杠杆。除了傳統上購買銀行抵押資產並打包成證券化產品,房利美和房地美也購買了信貸衍生品市場的新金融產品。事實已證明,“金融創新”能降低風險的說法只是天方夜譚。隨著房利美和房地美深陷危機,信貸泡沫的核心被暴露出來,現在恐怕是危機的最糟糕階段。

  危機並不會隨著這兩家機構瀕於破產和政府實施援救而結束,更多諸如地區性銀行的金融機構將會倒閉。例如,擅長經營抵押貸款的獨立國家房貸公司(IndyMac Bank)曾為住宅市場繁榮貢獻過一臂之力。7月11日,它卻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它也是美國歷史上倒閉的第三大銀行。獨立國家房貸公司的破產可能會讓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花費40億美元至80億美元,這可能超過FDIC530億美元存款保險金10%。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可能會在近期對 FDIC實施資本結構調整。有預測顯示,當前信貸危機造成的總體損失將達1萬億美元。到目前為止,包括房利美和房地美估計損失在內,已經確認的損失高達 5000億美元。

  即便如此,華爾街的麻煩仍遠未結束。貝爾斯登的倒閉並沒有給其他機構一個“免死金牌”,它們只是在美聯儲的支持下暫時幸免於難。數家華爾街機構可能已經岌岌可危,就像被判定為死亡的植物人。一年之後,華爾街幸存的機構將更少。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已經宣布,打算采取臨時穩定措施,並希望措施能獲得國會批准,以拯救房利美和房地美。臨時穩定措施,是通過為兩家公司提供政府擔保來維持其正常運營。投資者可以繼續購買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以支持其運作,否則,美國住宅市場上將沒有流動性可言。其中一項臨時的穩定措施,就是美聯儲將向兩家機構直接提供短期融資服務。而這意味著,美聯儲將通過印刷鈔票來拯救金融系統。最終,房地產價格下跌的損失會被貨幣化,並被轉移。

  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救援行動將弱化美元,推高通脹,提升債券收益率。我相信,援助資金最終將來源於美聯儲新印的鈔票,或部分來自財政部發行的債券。正如我在2007年8月提出的觀點,美聯儲的援救行動將增加貨幣供應,並通過商品投機導致通脹上揚。由於美元是世界性貨幣,美國可將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通過貨幣化來轉移,而這一舉措僅會導致美元貶值而不會出現美元崩盤。由於國際投資者持有16萬億美元金融資產,貨幣化對美國而言是一個優先考慮的策略。通過通脹和美元貶值的傳導效應,外國投資者將分擔三分之一的損失。為了避免給他人做嫁衣,後者現在應該出售美國國債,推動債券利率飆升,從而制止美聯儲印刷鈔票的行為。到目前為止,主要由各國央行組成的國際投資者正陷入恐懼之中,不知何去何從。而美國正在利用這個機會將損失向全世界轉移。

  正如上期講到,這場金融危機導致全球滯脹。信貸危機使得房地產泡沫破裂,打壓全球需求。與此同時,美聯儲大量印刷鈔票拯救金融系統。當貨幣流向金融系統時,投機者用其購買石油等商品。因此,貨幣供給的增加同時轉化為全球通脹。由此產生的負利率無助於全球經濟增長,因為它使得大量的財富重新分配,轉移到石油出口國。這些國家的貿易盈余重返全球金融體系後,引發更為嚴重的通脹。直到美聯儲將利率提高至6%,並維持不變時,這一惡性循環才能被打破。

  我確信,美聯儲將在11月美國大選之後開始提高利率。由於擔心對經濟增長造成衝擊,利率的提升步伐在初期將是緩慢的,並希望能通過小幅度的利率提升嚇退石油投機者。在2009年下半年,美聯儲將意識到恐嚇戰術無效,並開始加快利率提升的步伐。預計聯邦基金利率在2009年底將提高至約5%的水平,對油價構成打壓。然而,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美聯儲將在2010年再次降息,投機者也將卷土重來。美聯儲與投機者之間的博弈將延續多年,引發通脹出現類似20世紀70年代的波動。最終,美國政府將任命一位類似於保羅沃爾克(Paul Volker)這樣的鐵腕人物擔任聯儲主席。新主席將把利率提高至10%,徹底摧毀通脹和投機者。歷史將再次重演!

衰落始末

  讓我們重新回到當前危機的討論中來。房利美和房地美與中國的國有銀行相似,它們依賴於政府支持來運作。房利美作為國家經營企業成立於1938年大蕭條時期,它主要支持數量眾多的地方儲蓄與貸款機構(Savings and Loans),後者為當地的城市居民購買住宅提供貸款。

  房利美從這些機構手中購買按揭資產,為其提供流動性,並在它們擴張時提供資金支持。1968年,房利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這點與近年來中國國有銀行的大舉上市類似。隨著抵押資產證券化的不斷發展,房利美的業務不斷擴張,也變得更為復雜。它從諸如銀行、金融公司、投資銀行等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中買入按揭資產,並在資本市場上將它們證券化。通過資本市場的杠杆作用,房利美成為了按揭市場的龍頭老大。為了限制房利美的壟斷力量,美國政府在1970年成立了房地美,希望後者能與之抗衡。

  房利美和房地美自成立以來,在提高自有房產權覆蓋率上扮演了重要且積極的角色。擁有自己的房子是“美國夢”的核心,而自有房產權也是市場經濟穩定的基石。房子是最重要的消費品,也是最重要的資產。“居者有其屋”將有助於增強社會穩定。對於政府而言,盡可能地降低按揭成本意義重大。為了控制風險,房利美和房地美對於它們要購買的按揭資產的要求很嚴格。它們常用兩個指標考核資產,分別是首付比例和家庭收入/債務比率。直到信貸危機爆發前,它們的業務一直都是盈利的。

  房利美和房地美瀕於破產原因有三。

  第一,當房地產價格有太多泡沫時,兩家公司的風險控制措施不足。在這輪經濟周期中,美國房屋價值一度達到了GDP的170%,相比於歷史平均水平 100%,房價跌幅也要遠遠高於20%-30%的首付比例。由於根據美國法律,按揭合同是一個有限責任合同,房價的下挫使那些持有負資產的人們傾向違約不還貸款。4月,凱斯-希勒(Case-Schiller)房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下滑15.3%。直到未來房價結束下跌時,預計該指數還將再跌15%。截至3 月底,房利美和房地美宣稱擁有合計810億美元的資本金(占資產總額的1.5%),當房價平均下挫30%時,它們的損失將高於資本金。

  第二,作為政府發起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必須提供公共服務。20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後,政治家呼吁它們為穩定市場發揮作用。在缺乏其他購買者的情況下,它們成了按揭市場的最後購買人。一季度,兩家機構共買入或擔保了市場中81%的按揭證券。並且,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市場上出售的按揭證券的質量都是可疑的,因為金融機構都試圖將他們最糟糕的資產出手。盡管現在評估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公共服務的損失仍為時尚早,但毫無疑問,這是拖累兩家機構的重要因素。

  第三,作為政府發起企業,它們無法在復雜的金融市場中有效運作。如同中國的國企,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雇員類似於公務員,而提供和出售復雜金融產品的華爾街雇員則是高薪頂尖人才。前者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華爾街提供給他們的復雜金融產品,而後者可能會充分利用前者無知的弱點增加銷售。考慮到這一點,房利美和房地美可能成為華爾街制造的這場信貸泡沫中的最大受害者。由於它們是政府發起的企業,政府也陷入到華爾街的圈套中。隨著美聯儲將損失作貨幣化處理,最終,全球的美元持有者都將是受害人。

  許多批評家們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房利美和房地美大肆抨擊,認為他們是社會主義的產物。但我並不認為這兩家機構從根本上有缺陷或是不該存在。提高“居者有其屋”的覆蓋率是對穩定的市場經濟的最好支持。

  在上述三個原因中,最後一個是關鍵。通過從華爾街購買復雜的金融產品,兩家機構為泡沫的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政府支持的企業並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復雜的金融產品。我很擔心,中國的國有金融機構過於迫切地與華爾街打交道,可能會重蹈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覆轍。

  目前的金融危機表現為金融系統出現逐漸爆炸的特點,但尚沒有出現一個能量相當於核爆炸的事件使得問題徹底暴露,令市場觸底。如果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允許破產,那這將是一個“核爆炸事件”。當然,美國政府正在拯救它們,這場危機還要繼續拖延下去。相比之下,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國家將本國貨幣貶值50%,而股市也出現腰斬,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市值大幅縮水75%。這些地區的銀行也快速破產。但在一個相對較短時間內,市場恢復信心,危機也觸底好轉。

  亞洲與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以本國貨幣——美元借入資金。當外國投資者希望抽回資金時,美聯儲可以印刷更多的鈔票來支付。對於一個普通的國家而言,當預期該國貨幣出現過量供給時,彙率將大跌,引發高通脹。

  十年前,俄羅斯曾上演過這一幕,當時它試圖通過印鈔票來償付巨額債務。然而,美元是一個全球性貨幣,全球經濟對美元均有需求,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美元。印鈔票對美國而言,是一個有效的彌補危機損失的措施。

  目前,危機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歸結於,復雜的信貸產品掩蓋了杠杆的放大效應。盡管爆炸性事件一個接著一個,但許多機構並沒有向市場明確披露它們的資產。事實上,它們也可以掩飾會計賬務,揭露真相需要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連串的爆發性事件延續如此之久的原因,並且,這也增加了我們判斷危機何時結束的難度。預計六個月後,市場才能意識到危機已經結束。

  擴大貨幣供應量將推高油價。美國每天進口1000萬桶原油,如果油價上漲10美元,美國每年將損失360億美元。但只要印鈔票彌補危機的好處大於油價上揚的損失,美聯儲就會繼續開動印鈔機。

  只要美聯儲繼續以印刷鈔票的辦法來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石油、黃金和商品市場將會表現優異,而債市將走熊。■

按兵不動 現在A股不宜抄底

2008-07-19 | 謝國忠:按兵不動 現在A股不宜抄底
謝國忠:A股按兵不動 現在不宜抄底
2008-07-19 第一財經日報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的出爐意味著調控效果初顯,下一步宏觀調控政策是堅持還是轉向呢?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貨幣政策應持續從緊,財政政策應該松動,而股市中的投資者最好按兵不動。

  不能讓發燒病人頂著冰塊跑步

  《第一財經日報》:近期輿論對宏觀調控政策應繼續從緊還是應松動存在很多爭論,那麼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你如何看待下一步政策呢?

  謝國忠:貨幣政策松動是沒有什麼可能性了。通脹壓力大,如果多放貸款,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就像一個人發燒一樣,弄點冰塊壓在上面,一涼就好一點,就說可以推出去跑步了。

  財政政策是可以松動的,應該要地方政府去推基礎設施,地鐵、自來水設施這樣的建設。

  我去年就寫了宏觀調控要走緊貨幣寬財政的這條路。1998年的調控政策靠的是發債、修造公路,現在要靠財政收入再分配刺激鐵路、公路建設,不是銀行再來增加信貸以催熱樓市、股市。股市天天有傳聞來救市,一會說宏觀調控轉機,一會說熱錢又來了,就是怎麼想法把股市推上去,這思路不是從現實來看問題,而是只從局部、一時的繁花似錦來看問題,這樣只會使進去股市的人越多,虧得越多,套得越牢。

  《第一財經日報》: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出口額增速相比去年同期下降,有觀點認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這“三駕馬車”數據是否能夠顯示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我國經濟增長正在從出口拉動和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轉變到消費拉動上來了呢?

  謝國忠:中國還是出口拉動型,消費需求是過度的,只有出口貿易創造財富,下一步拉動投資、收入、消費,是這樣傳導。中國人沒有領先消費的情況,消費比較穩定,出口有問題會引起經濟放緩,目前我國是沒有足夠的財富靠自身來創造高增長的。

  《第一財經日報》:PPI 6月份高達8.8%,最終會傳導至CPI,那麼將CPI維持在4.8%的宏觀調控目標之一能實現嗎?你如何預測下半年CPI走勢?

  謝國忠:現在主要是靠物價控制壓著漲幅,今年CPI 4.8%的目標極難實現。6月份CPI數據有回落,這主要是因為去年5月份基數很高。我認為下半年CPI低於7%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我國有可能像印度,從8%下調到5%,這一輪又漲到10%以上。

  《第一財經日報》:有學者認為加息會導致熱錢的加速流入,你更傾向加息還是調存款准備金率呢?

  謝國忠:應該加息,將實際負利率加成正利率。一方面是因為老百姓的儲蓄不斷在貶值,另一方面是熱錢已經開始回流了,熱錢之所以進來是有個夢—— 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夢,很多是買房地產的。最近我到台灣、香港去看,熱錢在賣房地產。熱錢已經開始朝外走了,數據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的現像是這樣的,肯定是一個信號。

  對於調准備金政策,有熱錢進來對衝的話可以調,但加息更為迫切。老百姓負利率以支持房地產開發商、效率低的企業融資,這樣是降低效率,幫一些不該幫的。不應該讓老百姓虧錢。

  A股按兵不動 現在不宜抄底

  《第一財經日報》:各家研究機構對於今年上市公司盈利預期有所回落,8月份、10月份還將迎來“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投資者應如何面對股市,還有哪些比較好的投資渠道呢?

  謝國忠:對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要大幅度調整,去年盈利多少是炒股來的呢,大概20%的投資收益,還得外加上注資,好多注資都是存在誤導和欺騙的可能。

  一般來說,熊市維持兩年,現在根本不能撈底。熊市中要趁大反彈時候賣出,牛市中要趁大調整時候買進。

  建議大家A股按兵不動,除非對要買的上市公司有特別的了解。“大小非”的估值體系有不確定性,出於心理預期的影響,都想跑。“大小非”會想,原來就是股改時候出錢出對價買了流通股,怎麼現在政策改變了,有不確定因素,誰不想趕快跑呢?

  全世界通脹和石油危機前提下,黃金和能源股值得關注,談能源方面的投資不是說炒石油期貨,而是發掘一些與石油價格漲跌關系不大的投資產品。

  《第一財經日報》:堅持宏觀調控政策,又要監管微觀層面上一些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情況,應如何分析這二者的關系呢?前段時間國務院高層調研,一些中小企業反映經營困難、融資難,這是什麼造成的,應該如何對待呢?

  謝國忠:這是市場的信號,一些中小企業可能要關門,要生存就得改變經營模式,它們的優勢是價格競爭來的,主要靠背後的廉價勞動力價格,而且其他資源的價格也必須保持很低,這樣這些中小企業才有所謂的比較優勢生存。但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出現勞動力瓶頸還有其他瓶頸,因此這個所謂比較優勢的模式不能持續。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通過國家的政策來控制物價,來壓低利息,那麼就人為延期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是發展到一定水平,經營模式總是要變的。

  宏觀調控是不可改變總量財富的,原理就是在經濟增長過快時候調控,只是為了以後不要快速下降,減少經濟波動,本身不創造財富的。而創造財富是結構改革帶來的效益,結構效率提高以創造利潤。宏觀調控更多在外表,核心價值是企業的效益。最近房市、股市吸引那麼多資金湧入,而企業經營則出現困難,這說明股市、樓市是泡沫,不正常的,因為最終創造效益的是企業。很多人不談產業資本談金融資本,這是不負責任的。

政府背景幫了“二房”倒忙?

《財經網》   [ 07-18 18:23 ]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謝國忠: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援助資金,最終來源於新印鈔票,這將推高全球通脹

  【背景】7月16日,美國勞工部發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經季節調整後的年度漲幅達到了5%,並創下1982年以來最高的單月漲幅1.1%,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7%。這也使二季度的年化通脹水平達到了 7.9%(經季節調整),大大超出一季度的3.1%和2007年度的4.1%。

  7月13日,美國財政部發表聲明,表示將采取措施,為兩家深陷資金困境的聯邦房貸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提供更多支持。美財政部宣布,將向國會提議,向兩家聯邦房貸公司提供比目前法律允許的22.5億美元更多的貸款。“如有需要”,還將尋求批准購買兩家公司的股份的權利,保證兩家公司可繼續有充足資金保證住房貸款市場融資需要。

  《財經》雜志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房地美與房利美的政府背景,是其深陷泥潭的罪魁禍首,美國政府對二者的援助,最終將推高全球通脹。

  謝國忠認為,房利美和房地美瀕於破產的原因有三:第一,當房地產價格有太多泡沫時,兩家公司的風險控制措施不足。第二,作為政府發起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必須提供公共服務。次貸危機爆發後,政治家呼吁它們為穩定市場發揮作用,它們成了按揭市場的最後購買人。此時,市場上出售的按揭證券質量都很可疑,因為金融機構都試圖將他們最糟糕的資產出手。這是拖累兩家機構的重要因素。第三,作為政府發起企業,它們無法在復雜的金融市場中有效運作。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雇員類似於公務員,無法完全理解華爾街提供給他們的復雜金融產品,而後者可能會充分利用前者無知的弱點增加銷售。三個原因中,最後一個是關鍵。謝國忠擔心,中國的國有金融機構過於迫切地與華爾街打交道,可能會重蹈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覆轍。

  謝國忠相信,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援助資金,最終將來源於美聯儲新印的鈔票,或部分來自財政部發行的債券。美聯儲的援救行動將增加貨幣供應,並通過商品投機導致通脹上揚。通過通脹和美元貶值的傳導效應,外國投資者將分擔三分之一的損失。為了避免給他人做嫁衣,後者現在應該出售美國國債,推動債券利率飆升,從而制止美聯儲印刷鈔票的行為。到目前為止,主要由各國央行組成的國際投資者正陷入恐懼之中,不知何去何從。而美國正在利用這個機會將損失向全世界轉移。

  他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同時轉化為全球通脹。由此產生的負利率無助於全球經濟增長,因為它使得大量的財富重新分配,轉移到石油出口國。這些國家的貿易盈余重返全球金融體系後,引發更為嚴重的通脹。直到美聯儲將利率提高至6%,並維持不變時,這一惡性循環才能被打破。

  謝國忠確信,美聯儲將在11月美國大選之後開始提高利率。由於擔心對經濟增長造成衝擊,利率的提升步伐在初期將是緩慢的,並希望能通過小幅度的利率提升嚇退石油投機者。在2009年下半年,美聯儲將意識到恐嚇戰術無效,並開始加快利率提升的步伐。預計聯邦基金利率在2009年底將提高至約5%的水平,對油價構成打壓。然而,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美聯儲將在2010年再次降息,投機者也將卷土重來。美聯儲與投機者之間的博弈將延續多年,引發通脹出現類似 20世紀70年代的波動。

  他預言,最終,美國政府將任命一位類似於保羅·沃爾克(Paul Volker)這樣的鐵腕人物擔任聯儲主席。新主席將把利率提高至10%,徹底摧毀通脹和投機者。歷史將再次重演!■

2008年7月16日

印鈔票將導致油價飆升

謝國忠:美短期救火印鈔票將導致油價飆升 使金融危機全球化
2008年07月15日 鳳凰網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鳳凰衛視《金石財經》7月14日節目播出:“謝國忠:美短期救火印鈔票將導致油價飆升 使金融危機全球化”,以下為文字實錄:

曾瀞漪:中國跟美國現在都同樣面對以下的經濟難題,包括了股市疲弱,通脹上升還有經濟增長放緩,現在兩國政府都開始放緩采取措施來應對,方法不一樣,力度也不同。

我們首先來看看美國方面,美國在昨天,也就是在市場高度期盼之下,它們再度出手穩定金融市場的信心,一般都預料說應該在禮拜一美國開市之前政府會有所行動。

果不其然,在當地時間星期天的傍晚,美國政府也就是財政部和聯儲局分別發布公告,幫助陷於金融困境的兩家半官方機構房貸美和房利美,聯儲局向它們提供最優惠利率,必要的時候財政部也可以參股這兩家機構。

美國挽救兩大房貸機構保爾森:穩定金融市場

曾瀞漪:財長保爾森說這兩家公司也就是房貸美和房利美,要保持強大實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對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系統的穩定和信心至關重要。

保爾森:兩家房貸機構對樓市的支持是非常重要,尤其當美國樓市正經歷調整期,美國政府支持機構的債務,由全球金融機構所持有,兩家機構的持續穩健,對保持金融體系及金融市場信心和穩定是非常重要。

曾瀞漪:財政部計劃要向這兩家機構提高融資額度,那麼財政部也會在有需要的時候買入兩家公司的股票,聯儲局也同意兩家機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透過貼線窗取得抵押融資,聯儲局也希望將來在國會討論,改變兩家機構的架構時,可以擔當咨詢的角色。

美國要拯救房貸美和房利美最主要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兩家由政府資助的企業,它們的債券被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廣泛擁有,是其中持有最多的應該是中國和日本。

如果說從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看起來,到2007年6月份,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應該有3760億美元的債券,到現在可能超過了5000多億,但是具體持有這兩家機構的數字多少目前並不清楚。

另外三大外資持有美國債券的國家包括開曼群島、盧森堡和比利時。

另外在房貸美和房利美的大股東當中,由於這兩家房貸機構股價連日暴挫,像是來自於法國的國衛AXA公司,它們所估計的賬面損失也高達了接近400億港元,因為持這兩家股份公司的股份是比較高的。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埃裡克.馬斯金教授,日前在上海就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主要責任是在政府的監管失誤。

那麼,隨著房貸美和房利美這兩家公司財政問題備受關注,過往它們影響政府決策的手法成為焦點,批評者說這兩家公司受惠到政府贊助企業的身份,而獲得特別優惠。

同時,它們過往利用游社團體阻撓任何阻止它們增長或者是加強對它們管制的議案,當中批評最大的就是曾任眾議院眾議員的共和黨員利奇。

美今售房地美證券測試投資者信心

曾瀞漪:而挽救兩大房貸公司,華府在今天會出售房地美這家公司證券來測試市場對它們的信心,它們從上個星期六,也就是7月12號已經開始馬不停蹄以電話聯系各大銀行,希望今天能夠順利賣出高達30億美元的房地美公司的證券。如果說這個市場反映也不太好的話,美國可能要進一步考慮其他的後備方案拯救這兩大房貸機構。

美國樓市風雨飄搖,那麼救兩大房貸機構的手法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夠止血,馬上連線的是經濟學家謝國忠。

美挽救手法如同救貝爾斯登?效果?

曾瀞漪:Andy你好。

謝國忠:瀞漪,你好。

曾瀞漪:可不可以這麼說,就是現在聯儲局和財政部的手法是不是跟挽救貝爾斯登的手法是一樣的?那麼手法來說會有些什麼樣的效果嗎?

聯儲提供資金短期內可挽救資金鏈

謝國忠:差不多吧,我現在短線上來說呢,就是說它有那個資金鏈要斷的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呢,聯儲的話就是直接可以跟它們貸款的話,那它們在按揭市場提供資金的能力的話暫時就不會斷了,所以,聯儲話等於說是就是把它們當做銀行來對待了。

財政部證券隱形擔保公開化帶來融資信心

謝國忠:另外就是財政部,就是基本上把它原來對它債券的一些擔保,就是說隱形的擔保,現在變成公開化了,就是說債券的話就是說以後有政府擔保的,這樣就對融資上面也帶來的信心,所以說它還是能夠維持下去的。

是否導致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加大?

曾瀞漪:有政府擔保也就這兩家機構的錢是比較多,市場不用擔心,那是不是在市場上流通的這個錢就更多了一些?

美以央行注資為救危機主要手段國債已超14萬億

謝國忠:是啊,現在美國現在處理這個金融危機主要的手段,是通過央行來貸款。那個因為美國的國債已經很高了有9萬億美金這樣一個規模,如果加上這兩家公司國債的話,要超過14萬億,超過它們100%的GDP,所以在這個政府的話要承擔,要納稅人通過政府來承擔這個責任可能性不是很大。

美元是世界貨幣多印美鈔等於將金融危機全球化

謝國忠:現在主要手段算是央行,提供資金,那就等於是印鈔票,因為美國的美金是世界貨幣,就是外資的話擁有16萬億的美國的金融資產,所以它這個印鈔票就等於是把它的金融危機就是帶來的損失全球化了。

美為解決經濟問題短期內不會加息?

曾瀞漪:謝謝,現在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流動性過勝,美國又是比較疲弱,美國又不加息,那麼從目前美國可能還是解決經濟問題看起來,短期之內美國是不是還是不會加息呢?

美短期救火印鈔票將導致通脹油價飆升

謝國忠:是,短期是救火,但是救火的後遺症就是那個油價不斷的上升,因為它印鈔票了嘛,就會引起通脹,引起通脹的第一個表現就是油價上升,最終油價上升對美國的經濟打擊也是很大的。

為抑油價美大選後可能會加息

謝國忠:所以,為了抑制油價,在那個美國大選之後的話,它有可能會進行有加息的動作的,但在11月份大選之前的話可能性不是很大。

美國救經濟對中國有何影響?

曾瀞漪:對於中國來說美國這樣的一個挽救手法對中國目前的影響會是什麼?

中國外儲是美元資產當前方法不利美元預期

謝國忠:對中國的話是有大量的美金的資產,中國的外彙儲備主要是美金資產,所以呢就是美國的這種通過就是央行來解決這個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的話呢,對美金的長遠的那個“架式”是很不利的。

中國應盡早從美債券市場退出購買實質性資產

謝國忠:所以中國應該早作打算,希望能盡早的從美國的債券市場裡面能退出來,買一些實質性資產,不容易在通脹當中被貶值的一些資產。

2008年7月7日

撤出美元債市

作者:謝國忠/文   [2008-07-07 00:00:00 ]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持有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了。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央行還在支撐著債券市場,是該它們撤離的時候了。中國應該搶占先機,先走一步

  6月初,全球金融市場在各國央行反通貨膨脹的嚴厲措辭中出現螺旋式下跌。

  英國央行表示,在打擊通脹的過程中,即使付出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美聯儲表示,經濟出現嚴重下滑的風險小,它將以反通脹作為首務。而歐洲央行也一度對提高利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甚至連日本央行也提到了通脹風險。

  市場曾經預期美聯儲將在2009年中以前加息四次,一度使得美元堅挺、油價趨穩、全球收益率曲線走平。如果上述反通脹措施果真被采納,這對債券市場是個好兆頭。但我認為,這一幕不會出現。

反通脹吊詭

  盡管利率將提高,並可能早於我此前預計的時間——2009年中,但提高幅度並不會很大。如果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今年夏天提高利率,為他們早前打擊通脹的言論提供實質性支持,這也並不預示著利率將在未來快速提高。市場現在的反應可能為時過早。

  現在的問題是,提高利率將引發深度經濟衰退,中央銀行雖然希望降低通脹,但並沒有准備好以深度衰退為代價。央行打擊通脹的嚴厲措辭旨在壓低油價,緩解通脹壓力,減少提高利率的必要性。

  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的言論正在重返模棱兩可的風格。美聯儲表示,經濟增長面臨風險較小,而通脹風險較大——意思是該提高利率了。但它並沒說,即便犧牲經濟增長,它也會提高利率抑制通脹。各央行的類似措辭顯示,它們希望無需動用利率工具,通脹便能自行消除。目前,全球經濟已進入滯脹時期。只有各國中央銀行願意接受一場較深的經濟衰退,反通脹才會有意義。

  呼吁勞工領袖避免工資提高,被認為是一條緩解通脹的“無痛之路”,但已經失敗了。市場看穿了央行的言論,並意識到央行仍把經濟增長看得更為重要。加息速度將慢於通脹上升的速度,這意味著,全球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松,而全球通脹仍會上揚。

  另一方面,信貸與房產泡沫的破裂給經濟增長帶來壓力。IMF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放緩1個百分點,降至3.7%;通貨膨脹率將上漲1個百分點,升至5.5%,明顯高於前者。這一差距將在2009年進一步擴大。看起來,全球輿論都已經普遍認為,世界經濟正在步入滯脹,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2006年末,我預計美國及全球經濟將在2008年出現滯脹。當時,沒有一個人同意我的觀點。我認為,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裂後的溫和衰退主要是全球資產泡沫的後果,但當時我對可能的結局還拿不准。有段時間,我認為最後將以通貨緊縮告終——當投機者對資產價格產生“恐高症”時,泡沫自己就會破裂;暴跌的資產價格將抑制需求,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引發通貨緊縮。

  但隨著全球資產泡沫的不斷積累,我對此產生懷疑,並認識到通貨緊縮不會發生。原因在於,全球金融系統存在無限的風險需求。大部分投機者操作的是“別人的錢”,而非自有資金。他們分享投機收益,卻無需承擔損失。這一激勵機制滲透到全球金融體系,尤其是隨著對衝基金、私募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投資銀行自營交易業務大量增加,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只要央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增加的貨幣就會流向資產市場,抬高資產價格。

  當資產泡沫破滅,資金會流向大宗商品市場。但是,商品泡沫可能比資產泡沫更糟。資產泡沫是通過財富效應推動增長,同時引發通脹;商品泡沫卻是推高生產成本,抑制經濟增長,並引發通脹。

  只有當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後,商品泡沫才會平息。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過去20年,各國央行一直扮演“好好先生”角色。由於全球化和諸如俄羅斯、東歐國家能源需求的大幅減弱,物價疲軟,這使得央行可以大量印刷鈔票,卻無需擔心通貨膨脹。這就是為什麼諸如格林斯潘這樣的中央銀行家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在一個趨於通脹的環境中,深具影響力的官員應該是諸如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或前德國央行行長漢斯提特梅耶(Hans Tietmeyer)那樣的鐵腕人物。人性並不會在朝夕之間發生改變。現在這一代的央行行長們並不能變成沃克爾或提特梅耶,他們喜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喜歡受到愛戴。

  我之所以認為全球進入滯脹時代,正是由於以上兩點:中央銀行家喜歡受到矚目和愛戴;投機者控制了大量“別人的錢”。

  只有當我們看出了損害市場有效性的不合理因素所在,進行預測才是有意義的。市場無效最終來自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或是某種制度缺陷。我的預測也並不總是正確。例如,就油價而言,我低估了緊縮的供給、強勁的需求以及投機資本間的相互博弈,泡沫延續的時間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測。當美聯儲在2007年夏天降息時,我認識到了這一舉措對原油和其他商品的重大意義,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經出現了逆轉,原油市場將迎來一個大牛市。

  基於我對今日央行行長們的判斷,我認為,他們的反通脹措施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們仍舊相信,通過巧妙的姿態能夠嚇跑原油投機者,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然而,這些所謂“巧妙的姿態”撞上了一堵牆,即控制大量他人財富的投機者。他們認為央行只不過是虛張聲勢,於是進一步推高油價。

  只有當物價水平高到公眾意願由刺激經濟增長轉為抗擊通脹時,央行行長與投機者的博弈才會結束。今日的央行行長們與政客類似,在公眾意願中搖擺。由於資產縮水的痛苦仍然主導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輿論,央行行長們不會自討沒趣地去做一些違背民意的事,即便這些事情對未來有利。他們與上世紀70年代其前輩的境況相似,卻沒有采取防御性措施。不幸的是,當前的世界似乎正在重蹈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覆轍。

央行應搶先撤離債市

  滯脹是投資者在2008年和2009年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投資者應該謹慎思考資產的當前價格,以及它們在滯脹環境下的定價。目前,債券市場是我見到的最糟糕的被錯誤定價的市場。盡管2008年處於熊市,債券市場總體上仍然被高估。這對擁有大量外彙儲備的中央銀行(中國、日本、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來說是個最大的風險。它們怎麼才能避開這個危險的市場呢?

  過去一個月,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30個基點,達到4.12%。然而,這一收益率仍遠未達到能充分反映未來通脹的水平。考慮到過去12個月的通脹率為7.2%,美國2008年的通脹率很可能從2007年的4.1%提高至5%-5.5%。而十年期的通脹保值債券(TIPS)收益率為1.63%。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TIPS收益率之差(4.12%減1.63%),即2.49%,正是市場對未來十年的通脹預期。

  有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預計未來五年的平均通脹率將高於3.5%。這接近於“二戰”後的水平。金融市場和消費者,誰的判斷正確?通常而言,投資者比一般消費者的判斷更准確,因前者有研究能力和投資經驗。然而,購買美國國債的投資者是一個例外。

  全球央行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家,但它們是被動的買入者。各國央行的資金來源於貿易盈余和資本流入,二者均受美國貨幣政策影響。當美聯儲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各國央行都會有源源不斷的美元流入,為了避免貨幣升值,只能被迫增加外彙儲備。而為了流動性和安全性考慮,它們通常選擇購買美國國債。從這個角度講,美國國債定價可能並不合理,沒有反映經濟基本面。

  美國國債的長期真實利率約為2.5%,當前1.6%的水平很可能太低。由於其他資產價格暴跌,作為安全資產的通脹保值債券被高估了。隨著金融危機過去,到2009年末,通脹保值債券的定價將回落至正常水平。

  美聯儲有三大任務,即抑制通脹、增加就業和維持金融穩定。而美國“嬰兒潮”一代退休、醫療成本巨大、對自然資源的競爭加劇等原因,美國經濟很可能遭遇十年來的低增長。美聯儲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來刺激經濟。由此,通脹率將會上升到2%的目標值以上。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未來十年美國通脹率將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維持熊市。

  美國國債的被動持有者是債券價格扭曲的主要原因。當市場認識到這一點時,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需要上升2-2.5個百分點,其價格重估的過程將使日本、歐元區及英國的國債發生類似的變化,只是幅度較小。事實上,全球中央銀行都在持有一份危險的資產,它們不可能做到全身而退且不引發債券價格的暴跌。第一個拋售債券的央行將會獲利。

  諸如沙特阿拉伯等原油出口國擁有大量財富。歐佩克國家在原油出口中每天能進賬40億美元,它們能夠承擔美國國債下跌的風險。但中國卻不行。中國的外彙儲備主要來源於諸如電子、服裝、鞋類、家具等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每1美元都是月工資僅有100美元的工人們的血汗換來的,中國不能接受1.7萬億外彙儲備中一分一釐的浪費。中國央行應該盡可能降低投資組合的久期,以避免在美國國債重估時遭遇資產損失。

  當各國央行拋售債券後,它們的投資應該轉向哪兒呢?它們的資金如此龐大,惟一的選擇只能是股票市場。全球股票市場已經開始下挫,並很可能會延續跌勢。長期而言,惟一可靠的衡量市場的指標是市淨率。目前市淨率為2.3倍,既不便宜也不貴。現在,全球經濟下滑,利率處於上升通道,股市處於艱難時期。但隨著時間流逝,市場將在當前水平受到支撐。如果央行在未來12個月內入市,短期而言會有部分損失,但長期則會獲利。進一步來說,考慮到它們的資金規模如此之大,它們也不能等到市場好轉時買進,否則龐大的資金量將推高股價,在高位買進的股票將導致它們遭受損失。

  股票在滯脹時期可能表現不佳。但股票的價值不會像債券一樣隨著通脹而出現縮水。作為資產的股票是可以保值的,但作為負債的債券,實際價值會因為通脹而減少。只要滯脹結束,全球股市必將表現良好,重返高位。20世紀80年代的牛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於70年代滯脹時期的股價低估。

  如果中央銀行決定由債市轉向股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通過指數基金或代理人買進股指。長期而言,指數基金表現遠好於主動交易型基金,後者在選股、換股上花費了太多交易成本,卻沒有實現相應的增值。中央銀行是政府機構,對宏觀趨勢走向的了解遠遠多於普通投資家庭,運用這一優勢可以選擇合適的行業指數。

  眼下,持有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了。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央行還在支撐著債券市場,是該它們撤離的時候了。中國應該搶占先機,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