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

世界經濟揮不去的陰影

謝國忠:世界經濟揮不去的陰影
2008年07月21日 《新華商》雜志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現在,世界經濟已進入滯脹,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增長也開始下滑,預計這一階段將持續兩年。各主要央行正通過減息與注入流動性來穩定金融系統,但對金融穩定的偏重加大了通脹壓力。要等到金融狀況足夠好的時候,央行才會將重點轉向價格穩定。2009年下半年,主要央行將開始提高利率以反擊通脹,這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2010年進入衰退。

  全球經濟通脹的信號

  隨著泡沫破裂,資金正在離開房地產和信貸市場,進入大宗商品市場。除供給約束外,這是推動商品通脹的主要力量。當商品通貨膨脹推高各地生活成本時,工資膨脹就近在眼前,於是帶來第二波通貨膨脹。為挽救金融機構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更會火上澆油。房地產及信貸泡沫的破裂降低了經濟增速,這確實可以從需求方面減輕通脹壓力,但在成本方面,當前的貨幣環境是高度通貨膨脹性的,從工業用金屬、能源、農產品到勞動力,莫不如此。

  2011年,下一輪經濟周期或許就將開始。它會和上一輪周期(2003年到2007年)一樣嗎?我認為不會。過去20年的低通脹毋寧說是一個例外,而不是規律。未來,通貨膨脹會更為頻繁地發生。即便全球經濟從當前的危機中恢復,因巨額債務而繁榮的商業,仍將步履維艱。

  過去20年,全球通脹率一直穩步下降,金融市場將這一趨勢歸功於央行的政策。即便每次美國經濟受到什麼威脅,格林斯潘就削減利率、注入流動性,通脹率也還是下降。很多人都以為,格林斯潘對保持經濟增長和低通脹有什麼秘方。但我多年來一直認為,格林斯潘正領導美國和世界經濟走上一條歧路。低通貨膨脹率不是緣於美聯儲或其他任何央行的政策,而是因為“冷戰”結束和全球化興起。

  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也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它們本是規模較小的農業經濟體,但隨著制造能力擴大,它們的改變為世界所感知。特別是中國,在全球貿易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30年,中國出口增加了150 倍;2008年,中國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崛起的速度是史無前例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經是全球制造業的價格制定者。並且,隨著制造業企業不斷遷往中國,它也對全球勞動力成本有巨大影響。

  蘇聯解體引起商品價格長期低迷,中國增長壓低生產成本,兩者結合帶來了全球低通脹。格林斯潘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位置上,不斷降低的通脹與央行並沒有多大關系。而且,以美聯儲為首的各主要央行認為,低通脹意味著允許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犯了一個大錯誤。

  寬松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有重大影響。前蘇聯和中國引發的通貨緊縮力量,阻斷了貨幣供應增長對消費品價格的影響,即貨幣供應增長沒有導致CPI上升。於是,貨幣流入資產市場,引起資產價格上升。雖然債券價格上漲,但其收益率在上世紀90年代大幅下降。當債券市場不能吸收更多貨幣時,多余的貨幣就流入股票市場,形成科技股泡沫。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過剩流動性又通過新的信貸工具流向房地產市場。而在債券和科技股泡沫時期,由於金融成本降低,財富效應增加,房地產價格已經被高估。

  房地產泡沫破裂給格林斯潘的聲譽蒙上巨大陰影。出於自衛,格林斯潘今年3月17日在《金融時報》中發表題為“我們永遠不會有完美的風險模型”的文章。他辯稱,央行不能在事前識別經濟泡沫,只能在泡沫破裂後放松貨幣政策,以減少影響;並且,房地產泡沫在許多國家都同時發生,因此,美聯儲是無法阻止的。但事實上,這兩個理由都是錯誤的。

  現代歷史上,泡沫頻頻出現。當股市市淨率超過3倍,房地產價格連續三年或更長時間比收入增長更快時,通常就是泡沫。當然,例外是有的,將來也還會有。但泡沫對未來經濟發展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即使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它是泡沫,央行也應該糾正資產市場。格林斯潘的邏¼卻相反,他相信在不確定是否泡沫的情況下,央行應該盡可能容忍市場的上升趨勢。顯然,他的這種哲學並沒有在眼下的繁榮與將來的潛在損失間保持平衡。

  格林斯潘開出的藥方也有問題。貨幣供給過剩通常是泡沫的一部分,當泡沫破裂時,印刷更多的貨幣會惡化通貨膨脹。當然,沒有人質疑格林斯潘的藥方,因為到泡沫破裂時,通貨膨脹問題就不是那麼顯眼了。但印鈔票最終還是會導致通脹。印得越多,通脹越高。

  格林斯潘論點的第二部分,即房地產泡沫在許多國家都發生,因此原因不在美聯儲,這一論斷也是錯誤的。在所有央行中,美聯儲是擴大貨幣供給的領頭羊。由於美元是全球貿易的基准貨幣,其他央行要麼跟隨美聯儲,要麼就得承受本幣升值的後果。大多數央行更關心自身的經濟,於是選擇跟隨美聯儲。

  全球化的一個副產品就是貨幣政策的外部效應。如果一個國家采取措施控制通脹,其自身的經濟增長就會下降,同時有利於降低其他經濟體的通脹。這種溢出效應使得所有央行都不願意采取緊縮政策。未來兩年,這一互動過程將對通脹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最後的結果會是,通貨膨脹達到一個高位,令所有央行同時感到驚慌。

  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通脹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一輪經濟周期的末尾,其特征是泡沫破裂和低速增長。到一定時間以後,經濟將會復蘇,新的周期也會開始,但其轉變過程非常重要。我相信,2010年下半年,央行會將重點從金融穩定轉向價格穩定,並采取緊縮性政策。到時,全球經濟很可能會經歷另一次下降,其程度會比當前更為嚴重。

  俄羅斯經濟復蘇,依靠的是石油價格上漲,這部分又是由於西方的貨幣政策。收入上升帶來了俄羅斯自身對自然資源的消費增長。中東歐國家已加入歐盟,逐漸趨近西方生活水平。如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經濟疲軟和弱勢貨幣一樣,1989年至1999年間,中東歐國家經濟增長率僅為年均1.2%。但2000 年以後,其年均增長率達到5%,規模也達3萬億美元。

  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名義GDP高於中國,其石油消耗是中國的70%。就資源消費而言,它們一度構成世界經濟的巨大通縮力量——1989年至 1999年間,其石油消費的減少量是中國增加量的2倍。它們的復蘇,將在能源市場上產生與中國需求同樣重要的影響。就勞動力供給來說,中東歐國家的失業率比西歐低;而且,俄羅斯及中東歐國家與西歐一樣,都經歷著社會的老齡化。在我看來,它們的勞動力市場條件,也將推動全球通脹。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保持低通脹的另一個原因。但這一低成本擴張已經走到盡頭。四種重要投入品——勞動力、土地、煤和環境——都已經達到供給極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煤礦無利可圖;沿海的裝配工廠在不增加工資的條件下,就能招到內陸數以萬計的工人;地方政府還通過提供廉價的工業用地和稅收優惠吸引投資,卻忽視環境保護。

  以國際價格測算,中國能源消費成本已經超過GDP的10%。當然,價格控制和補貼使這一數字有所降低。但能源在 GDP中的份額仍然很高,其價格上漲將帶來顯著的通脹,因此,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能源成本將顯著提高。年輕勞動力已經短缺。這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住宅與商業用地的價格也大幅飆升。自2000年來,許多一線城市地價已經上升10倍或更多。地方政府依然試圖控制工業用地價格,以留住現有企業,吸引更多企業。但土地價格膨脹通過生活成本提高,已經進入了總體生產成本,這需要工資的提高來抵消。許多企業在選擇廠址時,已經將本地房地產價格納入考慮因素。我估計,工資水平的一半是由房地產價格決定的。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松懈的環境保護在中國的低成本擴張中占據重要地位。 20年前,制造業發展初期,環境惡化程度較低,污染相對於環境的承受力仍然較少。但目前,環境惡化已經到達極限,累積污染非常嚴重。中國不得不采取嚴厲的環境保護標准以防止災難的出現。這是生產成本提高的另一因素。

  新興經濟體的通脹有很多原因。過剩貨幣的增加會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脹,但這不必然帶來全球通脹。貶值和通脹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可能互相抵消。例如,中國通脹率在20世紀80年代以美元計是4%,90年代已經是零。因此,對於世界來說,中國經濟是通縮性的。但美元自2000年以來年均貶值達5.1%,高於美國的通脹率,並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未來10年,中國也許將引領全球經濟通脹,即由於人民幣升值,中國以美元計價的通貨膨脹率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