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與變革

陸克文: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與變革


2009年03月18日來源:中國金融

編者按: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在澳大利亞《月刊》(Monthly)雜誌2009年2月號上發表了題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長篇論文,系統分 析了本次金融危機的經濟理論根源,認為過去主宰西方世界30餘年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至此宣告破產。西方國家應藉此契機強化政府職能,增加市場干預,強化金 融監管。

在人類歷史上,總有一些真正的震撼性重大事件,它們標誌著兩個時代之間的轉折點,即一種正統理念被推翻,另一種取而代之。此類事件的重要 性在當時往往並不明顯,只是在後人站在歷史高度加以回顧時才會清晰顯現。然而,等人們意識到其重要性之際,通常已難以採取行動改變事件的發展軌跡及其對芸 芸眾生的影響了。

新自由主義必須懸崖勒馬

我們現在正處在這樣的階段:進入新世紀不足10年、冷戰結束剛剛20年、新自由主義學說登峰造極不過30年。新自由主義學說主要指自由市場學派、極端資本主義和過度貪婪等主宰當代的正統經濟學思想。

轉折的觸媒正是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僅僅18個月,這場危機已演變為過去四分之三世紀以來對全球經濟穩定的最慘烈屠殺。正如有人所言:" 它反映出現代史上最嚴重的監管失敗。"它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型私人金融機構的危機--儘管這些機構所面臨的危機確實部分源於系統性影響;它也不僅僅是信貸 市場、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不動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危機--儘管上述各種危機通常影響深遠。

這是一場全面擴散的危機:它已由金融危機轉為全面經濟危機,再轉為就業危機,隨後在許多國家造成社會危機,最終導致了政治危機。事實上,已經有跡象表明華爾街崩盤具有長期的地緣政治影響,它對於西方整體的未來戰略地位,特別是對美國地位將影響深遠。

全球金融危機已然顯示出它並不局限於特定人群、特定產業和特定國家。它同時是個人性、全國性和全球性的危機;它既是發達國家也是發展中國 家的危機,並且旋即成為機構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危機。它對過去30年風靡全球的新自由主義正統經濟理論--這一理論正是各國及全球監管框架的理論基礎,但 它們在防止當前這場災難方面已告完敗--提出了質疑。

在歷史上,這並非社會民主派人士首次面臨將資本主義從其自身危機中拯救出來的國際性挑戰:在承認自由競爭市場強大活力的同時,堅拒極端資 本主義和過度貪婪,後者曾一再令全球金融體系誤入歧途。羅斯福總統曾在大蕭條後受命重建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美國民主黨人在凱恩斯的大力影響下曾受命重振 二戰後的國內需求,制定馬歇爾計劃重建歐洲,並構建布雷頓森林體係以恢復國際經濟秩序。現在,輪到奧巴馬總統及其支持者來支撐全球金融體系,他們力圖在私 人利益和公共責任之間建立適當的平衡,以應對當前危機帶來的挑戰。以上三段歷史的共同之處在於都需依仗政府組織的力量,重塑適度監管下的市場秩序和重建國 內外的需求。

社會民主派人士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就是不能"將孩子和洗澡水一同倒掉"。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逐漸展開以及世界各地的公眾開始承受失業痛苦, 要求退至某種全能型政府模式並完全放棄對內對外開放和競爭性市場的壓力不斷加大。保護主義已開始出現,它無疑會成為令衰退轉為大蕭條的導火索,從而加速全 球需求崩潰。社會民主派人士面臨的思想挑戰,是在批判給我們帶來這場災難的新自由主義極端思潮的同時,說服人們相信社會民主型政府能夠更好地確保適度監管 下競爭性市場的生產能力,同時確保政府是監管者,是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而且會抵消市場不可避免所產生的不公平,為所有人提供公平承諾。社會民主黨派的執政 基礎一向在於它具有在私人與公眾、利潤和工資、市場和政府之間掌握平衡的能力。如今這種執政理念又一次在危難之際得以伸張和公認。

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政府不僅需要製定應對危機、重構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同時還應為未來的金融市場設計出一套新的監管機制。為此,我們必須 坦率剖析新自由主義學派在引發當前經濟危機中的核心作用,同時還要認真探討社會民主派對於適度監管市場和政府適當地位等的妥善處理方式,以便為未來奠定一 種遠離極左或極右的全新模式。此外,我們還應當關注與各國政府實現自身使命休戚相關的全球合作問題。

危機所導致的惡果令人瞠目結舌

如今,世界各地的民眾都對危機的速度、嚴重性和涉及範圍瞠目結舌。雖然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錯綜複雜,一些簡單的描述仍能說明本次危機的程度及其對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和政府財政所造成的損害。

金融市場遭遇了我們有生以來最嚴重的衝擊。全球股市較其峰值損失約達32萬億美元,相當於七國集團所有國家2008年GDP的總和;信貸 市場基本枯竭,信貸增長率降至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危機的中心,很多國家的房價直線下降,美國房價下跌創有史以來的最快速度。

實體經濟正面臨有史以來的最艱難時期。 IMF預計,發達國家經濟將出現60年來的首次整體收縮,經合組織失業人數將升至800萬人。國際勞工組織預測,金融和經濟危機將導致發展中國家1億以上人口陷入貧困。

此外,危機也給各國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支出與債務,以致今後幾十年間都會為之所累。美國2009年的赤字預計將達到GDP的 12.5%,銀行救贖和擔保產生的負債總額(實際和或有負債)將達1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歷史上所有大型戰爭成本的總和。這對未來美國國際借款的影響同樣 也是前所未有。

然而,當經濟危機通過失業上升、工資增長放慢和資產價格崩盤等渠道損及百姓生活時,民眾的瞠目結舌會迅速演變為怒火中燒。特別是當金融部 門的高管薪酬繼續登峰造極並顯然與其近期業績脫鉤時,公憤必然難以平抑。 2007年,標準普爾公司(S&P 500)首席執行官們的平均年薪為1050萬澳元(約為美國一般工人工資的344倍),全球最大50家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平均年薪更是高達 5.88億澳元(約為一般工人工資的1.9萬倍)。 2007年,華爾街五家最大公司共支付了390億澳元獎金,這都是近期剛由美國納稅人出錢救贖的投資銀行的高管所獲得的巨額報酬。

這是驚人的數字,源自驚人的貪婪。驚詫不已且日益憤怒的公眾提出了以下疑問:怎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究竟何種理論、何種政策、何種失職導致上述情況成為可能?是否曾有預警?如果有,為何竟被忽視?

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核心

喬治·索羅斯稱"本次突發性金融危機並非外部衝擊所致……它發源於金融體係自身。"索羅斯說得沒錯,本次危機正是過去30年來自由市場理 論主宰經濟政策的最終惡果。這種理論有時也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原教旨主義、撒切爾新政或華盛頓共識,其理論核心是應限制政府活動,最終 由市場力量全面取而代之。

過去一年間,我們已然看到無約束的市場力量如何將資本主義引上懸崖。西方世界的銀行體系已經接近崩潰;一夜之間,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將新自由主義指南撕得粉碎;政府開始進行前所未有的干預以阻止恐慌和拯救全球金融體系免於覆滅。

即便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忠實執行者、長期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最近也在國會聽證會上承認:自己的理論觀點有誤,現代風險管理的"整個理 論系統"已經崩潰。美國國會監督與政府改革委員會主席亨利·沃克斯曼(Henry Waxman)當時追問格林斯潘:"換言之,你現在發現你對世界所持的觀點、你的理論並不正確,它是行不通的,對嗎?"格林斯潘答道:"不錯,正是這 樣。"這位曾被稱為"模棱兩可大師"的這句"我錯了"很快傳遍了世界。

要理解新自由主義的失敗需研究其核心觀點。在大蕭條後名聲掃地的無約束自由市場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死灰復燃,當時人們深信席捲全球的 高通脹及低增長完全是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惡果。在80年代,裡根和撒切爾政府成為反稅收、反監管和反政府保守主義這一新自由主義運動之政治代言人。

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處方源於"無監管的市場更優越"這一理論信仰,其主張最終體現在"有效市場假設"上,其中最極端的觀點認定金融市場價格 同股票市場價格一樣,已經涵蓋了所有現存信息,因此,它代表著最佳的資產價格估值。由此推論,如果市場完全有效且價格信息完備,那麼就沒有理由認為會出現 資產價格泡沫;如果確實出現資產泡沫,市場將自行調整;因此,沒有理由需要政府乾預加以阻止。事實上,在新自由主義理論中,偏離市場效率只能歸咎於外部原 因。泡沫和其他衝擊都是來自政府和其他"非完美因素",而非來自市場本身。這種理論認定應放任個人利益,由市場進行的收入分配應被視為自然合理且天生公 正。在新自由主義理論中,市場是公民社會本能的、自律的產物,而政府是外在的、強制的入侵者。

新自由主義的宣揚者們一直在盡可能地削減社會民主派政府的各類職能,"集中供應社會產品"這一有利於社會團結的主張被斥為無稽之談。面對 公眾對削減公共服務的激烈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方案採取了"斷乳"式策略,通過減稅來扼殺政府進行教育、保健和經濟基礎設施等投資的能力,最終為私人市 場經濟提供最大限度的發展空間。

新自由主義逐步成為經濟正統理論,體現在一輪接一輪的減稅浪潮中。政府不斷炫耀自己在減輕債務負擔方面的成就,但卻拒絕承認教育、技能和 培訓投資(這些將提高生產率)不足的長期經濟成本,並否認公債在基建融資等方面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所應有的正當地位。新自由主義者還極力鼓吹徹底放鬆對勞工 市場的管制。在他們眼裡,勞工向來與其他經濟產品毫無二致。在理想的新自由主義體系中,勞工市場保護應局限於人身安全而非適當薪酬或最低談判標準。同樣, 合同法--而非更廣義的社會契約--才是他們認為應當奉行的鐵律。政府裡的新自由主義者還甘犯眾怒,拒絕承認和處理市場失敗的案例。氣候變化即是一個有力 例證,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 Nicolas Stern)將之形容為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一項市場失敗,但新自由主義者卻以不得粗暴干預市場的名義置之不理。



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幻滅

新自由主義的放鬆管制符咒在金融市場管理領域更為明顯。在美國,持續性的放鬆金融管制運動以廢除大蕭條後製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案》(Glass-Steagall Act)達到高潮。在20世紀20年代的泡沫期內,原以存貸款為業的美國商業銀行陷入瘋狂的牛市,轉而自營、承銷新股和參與高風險投機。當股市泡沫於 1929年破碎之後,商業銀行隨之破產,於是引發了災難性的連鎖反應,整個經濟深受其害長達十年。 1933年,羅斯福總統決定實施《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防美國商業銀行未來再為華爾街風波所累。正如凱恩斯--其本人也是成功的投機者--所言:" 當一國的資本運作淪為賭博活動的副產品時,其職能很難得到正常履行。"

經過金融服務業花費總額高達3億美元的反复遊說之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終在1999年被成功推翻,從而解除了對商業銀行持股投資 銀行的禁令,這為建立巨型金融服務集團打開了大門。第一批利用新規的機構之一是花旗集團,它由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共同組成,後者此前剛剛併購了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SSB)。問題在於,這種合併產生的大型機構已大到不可倒閉的程度,而且其投資銀行部門可以從事任何大規模的投機活動--規模大到足以摧毀 不得不救贖它們的任何政府的財力。花旗集團後來獲得了總計2490億澳元的納稅人救贖資金。鑑於新自由主義的反政府宗旨,這一案例的反諷且自相矛盾之處在 於:從銀行倒閉時政府可能進行的干預規模看,私人金融巨頭的高風險經營最終將導致政府因之承受高風險。然而,在泡沫經濟時期,這一點無人顧及,於是巨額利 潤源源流入私人腰包,而未來的損失則通過隱性銀行擔保方式由社會埋單。

國際上,銀行風險由巴塞爾資本協議管束。但2004年6月公佈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如今看來顯然並不適用,因為其中將風險評估交予弊端叢生 的評級機構和銀行自己的"自律型"內部評估模型。即使在此之前,巴塞爾資本協議其實也很容易被機構通過創新式金融結構加以迴避:結構型投資工具被用於將風 險轉出銀行資產負債表。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曾指出:"許多美國大銀行都在轉出'貸款'業務,轉入'轉移'業務。"他所稱的"轉移"業務,是指銀行發放貸款、將之重新包裝並再行發 售,而這一過程甚少顧及風險測算與信譽評估等傳統職責。

於是,關鍵的風險評估職責在很大程度上被轉給了評級機構。由於評級機構的收入來源依賴於銀行,它們不可救藥地受到以輕鬆評級換取高額利潤 的巨大誘惑。穆迪公司前信貸評級總經理杰羅姆·馮斯(Jerome Fons)在2008年10月坦承:"穆迪的業務重心由保護投資者轉向以市場為中心……管理層的工作重心越來越多地轉向收益最大化。"最終,一味追逐利潤 導致大量私人評級機構不願正視其客戶投資中蘊含的風險。

金融自由化還引發了新型無監管機構如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房貸中介等的氾濫,它們現在被統稱為銀行中介市場。薄弱不良的會計標準鼓勵上市公司"以市值"計算資產價格,從而促使上市公司利用繁榮期按市值重估資產,導致投資銀行的槓桿比率居然得以超過30∶1。

過去10年內爆發的一系列重大全國性和國際性金融危機開始引發人們的反思、干預和行動。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了大規模經濟和社會衝擊,引發了"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緊急呼籲。但發達經濟體通常對於上述呼籲不屑一顧,以為這只會有利 於亞洲和深受危機之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較之反思當時仍然統治全球金融市場的新自由主義正統理論的合理性(包括無管制的對沖基金肆意衝擊各國貨幣)而言, 還是指責"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更容易些。更多的警示信號陸續出現,包括1998年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獲得救贖和21世紀初的科技股泡沫破滅。

每當危機爆發時,美聯儲都會施以援手,大幅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此避免經濟進一步下滑。在1987年股災、1991年海 灣戰爭、1994年墨西哥危機、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和21世紀初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等一系危機之後,其對策 無不如此。

投資者越來越堅信:一旦出現問題,他們肯定會得到貨幣政策的保護。這種救市政策逐漸演變成眾所周知的"格林斯潘對策" (Greenspan Put)--低利率、高流動性和資產價格保護。寬鬆的貨幣政策被視為治療所有市場動蕩的靈丹妙藥。其實,這種提供廉價貨幣的援救方式無異於火上澆油。

低利率引來了美國的一批新借款人,他們在房貸中介鼓勵下開始買房自住。由此,巨額資金湧入次級房貸市場,流向信譽不良的借款人。與此同 時,金融市場的反監管動機催生了新的銀行業務模式,即所謂的"發行-分銷"模式:房貸中介發放貸款,隨後將其轉售給其他機構如對沖基金和結構型投資工具機 構。這種方式嚴重損害了信譽評估與貸款最終持有者之間的紐帶關係。兩個世界在此交匯:新自由主義金融秩序下格林斯潘的廉價信貸世界;信奉新自由主義的無監 管金融機構以新銀行業務模式肆無忌憚地承接風險。這種交匯後患無窮:它不僅產生出空前的資產泡沫,而且最致命的是,它還會通過銀行中介市場將這些泡沫向全 世界擴散。一旦泡沫破裂,在隱性的政策擔保下,就意味著與主流商業銀行體係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政府(而非市場)將被迫承擔一切。這,就是新自由主義時代留 給納稅人的主要遺產。

美國次級債和其他證券化房貸的年發行量由2001年的1600億澳元升至2006年的6000億澳元。低利率和房產高需求導致房價猛漲。 在2000年以前的30年間,美國住宅年均升值幅度為1.4%;但在2000~2006年,隨著次級債市場的快速增長,住宅年均升值幅度高達7.6%。每 個有心人都已看出金融不穩定跡像日益明顯。商界領袖巴菲特在2003年曾公開指出金融創新、廉價貨幣和薄弱監管正在帶來風險,稱許多新金融工具類似於"重 大殺傷性金融武器,其危險目前尚未顯露,但未來將是致命的。"

國際清算銀行(BIS)一向較其他機構更為敏銳,這次也是第一家發出警報的官方機構。在其2007年年報中,BIS警告稱:"多年的放鬆 貨幣政策已經吹起了一個巨大的全球性信貸泡沫,令我們面臨著發生類似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跌的風險。"但是,人們仍未採取系統性行動。

儘管過去10年爆發了3次危機,儘管這些危機無一例外地發出了清晰的警報,新自由主義者仍堅信其理論思想正確無誤,且盲目堅信市場天生具 備自我調節的功能,他們甚至拒絕承認已出現問題的嚴重性。問題既然不符合模型,於是證據被簡單地放棄。頑固不化的新自由主義者對此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對於 自己的正確性深信不疑。

本次危機宣告過去30年來轟轟烈烈的新自由主義實踐已經失敗。新自由主義及其所衍生的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已然顯露出它們只不過是披著經濟學外衣的個人貪欲。



政府的重要作用再一次獲得承認

新自由主義的難堪之處,在於它們無法依賴非政府部門或非政府機制來控制風險、重塑信心、再造資產負債表和重啟全球資本流動。這一切只能通 過國家機構完成。政府在本次危機的三大主要領域內均扮演了主角:援救私人金融體系使其免於崩潰;向實體經濟提供直接刺激以應對私人需求驟降;設計全國性和 全球性的監管機制,使政府承擔制定並實施體系規則的最終責任。

為了確保銀行體系的安全,在全球金融崩潰的最初階段,國家的向心力再次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首肯。但新自由主義仍強調"道德危機"--類似於 房子起火時還爭論誰應支付救火費。此時如果政府不干預,唯一的替代方案就是系統性崩潰,這一點全球銀行界其實已心知肚明。 2008年年底,為維持信心和保護流動性所採取的首要步驟,就是向主流金融機構提供明確的存款擔保。公眾通過其政府傳遞出接受或有負債的意願,這凸顯出一 種共識,即銀行體系穩定性本身也是一種公共商品。正如凱恩斯的傳記作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所言:"當危難來臨時,我們發現全球納稅人仍是銀行的堅強後盾,而國家清償機制至關重要。"

此後,政府也展示出對私人信貸市場進行史無前例的干預的意願。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政府直接參與了銀行的注資,其方式包括直接購買銀行和公 司債券、建立共同目的工具(joint-purpose vehicles)以分擔私人金融機構風險和由國家出面擔保銀行同業貸款等。在美國,對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的救援實際上相當於國有化;此前還發生了對房利 美和房地美的託管以及對全球最大保險集團--美國保險集團(AIG)--實際上的國有化。

這些政策不是要恢復國家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當金融體係日趨穩定、全球衰退走向緩和之際,我們會看到政府將逐步解除其對銀行部門所有權與經 營權的直接參與。當前的干預目的在於確保私人信貸市場得以為私人商業和消費者服務。由此可見,無監管和無約束的金融創新時代業已結束,而且不應允許其重 現,因為它對經濟的影響委實太過嚴重。

穩定金融體係是避免系統性崩潰的第一步。但投機性泡沫破裂及此後的信貸緊縮,已然導致了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和全球經濟長期衰退。澳大 利亞公共事務學院的新自由主義者艾倫·莫蘭(Alan Moran)認為,衰退的成本應通過工資下調和支出緊縮等方式由就業者承擔,其立場與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龍(Andrew Mellon)在大蕭條爆發之初的論調如出一轍。與之相對,社會民主派則強調增長放慢時期政府在維持包括消費與投資在內的總需求方面的中心作用,也就是 說,政府必須直接實施需求刺激,以抵消私人需求的大規模緊縮。 IMF已連續四次下調其2009年增長預期,將全球GDP預期增長率下調了3個百分點。這一"增長缺口"預示著各國政府為彌補需求缺口和避免大批失業而應 當承擔的財政刺激規模。這就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純粹而簡單。

按照斯蒂格利茨的詮釋,凱恩斯認為"在(經濟)嚴重下滑之際,貨幣政策可能是無效的;財政政策則是必須的"。因為在經濟增長顯著下降時 期,貨幣當局自己也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無法促進信貸增長以提升經濟活動水平。或者,如其他人所描述的:在經濟急劇衰退時,貨幣政策的作用不過是"杯水車 薪"。事實上,正如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所言:"本次危機中貨幣政策的失敗顯示凱恩斯本來就是正確的。"事實是,財政政策必須配合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任何單一政策均難奏效。

鑑於不及時提供財政刺激的成本將超出對財政預算的負面影響,英國首相布萊爾已呼籲各國領導人"竭其所能……將血液再次注入金融體系"。新 凱恩斯主義者面臨的挑戰還包括確保這一刺激方案有的放矢,而且是及時的和暫時的。當私人消費與企業投資恢復時,財政刺激應相應減少,以免在經濟復甦時期推 高通貨膨脹。

為採取積極措施刺激需求,目前應強調凱恩斯主義經濟管理的核心原則:在整個經濟周期內平衡財政預算的需要。不遵循上述原則以及過度容忍通 脹,都有可能導致類似於上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管理理論的土崩瓦解。增加公共投資和對家庭的直接轉移將刺激經濟,但這一切必須在未來經濟恢復強勁增長時 予以償還。

金融監管必須容許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擔任家庭儲蓄和商業投資之間的中介,同時確保機構本身不會成為系統性不穩定的來源。這要求審慎監管不 限於簡單地要求各個金融機構遵循正常經濟環境下保持清償力的標準,而是進一步防范金融部門的整體行為(如衍生產品市場的過度擴張等)引發系統性風險。從當 前危機看,同樣重要的是,監管體系須考慮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對個人冒險行為的影響。系統性穩定和安全本身就屬於公共商品,而公共商品則應當永遠優先於利潤最 大化的個人機會。



解決當前的危機需要加強全球合作

本次危機所面臨的另一項挑戰,在於危機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影響。這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金融市場的相互融和與相互依賴導致危機迅速擴散;二是一國的需求崩潰損及其他國家的出口,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全球化的金融體係不僅未能向全世界分散風險,相反卻加劇了風險。新自由主義理論認定,全球金融市場最終會自我校正--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 必將實現自身的均衡。但正如斯蒂格利茨一針見血所指出的:"無形之手通常之所以無形,是因為它根本不存在。"金融市場並未自我校正。全球金融創新加劇了資 產泡沫,而不是減緩泡沫的湧現。新自由主義的反監管政策,迅速將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轉化為一場全方位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已經威脅到全球市場 開放的未來--這正是資本主義自我毀滅的又一明證,只是這次構成了令人恐慌的全球化規模。

由此可以得出三個結論:首先,全國性市場需要有效的全國性監管;其次,全球金融市場需要有效的全球性監管,至少因為全球性金融交易的龐大 規模如今足以壓倒大多數國家的自身經濟規模;第三,在處理當前此類規模龐大且錯綜複雜的全球系統性不穩定方面,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私人金融市場解決 方案。

這就是全世界已轉向通過20國集團來尋求政府間協調合作的目的:為了向全球金融體系及時提供流動性;為了協作出台充足的財政刺激,以彌補 全球衰退引發的增長缺口;為了重新設計未來的全球監管規則,包括一份新的第三套巴塞爾資本協議(Basil III);為了改革現行全球公共機構,特別是IMF,為其提供適應21世紀所需要的權力與資源。悲劇在於,新自由主義得勢幾十年之後,作為當初凱恩斯積極 倡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組成機構,IMF一度成為新自由主義教條的全球傳播渠道,這有悖於基金組織的長期宗旨,並嚴重損害了它在本次危機之際與那些它以往 未曾善待的各國政府密切合作以發揮作用的能力。

各國政府必須制定一致的全球金融監管法規,以防止"逐底行為"(race to the bottom)--即資本競相投奔監管最薄弱的全球經濟領域。我們必須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建立更為嚴格的全球披露標準,我們也必須建立更有力的監 管框架以鼓勵更負責任的公司行為,其中也包括高管薪酬。

此外,應當擴大IMF的審慎分析權限,並加強其針對機構脆弱性的早期預警體系。其治理安排也應加以改革。當前的全球金融體系治理結構,仍 然基於1944年的勢力劃分顯然是荒謬的,唯一的可行方案是:如果想讓中國這類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對諸如IMF之類的多邊機構作出更大貢獻,它們也應在 這類機構中獲得更多的決策發言權。

各國政府面臨的長期挑戰則在於解決過去十年來令全球經濟動盪不安的長期性失衡。從短期看,這種失衡有可能隨著美國預算赤字迅速膨脹而加 劇;中期而言,解決上述失衡並致力於建立更穩定的全球宏觀經濟體係將需要更深入的全球經濟合作與協調。管理上述全球失衡過程中的任何突發性變動都會震撼外 匯市場,從而對美元和全球經濟復甦前景產生重大影響。同樣,這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戰;我們顯然不能指望市場上的各個參與者會自行採取恰到好處的對策。

迄今為止,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政治穩定之影響,尚未得到國際輿論的充分重視。世界銀行的干預、雙邊的官方開發援助和千年發展目標的 持續貫徹,將是控制危機影響的關鍵因素,否則,很多發展中國家將復歸貧困。但隨著發達國家財政預算面臨危機引發的前所未有之沉重國內需求壓力,這項使命也 將變得越發沉重。

新自由主義者天生懷疑所有形式的多邊治理能力。實際上,新自由主義對本國政府乾涉本國市場的敵意,與其對國際政府類機構干預國際市場的敵 意如出一轍。同樣,這與社會民主派長期以來的國際主義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鑑於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全球市場治理、合作和協作之複雜性,國際主義本身恰是不 可或缺的要素。事實上,由於全球經濟勢力日漸分散,目前尚未出現令人信服的單邊解決方案。 (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中國人民銀行駐南太平洋代表處週朔摘譯,張林譯校)

2009年3月25日

“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

撒切爾政府“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

F.William Engdahl
恩道爾(Engdahl)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engdahl

2009.1.22


20世紀70年代末,面對經濟危機,英國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和她幕後的財團們,引進了“私有化”、“減免國債”,“改革勞資關係”,“採取通貨緊縮的政 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她採取的政策和美國總統裡根倡議的經濟改革是同出一轍的。撤銷經濟管制和精簡機構乃重中之重。近30年來,英美大學的經濟學的教授都 把撒切爾夫人的措施看作行之有效的模式,並逐漸地放棄長期以來社會安全、公共衛生、養老保險等努力爭取的成果。如今大英帝國,撒切爾經濟革命的完美典範, 就像傳說中的泰坦尼克在不斷下沉,這恰恰驗證了新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的不足之處。



新自由主義革命是在美國和英國境內發生的。那麼你對以下事實就不會感到奇怪了:現在不斷擴散的全球經濟危機的中心是在美國和英國,以及最 近幾年熱烈擁抱自由經濟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等經濟實體。很明顯,布萊爾政府執行撒切爾的金融改革並撤銷經濟管制的人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戈 登·布朗。



英國近期經濟發展的例子就很有啟發性。英國的經濟將遭受自1946年以來的最低谷。根據歐盟最新的調查,今年降低了2.8個百分點。英國比歐盟的任何國家經濟都要損失慘重。



由於人們對對英國經濟衰退和銀行系統紊亂越來越恐慌,造成英鎊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急劇下降。英國銀行危機日益嚴重,政府赤字不斷增加,現在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僅為1.4,下降到七年半以來的最低點。 2009年英國國債將超過118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



撒切爾革命的直接結果是國家經濟轉變成外包、非工業化、服務型經濟。加之英鎊貶值,英國不會出現貿易順差。和美國一樣,在過去二十年,金融和銀行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現在這個發動機已經破損了。



公債飆升



國家銀行的緊急救助更是火上澆油。到2010年,英國的國債將達到1.06兆,佔GDP的72%,比現在要劇增70%。



戈登·布朗政府三個月前還躊躇滿志地宣稱要採取有效措施緩解全球金融危機,昨天不得不宣布一攬子銀行救助計劃,來挽救全國的銀行系統。他拒絕透露最終需要的資金上限,這讓布魯塞爾和歐盟對他很不信任。



英國銀行總計有4.4兆美元的外債,這是英國經濟的2倍。英國的外匯儲備僅僅是660.6億美元。怪不得外匯交易商和對沖基金決定了英鎊只有一條路走:貶值、



上次英國消減國債是在14世紀早期,愛德華三世決定拒付意大利銀行的欠款,導致意大利兩家最大的銀行─Bardi和Peruzzi─破產。



英國的內閣部長說,布朗政府承認不知道剛剛推出的第二個挽救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是否有效。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事情的真相是我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但是我們必須滿懷信心。我們完全處於大航海時代。總之,英國對國內的經濟失去了控制。



政府拒絕透露要消耗納稅人多少錢。官員們駁回了2000億美元救助金的說法,宣稱採取的措施風險還是很低的,數據也是經過仔細計算的。英 國下議院工黨的普通議員承認很難說服有抵觸情緒的國民接受救助方案。毫不奇怪,調查顯示,反對布萊爾和工黨的勢力很大,在大選中保守黨將超過工黨 9%-13%的選票。 49%的英國人今年害怕失業,這個數字真是令人震驚!



政府進行快速持續改革、控制銀行危機的主要障礙是撒切爾主義一直佔統治地位。工黨甚至像宗教一樣信奉它,而布萊爾首相在工黨中堪稱撒切爾 夫人的化身。而反對黨保守黨對過去的措施的大力支持使這種荒唐的思想進一步的鞏固,儘管他們當心國債太多而否定了政府用於拉動經濟的200億美元的財政刺 激。



同時很顯然,隨著去年Northern Rock公司的國有化,皇家蘇格蘭銀行的國家控股成分也佔了70%。現在要做的是盡快採取20世紀90年代瑞典銀行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國家銀行很難籌集 私人資本,無力償還。當時瑞典的銀行分為資產負債暨營業和特定不良債權。資產負債暨營業貸款給實體經濟的業務並沒有減少,而特定不良債權大部分是住房抵押 貸款。政府會嚴格控制這些資產流動,等到經濟復甦了才允許在健康的市場環境運行。所有的收支平衡起來,這種轉化為商業型資產投資銀行的模式所耗費納稅人的 資金幾乎為零甚至還是稍微盈利的。



工黨政府現在固執己見,拒絕承認現實情況。現在一些工黨的議員呼籲銀行國有化,政府卻說這並不是他們的目標。內閣大臣Darling說,我們很清楚,英國的銀行是管理最好的銀行,是商業化的,而不是屬於政府的。這是我們一貫執行的政策。



英國議會特別財政委員會的工黨主席John McFall,認為銀行國有化勢在必行。 Vince Cable,自由民主黨的發言人說,政府現在的行為像親吻屍體喚醒死人一樣。政府現在已經有效的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它當然要投入更多的錢,也許 還要控制更多的銀行。 Cable還預言房價會上升,個人債務會上漲,他還預言了Northern Rock的國有化。

蘇格蘭皇家銀行

同一天布朗政府宣布第二個銀行救助計劃。蘇格蘭皇家銀行簽署了一份大大出人意料的報告——2008年的損失達280億美元。這引發了主要 銀行的進一步的大甩賣。蘇格蘭皇家銀行的巨大損失主要是2007年對荷蘭銀行的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高價收購了荷蘭銀行,昨天公開承認這筆生意僅值200 億美元,比預期的要低得多。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造成其股票下降了67%。



可悲的是,布朗為轉移批評,說他對蘇格蘭銀行的損失及外債的呆賬表示非常氣憤。據傳言,如果經濟繼續下滑, Lloyds銀行將是下一個需要緊急救助的銀行。



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起源

撒切爾政府1979年提出的新自由經濟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捷克英美大學的經濟權威和圈子里人的決定。他們都認為是要奪回30年代大衰退和戰後英國經濟危機時轉讓的權利的時候了。



這一切可以追溯到大富豪洛克菲勒家族的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出版的叫做《第二次美國革命》一本重要的小書。在這本書裡,他使用了麻木不仁的 邏輯講述了創造“善心資本主義”的邏輯,他還呼籲政府在經濟中應該盡力減少扮演的角色。這一思想是通過洛克菲勒帝國有效的宣傳傳播的,還得到了洛克菲勒的 經濟導師——芝加哥大學的弗里德曼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間,人們錯誤地把當時的經濟定義為發展滯緩、高通貨膨脹的“滯漲”時期。那個宣傳機器,很方便地繞過了石油 恐慌的重要角色。而這種石油恐慌是由洛克菲勒家族操縱的。正像我在《石油戰爭》一書中詳細闡述的一樣,他們責備“大政府”的種種弊端。洛克菲勒的門徒,在 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的沃克爾,1979年10月被大衛·洛克菲勒派往卡特政府,負責解決經濟系統的通貨膨脹問題。恰恰就是這個時間撒切爾政府推出了令人震 驚的經濟療法。



真正的經濟災難被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場陣營掩蓋起來。另外媒體大肆宣傳裡根和撒切爾政府時期對通貨膨脹的抑制要歸功於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和撒切爾推出的堅決的政策。另外,我們還不斷地被告知市場不受政府乾預的原因。



不受限制的“善心資本主義”和格林斯潘支持的“金融革命”給新自由主義的“聖地”英美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在自由經濟和斯大林的“計劃經濟”之間應該有著更好的路可走。

撤出美元債市

2008年舊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

撤出美元債市
作者:謝國忠/文[2008-07-07 00:00:00 ]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持有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了。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央行還在支撐著債券市場,是該它們撤離的時候了。中國應該搶占先機,先走一步

6月初,全球金融市場在各國央行反通貨膨脹的嚴厲措辭中出現螺旋式下跌。

英國央行表示,在打擊通脹的過程中,即使付出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美聯儲表示,經濟出現嚴重下滑的風險小,它將以反通脹作為首務。而歐洲央行也一度對提高利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甚至連日本央行也提到了通脹風險。

市場曾經預期美聯儲將在2009年中以前加息四次,一度使得美元堅挺、油價趨穩、全球收益率曲線走平。如果上述反通脹措施果真被採納,這對債券市場是個好兆頭。但我認為,這一幕不會出現。

反通脹弔詭

儘管利率將提高,並可能早於我此前預計的時間——2009年中,但提高幅度並不會很大。如果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在今年夏天提高利率,為他們早前打擊通脹的言論提供實質性支持,這也並不預示著利率將在未來快速提高。市場現在的反應可能為時過早。

現在的問題是,提高利率將引發深度經濟衰退,中央銀行雖然希望降低通脹,但並沒有準備好以深度衰退為代價。央行打擊通脹的嚴厲措辭旨在壓低油價,緩解通脹壓力,減少提高利率的必要性。

事實上,各國中央銀行的言論正在重返模棱兩可的風格。美聯儲表示,經濟增長面臨風險較小,而通脹風險較大——意思是該提高利率了。但它並沒說,即 便犧牲經濟增長,它也會提高利率抑制通脹。各央行的類似措辭顯示,它們希望無需動用利率工具,通脹便能自行消除。目前,全球經濟已進入滯脹時期。只有各國 中央銀行願意接受一場較深的經濟衰退,反通脹才會有意義。
呼籲勞工領袖避免工資提高,被認為是一條緩解通脹的“無痛之路”,但已經失敗了。市場看穿了央行的言論,並意識到央行仍把經濟增長看得更為重要。加息速度將慢於通脹上升的速度,這意味著,全球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鬆,而全球通脹仍會上揚。

另一方面,信貸與房產泡沫的破裂給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IMF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放緩1個百分點,降至3.7%;通貨膨脹率將上漲1個百分點,升至5.5%,明顯高於前者。這一差距將在2009 年進一步擴大。看起來,全球輿論都已經普遍認為,世界經濟正在步入滯脹,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2006年末,我預計美國及全球經濟將在2008年出現滯脹。當時,沒有一個人同意我的觀點。我認為,2000年高科技泡沫破裂後的溫和衰退主要是全球資 產泡沫的後果,但當時我對可能的結局還拿不准。有段時間,我認為最後將以通貨緊縮告終——當投機者對資產價格產生“恐高症”時,泡沫自己就會破裂;暴跌的 資產價格將抑制需求,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引發通貨緊縮。

但隨著全球資產泡沫的不斷積累,我對此產生懷疑,並認識到通貨緊縮不會發生。原因在於,全球金融系統存在無限的風險需求。大部分投機者操作的 是“別人的錢”,而非自有資金。他們分享投機收益,卻無需承擔損失。這一激勵機制滲透到全球金融體系,尤其是隨著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投 資銀行自營交易業務大量增加,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只要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增加的貨幣就會流向資產市場,抬高資產價格。

當資產泡沫破滅,資金會流向大宗商品市場。但是,商品泡沫可能比資產泡沫更糟。資產泡沫是通過財富效應推動增長,同時引發通脹;商品泡沫卻是推高生產成本,抑制經濟增長,並引發通脹。

只有當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後,商品泡沫才會平息。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過去20年,各國央行一直扮演“好好先生”角色。由於全球化和諸如俄羅 斯、東歐國家能源需求的大幅減弱,物價疲軟,這使得央行可以大量印刷鈔票,卻無需擔心通貨膨脹。這就是為什麼諸如格林斯潘這樣的中央銀行家如此受歡迎的原 因。

在一個趨於通脹的環境中,深具影響力的官員應該是諸如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或前德國央行行長漢斯提特梅耶(Hans Tietmeyer)那樣的鐵腕人物。人性並不會在朝夕之間發生改變。現在這一代的央行行長們並不能變成沃克爾或提特梅耶,他們喜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喜歡受到愛戴。

我之所以認為全球進入滯脹時代,正是由於以上兩點:中央銀行家喜歡受到矚目和愛戴;投機者控制了大量“別人的錢”。

只有當我們看出了損害市場有效性的不合理因素所在,進行預測才是有意義的。市場無效最終來自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或是某種制度缺陷。我的預測也並 不總是正確。例如,就油價而言,我低估了緊縮的供給、強勁的需求以及投機資本間的相互博弈,泡沫延續的時間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測。當美聯儲在2007年夏天 降息時,我認識到了這一舉措對原油和其他商品的重大意義,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經出現了逆轉,原油市場將迎來一個大牛市。

基於我對今日央行行長們的判斷,我認為,他們的反通脹措施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們仍舊相信,通過巧妙的姿態能夠嚇跑原油投機者,維持寬鬆的貨 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然而,這些所謂“巧妙的姿態”撞上了一堵牆,即控制大量他人財富的投機者。他們認為央行只不過是虛張聲勢,於是進一步推高油價。

只有當物價水平高到公眾意願由刺激經濟增長轉為抗擊通脹時,央行行長與投機者的博弈才會結束。今日的央行行長們與政客類似,在公眾意願中搖擺。 由於資產縮水的痛苦仍然主導著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輿論,央行行長們不會自討沒趣地去做一些違背民意的事,即便這些事情對未來有利。他們與上世紀70年代 其前輩的境況相似,卻沒有採取防禦性措施。不幸的是,當前的世界似乎正在重蹈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覆轍。

央行應搶先撤離債市

滯脹是投資者在2008年和2009年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投資者應該謹慎思考資產的當前價格,以及它們在滯脹環境下的定價。目前,債券市場是我見 到的最糟糕的被錯誤定價的市場。儘管2008年處於熊市,債券市場總體上仍然被高估。這對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央銀行(中國、日本、俄羅斯、沙特阿拉伯) 來說是個最大的風險。它們怎麼才能避開這個危險的市場呢?

過去一個月,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30個基點,達到4.12%。然而,這一收益率仍遠未達到能充分反映未來通脹的水平。考慮到過去12個 月的通脹率為7.2%,美國2008年的通脹率很可能從2007年的4.1%提高至5%-5.5%。而十年期的通脹保值債券(TIPS)收益率為 1.63%。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TIPS收益率之差(4.12%減1.63%),即2.49%,正是市場對未來十年的通脹預期。

有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預計未來五年的平均通脹率將高於3.5%。這接近於“二戰”後的水平。金融市場和消費者,誰的判斷正確?通常而言,投資者比一般消費者的判斷更準確,因前者有研究能力和投資經驗。然而,購買美國國債的投資者是一個例外。

全球央行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家,但它們是被動的買入者。各國央行的資金來源於貿易盈餘和資本流入,二者均受美國貨幣政策影響。當美聯儲實行擴張性 貨幣政策時,各國央行都會有源源不斷的美元流入,為了避免貨幣升值,只能被迫增加外匯儲備。而為了流動性和安全性考慮,它們通常選擇購買美國國債。從這個 角度講,美國國債定價可能並不合理,沒有反映經濟基本面。
美國國債的長期真實利率約為2.5%,當前1.6%的水平很可能太低。由於其他資產價格暴跌,作為安全資產的通脹保值債券被高估了。隨著金融危機過去,到2009年末,通脹保值債券的定價將回落至正常水平。

美聯儲有三大任務,即抑制通脹、增加就業和維持金融穩定。而美國“嬰兒潮”一代退休、醫療成本巨大、對自然資源的競爭加劇等原因,美國經濟很可能 遭遇十年來的低增長。美聯儲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來刺激經濟。由此,通脹率將會上升到2%的目標值以上。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未來十年美國通脹率將高於歷史平 均水平,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維持熊市。

美國國債的被動持有者是債券價格扭曲的主要原因。當市場認識到這一點時,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可能需要上升2-2.5個百分點,其價格重估的 過程將使日本、歐元區及英國的國債發生類似的變化,只是幅度較小。事實上,全球中央銀行都在持有一份危險的資產,它們不可能做到全身而退且不引發債券價格 的暴跌。第一個拋售債券的央行將會獲利。

諸如沙特阿拉伯等原油出口國擁有大量財富。歐佩克國家在原油出口中每天能進賬40億美元,它們能夠承擔美國國債下跌的風險。但中國卻不行。中 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諸如電子、服裝、鞋類、家具等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每1美元都是月工資僅有100美元的工人們的血汗換來的,中國不能接受1.7萬 億外匯儲備中一分一厘的浪費。中國央行應該盡可能降低投資組合的久期,以避免在美國國債重估時遭遇資產損失。

當各國央行拋售債券後,它們的投資應該轉向哪兒呢?它們的資金如此龐大,惟一的選擇只能是股票市場。全球股票市場已經開始下挫,並很可能會延 續跌勢。長期而言,惟一可靠的衡量市場的指標是市淨率。目前市淨率為2.3倍,既不便宜也不貴。現在,全球經濟下滑,利率處於上升通道,股市處於艱難時 期。但隨著時間流逝,市場將在當前水平受到支撐。如果央行在未來12個月內入市,短期而言會有部分損失,但長期則會獲利。進一步來說,考慮到它們的資金規 模如此之大,它們也不能等到市場好轉時買進,否則龐大的資金量將推高股價,在高位買進的股票將導致它們遭受損失。

股票在滯脹時期可能表現不佳。但股票的價值不會像債券一樣隨著通脹而出現縮水。作為資產的股票是可以保值的,但作為負債的債券,實際價值會因 為通脹而減少。只要滯脹結束,全球股市必將表現良好,重返高位。 20世紀80年代的牛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於70年代滯脹時期的股價低估。

如果中央銀行決定由債市轉向股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通過指數基金或代理人買進股指。長期而言,指數基金表現遠好於主動交易型基金,後者在選 股、換股上花費了太多交易成本,卻沒有實現相應的增值。中央銀行是政府機構,對宏觀趨勢走向的了解遠遠多於普通投資家庭,運用這一優勢可以選擇合適的行業 指數。

眼下,持有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了。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央行還在支撐著債券市場,是該它們撤離的時候了。中國應該搶占先機,先走一步。 ■

嚴重通脹與美元貶值的風險

警惕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中蘊涵的巨大風險
作者:張明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3-22

http://www.wyzxsx.com

警惕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中蘊涵的巨大風險
2009-3-21 2:51:41
張明

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並準備再次購買8500億美元機構債。儘管市場對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早有預期,但 本次購買方案規模如此之大還是出乎市場意料。消息出台的即期效果也是喜憂參半。一方面,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當日下跌51個基點至2.51%,道瓊斯指 數在消息傳出幾分鐘內上漲100點;另一方面,標準普爾高盛商品指數當日上漲6%、油價當日上漲7%,這意味著投資者對未來通脹風險加劇的擔憂。

目的在於彌補美國政府的融資缺口

要解釋為什麼美聯儲開始購買美國國債,必須先算一筆賬,看看2009年美國國債的市場供求狀況。

首先來看美國國債的供給。如圖1所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歷年的國債淨發行額與財政赤字水平大體相符,這表明美國政府主要用增發國債來彌補財 政赤字。自1996年以來,每年國債淨發行額均高於財政赤字水平,這一差額在2008年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主要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新發行的國債 可能被用來為未來兩年的財政支出融資。 2002年至2007年,美國國債發行量一直穩定在5000億美元左右,2008年則飆升至1.47萬億美元。 2002年至2007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平均為4270億美元。然而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 GDP的12%。市場預計,要為如此規模的財政赤字融資,2009年的國債淨發行額將至少達到2萬億美元。

其次來看美國國債的需求。如圖2所示,2002年至2008年,外國投資者淨購買額占美國國債淨發行額的比重平均為48%,這一比重在2008年 達到52%。 2008年美國政府淨發行國債1.47萬億美元,其中外國投資者購買了7720億美元,剩下的部分由美國國內投資者購買。

關鍵問題在於,2009年國內外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需求繼續擴大的可能性較小,而收縮的可能性較大。對外國投資者而言,出口增速大幅下降造成東亞 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額顯著下降,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低迷造成資源出口國外匯儲備增速明顯減緩,再加上短期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國家源源不斷地流 出,這都將導致外國投資者的美元儲備下降,從而將降低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對本國投資者而言,隨著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以及金融財富的縮水,他們 對美國國債的需求也將下降。因此,最樂觀的估計是,即使考慮到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去槓桿化,2009年國內外投資者能夠維持2008年1.47萬億美元的購 買額也已經是萬幸了。

即使考慮到美國居民的儲蓄率能夠從2008年年底的1.8%提高到歷史平均水平的8%,並假定美國居民增加的儲蓄全部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新增對美 國國債的購買需求也不過6600億美元。而且,儲蓄率的上升並非一年時間就能完成,我們假定美國居民儲蓄率在2010年底達到8%,這意味著2009年只 會增加3300億美元的需求。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2009年國內外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總需求約為1.8萬億美元,這顯著低於2萬億美元的國債發行目標,形成了至少2000億美 元的供需缺口。如果該缺口不能彌補,則新發國債的收益率將大幅上升,造成存量國債市場價值下降,從而可能誘使投資者拋售存量國債,影響美國國債市場的穩 定。在這一背景下,美聯儲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後購買人(the last resort of buyer),並提出未來半年內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的目標,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短期內有助於維持國債市場穩定

從短期來看,美聯儲出手購買美國長期國債,有助於增加對國債的有效需求,彌補國債市場可能出現的供求缺口,以遏制美國新增國債收益率顯著上揚,從 而避免存量國債市場價值顯著縮水。此舉之意在於安撫美國國債市場上的投資者,以避免債權人出現拋售美國國債的“羊群行為”,造成美國國債市場崩盤,切斷美 國政府最可靠的融資渠道。對投資者而言,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短期內的確有利於美國國債的保值甚至增值,這也是他們樂於看到的。維持美國國債市場的穩定,降 低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以幫助美國經濟更早地從危機中擺脫出來,是美聯儲決定購買美國長期國債的根本原因。

中長期內蘊涵著嚴重通脹與美元貶值的風險

然而,儘管美聯儲出手購買美國國債有利於穩定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這並不意味著以中國央行為代表的國際債權人可以高枕無憂。福兮禍所伏,美國政府用於穩定國債市場供需狀況的短期舉措,中長期內則埋下了嚴重通脹與美元大幅貶值的種子。

事實上,我們不能從孤立的角度來分析美聯儲購買美國長期國債。這一舉措,實質上是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一大組成部分。自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 聯儲首先以降息來應對危機,在很短時間內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25%削減至0-0.25%,已經不存在進一步降息的空間。為了進一步提振市場與實體經濟, 美聯儲不得不彷效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日本,實施所謂的數量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這意味著美聯儲通過購買國債、機構債、企業債或股票等金融資產的方式,向貨幣市場直接注入流動性,以進一步降低市場融資難度,並消除 通縮壓力。自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產後,美聯儲大張旗鼓地推進數量寬鬆政策。一個明顯的證據是,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2008年9月的 800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2008年年底的2.3萬億美元左右。儘管該規模到目前回落至1.9萬億美元,但考慮到美聯儲3000億美元國債加8500億 美元機構債的購買計劃,則今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可能膨脹至3萬億美元。

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沒有變動,因此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意味著美聯儲負債的擴張,即美聯儲不斷向市場注入基礎貨幣。由於目前市場信心尚未恢復,投資者 風險偏好很低,即使美聯儲大舉注入流動性,這些流動性並未轉化為信貸與廣義貨幣,即目前的貨幣乘數很低。然而,一旦美國金融市場趨於穩定,實體經濟有所反 彈,則投資者將開始重新配置風險資產,這意味著基礎貨幣將加速轉化為信貸與廣義貨幣,貨幣乘數開始上升。一旦美聯儲不能及時從貨幣市場中抽回流動性(互聯 網泡沫破滅後,即使經濟開始反彈,美聯儲仍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那麼隨著貨幣乘數的反轉,通縮壓力可能旦夕之間轉變為通脹壓力。而 一旦通脹壓力擊碎了投資者對美元匯率的信心,美元大幅貶值、黃金、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就難以避免。

截止到2008年底,中國持有外匯儲備1.95萬億美元,其中超過65%投資於美元資產。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則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將顯著縮 水,這意味著中國國民財富的無情流逝。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行為中蘊涵的風險,盡快採取行動降低中國外匯儲備對美國通脹與美元貶值的風 險暴露。

政策建議

第一,正如溫總理所言,我們需要美國政府就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提供擔保。但奧巴馬作出的大而化之的空洞承諾是沒有任何實際效力的。以中國央行為代 表的國際債權人,需要美國政府就美國國債的真實市場價值作出可置信的承諾,並將此作為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前提條件。例如,中國央行應該要求美國政府將新增 國債的收益率與美國通貨膨脹率掛鉤,這意味著要求美國增加TIPs(通脹保護式國債)的發行量,並要求把部分存量國債置換成TIPs。

第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低迷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在這個寶貴的時間窗口內,中國政府應該推動中國企業加大對 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的現貨、期貨,以及相關供應商股權的購買,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性銀行提供美元貸款來支持上述行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也應該積極 開展全球資源行業的投資。只有積極多元化中國的外匯儲備,才能最終抵消部分美元貶值與全球通脹對中國宏觀經濟造成的衝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因為僅僅 滿足於短期內投資美國國債能夠獲得可觀收益而躑躅不前,我們需要前瞻性的眼光與壯士斷腕的決心。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

2009年3月24日

大陸應速撤離美債

謝國忠:大陸應速撤離美債
來源=台灣《經濟日報》《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美國聯準會(Fed)大買美國國債與房債,效果等於降息75個基點,獨立經濟學學家謝國忠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持有美國債券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策略,大陸可以配置標普500指數基金(ETF),不應跟進降息以免資本流出。

謝國忠在即將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誌撰文指出,私人投資者已經逃離債市,各國央行還在支撐美國債券市場,但他們撤離的時候已經到來,中國應搶占先機,先走一步。

世界經濟學人報導,謝國忠認為,近來各國央行放出反通膨的信號,但這些並不可信。各央行的類似措辭顯示,他們希望不要動用利率工具,通膨便能自行消除。目前全球經濟已進入滯脹時期,只有各國央行願意接受一場較深的經濟衰退,反通膨才會有意義。

謝國忠表示,加息速度將慢於通膨上升的速度,這意味著全球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鬆,而全球通膨仍會上升。

他說,滯脹應當是投資者在2008年和2009年最重要考慮的因素,美國債券市場是目前定價最為錯誤的市場,儘管去年處於熊市,債券市場總體上仍被高估。這對擁有大量外匯底的中央銀行(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來說,是個最大的風險。

香港文匯報、中國證券報指出,Fed已成為信貸市場的提款機,連串措施的效果,相當於為美國降息四分之三(即75個基點),市場也再猜測,中國大陸央行降息空間再度打開。

19日有大陸外匯交易員根據近期的人民幣走勢猜測,其實人行已在拋售美元。對此說法,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擁有近2兆美元巨額外匯存底的中國大陸,只能繼續握緊美國國債,“即便它將來走勢不好”;至於外匯存底結構調整,也只能慎之又慎。

謝國忠並不這麼看。東方早報引述謝國忠說法指出,人行應該考慮配置與標普500相關的ETF,從長期而言,人民幣一定要與美元脫鉤,自由浮動。

謝國忠說,這一結果(指大陸有更大降息空間)可能是根據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估算的,即美元變相貶值帶來的實際利率下降,因此不能據此說,大陸與美國相比有了更多降息空間。

謝國忠說:“中國的情況和發達國家不一樣,我們不能降息,必須維持‘信心’,否則大量資本都會流出。”

南方都市報報導,大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大陸可以選擇拋售美國國債,但如果量太小,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量太大,Fed可能繼續天量買入,也可能導致一個雙輸的結局:未來大陸將遭受美元貶值、美國國債收益下降雙重損失。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大陸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達到7396億美元,以Fed計畫未來半年斥資3000億美元購國美國長債,一下就可以購買接近大陸一半的持有量。

2009年3月23日

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的原因和過程

美國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的基本原因和美國政府救市的困境 

作者:[美]廖子光

孫麗紅 林小芳 

國外理論動態第1期、第2期 


《亞洲時報》2008年9月23日刊登了美國學者廖子光題為《“太大不能倒”對抗道德風險》的文章,描述了美國幾大主要金融機構陷入危機的基本原因和過程,並認為美國政府現在對這些機構進行的救助措施將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並將陷入困境。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太大不能倒”是金融體系的道德風險弊病。道德風險是銀行圈使用的術語,用以描述銀行家基於最後貸方(在美國國內是美聯儲)將救助陷入困境的銀行的預期,而發放不良貸款的傾向。 

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曾鄭重承諾,他將抵制道德風險的危險,並稱,除非在極特殊的情況下,不會再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瀕臨倒閉的華爾街金融機構。但僅僅在他講話後48小時,美國當局即在美國國際集團(AIG)案例上向“太大不能倒”病症屈服。美國國際集團是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一家全球性保險集團。而此前由於保爾森對於道德風險的厭惡,致使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沒有得到政府救助。沒有了所需的政府保證來限制潛在買家的風險敞口,雷曼被迫於週日午夜(2008年9月14日)申請破產保護。 

另外,2008年3月,在美國財政部安排下,摩根大通從美聯儲貼現窗口獲得29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收購貝爾斯登公司。 9月初,美國財政部注入資金2000億美元,將負有4.5萬億美元債務的政府資助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收歸國有,同時,另一起政府安排的“奉子成婚”使得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的低價獲購美林公司。美國財政部已受到譴責,因而對於再次救助由於不負責的市場誤判本應倒閉的華爾街私人企業非常謹慎,且保爾森急於表明,增加道德風險並非政府政策。 

華爾街的精英曾經為美國國際集團尋求私募途徑渡過難關而絞盡腦汁。高盛公司受僱對美國國際集團不良資產的潛在損失進行評估,以求為該公司評定一個公平的市場價值。摩根大通和黑石公司建議美國國際集團在私募股權公司和國外主權基金中尋找買家,而摩根斯坦利則幫助美聯儲考慮救助措施。從私募途徑籌集資金恢復這個保險巨頭信用評級的急切努力失敗後,據報導,美聯儲不顧保爾森對於道德風險的顧慮,於週二晚(2008年9月16日)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從中央銀行提供美國國際集團一筆850億美元的兩年期“過橋貸款”(bridge loan,即過渡性貸款。——譯者註),以幫助其渡過危機,對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重要資產進行有序整頓。無論從性質還是數額上,美聯儲的這一舉措都是空前的。通常而言,保險公司一般由州保險委員會而非美聯儲監管。 

美國國際集團將以其固定資產為這850億美元的兩年期過橋貸款做抵押,該貸款的高額利率比LIBOR(即倫敦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廣泛應用的短期利率基準,2008年9月17日為2.75%)還高8.5個百分點。此外,美聯儲還將獲得股本權證,技術上稱為入股憑證,占美國國際集團79.9%的股份。向美聯儲發放入股權證(即達成以既定價格購進股票的合約)是為了防止美國國際集團的現有股東從政府對公司的救助中獲利。美國國際集團股東已經由於按揭及其他債務擔保的複雜結構融資工具而蒙受巨大損失。除了可以獲得高利率外,美聯儲可以否決任何股利分配,美國國際集團將在兩年內出售資產償還債務,其高層也將被替換。 

美聯儲3月份對貝爾斯登公司和9月份對“兩房”,都採取了放棄股東利益、保護債權人的方法。現在投資商深知美聯儲的模式,因而出售股票、購買債券,以望獲得政府救助。結果導致公司股價大跌,問題惡化。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公司都是該策略的目標。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美國國際集團都是太大不能倒的合格人選。令美聯儲和財政部官員擔憂的不僅是美國國際集團作為雷曼之後另一家華爾街鉅子破產的後果,還有美國國際集團作為金融保險合同供應巨頭的角色,美國國際集團可為那些試圖規避複雜債券潛在損失的投資商提供保密的金融保險合同。有問題的保險合同都採用信用違約掉期(CDS)的形式,需要美國國際集團彌補交易方違約行為中買家的損失。美國國際集團對數以10億美元計的風險證券負有潛在責任,雖然這些證券在市場穩定時期是安全的。 

美國國際集團破產會導致其對所有保險索賠違約。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將被迫立即根據交易方的損失,重新評估美國國際集團所擔保證券的價值,且需要增加資本量來維持其信用評級。持有美國國際集團證券的貨幣市場基金和養老基金的小投資者都將蒙受損失。 

就在政府救助美國國際集團的消息爆出的前一天,擁有620億美元的紐約貨幣市場公司在收市之後宣布其票面價格“跌破1美元”,意味著其淨資產已跌破每股1美元的標準,而這正是所有共同基金通常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的。 
   
一、驚人的數額 
   
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對美國國際集團受救助行為表示譴責。她稱850億美元為“驚人的數額”。事實上,客觀來說,850億美元雖不是小數,但也僅僅是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一個星期的軍費。 
其他國家認為,美國對於美國國際集團的救助是美國在數十年的意識形態虛偽之後,最終決定摒棄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轉而尋求政府乾預的里程碑。亞洲不會忘記,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受美國意識形態所支配,韓國政府眼睜睜看著需要幫助的銀行和企業在沒有政府的幫助下倒閉。結果,很多韓國銀行和企業被外國競爭者接管。如今,美國以拯救全球自由市場經濟的名義,突然轉型成為貫徹國家資本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領軍人。 

9月15日星期一,美國國際集團的信用評級大幅降級,其引入私募資金的計劃破滅,引發了周二晚紐約市場上的流動性危機,未及亞洲市場在星期三開盤,美國國際集團已無法履行其巨額債務。紐約州州長大衛·帕特森(David Paterson)稱,美國國際集團只有“一天”時間解決問題,而且美國國際集團破產會導致紐約州以及紐約市的經濟混亂,更不用說美國其他州、甚至全球。據估計,美國國際集團債務違約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 

對於美國國際集團的政府救助使得市場暫時緩了一口氣。但長遠來看,事實上,美聯儲將何時、在何種條件下、干預哪家企業的不確定性加強了,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了破壞性的市場混亂。美聯儲實施每一個舉措的同時,都發表宣言,安撫民眾該舉措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即使幾日後將出現新的危機,也只需相信中央銀行將披荊斬棘。 

兩天后,在美聯儲接管美國國際集團的細節仍不明朗,而市場仍在消化這一事件時,世界信貸市場的恐慌達到了歷史高點,促使投資者瘋狂地向安全投資轉移,規模之大自“二戰”之後從未有過。 
金融壓力在全球範圍內達到了最高點,而美國短期國債的收益降至“二戰”以來最低水平。銀行間的貸款實際上已停止,投資商想方設法將其資金從不安全的金融機構或金融部門中撤出。 

當投資者都將投資集中在相對安全的短期國債時,其收益必然下降。 3月期短期國債的收益已降至0.02%,而這正是日本“失落十年”時期的利率。上一次利率如此之低還是在1941年1月。當時,有一天的利率曾短暫地降為負值。政府指責投資商為了自身安全而貸款給政府。 

報紙頭條消息驚人:在對美國國際集團救助之後,銀行間借貸事實上已經停止。 

一些評論家建議美聯儲對其市場干預門檻給予清晰界定。而無法清晰界定是由於:門檻過低,道德風險將上升;門檻過高,就要靠“自我挫敗”來穩定市場。 

2007年8月,這次可怕的信貸危機爆發,此後,美聯儲穩定金融市場的方法就像是醫生為了給病人的肺裡輸送更多的空氣,而在他的喉嚨上再扎一個洞。一旦某天針孔刺破了靜脈,遊戲就結束了。最後貸方已變成了最後的掠奪者,對所有垂死掙扎的企業實施國有化。但似乎在國有化道路上的一路狂奔僅是為了幫助垂死的金融恐龍起死回生,而不是幫助普通民眾。美聯儲仍然偽稱美國國際集團之類的企業只是經歷了一次流動性危機。 

事實上,資本金不足在定義上是一個償付能力問題。問題不在於良性資產暫時性地受其價格低於實際價值的衝擊,也不在於需要新資金來維持債務權益比率。問題在於,所有的債務都低於其一開始的面值。由於這些資產被認定能夠以高出其實際價值的價格出售,因此債務的循環交易提升了其市場價值,使其高度膨脹。如今,市場終於矯正了價格泡沫,因此原本會因價格泡沫獲得高額利潤的眾多企業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在熊市衰落。美聯儲注入資金,僅僅是為了維持無基本面支撐的市場價格。要想讓不值錢的資產保持高價,惟一方法就是使貨幣貶值。而這就是美聯儲隱而未明的策略。 
   
二、美國國際集團陷入困境的根源 
   
美國國際集團目前的問題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國際集團僱用了一批來自德崇證券公司(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金融衍生品專家,德崇證券公司當時由於垃圾債券的投機損失而破產。美國國際集團的金融產品除了其保險業務之外,還包括數千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該業務模式依賴於將低成本的短期基金槓桿化,從高收益的長期投資中獲利。以其AAA信貸評級為依托,美國國際集團是掉期交易的理想交易方。金融產品分部既不是保險公司,也非銀行運營機構,因而不受管制,屬於監管的盲區。數十年來,金融產品呈幾何級數地擴大,已擴展到信用違約掉期領域,即用保險來應對違約風險及其產生的抵押和客戶債務。信用違約掉期並非保險政策,而是以保險政策方式作用的掉期工具。在價格泡沫期間,違約率低得異乎尋常,該業務模式獲得了驚人利潤,並付清了費用。該業務的拓展計劃包括為投資商保險,以應對抵押債務債券(CDOs)違約,或者以補償收益、分攤風險來擔保證券組合。美國國際集團近幾個月沖銷的410億美元損失基本上都源於信用違約掉期。 

美國國際集團只接手“最優級”的保單,因其擁有AAA級別,評級機構認為這種交易很有保障。由於基金的低成本,美國國際集團可從這些近於無風險產品的低迴報中獲利。這種優勢使得美國國際集團在最高級別的結構金融市場中成為焦點和寵兒。 

2001年至2007年,美國國際集團的金融產品在這種不透明的、秘密的狀態下穩步發展。 2007年8月,信貸緊縮發生時,美國國際集團在結構信貸市場的主要風險敞口是其最優級債務。當信貸危機來臨時,美國國際集團金融產品管理層對這些資產並未表示出多大擔憂。 12月5日,美國國際集團因而發表聲明:其累計損失僅14億美元。 

然而,一個因素迫使美國國際集團2007年底在賬目方面的態度完全轉變。它就是,2007年底,銀行迫於來自審計部門的強大壓力,而重新評估其最優級資產。 2007年11月30日,審計部門迫使美國國際集團將其最優級損失從15億改寫成60億。很快,美國國際集團將其估計損失提高到115億。 2008年5月8日,美國國際集團宣佈公司額外損失91億美元。 

ABX衍生品指數持續降低,市場擔心損失會進一步增加。 ABX指數基於次貸等20種債券的一系列信用違約掉期。投資商常常以ABX合約為依據,預測或規避抵押證券中無法按預期賠付的風險。在保險金等一般性保險賠付中,ABX掉期可以為抵押證券違約提供保護。 ABX指數下降表示投資商已經感覺到次貸持有者將蒙受更大的損失。 ABX指數上升則表示投資商認為次貸發展態勢良好。 

除了金融產品分部外,美國國際集團還擁有價值可觀的保險資產。其業務囊括了美國最大商業承保人和工業承保人,還為個人提供汽車保險。信貸危機造成了嚴重的市場蕭條,而這些資產的市場價值也將貶值。美國國際集團同時擁有一家獨立的再保險公司——大西洋保險公司59%的股份。美國國際集團也是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之一,佔據著一種流行的退休基金產品——固定年金險的市場。 

美國國際集團的業務輻射到全球130個國家,在亞洲的市場尤為龐大。此外,美國國際集團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租賃機構和相當規模的資產管理業務。憑藉這些價值可觀的資產,美國國際集團在平時從不缺少對其分公司有興趣的買家。英國保誠集團、沃倫·巴菲特、安聯、慕尼黑再保險公司都曾對購買美國國際集團的部分業務表示很有興趣。然而現在是非常時期。資產的通貨緊縮可能會持續幾年,導緻美國國際集團資產的市值遠低於該公司目前的流動負債。 

美國國際集團前總裁毛里斯·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sburg)通過電視公開表示,美國國際集團現在僅需要一筆過橋貸款,而非政府救助。美國國際集團面臨的是一場流動性危機,而非償還能力問題。格林伯格說,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國外,美國國際集團的核心保險業務資金都運轉良好,且美國國際集團可以通過資產的有序出售籌集200多億美元。因此,在私募資本不夠充足的情況下,聯邦政府所提供的過橋貸款並不意味著政府救助。一筆短期的過橋貸款可以防止信貸評級降級,而若美國國際集團降級,將迫使美國國際集團籌集數十億資金作為額外擔保,這無疑是對美國國際集團的致命打擊。 
   
三、過渡性貸款提高 
   
然而,美聯儲最終決定,過橋貸款額度需要850億美元,這是格林伯格所說的美國國際集團通過出售資產所能籌資額的4倍。除了這850億美元之外,美國國際集團已經得到紐約州保險監管部門的批准,從其分公司借款200億美元作為應急資金。恐怕該行業最好的會計師也沒法計算出,美國國際集團到底需要多少錢才能恢復正常運轉。 

格林伯格宣稱,救助美國國際集團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因為美國國際集團業務輻射到130個國家,在全球有10萬多僱員,在亞洲就有近6.2萬僱員。美國國際集團為全世界數万家金融機構及其他企業提供信貸保障。美國國際集團每年的人壽保險費及退休服務金總額達到540億,而其中的40%來源於亞洲,且不包括日本在內。美國國際集團破產將對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構成威脅。 

格林伯格續稱,美國國際集團不是家普通的公司。美國國際集團為美國開闢了全球市場,而且在過去的30多年,一直是服務行業中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領軍人。數百萬的美國民眾直接地或間接地持有美國國際集團股票。在過去的40年,美國國際集團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直接和間接貢獻都相當巨大。 

不過,在過去的20年,美國國際集團將債務偽裝成財富,從而助長了泡沫經濟,這也是事實。很難說清,格林伯格是在為救助美國國際集團找藉口,還是為瓦解全球貿易自由化找理由。 

放任美國國際集團債務違約比放任雷曼公司破產的危險更大,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幫助美國國際集團渡過危機就能熄滅這場金融大火,這一點還有爭議。美國國際集團可能只是眾多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張,即便迄今為止是最大的一張。 

美國國際集團正面臨著信用違約掉期和其他衍生品的4410億美元的風險敞口。這些合約損失已使美國國際集團陷入惡性循環,美國國際集團需要更多現金來維持其最高信用評級的交易方地位。政府勒令摩根大通和高盛公司通過私募途徑籌集750億美元來救助美國國際集團,但他們失敗了。在美聯儲向美國國際集團發放850億美元過橋貸款防止其信用違約之後僅1天,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公司的股票大跌。 

目前,對於信用違約掉期的惟一監管措施是對於交易方風險的要求。只要寬容的、甚至不現實的信貸評級機構仍保持美國國際集團的高信用評級,美國國際集團就是一個理想的交易方。美國國際集團沒有原來穩定了,但其係統重要性增強了。監管部門對於信貸評級機構盲目信任,即便信貸評級機構的判斷會受到利益衝突的影響。 
   
四、過時的監管結構 
   
美國監管機構各自為政,這對於處理如今由錯綜複雜的金融工具組成的全新世界而言,已經過時了。由於金融自由化,金融“超級市場”已形成,系統風險似乎分散了,而實際上發生得更快。國家或超國家的監管部門仍在全球化高速公路的路邊徘徊。監管部門缺乏足夠的授權和專業技能,以與革新的高速步伐保持一致,監管這些創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程序。 

或許美國國際集團是由於規模太大、牽連太廣而不能倒閉。但是,政府至今援救這些瀕臨倒閉公司的措施,對於挽救飛速瓦解的全球金融市場而言作用有限。 

2006年1月11日,我在《亞洲時報》發表《論債務、通貨緊縮和爛蘋果》,指出了信用違約掉期的危險。 “在美國,貸款證券化現象普遍,銀行傾向於通過債務證券化,向非銀行投資商轉嫁長期風險,以此推動風險貸款。信用違約掉期是一種相對新型的衍生品合約,允許投資商對沖證券化的抵押貸款資金。這種合約也稱資產擔保證券,僅限於公司的債券市場、傳統的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貸款。去年(2005年)6月,一種新型標準合約開始進入交易,對沖基金以之賭定次級借款人以浮動利率貸款擔保的住房抵押證券,這不是作為一種保值策略,而是作為一種獲利手段。當看跌的交易有利可圖時,通過發起一輪下行的惡性循環,對沖基金的看空就能輕易地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2007年5月17日,在信貸危機爆發的三個月之前,當權威人士仍拒絕承認危機即將到來時,我發表《次貸危機為何蔓延》,但無人響應。 2008年1月26日,我又在《亞洲時報》發表《通往惡性通貨膨脹之路——美聯儲面對自身危機孤立無助》,闡明危機的現實;2008年7月22日,我在《亞洲時報》再次發表文章《債務資本主義自取滅亡》。 

指出這些並不是想證明我眼光獨到、有遠見,而是要說明,已經有明確跡象表明危機已迫在眉睫,那些有高額研究支持、掌握他人數以10億美元計的資產的人想要逃避責任是不可能的。他們犯下不誠實、玩忽信託責任的罪惡行徑,這是難以抵賴的。 

道德風險描述了銀行家基於最後救助的預期而發放不良貸款的傾向,同時也適用於向美國國際集團、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通用電氣資本公司、通用汽車等“太大不能倒”企業,或不作為的第三世界國家政府等借款方發放不良貸款。總的來說,道德風險的原則指出,政府救助使其愈加猖獗。布雷迪債券用拉美國家債務救助跨國銀行的做法,是傳統金融體系中道德風險的慣用伎倆。 

很多銀行家反對道德風險的指責,其原因是:儘管他們反對監管,認為監管阻撓了公司的革新以及與外國銀行的競爭,但當政府乾預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時,他們是歡迎政府乾預的。只有當政府試圖幫助資金匱乏的企業或是窮人時,銀行家才想讓政府離他們遠點兒。私人銀行家支持利潤私有化和風險社會化。 

在全球金融中,道德風險的問題更加複雜。經濟帝國主義以道德風險為由,反對最貧困經濟體的債務免除。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道德風險為藉口,強加苛刻的“條件”(即高利率,公司重組導致停業以及大量人員失業,緊縮的財政政策),懲罰債務國的窮人,使其為剛愎自用的銀行家們贖罪。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已經覺察到,在非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影響下,銀行作為經濟體融資的中介身份正在縮水,從而增加了近幾十年的系統風險。 

這種風險只有在熊市中才顯現出來,那時價格修正會剝離虛假的財富。系統風險敞口現已累積成一場複雜性和規模都前所未有的危機。 1999年,政府撤銷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該法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必須相分離。這實際上給了銀行一次機會,銀行可以通過其投行業務進入資產證券化和自營交易,來恢復其逐漸削弱的資金提供者身份。 

毫無疑問,美國所有大金融集團的商業票據是美元及歐元商業票據市場的領頭羊,這些集團因對方違約而陷入危機,而其牽一發動全身的規模又成為美聯儲進行干預的“太大不能倒”理由。很明顯,這些陷入困境、負債累累的公司會向銀行求救,並非因為銀行比債權人友好,而是因為銀行能夠通向美聯儲的貼現窗口。在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時期,他一再向銀行釋放信息,在首次出現經濟衰退跡象時,即持續提供貸款。這明確表明了,美聯儲將提供所需的全部流動性來避免金融系統的瓦解。問題在於,結構融資產生的相互關聯性,使得小公司也能掀起“太大不能倒”公司垮台的軒然大波。 

2000年,在技術泡沫破滅使得多家公司債券落水的9個月間,僅納斯達克就消失30000億美元的市值。除非美聯儲準備在銀行系統注入數万億美元儲備金,否則債務危機就無法解除。而若美聯儲注入了這筆儲備金,通貨膨脹以及美元匯率又將面臨怎樣的問題?這種叫做美元的貨幣已經越來越不安全了。這也是為何黃金價格猛漲的原因。 
   
五、全球效仿 
   
諷刺的是,正當美國金融體系顯示出結構性失敗的跡象時,全球採用美國經濟模式及金融業務的潮流也達到了頂峰。全世界的政府都迫切地將公共財產私有化、債務證券化,以及將經濟自由化,而不再走經濟社會主義道路,希望能獲得如美國自由市場經濟數十年來享有的繁榮。如今,美國即將為其令人艷羨的繁榮付出代價,而很多國家都要受到牽連,儘管他們還沒有得到好處。金融競爭中的“比風險”(race toward risk)病症加深了工資競賽中的“競次”(race to the bot-tom)病症。 

觀念市場與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一樣,在無情的事實將其殘酷地拉回到現實中之前,都是在錯誤信息的基礎上運營的。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其政府和機構都在仿效美國的市場自由化,而他們並不清楚美國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真實面目是市場的致命病毒。 

在對於美國模式的普遍誤區中,確實有一些是正確的:美國模式更加靈活,更有益於創新,適應性更強。在過去的20年,美國的創新能力及對於商業機遇的快速反應,已經創下美國經濟短期衰退而長期繁榮的紀錄,在利潤和資產價值方面都有驚人增長。在2007年第三季度,截至此次市場衝擊之前,美國家庭淨值達到了58.25萬億美元,在十年間翻了一番。在第四季度,下降到57.72萬億美元。 

冷戰的結束以及社會主義陣營在全球的瓦解使得美國市場原教旨主義帶有了幾分自然哲學的味道。美國稱其製度為資本主義民主。這種情況下,將民主與平均主義區分開來顯得至關重要。概念上來講,當《獨立宣言》宣稱“人人平等”時,美國就已經準備好了接受人人並非創造同樣價值這一事實。美國製度拒絕社會民主,因為社會民主意圖減少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經濟差距。而美國製度認為,促進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市場邏輯是最公平的仲裁。自由市場支持者反對政府與金融機構、企業之間有緊密聯繫。他們相信,市場優勝劣汰的無情法則對於整體經濟發展最大化,從本質上說,是公平的、有效的且必需的。當市場力量懲罰他們的任性操縱時,如果他們就以大眾利益的名義為自身利益尋求政府救助,這令人不齒。 

上述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觀點是一種謬誤。它認為,真正的自由市場能夠在無監管條件下存在。市場總是受到當地習慣、規章以及市場參與者的不同條件、不同信息來源的製約。事實上,市場的產生是人為建構的,最早的市場參與者建立規則,隨後的市場參與者必須以此為入場券。這些人為規則大體上都是為商業領頭羊服務的,而後來者將處於永久弱勢。最近的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後來者往往只剩一種選擇,就是啟動其他市場,希望能夠獲得他們在現有市場中所不能獲得併反對的特權和優勢。 

因此,任何市場都需要一系列的規章,以製衡市場趨向於不平等、不公平的本質。從定義上來說,貿易就是基於雙方弱勢的一種平衡。雙方都處於強勢只能導致衝突,而雙方的力量不均衡將導致對弱者的征服。 
   
六、重溫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在重商主義時期倡導“自由貿易”政策,目的是擊垮其他國家的保護政策,同時補貼民族工業,在無關稅的開放世界市場上參與競爭。 “自由企業”最早是在皇家的許可授權下,為了皇室統治下的商業運營、土地開發以及皇室對於“自由”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要求而產生的。換言之,自由企業是在政府扶植和政府特許之下產生、發展的。政府和自由企業總是密切配合。而現代自由企業試圖阻止僅由政府行為對市場的壟斷或寡頭控制。在市場未成熟期和市場飽和期,企業總是需要政府救助。只在企業發現從“自由”市場獲得利益更加容易時,企業才要求“自由”市場。企業生而憎惡競爭和社會責任。 

在美國的監管觀念中,“太大不能倒”是至高無上的。雖然在近幾十年中,“新政”中反壟斷的“貿易桎梏”監管制度幾經修訂,通過企業併購、擴大規模、市場共享以獲得戰略優勢已經獲得允許,但“太大不能倒”仍為真理。在理想的自由市場中,每個部門只需要5個實體、2個商業領頭羊和3個裝飾門面的追隨者,不需要監管機構。美國經濟在其核心行業都按照寡頭規則進行組織管理,在允許高度集中化的同時僅保持象徵性的競爭。競爭規則大體由該行業的商業領頭羊制定,同時推崇自我監管。為了應對目前的危機,美國監管機構正尋求修改規則,通過進一步放鬆規則,便利於銀行的併購。美聯儲已宣布放鬆限制,允許受監管公司向監管較少和風險更高的分公司轉移基金,例如,允許商業銀行將資金轉移到其投行分部。 

在推進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一直瘋狂反對向外資開放美國資產。另外,全球化本身就存在著矛盾:資本能夠跨越國界,而勞動力不能。當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成立時,在其協議條款中特別添加了對於跨國界資本流動的限制條款,這一點人們已經忘記了。在勞動力也可以自由流動之前,一邊倒的全球化只不過是經濟新帝國主義。這不是向一個平等世界邁進,而是向一個結構不平等的等級世界邁進。 

現代美國金融的另一區別特徵是其廣泛的借貸途徑。美國企業一直享有通向開放的信貸市場的途徑。在信貸危機之前的幾年中,無論公司大小,無論信用評級高低,從未有一家美國公司被摒棄在高度發展的信貸市場門外。公司的信貸評級只會影響利率,而不會影響其進入信貸市場。事實上,債務證券化在大範圍內為信貸失效提供了虛假的保護。商業票據市場在加世紀60年代萌芽,40年來,抵押債務債券壟斷著全球信貸市場,直至2007年的信貸危機。證券化是一種通過風險分攤使非市場化的信貸工具市場化的過程。資產證券化依據大數定律和平均數理論創造信貸價值,且通過風險分攤來控制違約風險。當貸方放貸給一家有風險的公司時,其承擔違約的全部風險。但若貸方投資抵押債務債券時,他是在向多家公司放貸,其違約率風險將降低到利差的風險級別以下。證券化的致命敵人是流動性危機,即所有開放市場突然關閉,或所有市場參與者轉向賣方,而所有價位的買方全部空缺。今天(2008年9月16日),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為2%,而由2/3美國30家最大的銀行所公佈的最高利率為5%,211-270天的商業票據利率為2.7%, 90天的交易商業票據(大公司通過交易商售出的高級無擔保債券)為2.75%。這種利差並不反常,但成交量極少。市場缺少的不是資金或借方,而是自願的貸方。這明顯不是一場流動性危機,而是信任危機。 

金融衍生品是從其他金融工具中獲得價值的金融工具。衍生品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風險分攤降低市場的系統信貸標準來增加收益。現在,擁有高信用評級的公司可以從其高信貸評級套利,通過發行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然後將收益置換為償付浮動利率的債券,就可以進一步降低其資金成本。換言之,他們通過承擔更大風險的方式將其高信用評級貨幣化。同時,低信用級別公司可以通過借入短期貸款,置換為長期債券,來用金融衍生品鎖定長期支出,否則在信貸週期到期後,他們將被凍結在信貸市場之外。換言之,他們付更多的利息來買更高的信用評級,而罔顧如下事實,高利息支出實際上將降低信用評級。中介機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運行信貸市場、進行債券交易時,自認為將風險系統涉及面擴大了,因而對自身將免於風險沾沾自喜。這些銀行的信用評級顯得較高,而事實上只是因為整個系統的信貸評級都下降了。 

當個體風險成為系統風險,個體貸方成為整個金融系統的一部分時,個體貸方則會因“太大不能倒”病症而感到相對安全。 

七、資本形成的社會化 

養老基金和退休基金的增長可以看成是資本形成社會化的過程。該過程同時引起了專業資產管理的發展,但資產管理建立在該公司短期市場價值所體現的競爭力之上,錯誤地將重點放在技術趨勢投資而非基本面投資。風險社會化的努力引起指數化,指數化在市場上升時期可用於獲得系統收益,但也會因不顧個體實力而導致整個債務工具系統及其發行人的分類降級。這將導致不必要的嚴重的系統性破壞,如同在1997年的亞洲和2007年後的美國一樣。由於風險社會化與資本形成社會化,金融危機不僅影響了能負擔損失的富有投資商,而且影響了沒有養老金就無法生活的所有人。 

“太大不能倒”觀念的長驅直入以及政府的被迫介入,終止了自由市場的神話。道德風險如同野獸的獸性一樣得到了全面釋放。自1930年以來,美聯儲一直且還會繼續為“太大不能倒”病症所劫持,直到有一天,如同熊彼特預言的那樣,美聯儲會成為在美國倡導社會主義的主要代言人。格林斯潘非常著迷的“創造性毀滅”,有朝一日將用創造性摧毀資本主義。 

槓桿作用,作為另一種發展,不僅放大了市場波動,且槓桿化的高收益率誤導了市場判斷,使得正常的可敬收益顯得不再有吸引力。貪婪成為了標準。金融衍生品和對沖技巧通過風險管理創造了風險安全的假象,而實際上只是擴大了風險系統,並加倍增強了誤判所受到的懲罰。 

美國金融市場的最根本缺陷是走向過度的內在驅動。若沒有政府在中途干預,市場繁榮的結局只可能是市場崩潰。對於短期收益最大化的追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投機泡沫。傳統的供求商業周期已完全轉變為需要更多債務來延續的債務驅動週期。而要保持信貸擴張速度,只有降低信貸質量才能引入更多債務。其結果常常是系統崩潰。 

格林斯潘所說的系統不平衡是指,當信貸擴張與財富效應相聯繫時,生產率的實際提高不可能與信貸擴張同步。格林斯潘時期,2000年3月股票值達到最高點,為GDP的181%,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僅為GDP的60%。泡沫經濟的特徵之一就是證券市場與經濟的實際情況並無聯繫。 

八、財富效應不反映經濟情況 

顯然,財富效應並不能反映經濟情況。格林斯潘提出了少數有價值的觀點,其一就是,財富效應比傳統的時間滯後更容易導致市場不平衡。克林頓政府的預算盈餘源於信貸引發的長期持續繁榮,只不過是美國經濟虛假健康的錯誤信號。 GDP衡量的是債務泡沫而非真實經濟的大小。一些經濟學家已經指出,克林頓政府的預算盈餘事實上表明了即將發生的經濟問題。那些曾發出豪言壯語、聲稱預算盈餘是克林頓政府最偉大的功績的人,在如今看來簡直愚不可及。在過去的20年,美國消費者和公司的私人債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他們從遍布全球的貸方籌集資金。這些債務的大部分由電信企業籌集,而這些企業的收入由於市場自由化已經跌了90%。第二波債務浪潮進入了房地產泡沫。 

市場資本化的擴張速度遠超過收入增長速度引起收入不足,這又導致證券市場危機,美聯儲因而被要求通過降低利率向系統注入更多債務,美聯儲承受的這種政治壓力往往是不可抵制的。 

由於銀行在信貸市場上的中介地位正在下降,無監管的開放信貸市場的出現雖未完全剝奪,但已大幅降低中央銀行通過傳統的貨幣政策方式控制經濟的能力。在信貸繁榮時期,向信用價值不確定的借款者寬鬆地放貸,將必然導致信貸緊縮,這就如同貪吃導致肥胖,衣物就穿不上了一樣。 

格林斯潘常喜歡說,在好時候出壞賬。信貸緊縮就是信貸供應的中斷,其成因既可能是由於監管保護的衰弱而使貸方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又可能是由於借方在信貸繁榮期的大量貸款現在發生違約。一旦發生信貸緊縮,中央銀行的惟一選擇就是轉變金融結構,及時地重新連接信貸供應。在現今的電子交易市場上,“及時”是指幾個小時,而不是幾週。危險來臨速度之快使得美聯儲傳統的反應滯後顯得更加嚴重。 

然而,格林斯潘在1999年7月的美聯儲主席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但是,中央銀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在通貨膨脹過程中確認泡沫,需要將中央銀行對經濟基本面的評估與數百萬投資商的綜合判斷相對比。”投資商的判斷大多建立在技術分析的基礎上,而美聯儲的認知建立在經濟基本面上。 
這就解釋了為何美聯儲對於市場趨勢的認知永遠滯後6個月。然而,美聯儲不可能有時間等待市場紀律自行扭轉信貸緊縮。由於認知滯後,且美聯儲對市場決策的影響力已然下降,市場崩潰的連鎖反應時間縮短,因而每一步干預都需要升級,通過超過前一步來達到相同的效果,而這反過來增加了下一步干預的道德風險。這就是乾預過多,如同不斷加量、達到新高的麻醉症狀必然導致致命一樣。 

自1997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動盪損害的不止是金融市場,還有各國經濟。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韓國金融危機(由於巴西投資商持有韓國的債券,這是美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介入的惟一國家)、1998年的巴西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債務危機,以及2000年的阿根廷、土耳其金融危機,都受害於全球金融動盪,而成為重症監護室裡的久病不愈患者。然而,美國經濟一直安然無恙,這主要是由於美聯儲利用美元霸權,即美元在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結構中作為基準貨幣的獨特地位,及其毫無顧忌地印刷美元的權力,而使得對美國經濟的救市標準遠沒有對其他國家的救市標準那麼苛刻。近幾十年,美國財政部和白宮有效地通過匯率政策降低了本國利率調整空間,剝奪了美聯儲的大部分所謂的獨立性。強勢美元政策是美國金融霸權的組成部分,是白宮所持的國家安全立場,美聯儲必須支持。如今,美國財政部再次命令美聯儲以國家經濟安全利益行事。 

金融基礎機構的驚人增長大部分源於信貸泡沫。對於市值上漲的狹隘關注,使人們看不清美國經濟高槓桿和世界經濟較低杠桿係數的真相。在連續的金融危機後出現了幾個月的全球股票市場反彈。而美國國內經濟低迷已達數年之久。在亞洲,經濟復甦被到處宣揚,而人民仍然處於失業和極度貧困之中。 

股票期權成為貨幣,不止出於薪酬管理和公司併購的需要,也是出於所謂“新經濟”中就業人口及培養新企業的需要。清算時,以膨脹的市場資本為抵押的貸款更受歡迎,因其可逃避資金利得稅。這些貸款在市場看漲時,放大經濟增長;在市場看跌時,放大經濟收縮。 

1998年,在俄羅斯債務違約後,美聯儲放鬆了貨幣政策。歷史將驗證美聯儲對俄羅斯債務違約置之不理的做法是否正確。然而,有明顯證據表示,在俄羅斯債務違約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之後,美聯儲產生恐慌,其貨幣政策過度放鬆,從而惡化了1998年後的經濟泡沫,提前將軟著陸的美夢打碎。 

當金融價值被累積性地誇大,就產生了經濟泡沫。由於從投機比從提高生產率獲得利潤容易得多,因而經濟泡沫的存在蠶食著經濟的實際增長。經濟泡沫如同病毒,曾嚴重損害了日本經濟,使其處於經濟低迷達10年之久。如今,這種病毒正在殘害美國經濟。 

美元成為世界貿易基礎貨幣與石油有關。 1971年,美國廢棄了美元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然而,美元仍為世界貿易的基準貨幣。 1973年,石油禁運,石油輸出國組織(APEC)因而得到了石油市場控制權和石油定價權。但石油是以美元交易的。黑金(black gold,指石油。——譯者註)貿易加強了美元作為國際貿易貨幣的地位,雖然數十年來,事實上,美國貨幣和財政紀律一直不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貨幣。 

九、人人想要,但非人人必需 

人人想要黃金,但黃金並非人人必需。而在現代社會中,人人需要石油。石油的定價,而非美聯儲的貨幣量度,成為美元價值的真正基準。石油價格上漲,美元實際上貶值。石油價格下跌,美元升值。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美國試圖將石油價格控制於低水平,保持在每桶10美元左右,通過強勢美元從低通貨膨脹中獲利。然而,低廉的油價不利於石油的節能和開採,從而最終導致石油價格上漲。每桶90美元的石油價格只是與近期價格相比偏高,然而對於經濟泡沫卻有著重大的影響。 

1973年,石油美元回流到美國資產,引發了石油價格的上漲。截止到1997年,在10年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採用了同樣的戰略來為其貿易赤字融資。但在20世紀80年代,石油美元積聚,引發滯脹的信貸泡沫破滅,美國經濟無法再按照預期收益來吸引投資。於是,跨國金融機構開始了高收益與高風險並存的第三世界貸款計劃。 

然而,如同李世同(Walter Wriston花旗銀行前董事長,又譯沃爾特?瑞斯頓。-譯者註)所言:“銀行會破產,但國家永遠不會。”因此,石油貨幣可以獲得高收益,而不用擔負如同第三世界貸款那樣的高風險,因為政府會一如既往地對石油貸款提供救助。據記載,第三世界借方違約現象普遍。到1982年,9家美國銀行僅向墨西哥就貸款134億美元,是其聯合資本的50%。為了控制主權違約的影響,墨西哥暫時關閉了外匯窗口,並將所有外匯賬戶轉為比索賬戶,儘管銀行不願遵照執行,但政府命令銀行進行債務重組。第三世界債務嚴重削弱了美國銀行系統。 

20世紀80年代,美國財政部長尼古拉斯?布雷迪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攜手,開始將未清償的主權貸款和利息欠款重組為流動性債務證券。布雷迪債券代表了拉美和其他新興國家的重組後銀行債務,這些國家從美國金融機構借款過多。 

如果某個國家無法償還利息,投資者可以在債券到期日收取其全部本金。但是投資者將無法獲得債券利息,而且他們在這幾年內都無法動用資金進行再投資。而且由於債券沒有利息,債券在二級市場上的價值將跌至其面值的一部分。在美國債券出現價格波動,特別是傳來新興國家的壞消息,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貶值消息傳來時,市場極其動盪。 

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其他機構投資者後來都表示願意嘗試布雷迪債券。同時,熱衷於新興市場債務的美國開放式共同基金,其管理層堅持認為布雷迪債券已成為主流。 

墨西哥、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一些國家將其債務轉換為平價債券和折扣債券權證,根據《債轉權協議》,若債務國清償債務的能力改善,債券持有人有權恢復被減免的部分債務。事實上,有些權證被稱為石油權證,因其與石油出口價格相聯繫,也就與石油出口收益有關。抵押基金通常儲存在紐約聯邦儲蓄銀行的現金賬戶,一般投資於AA級或更高級別的證券,在債務國無法償還利息時,該抵押基金將用於償還利息。在一系列的利息清償中,實際上每一筆都使用了滾利擔保(通常2筆利息清償需12個月的滾利擔保,3筆利息清償需18個月的滾利擔保)。抵押基金繼續為下一筆無擔保利息清償作擔保。一旦抵押基金被用於償還利息,就不再有債務憑證替代它。 

在1987年的危機中,僅僅當了9個星期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通過讓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大量買入國債的方式向金融系統注入大量準備金,並在第二天宣布,美聯儲將“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支持經濟和金融系統”。一些人指責格林斯潘,由於他將貼現率提高了50個基點,達到6%,而引發了金融危機。投資組合保險也被認為是加劇了金融危機。其技巧包括在股票價格跌到極限值,或跌到需要對投資組合進行保險以規避大的損失時,賣出股票期貨。這就給了指數套利者一個機會,在芝加哥證券市場買入股票期貨而在紐約證券市場賣出,從而從較低的期貨價格中獲利,但這無疑增加了證券市場的售賣壓力。但是,1987年股市崩潰的根本原因是,公司傾向於由股權融資轉向債權融資。在10年之內,公司債務翻了三倍,需清償債務佔了公司內部現金流的22%。 2007年,非金融企業債務總額是當年GDP的225.5%,1987年為182.9%,1977年為139.2%。公司信用評級降級,而藉貸並未停止,因為基金可由非銀行信貸市場籌得。住宅按揭在2007年為GDP的80.4%,而1987年為40.8%。政府資助企業的按揭組合在2007年為GDP的53.1%,而在1987年為40.6%。房地產債務泡沫顯而易見。 

歷史學家總結了1930年經濟大蕭條的成因:一是收入差距導致購買力不足、儲蓄額過大;二是剩餘資本的過度投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三是複雜的新型互持債券體系推動債務增長,而導致經濟刺激過度;四是企業併購導致法定價格壟斷,大公司維持價格的同時削減生產,而不降低價格,導致大量人員失業;五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大宗耐用商品,而這些商品無法在經濟蕭條時期售出,因此延緩了經濟恢復速度;六是民眾缺乏信心,態度悲觀;七是國際貿易的崩潰(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八是不負責任地對外貸款(美國是債權國,其信貸餘額約為海外投資總額的兩倍)。如今,上述所有問題仍然存在,甚至在規模上更大,在時間上反應更快,不同之處是美國現為世界第一大債務國。 

美國金融體系的繁榮建立在風險最大化和社會化的極限之上,因此,一旦美國金融體系崩潰,損害的將不僅是風險自願承擔者,還有廣大民眾。廣大民眾被複雜的風險管理的銷售努力捲入風險,然而他們是無力承擔此種風險的。歷史會將克林頓與柯立芝、小布什與胡佛類比嗎?

高盛,實在是高

郎咸平:高盛綁架美國政府,是金融海嘯背後操縱人 


2009年03月23日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9期 


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國富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大英帝國的統治者在過去的100多年裡,讓他的子民愉快地幻想他們在大西洋的西端,擁有一個偉大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到現在為止只是一個幻影而已,它不是一個帝國,而只是一個項目,一個計劃。它不是一座金礦,而只是一座金礦的計劃,一項需要持續、永久地支付費用的計劃。這是一個非常昂貴的計劃,如果情況照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的話,為了維持殖民地的費用將難以估量。亞當·斯密認為正是那些大資本家綁架了大英帝國,廣闊的殖民地不會給英國人民帶來任何的實惠跟利益。對於佔人口大多數的大英帝國的人民而言,他們只有損失而沒有利潤。 


到了今天,這種大資本家綁架政府的行為再度上演了,只不過這一次,操作這種綁架行動的不再是產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 

無奈的救市 

美國7000億救市資金的分配曾經備受關注,2008年12月,美國財政部終於決定:向銀行注資2500億美元,向保險公司AIG注資400億美元(最終救助額達到850億美元) ,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消費者融資計劃提供2 00億美元,向花旗集團提供250億美元,另外還撥款234億美元來救助美國汽車業。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美國財政部已經將國會劃撥的3500億資金分派一空。於是在2009年2月,奧巴馬不得不又一次提列819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來振興美國經濟。 

救了金融機構之後結果是什麼?太有意思了。 2008年他們搞得這麼差,但他們2008年總共拿到的獎金是18 4億美元,這和牛市的2004年一樣。此外,花旗銀行拿了這麼多錢以後,我們發現,花旗銀行的老總們準備拿出5000萬美金去買私人飛機。 AIG接收了850億的補助之後,AIG的高管們花了500萬美金,去世界的頂級海灘會所度假,氣得美國參議院破口大罵。所以奧巴馬總統就在2月初講了一句話,他說華爾街的那些人不負責任到了極點,令人感到恥辱。我們應當做的,是讓那些華爾街不斷向政府伸手尋求救援的人表現出你們的克制、自控和責任感來。 

奧巴馬只能罵罵他就算了,他還能做什麼呢?因為同樣辱罵的語言,同樣訓斥的語言,也同樣存在於19世紀的英國。我記得亞當·斯密就在《國富論》裡面,也用同樣的口氣罵了當時的那一批資本家。亞當·斯密強烈地譴責資本家的貪婪,因為它摧毀了資本家的靈魂。這句話和奧巴馬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花旗銀行的老總拿出5000萬美金給自己配備私人飛機,AIG拿出500萬美金去頂級會所度假,2008年他們發給自己的花紅高達184億美金。他們從來就不在乎老百姓,因為他們已經綁架了美國政府。 

由於金融海嘯會使得大量的金融機構面臨倒閉的風險,而這些金融炒家所孕育的金融機構一旦倒閉之後,將會衝擊第二張骨牌,那就是打擊美國人消費的信心,再衝擊第三張骨牌,使得消費下降。再衝擊第四張骨牌,企業倒閉破產。再衝擊第五張骨牌,失業上升。再衝擊第六張骨牌,消費下降。從而形成一個由金融海嘯慢慢地衝擊到實體經濟的這麼一個可怕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國會不顧那麼多美國老百姓的反對,最終還是通過了7000億美金的救市方案。然後美國政府就拿這筆錢,去幫助這些金融機構,希望把他們都救活了,救活了之後就不會影響到經濟實體面了。 

高盛,實在是高 

我發現,在這一系列救助行動背後,有一個身影反復出現。 

美國財政部要求美國銀行收購美林,收購美林之後,馬上換掉一把手,這個一把手是誰?名叫約翰·賽恩。他是誰?他就是一個最可怕、最大的國際金融炒家——高盛集團的人。還有,AIG注資850億美金後也換人了,它的首席執行官也換成高盛的埃德·李迪。一個叫Wachovia的銀行,注資之後它的主席也換成了高盛的羅伯特斯·蒂爾。也就是說,當美國政府拿老百姓的錢去救助這些受到重創的銀行之後,他們的一把手或者主席全部都換成了國際金融資本的炒家——高盛集團的員工。 

高盛甚至掌控了美國的政策。花旗銀行的董事長魯賓,就是美國前財政部長,他也是高盛的人。甚至美國政府注資解救的公司,這些人事的任命權,它不是在美國政府手中,而是在高盛集團的手中,由他們派人去擔當要職。就是高盛這個集團,它是國際金融炒家最大最厲害一個,他們的人密布全國,掌控著財政、經濟、政府、基金甚至股票交易所、證監會、期貨交易所。 

高盛在美國政府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聲望,也在悄悄地操控著美國經濟。而在與各大公司的交手中,高盛也多數處於獲利的位置。華爾街曾經盛傳,是高盛的背後操縱導致競爭對手雷曼兄弟的破產,《石油戰爭》的作者恩道爾也在書中多次提到高盛如何操縱石油價格。匯豐銀行股價的連續下挫,以及很多中國企業損失慘重的交易中都有高盛的身影。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家企業失手於高盛?高盛又是用什麼手法從全世界席捲大量資本的呢? 

無處不在的高盛 

我們不要認為高盛跟我們無關。任志剛,就是香港金管局總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匯豐銀行遭到操控。被誰操控?下面是我的分析。高盛寫了一個研究報告,說匯豐銀行的壞賬準備應該會高達301億美元,虧損會高達15億美元。因此這家銀行的價格會從七八十塊跌到49塊。這個報告一出來,這個公司一周內就跌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股價一周內下跌25 %。 

高盛又寫了一份研究報告,高度看空中國石油,雖然包括申銀萬國、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大力推薦中石油,可是以高盛為首的國際金融炒家發布相反的報導。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那麼高盛等銀行在2004年,在國有銀行要改制的時候,相繼發表一些文章跟看法,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說不值一點錢,說壞賬太高了,不值錢,你們都別要。結果誰要了,高盛自己去買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佔有的美國銀行以一塊多錢的價格收購了建行上市的股權。結果在2 007年下半年,美國商業銀行對外宣布,由於次債危機,他們遭到重大損失,可是建行的上市呢,他們賺到了1300億。 100塊乘以13億人口就等於1300億,就被這些大行席捲一空,相當於每人出了100元。 

各位還記不記得越南危機?發生在2008年4月的越南危機是越南的大悲劇。可是我們注意到了,這個國家在20 07年出了問題,可是到了2008年3月之前,以高盛為首的國際投行一再地呼籲大家買入。他們對越南的評價有八個字,叫做:越南概念,亞股新寵。這篇文章是2007年5月14日發表的,文中講到高盛把越南納入新鑽石11國。在它的力捧之下,越南的股價、樓價拉高,最後到2008年4月呢,不知道什麼原因,所有資金全部撤出,股價大跌,樓價大跌,只有一個不跌,就是通貨膨脹高達25%。這就是高盛。 

所以我完全有理由這麼說,以高盛為首的這些國際金融資本,他們就是這一場金融海嘯的真正背後操縱人。

美元霸權

廖子光:美元--單邊主義下利益輸美的傳送帶 
提交者: humanities.cn日期: 08/10/11

摘要:美元霸權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金融體制。在人類金融事務中,首次出現了一國不兌現紙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強加的貨幣霸權,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使這種貨幣霸權的形成成為可能。在美元霸權的作用下,全球資本主義成為世界各經濟體臣服於美國經濟的工具;世界貿易現在是一種“美國發行美元紙幣,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的遊戲。美元霸權使美國金融霸權成為可能,從而使美國例外主義和單邊主義成為可能。 

《每日經濟新聞》特約撰稿人廖子光 

美元霸權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金融體制。在人類金融事務中,首次出現了一國不兌現紙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強加的貨幣霸權,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使這種貨幣霸權的形成成為可能。在美元霸權的作用下,全球資本主義成為世界各經濟體臣服於美國經濟的工具;世界貿易現在是一種“美國發行美元紙幣,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的遊戲。美元霸權使美國金融霸權成為可能,從而使美國例外主義和單邊主義成為可能。 

全世界低工資的出口國,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不惜一切代價地自殘性出口競爭,不明智地以“高消耗、高污染、低工資”增長模式為美國源源不斷地輸送真正的產品財富,而換來在國內不能使用的美元紙幣,並造就了它們現在敢怒不敢言的美國全球霸權。 

美刻意追求國際收支赤字 

三方面的發展使美元霸權在20世紀90年代得以完全形成。首先,1971年,由於美國海外開支造成的財政赤字引起美國黃金儲備的大規模減少,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拋棄了布雷頓森林體制,併中止美元與黃金相掛鉤。其次,石油在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之後以美元標價,隨後是其他的關鍵商品以美元標價。第三,1991年冷戰結束後,解除管制的全球金融市場開始形成,推動跨國界的資金流動成為常態。 

1972年,是當前新型國際金融體系形成的關鍵的一年。 

一位年輕的美國經濟學者邁克爾·赫德森得到美國赫德森研究所的一筆資助,研究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他的研究報告在1972年出爐,分析指出,作為一個通貨為世界貨幣的全球強國,從短期來看,美國的賬戶失衡問題會實際上加強其全球經濟主導地位,而從長遠來看,不斷擴大國際收支赤字無異於飲鴆止渴。該報告遞交給當時的美國尼克松政府後,尼克松政府官員說,“哎呀,棒極了。”然後,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將赫德森對帝國主義的分析轉變為“如何做”的訂單,而不管赫德森已將該報告寫成一份“如何不做”的訂單。就是自該年起,美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將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作為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金融體系中“金融搭便車”的工具。 

美國成為“強勢”債務國 

就這樣,美元霸權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下產生了。 1973年,面對美國在加緊落實保護主義的貿易和投資政策的同時,繼續向世界經濟輸出過量的美元,使之通貨膨脹,其他工業化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忍無可忍地提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對此,美國採取三重外交聯盟戰略挫敗了其他工業化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要求,成功地維持了美元在國際金融和貿易領域中的地位。一是在國際金融領域,美國與第三世界債務國聯合起來對抗工業化國家;二是與工業化國家合作,形成消費者卡特爾,壓低主要商品的價格,對抗第三世界;三是與蘇聯緩和關係,使世界事務現狀有利於兩個超級大國,維持各自體系內的衛星國安於現狀,對抗第三世界和工業化國家。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國際經濟新秩序運動的逐漸勢弱,美元霸權作為一種結構性因素嵌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美國不斷上升的貿易和收支赤字的震撼感日漸消失了。結果是幾乎沒有人真正認識到發生了什麼。 

美國轉變為債務國,使得戰後經濟體現為一種剝削性的雙重標準。對債務國,美國的外交官經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華盛頓共識,要求債務國提高利率,強制執行經濟緊縮計劃,將工資保持在低水平,廉價出售其公共部門以籌募資金償還外債。對債權國,美國稱自己為世界上負債最高的發達國家,拒絕遵循華盛頓共識對其他債務國的指令,拒絕提高其利率,也不允許廉價出售關鍵的美國產業,而是通過維持聯邦預算赤字,使其資本市場膨脹,降低利率,力圖一降再降其匯率以使其生產者更具有競爭力,來支持其自己的就業和增長。 

正如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和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所指出的,“在全世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傳統政策的怒火日益上升。發展中國家對工業化國家說:‘當你們面對減速時,你遵循的是我們在經濟課程中都學過的規則:你採用貨幣和財政擴張政策。但是,當我們面對減速時,你堅持經濟緊縮政策。對於你們,赤字不錯;對於我們,赤字是萬萬不可的,我們只有通過比如說進一步甩賣一些自然資源而籌集資金’。”美國國庫券本位使美國不用交換地汲取世界其他國家的資源,通過其債務國而不是債權國地位管理國際金融。 

出口國盈餘被迫重返美市場 

不過,直到冷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市場猛然向美國公司和金融機構開放,跨國界的資金流動由於金融市場的解除管製而成為慣例,美元霸權才得以完全形成。 

1993年1月,曾擔任高盛公司董事長的羅伯特·魯賓就任克林頓政府的財長,推動美元霸權成為美國的正式政策,其打著“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旗號,而不顧美國貿易赤字的直線式持續上升。魯賓推出的觀點是,美國貿易赤字是良性的,因為它可以得到美國資本賬戶盈餘的沖銷。此後,美元霸權使美國能夠不受限地發行美元紙幣,以其資本賬戶盈餘彌補貿易赤字,這不僅消除了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而且剝奪了貿易盈餘經濟體所需要的國內資本。 

美元霸權下的世界貿易是一種這樣的遊戲:美國發行美元紙幣,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全世界相互聯結的經濟體不再為了獲得李嘉圖式的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它們在出口行業競爭,獲取所需的美元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外債,並積聚美元儲備以維持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 

在匯率自由浮動的背景下,對資本和外匯控制的總體放鬆使得各國貨幣遭受投機性攻擊經常發生。此後,各國中央銀行一直被迫持有越來越多的美元儲備,以備消除本國貨幣在金融市場中遭受突發的投機性攻擊。從定義上看,美元儲備必須投資於以美元標價的資產,從而為美國經濟製造出資本賬戶盈餘。因此,美元霸權阻止了出口國在國內消費其從對美貿易順差中掙得的美元,並迫使它們為美國的資本賬戶盈餘融資,從而把真正的財富輸送到美國,而換來為美國債務融資,進一步發展美國經濟的特權。

廖子光:中美貿易應以人民幣結算

廖子光:中美貿易應以人民幣結算 

http://www.jrj.com 2008年09月24日15:34環球外匯網 

“這次美國的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美元信用體系的信心出了問題,金融衍生品將風險最終轉嫁給了普通民眾,而美元的信譽問題在危機爆發時完全暴露出來。”9月23日,紐約廖氏投資諮詢公司總裁廖子光先生在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題為《美元體系的興衰——本次金融危機的由來及對策》的演講中將雷曼破產、AIG被接管這一系列華爾街聚變歸根於美元體系的衰落,並提出中美貿易應果斷採用以人民幣結算。 

如果美元衰落,過去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結算模式也將隨之改變。廖子光認為,“華爾街危機給亞洲提供了一個和世界其他地方建立比較公平的經濟關係的機遇。或許不久的將來,中美貿易會以人民幣結算。” 

“中國的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的貿易盈餘對美元經濟有利,而對人民幣經濟不利。它造成了中國國內的發展資金嚴重缺乏,把需要的資金都虹吸到外匯保存上去了。”廖子光認為,中國作為亞太區域未來最大的經濟體,應該在新的世界經濟秩序中發揮關鍵的作用,中國必須眼光放得遠一點,不要局限於加入正在走向衰落的全球出口市場經濟,不再全部以消費為惟一考慮,而應把對外貿易重新放回經濟本來的地位上。 “中國朝這個方向前進的第一步就是擺脫美元霸權,通過發放主權信貸項目推動國內發展。” 

支持廖子光中美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信心來自於中國強勁的國內需求,“中國需要刺激國內市場來平衡過分膨脹的對外貿易,可以通過加大對國內發展和增長的主權信貸獲得很大的好處,尤其是發展緩慢的中西部地區。”主權信貸可以被用來刺激國內需求比如提高工資,改善農民收入,推動國有企業改造和銀行改革,增加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改革社會保障體系,保護環境和振興文化等。 

廖子光也提醒應該改變中國目前的貿易模式,“中國對國際貿易的過分依賴已經嚴重扭曲了經濟發展,這可以從國際貿易在GDP中的高比例看出。中國高速增長的東南沿海嚴重依賴國際貿易。2000年東南沿海12省市平均國際貿易依賴度是74.5%,中西部19省份及自治區的比例是10%,2003年深圳和上海飆升了356.3%和148.7%。這種貿易很大一部分是以低工資組裝再出口的形式,雖然趨勢是走向縱深的機械製造,但是加工再出口的比例仍然占主導地位,中國出口總量的54%都是外來投資者的出口。” 

“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但是出口賺美元絕對不是出路。”廖子光的建議是,繼續控制匯率的同時,中國可以把經濟從美元霸權的支配中解放出來,採取平衡發展的策略,利用主權信用減少對出口換取美元的嚴重依賴。主權信用可以推動全面就業,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讓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許在5年之內,國內經濟的發展讓中國出口更多,同時不必擔心持續大量進口造成貿易赤字的擴大。 

“如果中國的出口按人民幣支付,中國就沒有必要儲存大量的外匯。”如果港幣和人民幣掛鉤而不是和美元掛鉤,香港的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也可以用來進行香港的重建和發展,中國的貿易盈餘將保存在元經濟中。廖子光指出,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逐漸體現,但是因為美元的霸權,中國的金融力量遠遠沒有被發揮出來。

祇要簡單地以人民幣結算全部出口

中國經濟如何應對這場金融戰爭 
——專訪旅美經濟學者廖子光先生 
□本報記者徐嶺李瀟瀟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發佈時間:2008-10-14 15:43:13 


終結美元霸權、重建世界經濟秩序的關鍵,取決於中國有沒有足夠的遠見去開創一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結構。中國正處於一個開創新的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的時期,新的金融體系結構將更好地服務於國際貿易。中國祇要簡單地以人民幣結算其全部出口,就能選擇人民幣作為世界貿易中的另一種儲備貨幣。中國可以在任何時候單方面地採取這種主權行為。如果中國的出口全以人民幣支付,中國就無需持有外匯儲備,而當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8000億美元。 


記者:廖先生,您好,很高興能採訪您。當前,美國由次級債引發的金融風暴不斷升級,美國政府不僅自己出面救市,還想藉助諸如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的力量為其分擔壓力。我們知道,您早在2005年就預見了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必然性,並且您關於美元霸權的專著《金融戰爭——中國如何突破美元霸權》也受到中國讀者的極大關注。您對美元霸權的興衰以及當前中國經濟狀況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想請您談一談美元霸權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廖子光: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鬆在持續的財政和貿易逆差即將掏空美國黃金儲備的壓力下,放棄了美元同黃金掛鉤,使美元成為了一種無任何國家財政和貨幣紀律約束的不兌現紙幣。從這一年開始,美元就從一種由黃金支撐的貨幣轉變為一種只有美國可以任意發行的全球性儲備貨幣工具。同時,美國繼續承受經常項目赤字和財政赤字。這就是美元霸權的開始。 

美元霸權本質上是一種地緣政治現象,也就是說,作為一種不兌現紙幣的美元擔當著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的首要儲備貨幣的角色。自1971年以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一直不是以黃金為基礎,而只是建立在迫使所有關鍵商品都以美元標價的美國地緣政治實力之上。 

冷戰結束後,金融全球化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都是以美元紙幣融資的,而美元不僅繼續充當國際貿易的主要儲備貨幣,且更重要的是繼續充當國際金融的主要儲備貨幣。美元霸權的形成使美國能夠以資本賬戶盈餘消除國際收支失衡。 

美元霸權下的世界貿易是這樣一種遊戲:美國發行美元紙幣,世界上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全世界相互聯結的經濟體不再為了獲得李嘉圖式的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它們在出口行業競爭,獲取所需的美元來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外債,並積聚美元儲備以維持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 

美元霸權的建立,是由於地緣政治建構的特徵,也就是關鍵性商品,尤為突出的是石油,它是以美元標價的。每個國家都接受美元,因為它能買到石油。 1973年以後,美國容忍石油輸出國對石油的壟斷,而美國向產油國索取的籌碼是石油的美元標價和石油美元的循環。一國貨幣的交易價值不再取決於該貨幣發行國的生產率,而是取決於其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儲備規模。 

總之,促成20世紀90年代美元霸權確立的條件有三個:一是1971年,美國海外開支造成的財政赤字引起了美國黃金儲備的大規模銳減,美國總統尼克松拋棄了布雷頓森林體制,並終止了美元與黃金掛鉤;二是在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之後,石油是以美元來標價的,隨後是其他關鍵商品;三是1991年冷戰結束後,全球金融市場開始形成,推動跨國界的資金流動成為常態。 

記者:那麼在製度層面呢?在您看來,美元霸權的興衰與美國新自由主義的推行,是否存在內在聯繫? 

廖子光:當然是有聯繫的。這是一個新自由主義推動的全球化時代,市場佔絕對優勢,競爭十分激烈但並不公平,社會公正被踐踏,暴力被合法化。各國的許多公共和私人機構都真誠地認為,他們正致力於創建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卻無意地促進了新自由主義的暴力勝利。然而現實證據表明,在市場原教旨主義之下,永久繁榮對任何國家來說都只是新自由主義的空頭承諾。 

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自由化,貨幣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支柱之一。貨幣主義的理論認為,中央銀行應該不受一國的政治干預,它發行貨幣必須有黃金或美元儲備作支撐。實際上,一國的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是主權信貸而不是債務,因此它應該受制於一國的最高政治權力機關,並為一國經濟的有計劃可持續發展來融資,而不必受制於美元儲備。一國貨幣價值的真正保障是該國政權存在並前景良好,而不是黃金或美元儲備。貨幣主義本質上就是用美元霸權剝奪他國金融主權,從而摧毀他國自主獨立發展的能力,以使他國的發展服從於美國的需要。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顯然在實踐中非常奏效,因為奉行這種意識形態的全球霸權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所謂“真實”的世界,這個“真實”世界似乎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理論上的合理性。無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引發了多少社會經濟災難和金融危機,又造成了多少失業者和流浪者,它所奉行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就像“上帝”一樣,仍舊被鼓吹為唯一可能挽救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秩序。 

資本無法脫離勞動力存在,這是不言自明的。沒有勞動力,資本只是閒置的財產,無法提高生產率。只有勞動力可以在全球化的體系中自由流動,才是真正的開放。當前的體係並不算真正的全球化體系,只是美國霸權通過美元霸權在全球擴張而已。 

記者:邁克爾·赫德森在《超級帝國主義》這本書中談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國的貨幣霸權“已完全顛覆傳統的經濟世界”。現在,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有人說世界經濟秩序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刻。是不是可以說美元占統治地位的世界金融秩序也到了被顛覆的邊緣?如果是,您對未來的世界經濟秩序有什麼樣的預測呢? 

廖子光:客觀地講,美國經濟還是強大的。即使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也依然有一定的調節能力。至少在目前,美元霸權這種金融體系還沒有瓦解。只能說,我們有了一個可能終結美元霸權的機會。 

記者:那麼您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在當前世界經濟體系中,在美元仍然稱霸的金融體系中,其他國家的經濟境況是什麼樣的嗎?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 

廖子光:在美元霸權的作用下,今天的新型全球金融和貿易體係是史無前例的,也是觸目驚心的。在這兩個關係著各國國計民生的領域,美元霸權是結構性的,美國生產不被任何實物支撐、只由美國軍事力量支持的美元紙幣,而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產品。全世界的中央銀行被迫用手中結餘的美元為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融資,因為那些美元只被允許作一種用途,那就是購買美國財政部的債券。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央行也為美國政府的國內預算赤字融了資。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越大,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中央銀行手中結餘的美元就越多,這些不得不再循環回到美國、購買美國財政部債券的錢也就越來越多。美國不但剝削貧窮國家,而且剝削富裕國家,並且越富裕國家遭受美國剝削的程度就越高,因為最富裕國家可佔用的經濟盈餘是最大的。 

美國發現,為了掙錢,美國所需做的就是印發更多的美元,世界貿易於是成為這樣一種遊戲:美國以法令發行美元,而其貿易夥伴生產不兌現的美元紙幣可以購買的一切商品。美國保持國防工業和開發研究,將老的經濟製造業首先外包給日本和德國,再將服裝業與低技術產品外包給亞洲和墨西哥。最重要的是,美國實質上已經用垃圾債券和其他結構性金融產品建立了一種新型金融部門,而直到10年後,其他發達國家才對此有所理解。借助於美元霸權,美國步入金融資本主義,而其貿易夥伴落入工業資本主義。 

美元霸權導致當前全球金融體係處於一種恐怖的平衡狀態,任何實質性的變革都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徹底崩潰,正是害怕徹底崩潰,全球金融體系的上層國家,例如歐洲和日本,雖然已經感受到美元霸權對全球經濟平衡持續發展的危害,但是卻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替代方案來動搖美元霸權。世界金融體系陷入日益混亂而脆弱的狀態,危機四伏。 

美元霸權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更是顯而易見,它搶走了發展中國家出口果實,使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發展嚴重缺乏資本,因為所有剩余美元必須再投資到美國國債上,以防止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貨幣崩潰。更嚴重的是,美元儲備必須投資於以美元標價的資產,從而為美國經濟製造出資本賬戶盈餘。因此,美元霸權阻止了發展中國家對美貿易順差中掙得的美元用於國內消費,並迫使它們為美國的資本賬戶盈餘融資,從而把真正的財富輸送到美國,而為美國債務融資,進一步發展了美國經濟的特權。 

記者:現實的情況是,2005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猛漲到2020億美元,占美國總赤字的四分之一還多。近年來,美中貿易失衡在不斷擴大,美國認為中國貿易行為是不公平的,持續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提高人民幣固定匯率。是這樣嗎?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哪裡? 

廖子光:美中貿易失衡不是由兩種貨幣的匯率引起的,它主要是生產要素的不同造成的。中美貿易失衡主要是因為,在同樣的生產率下,中國的工資和地租與美國相比顯得太低了。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失調是貿易失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要糾正這種貿易失衡,需要上調的是中國的工資和地租,而不是中國貨幣。人民幣和美元在各自經濟體裡的購買力差距是4∶1,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8.12∶1,已經是這種差距的約2倍。在不同的部門,美國和中國工資的差別在20倍到50倍之間,一種匯率表現得如此不相稱,近乎荒唐。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談的,與許多具有類似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第三世界國家不同,美國通過美元霸權,用貿易赤字為資本賬戶盈餘融資,從而免受與國際收支失衡相關的懲罰。但是,許多美國人不是尋求改革帶來這種貿易和財政赤字的美國基本經濟結構,而是荒謬地指責其貿易夥伴,起初是幾十年前的日本和德國,現在是中國。 

在這場貨幣騙局的頂端,美國還想要進一步降低美元的匯率,以圖減少貿易夥伴持有的大量美元儲備的價值,因為美元的匯率只影響那些居住於、工作於或訪問非美元經濟體的人。因為在美元霸權的體制下,美聯儲可以任意地印刷美元紙幣,所以對美國而言,以美元標價的美國赤字不是一個國際收支平衡問題,而對於其他所有不能印刷美元的國家,卻是如此。由於美國貿易赤字並不是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不可能通過操縱美元匯率來解決,解決辦法只能是縮小兩個貿易經濟體之間的工資差距。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遠遠高於美國,而且很容易看出美國在對華貿易談判中掌握更多的市場支配權。中國GDP維持兩位數的增長,經濟似乎高速發展,但代價是,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環境惡化,官員問題日益嚴重,從而造成社會不安定的擴散。這一切與中國第二大債權國的身份格格不入。 

記者:既然美元霸權危害如此之大,而您也談到了,當前是終結此種霸權的一個時機。請問,如何才能終結美元霸權? 

廖子光:我認為,可以從六個方面著手:一是促使全球政策制定者認識到,對於任何經濟體,過度依賴和服務於美元債務的出口都是自我毀滅;二是促成一種新型的全球金融體系結構,擺脫美元霸權;三是廢止支持國際貨幣主義的中央銀行業,恢復國家銀行業,以支持國內發展;四是促進國家貨幣理論的應用,為健康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國內信貸,將發展中經濟體從過度依賴外資中解脫出來;五是重組國際經濟關係,向總需求管理方向轉變,通過多餘的競爭,擺脫目前掠奪性的供給擴張的政策;六是在全球充分就業並達到工資和環境標準的條件下,重組世界貿易結構,走向真正的比較優勢。 

記者:如您所說,世界經濟所謂的第一大發動機美國,正更多地以美元霸權將整個世界引入經濟、環境、生態的浩劫。相比之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發動機的積極作用就尤為彰顯。隨著美元霸權地位的不斷衰落,中國在重建世界經濟秩序方面應如何發揮作用? 

廖子光:終結美元霸權、重建世界經濟秩序的關鍵,取決於中國有沒有足夠的遠見去開創一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結構。中國正處於一個開創新的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的時期,新的金融體系結構將更好地服務於國際貿易。中國祇要簡單地以人民幣結算其全部出口,就能選擇人民幣作為世界貿易中的另一種儲備貨幣。中國可以在任何時候單方面地採取這種主權行為。如果中國的出口全以人民幣支付,中國就無需持有外匯儲備,而當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8000億美元。如果港幣與人民幣掛鉤,而不是與美元掛鉤,香港的12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也可以騰出來支持國內建設和發展。中國的貿易盈餘將保留在人民幣經濟體中。中國正向世界的經濟巨人邁進,但是由於美元霸權的存在,中國必須要求合理的金融權。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應該在未必需要出口的情況下,以主權信貸為充滿活力的經濟來提供資金,實現充分就業。中國之所以還做不到這點,是因為中國過多地依賴外國投資,而不是運用自己的主權信貸。結果是,它不得不出口真正的財富,來清償它根本不需要的外國資本。儘管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債權人,中國還是不得不繼續引進美國的投資資本。 

中國需要認識到,當今世界已經步入史無前例的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美元霸權是滲透於全球經濟所有部門的根本性壟斷,美國的新帝國主義也是以美元霸權作為金融中介的。在新自由主義金融全球化催生的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不止勞動力、甚至資本也來自於被剝削國。在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出口高附加值的製造業產品,換取黃金為其國內更多的新興工廠融資。而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附加值的產品,並付給它們不兌現的紙幣。 

鑑於中國的資本賬戶還沒有完全開放,人民幣還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中國應把解決收入和財富差距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處理,切實把如何促進國內發展擺在首位,不斷提高工薪階層的工資,增加農民收入,為打工者規定一年底薪。社會主義並不拒絕財富,而是拒絕分配不公。

2009年3月22日

中國應買基金不降息

美大開印鈔機謝國忠:中國應買基金不降息
2009-03-22 16:08:52來源:東方早報(上海)

美聯儲用自身印出的鈔票,直接為政府的赤字買單,這下,美聯儲似乎再沒有任何藉口抵擋市場人士關於“印鈔票”的指責。但出人意料的是,市場上的指責卻遠沒有想像中的強烈。

不少專家——無論此前贊成抑或反對,都開始認同這點——如今早已到了沒有任何辦法的時候,美聯儲還能推出政策,就一定是好政策。至少,是目前境況下的最佳選擇。

但對中國這一美國國債的最大買家而言,美聯儲的這一“闖入”貨幣政策禁區的做法可說是亦喜亦悲。

喜的是,在美聯儲18日宣布上述決定的短短幾分鐘內,10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一度急降47個基點,價格則由97.78猛漲至101.84,創了至少20年來的單日漲幅新高。

悲的是,目前美國國債至少在6萬億美元,美聯儲購買3000億美元究竟能在穩定美國國債價格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單靠美聯儲的購買就真的能穩定美國國債市場,把利率壓在低位嗎?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抓著自己的頭髮想飛離地球一樣不切實際呢?”昨日有觀點如是形像地表述。

或許,中國還真得考慮一下,“從直升飛機上撒錢”的直升機本(即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最新決定,對中國匯率、利率乃至外匯儲備的影響。

市場上傳言滿天飛。

昨日有外匯交易員根據近期的人民幣走勢猜測,其實中國央行已在拋售美元。對此說,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擁有近2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存量的中國,目前只能繼續握緊這些存量的美國國債,“即便它將來走勢不好”;至於外匯儲備結構調整結構,也只能慎之又慎。

但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並不這麼看。他的建議是,中國央行應該考慮配置與標普500相關的指數基金,從長期而言人民幣一定要與美元脫鉤,自由浮動。

昨日亦有專家根據美聯儲此次數量寬鬆政策的力度測算,美聯儲的最新決定相當於為美國降息75個基點,市場也再次猜測,中國央行的降息空間或許已經打開。

對此,謝國忠指出,這一結果可能是根據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估算的,即美元變相貶值帶來的實際利率下降,因此不能據此說我國與美國相比有了更多降息空間。

“我認為,中國的情況和發達國家的情況不一樣。我們不能降息,必須維持‘信心’,否則大量資本都會流出。”謝國忠提醒。

拉開美元崩潰序幕

2009-03-23 |謝國忠:以通脹戰勝衰退?

美聯儲出手長期國債拉開美元崩潰序幕
2009年03月22日華夏時報

美國救市真相中國買單!

本報記者賀江兵唐瑋北京報導

外匯專家譚雅玲的女兒湯女士最近比較樂。就職北京一家外企的她在其母“熏陶”下,炒匯很多年。不過,她只把炒匯當成樂子,每晚賺100美元就收手。

3月18日,湯女士賺得多了些。徹底貫徹了其母“看空美元”戰術的她也很吃驚,一夜跌了這麼多。美元指數跌幅當天達到2.95%,已算是天大跌幅了。 19日美元指數再跌1.21%。

當晚,全世界的“央行”——美聯儲,為了力挽經濟狂瀾於既倒,決定加速運轉印鈔機。美國東部時間17日14時15分(北京18日凌晨2點15 分),美聯儲宣布,有意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並再次購買8500億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相關證券,維持銀行間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0-0.25% 不變。

此舉震驚了市場。美元多了價值要跌,但其他商品價格要漲。當晚美元應聲暴跌,而美股暴漲、金價暴漲、油價暴漲。

就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心中國外匯儲備安全的時候,美國人一方面表態安撫市場,一方面卻採取極端手段。市場開始擔心:美元大崩潰的序幕拉開了嗎?

《華夏時報》記者採訪了各方人士,最悲觀的看法來自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他表示,如果美聯儲過分透支信用,可能導緻美元崩潰,不過美聯儲也不希望出現那樣的後果。因此,包括謝國忠在內的多方人士都認為,美元疲軟走勢將成為常態,但是美元崩潰還不至於。

對於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的影響還是中性的,還要看美聯儲的後續動作,以及美國經濟能否在美元印鈔機的推動下走出低迷。

譚雅玲和謝國忠認為,美國加大貨幣供應,將會產生通貨膨脹。謝國忠建議中國使用外匯儲備購買能抵禦通脹的替代品,比如美股指數基金、增加戰略儲備等。

伯南克的殺手鐧

當美聯儲宣布將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並再次購買8500億美元兩房債券時,全球市場都在隨之震盪。

美國國債價格隨之飆升,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8日16點36分,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跌53個基點,至2.48%,創下了自1962年1月份下跌54個基點以來的最大跌幅。

道瓊斯指數在消息傳出幾分鐘內上漲100點。美聯儲發表聲明前該指數曾下跌約60點。包括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與摩根大通在內的銀行股大 幅上揚。花旗與美銀漲幅均超22%,富國上漲17.5%,摩根大通上漲7.8%。收盤時道指上漲90.88點,報收7486.58點,漲幅1.23%;標 普500指數上漲16.23點,報收794.35點,漲幅2.09%;納斯達克上漲了29.11點,報收1491.22點,漲幅1.99 %。

一切都沒有先兆嗎?當然不是。

3月15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接受美國電視台採訪時說,衰退今年底將見底,美國經濟在2010年復蘇。這不僅是在給市場打預防針,言下之意還是他已經準備好了最後的“殺手鐧”。

作為宏觀經濟學家的伯南克,其最大理論貢獻來自對1929年“大衰退”的研究。為了戰勝那樣的衰退,伯南克曾經清楚地表示過,如果購買短期國債難以降低中長期利率,可以直接購買中長期國債。

中國銀行環球市場部調研主管袁躍東對《華夏時報》表示,伯南克提前給了市場信息,讓市場不至於過分反應,如果美國經濟真在年底走出衰退,3000億美元債券和8500億美元兩房債券,市場還是容得下的。

謝國忠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還是堅持他固有的觀點,對於負債累累的美國企業來說,只有兩條路可走:破產和通貨膨脹。現在,美聯儲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印刷鈔票,製造通脹,讓美元貶值,然後全球買單。

“躲貓貓”和“狼來了”

就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還在擔心巨額的外匯資產安全。隔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回應,一定能確保安全。

事實證明,美國人在玩“躲貓貓”,他們的話音剛落,“狼就來了”。美聯儲采取了直接導緻美元貶值的措施,出手長期國債。難怪袁躍東調侃說:“美國人的話從來都可信嗎?”

謝國忠則警告,美聯儲要講信用,畢竟市場還是相信其聲譽的。市場只能相信你一兩次,可以認同這是挽救美國經濟的無奈之舉,但是如果次數多了,無限量印鈔票,美元必將大崩潰。

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是9000億美元,目前是1.8萬億。實施購買國債和企業債後,負債將達到3萬億美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分析,美聯儲此舉是預期內的事,而且是最後一招,救市方向很明確。但如果再肆無忌憚增加基礎貨幣,全球對其信心會喪失。美聯儲知道風險還這麼做,表明實體經濟壓力的確很大。

長遠未必是壞事

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已達到7396億美元,比第二的日本多1000多億,占美國外債的7%。 1月底,外國持有美國國債比上月回落47億美元,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的速度也明顯放緩,1月比上月增持122億美元,增幅達到去年下半年以來最低。

對於美聯儲購買長期國債,市場分析是將導緻美元貶值,導致通貨膨脹。但是短期看,美聯儲購買債券,對中國政府和商業銀行持有的超萬億美國國債、“兩房”債券和其他公司債券來說,倒是相對安全。 “儘管利息上或許會受損失,起碼本金有保證了。”

這也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持有美國公司債的債主最大的安慰。謝國忠認為,如果美聯儲刺激經濟措施奏效,中國也將會有很大實惠。因為中國不僅持有美國國債,美國經濟如果在刺激下復甦,必然會拉動中國的出口。

美聯儲救市,購買長期國債和企業債,直接拉低了債券利率,減輕了財政和企業負擔,有利於刺激投資和消費。 “市場是對的”,謝國忠說的是美國股市和債市的反應,這個消息對於上市企業來說是多重利好,壓低債券利率,相當於再次減息。中國股市相信也會跟著美股走好。

以通脹戰勝衰退?

至於美元後市怎麼走?接受《華夏時報》採訪的人士均表示不至於太悲觀。最悲觀的謝國忠也認為,美聯儲不會把事做絕。但所有人還是一致認為,美元疲軟走勢會持續。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交易員張志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宏觀層面看,這次美聯儲購買債券行動相當於減息50個基點,聯邦基準利率水平實際為0,並且短期無通脹壓力。

再看歐元,歐洲央行在降息上比較保守,名義上是反通脹,實際上希望維持歐元的強勢地位。因此,長期看,歐元強美元疲軟的局面難以改變,這也是各取 所需。張志剛分析,近期歐元兌美元還會震盪升值,最終可能會站在1歐元兌換1.4美元之上。 “這種趨勢可能會維持到二季度初期。”

從長期來看,美元是否崩潰,還要看美聯儲會不會繼續印鈔票。張斌認為,是否出現很大通脹、美元大貶值,還取決於美聯儲會不會適可而止,除非美聯儲願意承受長期的經濟低迷的結果,收縮比較及時,否則就難保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出現。

誰能猜透美國人的心思呢?就在本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局長馬丁·費爾德斯坦曾表示:如何結束經濟下滑?目前看來還沒有什麼良方。也許是美元的迅速貶值導致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也許是快速的通貨膨脹減少政府,家庭和企業的債務,從而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

二十一世紀最大一宗財產搶劫案

美國是“金融炸彈”的唯一受益者
作者:陳建水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3-20

http://www.wyzxsx.com

美國是“金融炸彈”的唯一受益者

2009-03-20來源:半島網

文/陳建水

就在世界各國都在為擺脫金融危機而絞盡腦汁之時,美國卻無恥地引爆了一顆令全世界震驚的“金融炸彈”。 3月18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決定,將收購3000億美元長期美國國債,並將另購入7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3月20日《南方都市報》)

美國此舉印刷萬億美元購買債券振興經濟,迅捷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世界各國來說則是一場橫禍和災難,世界金融危機還將由此雪上 加霜。據報導,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美股衝高,美元暴跌,中國兩萬億外儲將再次蒙受重大損失。”為應對美國引爆的這顆“金融炸彈”,英國、日本、瑞士等 國相繼開動印鈔機“效仿自救”,以最大限度地減弱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其結果就是,先行跟進者先受益,後行跟進者後受益。世界金融秩序為此大亂。許多國 家處於“印也不受益,不印也不受益”的“兩難境地”。美國策謀之險惡和高超,早已在“一石二鳥”之上。

憑藉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及其支配權,即便“嚴重觸及”貨幣發行的“市場經濟底線”,美國還是可以為所欲為地轉嫁金融危機,並且通過大量印 刷“美元”等無恥方式赤裸裸地搶劫、掠奪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僅中國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成為一隻待宰的羔羊,更成為了一柄懸在中國頭上的達摩斯 克劍。僅此以算計,美聯儲一下子就可以“購買接近中國一半的國債持有量”。更何況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頃刻之間已儼然變成了一堆無人問津的“廢紙”。面 對如此強盜行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口子一開,美國國債還用其他國家買嗎?美國自己開動印鈔機就可以解決問 題了。”

自己消費別人買單,美國的美元優勢及其美元霸權,上演了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最大一宗財產搶劫案,且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目張膽。而今,這場搶劫還在繼續。

但無論世界各國採取如何應對之策,美國都是這顆“金融炸彈”的唯一受益者。 20年前的日元貶值,美國略施小計就讓日本至今喘不過氣來。 20年後的世界金融危機,美國霸權不僅將世界各國拖入“苦難深淵”,而且還將繼續上演著新的美國霸權。可以預見的是,去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和 影響,將比人類歷史上已發生的兩次世界經濟危機要大得多。僅此次美國引爆的“金融炸彈”,就足以讓許多國家多年以後喘息不止。中國不僅不能獨善其身置之世 外,而且已經首當其衝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作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確保自身安全以及希望“美方保證中國在美資產投資安全”的呼聲,美國不僅不加以重視,反而我行我素、鋌而走險 地策謀引爆了這顆“金融炸彈”。由此可見,除了赤裸裸的國家利益以外,國家間很少有誠信可言。更何況,美國霸權及其外強中乾早已讓其“失去了市場原則”、 “只有轟鳴的印鈔機”。因為,其快樂是“建立在其他國家的痛苦之上”的。

絞盡腦汁就對危機,不如絞盡腦汁反擊美元,反擊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掠奪,以切實應對美國挑起的各類“危機”,儘早建立新的世界貨幣體系。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如何“聯橫合縱”應對沖擊。中國當責無旁貸。

面對越來越不公正、越為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世界各國應該共同應對。美國的肆意妄,在向外轉移金融危機大肆進行公然掠奪的同時也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崩潰。

美國開足印鈔機引爆“金融炸彈”,贏家只有一個,輸家則是無數。美國此次引爆“金融炸彈”,極有可能為成為世界經濟加速崩潰的一個拐點和分水嶺。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註定美國是最大贏家的同時,也注定了其將是最大的輸家。

美聯儲局要為世界災難承擔責任

美聯儲局要為世界災難承擔責任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8-5-8

美聯儲局要為世界災難承擔責任

撰文Hossein Askari和Noureddine Krichene原載《亞洲時報》2008/05/08,週四

能源和食品價格的高漲及其短缺正在引發騷亂,加劇了世界廣泛出現飢荒和營養不良的風險。這些已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穩定構成了顯而易見的威脅。美元已經貶值到一個新的低點,進而轉向購買更穩定的貨幣以及原料。通脹已變得相當猖獗。

貨幣理論的一個基本看法是,若不是採取過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價格就不能普遍持續上漲,匯率就不能持續貶值。

通脹為何如此猖獗?讓我們援引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話來說:“價格上漲的越來越快,是因為美聯儲局規定它們應該如此。”美聯儲局為美國經濟注入巨額美元並不能增加世界原油產量,因為當 前的產量已達到8000萬桶/天,而且嚴重受石油蘊藏量的限制;也不能增加大米、小麥等主要食物的供應,因為這些東西受可耕地和氣候的限制;而且進一步降 息隨之會導致信貸和貨幣供應人為地擴大以及美元貶值,這只會導致石油及其它原料價格上漲得越來越快。除非美聯儲局認識到這些,否則世界經濟就沒有持續穩定 發展的希望。

通脹會擾亂供給,並加劇投機和囤積活動。當貨幣幻覺消退時,原料生產商就不願積累正在貶值的國際儲備貨幣,而且會知道,如果減少供給的話,就可獲得更多收入。

只要原料價格以美元計算,那麼控制價格的就是美聯儲。美聯儲局可以決定美元貶值到何種程度:2美元兌換1歐元、3美元兌換1歐元,甚至10美元兌 換1歐元;可以決定油價上漲到何種程度:200美元/桶、500美元/桶,甚至1000美元/桶;還可以決定大米、玉米、肉類等主食價格應該上漲多少:2 倍、3倍,甚至10倍。

聯合國和各國政府正在遭受世界能源和糧食危機的沉重打擊,正在尋找供給方面的解決方法,但在貨幣環境過度不穩定的情況下,這樣的解決方法不會有效 果。鑑於石油和食物價格上漲的速度和規模,這種上漲純粹是貨幣現象。除非恢復貨幣環境的穩定,否則就很難確定供給瓶頸和解決方法。

利率規則早在1802年就受到湯頓(Henry Thornton)的摒棄,近來又受到弗里德曼的激烈批評。而美聯儲局自2001年以來卻採取了有史以來最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利率下調到最低水平,導致實際利率為負值。

為應對信貸崩潰和投機活動,美聯儲局成員為設定了一個通脹目標,以便扭轉資產價格的下滑趨勢。它貿然恢復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自2007年8月以來 已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25%下調到當前的2%。其結果是,貨幣供應以更快速度擴大,導緻美元快速貶值,而且還擾亂了國際原料市場,導致石油價格從65美 元/桶暴漲到120美元/桶,與此同時食品價格上漲了80%。美聯儲局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信貸繁榮-銀行危機-再注資。擴張性政策會導致信貸增加,銀行 面臨新一輪信貸危機,接著美聯儲局再注資拯救銀行,並阻止投機性資產的價值崩潰。這種循環有可能持續很多年。

美聯儲局實行了7年的過度擴張政策,如今已到了有可能導致社會和經濟崩潰以及金融混亂的階段。這種擴張政策增強了通脹的勢頭,而這會導致經濟衰退,失業率也許會隨之上升。

通脹產生的衰退效應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出來:實際現金餘額下降,固定收入和工薪族的購買力下降,儲蓄和投資下降。美聯儲局迫使名義利率降到不正常的 低水平,從而導致實際利率很大程度上為負值,而且反過來毀掉了支持投資所需的儲蓄。與此同時,美聯儲局正在讓世界對原料的需求持續超過長期的供應增長,並 因此導致其價格出現爆炸性的增長。

美聯儲局的政策產生了普遍的經濟扭曲現象。美聯儲局重新註資以挽救銀行和住房市場,這樣做等於是讓公眾為不是他們所犯的錯誤承擔責任,並支付投機 者和債務人所獲得的好處。來自投機活動的私人收益仍然是私人的,而美聯儲局將私人損失轉嫁給公眾。無家可歸、食不果腹的人正在為提升房屋所有人的資產價值 承擔後果。

眾所周知,通脹實際上是對現金餘額和收入徵收重稅,並對債務人(不管它是政府還是私人)有利。通脹越高,美聯儲局強加給人們的稅收就越重。在通脹加速和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人們的實際收入減少了。因此很多國家的弱勢群體所能購買的食物和基本便利品更少了。

美聯儲局政策的動盪效應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它無視通脹壓力竭力為美國經濟重新註資,導致大規模的能源和食物危機突然降臨,威脅到很多人的生存。 只有在穩定的貨幣框架內,世界才能解決能源和食物問題。歐洲人拒絕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美聯儲局對包括沃爾克(Paul Volcker)在內的很多名人要求它緊縮貨幣政策的呼聲充耳不聞。

設定利率是價格控制措施的一種形式,因此就像任何其它類型的價格控制措施一樣必須廢除。弗里德曼要求控制貨幣總量,並根據長期的實際經濟增長速度,規定每年的貨幣增幅固定在2-5%之內。這樣的規則對執行穩定的貨幣政策最安全。

這樣做可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大幅通縮或通脹。甚至在“大蕭條”那種情況下,當通脹危險並不存在時,凱恩斯(Keynes)也迴避積極的貨幣政策,因 為他重視貨幣穩定。美聯儲局必定以為降息會讓天上掉下餡餅:油田會泵出更多石油,稻田和玉米地會長出更多糧食!然而事實是,只有美聯儲決心減少貨幣供應和 信貸,能源和食品市場才會獲得緩解。

4月30最新一次降息後,美聯儲局說會暫停。暫停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看美元貶值、通脹加速、經濟下滑、無數人挨餓嗎?維持最低的利率並增加貨幣供應將會加劇通脹、危害經濟增長以及惡化能源和食物情勢。

1913年美聯儲局創建者是想要一個機構管理流動性,而不是控制利率。美聯儲作為一個獨立機構而成立,以便扞衛貨幣穩定。然而,這種獨立性使它能夠完全偏離1913年設立它時所規定的權限。

坦率地說,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獨立性充其量是像徵性的。美聯儲局會受到華爾街沮喪情緒的左右,不管是那裡的科技股下跌、對沖基金崩潰還是房價暴跌。而且它還會在政治壓力下通過降低利率來資助大規模的財政赤字。

美聯儲局完全無視通脹對全球的衝擊以及世界上無數人面臨的困境,更不用說世人所憧憬的經濟正義了。美國國會和決策者對正在瓦解的世界貨幣秩序及其廣泛的經濟後果還會漠視多長時間?

本文作者Hossein Askari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商務和國際事務教授; Noureddine Krichene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曾擔任吉達(Jeddah )伊斯蘭開發銀行顧問。

譯者:晏陽

2009年3月21日

世界上最神秘的私人壟斷公司

美聯儲--世界上最神秘的私人壟斷公司
作者:非線性對稱 文章發於:中國經濟文化研究網 更新時間:2007-6-29


美聯儲--世界上最神秘的私人壟斷公司

非線性對稱[dlzhto@sohu]發表於2006-10-29 19:52:05


說來也許你不信,堂堂的美國中央銀行竟然是一家註冊在特拉華州(Delaware)的私人企業(PrivateCompany),它和美 國聯邦政府機構根本不是一回事。儘管美聯儲的主席是由總統任命,國會核准,但它仍然是一家私營性質的公司!美聯儲的核心是7人委員會,12家美聯儲銀行, 和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Open MarketCommittee),12家美聯儲銀行全部是私有公司,由各自地區的主要銀行組成。其中紐約美聯儲銀行勢力最大,實際上代行中央銀行的職 能。 7人委員會的成員——全部出身於銀行和金融圈子,由總統任命,國會核准,主要負責重大貨幣政策。公開市場委員會則是7人委員會決策的執行者,它主要是授權 紐約美聯儲銀行實施具體操作。

美聯儲的基本特點就是金融寡頭們的行業協會,它的最高決策權看似掌握在7人委員會的手中,實際上仍然是操縱在金融寡頭們的手中,因為 所有的信息和形成決策的基礎設施是最終掌握在銀行家的圈子裡。 1907年銀行危機以後,一群銀行家們策劃成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銀行系統,並掌握這個系統的核心權力。在幾次試圖通過這一法案的努力失敗以後,他們開始資 助當時正在競選的威爾遜,威爾遜答應在當選以後簽署這一法案。 1913年,機會終於來了,由大富豪洛克菲勒的祖父,參議員Nelson Aldrich在聖誕節前幾天趁著許多議員休假之際,提出了聯邦儲蓄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並於12月23日通過,威爾遜總統立即兌現了諾言,簽署了該法案。為了低調起見,中央銀行的名稱被刻意迴避了,代之以不太招眼的美國聯邦儲蓄委 員會。

美國中央銀行的大權終於落入了紐約銀行家們的手中。多年以後,威爾遜總統提及此事,懊悔地表示“我無意當中摧毀了我的國家”。私營公司卻掌管 著美國的官方貨幣發行權和貨幣政策,影響甚至主宰著全世界的金融市場,不能不令人吃驚和懷疑。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阜康錢莊的胡雪巖和其它大錢莊的掌櫃們 掌管了大清朝的貨幣發行權,他會更多地考慮大清百姓的切身利益,還是他們自己錢莊的利益呢?

事實上,自從美聯儲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在爭議之中,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議員LouisT.McFadden在1933年5月23日對美聯儲 的正式起訴,罪名包括:陰謀,欺詐,非法兌換等。作為國會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10年的McFadden議員,對金融事務非常熟悉。他在指控中說:“ 有些人認為美聯儲是美利堅和眾國的政府部門,其實它是一家私有的壟斷公司。為了他們自己、他們的國外客戶、國內和國際投機者和騙子,富裕和貪婪的高利貸者 的好處,來掠奪美國人民。那些黑暗的金融強盜們,正是那些把刀架在別人脖子上而從人家口袋裡拿錢的人,正是那些到各州用金錢購買選票來控制立法的人,也正 是那些控制著國際宣傳機器來欺騙我們對他們過去的罪行讓步並開始新的罪行的人。”結果,McFadden在從國會山賓館前的出租車中下來的時候,兩發左輪 手槍的子彈飛向了這位勇敢的議員,結果他的命大,兩發都沒射中。不久, McFadden在華盛頓的一個宴會上吃了一些東西後,突然覺得胃部劇烈疼痛,恰好 一位醫生朋友在場,立即對他進行洗胃,McFadden又躲過一劫。最後一次,McFadden終於還是突然由於“心臟衰竭”於1936年10月3日闔然 長逝。

在此後,凡是質疑美聯儲合法性的議員,總是會在連選時遇到資金無比雄厚的競爭者而敗北。一隻看不見、甚至想不到的手,左右著國際金融市場長久 以來,人們一直懷疑美聯儲80年代以來,人為和刻意地在扭曲黃金和石油價格。當然。美聯儲從不直接出手干預市場,而是通過一個神秘的基金——美國交易穩定 基金ESF(US 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來實施干預。甚至ESF也不直接進入外彙和黃金期貨市場,而是找幾家大型代理銀行來執行美聯儲紐約銀行的干預意圖,由於這些銀行交易量非常驚 人,ESF的單子可以混在其中,這樣可以近乎完全的隱形在金融市場上,這只看不見的手被稱為“華盛頓——華爾街軸心”。   

那美聯儲干預金價目的何在呢?因為市場能夠傳遞信息,一些政府和金融寡頭不希望人們接收的信息。黃金價格的上漲折射出了美元超量發行這個美國 政府不想說的信息。當美元發行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的時候,增發一美元到流通領域,就在事實上稀釋了現有美元的購買力,所有存錢的人都遭受了損失,這實際 上等同於偷竊。

那美聯儲又是如何干預市場的呢?據估計,對市場最有效的干預發生在星期五下午。那時世界上所有的金融市場都已經關閉,由於時差的關係,紐約的 市場在那個時間段是唯一的正在進行交易的市場。市場資金量有限,干預比較容易見效,而且經過一個週末的心理髮酵,星期一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威力。對金價的干 預一般要錯開倫敦金屬交易市場的時間,因為倫敦是實際的黃金交易,而紐約則是黃金的紙上交易。對黃金紙上交易的操縱一般會避開實物交易市場。所以乾預多發 生在中午12點以後,那時倫敦市場正好閉市。與約翰遜總統魯莽和笨拙的干預不同的是,這些金融大鱷們會進行精心策劃,並嚴密地協調各方面的動作,他們就像 有經驗的獵手一般,極為耐心地等待時機。當咋咋胡胡大大洌洌的毫無防備的廣大投資者進入伏擊圈後,等三顆紅色信號彈一升空,比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女財 經記者之間,到底是周瑜打了黃蓋,還是黃蓋利用了周瑜,反正利息可能繼續上漲的信號彈升空了,幾大媒體紛紛發表專家意見認為黃金已過度投機,排山倒海般的 賣單如黃河決堤一般狂洩而出,多頭頃刻之間被殺得屍橫遍野。要知道,約翰遜總統在幾個星期內實施拋售實物黃金的做法,相當於冷兵器時代用弓劍和大刀與多頭 搏殺,而在金融期貨時代,做空的一方可以輕而易舉地聚集萬噸以上的黃金期貨合同,在一兩個小時以內集中拋向市場,多頭的黃金期貨無論從數量和氣勢上都遠遜 於對手。

由於美聯儲是空頭的總後台,發行美元的大權在握,加上各大銀行的通力合作,決無被逼空的可能性。只要擊穿多方陣營的10%的止損線,更多的賣 盤就會自動被擊活,多方陣腳勢必大亂。當金價血流千里,一敗塗地之時,空頭可以從容補倉,不顯山不露水的痛斬多頭,然後悄然退場。但是,再隱密的操作也會 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在美聯儲每月公佈的黃金儲備量報告中包括了ESF所控制的黃金,而美國財政部也公佈每月的黃金儲備量,這兩份報告在會計原則上應該完全 一致。但有人發現,從1996年到2000年12月期間,有若干次這兩個數據有差異。當這個發現被公佈之後不到兩個月,美聯儲於2001年2月匆忙地更改 以前的黃金儲備量的數據報告,使之與財政部的完全一致,並且刪除了所有與ESF相關的黃金數據。但是,這一倉促的修改卻留下了記錄。由於美聯儲的月報表不 用被核查,所以可以被改動,但年度報表卻由於經過核查而無法修改。在2002年12月31日的年度報表上這兩份報告出現了94741盎司的差異。從 1913年到2001年,美國在87年裡一共積累了6萬億美元的國債,而從2001年到現在,短短的5年多的時間裡,美國竟增加了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美 國的國債到現在為止總額已達到8萬3千億美元,平均每個四口之家的美國家庭要負擔11萬2千美元的債務。而且國債總額正以每秒2萬美元的速度增長!當美聯 儲放鬆銀根時,根據法律規定,它可以發放不超過黃金總儲備量和國債的總額的鈔票,也就是說,從2001年以來,美聯儲可以增發3萬億美元的基礎貨幣 (BaseMoney),而每一美元的基礎貨幣投放出來以後,可以通過銀行,無中生有的變出10美元的新貨幣,這就是法定貨幣的驚人魔法 (Fractional Reserve System)。請注意,銀行在發放信貸的過程中,的的確確地是變出了金錢!

2006年3月23日,美聯儲在它的網站上公佈了一個很不起眼的通知,美聯儲在一個非常簡短的解釋中提到,“鑑於M3沒有提供比M2更多的經濟活動的信 息,而且多年以來對貨幣政策沒有影響,所以收集和發布這些信息的費用超過了它所能帶來的益處”。而僅僅在此3天以前,伊朗正式啟動了完全以歐元結算的石油 交易所(Iranian Oil Bourse)。這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真是這樣嗎? M3是美國最廣義的貨幣定義,簡單的講,它包括了美國所發放的所有的美元,尤其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外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所持有的大額美元儲備。如果伊朗的石油 交易所完全以歐元結算,這將直接降低其它國家持有美元的必要性。當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降低美元持有量時,美聯儲的美元貨幣供應量的報告中將失 去這一關鍵信息。對此擔心的不僅僅是國際投資者們,美國政界的有識之士也旗幟鮮明地反對美聯儲的這一政策。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德州共和黨眾議員 RonPaul,他提出HR4892法案,強烈呼籲美聯儲必須向美國人民每週報告M3的實際數據。更加奇怪的是,對人民幣微不足道的些許波動都連篇累牘地 報導分析的美國各大媒體,對如此重大的財經新聞,卻保持了沉默。原來,操縱著美聯儲的和控制美國90%信息供應的5大新聞網的其實是同一群人。

當想到如果美聯儲高興,市場上有可能會新增30萬億美元的流通貨幣,而2006年3月以後,關鍵的M3的信息又沒了,人們將無法估計美聯儲到 底新發了多少鈔票,在這種情形下,最粗壯的神經也會崩潰。這就是黃金價格會暴漲的根本原因,這也正是美聯儲最最不想讓人發現的。地緣政治,恐怖襲擊,伊朗 危機等等,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

如此看來,房地產暴漲,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商品價格(CommodityPrice)屢創新高,這些市場信息折射出了問題的本源,泡沫的不是黃金和石油,也不是房價和大宗物資,泡沫的恰恰是美元貨幣!

全球化的實質就是美國生產美元,而其它國家生產美元所能購買的東西。 1980年以來美國的高度繁榮和低通脹的經濟奇蹟,實際上是由發展中國家來買單的,其中主要——是亞洲四小龍、中國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由於美國所增發的 貨幣中70%是流通到國際市場中,所以本國的通脹得以被有效控制。而這些被增發的在國際市場上流通的美元,很大一部分被20年來的亞洲中央銀行當黃金般的 寶貝收藏著。

2001年911以來,格林斯潘不顧後果的把利率從6%迅速降到1%所造成的美元信貸暴漲,使美元在全世界氾濫成災,人們終於明白了,原來美元其實是印著 綠色花紋的紙片。全世界的主要美元持有者幾乎同時撲向了房地產,石油,黃金,白銀,大宗商品等美聯儲變不出來的東西。一位法國投資者說:“紐約人能發行美 元紙幣,但只有上帝才能發行石油和黃金。”美國海軍學院教授ThomasBarnett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只用很少的紙幣(美元)去交換亞洲地 區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我們也足夠聰明地知道這一切並不公平,當我們送去這些紙幣時,我們必須要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美國太平洋艦隊”。

美國龐大的武裝力量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確保美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不會被拒收。當伊朗宣布用歐元結算所有石油交易時,世界彷彿已經聽到伊朗隆隆的砲聲。

“美聯儲”是私營的中央銀行

解讀“美聯儲” ( Interpreting the "Fed")
作者:dongxl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8-11-3

http://www.wyzxsx.com

今天看到《鳳凰財經網》的一則報導:

“新華網紐約10月29日電(記者楊柳)受能源股反彈、金融股受挫以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如期降息等因素影響,29日紐約股市三大股指漲跌不一。

當天,由於投資者焦急等待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的決定,美股低開。但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再次降息,國際原油期貨逆轉了連續下跌的勢頭,大幅上漲了近5 美元,雪佛龍和油田服務業巨頭斯倫貝斯的股價分別上漲了1.4%和6%,能源板塊位於漲幅前列。同時,金屬期貨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揚,美國鋁業攀升了 3.4%。在期貨相關公司的帶動下,三大股指一度止跌轉漲。

當天下午2點15分,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符合市場預期。消息公佈後,主要股指一度維持窄幅震蕩的局面。但收 盤前半小時,美股再次上演過山車行情。標普和道指在一度上漲近3%之後,最終收低。金融股在最後十分鐘里大幅下挫,摩根大通和花旗的股價分別下跌5%和 4.2%。 ”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或者Federal Reserve及非正式的Fed)簡稱美聯儲。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中央管理委員會和12家分佈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 伯南基為現任美聯儲管理委員會主席。

美聯儲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到股市的漲跌,而絕大多數美國人並不知道美聯儲的運作方式,美聯儲的賬目從來就沒有被美國國會審計過。她完全在國會控制之外運作,她操縱著美國的信用。

美聯儲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看來似乎是一家美國國家中央銀行。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裡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詭秘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也含糊其辭,遮遮掩掩。與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對其股東的情況,情報守口如瓶。

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半個甲子了,中國的股民乃至經濟學家也沒有幾個知道“美聯儲”是私營的中央銀行。所謂的“聯邦儲備銀行”,既不是“聯邦”所有,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什麼“銀行”。

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想當然的認為;美國政府在發行著世界貨幣-美元,就跟中國的中央人民銀行一樣發行著人民幣。其實不然,美國政府根本就沒有貨幣的 發行權!自從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美國政府連發行“白銀美元”的權力也喪失貽盡了。美國政府想要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收入稅收(國 債)抵押給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美元”。

美聯儲聲稱沒有人擁有它——它是一個政府部門內部的獨立實體。美聯儲服從於包括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和隱私法(Privacy Act)在內的覆蓋聯邦機構而不是私營公司的法律;同時國會給予美聯儲自治的權利以保證其獨立於政治壓力之外行使職責。美聯儲的三個部分中的每一個——管 理委員會、地區性儲備銀行和聯邦開放市場委員會——都獨立於聯邦政府之外運作以行使其核心職能。一旦一個委員會成員被委任,他或她可以像一個最高法院大法 官一樣獨立,雖然任期短些。

那麼,這個“政府部門內部的獨立實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獨立實體”呢?眾議員Wright.Patman在擔任眾議院銀行與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的20年裡他不斷地提出議案要求廢除美聯儲。

這個秘密最終被發現了。 《美聯儲的秘密》(Secrets of FederaIReserve)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 )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上面堂而皇之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1.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制的紐約國家城市銀行持有最多的股份:3萬股。

2.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持有1.5萬股.

3.羅斯柴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持有1.027億股.

4.大通銀行持有6000股.

5.漢華銀行持有6000股

6.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持有2.1萬股

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的股份,到1983年六家銀行共擁有53%的股份。他們的持股比例: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14%,漢諾威7%,漢華銀行8%。

關於美聯儲的真相眾議員查爾斯.林德伯格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為了提高製造加格,美聯儲只需要降低利率。來擴張信用和造就一個繁榮的股市。當工商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利率環境之後,美聯儲將通過提高利息來中止這種繁榮”。

“它(美聯儲和擁有美聯儲的銀行家們)可以通過輕微調整利息使市場的鐘擺溫柔的起伏擺動,也可以猛烈調息來使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無論哪知情況,它將擁有金融狀況的內部信息,事先知道即將到來的金融市場的變化。”

“這是一種任何政府從來未給與的,少數特權階層所擁有的最怪異和最危險的(市場信息)先知權”。

“這個系統是私有的,它運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別人的金錢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

“他們事先知道什麼時候製造恐慌來創造對他們最有利的局勢,他們同樣知道什麼時候中止恐慌。當他們控制了金融的時候,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在實現他們的目的方面同樣有效率。”

國際銀行家的賺巨額財富的手段就是製造經濟衰退。首先是擴大信貸,將經濟泡沫吹起來。鄧人們的財富大量投入投機的經濟狂潮之後,銀行家們這時釜底 抽薪猛抽銀根,製造經濟衰退與資產暴跌。當優質資產的價格跌倒正常價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時候,他們再出手以超級低廉的價格收購,這就是國際銀行 家的通用術語:“剪羊毛”。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小龍”,和“小虎”身上。

美聯儲操縱金市的秘密


揭開美聯儲操縱金市的秘密

作者:康蘭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8-12-21

http://www.wyzxsx.com

揭開美聯儲和COMEX金市背後的秘密

2008年12月17日11:26來源:

和訊特約

一、美聯儲會操縱金價嗎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聯儲經常參與並試圖干預黃金等貴金屬市場。

12月8日,前美聯儲理事格萊姆雷(Lyle Gramley)在接受加拿大商業新聞網的“交易日”訪談節目採訪時暗示:美聯儲拯救美國經濟的方案中一大重要部分包括使美元對黃金大幅貶值。

節目的主持人詢問了格萊姆雷關於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在近幾個月來大幅擴張現象。

“我聽說美聯儲已經變成了一個政府管理的對沖基金,財務槓桿比例高達1:50,你擔心這會對美聯儲的形象造成損害嗎?”

格萊姆雷說:“我認為你必須明白一個事實,美聯儲的資產包括黃金券,我記得是按42美元/盎司左右計價的,如果按目前市價計價的話,美聯儲的財務槓桿比例就會比目前看來的小很多。”

同樣,如果將美國政府所說的黃金儲備按照目前COMEX的市價(約820-830美元/盎司)而不是政府入賬時的42.22美元/盎司來計算的 話,美國的貨幣資產將會大幅增加。當然,目前的金價還不足以使美國的黃金儲備價值抵消近期美國政府因為各種救助計劃而背上的巨額債務。隨著危機的加深,美 國面臨的債務將不斷增加,美聯儲將會針對黃金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





二、美國政府救市計劃花費巨大

自從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各大金融機構不斷面臨一連串資產壞賬、虧損甚至倒閉的困境,為防止危機的連鎖效應在金融體系進一步擴大、緩解流動性危 機,美國政府不斷向市場注入資金、接管重大金融機構、用政府資金來填補金融機構的壞賬。據彭博通訊社統計,在推出8000億美元新救市方案後,美國政府承 諾撥出的救市金額已達8.5萬億美元。這一驚人的數字包括:2.3萬億美元用來發放貸款,而所抵押的資產幾乎毫無價值;3萬億美元用來購買破產機構的股 權,而這些機構的淨資產目前已為負;3.2萬億美元用來為瀕臨崩潰的金融衍生品作擔保。

揭開美聯儲和COMEX金市背後的秘密

圖片來源:CaseyResearch.com

要知道8.5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可以將它與美國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戰爭花費以及主要項目投入作比較。下圖可以看出,從美國的獨立戰爭到二戰,加上羅斯福新政以及儲貸危機的投入,15項的總花費才不過8.1萬億美元。可見此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的投入之大。

揭開美聯儲和COMEX金市背後的秘密

圖片來源:CaseyResearch.com

美國財政部12月1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11月底的2009財年前兩個月裡,美國政府赤字已高達401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5 倍,接近2008財年4550億美元的水平。加上奧巴馬在2009年上任,計劃將頒布1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明年預計的赤字情況將會更大。





三、美聯儲背後的秘密

我們通過仔細觀察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就可以發現伯南克最終的意圖就是要將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的負債規模在過去兩個半月的時間裡急速擴大,從 9320億美元上升至22500億美元。美聯儲幾乎買下了所有本應由國會批准的7000億美元救助計劃來購買的銀行有毒資產,而這些官方的救助資金卻被用 來購買各大銀行的股權。

通過不使用被監管的國會官方資金,美聯儲走上了秘密購買有毒資產之路。他們不接受任何審計監督,儘管它們使用的錢仍然是納稅人上繳的。同時,美聯 儲開始史無前例地大量印刷美元。目前我們還沒有感受到它的效應,因為美聯儲為了避免這些新印製的美元很快引發極度通脹,將它們臨時押在銀行的儲備金裡,還 未拿出來使用。美聯儲是怎樣做到暫時將這些美元儲備起來的呢?

首先,通過與商業銀行的“逆回購協議”。美聯儲首先以商業銀行急於脫手的有毒資產做抵押,將新印製的美元提供給商業銀行作為貸款融資,之後又通過 向商業銀行出售國債回收這筆現金,而這些國債是也是美聯儲用新印製的美元從財政部購買的。這樣,商業銀行成功脫手了手中的有毒資產,把風險和虧損轉給了納 稅人。

其次,通過高儲備金利率。商業銀行和美聯儲之間可能存在一個默認協議,即商業銀行拿到現金融資後將這些新印製的美元存回美聯儲的“儲備金餘額”賬 目下。這個賬目從9月的80億美元大幅增長至11月28日的5780億美元。從2008年10月9日開始,美聯儲開始向各銀行支付儲備金利息。當時銀行間 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低於官方公佈的聯邦基準利率,而美聯儲對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率分別僅低於基準利率0.1個百分點和0.35個百分點。這樣,各銀 行可以很容易地進行美元的國內息差套利:先向美聯儲借錢,然後把借到的錢重新存入儲備金賬目獲取利息。除此之外,各銀行還可以把新印製的美元存入另一個賬 目——“準備金餘額以外的聯邦儲備銀行存款”,這一賬目能夠獲得同樣的利息,其賬目金額也從9月的120億美元上漲至11月28日的5540億美元。美聯 儲利用這些方法進一步對新印製的美元進行回收。

不過,這些資金將最終用於公開市場借貸,儘管這樣做銀行將會承擔很高的風險。由於商業銀行沒有自己的現金流來發放貸款,美聯儲最終將要自己承擔風 險來提供貸款,銀行系統只是它的一個貸款通道而已。但目前來看,美聯儲要等到財政部完成主要的國債融資之後再讓這些新印美鈔進入市場,這樣,財政部能以較 低的利率籌集到更多的資金。

這一批暫押在銀行儲備金的美元總量超過1.2萬億,也就是說,美聯儲在過去2個半月裡的信貸規模僅增長10%左右,而不是從它資產負債表上所看到的接近150%。

除了在國內進行以上操作外,美國在國外也掀起了一股美元緊缺的假象。在今年7月的時候,美國財政部通過外匯平準基金(ESF)大量拋售歐元,並通 過向各國央行支付利息(可能是以歐元的形式)建立了某種金融衍生品將美元抽離市場流通環節。那時正值美元走強的開始——7月15日。

那時筆者還以為美國的這種操作會很快消耗掉它的外匯儲備,使其停止這種操作,但我們低估了伯南克。相反,美聯儲以提供美元為掩飾,與多國央行建立 了貨幣互換機制。當時國際市場對美元的需求較大,一方面是因為美聯儲的美元回收行動,一方面是因為一系列信用違約事件引發全球範圍內在商品市場和股票市場 的去槓桿化行為,大量金融機構由於流動性不足,不得不出售手中的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這就造成了這些機構對美元的大量需求。

實際上,美聯儲比任何一家中央銀行更加需要外匯儲備。因為它需要通過外匯儲備來控制美元的價格,保證美國國債以最高的價格和最低的長期成本出售。

美聯儲還通過其它一系列方法來控制貨幣供給,進而控制匯率。例如,他們將流通中貨幣總增長量控制在330億美元,而通過外匯回購協議成功將美元在 國外的供給減少了300億美元,並將“其它債務”級別的美元供給也減少了70億美元。因為“其它債務”級別包括國外持有的美元,這一措施導致了外匯市場中 的美元供給相比2008年9月減少40億美元。

所有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導致儘管美國基本面非常糟糕,美元依然在國際市場不斷升值,7月以來商品價格大幅下滑,黃金承受巨大下行壓力。



四、COMEX金市過去被操縱的背後

一般來說,很少有人會在商品上漲趨勢中逆市做空,因為這樣一不小心就會背負債務、使自己陷入破產境地。然而,經過觀察發現,這種情況在COMEX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市場卻經常出現。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佈的COMEX期金持倉報告,在今年3月和7月,黃金價格處於上漲勢頭的時候,美國黃金期貨市場卻出現 了一大批新開的空倉,大量賣出頭寸給人供給不斷增加的“虛假”印象,導致金價的臨時下跌。而由於COMEX擁有著國際金價的定價權,這些操縱者們也就相當 於操縱了整個國際黃金市場。

市場上漲趨勢一旦遭到破壞,大量多頭投資者開始恐慌,收到追加保證金的通知後儘快想辦法平倉止損,不惜以低於買價許多的價格賣給空頭。這一過程使 得空頭們往往得以獲利平倉。如果是迫不得已要交割,它們就指望各個歐洲中央銀行(有人稱作美聯儲的地下儲存室)釋放黃金實物進入市場來支援他們。過去,往 往到關鍵時刻,就會有34噸左右的黃金投入市場,將不斷上漲的金價拉下來,迫使多頭平倉。

經過更多觀察發現,在過去21年左右的時間裡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儘管由於市場的實際需求,過去21年里金價趨勢是在上漲,但由於市場操縱的破壞作用,增速大幅放緩了。

為什麼這些空頭得以如此大膽操縱?主要是因為它們與美聯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他們是美聯儲的老朋友。過去美聯儲的主席們都認為有必要支 持黃金空頭們對金市進行定期攻擊,以防止過於保守的投資者把大量的錢投資在黃金,削弱美元的地位。因此,雖然金價長期來說是由供給關係決定,但短期內與美 元的相關性非常強,當美元被人為拉高時,黃金一般都會下跌慘重。這些COMEX金市的空頭們也就在美聯儲的支持下獲得可觀的收益。



五、危機的加深催生金市微妙變化

2008年11月28日是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12月黃金期貨合約的第一次交割通知日。這一天,市場上的多頭買家要求交割的數量達到了歷史高水平。下圖可以看出,這一天就有8600張黃金期貨合約要求交割,每張合約規格為100盎司。



揭開美聯儲和COMEX金市背後的秘密

圖3 COMEX交割通知單(2008年11月28日)

為什麼多頭要求交割的意願如此強烈?這是至今為止全球經濟危機給出的最強烈的信號——市場對黃金實物強烈的避險需求。

除了要求交割的合約數量空前之外,從12月2日開始,黃金現貨相比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當月黃金期貨合約出現了升水1.98%的現 象,而相對2月黃金期貨合約也升水0.14 %。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更加強化,到12月10日現貨相對這兩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價格的升水比例已經分別擴大至3.5%和0.65%。而與此同時,黃 金價格在12月5日下跌至740美元/盎司的低點。

為什麼金市同時出現現貨升水和價格大幅下跌現象?據我們的推測,一個可能性就是空頭們希望通過大量賣出黃金現貨和12月份期貨合約來打壓金價,挫 敗多頭士氣,使他們在不斷虧損的壓力中選擇平倉了結。然而這一招事與願違:雖然黃金現貨價格和12月期貨合約價格都遭受嚴重打壓,期貨合約下跌得更加厲 害,出現了他們意料之外的現貨升水現象,但是多頭們更加不會放棄交割了。

此時如果COMEX黃金的空頭們放棄對金價的打壓,讓其自由上行,現貨升水的情況就可以很快改變,但這次他們似乎改變了操縱市場的方法,轉而希望 通過現貨升水帶來的無風險利潤引誘更多黃金現貨持有者賣出現貨、買入期貨。然而,這一方法也沒有成功,在這段現貨升水期間,他們籌集到的黃金現貨不足 10000盎司,連交割100張合約都不夠。而目前越來越多的12月合約多頭要求進行交割。

COMEX目前正在提醒期貨經紀商注意12月可能出現黃金多逼空現象,並建議價位約在840美元/盎司的12月合約空頭盡快平倉出局。到目前為止已有 12636張黃金合約發出交割通知單,空頭們要在12月31日前交割。一般情況下他們會提早交貨獲取現金來換得利息,但這次他們肯定要延遲交貨了。

接下來就要看多頭面對空頭可能進行的價格打壓是否能夠堅持到最後。一個可能的結果是,空頭最終能夠成功交割這些合約,但這將導致COMEX庫存大幅下降。在2月合約的交割戰中,空頭將會更加佔據弱勢。

總的來說,黃金價格並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如果黃金價格下行,那隻是空頭們為了將多頭嚇走的把戲。商品市場有一條鐵規則:多逼空容易,但空逼多 難。原因就是,空頭最多能夠做到的就是利用無風險利潤來引誘多頭放棄交割,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空頭能夠操縱市場的原因。但隨著當前金融危機的惡化,黃金實物 的保值需求大增,多頭們不再看好紙幣利潤,畢竟,黃金就是黃金,紙幣還只是紙幣。這也就是黃金和美元的關鍵之戰。





六、美聯儲的艱難抉擇:美元對黃金貶值

上文提到,美聯儲通過控制美元的供給幾乎達到了完全控制美元價值的目的。當它希望美元上漲時,他可以增加銀行儲備金數額;當它希望美元下跌的時 候,他們可以將儲備金釋放進入市場。不過,這樣做將會出現一個問題:真正的投資者正在離開股市,股指越來越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來避免大幅下跌。

目前,投資者們紛紛從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中撤走資金,這對股價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壓力。如果道瓊斯指數下降至8000點以下一段時間,大部分美國保 險公司將會處於巨額虧損狀態,資不抵債。而根據法律,這些資不抵債的保險公司將像銀行一樣被關閉。如果大量保險公司倒閉,美國又將陷入一輪金融風暴的摧 殘,經濟將會越來越不穩定。

目前美聯儲可以選擇通過一級交易商直接購買公司股票來支撐股價。在過去的幾周里,美聯儲已經做了大量這樣的操作,然而這個方法效率非常低,而且花 費的資金量巨大。要知道,在市場下行的時候推動行情容易,要扭轉行情確是非常之難。美聯儲可以通過釋放新發行的貨幣進入股市,使股市止跌回升、逐漸穩定下 來,然而,發行貨幣將會使美元貶值、黃金升值。黃金升值將會大大傷害美聯儲的老朋友——COMEX空頭的利益。

目前在全世界都掀起了黃金購買熱,而股市的投資激情普遍低落。因為這個原因,美聯儲在12月1日嘗試收縮貨幣供給,但這一舉動對股價的打擊比金價 還要大:黃金下跌了5%左右,標普500指數下跌了接近9%。第二天,美聯儲放鬆了貨幣供給,美元貶值,股市和金價回升。如果美聯儲重複進行這樣的操作, 股市投資者的信心將會受到巨大打擊,他們從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撤資現象將會更加嚴重,股市的下跌一發不可收拾,整個世界將走向第二次“大蕭條”,甚至比 第一次更加嚴重。到那時,美聯儲將再也無力挽救。相信伯南克明白這個道理,清楚自己在玩一個多麼危險的遊戲。

美聯儲現在必須做出一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他們繼續支持黃金空頭打壓金價,股票市場的瘋狂下跌將是他們無法承擔的後果。

相信讀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書的人都知道,伯南克的長期計劃包括使美元對黃金貶值,這與大多數前任美聯儲主席的立場正好相反。他在成為美聯儲主席 之前曾多次在文章、演講、專題論文中表明他對黃金的立場。他經常稱讚前總統羅斯福在1934年的黃金升值/美元貶值政策,並認為是這一政策將美國從大蕭條 中拯救了出來。伯南克認為,美元對黃金貶值可以有效地刺激經濟,導致股市在1934年立即大幅上漲。這將是美聯儲希望再次出現的現象。





七、黃金後市將如何操作

黃金價格重回其自然水平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美國主要金融機構也都同意這一點,例如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的分析師都在預測黃金價格將會大幅上漲。不 過有趣的是,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的數據表明,摩根大通和匯豐銀行過去都曾是COMEX金市的主要空頭。同時,高盛也曾大量參與打壓金價的操縱行動。然 而,這個月的交割報告中,高盛和匯豐都參與了買入交割。因此可以看出,由於這些公司規模龐大,免不了出現有些交易員不誠實的現象。

更重要的事實是,大部分國際銀行一般都不在期貨市場進行交割,而是在倫敦現貨市場買入金屬。這次他們參與交割的原因就是現貨升水,要么是倫敦黃金市場現貨短缺,要么是他們發現買入黃金期貨相比現貨來說更便宜。而這一現象通常意味著未來價格的大幅上漲。

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市場給出的信號是:各就各位、等待時機。由於經濟危機的進一步深化,全球商品需求將繼續疲軟,通縮壓力下黃金將有可能繼續承壓,短期內在上下雙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出現振盪行情,因此要注意控制頭寸、減少風險。

但對於交易員來說,接下來可以進行波段操作。未來幾周里黃金價格將會上揚,預計在2009年1月將會出現因為獲利盤平倉了結而導致的價格回調。

MarcCourtenay、JamesConrad/文 長城偉業期貨 康蘭/編譯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警惕美國的“人造牛市”

宋鴻兵:警惕美國的“人造牛市”
作者:宋鴻兵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3-20

http://www.wyzxsx.com

警惕美國的“人造牛市”

作者: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 宋鴻兵

最近幾天美國股市連續大漲,華爾街的上空似乎出現了久違的牛市祥雲,交易員歡聲雷動,投資人額手相慶,市場在竊竊私語危機已見底,華盛頓在高唱經濟即將反彈。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紛紛報出一二月的盈利,巴菲特在抄底,伯南克在打氣。

事情果真如此嗎?恐怕只有頭腦“簡單”的人才會相信這樣的“G20”政治行情。沒有美國政府兩次數百億美元的注資,何來花旗和美國銀行的盈利? 這樣的“盈利”如何讓人心裡踏實?更何況這些“盈利”中均未將未來潛在損失估計到位,它們假設經濟將會迅速繁榮。這樣的“盈利”同樣不包括美國政府以拯救 AIG為名,而實際上將高達千億美元的巨額納稅人的資金變相打入各大銀行的賬戶所顯現出來銀行體系“人造健康色”所產生的“收入”。

美聯儲剛剛公佈將直接動用3000億美元購買美國長期國債,這是近50年以來的頭一回。實情是,各國中央銀行紛紛拋售美國長期國債,離岸對沖基 金在狂拋兩房債券,美聯儲已成為美國長期債券的最后買主。對於馬上面臨靠至少兩萬億美元國債增發才能挽救銀行系統的奧巴馬來說,這個時機真是糟透了。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美國的長期債券是美國金融體系的生命線,長債被拋棄導緻美聯儲直接介入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和長期蕭條。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在G20會議之前要搞出一個“人造牛市”來為奧巴馬拉抬氣勢,在一片牛市大吉的迷幻氣氛中,希拉里才可能給頭暈眼花的各國代表的口袋裡塞進一些美國長期國債。即將召開的G20大會,不過是美國搞的一場美國債券的超級路演而已。

伯南克的話可信度有多少呢? 2007年初當次貸問題剛露頭時,此公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僅僅是個小問題。 2007年8月次貸危機正式爆發,此公認定這是一場“孤立的”、“短暫的”、“小規模的”危機,結果危機演變成為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結果此公仍不認錯, 斷定金融危機不可能影響美國的實體經濟,結果我們看到的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房屋沒收率、失業率、各種違約率、企業破產規模。今天此公又說“美國經濟年底走 出衰退”,聽眾還是自己掂量吧。

最近幾日,國內和國際的部分經濟學家又在聯手配合這一“人造牛市”,大唱“讚歌”,面對這一盛景,真不知道是誰的悲哀?

聯想起最近看到國內某權威雜誌一篇《為何經濟學家遭質疑》的短文,文章針對目前部分經濟學家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我們和廣 大讀者一樣深有同感。在當前的危機之中,我們的每一位經濟學家都應該在發表各種言論之前摸摸自己的良心,因為我們的身上不僅寄託著廣大投資人的血汗,更肩 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民族責任。

這種責任不僅是三五年危機中的責任,更應是我們畢生做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