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石油價格完全是被操縱的

《石油戰爭》作者恩道爾:油價?美國政治游戲!
2008年09月08日

  訪《石油戰爭》作者威廉·恩道爾(上)

  油價?美國政治的游戲!

  “理解石油價格有一個前提:石油的生產、交易和銷售的整個流程是控制在少數金融寡頭和石油巨頭組成的聯盟手裡。這個聯盟的最大目標是將利潤最大化。”日前,德國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的電話專訪時這樣強調,“石油價格完全是被華爾街和得克薩斯操縱的。”

  恩道爾是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學者,他的分析也帶有德國式的縝密。他所著的《石油戰爭》一書體現出他對石油問題的獨到觀察。“我們過去的一個世紀是靠石油在發展經濟;過去一個世紀的戰爭史就是英美金融和石油集團爭奪石油資源的歷史;同樣,石油政治正在決定著世界新秩序。”

  目前,美國如火如荼的總統大選,以及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加強對原油期貨市場監管的新聞正在不斷衝擊著市場,影響著投資者對國際油價走勢的判斷。在采訪中,恩道爾詳細解釋了油價與美國大選的關系、麥凱恩背後的石油力量;高盛怎樣利用CFTC監管漏洞進行投機、CFTC加強監管的前景;“石油頂峰論”的觀察,以及中國應該有怎樣的石油戰略。本期刊登訪談第一部分。

  美國大選前油價或繼續下跌

  《第一財經日報》:油價走到現在,市場普遍看不清。你怎麼預測幾個月之內的油價走勢?

  恩道爾:預測油價是不可能的,因為油價的起落完全控制在石油巨頭和金融寡頭的手裡。不過,我在6月份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采訪時曾預測,此後兩三個月油價會經歷下跌。這與美國總統大選臨近有關系。

  《第一財經日報》:關於石油價格下挫的原因,有不同的說法:美國國內對原油的需求幅度降低、市場意識到過高估計了中國印度的石油產品消費、美元顯現穩定走強趨勢等等。

  恩道爾:所有這些分析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原因背後的原因。今年以來,金融寡頭—石油巨頭聯盟的盈利手段是保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

  近兩個月的下行是大幅震蕩戰略中的一個環節。這背後有復雜的因素。而美國大選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因素。

  《第一財經日報》:油價下跌和美國大選有什麼關系?

  恩道爾:很顯然,美國選民的主力是那些擁有車並在乎油價高低的人。自從油價上漲以來,很多美國人在加油站裡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盯著加油費用數字表看了。到現在,油價已經是影響投票風向的重要因素。如果油價和天然氣價格繼續高企,那將對共和黨繼續執政極為不利。因此,布什總統在華爾街的盟友,比如高盛,加上他在得克薩斯的盟友,比如美孚,他們聯手通過散布信息操縱油價,使油價從7月中期開始回落。

  《第一財經日報》:那麼,照這個邏輯,等大選之後,就沒有必要維持一個相對的低位價格了?

  恩道爾:我猜想很有可能會是這樣。油價也許還會繼續經歷一段時間的下行;等到大選一結束,石油巨頭們立刻會把油價再次抬上去。比如,按照高盛此前的預期,在年底的時候漲到150美元。

  《第一財經日報》:你認為,多少錢的油價是合理的?

  恩道爾:60美元/桶的油價就足以維持石油公司的盈利並保持投資了。在瑞士達沃斯會議上,來自西非的一位石油部門的人士就曾說,60美元就已經是合理的、保證盈利的價格了。世界石油資源並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即將走向枯竭,而是很多的。問題只是開采成本的多少。油價高企又回落,只是利益博弈和政治游戲。

  《第一財經日報》:如果說油價是泡沫的話,你預測這個泡沫會持續多久?

  恩道爾:油價泡沫會一直存在,只要美國不對投機進行監管。現在,大約有三四成的交易在監管之外。美國政府應該對高油價負責,因為CFTC正是在布什政府的密切聯系之下。

  當然,如果說油價明天就跌到75美元,我也不會太過驚訝,因為價格本來就是被操控的。現在,價格操縱又多了一重目的:為美國總統大選作准備。

  做空油價為共和黨助選

  《第一財經日報》:有什麼證據證明,石油巨頭們會根據選舉的進程操控價格,為共和黨助選?

  恩道爾:回頭看,2006年油價就經歷了一個類似的波動。在國會中期選舉之前,油價就經歷了一次下跌。當時,石油公司改變了謹慎交割的行為,開始在較高的價格上交割原油,平抑價格。

  當然,高盛也在配合,高盛在選舉前夕改變了他們的指數。它利用對衝基金做空原油期貨,使當時的石油價格跌至41美元左右——這在兩年前也是很低的水平;此外,在國會選舉前的緊要關頭,布什突然宣布查處石油交易市場的投機黑幕 ——你知道,這樣的黑幕其實隨處可見——不過,英國人這次成了替罪羊。當時公布的一個調查說,BP在2006年多次停工檢修位於得州的煉油廠,導致油價波動,而BP卻通過期貨市場根據停工檢修的進度買進賣出,暗中牟利。美國政府依此對BP處以巨額罰款。這個舉動使油價迅速回落。

  投資銀行、石油巨頭和聯邦政府的聯合行動,使得當時在國會選戰中剛剛起來的關於汽油價格的議題被迅速壓了下去。不過,在國會選舉之後,油價就馬上開始回升。總之,2006年(那次的波動)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油價是被政治操縱的案例。

  《第一財經日報》:美聯儲的作為對油價有沒有影響?比如今年以來美聯儲的動作?

  恩道爾:美聯儲是協調銀行系統的角色。伯南克於今年1月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增加銀行的流動性,防止銀行系統崩潰。當時,花旗投行等眾多金融機構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因此,伯南克降低了利率。而降低利率的結果是多余的資金大筆流向了最能盈利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原油期貨。而美國政府對原油期貨的監管是不力的。這使得基金在炒作原油方面有很大空間,也給了高盛這樣的金融大鱷很大機會。

  不過,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同時發生了兩件事: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而美聯儲就在7月15日發布了信息,看跌美國宏觀經濟,給市場一個強烈的原油需求降低的信號。

  麥凱恩?奧巴馬?背後都是石油集團!

  《第一財經日報》:有人認為,麥凱恩是遠離石油利益集團的政客。你如何看待?

  恩道爾: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後者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

  當然,很顯然,麥凱恩會采用一切手段贏得大選。美國選民厭惡布什和石油利益集團,他就會拉開與石油利益集團的距離,以顯示自己的中立性。他會告訴選民:“我不是布什,我的政策與布什有若干不同。”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復合體”。

  《第一財經日報》:奧巴馬呢?他在能源政策上起初采取了不同於布什政府的立場。不過,最近一段時期,他在近海石油開采等問題上向共和黨方面妥協,能源政策出現了搖擺。

  恩道爾: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過我想談的是另一個問題:奧巴馬和麥凱恩都沒有觸及到石油問題的本質。他們為了不引起那些開著車的選民的憤怒,回避了最具爭議性的話題。

  讓我們談談奧巴馬。很多人認為奧巴馬與石油絕緣。但是,奧巴馬的國家安全政策顧問是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不過,他同時也是BP的顧問,這點很多人並沒有提及。熟知國際關系的人都知道,他寫了《大棋局》一書,在書中表達了對他的地緣政治前輩的敬意。同時,他根深蒂固地認為,位於“大陸心髒地帶” 的俄羅斯是美國的敵人。他認為,中國和俄羅斯需要被孤立起來。當然,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中也有對伊朗、俄羅斯非常強硬的人。

  當然,奧巴馬的能源政策總體上說是比較幼稚的。他沒有考慮到金融投機和期貨市場上的交易。而美國對期貨市場監管的缺失是過去五年裡造成石油價格高企和大幅度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一財經日報》:若奧巴馬當選,怎樣預測大選後美國在石油地緣政治上的動作?

  恩道爾:布熱津斯基是美國前總統卡特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當時,他建議卡特政府聯合西歐、日本和中國組成遏制蘇聯的聯合陣線。他還刻意制造阿富汗的緊張局勢,將蘇聯對阿富汗的政策引向強硬: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最終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蘇聯。後來,布熱津斯基也是在烏克蘭加入北約等問題上的強硬派。所以,單說針對俄羅斯、實際上也是針對能源產地這一點,兩黨候選人都是冷戰遺產的繼承者,即使奧巴馬打出“變革”的旗號。總之,奧巴馬提出的“變革”的口號不會改變很多。

  《第一財經日報》:怎樣評價美國開采近海石油的動議?布什強烈主張,麥凱恩回應,而奧巴馬8月份也改變了立場,轉而接受。你認為這一舉動能夠平抑油價嗎?

  恩道爾:事實上,前一段時期的油價高企(當然,是人為控制的)部分給美國開采近海石油作了鋪墊。我認識很多加州做墨西哥灣石油的人。事實上,墨西哥灣的儲量遠比公布出來的多,足以滿足美國的胃口。公布的儲量少,顯然是為了抬高價格。美國近海石油不是供求基本面問題,而是投機。

  所以,問題根本不是布什、麥凱恩說什麼,更不是奧巴馬說什麼;而是石油公司利用輿論贏得利益。
【作者:陳曉晨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劉琛)

信用違約掉期

下一場危機是信用違約掉期


2008-7-14第一財經日報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807/44845.html

威廉-恩道爾(F. William Engdahl)/文


一直以來,人們都只關注規模相對較小的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風險,次貸問題是當前金融和信用危機的核心,影響著盎格魯—撒克遜銀行業。然而 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已浮出水面——次貸或者高風險的抵押擔保債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 CMOs)不過是漸成頹勢的信貸工具中的冰山一角,下一場危將出現在62萬億美元規模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場。

神秘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將是美國下一場危機的主角。 CDS是幾年前由劍橋大學數學系的年輕畢業生Blythe Masters開發,他受聘於紐約的摩根大通銀行。當年還是初出茅廬的他說服上司開發了這個革命性的新風險產品,不久CDS就眾所周知了,摩根大通則是 CDS市場最大的買賣方。

信貸違約掉期是交易雙方的一種信用衍生品或協議,一方定期付款給另一方,並在第三方違約的情況下取得付款的承諾。具體來說,甲方獲得信貸保護—— 一種保險,是所謂的“買方”;乙方提供信貸保護,是所謂的“賣方”;丙方,可能會破產或者違約,稱為“信用連接機構”(reference entity)。由於過去7年裡信用風險的暴露,CDS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銀行認為CDS可以將風險分散到全球。信貸違約掉期類似於一種保單,債務所有 者可以使用它對沖或保險另一債務違約情況。但是由於沒有實際持有資產或者遭受損失的要求,信貸違約掉期也可用作投機。

巴菲特曾經把投機性買入的衍生品描述成“金融領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在給股東的年度報告中曾稱:“除非衍生品合約是抵押或者擔保性的,否則 它們最終的價值取決於交易方的信譽。然而在合約到期前,交易方把收益和損失——通常數額巨大——準確地記錄在現時盈餘賬戶中。衍生品合約的規模只受限於人 (有時,是瘋人)的想像。”一個典型的CDS期限通常為五年。

同許多外來的金融產品一樣,在信用擴張時期都十分複雜而且獲利頗豐;但當市場緊縮時,就如2007年8月以來的信用衍生品,除了散播風險外,也同樣地在放大風險。

隨著經濟衰退加劇,美國公司的垃圾債違約率上升,其他“鞋子”即將落入62萬億美元規模的CDS市場。在發展過程中,該市場始終被認為會在劫難逃。發行在外的CDS規模名義上有62萬億美元,可估計的1.2萬億美元處於風險中,其規模遠大於次貸市場。

沒有監管

CDS市場違約事件的連鎖反應足以引發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這個市場完全不受監管,也沒有公開的記錄顯示如果債券違約賣方是否擁有資產進行支付。這種所謂 的交易對手風險是一個已啟動的定時炸彈。美聯儲在極端縱容的(前任)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和美國政府的領導下,促使金融監管者允許CDS市場在完全沒有 任何監督的情況下發展起來。格林斯潘曾向有所懷疑的國會議員強調再三,銀行是比政府當局更好的風險管理者。

美聯儲在今年3月17日對貝爾斯登的緊急救助是有意義的,部分是它希望將未知的風險留在體系內部,使CDS的市場風險不至於引發全球性的連鎖反 應,而這種連鎖反應會導致金融系統故障。由於他們沒有充分監控CDS的交易對手風險,美聯儲的擔心是不知道將發生什麼,而這著實該“感謝”艾倫·格林斯 潘。

美聯儲對CDS的風險監管只涵蓋受管制的銀行,不涉及投資銀行或者對沖基金,而投行和對沖基金都是最重要的CDS發行方。例如對沖基金,估計其已 發放的CDS佔全部規模的31%。迄今為止,CDS市場還基本上未受考驗。 2002年1月,根據穆迪公司的估算,CDS市場總值1.5萬億美元,違約率為10.7%。但是2007年7月,惠譽國際評級在報告中稱40%的全球 CDS產品出售給了公司或者低於投資級的證券。

公司違約率的急劇上升,將使掉期買方設法從其交易對手處獲得成千上萬的美元。隨著買方就技術層面的違約——要求證明債券持有者未進行支付——向賣方“宣戰”且又支付到期時,金融危機就會更加複雜,因為這會誘發無數的糾紛和訴訟。一些人擔心該情形隨之會使金融系統失靈。

當前,CDS市場內部的專家認為危機可能起始於對沖基金,他們無力付款給銀行,至少會有1500億美元違約。銀行會盡量要求對沖基金賣空更多的擔保品來預防違約,從而彌補潛在虧損。當一些基金沒有現金來滿足銀行要求更多擔保品的規定時,市場將不再運行。

法律沒有要求CDS市場中的保護賣方留存儲備金。而銀行要求賣方在進行一些現金交易時,也沒有行業標準。這等同於出售颶風賠償保單的保險公司沒有儲備金來抵抗潛在索賠。

國際清算銀行的擔憂

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BIS)——世界主要央行的監管機構,已經發出了危險警告。巴塞爾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論壇4月稱,對沖基金進 行掉期交易的上萬億美元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威脅。 “很難清楚地說明哪家機構會是信用風險的最終接盤手,更難以量化轉移的風險。交易對手的風險極其複雜,尤其是在典型的CDS交易中。一家對沖基金將保險出 售給一家銀行,該銀行又轉手出售給另一家銀行,這種交易將會持續,有時是一個循環,從而使風險急劇集中。當一個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商參與了這個過程,風險就 會像旋渦一樣不斷加速。一般而言,交易中心只有6到10名交易商,而監管者卻沒有得到他們所需的信息。”

交易商,即使是作為交易商的銀行,也不完全了解CDS合約所掩藏的風險。市場中有無數類型的CDS,其中一些設計得更加複雜。一半以上的CDS用公司債務或者抵押債務協議的指數進行抵補,例如資產抵押證券。其他包括單一公司債務保額或者抵押債務協議。

因為與市場價格和損失保險相關的交易都不受監管,銀行通常整天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發送出價和報價郵件。例如,為了發現福特汽車公司債務的掉期價格,再久經沙場的投資者也會仔細搜索他們每天的郵件內容。

不透明

銀行在保護掉期市場的不透明性上存在既得利益,作為交易商,銀行有很大的交易量,這使它比其他買賣方更具優勢。由於客戶並不知道市場在哪,銀行通 過手續費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它們盡量平衡出售及購買同一公司或者指數的信用違約掉期。銀行的立場是每次交易都能獲得利潤而且避免承擔風險。

當前,經濟合約和破產的可能性從美國傳播開去,極為可能的是許多購買了掉期保護的人為了得到支付而上訴法庭。如果形勢惡化,人們會使用任何能夠想到的辦法。

去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曾建立了一個由聯邦政府監管、以交易為基礎的市場以進行CDS交易。但到目前為止它並沒有運營,銀行希望繼續它們的秘密交易而抵制它。

(作者為暢銷書《石油戰爭》作者。本報實習記者鄒佳洪編譯)

美元逼近零利率敲響紙幣最後警鐘

美元逼近零利率敲響紙幣風暴最後警鐘
《金銀管理條例》成中國金融風險最大盲點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07011632.html

2008年12月18日第一財經日報

張庭賓

又一個歷史紀錄在我們眼前被“創造”,美聯儲利率逼近於零,而中國外匯儲備離風險更近了一步。

滿地都是跌落的眼鏡。昨日凌晨消息,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作出決定,將美聯儲基準利率下調至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從1%下調至0到0.25%的“目標區間”,低於許多分析師此前預期的下調至0.5%。而前不久,美國短期國債的收益率一度也達到了驚人的-0.01%。

在37年前,當美元終於擺脫了黃金的製約,成為全球首個主要交易和儲備的紙幣(信用貨幣),它就一直用“利息”來嘲笑黃金的擁護者們——美元是有 利息的,黃金是沒有利息的,因此購買黃金是一個愚蠢的行為。儘管在過去的30多年中,美元也曾經多次處於實際負利率中,但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被忽略的理 由就是——黃金,那個滿頭蒙塵奄奄一息的醜老頭,它沒有利息!

真相就這樣被掩蓋了很多年,儘管1971年美元終於“囚禁”了黃金,此後黃金價格還是由35美元/盎司上漲到了昨日約850美元/盎司。這樣平均 下來,黃金的實際絕對利率(不考慮通貨膨脹)是9.003%。而美元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它同期的絕對利率僅6.425%,37年中比黃金風光僅6年!而今 天美元利率,它的絕對利率已經逼近於零。這時候,黃金絕對有資格揚眉吐氣,來看美元的笑話,它會很沉得住氣,來看美元如何最後折騰——抓住自己的頭髮離開 地球。

我們中國人也能跟著看笑話嗎?且慢!因為中國的央行資產主要是美元!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僅僅10月份我們還增持了659億美元國債(這筆錢足夠以850美元/盎司的價格購買2190噸黃金),並使其總額達到了6529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

零利率對美元是一個災難,在美元被不斷大量印刷,它不僅已經無法保證實際的正利率,而且無法保證絕對的名義利率,由此它統治全球金融體系的合法性 幾乎蕩然無存。換言之,如果美國金融泡沫的坍塌不能夠就此打住,美國不能在短期內對金融大危機力挽狂瀾,世界投資者再紛紛拋出美元,美元將出現惡性通貨膨 脹,就像一年前在津巴布韋發生的那樣並不完全是天方夜譚。甚至可能最後出現舊美元歸零的情況,而這枚“硬幣”的另一面就是金本位回歸。

這是筆者最不願看到也是竭力避免看到的現象,自從2005年7月開始,我們就一直努力主張中國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中國的黃金儲備僅僅600 噸,僅佔中國外匯儲備的1%。這構成了一個奇特現象:製造了無數金融泡沫虛擬資產的美國,其美聯儲的核心資產75%是實實在在的黃金;而擁有著大量世界工 廠實物資產的中國,央行中核心資產是泡沫美元,其比例不下75%,信用資產高達99%左右,黃金僅僅佔1%。美國是虛中有實,中國是實中是虛,美國則能不 斷通過輸出美元泡沫,將它的虛擬資產置換中國的實物商品和資產,其根本原因就是它成功妖魔化了黃金,讓東方的央行深深地厭惡黃金。

我們還有機會亡羊補牢——抓緊最後的機會購買黃金嗎?能!但前提是盡快廢止或修改《金銀管理條例》。這個出台在1983年的條例極大地封堵了中國機構和個人購買儲備黃金的空間。

此條例讓中國金融機構面臨重大風險,因為它規定:“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等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 得自行處理、佔有。”這使國內機構對黃金只能望洋興嘆,外幣資產幾乎全部是美元等紙幣資產。個人也因此失去了買賣、抵押黃金的權力。

本質而言,這個條例對黃金的認識僅停留在“它是一種首飾”的低幼階段,根本無法反映黃金對於中國規避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保衛中國財富、支持中國崛 起的重要戰略意義。它在當時出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今天仍然當道,則是匪夷所思的。一如2000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了10倍,而黃金儲備卻完全沒有 增長一樣。

一言以蔽之,真正蒙塵的《金銀管理條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盲點。 (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

2009年2月26日

我們只能回歸常識

2009-01-12 | 轉折2009:西方文明困境與中華精英使命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08381745.html
2009新年獻詞 —— 轉折2009:西方文明困境與中華精英使命

張庭賓

聖誕,新年,鐘聲依然響亮,命題已經不同。

在過去三年中,在每年一度的新年獻文中,筆者連續提出了三個命題,也是三個警鐘:“2006危與機:美國的懸念與中國的速度”——美國很可能遭遇衰退或者更糟糕的境地,中國應以最大努力擴大內需提前應對;“警惕2007熱錢,為2008醞釀新亞洲金融危機”——預警國際熱錢將在2007年在中國制造巨大資產泡沫並將在奧運會前後全面做空它;“抉擇2008:我們是否要擁抱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指出中國繼續開放彙率和資本項目無異於“飛蛾撲火”。

不幸而言中!2008金融大危機在我們的眼前現場直播,華爾街的偶像巨頭們一座座坍塌下神壇,紙幣財富盛宴在貪婪烈焰中正化為飛灰;2008年A股“超級過山車”令人震驚——“漲268%跌72.7%”——上證指數創下如此記錄僅用了25個月,打破了納斯達克泡沫同幅跌宕用時45個月的記錄。

對於那些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化為烏有的個人來說,2008年顯然是不幸的一年。但是,就人的總和,人的本身而言,終日遮蔽我們理智和目光的紙上財富終於被燒掉一角,人們得以從金錢的奴役中暫時擺脫出來,來思考一個非物質財富的真正要命的命題——人的未來還有希望嗎?



華爾街崩潰與“單極世界”夢破滅



人的生存還是毀滅,很久以來不再是一個被思考的問題。

對於那些仍然沉浸在2008財富傷痛中的人來說——人的未來是否還有希望——這樣的命題,大多數人是沒有興趣,乃至厭煩的——你與其試圖回答這麼一個虛無縹緲的問題,還不如分析未來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演化,還有沒有機會將失去的財富追回來。

那就讓我們先試圖預演金融大危機的未來可能吧。目前危機已經走到了美元零利率的節點——作為全球主要交易和儲備貨幣的美元,它的零利率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湍急河流,它擊穿了建立在信用紙幣上的現代金融學的最底線——紙幣是有利息的,而黃金是沒有利息的。換言之,現代經濟和金融學的所有知識和經驗都由此黯然失色,金融大危機的演變已經脫離了現代金融學為之設計的軌道,我們只能回歸常識,而不是再向教條求助。

美元還能力挽狂瀾,華爾街還能重整旗鼓恢復金融統治嗎?可以的,但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1,美元濫印到更加驚人的程度;2,華爾街能夠制造出一個更大的金融泡沫,並使得世人對之充滿信心,踊躍地去購買它。美聯儲正在創造第一個條件,但第二個條件的基礎已經被摧毀了,與1987年抵押貸款證券化取代垃圾債券泡沫破滅,與2001年以CDS(結構性信貸違約互換)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其規模一度超過500萬億美元,接近2006年美國GDP的40倍)取代IT 泡沫破滅不同,前兩此危機中,華爾街只是很小的局部受損,而今,華爾街已經全盤崩潰,信譽掃地,人們對它剩下的只有詛咒。

當人們手握鈔票,卻發現沒有值得信任,能夠升值的金融品可再買時,人們會恍然所悟“貨幣”的本來目的——是為了方便滿足人購買商品擁有使用價值,當越來越多的人回歸這個常識,一個搶購物質商品的時期很可能降臨,首當其衝的是黃金,然後是糧食和各種消費品,屆時人們將棄紙幣如敝履,惡性通貨膨脹很可能降臨美國。

美國經濟力挽狂瀾的最後支點還有兩個:一,能夠在短期內創造一個比IT業更具潛力的新經濟增長點,然而,在可見的視野內,即使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都難以超越IT業的爆發力;二,成功地將危機轉嫁到世界其它國家。如今世界各國對美元轉嫁危機的警覺已非常高,其轉嫁難度已經大大提高——在華爾街崩潰前,美元都沒能成功轉嫁危機,還能指望美國遭遇金融風暴重創後仍能成功嗎?

華爾街的崩潰已經標志了美國“單極世界”夢想的終結。美國精英們曾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權力加速實現其“單極世界”夢想——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帳篷,居中的一個支柱是超級軍事實力,四角固定的繩索分別是:1,通過華爾街泡沫與美元的壟斷印刷,不斷吸納轉移它國創造的真實物質財富;2,通過英美的“七姊妹” 石油公司,控制全球石油價格跌宕起伏,進而控制全球實體經濟周期;3,通過超級規模的農業跨國巨企,以巨額的農業補貼為後盾,以轉基因種子為武器,控制人類的飢荒周期;4,通過好萊塢、美國籃球和美國財富享樂夢控制全球青年精英對美國的崇拜與追隨。

現在美國四角固定的繩索已經紛紛松動乃至斷裂。1,華爾街的崩潰,美元信譽江河之下,多元貨幣格局正在形成;2,由於格魯吉亞貿然發動南奧塞梯事件,將俄羅斯逼到了絕地,俄羅斯迅速聯盟伊朗和委內瑞拉,結成石油抗美聯盟,致使美國對全球石油的控制力下降到二戰以來的最低點;3,美國的糧食戰略正遭遇全球反轉基因食品運動的狙擊;4,好萊塢文化越來越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勇氣,魔幻橫行,2008年難得的人性亮點反是由動物們演繹的——《功夫熊貓》中美輪美奐的 “羽化成仙”是在向東方文化致敬。

世人驚訝的是,為什麼美國從它的權力巔峰滑落的如此之快,如今的美國正像一個籃球場上曾經威風八面的球王,然隨時光流逝,雄心萬丈卻力有未逮,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挑戰者湧現,正處於失落的黃昏。那麼當下的美國是會繼續留戀曾經的輝煌,利用其仍存的超級軍事力量,拼盡余力試圖挽回失落的世界,還是像美國新總統奧巴馬一再強調的那樣——轉變!

接下來的懸念就是:如果美國真心想要轉變,它能怎麼變,它該怎麼變?



西方文明的困境與災難性邏輯



要回答美國能夠怎麼變,先要合理解釋美國為何會滑落的如此之快。

1991年,前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在全球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古羅馬帝國和成吉思汗帝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最高峰。美國右翼政治學家福山甚至自負地宣稱“歷史的終結”——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已認同自由民主主義政府,因為這一政治形式已經依次征服了它的所有敵人。自由民主主義或許是人類思想進化的頂峰和最後選定的政治形式、從而也就是人類歷史的終結點。

這個“歷史的終結”的判斷在今天已經是恍然若夢。從20世紀末表面的事實來看,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政體在過去300年確以武力和智謀戰勝(或壓制了)了它所有的對手。但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政體卻被內部貪婪的欲望所征服,被奴役在了金錢的統治之下。它外在權力登峰造極的時候,它內部爭鬥也越來越激烈,更要命的是精神品德的淪喪也已達到極致。

在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1712-1778)的眼中,政體並沒有先天的優劣之分,它是立國時博弈選擇的結果,他曾寫道:如果一個人在能力、品德、財富和威信上都超過超群出眾,而且只有他一個人當選為行政官,則國家因此就成為君主制國家;如果幾個差不多相等的人勝過其它人,並一起當選,就成為貴族制國家;如果大家在財富和能力上都相差無幾,大家共同執掌最高的行政權力,而國家也因此成為民主制的國家……

美國式民主的形成恰恰是後一種。美國建國前的民眾,基本都是從歐洲中世界政教合一的壓抑中逃離的。主要分為兩類,少量是為了追求生命的平等和個人精神自由;更多的則是為了冒險暴富,他們均甘冒被大洋吞沒的風險而登上新大陸,並聯合推翻了英帝國的統治。因為沒有誰能夠特別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就很自然地形成了美國式的民主制度。

但是,這種宣揚“人人生而平等”的制度從《獨立宣言》開始就埋下了不平等的種子,其主要起草人傑弗遜(1743-1826)迫於南方奴隸主壓力不得不刪掉了對黑人奴隸制和奴隸販賣有力譴責的條款,而它將土著的印第安人定性為“殘酷無情、沒有開化,其作戰規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為後來對印第安人的驅逐和種族屠殺埋下了伏筆——他們似乎沒有忘記剛登上大陸時是如何享用印第安人慷慨禮遇的火雞——為此,他們還設立了“感恩節”。

我們必須承認美國開國之父們中有具有高貴品德者,比如傑弗遜在就任美國第三任美國總統時,他拒絕乘坐馬車,從寓所步行前往就職,他認為這是踐行“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之舉。但與此同時,另一位開國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則埋下了“金錢至上”的實用主義價值觀的種子——“從牛身上榨油,從人身上賺錢”,是信用可靠的誠實人的理想。誠實是有用的,因為它帶來信用,守時、勤奮、節儉無不如此,所以都是美德。要是誠實的表面功夫就能達到同等的效果,那麼這就夠了,否則是無謂的浪費。這種觀點曾被指責為虛偽,盡管韋伯(1864-1920)為它辯護:這倫理的至善——賺錢,賺更多的錢,並嚴格回避一切天生自然的享樂。營利本身變成了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的手段。換言之,以“清教徒”的面紗做最後薄薄的遮掩——當金錢的擁有者關起門來,誰能知道他有沒有放縱享受——以掩蓋其“雙重標准”的虛偽價值觀。

從此,美國的歷史可以被看成是富蘭克林式的“賺錢至上”對傑弗遜式的“人人平等”價值觀不斷攻擊、瓦解和腐蝕的過程。在民主制設計下,在生產力的各要素中,資本的力量天生最集中,也最聰明,它以自由的旗號,很容易就將雇工等其它力量各個擊破,從而使資本的雪球越滾越大,實業寡頭、金融寡頭應運而生。

如果以賺錢最大化為人生目標,那麼那些最聰明的寡頭很容易達成共識:最快賺錢的方法是最聰明和最有實力的極少人結合在一起,一起控制政權以出台有利於自己的游戲規則,控制媒體進而影響群眾性情緒,控制資本市場的大漲大跌,乃至控制貨幣發行的放水與抽水,來洗劫那些“無知和愚笨的羊群”,這樣賺錢效率會高出很多很多。當1914年,他們實現了私人財閥對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控制的時候,金錢其實已經戰勝了一切,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真正的主宰。尤其是當 1971年,已經成為全球資本主義主要交易和儲備貨幣的美元擺脫了黃金的最後掣肘時,金錢對人統治,對人的異化達到了巔峰。

過去一個世紀,從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角度而言,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但如果從人的高貴情操和靈魂自由的角度,這是人類全所未有的黑暗時期。清教徒的最後面紗早已被撕毀,在尼采(1844—1900)哀嘆“上帝死了”之後,存在主義者薩特(1905-1980)承認:“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一切都是容許的”。它很容易推導的結論是:既然上帝死了,天堂無望了,為什麼我們不在征服享樂中體驗當下的快感,滿足此刻的欲望呢?精英們從此毫無顧忌地掠奪大眾的財富。

由此,人向動物性一面的墮落難以阻擋,敗德縱欲及時行樂以美國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示範,向全球泛濫成災。由於人性越來越貪婪投機,不勞而獲風氣彌漫,世界越來越匱乏真正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渴望占有掠奪他人財富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紙上財富的泡沫被制造出來,而它與創造真實財富的背離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金錢被實際重洗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社會的貧富分化反而日見加劇。當國與國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為利益爭鬥的排斥力越來越大,而其凝聚力和向心力越來越小,其最終潰散為一地碎片在所難免。

這時候,金錢統治人類的神話也將走到盡頭。金錢統治世界的唯一號召力是讓錢變得更多,當它像眼前發生的那樣——反向吞噬消滅美元的時候,當人們確認紙上財富一去不返,對追回他們陷入絕望,以前人們多麼亢奮地謳歌追捧金錢,未來人們將多麼憤慨地詛咒仇恨金錢。



東方明燈的千年寂寞:等待盜火者



西方文明正面臨危難關頭,美國新當選總統奧巴馬已經發誓要“改變”,可應怎樣改變?

如果按照西方文明的自然邏輯,金融大危機之後是經濟危機,而後是社會危機,乃至西方政體危機,最後是毀滅性的大戰,就像曾經發生在羅馬帝國的那樣。德國歷史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1880-1936)曾經如此寫到:“當金錢走到了它勝利的盡頭,最後的衝突——金錢與血之間的衝突——已經迫在眉睫,在那場衝突中,文明將獲得它最後的形式”。他在《西方的沒落》的結尾寫道:凱撒主義的到來打破了金錢的霸權和它的政治武器——民主政治。武力戰勝了金錢,主宰者的意志再次戰勝了掠奪者的意志。如果我們把這些金錢力量叫做“資本主義”,那麼我們就能夠將那種想使一種超越一切階級利益的偉大政治經濟制度在人生中實現的意志叫做社會主義。

80年以後,我同意斯賓格勒的這個基本判斷,但並不希望看到他的另一個判斷:“能推翻和廢棄金錢的只有血”。人們已經將眼前的金融大危機與1929年的大危機相提並論,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征兆,因為1929大危機後接踵而至的是國家之間相互以鄰為壑,最終爆發了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未來是否會爆發世界性戰爭,這已經不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與上次不同的是,石油問題正成為一個新的變量,截止目前,地球上的石油已經消耗了近一半,這使得大國間爭奪石油的火藥味比60年前濃重的多。由於人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巨大進步,世界大戰一旦爆發很可能極大地摧毀人類的物質文明成果。它不僅意味著當代人類慘絕人寰的悲劇,更意味著此後的人類再也沒有能力在現有水平的物質文明基礎上,實現新能源的革命,尤其是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氫核能源的革命。否則,鑒於地球上的礦產能源已經消耗接近一半,那也意味著,即使未來有僥幸生存的人類,因為礦產能源已經被消耗一半的制約,他們也將要進入文明的“半衰期 ”。

此刻,人們還會認為未來是否還有希望是一個虛無縹緲,杞人憂天的問題嗎?是的,它已經成為當今世人必須直面的問題——忘記你財富損失的哀傷吧,如何保全自己和子孫生命的延續比前者重要100倍,但此前,它在人的思域中是否曾占有僅僅如金錢1%的席位?

人與動物的唯一不同是,人對未來有新希望,那麼希望在哪裡?我們可以向西方文明的源流中尋求解決之道嗎?這個答案會令人失望,因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腊在2008年歲末的時候已經陷入了大規模的騷亂。因為即使是古希腊的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那個將“正義”概念引人西方的智者說:建立城邦的時候,我們關注的目標並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作為整體的城邦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這樣的城邦中我們最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幸福。以此為出發點,西方人相信向外征服,並將收獲向內分配是“正義”的行為,但現在的問題是,地球已成內閉的村莊,人向地球的索取也已經達到了極限,而人口仍在增長,那麼,以此邏輯,人除了相互消滅還能干什麼呢?

我們是否可以向“上帝”求助?但現代人已經拋棄了上帝,這不僅是對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式愚民掠奪的反叛,更是人的自“我”意識覺醒後,上帝作為“他” 的存在而難以被“我”證明——人虔誠地信奉上帝,只有死後才能被接入天堂,而死後的人是無法向自己活著時證明天堂存在的。

那麼,人類還有出路嗎?有的!它就在東方,從中國盛唐時期起,所有當代西方人被困擾的謎題的答案就已經在哪裡,它就像一盞智慧的明燈一直點燃在哪裡,等待這“盜火者”前來,這個盜火者就像普羅米修斯用一根長長的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陽車經過時,偷到了火種並帶給了人類。這個盜火者就像中國唐朝的玄奘,歷經千難萬險,從天竺帶回了大乘佛學,從而使得盛唐文明終於抵至融會貫通的大成境界。

不幸的是,千年的等待,千年的滄桑,她沒有等到盜火者,她的守護者反而在封建愚民的麻醉下困頓萎靡,逐漸淡忘了民族的智慧和輝煌。她沒有等到盜火者,反而等來了明火執仗的強盜,他們將珍藏著它的金銀寶匣洗劫而去,而將匣子中真正的明珠丟棄在一邊,遭受羞辱,不斷蒙塵。

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在一輪輪西方列強的欺凌和侮辱中奮起反抗,在反抗掠食者的鬥爭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不斷吸納西方獨立、自主、自強的青春活力,不斷找回自信,尋回自我,重新回憶起自己盛唐的輝煌,終於覺醒於自己的文明使命。2008年,這個智慧之火在奧運聖火的引導下第一次燃燒在世人面前 ——盡管那只是它的表像。



精英的使命:融東西方精華創造新文明



東方的智慧鑰匙真的能解決西方的心病之鎖嗎?

是的!例如什麼是“正義”?這個命題困擾了西方數千年,而在東方智者的眼中,它非常簡潔明了。孔子說:己不所欲,勿施於人。用西方話語就是,正義就是不能對人對己使用雙重標准,你自己不想受到的傷害,你也不要讓別人蒙受。就如同西方人自己不願在政教合一的統治下受難,也不要試圖讓西藏人在政教統一下受苦。佛學稱:因果報應,循環不爽。用現代語言來說,人的確有做各種行為的權力,但你必須為此付出相應代價,這不僅僅是指干了壞事要被判刑,而比如,如果一個人成為金錢的奴僕,他就必然失去靈魂的高貴和民眾的信賴。《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聖人首先要對自己的子女與他人的子女一視同仁,否則他就會失去統御天下的合法性。

根本而言,西方文明中最關鍵缺失就是一直沒有找到這個遁去的“一”。這個一就是對人對己不搞雙重標准的一,是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對等後果的一,是統治者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一。這個一對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言,就是“公正而不偏私”。老子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為天下貞。這個“貞”的含義正是“ 公正”,做到了這個公正,就會天下太平。而今美國是天下各國中的侯王,因為它失去了這個公正,越來越貪婪,向各國盤剝本不屬於自己的利益,這才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道德經》一語道破世界與宇宙演變之玄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西方文明是以二元為起始,我與他對立,他人即地獄;物質與意識對立,總要有個權威;人的獸性與神性對立,勢必倒向一方。它從二元出發,演繹出不斷膨脹的享樂欲望,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演化出千變萬化的物質商品和貨幣形態,錯綜復雜的對立博弈和不斷加劇的種族對抗——這就像一個越飛越高的風箏,天上的風越來越大,我們手中唯一的線——公正卻失去了,它難免迷失在風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好萊塢電影《角鬥士》哀傷的音樂中,我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西方精英內心深處的悲涼。因為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家園,古代的武士精英們在角鬥場上廝殺到死,現代的智慧精英在金融市場上廝殺到人生終點。

同樣的悲愴,在斯賓格勒如同交響樂的行文中也流露出來:人是一個小宇宙,人的悲劇在於,它與大宇宙是隔絕的,它使得人的意識無法與宇宙精神合二為一,長久存在,這是所有精英悲劇的根源。

東方的智者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用道家的語言就是:“致虛極,守靜篤”,進而“煉精化氣,練氣還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這個道,你也可以稱之為存在,或者是宇宙精神。在守靜篤中,“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關閉視覺之眼,打開內心之門。打個比方,人的靈魂與肉體,就像鳥與籠子的關系,現代人的精神之鳥無法飛離肉體牢籠,無法自由翱翔在大宇宙的自由天地中,乃至因肉欲貪婪而肉體牢籠越來越堅固,精神自由之鳥反而日益委頓,甚至奄奄一息。東方智慧的關鍵是化貪婪為智慧——轉變“牢籠柱子”的能量為“籠中之鳥”的成長力量,當籠子柵欄越來越細弱,而籠中之鳥越來越強大,終有一天,精神的大鵬會破籠而出,一如莊子所言——“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其極致就是個人精神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二為一——無大無小,無生無死,無悲無喜,無在而無不在。這個方法不只是一種理論設計,而是一種不斷被驗證的結果。只不過它的鑰匙不是貪婪索求,而是放下一切執著,尤其是對金錢色情的執著。

只有讓人類精英找到更值得追求的理想,並且這個理想的實現是可以通過其個人主觀體驗證實的,人才可以真正主動地擺脫金錢的奴役,才能擺脫因金錢夢的破滅而仇恨一切,用暴力之血來發泄憤怒毀滅富人的悲劇循環。這個理想在東方已經吸引了無數最有地位和才華的人,寧願放棄一切去踐行它。與此相反的極致是,在韋伯式資本主義精神的影響下,無數現代西方精英以死在賺錢的崗位上為榮。

這種追求,在當今時代中,也不僅僅是遁世逃避,僅僅尋得個人的思想和靈魂的自由;也應該示範於眾人,每一個有這種追求的人都應該成為一座現實的指路明燈,這也是自我美德完善和圓融境界提升的需要——正如最完美的瓷器要在最高壓的鍋爐中燒煉而成。老子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孔子說:格物致知(革除物欲才能達成真知),正心誠意(以公正之心誠懇之意),(進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學有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這將是真正中華精英的核心使命,創造更和諧美好的社會,修養個人智慧、美德和意志為西方精英的示範,創造更加公正和諧的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的示範。誠然,我們現在離這個目標還很遠,我們不僅要復興東方智慧美德,還要向西方學習其程序透明的法治,將兩者合二為一,方能創造更高水平的新文明和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智慧、美德和意志的示範不是軟弱可欺,別人打我的左臉,我將右臉也送上,而要遵循天道無情之法,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給良善予和煦鼓勵之慈,對貪婪以當頭棒喝之威。在當下,尤其表現為堅決反擊那種試圖將金融大危機轉嫁到中國來的圖謀——將危機轉嫁到中國來,幾乎是“金錢王朝”挽救其崩潰的命運的最後機會,那些忠誠的金錢奴僕和那些尚未從金錢的奴役中解放出來的人,他們為了追回逝去金錢的渺茫希望,會千方百計把中國拖入金融、經濟和社會政治危機的深淵,盲不知自己在毀掉人的未來希望。分辨他們的不是靠膚色和國籍,而是他們是否試圖將別人口袋裡的正當財富巧取豪奪為己有。他們是狼性掠食者文化的代表,對於他們,真正的中華精英與之沒有絲毫妥協的余地,只有堅決的鬥爭。這不僅是捍衛中華文明復興的必然,更是護佑人類文明升級的責任。

現代西方精英,尤其是美國右翼精英,他們就像得天獨厚,嬌生慣養,自私任性的青年。欲拯救他們,絕不可割肉飼鷹,必須先在競技場上先戰勝他們,折服他們。欲要戰而勝之,必先實現我中華精英與西方精英同樣強大,甚至更加強大的獨立意志,克服自身不善在經濟金融領域博弈和抗衡的弱點,成為站在西方精英面前的自信自強的猛士——沒有人會向手下敗將學習。這才是21世紀中華精英的真正“世界大同“和”天下主義”。只有讓對手心悅誠服,他們才會真正地開始診視東方綿延千年的智慧之火,進而使之成為全人類的精神瑰寶。

展望未來一二十年,人類兩條道路的選擇已經日益清晰:一條是人類的精英戰勝自我的貪婪和恐懼,從金錢的奴役中自我解放出來,變掠奪財富的才華為人類文明升級突圍的智慧,拯救他人的同時也救贖自己;另一條是夕陽西下的投機貪婪終於耗盡寶貴的自我救贖的時光,世人終於忍無可忍,憤怒的群眾以暴力和鮮血推翻金錢和精英的統治,人類文明在世界性戰爭後陷入半衰周期。

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此做出選擇,從奧巴馬開始到你,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前者,並在全球形成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東西方文明精華融合的“新主流”潮流。那麼,2009,就是人的轉折之年,是人類文明升級的新元年。
真誠地希望——這個轉變來的不會太晚。

價值觀和行為的總和決定共業

茅於軾們的貢獻和局限

張庭賓 2009-01-09 | 茅於軾們的貢獻和局限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08209251.html

昨日,茅於軾先生又發表了一篇文章《每一個重大的進步都有很大的鬥爭》,在自身言論受到很大非議,甚至遭遇很多語言暴力和人身攻擊的情況下,茅先生的行文仍是溫和而懇切的,這令晚輩真心地欽佩。一個擁有話語權的老人,能夠以博客的方式發言,並且發言後不關閉留言板,不刪改留言,在受到這麼多語言攻擊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溫和而懇切的態度,這是能很多人所不能,這一點就值得晚輩學習。

本人一貫反對語言暴力和人身攻擊,這是真理越辯越明的前提。我很欣賞一句伏爾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力”。我更激賞魯迅的名言——“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在一個立體開放的公民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說話的權力,每一個利益集團都有說話的權力,每一個社會階層都有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的權力。網絡時代為每一個人釋放這種權力提供了條件,但與此同時,人們應當尊重自己的這個權力,可以不同意對方的意見,可以指出對方邏輯的錯誤,可以指明對方的利益立場,但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

在學術和輿論討論和辯論中,我反對語言暴力和人身攻擊,同時更反對打著為了社會公眾旗號,為國家和人民的旗號,實則圖謀某集團或者少數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因為這就像掛著羊頭賣狗肉,則就構成了“虛偽”,或者是輿論欺詐。

《道德經》一語中的——“智慧出,有大偽”。虛偽一旦出現,真理必定難以越辯越明,虛偽必定導致視聽混淆,甚至情緒對立激變為社會衝突。過去多年來,中國學術界曾經出現過很多次的辯論,往往沒有什麼結果,或者爭出的結果是——“不爭論”。往往不明不白地各走各路,分道揚鑣,分歧實際上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這其中有大眾的語言暴力和精英的虛偽欺詐的雙重原因。

精英往往會有兩個誤區,一種是主觀上自覺的真虛偽,即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為誰服務,要獲得什麼既得利益,甚至是要從別人口袋裡奪取合法合理利益,自己很清楚不能直說,一說了就真相大白了,被侵害者就會反對,自然就實現不了了,於是就打著社會公眾的旗號,國家民族的旗號,說了一大通所謂非常專業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是社會大眾聽不懂的,甚至是沒聽過的,然後就堂而皇之地去游說政策,達成政策目標實現暴利。對於這種真虛偽,大眾一開始是不太明白的,如果有所懷疑,也必然被一句“陰謀論”的軟刀子割了“舌頭”,或扣了“狹隘民族主義”的帽子而難以出頭。但久而久之,吃的虧多了,大眾就有了越來越強的直覺,但是常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憤怒,難免將這種憤怒轉化為語言暴力。換言之,大眾即使有語言暴力,其源頭常常是某些自私精英的虛偽。

基本可以判斷的是,茅先生該不是這種人。因為有三個理由:1,茅先生公開了糧食項目的贊助者是福特基金會,如果他是有意為之,就會千方百計地掩飾了;2,茅先生是用了大眾都懂的通俗語言,尊重了大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包括不刪留言板也是比較坦蕩的行為;3,茅先生如此年齡,也確實沒有必要曲折地說話,說違心的話,他自然要說他認為的真知。

在茅先生的價值觀中,他強調市場,制度,富人資本的作用。這些觀點,我都是不同程度地贊同。應當承認,當今中國市場的作用尚有待於更充分地發揮,制度建設也應當更加公正、透明、統一、規範,包括一些富人在內的社會積極創造財富的善富力量應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鼓勵。我們有待於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和 “市場經濟透明高效”有機結合的制度結構,能夠使社會各階層,各利益集團,各種人群各歸其位,各司其責,互相制衡,有效合作和理性共贏。當下中國面臨錯中復雜的挑戰,其核心問題是劃分“有限責任政府”、“透明高效市場”和“公正和諧社會”的邊界,換言之,是梳理清楚“政府、市場和社會”間的“責任、高效和公正”的關系,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政府由“全能管制性”向“有限責任”政府的轉變。

問題是,茅先生陷入了另一個誤區——過分推崇了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西方價值觀了。在這個方向上,有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1,自由市場經濟是人類經濟行為的最高級形態,中國要建立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2,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人類政治的最完美形態,中國要拷貝美國式的政治制度;3,西方的文明方式是中國的未來方向,中國要拷貝美國的社會生態。如此一來,就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了。

對於這三個觀點我都不能同意。

1,完全計劃管制是錯誤的,而完全放縱自由市場也是錯誤的,其結果甚至是反市場的。就像眼前發生在美國的那樣,美國的市場經濟在全球範圍內是最接近於“自由”(當然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美國是允許工會集體談判的、最低工資標准也高於中國很多——這些都不是自由市場範疇,但茅先生是很少提及的),金融部分的自由程度高於實體經濟;而在金融中衍生品是最自由的,最少監管的。結果呢?恰恰是最自由的衍生品崩潰了,如果按照自由市場原則,美國應該讓這些制造衍生品災難的金融機構倒閉,而不應該國有化,這是典型的借債不用還錢,是反市場的;美國不應該取消金融股的做空機制,這是反市場的;美國不應該讓美元零利率——讓借錢者不用支付借錢利息,這更是極端反市場的。這些都打破了市場經濟的最底線——契約精神。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自由市場失靈的典型情況呢?根子在於對經濟行為自由的過度放縱,當人人追求投入產出最大化的時候,人人都試圖用最短的勞動時間,最少的真實財富創造,而獲得最大的資本收益,最高的暴利的時候,那些最聰明和最善於投機的人一定會合伙制造出泡沫去換別人的真實財富,實現變相掠奪。第一個泡沫破滅了,再吹個更大的泡沫賣出去;再破滅,再吹個特大的泡沫賣出去,現在這個最大的泡沫——高達518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泡沫破滅了,也再沒人相信那些吹泡沫的華爾街金領們了,所謂市場的自由走到了極致,最後成為毀滅市場和反市場的力量。

2,所謂中國照抄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也是錯誤的。這不僅是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國情的原因。本質而言,美國式的人人手中一張票、三權分立,兩黨輪流執政的大“ 民主”。只是徒有民主之表,著有《西方的沒落》一書思想家斯賓格勒在80年前就指出:大民主選舉中,公眾的情緒和投票結果是掌握在媒體手中的,而媒體是掌握在資本手中的。當金錢控制了媒體,大眾選舉的結果難免按照金錢的意志產生。一言以蔽之,再多的外在民主制衡形式都不是金錢的對手,金錢必然是資本主義的最後統治力量。當金錢俘獲精英統治世界後,敗德和縱欲將層出不窮,政治家們越來越成為橡皮圖章,西方式民主最終將走到它們的反面,人民將成為民主下的新奴隸。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真正制衡金錢的力量的,只有社會精英對自身靈魂高貴的追求,也是對社會公眾幸福最大化的真誠追求。一個社會的最後的鬥爭是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自私精英與追求社會公眾幸福最大化的社會精英的較量。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綱領集中反映了這種社會主義的追求——為人民服務,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章與黨綱構成了這個世界對金錢侵蝕的最堅固也是最後的防浪堤。也恰恰如此,金錢力量才千方百計地對執政黨進行侵蝕,試圖將其腐蝕為西方的社會民主黨,使其變成金錢擺布下的一個普通政黨。

正因如此,社會大眾不能受到金錢勢力的蒙蔽,而是要和黨內正義的力量一道,和那些被金錢腐蝕和俘虜的人進行鬥爭。同時黨也應當不斷擴大黨內外民主,監督和推動政府建立更加公開、公正、合理、透明、統一的權力運行機制,使得黨內和社會上的正義力量一道,能夠更加有效地推進以“社會公正”為核心價值的制度建設,致力於對金錢侵蝕力量的監督,進一步完善人民民主監督。

3,盲目推崇西方文明模式也是錯誤的。盡管西方過去一個世紀,從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角度而言,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但如果從人的高貴情操和靈魂自由的角度,這是人類全所未有的黑暗時期。資本主義教父韋伯式“清教徒”的最後面紗早已被撕毀,在尼采哀嘆“上帝死了”之後,存在主義者薩特承認:“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一切都是容許的”。它很容易推導的結論是:既然上帝死了,天堂無望了,為什麼我們不在征服享樂中體驗當下的快感,滿足此刻的欲望呢?精英們從此毫無顧忌地掠奪大眾的財富。

由此,當精英向動物性一面的墮落難以阻擋,敗德縱欲及時行樂以美國1960年代“垮掉的一代”示範,向全球泛濫成災。由於人性越來越貪婪投機,不勞而獲風氣彌漫,世界越來越匱乏真正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渴望占有掠奪他人財富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紙上財富的泡沫被制造出來,而它與創造真實財富的背離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金錢被實際重洗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社會的貧富分化反而日見加劇。當國與國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為利益爭鬥的排斥力越來越大,而其凝聚力和向心力越來越小,其最終潰散為一地碎片在所難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西方文明把最重要的一種東西丟失了,或者說是一直沒有找到,那就是什麼是真正的“正義”——社會公正。這是西方目前發生的一系列危機的最本源的問題,最近我寫了一篇文章《轉折2009:西方文明困境與中華精英使命》將進行全面闡述,在此不再更多闡述了。

什麼是公正?在東方,早在2600年前,孔子一句話就解決了:己不所欲,勿施於人。用現代語言就是不搞雙重標准。世界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金融危機和越來越麻煩的文明衝突,根本而言,是大國對自己和它國搞雙重標准,有錢有勢者對自己和他人搞雙重標准。自己創造的真實財富越來越少,而自己貪圖和剝奪眾人的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越來越貧富分化,當弱勢國和弱勢人群拒絕再買單的時候,西方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系列演變就在所難免。

此時此刻,中國人完全有權力挺直腰杆做人,而不是沒完沒了地服苦役;中國完全應該建立真正的大國自信,而不是做附庸國。絕不應該跟著西方去走它們已經被證明進入了“囚徒困境”的道路。不應該再什麼都拿西方標准自我衡量,自我矮化;不應該再什麼都要美國人誇獎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找到我們自己要走的道路。

這個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和“市場經濟透明高效”有機結合;這個道路是執政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堅定與黨內外更廣泛民主參與監督的有機結合;這個道路是中華傳統文明精華——儒家人與人的和諧,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佛家人的心靈與肉體的和諧與現代公民的獨立、自主和自強精神的有機結合;這個道路是中華核心價值觀“吾道一以貫之”絕非雙重標准和西方程序公開、透明、規範的有效結合;這個道路是更公正合理的物質財富再分配和更推崇靈魂高貴和精神自由的有機結合。一句話是東西方文明精華互為融合,共同升級的道路,而絕不是東方封建奴化和西方金錢貪婪的結合,後者即權貴資本主義。而在當下,最迫切而艱巨的挑戰是堅決抵制某種勢力向中國轉嫁起經濟、金融乃至社會危機的圖謀,將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以來辛辛苦苦積累的物質財富,通過一場A股、樓市和人民幣資產價格的大起大伏席卷而去。我們要打贏這場反投機反掠食反熱錢戰爭!

從這個角度而言,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正是為了開辟這個新道路而吸取營養,正是為了人類的這次新文明的升級而創造條件,在向西方的學習過程中,像茅於軾先生這樣的人曾經起到過傳播西方知識的積極作用,稱他們曾經做出過歷史的貢獻也不為過。但是,茅先生們的局限是,他們成為了西方標准的信徒,而要把西方標准化進行到底,即使導師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所幸的是,社會公眾已經覺醒,社會輿論監督已經形成,少數深受西化影響的精英決定中國未來走勢的時代環境已經不在了。這是網絡時代中國的幸運,盡管目前這種公眾監督仍有待於更加理性和成熟。

當然,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更擺在了中國人面前。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社會公正,使之成為主流,則中國將再開端一段新的偉大歷史,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私暴利,那麼我們的未來前途並不樂觀。

歷史的投票隨時進行,用的不是紙,而是每一個人內心的價值觀和每一個人的實際行動。我們價值觀和行為的總和將決定我們共同的命運。沒有僥幸可言。






原文照登:
茅於軾:每一個重大的進步都有很大的鬥爭



前不久,蘭州市物價局對該市漲價的牛肉面定出最高限價,我覺得這是計劃經濟的殘余表現,是在破壞市場。蘭
州物價局的人是想討好老百姓,真要這麼干,蘭州牛肉面就完了,偷工減料唄。
  
  都改革了30年了,還有這樣的笑話,都是自以為比市場聰明的人干的。人總是自大狂,認為市場是盲目的,我比市場看得清。現在國家也認為可以修正市場的毛病,所以干預市場。毛病是可以修正,但問題是誰來修正。是你還是我?
  
  1958年,我被打成右派開始挨整,說的就是這些事。1956、1957年,市場上已經買不著肉和雞蛋了,我就說為什麼不漲價?漲了價就買得到了嘛。我是反對管制經濟的。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市場。市場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你永遠買得到,不過可能貴點兒。如果你把市場破壞了,有錢也買不到。
  
  1968年,據說有一個機密文件,要把北京搞得像水晶球一樣透明干淨,說我危害首都安全,要我遷出北京。我被抄了家,老伴兒被剃了光頭。我當時在鐵道研究院,院裡一起被趕出北京的有12個人。
  
  於是,我在大同機車廠待了10年,境況還不錯。在農場勞動了兩年,剩下時間都在做技術工作。先是參與搞燃氣輪機,後來借調到北京鐵道研究院,在運輸經濟研究所研究到西藏去的鐵路值不值得修。我是學理工的,對最優化理論感興趣。最優化在數學上叫數學規劃,管理上叫運籌學,我學得都很起勁,從這些東西慢慢就到了經濟學——它的本質就是最優化問題,怎麼能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多的財富。
  
  1982年,全國數量經濟學年會在西安召開。當時,文字的經濟學被傳統理論界封鎖得很嚴密,只有用數學稍微有點自由度,因為當時搞傳統經濟學的學者多半不懂數學,一看數學符號就頭痛,就不再往下看了。那實際上是西方現代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交鋒的會,參加這次會議的很多經濟學家後來都成為代表人物,如楊小凱、田國強、王國鄉,張維迎也發了言,他那時候還是一個研究生。
  
  我們的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每一個重大的進步都是有很大的鬥爭的。現在大家都說市場經濟,那個時候誰敢說?社會主義是有計劃,按比例,你來個市場要自由,既沒計劃也沒比例,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現在這個問題應該說基本解決了。那個時候像我們這種人,冒好大風險的,贊成私有化,發展個體經濟,是犯天下之大忌。所以,反精神污染,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斷地反。現在都開公司,私有化了,那個時候誰敢?馬路上擺個攤兒都不行的,資本主義尾巴,要割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衝破了重重障礙,當然不光是經濟學家的作用,主要還是鄧小平和他的一些助手等改革派政治家,再加上經濟學家的作用。大家慢慢越來越懂得自由經濟的意義,這個鬥爭就不太大了。很多人都忘掉了。
  
  我寫文章說,很多人都坐享其成,收入都提高了,可是當初你們都是反對搞市場經濟的,反對得很厲害,什麼帽子都給戴過。你說愚蠢不愚蠢?全世界經濟搞得好的沒有一個搞公有制的,這是從經驗上看,理論上也是完全能證明的。
  
  過去講工人農民創造財富,工人農民當然創造財富。但是改革前後都有工人農民,為什麼財富以前沒有現在多呢?就是多了一個企業家,把勞動、技術資源用最好的辦法組織起來,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價值最高的產品。財富是這麼創造的。計劃經濟算不出來怎麼最優。

近年來,改革引發的諸多不滿集中顯現,“主流經濟學家”被指責“與利益集團結盟”,從而招致主要來自互聯網的嚴厲批判,茅於軾因為主張“企業家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替富人說話,為窮人做事”也被牽扯其中。
  
  我認為,主流經濟學就是自亞當·斯密開始的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西方經濟學,後來不
斷繼承發展,又有了很多大家。非主流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後來沒有人了,他的學說到他為止。不是沒有人研究,是沒有新的發展新的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革命的經濟學,不是建設的經濟學。大學裡已經是主流經濟學的天下了。
  
  社會上有這麼多有強烈不滿情緒的人,值得我們深思。是什麼政策得罪了他們?我的答案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特權分子可以侵犯別人而不受制裁。一邊有特權,另一邊就沒了人權,連起碼的保護都沒有了。受人侵犯又沒處申訴,當然會產生出強烈的不滿。現在老百姓告政府狀的越來越多,但是要麼法院不受理,要麼受理了不能公正判決。百姓能夠勝訴的微乎其微。這樣一種狀態當然是危險的。說主流經濟學家跟利益集團結盟,這個情況可能存在,但我很難舉出實際的例子來。
  
  我百分之百的收入都是我的勞動所得。我也沒感覺有暴富的可能。(夫人插話,人家開價高,你是拒絕了)最近有人出10萬塊錢,要求以天則所的名義發表一個報告,我們商量之後沒有同意。剛出現獨立董事的時候,好多公司請我當獨立董事,年薪少則幾萬,多的幾十萬。我沒有一個接受。為什麼呢?因為我一看它的要求,要懂會計、懂法律,我不懂,不符合要求。他們挑我並不是因為我懂會計懂法律,是因為我有點名聲,對他們品牌上有幫助。很多經濟學家是接受的,很輕松,沒什麼事兒干,拿現錢。我不這麼想,不干活拿的錢,特別得小心,拿了要出毛病的。
  
  我沒有炒房炒股。我也不是看不准,我能看得准,但是我不喜歡這個事兒。我知道股票肯定得漲,但是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都做得不太好,我不願意投資給它們。
  
  1993年,我從社科院退休之後,做了三件事,參與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在山西臨縣設立小額貸款,在北京開辦富平保姆學校。小額貸款項目已經發放了25 萬元給有創業衝動的農民工,如果能回收,我們就會投入更多的錢。人民銀行天津分行曾經發了個正式文件給我,要我關掉臨縣的小額貸款。我回信說,我沒讓任何人受害,有很多人受益,為什麼關我的?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現在一個星期去兩次天則所,還有雙周論壇。富平學校、小額貸款也都要過問。寫作量也很大,我每年可以出一本書。晚上上網收郵件、回信,有的請我幫他們找資料。(夫人插話,都是不認識的人)人家抱著希望來找我,你叫人失望了就不好了。

小心黃金短線回調

1000美元大關前:小心黃金短線回調

張庭賓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

2009-02-18 | 1000美元大關前:小心黃金短線回調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10526823.html

自2008年11月24日以來,黃金價格已經上漲了(以11月24日開盤價801.45、盎司,截止撰寫此稿時970.25)了21.09%。這是市場對那些堅信擁有黃金般未來者的最好獎賞(參見附文),同時也給了那些惡意詆毀黃金者最好的懲罰。

這些經過了市場劇烈振蕩考驗的人,當黃金價格從1033美元被慘烈打壓到682美元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放棄自己對黃金的信念,那就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判斷原因,而更接近於一種堅守價值觀的力量,那是一種堅信“公正誠實”經濟倫理的力量——這使我們得以成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我願意以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幫助你們。

但是,永遠不能忘記的是,市場是無情的,它自有自己的規則,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本身就是獵場,市場就是角鬥場。其中的一個原則是,當你因為堅守價值觀而賺了錢時,你賺的越多,你應該越冷靜,你應該越小心,而不是更加貪婪。

現在,當黃金價格達到970美元——這個價格已經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時候,暫時離場,冷眼旁觀,不是一個壞的選擇,盡管這樣可能錯失一點漲幅,但是,離的遠一點,可以讓我們冷靜地審視自己——我們的內心是否充滿了貪婪,而不是因為理智告訴我們應當捍衛被低估的價值。

黃金在很短的時間裡已經漲的太多太快了,美元不可能敗退的這麼快的,它對黃金的反擊隨時都會發生,特別是在980-1000美元關口,我很難想像它會直接放棄抵抗或反擊。

做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先要學會獲利回吐。然後等待,等待黃金王者再次需要支持的時候,堅定地站在它的周圍。

(僅供參考 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



次新文照登:

2008-11-24

致那些堅信擁有黃金般未來的人


  上周五,國際金價再次爆發,一天上漲7.6%,重返每盎司800美元一線。
  從技術面上看,此次上漲標志著金價回調築底基本完成。自從3月17日的1032點回調以來,金價被三輪嚴厲打壓,在10月24日最低跌到682美元,這對於所有堅信黃金大牛市的人來說,是一段相當艱辛的心路歷程。

  作為國內實物黃金投資倡導者之一,近3年來,我一直認為黃金的大牛市才剛剛開始。去年10月22日,本專欄刊發了《價格實現主機制形成黃金光芒將更耀眼》一文,明確建議投資者遠離A股,以10%~20%的投資去購買實物黃金。從那時到現在,嘲笑黃金投資的輿論從沒有中斷過,隨著金價的下跌而日益亢奮,不少看好黃金的人出現了恐懼與動搖。

  對於黃金燦爛的未來,本人從沒有動搖過,即使現在仍處於黃金價格的階段性低谷之中。事實上,黃金已經成為過去一年多的“投資之王”,萬綠叢中一點紅。10月22日,一份實物黃金,截至11月21日,已價值原來購買的1.048倍的美元、 1.19倍歐元、1.768倍的石油、1.71倍的美國小麥、1.7倍的美國道瓊斯指數股票、2.23倍的香港恆指股票。當然考慮了人民幣彙率因素,可以購買2.64倍的上證指數股票。未來上述倍數中的大多數很可能還會變大。在飽受譏諷和打壓之中,黃金正越來越自信,日益展示了王者之風,給那些堅信擁有黃金般未來的人以實際回報。

  有讀者或許疑問,你為什麼敢說黃金價格已基本築底,憑什麼說金價不會再創新低了呢?當然誰也不敢絕對地說黃金已經完全築底,但基本築底應無意外,因為對於國際黃金價格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一支力量開始覺醒了,那就是中國。

  上周對於國際黃金市場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兩個消息都來自中國,它們一真一假。假的是11月11日,香港一家報紙報道,據一位黃金業界人士透露,中國將把黃金儲備由600噸增加到4000噸。這明顯是一個假消息,因為沒有多頭會傻到在購買前宣揚,不排除采寫者在采訪中將“建議”兩字省略了。如果說到建議,本報早在2005年7月29日就刊發《專家建議中國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一文,建議將黃金儲備由600噸到4000~5000噸,最近一次,11月10日本專欄再次建議《中國應花千億美元為未來買黃金保險》。

  真的消息是,11月21 日,中國出台新政策,允許個人在上海黃金交易所購買實物黃金,最少提貨數量是3公斤。這一政策大大降低了中國投資實物黃金的成本。這一政策背後的含意是清晰的,即我們一直以來建議的“藏金於民”政策已經成為國策。

  這對於中國來說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僅僅3個月前,有關部門還試圖推出黃金增值稅的政策,這對黃金投資,特別是中國投資者造成了重大打擊,國際黃金主力先知先覺,突然發難,把黃金價格前期調整底部847美元擊穿了,直接跌到了775美元,中國投資期貨和保證金交易的多頭慘遭清洗,著名的黃金投資人張衛星也因此崩盤,黯然出局。從抑制黃金投資到鼓勵“藏金於民”,這一轉變令人振奮。

  在這種轉變的背後,是國人對黃金真實價值認識的提升。

  對黃金的最初級的認識是,黃金只是一種裝飾性商品,而這種首飾還是比較“土氣”的那種,遠不如鑽石等更“時尚”;第二層次的認識是,黃金是大宗商品中一種有代表性的投資品,是投資組合中必須配置的一部分;第三層次是,黃金是信用紙幣的重要抵押品,成為國際重要的交易貨幣必須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如美元和歐元;第四個層面是,黃金在幾千年來一直是主要的交易與儲備貨幣,隨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秩序的分崩離析,金本位回歸的可能性正越來越大。

  在筆者看來,黃金最根本的意義在於第五層面,相對於可以濫印的紙幣,金本位本質是一種“誠實公正”的經濟金融價值觀,是重建公正平等的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的第一塊基石。

  由這個層面來觀察,是否購買實物黃金,實質上是每個中國人、每個地球人的一次民主投票,是贊同並支持“誠實公正”的金本位呢,還是默認“強者主導投機暴利”的信用貨幣體系?因而它必然受到強勢國家和投機者的強烈反對和反復打壓,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人自己制造的投機風暴中損失慘重,自身難保。

  對於個人來說是這樣,對於每個國家更是如此,這是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外部選擇題之一,是繼續不惜代價地維系現有美元信用紙幣秩序,還是贊同歐洲重提回歸金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這個重要的天平上,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籌碼,擁有決定未來相當大的投票權。

  最明智的策略是,兩邊都放上相同的籌碼,而無論出現那種結果,我們都能立於不敗之地,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們的美元籌碼太多了,黃金籌碼太少了。

  只要中國采取這種均衡主義政策,黃金必定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作者為本報副總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聯系郵箱ztb6666@tom.com)

不勞而獲風氣彌漫

張庭賓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08951159.html

致言奧巴馬:以公正仁愛彌合人的斷裂

尊敬的奧巴馬總統:

你好!我是一位中國公民,也是一位地球村的村民,值此你就任美國總統的時候,請允許我向你表達衷心的祝賀。

在你獲得美國總統最後選舉權後,我就一直認為你會當選,並在2008年7月份出版的書中明確表達了這個判斷。這不僅是因為你個人的魅力;還因為美國民眾想 “改變”的強烈願望;也因為在於一個假設——這是一種東方的邏輯——假如天無絕美國之路,天無絕人類之路,你應該當選美國總統。

在美國234年的歷史上,可能沒有總統比你面臨的挑戰更艱巨復雜的了。林肯總統曾經面對美國南北分裂的挑戰;羅斯福總統曾經面對1929年金融大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挑戰。然隨後的世界戰爭不能算是他的挑戰,而是他的機遇,也是美國的機遇。

現在的你必須面對兩個戰線的挑戰:國內的金融大危機和經濟衰退,如果經濟進一步惡化,隨之而來的還將有國內的貧富和種族衝突,這即是國內的分裂;與此同時,國際上的國家、種族、文明也將為有限的資源爭奪的更加尖銳,甚至爆發世界戰爭,這是人類的分裂。

面對如此困局,作為過去70多年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過去18年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難辭其咎。誠然,這不是你個人的責任,但今天,當你宣誓成為美國總統,它就成了你的責任。因為多大的權力意味著多大的責任。假如說美國總統是這個地球上仍然最強大國家的最有權力的人,你肩上的責任是最重大的。

沒有人比你更適合擔任未來艱難歲月的美國總統了。你是一位非洲肯尼亞裔的美國黑白混血兒;在人生觀初步形成時,你在亞洲與印尼黃皮膚的孩子玩耍在一起,有一位信仰伊斯蘭教的繼父;你接受的是美國精英的教育,從哈佛法學院畢業的你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高薪工作,回到了芝加哥的貧窮社區繼續幫助弱勢人群。

這個非同尋常的經歷只屬於你——奧巴馬先生。這是你的最寶貴的財富——你是美國白人和黑人的紐帶;你是美國窮人和精英的紐帶;你是美國、非洲和亞洲的天然紐帶;甚至你可能成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紐帶。你可以成為人類的紐帶。

是紐帶就會有兩個結果:一是把兩端的人、階層、種族和國家連接為一體;另一個結果是被兩端巨大的力量撕裂。如果結果是前者,那將不僅是你個人的幸運,也是美國的幸運,是全人類的幸運。反之,那將是我們共同的悲劇。

繩子是否會被拔斷將取決於二種因素。第一是繩子本身是否足夠粗大結實,關鍵在於你和團隊的包容卻統一,公正而強大的價值觀;第二是,如何讓拔河者的憤怒力量松懈下來,使他們平靜下來,甚至坐下來談判,讓繩子變成他們相互間的安全帶。

應該相信,是人都有生的渴望,都有追求幸福的美好初衷。世界上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想作為“人肉炸彈”去犧牲的;就像沒有人一出生就願意像最近的一些曾經的歐美億萬富豪那樣自殺。但是這個不健康的世界讓他們變成那樣。如果我們不去根除病因,這個世界會湧現越來越多的“人肉炸彈”和越來越多絕望的曾經富豪。

病因何在呢?是人的短視貪婪!由於人性越來越貪婪投機,不勞而獲風氣彌漫,世界越來越匱乏真正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渴望掠奪占有他人財富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紙上財富的泡沫被制造出來,而它與創造出的真實財富的背離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金錢被實際重洗到越來越少的人手中,貧富分化日見加劇。文明與文明、國與國,階層與階層,人與人之間爭鬥的排斥力越來越大,而其凝聚力和向心力越來越小,如任由這一趨勢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將失去財富、尊嚴和生存的最後希望,絕望會將生的渴望轉化死的憤怒,那麼,再結實的繩子也會被拔斷的。

而那些越來越少的金錢贏家們真的贏得了幸福嗎?沒有!隨著肉體的衰老,他們即使成功地將美色商品化並方便地購買,他們的內心越是充滿悲涼,即使是偉哥也無法改變;隨著死亡的臨近,再多的金錢也不能給他們鋪一條通往天堂的路,往往反會被更沉重地被拖入地獄,他們的內心越是充滿恐懼。這樣的世界沒有贏家。

其實,要增加這個地球村的幸福指數很簡單的——讓那些擁有並不需要的金錢者給嚴重飢餓者送去面包和教育,從而贏得貧窮少知者尊敬的目光。要知道,世人尊敬的目光遠比金錢把一個人送進天堂的概率要大得多。

為什麼精英們沒有這麼做呢?因為這些最聰明的人早已絕望了。當現代人自我意識覺醒後,上帝作為“他”的存在而難以被“我”證明——人虔誠地信奉上帝,只有死後才能被接入天堂,而死後的人是無法向自己活著時證明天堂存在的。它很容易推導的結論是:既然“上帝死了”,天堂無望了,為什麼我們不在征服享樂中體驗當下的快感,滿足此刻的欲望呢?精英們從此毫無顧忌地掠奪大眾的財富。

換一種說法,精英的絕望正如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所言:人是一個小宇宙,人的悲劇在於,它與大宇宙是隔絕的,它使得個人意志無法與宇宙精神合二為一,長久存在。

東方的智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打個比方,人的靈魂與肉體,就像鳥與籠子的關系,現代人的精神之鳥無法飛離肉體牢籠,無法自由翱翔在大宇宙的自由天地中,乃至因肉欲貪婪而肉體牢籠越來越堅固,精神自由之鳥反而日益委頓,甚至奄奄一息。東方智慧的關鍵是化貪婪為智慧——轉變“牢籠柱子”的能量為“籠中之鳥”的成長力量,當籠子柵欄越來越細弱,而籠中之鳥越來越強大,終有一天,精神的大鵬會破籠而出,其極致就是個人精神的小宇宙與大宇宙精神合二為一。由此,他們自覺走向了一條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利人利己、人我雙贏的道路。

這個道路在東方不只是一種理論設計,而是一種不斷被精英驗證的結果。所以在過去2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中,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會選擇這條道路,在他們智慧的引導下,中國人雖然發明了火藥,卻沒有制造侵略世界的火炮,而是創造了歡迎“有朋自遠方來”的禮花;鄭和船隊遠渡重洋,卻沒有任何掠奪它國的行為。

遺憾的是,這些禮花到了某些外賓的手中,日後變成了對中華摧城掠地的火炮。這些火炮在摧殘了東方文明這株根深葉茂卻有些衰老的大樹後,也使它得以嫁接西方獨立、自強、自我的新枝,它在百多年來飽受折磨極為痛苦的東西方文明基因的交戰和交融後,現在它的枝頭已經掛起了累累的碩果,隨仍有青澀,但假以時日,必非常甘美,會成為全人類的美妙成果。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盡最大努力阻止那些試圖把它打下來,不讓它最終成熟的行為。

東方這種自覺自願、自利利他、內聖外王的價值觀將可以極大地增強你和你團隊價值觀的凝聚力;也將可極大地消解人、種族、國家和文明間的分裂力量,將非常有助於你破解面對的巨大挑戰。相反,如果你迫於壓力,試圖以鄰為壑,向中國轉嫁危機,不僅會遭到我們的堅決反對,也會使你和那些真誠希望美國改善的人們失去最重要的和解工具——美國不能達成文明間的和解,就很難達成國內種族的和解。

從這個角度而言,幫助中國讓那些枝頭尚有青澀的果實熟透,不僅會讓中國人品嘗到文明精華嫁接的幸福,而當那些果實真正成熟的時候,當美國人、西方人也品嘗到其甘美時,在美國,在西方,西東方文明精華的真正嫁接也將開始。

簡言之,人類的唯一出路是——東方智慧精華的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肉體與靈魂的和諧與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權和法治的結合,這是封閉的地球村倒逼使然。而兩者唯一的銜接點是對人對己,對不同種族,對不同國家一樣公正。

轉變只能從心開始,從價值觀開始,在當今損他人利己,損它族利己,損它階層利己,損它國利己的巧取豪奪氛圍中,改變只能從真正的精英舍己為人開始,從舍小我求大我開始,從舍一國的眼前利益而求人類長遠共同利益開始。這將是一個長期痛苦的轉變,也是一個需要勇於承受的過程。美國人、中國人等都需要為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不勞而獲者遲早會付出對等的代價。但是,如果我們真的以生命高貴和靈魂自由為追求,這又將是難得磨練的機遇;如果這是一場人類文明新主流的嫁接升級,那麼我們也將責無旁貸。

最後,請保護好你的健康和安全。祝你好運,祝美國人民好運,也祝人類好運。

2009年1月20日

美元--美國的戰略優勢

黃樹東:金融海嘯和中國危局(1)

  金融危機,利益紛爭。 大國博弈, 當做贏家。

  這場百年未遇的金融海嘯,迄今為止毀滅了世界上大約 40%的財富。數以十萬億計的人類財富在肆無忌憚的海嘯中,頃刻間就灰飛湮滅。在這場危機中,許多國家關心的是首先是自己利益。在原教旨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艘陳舊而被粉飾一新的船快要在海嘯中沉沒的時候,許多人紛紛跳船,許多人紛紛求助政府干預的救生圈。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稍有不慎,因應稍有遲緩,危機感稍微不到位,就可能隨船沉沒,就會成為被金融海嘯作弄的輸家,就可能成為別人轉嫁危機的對像。在這場罕見的的金融危機中雖然不可能有贏家,但肯定有最大的輸家。

  導致危機的是體制,但是反危機的政策選項則是戰略。戰略中當然有謀。而且環環相扣,不到最後是很難看到真正的戰略目的的。

  本文就力圖解構美國目前的反危機戰略思路,揭示其戰略伏筆,透視其未來的戰略選項,分析中國的危局。

  1.美元--美國的戰略優勢

  作為金融危機的始作蛹者,美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處於比別人有利的地位。美元是世界貨幣,是世界的儲備貨幣。只要美國開動印鈔機,世界上就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財富與之交換。美元是美國反危機的戰略武器。只要將中美兩國做一比較,這種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中國擁有的大約2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是中國在這場危機中,臨危不亂的原因之一。但是,美國擁有的美元儲備在原則上講是無限的!美國想印多少就有多少。於此相比,2萬億美元有可能只是滄海一滴。這就是美國的戰略優勢。

  從戰略意義上講,捍衛美元的霸權地位是美國反危機能否成功,是美國降低反危機成本的關鍵因素。美元霸權是美國反危機的戰略制高點。為了捍衛美元地位,美國於去年夏季打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美元霸權保衛戰。(1)只有當美國捍衛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和聯儲會的世界中央銀行地位以後,美國才能得以無後顧之憂的運用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優勢,舉世界之力反美國的危機。

  2.美元—美國反危機的超限武器

  美國這次反危機的思路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充分運用美元的優勢,最大限度的利用美元的潛力,以達到防止經濟大蕭條的目的。在外人看來,幾乎有只要我能獲救,管他洪水滔天的味道。

  金融海嘯讓美國的金融體系搖搖欲墜,傳統銀行幾乎崩潰,影子銀行幾乎消失。資產貶值,壞賬升高,違約率上升,虧損增加,資本減值。美國金融體系面臨全面的支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惜貸,信用萎縮,利率差上升。推動經濟運轉的資金鏈幾乎斷裂,資金流幾乎干涸。信用的萎縮導致經濟的萎縮。經濟萎縮導致失業率上升。進而導致進一步的信用萎縮。美國金融危機進入了這種惡性循環。

  在這種惡性循環中,美國經濟和美國金融體系像自由落體一樣往下沉。

  市場經濟本身已經不能為這種惡性循環解套。接不了這個套就不能托住自由落體般下沉的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經濟的原教旨主義不得不讓位於政府干預。只有政府干預才有可能為這種危機找到出路。

  那麼政府干預的著力點在那裡呢?

  政府之所以能夠干預,是因為政府的口袋裡裝有沒有額度限制的支票本。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來說,政府都是“最終的貸出者(The Last Resort of Lender)”。假如一切人都不願意也無能發放貸款的時候,政府就必須擔任這種角色。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實際上就是通過扮演者中角色來支撐美國金融體系的。而他手中的武器就是美元。

  在整個反危機中,美國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支付需要,可以說是有求必應。達到了把美國用到極致的地步。但是,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反危機每注入一美元,潛在的可能就是,世界的財富就被金融海嘯多吸走一美元。所以,美國反危機成本越高,世界流向美國的財富的潛在可能就越大。假如美國反危機失敗,美國下沉,世界也會跟著下沉。假如美國反危機成功,美國升起,卻並不意味著世界有些國家的升起。

  3.八萬億美元—給全世界開出的的賬單

  為了反危機美國政府為反危機已經積累了8兆億美元的賬單。而且,這八兆億還不是最終數字。美國經濟在好轉以前,將會繼續變壞。美國政府的為了防止危機為美國經濟帶來巨大的,災難性損失,將會盡所有努力,動用所有的手段,利用所有的工具,使用所有的資源來防止美國經濟出現塔坦尼克式下沉。這就是現政府和下屆政府的既定政策。

  而且,這種反危機政策的開放性選項還得到了G7會議宣言1的背書。G7宣言是怎麼說的?G7宣言向世界宣稱,為了反制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可以采用任何手段。G7給美國簽署了一張空白支票。也就是說美國政府的政策選擇是無限制的,其賬單的數量也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反危機需要,需要多少就利用多少。

  美國這次反危機的政府行為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財政支出,直接購買資產,資產擔保。而政府主體則主要是財政部,聯儲會,和其他金管當局。我們將在腳注中盤點一下美國的天文數一樣的賬單。也為國內有關部門反危機提供借鑒。美國迄今為止,已經開出了8萬億美元的賬單。當然,其中有許多是擔保,只要金融危機不惡化,被擔保的資產不大幅度貶值,實際擔保的額度會比計劃額度少。這把萬億是潛在的賬單總額。

  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腳注。腳注所列出的那一大串清單,表明美國政府發危機干預之深,範圍之廣,涉及面之寬,成本之大,足以反映美國危機的嚴重程度和深度,也足以反映出美國政府反危機的決心有多大。

  而且這八萬億還不是最後的結局。最後的結局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這八萬億如果是什麼別的貨幣,那只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開出的賬單。將由子孫後代來買單。但是,這八萬億是美元,是世界貨幣,是從世界財富中切除的一大塊。所以,必然要由全世界來還。

  4.八萬億後面戰略伏筆

  這八萬億中的大部分將會變成貨幣發行。目前,由於美國金融危機波波襲來,金融機構普遍收縮信用。這些新注入的貨幣大部分都回流到了聯儲會的資產平衡表上。尚無通脹之慮。一旦金融危機緩解,通過這些計劃新增的貨幣發行將會流入經濟實體。那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知道金融銀行體系運作的人都知道,銀行體系對貨幣還有一個乘數效應。

  考慮到乘數效應,那世界上新增的美元將是一個比天文數還大的天文數。

  這種天文數般的美元衝擊世界的結果,無疑是美元貶值,美元的大大貶值。

  這種貶值對美國帶來的好處就是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美國的反危機計劃為下一步在貿易戰爭中的進攻地位買下來戰略伏筆。到時候,美元貶值,美國競爭力提升,出口增加,最後推動經濟的復蘇。

  這就是美國為什麼現在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反保護主義為以後美元大規模貶值帶來的貿易優勢創造戰略環境。

  5.美國政府為什麼有兩種聲音

  以上講的是假如美國反危機成功的話,其可能的戰略選擇是不需要保護主義而通過貨幣的必然貶值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當然,美國也許不能順利從金融危機中站起來。最後,為了復蘇不得不選擇保護主義以推動經濟增長。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政府兩種聲音都有。既有反對保護主義的聲音,又有提倡保護主義的聲音。不要簡單的以為目前不占主導地位的保護主義聲音是個人的聲音。一個明智的政府不會自縛手腳。假如我們注意觀察和傾聽美國政府的正式立場,我們就能了解這一點。

  什麼是美國政府的正式立場?從布什到奧巴馬,美國政府的正式立場是要盡一切可能,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使美國經濟避免大蕭條,不會把任何選項從桌面上推開。這個“盡一切可能,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任何選項”當然不會排除保護主義。美國目前所有的選項都是開放的。

  不過就目前的反危機策略看,反對保護主義,讓那8萬億通過乘數放大,最後導致美元貶值,提高美國出口競爭力,是最佳的選擇。保護主義還沒有,也沒有必要主導美國現階段的反危機政策。

  至少目前如此。

  國家博弈,戰略優先。對別國的戰略目的,千萬不要從表面上看,不要幻想。要從事實出發,由表及裡,得出正確的結論。

  6.中國危局

  美國大幅度貶值,受害的世界上所有持有美元和美元資產的國家,機構和政府。美元貶值受害最大的是誰?是美元儲備最多的國家。而中國正是這樣的國家。在美國的這種戰略下面,中國經濟的潛在危害是多方面的。

  第一.首先是財富損失。接近兩萬億美元的財富可能在這場危機中被洪水一樣新增的美國增發貨幣所卷走。假如那樣的話,中國三十年的儲備將被一場金融海嘯蕩滌而去。

  第二.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導致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導致。人民幣打幅度升值導致中國出口競爭力下降。出口下降,對於中國這種出口導向的,出口占GDP達40%的國家而言,無疑會延緩甚至加深經濟衰退,導致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銀行壞賬上升。

  第三.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導致進口價格下降,導致進口大量增加,從而嚴重衝擊中國的經濟實體。導致國內產業開工不足,競爭力底下,利潤下滑。從而加劇通貨緊縮。

  第四.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導致通貨萎縮。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貨幣的人民幣價格下降。進口貨物人民幣價格的下降,1)導致國內生產的同類或可(可替代產品)比產品的價格下降;2)導致上下游產品價格的下降。一旦出現這種通縮,中國出現日本那樣“失去的十(八)年”不是不肯能的。

  在世界經濟衰退的今天,以上四大困繞的每一的都會給中國經濟順利走出世界經濟衰退帶來巨大衝擊。假如四種困惑同時襲來,中國有可能成為金融危機的最大犧牲者,成為最大的買單者。
  (思想探索,歡迎傳播;版權所有,希望尊重。)

  注
  --聯儲會。在反危機中,聯儲會的政策工具從傳統的三件擴大到11間。
  短期拍賣信用 (TAF-Term Auction Credit) – 額度為$9000億,已經用了$4153 billion
  貼現窗口(Discount Window Lending) - $1400億美元
  銀行貸款Banks (other loans primary credit) - $930億美元
  投行貸款Investment Banks (other loans primary dealer and other broker-dealer credit) - $470億美元
  購買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的貸款Loans to buy ABCP (other loans 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 - $66 billion
  各種企業擔保AIG (allocated minus Treasury’s $400 億) - $1125 億; $874 已經用了
  Bear Stearns (initial loan to support JPMorgan takeover) - $295 billion; $270 billion expended
  短期證券信用手段(TSLF-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額度為 $2250億,已經用了 $2005 ;
  對其他國家央行的貨幣對置(Swap Lines-dollars provided by Federal Reserve to foreign central banks) - $6020億;
  現金市場推動基金(MMIFF--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 –額度為 $5400 億;
  商業票據基金(CPFF)-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上限為 $1.8 萬億; $2710已經動用。
  短期資產證券化貸款基金(TALF--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這筆錢主要用於收購證券化信用卡,汽車,學生貸款。額度為 $2000億美元。
  政府支助企業和房貸證券購買基金(G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and
  (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Program - $6000
  財政部
  (TARP) Treasury Asset Relief Program - $7000億, $3300 已經用了
  外彙平准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用於擔保現金基金- $500億
  財政部9月以來直接購買的MBS 。$265 億
  最近通過的7000多億。
  花旗擔保Citigroup (Treasury+FDIC guarantees) - $2385億美元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銀行擔保- $1.9 萬億
  其他政府途徑:
  汽車業- $250; $250
  消費者信貸。($500億 (out of TARP)
  聯邦住房署(FHA)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3000億
  兩房國有化$3500

總數: $8萬多億

黃金價格

原載:《第一財經》

金融危機第三階段:誰是諾亞方舟?


張庭賓

  如果僅僅只有黃金價格再衝1000美元,本人尚難以判斷金融危機第三階段已經真的來了,但是最近道瓊斯指數的暴跌給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印證:金融危機的第三階段已經降臨的懸疑有限了。

  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的觀察者,本人一直在號脈這場危機:2006年初即提出——美國金融危機暗暗醞釀;2007年7月,已明言“我們將見證一個動蕩的金融時代”;2008年初,進而判斷:美國已難以轉嫁危機,由美元危機引發的現有全球金融秩序的倒塌和重構已在所難免。

  去年10月9日,筆者進一步提出了金融危機演化“三段論”:第一階段是金融衍生品崩潰危機,主要特征是眾多金融機構因此嚴重虧損,乃至倒閉;第二階段,美元資產危機,因美元奇缺而導致各種美元資產價格的下跌,其主要特征是美國股票市場大跌,實體經濟受到影響,大宗商品也由牛轉熊;第三階段,美元紙幣信用危機,各國為救市而競相降息增加流動性,主要特征是,各國紙幣更深“負利率”化,黃金一枝獨秀,擺脫了各種大宗商品、各種紙幣的“地心引力”,獨自上漲……此階段發展到中後期,黃金價格可能漲到令人驚詫的地步。

  時至今日,金融危機第二個階段特征已充分顯現——實體經濟和消費深受影響,股票市場大跌,大宗商品由牛轉熊;第三個階段的特征也開始顯露,各國紙幣不僅負利率化,而且已經或正在零利率化,黃金價格一枝獨秀:黃金對美元漲,美元對大宗商品漲。此刻的黃金已經在 1000美元大關前等待最後的突破,如果美元和紙幣勢力不能再次有力地鎮壓黃金(千萬不要輕易低估這種打壓的力量),一旦被其突破,並站穩1000美元之上,將動搖信用貨幣體系的根本。這也就最終確認金融危機第三階段的到來。

  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對金融危機的嚴峻性難以置信,甚至仍有人天真地相信只是次貸有8000億~1.2萬億美元的損失,只要把它消化掉了,那就天下太平了。但現在,僅僅因為道瓊斯股市的指數下跌,就有10萬億美元的數字財富被消滅了!更不用說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高達518萬億美元,僅CDS就高達62萬億美元。

  用局部靜態思維者,他是無法弄懂此輪金融危機原理的。其本質是,美國物質財富有限,但它卻印了越來越多的紙幣,其國家和美聯儲由此獲得了乘數級的暴利,物質財富被乘數放大為資產證券;而金融機構把這些紙幣更加放大為乘方級的金融衍生品。這個泡沫游戲能夠玩下去,是因為有別人別國用真實物質財富換美元紙幣,然後再用美元買金融衍生品。

  這個最大的龐氏騙局注定有破滅的一天,當再沒人糊塗到用真金白銀、礦產資源去換美元買衍生品時,或勤勞善良者再也無法填滿華爾街貪欲時,反向崩潰立刻到來。

  金融衍生品泡沫崩潰的速度比創造的速度要快得多。這就像吹氣球,氣球要一口口吹大,但氣球一旦爆破了,就會轉瞬被打回原形。

  這其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的不同概念:物質財富、紙幣和金融衍生品。物質財富是真實的能夠制造物質和文化使用價值的資源、資產和商品,要靠貨真價實的資源和勞動創造,其核心標尺是黃金;紙幣是各國發行的信用貨幣,其核心標尺是美元,決定其數量的是美聯儲印鈔機;金融衍生品則是巨大的水氣泡泡,制造者是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決定其數量的是欲望過度膨脹加上媒體欺騙下的供給平衡。

  這三者就像是財富的固體形態、液體形態和氣體的形態。美元膨脹也經歷了類似的三態階段:1945~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固體形態;1971~1987年垃圾債券破滅是液體形態;1987年~2007年的金融衍生品是氣體形態,一次比一次體積膨脹。而現在是反向收縮,已基本完成氣體歸於液態,接下來將發生液體對固態的回歸。

  那麼,這個二次收縮的過程有沒有可能被中止呢?可能性不大,因為制造金融衍生品的華爾街巨頭們已經基本崩潰了;如今,美元的國家信用已因接近100%的國債/GDP比而岌岌可危,更何況美國全部國家國民債務已經超過了60萬億美元的水平。

  更需一提的是,美國是否真的想拯救美元危機是個問號。美元崩潰了,美國相當於變相消滅了國家債務;與此同時,美聯儲75%以上的資產是黃金,僅紐約儲備的黃金,就相當於各國央行總儲備的25%。與此截然相反,中國央行的資產95%以上是紙幣,黃金僅有1%,甚至相當比例還存在美國紐約。換言之,如果美元崩潰,金本位回歸,美國反可能從負債累累者變成了超級大財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2005年7月以來,我們反復強調中國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的首要戰略意義。遺憾的是,只有民間增加了一定的儲備,央行缺乏行動,金融機構甚至至今都被禁止購買儲備實物黃金資產。

  不過,中國也無須過度憂慮:原因有三個:一是中國“世界工廠”本身就是實物資產,處於真實價值被低估的狀態,而且處於源源不斷擁有貿易順差的狀態;二、中國現在已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黃金生產國,萬一美元徹底崩潰,金本位回歸,把金礦收歸國有也算有點本錢;三、中國近來在海外礦產投資頗有成效,它們也是財富的固體形態。整體而言,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雖有損害,但更多機遇。

  中國能不能變危機為契機,關鍵是解決自己的三個痼疾:一是宏觀行政管理成本太高;二是社會保障水平嚴重不足;三是金融系統效率實在過低。如果未來二三年能夠於此有大的突破,中國還是有希望成為金融危機的“諾亞方舟”的。

金融海嘯更強第二波?

金融海嘯將掀破壞性更強第二波嗎?

吳建環

  鑒於歐美國家正在采取措施化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潛在危機,信用違約掉期的確是一顆定時炸彈,但其威力被高估,所以,不排除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有持續惡化的可能,中短期內仍將可能有較多金融機構倒閉,但今年爆發破壞力類似去年9月“華爾街金融海嘯”般巨大的金融海嘯的概率應該較小了。

  這場發端於華爾街的金融海嘯是從美國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破產開始的,在歐美各國政府紛紛出台力度空前的救市和經濟刺激措施後,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漸趨緩和。然而時至2009年1月中下旬,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紛紛告虧,預示著還有更糟糕的局面在後面。於是就有觀點認為,中短期內可能爆發第二波金融危機;更激進的觀點則認定,今年6月可能爆發第二波金融海嘯,其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將會是第一波的三倍之烈!

  筆者認為,中短期內仍將可能再現較多金融機構倒閉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惡化;然而,今年爆發破壞力類似2008年9月“華爾街金融海嘯”般衝擊巨大的金融海嘯的概率應該較小了。

  如此判斷的理由是:

  第一,歐美主要國家房地產市場將進一步下跌。

  從美國房地產前幾輪周期調整的幅度看,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還有約10%以上的下跌空間。法國房地產也已滑入衰退通道,數據顯示,2008年8月至10月,法國新房開工量同比下降20.6%,房屋建築許可證發放量同比減少24.4%,第三季度新房銷量比上年同期銳減44%。英國房地產價格盡管自 2007年底至今已經下跌了10%以上,但今年進一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仍較大。歐美房地產市場的下跌無疑將會使歐美銀行出現更多的住房貸款呆賬,並進一步打壓房貸抵押債券和其他相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價格,進而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第二,金融機構的去杠杆化仍將繼續,一些國家經濟的調整還遠未結束。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去杠杆任務艱巨,金融機構的損失還沒有充分暴露。歐洲大型銀行的杠杆比率(總資產/股東權益)平均在20倍以上,美國五大投行中的幸存者全部向商業銀行轉制(其身為投行時杠杆更是高達30多倍),這些歐美金融機構都將逐步向商業銀行12倍左右的杠杆率轉換。據估計,歐美金融市場將會有大約4.3萬億美元的資產等待削減或者“去杠杆化”銷售。因此,可以說金融體系“去杠杆化”過程才剛剛開始。

  至少,在短期內大規模減記資產或者去杠杆化銷售將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同時,還會加劇信貸緊縮,實體經濟活動的合理資金需求將難以滿足,中期內金融危機將進一步向實體經濟擴散。另外,一些國家在經濟繁榮時期未曾暴露的不合理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將進一步顯現,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調整甚至惡化可能難以避免。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危機將給實體經濟帶來比資本市場更嚴重的衝擊。

  第三,市場信心仍十分脆弱。

  目前世界主要貨幣市場仍未完全解凍,信貸市場依然偏緊,各國投資者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信心還很脆弱。在此情形下,若個別大型金融機構突報巨虧或者個別經濟大國的經濟金融狀況比市場預期要差,都可能引起市場動蕩甚至促發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當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金融風險的擴散愈加傾向於超出常理的判斷。例如,在2000年初,網絡公司僅占美國股票市場份額的7%左右,當時人們認為,網絡公司泡沫對強大且富有彈性的美國經濟不可能產生大的影響,但結果出人意料,網絡公司泡沫破裂造成隨後兩年半內標准普爾指數暴跌49%。類似的,在2007年初,次貸僅占已發行證券化抵押貸款總額的14%,人們也認為其對經濟宏觀面影響甚微,但隨後次貸問題卻發展成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

  另外,目前一些國家的社會或政治秩序能否保持穩定面臨考驗,這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

  既然不排除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持續惡化的可能,但為什麼又判斷今年爆發破壞力類似去年9月“華爾街金融海嘯”般巨大的金融海嘯的概率較小呢?

  首先,歐美國家正在采取措施化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潛在危機。美國奧巴馬政府在制定第二階段金融救援計劃方面,正在重新考慮對銀行的非流動性資產進行擔保的措施。該計劃可能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資產互換、某種形式的“壞賬銀行”措施和抵押貸款止贖權的救援方案。歐洲央行也正在為歐洲那些考慮設立“壞賬銀行”以收購問題資產的政府制定准則,而德國也接近就幫助國內銀行各自設立“壞賬銀行”的一項法案達成協議。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正在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和經濟刺激措施,並吸取了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兄弟的教訓,大型金融機構若再出現危機必將得到政府的全力救助。

  其次,信用違約掉期是一顆定時炸彈,但其威力被高估。有觀點認為,信用違約掉期(簡稱CDS)在今年將出現大規模違約,從而引發第二波金融海嘯。

  CDS是一種信用風險轉移契約,賣方向買方提供信用違約風險擔保。所有的CDS交易均為場外交易,並不通過中央交易所或者結算中心。最令人擔憂的是,CDS交易不但沒有受到管制,而且沒有相關的官方統計數據,監管上的困難導致有關機構無法防止災難的發生。有學者就根據大致估算的CDS市場規模(40多萬億美元),得出今年CDS將可能出現高達10多萬億美元這一天文數字的損失。

  然而,上述估算忽視了“雙邊交易”而存在許多“重復計算”,筆者認為,整個CDS市場的規模或許被高估了。假設某機構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已沽出大量CDS,在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發生後,按常理它一定會盡力為已賣空的合約補倉。為了降低損失,它可以選擇以下的對衝方法:一是沽空類似債券;二是為同一債券購買CDS,也就是“雙邊交易”。2008年第四季度CDS市場的表現也證明,整個CDS市場確實存在大量的雙邊交易。這大大降低了爆發破壞力類似華爾街金融海嘯的第二波衝擊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

  來源:《上海證券報》
烏有之鄉 http://www.wyzxsx.com

銀行難免“障眼法”

應對壓力測試 銀行難免“障眼法”
[2009年02月26日 12:02]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2-26/110074388.html

Breakingviews評論認為,美國金融監管者打算依賴銀行的內部預測。這聽起來有些玄,就如同讓短跑運動員自己計時一樣

  【Breakingviews專欄】美國金融監管者將面臨一項極難的考驗。他們打算在兩個月內完成美國最大的19家銀行的壓力測試。通過測試資產負債表來看銀行資本在經濟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表現如何。

  熟悉這種測試的人表示,此等規模的項目,僅僅收集數據和建立財務模型就耗時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政府如何能在兩個月內迅速完成工作呢?看起來他們打算依賴銀行的內部預測。這聽起來有些玄,就如同讓短跑運動員自己計時一樣。

  當然監管者會詳細地調查預測過程及結果。銀行家也不會明目張膽、為所欲為地做大數據。但是,他們的確是有打擦邊球,做大數據的動機。

  畢竟,壓力測試不及格的銀行將被迫在市場融資或者接受政府可轉優先股的投資,而優先股需要付9%的分紅。對大多數銀行,特別是壓力測試不及格的銀行來說,選擇市場融資基本不可能,而接受政府投資又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政府干預。

  要知道評估復雜資產的價值、預測資產在不同市場情況下的表現正是各大銀行近幾年工作失敗的地方。並且,要對大部分資產,即被會計師評級為二等或三等的資產進行估值還需要很多的解釋說明。

  當然,監管者可以把19家銀行的估值數據放到一起,互相對比衡量,看看他們對不同資產品種的估值是否大概一致。可是為了估值私募股權這類非流動性又獨特的資產,監管者還是要依賴銀行家的估計。

  看起來,近期表現很糟糕的銀行,像花旗和美國銀行,肯定通不過壓力測試。而且,政府要維護自身信譽的話,也必須讓這兩家銀行通不過。表現好的銀行,像摩根大通應該能輕松過關。但是那些表現不好不壞,處於中間地帶的銀行就很可能要使點障眼法,在做數據上下點功夫了。■

金融海嘯第二波更猛烈

宋鴻兵警世危言:金融海嘯第二波更猛烈

2009年02月26日 時代周報


  按照宋鴻兵的預測,第二波金融危機就可能在最近爆發,區間為2009年4月到9月。

  在第三波風暴中,一些國家或地方政府將會破產或倒台。

  國家開發銀行經濟學家吳志鋒也表示,在第二波金融風暴中,美國現有的8000家銀行之中可能會有近50%的銀行倒閉,即4000家銀行可能倒閉。

  在利率火山階段之後,將進入金融風暴的第四階段—美元冰河期,不過這個階段宋鴻兵現在還沒有時間表。

  時代周報記者 張子鵬 發自北京

  《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這位曾經在美國房利美和房地美工作過的中國四川人,因預言的大膽和部分准確性備受媒體關注。

  枯燥的數據和圖表只是他分析的工具之一,金融世界中能夠提供獨有信息的人脈關系,似乎更是其判斷來源。

  2009年2月22日,在環球財經研究院成立當天,該院院長宋鴻兵表示,將通過對西方金融界人脈關系的分析,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

  他說:“我們將對統治世界的17人俱樂部展開研究,這些世界核心金融人士,是大多數中國金融人士之前沒有關注到的。” 在宋鴻兵看來,這些“統治世界命運的人”將與接下來金融風暴的延伸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4000家銀行或倒閉

  宋鴻兵與該研究院的國內研究成員、國家開發銀行經濟學家吳志鋒等,都認為金融危機將在接下來的不久,產生第二波更為劇烈的風暴。出語驚人的宋鴻兵認為,這一波衝擊的標志,將可能是位於美國的銀行業翹楚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破產倒閉。

  “現在花旗銀行的股價只有不到2美元,美國銀行的股價只有3美元多,之前,他們的股價都在20美元和30美元左右。”宋鴻兵說。

  已經跌掉90%市值的兩家銀行,最近的股價走勢與此前兩房出問題前的股價走勢非常相似,都是幾波下跌後來一次最大的跌幅,而這也可能就是其破產的前夜。

  宋鴻兵表示,第二波金融危機就可能在最近爆發,區間為2009年4月到9月。

  宋鴻兵闡釋了自己說這些話的依據。他認為,資產價格是金融危機中衡量銀行系統的重要標准。如果是20倍的杠杆,現有的資產價格下跌,可能導致銀行資產歸零,但是,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平均杠杆率都在30倍左右,而現在的測算是資產下跌幅度已經達到了8.68%。

  這實際上表明,美國的商業銀行體系已經資不抵債,而包括歐洲在內的銀行,與美國一樣,也將出現重大的危機,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也處在這個危險的邊緣。

  宋鴻兵分析說,資產價格的下跌,將導致商業銀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面臨著兩個殘酷的選擇,要麼申請破產保護,要麼被全面國有化。

  最近格林斯潘已經提出來,說美國銀行系統的國有化可能是個不錯的主意。宋鴻兵對此的解釋是,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國家開發銀行經濟學家吳志鋒也表示,根據他們對美國市場的觀察,在第二波金融風暴中,美國現有的8000家銀行之中可能會有近50%的銀行倒閉,即4000家銀行可能倒閉。當然,美國與中國不同,他們的銀行雖然數量龐大,但資產規模都較小。在這些即將倒閉的銀行中,會有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倒閉,這將構成第二波金融風暴的標志性事件。

  吳志鋒認為,第二波風暴中,大型商業銀行的倒閉對市場的衝擊,將遠大於第一波中雷曼兄弟等幾大投行的倒閉,因為,他們承擔著支付功能。

  政府面臨破產危機

  吳志鋒認為,由於商業銀行倒閉而導致的支付危機的影響力會更大,並將由此產生第二波風暴後的第三波金融風暴。

  宋鴻兵表示,在第三波金融風暴中,商業銀行一旦國有化,商業銀行此前發行的16.7萬億美元金融債將會被調價,這些金融債,現在被美國的養老基金、社保基金和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持有,他們將面臨巨大損失。

  除了金融債將可能出現問題,地方政府債、企業債、信用卡債務等也將出現問題,這些債務的總額是25萬億美元。

  此間,問題的另一個核心是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券。這些債券最沒有信用,擔保能力最差,規模達到了3萬億美元。宋鴻兵預測,在接下來的4月到9月期間,這些垃圾債券的違約率會由現在的4.5%提升到20%以上。

  而在宋鴻兵看來,保爾森奧巴馬采取的目前的救市方法也都不能奏效,因為方法是錯誤的。

  目前的情況,第一個辦法,政府出錢購買銀行的爛資產以圖恢復流動性,好比在洪水爆發的下游去抽水,但是洪水源頭的問題沒有解決,洪水會越來越多。

  第二個辦法是向銀行注資,如同在加固堤壩,但上游還在下暴雨,洪水上漲速度太快。第三個辦法是讓銀行破產,采取炸壩措施,但是奧巴馬目前沒有更多的財政力量做這件事。

  唯一的選擇是大規模增發國債,但是,這個窟窿也是驚人的。其中商業銀行3萬億美元、財政赤字1.2萬億美元等,總救市資金總額需要5萬億美元。這樣的發債規模是往年的4到5倍,往年的發行量只有8千億,今年可能達到5萬億美元。

  問題是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購買美國國債。目前全世界外彙儲備共有7.6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已經是各種票據,可動用的現金為2萬億到3萬億美元,如果采取發行國債的方式,將會造成美國國債供應量過剩,沒有人買得起這些國債,相應的國債價格將下跌,也造成危機進入第三波金融風暴。

  在第三波風暴中,一些國家或地方政府將會破產或倒台。

  實際上,美國加州政府可能將是美國第一個出現大規模地方政府違約的地區。一些東歐國家也已經處於非常艱難的地步,最近它們引入了戰略投資者,跡像有所改善,但國家銀行的控股權旁落,交給了投資人,控股方占到了東歐國家75%以上的股份。

  此前,一些外資銀行控股了東歐國家的銀行,又向東歐國家進行大量借貸,而一旦去杠杆化的過程發生,外資銀行將會抽取資金回避風險,必然造成本國貨幣的急劇貶值,形成貨幣危機,隨之也產生第三波金融危機的演變。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地方州政府可能倒閉,東歐國家可能會發生較大的社會動蕩。10年之前,印尼政府倒台和社會的動蕩就與亞洲金融(2,-0.08,-3.85%)危機密切相關。

  宋鴻兵表示,在第三波的衝擊中,美國將產生大量美國國債,這將導致長期收益率狂漲,融資成本同步上漲,形成利率火山,嚴重打擊美國現在的實體經濟,債務成本進一步上升,最後導致越來越多的資產脫離美元計價,美元將會貶值。

  在利率火山階段之後,將進入金融風暴的第四階段—美元冰河期,不過這個階段宋鴻兵現在還沒有時間表。

  宋鴻兵認為,最後的結論是無論美國如何做,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必然面臨著長期衰退,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唯一的懸念是衰退將會在通縮還是通脹下進行。如果是在通脹下,衰退會類似上世紀70年代美國長達10年的滯脹—經濟衰退,但是通貨膨脹在兩位數以上。

2009年2月25日

美公佈金融“救市”新措施

美公佈金融“救市”新措施

“財經” 駐華盛頓 記者 李增新 [ 2009年年02月26日10:44 ]

19家大銀行面臨“壓力測試” ,需救助的金融機構將發行可轉優先股, “國有化”前景仍存

【 “財經網”專稿/駐華盛頓記者李增新】當地時間2月25日,美國政府公佈了專門針對美國最大金融機構的新救援計劃。與舊計劃不同的是,金融機構將對政府發行可轉換優先股,必要時將其轉為普通股以吸引私有部門投資,緩解資金短缺的困境。

當天,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國會山分別參加聽證會。隨後,兩部門公佈了新的“資金援助計劃” ( CAP )的。財政部稱,第2月為蓋特納10日公佈的“金融穩定計劃”的核心內容,目的在於“通過使美國大金融機構在未來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具有足夠的 資金彌補損失,維持信貸供應,以此恢復金融市場的信心“ 。

根據該計劃,金融監管部門將對風險加權資產在1000億美元以上的上市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 。若結果顯示某金融機構需要更多資金,該機構將有六個月時間自籌資金,若無法獲得私有部門的注資,則政府將提供資金援助,換取該機構的可轉優先股。

財政部稱, “大金融機構”的界定根據的是美聯儲截至2008年年四季度所掌握的金融機構資產數據。目前,符合上述標準的有19家金融股機構,資產為美國所有金融機構 總資產的三分之二。但財政部補充稱,也可根據個案分析,允許風險加權資產小於1000年萬美元的金融機構參加該計劃。

綜合多家研究機構的經濟預測,美國政府為“壓力測試”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情景:在“基準情景”中,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今年下滑2 % ,失業率升至8.4 % ,房屋價格再下跌14 % ;在“更差的情景”中,國內生產總值將下滑3.3 % ,失業率升值8.9 % ,房屋價格下跌22 % 。

19家金融機構將分別對上述情景下,自身在未來兩年內的盈虧前景做出預測,並對可能獲得的新增資本做出估計,然後用統一的模型計算,將最終結果向美聯儲,財政部等金融機構監管匯報,並提供支持其結論的詳盡資料。美國政府希望在4月底前結束所有“壓力測試” 。

若某金融機構在測試中表現不佳,則該機構有六個月的“緩衝期” ,若仍無法籌得資金,則必須向政府發行可轉優先股,股價為其截至2月9日的前2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的90 % ,股息年率9 % 。在隨後的七年中,金融機構在徵得監管機構的同意後,可以回購優先股或將其轉為普通股。七年後,所剩優先股將自動轉換為普通股。

財政部稱,金融機構可發行的可轉優先股規模,應大於其風險加權資產的1 % ,但要小於其風險加權資產與未來為贖回可轉優先股,此前發行的優先股和其他救助項目下發行的股票所需的資金之和的2 % 。

財政部稱,尋求政府資金的金融機構必須提交詳盡的資金使用計劃,還要嚴格執行限制高管薪酬的措施,此後還要定期詳細匯報資金使用情況,政府將在新網站( www.financialstability 。政務)上披露相關信息。

此外,急需資金的金融機構並不一定要等到六個月後。 “鑑於目前的金融環境,財政部可以立即提供資金。 ”

財政部表示,鑑於這19家銀行大多已經在此前“問題資產救助計劃” (塔爾甫)中的“資本購買計劃” (人民黨)裡接受了政府注資,在新計劃下,他們可以選擇將之前的“不可轉”優先股轉為可轉優先股。而在第出台後,舊的柬埔寨人民黨仍然存在,其他金融機構 仍可通過舊計劃獲得援助。

財政部稱,長期內,政府希望由私有投資替代政府注資。伯南克也再次強調,政府無意將金融機構國有化。 “雖然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政府握有更大股權,但政府從未計劃控制銀行,管理銀行,清除私有投資者。 “但在短期內,市場仍然預計政府持有金融機構股權將大增,造成對現有投資者權益的稀釋。

由於優先股支付固定利息並最終需要贖回,大部分投資者視優先股為負債,這削弱了金融機構的籌資能力。普通股則會使“被投資者認可的”銀行資本上升,可以吸引更多私有投資。但同時由於普通股先於優先股承受經營損益,這意味著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將面臨更大風險。 ■

美元貶值如出現, 說明危機基本穩定

謝國忠:中國股市高出低點40% 謹慎對待兩會行情

2009年02月25日 每日經濟新聞

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謝國忠昨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花旗和美銀將被國有化,中國股市仍高出低點40%

“我不明白所謂的金融海嘯第幾波是從哪來劃分的?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從來沒有停止。”2月24日,著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周一道瓊斯指數出現的250點暴跌逼近12年新低,是一次市場正在進行的“校正”行為,其根本原因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演繹,已與此前大為不同。
兩行將被國有化

  危機的行為發生了變化。美國目前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國有化問題,銀行本身出現問題,令整體金融市場繼續不良循環,進而導致市場問題無法獲得解決。

  “我們看到美國銀行現在還表示不願意被國有化,但這只是一種說辭,它的問題不僅是購買美林之後出現的壞賬,其自身也有壞賬,”謝國忠表示,只有將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國有化,才能在源頭上解決金融機構風險問題,令市場獲得信心和安撫,而兩行“將會很快”被國有化。

  “目前,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在5%~6%之間,加上次債是10%左右,但是能夠承擔損失的只有5%~6%,這意味著金融市場的問題的確很大。”謝國忠表示,按照市場計算方法,能夠流通的企業債將會有20%左右的破產率,對於銀行的壓力很大。

  現在大家關注點主要還是花旗和美國銀行,但謝國忠認為摩根大通也同樣面臨問題,只是現在大家還沒有發現,或是沒有提到它,“或者摩根大通的光環也將就此褪去”。

  中國股市高出低點40%

  對於市場判斷認為總額62萬億美元的企業債市場,將是新一輪金融海嘯的爆發點,謝國忠卻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即便是去杠杆化的過程裡,金融機構將從交易雙方中抽出來,但是交易的債券也只是貶值,而不是毫無價值。目前企業債市場的交易有20%的破產率,而銀行貸款的企業債因為沒有交易,賬面上看還沒有貶值”。謝國忠的判斷是,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總體額度在10萬億美元左右,而銀行總體負債是16萬億美元左右,目前銀行業虧空已有1萬億美元,預計銀行業將一共虧空3萬億美元左右,而並非駭人聽聞的所有債券均將破產。

  銀行業目前的股本金在5美分左右,但是按照虧空和撥備資金計算,其實已經破產,美國政府只有把銀行國有化之後,才能真正解決市場的擔憂。謝國忠提醒注意的一點是,2010年最大的恐慌或將來自於不少私募基金的破產——私募手中持有約1萬億美元的公司債,這部分虧損將恐難落實。

  不少專家擔憂,美國進一步開動美元印鈔機,市場將會因此而出現新一輪美元危機,甚至中國的外彙儲備中1.3萬億美元的美元資產將會受損。謝國忠則認為,市場預計美國政府除了既有財政赤字或將再拿出3萬億美元進行資金注入,但這些資金並非淨供應,很多時候給銀行的錢又會重新流入市場,很多資金只是 “來回走一圈”,實質供應量不會那麼多,而美元貶值情況如出現恰恰說明金融危機基本穩定,反而不用擔心。

  至於近期股市變化,謝國忠表示,由於道指中存在很多的汽車和工業股票,都是目前面臨問題較大的行業,因此道指過度走低,已經不能代表美國經濟。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國股市的市淨率只有1.4倍左右,其他發達國家和除中國外的發展中國家,股市的市淨率更低——只有1.2倍左右,而中國股市的市淨率是這些國家的兩倍左右。

  “大部分國家的股市已經調整到了去年11月份金融危機集中爆發時的低點,而中國股市則距離當時低點有40%的上漲,”謝國忠表示,投資者尤其要注意的是很多投機企業,期望在今年的“兩會行情”裡把一年的行情賺回來,這的確需要謹慎對待,如果這些投機家能夠跑出來就是套了一批新的投資者,如果跑不出來,則會滋生更多壞賬。

  今年仍有大幅衝擊

  判斷市場未來趨勢,謝國忠的看法也與市場人士不同。

  “年初我寫過文章,今年1季度經濟會朝下走,因為會聽到很多不好的消息出來,2、3季度經濟形勢會出現穩定,這是市場經濟刺激的好處顯現的表現,股市也會有一次熊市反彈,但是4季度市場又會不好,大家會發現問題還沒有解決,而通脹又來了,”謝國忠表示,對於金融危機的分波,“貝爾斯登倒下是一波,倒下後停止了一段;然後是AIG出現問題,然後又停止;再然後雷曼兄弟倒下等等,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之前的調整是市場對存在問題的認可。“我覺得國有化兩大銀行就應該是市場的最低點,雖然美國政府還不願承認,而且4季度還會有一次低點壓力,因為通脹會到來”。

2009年2月24日

劫掠外國人難解危機

謝國忠:劫掠外國人難解危機


謝國忠:債務纏身

2009-02-24來源:《環球企業家》雜誌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被寄予厚望的奧巴馬的財政刺激方案可能將為美國經濟埋下陷阱

巴拉克·奧巴馬的上任為太多人帶來了新希望—從來沒有哪個現代社會的領導人能夠獲得如此多國家和階層的認可和推崇。
不幸的是,希望通常也會引起失望。奧巴馬將一些大人物召集到自己的團隊中—正如同約翰·肯尼迪周圍那一群出類拔萃的人—成為自己的顧問。 他們給出的輝煌建議是:刺激經濟、刺激經濟、再刺激經濟。奧巴馬已經警告外界:今後的很多年中,美國將會保持每年高達萬億美元的預算赤字。採用激進的財政 策略創造經濟繁榮,是他希望獲得4年後連任的一個手段嗎?如果這樣,那無疑將是一場大災難。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後美國實行的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幫助小布什獲得了連任,但是如今卻帶來更大的痛苦。如果奧巴馬也想利用財政刺激方案,那麼 很可能會為美國帶來惡性通貨膨脹。

經濟刺激方案對於小範圍的經濟調整而言可能是適當而有效的,但如此龐大的偏差所帶來的痛苦不可能完全避免。舉例來說,企業利潤下降使其不得不辭退 工人,而勞動力的閒置將帶來整體經濟的不必要損失。但同時,高企的失業率也會成為推動經濟從泡沫中進行調整的巨大驅動力。如果政府的經濟刺激措施能夠完全 替代私人經濟部門需求的乏力,那麼調整可能確實是沒有必要的。

奧巴馬團隊還拋出了總額8千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如此巨大的數額似乎是希望能夠一舉補償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衰退所造成的財富損失,使美國經濟能夠保持在原來的水平運行。這恰恰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它將減緩甚至可能阻止經濟結構的調整。

美國經濟體的財富縮水效應的規模將會在8千億美元。連鎖反應將使這個規模加倍。毫無疑問,這一切將狠狠地咬上美國這個總值1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一 口。但是,大部分的緊縮是必需且不可避免的。過度刺激只會使經濟行為對於“政府的錢”產生過度依賴,並阻止經濟活力的恢復。正確的經濟刺激方案數額應該是 現在數目的一半,而且絕大部分資金應該用來幫助那些失業者。

美國必須削減支出或者增加生產。過去幾年中,不斷攀升的醫療衛生支出推動經濟的實際驅動力,但這也意味著沒有更多的錢用於其它支出。在整個選舉期 間,奧巴馬承諾政府將幫助人們提高健康保險的覆蓋率。但實際上,控製成本才是當前的關鍵因素。人們沒有享受到健康保障是因為他們無力負擔。控製成本,其中 的一些服務實行配給制—這些在美國目前還是無法被觸及的禁區—看起來勢在必行。

如果美國政府不希望削減開支以平衡預算,還可以增加生產。美國在大部分製造業領域已經喪失了競爭力。石油、醫藥、IT和航空工業是少數美國仍然領 先的領域。我相信,利用保護主義來拯救製造業已經行不通了。初級製造業有著巨大的擴展潛力,美國地廣人稀,如果能夠以本國能源供應取代進口石油,便能夠解 決美國一半的問題。

“提高效率”是奧巴馬競選期間的“偉大提議”,其中有無窮的可能性。僅僅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解決美國絕大部分的貿易逆差問題。不過提高效率是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似乎不可能有誰提出一個魔幻方案可以一舉解決美國的經濟困局。

在美國,除了政府之外,其它經濟主體都已經喪失了自己的信用;房主、商人和銀行家們也都失去了信譽。美國政府則希望用自己的信譽來支持本國經濟。但除非美國的經濟結構獲得重新調整,否則政府將怎樣償還它的債務?

事實上,奧巴馬應該傳遞犧牲精神的信號,而不是政府的慷慨來指引這個國家前進。如果他的政策主張仍然停留在政府救助,我們可以預想到一個美國經濟 和它的債主們損失慘重的將來。在接下來的五年中,美國政府為了重振金融系統,可能會使其債務比現在翻一倍,如果這樣,美國每年需要支付的債務利息就能夠超 過財政收入的一半。世界各國將會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美聯儲只能接手購買,帶來美元貶值,惡性通貨膨脹降臨。聽起來很熟悉?俄羅斯的1998年正是這樣的。

很多身處美國的分析師看待外國債務問題過於隨便:如果需要,美國能夠馬上印刷更多的美元來償還,但是其帶來的財政混亂將會毀掉美國社會,天下沒有 免費的午餐,更何況是劫掠外國人。在奧巴馬蒞臨白宮之後,指引他的應該是常識,而不是那些“聰明”的關於免費午餐的主意來管理美國經濟。美好的生活只能通 過辛勤努力獲得,而不是債務。

2009年2月23日

金融海嘯結局何在

作者:黃樹東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2-23

黃樹東:金融海嘯結局何在?   

二月初回國,有朋友問我,我認為,現在美國金融體系還在熬到階段。在熬實體經濟。假如實體經濟進一步惡化,美國出現大面積的銀行倒閉,或者大規模的國有化不是不可能的。而且無能是倒閉,還是國有化都是對股東利益的巨大打擊。   

去年11月份,有感於中國有的人把經濟復甦的希望寄託在美國經濟的複蘇身上,筆者在網上發了一篇文章呼籲中國要警惕美國經濟危機惡化。該文的題目 是“金融海嘯急速惡化,美國處於大蕭條邊緣“(1)如今,幾個月過去了,美國的金融危機不僅麼有緩解,而且實體經濟危機更加嚴重。美國的出路究竟何在?   

在11月底文章中,我呼籲美國政府為了對付危機,應答直接解決危機的根源:收入不公,和房主無力承受房貸重負等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美國才 可能真正解決經濟危機。奧巴馬新政可以看到這種思路。但是,美國的問題是三十年來新自由主義和放任自流的資本主義導致的總危機,不是可以在一朝一夕中得到 解決。   


美國經濟究竟怎麼了,美國出路何在?   

一.美國經濟出現龐氏跡象

首先,讓我們看看美國經濟危機的起源。   


美國的這場經濟危機既不是一場陰謀,也不是簡單的政府監管不到位。陰謀論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不能解釋美國為什麼要用一場陰謀把自己弄到危機邊緣。 也有人把這場危機歸結為大銀行家的陰謀。其實在這場危機中大銀行家是最的是數家。有人說,大銀行家把財富轉移到了凱曼島這樣的地方。其實你只要檢查一下這 些地區和國家的資本流入就知道這種說法對不對。當然,在這種大危機的產生過程中,不可能沒有陰謀。但是那不是主流。   

 
監管不到位論,只是看到了現象,沒有看到本質。為什麼監管會不到位,為什麼監管不到位就一定要爆發經濟-金融危機?我們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 實上這場危機是裡根總統以來實現的新自由主義戰略的一場體制性危機。這個新自由主義戰略把資本主義本質的某些危機特點的爆發提供了體制性條件。而政府監管 不到位只是許多體制性條件的一種。   

所以,要了解這場經濟危機必須從1980年開始的那場新自由化主義的實踐開始。裡根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導致了一下一些變化。   

第一是美國經濟呈現高槓桿效應。美國總債務和GDP的比例,在1960-1980年間平均為1.3左右。然而從1980-1990十年間陡然上升 到1.8倍。美國總債務在十年間增加了4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為了在兩霸對抗中獲勝,不惜舉全世界之力。在這十年間,美國政府赤字和外貿赤字大幅 度增加,於此同時為了吸引世界資本流向美國以填補雙赤字,美國實行了高利率政策。這種雙赤字和高利率政策,導緻美元價值的虛高。美國雙赤字和美元虛高是當 時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體系性風險。只要你翻閱一下當時的歷史,你就會知道這點。當時,許多的國家,許多金融專家,許多有識之士反复呼籲發達國家要重視這個問 題。否則將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全面危機。   

當時,美國把這些問題歸過於日本。指責日本是導緻美國雙赤字和美元虛高的根源。理由是日本的保護主義導緻美國出口不振,導致外貿赤字;而日元低估 導緻美元虛高,同時加劇了美國出口不振。就這樣,美國把自己的戰略問題,轉嫁給了日本。這種理論在當時很有市場。這就是廣場協議出台的原因,也是日本被迫 實施一系列市場開放和日元升值的原因。   

日本的這一系列被迫的改革和升值導致了日本長達十幾年的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美國把直接的經濟危機轉嫁給了日本。從而延緩了自己經濟危機的來臨。   

但是,日本的通縮並沒有解決美國自身槓桿倍數過高的問題。   

這總槓桿倍數擴大到原因之一,如上所述,是由於兩霸對抗。從兩霸對抗的角度來看,美國在80-90年代大規模的增加了有關支出,從而導致赤字上 升。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的危機,是為當年的兩霸對抗買單。蘇聯比美國早十幾年承受對抗的後果。而美國比較幸運,兩霸對抗的經濟後果在十幾年以後,也就是 說,在取得了戰略成功以後才顯露出來。   


美國的總債務與GDP比例問題在蘇聯崩潰以後有所緩解。在蘇聯崩潰以後,美國的國防支出增長趨緩,有些年頭還有下降。這個比例在1990-2000年間基本穩定,有些年頭還有緩解。美國的雙赤字也時有緩解。   


到了2000年,由於911事件,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美國有關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美國的總債務和GDP的比例陡然增加。從2000年的1.8倍左右,上升到2005年代2.28左右。於此同時美國的外債總額大幅度增加。達到了前所未有地步。   


以上講的是美國經濟的總體的槓桿效應。美國經濟危機從2007年中期算起以快兩年,美國經濟和金融體係經歷了痛苦的將槓桿效應。但是殘酷的事實是,美國經濟的總體槓桿效應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略有上升。由此可見美國的金融危機有多深。   

也就是說,美國經濟早就資不抵債。出現旁氏化現象。   

  

第二.資本牟利導致金融體系槓桿效應增高。資本的衝動是盈利。但是,由於美國雙赤字的上升,美元價值的虛高,導緻美元資產大量氾濫。結果是美元資 產的回報利下降。資本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會走向反面。資本追求利潤,往往會導致資產價格普遍上升。資本價格的上升,有會導致未來回報率下降。這種未來回 報率的下降導致對資本生存價值的挑戰。這是資本無法避免的自我否定,是資本無法逃避的自我宿命和法則。美國新自由主義體制的特點就是解放資本,讓資本去追 求最大利潤。這種現像在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嚴重。   

  

資本回報率的降低,迫使使最求利潤的資本開始追逐槓桿效應。為了提高資本回報率美國的金融體系開始把經營的重點放在債務上。依靠債務的擴大來提高 槓桿倍數,通過提高槓桿倍數來提高所經營的資產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私募基金,CDO,各種衍生債券,LBO,等等開始大勢氾濫。銀行開始大 規模的擴張自己的資產規模。為了擴張自己的資產規模,許多金融機構採用了不少的“創新手法“。例如,現在困擾美國金融體系的不只是次級貸款,還有優等貸 款。有一種優等貸款,叫做”由你選擇支付方式“的房貸。投資者貸款買了房,但是每一個月的房供多少有房主自己決定。你可以只付利率,也可以只付一部分利 息。剩下的利息部分,加到你的貸款你。這種貸款可以讓放貸款的銀行的貸款總額不斷上升。還有信用卡。為了吸引客戶,許多銀行不惜開出零利息的條件,吸引新 客戶。再例如LBO。有許多LBO案的投資人,只有一點自有資本。在看準了捕獲對像以後,往往是向華爾街投行獲取巨額貸款,用於收購捕獲對象。當然,華爾 街得到的回報是高額的佣金。然後,華爾街又將這筆巨額貸款,通過證卷化賣給其他投資者。所以,LBO案是四兩撥千斤的賺錢方式。許多對沖基金的槓桿倍數達 到幾十倍!   

  

筆者曾經在一些會議上與人討論時質疑過這種經營模式。但是,當音樂還在響的時候,有誰會在意這些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本人在11月底文章中指出,美國的金融危機早已不是次級貸款的問題,而是整個金融體系的全面危機。   

  

以華爾街為了,華爾街在鼎盛時期,以極少的自有資本為槓桿的支點,輕爾易舉的撬動了幾十倍的資金,得以輕而易舉的為其不斷擴張的資產提供大量的資 金鍊。按華爾街自己的計算,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在2007,其運作的資金達到資本的30倍左右。如果考慮到期資產的高風險性,加上許多沒入帳的資產, 加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其動用的資金遠遠超過其帳上公佈的數字。華爾街的投行,無不以幾十億幾百億的自有資本,運作起幾千億幾萬億的資產。華爾街五大銀 行,除去貝爾斯頓經營的總資產在2006年增長23%,2007年底再增長17%。是年底,該四家投行經營著高達38763萬億美元的總資本。 2007年底美國GDP總額是14。03萬億美元。也就說,四家投行經營的總資本相當與美國當年GDP的27。6%。而且,這種資產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 GDP增長的速度。按名義價值計算,2007年美國GDP增長約4。94%,但是華爾街的總資產增長速度(17%)比美國GDP高了12個百分點!   

  

資產規模的擴大和槓桿倍數的增加是美國新自由主義體制的基本特點。這種種槓桿效應在經濟上升,房價上升到時候,能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在經濟下降,資產回報率下降時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所以,這種高槓桿的金融體系,依賴於高回報的神話上面。一旦這種神話破滅,這種體係就會破產。這種金融體係就是一種旁氏計劃。一旦投資者要抽回投 資,它將和任何旁氏計劃一樣面臨破產。這種金融體系,爆發危機只是遲早問題和時間問題。次貸,只是一個誘因。沒有次貸,還會有別的什麼貸。   

  

所以,雖然這是一場次貸引起起的金融經濟危機,但是假如只是從次貸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只會忽視問題的實質。也會妨礙我們自己有效的預防金融風險。   

  

以上,歷史回顧表明目前的危機既不是陰謀論,也不是監管不到位。當然,假如監管到位意味做要抑制資本的盈利衝動,那我還是同意“監管不到位論“。這種監管到位本身意味著對資本體制的局部否定。   

  

  

二美國政府的反危機失誤

  

鑑於美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全面龐氏化,美國面臨的問題比想像的要嚴重。遺憾的是美國政府在危機開始是的一系列做法,沒有對症下藥。我在11月的文章中已有提及。現在想做進一步的討論。   

  

一.沙灘上的宮殿--對美國金融體系的基本判斷。要知道,這個龐氏計劃裡面剩下的許多資產都是無法正確估計價值的資產。對許多金融機構而言,那些 能買出有市場的資產,早就為了降低杠桿而賣掉了。就像一個破落之家,能變賣的早就變賣了。現在留下來的許多資產,很多都是既沒有市場,有沒有價格的資產。 建立在這種資產上面的美國金融體系,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宮殿。一點流水就會將它沖刷掉。   

  

美國政府迄今為止已經開了大約8萬億美元—其中包括財政計劃,和聯儲會的收購資產計劃,和擔保計劃。但是,這8萬億的賬單(將另文敘述),並沒有 起到提振投資者信心的目的。可見美國金融體系的問題有多大。美國還能開出幾張8萬億的賬單。現在困惑美國金融體系的不只是次貸,是幾乎所有的貸款,包括有 等級貸款,消費者貸款,LBO,等等。假如,美國經濟下滑的趨勢不能在半年左右止住,美國金融體系的前景不堪設想。假如讀者有興趣可以打開美國大金融機構 的資產平衡表讀一讀,就知道問題有多嚴重。半年左右,美國今天那些優秀的銀行,也可能變得有支付能力問題。   

  

如前所述,出現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放縱資本的體制。其實從80年以來,美國一共產生了三次資本泡沫: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 商業不動產泡沫,90年代末-2000初期的技術泡沫,加上目前的金融危機。為什麼,在短短的三十年中,資產泡沫一次又一次的發生?為什麼?資本的逐利的 衝動總是走向極端?難道真僅僅是許多人認為的監管缺位?難道真是所謂的美國人過度消費?假如美國抑制消費就可以解決問題,那目前美國的消費萎縮是不是就是 美國反危機的最佳措施?   

  

二.美國政府反危機的失誤

  

首先,反危機最初把問題僅僅當成了一個流動性問題。但是,問題其實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流通性問題。雖然,危機最初從流通性問題爆發出來。問題的根源 就是,資本在極度擴張以後,泡沫的必然崩潰。在泡沫崩潰的時期,政府應當從銀行的支付能力角度入手。當時,聯儲會當時的判斷是流動性問題。聯儲會的政策手 段從傳統的三件擴大到11件。其中許多措施的出發點都是對付流通性問題,降低利率差。現在美國金融體系的問題的支付性問題。當時的思路是,只有解決了流通 性問題,金融體係就會自動的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是到了去年9月,雷曼破產以後,美國政府才開始認識到問題不只是流動性問題。   

  

毫無疑問,美國政府的這種對危機的判斷失誤,導致了反危機時間的拖延,導致了問題的惡化。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經濟在持續惡化。假如這種惡化的趨勢得不到遏制,幾個月以後,即使美國那些優秀的銀行,也很難避免支付性問題。   

  

其次。美國政府沒有一開始就從體制上下決心解決問題。這次金融危機是美國所謂的“自我規範“市場體制的一種破產。然而,體制性問題由於利益結構的原因,也是最難以解決,最耗費時間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經濟危機在回暖以前,還會惡化。   

  

再次,反危機最初把危機僅僅當成了一個次貸危機。對危機的廣度和深度判斷失誤。其實,所謂的次級貸款,以及後來的金融資產的全面惡化等,其背後的 決定性因素都是經濟。以目前的情況看,假如失業率上升到10%左右,美國不僅房屋價格要下降,導致房貸全面崩潰;而且其他的消費者貸款也會因消費者還款能 力下降,而崩潰。假如,美國不能有效控制失業率,假如失業率不斷高升,美國銀行的大面積倒閉就有可能產生。   

  

現在美國新政府出台了一些新政策力求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同時還出台了緩解房屋貸款壓力的政策。這些措施的出發點是從就業和房屋價格的角度來解決 經濟金融危機。應當說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是,這些政策的(包括7000多億的經濟刺激計劃)第一有滯後性;第二是不是對經濟有持續的推動力尚待觀察。   

  

  

三.美國銀行國有化和中國的潛在損失。   

  

解決美國今天的問題的出路,不再是加強監管,或者多一點監管。必須是國有化。本人在許多場所提倡美國對金融體系實現選擇性的國有化。鑑於美國金融 體系今天面臨的困境,國有化幾乎是唯一出路。國有化不在是一個幽靈,而是美國今天面臨的走出危機的一種現實選擇。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奧巴馬政府也許會在 6-8個月以後開始採取銀行國有化政策。   

  

對於一個槓桿率達13%的金融體系,只要總資產減值7.7%,整個金融體係將變得沒有支付能力。由於美國今天經濟的持續惡化,房價持續下跌,消費者信用壞賬率持續上升。 7.7%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比例!   

  

由於美國的大銀行的資產如此巨大,其帶來的系統風險如此巨大,其本身面臨的問題如此之多,美國金融危機已到了非採取國有化不能不出危機的地步。第一批國有化的銀行可能是花旗和美國銀行。目前奧巴馬政府在全力否認國有化的可能性。   

  

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是依靠給問題銀行提供資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些措施是不成功的。銀行國有化使美國政府得以控制銀行,然後清理銀行的資產,清洗其中的不良資產,已達到重整銀行體系的目的。   

  

銀行國有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現有股東的權益將幾乎全部沖銷。中國金融機構必須全面評估,假如美國銀行國有化,中國的損失有多大。關於此點,本人不便多講。

金融海嘯隨筆

金融海嘯隨筆

深圳發展銀行

作者:康典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2-22



作為金融從業人員看金融危機﹐算是一次難得的經歷。

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講的是一種視角和境界﹐講的是客觀的觀察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超脫和一定程度的距離﹐以取得一個較為完整 的視野。這是有道理的。然而另一方面﹐人們發現光有完整視野並不能滿足觀察的需要﹐尤其是對於現代金融運作來講﹐其操作的複雜性和變化的難以掌控已經讓它 越來越帶有近乎巫術般的神秘色彩﹐這就使得人們不由自己地靠向前去﹐即想看門道又想看熱鬧(或是湊熱鬧)。依常言所講﹐看門道是內行的事兒﹐看熱鬧的則多 屬閒人還不懂行—有點像天漢州橋上那些看楊志跟牛二PK的圍觀者。但是﹐現代金融這種東西﹐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真正是內行呢﹖然而換個情景﹐在一眾無所不知 無所不曉的名人名嘴名家看來﹐又有幾個人願意聲明自己對此缺乏研究﹐不懂﹐不敢置喙呢﹖

金融危機中的圍觀者﹐除開其它不算﹐應該還包括這麼兩類人﹐一種是原本的行家﹐或稱疑似行家﹐現在突然發現胡塗了﹐原來的分析和預測失了準頭﹐現 在急於搞明白點﹐多少靠點譜﹐可以繼續做行家。另一種原本就不是行內的﹐各種原因被捲了進來﹐現在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多少懂點門道的瞧熱鬧的。

筆者不是經濟理論科班出身﹐一不留神掉進了金融業。自金融危機以來﹐迫於壓力﹐不能不花時間靠近觀察﹐一邊看一邊琢磨﹐有了感想﹐還得划拉兩筆﹐真心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個多少懂點門道的﹐看熱鬧的。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危機雜談之一
幾年前看美國經濟﹐總覺著看不大懂﹐有點眼暈。

一是房地產長盛不衰﹐房價是芝麻開花年年漲。按說這啥事兒都講究個週期﹐可美國的房市怎麼就跟沒有周期似的﹖有的駐美朋友耐心地對我講解—就像是 在北京﹐我耐心地跟扛著鋪蓋卷找公交車站的民工講解那樣—這舊金山市自打建市以來﹐房價就沒跌過。我不覺為自己的少見多怪有點冒汗﹐可是心裡還是惴惴地想 著﹐那美國其它城市﹐也都跟舊金山一樣嗎﹖見到去美國的一些老相識﹐個個依次搬進了大house﹐就跟排隊上公共汽車似的﹐包括我那個研究生畢業沒幾年的 外甥女﹐看著她們新買的大house照片﹐還是忍不住要跟她們反複驗證一番﹐生怕她們一時想不開﹐跑去china town倒了兩把白面兒。

再就是美國老百姓那是真有錢。雖說是他們在銀行里其實沒存幾兩銀子﹐可是就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每次出手都不凡。房子是越住越大﹐車也是越開越 靚。這一回﹐我倒是再沒有提問那些老相識們現如今開什麼車了。你想﹐房子都買到那麼大了﹐那車庫還能是用來作豆腐房的嗎﹖如此類推﹐家用電器﹑飾物家具﹑ 戶內戶外﹑床上床下﹑廚房客廳﹑大人貝貝﹐哪一樣不得般配著來﹖不用細算﹐拿眼一瞟﹐應該也不是個小數目。常言道窮家值萬貫﹐富家的價值那還用說嗎﹖

如此﹐美國的富有還真是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其實關鍵還不在於富有﹐而是這種富有﹐不是僅僅體現在若干個別人﹐個別家庭﹐個別階層或個別群 體。甭管啥人﹑啥出身﹐惟其可以向銀行借到錢這一點﹐比照著一眾背著成口袋現金來自大洋彼岸的富豪們的一擲千金來講﹐豈不是能更給人以值得信服﹑值得稱道 和值得讚許的印象嗎﹖

後來﹐長期資本倒閉了﹐科技股泡沫爆裂了﹐安然破產了﹐加上“9.11”﹑伊拉克戰爭﹐美國的道指暴跌﹐納指更是從五千點一落直下到一千多點。依 據咱對於經濟學中財富效應的理解﹐心想這回美國的老百姓總可以歇歇了。可是﹐隨後的消費指數出來﹐才發現美國的個人消費“依舊強勁”﹐經濟基本沒受影響。

這一回﹐我是真的從心裡對美聯儲的格老感到悚然了。為什麼﹖一是感到這位格老的功力實在是有點高深莫側﹐那樣的一種危難局勢﹐憑著他的輕鬆幾招﹐ 就可以轉瞬間無中生有﹐化險為夷。然而﹐固守在腦子裡的習慣性思維卻也在止不住地質疑著﹕這種措施真的能持續有效嗎﹖這是不是在用強心針或強補之法取代對 一個機體的正常治療和必鬚麵對的調整呢﹖

現如今﹐一切都變了﹐一切都似乎是清晰了。

人們在認真地討論著格老的過失和錯誤﹔討論著美國金融機構的貪婪﹑對沖基金的罪惡﹑監管機構的失職﹔討論著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和經濟學 家的弱智……人們突然間發現﹐前些年幾近瘋狂的消費狂歡﹐原來不過是提前花掉了孫子的錢﹐發現每個美國家庭都已背上了五萬美金的負債﹐甚至更有人極而言之 地宣布自己的發現﹕美國已經技術性破產……

聽著這種種激烈﹑高深且玄妙的討論﹐我總感覺茫茫然進入不了情況﹐而在我腦子裡忽然冒出的﹐卻是一句似乎難登大雅且顯得不大著調的﹑搞不清出自哪個電影的台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曾經有份報紙如此形容美國前幾年的消費盛況﹕美國人天一亮就開始購物。

但問題是﹐錢從哪兒來呢﹖現在﹐專家們對錢的來源已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其一﹐從房子來。它的邏輯是﹐每個人都可以(應該)有自己的住房﹐沒有咋辦﹖你可以去找金融中介或直接去找銀行。你窮﹐你付不起首期或供款﹐中介和銀行 會幫你想辦法。有了房子﹐它注定很快就能增值﹐於是﹐你又可以就增值部分再向銀行借錢﹐於是﹐你的手裡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錢源﹐就像是藉錢買到了一個聚寶 盆。據說﹐憑著這一條﹐自1997~2006年﹐美國的房主們就從銀行借出了超過九萬億美元﹐從而派生了九萬億美元消費﹐增加了九萬億美元的財富。於是﹐ 高房價﹐就成了高懸在美利堅天空的不能墜落的太陽﹐因為不墜落﹐意味著消費盛宴的延續﹐而墜落﹐則注定是崩潰式的災難。

—其二﹐從信用卡來。在美國人的消費過程中﹐使用信用卡作為支付手段是最普遍和基本的支付形式。並且﹐還需要說明的是﹕信用卡賬戶裡是不需要一定有錢的﹐ 或者說﹐是往往沒錢的。怎麼辦﹖通常的辦法是多辦幾個卡﹐利用每個卡的透支額﹐倒換著花。於是﹐在我們的視野裡﹐就出現了頗像是雜技演員拋瓶子的情景﹐或 者說﹐當瓶子太多時﹐就更像是在玩兒刀子了。於是﹐信用卡透支﹐就成為同時出現在美國天空的不能缺損的月亮﹐惟其不缺損﹐那些個越來越多的在腦袋上飛舞的 刀子才不致真的掉到自己腦袋上。

—其三﹐人們不存款﹐銀行去哪兒找那麼多錢去貸呢﹖銀行找到的辦法是﹐把這些貸款包裝成優質證券產品﹐然後再賣他個好價錢。於是﹐那些貸出去的充滿風險的 錢﹐就安全地連帶著利潤回到了銀行的手裡。於是﹐那些多如牛毛﹐被包裝得艷麗無比的證券化產品﹐就變成了佈滿美國天空的閃爍星斗。這是一個群星薈萃的天空 ﹐而傾其錢囊來追捧這些明星的﹐則是來自全球的財富管理者們﹐則是來自全球的投資者們。

如今﹐當年舉行輝煌盛宴的地方﹐已經進入了杯盤狼藉的殘局﹐一片悲哀衰敗之狀。不覺讓人想起了“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的 名句。人們憤怒譴責著製造這場百年難遇災難的責任人們﹐這自然有其道理。然而我又想﹐那些從銀行借走九萬億美元貸款去消費的百姓們﹐真的會算不清自己一年 能掙多少錢嗎﹖

十年時間﹐歷史畫了一個圓圓的曲線﹐講述了又一個版本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它擊破了一個持續多年的“精英創造奇蹟”的嘗試﹐在正告人們不要心懷僥倖﹑投機取巧的同時﹐認真地告訴人們﹐太陽是要落的﹐月亮也是會缺的﹐腳是要踩在地上的﹐欠賬總是要還的。

還﹐注定是痛苦的—危機雜談之二
早晨起來﹐照例是先趴到計算機前看看昨晚的美國股市收在了哪裡。還行﹐還在掙扎……

就全週來看﹐下行趨勢無可置疑﹐所幸週五出了個似是而非的好消息﹐使得股市借勁兒又彈了一下﹐才使得整周行市看起來不至於太慘。

其實﹐把周期看得稍長一點﹐可以明顯感到一種步步緊逼的壓力。這種感覺對於我不算陌生﹐當年亞洲金融危機降臨時﹐就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後來回想﹐ 金融危機中真正恐怖的﹐其實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泰山壓頂﹐頃刻間股市丟了千多點。因為這種時候一般都會有種被打傻了的感覺﹐一時間覺不到疼﹐也來不及害怕。 而隨著往往會遇到幾乎同樣強勁的反彈﹐被打傻了的可以藉勢出擊﹐恍惚中又能收復百分之七八十的失地﹐找到點反敗為勝的感覺。

真正可怕的﹐其實是一種類似於幽靈般的步步逼近﹐你反抗一下﹐它退一點﹐然後緊跟著又逼了過來﹐幾經周折﹐你已在不知不覺中退進了深淵……香港業 內人士把這種情景命名為“陰乾”﹐細思量﹐還算形象。但我在觀看這種情景時﹐腦子裡更多閃出的﹐其實是“動物世界”裡蟒蛇獵殺小動物的場景。相對於市場力 量而言﹐市場參與者們的掙扎其實往往是徒勞而無效的。市場會耐心且固執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參與者們對抗所能產生的效果﹐充其量不過是遲緩這一過程﹐並 在這一遲緩過程中耗儘自己最後的資源和能量而已。

在諸多市場參與者中﹐一般來講﹐政府官員最容易不信邪。或是感覺到職責所在﹐或則是過低估計了市場的力量﹐憑藉著手中握有的行政大權和財政力量﹐ 他們一般都會傾向於展示自己抗擊的決心和能力。這種情景會顯得多少帶點悲壯或激昂的色彩﹐最鮮活的例子﹐就是曾經使得全球矚目並激動不已的﹐美國政府的空 前救市以及同時實施的美國歐洲連手抗禦金融海嘯了﹕七千億美元﹑兩院連手﹑無限額擔保﹑政府接管﹑政府注資﹑央行聯動干預……十八般兵器﹐在10月份極短 的時間裡﹐一併發了出來。力量不可謂不大﹐不可謂不集中﹐覆蓋也不可謂不全。然而從圖~1看﹐所有舉措的效果﹐只是勉強止住了指數在10月初由投行危機導 致的急劇下滑﹐並在10月下旬換來了短暫回暖。隨後緊跟著發生的﹐卻是道指一路下挫﹐連破九千和八千兩個關卡﹐把道指一舉拉回到了五年前。

政府再強大﹐其就事論事的救市﹐效果不過如此。  

狂歡是使人興奮的﹐然而狂歡之後的人﹐卻一般都不願意麵對疲憊。花錢是使人愉悅的﹐然而花錢之後的還債卻往往使人痛苦。人們在天性上總是希望盡可 能地延長歡樂﹐增加愉悅﹐同時盡可能地減輕疲憊﹐免除痛苦。因此﹐總是會對那些看起來能夠達到自己期望的救援行動寄予厚望﹐總會聽信那些“冬天來了﹐春天 還會遠嗎”的廢話。其結果﹐也只會是一再自誤﹐一再地被失望掩埋。

可嘆﹐古今中外﹐正視錯誤﹑承認失敗﹐竟是人類永遠面對的最大困難。

讀新聞﹐最為醒目的﹐其實應該是來自花旗集團的消息。先是花旗集團宣布﹐計劃裁掉5.2萬名員工﹐削減大約一百億美元的開支。隨之又傳出消息﹕管理人士開始考慮拍賣部分業務甚至將公司全盤出售。

美國的危機﹐在經歷了政府令人眼花繚亂的救援之後﹐在七千億的救市款已用去一半之後﹐人們突然發現﹐發軔於投資銀行的危機﹐已大搖大擺地侵入了美國最為老牌的商業銀行。 “9月份是恐慌﹐因為沒想到雷曼會倒﹐這一次更多的是一種絕望”﹐花旗集團的僱員做如上評價。

此一刻﹐我又想到了那條眼睛放光的﹑興奮的—蟒。

在香港觀察金融危機﹐最好的地方其實是飯館。亞洲金融危機時就是如此—原本熱鬧非凡﹐說話都要貼近耳朵的中環餐廳﹐中午時分竟然是冷冷清清﹐門可 羅雀。前幾天在香港跟朋友吃飯﹐就又重溫了當年的情景。次日回家﹐進家門就听到阿姨在抱怨﹕家裡的舊紙箱沒能賣到往常的價錢﹐因為收廢品的說了﹐現在金融 危機……

崩潰……
痛苦﹐已經開始蔓延—危機雜談之三
出差重慶﹐照例是要找個地方喝茶聊天。

“能告訴我重慶農民工回流的準確情況嗎﹖”提問的是我﹐被提問的﹐是一位重慶的消息靈通人士。近一段時期以來﹐有關問題時時見諸報端﹐對於一個長年遊走江湖的專業人士來講﹐隱隱感覺此事對自己也許會有某些關係。

“每天大約回來三萬吧”﹐朋友答道。

憑藉我自小學起就被有效培訓出來的算術功夫﹐馬上感覺到問題有點嚴重了。

一天三萬﹐一月就是百萬。一個重慶﹐總共在外地打工的估計也就是六七百萬﹐這種回流速度﹐雖說還談不上滾滾洪峰﹐但也絕不是涓涓細流了。

重慶的情況無非是一個例證﹐讓關注的人們能體會到來自美國的風暴已刮到了什麼程度﹑什麼地方。

還是在1987年﹐一位王姓青年經濟學者提出了後來被簡稱為“兩頭在外”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受到了高度重視。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發揮中國的 勞動力優勢﹐以國外市場為目標﹐通過引進技術﹑設計和原材料進行加工的方式﹐生產外國市場需要的產品﹐出口賺取外匯﹐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這種構想﹐後來 更在一本名為《地球是平的》[1]的著名著作裡﹐被列入把地球剷平的十大推土機之中。很快地﹐這個理論不僅成為國家上層的共識﹐更是受到廣大地方官員的推 崇﹐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推動力﹐並顯示了強大的威力。

沒過多久﹐我國的沿海一帶開始工廠林立﹐數以千萬計的打工仔打工妹們走出農村﹐湧入了這些工廠。從他們的手裡﹐林林總總無法勝數的﹑過去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產品被製造了出來﹐並通過自己原有的管道﹐送到了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有需求的地方。

沒過多久﹐在世界各地﹐隨便進入一家商店﹐當你想給家人和朋友買件禮品時﹐突然發現找一件非“made in china”都是滿傷神的事情了。據說﹐如今中國所形成的製造能力﹐已可以每年為全世界每個人生產四件襯衫﹑三雙鞋。中國生產著全世界83%的集裝箱 ﹑75%的鐘錶﹑50%多的照相機﹑80%的打火機﹑50%的電風扇﹑30%的家用空調﹑29%的彩電﹑70%的家用陶瓷﹑50 %的電話機﹑42%的顯示器……這是一個增加速度快得令人目眩的目錄﹐反映著神州大地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同時也映射著一個全球化的盛大場景……打工仔 (妹)們每年將數百億所得匯回家鄉﹐滋潤著一個個貧瘠的山村鄉鎮﹐供養著更大數量的留居在農村的老人和孩子們。與此同時﹐外國的消費者享受著廉價優質的商 品﹐跨國公司賺取著數目驚人的利潤﹐而中國則享受著空前的經濟增長﹑積累起龐大的外匯儲備……

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有些學者們已開始論證著﹕按照這一速度﹐再過20年﹐將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情景﹖

然而﹐我猜想﹐這種論證很可能對以下兩個問題有所忽視或缺乏足夠重視﹕

1﹑為數巨大的出口產能的穩定運轉和持續增長﹐是建立在來自海外市場的需求的穩定及持續增長的基礎上的﹐然而﹐這種需求的穩定性和持續度究竟如何呢﹖

2﹑這種對海外市場依賴性極強的現代化建設﹐在推動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在環境和生態的維護治理方面﹑在民生福利(例如國民的醫療﹑教育﹑住房安排等)方面﹐卻導致或留下了巨大的虧欠﹐這種虧欠﹐會使得這種增長變得難以持續。

觀察中國近年GDP等經濟數字的變化﹐其實滿有啟發。

中國GDP的增長﹐在2003年前﹐大致還算平穩﹐基本保持在7~8%之間。然而從2003年起﹐經濟增長突然提速﹐當年超過了9%﹔隨後﹐增長如脫韁之馬﹐一路上揚﹐到2007年﹐已達11.4%。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麼高的增長呢﹖

中國同時期出口數字的演變是值得格外留意的。自2002年起﹐中國的出口開始了一輪速度極高的增長﹕2002年﹐出口增長22%﹐此後一直到2007年﹐相應增長數字分別是34.6%﹑35.4%﹑28.4%﹑27.2%﹑25.7 %。

不難看出﹐出口增長﹐為中國GDP的增長提供著其它因素難以替代的推動力。然而今天﹐當出口發動機露出疲態時﹔當訂單驟降﹐面向出口的工廠一批批 關閉時﹔當伴隨著經濟升溫蜂擁而來的海外游資由於後院起火倉皇撤離時﹔當數千萬的民工空著錢包回鄉時﹔當……時﹐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毫無疑問會面對嚴峻 的考驗。中國經濟將被迫重新面對前面提到的那兩個問題﹐並給出正確的解答。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機﹐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沒有人可以當旁觀者﹐要想生存﹐你就必須是技藝出眾的弄潮兒。

出差回到家裡﹐又聽到阿姨在抱怨﹕現在賣舊報紙要多走好些路了﹐因為原來近處收廢品的改了行—去賣出口服裝了……

蔓延﹐何處是歸途—危機雜談之四
金融危機中﹐聽到人們討論最多的問題就是﹕到底了嗎﹖

人們認真地探討著﹐相互提供著各自聽到的消息﹑交換著各自的判斷和分析﹐議論中充滿著期待﹐不免讓人想起電影裡﹐窮人們秘密談論著解放軍已經打到了哪裡……

面對這樣的提問﹐有時竟感覺難以作答。

天黑了﹐總是會亮的﹐一般是七八成十個小時之後吧。天冷了﹐總是會重新暖和起來的﹐一般也就是四五個月之後吧。股市跌了﹐自然應該會再升起來﹐但是﹐會像白天黑夜一樣有規律地交替﹐寒冬酷夏一樣固定地輪迴嗎﹖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在某些著名專家的侃侃而談裡﹐往往鼓勵﹑暗示給人們一個意念﹕暴跌之後﹐必然是暴漲﹐就像是蹦極一樣﹐觸底即彈。所以﹐你所需 要做的﹐就是屏住呼吸﹑目不轉睛﹑緊緊地攥好鏟子﹑運足氣力﹑看準了一鏟子下去﹐抄它個盆滿缽盈﹐一舒胸中積鬱多時的英雄氣… …

可惜﹐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推斷卻並不是總能得到支持的。

翻到手邊一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著名教授希勒所著的《非理性繁榮》。在這本書裡﹐希勒教授羅列歷史數據﹐指出了自1881~2004年止的美國 股市市盈率情況﹐指明這段區間里美國股票市場市盈率的四個高點分別出現在1901年﹑1929年﹑1966年﹑2000年﹐所達到的市盈率值分別為 25.2, 32.6, 24.1 , 47.2 。四個高點之間的間隔分別是28年﹑37年和34年。

對於眼下這次危機﹐已有美國及各國的名嘴們對今後的走勢作了分析。認為危機後的股市無非是四種狀況﹕V型﹑U型﹑W型﹑L型。所謂V﹐也就是我所 講的蹦極﹐甭管掉多深﹐一觸即返﹐千里江陵一日還。 U﹐無非是起來的慢點﹐為兩岸猿聲吸引﹐加之路過昭君故里﹐心懷僥倖﹐因此多盤桓了些日子。 W﹐大約就不是像U那麼浪漫了﹐在底部要多遭點罪﹐有點像秦瓊賣馬﹐虎落平川。 L﹐應該是從此走了背字兒﹐路漫漫兮其修長﹐我將在黑暗中等待……

專家們說﹐V型絕無可能﹐U型和W型機會較大﹐搞不好L型也會出現—我覺得基本都是廢話﹐幸虧英文只發明了26個字母﹐為理論家們的無限想像力設置了點限制。

沒有理論指導的人像瞎子﹐但全靠理論信條辦事則一定像傻子。

股市的走勢﹐說到底﹐還是要看經濟的基本面。

這次金融海嘯﹐源於美國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錯誤的預期﹑錯誤的心態﹑錯誤的政策指導﹑有意無意的漠視﹑疏忽﹑容忍和慫恿﹐導致 了偏離的日積月累﹐越積越大﹐直到積重難返﹐直到無法維繫﹐直到最後的總爆發。股市的反應﹐不過是經濟基本面矛盾爆發的一個外化體現罷了。

香港著名的股評人曹先生仁超﹐認為美國很有可能會進入一種日本模式的經濟狀態﹐那就是﹐日本經濟自1990年進入衰退後﹐雖經政府多次巨額資金干 預﹐一直疲弱﹐直到今天。從圖~2可看到﹐日經指數在1990年從近四萬點下落﹐到1992~1993年間跌到兩萬點以下﹐此後十餘年間﹐一直在 1.5~2萬間徘徊。這一回﹐又陪著地球村的鄉親們一起落到了更低的七八千點的境地。  

到香港出差﹐聽到有高官放話﹕誓要保住香港一兵一卒。感覺是不是被誰灌錯了藥﹖

結構出了問題﹐就必須大動干戈調結構﹐所謂調結構﹐更深層的含義其實是要調利益。下決心調整﹐有保就有捨﹐有留就有棄。怎麼可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寸土必爭呢﹖

其實﹐在黑暗中待多久﹐主要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應對﹐取決於我們對自己是否有清楚的認識﹐是否肯於坦然就醫﹐是否有正確的醫治方案……

回到家﹐發現阿姨表現坦然﹐據說是因為廢品價錢“反彈”了兩分錢。太陽不錯﹐一場寒流之後﹐迎來的是一個冬天裡的小陽春。

猛想起12月7日曹大師在信報〈投資者日記〉裡的論證﹕這叫熊市第二期。在熊市第二期﹐市場呈反彈狀態﹐表現出向原來的牛市作疑似回歸的姿態﹐但 是﹐這種姿態﹐其實不過是在向牛市作最後的“goodbye kiss”(吻別)﹐從此往後﹐新熊與老牛將漸行漸遠﹐其間或有回頭﹐但至多也就是個飛吻﹐難以有零距離接觸了……
歸途﹐也無風雨也無晴—危機雜談之五
許多年前﹐曾經有機會去夏威夷遊覽火山。

火山並沒有完全沉寂。駛近火山口﹐公路兩旁逐漸透露出一股肅穆之氣。植物稀稀落落﹐留住所有人目光的﹐是那還覆蓋在山坡上的﹑一道道由冷卻了的溶 岩匯集而成﹐直通大海的黑色的石河。望進火山口﹐可以看到最底層的中心部位﹐仍然有煙霧在升起。你可以想像那裡的熱度﹐可以想像在超出人的目力所及的更深 處﹐還有岩漿在蠕動﹑在翻滾……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大海。

火焰已經收斂了往日的驕橫﹐在作出驚天動地的一搏之後﹐正在默默地回補失去的能量﹐在此過程中﹐它會讓人們長時間地記住它的威力﹐在人們敬畏目光的注視之下﹐繼續享有著自己的尊嚴。

大海是沉寂的﹐在經歷了水與火的壯烈碰撞之後﹐它已成功地把所有的激情納入到了自己平和的懷抱裡﹐以一叢叢不時激起的白色浪花﹐撫慰柔化著往日的狂傲和不羈。

站在火山口﹐我突然冒出個奇怪的問題﹕誰是勝者—大海﹖還是火山﹖

這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海洋是看起來的勝者﹐因為它成功地平復了流入大海的熾熱岩流。但是﹐火山並沒有被平息﹐它不過是將自己積蓄的能量釋放給了大海﹐同時藉用大海的水分﹐給人們上演了一幕壯烈的悲喜劇。由此來看﹐在這幕演出中﹐大海豈不只是個配合的角色﹖

有誰可以讓火山不再爆發﹖

有誰可以阻止或熨平火山能量的積蓄和釋放﹖

但是﹐火山的爆發再劇烈﹐卻注定只能是短促的。在炫耀了自己的威力﹑宣示了自己的不可冒犯﹑實施了自己的懲罰之後﹐一般都是把教訓和狼藉留給人類﹐而它自己—卻沉寂了﹐就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

其實﹐在人類的歷程中﹐無論是壯懷激烈﹑驚神泣鬼還是悠然平和﹑恬淡逍遙﹐都是很難達到的。

人﹐總是在路上。

懷著不可抑止的躁動﹐憧憬著美好但荒唐的希望﹐行走著﹔遵循著崇高的理想﹐背負著可能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困惑﹐行走著﹔苦苦追求﹐年復一年﹐一代代﹐一個世紀接著一個世紀……人類可曾變得更強﹑更聰明﹑更理智﹑更文明﹑更成熟﹖

人們行走著﹐為太陽所照射﹐為月亮所陪伴﹐為狂風所衝擊﹐為雨雪所眷顧。然而更多的﹐則是無日無月﹐無風無雨﹐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看不到希望﹐也不至於絕望﹔接近成功﹐但離失敗也並不遙遠。人們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目標﹐達到了﹐卻難以驚喜欲狂。勝﹐是慘勝﹔敗﹐是惜敗。

我想﹐或許我們應該接受這樣的狀態﹑這樣的處境﹑這樣的際遇﹐在仍然延續著的風暴之中﹐踏上回歸之路。接納一點風暴的吹打吧﹐也不要幻想明天就會風和日麗。

回歸之路﹐通常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記﹕寫金融危機﹐原屬無意。不想一拿起筆﹐就沒收住﹐亂七八糟﹐竟搞了這麼多篇﹐自己都有點詫異。好在有朋友提醒﹐這裡就算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了。承蒙各位厚愛﹐耐著性子也一路跟了來﹐過了一段無日無月的日子﹐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

危機第二波的幾大病症

全球金融危機第二波的幾大病症
2009-02-24

很多人認為金融危機是不可預測的,我的觀點是金融危機可以被預測,因為危機的邏輯線條是完整的:整個美國由於大量的金融創新和衍生品的出現,導致了槓桿比率會逐步地放大,而高槓桿的最大問題在於,資產價格出現下跌,這場危機就很難制止,形成惡性循環。

2008年我曾提出危機的四階段的預測。第一階段是次貸危機,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美國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爆發,美國房地產業嚴重衰 退;第二階段是信用違約危機,從2008年6月起,其主要標誌是信用違約掉期(CDS, CreditDefaultSwap)等金融衍生品市場即將出現全面危機;第三階段是利率市場危機,信貸全面緊縮造成長期貸款利率飆升,觸發利率掉期 (IRS)市場危機;第四階段是美元地位危機,全球美元資產出現信心危機,造成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動搖。

我們目前仍然處於危機的第二階段,該階段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是以雷曼兄弟等五大投行的消失為代表,這已經發生。有很多聲音認為危機到此為 止,但我認為危機不僅沒有結束,而且還將發生更大的危機,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危機第二波。除了美國,危機的演進還在全球產生了其他的重大風險。

1.債券市場違約衝擊美國商業銀行體系

信用違約危機的上半場,主要發生在基於地產市場的信貸違約,以及建立在地產信貸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場。而信用違約危機的下半場,將是規模更為龐大的債券市場違約,表現在企業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地方政府債券,乃至國家債券,其中尤其是企業債券市場的垃圾債券市場。

實體經濟出現衰退,首先受重創的就是美國的企業債市場。美國企業債及其衍生市場的規模是22.5萬億美元,這些企業債和按揭貸款一樣被衍生了很多次。而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券,即相當於企業債中的次級債。

目前美國企業垃圾債券的總規模是3萬億美元左右,我們預期未來半年左右,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將從4.5%急劇上升到突破20%,在一年前我們認為這個違約率上升會到10 %的水平,當前我們的估算比一年前的預測提高了一倍,當初的估算是保守的。

從歷史週期來看,一旦美國實體經濟進入衰退,垃圾債券的違約率都大幅提高,1991年和2001年的衰退都體現在了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大幅上升上。垃圾債券的違約危機,及其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對美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衝擊,現在好像被很多人忽略掉了。

垃圾債券的違約危機衝擊的主要對像是以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為代表的美國商業銀行體系,另外還有對沖基金行業和保險公司行業。

上週五,美國花旗銀行股價跌到1.95美元,美國銀行跌到3美元多。在“兩房”危機時,“兩房”的股票也出現了暴跌。美國商業銀行體係也處在這個 危險的邊緣。如果像“兩房”一樣,美國商業銀行體係被國有化,商業銀行體系的巨額負債將會導緻美國整體國家債務規模翻番達到20萬億美元,這會導致市場對 美國國債體系更大的不信任,美國國債融資成本也將大幅上揚。而這將是危機第三階段利率市場危機的先兆。

另外除了企業類債券,美國地方政府的債券違約也值得關注。我在美國所居住的華盛頓地區的小學學校校車已經停開,要家長自己接小孩。我家旁邊的教堂 裡面牧師已經下崗了。華盛頓地區應該是跟經濟周期不太相關的地區,連這個地方都已經到了牧師下崗的程度。美國加州政府可能將是美國政府中第一個出現大規模 的地方政府違約的地區。

2.危險的歐洲

歐洲金融市場的焦點問題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

其一是歐洲銀行系統的問題資產總額將極為龐大。

2月11日,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了歐洲財長們討論拯救銀行系統的17頁秘密文件,文章稱:“歐盟估計歐洲銀行系統問題資產總額可能高達歐洲銀行資產負 債表的44% ……總金額高達16.3萬億英鎊(約為25萬億美元)。”該報導在國際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是該信息的網絡新聞被回收,隨後這段文字被刪除並修 改,內容變為:“估算拯救計劃所造成的總資產沖銷額將相當驚人,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成員國GDP的相對值。”

如果該報導初始提供的數據準確,將提醒我們歐洲銀行體系面臨著規模龐大的問題資產。

其二是過於依賴外幣貸款的東歐市場面臨垮塌風險。

東歐市場垮塌的原理、規模與1997年從泰銖貶值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相當。現在市場認為東歐地區是歐洲的次等地區,每個投資者都在設法逃出去。東歐地區沒有哪種貨幣能不受此影響。從波蘭到俄羅斯,政府債券保險成本進一步上升,而各國的貨幣匯率則在下跌。

比如,2月17日,匈牙利福林特兌歐元跌至歷史低點。 2月18日,波蘭茲羅提兌歐元也跌至近期低點,自8月份以來跌去了三分之一。 2月19日,10年期奧地利國債CDS擴大至127個基點,上週一為117個基點。

東歐問題的核心,在於過於依賴外幣貸款(這些貸款現在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違約)、全球經濟下滑之下西方鄰國對其出口產品需求銳減的結果。

其三是瑞士可能面臨貨幣危機。

隨著東歐國家經濟陷入衰退,貨幣和資產價格加速下滑,導致瑞士銀行在東歐國家發放的大量貸款面臨違約的風險。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指出,總額為2000億美元的東歐國家外債中很大一部分是藉入的瑞士法郎,在全球範圍內流通的瑞士法郎債務高達6750億美元。

過去十年間,瑞士銀行家在對東歐的放貸過程中低估了風險,使得瑞士法郎貸款利率大大低於東歐各國本國貨幣貸款利率,導致瑞士法郎貸款在東歐的規模 急劇擴大。在波蘭、匈牙利和克羅地亞,瑞士法郎成為最重要的外幣,被稱為東歐的“美元”。現在,瑞士銀行不得不發行大量美元債券為自己融資。

3.巨量美元基礎貨幣增發導致全球價格體系急轉?

2008年11月以來,美聯儲創造了歷史上令人驚恐的貨幣發行量。

1913~2008年,美聯儲用了95年時間將基礎貨幣量做到了7500億美元,而外號“直升機上的伯南克”從2008年11月開始,在2個月時間內增發 了同等數量的基礎貨幣,他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印鈔紀錄,兩個月之內,基礎貨幣突破了一倍,現在接近1.9萬億美元。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額已經 超過2.5萬億美元。

很多人只看到了美國政府以財政稅收渠道的救市規模,沒有看到美聯儲通過直接購買債券等各種方式促成的令人驚恐的貨幣發行量。而很多人認為美元基礎 貨幣的暴漲對今後的經濟金融市場沒有影響。但我們認為,美元這種前所未見的貨幣增發,將對今後世界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將會對世界價格體系產生嚴重的衝 擊。

2008年去槓桿化導致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出乎了很多人士的預料,現在很多人士預期世界會否將呈現長期的通貨緊縮。但在2009年以及今後,一個可能的風險是整個價格體系的劇烈反轉,一場惡性通脹可能即在不遠的前方。石油價格可能在面臨另外一次突然而猛烈的衝擊。

外匯儲備管理必須轉變思路

防第二波金融海嘯 我國外儲待多元化
2009-02-24

全球金融危機仍在不斷蔓延,如何保證我國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安全,未來一段時間里金融海嘯是否會出現第二波?針對上述問題,多位專家學者在 昨日召開的“環球財經研究院金融海嘯第二波”專家研討會上表示,金融海嘯第二波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爆發,我國的外匯儲備應當抓住時機,在管理上有所突 破,轉變思路,進行多元化配置。

金融海嘯第二波將來臨?

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表示,各國救市政策並沒有阻止金融危機蔓延,危機來得更快更猛烈了。金融海嘯第二波必然會來臨,其時間點可能在下個月。

在宋鴻兵看來,花旗銀行、美國銀行被國有化或申請破產保護,將是第二波危機中的標杆性事件。宋鴻兵預測,“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券”將是第二波海嘯 的引爆點,尤其是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其整體違約率將從去年9月的4.5%上升至20%。 “屆時,全球商業銀行都將出現重大問題,而黃金價格則會創出歷史新高。”他說。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環球財經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兩位學者對“金融海嘯第二波”的觀點均不置可否。儘管如此,張明也認為全球金 融危機仍將繼續蔓延。他說,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已非常確定,歐洲經濟則可能會更糟糕,而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下一階段,金融危機可能 會繼續深化,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美國的商業銀行、對沖基金將同時出現問題,兩個問題的疊加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加嚴重的衝擊。

我國外匯儲備應多元化配置

向松祚表示,目前美國經濟仍在不斷惡化,美國要救自己,要么繼續發行大量美國國債,要么美聯儲繼續大量增加美元供給。這些都將對我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張明也表示,當前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關注外匯儲備的安全。目前,美國國債有10.8萬億美元的存量,今年可能再發2萬億美元,如果當前經濟局勢持續下去,我國外匯儲備中的1.3萬億美元資產,將面臨美國國債被拋和美元下跌的雙重風險。

張明認為,我國外匯儲備管理必須轉變思路,進行多元化配置非常必要,而且目前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他建議,我國政府應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用外匯儲 備構建能源礦產等戰略儲備資源;二是利用當前股市處於歷史低位,購買國外非金融類大盤藍籌股;三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建議其他國家向我國貸款,並將貸款與 國家利益相結合。

宋鴻兵也表示,我國外匯儲備中持有美國國債的量應該下降,或在外匯儲備資產負債表上配置一定數量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一方面對美國政府繼續發行美國國債構成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外匯儲備持有美國國債的風險進行對沖。

證券時報記者 鄭曉波

奧巴馬救市在製造更大的洪水

奧巴馬救市在製造更大的洪水

2009-02-24

“美國總統奧巴馬試圖用借更多的債務去解救當前的債務危機,就如同抱著柴禾去救熊熊大火,只會將危機越燒越旺。”對於在不到100個小時前,美國參眾兩院表決通過的7800多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宋鴻兵同樣表示了毫不留情地質疑。

2月22日,《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發布他對金融海嘯第二波的預測報告,由於此前宋在美國房麗美中工作經驗,對於次貸的了解,先於國內的學者。

目前,宋已由兩年前中國國際金融貨幣研究領域“第一大黑馬”,變為舉“市”矚目的最大熱門人物,宋鴻兵這次發布觀點時仍然不改其直截了當、旗幟鮮明的風格。

奧巴馬在製造更大的洪水

宋一針見血地指出,奧巴馬政府的救市策略是一個爛帳轉移的把戲,並詳盡揭示了美國政府的救市路線圖:

“小布什與奧巴馬的救市思路,先是試圖政府出錢購買銀行的爛資產以圖恢復流動性,這就好比在洪水暴發的下游去抽水,結果發現洪水越來越多,最終在2008年11月放棄了該企圖。”

“緊接著,保爾森獻計,試圖通過政府向商業銀行大規模注資,以補足銀行的資本金虧空,進而使商業銀行恢復放貸,但世界經濟正處於自由落體般的衰退之中,消費者信貸和企業債、地方政府債券的違約率正在高速上漲,也就是說債務堰塞湖的上游還在連降暴雨。”

“接下來,剛上任就被危機搞得焦頭爛額的奧巴馬終於想到最後一招,那就是成立壞賬銀行,但奧巴馬並沒有多餘的財政力量,他此時預算赤字已經高達1.2萬億美元,也就是2008年創紀錄水平的三倍,唯一的選擇就是大規模增發國債。”

但根據宋鴻兵的計算,要想完全堵住美國銀行系統的窟窿,大致需要3萬億美元,要想恢復“影子銀行”系統的功能,還需要1萬億美元,加上財政赤字 1.2萬億美元,奧巴馬如想在今年控制金融災情,他至少需要5萬億美元以上的新增債務,而這將意味著堰塞湖上游的債務總水位會有驚人的提高。這樣的發債規 模將是往年的數倍,後患是今年下半年的美國國債市場又將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

“所以說,奧巴馬的策略不過是在玩一個爛帳轉移的把戲,他試圖把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爛資產轉移到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然後再通過貨幣增發和通貨膨脹轉嫁到 納稅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但由於納稅人的資產負債表上早已負債累累,更多的債務將使他們更快更嚴重的違約,從而製造更大的洪水量。

實質是支付危機

當大多數學者幾乎將美國金融危機等同於流動性危機時,宋鴻兵這次卻觀點鮮明地指出,這次危機的真正根源是支付危機。

他分析說:美國目前內外債務總量已高達53萬億美元,潛在社保醫保虧空更高達107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僅有13.5萬億,美國的社保醫保體 系已經成為一個歷史上前所未見巨大的龐氏騙局。毫無疑問,這一體系必將崩潰。他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當占美國勞動力總數三分之一的7700萬“嬰兒潮”一 代從今年開始的退休大潮一浪高過一浪時,美國政府的醫療保健和社保體係將出現日益嚴峻的支付問題,同時,這些“嬰兒潮”們的退休帳戶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已巨 虧40%。

因此,“美國龐大的債務堰塞湖已不堪重負,如果洪水不從次貸大堤上漫頂,也必然從信用卡貸款或汽車貸款處決堤。”危機的基本邏輯,是龐大的債務問題導致的支付危機,支付危機引發資產價格下跌,資產價格下跌產生流動性危機

新的身份新的團隊

宋鴻兵發布本次預測報告的身份,是環球財經研究院的院長。

據有關人士透露,剛剛成立並由宋鴻兵擔任院長的環球財經研究院,是一家具有特殊官方背景,同時獲得民營巨資支持的經濟研究機構。

根據公開資料,“環球財經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為曾師從“歐元之父”蒙代爾,在中國財經學術圈內,素有“匯率對中國影響預測第一人”之稱的向松 祚。該研究院的國內研究團隊的囊括大批中國新一代經濟學家,包括許多在中國政界、財經界有影響力的人物,這“確保了能夠為企業提供最具針對性、實效性的先 鋒觀點” 。而國外團隊,同樣也由一批經驗豐富、觀點獨特且極具深度研究精神的經濟學家、分析人士所組成。

對此,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的案例。 6個月前,宋鴻兵曾對國內某照明設備生產商預測,由於經濟危機影響,08年底歐美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將會銳減90%。對方當時將信將疑,結果一語成讖,歐 美國家受到危機影響,大幅度減少進口,進口額度幾乎是往年的10%,與宋鴻兵的預測驚人的吻合。該廠商由於較及時地根據宋鴻兵判斷調整了市場策略,避免了 一場滅頂之災,為此他至今仍然心有餘悸。

宋鴻兵獨特在哪裡?

據一位接近宋鴻兵的人士透露,宋鴻兵在研究過程中最獨特之處,是善於通過釐清主宰當今世界的西方幕後金融勢力集團之間的博弈關係,尤其是探尋統治 世界的“17人俱樂部”,解析歐美兩大金融勢力集團的形成、發展、排擠、衝突、聯合、制橫,以全面地解析當今世界幕後主宰力量的運作和決策機制。

“海外金融勢力集團是一張迄今為止幾乎完全不為中國人所知的龐大的國際金融人脈關係網”。環球財經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稱,“它包括著龐大的基金會、智庫研 究部門、生物製藥集團、國家武裝力量、軍工複合體、無國界組織、秘密精英團體、宗教勢力集團、政府機構戰略情報體系、新聞媒體及遊說集團、司法立法機構、 石油財團等,它的核心則是金融業。”

有一位已成為環球財經研究院會員的企業家稱,和這位神秘而睿智的學者在一起,總能不斷聽到這種讓人醍醐灌頂式的故事和解析。

“只做唯一,不爭第一”,據說這是宋鴻兵擔任院長以後經常和下屬說的話,這對於他的研究團隊,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學識,他的研究方法,他的觀點,甚至包括他的經歷來說,這似乎都是最大的特點。

騰訊財經劉寶強

2009年2月16日

經濟刺激會導致更大的危機

勿把更深的痛苦留給明天

本文見《財經》雜誌總第231期出版日期:2009年02月16日23:19

經濟刺激可能把問題多掩蓋幾年,但這只會導致更大的危機

謝國忠

近來,不少大名鼎鼎的媒體發表文章,把眼下的金融危機歸咎於中國購買美國國債。這種理論認為,貿易赤字國家(如澳大利亞、愛爾蘭、西班牙、美國和 英國等)就像“北京填鴨”,貿易盈餘國家(如中國、日本、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則像“鴨農”, “鴨農”強行給“鴨子”餵食,使這些“鴨子”舉債成癮,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債務泡沫要產生,必須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怪誰?債權人?債務人?還是中間人?三個選項都已經充斥了數不勝數的報導和 理論。指責中國和其他債權國有一種政治上的便利。危機爆發國的政客們,可以通過指責他人來迴避艱難的抉擇。但是,這樣的理論搞錯了因果關係。

個人罪魁與“集體失敗”

在這場舌戰中,目前矛頭大多對準華爾街,也就是“中間人”。

這麼做很自然。看看這些機構的首席執行官吧:他們作出經營決策,認為這會帶來利潤,並依此支付給自己數億美元的獎金,然而,如今,這些利潤都沒有 實現。他們的機構則要么已經破產,要么瀕於破產。伯納德麥道夫500億美元的醜聞,就是華爾街積弊的縮影。普通人很自然地會認為,這場危機的起源正是這些 貪婪的人利用這一體系,為一己之私而搞破壞。我敢肯定,好萊塢能拍出很多源自華爾街的電影,這些情節可比編造的故事強多了,只要忠實記錄就足以拍出好電 影。

我一直在撰文記述格林斯潘在這場危機中的罪過。這些年來,我的不少文章都是關於其催生泡沫的決策。首先是1999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他 決定減息,導致了IT泡沫;然後是2000年,IT泡沫破滅後,他的減息決策導致房地產泡沫和債券泡沫;再到2003年,在格林斯潘任上,一輪新的泡沫生 成。

去年,他在國會聽證時曾聲稱,金融機構高度負債卻未能處理好這些債務,自己對此十分驚詫。言下之意,他當時不了解這些情況。然而,1998年 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垮掉時,幾乎使整個金融體系崩潰,問題就出在槓桿率過高,也就是金融部門負債過多。如果單個基金公司就能把整個體系拖垮, 想像一下,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自營業務這些年來遍地開花,會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多大的風險。 LTCM倒閉後,監管者和分析人士也達成共識,即表外經營項目亦需列入監管。而格林斯潘和克林頓政府的袞袞諸公都反對,因此,這些高風險的經營活動就一直 游離於監管之外,為這次的危機埋下了禍根。

貨幣政策在信貸泡沫的形成中唱主角,且責無旁貸。去年,我和一個朋友爭論危機到底應該歸罪於誰。他說,新興市場的出口導向型發展策略也同樣有 責任。我不敢苟同。其實,泡沫到處都可能產生。如果每個人都盼著會有下一個買家支付更高的價格,都去購買某項資產,泡沫就形成了。 Kitty貓、普洱茶、現代派油畫,都可能成為泡沫。只要供給無法及時對價格上升作出反應,又有某個方面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的注意,泡沫就可能產生。但這 樣的泡沫跟整個貨幣供給比起來,規模相形見絀,其形成無需貨幣供給的支持。而信貸泡沫的規模大過貨幣供給,如果沒有貨幣當局的配合,信貸泡沫不可能產生。 如果說,有人能夠並且應該阻止這種泡沫產生,那就是格林斯潘。

投資銀行囤積金融衍生品等投資行為造成槓桿率飆升,格林斯潘對此不是警覺,而是一次次地聲稱,金融衍生品的繁榮有利於提高效率。他從未認識到,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是投機的結果。不知他是否真對這些事一無所知。格林斯潘是最應該為這場危機負責的個人。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提到,面對艱難的抉擇,出現了“集體失敗”。這是對美國家庭無所顧忌地借貸的婉轉表達。那些無法還清自己債務的借款者 應該受到責備嗎?一些著名的分析人士認為,這全是那些詭計多端的銀行家的錯,是他們炮製了這些複雜的產品,然後來愚弄大眾,才使他們藉下了還不清的債。我 不這麼看。那些借下了“三零”按揭(零首付、零利率、起初兩到三年零本金支付)的美國家庭,很明白自己是在佔便宜。如果房價上升,他們就因房產升值獲益; 如果價格下跌,他們就拍屁股走人,不過是回到從前罷了。他們相當於得到一個免費期權外加一幢有生之年可以安居的靚宅。接受這種交易可謂非常理性。但是,這 就對嗎?我想,要把這些借款人比做無辜的“北京填鴨”,真是太天真了。

當伯南克還是格林斯潘的手下時,他用了一個著名的詞“儲蓄過剩”(savings glut)來解釋美國持久而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在他的理論中,美國是在幫其他國家花掉它們花不掉的錢。
伯南克這麼一解釋,美國拿別國的儲蓄盈餘就顯得無可非議了。但是,如果格林斯潘不肯放鬆貨幣供給,如果監管者取締那些可疑的金融衍生品,如果美國家庭不去借他們還不起的錢,那麼,“過剩”的外國儲蓄就不會流向美國。

比伯南克的“儲蓄過剩”理論更恰當的解釋應是這樣的:美國的體係發展到今天,正適應了對便宜資金的利用。華爾街在利己動機的趨使下接受了這種新商 業模式,其核心就是向美國家庭灌入廉價的外資。雖說美國家庭現在受了苦,別忘了他們曾經享受過一段“錢來伸手”的好時光。這場堆滿外國廉價資金的盛宴,實 在是太誘人了。正是監管的放鬆營造了這樣一場盛宴。 1997年-1998年的新興市場危機後,不少國家渴望積攢美元儲備,美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到了2004年,已經很明顯,盈餘國要是不繼續積攢美元,經濟就要垮掉。這些國家只能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從而一面把自己的產品賣給赤字國, 一面借錢給它們,讓它們用自己的盈餘付錢。這些國家的私有部門對美元的需求降到極低,它們的中央銀行只能接盤所有盈餘的美元。即使他們知道總有一天美元會 貶值,也沒有勇氣不去購買美元,因為擔心重蹈1998年美元不足引發危機的覆轍。

結構性改革正當時

“我們是‘北京填鴨’。”赤字國用這種理由來解釋今天的情形,令人無法接受。這種說法無視那些最強大、最富有國家的自由意願。事實上,正是這些國家的監管 和貨幣政策,使得這些泡沫得以持續。赤字國花別人的錢過了一段好日子,如果他們還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責備借給他們錢的國家,就是不講道理了。

要責備中國的廉價出口產品造成泡沫,真是沒有良心。美國人去沃爾瑪購物是為了省錢。便宜的中國進口產品,並非美國人借錢消費的生活方式的原 因。美國赤字的驅動力是醫療費用,這部分花費佔GDP的比例高達約16%,比其他發達經濟體高出5個百分點。美國人購買廉價進口產品,是因為醫療費用的上 升逼得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美國的醫療體係是造成這一切發生的根源,而別國積累美元的要求,使得美國人有可能在醫療費用激增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相當不錯的生 活水平。

泡沫很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錯誤。羊群效應的心理是人類的弱點,也加劇了泡沫現象。然而,有些泡沫中,有人是故意慫恿羊群效應,並加以利用,從而牟取私利。這些人才應該受到控訴。
狡辯並不只是過把嘴癮,還可能影響行動。如果赤字國責備盈餘國造成了危機,它們就會等後者來解決問題。除了財政和貨幣刺激、銀行救助計劃,它們不會實施改革來平衡經濟結構。這種無所作為會延長經濟下行的時間,並埋下未來危機的隱患。

比如,如果美國用政府借貸來置換家庭借貸,從而提振經濟,也就是把數万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而不是華爾街的金融衍生品,賣給外國投資者。另一方 面,盈餘國也持續購買美國國債。那麼,世界又回到了過去那種不平衡增長的老路上。但是,終有一天,當外國投資者不再購買美國國債,等待我們的就是一個更大 的危機。

所以,最好是現在就解決問題。美國不應只依靠經濟刺激來提振經濟。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計劃,來壓縮醫療成本。照現在這樣下去,2015年美國的醫療成本將達到GDP的20%。如果不真正進行結構性改革,很難想像美國如何避免一場更大的危機。

許多分析人士都認為,美國能夠擺平今天的問題。現在正在討論的經濟刺激計劃的重點將放在投資上。一段時間後,它可以提高美國的收入,使其收支平 衡。按這種策略,美國將繼續依靠外國資金,只不過是把消費變成了投資。這種策略風險很高。政府投資如何能足夠高效,使產能持續提高?外國人願意幫美國解決 問題嗎?還有,即使這種策略可行,收入增長能否趕上醫療支出的擴大?我認為,除非美國大舉改革,否則,最終擺在美國面前的可能就是美元的貶值和超通貨膨 脹。

盈餘國主要是東亞的製造國和石油出口國。對這些國家而言,資金高度集中於政府或是少數私有部門,對其擴大內需形成了主要障礙。比如,新興市場 的美元短缺就是一個分配的問題。新興市場國家中不存在絕對的美元短缺。這些國家仍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他們只需把政府的美元資產換成其美元債務國的本幣資 產。這場危機暴露了這些國家貨幣分配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政府積攢外匯儲備購買美元資產來抵消經常賬戶盈餘;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企業從外國人手中 藉入美元以備投資。難道這些政府不應該更好地配置資金來支持投資嗎?

資產所有權集中於政府及少數個人,是擴大這些國家內需的關鍵障礙。看看中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這些國家吧。它們的所有權都異常地集中。除非能夠更廣泛地分配財富,否則,很難發展出一個消費導向型的經濟。

日本、德國和其他依賴於製造業出口的經合組織成員國,問題就不一樣了。這些國家正在老齡化,因此,不得不通過出口獲取盈餘來積累財富,保證未來的 高生活水平。但是,需求那端已經無法滿足這種模式了。這些國家可能被迫提高當前的消費,而在未來減少消費,也就是,他們無法維持一個不變的生活水平。這些 國家的央行應該發鈔票購買其政府債務,還可以通過減稅來提高其家庭部門的購買力。

多數大經濟體內部都有不小的問題,且各不相同。全球化使其互相融合,因此,過去十年它們走了一條異乎尋常的增長路徑。現在,通過經濟刺激,問題還能多掩蓋幾年,但這只會導致更大的危機。最好是現在就開始結構性改革,邁向一個更講究平衡的增長模式。 ■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2009年2月15日

後泡沫時代的全球衰退

後泡沫時代的全球衰退
作者:史蒂芬·羅奇 更新時間:2009-2-15

史蒂芬·羅奇(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

失衡的全球經濟正發生強烈的泡沫後震盪。在需求方面受到的阻力可能會尤其強烈,因為美國消費者不可持續的無節制開支已經難以為繼。世界其他地區的 私人消費也明顯缺乏動力,支撐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外部需求因而將受到削弱。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需求遲滯將使商品生產商受到間接影響。簡而言之,過去十年的輝 煌將逆轉。

美國消費者緊縮開支很可能成為後泡沫時代全球經濟的關鍵構成部分。其實,美國消費者的緊縮開支早就該開始了。在過去的14年內,強勁的消費增量始 終超出低於正常標準的收入增長步伐,存款不足、過度負債的家庭肆意從房產和信貸雙重泡沫中提取消費所需,使2006年末及2007年初的消費支出佔實際 GDP份額達到創紀錄的72%。但是現在,隨著這一對泡沫的破滅,美國的消費量在2008年下半年以超出3%的年率急劇下降。連續兩個季度的下降幅度都是 創紀錄的。

考慮到美國消費者依然承受著極大壓力——不僅僅是創記錄的債務和低存款水平,而且還有家庭和退休計劃遭受的財富毀滅以及急劇增多的失業所引起的收 入損失——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美國消費佔GDP的份額將進一步下降,可能下降至泡沫破滅前的67%,這一水平盛行於20世紀最後25年內。考慮到逆轉 的可能性很小,這就意味著美國消費量的下調大約還只完成了20%。

全球經濟因此而面臨一個重大問題。美國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消費國,儘管美國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大約5%,2007年其消費者支出大約為9.7萬 億美元,而佔全球人口40%的中國和印度消費量相加僅為3萬億美元,不足前者的1/3。世界任何其他消費大國——特別是歐洲國家和日本的增長動力也無法與 美國消費者相比,過去的十年中,這兩個經濟體的私人消費年均增長率接近1%,不足美國速度的1/3。簡而言之,美國消費者需求將在未來多年面臨緊縮的前景 是擺在失衡的全球經濟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全球再平衡有著明顯的不對稱性,美國消費者的停滯並未獲得世界其他地區消費增長的補償。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中的亞洲來說尤其如此。這是世界上 增長最為快速的地區。 2007年,發展中亞洲國家的出口占GDP的份額達到創記錄的47%,比10年前的普遍比例高出10個百分點。而與之相對,2007年這一區域GDP中私 人消費部分卻從10年前的平均近55%跌至47%,創下最低記錄。

由於缺乏國內消費者需求的補償,發展中的亞洲極易受到外部需求衰退的衝擊。這正是目前顯現的狀況。這不僅是對美國消費者需求將連續多年減弱的預 期,也是對於罕見的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三大經濟體開始同步衰退的預期。因此,亞洲所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目前不是發展放緩就是早已陷入衰退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濟脫鉤的希望和夢想——過度樂觀地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能獲得必要的資金獨自屹立於衰退的世界之中——已經破滅。出口導向型的亞洲國家非但無法做到經濟脫 鉤,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中反而尤其脆弱。

調整剛剛開始,嚴峻的壓力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的幾年內美國消費增長依然會相當疲弱。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私人消費增長則幾乎沒有自發加速的跡象。 制度化的安全網絡尤其是社會保障體系和退休金制度的缺乏,使得發展中經濟體的消費者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消費。轉型中的經濟體尤其如此。例如在中國,過去的 15年內國有企業的改革引起大規模失業,影響到6000多萬勞動者。這導致就業及收入不安全感大大增強,因而引起預防性存款的強勁增長。在中國,消費佔 GDP的份額2007年已經跌至將近35%的歷史最低點。顯然,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出口和投資來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以防止失業人數增加及社會不 穩定。作為長期以來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失衡的中國經濟面對大規模外部需求的衝擊,將遭受巨大損失。只有消費者需求產生強勁反彈,才有可能觸發典型的V形 反轉。儘管有大規模政策刺激,令人遺憾的是,若沒有新的全球消費者出現,2010年後世界經濟的任何恢復將很可能依然弱不禁風。

美國瘋狂囤油

美國瘋狂囤油 中國石油進口銳減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2-14

竇含章
中國證券報

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的當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均出現了經濟大幅下滑,消費萎縮,這使全球對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需求銳減,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和投資者也都對大宗商品市場前景感到悲觀,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可是,就在大多數人看空商品之時,經濟已經陷入嚴重衰退的美國,卻不顧消費量的減少,反其道 行之,瘋狂囤積石油。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2008年12月,美國的原油進口量由上月的2.616億桶增至3.1983億桶,截至本週,美國的商業原油庫存已經 達到驚人的3.5億桶,石油戰略儲備更是超過了7億桶。現在,美國各地的原油儲備倉庫已經紛紛接近存儲能力極限,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的交割點倉庫,庫 存已經增至創紀錄的3490萬桶。這還不算完,倉庫裝不下,就開始用船。目前,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已經租用了30艘超級油輪,這些油輪每艘可裝載200萬至 300萬桶原油,日租金高達68000美元左右。現在,這些油輪都已經裝滿了原油停泊在墨西哥灣沿岸,成為美國的海上浮動油庫。再加上其他小型油輪,僅在 海上漂浮的“油庫”就為美國儲備了超過8000萬桶原油,這相當於全世界一天的石油產量。

與大量進口石油不相稱的是,美國經濟形勢仍不樂觀。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今年1月份美國就業人數降幅達到三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總人數已升至 360萬人,而美國石油提煉業的產能利用率為81.6%,也處於較低水平。這些數據說明,美國進口大量石油並不是因為消費旺盛,而是美國在國際油價處於低 位的時候,有意識地大規模囤積石油。

美國的做法對中國是一個啟示。中國與美國同為能源資源消費大國,能源資源同樣依賴於進口,可是在國際油價低迷時期,中國卻沒有像美國一樣大規模進 口石油。根據海關公佈的大宗商品進口數據,今年1月,中國原油進口1282萬噸,同比減少8%,成品油進口239萬噸,同比下降26.2%,進口未加工的 銅及銅材232701噸,環比下降18.8%,鐵礦石進口量為3265萬噸,同比下降11.2%,環比下滑5.4%,進口天然橡膠60000噸,同比大幅 下降65%,環比銳減45%。

中國作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達7.7%,可是在中國進出口總額都出現同比大幅下降的時候,標誌全球幹散貨航運景氣度的波羅的 海指數卻由去年12月5日的663點一路狂漲至今年2月初的1498點,兩個月漲幅高達125.9%。這說明雖然中國進出口的海運量下降了,可是全球其他 地區的海運量卻在上升,這與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正在積極囤積能源、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兩年,中國外匯儲備以超常規的速度增長。這一方面標誌著中國財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帶來嚴峻挑戰。在傳統的外匯儲備保 值手段中,購買美國國庫券佔了很大比重,可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國庫券的收益率正處於歷史低位。那麼,在國際資源價格大幅下挫的今天,中國是不是應該 運用外匯儲備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做些準備呢?

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處於低位時,調動政府和企業大量購買海外能源資源的積極性,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自身的任何能源資 源只要一人均立即就會排到世界倒數水平,能源資源不足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因此,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之時,大量進口能源資源,既 符合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要求,又解決了國家發展的長期戰略需要。對於在許多領域都藉鑑了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不妨也藉鑑一下美國灌滿所有石油倉庫的做法, 積極行動起來。

延長經濟下行的時間

貿易赤字國是無辜的“填鴨”嗎?
[2009年02月13日19:22]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謝國忠:狡辯並不只是過把嘴癮,指責債權國會延長經濟下行的時間

【背景】美國參眾兩院對奧巴馬財政刺激計劃投票

2月13日,美國參眾兩院將投票表決奧巴馬的789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此前,眾議院與參議院投票通過的版本規模分別為8190億美元和8380億美元。刺激計劃的最終規模加大了該法簽字生效的可能。

新的刺激計劃中,35%來自減稅;在政府支出項目中,交通、環境、寬帶網推廣和其他項目在內的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為1500億美元,佔全部的19%。

奧巴馬此前已多次敦促國會議員以大局為重,盡快放行這一經濟刺激計劃。他稱該計劃將為美國挽救和創造300萬-400萬個就業崗位,並幫助美國經濟最終走出當前危機。

《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目前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也許可以把問題多掩蓋幾年,但最終只會導致更大的危機,結構調整才是治本之策。

最近有些人把眼下的金融危機歸咎於中國購買美國國債,謝國忠對此並不認同。他說,這種理論認為,貿易赤字國家(如澳大利亞、愛爾蘭、西班牙、美國 和英國等)就像是“北京填鴨”,貿易盈餘國家(如中國、日本、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則像是“鴨農”。 “鴨農”強行給“鴨子”餵食,使這些“鴨子”舉債成癮,最終一發不可收拾。指責中國和其他債權國是債務國在政治上的策略,危機爆發國的政客們可以通過指責 他人來迴避艱難的抉擇。但是,這樣的理論搞錯了因果關係。

“我們是北京填鴨”,赤字國用這種理由來解釋今天的情形,謝國忠認為,這令人無法接受。這種說法無視那些最強大、最富有國家的自由意願。事實上,正是這些 國家的監管和貨幣政策,使得這些泡沫得以持續。赤字國花別人的錢過了一段好日子,如果他們還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責備借給他們錢的國家,就是不講道理了。

“要責備中國的廉價出口造成了泡沫,真是沒有良心。”謝國忠說。美國人去沃爾瑪購物是為了省錢。便宜的中國進口產品,並非美國人借錢消費的生活方式的原 因。美國赤字的驅動力是醫療費用,這部分花費佔GDP比例高達約16%,比其他發達經濟體高出5個百分點。美國人購買廉價進口產品,是因為醫療費用的上升 逼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美國的醫療體係是造成這一切發生的根源,而別國積累美元的要求,使得美國人有可能在醫療費用激增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相當不錯的生活水 平。

謝國忠表示,狡辯並不只是過把嘴癮,還可能影響行動。如果赤字國責備盈餘國造成了危機,它們就會等後者來解決問題。除了財政和貨幣刺激、銀行救助計劃,它們不會實施改革來平衡經濟結構。這種無所作為會延長經濟下行的時間,並埋下未來危機的隱患。

所以,他認為,最好是現在就解決問題。美國不應只依靠經濟刺激計劃來提升經濟,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計劃,壓縮醫療成本。照現在這樣下去,2015年美國的醫療成本將達到GDP的20%。如果不真正進行結構性改革,很難想像美國如何避免一場更大的危機。

盈餘國主要是東亞的製造國和石油出口國。對這些國家而言,謝國忠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資金高度集中於政府或是少數私有部門,這對其擴大內需形成了主 要障礙。這場危機暴露了這些國家貨幣分配的問題。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政府積攢外匯儲備購買美元資產,來抵消經常賬戶盈餘;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企業從外國 人手中藉入美元以備投資。

難道這些政府不應該更好地配置資金來支持投資嗎?謝國忠發出此問。資產所有權集中於政府及少數個人,是擴大這些國家內需的關鍵性障礙。看看中 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這些國家吧,它們的所有權都異常地集中。除非能夠更廣泛地分配財富,否則,很難發展出一個消費導向型的經濟。

謝國忠說,多數大經濟體內部都有不小的問題,且各不相同。全球化使其互相融合,因此,過去十年它們走了一條異乎尋常的增長路徑。現在,通過經濟刺激,問題還能多掩蓋幾年,但這只會導致更大的危機。最好是現在就開始結構性改革,邁向一個更講究平衡的增長模式。 ■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謝國忠相關觀點詳見2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讓老百姓少虧點錢

謝國忠:讓老百姓少虧點錢

“烏鴉”先生謝國忠的爭辯與動機


2009-02-14南方人物周刊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那你的動機是什麼?”記者追著不放。眼鏡片後,謝國忠的眼中閃過一絲驚愕的神色,遲疑了幾秒說——“把風險告訴他們,讓老百姓們少虧點錢。”這回答簡單直白得有些匪夷所思。



“人們總覺得,我是要影響別人,要拿我的意見去影響有權力的人,要把股票價格打壓下去,來體現我自己的價值。不是這樣的”


明星經濟學家,經濟巫師,漢奸,賣國賊,海外資本的代言人……

當中國的股市從天堂跌落地獄,全球經濟進入史無前例的大蕭條,謝國忠這位昔日靠經濟分析、預測謀生的投行分析師,現在依然以經濟分析、預測安身立命的“獨立”經濟學家招來了如此之多、群起攻之的口誅筆伐。

在當下中國,這場論戰似乎已超越一個僅僅是判斷正確還是錯誤的經濟命題。

謝國忠有一個外號——烏鴉嘴,因為他總是放出悲觀的論調。據說,烏鴉能嗅出死亡或腐敗的氣味,並由此預言一個人的死和即將降臨的災難。因而在中國文化中,成了一種不吉祥的動物。

論爭的背後

有海外背景並不是一件壞事,但令人遺憾的是,謝國忠先生並沒有利用這種背景更好地為祖國的經濟建設服務,相反卻是利用自己的海外背景來為海外資本代言。

——《每日經濟新聞》2008/4/10《中國股市要提防“謝國忠們”》

謝國忠自命“獨立經濟學家”,但他的身份並不“獨立”,論述也並不“經濟”,而是一個被愚鈍外表和華麗經濟學詞藻包裹的“遏制中國股市的海外勢力代言人”。

——《證券日報》2008/1/13頭版,副總編董少鵬《美國公民謝國忠在對中國股市說什麼?》

謝國忠不是最有害的。信了謝國忠唱空的烏鴉嘴,最壞不過是踏空,少賺點錢;聽了XX天天唱多,搭上去的就是真金白銀,甚至全部身家了。

——資深股民

自2008年4月起的一場空與多、“救市”與“不救市”論戰,從早期的專家、學者和財經評論員在媒體上反擊謝國忠,到如今蔓延、升級到財經媒體的精英們親自上場,在各自的媒體平台上撰寫評論文章,口誅筆伐。其中的多數批評,針對當事人的海外背景、國籍大做文章。

雖然將論爭之起小部分歸結於媒體熱衷故事的八卦本質,但謝國忠還是抑制不住對論敵的憤怒。

“辯論首先是應該在邏輯的框架下。在中國,辯論不講對還是不對,不講是不是真理,而是先定性你是哪一派的,就跟武打小說裡一樣分門分派,你提出一個觀點,別的人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講一個故事。我為他們感到悲哀。”

謝國忠對自己的專業水準有著當然的驕傲和自信,他直接地表示了對那些反對他的專家學者們的某種不屑:

“我不知道學者是誰封的。我覺得,他們連好好的教育都沒受過,沒見過什麼世面,不懂現代文明,還有就是民粹主義——這是我們中國的特色,這可以解釋他們的無知。這是一個悲劇。”

“在中國,政府的力量太強大。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必須去影響那些掌握權力的人。所以人們總覺得,每種意見背後都有利益。人們也養成了思維定勢。他們不知道也不關注,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怎麼樣的,而總是猜測著背後的陰謀。”

在兩年前的一次採訪中,他曾和記者聊起過中國人陰謀論情結的緣起,話題源於當時的一本暢銷書——《貨幣戰爭》。

一位多年研究謝國忠報告的人士指出,謝國忠對美股、港股、台股的研究一直為人推崇,儘管在亞太地區一直有“空頭總司令”的稱號,但一直都有比較高的知名度,也是各國政府的顧問。

“然而,他的這一套為何到了中國,卻變成行不通呢?畢竟我們不能蒙著耳朵、閉著眼睛就去否定跟自己利益衝突的事情,相反地,我們應該理性地正視,了解他的言論背後代表的涵義,尊重人家的言論,甚至是不要把一種善意的提醒忽視了。”

在諸多討伐謝國忠的言論中,“救市派”的財經評論家葉檀的評價較為中立——“他不過是一個有自己的利益考慮,有些固執,還有些許理想的人。”在歷 數了謝國忠預測的成功和失敗的歷史之後,她譏諷了金融領域中海歸人士普遍的“半吊子情懷”——“很難有徹底的、明朗的見解,總是被內部獨立見解與外部的利 益考量、文化差異撕成兩半。”

事實上,謝國忠的觀點向來徹底明朗,坦率連貫,即使在留洋派精英中也是個“異類”。 2006年爆發的“郵件門”事件中,謝的率性和敢於直言可見一斑。

謝國忠天生是個幸運兒,打小天資聰慧,一路行進在社會為選拔、培養精英鋪就的狹窄上升通道上,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業內和社會的認可。或許人生太一帆風順的緣故,常常地,謝國忠表現出的是個人主義的書生意氣,那也是他一直所標榜的“獨立和自由”。

然而,沒有一個人可以宣稱自己“完全獨立”,更重要地,他也清楚,他的觀點與主張對那些掌握中國經濟決策權的權力精英的影響力。離開大摩之後,謝 國忠依然是中國政府頗為倚重的高級經濟顧問。 2008年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舉辦的首屆陸家嘴金融論壇,他是為王岐山、周小川、尚福林和劉明康做報告的被邀出席人士之一。

因此,偏執而有些自我的烏鴉先生——謝國忠,並不總是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008年當中國股市慘跌到1800點左右的時候,10月25日,在被視為官方風向的中央電視台“直擊華爾街風暴”的報導中,端坐在演播室的謝國忠首次表 達了樂觀的信息。後來,竟有媒體打出《謝國忠看多,下月反彈》的標題。

“要考慮到受眾的情緒,如果是在接受鳳凰衛視,我的觀點會表達徹底些。同樣的內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述,然後對受眾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譬如,同樣說1800點的股市,你可以說1800點的股市已經很低了,雖然,1800點的股市,其實股票還是不便宜。”

“在西方,醫生如果沒有對病人說出實情,那就是違法的;但在中國,醫生卻要考慮病人的情緒。”

烏鴉的動機

在許多文明中,烏鴉具有某種特殊的意象。但在唯物主義教育下長大的中國公民謝國忠自然不是一名先知。如果他是“巫師”,經濟學知識和工具就是他占 卜用的龜背——近30年間,中國的知識精英們最孜孜不倦地學習紹介這種西方舶來品。而更多開始關心自己財富增長的普通民眾,也迫切需要一個能為他們掐算財 運、指點股市和房市未來前景的“占卜師”。

謝國忠一直有很強的表達欲。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工程博士的謝國忠去經濟系旁聽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索洛的課。幾堂課下來,發覺“這個工作好,不用動手,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很合適我”。之後他參加經濟系的一次考試,輕而易舉地摘得第一,順利轉系。

後來,他成了一名實用經濟學家,頻頻亮相於各種媒體。這正是經濟學家應運而生的年代,中國經濟飛馳上迅速發展的快車道,人們迫切需要意見領袖們為 他們做出分析和判斷;而一個戴著頂級投行光環的“首席經濟學家”無疑具有某種權威色彩。事實上,謝國忠也一直活躍於各種公共平台,向中國政府積極進言。財 經記者們每次電話打到摩根斯坦利香港的Andy謝辦公室,分機那頭的他總是迅速、清晰地給出他的分析和見解。

恐慌的年代,浮躁的年代,前途未卜的年代。 2006年謝國忠離開大摩之後,一腳踏上2006年底的這一趟快車,越發“火”了起來——他堅定、鮮明的看空言論,他的“不救市”主張,總像是一顆一顆扔進社會情緒火藥桶的火星子。

2007年初,當中國的股市在瘋狂的軌道上奔跑,記者曾採訪過他。已是“獨立經濟學家”身份的謝國忠談及股市、石油、外匯、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進程問題時,總是意氣風發、游刃有餘。

“那你的動機是什麼?”記者追著不放。眼鏡片後,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驚愕的神色,遲疑了幾秒說——“把風險告訴他們,讓老百姓們少虧點錢。”這回答簡單直白得有些匪夷所思。

從某種程度上說,謝國忠的部分預言實現了——2008年至2009年,一場如同蔓延於中世紀歐洲大陸黑死病般的災難忽然降臨,並且迅速蔓延於全球的各個大陸。

按照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權力是把某種意願加諸於他人的可能性。”這種影響別人的慾望,用理想主義上色,就是“啟蒙、改造社會、影響歷史” 。若是被個人的野心和私慾所操縱,那就是權力和控制欲。

謝國忠無奈地指責外界對他的不公。 “人們總覺得,我是要影響別人,要拿我的意見去影響有權力的人,要把股票價格打壓下去,來體現我自己的價值。不是這樣的。”“我沒有覺得股市跌個多少點,我的人生價值就實現了。”

對於自己“獨立經濟學家”的身份,他目前感覺還不錯。 “至少從大摩出來後,還有表達的空間,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他看來,“華爾街過去有給分析師的權力,後來個人表達的自由已很有限了。”

“不能要求太多,我喜歡寫點東西,看看自己的分析正確不正確,有說話的權利,還是感到很自由的。”

他想了一想後,又說:“有人想寫本書,有人想賺很多很多錢。為什麼他們做這些事?其實,都是為了證實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分股票不存在技術問題

謝國忠:分股票不存在技術問題
2009年02月14日華夏時報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最早提出“將國企股票平均分給每個老百姓”的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此後,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在此基礎上作了“發揮”,主張:“國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匯儲備拿出1萬億,兩項加起來一共是13萬億人民幣。每人發1萬元。”

隨後,關於分股和分外儲引發了社會廣泛熱議,不過,央行主管的中國《金融時報》對分股票的建議予以肯定;對於分外儲之說,很多經濟學家和金融人士表示反對,專業人士更是稱,張維迎對外匯儲備的性質根本都沒搞清楚,但支持分外儲的網友不在少數。

關於分股分外儲是否合理,《華夏時報》專訪了謝國忠、銀河證劵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和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謝國忠對本報記者進一步解釋了分股 票的技術操作。不過,他一向反對分外匯儲備,這與左小蕾一致。謝國忠還建議,由財政部發債來補助中低收入者,重點是失業農民工。

分股不存在操作性問題

2月13日,謝國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30年,國家強大了,但是,人民卻沒有相應富裕,出現了國富民不強的不合理現象。國有企業本來就是全民的,把全民的東西還給全民,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

反對謝國忠觀點的人士提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分股票存在技術問題。

但是,謝國忠認為並不存在技術問題:“可以學撒切爾夫人當年所做的,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給老百姓。比如一家國企,股票平均分給13億老百姓後,以後每年分紅,中國每個普通老百姓都會受益。分股票很簡單,13億人都有身份證號碼,銀行給你分過去就行了。”

謝國忠進一步表示,分股票很簡單,可以通過工、農、中、建四大行來分,農村地區也可以通過農村信用社分,就像對農民進行糧食補貼那樣,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如果農民不懂股票交易怎麼辦?”謝國忠說,給農民分錢他一定懂,也可以委託交易啊。每年國有企業的分紅直接打進城鄉居民的銀行賬戶上。

謝國忠反對將分給農民或城市居民的股票由機構集中管理,而是直接發到中國居民手中,或者放在居民的賬戶上。

“謝國忠是個不錯的經濟學家,我對分股票沒有研究。”左小蕾笑著說。但是,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慮,當年,俄羅斯也對國民分過股票,結果這些股票迅速地落到 了少數人手中,在中國,貧富差距還是很大的,如果出現俄羅斯那樣的情況,看似公平地分配了國有資產,事實上會形成更大的不公平,財富會積聚在少數人手中。

財政“不差錢”百姓該分紅

張維迎和謝國忠分股和分外儲的理由主要是,財政有錢,百姓無財力消費,分股和分外儲可以拉動內需。張維迎說:“中國有一個問題是,太多的財富集中在國家、政府手中,而不是集中在老百姓手中,正好可以利用目前這個危機推進改革。”

謝國忠對本報記者表示,政府稅收每年暴增,很有錢;但是,老百姓有很多顧慮,醫療、教育和養老得不到保障,發股票可以得到分紅。

不過,分股票的觀點和分外儲是兩碼事。謝國忠和左小蕾一樣,都撰文論述過外匯儲備的性質,不贊成分外儲。

金融界人士的基本共識是,國有企業的股權是國有資產,理論上可分;而國家的外匯儲備並不是這個國家的國有資產,理論和現實均不存在瓜分問題。

《金融時報》文章力挺謝國忠,贊成分國有股的思路。主要觀點是:謝國忠的觀點是希望通過國企股票的“每年分紅”,讓中國“每個普通老百姓”都受益。在這 裡,“每個普通老百姓”強調的是人人有份的均等分配原則,“每年分紅”強調的是收益的持續均衡和分配方式不需中間環節。至於“將國企股票均分”,在謝國忠 看來,不過是實現這一主張或目標的最佳途徑和載體,所分股票也不過類似於一張享受“分紅”收益的長期憑證。 “但謝國忠的這一建議卻為我們尋找其他類似刺激內需的方式開拓了思路,甚至引入了一個新的值得思考的領域——股票。”

不過,反對的聲音也頗多,主要觀點認為,這不僅與“多數國企已經建立了清晰的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股份制改革成果相悖,而且效果估計也不大。

不過,央行官方媒體對謝國忠提出分股票的思路予以了肯定。

外儲可以用不能分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說過,外匯並不是央行的資產,如果動用,行,你得拿錢來買。

左小蕾介紹了外匯儲備的性質。左小蕾和謝國忠均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不是反對哪位具體的經濟學家,他們都有關於外匯儲備基本情況的文章發表。左小蕾更是說,很早就有人提出過分外儲的問題,“我不存在讚成或不贊成的問題,問題是外儲的本質是什麼”。

她對本報記者說,她最近專門對外匯儲備的定義有過解釋,供讀者參考:外匯儲備是央行的“對外資產”,而不是財政部的資產。不是政府的錢,當然不能 想分就分,假如分了,等於是央行分了,商業銀行或者企業需要換匯,央行拿什麼兌換?這無異於央行直接印票子發給百姓,而不是財政發票子給百姓。這樣,央行 將出現巨大的虧損,這個窟窿誰來補?

左小蕾不厭其煩地繼續解釋說,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這是因為,外匯儲備是央行通過發行人民幣,從企業和個人手上按照當時 的匯率“買”回來的。任何時候企業和個人願意用當時的匯率換出外匯,央行隨時要把外匯兌換出去。另一方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的表現形態是“ 資產”。任何時候動用這些外匯,在國際市場上應該具有銀行發出的人民幣等量的購買力。顯然,外匯儲備對內是央行的負債,對外是央行的資產,不能像4萬億那 樣作為財政收入,通過政府支出直接投入中國經濟運行。

左小蕾進一步說,央行的外匯儲備再換成人民幣進入經濟運行,意味著二次兌換。結果就是人民幣大幅貶值和嚴重通貨膨脹。

王自力對分外儲直接進行了批駁。他對本報記者說:對有人語出驚人地提出將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不敢恭維。這不僅因為外匯儲備在國內不能流通,而且分給老百姓也不便於政府集中控制管理。

引導國外資本促進國內經濟

來源:東方早報
2009年02月15日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眼下的金融危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抓住全球化時代世界領導者的權杖,一躍成為全球商品、服務和資本中心。催生的新的中國繁榮將會延續十年或更久,這個繁榮可能會促使中國在未來二十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最繁榮的發達國家。

中國處在全球產業鏈的底層,通過廉價成本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支撐其經濟的平穩增長。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通過出口原材料來交換中國的廉價 製造品;而日本、德國則通過高價轎車和昂貴技術來交換。美國人呢?他們首先用美元來交換商品和服務,而後再通過高價出售有房屋泡沫支撐的CDO(抵押債務 債權)從外國人手中將美元拿回去。

全球經濟就像個摩托車,美國人的消費是它的一隻輪子,中國的消費則是另外一隻,全球其他經濟體的運行都依靠這兩隻輪子帶動。世界經濟體之所以此前 能夠持續運轉,是因為其他國家的人相信,華爾街的債務工具可以支付美國人的進口支出,同時能夠保證通脹壓力不至於過大。三年前的通脹伴隨的是石油價格的高 漲,此後的緊縮帶來了2006年美國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又過了一年時間,美國次貸市場發生雪崩,再一年,危機蔓延到金融衍生物市場。由此而引發的危機重 創了華爾街的信用,於是乎,摩托車經濟倒下了。

現在,美國向全世界,尤其是針對中國提供了一個經濟復甦方案:你買我的國債,而後我將這些錢拿出來供本國人揮霍,我的消費一旦啟動,你的出口和經濟就有得救了。經濟復甦計劃試圖將摩托車經濟拉回到他原來的輪子上,所不同的是,他讓聯邦政府來替代美國單個家庭消費。

接受這個方案並非中國的最佳利益選擇。首先,這個方案在未來幾年內將會帶來溫和的經濟增長,但緊接著的恐怕是美國國債市場的更大規模的危機。其 次,除卻採取美國方案外,中國可以吸引投資作為其貿易導向(trade-led)模式的一部分。簡言之,它應當與美國採取資本競爭,而不是單單通過出售產 品來增加美元儲備。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國外投資。但這些僅是提升了它的產能,尤其是出口部門的產能。新的策略鼓勵國外資本資助國內資本投資到有望能夠賺取中國富裕階層利潤的行業中去。這樣,有助於中國轉變為由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去,且無須付出犧牲經濟增長的代價。

中國處在一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中心的有利地位:幾乎沒有什麼外債,巨額的國民儲蓄,巨大的經濟規模,這些都意味著它的增長潛力都是相當驚人 的。未來二十年內,借助經濟增長和貨幣升值,中國人均年收入或可從當前的3000美元提升至10000美元。 GDP或有望從當前的4.3萬億美元提升到13萬億美元。這樣的增長無疑會給那些篤信中國輝煌未來的投資者們帶來很多,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能夠成功改變它增 長模式的奧秘所在。

欲啟動這項轉變計劃,中國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資本流入環境,尋求積極主動的城市化戰略來拉動國內需求。首先,中國需要選定某個時間,最好是未來五年內,讓人民幣自由浮動;也就是說,放棄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讓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這種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求經濟體在很多方面都要現代化。當資本能夠自由流動,只有一流的國際投資環境才能夠吸引並確保資本留在國內。同時法律法規 需要加強到足夠確保新體系運作。一個可以推論的結果是,專斷式的管理權限將會受到限制。選定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日期將會如十年前加入WTO一樣,引發新一輪 的改革。

其次,當中國成功吸引外資後,他需要一個戰略能夠引導這些國外資本促進國內經濟的高效增長。否則,這些資本將會被用來營造經濟泡沫,這將拖垮整個 國內經濟。內需的增長依賴於城市化的推進。要想在二十年內一躍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中國需要致力於將其城市化率提升到70%。而且,就長期來看,城市化是可 行的。社會系統必須改變,以使得農民工們能夠紮根都市。

中國的城市化戰略需要致力於建造30個擁有2000萬居民的大都會,這些城市將擁有自主發行市債的權力,社會籌資將有助他們的城市發展。因為他們 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創造就業等方面有著規模經濟優勢,他們將藉助稅收來支付他們的市債本息。當資金充足時,他們將更容易籌集資金,從而加速城市化 進程。當資金稀缺時,他們將會面臨高額的債務成本,從而會延緩城市化進程。總的來看,中國需要將城市化變成一個吸納國外資本的蓄水池。變農村人口為都市居 民是國家現代化的唯一途徑。

全球金融危機為全球化帶來陰影。發達國家可能會求助於貿易保護主義來確保國內就業,這將導致衰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中國處在執全球化之牛耳的有利位置,可望在這一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2009年2月12日

救市措施未能解決根本問題

謝國忠:美國救市措施未能解決根本問題
2009年02月12日鳳凰衛視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據鳳凰衛視2月11日《金石財經》節目報導,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美國救市措施未能解決根本問題。以下為節目文字實錄:

曾瀞漪:不管是向金融體系注資,又或者是說通過的經濟刺激方案當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美國的經濟復甦過來。

謝國忠:對,是的。

曾瀞漪:你覺得目前美國的經濟到底怎麼樣?有人認為說這些方案通過了,其實美國今年的經濟還是很難回滾過來。

謝國忠:對。

曾瀞漪:你怎麼看目前的情況?

謝國忠:原來美國經濟有虛胖,虛胖就是說它搞了一個泡沫,老百姓多花錢了,最終我們大家都怪華爾街的人貪婪、搞遊戲、給自己發獎金,這確實是一部分。

但是美國整個的損失當中,可能有10%是華爾街的人自己放口袋裡發獎金了,你去算一下,我覺得自己夠賺了,那麼90%的損失是(因為)誰呀?當然是美國的老百姓,不花的錢不該花現在不還是吧,所以它虛胖。

現在就是要縮水,景氣不好了,那政府出來看突然就有300萬的人失業了,加上新的勞動力的增長,現在宣布的失業率是七點幾,其實按照原來找工作,現在找不到工作又不找工作了,這些退縮勞動力的人加起來已經有百分之十幾的失業率了,所以政治壓力非常大,對經濟就拖。

不能是你虛胖了要調整的話,今天就全部調了,在政治上過不過去,所以政府有8000億的刺激方案。這個錢是真的花出去了,不是說救市的錢有可能會 收回來的,這個錢花出去是8000億給老百姓,2500億是刺激經濟的,說是搞投資,其實基礎設施就有10 %,很多錢就是亂花的,我覺得宣傳讓大家不要吸煙的就給了90億美金,我覺得這個就浪費了很多。

曾瀞漪:誇張了,亂花錢了。

謝國忠:對,不管怎麼浪費,那就把經濟撐一下,8000億是政府借錢來代老百姓借錢,把經濟撐一下,經濟還是虛胖了,所以美國經濟核心的問題是說 原來花錢花的太多了,這兩個方案解決問題。一個是你少花錢,經濟要縮一縮,一個是你想辦法多賺錢,多賺錢的方案是要花時間的,你得發明什麼東西等等之類 的,這肯定是要花時間的,短線來說就是少花錢。

美國的核心問題是醫療成本的上升,所以美國的老百姓進入到沃爾馬去買東西,就有很多人怪中國,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怪中國,說中國為什麼要藉錢給我,他把自己變成一個吸毒的,怪你是毒販子,但是不是那麼回事。

美國人進沃爾馬去買東西,他是為了省錢,他買便宜貨,他的生活當中的壓力不是說沃爾馬賣給他的東西太貴了,他主要是醫療成本上升,這20年中8%的GDP到16%的GDP,如果它再不改革的話,到2015年就變成20%的GDP,這個國家就破產了。

它的刺激方案裡面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醫療的,為什麼?就是民主黨的一個戰略是說因為醫療要改革太困難了,所以他通過刺激方案,把那個東西塞進去,因為在緊急當中,大家舉個手就過了。

但是在匆匆忙忙的方案裡面,主要是幫助買不起保險的人,給他錢,你把醫療的成本推的更高,原來人家買不起你的保險是因為價格太高,你現在給他錢等於是支持一個高價格嘛,這些國家的東西越來越大,他們談了那麼多還沒談到根層,沒有根子了。

曾瀞漪:好的,謝謝。

2009年2月9日

宋鴻兵預言美元沒落

“下一波是美元危機”
2009-2-8 8:46:12


——宋鴻兵預言美元沒落

宋鴻兵雙手分別拿著一張100美元鈔票和一張100元人民幣,正介紹地區貨幣出現的可能性。 “在激烈的貨幣戰爭中,作為基軸貨幣美元的沒落是必然的。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前所未有的巨大‘金融海嘯’將湧向眼前,美元也將無法擺脫這個旋渦。”

《貨幣戰爭》一書準確地預測了這次世界金融危機而備受高度關注,該書的作者宋鴻兵勾畫的美元的未來並不光明。宋鴻兵曾在美國金融界作為衍生金融商品專家供 職,他在2007年出版的該書中就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和結果進行了分析,並還提出自19世紀周爾往復的經濟危機背後有巨大的猶太人金融資本的“陰謀論”。 由此,宋鴻兵一躍成為了國際金融界關注的人物。 《貨幣戰爭》一書出版後即成了暢銷書,在中國銷出160萬冊,在韓國銷出10萬冊,還將在美國、日本等國出版發行。

宋鴻兵現任中國政府的經濟研究機構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13日在北京接受了記者採訪。宋鴻兵預測的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過程比其他專家的預料得更加黯淡。

宋鴻兵說:“(受急劇的經濟下滑影響)今年下半年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券問題更加嚴重,而這將引發世界主要國家商業銀行的危機,世界經濟也會迅速惡化。”

他將這種狀況叫做繼去年下半年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沒落引發“金融危機第一波”之後的“第二波”。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虧損問題會成為“第二波”的震中。即,世界經濟會呈現出,“第一輪經濟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企業虧損、商業銀行危機、第2輪經濟危機”。

“現在企業債中的垃圾債券比率即將迅速上升。去年引發金融危機的美國住宅貸款規模為13萬億美元,可企業債的規模卻已超過25萬億美元。這就是令人更為震撼的原因。”

宋鴻兵還警告說,全球約達62萬億美元的CDS(信用違約掉期)商品的風險度。他說:“三分之一以上的CDS是向虧損危險極大的‘垃圾債權’投資。雖說截止目前主要是投資銀行的CDS有問題,但如今商業銀行的炸彈(投資CDS及CDS的對沖基金)也即將爆發。”

宋鴻兵還預測說,這場金融危機不會在商業銀行危機上止步,而將進一步升級為“美元危機”。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只能大量印鈔票,要購買國債、企業期票、房貸債券,以求債券市場的穩定。若美聯儲的財政出現惡化,美國政府將會出面救助, 從而國家財政將進一步惡化。由此,美國政府因嚴重的財政赤字將失去市場信譽,並由於貨幣供應過量,在經歷嚴重通貨膨脹的過程中美元將會沒落。”

他預估稱,這個過程將在未來5至10年內成為現實。並且,在美元沒落後的過渡時期,將會出現6到7種地區貨幣,以替代當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他還說:“像現在這樣某一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基軸貨幣的時代必將告終。(經歷地區貨幣時代後)最終如同金本位制那樣,金或銀作為本位幣的世界貨幣(world money)將成為基軸貨幣。”

朝鮮日報記者 李性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