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美國單邊貨幣霸權主義

2010-09-27

美國單邊貨幣霸權主義顯露無疑

美國“匯率報復”本質是“搶”中國稅收

張庭賓

幣金融學上最荒誕的一幕正在發生——匯率是否低估——由議員、官員投票決定,而不是由經濟學家的理論和模型來確定。

9月24日,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通過了該法案提案。預計這項法案最早下週將在眾議院進行全院表決。如果眾議院投票通過,法案將進入參議院立法程序。

這項針對中國匯率的提案,其核心內容是,由議員和官員們單方面確定所謂匯率“根本上被低估的貨幣”的定義,一旦按照這個標準確認了某國貨幣(比如中國)被低估,美國有權對該國進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這個被議員們確定的標準是:

1. 在為期18個月的時間內一個國家的政府長期且大規模地至少對一個外匯市場進行了乾預。

2. 在為期18個月的時間內一個國家的“實際有效匯率”至少被低估了5%。

3. 在為期18個月的時間內一個國家的全球經常賬結餘數額巨大且這種狀況長時間持續。

4. 在為期18個月的時間內一個國家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超過未來12個月償還債務所必需的數量,或超過該國貨幣供應量的20%,或超過該國此前四個月的進口總值。

美國議員們這種幾乎為中國量身定制的卓越理論創新能力,不僅使經濟學家“汗顏”,還會讓經濟學家們“失業”。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16日在紐約表示:“中國通過貨幣穩定保證金融穩定的做法無可厚非,而美國希望通過迫使人民幣升值解決自身經濟不平衡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

按照國際金融學的一般常識,也是WTO的基本原則,一個國家採取固定匯率或者是浮動匯率,或者介於這兩端中間的匯率模式,都是這個國家的權力。經濟學家們從來沒有對某國貨幣被低估的標準達成任何共識,即使對美國土生土長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也是如此。而另一重要經濟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而言,浮動匯率制度的基礎——純信用紙幣本身就是一個扭曲市場經濟的怪物,貨幣體系應當回歸金本位。今年4月,美國頂尖精英前總統克林頓在皮特森研究機構,接受鮑勃·斯奇富的採訪時,表示希望看到金本位的回歸,並稱現在的金融危機源於拋棄了金本位。

但是,在美國議員和官員需要的是——就像IBM向客戶承諾的那樣——“隨需定制”。在2005年的時候,他們教導中國貨幣官員說,固定匯率制度糟糕而落後,中國需要向浮動匯率制度前進;2008年年中以後,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恢復了類固定匯率制度,美國官員議員們卻盛讚中國對全球經濟穩定和復甦的貢獻,絕口不提匯率操縱問題;現在美國國債負擔極為沈重,與GDP的比重年底將達到100%,而各種救市開支和減負慷慨承諾仍在快速增長,美國祇能通過印刷鈔票,任由美元貶值來推卸債務責任,減輕支付壓力,轉嫁財政危機。這時候,他們又將曾經信誓旦旦的“強勢美元”拋在了腦後,希望其它貨幣都強勢,反正只要美元貶值就好。

既然美國和全球的經濟學家無法滿足美國國會和政府這種快速變化的需求。那麼,好吧,我們美國議員就是經濟學家,我們美國官員的需求就是經濟學標準,確定匯率被“嚴重低估”的四項標準,可以用幾天,甚至一個小時就可以商量決定——這個標準太簡單了,為中國量體裁衣就可以的!

這已經是赤裸裸的單邊主義貨幣霸權了!如果真說到貨幣匯率操縱,最大的操縱者就是美國和美聯儲,它一直在濫印鈔票,操縱美元貶值,以此逃避自己的債務責任,並侵吞其它國家的正當所得。它如今倒打一耙,居然還如此理直氣壯!

這種“唯我獨尊”的單邊貨幣霸權主義,其實也沒有必要掛上最後一塊遮羞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地扣一頂帽子,不如雙方赤裸裸地憑藉實力“掰手腕”好了。

美國之所以敢於以自定義“匯率低估”威脅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無非是中國商品有出口美國的需要,美國就可以“敲竹槓”。美國對中國採取了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要求人民幣升值,徵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以及設置各種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社會壁壘等等,包括最新創造的“匯率低估”懲罰稅,無非都是向中國收稅,分割中國的國家財稅收入。

這是最荒誕的一種大國關係:中國人苦幹,給美國人送錢(購買美國各種債券),美國人用送來的錢享受來自中國廉價商品,然後還向中國人收稅。這種霸道已到了“無厘頭”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能不能有點志氣!商品對美國出口全部取消出口退稅——出口退稅本身也是變相將中國稅收轉為美國福利,並進一步加增10-20%的出口關稅。中國進一步減持美國國債,把送出去的錢拿回來!轉而購買中國國債,財政用這筆巨額收入註入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國內需求。

當今中國貨幣金融制度中,最荒誕不經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購買近萬億的美國國債都合法,購買一分錢的中國國債都非法(違反《中國人民銀行法》),只能送給美國人花,不能留給中國人自己花。某些西化精英給中國製造了一個“超級圈套”——外匯儲備只能在國外花,不能在中國花;買美國國債是紳士的,而買石油和黃金是愚蠢的。如此一來,中國出口商品,換得外匯儲備,只能送給美國歐洲花,西方有了錢,又買更多的中國商品,中國的外匯儲備更多……如此反复循環。

由此,美國人坐享其成,勞動、商品和金錢源源不斷地從中國送來,而中國勞工犧牲健康青春、資源外流、金錢流失,不僅人財物“三空”,現在反而成為罪行!

中國人有沒有點志氣扭轉這個單向利益輸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改變這種出口導向型經濟!多留點商品、金錢和資源來改善中國人自己的生活。

即使要出口商品,也應換回來資源,跟亞非拉資源國家建立直接的平等良性的互惠循環——中國購買這些國家的資源,這些國家獲得人民幣,用人民幣購買中國的商品,如此各取所需,這也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正途!

中國完全沒有必要害怕和美國打貿易戰,如果真要掰手腕,中國反製手段很多:1,在美國法案通過前,宣布取消全部對美國出口退稅,並向出口美國商品增收10-20%的關稅,這不僅讓美國再無藉口徵中國的稅,也可以刺激美國通貨膨脹上升;2,中國賣出美國國債,並將其轉為中國國債,注入社保體系,外需損失內需補;3,中國宣布對美國在華跨國公司在中國內地徵收懲罰性稅收,中國企業損失美國企業補……以上措施任何一條都會給美方的匯率操縱懲罰有力威懾,如果兩、三條並舉,可能將美國的第二輪金融危機提前引爆。

面對如此赤裸的單邊貨幣霸權,中國絕不能再妥協退讓。否則一讓再讓,中國必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犧牲品。 (作者為本報主筆,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2010年9月27日

有多套房產人士可以開始賣房

謝國忠:有多套房產人士可以開始賣房
2010年09月19日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 張颯

香港、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見頂!這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昨日在上海銀行秋季投資報告會上做出的表述。謝國忠稱,修正此前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復甦的判斷,他甚至建議,手上有多套房產人士不應再考慮購房,相反可以從當下開始賣房,“尤其是郊區房價翻了5倍的房產,現在就可以賣了。”

“房價已經見頂了,現在就要掉!”謝國忠提醒市場在近期注意房價的拐點,他做出上述判斷是基於四點理由:一是加息預期;二是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調控力度不改;三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弱;四是參考了實際的供應量,“到2012年,房地產的空置率會非常高,全中國13億老百姓要有的房子都有了。”

“我們接下來可能會看到交易量一直在增長,而房價卻不死不活地拖幾年,房地產沒有第二場戲了。”謝國忠表示,在未來12個月,一線城市房價會有小幅下降,在這之後的房價走勢,取決於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

謝國忠指出,一線城市房價漲不動,而二、三線城市房價有很大上漲空間的說法不可取。他強調,在二線城市,住房空置率問題也不容忽視,“房地產發展從來都是在一線城市,若干年後,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的差距可能更大。”

房市將迎五年熊市

謝國忠:中國房市已是溫水煮螃蟹 將迎五年熊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13:29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7日訊(柳新)著名財經評論人士謝國忠昨天為美國《商業周刊》撰文說,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溫水煮螃蟹”的階段——雖然目前還看不到危險,但是隨著溫度升高,危險將大大增加,但是等到房地產開發商和投資人士意識到危險來臨時,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做出反應。文章中說,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見頂,預計未來五年內都將是熊市。

  現在是上海大閘蟹上市的季節。烹煮螃蟹需要將它們放在涼水里慢慢加熱,剛開始時大閘蟹會以為自己仍在舒適的湖底,於是放鬆了警惕。但是隨著水溫的升高,大閘蟹感覺到危險,它們在熱鍋裡開始用力舞動,但為時已晚。你甚至能聽到它們在鍋裡激烈掙扎的聲音,但是一會兒一切都歸於平靜,大閘蟹已經被煮熟了。

謝國忠的文章中說,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地產投資者們正如同放在冷水里的大閘蟹——他們感覺愜意,悠然自得,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沒有人意識到他們頭頂上鍋蓋已經被扣上了,水溫正在慢慢升高。文章中說,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地產投資者們已經入鍋開蒸——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而已。

謝國忠在文章中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見頂,未來幾個月內就將出現調整。他說,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改變和資本加速流出,中國房地產市場將在未來兩年內出現一輪加速下跌。 2012年可能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荒年”。

謝國忠預測,中國房地產市場將迎來一輪持續時間至少會長達5年的下跌,房地產價格平均水平會下跌一半以上。土地出讓價格可能會跌得更多。在地產泡沫最嚴重的浙江,房地產價格跌幅可能會超過80%。

中美貿易是小摩擦而非大戰爭

謝國忠:中美貿易是小摩擦而非大戰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00:33 《新世紀》周刊

  □ 謝國忠 | 文

除非中國限制政府濫用權力配置資源,否則,貿易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加劇,並可能在五年內釀成貿易大戰

美國正在對中國不斷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美國國會就人民幣匯率舉行了聽證會。財政部部長蓋特納大聲抱怨,人民幣升值太慢。施壓似乎有點效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每天都創新高。但是,每次新高僅為小數點後第二位的變化,因此,美方仍非常不滿。美國是否會通過重大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擾亂中美兩國貿易?

  美國“懲罰性法案”會擱淺

在今年11月中期選舉之前,眾議院可能會通過一項法案,擾亂中美兩國貿易。但是,中期選舉結束後,參議院不會批准這項法案。美國可執行的措施無非是禁止進口某些中國產品,主要是仍在美國生產,或對美國的大公司並不重要的產品,例如,鋼鐵、化工產品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些措施可能會使部分中國公司感到相當痛苦,但是,對整體中美貿易影響不大。中國出口的產品中,三分之二是由跨國公司直接擁有,即由它們貼標和配送。中國工廠即使不是跨國公司所有,也和它們的分廠一樣。美國政府是不會破壞這些公司的業務的。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貿易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原因有二。首先,中國貿易在美國的附加值比在中國高。中國製造的消費品在美國的零售價是出廠價的3 倍至4倍。如果貿易遭到破壞,美國經濟可能蒙受巨大損失。其次,蘋果、惠普、耐克等美國公司從中國生產中獲取巨大利潤。它們的產品利潤率很高,因為它們在中國,而不是在美國生產產品。如果貿易遭到破壞,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會暴跌。

理性觀點對近期發展並不重要,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和行動後果決定一切。 11月,美國將舉行中期大選,眾議院可能會高唱著聖母瑪利亞,通過推動針對中國的民粹主義貿易保護法案。但是,即使該法案在眾議院得以通過,選舉結束之後,也不可能獲得參議院批准。金融市場的動盪會說服參議院。

今年前七個月,美國貨物貿易比去年增長24.6%,但仍比2008年低12.1%。 2010年,美國貿易總額將突破3萬億美元。今年前八個月,中國商品貿易比去年增長40%,全年可達2.9萬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15%。考慮到兩國貿易規模,爆發貿易戰的可能微乎其微。

  美國的目標是平衡雙邊貿易。今年前七個月,美國海關數據顯示,從中國進口商品價值1930億美元,出口至中國商品價值486億美元。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36%,進口則比去年增加14個百分點。目前,兩國貿易的發展趨勢是合理的。但是,2010年中美兩國貿易逆差仍會進一步擴大,因為進口為出口的4倍。按當前趨勢發展,如果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開始下降,將需要八年時間。許多分析家認為,匯率出現大動作,會加速這一進程。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的經驗,並不支持這種看法。 1985年,日元兌美元比價翻了一番,但是,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日元匯率也沒有對雙邊貿易逆差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也有人爭辯說,如果日元匯率翻兩番,就會產生影響。我們不知道是否如此。日美雙邊貿易逆差開始降溫後,日本將生產轉移到了中國。美國將製造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拱手讓給了日本,無論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後來如何變化,這些就業機會再也沒有回到美國,因為日本企業可在發展中國家從事生產。

  人民幣低估了嗎?

如果只關注兩國貿易平衡,是能夠找到合適的匯率水平來實現平衡的。兩國匯率達到一定水平,中國某些工廠就會關門大吉,即生產會出現萎縮。這是兩國貿易較快平衡的惟一可能:因為利潤下降,中國企業減產;由於價格上漲,美國購買力下降。這種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將蛋糕做小。我看不出在不破壞中美兩國經濟的前提下,何以達到貿易平衡。

  顯然,人民幣匯率並沒有浮動。因此,有人說人民幣匯率不是以市場為基礎。我並不想說,中國政府已經將匯率設定在“合理”水平。市場也不會這樣認為。上世紀90年代,市場催生經濟泡沫,導致1998年亞洲貨幣崩潰。無論基本因素出現多大變化,都不應該出現這樣巨大的動盪。日元經濟沒有出現任何變化,日元匯率卻大起大落。給中國的教訓很清楚:將匯率完全交由市場操控,是災難性的。

  中國也有很多問題。但低估匯率不是問題。我反而認為人民幣可能被高估了。近十年內,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4.5倍。在經過長時間和大規模的貨幣擴張之後,從來沒有任何經濟體的貨幣會不貶值。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資本會巨額外流。這才是對中國的考驗,而不是今天的升值壓力。

中國的宏觀挑戰,是其危險的房地產市場。現在房價超過可持續水平100%。泡沫破裂後,部分省份的土地價格可能會下跌70%-90%。儘管政府採取調控政策,房產熱情仍然看漲。但是,針對市場的不利因素層出不窮。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變化是主要因素,可能比政府調控房產市場的措施更重要。中國利率將迅速上調。如果土地價格開始下跌,人民幣升值預期會進一步下降,導致資本外流。由此產生的流動性短缺,將導致土地價格進一步下跌。螺旋狀態可能已經開始,但速度很慢。明年下半年,形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看起來並不可能平衡雙邊貿易,但是,未來形勢看起來對美國企業獲利卻相當有利。過去20年,美國企業得益於中國生產成本低。現在,中國勞動力市場正趨於平衡,工資開始快於名義GDP上漲,美國公司又可以開始將在中國製造的產品,以在美國的售價賣給中國消費者,以此獲利。事實上,美國名牌商品在中國的售價更高。再過15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堪比美國。屆時,許多美國跨國公司可在中國獲得比在美國更多的利潤。標準普爾500公司的收入,幾乎有一半來自海外市場。中國的增長能夠進一步提高這一份額。據估計,美國養老基金有6萬億美元的缺口。如果美國股市上揚,海外盈利增加,就可以填補這個漏洞。

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向中國的出口增長很可能會持續大於從中國的進口。農產品(21.70,-0.13,-0.60%)、自然資源和設備名列美國出口至中國商品的前茅。不過,由於基數效應,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雙邊貿易逆差還將居高不下,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增加。由於中國與資源豐富的國家的貿易都會出現逆差,美國需要加強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這可能是美國在十年內實現貿易平衡的惟一辦法。

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增加最快的是農產品和資源產品。美國在這些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考慮到環境方面的因素,貿易政策並不有利於這些產品的出口。而美國發展這些行業的空間很大。若想平衡雙邊貿易,重點或許應該放在宏觀方面,而非微觀方面。

  風暴正蓄勢

雖然眼下不太可能出現貿易戰,未來幾年,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加劇。專門針對某種商品的保護措施會激增。中國企業會越來越難以在美國銷售它們自主開發的產品。中美貿易會越來越集中在美國跨國公司中。顯然,這對中國公司來說不是好消息,因為這些公司渴望樹立自己的品牌,或者建立它們自己在美國的分銷渠道。中國可能會作出反應,限制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雖然兩國貿易將繼續發展,但是,增長率將大幅度減緩。在未來十年內,雙邊貿易發展的速度可能還不及過去的一半。

中美貿易摩擦的跡象表明,全球貿易將會放緩。這可能是好事。過去20年來,由於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大部分可以轉移的生產都已完成轉移。其餘的生產由於受政治干擾而難以轉移。未來全球貨物貿易可能與全球經濟同步增長。

長期以來,全球化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共贏的。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感覺了。發達國家多年來享受廉價商品,現在由於失業,發達國家面臨痛苦的收入問題。發達國家的未來看起來更糟。

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讓中國感到頭痛,全球化的各種壓力卻對中國的出口經濟造成更多威脅。中國目前需要緩解全球化的緊張局勢。關鍵是要限制政府調動資源實施投資的權力。中國經濟中最不尋常的現象就是政治經濟。除非中國限制政府濫用權力配置資源,否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加劇,並可能在五年內釀成貿易大戰。

雖然美國對人民幣升值施壓是“水杯中的暴風雨”,但是,中國必須啟動政治經濟改革,以應對全球化的緊張局勢。否則,風暴會真的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挑戰來自危險的樓市

謝國忠:人民幣低估不是問題 挑戰來自危險的樓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4日15:21 財新網

我反而認為人民幣可能被高估了,中國的宏觀挑戰,是其危險的房地產市場。中國現在房價超過可持續水平100%。泡沫破裂後,部分省份的土地價格可能會下跌70%-90%

【財新網】(專欄作家謝國忠)人民幣低估了嗎?如果只關注中美兩國貿易平衡,是能夠找到合適的匯率水平來實現平衡的。兩國匯率達到一定水平,中國某些工廠就會關門大吉,即生產會出現萎縮。這是兩國貿易較快平衡的惟一可能:因為利潤下降,中國企業減產;由於價格上漲,美國購買力下降。這種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將蛋糕做小。我看不出在不破壞中美兩國經濟的前提下,何以達到貿易平衡。  中國有很多問題。但低估匯率不是問題。我反而認為人民幣可能被高估了。存在升值壓力是因為市場猜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採取何種措施。近十年內,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4.5倍。在經過長時間和大規模的貨幣擴張之後,從來沒有任何經濟體的貨幣會不貶值。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資本會巨額外流。這才是對中國的考驗,而不是今天的升值壓力。

中國的宏觀挑戰,是其危險的房地產市場。現在房價超過可持續水平100%。泡沫破裂後,部分省份的土地價格可能會下跌70%-90%。儘管政府採取調控政策,但是,房產熱情仍然看漲。但是,針對市場的不利因素層出不窮。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的變化是主要因素,可能比政府調控房產市場的措施更重要。中國利率將迅速上調。如果土地價格開始下跌,人民幣升值預期會進一步下降,導致資本外流。由此產生的流動性短缺,將導致土地價格進一步下跌。螺旋狀態可能已經開始,但速度很慢。明年下半年,形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看起來並不可能平衡雙邊貿易,但是,未來形勢看起來對美國企業獲利卻相當有利。過去20年,美國企業得益於中國生產成本低。現在,中國勞動力市場正趨於平衡,工資開始快於名義GDP上漲,美國公司又可以開始將在中國製造的產品,以在美國的售價賣給中國消費者,以此獲利。事實上,美國名牌商品在中國的售價更高。蘋果、通用汽車、肯德基、耐克、寶潔等都因中國消費增長而獲利極大。再過15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堪比美國。屆時,許多美國跨國公司可在中國獲得比在美國更多的利潤。標準普爾500公司的收入,幾乎有一半來自海外市場。中國的增長能夠進一步提高這一份額。據估計,美國養老基金有6萬億美元的缺口。如果美國股市上揚,海外盈利增加,就可以填補這個漏洞。

在貨物貿易方面,美國向中國的出口增長很可能會持續大於從中國的進口。農產品(21.67,-0.16,-0.73%)、自然資源和設備名列美國出口至中國商品的前茅。不過,由於基數效應,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雙邊貿易逆差還將居高不下,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還會繼續增加。由於中國與資源豐富的國家的貿易都會出現逆差,美國需要加強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這可能是美國在十年內實現貿易平衡的惟一辦法。

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增加最快的是農產品和資源產品。美國在這些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考慮到環境方面的因素,貿易政策並不有利於這些產品的出口。而美國發展這些行業的空間很大。若想平衡雙邊貿易,重點或許應該放在宏觀方面,而非微觀方面。

  風暴正蓄勢

雖然眼下不太可能出現貿易戰,未來幾年,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加劇。專門針對某種商品的保護措施會激增。中國企業會越來越難以在美國銷售它們自主開發的產品。從本質上講,中美貿易會越來越集中在美國跨國公司中。顯然,這對中國公司來說不是好消息,因為這些公司渴望樹立自己的品牌,或者建立它們自己在美國的分銷渠道。中國可能會作出反應,限制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雖然兩國貿易將繼續發展,但是,增長率將大幅度減緩。我懷疑,在未來十年內,雙邊貿易發展的速度可能還不及過去的一半。

中美貿易摩擦的跡象表明,全球貿易將會放緩。這可能是好事。過去20年來,由於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全球貿易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大部分可以轉移的生產都已完成轉移。其餘的生產由於受政治干擾而難以轉移。未來全球貨物貿易可能與全球經濟同步增長。

長期以來,全球化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共贏的。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感覺了。發達國家多年來享受廉價商品,現在由於失業,發達國家面臨痛苦的收入問題。發達國家的未來看起來更糟。

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讓中國感到頭痛,全球化的各種壓力卻對中國的出口經濟造成更多威脅。中國目前需要緩解全球化的緊張局勢。關鍵是要限制政府調動資源實施投資的權力。中國經濟中最不尋常的現象就是政治經濟。除非中國限制政府濫用權力配置資源,否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加劇,並可能在五年內釀成貿易大戰。

雖然美國對人民幣升值施壓是“水杯中的暴風雨”,但是,中國必須啟動政治經濟改革,以應對全球化的緊張局勢。否則,風暴會真的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謝國忠:誰為日元殉葬

謝國忠:誰為日元殉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19:17 《環球企業家》雜誌

  誰為日元殉葬

長期來看,大部分參與炒作美日匯率的投機者,都會被燒得焦頭爛額

  《環球企業家》 謝國忠 專欄

看美元對日元的匯率一路盤旋下墜,讓我想起一部二戰老電影裡日本“皇軍”軍官切腹自殺的場景。這位軍官會找到一個僻靜無人的所在,用刀切出精確深度和長度的傷口,到死也會倒向正確的方向。在日本政府和中央銀行之間,歌伎舞步一樣的默契,也反映了同樣的處世態度:毫無反抗地接受不可避免的命運,尋求死亡時刻的光榮,而且要注意死得乾乾淨淨,不惹塵埃。

日本政府正在向中國政府進行交涉,反對中國提高外匯儲備中日本政府債券(JGB)所佔份額。日本政府似乎認為,中國的做法是美元兌日元(84.22,-0.0700,-0.08%)匯率下跌的重要原因。其實,中國的政策變動幅度極小,根本不足以造成顯著影響。日本政府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現在有太多的金融界人士,手裡掌握著太多的流動資金,到處伺機而動。現在美國正在考慮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而希臘債務危機也促使投機客拋棄了歐元。反觀日本,大多數時候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市場普遍認為,日本經得起投機考驗,簡直是打了左臉還可以把右臉伸過來給你。

格林斯潘的年代,釋放了太多的流動性給金融界。這吸引了大批人員身陷其中,這些人除了操作電腦進行交易之外一無所能,整天就是在那裡敲著鍵盤買賣東西。糟糕的經濟前景,和各大經濟體接近於零的利率,讓金融市場急於求變,他們現在既不能通過次級貿易獲取發展紅利,又不能利用利率差異通過套利交易獲利。所有的流動資金都在尋求出口。目前,所有人就日元的升值達成了共識。到流動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時,就不需要外力來推動了。

我還記得1995年的情形,那時美元兌日元的匯率降到了1:80以下,當時有很多所謂“專家”在電視上講,為什麼美元對日元的合理匯率應該在1:60上下。然後日元就陷入了熊市,到1998年,跌到了美元兌日元一比一百四十多。現在日元的走勢,在我看來,與1995年的狀況有相似之處。有那麼多的游資準備好了進場炒作,日元升值的幅度甚至有可能超過1995年。但是,日元的升值缺乏現實依據,因而也難以維持長久。如果美聯儲不採取新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那麼美元的合理匯率應該更接近於100日元,而不是80日元。而假如美聯儲采取了新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那麼1美元兌換90日元將可能是合理的匯率水平。市場上風傳日元可以上漲到1美元兌換60日元乃至50日元的水平,這只是莊家進行市場炒作的手法而已。

日元升值的理論依據還是老一套。日本的通貨緊縮,促使其國內物價水平下降,所以說,日元的實際購買力較此前有所上升。這讓日元升值變成了貌似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通貨緊縮對任何經濟體系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一個被毀滅了的經濟體,怎麼可能有持續升值的貨幣呢?

當前,日本的基本經濟數據並不十分樂觀。日本經濟的衡量標準與美國不同,經濟發展狀況好壞,主要衡量指標並不是失業率,因為日本企業會選擇犧牲利潤而不是解僱員工。衡量日本經濟發展的好壞的主要標準,是企業的獲利能力。目前的美元對日元匯率,將會嚴重影響日本最重要的行業—汽車製造,使得日本汽車行業的獲利能力嚴重下降。

今天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比1995年弱得多。那時日本的電子企業和汽車企業主宰著國際市場。而到現在,前者已經病入膏肓,因為市場消費的取向已經轉向了移動互聯網設備。後者也已經開始舉步維艱。日本企業已經多年沒有開發出一款拳頭產品。從宏觀層面上講,日本勞動人口的下降也讓日本的經濟增長前景大打折扣。日本政府的負債水平也已經達到1995年水平的2 倍。

對日元的投機性需求波動如此明顯的時期,就像當下,日本央行應該增加貨幣投放。他們應該對市場採取“消毒”策略,通過增加貨幣投放量就可以達到目的。這跟操控匯率有本質的不同,應該被稱為“投機消除戰略”。等投機者離場之後,日本央行可以設法收回此前投入的資金。在現在這種時期,墨守成規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通常來講,理應發生的事情都不會發生。日本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他們在面對日元投機挑戰時,只能是無所作為。目前的投機熱潮總有一天會過去。

2010年9月26日

為什麼奧巴馬迫人民幣升值?

為什麼奧巴馬這次拉下臉來逼迫人民幣升值?
2010-09-22


貨幣匯率升值與股票升值道理相同

其實人民幣匯率升值與股票升值的道理相同,都是讓炒家賺錢。

奧巴馬很愛美國人民,所以這次他講了真話——人民幣升值對美國大有好處。那麼究竟是什麼好處?

比如你用人民幣買了一種股票,這股票一路大幅升值,那你把這股票拋出去就等於中了樂透大獎,撿到塞滿錢的禮包───可以大賺一票人民幣。

這兩年老美的高盛、大摩等投行帶著大筆美元來中國,用美元買了很多人民幣────相當於買了股票也就是投資品───可是兩年以來儘管又是騙又是哄又是壓,人民幣匯率還是始終沒怎麼大升值,結果把老美投行的大筆美元都給套在中國成了大閘蟹────現在美國國內可不是不需要這些美元呵!這是讓老美很生氣的原因之一!所以黑奧拉下臉宣佈人民幣匯率若是再不升值,後果就會很嚴重! ! !

可是,老美要人民幣升值可不是只升1個點兩個點,而是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立即升值40%。

如果哪個股民買到的股票能立馬升值40%───想想那是什麼概念? ? ──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40%,那老美的投行就等於在中國撿到了超大的錢包,可以大賺一票美元──當前金融危機,美國正急需這筆錢。何況美國還欠著中國的巨額美元債務,美元貶值意味著債務內涵實際在衰減。

——————所以這的確對美國人民很有利。

(2010年9月23日)

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崩潰

轉帖網文:2011年春季,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崩潰
2010-09-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kee.html

如果說資本主義是一種宗教的話,那麼證券交易所便是它的廟。

2011年春季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嚴重崩潰



作者:GEAB

譯者:海杲


GEAB寫道:如LEAP/E2020去年2月份在第42期中所預測的那樣,2010年第二季度的確伴隨有突兀的危機惡化特徵,其標誌是西方領導人所維護的幻覺復甦的結束[1] ,以及數以萬億為銀行與沒有持續效果經濟“刺激”計劃所吞沒的鈔票。接下來的月份裡,將揭示一個簡單卻特別痛苦的現實:西方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2],絕對不會真正走出蕭條[3]。自2009年夏季以來記錄的令人驚訝的統計數字,不過是大規模流動性注入系統所帶來的短期效果,總體實際已經破產,就像美國消費者那樣[4]。

美國從一開始就居於全球系統危機的核心,接下來的月度裡,便會證明這一點。再次說明,在將經濟與全球金融帶到黑暗中心的過程中[5],因為美國無法走出“超大蕭條”[6],故而,結果就是政治劇變,也就是11月的美國選舉,所謂增長將再次變得消極,世界必鬚麵對全球經濟與金融系統“非常嚴重的崩潰”,它建於60年前,美國經濟絕不會持久衰落的絕對必要條件上。現在,2011年上半年將表明,美國經濟會進行前所未有的緊縮藥劑服用,會讓整個星球陷入一個新的金融、貨幣、經濟與社會混亂狀態[7]。

2011年春季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嚴重崩潰


接下來幾個季度,對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來說特別危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近在懷俄明州傑克遜洞(Jackson Hole)的世界央行家會議上,圓滑地盡可能地傳遞了這個消息。懷俄明州:即便復甦美國經濟的政策失敗了,世界其它地方還會繼續資助美國赤字的損失,希望在某一時刻打賭兩訖,避免全球系統的崩潰,或者,美國就會貨幣化債務,把這個星球上其它地方所持有的全部所元與美國債券,都打回滑稽的鈔票。和任何走投無路的大國勢力一樣,美國現在也被迫基於壓力進行威脅,以此獲取他們想要的結果。只是一年前,世界其它地方的領導人與金融官員,還都自願重新讓美國船浮起來。

然而,如今事態已經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因為來自華盛頓的所謂高貴承諾(美聯儲的,就像奧巴馬政府一樣),純粹是一種虛偽的自大,以為自己理解了危機的本性,還處於能夠控制它的幻想之中。但是,美國增長一季復一季地蒸發掉[8],在2010年末時又回到消極狀態。失業問題不能停止增長,在官方展現的穩定性與退出之間,六個月內,仍會有超過200多萬美國人失去工作崗位(我們相信真實的失業統計數字現在至少已經是20%)[ 9];美國房地產市場仍然保持歷史低位蕭條,在2010年第四季度將再次下跌;最後,但並不是不重要的,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想像,美國消費者不會像從前那樣,因為他們會繼續破產,可能結果更糟[10],美國人當中,五個就有一個沒有工作。這些統計因素後面隱藏著三個現實情況,未來幾個季度,將會劇烈改變美國與世界政治、經濟與社會圖景,當他們開始吸引公眾注意時。

2011年春季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嚴重崩潰

“美國- 禍不單行:無資產,無就業” - 各州資產價格下跌與失業趨勢的相互關係(2006 - 2009) - 來源:FMI/OIT/OsloConference,07/2010



自2010年11月始廣泛的憤怒將弄殘華盛頓

首先,有著非常令人沮喪的普遍的現實問題,通向黑暗中心的真實旅程,數以千萬美國人(現在有將近600多萬人依賴糧票)不會再有工作,不會再有房子,不會再有儲蓄,他們以後將如何生存[11]。年輕人[12],退休者,非洲裔美國人,工人,服務業僱員[13]……他們組成了這個憤怒的公民群體,在11月份的時候,會猛烈發言,將華盛頓推入不幸的政治僵局。茶黨的支持者[14],還有最新的分離主義者[15]運動……都希望打碎華盛頓機器(還有華爾街),他們沒有什麼可行建議來解決這個國家的無數問題[16]。 2010年11月的選舉,將是“痛苦美國”的第一次機會,來表達危機情況和後果,而且,如經過共和黨甚至極端主義分子勝出,這些投票人有助於進一步損毀奧巴馬政府與國會(可能會向共和黨一方搖擺),只會讓這個國家更為僵局,當所有信號都變紅時。這種廣泛的憤怒情緒,從12月開始,還會與奧巴馬建立的赤字委員會的報告相衝突,將會自動將赤字議題置於公共討論的中心,從2011年開始[17]。

比如,我們已經看到反對華爾街的此類特別而又廣泛的憤怒,在那些被股票市場遺棄的美國人當中泛起[18]。每一個月,都會增加很多小投資者,離開華爾街與金融市場[19]。如今,已經使得70%交易落在主要的機構手中,其它的就是“高頻交易商”了。如果用傳統的影響記住的話,股票交易所就是當今所謂現代資本主義的寺廟,那麼,我們便將見證一種現象,相當多的人,會像以前共產主義跌落之前對政府的不滿一樣,對現政府的官方陳述感到不平。



美聯儲知道自己的無力

最後,還有一個特別悲劇的金融與貨幣效應,因為玩家知道他們不是那麼令人羨慕的境地:美聯儲現在知道自己的無力。暫不說奇怪的效果(零利率、量化寬鬆,對房地產抵押市場的支持,對銀行的大規模支持,讓資產負債表擴大了三倍……),這是從2008年9月份開始執行的,美國經濟不會重啟。美聯儲的領導人,剛發現,他們其實也不過是系統的一個部分,即便處於關鍵位置,故而,他們對問題的處理也做不了什麼,既然這樣的話,問題依舊影響系統的性質,美國金融系統,自1945年以來作為有償債能力的全球金融系統的核心。不過,美國消費者已經破產了[20],近三十年來的消費者,已經成為金融核心的中央經濟玩家(70% 的美國增長依賴於居住房產開支)。就是這些破產的美國屋主[21],將打碎美聯儲的努力。

習慣於虛擬主義的,可能會操控事件進程與動態,美國央行家相信,他們會“誤導”房產主,再次給他們一個財富的幻像,繼而推動他們去消費,而其後則是整個美國的經濟與金融機器。直到2010年,他們都不相信危機的系統性質,或者他們不了解是什麼導致這些問題,央行工具都不管用了,以前可是很強大的啊。只有最近幾週,他們才揭示了兩個證據:他們的政策失效了,他們既沒了武器也沒了彈藥。

因為傑克遜洞央行會議討論的沮喪背景,對未來行動缺乏共識,未來幾月內,由此仍是無窮盡的關於風險性質的爭論(比如通脹還是通縮,系統的內部工具,用來量度這些趨勢的經濟後果,甚至都不再相關[22]),還有以債務撬動增長的支持者,與赤字縮減贊成方的劇烈衝突……而伯南克的談話,完全隱含著對世界各地央行同僚的威脅,以模棱兩可的術語,他傳達了這樣的訊息:我們將盡一切努力避免經濟與金融崩潰,你們也要繼續資助著一切,否則我們將放縱通脹,順而貶值美元,而美國債券也會變得不那麼值錢[23]。當一個央行家如此表述,簡直就像現金勒索者,那麼房間裡就有危險了[24]。

世界主要央行的反應,將在接下來兩個季度內揭示。歐洲央行清晰表示,他們認為通過增加美國赤字方式的刺激新政策,對美國來說就是自殺。還有中國,也是說什麼都不會做,把時間花在出售美國資產購買日本資產(通過日元/美元匯率的歷史水平就可以反映出來)。至於日本,也和華盛頓與背景同時看齊……而這些,將會抵消其所有金融與貨幣政策。未來幾個季度,美聯儲,會和聯邦政府一樣,會發現美國不再有什麼收益或者共享權力,說服夥伴的能力將急劇下降,特別當後者質疑相關科選政策時[25]。

2011年春季世界經濟與金融系統趨向嚴重崩潰

抵押貸款申請指數(1990-2010)(平均4週移動) - 來源:抵押銀行協會/布隆伯格/紐約時報,08/2010



這三個現實結果,美國以及全球意識會愈加感到它們的存在,因此,我們認為,在2011年春季,美國將進入一個空前的緊縮時期,既然這個國家是全球經濟與金融系統的核心。聯邦政治阻塞,接下來對華盛頓和華爾街感到厭倦的背景中,會過度依賴整體美國的資金,而美聯儲的不舉,更會引起國際社會的交流,更不情願資助美國赤字,這會讓該國更加緊縮。緊縮已起,迎頭影響至少20%的人口,其直接效應是,會讓失業的兩個美國人當中,至少有一個擔心加入無家可歸的行列,還有其他長期失業者。

對於數千萬美國人來說,緊縮已經擺在那裡,名字叫持續性貧窮。從現在到2011年春季期間,美國官方姿態,財政預算政策,還有國際社會對美國不再是“富饒之地”(而是貧瘠之地)的認識,都會有所改變。除了國內政治選擇外,它還面臨新的限制:美國沒錢進行新刺激政策[26]。和日本幾十年崩潰不同的是,許多決策制定者將為休克療法所誘惑……相同的休克療法,美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拉美、亞洲與東歐國家推薦過。

通常這對評級機構來說是個好理由,很快就會看到,世界大部分國家眼中的都會認為一錢不值的東西,隨著重新評級的調低,將會威脅美國,如果美國不盡快盡可能實行全面的緊縮計劃的話。無論如何,根據上述的內部與外部條件,我們認為,到2011年春季的時候,美國將會如約與緊縮政策相遇,如果它政治上麻木的話,世界其它地方將會實施的約定。

直到那時,美聯儲才可能實施一系列“非傳統”措施(技術術語上叫“絕望努力”),試圖阻止它的到來,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一定會涉及到一件事,美國進入大規模緊縮計劃的影響:市場將伴隨金融與貨幣混亂,也許是數十年的相反方向,也就是說,美國將荒蕪一片;還有自1930年以來從沒有過的空前的內部經濟與社會震動[27]。

農產品價格會大幅漲

曹建海說:中國貨幣供給遠超美國 農產品價格會大幅漲
2010-09-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mn8.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員曹建海指出: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著資產泡沫破裂、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以及製造業信貸資金償還風險───可能直接造成銀行信貸危險,指向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

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美國的廣義貨幣供給M2為8.6萬億美元。中國的M2到5月底達到了驚人的66萬億人民幣,如果按照現在的匯率大概接近10萬億美元,我們M2跟美國相比,比美國高。

中國GDP只有美國三分之一,美國有14萬億美元,我們只有5萬億美元。但我們現在M2是10萬億美元,我們M2跟GDP比是兩倍,而在美國祇有60%。我們龐大貨幣供給形成一系列價格混亂,最突出表現在房價上。我們貨幣供給增長是很快,但是房價的漲是遠遠超過了貨幣供給。

現在農產品價格有向房價等高估商品比價復歸的趨勢,農產品價格上漲,將對吃飯民生帶來嚴重問題。在醫療、教育、住房民生悉數搞糟的情況下,失業、吃飯、民生等問題將給社會造成巨大危險。

美國操縱世界匯率

美國操縱世界匯率
2010-09-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f3z.html


美國指責其它國家是匯率操縱國,其實美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匯率操縱國家。美國即操縱美元匯率,也同時操縱其它國家的匯率。

美國操縱美元匯率的方式如下:

1,人為的規定美元指數權重,這樣就能更方便的操縱美元指數。進而影響美元匯率。

美元指數的計算原則是以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結算量為基礎,以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並以100點為強弱分界線。在1999年1 月1日歐元推出後,這個期貨合約的標的物進行了調整,從10個國家減少為6個國家,歐元也一躍成為了最重要、權重最大的貨幣,其所佔權重達到57.6%,因此,歐元的波動對USDX的強弱影響最大。

歐元57.6% 日圓13.6%英鎊11.9% 加元9.1% 瑞典克朗4.2%  瑞郎3.6%
由於,1991年以後,亞洲各國整體經濟和貿易量大幅提高。但是在美元指數中,卻還是按以前的老方法計算,忽視了世界經濟總體的變化。亞洲現在和美國的貿易比例大大提高,但是美元指數中卻沒有這些國家的權重。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而且,以前計算的權重國家,貿易比例也是不斷變化的。這種20年幾乎不變的計算,實際有很大問題。而且,歐盟和美國的貿易比例占美國貿易總量的比例遠遠達不到50%。美國利用歐盟的成立,把美元指數設置的更加畸形。美元成為了其它國家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

所以這種人為確定的美元指數權重為美國控制美元指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美元和指數權重國家之間的匯率變化,主要是看美元和這些國家貨幣的需求決定。所以,這些國家美元需求的多少對美元和這些國家的匯率影響很大。

a,美元相對大宗商品的不斷貶值,造成國際交易中,很多國家對美元國際交易需求的大幅增加。這樣等於增加了美元需求,在美國和這些國家貿易競爭力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由於美元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美元匯率的上漲,直接推高美元指數。 ---實際是國際市場中交易美元需求增加。可以推高美元匯率。或讓本來該大幅下跌的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減小。

比如:幾次石油危機,造成很多對外能源依賴的國家必須大量增加美元貯備和美元流動資金。

b,美國通過發行債券,股市,其它金融衍生產品。把大量世界過剩美元不斷回收。造成國際上美元需求基本平衡。在美國貿易逆差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保持美元的強勢。

3,由於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而且債券數量數量世界第一,加上美元的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國政府通過發行債券美聯儲購買,或者,美聯儲賣出美國國債等手段。增加或減少美元的供應,並通過一系列方法誘導美元流出或流進。改變美元在世界上的供應,影響美元指數的變動。

以上是,美元匯率操縱的原理,美國具體操縱匯率手法如下:

1,因為,美國金融實力強大,而且遍及全世界。所以,一旦美國國內政策變化造成國際間資金收益明顯變化,引起資本美國和其它國家之間大規模定向流動。或美國發生突發事件造成美國金融資金被迫回流美國。就可以引起美元和其它國家之間的匯率大幅變動。

a,美國加息,引起美國債券投資收益大幅上升,吸引美元從其它國家回流美國,造成國際之間美元相對緊缺。美元指數上升。比如,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美國由於通脹,利率曾經達到20%,吸引大量資金投資美元謀取高額利息。在美國出現大量貿易逆差的情況下,美元居然上漲。 ----以上可見,美元上漲和貿易逆差同時出現。

b,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引起美國金融危機。大量的美國金融資金從世界各國回流美國救助,造成國際上美元短缺,美元指數隨即大漲。 ---在美國金融出現問題的時候,美元指數居然大漲。

2,美國利用自己國家經濟問題,大量印髮美元。因為美國經濟出問題的時候,必定是在美國投資收益最低的時候。這個時候發行美元貨幣,由於資本的逐利本質,這些新增加的貨幣,最後必然流向世界其它國家,結果造成美元指數下跌。

比如:

a,2008年9月美國經濟危機以後,美國大量發行貨幣,最後造成2010年美元指數走低。所以,大家才看見,美國發行貨幣,美國低通脹,而新興國家,歐盟卻通脹加大。因為這些資金最後主要流向了收益更高的歐盟和新興國家。結果呢?歐元在2009年暴漲,2010年卻被攻擊。

b,最近美國又故意製造美國經濟數據惡化的假象,並讓美聯儲回購美國國債,目的也是在美國經濟表現虛弱的時候,穩定或增加市場美元供應(因為美聯儲到期抵押品實際是在回收市場中的美元,而且不排除,美聯儲將來印髮美元直接購買這種增加美元供應的手段)。最後驅趕美元外流。現在歐元已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資本這次只能流向日本,所以大家看見這次日元暴漲。最近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就是再給這些資金指路。

美國不斷的驅趕資金進入新興市場已近很多年了,最近,加速刺激資金進入新興市場。目的實際已經昭然若揭了。歐盟和日本只是小意思。真正的文章在後面。



3,因為歐元占美元權重比例高達57.6%。美國通過直接影響歐元,造成歐元升值或貶值。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比如:2008年9月,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後。在美國金融危機稍微緩解以後。美國大量的給金融機構和實施經濟刺激注資近萬億美元。在美國低利率和美國經濟擔憂的情況下。大量資金流入全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歐元的國際貨幣儲備比例提高,造成歐元大幅升值。同時美元指數大幅下跌。

而,2010年,通過攻擊歐元,又把大量的美元資金從歐元區趕出來,造成歐元大幅下跌。同時美元指數大幅上漲。

4,美國設計了一個金融循怪圈,讓美元不斷流出,再回流美國。並掩蓋美國對外債務。保持美元國際上流動基本平衡。並形成美元陷進:

美國貿易逆差---其它國家外匯增加---多餘外匯投資美國債券或股市,金融衍生產品---美國金融機構或企業獲得資金---大量控制其它國家的金融,企業,資源這樣不斷循環最後美國的企業不斷強大。

以上的循環,不斷把過剩的美元包裹進去。造成美元強勢,便於美國企業對外收購其它國家的資產。這樣把美元轉變成實實在在的資產。而其它國家卻得到的是美元紙幣。隨時需要面臨美元相對實物的貶值或美元資產的縮水。

5,美國利用自己國家巨大的債券和股票市場,加上美國的金融衍生產品讓世界大量過剩的美元被儲存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中。為美國企業,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為美國政府和美國老百姓的債務提供資金。這樣把世界的多余美元不斷的包裹起來,造成美元基本平衡的狀態。並為美國釋放美元提供了儲備的美元儲備。因為一旦美國出現問題,必定造成大量的資金流出,美國順勢發行美元,造成世界市場美元氾濫。




6,美國利用美國金融重磅人物的影響,影響美元的流動。

比如:2004年以後,美國不斷加息。按理說因該是大量的美元回流美國造成,美元走強才對。但是,美國不斷加大貿易逆差,美國的金融重要人物不斷唱衰美元,什麼美元崩潰論漫天飛,什麼中國時代的來臨。極大的影響了世界投資者對美元的恐懼,並成功的把大量美國國內資金引向其它國家。但是,其它得到美元的國家因為投資渠道匱乏,最後不得不投資到美國金融市場。所以在美國2004年後不斷加息的刺破美國泡沫的情況下,美元指數卻不斷走低。 ----加息並沒有導緻美元指數走強,國際金融大鱷們功不可沒。



7,美國自己貿易逆差,不主動下調自己的匯率。卻利用自己的貿易保護和貿易制裁,甚至其它方面施加壓力。要求別人匯率大幅升值。目的就是,製造別國貨幣明顯升值預期,最後引起別國的匯率波動,並讓美國金融大鱷們攻擊,並從中牟利。

1985年,美國要求日元升值。結果日本財富被洗劫。

中國從2005年以來,長達5年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就是在美國的一再施壓下形成的。當然,中國長期的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國際資本大鱷唱多也有很大的功勞。 (世人卻忘了,外商投資和熱錢的盈利。加上中國外匯投資的低效。泰國一夜之間財富縮水1/3的事情卻很少有人再想起)



7,美國利用日本幾十年把外匯投資於美國和歐洲金融市場的缺點,攻擊歐元和降低美國金融投資的利潤,逼迫日本大量的借貸投資資金回流日本。而且利用日本主權債務,威脅可能做空日本債券。讓日本政府大幅降低金融投資槓桿,成倍的增加做空保證金。很多投資者不得不大幅追加日元資金。結果造成日元一飛沖天。但是,日元上漲到被真正攻擊,還有一段路程要走。最少在半年以後。而且,攻擊日元比攻擊歐元難度大的多,而且收益少的多。

美國炒作匯率都好像是市場行為,因為美國有全世界最強的影響市場的能力。所以,美國所謂的市場行為,是在美國的操控下的。

美國通過匯率的高估,提高美國人民的福利,並用高估的美元去大量收購世界各種資源,優質企業,控制別國的金融。

由於美元的高估,必定引起美國的貿易逆差。美國以自己的貿易逆差為由,逼迫別國匯率升值,並從匯率波動中,掠奪別國的財富,同時打擊別人的經濟。

美元的上漲和下跌,並不是美國貿易改善的標誌。更不是美國出口競爭力變化的改變。而是美元流進,流出加上世界對美國的需求引起的。而美元的流進,流出會引起其它國家的匯率動盪。而匯率的動盪,是金融戰的最重要一環。

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

亞當·斯密受僱於共濟會寫作《國富論》
2010-09-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l6k.html

江曉美《貨幣長城》披露驚人史事:

亞當·斯密接受共濟會羅氏僱傭為其寫作《國富論》

——斯密臨終遺囑要求焚毀全部手稿



亞當·斯密一向被尊為英國經濟學理論的泰斗和祖師。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奉為“資本主義的經濟《聖經》”,“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被解釋為“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機制”,亞當·斯密本人則被譽為一個堅定反對政府監管、強調一切由市場自行調節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祖師”。

亞當·斯密(1723—1790)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法夫郡(約在今“法夫行政區”)。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服務於蘇格蘭銀行家族的“銀行職員世家”,他父親是英國的一個基層稅務對賬員。

亞當·斯密出生後不久他父親就去世了。亞當·斯密的啟蒙老師法蘭西斯·哈奇森(1694—1746)很有可能是一位英國共濟會成員,是蘇格蘭地區“啟蒙運動”的推動者。

這裡要說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歐洲古代的宗教蒙昧的確很嚴重,跨國壟斷銀行家族締造並推動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初期起到了反對宗教蒙昧的積極作用。很多參與者通過這些科學知識,逐漸擺脫了宗教蒙昧,他們不一定都是現代共濟會成員。他們在歷史上常與共濟會成員交往密切,但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群人”。

但是,歷史還有另一面的真相。至今國人很少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寫作,曾得到共濟會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授意和資助。而亞當·斯密晚年恨悔此書毒害將來,臨終遺囑要家人焚毀此書之書稿。

共濟會是反對傳統基督教文明的跨國秘密宗教組織,信仰的是與基督教的“上帝”對立的“路西法”(也被基督教稱為“魔鬼撒旦”,而共濟會自稱為“光照者” )。

1740年斯密在牛津大學讀書,1746年畢業後,他好幾年連工作都找不到。 1748年,他在享利·霍姆·卡姆斯(Henry Home)幫助下,開始“遊學”,宣講“如何獲取財富”,這就類似於現代一些“投資公司”的“投資講師”,雇主給一個觀點和投資方向,他們就給“觀眾”講課,既沒有個人立場、也沒有固定觀點。

給金融集團當了幾年“投資講師”後,亞當·斯密的社交圈逐漸拓展了,他的才華讓一些銀行家很感興趣,其中就包括羅思切爾德家族。 1751年,他受聘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任邏輯學講師。

英國啟蒙運動中的蘇格蘭學者之一、英國共濟會成員大衛·休謨(1711—1776)把亞當·斯密他領入了歐洲政界——僱傭其為政治家查理·湯孫德兒子的私人教師。 1766—1776年,有人秘密資助亞當·斯密從事寫作——羅思切爾德銀行家族。

這個秘密恩主資助亞當·斯密寫一本書,鼓吹放棄政府監管、建立沒有任何政府管理的“自由經濟體系”。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小鎮都要設有紅綠燈和派出所,否則基本的生活秩序都無法保障。社會經濟錯綜複雜、規模宏大、涉及每一個人的生存,需要協調、監督、計劃、統計、指揮的關鍵點多如牛毛,怎麼可能連“政府”這個“紅綠燈”和“警察”都取消呢?這是一個經典的邏輯騙局,目的很簡單——排斥、弱化政府機構的市場監控,強化幕後的、世襲的、壟斷的、非法的、黑箱操縱的、沒有任何監督的金融僭主體制,簡而言之:

(1)讓跨國金權操縱英國政權。

(2)讓世襲金融銀行家族操縱英國議會選舉制度。

(3)讓世襲金融建立金融貴族和傳統貴族的聯盟。

(4)破壞英國市場經濟的理論、文化與遊戲規則,用一種“偽市場經濟”來操控跨國金融資本對英國各階層和實體經濟的財富轉移。

(5)宣揚一種“利已主義”、“唯利主義”,把道德等同於金錢,毒化英國道德體系、否定道德、守信、善良等人性的價值、凸顯金錢的價值。提高羅思切爾德家族跨國壟斷金融資本的價值與力量。

(6)鼓吹放棄國家貨幣發行權,向銀行家族借入分文不值的“信用數字”。宣揚金本位、貶斥政府信用對貨幣符號的基石作用,炒高金價(給英鎊施加貶值壓力和輿論壓力),以此控制蘇格蘭銀行家集團主導的英鎊體系。羅思切爾德家族控制下的“金本位債務貨幣”,完成了貨幣私有權從蘇格蘭銀行家集團向羅思切爾德銀行家族的“過渡”。

羅斯切爾德家族需要的經濟政策,被斯密包裝成普遍性的“經濟原理”都寫進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後來簡稱“國富論”)。這樣一本背景複雜、脫離實際、威脅英國主權的書籍,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是“信仰和教條”,被跨國金融資本豢養的西方學術界吹捧了幾百年,成為“世界經濟學的聖經”。

該書於1776年受資助出版。 1778年,亞當·斯密以此書一步登天,登上蘇格蘭關稅局長寶座。那時這個位置比英國財政大臣還有實權,把持了蘇格蘭銀行家集團的命脈,間接了解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事務。在這個“特殊領域”,亞當·斯密比英國女王的消息還靈通,羅思切爾德家庭還會有什麼不知道的呢?

亞當·斯密是一個共濟會成員,但他也是一個愛國者。作為金融僭主羅斯切爾德的代言人,使他良心不安。他感覺出如果否定政府管理,英國經濟會大亂。最終將使羅思切爾德家族一切說了算。

他提出有一隻“看不見的那隻手”在主導市場,還提出要防止“大資本的壟斷”。實際就是在影射羅思切爾德家族對英國經濟的幕後主導。

亞當·斯密67歲突然暴斃,死因不明。 1790年7月17日他去世後,銀行告訴亞當·斯密的家人,他沒有留下財產——“都秘密捐獻給一些慈善基金會了”! (英美這些所謂的“慈善基金會”都是壟斷金融資本建立的,擁有者大多是羅思切爾德家族。)

斯密死後,羅思切爾德家族把亞當·斯密塑造成了“聖人”,《國富論》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看不見的手”被解釋為“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的市場經濟原則” 。

但是,幾十年後,羅思切爾德家族的一個成員,英國劍橋大學歷史與經濟中心主任、艾瑪·喬治娜·羅思柴爾德(Emma Georgina Rothschild,1948.5.16—)曾經公開出面否定“看不見的手”。她說:“看'看不見的手'不是亞當·斯密經濟思想的重要概念,所謂'看不見的手',其實只是斯密在開一個反諷的玩笑。”

那麼亞當·斯密在諷刺誰?羅思切爾德家族為什麼要否定“市場經濟”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和理論?這難道不奇怪嗎?其實,斯密用這隻手暗諷的就是共濟會的主宰者羅斯切爾德家族。

亞當·斯密死前留下了一個遺囑:燒毀所有手稿(包括出版和未出版的)。

他加入共濟會的時候,正是負債累累、吃了上頓沒下頓、四處搞“理財講座”詐騙錢財的狼狽時候。他放棄了“上帝”,去信仰“光照者·路西法”。但他晚年思想成熟,經濟條件也允許他進行反思,他問自己——“我寫的這些對嗎?”

亞當·斯密晚年獨自到蘇格蘭長老會去做懺悔,重新皈依“上帝”,背叛了共濟會的神秘信仰。

在斯密臨終要求燒毀所有手稿的遺囑中,他把自己寫的書稿看作“必須焚毀的罪惡”。

亞當·斯密否定了自己已經寫好的《國富論》和當時未出版的《亞當·斯密哲學論文集》。從“學術”上來說,亞當·斯密這樣做等於全盤否定了自己的學術觀點——而且是罕見的徹底否定。

文章千古事,誰都要死,但思想永存。臨死燒毀書稿,就是不想讓自己的書稿流傳。亞當·斯密死前的痛苦和懊悔可見一斑。 ①

①本文摘錄江曉美《貨幣長城·英國金融戰役史》第七章,中國科技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誰統治著世界

論共濟會——現代資本主義統一的世界性領導組織的存在
2010-09-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leq.html

何新新書《誰統治著世界:共濟會與新戰爭揭秘》序言

(1)

本書披露了一個全球性的資本主義領導組織——共濟會的秘密。

共濟會——直譯名稱是“自由石匠盟會”Free and Accepted Masons,是一個已具有400年以上歷史的神秘的世界性組織。所謂“石匠”(Mason)只是一種象徵——建築師的象徵,寓意是新世界自由大廈的建築師。共濟會從17世紀初在英國倫敦創立以來就以鼓吹和傳播“自由”作為基本教義和意識形態。共濟會的目標是主宰全世界——建立共濟會理念(意識形態目標)支配下的世界新秩序。

本書中編譯出一批重要的資料,在國內第一次對國際共濟會作了有系統和針對性的初步研究。

共濟會抱負遠大,其目標是建立以共濟會領導下的新千年世界帝國——“世界新秩序”。共濟會的口號印在美元上:“Novus Ordo Seclorum”,翻譯成英語是:“A New Order of the Ages”,再翻成中文是:“一個新秩序的時代”。

世界共濟會總部設在英國及美國,其經濟來源是英美金融財團。發行美元的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金融組織,從其建立之初,其成員都屬於美國的共濟會家族。統治全球,支配各國金融和銀行是共濟會的主要戰略目標。 ①

共濟會精英滲透並控制了英美名牌大學。早在18世紀,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就曾得到英國共濟會的資助。 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經濟學家的新自由主義教義佈道也得到美英共濟會背景的外國基金會支持。

本書所列共濟會在近代歷史中成功的政治和金融活動歷史表明——所謂“陰謀論“,即存在一個以共濟會為總背景的掌控世界的帝國主義陰謀,絕非子虛烏有的臆想和妄論。



(2)

必須提醒讀者高度注意的是,根據從西方精英俱樂部近幾年流洩出來的有關信息,人們知道國際共濟會有一個旨在清除所謂地球“多餘(垃圾)人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陰謀。正是這種信息,方引起筆者對共濟會的關注和研究興趣。

對於人類歷史來說,21世紀前五十年將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目前全球人口數量接近70億,正在以每年1億左右的增長速度遞增,再過三十年,地球人口將達到100億。人類面臨著極其重大的全球性危機。

空氣、水、能源、土地,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西方未來學的研究認為,地球資源的最大承載極限大約是100億人之內,地球資源和生態難以承載超過100億而且每年繼續按比例遞增的人口。

然而,我們中國精英卻在做著經濟未來仍會無限持續增長的美夢——西方共濟會策士也有意為中國,渲染這種虛幻樂觀的增長前景,從而麻痺中國人,使之對於迫在眉睫的眾多危機視而不見。但是,任何國家都無法長期自我隔絕,置身世外。危機與戰爭正在不知不覺地向中國逼進。

最近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徵兆性事態出現:

1、今年初自倫敦共濟會流傳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計劃——倫敦共濟會的一個種族主義戰爭文件。

2、俄羅斯與北約走向結盟——謀求建立跨歐亞大陸的泛軍事政治同盟。目標顯然是共同遏制東方的中國。

3、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在德國被解禁。這是一部反猶太以及反人類的種族主義雅利安(白色人種)文典。

4、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試驗成功,清潔核彈頭研製成功。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把人類分為文明的創進者、保持者和破壞者三種。希特勒認為,只有雅利安人種是文明的代表者。雅利安優越種族的使命是淘汰劣等人口、劣等民族、劣等文化、劣等種族。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要義,也是鼓吹由西方對人類文明進行重塑。而文明衝突的實質是種族衝突。

回顧20世紀的現代史,冷戰之所以僅僅只是冷戰,沒有發展成全面熱戰——根本原因是由於美、蘇、中三個主要核大國的核武器一直保持著可以互相毀滅,因而不會有戰爭勝利者的恐怖平衡狀態。然而新世紀以來美國宣布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建立成功,開始打破了這種恐怖平衡。一旦單方面的核突擊成為可能——那麼在未來30年內,完全可能爆發新的全球性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戰爭的危險度正在日益上升。在這種條件下,核戰爭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想像和叫囂,而是現實的威脅。



(3)

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關註今年(2010年)2月在倫敦被內幕知情者透露出來的所謂“盎格魯·撒克遜計劃”——因為這個計劃的基本戰略思想符合尼采、希特勒以來西方雅利安精英主流鼓吹“消滅群畜”的世界戰略思想。

這個計劃是設在倫敦的英國共濟會內部高級會議上透露的。而策劃者正是作為西方政治和意識形態核心組織的共濟會高層精英。這個計劃是可信的。因為它符合1989年美國已解密的關於“美國國家安全與世界人口問題的”的《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200號》報告精神。 (該報告是基辛格博士1974年主持制訂的。)這個世界之戰計劃也符合德國《明鏡周刊》記者漢斯·馬丁·彼得報導的《1995年美國舊金山費爾蒙特飯店會議》精神。那個會議提出了要排除地球80%多餘人口的方針。

“盎格魯·撒克遜計劃”宣布了核戰爭和生物戰爭時代即將到來! “盎格魯·撒克遜計劃”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有色人種,首先是中國人。倫敦共濟會秘密會議的與會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西方進行人種清洗的最大障礙。因為中國是有色人種中具有健全工業體系、文化體系、國防體系和核武體系的大國。而且也是唯一有能力以國家體係與雅利安人從經濟、政治、文化上進行全面抗衡的有色人種大國。因此解體中國是首要的目標。為達到種族清除的最終目標,在共濟會金融組織的領導下,西方將對中國展開金融戰爭、生物戰爭(我一直認為,“非典”肺炎疫病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一次對華生物戰的測試),並且也準備著發動核戰爭。

而可怕的是,多數中國精英對國際共濟會圖謀發動的這場未來種族戰爭,不僅麻木不覺,懵無所知,而且根本不相信。

中國的精英們甚至還在做著三十年後未來中國即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強的美夢!他們以為歷史永遠會是線性式發展——明天、後天、未來,仍會是今天的繼續。他們不相信也不懂得什麼是“突變”或“災變”。但西方精英則已預察到人類終極危機的迫近,在籌謀並且積極實施著應對之策。

實際上,對中華民族來說,未來的發展之路絕對不是一片光明,而將是非常艱難的!近年來中國已經失去了一些重大的國際發展機會!展望未來,亡族滅種的危機已非不可想像。



(4)

共濟會並不是宗教,但卻具有極其詭秘的入會儀式和神秘的禮儀──每個入會者要先躺進棺材接受死亡與重生的洗禮,是一個要求成員忠貞和獻身的準宗教組織。但共濟會又是高度世俗化的政治團體,它是英國王權背後的王者,是西方民主政治幕後的真正權力操控者。共濟會通過銀行和金融權力支配政治,是四百多年來英國、美國政治權力、金融財富的真正主宰。在某種意義上,英美的黨派議會政治實際只是共濟會的台前玩偶。歷任的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多數都是共濟會會員。

共濟會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力量舉世無雙,大大超過梵蒂岡教會。這是一個包容歐美、滲透全球的隱身教權皇庭。如果說梵蒂岡的主要對像是平民百姓,那麼這個“自由石匠公會——共濟會”所控制的則是西方列強的統治精英和知識精英。這個組織一開始就是一個具有控制世界圖謀的全球戰略組織。

對共濟會政治活動的揭秘性研究,會導致近現代世界歷史的改寫!

回顧近代歷史,近代的三大資本主義革命運動——美國獨立(1776)、法國革命(1789)、俄羅斯革命(1917年2月)都與國際共濟會有關。美利堅合眾國從富蘭克林、華盛頓開始就是由一批具有熾熱信仰的共濟會成員一手建立的。然而在美國建國的歷史書中卻無從見到它的身影——為而不有,功成不居。如同中國老子所言的神秘之大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但是,縱觀17世紀以來的整個世界近代現代政治經濟史,幾乎無處不可以看到共濟會的身影。

一部歐洲和世界近代史背後始終隱藏著這個組織活躍而詭秘的身影——包括英國18世紀政變、美國獨立運動、法國啟蒙運動、顛覆拿破崙政權、意大利獨立運動、以至20世紀初葉孫中山的洪門背景和當前的台獨勢力、香港民運也都與這個組織的幕後支持有關。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1948猶太復國運動、911事件、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國的非典,20世紀後期一系列國際金融改革以及一系列金融危機,都若隱若現著這個“自由石工聯盟”組織(“共濟會”的本名)的身影。

這個神秘組織通過“休克療法”和“哈佛300天計劃”,直接介入了蘇聯解體進程(據”維基百科“資料,葉利欽和尤先科都是共濟會會員),締造了向全球推銷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 2008年美國共濟會的領導者在美國主動發動了為美國吸金和紓解金融財政困局的全球金融危機。



(5)

國際共濟會是一個英美財團領導下的金融、政治、意識形態跨國組織。作為歷史活動的組織者、資助者,共濟會編織了一個完美的網絡,提供了一個高層的交流平台,並且提供了許多隱秘歷史事件的金融背景。共濟會就是斯密所說的歷史中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它推動一些國家走向繁榮,讓另一些國家走向崩潰。但是目前,在所有的世界歷史書中,幾乎一個字都沒有提到近代共濟會的歷史作用。原因在於各國高級共濟會組織至今仍保持諱為人知的隱秘性。

國外共濟會的研究者指出:共濟會內部是有嚴密等級的,最高層級別的國際共濟會是一個思想和價值封閉的權貴俱樂部,不僅外部的人不能進入,較低層的共濟會員也不能進入。公開的共濟會層級很低,只有那個隱秘的共濟會,才是真正的共濟會。共濟會之所以至今仍然詭秘,可能因為他們認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使命仍未完成!

本書的研究結論是,西方國家在政治舉動和意識形態問題上高度的統一性、同步性表明了一種資本主義國際組織的存在,而這個跨國資本聯盟組織的實際領導者和協調者就是共濟會。 ③

【本書內容,文章是何新本人撰寫。有關資料是何新根據國外網絡資料和報刊資料組織工作人員編譯的。為了方便閱讀,把有關資料出處附錄文後,以便供讀者參閱。 】

何新

2010年9月15日北京

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一箭多雕

何新說:美國逼迫人民幣匯率升值一箭多雕,刀刀見血
2010-09-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0lkfk.html

美國施壓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對美國有一箭多雕的效果,而且刀刀見血────

(1)有利於高盛、大摩等美國惡魔投行近年進入中國期待套取人民幣升值利潤的熱錢大幅獲利回流,

(2)有利於美國對華巨額美元債務被稀釋和泡沫化,

(3)有利於進一步遏制中國商品出口,

(4)有利於拓展外國商品湧進衝擊中國市場。

(5)還必須注意的一個特大問題是:當前中國失業問題極其嚴重,大量本國商品庫存積壓極其嚴重(由於未來出口困難積壓將更嚴重)。一旦人民幣大幅升值,則意味著開放低價外國商品,任其大批湧進衝擊中國國內市場─────那麼未來的中國製造業基本將全線崩垮。美國一向說:中國商品便宜導緻美國工人失業,那麼中國市場湧進大量外國便宜貨難道不是中國工人失業的原因麼?

其實,美國對中國的施壓手段無非就是將對中國的部分商品實施高額關稅。這種威脅力遠沒有前面五者對中國損害的後果嚴重。何況未來幾年美國金融危機將持續深化,因此今後中國對美出口,無論美國是否以高關稅打壓都會愈來愈困難,必然都將發生大幅縮減。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廉價民生商品出口美國的數量大幅減少───那麼,當前在美國(官方數字)失業率已經高達8%的背景下,美國下層民眾生活將更加艱難────社會矛盾和壓力也將嚴重化。對美國自身不會有任何好處。
所以這個威脅,是一把兩頭雙刃劍,既損人也害己。

2010年9月19日

毛澤東對中國的十大歷史性貢獻

網文推薦:毛澤東對中國的十大歷史性貢獻

2010-09-17 00:00:23
{注:本文為無名網友所寫,wanshi發現給何新看後,何新擊節三歎,為之增補潤色。 }
贊曰:
生當紛亂治世窮,紅旗干戈濟蒼生。
亂離天下重拾起,笑看書生長短評。

在毛澤東領導下:
一、立黨為公的共產黨帶領億萬賤民───倍受剝削壓迫凌辱的農民、工人推翻了國民黨的貴族軍閥統治。毛澤東告訴人民“高貴者愚蠢貧賤者聰明”的道理。在帶領人民走向解放的道路上,有千千萬萬的卑微的人為理想而犧牲,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
二、發動下層人民掀起改造共產黨領導集團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執政後的共產黨在50--60年代開始顯現出普遍的官僚主義,普遍的貴族主義和享樂思想,這是毛澤東所不能容忍的。毛澤東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官民融洽的社會,軍民融洽的社會。而高高在上的作威作福的官僚主義是毛澤東最不能容忍的現象。正是因為這點,毛澤東多次發起運動試圖挑戰執政的官僚階層,以至在晚年不惜打亂執政體係來改變這一現象,防止中國共產黨走入與國民黨一樣的老路。
三、統一中國,實現了歷史上空前的多民族融合與團結,建立了一個有效管理和全民動員的社會組織體系,建立了一個廉潔乾淨的社會。這個社會內部沒有階級壓迫,沒有不勞而獲的貪婪剝削,沒有娼妓,沒有毒品,沒有艾滋病。沒有高價貴族學校,也取締紅色特權貴族學校,沒有富二代富三代,沒有高價醫療,沒有高價房屋,也沒有高價消費,沒有普遍性的權貴化的貪贓枉法,沒有奢侈腐敗。
四、毛澤東發起新中國的工業革命,使中國建立起自己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深入研究了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得出結論: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台上的主要的後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任何國家的工業化積累都需要付出代價,毛澤東的工業化也付出了代價。相對而言,中國的工業化代價較小,時間較短,儘管農業發展滯後,但多數時間仍然基本做到了讓人人有飯吃。
在毛澤東身後的時代裡,對毛澤東時代的歷史記錄的污點吹毛求疵,而緘口不提當時的成就已然成為一種風尚——深恐提及便會被視為對毛澤東時代的辯護。
然而,一個基本事實卻始終難以否認:毛澤東時代的工業革命——是在極為不利的國際國內條件下進行的,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幾乎像毛澤東本人曾經支配著他那個時代的全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一樣,毛澤東的幽靈至今也還支配著新時代的政治意識。
五、毛澤東時代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無論官德、民德都是道德最好的時期。人民安居樂業,團結互助,助人為樂的氛圍。可以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特別是100年來是少有的。
六、實施窮人優先教育的社會理念。毛澤東時代教育體係是很完備的。大學是不收學費的,學生還有補助。進入學校的學生不管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不論出身都一視同仁。
七、實施全民防病全民體育和赤腳醫生製度,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下層社會和農村。全民性保健醫療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也有合作醫療,基本解決了農民看不起病吃藥難的問題。
八、全民搞水利建設,建立了全國性的水利網絡,成效顯著。
九、修建了主要動脈的鐵路和戰略公路網絡,四通八達的交通初步建成,保證經濟發展的需要。
十、初步確立軍事強國地位,保證了中國60年內的基本和平。

病毒源於實驗室

作者:李晶 2009年5月4日
保護人類!徹查美國實驗室!
http://blog.gmw.cn/u/43762/archives/2009/58431.html

2004 年,一本名為《257實驗室》的書,《Lab257:The Disturbing Story of the Government's Secret Plum Island Germ Laboratory》,首次公開披露了美國政府和軍方控制下的絕密病毒實驗室的內幕,立即在全美引起震撼,繼9.11後,一種新的恐怖情緒開始在紐約市民心中蔓延……



書中披露了一個令人異常震驚的秘密:在繁華的紐約市區,一直以來存在著一家絕密生化實驗室,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本世紀在美國本土先後莫名其妙出現的萊姆關節炎、變異口蹄疫、西尼羅河病毒等怪異的疾病均是源於該實驗室!這看似天方夜譚的論點,卻是紐約曼哈頓的律師,邁克爾·卡洛爾調閱了大量軍方絕密檔案和已解密的政府文件基礎上,費時七年實地調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目前肆虐人類社會的病毒,多是源於實驗室,這一現像已成為令全球擔憂的嚴重問題!



貌似開始於墨西哥,實際源於美國實驗室的豬流感病毒,或者叫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爆發,證實了人們的擔憂。



為了避免人們恐慌,為了不給已經跌入谷底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世衛組織近日技術性調低了全球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但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導,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稱,未來數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會以“猛烈攻勢”再度歸來。



更為嚴重的是,據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3日稱,當前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HIV病毒攜帶者構成嚴重風險。世衛組織稱,免疫缺陷疾病包括艾滋病患者,最易發生H1N1病毒並發症,並且HIV病毒與新流感病毒可能相互混合,帶來嚴重危險。



世衛組織網站刊登的公告中稱:“儘管目前還沒有足夠數據來判斷,萬一人類流感大爆發,可能會給HIV人群產生怎樣的影響。但可以想見,H1N1病毒與HIV病毒的相互作用可能非常明顯。”世衛組織指出,在當前流感疫情中,HIV病毒感染者應被視作高危人群,需作為流感預防和治療的重點對象。



世衛組織說,導致這次疫情的病毒為A型流感病毒,是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該毒株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如果與HIV病毒相互作用,將成為更加可怕的四合一超級病毒!



也就是說,傳統的認為只有極其親密接觸才能傳染的艾滋病,很有可能也可以通過空氣傳染,類似流感!這是多麼可怕的“前景”!



1986年8月,美蘇冷戰時期,第8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休息時,人們在走廓里傳閱著一份奇怪的材料。這份材料是一份醫學報告,長達38頁,名叫《愛滋病的性質和來源》,作者是東德的兩名醫生。該報告結論說:愛滋病的發生時期正好同美國迪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的開始運轉相吻合。自此,美國和前蘇聯開始互相指責。



還有一個說法,艾滋病毒傳說為二戰時德國研究出來的Q病毒,並非來源於非洲猩猩或猴子。美國軍方當時把希特勒的生化病毒武器專家,以及整個實驗室包括毒株秘密轉運到美國,繼續開展生化病毒武器試驗,因此艾滋病毒也來源於美國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更有一種說法,艾滋病毒是美國白人至上勢力,為首先滅絕黑色人種製造出的生化病毒基因武器,還沒有完成時洩露出來,或者為試驗故意洩露。



無論上述哪種說法,冷戰結束,蘇聯早已解體,蘇聯解體時是很和平的,除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洩露事件,並未見生化病毒傳播,這是事實。而美國自二戰以來一直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自然是全球最先進的。這個事實也佐證了艾滋病毒最早也來源於美國實驗室的猜測。



根據世衛組織對豬流感或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新警告,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全世界人民的生命都將長期處於這個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以及HIV艾滋病毒的基因片斷,這個四合一超級病毒威脅之下。美國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正在乾著毀滅人類的事情,人類生存已經岌岌可危!



奧巴馬執政美國已有百日,4月5日,奧巴馬在布拉格發表演說時,核武器是冷戰留下來的“最危險的遺產”,美國應與其他國家一道,尋求強化《核不擴散條約》,倡議在年內召開全球無核武問題國際峰會,對此我很贊同,同時,我也呼籲美國自身應該對其所有生化病毒實驗室徹底自查,美國實驗室的秘密病毒還有多少?世衛組織也應採取措施,對美國所有生化病毒實驗室徹底檢查。



正當全球都在抗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危機剛剛露出減緩跡象時,禍不單行,高度疑似來自美國實驗室的新流感病毒開始在人間傳播。據有關專家測算,單是新流感流行就至少使全球經濟下降百分之五。這不得不引起全球高度警惕!



另外,新流感病毒在墨西哥爆發時,正值奧巴馬訪問墨西哥,給奧巴馬在美國後院的和平外交努力蒙上巨大陰影,也不排除美國軍方和美國政界中的極端主義勢力隱瞞事實,隱瞞真相,故意給奧巴馬新政難堪,從而實際控制美國影響全球。



保護地球,是近些年來已經深入人心的口號,保護地球的目的實際上也是保護人類,所以,保護地球保護人類,應該是連在一起的口號。而“火星有人類?月球有人類?地球有人類,地球最可貴!”這是中國已故將軍外交部長兼詩人陳毅的詩,表現出中國一貫的愛人類傳統,一貫的為人類生存為人類正義而奮鬥的精神。



今年是新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重溫這首詩歌有特殊的意義。



我希望奧巴馬和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首詩,並能親自朗讀一下:“火星有人類?月球有人類?地球有人類,地球最可貴!”



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美國的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不但嚴重阻礙全球走出金融經濟危機,更威脅全人類的生存,應該召開全球無生化病毒峰會,徹底檢查美國的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並公佈美國實驗室的一切所謂秘密檔案,直至銷毀一切生化病毒武器!



保護人類!為了人類生存,應緊急徹查美國生化病毒武器實驗室!

西方科學沒資格檢驗中醫

何新:西方科學沒資格檢驗中醫,實踐是檢驗中醫的唯一標準

2010-09-15


西方科學沒資格檢驗中醫。實踐是檢驗中醫的唯一標準。
有人說要用科學來檢驗中醫,這種觀點極其荒謬。現今的西方科學是有局限的,它所不能應用和解釋的問題很多。中醫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中發展起來具有理論和實驗自足性的非西方醫學體系。西方科學包括西醫都並不是終極真理。用一個並非終極的認知去檢驗一個幾千年造福於人類的中醫系統是非常荒謬的。
中醫來源於華夏民族防疫抗病經驗的總結。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往往會發現很多樸素性的自然規律,因而把這些規律進行規納與總結,成形中醫特有的學說理論。雖然這種傳統學說和理論並非終極真理,也不符合西方科學的標準,但是對於中醫學術的傳播和繼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代科學也仍然需要向前發展,每一種科學體係都需要後來者對其重新檢驗。檢驗科學的方法只能是實踐,同樣,檢驗中醫的尺度也只能是實踐。只有臨床應用與防疫抗病的實際效果才是檢驗中醫的唯一標準。

有一股勢力鼓吹對科學的迷信,把西方科學的相對體系絕對化,甚至宗教化。這是一種新蒙昧主義,對這股勢力的真實目的有必要警惕。

事實是,西方一些著名藥物實驗室正在研究多種中草藥的藥理和有效性。但有人卻僱傭吹鼓手來中國鼓吹消滅中醫───目的無非就是讓中國醫藥市場完全被西方藥品商所壟斷和控制。

從戰略角度反思2003年非典疫情

從戰略角度反思2003年非典疫情危機

2010-09-17
http://blog.ifeng.com/article/7647346.html

轉烏有之鄉:從戰略角度反思2003年非典疫情危機

在非典事件中,美國有最大的嫌犯角色。理由何在?  

正是非典病毒使得美國戰略家兵不血刃,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大家請注意,大規模非典疫情和伊拉克倒薩戰爭基本上同時爆發。其蹊蹺所在,謎底就在美國人的險惡用心。  

在出現首例SARS病例的前一月中,BBC報導稱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流感病毒正在蔓延,數以千記的人將因此而喪生。 2002年11月,病毒學家云集於馬耳他討論即將發生的超流感傳染病時,一位Erosmus大學的病毒性教授說,“不管我們開發出什麼樣的科技,知識和技能,最終決定事情走向的還是那些立法者和政客。”(BBC新聞, 2002年11月2日)  

誰將這些微生物病原體學家召集到馬耳他的?誰預先知道了該次恐怖的傳染病的爆發時間?微生物病原體學家早就知道一種變異了的病毒將引起SARS?與其說SARS是一種醫學現象,還不如說它是一種世界地緣政治操縱的結果。  

幾乎同一時間發生的另一件怪事是,藥業巨人羅氏製藥有限公司於2003年2月遭到中國官方指責,因其自稱它的Tamiflu產品(中文叫“達菲”)對廣東省由雞傳染的流感非常有效。病毒剛剛出來,他們就早已令人難以置信的超級速度製造出了疫苗,並且包治百病(禽流感,SARS,豬流感),這到底是科技先進還是早有預謀?  

羅氏製藥和吉利德科技公司(同屬於美國羅氏製藥集團)是鐵桿的商業利益聯盟,吉利德提供原料,羅氏製藥生產成品。 “達菲”的主要成分是被普遍用於治療常規感冒的神經氨酸苷酶抗化劑。神經氨酸苷酶抗化劑由美國的納斯達克掛牌企業吉利德科技公司(Gilead Sciences)研製開發,並於1996年獲得專利。該公司的年銷售額已超過了16億美元。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一直都是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也就是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根據財產申報,截止2001年,拉姆斯菲爾德擁有該公司價值2500萬美元的股份,是最大的股東之一。 2001年,該公司股價從35美元漲至47美元。

SARS在中國的擴展有著太多的謎團。鐘南山院士在電視上特別提出,感染SARS的中國大陸病人有96%並無明確的接觸史。也就是說,在國內感染SARS的病人,不像其他國家和地區,如香港、新加坡那樣可以找到傳染鏈,而中國大多數的病人就是莫名其妙地得這個病的。患者與患者之間並沒有經過密切接觸,而且主要來自廣東與北京兩個地區。  

美國人、日本人和歐洲人好像得到了非典的格外關照,對非典具有特殊的免疫力。奇怪的是,美國版的SARS要比國外的病例輕得多,以致醫生們建議稱之為MARS,即良性尖銳呼吸道綜合病症。這也許是因為美國根本就沒有SARS。而在此之前的幾年時間,美國人和日本人在華秘密地收集中國人的基因血樣。

2003年10月,一場抗擊肆虐一時的非典的戰役暫停之後,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童增撰寫了一本名為《最後一道防線——中國人基因流失憂思錄》的書。在書中,他向全體中國人發出這樣一個警示:非典可能是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

“1998年,我參加過一個'中國西部老人長壽監測服務'的國際合作項目,發現美國、德國等一些機構偷偷地在中國採集老人的血樣,從事基因研究。”   

親眼看見血樣採集的童增,重述當時的情景時,仍然十分氣憤:“美國人給中國老人採樣時,一張濾紙,上面有5個圈,每個圈有1分錢硬幣那麼大,每個老人的血要將這樣5個圈滴滿才行,因此每個人至少滴11滴血。採樣的要求十分嚴格,例如第一滴血不能要、不用碘酒等等。   

也就是從那時起,童增開始關注人類基因問題。他請教了許多遺傳學專家、查閱了大量基因資料。 “中國的基因流失讓我感到中華民族受到的潛在威脅。這是把雙刃劍,通過它控制人種是件可怕的事情”。

中國的基因流失的事並非空穴來風。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陸續有許多美中合作的人體實驗項目在中國內地展開。常見的手段是美國的研究機構出錢,通過中國留學生回國做項目,在中國人中進行人體試驗,然後把試驗獲得的血清或DNA樣本送回美國本土進行研究。  

90年代初期,美國在北京、河北等地獲取了中國百歲以上老人的血樣帶回美國進行研究。 1995年,美國一個機構在中國北京、成都和杭州3個城市一共採集了300個老人的血樣,然後送到美國。美國某機構大為驚喜,隨後,由美國聯邦政府出資,通過美國健康研究院進行資助,由美國杜克大學具體實施,策劃在1998年至2003年期間,在中國22個省市進行1萬個中國高齡老人的血樣採集,進行中國老人的遺傳基因研究。  

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廣東的深圳、東莞等地,有一些日本人辦的企業,日方老闆要求中國打工者定期進行體檢,進行抽血。但打工者不是到當地的醫院去抽血進行體檢,而是在工廠裡抽血。每年要抽幾次血體檢,最後也不告訴你究竟有什麼問題。日本工廠讓中國打工者在自己廠裡一年抽幾次血究竟幹什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也沒有答案。  

從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據看,截至2003年7月11日,全球非典累計確診病人為8437人,而非典累積病人集中在中國內地以及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加上華人比較集中的新加坡,合計7960例,再加上加拿大華人非典確診病人,共佔全球非典確診病例的96%以上。世界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其餘地區,合計不足400例。全球非典累積死亡人數為813人,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新加坡為762人,如果再加上加拿大華人死亡病例,也佔全球非典死亡率的96%以上。  

  華人的死亡率高達96%!  

結合自己對基因問題的關注,童增懷疑非典是專門針對華人的基因武器,以上事實、數據就是最充分的理由。  

  但是,天佑神州。美國在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面前失算了。按照他們的邏輯,中國要想研製成功有效的抗非典疫苗,至少需要三年時間,而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等待中國人的必然是超級瘟疫所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命運。我們的中醫,並不用去分析什麼基因圖譜,而是根據病患症狀進行中醫特色的分析,將非典納入“溫癘”範圍辨證施治,舉重若輕,療效神奇。用一個老中醫的話講就是:“我們中醫看病,不必去搞清敵人是誰,把人體調整到正常狀態就行了。誰去殺敵,用什麼武器去殺敵,那是人體自組織系統的事情。”這正像毛澤東的戰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所以,陰謀被粉碎後,美國視中醫藥為實施其亡華亂華政策的頭號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非典過後,馬上就上演了國際勢力支持的反對中醫藥的詆毀活動和取締中醫的狂妄叫囂。幾個外資在華僱傭的買辦槍手,專門詆毀中醫,想將中醫打殺扼盡,以讓西醫西藥更方便更深入地佔據中國的統治地位。這一系列反對中醫輿論鼓吹活動的背後,自然是外資深謀遠慮策劃的慾霸占控制中國廣闊的醫療消費市場。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傢伙都是黃皮白心的香蕉華人。

要想滅掉一個民族,需要先對其進行觀念的欺騙——愚華是亡華、亂華的前奏。好在中國人沒有那麼糊塗,國家不但沒有聽信敵人連環計而取締中醫,非典風波後,國家反而把中國中醫研究院升級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角度考慮

作者:何新
更新時間:2010-09-12
http://www.hexinbb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9
歸納網友提出了以下問題尋求答案

全國麻疹疫苗的免疫注射行動已經開始。在此之前,何新向全國政協提出了緊急提案,並且得到了衛生部的官方答复。他說我不是醫生,更不懂疫苗。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僅僅是從近年的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角度考慮───非常擔心這次注射行動背後存在某種詭秘的國際背景,擔心國際上有某種邪惡勢力要把罪惡之手伸向我們民族的孩子。因為例如比爾蓋茲今年2月就說過:疫苗、醫學新技術、避孕藥物可以作為人口控制的三種工具。

衛生部領導在9月10日明確說:

1、此次疫苗注射是沒有外部背景的國家行動

2、此次注射的經費全部來自國家財政,與國際衛生組織無關

3、此次注射用藥品、疫苗全部來自中國自己研製的國產品,至少近年內沒有送美國加工改造過

在以上這三點確認的前提下,也就是說可以排除任何關於“陰謀論”的疑慮,何新表示對衛生部這一利國利民行動的通力支持。



但是何新信箱近日收到大量電子來信,綜合網友來信評論提出以下一些問題:

1、關於此次免疫行動的目的:

這次對全國1億適齡兒童普遍進行的麻疹疫苗免疫注射行動,究竟是一個出自中國衛生部為在中國徹底消滅麻疹的國家行動?還是一個來自國際衛生組織策劃並且提供資金支持、藥品技術服務的國際行動?

2、關於此次注射用麻疹疫苗的來源:

這次注射用的疫苗,如衛生部梁主任所說:麻疹疫苗是中國國產的老疫苗,只是在90年代初(當時美國尚未把減少世界人口作為立即要推行的國家戰略)被荷蘭純化過,因而是一種完全可信任的疫苗────還是在最近幾年經過美國特別加工過的、甚至是美國特別研製的專門針對中國孩子的特種新疫苗?此外────中國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與發達國家使用的麻疹疫苗是同一種疫苗嗎?

3、關於疫苗注射的資金來源:

衛生部說,資金全部來自國家財政───此次中央財政撥付了1.2億元用於衛生部的這次免疫行動。但是,若僅僅是這1.2億元,分配到1億孩子則每個孩子身上平均每人僅1.2元,這是無論如何也遠遠不夠的。
那麼其他資金從何而來?資金不足部分是否依靠國際合作,由國際衛生組織提供資助? (也就是間接地由比爾蓋茲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一類的國際共濟會金融組織提供資金?對這種資金是否要警惕?)

4、關於國際援助或技術支持

假如,假如此次中國的疫苗注射主要資金部分是來自國際援助,那麼這筆錢數量究竟有多大?在當前發生嚴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據有關新聞報導目前連美國和歐洲的保健福利資金都嚴重缺乏)───為什麼國際組織仍樂於節衣縮食地為中國提供這種資金?

5、假設,───確實有一筆國際資金提供用於這次的疫苗注射───那麼對於這些外來的錢,衛生部是如何使用的?是不是如同國內資金一樣需要接受國家審計?此外,有人說,在疫苗注射技術上也得到了國際合作,那又是指什麼?

6、據近日反映,某些地區的學校和免疫站通過打疫苗可以獲利——由各地學校、免疫站承包注射人數,有定額指標,每注射一個孩子就可以得到一份補助的錢——是否真地如此? (實際上,各地對這次注射行動之所以發生強制性就是源出於此)——那麼這筆注射補助的錢又是從何而來?也是來自我們國家自己的財政資金嗎?

7、疫苗注射的後果與效果:

全國註射後,小朋友們情況如何?反應如何?有沒有超乎正常反應的現象發生出現?

在當今國際風雲變幻不定,危機四伏,變局莫測的這個時代──為了孩子們以及全民的健康,確有必要提高警惕!

(2010年9月12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家承認此次注射麻疹疫苗並非純國產是美國CDC加工過的疫苗

http://www.hexinbbs.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8

迮文遠(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還有各位同行,因為我是疫苗的生產研究單位,所以我有責任向各位介紹一下關於麻疹疫苗的一般情況。中國的麻疹疫苗是1964年經過國家批准以後在全國推廣使用的。麻疹疫苗在世界上比其他國家晚了一兩年的時間,幾乎是同步研發的。我們國家的疫苗在監控的初期有三個毒種,一個叫滬191。我們把外國常用的株和中國的'191'這個株進行了長期的比較人群的試驗,證明上海'191'這個株,免疫原性,就是接種以後對人群的保護作用,和世界上其他常用的株效果是相同的。所以我們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是在用這個'191'這個株,在我國使用多年。……
而這次注射的疫苗是以'191'為原本,經過美國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進一步純化,進一步選擇的(品種)。 ……”
何新按:
據此,這個新疫苗是在美國的“CDC”提純、選擇、培育的品種——這個過程是中國全過程控制製造的麼?
是不是像Windows操作系統一樣只是國內復制?中國方面了解它的源代碼嗎?


能保證美國CDC在強化過程中不塞入一些特異成分麼?難道我們完全不知道疫苗、人工病毒,致病生物載體和基因工程,是中情局對敵對國家發動不對稱戰爭、欲控制未來的武器麼?

偶然事件還是預謀

SARS: 偶然事件還是預謀?
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200306/sarsou.htm
Knowledge of Health 特別報導,作者Bill Sardi,張譯

一張世界衛生組織的時間表顯示,第一例SARS病例,即嚴重敏感呼吸道綜合病症,出現於2002年11月。到2003年春季,報導的病例已經達到5000 例左右,並有近500人死亡,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老年人,死亡率達43-55%。中國的廣東省是SARS的起源地,在第一例病例公佈之前幾個月裡到廣東旅遊的人被發現有類似症狀。從中國回美國的遊客伴有乾咳和長期的身體不適。因此,2002年11月所發現的首例病例決不是真正的首例SARS病例。

在出現首例SARS病例的同一月中,BBC報導稱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流感病毒正在蔓延,數以千記的人將因此而喪生。該報導稱此變異的流感病毒可能與1918年在西班牙發生、然後席捲全球並殺死數百萬人的流感頗為相似。 1957和1968年的大範圍流感也有大約4000萬人死亡。微生物病原體學家稱該流感病毒每30年變異一次,現在又到了要出現的時候,並且隨之而來的將是大範圍的感染。 (BBC 2002年11月2日廣播)微生物病原體學家所稱的每30年爆發一次的流感與1918、1957、1968及1997年的傳染病週期不太一致。這些傳染病的爆發間隔分別為39年、9年、11年和29年,並沒有表現出規則的周期性。

2002年11月,病毒學家云集於馬耳他討論即將發生的超流感傳染病時,一位Erosmus大學的病毒性教授說,“不管我們開發出什麼樣的科技,知識和技能,最終決定事情走向的還是那些立法者和政客。”(BBC 新聞,2002年11月2日)與其說SARS是一種醫學現象,還不如說它是一種世界地緣政治操縱的結果。

誰將這些微生物病原體學家召集到馬耳他的?誰預先知道了該次恐怖的傳染病的爆發時間?微生物病原體學家早就知道一種變異了的病毒將引起SARS?

來自馬耳他會議的一份報告稱微生物病原體學家們認為流感的病原基因是由飛禽傳染給人類的。報告稱“病毒從鳥類傳染到人類,再在人們之間傳播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感染的人碰巧又帶有流感,則更有助於病與之捆綁的傳播。”(BioMedNet 2002年10月23日)

那麼,SARS到底是源於自然的病毒變異還是邪惡的陰謀----人造病毒?

2002年11月20日,以色列雜誌Dei'haveDibur 出版了一份報告,讓大家警惕生化威脅。報告質疑威脅是否來自“薩達姆?不對。“基地組織”?也不是。歐洲現在正在面臨一個更大的威脅:一種世界範圍內傳播的致命的流感,我們稱之為超流感。”該報告還稱“以色列衛生官員對警惕性的標語感到滿意,他們鼓勵大眾接種疫苗。” Tel Aviv的Amnon Kiro博士說,如果超流感席捲全球,我們有4個月的時間來“準備疫苗”。 (Dei'ahveDibur,2002年11月20日)以色列衛生官員對他們引起的關於即將到來的未明身份的病毒的重視感到欣慰。他們打算借超流感的藉口讓大眾接受流感疫苗。這就像地質學家基於對大規模強烈地震的並不可靠的預測,而建議大家作好準備迎接大地震一樣。

在中國,呼吸道疾病每天都平均奪去5174人的性命。在美國,因流感而喪生的人每年也至少有36,000人,世界範圍的數字則是250,000到500,000人。為什麼一個尚未發生的病毒變體就引起了這麼大的恐慌呢?

同一時間發生的另一件怪事是,藥業巨人Hoffman- La Roche有限公司於2003年2月遭到中國官方指責,因其自稱它的Tamiflu產品(中文叫“達菲”)對廣東省由雞傳染的流感非常有效。在當時一篇與此事相關的媒體文章稱“神秘疾病”自11月官方報導第一例SARS病例後,已經引起了5人死亡,305人感染肺炎。 (CNN.com. 2003年2月19日)這是一種“禽流感”,一種與流感類似的疾病,香港媒體此前也對此進行過關注。 H5N1飛禽流感病毒被確認。 1997年香港曾爆發過此流感病毒。雖然H5N1病毒由動物向人傳播,但是並不會在人們之間傳播,只有那些與動物經常接觸的人才會有危險。雞被大量屠殺,傳染消失了。但是當時也有報導稱1997年的病毒也在人們之間傳播。這裡的重點是,製藥公司製造謠言稱其藥物有效。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是由H1N1病毒引起的,曾奪去了2000多萬人的生命,其中多數是青壯年。 1968年的流感由N3N2病毒引起,多數感染者為超過65歲的老年人(英國《獨立報》,2003年2月20日電)

雖然第一例SARS病例被追溯到2002年11月,但是直到2003年,SARS才見諸報端。一連串的SARS病例顯然起源於中國的廣東省。 SARS典型症狀就是發燒,並伴有乾咳和呼吸急促,並且有時候會導致有生命危險的肺炎。對SARS沒有血檢,只能靠症狀診斷。

開始時,SARS的死亡率在3%左右,到5月7日,當更多病例出現後,中青年的死亡率達到了13.2%,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死亡率則為43-55 %。 (洛杉磯時報2003年5月7日)雖然全球都有零星病例出現,但是亞洲仍然是重災區。商業周刊雜誌報導,“就向Michael Crichton的恐怖小說一樣,瘟疫每週都向距離其發源地更遠的地方傳播。”在SARS成為大範圍傳染病之前,它就引起了媒體不同尋常的關注。

對比一下,2002年8月28日,在馬達加斯加爆發的由H3N2病毒引起的流感造成了670人的死亡,世界各大報章都有報導。但是沒有媒體將其描述為威脅全球的殺傷性流感。 (www.allafrica.com 2002年8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8月30日)

世界衛生組織稱5個“毒王”已經將病毒傳染給了另外144 個人,而這些感染的人裡有8%的人沒有將病毒再傳染給其他人。在其他傳染病例中也出現過毒王,例如肺結核、風疹和埃博拉病毒。 (《紐約時報》,2003年5月9日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5月上旬,全世界已經出現了5600個SARS病例,而美國祇有56個疑似病例(全球的1% ),並且無一人死亡。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一直在不斷挖掘聲稱的SARS病例,好像故意要製造大眾恐慌。多少美國人真正因SARS而病倒? 2003年4月18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承認其一直在使用SARS的廣泛定義,208例感染者中有173人從未感染肺炎,而這是SARS的重要標誌。美國實際的SARS病例只有35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Julie Gerberding說廣泛定義將繼續使用。 (USA Today 2003年4月18日消息)為什麼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要故意誇大SARS病例數?

奇怪的是,美國版的SARS要比國外的病例輕的多,以致醫生們建議稱之為MARS,即良性尖銳呼吸道綜合病症。這也許因為美國根本就沒有SARS。如疾病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所說,“極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即:有的病人符合SARS的廣泛定義,但與傳播中的疾病毫無關係。”(《今日美國報》,2003年4月11日)Gerberding的話存在明顯的概念矛盾。

另一件奇怪的事情是,2003年4月25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稱他們的代理機構正在與國防部合作試驗現有的抗病毒試劑。為什麼國防部也如此警惕?難道SARS是由生化恐怖分子引起的?一周以前,2003年3月17日,媒體武斷地認為SARS的爆發是生化恐怖主義製造的,但是沒有明顯的證據。 (《倫敦時報》, 2003年3月17日)

應該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研製了生物戰爭藥劑,並且於20世紀90年代在阿拉斯加的冰原上從1918年西班牙流感死亡者的冰凍遺體中提取了基因序列。 (《科學》雜誌,1793:275,1998年)

《華盛頓郵報》將SARS定義為“幾十年來第一例在不同個體間傳播的有生命危險的傳染病。”(《華盛頓郵報》,2003年3月25日)如果是這樣, 那麼1968年和1997年的流感又算是什麼呢?愛滋病呢?

到底是什麼引起SARS?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鄭重宣布一種新的病原體,冠狀病毒,是引起SARS的罪魁禍首。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項目執行主任David Heymann博士稱:“我們已經確切知道了SARS的病原。”為什麼對冠狀病毒這麼確信呢?

溫尼伯湖國家微生物實驗室科學主任Frank Plummer稱,只有40%的SARS疑似病人體內發現有這種新的冠狀病毒。該冠狀病毒也被發現存在於14%的未感染SARS的人當中。因此健康的人也有可能攜帶該病毒。研究人員是從鼻腔黏膜的樣本中觀察到該病毒的。但是該冠狀病毒可能也存在於消化道內,而不是只寄生在肺裡。 (《今日美國報》,2003 年3月30日)

但是有一個麻煩的問題:如果SARS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為什麼表現又不像呢?有生命危險的下呼吸道感染,就像SARS一樣,一般不會由冠狀病毒導致。這些病毒經常在上呼吸道疾病中出現,比如常見的感冒。 (The Lancet 361, No. 9368, 2003年5月3日)

SARS是不是起源於一種輔助的疫苗實驗,這種實驗導致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有推測說SARS是複合組合的產物,也就是說,它產生於兩種不同的病毒同時入侵一個細胞時。目前尚不知道是哪兩種具體的源病毒。部分SARS病毒看起來像牛冠狀病毒和禽類支氣管炎病毒。既然SARS的基因序列組已經被繪製成功,我們可以從它的基因序列看它是否有人工加工過的痕跡。在實驗室環境下,從20世紀90年代晚期以來,冠狀病毒曾被改變過基因組成。冠狀病毒具有較大的RNA染色體,非常適合與其他基因物質組合。很多關于冠狀病毒的基因重組都已成功。 (《病毒學》雜誌77:4528-38,2003)

一種與SARS具有相似症狀的從豬的病症中得來的冠狀病毒,已經被改變成一種濾過性病毒載體,有意用來植入外來基因(基因療法)。 ProdiGene是一家位於德克薩斯州農作物生物製藥的公司,該公司還生產一種針對豬冠狀病毒的可食性疫苗。任何關於該公司在哪裡進行對付豬冠狀病毒實驗的信息,都被美國農業部視為機密(Joe Cummins教授, 2003年4月21日)。

動物疫苗的最大市場在中國,那裡飼養著36億隻雞,6.12億隻鴨,4.376億頭豬,2.03億隻鵝,1.484只山羊,1.311億隻綿羊,1.046億頭牛,2250萬頭水牛,以及超過2200 萬頭馬/驢/騾子/駱駝。 (《中國簡訊》-第一卷,美國聯邦牧業局,2001年9月25日)至於Prodigene或其它那些與生產prodigene相關的公司有沒有在中國進行生化實驗就不為人知了。中國已經給超過20家外國公司頒發了基因修改試驗的安全許可證。 (Bio Exchange, 2002年4月29日)。中國在與外國公司(如Monsanto)已經合作進行了轉基因作物的試驗。 (《棕櫚郵報》,2003年3月11日)。

基因變異物質已經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例如,ProdiGene實驗用的經過基因變異的玉米曾感染過愛荷華州的大豆,而FDA也承認,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也曾被非法地作為食物出售。 (《紐約時報》2003年2月6日)這種豬地基因會產生一種類似於胰島素的生長物質,而這種物質容易致癌。 (《大英醫學雜誌》321:847-48,2000年)

大眾沒有意識到現在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基因實驗將導致的後果,其目的是用食用疫苗和氣體疫苗來裝備人類。農業正在變成製藥業。生物製藥是一個新興產業,其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400億美元。

政客們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老總們關係非常密切。就在ProdiGene公司在愛荷華州的藥物作物污染附近的大豆田的同一個月,ProdiGene的總裁Anthony Laos被布什任命到“國際食物及農業發展委員會”(BIFAD)就職,該委員會是美國國際發展司(USAID)的智囊團,而USAID則負責監管GMO 食物援助。 FIFAD負責就類似農業和食品安全(包括美國農作物針對生物恐怖主義的安全問題)等國際食品問題,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 Archer Daniel Midland公司以及其他一些製藥公司都是2000年布什競選的讚助商。

生物戰爭及其深遠後果

何新: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生物戰爭及其深遠後果
2010-09-18

何新: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生物戰爭及其深遠後果

本文發表於2003年,已收入何新著《雄·漢武大帝新傳》(時事出版社)
《雄·漢武帝新傳及年譜》(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

何新按:此文披露中國古代歷史中一段鮮為人知的隱秘,在此之前從未見諸任何報導和研究。發表此文的目的,是使人們知道大疫對人類歷史曾產生難以預料的久遠影響。因此,對當前所發生的這場疫情(何新按:此文寫於2003年,指那一年的非典疫情)確實不可忽視。
個人認為,此次非典的爆發,應引起國家及人們的警覺和反思:
1.全民衛生及防病體係不容漠視和破壞。也不能走市場化道路,否則雖得小利於一時,卻遺大患於千秋。 (毛澤東時代有“6·26指示”及謀建赤腳醫生農村醫療體系,極具遠見。)
2.對作為當代不對稱戰爭重要內容的生化戰爭,國家應提到戰略高度給予重視和研究。這次人們應特別感謝軍醫科院的軍事專家們,是他們及早找到了此病的真正病原及檢測方法,並且開發了有效的干擾素。
(可資對照的是衛生部方面的個別專家,直到4月14日,當軍事醫學部門及國際醫學界均於12日前後已確認非典病源是冠狀病毒後,仍在中央電視台的焦點節目中堅持病源是所謂“衣原體”,雖然他們早在年初即已參與了有關疫情的調研,但由於學術上堅持門戶之見和技術性的誤判,貽誤了幾個月的寶貴時間。)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戰爭形態是所謂不對稱戰爭。利用某些新危病毒進行生物戰爭,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爭手段。這種戰爭手段可以在隱秘的條件下應用,從而給對手造成經濟、政治、生命的嚴重破壞。對此,中國人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

1
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生物武器進行的戰爭,起源於漢武帝后期的漢匈之戰,是匈奴人所最早使用。此事件關係西漢後期,以至兩漢魏晉數百年曆史,影響至為深遠。但迄今從未被史家所論及,茲綜括史料,簡述如下。

我在編制《漢武帝年表》時曾注意到,徵和四年漢武帝著名的“輪台詔”中說:幾年前匈奴將戰馬捆縛前腿送放到長城之下,對漢軍說:“秦人(按此即西語china即“秦人”之稱的起源),你們要馬,我送你們戰馬。”而所捆縛的這些戰馬,是被胡巫施過法術的馬匹。所謂法術,當時稱為“詛”或“蠱”。實際就是染上草原所特有、漢地所沒有的病毒的帶疫馬匹。漢人將此馬引入關後,遂致人染病。
在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之後期,由於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
埋牛羊如何能阻擋漢軍攻勢呢?原來這些羊牛也是被胡巫“詛”過的,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置牛羊屍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鬥力。顯然,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生化武器。”這是人類歷史上見諸記載的第一代生化武器。 (上述資料參看何新《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第428頁。)這種生化戰的後果,《史記》、《漢書》未作詳述。但《通鑑》記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規伐羌之戰,“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可知流行疫病對當時軍隊戰鬥力影響之大。
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後,年僅二十四歲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謎。但是《漢書》本傳記:
“驃騎將軍登臨瀚海,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他的部隊不帶糧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則在胡巫施術後,部屬必多染疾疫。這位名將一向體魄壯健,剽勇過人。遠征歸來後,突患暴病而夭折,現在看,則很可能也與匈奴的“生物戰”有關。

2
漢武帝后期,國中數起大疫。當時人認為,疫病來自匈奴的胡巫及其詛咒──胡巫之詛(巫詛),因此引起武帝對胡巫的警惕。天漢二年秋,下詔“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捕)。”武帝多次派出專使欽差“直旨繡衣使者”糾察胡巫。這也是引發後來“巫蠱之禍”的來源。
巫蠱之禍,是發生於漢武帝晚年一次嚴重的宮廷變亂,其直接目標是搜尋和打擊致人病蠱的胡巫。但由於擴大化,株連甚多,引發了激烈的宮廷政爭,這場變亂最終導致武帝心愛的兒子、儲君衛太子劉據之死難。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這也是由於匈奴搞生物戰所間接引發的一次重大政治事變。 (此事當另論之。)

3
匈奴(胡巫)通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徵,一是因發高熱而苦寒,《黃帝內經》熱病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是患者體有斑瘀(所以稱為“傷”),死亡率很高。
由於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后期開始,從西漢中期直到三國、魏晉的二百餘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10—20年的周期反復發作,頻頻不已,綿延不斷。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以及醫學上,均對中國歷史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變化。東漢末名醫張仲景總結治療疫病經驗寫成名著《傷寒論》,就是從中醫學上對兩漢時期流行瘟疫的一部總結性著作。

西漢後期,由王莽改制及赤眉、綠林起義引爆的社會動亂,原因除當時社會中的階級矛盾外,與大疫的流行也有關係。總體來說,當社會的上升期,大疫不致影響社會安定。但在社會危機時期,大疫往往成為社會變亂的導因。至東漢後期,疫情再度頻繁發作。

特別是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國中屢發“大疫”。延熹五年瘟疫對軍事的影響已見前述。延熹七年襄楷上疏警告皇帝稱:當前“天象異,地吐妖,人疾疫,”可能會引發社會變亂。這一預言不到二十年就應驗了。桓帝死後,靈帝時代大疫又於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五次暴發流行。
其中尤以靈帝光和五年春(公元182)的大疫最為猛烈。次年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張氏三兄弟(張角、張寶、張梁)趁民間大疫流行,“以妖術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為人療病,民眾神信之。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其徒黨詭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事焚燒官府,劫掠州邑,旬月之間,天下響應。這就是著名的“黃巾起義。”

4
由黃巾起義,中經三國分裂,直到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重新統一中國為止,戰亂分裂綿延持續八十餘年。而在這期間,瘟疫仍然反復發作不已。
東漢末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悲沉地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經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意謂“我的家族人多,二百餘口人,自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
戰亂與疾疫,導致這一時期中國人口銳減(由西漢全盛時期的5000萬銳減去四分之三)。毛澤東曾注意到漢末三國時期中國人口的銳減,雲“原子彈不如劉關張的大刀長矛厲害”。其實,導致這一時代中國人口銳減的更重要原因不是戰爭,而是飢荒和瘟疫。

5
被當時人稱為“傷寒”的這種流行瘟疫究竟是什麼疫病,這一點過去史家無所論及。但從有關史料看,這種疫病發病急猛,致死率很高。病的主要特徵是高熱致喘,氣絕而死。一些患者體有血斑瘀塊。 (故稱為“傷/瘍”。)
根據史料所記述的疫情特點:(1)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2)起病急猛,高熱,(3)患者體有出血瘀點,(4)具強傳染性;似可以推斷當時流行的這種“傷寒”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EHF)又稱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組由動物性蟲媒病毒(特別是鼠類)引起的傳染病。以高熱、出血、體有出血斑點和休克為主要臨床特徵,病死率相當高。 (40%—50%)[“出血熱由漢他(灘)病毒引起,所致疾病稱為漢灘病毒肺綜合徵,英文縮寫為HPS。”]
現代醫學認為出血熱的宿主動物和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囓齒動物(包括家鼠、田鼠、倉鼠)。但臨床上已查出30種以上動物可自然攜帶本病毒,除囓齒動物外,一些家畜也攜帶EHFV,包括馬、家貓、家兔、狗、豬等,證明有多宿主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為病毒載體的宿主動物本身染疫後,卻很少發病,而只是通過接觸將瘟疫傳給人類。
我們可以設想,匈奴將馬匹和牛羊屍體染致患病者的排泄或分泌物(即“詛”、“蠱”)後,將動物或動物屍體施放給漢軍。漢軍染病後,其排泄物又通過老鼠及家畜向內地反复傳播。由此即引發了自公元1世紀至4世紀前後數百年間在中原地區反復發作的“傷寒”瘟疫。

6
疫疾的流行引起東漢末民間道教與王室貴族中佛教的盛行。實際上,在中國早期道教和佛教最初流行時,都是作為一種醫道和長生道而被信仰的。
道教本起於戰國後期東齊海濱方術士的民間信仰。 (陳寅恪觀點。)西漢時期與黃老哲學及導引吐納養生方術相結合,僅流行於貴族中。漢武帝尊儒而貶黜黃老,黃老之術降入民間。在東漢後期,由於“傷寒”疾疫的流行,有方士於吉、張陵、左慈、張魯等以符水方術為人治病,傳布“太平清領書”(《太平經》),使其逐步發展為道教。與黃巾的“太平道”一樣,其在民間的流傳與當時瘟疫大流行的背景有直接關係。
浮屠(佛教)於戰國未已入中土,但其立教並開始流行於上層精英中,則始於後漢明帝時期。東漢後期,精英貴族中(當時稱為耆舊俊彥)開始流行崇信佛教。當時認為,“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也是一種養生之道。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致楚王英詔書: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佛陀)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
潔齋即潔靜服素守齋,是一種養生保健之道。在東漢末桓靈時代的疾疫流行時期,漢桓帝亦於宮中設立黃老浮屠之祠。 “自永平以來,臣民已多有習浮屠術者,至桓帝,方篤好之,常躬自禱祠,由是其法漸盛。”
我們應注意到,早期佛教的傳入,不僅包涵著經、教、學、法的傳入,也包涵著古印度醫學和醫術的傳入(湯用彤曾論之)。桓帝時在洛陽傳佛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既是一代佛學大師,也是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所以信徒眾多。

7
三國時割據的建安正始時代,疾疫仍多次流行,不僅平民,當時的名士貴族,多夭折短壽。例如所謂建安七子、正始七賢(即竹林七賢),以及一時名士王弼、何晏諸輩,多數死於盛年(四十歲左右)。以善養生著名的阮籍,也僅活了五十餘歲。貴族精英如此,平民之命夭可知。當時人多數死於瘟疫。所以魏文帝曹丕《答吳質書》中曾悲嘆說: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戰亂兵災加上瘟疫疾病,使建安正始時代成為一個色彩陰暗悲愴的時代。
難怪建安正始文士之詩作常以“七哀”為題,作悲苦之音,充滿蕭殺之氣。如阮瑀的“七哀”:
“丁年難再遇,富貴不重來。民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台。身盡氣力索,精魂糜所能。嘉餚設不禦,旨酒盈觴杯。出壙望故鄉,但見蒿與萊。”“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王粲“七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南登灞陵岸,同首望長安,晤彼林下泉,喟然傷心肝。”
由此引致中國哲學及文化主題,由兩漢時代本以經學政治倫理為主題的討論,轉變到魏晉時代關注存在意義和生命真偽的問題討論,導致清談和玄學的興起。

8
“清談”一詞,源之於曹丕詩:
“所親一何篤,步趾慰我身。清談同日夕,情眄敘憂勤。”
清談談玄之風始於曹丕的提倡:“太子丕宴會,眾賓百數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有篤疾,如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眾人紛紜,或父或君。”(可以注意到此也與疾病的救治有關。)
“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其後綱維不攝,而虛號放縱之論盈於朝野。”(晉書·言傳)
魏晉時期哲學中流行崇尚虛無與放達的存在主義,文學充滿中慨嘆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空曠、悲涼、清脫、玄虛的氣氛,構成建安正始永嘉三代主流思潮的基本特點。此不僅與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有關,也與人類在瘟疫面前的無能和無力感有關。

9
由於漢末的動亂,連年的戰爭及瘟疫殘害了無數人的生命,生存問題遂成為尖銳的問題,貴族、士人為躲避疾疫,延長生命,多親自入山採集藥石。如名士“(嵇)康嘗採藥遊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返。”(晉書·康傳)又如著名貴族、書法家王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歎曰:'我卒當以樂死'!”(《晉書·王羲之傳》)
山水之美,也是在名士們在採藥與浪游之中發現的。當時士人所練導引吐納,服藥採煉之法,名為求仙,實仍是求現世的祛病健身之術。
針對“傷寒”的流行,當時士人流行服用一種能致人發熱的“寒食散”。寒食散又名“五石散”。主要原料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 (余嘉錫對此有詳考。)用這些原料煉出來的藥物,服用之後,據說能散寒氣,補不足,祛病延年。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寒食散發候篇》雲:“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
所謂“歷歲之困”,應即指多年流行的瘟疫。換句話說,五石散在當時之流行,是由於被認為有治病之功效的。
何晏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自何晏用後,在士人中逐漸流行。 “寒食散之方雖起於漢代,而用之者靡有傳焉。魏尚書何晏首獲神效,由是大行於世,服者相導也。”書法家王羲之得友人推薦,服後說:“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全晉文)服藥後生幻覺,稱“散心”,生幻力,狂走發散,稱“散步”。這些語言創自當時之服散者,一直流傳到今天。

10
王瑤在《中古文學史論集》中指出長服五石散者,因藥性的作用,會影響人的性格,使人變得暴躁、狂傲。服藥使人的容顏會有所改觀,服藥還使人的行為方式發生重大的變化。魯迅有一篇名作曾論及藥酒及魏晉文化風氣之關係,他注意到當時貴族士人多服藥任酒,形骸放浪,形成特有的魏晉風度。魯迅說:
“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了豫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
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服都寬大,於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除此之外,為避疫疾傳染,當時許多士人遠避人世,尋找乾淨土,於是又有回返尋找大自然的風尚,遂導致山水詩及山水文學的興起。
服寒石散需以酒為餌,而且藥力必須藉酒力發散。因此當時士人亦多縱酒。 《世說新語》記:“王孝伯雲:'名士不必須奇才,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王大佛云:'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世說新語·任誕》)
飲酒後嗜睡,可以拒客絕交遊,成為當時名士的處身之道,即所謂“閉關”。例如“阮籍,本有濟世之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鐘會數以時事問之,顧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

11
吳世昌說,魏晉名士習尚服藥、飲酒、清談、放蕩、狂狷、任性、好山水、好音樂、好享樂和自暴自棄的頹廢。近時文壇論及魏晉風度,猶有人推崇魏晉時士人之服藥、飲酒、山水遨遊,認為魏晉士人崇尚“自由”。卻殊不意識到這實際是根源於一種大不自由的背景——當時社會動盪,民生艱難,又時有人力不可控制的瘟疫流行,奪人性命。因此,對於士人來說,魏晉時期乃是充滿憂患的痛苦悲哀的時代。所謂通脫,放達的存在主義,不過是精神上尋求解脫的一種自慰的表達方式而已。
匈奴本身雖是漢代這場生物戰的最初發動者,但其本族後來也成為嚴重的受害者。史載自武帝徵和年代後,匈奴部亦屢遭大疫,導致人口銳減。在漢軍的打擊下,勢力急劇衰落。隨著北匈奴的西遷,在公元三世紀後,這種瘟疫爆發於中亞。 5世紀間流行到羅馬,10世紀前後傳布到幾乎整個歐洲。其間反復發作,對中古歐洲歷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世紀晚期著名的文學作品《十日談》,就與當時在意大利流行的“黑死病”即出血熱或者鼠疫有關。但此已超出本文所討論的範圍了。

附錄
英國著名學者H·G·韋爾斯的《世界史綱》講到“中國的漢朝與唐朝”時有這麼幾句話:“也許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在公元2世紀末,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國的製度崩潰了,這是一場使羅馬帝國陷入一百年混亂的瘟疫,漢朝像一棵狂風中的朽木一樣傾倒了。”
此語似乎說明,東漢的滅亡更是天災。讀《三國》時過於注重人物與情節,忽視了小說是否有對瘟疫的描寫,於是查查資料,從一些側面了解那場災難。
中國類似醫院的組織最遲在漢朝元始二年(公元2年)就已經有了。那年黃河一帶發生旱災,瘟疫流行,皇帝劉衍(音看)選了適中的地方,較大的屋子,設置許多醫生和藥物,免費給老百姓治病。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立的臨時時疫醫院。
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規被提升做中朗將的官,率領大隊人馬,在甘肅隴坻一帶作戰。適逢著軍隊裡疫病流行,死亡率高達30—40%。皇甫規便租賃大批民房,設置醫藥,把病員都集中起來一起治療。他還每天去看士兵們的病,得到全軍的熱愛。當時軍隊中的這種醫療組織叫做“庵廬”,也就好比現在的野戰醫院。
此文似乎說明,公元1世紀,瘟疫已經流行。
(中國瘟疫暴發)一是東西漢之間至東漢時期(公元1—3世紀);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紀)。這兩段時期都是處在地理環境的突變時期。氣候變遷異常激烈,導至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的失調及震盪。此間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會預想不到地突然出現。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兇猛。東漢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特別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又說:“疫癘多起,士人雕落”。那時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
張仲景與曹丕的話證實了瘟疫的存在。但是,這場瘟疫暴發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有資料如是說:
東漢末年,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瘟疫時代。關於瘟疫的起源,據說是源自兩漢征討外族的戰爭。 《漢書》中記載了一名匈奴俘虜的話:“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 今人認為,這一記錄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動物,向漢軍傳播傳染病的情況。

  匈奴戰士
在當時西方世界的歷史記錄中,也對源自於匈奴的疾病有相當篇幅的描述。弗雷德里克·卡特賴特在他的大作《Disease&History》(中譯本為《疾病改變歷史》)中稱:“公元一世紀末時,一個殘忍好戰的民族出現了。他們來自蒙古地區,橫掃大草原直至歐洲東南。他們從中國以北地區出發,可能是被疾病或飢荒驅使,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些騎馬的入侵者是匈奴人……匈奴人帶來了新的傳染病,造成了被歷史學家稱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
此文不僅說明瘟疫的事實,也猜測了瘟疫的來源。
三國赤壁之戰,軍中大疫,曹操自己放火燒船退卻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後漢三國時代的許多故事,但未必知道這數十年間,出現過連綿不斷的大瘟疫。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可惜不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沒有註意到這件歷史性大事,幸而《後漢書·五行志》還留下幾行極簡略的記載,使人知道除了戰爭外還有一個瘟神同時肆虐。

謝國忠:最遲或下月加息

央行本週淨回籠380億 謝國忠:最遲或下月加息
2010年09月19日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彭海斌

加息還是不加息,已經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而從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貨幣市場近期表現來看,央行本週結束了此前連續兩週的資金淨投放操作,本週合計從市場淨回籠資金380億元。

而面對央行是否加息的預測,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在周五(9月17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目前通貨膨脹已經比較嚴重,尤其是考慮到樓市最近又有升溫的跡象,加息勢在必行,而且央行極有可能在本月或者下個月宣布加息。

今年經濟形勢複雜

“複雜”,這是決策層形容國內經濟形勢最常用的一個詞。年初,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複雜的一年。

實際情況正如溫總理所言,從近幾個月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國內經濟形勢越來越陷入兩難境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陷入泥沼,經濟增長步履蹣跚,時至今日,歐洲債務危機仍然陰雲未散,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並未徹底消除。在政府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經濟一騎絕塵,不但避免了經濟大幅衰退,更是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進入2010年下半年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尤其在政府調控房市、清理地方融資平台以及淘汰落後產能三大政策之下,增長有可能進一步回落。但另一方面,通貨膨脹開始攀升,CPI今年5月份首次突破3%的國際警戒線,7月達到3.3%,到了8月漲幅更是比7月擴大0.2個百分點,同比上漲3.5%,,創22個月以來新高。

未來經濟發展狀況,尤其是CPI是繼續高企還是見頂回落頓時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摩根大通龔方雄日前在媒體圓桌會議上向記者表示,CPI上升主要是農產品[20.16 6.11%]價格上漲造成的,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是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所以短時間上升不預示著中國未來的通脹壓力增加。他認為,目前PPI已經有所下降,CPI應該在一兩個月就會見頂回落。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9月15日在天津達沃斯論壇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認為,三季度GDP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可能還會有所放緩,而9月、10月的CPI還會超過3%;未來3~5年內,中國將維持2.5%左右的溫和通脹。

種種跡象顯示,在未來幾個月,國內經濟仍將面臨經濟增速回落伴隨較高通脹率的兩難狀況。

央行公開市場淨回籠

那麼國內貨幣政策將如何取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貨幣市場近期表現為我們提供了解讀貨幣政策走向以及市場心理的可能。

此前公開市場連續兩週淨投放,上周和前週分別淨投放710億和700億。在中秋節和國慶大假臨近之際,公開市場卻結束了此前連續兩週的資金淨投放,頗令人意外。

9月15日,央行以貼現方式發行140億元3月期央票,並進行200億元91天期正回購操作。央行網站公開信息顯示,此次發行的3月期央票利率和正回購利率繼續持穩,3月期央票利率仍保持一二級市場倒掛。 WIND統計,本週共計有850億元資金到期,加上週二890億元一年期央票發行,本週央行合計從市場淨回籠資金380億元。

對於本週央行的資金淨回籠,分析人士稱,公開市場操作還是呈中性,主要是對沖央票到期造成的被動投放和滿足市場資金需求為主。而且本週淨回籠資金數額不大。

另外,近期shibor短期品種利率有下探跡象。 9月17日隔夜shibor下探至1.5234%,跌去13.84個基點;1週shibor下跌至2.03505%,跌去49.25個基點。 shibor的中長期走勢則恰好相反,近期shibor除了隔夜和1週品種外,均穩步攀升。 9月17日,3月期shibor上升至2.5677%,微漲0.20個基點;一年期則收於2.6580%,上漲0.25個基點。普益財富研究員黃琦表示,短期shibor的下調反映了銀行間流動性暫時沒有收緊的跡象,而長期shibor的走高了反映市場對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回收流動性,乃至對未來央行加息預期的擔心。

謝國忠:極可能本月或下月加息

近期央行官員和經濟學家的言論強化了市場對加息的猜測。

9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牛津中國財經論壇”午餐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央銀行保持對利差的適當管理,將有利於調動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積極性。這引起了市場關於加息的猜測。

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2月份CPI上漲2.7%的時候就曾表示,加息條件已經成熟。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稻葵認為通貨膨脹翹尾因素已經逐步淡化,近一階段物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鑑於此,他呼籲央行應該考慮小幅上調存款利率,實行“非對稱性加息”。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的觀點與上述人士不謀而合。他認為目前通貨膨脹已經比較嚴重,尤其是考慮到樓市最近又有升溫的跡象,加息勢在必行,而且央行極有可能在本月或者下個月宣布加息。而摩根大通龔方雄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今年或有一次加息可能,不過可能是在四季度。

對於中國經濟未來數年的發展趨勢,謝國忠認為,中國經濟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GDP增長還是有保障。其原因主要是,近期普通勞動者報酬上升趨勢將有利於促進消費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政府的投資意願還是很強烈,而且政府可用於投資的財政資源還是比較多的;第三,近期出口雖然有所回落,但將維持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

通脹悄悄來臨 利率悄悄升高

謝國忠:通脹悄悄來臨 利率悄悄升高
2010年09月19日 中國企業家網站

我剛在小區餐館裡吃了一碗辣肉拉麵。湯裡面找不到肉。這是通脹悄悄開始的極端例子

謝國忠

我最近買了一個銀行理財產品,利率是1.4%,取款時間只限於每天早上9點至下午3點之間。鑑於一天中剩下的時間不便於取款,我獲得的補償是:該理財產品付給我的利率比活期存款的法定利率高1%。銀行還建議我購買一種三個月之後才能提款的產品,利率為2.4%,比法定利率高出70個基點。存款競爭正越發激烈。顯然,提高利率——儘管名義上沒有違反政策規定——正是競爭的一個工具。貸款方面來說,對政策規定的房屋抵押貸款利率進行折扣現像已經減少或被廢除。類似的,企業貸款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享受利率折扣。如果說2010年下半年存款及貸款實際利率均上升了50個基點的話,我是不會吃驚的。

對於中國是否將提高利率,目前市場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無論如何,利率已經開始上升了。政府一直以來都通過調控銀行貸款來限制貨幣增長。去年貨幣供應的瘋長勢頭已經有所冷卻。 7月,M2(廣義貨幣)較去年上漲17.6%,較前年下跌11.5%。行政措施顯然已經使貸款市場有所收緊。企業紛紛抱怨想要獲得貸款困難重重。

數量政策能否不導致價格變化,比如,利率升高?從某一程度上來說,通過行業貸款政策,優惠行業的利率仍然保持在低位。比如,大型國有企業依然可以優惠利率進行貸款。但是,其他企業的貸款利率已經大大升高——如果還能貸得到款的話。至於房地產開發商,很多情況下都不能貸到款;他們已經開始發行高收益的海外債券。即使將NDF市場(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市場)中人民幣升值預期考慮在內,他們仍在支付兩位數的利率。

即使在中國這樣的經濟高增長國家,17.7%的M2增長率也算很高了。為何信貸市場出現緊縮?原因是去年寬鬆的貸款政策下催生的所有項目。這些項目必須貸款才能得以維繫。中國貨幣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借款人。如果要保持貸款條件不變,貨幣增長就必須更快。當貨幣供應放緩時,緊縮現象就出現了。如果放緩態勢依舊,許多藉款人將無力償還貸款,正如1994年緊縮出現之後的情況一樣。

利率升高並未完全反映出存貸之間的緊縮平衡。顯然,借款人歧視在克制貨幣增長或防止利率進一步升高的過程中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因此,信貸需求不可能推動利率升高,特別是存款利率——存款利率應該至少比現在高出三個百分點。但是,通脹預期及其對存款的影響卻可能推動利率升高。

家庭存款對存款增長的貢獻正在減少。今年7月,家庭存款和債務之間的差額是18.9萬億,較去年的18.3萬億僅有少量增長,遠遠小於2008年7 月至2009年期間3.9萬億的增幅。這一數據顯示,家庭存款的意願正在降低。貨幣擴張正在越來越依賴於熱錢流入。如果外匯匯率預期發生轉變,這將使局勢不堪一擊。

我剛在小區餐館裡吃了一碗辣肉拉麵。湯裡面找不到肉。這是通脹悄悄開始的極端例子。我常常去吃的火鍋店中,每種調料的供應量也越來越少了。我可以預見僅僅是一碗清湯的那一天。肯德基供應的套餐分量之少,連孩子都要兩份才能填飽肚子。我不知道統計局將如何統計通脹對食物供應分量縮水的影響。

儘管通脹數據較低,但家庭行為卻清楚明白地顯示,其對通脹的看法和預期要高得多。許多食品的價格正以兩位數的漲幅提高。租金也在以兩位數的漲幅提高。這兩項占據了家庭生活成本支出的一半。儘管大多數家庭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並不受到租金增加的影響,但估算租金成本仍然是個問題。房價並不計入CPI。估算租金成本應該計入CPI。否則,這項占據家庭終生支出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支出將永遠不被計入CPI。政府控制著水電煤和交通費用。即使政府通過給予補貼來控制上述價格,由市場推動的商品仍將說明如今的高通脹率。這就是為什麼家庭存款意願降低的原因。

儘管家庭存款供應已經嚴重減少,但利率尚未有相同程度的提升。原因是,高度貿易富餘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強勢資金流入下的大量企業存款。這兩者都是全球經濟局勢下寬鬆貨幣條件的結果。美國的貨幣政策尤其重要。這其中的意思是,如果人民幣預期突然發生逆轉,以及/或者發達經濟體由於通脹壓力收緊貨幣條件,中國的貨幣局勢將岌岌可危。

中國的利率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繼續提高。 2011年上半年,這種提升勢頭將更為顯著。然而,利率水平仍未與價格穩定水平相一致。通脹壓力來自於貨幣供應的水平,而非邊際變化。月度經濟數據對通脹的影響無關緊要。確實,通貨膨脹是無可避免的。為了防止通脹失控,將利率提高至通脹率之上的水平是必要的,即維持積極的真實利率。這是在接下來幾年中,貨幣存儲開始通貨膨脹時保持穩定的唯一方法。否則,當外部貨幣條件突然發生變化時,中國經濟將可能遭遇硬著陸。

使中國的宏觀穩定依存於外部條件是一件危險的事。

謝國忠: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見頂

謝國忠: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見頂 2010-9-19


香港、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見頂!這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昨日在上海銀行秋季投資報告會上做出的表述。謝國忠稱,修正此前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暖復甦的判斷,他甚至建議,手上有多套房產人士不應再考慮購房,相反可以從當下開始賣房,“尤其是郊區房價翻了5倍的房產,現在就可以賣了。”

“房價已經見頂了,現在就要掉!”謝國忠提醒市場在近期注意房價的拐點,他做出上述判斷是基於四點理由:一是加息預期;二是政府對房地產的政策調控力度不改;三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減弱;四是參考了實際的供應量,“到2012 年,房地產的空置率會非常高,全中國13億老百姓要有的房子都有了。”

“我們接下來可能會看到交易量一直在增長,而房價卻不死不活地拖幾年,房地產沒有第二場戲了。”謝國忠表示,在未來12個月,一線城市房價會有小幅下降,在這之後的房價走勢,取決於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

謝國忠指出,一線城市房價漲不動,而二、三線城市房價有很大上漲空間的說法不可取。他強調,在二線城市,住房空置率問題也不容忽視,“房地產發展從來都是在一線城市,若干年後,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的差距可能更大。”

謝國忠:高房價是存款利息過低

謝國忠:高房價是存款利息過低! 2010-9-17


房價高就意味著如果你現在買房子,以後花錢會比較困難,因為你付出得太多。這牽涉到社會財富分配的問題,所以很敏感。房價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存款利息過低。

房地產問題的實質是社會財富分配的矛盾

近幾年的“兩會”期間,住房問題一直是中國老百姓最重要、最關心的話題。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加快普通商品房項目審批和建設進度。規範發展二手房市場,倡導住房租賃消費。盤活住房租賃市場。”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抑制投機性購房。加大差別化信貸、稅收政策執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預售制度。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辦法,抑制土地價格過快上漲。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專家對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統計,發現2004年和2005年,溫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住房”一詞只提及了一次,到2008年、2009年已提及二十多次。 2006年、2007年、2008年都提到了房價,並分別用了“遏制”、“抑制”和“防止”房價過快上漲。 2010年“住房”一詞只提了十餘次,但首次明確提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堅決遏制”的表態更能彰顯政府決心。

另外一組數據,也說明了房價問題是民生問題的要害:從2004年房價開始抬升和2009年到達高點這兩個時期的經濟狀況來看,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3。 6萬億,財政收入2。64萬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9422 元;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33。5萬億,財政收入6。85萬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7175元。這幾年GDP平均增長在10%以上,國內經濟總量翻了2。5倍,財政收入翻了2。6倍,城鎮居民收入只增加了不到一倍。

中國房地產業近年來出現的種種異象和太多的爭議,正源於我國收入分配製度領域的多重矛盾。

Q:2010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在各個大小會議上都熱烈談論去年以來又不斷上升的房價,批評高房價之聲成為主流。你怎麼看大家對房地產價格的討論?

謝國忠:中國經濟投入最重要的部分是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在家庭資產當中是最主要的。房價高就意味著如果你現在買房子,以後花錢會比較困難,因為你付出得太多。這牽涉到社會財富分配的問題,所以很敏感。房價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存款利息過低。

中國經濟這幾年增長是很快的,前幾年GDP的增加達到百分之十幾,但是存款利息卻非常低,短期的儲蓄利息接近於零,所以大家把錢拿出去炒股炒房的意願比較強烈。但是,由於中國人口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終房子的需求是會下降的,所以從長遠來說炒房子不會成功。問題在於這十年怎麼辦?如果還是那麼多人炒,利息又那麼低,會不會引起社會不穩定。

Q:Andy看的是這十年的房價上漲。上漲的根本原因是有人借錢去炒房,大量借錢是因為利息太低。所以你覺得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要加息,還可以怎麼做?

謝國忠:如果利息很低,會助長大家去炒房子,所以利息要抬上去。另外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地方財政。現在政府財政對房地產的依賴非常非常高,2008年新房銷售超過4萬多億,新房銷售收入的大部分都轉到政府口袋裡,可以看得出來政府對這個依賴有多大。

Q:對地方財政收入是個很大的幫助。

謝國忠:以前好幾次房地產調控都是不了了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不支持。過去十年的財政改革,把很多開支都推向了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對錢的需求也是挺高的。如果不給條出路,不吃房地產它沒別的好吃。

物業稅加大炒房成本,相當於加息

Q:我想大家最大的共識之一,就是未來要解決房價問題,要落實到地方政府的責任上來。但是從目前來看,它的責任只是說你在土地的供應、在一些稅收上,可能相應要平衡一些,始終沒有把物業稅這個問題提出來。你覺得解決房價問題,除了剛才你講的借錢炒房要用加息抑制之外,物業稅能夠解決中國目前高房價問題嗎?

謝國忠:如果沒有政策改革的話,由於地方政府支持房地產,目前壓低房地產的價格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國大部分開支都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包括醫療和教育,如果它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這也會引起很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要有物業稅,物業稅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物業稅:又稱財產稅或地產稅,主要是針對土地、房屋等不動產,要求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繳納一定稅款,而且繳納的稅值會隨著不動產市場價值的升高而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數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都對房地產徵收物業稅,並以財產的持有為課稅前提、以財產的價值為計稅依據。

加物業稅就像加息一樣,因為你開徵2%的物業稅,就等於利息加了兩個百分點,就是說你炒房的成本上升了。炒房的成本上升,興趣就會下降。另外物業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了財政收入問題。

看看高房價,就知道有沒有泡沫

Q:雖然說房價問題大家這麼關注,但是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比如有人認為,房地產價格有泡沫是誇張的說法;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地產確實是有泡沫;有些人是從西部看東部,有些人是從東部看西部;從大城市看房價,從小城市看房價,結果都不一樣。到底我們該怎麼看房價問題,是真的有泡沫,還是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謝國忠:美國出現房地產泡沫的時候,格林斯潘說美國不可能出現全國性的房地產泡沫,他認為,國家那麼大,紐約的價格很高,加州的價格很高,但是堪薩斯的價格很低。他的錯誤就是沒看到房地產存量的價值主要是在高房價的地方。

中國現在房地產存量的價值,主要就是在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這三個地方。所以如果這裡的房價過高,就可以說有泡沫。比如說房租回報率如果是2%到3%,房價跟收入的比例是20%以上,不產生泡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歷史從來沒有這樣高的價格不是泡沫的。所以這三個地方有泡沫,就代表是全國性的泡沫了。你說烏魯木齊的價格有多高,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中國的泡沫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在美國,泡沫形成是支持美國家庭消費的,他利用房地產升值去借錢消費了。中國泡沫的存在是為了給國家提供財政收入。房價高,大家去借錢買房,把這個錢交給地方政府,變成了財政收入。所以,中國的泡沫有兩個不同,一個是它的可持續性,第二個是後果非常嚴重。

在可持續性方面,每次房價下來的時候,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政府手段,把大家的信心抬起來,比如說信貸政策又開放了,誰借錢都可以了,利息再降一點,等等。它有這個政策,能夠把大家都吸引回來,只要銀行能貸給你錢,這個需求就一直存在,所以它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第二個是泡沫爆了以後,它又有嚴重的後果。這跟美國不一樣。美國的泡沫是他當時藉了錢以後,真的以為自己有錢了,借了錢就去花。房價掉下來之後,等於他產生了漏洞,花了不該花的錢,所以有一段時間會比較痛苦。中國的問題是從效益上來看,地方政府拿了地產的錢之後,花的效益好不好。效益好的話,對經濟打擊會小一點。如果現在從地產上拿了那麼多錢,都是搞形象工程,以後的問題會比較大。

高稅收、高房價讓中產階層不堪重負

謝國忠:在財富分配上的問題,不是說你一個人多努力,你就有多成功。它是按你什麼時候進去、什麼時候出來,形成了類似賭場這樣一個財富分配模式,所以是有風險的。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中產階層的壓力比較大。整個國家的負擔,落在誰的手裡?就是落在中產階層的手裡。落在他們手裡主要是通過什麼形式?一個是高稅收,一個是高房價。在中產階層剛剛起來的情況下,這樣去打擊,對長遠來說是有壞處的。

Q:我們談到房價問題,大家也許會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戶籍改革。目前中國實行的戶籍改革,有人說它可能會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化,也可能會推高房價,或者是說加大房地產的剛性需求。我們到底該怎麼看戶籍改革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謝國忠:房價跟城鎮化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說城鎮化引起房價上升,有多少民工買了房子?幾乎沒有。你看買房子的都是原來城市裡的人,或者是有灰色收入的人和一些暴發戶。這跟中國的城市化沒什麼關係。

現在說戶口不公平,主要是說社會待遇不一樣。比如你到一個城市裡面去,沒有戶口,就沒有退休金,在醫院、學校的待遇就不一樣,這是核心問題。除此之外,現在戶口的作用非常有限,在上海、北京,有很多人多年來一直住在城市裡卻沒有戶口,問題在於你把戶口取消了之後,難道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能上同樣的學校,去同樣的醫院,拿同樣的退休金嗎?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支出都是地方政府拿出來的,上海、北京福利比較好,醫院和學校也都比較好,如果所有的人都能進去,地方政府肯定是沒有這個錢的。

在體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不能匆匆忙忙地認為戶口制度一取消就什麼都變了。這個改革帶給一般老百姓什麼預期?如果給他的預期是可以搬到北京上海去,可以上那裡的學校,住那裡的醫院,拿那裡的退休金,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失望。這些失望引起的社會糾紛會更大,所以這個改革要總體考慮。

Q:中國應該怎麼樣啟動戶籍改革?

謝國忠:現在中國戶籍制度要徹底改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戶籍政策是地方政府承擔的,戶口主要跟福利有關,不然的話,哪裡都可以住,你只要有工作,有錢,沒有人管你。主要的問題是地方政府要承擔福利問題,福利比較高的地方,如果沒有戶籍來限制,它不可能維持現在的福利水平,因為大量的人都會擁過來。所以體制的改革,需要我們整個國家的財政政策發生變化。美國的社會福利主要由聯邦政府承擔,包括社保、醫療、失業救濟金,都是跟著人走的,不是地方政府承擔。沒有這個改革,戶口制度要完全取消,即使名義上取消了戶口制度,這種福利也不會改變,因為地方政府只能讓現有的人享受這樣的福利。

Q:國家財政現在負擔不了。一旦戶籍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可能沒有這個負擔的能力?

謝國忠:對。中國地方之間的差別太大了,美國的差別沒那麼大。北京、上海跟發達國家水平差不多,大部分地區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所以要完全取消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房價很難長期大幅度上升

Q:你怎麼看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的情況?

謝國忠:第一點,房地產供不應求這個概念,我覺得是錯誤的。因為地方政府想要搞GDP,這是它的政績。造房子搞GDP最容易,造房子不要技術,建築行業中國也是過剩,所以造房子造得很快。我覺得長期來說,供不應求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為什麼房子跟鞋子有區別?因為它的價格也是供求關係決定的。所以從中國建造速度來看,房地產價格長期大幅度上升,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直要等到中國經濟發展成形了,造房子不容易了,像英國現在造房子就不容易,大家抗議,這地方造房子這麼難看,不讓造,因為有這個規定那個規定,這時候房價會上升比較快。中國還沒到這個時代。

總的來說,中國的房地產價格關鍵是看出口。如果出口還可以,可能還撐得住。但是現在出口面臨幾個問題,一個是出口商回報率不是太高。我們看到在香港上市的一些出口公司,它的業績不好,成本上去,價格上卻上不去,如果盈利不好,生產不可能大幅度上升。第二點,我們看到美國消費有可能會慢一點。美國消費是靠借錢的,房地產價格一上升,它就靠借錢來消費。

Q:全世界借錢給他們消費。

謝國忠:對,最近我們看到借錢的速度在放慢。總的來說,如果是自己要住房子,還要看自己出不出得起這個錢,自己作決定。但是如果你要去炒,這個不鼓勵。

2010年9月14日

戰爭離中國不遠

冷看釣魚島事件,何新談釣魚島問題的思考與對策
2010-09-15

冷看釣魚島事件:
何新談對釣魚島問題的思考與對策(修訂稿)

何新說:釣魚島事件、菲律賓事件、黃海演習事件,近期這一系列國際異常事件發生都不應孤立地僅視為偶發的個別事件,背後有國際對手的整體佈局和戰略考慮。實際上,是國際對手要以此類事件測試中國國家意志、國民心態以及國民輿論的反應,從而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此次中國政府對於釣魚島事件的回應基本是恰當的,但僅有語言主權宣示是不夠的。而倉促直接的軍事反應目前是不適宜的。因為中國已經經曆三十年無戰事的驕奢淫逸鬆弛怠惰,尚不能適應外部有事時的緊急應對狀態。

這些前兆事件的發生是好事,警示國人───戰爭離中國不遠。未來年代形勢嚴峻,從現在起中國有必要重新全面評估內外形勢,對未來發展方針考慮做出全局性戰略調整,例如:

1、考慮到世界經濟危機正在深化,國際上確有勢力正在暗中準備戰爭。中國未來年代應當在經濟、政治管理、國防體系和意識形態四個方面設計建立整體性的能夠應對局部戰爭和全面戰爭的兩套應對方案,設計和建立全民戰時體制。以便在必要時能夠整合和動員全部國家資源和國民力量,戰勝一切內外挑戰。

2、中國應當考慮節約和重點應用資源,整體統籌安排國民經濟體系,以國防軍工體係為最大重點,強化拉動內需。

3、將導彈和核導彈鎖準敵國和潛在敵國的戰略要點和要害地區。準備實施逐步升級的軍事回應戰略。防止潛在敵手對中國發動先發製人的核打擊,確保中國核力量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核回應力量。

4、將我國釣魚島海域劃入中國中程武器的演習區域,必要時可對這個島嶼和海域發射若干枚宣示性導彈。 (但應避免人員直接接觸衝突和海艦衝突。完全無必要。)

5、建議全國人大考慮制訂國家反侵略戰爭戰時狀態法律,懲辦出賣和有損國家利益的漢奸。

6、強化國民意識形態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遏製網絡上為敵對國和潛在敵國張目的言論。

─────中國,如果明天有人對你發動侵略戰爭,你準備好了嗎? ?

-------------------------------------
附錄日本各大媒體是如何報導釣魚島糾紛的?

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和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日本名;尖閣諸島)附近海域發生碰撞一事後,日本方面從上到下通過各種渠道表態,堅持要“依法嚴肅處理”,反映了日方對此事高度的重視。雖然只是巡邏艦輕微受擦破了一點皮,沒有翻船,沒有漏油,更沒死人。但是日本方面卻執意要將中國船長逮捕,並不顧中方72小時內的6次抗議,通過地方法院判處中國船長10天拘留,其後還可能延長。採取如此強硬的態度,在戰後中日關係史上,尤其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還是前所未有的。日本方面為何會採取這樣的,可以說是不計後果的措施,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事情發生後,菅直人首相在第一時間就表態,“將根據法律嚴肅處理”。外相岡田克也7日在柏林會見日本媒體表示:“此事發生在我國的領海內。我方將依法處理”。官方長官仙谷由人也強調,“我們將根據法律嚴肅處理。”

事情發生後,日本外務省還專門為此召開記者會,強調釣魚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在記者會上,外務省發言人佐藤悟強調,釣魚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中國漁船船長被扣押,是根據日本國內的法律,以妨礙公務執行的罪責來處理,“這次發生事件的釣魚諸島是日本固有的領土,在歷史上、國際法上都不容置疑。從日本的立場說,日本對釣魚諸島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不存在任何所有權的爭議問題。”並且還說:“這次逮捕事件,對日本的外交政策,以及今後的外交政策都不會有影響。關於今後的中日關係,應該繼續發展戰略互惠關係。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是非常重要的鄰國和夥伴。”以這樣完全是自相矛盾的邏輯,為這一事件定下了口徑。
他們口口聲聲所說的法,就是《日本漁業法》。日本的漁業法規較為完善,早在1875年宣布了《海面官有宣言》,這裡所提到的《漁業法》成立於1901年,後又不斷修訂、充實。但那隻是一部規範日本海洋漁業的國內法,根本不適用於兩國之間的糾紛。這次事件的起因就是日本海上保安廳決定就海保巡邏船以涉嫌違反《漁業法》(逃避登船檢查)為由展開調查,後又加上嫌妨礙執行公務罪判刑,實在是太牽強附會了。

9月9日,日本的全國性各大報不約而同地發表社論。第二天9月10日,其他地方性報刊,如《北海道新聞》,《神戶新聞》等約50餘家也都發表社論,社評或專欄文章。一時間各類報導,評論鋪天蓋地,在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引導國民應該如何來看待此事。
《朝日新聞》的社論標題是“尖閣—成為沒有爭執之海的智慧”。 《每日新聞》的社論標題是“逮捕中國船長,必須進行嚴肅嚴格的搜查”。 《讀賣新聞》的社論題目是“尖閣衝突事件,中國船長逮捕理所當然”。 《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題目是“尖閣問題表明安全保障現實極為嚴峻”。 《產經新聞》的社論是在<主張>欄目裡發表的,標題為“中國船侵犯領海,是必須立即逮捕的案件”。

首先是事件的經過,各大報紙都是根據海上保安廳和外務省公佈的資料撰寫的,基本上相同。只是《產經新聞》對事件發生十幾個小時之後才宣布對中國船長實行逮捕,表示憤慨,疾呼“太晚了”,主張應該如它們社論標題那樣“立即逮捕”。並指出,“如此前怕狼後怕虎的舉動,反應了民主黨政權在外交上軟弱,害怕事情發展成外交事件。”

其次,關於釣魚島的主權所屬,除了《朝日新聞》是用了比較客觀的表述——“尖閣諸島是日本圈為自己的領土,並實權統治,而中國也主張擁有主權的敏感區域。”其他的四家報紙一概將釣魚島稱為“尖閣諸島”,一口一個“日本固有的領土”。所以,日本媒體都按政府的口徑,將中國漁船的作業說成是“違法的,是對我國(日本)領海的侵犯”,逮捕是“理所當然的”。 “
關於解決方法,《朝日新聞》在社論中提到1978年鄧小平的建議,“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方法。”嘆息道:“一代人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沒找到解決的方法。”建議“應該通過對話來解決。”《每日新聞》也主張在兩國政府之間“建立海上危機管理機制,加快協商步伐,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讀賣新聞》建議日方“海上保安廳要與海上自衛隊互相聯手,海上自衛隊也要努力收集情報,互換情報,密切合作,”來保衛日本領海。 《日本經濟新聞》則通過此事呼籲國民關心本國的安全保障問題,指出,“中國軍事增強,(北)朝鮮核問題等,日本已經無法單獨對應了,必須在強化危機管理,確保安全的同時,立即重建在鳩山執政時遭到破壞的日美安保體系。”《產經新聞》除了呼籲“海上自衛隊要與海上保安廳緊密配合,強化海洋權益。”同時還強調要追究中國“侵犯日本領海的背景,因為,不僅僅是違法作業,也許他們是偽裝成漁船的間諜船從事收集情報和間諜活動。”
日本國民可能根本沒有想到,在本國領海釣魚島作業的中國漁民,不接受日本的“登船檢查”,也是理所當然的。在自己家作業,為什麼要接受日本海保巡邏艇的指示呢?所以對中國船長拘捕的名義---逃避登船檢查是不成立的。中國的漁船沒有聽從日本巡邏艇命令的義務,在本國領海釣魚島作業的中國漁民,拒絕接受日本的“登船檢查”,伸張了民族的正氣。 1978年4月也曾發生中國漁船進入所謂的日本“領海十二海里內”作業事件,當日本巡視船要求中國漁船退出該海域時,中國漁船上的漁民用粉筆在木板上寫出“這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有權在此作業”的大字,以示抗議。可見漁民們的國境意識是相當強烈的。這也是鄧小平當年發表釣魚島建議的背景。當時,日本國內一部分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就叫囂:日本“自衛隊是乾什麼吃的?為什麼不出動?”……要使用武力“立即拘捕來犯的漁船” 等。儘管如此,由於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正確的應對方式,當時的自民黨福田赳夫(福田康夫的父親)內閣也能從大局出發進行處理,因而風波漸漸平息,沒有對中日關係的發展產生致命的影響。而那時右翼的叫囂,在事隔30餘年後的今天卻變成了現實,這實在發人深省。

2010年9月13日

全球人口控制計劃

解密的1974年美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制訂全球人口控制計劃

2010-09-12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08123039692/

疫苗早就被美國作為實施人口控制的武器

解密的1974年美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制訂全球人口控制計劃- wanshi - 何新博客

1970年代中期美國製訂了秘密的全球人口控制計劃,即目前已經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
根據該計劃,表明自1973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研究用注射疫苗的方法來施行生育控制。

1974年完成的美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所提出的策略,是這個唯一超級大國仍在實施並影響世界的國家戰略,其內容令人震驚!

1974 年,美國由基辛格博士主持下制訂了一個當時被視為高度機密的備忘錄,題目是“世界人口增長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響”(Implications of Worldwide Population Growth for US Security and Overseas Interests)。

這份備忘錄中涉及糧食政策、人口增長和戰略性原材料。備忘錄的內容是由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授意,尼克松親自佈置的。這個秘密的計劃在華盛頓被簡稱為“NSSM 200”,即《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 [1]

1975杰拉德·福特一上任就立即簽署了總統行政命令,使《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成為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

《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NSSM-200)的主旨是實施“世界人口行動計劃”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數量。這一新政策的理論出發點是:大多數高質量的礦藏都位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數量過多的“劣種人”妨礙美國獲得充裕的、廉價的原材料,必須除掉這些高速增長的人口才能保護美國利益。

基辛格明確提出:美國要將糧食援助作為“國家權力的工具”,對那些接受援助的國家來說,要么絕育要么挨餓。美國的新政策實際上就是:“如果這些劣等人種妨礙我們獲得充裕的廉價原材料,我們必須想辦法除掉他們。”

基辛格在報告中明確提出:“整個實施過程中,美國必須掩蓋真實目的,而讓人覺得美國的計劃不是自私的而是利他的。否則有可能引起其他國家強烈反彈。美國必須隱瞞從發展中國家獲得自然資源的真實意圖,而說服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和民眾相信:減少人口是符合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的。”

基辛格在這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中,將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稱為最不發達國家(LDCs,Less Developed Countries)。他在報告中寫道:
“世界越來越依賴於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資源供給,如果迅速增長的人口妨礙了它們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由此而產生的不穩定可能會對這些資源的增產和持續供應的環境造成破壞。
一些人口迅速增長的最貧窮的最不發達國家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它們可能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難以支付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化肥對它們的農業生產至關重要,但是在幾年後它們將很難獲得化肥。燃料和其他原料的進口會導致嚴重的問題,這可能從兩方面殃及美國:一是需要美國提供更多的財務支持,二是最不發達國家試圖通過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來獲得更有利的貿易條件。 ”

《NSSM-200》選擇了13個國家作為重點關注國家,並認為只有大幅度減少這些國家人口的數量,美國才能充分利用它們的原材料。這些國家包括: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巴西、菲律賓、泰國、埃及、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和哥倫比亞。在其後的30年裡,這些國家都成為政治上動蕩的國家,但他們對《NSSM-200》的計劃大都渾然無知。孟加拉國高達7700萬人口飲水被砷污染,與國際機構的引導有極大關係。

《NSSM-200》第81頁指出:“為了有助於避免(其他國家)指責美國支持人口控制背後的帝國主義動機,美國應反復重申這一支持是源於以下關注:
(1)夫妻有權自由地、負責任地決定他們生幾個孩子和生孩子的時間間隔,並且有權獲得信息、受教育及其手段;
(2)對於貧困國家的基本社會和經濟發展來說,人口的迅速增長既是普遍貧困的誘因又是其結果。進一步,美國應該採取行動將這一信息傳遞出去,即控制世界人口增長代表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

人類生命國際(Human Life International)Brian Clower博士所著的《Kissinger Report 2004》估算,1965年到2004年美國共投入了173億美元的經費用來控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主要投入到美國國際開發署;其次是投入到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聯合國人口基金最“偉大的貢獻”是幫助了中國等國實行計劃生育。

關於世界衛生組織在第三世界組織接種疫苗,疫苗裡面含有絕育成份的報導早有公開,這種技術專業上叫做”雙重疫苗技術“(明處是防治傳染病,暗處是避孕和絕育)。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關於控制生育疫苗的工作組。 1991年的一份報告指出:
“在過去的18年,世衛組織的控制生育疫苗工作組一直進行節育疫苗的開發,針對配子或胚胎植入前胚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到肽化學,遺傳學和分子雜交技術……。作為國家間協作努力的成果,一個原型抗HCG的疫苗正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一個全新的計劃生育方法,可在十年內上市。”
也就是說,自1973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研究用注射疫苗的方法來施行生育控制。

《NSSM- 200》還特別指出,為了掩蓋美國的控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行動,避免被指責為帝國主義,美國將利用聯合國和多種各非政府組織(如聯合國人口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來實施這項計劃,並鼓勵個人和組織進行捐助(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後來的比爾蓋茨基金)。

2010年9月11日

第三次IT浪潮

謝國忠:第三次IT浪潮將使白領收入成倍不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 財新網

這次IT革命將對經濟活動的組織形態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它將消除眾多中介機構

【財新網】 (專欄作家謝國忠) IT革命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雲計算、光纜和移動設備正在形成一個比過去更加強大、更加觸手可及的網絡。零成本的信息通訊有望實現。一些分析家認為,繼上世紀80年代出現IBM電腦主機,以及90年代出現個人電腦之後,第三次IT革命浪潮正在到來。這次革命將對經濟活動的組織形態產生深遠影響,特別是它將消除眾多中介機構。白領中介服務是現代發達經濟的核心,因此,如火如荼的IT革命將成摧枯拉朽之勢,重塑經濟結構。蛋糕可能最後會變得更大,但其過程將相當痛苦。

  重塑全球經濟

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主體是以藍領工作為主的製造業。他們有機會依靠新技術發展他們的服務業。因此,他們將得益於生產率的提高,而不必經歷打破現有結構的痛苦。生產率提高,產品價格下降,發展中經濟體可以儘早從藍領工作為主的製造型經濟,轉型為白領工作為主的服務型經濟。 IT革命創造了OEM(初始設備製造商,俗稱代工)加工模式,推動發展中經濟體貿易增長,並使他們獲益良多。下一階段,IT革命將降低發展中經濟體發展內需的成本,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益處。

全球化、IT和老齡化是塑造全球經濟的三支重要力量。全球化和IT將蛋糕做大,根據種族、產業和國家,加以不同的分配。老齡化卻將蛋糕做小。由於存在這些結構性因素,決策者應對經濟疲軟時,錯誤地實施刺激經濟的政策,導致了泡沫接踵而至。精明的投資者由於了解結構性力量和政策失誤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市場影響,往往從中受益。

在所有的技術中,IT始終是影響全球經濟最強大的力量。綠色能源依靠政府補貼得以為繼,無論怎樣發展也只是一方小市場。生物技術由於需要長期孕育,才能孵化為成熟產品,因此發展受限。然而,IT革命卻以光速發展。許多專家認為,雲計算技術的崛起,標誌著IT發展進入了新的革命性階段。我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我看到雲計算技術正在改變實體經濟:消除某些角色、創造新的角色,在不同國別和擁有不同技能的人群間對收入實施再分配。其影響將嚴重限制和改變宏觀刺激政策所產生的影響。而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提倡實施宏觀刺激政策,以此解決目前經濟二次探底的問題。

通過促進生產全球化,IT已經重塑了全球經濟。失去IT,很難想像跨國公司能夠將零件加工外包至多國生產,再運到一個國家組裝,進而在別國銷售。這就是為什麼貿易發展的速度是全球經濟發展速度的兩倍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從這種發展趨勢中獲得了巨大的受益,僱傭剩餘勞動力從事出口生產。到目前為止,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

製造業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全球化。例如,物流運輸工作可在距離銷售目的地很遠的地方展開。

到目前為止,IT促進了外包業的發展,即工作流動性加大,而且可以在成本較低的國家完成。下一次IT革命浪潮可能會徹底消除許多工作崗位,改變現有工作的本質,並且創造全新的工作崗位。第三次IT革命的創造力和破壞力都將超過前兩次革命。

現代化的發達經濟體主要是以服務型經濟活動為主。商店店員、餐廳服務員和公交車或出租車司機是服務型經濟的主體。然而,他們並不產生附加值。行政管理人員、銀行家、律師、會計,還有那些在高層寫字樓里工作的職員才是提供高附加值服務的人群,他們的工資也很高。這些人的工作是處理信息——獲得信息、加工信息、將轉化為另一種格式的信息再傳遞給另一個人。信息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直到有人可以根據信息展開活動。

  金融等中介組織面臨生死抉擇

如果一家大型組織基本上由白領專業人士組成,這個組織的效率一定非常低。我們經常用“28定律”——就是20%的人做80%的工作——解釋低效的原因。低效的產生是因為價格機制在處理信息的階段失去作用,也就是沒有終端產品需要定價。公司裡總有一些員工比別的員工效率高。他們更可能獲得升職,或者加薪。但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有時候,價格機制讓位於公司政治。上級不總是喜歡工作效率最高的員工。因為這些員工可能會威脅到上級自己的飯碗。這些複雜的情況降低了讓員工好好表現的激勵。

那為什麼大型服務型組織還能夠存在呢?主要是因為服務產品的定價需要時間。服務型產品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檢驗出其質量好壞。大型組織能夠靠聲譽效應讓購買者放心。如果原來的顧客滿意,可以激勵該組織保護自己的聲譽。因此,新客戶應當也有信心購買該組織的產品。

IT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消除白領低效的情況。首先,可以衡量產出。例如,醫生看完病後,可以花很低的成本追踪病人的情況。病人和醫院都能夠了解關於每個醫生的效率和診治效果的數據。對於其他專業人士,例如,會計、律師、廚師和銀行家,都可以通過同樣的方法衡量其效率。

高效的產出衡量分析會導致:(1)白領專業人士薪酬的價格差異進一步擴大;(2)控制這些人員的管理者數量進一步降低。也許“28定律”現象仍會發生。但是,20%的生產效率較高的員工將獲得80%的報酬總額。而他們的老闆-管理者會少得多。這樣一來,“28定律”現象就不會導致效率低下。

富有的發達經濟體的核心是中產階級,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可能會危及發達經濟體的模式。可能是由於效率低下,服務型經濟的收入分配均勻,即每個人的薪酬都差不多。如果可以精確衡量產出,收入分配會成倍地不均。蛋糕可以變大,卻會有許多人分到很小的一塊。

其次,通信成本的下降可以剔除供應鏈中的多個層級。互聯網應運而生之後,一些中介機構開始提供網上服務。新型的在線中介,尤其是效率更高的中介機構開始嶄露頭角。接下來,恐怕連網絡中介都要消失。通信成本越來越低,小型服務供應商可以零成本為世界上每個人服務。而且,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零成本聯繫每個小型服務供應商。

金融服務供應商從定義上說就是中介。為什麼儲戶將他們的錢交給這些人來管理呢?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優異。 90%以上的機構投資者的表現比市場指數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們降低了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這種解釋現在看來更靠不住。任何人都能夠像基金經濟那樣,幾乎不費成本地獲取各種信息。恐怕金融服務業可能會發生結構退化。

金融服務行業正在失去對用戶及實體經濟的附加值。它越來越依賴於系統博弈,並從客戶的無知中謀利。這使得該行業和金融市場更加動盪,更容易誘發泡沫。

  兩極趨同

雲計算、光纖和移動用戶設備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接近於零。它破壞了中介賴以生存的基礎——規模經濟。我們正在目睹這一對定型的白領經濟體產生衝擊的前浪。這是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論的極速版。

  這支力量將延長就業危機。生產全球化是西方藍領就業危機的最重要驅動力。泡沫經濟通過派生泡沫工作崗位,掩蓋西方藍領就業危機所產生的就業影響。金融危機暴露了就業危機,而就業危機十年前就應該已經出現。正在進行的IT革命對白領勞動力產生了極強的破壞力,使得發達經濟體很難在可預見的將來減少失業。 IT革命破壞穩定的力量可能與上世紀礦物燃料革命類似。今後十年,西方可能會進入不穩定期。

發展中世界從個人電腦-互聯網革命中獲益良多。它在製造業建立了OEM加工模式,使貿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IT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將加速發展中世界驅動內需。通過減少中介成本,發展中世界將更快進入以國內服務需求為主導的發展期。因為發展中國家尚未建立中介服務產業,因此,他們能通過降低服務和貨物在國內的價格,將新技術成果最大化,從而改善內需,使之成為增長引擎。西方就業危機阻礙了內需的增長,因此,發展中世界亟需發展他們的內需。第三次IT革命浪潮來得太是時候了。

全球經濟現在一分為二,分為疲弱的發達世界和蒸蒸日上的發展中世界。二者由於流動性從前者轉移到後者而出現明顯差別。如果目前的流動性泡沫破滅,發展中世界的經濟發展可能會放緩。然而,發展中世界的成本優勢比發達世界強,因而將持續保持強勁增長。 IT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將放大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優異表現。如果世界持續和平,兩個世界必將在本世紀趨同。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全文詳見2010年9月13日出版的2010年第37期

2010年9月9日

謝國忠:中國房地產的實質是政府坐莊

謝國忠:中國房地產的實質是政府坐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中國企業家網

“中國的房地產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社會會出現大的波動。中國核心的問題是官僚資本主義,是政府本身的問題,它體現和暴露在房地產泡沫和灰色收入上,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政府在坐莊。所以,不能靠泡沫來發展經濟,太多的錢集中在政府手裡是不好的”

  編者按:

近日,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就國內房地產行業現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謝國忠表示,目前國內房地產領域存在著空置率過高、房價與收入倒掛、收益過度集中於少數人手裡等問題,催生了腐敗以及灰色收入等現象。

謝國忠認為,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是上述問題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政府應將“藏富於民”的主旨進行全面落實。

  以下為謝國忠觀點摘錄。

  謝國忠:

一個泡沫最終會產生兩個結果:一個就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就像股市從100點漲到200點再回到100點,這中間什麼都沒變,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但是從起點走到終點這個過程中,有人買入、有人賣出,所以有的人錢變多了,有的人錢變少了,財富總量沒有變,但是重新分配過了。第二,它也是一個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這中間有人投資進去想要獲利,結果造成了損失。

而大陸房地產泡沫的情形就是,這個過程中,財富和資源最後都流向政府了。所以你看政府這幾年突然變得非常有錢,財政富餘很多。那麼問題就是,政府要怎麼花這麼多錢?效率能有多高?會不會浪費?這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把開發商交的稅都算進去,他們真的不賺錢。比如綠地集團這麼大的公司,你看它整個公司的價值全部是靠土地升值來的,造房子本身是不賺錢的。它最初買了一塊地造房子,賣了房子賺了錢,然後把賺的錢全部投進去,還不夠買同樣地段的另一塊地。就只能再去銀行借錢,買地段更差的一塊地,再造房子,賣掉以後,再拿出全部的錢,同時還要向銀行借錢,再去更差的地段繼續造房子。所以你看它越做越小,它一直滾動下去但是其實根本沒賺什麼錢。

  再來看万科。這麼大的房地產公司,分析員發現它公司的資產構成,其中70%都是靠高價發股票賺來的,也就是說,万科的錢大部分是從股市賺來的,靠造房子賣房子並沒有賺多少。所以中國的開發商是不賺錢的,即使他們靠造房子賺了錢,做大了,政府也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把錢拿走。

去年全國賣房子一共賣了4.6萬億,把建築成本、毛利、土地稅都算下來,這4.6萬億裡面政府大概賺了75%,也就是3.5萬億多。去年中國的財政收入總共才7萬億。

  中國現在有大量的空房子。已建的六千萬套和企業造的三、四千萬套加起來差不多一億套,算100億平方米吧。再加上城市原來100億平方米的老房子拆遷等等,這些都加下來,就是已建的和在建的城市商用住房大約有200億平米。

從量上來看,中國造的房子已經足夠住了,不用再造房子了。但問題就在這裡--中國房地產的增長和一般老百姓的需求關係不是很大。兩億多人進城工作生活,他們哪裡買得起當地的房子?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而買得起房子的人,他自己不缺房子住,卻在不斷地買房子。

糟糕的就是很多人看不到那些空房子,意識不到空房子都是存貨的概念。最後泡沫爆掉,一部分空房子可以折價賣掉,就沒有損失,那些賣不出去的空房子,就成為爛尾樓,這是真正的損失。還有,政府在房地產業賺了那麼多錢,用來搞形象工程腐化掉了,把錢浪費了,這也是真正的損失。

空置率本來應該是政府統計的,但是政府沒有做這個事情,或者它根本不想把這個數據搞清楚。

一般國際上來看,比較合理的是,每平米的房價跟一個月工資差不多。如果房價一直漲,那麼你的工資也應該差不多同幅度增長。但是你看,上海的平均月工資是四千塊,房價平均是每平米二萬六,超過五倍了,而且還沒有把稅算進去。

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中國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國社會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灰色收入。中國的灰色收入有多少?幾年前我聽央行說有三到四萬億,我覺得有這個可能。但是我不清楚他們是怎麼定義灰色收入的。因為在中國,灰色收入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做小買賣的不報稅、醫生老師拿紅包、大賣場裡的採購員拿回扣,民間的商業腐敗是很大的。

但是我說的灰色收入不包括這些,我是按照國際上對灰色收入的定義,就是指與腐敗有關的收入,中國官方的腐敗是非常非常大的。你看剛抓起來的上海浦東新區的副區長,他在一個小區裡面拿了20多套房子。

其實當官的都特別明白這些道理,他知道貨幣供應量那麼大,通貨膨脹會很厲害,錢會貶值,而且中國人第一次可以有機會買賣房子,他就拼命買。所以中國有這麼多空房子,跟這個有關。從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房地產業在回籠灰色收入。以前官員的灰色收入都往國外跑,現在都跑到房地產去了,那麼最後還是都回到政府的口袋裡去了。

這就帶來兩個後果:一個,它成為官員灰色收入躲藏的地方,它帶動了房地產業的投機,造成泡沫。昨天我跟一個老闆聊天,他問一屋子的人:你買房子虧過麼?沒有吧。一個一個問下來,他說:看,沒有人買房子虧過吧?繼續買!另一個,它會帶來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一方面空房子那麼多,一方面老百姓買不起房子。這是很大的隱患。中國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政府在坐莊。

在美國你有吃有穿,有房有車,每年還能出去度假一次,就是中產了。中國的中產主要就是因為房價太高,所以覺得生活壓力很大。普通老百姓的不安全感讓政府的遊戲一直維持下去。政府說,你活該嘛,租金不算高,但是你非要買。你看中國歷史也從來都是這樣,可以做下去,就湊合著做下去,實在做不成了,再推倒重來。

中國人都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在房地產、股市不是都這樣嘛?看別人賺一點,我也想賺,結果辛辛苦苦攢的錢轉眼都沒了。中國人好不容易才富了點,我就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的錢看好,不要被騙走。

我覺得中國的房地產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中國有一天是要搞革命的,整個社會都會出現大的波動。中國核心的問題是官僚資本主義,是政府本身的問題,它體現和暴露在房地產泡沫和灰色收入上。所以最根本上,中國需要一個健康的體制,你不能靠泡沫來發展經濟。太多的錢集中在政府手裡是不好的。

所以觀察中國經濟,就要自己辛苦一點去了解真實情況,去地方看,看地方政府和企業。因為中國是政治經濟體系,它不是市場經濟體系。

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從來都是為了當官,這個和西方也很不一樣。在西方,如果你說你是知識分子,那你的起點就是批評政府的。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是這樣。中國人歷史上窮怕了,所以整個中國文化都是從餓肚子來的。地主家吃肉都不容易,所以革命就是吃地主的飯,住地主的房,睡地主的老婆,就是這麼簡單的思維。

(摘自經濟觀察網《專訪謝國忠:地產泡沫是誰吹大的》一文,作者:程明霞、侯思銘。有刪節)

2010年9月8日

謝國忠:香港樓市泡沫

謝國忠:四季度加息 香港樓市泡沫將爆破
2010-9-7
http://blog.soufun.com/5875403/10484998/articledetail.htm

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是3.6平米,比1949年解放時間的4.7平米還少,之後我們突破了市場化的問題,最後在1998年之後我們現在可以人均拿到了接近27平米,這樣一個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內地通脹正升溫或導致第四季度便有可能加息;加上中央壓抑樓價決心堅定,香港火熱的樓市泡沫,最快或在9個月後便爆破,潛在跌幅更可高達五成。

以香港樓價目前的水平,只要再升兩成便可平了1997年樓市爆破前水平。謝國忠表示,觸發香港樓市大調整,不一定要等美國加息,其本地市場總想大陸富豪手持大批人民幣鈔票赴港買豪宅,托起香港樓價,更是癡人說夢。

謝國忠指出,全球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內地通脹只會持續升溫,預期到了第四季度大有機會加息,屆時內地資金回籠銀行體系,目前已“見頂”的內地樓價將開始下挫,加上中港兩地的經濟“時間差”,香港樓市最快在明年中,便因內地加息及銀行收緊信貸而開始下挫。

謝國忠分析指出,目前香港房價平均高達6萬港元一平方米,而香港人均月入約1.6萬港元,按國際標準香港樓價大挫五成至2倍是有可能的,而爆破時間最快是9個月後的2011年中,遲則延至2012年。

謝國忠:中國房子比美國貴

中國房子比美國貴 政府從中賺走了75%
2010-9-7
http://blog.soufun.com/5875403/10485035/articledetail.htm

在埃及尼羅河的三角洲地帶,有一座小鎮叫作Rosetta。兩百多年前,拿破崙的部下攻城略地到達這裡,在打地基建造防禦工程的時候,挖出了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密密麻麻無人能懂的碑文。大石頭先是被運往開羅研究所,後來幾經輾轉,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穿越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一直留存到今天。

原來大石頭已有千年之久,上面用三種語言記載著一位古老的埃及國王的功績。
曾有埃及、英國、法國的多位考古學家、語言學家,努力讀解石碑上的內容而不得。幾十年過去,據說最後是一位德國學者破譯了全部碑文,讓死亡的文字重新復活,讓遺失的意義再次浮現。

這塊大石頭,以它出土的村莊命名,被叫作Rosetta Stone,中文里通常將它音譯為“羅塞塔石碑”。但謝國忠將它意譯為一個更動聽的名字——玫瑰石。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我覺得它代表著一種跨時代、跨文化、跨語言的對知識的追求,”謝國忠說,所以他以這塊石碑為自己的公司命名——玫瑰石顧問公司。就像很多人並不知道“玫瑰石”這個名字的來歷與意義一樣,很多人也並不了解,謝國忠那些聳人聽聞的結論背後,有著多麼強大的邏輯和證據。

據說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謝國忠就以三大預言的逐一應驗而揚名立萬:亞洲金融危機、香港回歸後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以及中國在20世紀末的通貨緊縮。 20世紀的故事已經顯得遙遠。就我個人而言,真正意識到這個人的聲音值得傾聽、他的驚人之語並非都是妄言,是2007年到2008年之間:

2007年8月,華爾街兩隻對沖基金破產,引起美國金融市場一陣恐慌,當時本報為此做了一個小專題《華爾街的盛夏寒流》。在做這個專題的過程中,我採訪了北京、紐約、倫敦的多位經濟學家與分析師,詢問他們對市場的判斷。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太拿當時的狀況當回事,尤其是北京與倫敦的經濟學家,都表示對美國金融業、對華爾街非常有信心。

只有謝國忠一人,在當時發出了無比尖銳而刺耳的聲音:“全球信貸泡沫正在破裂……目前的全球流動性泡沫很可能在2008年終結,並以華爾街衍生品市場的崩潰為開始。”當時謝國忠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他駭人的預言,還有他激烈的表達方式,他寫到:“是時候了,讓華爾街的騙子們破產去吧!”

2008年9月,雷曼兄弟轟然倒塌,全球經濟隨之跌入泥潭——當我想起謝國忠一年前的預言時,我覺得他簡直是個巫師!他是怎麼做到的?那時甚至還沒有幾個人能說明白,“次級債”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當我終於弄明白,美國房地產市場所謂的次級抵押貸款是怎麼回事,我也意識到,謝國忠不是巫師,他就是一個眼光敏銳、大腦清晰,又無所顧忌、敢於直言的經濟學家。他之所以敢於預言,他之所以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預言準確,背後自有一套嚴密而強大的事實和邏輯。只是人們往往被他的結論所吸引並激怒,而沒有耐心去聽他結論到來之前的路徑。

在聯絡採訪謝國忠先生的過程中,我像他的朋友們一樣稱呼他為Andy(他的英文名)。其實,私下里我叫他“Mr. Bubble”——泡沫先生。翻看他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裡的文章結集《再危機——泡沫破滅時,我會通知你》,叫他“泡沫先生”並不算偏頗。近十年來貫穿他言說的主題,就是對經濟泡沫的剖析和警示: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泡沫。……泡沫總是要破的,沒有例外。……最終的殺手就是通貨膨脹。……泡沫的發展和破滅,有自己的時間表。當它即將破滅時,我會讓你知道。……很有可能,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將在2012年破裂。”

著名地產商潘石屹說,他不喜歡謝先生那種“上帝般的說話方式”。誰會喜歡呢? ——當上帝說的是“離開伊甸園吧”,而不是“上去諾亞方舟吧”。激怒人們的,並不是謝國忠說話時那種“上帝般的口吻”,而是他總在叫囂喪鐘已經敲響,悲劇即將上演。在一片狂歡景像中,這樣的聲音聽起來不像是預言,而像是詛咒。

但是,當你耐心傾聽完他的話,你會發現,這位“泡沫先生”——Mr. Bubble謝國忠,其實比任何人都憎恨泡沫。既是出於“說出心中真相”的本能驅使,也是出於對泡沫破滅後巨大的經濟與精神損失的擔心,才讓謝國忠如此執著地言說泡沫。

我以為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的謝國忠博士,一定有著身為經濟學家的更偉大的志向,比如讓中國人民更富裕、讓中國社會更美好什麼的。沒想到他說,作為經濟學家,他只希望中國人辛辛苦苦賺的錢,不要被平白無故地騙走。

在經濟學之外,他的興趣在歷史,他的志向在寫小說,因為這個多彩的時代是在很適合寫小說,“我一定會寫,但可能會先用英文寫。”

謝國忠一向以英文寫作,《再危機》這本書呈現出的簡潔明快、清晰有力的語言風格,要感謝翻譯們的傑出工作。接受《經濟觀察報·書評增刊》專訪時,謝國忠關於西方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比,也多少解釋了他本人何以形成今天的思維方式和表達風格。

我想,如果將來有人寫一部“當代中國經濟轉型史”的書,沒準兒“謝泡沫”的稱呼會和“吳市場”一樣被留下來。人們會記得,當年有位吳敬璉先生,是多麼熱愛“市場”;還有一位謝國忠先生,是多麼痛恨“泡沫”。

“不能靠泡沫發展經濟”

問=程明霞 侯思銘 答=謝國忠

誰吹大了泡沫

問:我們還是從房地產說起吧,你最近的文章說,“香港所有的不幸都可以歸因於對房地產的痴迷。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像香港一樣,經濟重心如此依賴於房地產。”這和我們大陸目前的樣子不是很像麼?你書中寫,上海的小保姆都辭職去炒房了。

謝:是的。但是大陸和香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大陸房地產業的錢都跑到政府口袋裡去了,香港可不是這樣的,錢主要是給開發商拿走了。

一個泡沫最終會產生兩個結果:一個就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就像股市從100點漲到200點再回到100點,這中間什麼都沒變,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但是從起點走到終點這個過程中,有人買入、有人賣出,所以有的人錢變多了,有的人錢變少了,財富總量沒有變,但是重新分配過了。第二,它也是一個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這中間有人投資進去想要獲利,結果造成了損失。

而大陸房地產泡沫的情形就是,這個過程中,財富和資源最後都流向政府了。所以你看政府這幾年突然變得非常有錢,財政富餘很多。那麼問題就是,政府要怎麼花這麼多錢?效率能有多高?會不會浪費?這是最大的問題。

問:在房地產泡沫的問題上,你一直都把板子打在政府屁股上,你覺得房地產商其實在裡面並沒賺多少錢,不應該為高房價負責?

謝:如果把他們交的稅都算進去,開發商真的不賺錢。

土地增值稅是60%。地方政府財政一有壓力,他就去找開發商,說你必須給我交土地增值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樓盤賣到最後,開發商都會留一套不賣,留一套房子他就保留著項目公司,跟政府說,我的公司還在,房子沒賣完,不交稅。於是地方政府就說,那我先預徵,我算過了你應該交六個億的稅,現在先交兩億吧。開發商原來都是靠不交稅賺到錢的。等到六億都交給政府,開發商根本沒賺多少錢。

你可以去分析房地產公司的淨資產。比如綠地集團這麼大的公司,你看它整個公司的價值全部是靠土地升值來的,造房子本身是不賺錢的。它最初買了一塊地造房子,賣了房子賺了錢,然後把賺的錢全部投進去,還不夠買同樣地段的另一塊地。就只能再去銀行借錢,買地段更差的一塊地,再造房子,賣掉以後,再拿出全部的錢,同時還要向銀行借錢,再去更差的地段繼續造房子。所以你看它越做越小,它一直滾動下去但是其實根本沒賺什麼錢。

再來看万科。這麼大的房地產公司,分析員發現它公司的資產構成,其中70%都是靠高價發股票賺來的,也就是說,万科的錢大部分是從股市賺來的,靠造房子賣房子並沒有賺多少。所以中國的開發商是不賺錢的,即使他們靠造房子賺了錢,做大了,政府也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把錢拿走。

去年全國賣房子一共賣了4.6萬億,把建築成本、毛利、土地稅都算下來,這4.6萬億裡面政府大概賺了75%,也就是3.5萬億多。去年中國的財政收入總共才7萬億。

問:所以房地產泡沫主要是政府賣地造成的?你判斷泡沫的標準是什麼?高房價?空置率?

謝: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量,一個是價。

量,就是空置率,中國現在有大量的空房子。現在城市裡的商品房大約有六千萬套,空置率是25%到30%。這還不包括企業造的房子,企業自己造的房子大約有三千萬到四千萬套。我到長沙去,看到湖南廣電集團造了很多很多房子,都是給員工的福利房,質量是非常好的,不是宿舍,是完全可以跟商品房競爭的那種房子。

但是我不知道員工有沒有產權,是不是可以到市場上賣房子。我看到有些是員工自己住,也有些是進入市場的。自己造房子的民企國企都有,中糧、三一重工[27.91 -0.64%],都造了很多房子給自己員工住。全國各地這些企業造的房子,還有一些小產權房加在一起,空置率差不多也是25%到30%左右。

問:這個空置率的數字是怎麼得出的?

謝:空置率本來應該是政府統計的,但是政府沒有做這個事情,或者它根本不想把這個數據搞清楚。

我說的這個空置率是觀察樣本來的。如果你知道一個總數,然後在全國各個城市去隨機抽樣的話,100個樣本下來得出的數據就是比較準的,可以代表整體。我在全國各地,到任何城市去觀察
,差不多都是這樣,25%到30%這個空置率我認為差不多。

那麼,已建的六千萬套和企業造的三、四千萬套加起來差不多一億套,算100億平方米吧。再加上城市原來100億平方米的老房子拆遷等等,這些都加下來,就是已建的和在建的城市商用住房大約有200億平米。

按照每人平均20平米來算的話,就意味著中國現在已建和在建的房子夠10億人住了。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全部完成,城市人口達到最高點,也就是10億人吧。因為一般城市化到70%就到頭了,一些歲數大了的農村人是不願意進城定居的。

對比一下其他國家,日本人均住房面積只有16平米,歐洲也不過20多平米。所以,從量上來看,中國造的房子已經足夠住了,不用再造房子了。但是你看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把土地都準備好了,他還要繼續把地都賣出去造房子,我估計還得有30億平米。到時候那麼多房子怎麼辦?

再從價格上來看。看房價是不是合理,一個是看房價跟工資的對比,再一個是看房租回報率。

一般國際上來看,比較合理的是,每平米的房價跟一個月工資差不多。如果房價一直漲,那麼你的工資也應該差不多同幅度增長。但是你看,上海的平均月工資是四千塊,但是房價平均是每平米二萬六,超過五倍了。而且還沒有把稅算進去,中國人買房子的稅是很高的,再把要交的稅折算進去,房價就更高了,當然是不合理的。香港現在也是這樣,房價差不多是香港人四個月以上的工資。而東京和紐約的房價差不多是當地人一個月出頭的工資。

還有一個指標就是看房租回報率。世界上正常的房租回報率一般是7%,這個是正常的。如果房價一直跌的話,房租回報率就會高,比如日本、德國的房租回報率都在10%以上。而香港在97年泡沫最嚴重的時候,房租回報率是2%左右。大陸現在的房租回報率是3%左右,按7%的合理水平算下來,也可以看出中國的房價高了至少一倍,所以泡沫是很嚴重的。這是“價”的泡沫,還有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量”的泡沫。

房地產“量”的泡沫比“價”的泡沫更糟糕。糟糕的就是很多人看不到那些空房子,意識不到空房子都是存貨的概念。最後泡沫爆掉,一部分空房子可以折價賣掉,就沒有損失,那些賣不出去的空房子,就成為爛尾樓,這是真正的損失。還有,政府在房地產業賺了那麼多錢,用來搞形象工程腐化掉了,把錢浪費了,這也是真正的損失。

問:但是房地產業的增長,也有真實需求在裡面吧?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才剛起步嘛。

謝:不是的,中國房地產的增長和一般老百姓的需求關係不是很大。兩億多人進城工作生活,他們哪裡買得起當地的房子?

在上海的調查,不住上海的外地人來買房的、還有買二套房、三套房的,這些占到全部買房者的六七成。剛才我們算過了,中國的房子從供應來說是足夠的,不能說已經絕對過剩,但是人均有20平米,相當不錯了,但問題就在這裡——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而買得起房子的人,他自己不缺房子住,卻在不斷地買房子。

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中國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國社會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灰色收入。中國的灰色收入有多少?幾年前我聽央行說有三到四萬億,我覺得有這個可能。但是我不清楚他們是怎麼定義灰色收入的。因為在中國,灰色收入是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做小買賣的不報稅、醫生老師拿紅包、大賣場裡的採購員拿回扣,民間的商業腐敗是很大的。

但是我說的灰色收入不包括這些,我是按照國際上對灰色收入的定義,就是指與腐敗有關的收入,中國官方的腐敗是非常非常大的。你看剛抓起來的上海浦東新區的副區長,他在一個小區裡面拿了20多套房子。

其實當官的都特別明白這些道理,他知道貨幣供應量那麼大,通貨膨脹會很厲害,錢會貶值,而且中國人第一次可以有機會買賣房子,他就拼命買。所以中國有這麼多空房子,跟這個有關。從某種意義上,中國的房地產業在回籠灰色收入。以前官員的灰色收入都往國外跑,現在都跑到房地產去了,那麼最後還是都回到政府的口袋裡去了。

這就帶來兩個後果:一個,它成為官員灰色收入躲藏的地方,它帶動了房地產業的投機,造成泡沫。昨天我跟一個老闆聊天,他問一屋子的人:你買房子虧過麼?沒有吧。一個一個問下來,他說:看,沒有人買房子虧過吧?繼續買!另一個,它會帶來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一方面空房子那麼多,一方面老百姓買不起房子。這是很大的隱患。中國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政府在坐莊。

問:剛才我們說到,農民工進城多年也買不起城裡的房子,所以城市化這麼多年了,“農民工”這個詞沒有消失,而是出現了“農二代”和“富二代”這些階層。但是“中產”,這個保證社會穩定的核心階層好像始終沒有形成?

謝:中國的中產階級其實已經開始有了,但是中國現在的“中產”看上去不是“中產”,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中國的房子現在比美國還貴!這怎麼可能?中國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三四千萬,按照國際的定義,他們從技校、本科畢業的收入可以算是中產了,但是因為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他不會覺得自己是中產。

問:我看美國電影裡說,美國人只要有套房子,房子前面還帶塊草坪,就覺得自己是中產了。

謝:在美國你有吃有穿,有房有車,每年還能出去度假一次,就是中產了。中國的中產主要就是因為房價太高,所以覺得生活壓力很大。

問:“富二代”生活沒有壓力,成天飆車,泡妞。這個階層到底佔有多少財富,有數據嗎?

謝:中國所謂的富豪榜都不可信,很多有錢人的財富都是虛的,背後都是一屁股債。在中國靠做正當生意賺很多錢是很難的,所以說那些富豪、富二代有多少錢都是不可信的。真正的財富都是我們剛才說的灰色收入那一塊。

政府在房地產業的這個遊戲能玩下去,也跟中國人的觀念有關,他就是要買房子,一定要把幾代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都拿給小孩在城裡買房子結婚,這完全是非理性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父母這樣做,所以讓政府一直有的賺。

問:這是文化上的因素吧,中國人追求“成家立業”。

謝:就是不安全感,普通老百姓的不安全感讓政府的遊戲一直維持下去。政府說,你活該嘛,租金不算高,但是你非要買。你看中國歷史也從來都是這樣,可以做下去,就湊合著做下去,實在做不成了,再推倒重來。

問:伴隨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還有“老齡化”,你文章中寫到日本被老齡化拖累的景像是很悲慘的。那中國該怎麼應對老齡化呢?放寬計劃生育政策麼?

謝:現在放開也來不及了呀。而且按照國際經驗,農民一旦進了城,生育率是不可能很高的,城市生活壓力這麼大,生養孩子的成本也很高。所以,中國以後就會出現日本現在的景象。你去日本看,只有東京和大阪還有活力,其他地方都是老人。

那麼日本的解決方式,就是一些老人繼續工作。我去年在日本京都、奈良,遇到70多歲的老人開出租車,餐館裡做飯的也是老人。所以,面對老齡化社會,是不是就要讓老人都去佛羅里達養老?也未必。我看那些老人精神都不錯。所以我覺得日本這條路也挺好,我們可以藉鑑。

當然,日本的經濟是沒救了,一個老齡化社會,它的經濟不會增長了,房價還在往下掉,股市也起不來,老人家才不會去炒股。

問:日本在老齡化之前畢竟還富裕過,中國會不會“未富先老”呢?你在書中也提出這個問題,中國未來十年究竟會成為一個怎樣的社會?

謝:我覺得中國的房地產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中國有一天是要搞革命的,整個社會都會出現大的波動。中國核心的問題是官僚資本主義,是政府本身的問題,它體現和暴露在房地產泡沫和灰色收入上。所以最根本上,中國需要一個健康的體制,你不能靠泡沫來發展經濟。太多的錢集中在政府手裡是不好的。

問:香港政府財政增收,就退稅給每個香港人。我們的財政連續增收很多年,但是財政部說,大陸的稅制結構比較複雜,沒有辦法發給每個人。

謝:政府要抓人的時候,怎麼誰都抓得住,要發錢的時候就找不到人?每個人都有身份證號碼,拿著身份證去中國銀行領嘛,這有什麼難!

玫瑰石的傳說

問:你在觀察中國經濟的時候,主要是看數據,還是去地方考察?你怎麼確信你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判斷是準確的?

謝:數據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國的數據都不准,不可信,你看最近發布的通貨膨脹的數據,明顯不可能嘛!

所以觀察中國經濟,就要自己辛苦一點去了解真實情況,去地方看,看地方政府和企業。一家企業,它哪怕只做一種產品,只要它是面向全國銷售的,那麼你就能通過它看到整個中國經濟。而地方政府是橫向跟整個面互動的,所以看地方政府在做什麼,你就能掌握整個面的狀況。因此這兩個渠道是非常重要的,都要切入去了解和觀察。

所以首先是我自己去蒐集數據,第二就是怎麼來分析。經濟學特別複雜,它的體系裡充滿了無數的變量,所有變量交織在一起。在分析這些變量的時候,要怎麼去抽象化、具體化、簡單化,就是個分析方法的問題。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這個需要你的判斷力。但是中國的問題更複雜,因為中國是政治經濟體系,它不是市場經濟體系。

問:你在國內讀本科時的專業是土木工程,後來去美國讀書為什麼轉成了經濟學?

謝:對經濟學感興趣。我覺得經濟學最能反映西方的思維方式。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西方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就是把問題系統化、抽象化、簡單化。不像中國的思維方式,就是陰陽什麼的,它不去把事情背後那個道理想明白,不要搞得太清楚,不要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科學從西方傳入中國,也沒有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是實用主義,把牛頓定理拿來用,但不去想定理背後的東西。所以,中國要創新,就要從思維方式上改變。

不過這也需要時間段。你看日本,它是在泡沫爆了以後,整個社會的心態才平和下來,才開始反思,然後二十年裡出現很多諾貝爾獎得主。中國從歷史上到現在,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它始終是一個官僚社會,以前是官僚農業社會,現在是官僚工業社會,核心一點也沒有變。

問:你在國內讀完本科,之後的求學和工作一直都在西方的大學與機構裡,因為你更認同西方的文化麼?

謝:我覺得中國很多企業也不錯,但是在中國的企業裡面會比較累。因為中國什麼都是要講政治的,要搞好關係,它的思維方式過度複雜化,總是考慮這個人怎麼想、那個人怎麼想,所以中國人活得很累的。

西方社會就非常簡單,所有人都圍繞兩個參照係來生活,一個是法律體系,一個是宗教體系。個人是自由的,個人也有限制,但限制是你看得到的,就像你知道自己在一個游泳池里水是什麼樣的,然後你願意蛙泳、自由泳都隨便。中國不一樣,非常複雜,沒有個人,個人不自由。

問:你的祖籍是上海,海派文化在你身上有痕跡嗎?

謝:上海本身就是一種大城市的文化,它屬於江南文化,跟中原文化是很不一樣的。江南文化一直就是比較理性的、商業的。所以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它一直是生產力最高、最富裕的地方,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歷來都主要來自江南地區。所以,江南文化跟西方文化是比較接近的,相對簡單,所以中國最早的現代化也是從江南開始的。它不像北方文化的傳統,就是搞好關係,巴結領導,一個人生活的全部起點和中心就是這些。

問:你是經濟學家,我想知道,經濟學的本質在你看來是解釋世界的,還是解決問題的?匈牙利的經濟學家科爾奈很瞧不起那些一心要給政府當智囊的經濟學家,他說經濟學家應該面向大眾去傳播知識,解釋世界。

謝:經濟學本來應該是解釋世界的,但是現在中國哪裡是這個樣子?經濟學全部是用來解決一個一個具體問題的,要不要印鈔票、要不要加利息、要不要對碳排放徵稅。經濟學家全部在做這些事情。

問:那你自己呢?你書裡說,中國的經濟政策要很好地執行,最需要的是知識分子的獨立性。

謝: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從來都是為了當官,這個和西方也很不一樣。在西方,如果你說你是知識分子,那你的起點就是批評政府的。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是這樣。

我自己就是喜歡說,沒別的,我只是提供一些想法供大家思維。

問:那你是說給官員聽,還是大眾聽?

謝:都有啊,不一樣的聽眾。我十幾年前就在鳳凰衛視做節目,一些地方官員跟我說,“我的經濟學知識都是從你那兒來的,聽你在鳳凰衛視講的還挺有道理的,而且我還聽得懂。”我覺得也挺好。我給彭博社寫文章,我知道它的讀者都是基金經理,我給財新那裡寫,我知道有好多小股民會看,那麼我就要寫的很具體、邏輯清楚、解釋明白。

但是中國跟美國不一樣。在美國,奧巴馬會叫人坐成一個圓桌討論問題,在中國不是,中國人都是形象思維,中國的官員總是講:你給我舉個例子,誰幹過,後來怎麼樣?而且中國官員講任何事情都是和吃有關,這個好吃,那個難吃,這個我吃不下。中國人歷史上窮怕了,所以整個中國文化都是從餓肚子來的。地主家吃肉都不容易,所以革命就是吃地主的飯,住地主的房,睡地主的老婆,就是這麼簡單的思維。

問:“玫瑰石顧問公司”是你起的名字?“玫瑰石”這個名字很好聽,有出處麼?

謝:對,我起的名字。這是古埃及留下的一塊石碑,後人在玫瑰石那個村莊找到的。它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為了記錄功績刻下的一塊石碑,上面的碑文有三種語言,但是失傳了,沒人看得懂,這塊石碑就叫做玫瑰石。後來,一個德國人花了20多年破譯了碑文,讓死亡的語言又復活了。這段歷史很有名。我覺得這個故事特別好,它反應了一種對知識的追求,而且是跨時代、跨語言、跨文化的,我非常喜歡。

問:聽說你經濟學之外的興趣是歷史,很喜歡《羅馬帝國衰亡史》這類書?

謝:是,對歷史非常感興趣,我出國以前把中國歷史都通讀完了。

《羅馬帝國衰亡史》,我為什麼喜歡它?你看寫這本書的吉本是英國人,在他的時代英國已經開始崛起了,他在羅馬旅遊時,看到那麼多古蹟廢墟,他就想,為什麼這麼輝煌的帝國就變成廢墟了呢?他就去探求背後的原因,然後花了很多年時間寫了這本書。

如果中國人解釋這個事情,就會說這是天意,是周期使然。西方人是不相信什麼週期的,他就去軍事政治這些方面找原因,最後,讓羅馬垮掉的其實是腐敗問題。我比較喜歡這種思維方式,這種去探索背後真正原因的態度。

問:我們看到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經濟學家,都是大思想家,亞當·斯密、熊彼得、哈耶克等等,他們的工作最後都是為了捍衛人類的自由和幸福。那麼你作為經濟學家,是為了探索事情背後的因果,追求純粹的知識上的樂趣麼?

謝:我就希望中國人的錢不要被騙走就好了。中國人都有貪小便宜的心理,在房地產、股市不是都這樣嘛?看別人賺一點,我也想賺,結果辛辛苦苦攢的錢轉眼都沒了。中國人好不容易才富了點,我就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的錢看好,不要被騙走。

2010年9月5日

1oz Silver = 1oz Gold in future

Gold and Silver Market Suppression failures flash BUY signal

http://www.thedropshadow.com/?p=891

I am writing this in a 5-part series. The first three parts will document in as much detail as space allows the methods and actors involved in the historic and current price suppression of the gold market.

The fourth piece will tell you how to profit from gold, and the fifth from silver. These last two parts are really how to survive it first, and then profit from it. I say this because the gold market is an economic signal that cannot be ignored, no matter how much the powers that be (TPTB) want you to. If TPTB are trying this hard to suppress this invaluable economic signal, then this is one ominous sign that we are in for a large economic ‘adjustment’ period.

Each piece will be released on consecutive days. Please be patient as the story is gradually told. I endeavored to put as much information here as to make this a solid basis for gold (and silver) market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not just a typical ‘one-off’ chart and recommendation piece.

Part I: Banks Collude the Market

Gold market analysts have exposed to attempts to collude in suppressing the gold market. The first involves price fixing. The gold market is the only commodity market I know of where the major players get together to overtly fix the price of the commodity. Gold is fixed twice daily by the five members of The London Gold Market Fixing Ltd. Previously the members would meet in private to fix the price of gold. Now they do it over conference call. How 90’s of them! You know, we have this thing called email.

Adrian Douglas, from GATA.org, has provided a mathematical correlation showing that the twice daily gold price fix action could not possibly be random actions of markets, and therefore manipulation must exist. From his report entitled The Gold Market is Not Fixed, it is Rigged.


Table 2: UP & DOWN Days for Intraday & Overnight

Table 2 shows the total number of up days and down days for both the intraday and the overnight trading from 2001 to 2010. There is a striking contrast. In fact there is almost a mirror image where the number of up days overnigh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number of down days intraday. The probability of getting this contrasting result at two different times in the same 24 hour period, in the same commodity market, and over a 9 year period is approximately one in 2.6 x 1031. In other words it is practically impossible for such a divergence of data to occur by chance, let alone for the divergence to have a nearly perfect correlation.


The inescapable conclusion is that some entity or entities are deliberately suppressing the gold price between the AM Fix and the PM Fix and that this suppression is calculated to proportionately counter the cumulative gains in price achieved in the Asian markets that trade at some time in the period after the prior day PM Fix until the following AM Fix. Such a consistent manipulative effort would necessarily involve entities with access to large amounts of gold; this implicates central banks as they are the only entities with large hoards of gold and furthermore they have a motive for suppressing the price of gold which is to hide their mismanagement and debasement of their national currencies….



Much more analysis on the article linked above. I encourage you to read it.



London Gold Pool



The London Gold Pool was a secret agreement by governments to keep the price down at a time when currencies were still on 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

Fearing a relapse, the international bankers of the BIS and the FED-US Treasury secretly formed the London Gold Pool. Each member of the Pool would pledge some of their gold to keep the London market suppressed. The Bank of England would dump their gold on the London market whenever necessary, and at the end of each month the other members would reimburse the Bo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centage of the pool they owned. The members were:



* 50%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ith $135 million, or 120 metric tons
* 11% – Germany with $30 million, or 27 metric tons
* 9% – England with $25 million, or 22 metric tons
* 9% – Italy with $25 million, or 22 metric tons
* 9% – France with $25 million, or 22 metric tons
* 4% – Switzerland with $10 million, or 9 metric tons
* 4% – Netherlands with $10 million, or 9 metric tons
* 4% – Belgium with $10 million, or 9 metric tons
*

By acting in secret, the governments hoped to stagnate the [gold] market and keep potential buyers away.



The article notes that excerpts from page 3-4 of the Fed Meeting Minutes (1967) explain the scheme:

“The announcement on Thursday, December 7, of a $475 million drop [422 metric tons - auth] in the Treasury’s gold stock seemed to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markets as about in line with prior expectations of the costs of the gold rush following sterling’s devaluation. What the market did not know, of course, was that only a $250 million purchase of gold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save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still larger loss in the face of some foreign central bank buying… The logistical acrobatics of providing sufficient gold in London were performed with a minimum of mishaps, although the accounting niceties were still being ironed out.

“Of greater concern, however, was the fact that the drain on the pool was accelerating again…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Swiss commercial banks and by some other continental banks to impede private demand for gold worked quite well, although it was clear from the start that such measures could serve only as a stop-gap until some fundamental change was agreed upon. Persistent newspaper leaks–mainly from Paris–about current discussions on this subject and their reflection in gold market activity Monday and today pointed up the need for speed in reaching a decision. ”



Further reference to gold market manipulation and the London Gold Pool on page 12 of the Fed Meeting minutes linked above:

“Although the German case was the most striking example of central bank operations following the meeting in Frankfurt, the availability of forward cover into guilders and Belgian francs at reasonable rates had also helped to reassure the [gold] market.”



Under Secretary [of Treasury] Deming, who had led the U.S. delegation to Frankfurt, made the necessary arrangements, and the group met with him in Basle yesterday. Meanwhil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gold pool met in Washington last week to make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possible additional measures to keep the gold market situation under control. Not unexpectedly, the gold pool also was the main topic of conversation at the regular Basle [Switzerland, the home of the BIS - auth.] meeting on Saturday and Sunday, and it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by the governors on Sunday evening.”



Page 15 of the Fed meeting minutes goes on to note that Italy and Belgium may have to leave the pool due to substantial losses, and that the pool would need to divert demand away from London which could not keep up the suppression forever.

Nolan Charts goes on to note:

Following these minutes, on Sunday, March 17, 1968, the London Gold Pool collapsed and the global gold markets were closed for several weeks. The central bankers then decreed a “two-tier” gold price for “monetary” gold at $35/oz. and “non-monetary” gold. This system remains in place to this day, although it is clearly just an accounting sham.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LGP, that a Smithsonian Agreement was signed but it did not survive the gold price of $90. The markets had overwhelmed and beaten the early collusion attempts of the central banks. This is an important fact we will come back to later.

Washington Agreement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was signed into place by 11 member central banks. The agreement stipulated that no more than 400 tons of gold per year would be sold for 5 years starting in 1999 through 2004.

Given the sheer amount of gold that is (1/6 of yearly peak production), that’s sort of like Tiger Woods graciously ‘limiting’ his affairs to 15 women at a time from the pool of hundreds.

GATA’s analysis of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s) state that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is a fraud because central banks are agreeing to sell gold they have already leased out (and never expected back anyway).

Item 3 in the agreement is the red herring. It is a smokescreen behind which the banks are, as Chris Powell said, “writing off as sold their leased gold, gold that is long out of the vault and already sold into the market and a dangerous liability for the bullion banks that borrowed it. Such ‘sales’ don’t add to the gold supply in the market; they help avert a short squeeze by expropriating national assets in favor of influential private interests.”



Since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was signed over four years ago, more than 4,000 tonnes of gold have left central bank vaults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mine supply (plus scrap) and physical demand. Another thousand plus tonnes will leave central bank vaults during 2004 as well. The central banks are being bled white.



Note in the above paragraph that demand outpaces supply, and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is used to cover up the leasing that has taken place to supply that 1400 yearly tons of gold shortage and keep the market price from succumbing to even higher price increases.

How do we know the Central Banks rig the gold market? We know because they tell us so.

On July 24, 1998, Greenspan told the House Banking Committee: “Central banks stand ready to lease gold in increasing quantities should the price rise.”

The Central Bank of Australia commented in their 2003 Annual Repor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assets and gold are held primarily to support intervention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investing these assets, priority is therefore given to liquidity and secur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assets are always available for their intended policy purposes.”



And finally, GATA has documented that head of BIS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William White, stated in a speech titled Past and Future of Central Bank Cooperation:

“The intermediate objectives of central bank cooperation are more varied.”First, better joint decisions, in the relatively rare circumstances where such coordinated action is called for.



“Secon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cy issues as they affect central banks. Hopefully this would reflect common beliefs, but eve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s of views can sometimes be useful.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and effective networks of contacts.



“Fourth, the efficient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both ideas and information that can improve national policy making.



“And last, the pro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redits and joint efforts to influence asset prices (especially gold and foreign exchange) in circumstances where this might be thought useful.”

GATA’s ‘Gold Rush 21’ conference is available on DVD and can be previewed at the link provided.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DVD for information on gold market analysis.



The next installment of the series will delve into some additional examples of gold and silver suppression schemes.

Gold and Silver Market Suppression failures flash BUY signal, Part 2

In Part 1 of this 5-part series, we discussed two agreements that Central Banks used to suppress the price of gold in the marketplace. Please read Part I before proceeding with this article.

So do the Central Banks still have gold?



A nice quote from the GATA article regarding availability of Canadian central bank gold:

When I published my essay “When Irish Eyes are Smiling: the story of Brian Mulroney and Canada’s gold,” the good folks at the Bank of Canada told me that there had been no physical gold in the bank vaults for years. To quote my essay directly: “They advised me (early in 2002) that Canada does not really own this gold at all (at the time we were supposed to have about 40 tonnes). What was left of it had been leased out to various bullion banks years ago …and yes, it (was) being accounted for as requested by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ccounting rules regarding leased gold. Canada’s gold cupboard is bare … not a 400-oz. good-delivery bar in sight.”



What about the US gold stocks?

In a book written by Chris Weber and summarized on Lew Rockwell’s site, we noted that in the one audit of Fort Knox:

The shocking admission Ft Knox holds very little good delivery gold was made to Mr. Durell by the chief official of th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By February 1975 Saxbe was Ambassador to India, so Durell communicated his displeasure through his local Virginia congressman.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GAO sent four men to Durell’s Virginia farm to try to convince him of the validity of their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charge was Hyman Krieger, the GAO’s Washington regional manager.


The one concrete piece of information to emerge from this meeting was a bombshell. Krieger admitted that only a small part – 24.4 million ounces – of the official gold was of a quality of .995 or better. In other words, less than 10% of the 264 million ounce held by the Treasury could be considered good delivery gold.



Krieger confirmed this in a letter to Durell of April 11, 1975:



“We analyzed, as agreed, the gold bar schedules for Fort Knox and found that fine gold in good delivery form (.995 or better) at Fort Knox totaled 24,411,140 ounces.”



Note that an audit of Fort Knox has not been allowed since. Well, where did all this central bank-owned gold go?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dispose of it, including selling, leasing, and swapping it.

Gold Sales



The first example comes from the Bank of England. The BoE, in June 1999, auctioned off gold reserves to the lowest bidder. In the linked announcement you will find the following:

“Under the single price format, valid bids will be ranked in descending order of price, and allotments will be made in multiples of 400 ounces to bidders whose bids are at or above the lowest price at which the Bank of England decides that any bid should be accepted (the “lowest accepted price ”). Applicants whose bids are accepted will be allotted ounces of gold at the lowest accepted price. Bids above the lowest accepted price will be allotted in full at the lowest accepted price.”



So, um.. I give you the lowest price for your gold and I win? Man, if only people on Ebay would follow this logic. I’d win every auction!

It is a matter of historical record that the BoE received a horrible deal, as prices have risen to 6 times those auction sales. I guess the brilliant English politicos didn’t act in the people’s best interest to preserve the country’s wealth. Oops!

So what does Bank of England Governor Eddie George have to say about gold price suppression?



In front of 3 witnesses, Bank of England Governor Eddie George spoke to Nicholas J. Morrell (CEO of Lonmin Plc) after the Washington Agreement gold price explosion in Sept/Oct 1999: George said “We looked into the abyss if the gold price rose further. A further rise would have taken down one or several trading houses, which might have taken down all the rest in their wake. Therefore at any price, at any cost, the central banks had to quell the gold price, manage it.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get the gold price under control but we have now succeeded. The US Fed was very active in getting the gold price down. So was the U.K.”



Leases and Swaps



Central banks are engaging in leases and swaps to flood the physical gold markets. Leases and swaps are types of loans for gold. In a lease, the bank gives physical possession to someone in exchange for ‘rent’ noted as a lease rate. In a swap, the bank exchanges the gold for currency as a loan with collateral, and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supposed to get the gold back. Supposedly, banks gold-rich and cash-poor may do this to improve ‘liquidity’.

One of the issues with swaps is that they are counted as reserves on the books of the bank even though they do not retain possession of the gold. To wit: an excerpt from the bank of the Philippines on IMF guidelines.



“Beginning January 2000,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F’s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template under the 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 (SDDS), gold swaps undertaken by the BSP with non-central banks shall be treated as collateralized loan. Thus, gold under the swap arrangement remains to be part of reserves and a liability is deemed incurred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ceeds of the swap.”

And here: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also made it clear that the IMF policy is to include swaps and loans as reserves. The ECB responded to GATA: “Following the recommendations set out in the IMF operational guidelines of the ‘Data Template on International Reserve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which were developed in 1999, all reversible gold transactions, including gold swaps, are recorded as collateralized loans in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position statistics. This treatment implies that the gold account would remain unchanged on the balance sheet.” The Bank of Finland and the Bank of Portugal also confirmed in writing that the swapped gold remains a reserve asset under IMF regulations.

Fabulous!

And for a specific example, GATA demonstrates how German and US banks performed a swap of gold and muddled up the reserves count for both banks to the point we cannot tell who owns what. Yay!

The German Bundesbank (the secret “swapper” of gold with US) lists “Gold and Gold Receivables (loans)” as a one line item on its balance sheet. This approach is in direct conflict with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and thus German banking law. So, from their 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re is no way to determine how much gold Germany holds in its vaults. The refusal of the Bundesbank to provide a breakdown between physical gold and gold receivables belies any notion of market transparency.


Clearly deceptive accounting, countenanced by the IMF has allowed official sector gold to hit the market without a corresponding drawdown on the balance sheets of central banks. This ha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analysts to ascertain the exact size of official sector gold loans, swaps and deposits. The unwillingness of central banks to provide even a minimum level of transparency suggests that total gold receivables are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e accepted industry figure of ~5,000 tonnes.



So here’s the accounting. The U.S. government swaps gold with the Bundesbank, which now owns the gold at West Point. “Further, to secure this transaction, the Bundesbank receives SDR Certificates, which solves “The Mystery of the Disappearing SDR Certificates” (Freemarket Gold and Money Report Letter No. 289, August 13, 2001). The ESF gets the gold in the Bundesbank’s vault, which it then lends to the bullion banks in an off-balance sheet transaction.

Further, we have a GATA commentary that gold suppression is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record, not conspiracy.

Talk of gold price suppression has also made public airwaves, where it is not usually taken seriously by TV pundits.

Ben Hinde at Hinde Capital talks openly with CNBC about suppression.

http://www.cnbc.com/id/15840232/?video=1552984313&play=1

Tyche Group talks about gold price manipulation.

http://www.cnbc.com/id/15840232/?video=1565354860&play=1

In the next article I will attack paper options on gold and silver, and then make recommendations.

Gold and Silver Market Suppression Failures Flash Buy Signal, Part 3

This is Part 3 of a 5-part series on gold and silver price suppression. Please read Parts 1 and 2 before proceeding to read this article as each article in the series builds upon the last.

It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that central banks were net sellers of gold until very recently, when the trend reversed in Asia, Russia, India, and others. Now while central banks are buying back gold in fear of paper currency collapse, they use other methods to keep gold’s price down.

In this part, I will quickly talk about gold and silver derivatives. This is where it gets really fun.

Here is a chart, courtesy of the BIS.

The sheer size of the derivatives monster should be enough to show people that whatever piece of paper you are holding that says it is backed by gold, the reality is that you have about a snowball’s chance in hell of getting the gold that the paper is based upon. There just isn’t enough of it. Or to look at it another way, there is enough gold, but the current price at which people buy these paper options is severely depressed which allows a proliferation of worthless paper options which wouldn’t exist if gold and silver were properly valued. This excess speculation in paper forms a second market level over the physical and keeps the real price of gold subdued.

If you are in it to just trade gold’s price movements, you are ok until the paper and physical markets diverge, which they will. That’s a tightrope that I don’t recommend anyone walk unless you are using purely discretionary ‘gambling’ money and can afford to lose it all.

There are several paper options you can take to own gold and silver, which are ETFs, options, and certificates. ETFs are a fund based upon an index. Certificates are paper claims to allocated or unallocated gold holdings of the issuer. Options are plays on short term price movements.

Be careful when purchasing an ETF. Your share is a claim on the bullion that is supposed to be in storage. But it is unlikely, given the amount of metals ETF trading that is done, that actual holdings in ETFs can cover all outstanding shares (claims). Unless the ETFs have been hoarding more metals than are currently known to be in circulation,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re will be very little metal backing them.

Conveniently, Bill Murphy of GATA has testified to the CFTC that the solvency of ETFs is in serious question due to ‘fractional reserving’ of paper on top of actual gol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IMpe9Sjf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9bU0r6JP4s

Hinde Capital as noted on Financial Times Website:

“Hinde [Capital] says precious metals ETFs “should not be owned by serious professional investors” and in a highly provocative paper argues that double counting of gold holdings is “endemic”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

“Hinde notes that central banks who lease or loan gold to commercial banks continue to report this bullion as part of their official reserves unde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ut as the banks are allowed to sell the (leased or loaned) bullion into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has led to multiple counting of the gold.”

We know options are a short term gamble, and there is zero chance that there is enough gold in COMEX to support the options. Ed Steer of Casey Research and Harvey Organ have interesting commentaries on the shorting of gold and silver by a few banks, which also happen to violate CFTC position limits rules.

Harvey Organ letter to CFTC

Ed Steer’s Gold and Silver Daily

And here is a nice chart, courtesy of Sharlynx, showing that relatively few players have concentrated positions in shorting gold and silver as compared to other commodities. The main gold and silver shorter is JP Morgan, which holds most of the derivative risk in gold and silver by itself.

The CFTC has recently announced they will enforce position limits on gold and silver, which has led JP Morgan in particular to start withdrawing their short positions which is noted in COMEX reports. You can follow daily movements at at Ed Steer’s Gold and Silver Daily . This particular method of suppressing gold and silver using paper options has already started to unravel.

CFTC whistleblower Andrew Maguire walks the CFTC through a silver manipulation scheme he has been seeing. A selected quote from this piece. The whole piece is worth reading.

It is common knowledge here in London among the metals traders that it is JPM’s intent to flush out and cover as many shorts as possible prior to any discussion in March about position limits. I feel sorry for all those not in this loop. A serious amount of money was made and lost today and in my opinion as a result of the CFTC’s allowing by your own definition an illegal concentrated and manipulative position to continue.

Lastly, we have certificates which are a claim on bullion stored at a vault. Of course, Reuters reported in a June 12, 2007 article titled Morgan Stanley to Settle Class Action Lawsuit that MS settled out of court for $4.4 million on allegations they did not have the gold to back up their certificates. The easy question here is why, for $4.4 million that the settlement cost them, did they not just open up their vaults to auditors? It would have been cheaper, and it would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their gold backing once and for all.

Things that make you go, hmmmm ….

GATA recently was forwarded a private report from Royal Bank of Canada addressed to some clients. The report is available here and it contains a confirmation of GATA’s views that the precious metals markets are being manipulated. Because of Royal Bank of Canada’s status as a major bank, this evidence is particulary damning.
So with the 3 part analysis of market manipulation complete, we next turn to saving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in Parts 4 and 5, the last of the series.

Gold and Silver Market Suppression Failures Flash Buy Signal, Part 4

This is Part 4 of a 5-part series on gold and silver price analysis. Please read Parts 1, 2, and 3 before proceeding to read this article as each article in the series builds upon the last.

Those who have been following precious metals manipulation in the market have been waiting a long time for the explosion in prices. Since gold is hovering around $1200 now and silver broke $19 very recently, it seems as though the breakout has occurred.

However, I would like to submit to you, in the following analysis, that the breakout we have already seen is simply one stage of price explosion, and that subsequent larger stages are forthcoming.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gold is money and paper dollars are measured in gold, and not vice versa. That is why banks must use gold and gold derivatives to suppress the price of gold. And despite their best efforts, the market is beginning to win.

Gold as Money?

For evidence on whether gold is money, we submit some current examples. Historically, gold has performed as the best money. An examination of gold as money can be found in Murray Rothbard’s History of Money and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dward G. Griffin’s 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 A Second Look at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Charles Goyette’s The Dollar Meltdown. Please check out these works.

Currently, Malaysia has adopted a gold and silver money system to free them from ‘Western hegemony’. Goldsilver.com has a video of a Malaysian explaining why he avoids paper money issued by banks, and retains his buying power by using gold money. The video is entitled An Ironic Reflection.

What is Western hegemony? Murray Rothboard, in the above book History of Money and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chronicles how the US has used the paper dollar to rob real wealth from many other countries. It is no wonder why other nations are trying so hard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its use.

There has been a report from a Michigan news outlet that Mid-Michiganers are increasingly turning to commodity money and barter, as their use preserves wealth and does not lead to inflation.

The Liberty Dollar was perhaps the biggest US experiment in hard money, spanning some 13 states. The founder’s office was raided and pending charges against have been filed. Most hard money advocates believe that the Liberty Dollar is not unlawful, and certainly not unconstitutional, but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central bankers cannot allow successful alternate money to take hold in America. This would destroy their ability to tax the people stealthily through inflation.

And because JP Morgan (JPM) thinks gold is only money, we do too.

“Gold Is Money, and Nothing Else.”

- JP Morgan, testifying under oath to Congress before the Pujo Commission, 1913

Ok, so why do we believe the value of money relative to paper dollar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As noted in Parts 1-3, the price suppression schemes have held commodity money down in dollar terms. This means when you buy the physical form of it with paper dollars, you are getting a huge discount. We do not believe $1200 and $19 are the final stops for gold and silver, respectively.

Gold Price Targets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look at it. First, if you take M3, the broadest measure of money, and divide it by supposed US gold holdings, then you could say that gold in the US may roughly be valued at

$14,000,000,000,000 (M3) / 8000 (tons of gold) = $54,000 per ounce

Since all currencies (debt) are intertwined now, that is not the correct number. We would have to calculate the value of all currently issued paper currencies and divide it by all gold known to exist (most of historically mined quantities). Since we only need ballpark figures on this one, we’ll try alternative methods.

Previous Highs

What if we take the high in 1980 of $850 and adjust for CPI inflation? That gives us a $2300 price target. But since we know government numbers are gimmicked, Shadowstats inflation numbers estimate a target closer to $6000 in dollar terms.

Another alternative is that we could measure gold against other commodities and see where we land.

Comparing Commodities

In an article posted on my blog The Drop Shadow, entitled Asset Cycle Investing in a Deflationary Environment, I created a couple of rudimentary charts to show where gold is in relation to housing, the DOW, and oil.

click to enlarge
The first chart above shows how many ounces of gold it would take to purchase an average sized house. The historical average leading up through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as 100 ounces. Since we are currently near 190 ounces of gold needed to purchase a house, it is clear that to reach historical equilibrium we need gold to rise and housing to fall in some combination so that 100 ounces of gold will once again purchase an average size home.Next we chart housing, the DOW, and oil against gold. The chart compares relative value changes in each item to measure scale. (We removed paper money as an index because paper has no intrinsic value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used to measure real wealth.)

You can note that commodities are severely undervalued compared to the two bubble assets of this decade, stocks and real estate. Even with two recessions and bubble pops, the prices of housing and stocks are still overvalued relative to commodities. Also note in the chart above that while oil, housing, and stocks have reacted negatively to the bad economy, gold continues to march straight up.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e feel gold ha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price reaches equilibrium. As I noted in article Is the Housing Market in Recovery (thanks Reggie), the already begun Alt-A crisis will cause real estate to devalue further and we cannot make up for it with regulatory ‘patches’. The markets always win in the end.

Based upon the charts above, it would not surprise me to see gold rise at least an additional 25% of current price before gold and housing reach equilibrium. Target = $1500.

And based upon my studies of asset cycle investing, housing will move through equilibrium to some bottom level, while gold will shoot through equilibrium and go into some level of bubble value. Along the way, the failure of paper currencies will cause people to panic and go back to monetary metals, which will cause a temporary excess rise in the value of gold relative to all else. Henry Hazlitt in his book, The Inflation Crisis and How to Resolve It, noted such behavior in Germany.

Deflation Value

Lastly, we look at what in a gold standard (not gold exchange standard) should be increasing purchasing power due to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As noted in my book, The Drop Shadow, deflation caused an increase in the standard of living, despite periodic wars, until the point at which the Fed brought paper money to stay. The rate of deflation, or increases in purchasing power, amounted to roughly 34% increase in the standard of living from 1800 to 1913, with the largest gains coming between 1820 – 1860 and 1870 – 1913. If not for the Civil War, the nation’s prosperity would have exploded even more. Source: Minneapolis Federal Reserve.
Antal Fekete has the following to say (.pdf) about the prosperous times before the paper money standard of today.



This allegation is just the opposite of the truth. The heyday of the gold standard was the 100-year period between 1815 (the end of the Napoleonic wars) and 1914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 This was the age of transcontinental railways, intercontinental shipping This was the time when all the key inventions were made that ushered in the age of electricity and electronics, the age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age of aviation, the age of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the age of the X-ray, radium, and the ultrasound, etc. Financing these discove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telecommunication, and therapeutics wouldn’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that it facilitated.

To backup this view, Murray Rothbard noted that the decades of the 1870s – 1880s were the nation’s most prosperous in terms of living standard, in this book History of Money and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if we take 34% noted above, and apply it to the value of goods gold can buy, we would see a dollar ‘price increase’ of gold 34% before the bubble in gold begins. That is assuming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is the same today, which I believe it is much faster than the 1800s and that 34% number may be substantially higher because of that. That would give us a very conservative price of target of $1600 per ounce.

Conclusions

So set your gold target very conservatively to $1500-$1600, to $2300 in government-reported inflation terms, and most likely to $6000 in the event of a paper currency crisis (real world inflation terms), before the bubble phase of gold begins.

At that point, the bubble cycle of gold will begin as the paper currency crisis takes hold. Gold will continue to march upward to some atmospheric value before peaking; whereby it will come back towards equilibrium.

Tomorrow, in Part 5 of the series, we look at Silver.


Gold and Silver Market Suppression Failures Flash Buy Signal, Part 5

Gold and silver, like other commodities, have an intrinsic value, which is not arbitrary, but is dependent on their scarcity, the quantity of labour bestowed in procuring them, and the value of the capital employed in the mines which produce them.

David Ricardo

This is Part 5 of a 5-part series on gold and silver price analysis. Please read Parts 1, 2, 3, and 4 before proceeding to read this article as each article in the series builds upon the last.

Silver has been money for as long as gold. Therefore, we could have just included silver into the gold argument of Part 4 and left it at that. But unlike gold, silver is also a heavily used industrial commodity due to the following unique properties:

-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ll metals
- Highes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ll metals
- Highest reflectivity of all metals
- Chemical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that make it attractive in medical
implements

Silver is used in medical equipment, consumer electronics, photography, batteries, and jewelry. In most applications, silver is ‘used up’ and most of silver applied is not recovered in scrap. The fact that silver gets scarcer over time is what makes silver a special metal. It suffices as both money and as a highly sought after commodity.

Therefore, we have to add an analysis of silver scarcity and market demand to our previous discussion of gold as money to get a read on silver’s potential future value.


Silver Scarcity


What’s unique to silver is that it has been in a deficit consumption pattern for more than sixty years, with very low prices over most of that time. Tha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any commodity, except that it has actually occurred in silver. But the very reason it has occurred in silver is the reason I think silver is the best thing to own.

Ted Butler


According to a 2005 Jensen Strategic report, we know that the world inventories of silver have fallen about 95% since 1950. That means that demand for silver increases, the overall amount of silver inventory as a whole number has declined from 10 billion ounces to 340 million ounces in 2005 and has continued to fall. That is about 4 months worth of world-wide demand for silver.
70% of silver is a byproduct of other metal mining, meaning to increase silver production would require large capital expenditure on less profitable metal mines to get silver as a byproduct. And because silver’s price is so far depressed by suppression schemes, it is not profitable to develop hard-to-find silver-only mines. And because mines take years to pass permitting processes, even as silver’s price rises, current production will lag demand for quite some time.

Mine production is therefore said to be inelastic. This presents an extremely interesting opportunity for those wishing to store their wealth in precious metals.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ituation in any commodity where such conditions have failed to cause a dramatic price increase.

Hinde Capital
In an excellent analysis of silver, Seeking Alpha contributor Jeff Nielson explains in a 3-part series why silver’s price can stretch very high with little change in demand. If you have not read Nielson’s work at BullionBullsCanada.com, I recommend it very highly. His pieces are very well researched and in-depth.
Ratio to Gold

In addition to supply and demand, we can look at silver from a ratio to gold perspective. Because silver’s price has been suppressed more than gold’s, thi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leap in value silver will take compared to gold as demand for silver as money increases.

The historic relationship of silver to gold during history has usually been sixteen to one, owing to mined quantities. From 1900 to 1980, the ratio was in the mid-30s. Since then, it has risen to a high of ninety-four in 1990 to the current ratio of sixty-three. Therefore, if the ratios come back to historical levels, silver may be more undervalued in terms of dollars and may have a much higher upside percentage-wise per ounce than gold does.

To bring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into this argument: while through most of recorded history silver was in greater abundance than gold, the industrial demand for silver has left it in significantly short supply compared to available gold stocks.

So not only will the price ratios need to move back to historical equilibrium (16 ounces of silver to 1 ounce of gold), but they will likely invert. At some point in time, perhaps in the next 10 years as economies begin to collapse under the weight of debt and currency failures, the value and therefore the price of an ounce of silver should equal and exceed the price of an ounce of gold.

If this relationship plays out as it should, silver may have 63 times the upside of gold and more. The final upside number will be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amount of private silver hoards being brought to market, rate of fiat currency collapse and alternative currency arrangements being made, and rate of change in world-wide GDP affecting industrial demand for silver during these events.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Silver’s potential is the most powerful investment opportunity I have ever seen. It may offer a legitimate chance for people over leveraged in stocks and real estate to recoup some of the wealth they will lose in coming years. Silver, in this instance, may become an equalizer for at least some people.
When?

We noted in previous Parts in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that gold and silver suppression schemes are already starting to unravel. I don’t think it will happen ‘overnight’ unless hyperinflation and paper currency collapse comes swiftly. Currency collapse all depends on how many more tricks central banks have up their sleeves for extending the elasticity of the current fiat dollar that we have not seen yet, and whether people believe them.

But it should begin to happen during the next 5-10 years in earnest. And considering how crappy your 401k is doing, that is not a bad timeframe at all. That gives you time to deleverage out of our existing credit cards, cars, and homes and into something that will maintain and grow in value in the future.

The choice of whether to invest in precious metals is simply in your corner.
The Tragedy of the Opportunity

Why did I write this series? Contrary to what you may think, it’s not so that we can all become stinking rich. That’s not a bad thing, but given current and future economic chaos, I would settle for people avoiding poverty and having a decent quality of life moving forward using an honest money system.

In one way, taking advantage of price suppression schemes by investing in gold and silver puts you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incredible destruction of wealth that is coming when the paper collapse happens. That is nothing to brag about as many other people will suffer because of it.

And in reality, not everyone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at the same level. Demand for precious metals will overwhelm market suppression and quickly drive the price up. Therefore,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opportunity, the same opportunity will become less available for everyone else. They simply will not be able to afford it as metals prices surge to equilibrium points and beyond.

If we all had remembered the lessons of our parents’ past, we could have all invested in real precious metals over time (or used them as money). This is what makes the central bank suppression schemes so ‘barbarous’.

Regardless of how many people hear this message, some large group of formerly middle class citizens is going to have their wealth stolen by the elites of our society that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insider information. And that is not conducive to a politically and financially democratic society.

That, in my opinion, will be the great tragedy of our generations. That tragedy is that we lost the vision of our forefathers and allowed our society to once again become the rich and the poor, with little in between.


It is not too late for everyone. Please do not hold this information to yourself. Help as many as you can by spreading the information here and through all of the other information sources quoted in thes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