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誰在推銷“希臘退歐”

誰在推銷“希臘退歐”猜想?
2012年5月24日15點25分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何農

歐盟最重要的民間政策諮詢機構之一“布魯塞爾智庫”的高級研究員安德烈·薩比爾先生前不久對記者稱,無論從歐盟建設的角度或是從歐元區實際操作的層面,歐盟都不會主動把希臘“開除”出歐元區,歐盟沒有這個動機、這個假設目前也沒有可操作性。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希臘在6月17日的新一次選舉之後,新上台的政府自己要求“退出”歐元區,怎麼辦?至少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本週三將舉行的歐盟領導人非正式峰會上,各方博弈將圍繞這一議題展開。

專家測算,如果希臘“退歐”並重新使用本幣德拉克馬,在不用再“仰人鼻息”、忍受苛刻的援助條款和財政緊縮的同時,希臘人面臨的首要衝擊便是通貨膨脹。另外,歐盟各個層面的領導人以及研究人員早已經在認真“假設”說,不存在一個“退出歐元,但還留在歐盟”的機制。就是說,如果希臘自己“退歐”,那不僅是“退歐元”,而且還得“退歐盟”。那麼,迄今為止歐盟能夠給希臘帶來的共同市場、勞動力流動、穩定的貨幣環境等種種利益,將隨風而去。這時,希臘將幾乎徹底喪失外部融資能力,國家競爭力將大幅下降,社會動亂風險急劇升高。就是說,希臘人真的要面對“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挑戰。

這還不用說,如果希臘“退歐”的風傳一旦落到實處,將在希臘銀行業爆發全面擠兌,由此可能引發希臘乃至整個歐洲金融市場的全面危機。換句話說,也許還沒等到希臘“退歐”,歐元區遇到的風險已經超過了希臘、超過了歐洲所能承受的程度。

即使是對那些鼓吹能為希臘爭取到更好結局的希臘政客,“退歐”造成的種種負面後果,也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其實想做的,不過是為一定會到來的外援爭取到對自己更為優厚的條件,從而為自己增加選票。

所以,“退歐”對希臘無益!前不久希臘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有82%的希臘人,不願意“退歐”。當然,他們也不願意接受與援助同時到來的、苛刻的緊縮條款。

“外援一定會來!”這其實是部分希臘政客利用政治的舞台,與各方討價還價的心理基礎。不幸的是,外援真的一定會來!因為,不救希臘、讓希臘“破罐兒破摔”甚至“退歐”,這不符合歐盟和整個歐元區的利益。迄今為止,歐洲已經為救希臘花了大約3000億歐元,這相當於希臘全年GDP的1.8倍。對出手援助希臘的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各國政府而言,希臘人過度消費了各界對他們的信任。如果這時希臘“退歐”,雖然不必再為救希臘人掏腰包,但已經花出去的3000億歐元也就打了水漂。這其中,有德國人的大約700億到800億歐元。另據法國一家管理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希臘“退歐”將導致法國納稅人付出多達664億歐元的代價,法國銀行體係因此亦要承擔200億歐元的壞賬損失。

同時,希臘“退歐”將使整個歐盟背上沉重的資金包袱,為避免希臘徹底破產並防止事態向其他國家蔓延,歐盟將被迫繼續付出更多代價。

希臘“退歐”,對歐洲以外的經濟體有利嗎? “歐債危機美國陰謀論者”認為,希臘“退歐”並導致“退歐”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倒下,最終令歐元區解體,這是美元夢寐以求的。即使這種貌似合邏輯的推斷有道理,那至少現在讓希臘“退歐”,也不符合美國當政者的利益,因為奧巴馬面臨當選連任的巨大壓力。如果希臘“退歐”導致歐洲金融市場急劇動盪、全球經濟由此受到重挫,剛剛有復蘇跡象的美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這將對奧巴馬的選情造成重大衝擊。同理,對全球其它經濟體而言,即使希臘“退歐”對他們的命運無關痛癢甚至從長遠來說於他們有利,但短期的、迫在眉睫的衝擊卻是實實在在的。而且,希臘“退歐”帶來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的後果,難以預料。

現在的麻煩之處在於,即使希臘“退歐”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退歐”只會造成希臘人和外部世界“雙輸”的局面,但這個假設還是擺在了世人面前。為什麼?選票政治使然。希臘的部分政客,正是把國際社會的援助當“人質”,利用老百姓既想繼續享受歐盟、歐元帶來的種種好處,又不願臥薪嘗膽、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的訴求,成功地推銷了“希臘退歐”這個猜想。

當然,歐盟及有關國家和機構的領導人也在充分利用希臘人從心底里不願意“退歐”這個事實,為自己爭取更多的騰挪空間。歐盟貿易委員前幾天在一家比利時地方媒體上答問時首次證實,歐盟和歐洲央行正在研究希臘“退歐”的緊急應對措施。是否有這麼一個應急方案,雖無從考證,但至少這個表態也告訴希臘人:如果你們是認真的,那我們也會認真地對待你們的“退歐”要求!越強調希臘留在歐元區的重要性,也許效果適得其反;反過來說,避免希臘“退歐”的最好辦法,是絕不承諾不讓希臘“退歐”。

也許,能夠避免“雙輸”的方案,並不一定是用“雙贏”的方案與之正面衝突。歐元前無古人,無例可循。出現問題如何處理,也同樣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危機之後,歐盟一定會鳳凰重生!只是要經過痛苦的蛻變,甚至生死考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