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震海嘯之後日元大幅升值?
默認分類2011-03-19
地震帶來日元大升值的秘密
作者:佚名
照理說,一國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晴雨表,也是一個“國家價值”的體現:貨幣強勁,說明你這個“國家的”價值增加了。不過,有時候,這個指標往往也會“吃錯藥”。目前日元指數的走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地震之後,日元大幅度走強,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已經上升到歷史性的最高點:一美元只可以換到79個單位的日元了!
這,倒是給那些在地震之後對日本失去信心,想走出日本的人,一個很好的補償機會,相對於給了他們一筆不錯的稅收“退款”——你手裡的日元和“不久”之前的1:100相比,已經增加了不少的價值。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日元突然“吃錯藥”了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影響匯率走向的其它因素談起。
一般來說,上面所談的貨幣是一個國家價值體現的理論,是就中長期而言的,短期內影響匯率走向的,卻主要是供需關係和市場玩家對這種關係的預期。這一次就是這樣。
大地震發生之後,市場玩家立馬就翻出書架上的舊書,看看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人是怎麼折騰的,而他們的折騰最終又導致了匯率的如何變化。
地震的直接結果,是大量的財產和生命的損失,而這種損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需要保險公司來承擔賠償責任的。對於這場大災難,日本的保險公司能夠做的,就是大量賣出自己在海外的資產(在以美元為主導的時代,就是對美元需求的下降),包括持有的股票,債券,換成日元(大幅增加了對日元的需求),回救自己在日本的業務。在1995年時就是這樣,結果造成短期內對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大幅度上升。這一次,對沖基金的玩家們,也在賭歷史會再一次重複——至少從短短幾天時間內的匯率走向來看,他們又對了!
問題是,這一次,日本政府也不是吃醋的。也是在短短幾天之內,日本政府向市場投入了大量的日元……這種注入產生的效果,就是大量的日元供給,抵消因保險公司大量資金回游帶來的衝擊。
這樣看來,匯率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兩軍對壘,各方都在增加自己的增援部隊,結果就是難以預計的,至少是在短期內的,膠著戰。
來自日本政府的巨額貨幣投放,短線對日元的走向產生兩股壓力:大量的來自日本央行的資金供給,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日本市場的流動性充足,而且,搞不好,很可能在日本經濟還沒有開始大幅度重建,就已經出現嚴重的流動性氾濫。在這種情形,國際對沖基金就會選擇做空日元,借幾乎無息,並且已經出現嚴重泡沫的日元來賣出,來買入已經被“嚴重”低估的美元、歐元等硬通貨。同時,藉此做空日本股市,結果就是套息交易流行,帶來的就是日元的下行壓力。
再者,從短線上看,日本各大保險公司為準備巨額賠付,當然是不得不大量賣出海外資產,回調資金。我估計,它們除了這麼做之外,也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它們總不太可能用海外資產做抵押,向日本政府借日元來支付賠償吧。
賣出的資產包括歐美市場股票,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全球主要股市下跌,日元卻堅挺,跌不下去。這種短線膠著,形成合力,相互抵消。但是,短期之內,對沖基金的預期和保險公司的資金回游可能占主導,政府的流動性注入需要時間才能發生作用。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短期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升值。
但是,從中長期看,日元匯率的走勢,還是決定於日本國家的“價值”,這種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股市的價值上。如果再現1995年時阪神地震之後的走向,股市會在短期的巨跌之後的大幅回升。理由是,一則,日本股市的估值已經非常之低(平均市盈率12左右——如果一直這樣保持下去,至少在理論上,你所持有的公司相當於是給你的投資資金帶來大約8%的年利潤!);二則,政府注入的流動性,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增加了的對金融資產的需求;三則,那些大量回游的保險資金,也不是一兩天就必須支付出去的,恐怕也得有個地方放一放。這也會增加對日本市場金融資產的需求。
歷史雖然會一次次重演,但是,歷史畢竟又是一次次不同。生搬硬套,你還是會吃虧。如果你細細分析一下,可能不難看出,這一次的大地震和1995年那次的,似乎又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阪神大地震的破壞力不能和這一次的相比。由於破壞力比較小,那一次,日本只用半年時間就基本恢復了產能,結果,地震對日本整體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不僅如此,經濟重建本身,還通過投資拉動,帶動日本經濟更大、更快速的發展。
而伴隨這次大地震的三重災難的合一,地震、引發的海嘯和核擴散,給日本帶來的不僅僅是地區性的破壞,而且還是大面積的,(給基礎設施帶來的)幾乎是毀滅性的災害。不僅受災面積大,而且,由於存在核擴散,很大程度上,人們還只能眼睜睜看著,無法採取措施及時救助,自然也談不上快速的投入重建了。
對於日本地震的損失和國際影響,即使是在3月15日美國聯儲的定期報告中,也選擇暫不評估。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無法評估!大家都在等著,看著,主要還是看那個核擴散到底會嚴重到什麼程度。
核電站的被損,給日本帶來的還有電力供給的極度短缺。福島第一核電站大約生產日本10%的電力,生產東京區30%左右的電力。現在,這個核電站已經被全部毀壞,短期之內是不太可能恢復電力供應了。作為一個島國,它是不太可能獲得來自國外的補充電力供給的。即使是中國想幫助,恐怕也不太可能用船裝些電力送給日本。而重建一個如此規模的電站,恐怕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對於作為現代工業血液的電力的缺乏,恐怕就像一個體內血流量不足的個人,走起路來都不穩,更何談幹活和創造?
第二,當年的日本所處的生活環境,和今天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當初的日本是世界工業體系中不可缺的一員。今天,在有了一個經濟蒸蒸日上的中國和其它周邊國家之後,日本在全球製造業的重要性地位,已經不可和昔日相比了。
“世界已經不太在乎日本了”,這聽起來很殘酷的話,也確實是事實,是日本政府和人民所不得不面對的。看看當初的幾大件——汽車,電子等,今天的中國都可以自己搞了,而且還搞得不錯。在這種背景之下,日本經濟在如此大的打擊之後,想快速恢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結果,恐怕就是日元中長期的走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