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道爾:利比亞之戰意在控制中國戰略要害
作者:恩道爾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10-31
利比亞之戰意在控制中國戰略要害
威廉•恩道爾 顏榕 譯
華盛頓主導下的北約決定發動利比亞戰爭,實質上是北約以及五角大樓控制中國要害的戰略的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存在巨大的戰略依賴。
認真審視非洲地圖,並探究五角大樓新組建非洲司令部的原由,就會發現,北約發動利比亞戰爭實質上是北約及五角大樓控制中國石油及原材料來源整體戰略的構成部分——對於中國而言,非洲是其最具戰略重要性的石油及原材料來源之一。
北約發動利比亞戰爭僅與石油有關。不過,鑒於美國有著可靠的國外能源供應,所以這場戰爭的發動應該並非僅為控制利比亞高品質原油,而是為了使中國無法長期進口非洲及中東石油。換句話說,北約及華盛頓發動這場戰爭,就是為了制衡中國。
利比亞北臨地中海,與意大利隔海相望。多年來,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一直是利比亞境內最大的外國石油公司。該國西臨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南臨乍得,東臨蘇丹和埃及。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對於五角大樓非洲司令部控制非洲、非洲資源以及非洲資源出口地的長期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在卡扎菲統治下,利比亞嚴格控制高品質的原油資源。2006年的數據顯示,利比亞已探明石油規模為非洲最大,約占非洲石油總儲量的35%,甚至比尼日利亞還多。近年來,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都在該國獲得了石油開采權。
很明顯,北約及華盛頓發動利比亞戰爭已經初見成效:中國、俄羅斯及巴西不但反對聯合國制裁利比亞,還呼吁利比亞通過談判解決內部衝突,反對北約空襲。因此,利比亞反對派下轄石油公司Agoco發言人阿貝加裡馬奧夫稱:“我們和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之間不存在問題。不過,我們與俄羅斯、中國和巴西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政治問題。”
在過去幾年裡,華盛頓逐漸認識到,受經濟擴張影響,在不到10年前還是美國“親密盟友”的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不過,對於華盛頓而言,把中國塑造成“新敵”並非易事,因為美國政府還需要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
今年8月,五角大樓向美國國會呈交了2011年度中國軍力報告。該報告稱:“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在現代科技領域的巨額投資令中國軍事受益匪淺。許多現代系統日臻成熟,其他系統也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使用。”報告還稱:“在中國會如何利用其不斷增強的能力的問題上,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中國作為主要國際參與者的崛起,很有可能會重新定義21世紀的戰略格局。”
事實上,在華盛頓的潛移默化下,以CNN、BBC、《紐約時報》為代表的五角大樓宣傳機器,或是英國《衛報》都會“醜化中國及中國領導人”。對於華盛頓及華爾街的許多人而言,中國正變得過於強大,過於獨立。為了控制這種情況,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就成了其要害,而利比亞正恰恰是中國該要害的死穴。
自冷戰後,華盛頓一直忽視對非政策,而中國能源及原材料企業在非洲大陸的活動,則為華盛頓敲響了警鐘。幾年前,隨著未來能源需求變得越來越明顯,中國針對非洲發起了大規模經濟外交,並於2006年達到高潮:北京鋪上紅地毯,迎接赴華訪問的40多位非洲國家首腦,共同探討一系列經濟問題。對於中國工業現代化而言,沒有什麼比確保未來非洲石油資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中國開始與被法國、英國或葡萄牙等歐洲殖民國家放棄的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乍得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最貧窮、最偏僻的非洲國家,乍得2006年與北京建立了外交關系。2007年10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合約,與乍得政府聯合組建煉油廠0 2年後,他們開始鋪設石油管道,從位於該煉油廠以南300千米處的一處油田,向該煉油廠輸送石油。受西方國家支持的非政府組織開始批判中國石油管道對環境的影響。不過,2003年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開采乍得石油資源時,該非政府組織卻一言未發。2011年7月,乍得和中國在該國首都恩賈梅納附近開辦合資煉油廠。中國石油企業在乍得的活動與其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石油項目有著驚人的相似。
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放棄其在蘇丹的業務後,中國開始和蘇丹展開合作,後者將越來越多的石油輸入中國。到1998年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已從蘇丹南部油田開始,向位於東北部紅海西岸的蘇丹港鋪設了一條長達1500千米的石油管道,並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開辦了一家大型煉油廠。蘇丹是中國首個大型海外油田項目。到2011年初,在中國進口石油中,源自蘇丹的石油,大部分來自飽受衝突蹂躪的南部地區,已占到10%。蘇丹日產油量為49萬桶,對華供油量則占到60%。對於中國能源戰略而言,蘇丹至關重要。
從地質角度來看,從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經乍得至喀麥隆的廣大地區,就是一個巨大的油田,儲量可能相當於一個新的沙特阿拉伯。對於五角大樓“戰略封鎖”中國未來石油來源而言,控制蘇丹南部地區、乍得以及喀麥隆是至關重要的。
成立於2008年的美軍非洲司令部是近來西方軍事行動的主力。很明顯,該司令部的成立就是為了控制中國對非洲石油及礦產資源漸增的影響力。2007年年底,華盛頓大西洋理事會非洲事務專家彼得•法姆公開表示,美軍非洲司令部的目標之一,就是確保美國可獲得非洲豐富的碳氫化合物及其他戰略資源,該任務包括減輕這些自然資源的脆弱性,並確保當地不存在對這些資源感興趣的第三方,例如中國、印度、日本或俄羅斯,以獲得壟斷或優惠待遇。
2007年,在美國國會作證支持組建美軍非洲司令部的法姆稱,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的石油飢渴難以得到滿足,而且還需要其他自然資源維持經濟持續發展,而非洲的自然財富使之對中國充滿誘惑力。目前中國日進口石油約260萬桶,其中超過76.5萬桶石油——約占石油日進口量的1/3——來自非洲國家,特別是蘇丹、安哥拉以及剛果。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許多分析家都預測非洲——特別是蘊含豐富石油儲量的西海岸沿海國家——將日益成為美中兩國的戰略競爭舞台,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在尋求擴大自身影響力,並確保各自資源來源。
由此可見,美國制造利比亞政權更迭及整個大中東計劃(隱藏在“阿拉伯春天”的背後),都是為了確保其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油田的絕對控制權,並控制特別是中國等國的未來政策。正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或國家集團。”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07期,摘自2011年10月《環球軍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