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研究札記:
共濟會的秘密
2012-07-28
【注:此文是何新近年來研究共濟會問題的小結。 】
共濟會是一個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奮鬥目標的男性結盟兄弟們的組織,所以又叫兄弟會。
共濟會不是一個民間團體,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宗教信仰團體。它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統治組織,是當今世界經濟及政治的的真正控制核心。
共濟會的原始起源:不詳。
共濟會自稱起源於古代巴比倫,迄今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
據我考察, 共濟會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遠古(傳說)
2.古代(猶太富商、大理石匠、煉金術)
3.近代(以英國為首領的啟蒙與革命組織)
4.現代(全球化的核心,發達國家超級精英的結合體)
中世紀後期,共濟會兄弟會是一個地下的異教組織。但也是大西洋海盜與十字軍騎士們的經濟後援、互助和取得軍事情報的組織。
近代共濟會曾是一個反對天主教從事啟蒙和地下密謀活動的革命組織,革命對像是天主教和各國王權。
現代共濟會是一個集金融、情報和政治及宗教活動四位於一體的影子政府組織。
當今共濟會的核心人士,是地球上最有錢的世襲金融家族。他們通過各種基金會控制著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科研、學術機構,掌控了世界上最聰明、最有學識的頭腦。他們操控著世界上最有名的傳媒和互聯網。他們通過金融控制,使各國政治家都成為為他們利益服務的掌上工具。
共濟會內部,有協調有鬥爭,有誰當老大的問題。所以有拿破崙戰爭,有美國反對英國的獨立戰爭,有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一部分共濟會打另一部分共濟會。
但二戰後國際共濟會統一協調步驟,對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就是冷戰。冷戰後,現在共濟會協調一致對付中國和壓制發展中國家,其共同利益大於其內部矛盾。
共濟會的國際協調平台是彼德伯格俱樂部,美國共濟會的中央協調平台是貓頭鷹(波希米亞)俱樂部。
共濟會員都有公開和秘密兩重身份。公開身份如總統、議員、銀行家,秘密身份是共濟會分級會員。
基金會和俱樂部(會舍)是共濟會控制及聯繫精英與社會的兩大基本紐帶。
共濟會員兄弟立誓信守盟約,必須嚴守秘密,相互支持,不能背叛兄弟。理論上兄弟情誼高於法律、國籍、道德。
19世紀以來,共濟會已滲透控制梵蒂岡教廷。多任教皇是共濟會員,並且是共濟會對基督徒的精神和宗教領袖。但是除紅衣教皇外,共濟會在天主教耶穌會中還有“黑衣教皇。”
共濟會內部分級秩序森嚴,上下界之間不通流。
共濟會下面有多種分支。其高層分支兄弟會有:波希米亞俱樂部、光明會(文藝科教藝術)、骷髏會(耶魯畢業精英的兄弟會)、彼德伯格俱樂部(國際兄弟會)等。在法國為大東方會社等,在英國為約克禮儀會社,在意大利為馬耳他騎士團等,在德國為日耳曼騎士團等,名目頗為繁多。
共濟會在天主教內的兄弟會滲透於耶穌會、方各濟會、浸禮教會等。
共濟會金融家核心家族均設立大量基金會,以供給資金方式控制大學、媒體、科研、藝術。包括美國的NASA。
共濟會兄弟的核心家族控制著美聯儲、美國國稅局、國安局、中情局等。
近代共濟會員的名單就是西方近代的文化藝術史和政治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馬基雅弗利都是共濟會會員。)
共濟會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有直接關係。包括:
1.經濟,主要是金融與自由市場
2.意識形態,主要是傳播反天主教的自然神論,自由主義、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即啟蒙思潮。
3.政治,共濟會是近代的主要資產階級革命組織,是在一系列國家反教權、反封建的革命核心。
4.它是一個跨國性精英組織
5.它薈聚各國金融、王室、教權、知識學術精英於一體。
6.其目標是全球統一,世界政府、世界銀行、統一宗教、世界新秩序。
共濟會還有吸收下層會員、親屬及外國人的外圍社群組織。
共濟會主要從事情報活動、金融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和幕後政治活動。
共濟會的秘密在於:
1.建立了一種超越國家的體制
2.建立了一種超越宗教的聖教
3.建立了一種超越主權的貨幣(英磅系統、美元和黃金)
4.共濟會通過光明會和騎士團集聚了發達國家在各個領域中的超凡精英(超人系統)
國際共濟會總部(中心)多次隨國際金融中心而遷移,歷史上曾在威尼斯、荷蘭、瑞士、瑞典、英國、法國、普魯士存在。現在的國際共濟會的中心在美國和英國,金融中心在英國倫敦城及瑞士。
當今世界的八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法蘭克福、伯爾尼、),都與共濟會有直接密切的關係。
各地區的共濟會總部之間並無垂直領導關係,但有密切的協調合作關係。
美國共濟會的最高決策會所即“貓頭鷹俱樂部”(波希米亞俱樂部)。
國際共濟會掌控全球的重要團體包括:
1、三邊委員會:以來自北美、西歐、日本的350名商界人士、勞工領袖、政治家和學者構成三邊委員會主體,該團體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據說他們野心勃勃,想抹掉所有國界,成立世界政府,統一世界貨幣、金融及稅收,總而言之,建立“世界新秩序”。三邊委員會的創建人是戴維·洛克菲勒。
(代表人物:在全盛時期,該委員會吸引了華盛頓的精英,包括老布什、切尼、基辛格、克林頓、卡特、格林斯潘等。)
2、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歐美(冷戰後加入了俄羅斯精英)。該俱樂部大約有130名來自歐美商界和政界的新老會員,其中以銀行家和國防部長們最多。
(俄克拉荷馬特大爆炸案的元兇麥克維到本·拉丹,都曾經在他們的演說中提到該俱樂部。)
據透露早在2002年6月,俱樂部成員就討論了美國將消滅伊拉克的計劃,達成一致行動的共識。此外,北約轟炸南聯盟、歐盟的建立等話題,事前都在俱樂部中討論決定。
(代表人物:戴維·洛克菲勒、基辛格、希拉克、沙龍、鮑威爾等。布萊爾和克林頓還在小地方當小政客而嶄露頭角時,即被邀請參加過聚會。)
3、對外關係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聽上去像是某個美國政府官方部門的名字,但它的真相卻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秘密社團之一。
當吉米·卡特擔任總統時,時任國防部長史汀生的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曾承認:“在我們需要人選的時候,我們就會翻閱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會員花名冊,然後打電話給對外關係委員會紐約總部。”
美國海軍少將切斯特·沃德曾是該組織的成員,他後來與這個組織離異後,寫書揭露這個組織的目標是:“這些政客希望使美國人民就範,從而將國家主權交由他們掌控。”
(代表人物:艾森豪威爾、基辛格、克林頓、賴斯、鮑威爾、切尼、沃爾福威茨等。)
共濟會很早(也許在羅馬時期)就善於利用政治和經濟的密切關係,用金錢操控政治,使政治制度依附於經濟制度,以金融槓桿支配政治權力。
共濟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觀察當今世界形勢已經不應再簡單地以國家為單位。
當前共濟會正在全力推進數字化革命、信息革命,即以智能化控制技術為中心的第三次產業革命。
共濟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廢除各國主權,實現全球政治統一、市場統一、金融統一,從而以共濟會的金融勢力覆蓋並控制全球,建立全球統治核心,組建全球新秩序。
中國是國際共濟會實現這一目標在當前所遭遇的一個最大問題。
使我感到極為驚訝的是中國學術界對西方歷史、宗教的驚人無知對共濟會的驚人無知,以及對當代世界新局面和未來走向的驚人無知!
當前及今後的全球化時代,中國人應該知道,中國的真正對手不是美國至少不僅是美國——美國也不過是共濟會的工具和載體。
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農組織、梵蒂岡教廷、北約軍事聯盟、歐盟、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度等,都是共濟會實現全球統一戰略的工具,都要從屬於共濟會欲統治全球的總目標。
All article is for personal reference only. The copyright of all article belongs to original author.
2012年7月29日
做空中國
2012-07-24
鈕文新
石油價格再度暴漲,似乎已經為國際金融勢力湊全了做空中國的理由。
理由包括:
第一, 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這個理由已經獲得中國中央政府的確認。
第二, 中國企業的成本已經很高,同時終端消費乏力,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這一點一定會從中國上市公司的年中報表裡獲得證實。
第三, 中國概念股已經在境外市場遭遇嚴厲的空頭打壓,一次次的看空言論,已經讓謠言和事實變得異常模糊。
第四, 石油價格的再次暴漲將使中國製造業成本無法獲得喘息之機,同時迫使中國央行不敢放鬆貨幣,從而保持中國企業財務成本居高不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國有企業財務成本今年上半年提高了43%。
第五, 資本出逃不僅僅是在華外商,而且已經擴展到國人資本外逃,大量國人移民就是證據。今年二季度,在雙順差高達800多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卻淨減少650億美元,說明資本流出可能已經達到近1500億美元的水平。這里當然包括了正常對外投資的金額,但因投資移民和外商撤資所發生的資本出逃將佔多大比例?說不清。但似乎不會少,至少遠高於歷史同期。
第六, 中國股市一蹶不振,投資者銷戶問題十分嚴重。
第七, 人民幣貶值是否已經變成趨勢性變化?過去7年,在美元極度寬鬆而導致全球製造業成本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中國人民幣無度升值和緊縮貨幣政策,已經擊垮了中國經濟的傳統優勢,但新的成長動力尚未培育起來,使得中國經濟斷層日趨明顯。
第八, 中國政府正值換屆,高層對中國經濟的注意力相對較弱。
把上面的八大理由綜合一起,是不是已經足以構成做空中國的理由?我很擔心。因為在我看來,理由已經湊全了,最多就是程度問題。所謂程度問題指的是:趨勢已經形成,但嚴重程度、或稱火候還稍有欠缺而已。
什麼樣的火候就算成熟了?只要中國中央銀行按照傳統思維方式,在石油、糧食價格再度大幅上漲之際,不敢保持貨幣寬鬆,相反收緊貨幣,那中國經濟必然出現滯脹。
原因一:中國控制不了石油和糧食價格,再緊縮都無法抑制糧價和石油價格,那是美國人的領地。在此前提下,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必定推高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都會相應提升,推高CPI。這就是所謂的“脹”。
原因二:石油和糧食價格的提高,企業購買原材料更貴,必然要求更多的貸款,央行是否允許企業低成本獲得足夠的貸款?滿足還好一點,至少企業不會停產;如果不滿足,而且央行再度收緊貨幣,使得企業財務成本進一步提高,那企業就會大面積停產或破產。這就是所謂的“滯”。
同時,如果企業大面積停產或破產,發展到一定程度,那中國經濟勢必出現供給不足的現象,由此會導致CPI暴漲。
可怕嗎?當然。千萬不要出現這樣的場景,那將意味著中國經濟危機。怎麼辦?我們講過了,出手要快,力度要夠,方法要新,信心要足。
鈕文新
石油價格再度暴漲,似乎已經為國際金融勢力湊全了做空中國的理由。
理由包括:
第一, 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這個理由已經獲得中國中央政府的確認。
第二, 中國企業的成本已經很高,同時終端消費乏力,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這一點一定會從中國上市公司的年中報表裡獲得證實。
第三, 中國概念股已經在境外市場遭遇嚴厲的空頭打壓,一次次的看空言論,已經讓謠言和事實變得異常模糊。
第四, 石油價格的再次暴漲將使中國製造業成本無法獲得喘息之機,同時迫使中國央行不敢放鬆貨幣,從而保持中國企業財務成本居高不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國有企業財務成本今年上半年提高了43%。
第五, 資本出逃不僅僅是在華外商,而且已經擴展到國人資本外逃,大量國人移民就是證據。今年二季度,在雙順差高達800多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卻淨減少650億美元,說明資本流出可能已經達到近1500億美元的水平。這里當然包括了正常對外投資的金額,但因投資移民和外商撤資所發生的資本出逃將佔多大比例?說不清。但似乎不會少,至少遠高於歷史同期。
第六, 中國股市一蹶不振,投資者銷戶問題十分嚴重。
第七, 人民幣貶值是否已經變成趨勢性變化?過去7年,在美元極度寬鬆而導致全球製造業成本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中國人民幣無度升值和緊縮貨幣政策,已經擊垮了中國經濟的傳統優勢,但新的成長動力尚未培育起來,使得中國經濟斷層日趨明顯。
第八, 中國政府正值換屆,高層對中國經濟的注意力相對較弱。
把上面的八大理由綜合一起,是不是已經足以構成做空中國的理由?我很擔心。因為在我看來,理由已經湊全了,最多就是程度問題。所謂程度問題指的是:趨勢已經形成,但嚴重程度、或稱火候還稍有欠缺而已。
什麼樣的火候就算成熟了?只要中國中央銀行按照傳統思維方式,在石油、糧食價格再度大幅上漲之際,不敢保持貨幣寬鬆,相反收緊貨幣,那中國經濟必然出現滯脹。
原因一:中國控制不了石油和糧食價格,再緊縮都無法抑制糧價和石油價格,那是美國人的領地。在此前提下,石油和糧食價格暴漲,必定推高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都會相應提升,推高CPI。這就是所謂的“脹”。
原因二:石油和糧食價格的提高,企業購買原材料更貴,必然要求更多的貸款,央行是否允許企業低成本獲得足夠的貸款?滿足還好一點,至少企業不會停產;如果不滿足,而且央行再度收緊貨幣,使得企業財務成本進一步提高,那企業就會大面積停產或破產。這就是所謂的“滯”。
同時,如果企業大面積停產或破產,發展到一定程度,那中國經濟勢必出現供給不足的現象,由此會導致CPI暴漲。
可怕嗎?當然。千萬不要出現這樣的場景,那將意味著中國經濟危機。怎麼辦?我們講過了,出手要快,力度要夠,方法要新,信心要足。
糧食危局已很嚴峻
中國會遭遇嚴重飢荒嗎?
2012-07-30
中國糧食危局已很嚴峻
張庭賓
中國糧食安全再度面臨嚴峻挑戰。
自6月初以來,以美國大旱為導火索,國際糧價再度暴漲,其中美玉米、大豆指數均已突破了2008年的歷史高點,分別創下了每蒲式耳806.3和1646.5美分的新高;美大豆指數也突破了2011年的高點。從技術線上來看,在短期調整後,仍有繼續上沖的空間。
然而,若以黃金標價,糧食價格遠未創出新高,現在(2012年7月27日收盤)的玉米價格比2000年初貶值了33%,美麥貶值了38.2%,而美豆更是貶值了41.98%。這個價格顯然是低於糧食的實際價值的,其原因是各國政府為控制通脹而壓制糧價的結果。即糧食供給隱患的危險程度遠高於其價格表現。
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明顯下降
自2000年以來,由於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全球人均糧食消費量;全球人口總量;生物能源消費劇增加大了對糧食的需求,全球糧食供給壓力越來越大。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均糧食消費量呈台階式增長。以印度為代表的農耕經濟,其人均糧食消費約為200—300公斤/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由農耕經濟向工業化城市化轉型進程中的,約為400—600公斤/年;歐盟等工業化、城市化成熟期的,約為600—900公斤/年;美國在2005年通過立法確立大規模生物能源政策導向後,人均糧食消費水平向人均1000公斤/年的方向發展。即隨著社會形態從農耕經濟走向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結構分化過渡的經濟,以及高度成熟的經濟體,其人均糧食消費量呈現出遞增和倍數關係。
——除了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遞增以外,全球人口總量也在持續攀升。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大關,過量的人口負擔也加大了全球糧食總需求。
——生物能源等間接形式的糧食消費大增。進入新千年後,隨著生物能源需求大增,大量的糧食被用來生產生物燃料。以酒精為主體的生物“汽油”和以油脂為主體的生物“柴油”等不斷進入能源領域,生物能源佔比逐步上升加大了對糧食的消費需求。
一方面是糧食需求快速增長,而糧食供給增速放緩,致使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見圖1。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局面已支離破碎
與全球日益嚴重的供需關係相比,中國國內供需失衡惡化的更快更為嚴重。
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優先大力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侵蝕良田,污染水資源。 18億畝的農田紅線岌岌可危,由於長期輕視水利,水利年久失修,一些地區的水資源枯竭,水土保持不力,自然災害特別容易造成糧食減產。
除了人口的自然剛性增長外,中國的飲食習慣跟隨西方生活方式,對肉食消費劇增,這對糧食需求產生了乘數放大效應,從1986年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為每年35公斤增至2010年的60公斤(韓國37公斤)。每生產1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左右的糧食,生產1公斤豬肉要消耗3-5公斤糧食。中國用於家畜飼料的糧食從1980年的6800萬噸增至2009年的1.2億噸,增加了近一倍,相當於2010年糧食總產量的25%。
中國從1995年開始轉向大豆淨進口國;從2009年中國由玉米淨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2010和2011年中國玉米進口劇增,2012年1-5月累計進口量已經超過2011年整年進口量。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預計2012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的80%,預計白糖進口量佔國內消費的17%,而中國棉花在2011年度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達到56%。國際金融主力經常以“中國需求”為炒作因素,推升農產品價格,加大其波動性。
美生物能源成加劇中國糧食危機利器
目前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約800億升,主要生產國是美國、巴西、歐盟及加拿大,佔全球生物能源總產量的90%以上。鑑於高油價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一種常態,生物能源的快速增長趨勢是不可遏止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15年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將達到1200億升。
美國於200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達1.28億噸,相當於全球玉米產量的25%。目前,美國玉米工業消費佔比達到了50%,而且將繼續攀升——美國2007年出台的《能源獨立和安全法》規定,到2022年前,要求國內汽車中加入360億加侖的生物質燃料,其中主要是乙醇。
與此同時,巴西50%的甘蔗生產用於燃料乙醇生產,全球20%的豆油和阿根廷90%、東南亞30%的棕櫚油、全球20%及歐盟75%的菜籽油均用於生物柴油生產,這都加劇了全球食糖與植物油市場的波動。若不計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穀物消費年均增長只有1.1%,已低於同期1.2%的人口增長水平。
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生物能源生產和使用逐步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農產品重要出口國(美國)充分利用這次機會達到“糧食綁定能源”的戰略目標。 1,美國通過推高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玉米的價格,使得玉米價格追隨原油價格同步上漲,從而達到對沖原油價格上漲的風險。 2,大力倡導和擴張生物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3,美國作為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推出生物能源計劃,會重挫人均可用耕地較少的國家,導致其國內爆發嚴重通脹,進一步擴大世界糧食供求矛盾,鞏固和提升美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擴張其世界霸權。
這必將使中國在未來的糧食安全更加被動,中國必須痛下決心,嚴厲制止亂占耕地,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投入;同時必須改變國人飲食結構,降低肉食品消費量,否則,一場嚴重的飢荒難免在不久的將來等著我們!
2012-07-30
中國糧食危局已很嚴峻
張庭賓
中國糧食安全再度面臨嚴峻挑戰。
自6月初以來,以美國大旱為導火索,國際糧價再度暴漲,其中美玉米、大豆指數均已突破了2008年的歷史高點,分別創下了每蒲式耳806.3和1646.5美分的新高;美大豆指數也突破了2011年的高點。從技術線上來看,在短期調整後,仍有繼續上沖的空間。
然而,若以黃金標價,糧食價格遠未創出新高,現在(2012年7月27日收盤)的玉米價格比2000年初貶值了33%,美麥貶值了38.2%,而美豆更是貶值了41.98%。這個價格顯然是低於糧食的實際價值的,其原因是各國政府為控制通脹而壓制糧價的結果。即糧食供給隱患的危險程度遠高於其價格表現。
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明顯下降
自2000年以來,由於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全球人均糧食消費量;全球人口總量;生物能源消費劇增加大了對糧食的需求,全球糧食供給壓力越來越大。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均糧食消費量呈台階式增長。以印度為代表的農耕經濟,其人均糧食消費約為200—300公斤/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由農耕經濟向工業化城市化轉型進程中的,約為400—600公斤/年;歐盟等工業化、城市化成熟期的,約為600—900公斤/年;美國在2005年通過立法確立大規模生物能源政策導向後,人均糧食消費水平向人均1000公斤/年的方向發展。即隨著社會形態從農耕經濟走向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結構分化過渡的經濟,以及高度成熟的經濟體,其人均糧食消費量呈現出遞增和倍數關係。
——除了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遞增以外,全球人口總量也在持續攀升。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大關,過量的人口負擔也加大了全球糧食總需求。
——生物能源等間接形式的糧食消費大增。進入新千年後,隨著生物能源需求大增,大量的糧食被用來生產生物燃料。以酒精為主體的生物“汽油”和以油脂為主體的生物“柴油”等不斷進入能源領域,生物能源佔比逐步上升加大了對糧食的消費需求。
一方面是糧食需求快速增長,而糧食供給增速放緩,致使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見圖1。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局面已支離破碎
與全球日益嚴重的供需關係相比,中國國內供需失衡惡化的更快更為嚴重。
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優先大力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侵蝕良田,污染水資源。 18億畝的農田紅線岌岌可危,由於長期輕視水利,水利年久失修,一些地區的水資源枯竭,水土保持不力,自然災害特別容易造成糧食減產。
除了人口的自然剛性增長外,中國的飲食習慣跟隨西方生活方式,對肉食消費劇增,這對糧食需求產生了乘數放大效應,從1986年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為每年35公斤增至2010年的60公斤(韓國37公斤)。每生產1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左右的糧食,生產1公斤豬肉要消耗3-5公斤糧食。中國用於家畜飼料的糧食從1980年的6800萬噸增至2009年的1.2億噸,增加了近一倍,相當於2010年糧食總產量的25%。
中國從1995年開始轉向大豆淨進口國;從2009年中國由玉米淨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2010和2011年中國玉米進口劇增,2012年1-5月累計進口量已經超過2011年整年進口量。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預計2012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的80%,預計白糖進口量佔國內消費的17%,而中國棉花在2011年度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達到56%。國際金融主力經常以“中國需求”為炒作因素,推升農產品價格,加大其波動性。
美生物能源成加劇中國糧食危機利器
目前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約800億升,主要生產國是美國、巴西、歐盟及加拿大,佔全球生物能源總產量的90%以上。鑑於高油價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一種常態,生物能源的快速增長趨勢是不可遏止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15年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將達到1200億升。
美國於200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達1.28億噸,相當於全球玉米產量的25%。目前,美國玉米工業消費佔比達到了50%,而且將繼續攀升——美國2007年出台的《能源獨立和安全法》規定,到2022年前,要求國內汽車中加入360億加侖的生物質燃料,其中主要是乙醇。
與此同時,巴西50%的甘蔗生產用於燃料乙醇生產,全球20%的豆油和阿根廷90%、東南亞30%的棕櫚油、全球20%及歐盟75%的菜籽油均用於生物柴油生產,這都加劇了全球食糖與植物油市場的波動。若不計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穀物消費年均增長只有1.1%,已低於同期1.2%的人口增長水平。
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生物能源生產和使用逐步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農產品重要出口國(美國)充分利用這次機會達到“糧食綁定能源”的戰略目標。 1,美國通過推高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玉米的價格,使得玉米價格追隨原油價格同步上漲,從而達到對沖原油價格上漲的風險。 2,大力倡導和擴張生物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3,美國作為糧食生產和出口大國推出生物能源計劃,會重挫人均可用耕地較少的國家,導致其國內爆發嚴重通脹,進一步擴大世界糧食供求矛盾,鞏固和提升美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主導地位,擴張其世界霸權。
這必將使中國在未來的糧食安全更加被動,中國必須痛下決心,嚴厲制止亂占耕地,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投入;同時必須改變國人飲食結構,降低肉食品消費量,否則,一場嚴重的飢荒難免在不久的將來等著我們!
山雨欲來的樣子
山雨欲來的樣子
鈕文新 2012-07-27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一句“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的說法,讓市場一夜之間大有峰迴路轉的味道。但是否可持續?我看沒那麼容易。不過,歐洲央行誓死捍衛歐元的決心,是不是會打亂美國的如意算盤?這倒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現在看,歐元因歐洲央行力保而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這使得美元指數走低,而壓制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腳步。這顯然為QE3平添變數,因為只有以美元計價結算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世界對QE3才沒那麼敏感,現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了,美國的壓力就會相應上升。
美國媒體幾乎一直認為:美聯儲將於下週三召開的議息會議上宣布QE3的具體做法和時間,這一點也許真有可能。因為,如果歐洲真的出其不意地提振歐元信心,那美國勢必錯過QE3的最佳時機――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時間窗口。
歐洲央行將不惜怎樣的代價保衛歐元?在我看,沒別的辦法,只有超乎尋常地投放貨幣,同時向銀行和企業提供足夠甚至超乎預期的流動性,並以此強力刺激經濟增長。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歐元不會貶值,反而會升值。因為,歐洲央行已經看到,僅僅保障金融系統的流動性沒用,捍衛歐元一定要從扶持經濟入手,這恐怕也是歐洲央行捍衛歐元的言論一出,歐元大漲的重要原因。
現在看,歐元區只有破釜沉舟,或許才可以致死地而後生。否則,天天被美國壓著打,實在太被動了。但是,歐洲力挺歐元的做法恐怕代價也大,那就是將使歐元區經濟面對滯脹風險,這不是德國願意看到的,也是德國過去一直想方設法壓制歐元幣值的關鍵原因。
但利弊權衡之下,儘管歐洲主動力挺歐元,依然可以導緻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如果是美國QE3,它所帶來的美元貶值幅度和大宗商品上漲幅度、極其帶來的經濟壓制力度――滯脹程度都將遠遠高於歐洲自己主動所為而帶來的滯脹,而且美國QE3帶給歐元災難更加深重。所以,主動總比被動要強。
反過頭來再看美國。歐洲的攪動會不會更加刺激美國堅定盡快實施QE3的決心?我看可能性也比較大。趁著歐洲尚未出現實質性的動作,美國加緊行動。
我們需要認清的是:對中國而言,無論是歐洲、美國誰先動手,都將使中國面臨滯脹風險。首先是石油價格,不管是因為QE3使得美元貶值,還是因為歐洲提振經濟而引髮美元貶值,其結果都將使石油價格上漲。
另一種關鍵性商品――糧食價格在過去一個多月裡已經出現了巨大漲幅。過去一個多月內,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穀物的價格不斷刷新紀錄:玉米累計上漲超過50%,小麥期價今年以來累計上漲30%以上,大豆逼近2008年高峰時刻,豆粕則創下歷史新高。
我們曾經多次論述過:石油和糧食是關鍵性商品,這兩種商品價格要是大漲,所有商品價格都將跟隨。由此可見,現在就缺石油價格的上漲了。只要這件事爆發,中國滯脹將至。
問題是中國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對策。毫無疑問,必須放棄對“脹”的過度關注,因為“脹”不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抑製石油和糧價的能力有限,而必須保住經濟增長,保住就業,保住社會穩定。用增長對沖物價上漲的痛苦。但我們還來得及嗎?說不清。至少我們已經看到溫州規模以上的企業已經有60%減產或停產。旦願這樣的情況不是中國的普遍現象。
鈕文新 2012-07-27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一句“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的說法,讓市場一夜之間大有峰迴路轉的味道。但是否可持續?我看沒那麼容易。不過,歐洲央行誓死捍衛歐元的決心,是不是會打亂美國的如意算盤?這倒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現在看,歐元因歐洲央行力保而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這使得美元指數走低,而壓制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腳步。這顯然為QE3平添變數,因為只有以美元計價結算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世界對QE3才沒那麼敏感,現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了,美國的壓力就會相應上升。
美國媒體幾乎一直認為:美聯儲將於下週三召開的議息會議上宣布QE3的具體做法和時間,這一點也許真有可能。因為,如果歐洲真的出其不意地提振歐元信心,那美國勢必錯過QE3的最佳時機――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時間窗口。
歐洲央行將不惜怎樣的代價保衛歐元?在我看,沒別的辦法,只有超乎尋常地投放貨幣,同時向銀行和企業提供足夠甚至超乎預期的流動性,並以此強力刺激經濟增長。和過去不一樣的是,歐元不會貶值,反而會升值。因為,歐洲央行已經看到,僅僅保障金融系統的流動性沒用,捍衛歐元一定要從扶持經濟入手,這恐怕也是歐洲央行捍衛歐元的言論一出,歐元大漲的重要原因。
現在看,歐元區只有破釜沉舟,或許才可以致死地而後生。否則,天天被美國壓著打,實在太被動了。但是,歐洲力挺歐元的做法恐怕代價也大,那就是將使歐元區經濟面對滯脹風險,這不是德國願意看到的,也是德國過去一直想方設法壓制歐元幣值的關鍵原因。
但利弊權衡之下,儘管歐洲主動力挺歐元,依然可以導緻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如果是美國QE3,它所帶來的美元貶值幅度和大宗商品上漲幅度、極其帶來的經濟壓制力度――滯脹程度都將遠遠高於歐洲自己主動所為而帶來的滯脹,而且美國QE3帶給歐元災難更加深重。所以,主動總比被動要強。
反過頭來再看美國。歐洲的攪動會不會更加刺激美國堅定盡快實施QE3的決心?我看可能性也比較大。趁著歐洲尚未出現實質性的動作,美國加緊行動。
我們需要認清的是:對中國而言,無論是歐洲、美國誰先動手,都將使中國面臨滯脹風險。首先是石油價格,不管是因為QE3使得美元貶值,還是因為歐洲提振經濟而引髮美元貶值,其結果都將使石油價格上漲。
另一種關鍵性商品――糧食價格在過去一個多月裡已經出現了巨大漲幅。過去一個多月內,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穀物的價格不斷刷新紀錄:玉米累計上漲超過50%,小麥期價今年以來累計上漲30%以上,大豆逼近2008年高峰時刻,豆粕則創下歷史新高。
我們曾經多次論述過:石油和糧食是關鍵性商品,這兩種商品價格要是大漲,所有商品價格都將跟隨。由此可見,現在就缺石油價格的上漲了。只要這件事爆發,中國滯脹將至。
問題是中國政府需要什麼樣的對策。毫無疑問,必須放棄對“脹”的過度關注,因為“脹”不是中國造成的,中國抑製石油和糧價的能力有限,而必須保住經濟增長,保住就業,保住社會穩定。用增長對沖物價上漲的痛苦。但我們還來得及嗎?說不清。至少我們已經看到溫州規模以上的企業已經有60%減產或停產。旦願這樣的情況不是中國的普遍現象。
QE3狙擊中國
QE3狙擊中國
鈕文新
2012-07-27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同時在頭版位置刊出“美聯儲即將出手刺激經濟”的文章還是比較少見。更為蹊蹺的是,消息源出自有“美聯儲喉舌”之稱的記者希爾森拉特日前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美聯儲對QE3的態度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如何的問題”。
此消息當日刺激道指從谷底反彈60多點。各方言論發表時機的巧合,令投資者懷疑大有玄機。實際上,在QE3的問題上,市場已經被多次測試了。過去半年的時間裡,媒體也好,金融巨頭也罷,多次發表重量級人士的判斷,認為QE3馬上就會實施,有些甚至還指明具體時間。
“狼來了”喊了很久,儘管始終沒來,但這根弦是繃得更緊了?還是已經鬆弛了?我認為“不是鬆弛,而是更緊”。因為,它對市場的影響力巨大,而且事關巨額錢財,任何一個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都不敢掉以輕心。那麼這次會不會真得來了?我看像。
首先,歐元區的債務問題又掀了一大輪風波,伴隨著希臘救援問題的再度擱淺,西班牙問題的越演越烈,歐元貶值已經到了極深的水平。相對於歐元,美元大幅升值,美元指數飆升。如今美元指數已經完成了80做底、向上突破的全部動作。這實際上,已經為美元進一步量化寬鬆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其次,美國經濟數據再度轉壞。失去率、消費增長、房屋問題再次襲擾美國經濟。美國官員和學者幾乎一直認為,歐洲債務危機已經衝擊到美國經濟。同時,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回落,也減少了美國的出口需求。
第三,統計表明,歐元區銀行在美國的金融政策規模已經從過去的1.5萬億美元,減少到5000多億美元,降幅近三分之二。
第四,需求減少以及美元升值已經是大宗商品價格有了相當程度的下跌,這使得全球物價漲幅都處於回落的過程中。
所有這些說道,都為美國QE3提供了十分充分的條件。現在大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味道。實際上,看到這樣的背景,我們對昨天美國市場盛傳QE3也就不會奇怪了。
現在推出QE3對美國可能是非常好的時機。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就是“因為理由充分,所以其他國家反對美國QE 3”的壓力會比較低。比如歐洲,自顧不暇的現狀已經抑制了它們的反抗能力,日本、東盟不會這個時候得罪老大。此外就還有俄羅斯,由於俄羅斯對於石油利潤的依賴度非常高,所以它們從利益方向考量,不會反對有利於石油價格上漲的QE3。
於是,只剩下了中國。 QE3對中國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美國QE3比然引發中國的物價壓力,如果中國央行因此而再度收緊貨幣,那將迫使人民幣升值,而且會進一步嚴厲壓制中國內需,致中國經濟於“滯脹”境地,那將是中國經濟的死穴。就是最近的事,IMF與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結束,結果依然認為人民幣幣值中度低估。這等於幫助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
相反。美元貶值對美國的出口大有裨益。 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展開對原產於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矽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而就在此時,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民營太陽能研發企業――皇明集團受到了各色誹謗。連上市也被迫擱淺。
從宏觀到微觀,中國經濟正在受到狙擊。我們必須立即迎戰,否則勢必錯失戰機,而使得勢態更加嚴重。
鈕文新
2012-07-27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同時在頭版位置刊出“美聯儲即將出手刺激經濟”的文章還是比較少見。更為蹊蹺的是,消息源出自有“美聯儲喉舌”之稱的記者希爾森拉特日前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美聯儲對QE3的態度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如何的問題”。
此消息當日刺激道指從谷底反彈60多點。各方言論發表時機的巧合,令投資者懷疑大有玄機。實際上,在QE3的問題上,市場已經被多次測試了。過去半年的時間裡,媒體也好,金融巨頭也罷,多次發表重量級人士的判斷,認為QE3馬上就會實施,有些甚至還指明具體時間。
“狼來了”喊了很久,儘管始終沒來,但這根弦是繃得更緊了?還是已經鬆弛了?我認為“不是鬆弛,而是更緊”。因為,它對市場的影響力巨大,而且事關巨額錢財,任何一個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都不敢掉以輕心。那麼這次會不會真得來了?我看像。
首先,歐元區的債務問題又掀了一大輪風波,伴隨著希臘救援問題的再度擱淺,西班牙問題的越演越烈,歐元貶值已經到了極深的水平。相對於歐元,美元大幅升值,美元指數飆升。如今美元指數已經完成了80做底、向上突破的全部動作。這實際上,已經為美元進一步量化寬鬆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其次,美國經濟數據再度轉壞。失去率、消費增長、房屋問題再次襲擾美國經濟。美國官員和學者幾乎一直認為,歐洲債務危機已經衝擊到美國經濟。同時,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回落,也減少了美國的出口需求。
第三,統計表明,歐元區銀行在美國的金融政策規模已經從過去的1.5萬億美元,減少到5000多億美元,降幅近三分之二。
第四,需求減少以及美元升值已經是大宗商品價格有了相當程度的下跌,這使得全球物價漲幅都處於回落的過程中。
所有這些說道,都為美國QE3提供了十分充分的條件。現在大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味道。實際上,看到這樣的背景,我們對昨天美國市場盛傳QE3也就不會奇怪了。
現在推出QE3對美國可能是非常好的時機。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有就是“因為理由充分,所以其他國家反對美國QE 3”的壓力會比較低。比如歐洲,自顧不暇的現狀已經抑制了它們的反抗能力,日本、東盟不會這個時候得罪老大。此外就還有俄羅斯,由於俄羅斯對於石油利潤的依賴度非常高,所以它們從利益方向考量,不會反對有利於石油價格上漲的QE3。
於是,只剩下了中國。 QE3對中國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美國QE3比然引發中國的物價壓力,如果中國央行因此而再度收緊貨幣,那將迫使人民幣升值,而且會進一步嚴厲壓制中國內需,致中國經濟於“滯脹”境地,那將是中國經濟的死穴。就是最近的事,IMF與中國的第四條款磋商結束,結果依然認為人民幣幣值中度低估。這等於幫助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
相反。美元貶值對美國的出口大有裨益。 7月20日,中國商務部展開對原產於美國和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矽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而就在此時,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民營太陽能研發企業――皇明集團受到了各色誹謗。連上市也被迫擱淺。
從宏觀到微觀,中國經濟正在受到狙擊。我們必須立即迎戰,否則勢必錯失戰機,而使得勢態更加嚴重。
2012年7月25日
為非居民提供人民幣服務
香港銀行下月起可為非居民提供人民幣服務
(2012-07-26)
香港金管局宣布,下月起香港銀行可以為非香港居民開戶及提供人民幣服務,不設兌換限制,但以離岸價進行,而跨境匯款需大陸批准。金管局強調,有關安排可擴大香港銀行的服務對像,有助加強產品服務,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
在現有《清算協議》下,香港居民可通過上海套換窗口進行平盤、每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約3939新元)上限、及大陸匯款等安排,將不適用於非香港居民。這意味著,非香港居民可兌換離岸人民幣並無上限,但同時也不能享有無審查的8萬元人民幣往來大陸匯款安排。
在新安排下,認可機構可向非香港居民提供人民幣服務,包括提供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扣賬卡及信用卡,但因扣賬卡及信用卡於大陸使用,相關交易所產生的人民幣頭寸,不可與清算行進行平盤。
對於香港居民與非居民在人民幣兌換方面有不同安排,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相信,香港居民藉此進行套利未必可行,因為目前人民幣在岸價及離岸價接近,只相差10多點子,加上套利成本相當大,涉及外匯交易差價及匯兌費用,更要承受相關的信貸風險。
港人仍享獨特優勢
被問到目前香港居民每日兌換人民幣設有2萬元上限,會否對香港居民構成不公平時,余偉文解釋,因為香港的人民幣兌換設於《清算協議》下,但香港居民可享有獨有的優勢,例如可透過上海兌換窗口進行兌換平盤,而該平盤在過去數年為香港主要的人民幣資金來源。
金管局外事部助理總裁朱立翹補充,港人目前於人民幣的兌換及匯款的安排上,相較倫敦及新加坡等離岸市場,享有獨特的優勢,雖然並無每日無限兌換的方便,但有關匯款的安排則為香港獨有。
她說,新安排將可以吸引外來投資者在香港開戶,從而深化香港的離岸市場及促進產品多元化。至於香港居民每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上限何時放寬,她表示仍未有時間表。
她認為,離岸市場的發展不應該只單獨看個別的指標,或著重於存款的數字,要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應該同時考慮增加人民幣產品的種類,以及流動性等,相信開放非本地居民人民幣業務將會為市場帶來很大的幫助。
(2012-07-26)
香港金管局宣布,下月起香港銀行可以為非香港居民開戶及提供人民幣服務,不設兌換限制,但以離岸價進行,而跨境匯款需大陸批准。金管局強調,有關安排可擴大香港銀行的服務對像,有助加強產品服務,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
在現有《清算協議》下,香港居民可通過上海套換窗口進行平盤、每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約3939新元)上限、及大陸匯款等安排,將不適用於非香港居民。這意味著,非香港居民可兌換離岸人民幣並無上限,但同時也不能享有無審查的8萬元人民幣往來大陸匯款安排。
在新安排下,認可機構可向非香港居民提供人民幣服務,包括提供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扣賬卡及信用卡,但因扣賬卡及信用卡於大陸使用,相關交易所產生的人民幣頭寸,不可與清算行進行平盤。
對於香港居民與非居民在人民幣兌換方面有不同安排,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相信,香港居民藉此進行套利未必可行,因為目前人民幣在岸價及離岸價接近,只相差10多點子,加上套利成本相當大,涉及外匯交易差價及匯兌費用,更要承受相關的信貸風險。
港人仍享獨特優勢
被問到目前香港居民每日兌換人民幣設有2萬元上限,會否對香港居民構成不公平時,余偉文解釋,因為香港的人民幣兌換設於《清算協議》下,但香港居民可享有獨有的優勢,例如可透過上海兌換窗口進行兌換平盤,而該平盤在過去數年為香港主要的人民幣資金來源。
金管局外事部助理總裁朱立翹補充,港人目前於人民幣的兌換及匯款的安排上,相較倫敦及新加坡等離岸市場,享有獨特的優勢,雖然並無每日無限兌換的方便,但有關匯款的安排則為香港獨有。
她說,新安排將可以吸引外來投資者在香港開戶,從而深化香港的離岸市場及促進產品多元化。至於香港居民每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上限何時放寬,她表示仍未有時間表。
她認為,離岸市場的發展不應該只單獨看個別的指標,或著重於存款的數字,要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應該同時考慮增加人民幣產品的種類,以及流動性等,相信開放非本地居民人民幣業務將會為市場帶來很大的幫助。
誰能夠掌控LIBOR就能牟利
人類歷史上最匪夷所思的金融醜聞
2012-07-19
向松祚
點(0.01%)的差距就是1000億美元。毫不誇張地說,誰能夠掌控LIBOR,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操控全球金融市場為自己牟利。
巴萊克醜聞的核心正是該銀行及其交易員們長期操控LIBOR為自己牟利。他們究竟從何時開始操控,有哪些同謀者和合作者,該銀行及其相關人員從中牟取了多大利益,對這些關鍵問題,目前仍在調查之中。根據巴克萊銀行向監管部門和調查機構所提供的初步材料,以該銀行2007年正常每天的金融交易頭寸計算,每日盈虧規模至少達到4000萬美元。 LIBOR的輕微波動立刻導致盈虧轉換,一夜暴富或一夜巨虧只在轉瞬之間。
通常情況下,LIBOR由18家大銀行(即貨幣市場主要做市商)共同決定。每個交易日的上午11點,18家銀行分別提出各自對貨幣市場借貸成本(即藉貸利率)的估算,然後象選美和歌唱比賽中流行的評分方法一樣,去掉4個最高價和4個最低價,剩下10個報價的平均值就是當天的LIBOR。
那麼,巴克萊銀行如何可以操控LIBOR呢?初步調查的結論,操控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巴克萊交易員們根據自己的金融交易頭寸,計算出LIBOR處於何種水平才可以盈利,經過精心計算之後,然後報出能夠確保交易盈利的LIBOR。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必須和其他銀行交易員進行合謀、分享、乃至賄賂和公開收買。第二種欺詐則是蓄意報出較低借貸利率,以便讓同行和外界相信自己銀行的流動性充足,資產負債表穩健,無需以高價去拆借資金。初步調查結論顯示,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包括巴克萊在內的許多大銀行都刻意使用第二種操縱手法,甚至還可能得到過英格蘭銀行的默許和首肯。因為中央銀行也希望LIBOR走低,帶動整個市場利率下降,一方面可以緩和銀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危機救助成本。
第一種操控是赤裸裸的“流氓交易”和“內幕交易”,毫無疑問屬違法違規交易。第二種操控則相當弔詭,算不算違法和違規行為,尚無定論。加上此類操控據說得到大名鼎鼎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高管的默許和首肯,事情就愈髮變得撲朔迷離,異常複雜。如果最終確認中央銀行竟然參與LIBOR操控,那真算是歷史上最莫名其妙、最匪夷所思的銀行金融醜聞了。
半個月前,巴克萊CEO (Bob Diamond)已經被迫辭職,還有極大可能面臨刑事和民事訴訟。然而,巴克萊只是LIBOR操縱醜聞最先落馬的金融企業。究竟還有多少銀行、金融機構和人員參與其中,目前還不得而知。初步調查顯示,許多全球最富盛名的銀行巨頭都難逃干係,包括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等等。英國之外,歐元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國監管部門和司法部門都已經介入調查取證。如果最終證實這些全球頂尖銀行金融企業都參與了LIBOR操縱欺騙以謀私利,那麼LIBOR操縱必定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全球性金融醜聞。
一旦罪名成立,相關法律訴訟和損失賠償肯定創造歷史新記錄。醜聞浮出水面以來,從倫敦到紐約,從法蘭克福到東京,一個新名詞正在全球金融界廣泛傳播:“煙草時刻”(The Tobacco Moment)。 1998年,針對煙草行業的集體訴訟迫使美國煙草企業賠償超過2000億美元。初步估計,如果全球頂尖銀行金融企業操控LIBOR罪名成立,相關損失賠償和訴訟費用也許超過萬億美元!全球銀行界的“煙草時刻”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最大的損失還不是金錢,而是銀行和金融業的操守和信譽。 2011年,席捲全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已經讓全球金融威信掃地,集體共謀操縱LIBOR則可能將全球銀行信譽打入地獄。
2012-07-19
向松祚
點(0.01%)的差距就是1000億美元。毫不誇張地說,誰能夠掌控LIBOR,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操控全球金融市場為自己牟利。
巴萊克醜聞的核心正是該銀行及其交易員們長期操控LIBOR為自己牟利。他們究竟從何時開始操控,有哪些同謀者和合作者,該銀行及其相關人員從中牟取了多大利益,對這些關鍵問題,目前仍在調查之中。根據巴克萊銀行向監管部門和調查機構所提供的初步材料,以該銀行2007年正常每天的金融交易頭寸計算,每日盈虧規模至少達到4000萬美元。 LIBOR的輕微波動立刻導致盈虧轉換,一夜暴富或一夜巨虧只在轉瞬之間。
通常情況下,LIBOR由18家大銀行(即貨幣市場主要做市商)共同決定。每個交易日的上午11點,18家銀行分別提出各自對貨幣市場借貸成本(即藉貸利率)的估算,然後象選美和歌唱比賽中流行的評分方法一樣,去掉4個最高價和4個最低價,剩下10個報價的平均值就是當天的LIBOR。
那麼,巴克萊銀行如何可以操控LIBOR呢?初步調查的結論,操控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巴克萊交易員們根據自己的金融交易頭寸,計算出LIBOR處於何種水平才可以盈利,經過精心計算之後,然後報出能夠確保交易盈利的LIBOR。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必須和其他銀行交易員進行合謀、分享、乃至賄賂和公開收買。第二種欺詐則是蓄意報出較低借貸利率,以便讓同行和外界相信自己銀行的流動性充足,資產負債表穩健,無需以高價去拆借資金。初步調查結論顯示,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包括巴克萊在內的許多大銀行都刻意使用第二種操縱手法,甚至還可能得到過英格蘭銀行的默許和首肯。因為中央銀行也希望LIBOR走低,帶動整個市場利率下降,一方面可以緩和銀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危機救助成本。
第一種操控是赤裸裸的“流氓交易”和“內幕交易”,毫無疑問屬違法違規交易。第二種操控則相當弔詭,算不算違法和違規行為,尚無定論。加上此類操控據說得到大名鼎鼎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高管的默許和首肯,事情就愈髮變得撲朔迷離,異常複雜。如果最終確認中央銀行竟然參與LIBOR操控,那真算是歷史上最莫名其妙、最匪夷所思的銀行金融醜聞了。
半個月前,巴克萊CEO (Bob Diamond)已經被迫辭職,還有極大可能面臨刑事和民事訴訟。然而,巴克萊只是LIBOR操縱醜聞最先落馬的金融企業。究竟還有多少銀行、金融機構和人員參與其中,目前還不得而知。初步調查顯示,許多全球最富盛名的銀行巨頭都難逃干係,包括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等等。英國之外,歐元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國監管部門和司法部門都已經介入調查取證。如果最終證實這些全球頂尖銀行金融企業都參與了LIBOR操縱欺騙以謀私利,那麼LIBOR操縱必定成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全球性金融醜聞。
一旦罪名成立,相關法律訴訟和損失賠償肯定創造歷史新記錄。醜聞浮出水面以來,從倫敦到紐約,從法蘭克福到東京,一個新名詞正在全球金融界廣泛傳播:“煙草時刻”(The Tobacco Moment)。 1998年,針對煙草行業的集體訴訟迫使美國煙草企業賠償超過2000億美元。初步估計,如果全球頂尖銀行金融企業操控LIBOR罪名成立,相關損失賠償和訴訟費用也許超過萬億美元!全球銀行界的“煙草時刻”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最大的損失還不是金錢,而是銀行和金融業的操守和信譽。 2011年,席捲全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已經讓全球金融威信掃地,集體共謀操縱LIBOR則可能將全球銀行信譽打入地獄。
美英爭奪全球金融定價權
向松祚
2012-07-25
LIBOR操控醜聞:美英爭奪全球金融定價權
(原載《人民日報》7月25日)
轟動全球的LIBOR利率操縱醜聞,正迅速演變成為一場金融定價權和話語權爭奪戰,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是戰鬥主角。
7月17日,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到英國國會作證,斷然否認英格蘭銀行和金融監管局(FSA)負有監管LIBOR利率的責任,亦沒有義務去審查銀行是否操控利率。他甚至宣稱自己兩週前才知道有LIBOR利率操控這回事兒,之前從未聽說。金的證詞雖然荒唐可笑,難以置信,弦外之音卻非常明確,他必須盡可能為英國銀行巨頭開脫和減輕責任,極力維護倫敦金融中心和英格蘭銀行的聲望和地位。
大西洋彼岸的伯南克卻是另外一番說辭。也是7月17日,伯南克出席美國國會貨幣政策聽證會,他對LIBOR操縱的看法頗值得玩味。他將美聯儲撇得乾乾淨淨,明確指出英格蘭銀行和FSA應該對LIBOR操縱負責;他直率批評LIBOR利率機制有壟斷或寡頭之弊端,必須允許更多銀行金融機構參與LIBOR利率定價,以便讓LIBOR更具代表性、競爭性和公正性。最重要的是,伯南克明確倡議改革LIBOR利率機制,倡議以其它基準利率取代LIBOR,譬如用三個月期的美國國債利率來替代LIBOR。
早在四年多前,時任紐約聯儲主席的蓋特納就曾經向英格蘭銀行行長提出改進LIBOR利率機制的六項建議,核心就是加強美國銀行對LIBOR的話語權和定價權。蓋特納的六項建議是:第一、改進和完善LIBOR計算和報價程序,防止銀行故意錯報。第二、強烈要求允許更多美國銀行加入LIBOR定價機制。當時只有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參與LIBOR定價。蓋特納建議增加華盛頓互惠銀行、紐約銀行、北方信託銀行和State Street等四家美國銀行加入LIBOR定價機制。第三、為美國貨幣市場專門增加一個新的LIBOR利率品種。第四、參與LIBOR定價的銀行除了報告價格之外,還必須披露它們以此價格所進行的實際交易量。第五、減少LIBOR品種,只計算和報告最活躍和最有用的LIBOR品種,取消沒有多大用途的LIBOR品種,譬如7個月和11個月的LIBOR利率。第六、盡可能消除銀行操縱和誤報LIBOR的動機,關鍵還是增加參與LIBOR定價的銀行數量,尤其是要增加參與LIBOR定價的美國銀行數量。
蓋特納的六點建議和伯南克的國會證詞,暗含玄機,意義深遠。美聯儲對於LIBOR利率機制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心知肚明,卻故意引而不發,他們在等待出手的最佳時機。事實上,對於英國銀行家協會(BBA)和英國商業銀行長期主導LIBOR利率機制,美聯儲一直心懷不滿,曾經多次強烈要求增加美國商業銀行對LIBOR利率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英格蘭銀行卻始終置之不理。現在,英國銀行業因為操縱醜聞威信掃地,LIBOR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遭到普遍懷疑,美聯儲立刻抓住機會,迅速倡議以新的基準利率來取代LIBOR。為爭奪全球金融體系基準利率的定價權和話語權,美聯儲可謂是處心積慮,精心策劃。
全球金融資產規模高達數百萬億美元,每年的金融交易量超過1000萬億美元。基準利率哪怕一個基點(0.01%)的變化,就可以導致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損失或盈利,掌控基準利率定價權的極端重要性,可見一斑。
LIBOR操縱所誘發的全球金融定價權爭奪戰,將愈演愈烈,深刻改變全球貨幣金融的遊戲規則。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絕不能袖手旁觀。
2012-07-25
LIBOR操控醜聞:美英爭奪全球金融定價權
(原載《人民日報》7月25日)
轟動全球的LIBOR利率操縱醜聞,正迅速演變成為一場金融定價權和話語權爭奪戰,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是戰鬥主角。
7月17日,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到英國國會作證,斷然否認英格蘭銀行和金融監管局(FSA)負有監管LIBOR利率的責任,亦沒有義務去審查銀行是否操控利率。他甚至宣稱自己兩週前才知道有LIBOR利率操控這回事兒,之前從未聽說。金的證詞雖然荒唐可笑,難以置信,弦外之音卻非常明確,他必須盡可能為英國銀行巨頭開脫和減輕責任,極力維護倫敦金融中心和英格蘭銀行的聲望和地位。
大西洋彼岸的伯南克卻是另外一番說辭。也是7月17日,伯南克出席美國國會貨幣政策聽證會,他對LIBOR操縱的看法頗值得玩味。他將美聯儲撇得乾乾淨淨,明確指出英格蘭銀行和FSA應該對LIBOR操縱負責;他直率批評LIBOR利率機制有壟斷或寡頭之弊端,必須允許更多銀行金融機構參與LIBOR利率定價,以便讓LIBOR更具代表性、競爭性和公正性。最重要的是,伯南克明確倡議改革LIBOR利率機制,倡議以其它基準利率取代LIBOR,譬如用三個月期的美國國債利率來替代LIBOR。
早在四年多前,時任紐約聯儲主席的蓋特納就曾經向英格蘭銀行行長提出改進LIBOR利率機制的六項建議,核心就是加強美國銀行對LIBOR的話語權和定價權。蓋特納的六項建議是:第一、改進和完善LIBOR計算和報價程序,防止銀行故意錯報。第二、強烈要求允許更多美國銀行加入LIBOR定價機制。當時只有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參與LIBOR定價。蓋特納建議增加華盛頓互惠銀行、紐約銀行、北方信託銀行和State Street等四家美國銀行加入LIBOR定價機制。第三、為美國貨幣市場專門增加一個新的LIBOR利率品種。第四、參與LIBOR定價的銀行除了報告價格之外,還必須披露它們以此價格所進行的實際交易量。第五、減少LIBOR品種,只計算和報告最活躍和最有用的LIBOR品種,取消沒有多大用途的LIBOR品種,譬如7個月和11個月的LIBOR利率。第六、盡可能消除銀行操縱和誤報LIBOR的動機,關鍵還是增加參與LIBOR定價的銀行數量,尤其是要增加參與LIBOR定價的美國銀行數量。
蓋特納的六點建議和伯南克的國會證詞,暗含玄機,意義深遠。美聯儲對於LIBOR利率機制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心知肚明,卻故意引而不發,他們在等待出手的最佳時機。事實上,對於英國銀行家協會(BBA)和英國商業銀行長期主導LIBOR利率機制,美聯儲一直心懷不滿,曾經多次強烈要求增加美國商業銀行對LIBOR利率的定價權和話語權,英格蘭銀行卻始終置之不理。現在,英國銀行業因為操縱醜聞威信掃地,LIBOR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遭到普遍懷疑,美聯儲立刻抓住機會,迅速倡議以新的基準利率來取代LIBOR。為爭奪全球金融體系基準利率的定價權和話語權,美聯儲可謂是處心積慮,精心策劃。
全球金融資產規模高達數百萬億美元,每年的金融交易量超過1000萬億美元。基準利率哪怕一個基點(0.01%)的變化,就可以導致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損失或盈利,掌控基準利率定價權的極端重要性,可見一斑。
LIBOR操縱所誘發的全球金融定價權爭奪戰,將愈演愈烈,深刻改變全球貨幣金融的遊戲規則。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絕不能袖手旁觀。
好的中醫大夫確實不是很多
中醫終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
文/羅豎一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排華”情緒較濃的國家。
然而,據2012年7月19日國際在線消息,近日,澳大利亞衛生執業者管理局發布消息,從7月1號開始,澳大利亞對中醫、中藥師進行全國註冊管理,這使得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
顯而易見,中醫徹底征服了澳大利亞。
但筆者認為,中醫必定能征服全球,即中醫終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
首要的原因是,中醫確實是行之有效的醫學。
百年來,時不時會有人跳出來妄加指責中醫,而力主廢除中醫。譬如,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胡適就曾經狂妄地攻擊過中醫,而後汪精衛在1929年甚至企圖憑藉政府之力,將中醫給取締掉。
如今,包括方舟子等社會名流在內的不少國人,依然頑固地認為中醫不科學,或者想當然地給中醫戴了一頂偽科學的帽子。
儘管這些人對中醫的解讀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中醫的無知。
孔夫子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也就是說,“無知者無畏”。所以,某些人就會無所畏懼地胡言亂語。
但事實上,數千年來護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的,恰恰正是中醫。
而有關歷史資料表明:在1920年,當胡適先生被北京協和醫院的西醫專家診斷為“糖尿病晚期,已無藥可治”之後,北京著名中醫陸仲安卻告訴胡適:“這個病很好治,吃幾服以黃芪為主的湯藥就可以了,如果病沒好,唯我是問。”身為反對中醫急先鋒和主將的胡適先生思前想後,覺得保命要緊,於是就半信半疑地服了陸仲安先生的中藥。結果,被西醫判了死刑的胡適服中藥幾個月之後,其病症全部消失了。再到協和醫院檢查,果真是好了!醫生們非常驚奇,這怎麼可能?誰給胡先生治的病?胡適當下就把實情說了。
另外,還有一個歷史事實:由於反對汪精衛取締“取締中醫案”而組織全國中醫到南京請願的北京“四大名醫”中的兩位——施今墨和孔伯華等先生,當著汪精衛的面,給患有高燒、咳喘等症狀的6名病人施診。結果,中醫治療的效果十分顯著,病人迅速恢復了健康。而就在其時,汪精衛岳母也正身患惡性痢疾,每天腹瀉十幾次,眾多的西醫名家都束手無策。面對奄奄一息的岳母,無奈之下的汪精衛只好聽從他人的奉勸,最終請施今墨先生為其岳母診治。施今墨先生只把了一下脈,便找到了病因,說到症狀時,每言必中,使汪精衛的岳母心悅誠服。施先生當即為她開了十天的湯藥,隨後汪精衛的岳母問:“先生何時再來複診?” 施今墨告訴她:“您就安心服藥,三天后痢疾就會停止,五天后胃口就會好轉,十天后您就痊癒了,不必復診。”最初汪精衛和岳母都半信半疑,可病情如同施先生說的一樣,漸漸好轉,十天后還真的就痊癒了。
“事實勝於雄辯”。所以,在鐵的事實面前,曾經激烈反對中醫的胡適和汪精衛終於蔫了。
當然,如今聲稱中醫不科學,是偽科學者之中,不排除有人是替西醫代言,甚至有人可能是西方某些利益集團的在華代理。
但是,古今中外無數的醫療事實充分證明,中醫確實是行之有效的醫學。
其次,普及中醫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僅就當下的形勢而言,中國確實面臨嚴峻的考驗,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日益提升。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把中華民族優秀的一些東西盡力推薦給全球,而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中醫,其對世界的影響力肯定會越來越大。這就像當年的大英帝國,由於其時國際影響力很大,而向世界力推其母語,結果直到今天,英語還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亦如當今之美國,由於其坐擁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國際地位高,所以其之文化等影響力日盛。
誠然,中醫走向世界還面臨一些困難。但是,澳大利亞“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必然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何況,誠如中國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於2012年5月31日所講,“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正在認識、接受中醫科學,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政府部門簽訂中醫藥合作協議”。
事實上,前來中國學習中醫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百年來,在諸多西化思想的負面影響下,中醫自身的發展也遭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而當下好的中醫大夫確實不是很多,且某些中醫理念也需要改進。但是,在中國政府和無數仁人誌士的支持下,以及億萬中國老百姓的配合下,尤其是在眾多中醫從業者的努力下,中醫即將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而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所倡導的“走中醫特色的醫改之路”的理念,也日益成為國人的共識,且得到了中國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
其實,中醫注重系統論、整體性、活體性,而具有危害性小等優勢,此為西醫難以企及的。而這些優勢,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無法抗拒的。另就整體而言,中醫之診治比西醫的便宜。
至於西醫見效快,而中醫見效慢的說法,其實不是很準確。譬如,中醫之針灸,見效往往比西醫的更快。
概而言之,普及中醫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綜上所述,筆者羅豎一認為,中醫終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而我們都應該明確中西醫之差異:中醫是建立在中華陰陽學、易學之上的注重整體性、系統性、有效性、活體性的醫學體系,西醫是建立在解刨學基礎之上的側重局部性、實證性、機械性的醫學體系。 (文/羅豎一)
文/羅豎一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個“排華”情緒較濃的國家。
然而,據2012年7月19日國際在線消息,近日,澳大利亞衛生執業者管理局發布消息,從7月1號開始,澳大利亞對中醫、中藥師進行全國註冊管理,這使得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
顯而易見,中醫徹底征服了澳大利亞。
但筆者認為,中醫必定能征服全球,即中醫終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
首要的原因是,中醫確實是行之有效的醫學。
百年來,時不時會有人跳出來妄加指責中醫,而力主廢除中醫。譬如,新文化運動重要人物胡適就曾經狂妄地攻擊過中醫,而後汪精衛在1929年甚至企圖憑藉政府之力,將中醫給取締掉。
如今,包括方舟子等社會名流在內的不少國人,依然頑固地認為中醫不科學,或者想當然地給中醫戴了一頂偽科學的帽子。
儘管這些人對中醫的解讀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中醫的無知。
孔夫子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也就是說,“無知者無畏”。所以,某些人就會無所畏懼地胡言亂語。
但事實上,數千年來護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的,恰恰正是中醫。
而有關歷史資料表明:在1920年,當胡適先生被北京協和醫院的西醫專家診斷為“糖尿病晚期,已無藥可治”之後,北京著名中醫陸仲安卻告訴胡適:“這個病很好治,吃幾服以黃芪為主的湯藥就可以了,如果病沒好,唯我是問。”身為反對中醫急先鋒和主將的胡適先生思前想後,覺得保命要緊,於是就半信半疑地服了陸仲安先生的中藥。結果,被西醫判了死刑的胡適服中藥幾個月之後,其病症全部消失了。再到協和醫院檢查,果真是好了!醫生們非常驚奇,這怎麼可能?誰給胡先生治的病?胡適當下就把實情說了。
另外,還有一個歷史事實:由於反對汪精衛取締“取締中醫案”而組織全國中醫到南京請願的北京“四大名醫”中的兩位——施今墨和孔伯華等先生,當著汪精衛的面,給患有高燒、咳喘等症狀的6名病人施診。結果,中醫治療的效果十分顯著,病人迅速恢復了健康。而就在其時,汪精衛岳母也正身患惡性痢疾,每天腹瀉十幾次,眾多的西醫名家都束手無策。面對奄奄一息的岳母,無奈之下的汪精衛只好聽從他人的奉勸,最終請施今墨先生為其岳母診治。施今墨先生只把了一下脈,便找到了病因,說到症狀時,每言必中,使汪精衛的岳母心悅誠服。施先生當即為她開了十天的湯藥,隨後汪精衛的岳母問:“先生何時再來複診?” 施今墨告訴她:“您就安心服藥,三天后痢疾就會停止,五天后胃口就會好轉,十天后您就痊癒了,不必復診。”最初汪精衛和岳母都半信半疑,可病情如同施先生說的一樣,漸漸好轉,十天后還真的就痊癒了。
“事實勝於雄辯”。所以,在鐵的事實面前,曾經激烈反對中醫的胡適和汪精衛終於蔫了。
當然,如今聲稱中醫不科學,是偽科學者之中,不排除有人是替西醫代言,甚至有人可能是西方某些利益集團的在華代理。
但是,古今中外無數的醫療事實充分證明,中醫確實是行之有效的醫學。
其次,普及中醫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僅就當下的形勢而言,中國確實面臨嚴峻的考驗,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日益提升。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把中華民族優秀的一些東西盡力推薦給全球,而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中醫,其對世界的影響力肯定會越來越大。這就像當年的大英帝國,由於其時國際影響力很大,而向世界力推其母語,結果直到今天,英語還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亦如當今之美國,由於其坐擁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國際地位高,所以其之文化等影響力日盛。
誠然,中醫走向世界還面臨一些困難。但是,澳大利亞“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必然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一定的影響。何況,誠如中國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於2012年5月31日所講,“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正在認識、接受中醫科學,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政府部門簽訂中醫藥合作協議”。
事實上,前來中國學習中醫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百年來,在諸多西化思想的負面影響下,中醫自身的發展也遭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而當下好的中醫大夫確實不是很多,且某些中醫理念也需要改進。但是,在中國政府和無數仁人誌士的支持下,以及億萬中國老百姓的配合下,尤其是在眾多中醫從業者的努力下,中醫即將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而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所倡導的“走中醫特色的醫改之路”的理念,也日益成為國人的共識,且得到了中國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
其實,中醫注重系統論、整體性、活體性,而具有危害性小等優勢,此為西醫難以企及的。而這些優勢,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無法抗拒的。另就整體而言,中醫之診治比西醫的便宜。
至於西醫見效快,而中醫見效慢的說法,其實不是很準確。譬如,中醫之針灸,見效往往比西醫的更快。
概而言之,普及中醫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綜上所述,筆者羅豎一認為,中醫終會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而我們都應該明確中西醫之差異:中醫是建立在中華陰陽學、易學之上的注重整體性、系統性、有效性、活體性的醫學體系,西醫是建立在解刨學基礎之上的側重局部性、實證性、機械性的醫學體系。 (文/羅豎一)
猶太人財團操縱美國
2012-07-25
奧巴馬擔心失去“統治”美國的猶太人青睞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摘錄:ws
“影響美國經濟的只有200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只有六七個猶太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這樣感嘆。
美國《福布斯》雜誌2012年美國富豪排行榜顯示,排名前40名富豪中有21名是猶太人。因此,在美國流傳著一個笑話:猶太人不僅“控制”著華爾街,“統治”著好萊塢,甚至“操縱”著美國的新聞媒介,美國總統也是靠猶太人選出來的。
這一切都與猶太人有關
根據美國媒體對美國各個領域的影響力進行排名,占美國人口僅為3%的600萬猶太人掌控著美國70%以上的財富,其在美國經濟、金融、政治、外交等方面有重大影響,是所有美國最強大的少數族裔。
以色列著名作家索爾·辛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遷徙民族,他們在任何一個新國家都選擇和金融、法律相關的職業,進而積累起相當可觀的財富,這也是現在猶太人看上去如此成功的原因。”
在美國的資本市場,到處瀰漫著猶太人的味道。高盛、雷曼兄弟、所羅門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猶太人創建的。在華爾街,金融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
在美國媒體和文化產業,猶太勢力更是舉足輕重。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媒體大亨默多克和現任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前者的新聞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後者旗下的彭博資訊是華爾街財經資訊的喉舌。平面媒體裡,《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以及美國三大電視網,到處都是猶太勢力。
在好萊塢,華納兄弟的創始人都是波蘭裔猶太人,夢工廠、米高梅等著名電影公司的大股東也是猶太人;以斯皮爾伯格為代表的猶太人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也非常強勢。當年,演員兼導演梅爾·吉布森由於公開發表反猶太言論,被好萊塢徹底打入冷宮長達8年之久,從此一蹶不振。
而在體育界,高峰時期,NBA的猶太老闆曾經多達10人,其中包括活塞隊老闆戴維森、奇才隊老闆波林等等。可以說猶太大佬們打個噴嚏,美國絕對會搖一搖。
得猶太人者得美國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300萬猶太人,500多萬在以色列,約有600多萬人在美國。美國政府的要職上常見到猶太人的身影,如前國務卿基辛格、奧爾布賴特,以及布什父子政府中著名的鷹派人物、有著“伊戰教父”之稱的沃爾福維茨,奧巴馬的新一任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紐爾、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薩默斯等等。
30多年來,美國至少否決了32項聯合國安理會不利於以色列的決議,超過所有其他安理會成員行使否決權的總和。對此,法國《世界報》撰文評論說:“美國和以色列是鋼鐵關係,一方面猶太人通過鈔票和選票影響美國政府;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的巨大影響力,在歷次美國大選中,猶太人都是兩黨競相討好的香餑餑。”
4年前,奧巴馬第一次參選,78%的猶太人都投票給了奧巴馬。但是自2009年出任總統以來,奧巴馬政府與以色列政府在巴以和談等問題上的糾葛不斷,奧巴馬本人在以色列民眾和美國猶太人中的地位曾一度下滑。根據“美國猶太人委員會”舉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奧巴馬處理美以關係表示“不滿意”者更達到了53%。
真正讓奧巴馬頭疼的,是他的競爭對手羅姆尼背後的猶太財團,其代表人物就是當今全世界財富榜排行第14名的“美國賭王”謝爾登·阿德爾森。阿德爾森擁有250億美元淨資產,是美國博彩業巨頭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的首席執行官。
長期以來,他對奧巴馬的經濟政策不滿。他說:“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在美國執行了將近4年時間,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樣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使政府更加牢牢地控制了人民的生活。我害怕對政府的問責機制不能良好運作。要是聽任政府包辦一切,那我就不工作乾脆去釣魚好了。”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阿德爾森是迄今為止美國政界最大的政治募捐者。目前,他把寶壓在羅姆尼身上,為羅姆尼的超級政治委員會出資3000萬美元,幫助其參加美國總統競選。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恩道爾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所說:“奧巴馬和羅姆尼所獲支持率相差無幾,誰能笑到最後就看誰在競選中少犯錯誤和誰背後的財團勢力大。”
奧巴馬和羅姆尼,誰會最終獲得大選勝利?恐怕得問猶太人
奧巴馬擔心失去“統治”美國的猶太人青睞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摘錄:ws
“影響美國經濟的只有200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只有六七個猶太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這樣感嘆。
美國《福布斯》雜誌2012年美國富豪排行榜顯示,排名前40名富豪中有21名是猶太人。因此,在美國流傳著一個笑話:猶太人不僅“控制”著華爾街,“統治”著好萊塢,甚至“操縱”著美國的新聞媒介,美國總統也是靠猶太人選出來的。
這一切都與猶太人有關
根據美國媒體對美國各個領域的影響力進行排名,占美國人口僅為3%的600萬猶太人掌控著美國70%以上的財富,其在美國經濟、金融、政治、外交等方面有重大影響,是所有美國最強大的少數族裔。
以色列著名作家索爾·辛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遷徙民族,他們在任何一個新國家都選擇和金融、法律相關的職業,進而積累起相當可觀的財富,這也是現在猶太人看上去如此成功的原因。”
在美國的資本市場,到處瀰漫著猶太人的味道。高盛、雷曼兄弟、所羅門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猶太人創建的。在華爾街,金融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
在美國媒體和文化產業,猶太勢力更是舉足輕重。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媒體大亨默多克和現任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前者的新聞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後者旗下的彭博資訊是華爾街財經資訊的喉舌。平面媒體裡,《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以及美國三大電視網,到處都是猶太勢力。
在好萊塢,華納兄弟的創始人都是波蘭裔猶太人,夢工廠、米高梅等著名電影公司的大股東也是猶太人;以斯皮爾伯格為代表的猶太人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也非常強勢。當年,演員兼導演梅爾·吉布森由於公開發表反猶太言論,被好萊塢徹底打入冷宮長達8年之久,從此一蹶不振。
而在體育界,高峰時期,NBA的猶太老闆曾經多達10人,其中包括活塞隊老闆戴維森、奇才隊老闆波林等等。可以說猶太大佬們打個噴嚏,美國絕對會搖一搖。
得猶太人者得美國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300萬猶太人,500多萬在以色列,約有600多萬人在美國。美國政府的要職上常見到猶太人的身影,如前國務卿基辛格、奧爾布賴特,以及布什父子政府中著名的鷹派人物、有著“伊戰教父”之稱的沃爾福維茨,奧巴馬的新一任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紐爾、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薩默斯等等。
30多年來,美國至少否決了32項聯合國安理會不利於以色列的決議,超過所有其他安理會成員行使否決權的總和。對此,法國《世界報》撰文評論說:“美國和以色列是鋼鐵關係,一方面猶太人通過鈔票和選票影響美國政府;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的巨大影響力,在歷次美國大選中,猶太人都是兩黨競相討好的香餑餑。”
4年前,奧巴馬第一次參選,78%的猶太人都投票給了奧巴馬。但是自2009年出任總統以來,奧巴馬政府與以色列政府在巴以和談等問題上的糾葛不斷,奧巴馬本人在以色列民眾和美國猶太人中的地位曾一度下滑。根據“美國猶太人委員會”舉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奧巴馬處理美以關係表示“不滿意”者更達到了53%。
真正讓奧巴馬頭疼的,是他的競爭對手羅姆尼背後的猶太財團,其代表人物就是當今全世界財富榜排行第14名的“美國賭王”謝爾登·阿德爾森。阿德爾森擁有250億美元淨資產,是美國博彩業巨頭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的首席執行官。
長期以來,他對奧巴馬的經濟政策不滿。他說:“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在美國執行了將近4年時間,這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樣的財富再分配方式使政府更加牢牢地控制了人民的生活。我害怕對政府的問責機制不能良好運作。要是聽任政府包辦一切,那我就不工作乾脆去釣魚好了。”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阿德爾森是迄今為止美國政界最大的政治募捐者。目前,他把寶壓在羅姆尼身上,為羅姆尼的超級政治委員會出資3000萬美元,幫助其參加美國總統競選。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恩道爾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所說:“奧巴馬和羅姆尼所獲支持率相差無幾,誰能笑到最後就看誰在競選中少犯錯誤和誰背後的財團勢力大。”
奧巴馬和羅姆尼,誰會最終獲得大選勝利?恐怕得問猶太人
樓價反彈或是迴光返照
2012-07-24
樓價反彈或是迴光返照
博主按:因昨日奔波在外,未及時在博客貼發此文。報紙版已於昨日《第一財經日報》首發(與原文有刪節),被網絡廣為轉載。現將完整版的原文貼上,供大家參考。
張庭賓
給點陽光就想燦爛,樓市價格反彈再次撥動了很多人的購房衝動。然而,這一次的有可能是陷阱。
6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新房來看,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由此前的6個增至25個,猛增3倍;二手房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由18個增至31個,樓市回暖跡像明顯。作為房價風向標,一線城市房價繼續回升。其中,北京、上海和廣州的新房價格分別上漲了0.3%、0.2%和0.2%。
從最新的7月9日-7月15日的一周成交看,二十大典型城市成交指數為138.48,環比上漲2.92點,其中,福州成交漲幅最大,達61.78%;蘭州的漲幅次之,為42.86%。一些地方再次出現了局部排隊搶購現象。
人們有理由懷疑房價再次反彈,樓市調控功虧一簣,原因如下:
1,自去年樓市調控採取了限購限貸等強硬手段後,樓價下降,土地交易清淡,各地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地方政府屢屢試探突破限購限貸底線,最近珠海再試闖關,雖被及時糾正。然7月9日,許小年等市場至上派經濟學家被召到中南海參加經濟座談會,卻讓人們質疑中央政府堅持樓市調控的決心。因為此前的7月4日,他剛剛發表言論——“限購限貸違法,應予取消,為增加土地供給,應取消18億畝土地紅線”,激起廣泛爭議。這令樓市泡沫既得利益者再度憧憬樓市調控放鬆。
2,隨著兩次非對稱降息,加之不少銀行等對首套房貸回歸85折優惠,這讓購房貸款成本降低不少,不少改善型購房者躍躍欲試。同時,過去四周,央行通過逆回購向釋放了約5000億人民幣流動性,而且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將繼續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從資金面上助推了樓價反彈。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樓市調控悄然放鬆,房價反彈已成定局呢?中央政府對於控制房價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呢?樓市泡沫已經擠出,底部已經出現夯實了呢?如此判斷,言之尚早。
——從中央政府調控決心而言,個別人的個別言行不能成為樓市調控放鬆,特別是取消限購限貸的信號。自6月初以來,中央政府已經連9次明確堅持調控,堅防反彈。在7月19日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聯合下發的緊急通知,明確堅決防止房價反彈之前, 6月5號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6月12號發改委發出聲明“地產鬆綁或是救市第二張牌”的報導系捏造;銀監會也在6月14號聲明,“降低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說法系誤解;中國人民銀行也在當天表示,央行特急文件規定首套房貸利率七折系市場炒作,信貸政策未變;6月18號,住建部表示將積極配合金融部門,繼續嚴格執行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7月7號溫家寶總理常州調研時表示,把抑制房地產投機投資性需求作為一項長期政策;國家統計局在7月13號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房地產調控不能放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7月17號表示,將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其實,自2011年春天之後,李克強副總理主持樓市調控後,態度堅決,措施強硬,從未動搖。
——從貨幣信貸的角度而言,非對稱降息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舉措,並非對房地產信貸放鬆;釋放流動性,主要是因為人民幣貶值,熱錢外流,央行須向商業銀行系統補充流動性。
至於降息是否會繼續,本人認為不可能。因此上兩次降息的前提是,因為國際糧價和石油價格大幅回調,加之去年6、7月份是上一輪通貨膨脹CPI增幅的高峰,故此,6月份CPI才降到2.2%。最近一個月來,國際糧價大幅反彈,美豆指數已經創下歷史新高;美玉米指數逼近歷史最高;美麥指數逼近2011年高點;美原油價格也反彈至每桶92美元。中國通貨膨脹勢必捲土重來,不排除未來6-12個月內超過6.5%的可能性。
對於最近樓價反彈,本人的基本判斷是,這是樓價新一輪下跌前的迴光返照。除了中國樓市調控不可能動搖,1-2年內不可能取消限購限貸,不可能全面放鬆房地產貸款以外;加上中國CPI增幅將再次進入上漲週期,貨幣政策在不久將來進入加息週期,房貸成本將大幅提高以外。這一判斷的基礎是,按照市場標準,中國樓市仍然處於嚴重泡沫之中,或者說泡沫尚未擠出。
雖然過去一年多的調控使各地樓價下降了10-20%。但一線城市的房價租售比(售價除以月租金)仍然高達500倍上下;隨著中國經濟探大底,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因為土地、勞動價格大幅上漲等諸多原因,製造業生存越來越困難,失業現象增加,樓價收入比的指標下降並不明顯,現在一線城市仍普遍高於20倍;股市的持續低迷,包括接下來的農副產品價格將再度上漲。將進一步收縮居民的居住等消費能力。所以,樓市根本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市場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樓價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中國一切經濟矛盾和問題的核心。樓價如果強勁反彈乃至大幅上漲,它將激化地方政府與民眾的矛盾;激化投機富人與自住窮人的矛盾;將使工商業更加無利可圖;動搖中央政府的權威性,甚至可能構成對政治社會穩定的嚴峻挑戰。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倘若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危機升級,導致國際熱錢大規模流出中國,現在樓市泡沫反彈的越高,未來樓價雪崩後果將越嚴重,甚至會出現日本1990年式樓市雪崩,經濟與金融全面危機的困局。
筆者以為,如果樓價繼續反彈,一些地方政府和地產商執意對抗樓市調控,不排除中央政府會出台更加嚴厲的調控舉措。其中最有效的辦法是,對超額面積增收高房產稅,逼存量閒置房進入市場。其可操作性也很強,比如,對一個家庭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增收較高房產稅,並採取階梯性稅制,人均面積越高,稅率越高。
如果這一政策出台,中國樓市調控將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國樓市調控的本質是,地方政府在增加土地財政的推動下,他們與房地產商一道,鼓勵投機投資者增加閒置房,減少自住房的供給數量,炒高樓價,逼自住者高位接盤。
這種囤積居奇行為造成了土地和社會資源的很大的浪費,迫使更多的土地被投入房地產,威脅18億畝紅線這個中國人生存之本。簡言之,只有逼存量閒置房入市,基本被市場消化,房地產調控才算成功,房價也才能真正回調到位。
至於徹底根除中國樓市泡沫,還要靠地方政府民主化,至少縣人大代表和縣長直接選舉,從根本上解決其作為一個強勢利益主體勢必不斷擴張的癥結;同時,取消土地招拍掛制度,新增房產全部轉入房產稅方式。
誠然,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長期根本之舉。否則樓市泡沫即使調整下來,未來仍會捲土重來。
樓價反彈或是迴光返照
博主按:因昨日奔波在外,未及時在博客貼發此文。報紙版已於昨日《第一財經日報》首發(與原文有刪節),被網絡廣為轉載。現將完整版的原文貼上,供大家參考。
張庭賓
給點陽光就想燦爛,樓市價格反彈再次撥動了很多人的購房衝動。然而,這一次的有可能是陷阱。
6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新房來看,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由此前的6個增至25個,猛增3倍;二手房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由18個增至31個,樓市回暖跡像明顯。作為房價風向標,一線城市房價繼續回升。其中,北京、上海和廣州的新房價格分別上漲了0.3%、0.2%和0.2%。
從最新的7月9日-7月15日的一周成交看,二十大典型城市成交指數為138.48,環比上漲2.92點,其中,福州成交漲幅最大,達61.78%;蘭州的漲幅次之,為42.86%。一些地方再次出現了局部排隊搶購現象。
人們有理由懷疑房價再次反彈,樓市調控功虧一簣,原因如下:
1,自去年樓市調控採取了限購限貸等強硬手段後,樓價下降,土地交易清淡,各地土地財政收入銳減,地方政府屢屢試探突破限購限貸底線,最近珠海再試闖關,雖被及時糾正。然7月9日,許小年等市場至上派經濟學家被召到中南海參加經濟座談會,卻讓人們質疑中央政府堅持樓市調控的決心。因為此前的7月4日,他剛剛發表言論——“限購限貸違法,應予取消,為增加土地供給,應取消18億畝土地紅線”,激起廣泛爭議。這令樓市泡沫既得利益者再度憧憬樓市調控放鬆。
2,隨著兩次非對稱降息,加之不少銀行等對首套房貸回歸85折優惠,這讓購房貸款成本降低不少,不少改善型購房者躍躍欲試。同時,過去四周,央行通過逆回購向釋放了約5000億人民幣流動性,而且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將繼續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從資金面上助推了樓價反彈。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樓市調控悄然放鬆,房價反彈已成定局呢?中央政府對於控制房價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呢?樓市泡沫已經擠出,底部已經出現夯實了呢?如此判斷,言之尚早。
——從中央政府調控決心而言,個別人的個別言行不能成為樓市調控放鬆,特別是取消限購限貸的信號。自6月初以來,中央政府已經連9次明確堅持調控,堅防反彈。在7月19日國土資源部和住建部聯合下發的緊急通知,明確堅決防止房價反彈之前, 6月5號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6月12號發改委發出聲明“地產鬆綁或是救市第二張牌”的報導系捏造;銀監會也在6月14號聲明,“降低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說法系誤解;中國人民銀行也在當天表示,央行特急文件規定首套房貸利率七折系市場炒作,信貸政策未變;6月18號,住建部表示將積極配合金融部門,繼續嚴格執行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7月7號溫家寶總理常州調研時表示,把抑制房地產投機投資性需求作為一項長期政策;國家統計局在7月13號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房地產調控不能放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7月17號表示,將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其實,自2011年春天之後,李克強副總理主持樓市調控後,態度堅決,措施強硬,從未動搖。
——從貨幣信貸的角度而言,非對稱降息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舉措,並非對房地產信貸放鬆;釋放流動性,主要是因為人民幣貶值,熱錢外流,央行須向商業銀行系統補充流動性。
至於降息是否會繼續,本人認為不可能。因此上兩次降息的前提是,因為國際糧價和石油價格大幅回調,加之去年6、7月份是上一輪通貨膨脹CPI增幅的高峰,故此,6月份CPI才降到2.2%。最近一個月來,國際糧價大幅反彈,美豆指數已經創下歷史新高;美玉米指數逼近歷史最高;美麥指數逼近2011年高點;美原油價格也反彈至每桶92美元。中國通貨膨脹勢必捲土重來,不排除未來6-12個月內超過6.5%的可能性。
對於最近樓價反彈,本人的基本判斷是,這是樓價新一輪下跌前的迴光返照。除了中國樓市調控不可能動搖,1-2年內不可能取消限購限貸,不可能全面放鬆房地產貸款以外;加上中國CPI增幅將再次進入上漲週期,貨幣政策在不久將來進入加息週期,房貸成本將大幅提高以外。這一判斷的基礎是,按照市場標準,中國樓市仍然處於嚴重泡沫之中,或者說泡沫尚未擠出。
雖然過去一年多的調控使各地樓價下降了10-20%。但一線城市的房價租售比(售價除以月租金)仍然高達500倍上下;隨著中國經濟探大底,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因為土地、勞動價格大幅上漲等諸多原因,製造業生存越來越困難,失業現象增加,樓價收入比的指標下降並不明顯,現在一線城市仍普遍高於20倍;股市的持續低迷,包括接下來的農副產品價格將再度上漲。將進一步收縮居民的居住等消費能力。所以,樓市根本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市場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樓價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中國一切經濟矛盾和問題的核心。樓價如果強勁反彈乃至大幅上漲,它將激化地方政府與民眾的矛盾;激化投機富人與自住窮人的矛盾;將使工商業更加無利可圖;動搖中央政府的權威性,甚至可能構成對政治社會穩定的嚴峻挑戰。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倘若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危機升級,導致國際熱錢大規模流出中國,現在樓市泡沫反彈的越高,未來樓價雪崩後果將越嚴重,甚至會出現日本1990年式樓市雪崩,經濟與金融全面危機的困局。
筆者以為,如果樓價繼續反彈,一些地方政府和地產商執意對抗樓市調控,不排除中央政府會出台更加嚴厲的調控舉措。其中最有效的辦法是,對超額面積增收高房產稅,逼存量閒置房進入市場。其可操作性也很強,比如,對一個家庭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增收較高房產稅,並採取階梯性稅制,人均面積越高,稅率越高。
如果這一政策出台,中國樓市調控將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國樓市調控的本質是,地方政府在增加土地財政的推動下,他們與房地產商一道,鼓勵投機投資者增加閒置房,減少自住房的供給數量,炒高樓價,逼自住者高位接盤。
這種囤積居奇行為造成了土地和社會資源的很大的浪費,迫使更多的土地被投入房地產,威脅18億畝紅線這個中國人生存之本。簡言之,只有逼存量閒置房入市,基本被市場消化,房地產調控才算成功,房價也才能真正回調到位。
至於徹底根除中國樓市泡沫,還要靠地方政府民主化,至少縣人大代表和縣長直接選舉,從根本上解決其作為一個強勢利益主體勢必不斷擴張的癥結;同時,取消土地招拍掛制度,新增房產全部轉入房產稅方式。
誠然,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長期根本之舉。否則樓市泡沫即使調整下來,未來仍會捲土重來。
2012年7月16日
如果糧價暴漲
2012-07-16 08:16
中國CPI探底將曇花一現
十八億畝紅線是中國人生存底線
張庭賓
未來中國會迎來通縮嗎?
最近公佈的2012年6月份中國CPI增速為2.2%,創下了28個月的新低;同時6月份PPI繼續下降2.1%,這是PPI數據連續四個月以來的持續下降。由此,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未來更大的威脅是通貨緊縮。似乎與此相印證,上週最新公佈的中國二季度GDP為7.6%,創下三年來的新低。
此外,二季度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情況顯示熱錢繼續外流,其效果將收縮流動性,將壓抑通脹。二季度外匯儲備餘額為3.24萬億美元,比一季度末減少了650億美元,這是2011年四季度淨減206億美元後的又一次;與此同時,二季度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長僅為118.6億元人民幣,與常規的每季度增加3000-6000億相比大大萎縮,均顯示熱錢繼續外流。人民幣兌美元的鈔賣價也從3月底的6.3068貶值到7月13號的6.3883,貶值達1.27%。
不過,由此就做出中國經濟在不久將迎來通貨緊縮,仍有些過於簡單。也有不少網友說,CPI降到了2.2%,我並沒有感到物價下降,反而是越來越貴呢?
這個感覺是對的,也不能說CPI下降是錯的,這裡面有一個小把戲;這個CPI是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但它指的是增幅,即在去年同期的價格基礎上的增幅,只要不是負值,它就代表著物價在繼續上漲。而由於有關部門有權調整CPI構成的權重籃子,如果對其中價格下跌的增加比重,也有可能使CPI負增長,但居民實際感受物價仍上漲。
由於2011年6月是上一輪CPI上漲週期中近乎峰頂,為6.4%(7月的6.5%為峰頂),因為其基數增幅高,在那個基礎上再增長2.2%,其實也不一定低。
至於這一輪CPI下降的原因,和近一年來的中國宏觀調控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下降——2011年6月初,美原油的價格為每桶100美元上下,今年6月初跌至了85美元左右;美國玉米同期由每蒲式耳(25.4公斤)約730美分跌至550美分,美小麥由約800美分跌至650美分,分別下跌約25%和19%。
也就是說,去年6月份是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階段性頂峰,也正是中國CPI增幅的頂峰;一年以來,隨著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回調,中國的CPI增速也下降到了2.2%,其表現了高度的一致性。
這個高度一致性是情理之中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因此油價的上漲將推高工業品的成本;糧食是食品副食品的來源,糧價上漲,一切農產品和副食品都會跟著上漲。雖然中國苦苦維繫著18億畝土地紅線,但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僅以玉米為例,過去10年中,中國進口增長迅猛,2002年全年僅進口6280噸,2006年也只有6.5萬噸,2011年卻高達175萬噸,僅12月份就進口了56萬噸;今年僅1月份就進口了75萬噸,攤到每個中國人身上為1.15斤。這還是在中國在苦苦堅持18億畝紅線,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的,倘若真如某些經濟學家信口所言:放棄18億紅線,將中國的吃飯問題交給市場,交給世界。中國人將不得不面對更昂貴糧價,甚至被置於無糧可吃的悲慘境地。
中國進口玉米主要來自於美國,但是美國現在大力推廣生物能源——乙醇汽油替代石油戰略,正重演著一場“羊吃人”的悲劇。英國15世紀起的300多年中,英國貴族和資本家為了發展紡織業,將農民驅逐出土地,以圈地養羊紡線織布,史稱“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比當年更殘酷的是,那時農民還可以轉化為工人,人還可以吃羊肉,但是現在玉米轉化為乙醇汽油,僅僅是為了作為汽車能源,它直接爭奪了人賴以生存的口糧,將更多的人置於飢餓之中,剝奪了更多人的生存權。根據2009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飢餓人口已經超過10億,每7人中就有1人飢餓,每6秒鐘就有一位兒童死於與飢餓有關的疾病。而2011年全球乙醇汽油總產量887億升,按照3:1的糧食乙醇汽油轉化率,總共消耗2.1億噸的糧食(中國2011年糧食總產量為5.7億噸),以每年150公斤的人均消耗量,足以養活14億人口。簡言之,這是一場人類空前荒誕的悲劇。
鑑於美國的生物能源是既定的戰略,隨著不可再生能源價格上漲,會有更多的糧食被用於生產乙醇汽油;加之中國的可耕土地越來越少,國人食肉的胃口仍在增長;此外,全球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並且繼續增長,僅過去12年就增長了10億人口,更多人希望像西方人吃肉喝奶(一斤牛市須13斤糧食轉化,1斤豬肉須6斤,如果採用人工激素促長會有所降低)的方式生存。與此同時,地球可耕地開發已逼近極限,糧食單產再突破已經非常困難。自1984年以來,人類每年人均糧食產量已經持續下降,這都將推動未來人與人之間,人與汽車之間,國與國之間,對糧食越來越激烈的爭奪。中國人能像某些學者所說那樣,輕易放棄18億畝紅線所代表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方針,而將生死存亡的命運決定權交給那些推動“汽車吃人”的國家嗎?
至於過去一年的糧價下跌,主要因為美聯儲希望採取相對強勢的美元政策,收縮美元流動性,其要達到四個目標:1,製造歐元區的更緊張的流動性,以惡化歐元區國家和銀行的雙重債務危機,維持相對強勢美元,以避免超過100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元外匯衍生品的破滅;2,打壓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以壓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以維持美國0-0.25 %的極低基準利率,並壓低長期國債利率,以避免超過200萬億美元的美債利率衍生品泡沫的破滅(以上兩個泡沫的破滅都將造成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後果); 3,為打壓黃金價格,以避免黃金在每盎司2000美元以上繼續暴漲,從而徹底瓦解美元貨幣體系的基礎。 4,打壓石油價格,壓制俄羅斯在普京領導下變得更加強勢。
然而,這一進攻在今年春天以來,隨著美國持續大旱而難以繼續,雖然美元仍在繼續採取相對強勢的策略,美聯儲仍繼續拖延QE3的推出。黃金、工業商品,因中國經濟減速和歐元區危機而仍在調整通道中,但是糧食已經全面打破了下跌趨勢,展開了新一輪的暴漲。從6月15日開盤到7月13日收盤,美國小麥價格已經大漲了32.23%,玉米已經大漲了40.15%,均在挑戰2011年的高點。
由於中國需要通過進口糧食來彌補缺口,進口價格將決定中國糧食的底價(除非政府大規模的補貼),國際糧價的大漲將再次推高中國的CPI;加上去年同期CPI高峰將過;同時,雖然2011年2月CPI權重中食品菸酒權重減少了2.71%,但仍佔權重45.29%,未來三個月內,中國CPI將很快探底,並將開啟新一輪上漲週期。
在食品價格上漲之際,由於2008年股災和其後股市低迷消滅了數以萬億元人民幣計的國人流動性財富;因10年來中國樓市的巨大泡沫套牢了國人最主要財富積累;再加上導致中國過去30年的增長模式盛極而衰,新動力機制尚未建立,中國經濟勢必探大底。因此在國人現在相當有限的消費池中,當不可或缺的食品因漲價而消耗更多消費資源後,其它CPI的權重,比如衣著、家用設備和維修等將因需求銳減而價格下跌,即通貨緊縮,中國的製造業將生存的更加困難。即未來中國將出現農副產品通脹和工業品緊縮的“冰火兩重天”情況。
從全球範圍來看,此輪糧價是否失控,是否會出現100%以上的暴漲,對全球貨幣體系造成怎樣的影響?將成為未來1-2年的最大懸念之一。換言之,如果糧價暴漲推高美國CPI漲到4%以上,而且美國基準利率提高到4%,則美國金融衍生品泡沫很可能破滅,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係將遭遇滅頂之災;如果CPI漲到4%以上,但基準利率仍維持在0-0.25%,負利率高達3%以上,則國際金價將暴漲到3000美元以上,也會根本動搖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
故此,對全球糧價的控制,已經成為決定未來全球貨幣金融經濟走向的關鍵點。然而,糧食作為地球上價格最被低估的最後一種大宗商品,自2000年1月至今(7月13日),以黃金標價的玉米已貶值了37%,小麥貶值了54%,所以,控制糧價並不樂觀。
中國CPI探底將曇花一現
十八億畝紅線是中國人生存底線
張庭賓
未來中國會迎來通縮嗎?
最近公佈的2012年6月份中國CPI增速為2.2%,創下了28個月的新低;同時6月份PPI繼續下降2.1%,這是PPI數據連續四個月以來的持續下降。由此,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未來更大的威脅是通貨緊縮。似乎與此相印證,上週最新公佈的中國二季度GDP為7.6%,創下三年來的新低。
此外,二季度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情況顯示熱錢繼續外流,其效果將收縮流動性,將壓抑通脹。二季度外匯儲備餘額為3.24萬億美元,比一季度末減少了650億美元,這是2011年四季度淨減206億美元後的又一次;與此同時,二季度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長僅為118.6億元人民幣,與常規的每季度增加3000-6000億相比大大萎縮,均顯示熱錢繼續外流。人民幣兌美元的鈔賣價也從3月底的6.3068貶值到7月13號的6.3883,貶值達1.27%。
不過,由此就做出中國經濟在不久將迎來通貨緊縮,仍有些過於簡單。也有不少網友說,CPI降到了2.2%,我並沒有感到物價下降,反而是越來越貴呢?
這個感覺是對的,也不能說CPI下降是錯的,這裡面有一個小把戲;這個CPI是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但它指的是增幅,即在去年同期的價格基礎上的增幅,只要不是負值,它就代表著物價在繼續上漲。而由於有關部門有權調整CPI構成的權重籃子,如果對其中價格下跌的增加比重,也有可能使CPI負增長,但居民實際感受物價仍上漲。
由於2011年6月是上一輪CPI上漲週期中近乎峰頂,為6.4%(7月的6.5%為峰頂),因為其基數增幅高,在那個基礎上再增長2.2%,其實也不一定低。
至於這一輪CPI下降的原因,和近一年來的中國宏觀調控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下降——2011年6月初,美原油的價格為每桶100美元上下,今年6月初跌至了85美元左右;美國玉米同期由每蒲式耳(25.4公斤)約730美分跌至550美分,美小麥由約800美分跌至650美分,分別下跌約25%和19%。
也就是說,去年6月份是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階段性頂峰,也正是中國CPI增幅的頂峰;一年以來,隨著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回調,中國的CPI增速也下降到了2.2%,其表現了高度的一致性。
這個高度一致性是情理之中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因此油價的上漲將推高工業品的成本;糧食是食品副食品的來源,糧價上漲,一切農產品和副食品都會跟著上漲。雖然中國苦苦維繫著18億畝土地紅線,但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僅以玉米為例,過去10年中,中國進口增長迅猛,2002年全年僅進口6280噸,2006年也只有6.5萬噸,2011年卻高達175萬噸,僅12月份就進口了56萬噸;今年僅1月份就進口了75萬噸,攤到每個中國人身上為1.15斤。這還是在中國在苦苦堅持18億畝紅線,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的,倘若真如某些經濟學家信口所言:放棄18億紅線,將中國的吃飯問題交給市場,交給世界。中國人將不得不面對更昂貴糧價,甚至被置於無糧可吃的悲慘境地。
中國進口玉米主要來自於美國,但是美國現在大力推廣生物能源——乙醇汽油替代石油戰略,正重演著一場“羊吃人”的悲劇。英國15世紀起的300多年中,英國貴族和資本家為了發展紡織業,將農民驅逐出土地,以圈地養羊紡線織布,史稱“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比當年更殘酷的是,那時農民還可以轉化為工人,人還可以吃羊肉,但是現在玉米轉化為乙醇汽油,僅僅是為了作為汽車能源,它直接爭奪了人賴以生存的口糧,將更多的人置於飢餓之中,剝奪了更多人的生存權。根據2009年10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飢餓人口已經超過10億,每7人中就有1人飢餓,每6秒鐘就有一位兒童死於與飢餓有關的疾病。而2011年全球乙醇汽油總產量887億升,按照3:1的糧食乙醇汽油轉化率,總共消耗2.1億噸的糧食(中國2011年糧食總產量為5.7億噸),以每年150公斤的人均消耗量,足以養活14億人口。簡言之,這是一場人類空前荒誕的悲劇。
鑑於美國的生物能源是既定的戰略,隨著不可再生能源價格上漲,會有更多的糧食被用於生產乙醇汽油;加之中國的可耕土地越來越少,國人食肉的胃口仍在增長;此外,全球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並且繼續增長,僅過去12年就增長了10億人口,更多人希望像西方人吃肉喝奶(一斤牛市須13斤糧食轉化,1斤豬肉須6斤,如果採用人工激素促長會有所降低)的方式生存。與此同時,地球可耕地開發已逼近極限,糧食單產再突破已經非常困難。自1984年以來,人類每年人均糧食產量已經持續下降,這都將推動未來人與人之間,人與汽車之間,國與國之間,對糧食越來越激烈的爭奪。中國人能像某些學者所說那樣,輕易放棄18億畝紅線所代表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方針,而將生死存亡的命運決定權交給那些推動“汽車吃人”的國家嗎?
至於過去一年的糧價下跌,主要因為美聯儲希望採取相對強勢的美元政策,收縮美元流動性,其要達到四個目標:1,製造歐元區的更緊張的流動性,以惡化歐元區國家和銀行的雙重債務危機,維持相對強勢美元,以避免超過100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元外匯衍生品的破滅;2,打壓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以壓低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以維持美國0-0.25 %的極低基準利率,並壓低長期國債利率,以避免超過200萬億美元的美債利率衍生品泡沫的破滅(以上兩個泡沫的破滅都將造成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後果); 3,為打壓黃金價格,以避免黃金在每盎司2000美元以上繼續暴漲,從而徹底瓦解美元貨幣體系的基礎。 4,打壓石油價格,壓制俄羅斯在普京領導下變得更加強勢。
然而,這一進攻在今年春天以來,隨著美國持續大旱而難以繼續,雖然美元仍在繼續採取相對強勢的策略,美聯儲仍繼續拖延QE3的推出。黃金、工業商品,因中國經濟減速和歐元區危機而仍在調整通道中,但是糧食已經全面打破了下跌趨勢,展開了新一輪的暴漲。從6月15日開盤到7月13日收盤,美國小麥價格已經大漲了32.23%,玉米已經大漲了40.15%,均在挑戰2011年的高點。
由於中國需要通過進口糧食來彌補缺口,進口價格將決定中國糧食的底價(除非政府大規模的補貼),國際糧價的大漲將再次推高中國的CPI;加上去年同期CPI高峰將過;同時,雖然2011年2月CPI權重中食品菸酒權重減少了2.71%,但仍佔權重45.29%,未來三個月內,中國CPI將很快探底,並將開啟新一輪上漲週期。
在食品價格上漲之際,由於2008年股災和其後股市低迷消滅了數以萬億元人民幣計的國人流動性財富;因10年來中國樓市的巨大泡沫套牢了國人最主要財富積累;再加上導致中國過去30年的增長模式盛極而衰,新動力機制尚未建立,中國經濟勢必探大底。因此在國人現在相當有限的消費池中,當不可或缺的食品因漲價而消耗更多消費資源後,其它CPI的權重,比如衣著、家用設備和維修等將因需求銳減而價格下跌,即通貨緊縮,中國的製造業將生存的更加困難。即未來中國將出現農副產品通脹和工業品緊縮的“冰火兩重天”情況。
從全球範圍來看,此輪糧價是否失控,是否會出現100%以上的暴漲,對全球貨幣體系造成怎樣的影響?將成為未來1-2年的最大懸念之一。換言之,如果糧價暴漲推高美國CPI漲到4%以上,而且美國基準利率提高到4%,則美國金融衍生品泡沫很可能破滅,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係將遭遇滅頂之災;如果CPI漲到4%以上,但基準利率仍維持在0-0.25%,負利率高達3%以上,則國際金價將暴漲到3000美元以上,也會根本動搖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
故此,對全球糧價的控制,已經成為決定未來全球貨幣金融經濟走向的關鍵點。然而,糧食作為地球上價格最被低估的最後一種大宗商品,自2000年1月至今(7月13日),以黃金標價的玉米已貶值了37%,小麥貶值了54%,所以,控制糧價並不樂觀。
2012年7月13日
中國外匯儲備冷遇黃金
2012-07-13 09:07
中國外匯儲備冷遇黃金令人費解
張庭賓
每個人都有權不喜歡黃金,但必須是他自己的錢。但中國外匯儲備的操作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這個銀行是中國人民的;外匯儲備中的錢大部分是中國“世界工廠”中的億萬勞工和管理者,用辛勤勞動甚至是血汗積累起來的,是消耗了中國大量寶貴資源和環境換來的,不是任何個人的錢。
一面是中國民間和全球金融界對黃金越來越重視;一面是中國外匯儲備當局對於黃金依然冷遇。
7月9日,黃金再次成為熱點。一是《第一財經》的8集電視專題片《黃金時代》正式開播,在該片中,來自全球的200多位專家就黃金在人類文明演變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黃金與全球貨幣體系穩定性的關係,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播映幾天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二是世界黃金協會公佈了2011年度世界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排行榜。 2011年度,中國央行未新增黃金儲備。
在這個最新排行榜中,中國黃金儲備維持在1054噸未變,排名世界各國央行的第5位,似乎排位還不低。然換一些更真實的視角——黃金儲備佔該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則令人觸目驚心。中國黃金佔外儲的比例僅為1.6%,其僅為全球央行平均水平11.6%的0.138;僅是現代金融業發源地歐洲平均水平的0.0257;是美國的近1/50。其比例在全球黃金儲備前40名國家中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少的印尼為3.1%。
況且,中國黃金佔外儲1.6%的比例,主要靠黃金漲價而來——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1655億美元,黃金為600噸;2011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31810億美元,黃金為1054噸——即外匯儲備增加了1822%,但黃金僅增加了75.6%,外儲增幅是黃金量增幅的24.1倍。
外儲當局對於黃金儲備,還有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儲備素來不積極。早在2005年7月,中國民間學者就通過《第一財經日報》建議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至3000-5000噸,才能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 2009年3月,本報做了百位經濟學家調研,其中75.7%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增加黃金儲備;71.4%的經濟學家反對繼續增持美國國債。曾任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的夏斌先生也多次呼籲增加黃金儲備。
然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貨幣、金融和經濟專家達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越來越強烈呼籲增加黃金儲備時;在國際金價從2005年的7月的每盎司429美元漲到2011年9月的1920美元,充分證明了黃金的保值能力時;在美聯儲兩度量化寬鬆對美元直接注水,美國基礎貨幣發行急速攀升,在歐元區債務危機越演越烈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當局不斷增加美元和歐元債券資產,冷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資產,實在令人費解。
費解之一:中國央行官員國際化水平在中國經濟部門中堪稱最高,最常用的詞組之一是“與國際標準接軌”,但是,在黃金儲備上卻與歐美等先進發達國家,也是近現代史上的金融大國嚴重脫軌,背道而馳——美國外匯儲備中黃金佔比74.2%,歐洲各國平均佔比62.2%。而中國卻僅僅為1.6%。美元、歐元成為國際交易和儲備貨幣,均有大量黃金儲備作為信用保障。
費解之二: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貿易順差,是中國從海外進口能源資源,加工後出口美國等西方國家,獲得加工費的貿易順差。在這種“世界工廠”的模式下,外匯儲備理應儲備黃金、石油和銅等大宗商品,以幫助製造商避免因原材料大幅漲價而導致的損失。
現實卻恰恰相反,外儲買入大量美國國債歐元國債助漲了美元歐元的紙幣濫發,美元一路貶值,大宗商品對美元不斷上漲。從2005年7月至今(2012年7月11日),美元對籃子商品(石油、銅和玉米各佔1/3)已經貶值了54.5%;而黃金可以購買1.66倍的籃子裡的商品。即黃金對美元升值了266%。由此可見歐美外匯儲備中黃金佔大比例的高明。
費解之三: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主流社會越來越達成共識,美元等主要交易儲備貨幣不受遏制地濫發,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不受制約地進行金融創新,不斷放大貨幣乘數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而美聯儲發行貨幣,美國政府發行債券不受制約的源頭何在呢?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的發行徹底擺脫了黃金的製約——因此,是否恢復黃金對紙幣的製約成為主流話題。
對此進行深刻反思的人中有兩位特別有代表性,一位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他在2010年4月接受采訪時稱:金融危機的根源是拋棄了金本位,希望看到金本位的回歸;另一位是剛剛卸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2010年11月,他撰文呼籲:“領先經濟體應考慮重新實行經過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為匯率變動提供指引。”
時至今日,美國已連續兩輪實施量化寬鬆,在沒有國債擔保的情況下直接印刷鈔票(購買國債),已經打破了信用紙幣的最後底線;2011年8月,美國國債114年來遭遇首次降級;2012年春,美國國債與GDP的比例已經超過100%,進入高風險區;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CBO)測算美國2020年國債總額將達到25萬億美元,僅付息就要求GDP增速達4 %——這是不可能達到的,即美國根本無法對美元還本付息;歐元區債務危機越演越烈,在愛爾蘭和希臘已經國債違約,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在全球投資者越來越多買入黃金以規避紙幣風險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操作對於黃金依然冷漠排斥。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中國外儲當局對黃金如此冷漠呢?還有如下幾種可能:1,不懂黃金,不懂貨幣金融;2,買黃金不是政績,買美國國債可以是政績;3,全球黃金市場是最透明公開的市場,沒有暗箱空間;4,有人不喜歡他們買黃金……若實在無法用理性回答了,還有最後的答案——就是不喜歡黃金。
誠然,每個人可以不喜歡黃金,甚至可以恨黃金,如果他手裡的錢是他自己的,他當然有著個權力。但是,中國外匯儲備的操作主體是外匯管理局,是中國人民銀行,這個銀行是中國人民的;外匯儲備中的錢大部分是中國“世界工廠”中的億萬勞工和管理者,用辛勤勞動甚至是血汗積累起來的,是消耗了中國大量寶貴資源和環境換來的,不是任何個人的錢。
該是糾正已經深陷美元歐元泥潭的外匯儲備困局的時候了!
中國外匯儲備冷遇黃金令人費解
張庭賓
每個人都有權不喜歡黃金,但必須是他自己的錢。但中國外匯儲備的操作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這個銀行是中國人民的;外匯儲備中的錢大部分是中國“世界工廠”中的億萬勞工和管理者,用辛勤勞動甚至是血汗積累起來的,是消耗了中國大量寶貴資源和環境換來的,不是任何個人的錢。
一面是中國民間和全球金融界對黃金越來越重視;一面是中國外匯儲備當局對於黃金依然冷遇。
7月9日,黃金再次成為熱點。一是《第一財經》的8集電視專題片《黃金時代》正式開播,在該片中,來自全球的200多位專家就黃金在人類文明演變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黃金與全球貨幣體系穩定性的關係,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播映幾天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二是世界黃金協會公佈了2011年度世界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排行榜。 2011年度,中國央行未新增黃金儲備。
在這個最新排行榜中,中國黃金儲備維持在1054噸未變,排名世界各國央行的第5位,似乎排位還不低。然換一些更真實的視角——黃金儲備佔該國外匯儲備的比例,則令人觸目驚心。中國黃金佔外儲的比例僅為1.6%,其僅為全球央行平均水平11.6%的0.138;僅是現代金融業發源地歐洲平均水平的0.0257;是美國的近1/50。其比例在全球黃金儲備前40名國家中倒數第一,倒數第二少的印尼為3.1%。
況且,中國黃金佔外儲1.6%的比例,主要靠黃金漲價而來——2000年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1655億美元,黃金為600噸;2011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為31810億美元,黃金為1054噸——即外匯儲備增加了1822%,但黃金僅增加了75.6%,外儲增幅是黃金量增幅的24.1倍。
外儲當局對於黃金儲備,還有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儲備素來不積極。早在2005年7月,中國民間學者就通過《第一財經日報》建議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至3000-5000噸,才能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 2009年3月,本報做了百位經濟學家調研,其中75.7%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增加黃金儲備;71.4%的經濟學家反對繼續增持美國國債。曾任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的夏斌先生也多次呼籲增加黃金儲備。
然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貨幣、金融和經濟專家達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越來越強烈呼籲增加黃金儲備時;在國際金價從2005年的7月的每盎司429美元漲到2011年9月的1920美元,充分證明了黃金的保值能力時;在美聯儲兩度量化寬鬆對美元直接注水,美國基礎貨幣發行急速攀升,在歐元區債務危機越演越烈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當局不斷增加美元和歐元債券資產,冷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資產,實在令人費解。
費解之一:中國央行官員國際化水平在中國經濟部門中堪稱最高,最常用的詞組之一是“與國際標準接軌”,但是,在黃金儲備上卻與歐美等先進發達國家,也是近現代史上的金融大國嚴重脫軌,背道而馳——美國外匯儲備中黃金佔比74.2%,歐洲各國平均佔比62.2%。而中國卻僅僅為1.6%。美元、歐元成為國際交易和儲備貨幣,均有大量黃金儲備作為信用保障。
費解之二: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是貿易順差,是中國從海外進口能源資源,加工後出口美國等西方國家,獲得加工費的貿易順差。在這種“世界工廠”的模式下,外匯儲備理應儲備黃金、石油和銅等大宗商品,以幫助製造商避免因原材料大幅漲價而導致的損失。
現實卻恰恰相反,外儲買入大量美國國債歐元國債助漲了美元歐元的紙幣濫發,美元一路貶值,大宗商品對美元不斷上漲。從2005年7月至今(2012年7月11日),美元對籃子商品(石油、銅和玉米各佔1/3)已經貶值了54.5%;而黃金可以購買1.66倍的籃子裡的商品。即黃金對美元升值了266%。由此可見歐美外匯儲備中黃金佔大比例的高明。
費解之三: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主流社會越來越達成共識,美元等主要交易儲備貨幣不受遏制地濫發,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不受制約地進行金融創新,不斷放大貨幣乘數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而美聯儲發行貨幣,美國政府發行債券不受制約的源頭何在呢?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的發行徹底擺脫了黃金的製約——因此,是否恢復黃金對紙幣的製約成為主流話題。
對此進行深刻反思的人中有兩位特別有代表性,一位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他在2010年4月接受采訪時稱:金融危機的根源是拋棄了金本位,希望看到金本位的回歸;另一位是剛剛卸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2010年11月,他撰文呼籲:“領先經濟體應考慮重新實行經過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為匯率變動提供指引。”
時至今日,美國已連續兩輪實施量化寬鬆,在沒有國債擔保的情況下直接印刷鈔票(購買國債),已經打破了信用紙幣的最後底線;2011年8月,美國國債114年來遭遇首次降級;2012年春,美國國債與GDP的比例已經超過100%,進入高風險區;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CBO)測算美國2020年國債總額將達到25萬億美元,僅付息就要求GDP增速達4 %——這是不可能達到的,即美國根本無法對美元還本付息;歐元區債務危機越演越烈,在愛爾蘭和希臘已經國債違約,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在全球投資者越來越多買入黃金以規避紙幣風險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操作對於黃金依然冷漠排斥。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中國外儲當局對黃金如此冷漠呢?還有如下幾種可能:1,不懂黃金,不懂貨幣金融;2,買黃金不是政績,買美國國債可以是政績;3,全球黃金市場是最透明公開的市場,沒有暗箱空間;4,有人不喜歡他們買黃金……若實在無法用理性回答了,還有最後的答案——就是不喜歡黃金。
誠然,每個人可以不喜歡黃金,甚至可以恨黃金,如果他手裡的錢是他自己的,他當然有著個權力。但是,中國外匯儲備的操作主體是外匯管理局,是中國人民銀行,這個銀行是中國人民的;外匯儲備中的錢大部分是中國“世界工廠”中的億萬勞工和管理者,用辛勤勞動甚至是血汗積累起來的,是消耗了中國大量寶貴資源和環境換來的,不是任何個人的錢。
該是糾正已經深陷美元歐元泥潭的外匯儲備困局的時候了!
2012年7月12日
中日釣魚島戰爭恐難避免
2012-07-12 08:09
中日釣魚島戰爭恐難避免
中國利率市場化決心頗大
博主按:此文原首發於2012年7月8日的內部會員制《中華元戰略報告:全球戰爭風險分析》之“環球政經透視”專欄,此是首次對公眾發表。
張庭賓
7月5日,央行再次非對稱降息彰顯當局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闖關的決心。
此次非對稱降息在本人意料之中,在7月5日的《中華元鋼鐵週報》的一周焦點中,筆者寫到:“6月份CPI同比向下跌破3%,幾成定局,創下28個月來的新低。這為貨幣政策留出了降息空間,即近期央行再次降息當在情理之中。加上有可能繼續實施非對稱降息——進一步實施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對於儲戶和工商業是重大利好,然而對銀行業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原來有保障的存貸利差取消後,銀行業也就失去了最安全穩定的一塊收入,銀行競爭吸儲抬高存款利率,銀行對優質企業爭相貸款壓低貸款利率,這將迫使銀行轉向私人銀行、自營投資等較高收益和較高風險項目。
從其它國家和地區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總會帶來一次銀行業的洗牌。香港1995年利率市場化後,至2011年,銀行總數由185家減少到145家;美國自1980年開始存款利率市場化,6年中導致了1000多家,資產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存貸機構倒閉,政府和國民損失1500億美元。商業銀行總數由1980年的約1.44萬家減少到1998年的8697家,可以說是一場不太成功的市場化。
一次成功的利率市場化需要三個條件:1,經濟減速,工商業難以生存,銀行業利差暴利引發眾怒;2,居民存款負利率嚴重;3,利率市場化期間,CPI呈下降趨勢,在非對稱降息中市場化較為理想,否則貸款企業因利率上升而歸罪於利率市場化。其核心關鍵是,利率市場化在擴大工商業盈利空間的同時,不能導致銀行利潤收縮太快而大規模倒逼。
本質而言,利率市場化是儲戶與銀行業的財富再分配;也是貸款企業與銀行間的財富再分配;原來銀行業在兩端的財富再分配中均佔優勢,市場化後則是兩端都是自由博弈。總體上有利於儲戶和貸款企業;在儲戶中有利於大資金儲戶;在貸款中有利於優質企業。它會促使資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中國經濟探大底和居民存款負利率是此次利率市場化的倒逼而來的動力所在,這是中國自身可以把握的。幸運的是,此次利率市場化啟動的時候,恰逢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糧食價格下跌,CPI一路走低,央行連續兩次非對稱降息,讓儲戶很快嚐到正利率的甜頭,而工商業也明顯感到貸款成本下降較大。
國際原油和糧食價格下跌,卻非是中國調控當局所能決定的,它本來操控在美元勢力手中,然美國在對外多重兩難目標的艱難抉擇中,選擇了對中國有利的目標。
當今美國的對外戰略競爭中正呈現多重兩難:1,擊潰歐元還是解決伊朗難題優先?由於歐元區對中東的石油依賴度低於美國,如果對伊朗開戰,美國不僅要承擔戰爭成本,還要承擔高油價成本,而歐盟會躲在美國身後喘息,這將有利於歐元絕處逢生;2,對中俄戰略聯盟,是打壓俄羅斯優先,還是遏制中國優先,如果打壓中國,則推高石油和糧食價格,導致中國CPI大漲,但這將有利於俄羅斯。
今年年初,美國決策層或許一度傾向於解決伊朗和遏制中國優先,但最近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將歐元和俄羅斯作為優先博弈目標,在歐元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美元勢力試圖再接再厲,最後迫使歐元解體,這可以解決了美聯儲背後金融寡頭的心腹大患;同時,或許在美國人看來,中俄戰略聯盟的核心是普京,要讓普京服軟,就要打壓原油價格,如果油價跌倒60美元/桶以下,普京就沒有籌碼來抗衡美國,俄羅斯內亂就比較容易;同時,如果石油價格跌破80美元/桶,中國仍不出手大量購買石油,為俄羅斯托底,則中俄戰略盟友關係難免破裂。
這可以給美國為何屢屢避免推出QE3以合理解釋——保持美元流動性相對緊縮,打壓歐元、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當然避免過高的通脹率,保持美元相對強勢,也是美國維持巨量利率衍生品和外匯衍生品泡沫不破滅的前提。
這就給了中國一個難得的機遇期:1,廉價大規模購買石油、糧食和黃金等大宗商品;2,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出現了一個難得的闖關窗口;3,鑑於美元勢力將歐元作為主攻目標,人民幣國際化也出現了一個機遇期。雖然仍難以評估人民幣國際化闖關風險有多大,但這是一個風險相對較小的時期。
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機遇窗口期不會太長。現在全球大國戰略博弈的動態性很強,如果出現了下述三種情況,美國的戰略優先目標仍可能轉向中國:1,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揭曉後,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或者新總統上任後,對中國更加強硬;2,德國同意歐洲央行實施量化寬鬆QE,直接印刷歐元買危機國債券;3,中國大量購買石油力保國際原油價格在80美元之上。那樣,美國又會將戰略的主要矛頭對準中國。
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出現的可能:1,中國須力保油價不跌破80美元(6月28日,美原油價格跌破80美元後,一天大漲9.1%頗耐人尋味),否則俄羅斯會認為中國缺乏相互支持的誠意,中俄戰略盟友關係如解體,則中國或俄羅斯都無法單獨對抗美國;2,在歐元分崩離析前的最後關頭,德國不排除同意歐洲央行實施QE,這樣歐元有獲得2- 3年時間,而美聯儲將被迫QE3,全球石油糧價暴漲;3,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或新總統上任,美國將度過政治搖擺期,重拾對华鹰派路線。
如果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中國,進而轉嫁危機,可能有如下幾個方法:1,與中國展開大規模貿易戰,不過鑑於大量美國在華企業可能受到報復,不會輕易出手;2,發動對伊朗的戰爭,抬高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這就要看中美誰承受通脹的能力更強。不過肯定美國也會難過,這會讓其難以決斷;3,美國與中國發生直接或代理人戰爭。直接戰爭很容易演化為世界大戰,這個代價更大;如果能夠慫恿代理人戰爭,美國更願意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越南和菲律賓軍事實力太弱,唯有日本具備堪與中國抗衡的海空軍實力,是美國理想的代理人。可以想像美國一開始會誓言與日本共進退,但一旦開戰就難說了。
遺憾的是,一些日本右翼政治家卻很容易被請君入甕(這也與日本“武士道”傳統的偏執性有關,由於日本年輕人現在精神普遍萎靡,日本最後一代擁有“武士道”血性的老人們,有可能決心為日本的大國夢做最後一搏)甘冒巨大風險而主動升級釣魚島爭端,甚至在上天的嚴厲警告——日本大地震核危機之後,仍缺乏冷靜理性的態度,這使未來圍繞釣魚島而升級的衝突將成為東亞的主要風險。
對於投資者而言,接下來的2012和2013,仍然是變化莫測動盪不堪的時期,對於國家決策者而言,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是一種理性成熟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還是穩健點好。
中日釣魚島戰爭恐難避免
中國利率市場化決心頗大
博主按:此文原首發於2012年7月8日的內部會員制《中華元戰略報告:全球戰爭風險分析》之“環球政經透視”專欄,此是首次對公眾發表。
張庭賓
7月5日,央行再次非對稱降息彰顯當局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闖關的決心。
此次非對稱降息在本人意料之中,在7月5日的《中華元鋼鐵週報》的一周焦點中,筆者寫到:“6月份CPI同比向下跌破3%,幾成定局,創下28個月來的新低。這為貨幣政策留出了降息空間,即近期央行再次降息當在情理之中。加上有可能繼續實施非對稱降息——進一步實施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對於儲戶和工商業是重大利好,然而對銀行業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原來有保障的存貸利差取消後,銀行業也就失去了最安全穩定的一塊收入,銀行競爭吸儲抬高存款利率,銀行對優質企業爭相貸款壓低貸款利率,這將迫使銀行轉向私人銀行、自營投資等較高收益和較高風險項目。
從其它國家和地區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總會帶來一次銀行業的洗牌。香港1995年利率市場化後,至2011年,銀行總數由185家減少到145家;美國自1980年開始存款利率市場化,6年中導致了1000多家,資產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存貸機構倒閉,政府和國民損失1500億美元。商業銀行總數由1980年的約1.44萬家減少到1998年的8697家,可以說是一場不太成功的市場化。
一次成功的利率市場化需要三個條件:1,經濟減速,工商業難以生存,銀行業利差暴利引發眾怒;2,居民存款負利率嚴重;3,利率市場化期間,CPI呈下降趨勢,在非對稱降息中市場化較為理想,否則貸款企業因利率上升而歸罪於利率市場化。其核心關鍵是,利率市場化在擴大工商業盈利空間的同時,不能導致銀行利潤收縮太快而大規模倒逼。
本質而言,利率市場化是儲戶與銀行業的財富再分配;也是貸款企業與銀行間的財富再分配;原來銀行業在兩端的財富再分配中均佔優勢,市場化後則是兩端都是自由博弈。總體上有利於儲戶和貸款企業;在儲戶中有利於大資金儲戶;在貸款中有利於優質企業。它會促使資源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中國經濟探大底和居民存款負利率是此次利率市場化的倒逼而來的動力所在,這是中國自身可以把握的。幸運的是,此次利率市場化啟動的時候,恰逢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糧食價格下跌,CPI一路走低,央行連續兩次非對稱降息,讓儲戶很快嚐到正利率的甜頭,而工商業也明顯感到貸款成本下降較大。
國際原油和糧食價格下跌,卻非是中國調控當局所能決定的,它本來操控在美元勢力手中,然美國在對外多重兩難目標的艱難抉擇中,選擇了對中國有利的目標。
當今美國的對外戰略競爭中正呈現多重兩難:1,擊潰歐元還是解決伊朗難題優先?由於歐元區對中東的石油依賴度低於美國,如果對伊朗開戰,美國不僅要承擔戰爭成本,還要承擔高油價成本,而歐盟會躲在美國身後喘息,這將有利於歐元絕處逢生;2,對中俄戰略聯盟,是打壓俄羅斯優先,還是遏制中國優先,如果打壓中國,則推高石油和糧食價格,導致中國CPI大漲,但這將有利於俄羅斯。
今年年初,美國決策層或許一度傾向於解決伊朗和遏制中國優先,但最近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將歐元和俄羅斯作為優先博弈目標,在歐元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美元勢力試圖再接再厲,最後迫使歐元解體,這可以解決了美聯儲背後金融寡頭的心腹大患;同時,或許在美國人看來,中俄戰略聯盟的核心是普京,要讓普京服軟,就要打壓原油價格,如果油價跌倒60美元/桶以下,普京就沒有籌碼來抗衡美國,俄羅斯內亂就比較容易;同時,如果石油價格跌破80美元/桶,中國仍不出手大量購買石油,為俄羅斯托底,則中俄戰略盟友關係難免破裂。
這可以給美國為何屢屢避免推出QE3以合理解釋——保持美元流動性相對緊縮,打壓歐元、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當然避免過高的通脹率,保持美元相對強勢,也是美國維持巨量利率衍生品和外匯衍生品泡沫不破滅的前提。
這就給了中國一個難得的機遇期:1,廉價大規模購買石油、糧食和黃金等大宗商品;2,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出現了一個難得的闖關窗口;3,鑑於美元勢力將歐元作為主攻目標,人民幣國際化也出現了一個機遇期。雖然仍難以評估人民幣國際化闖關風險有多大,但這是一個風險相對較小的時期。
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機遇窗口期不會太長。現在全球大國戰略博弈的動態性很強,如果出現了下述三種情況,美國的戰略優先目標仍可能轉向中國:1,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揭曉後,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或者新總統上任後,對中國更加強硬;2,德國同意歐洲央行實施量化寬鬆QE,直接印刷歐元買危機國債券;3,中國大量購買石油力保國際原油價格在80美元之上。那樣,美國又會將戰略的主要矛頭對準中國。
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出現的可能:1,中國須力保油價不跌破80美元(6月28日,美原油價格跌破80美元後,一天大漲9.1%頗耐人尋味),否則俄羅斯會認為中國缺乏相互支持的誠意,中俄戰略盟友關係如解體,則中國或俄羅斯都無法單獨對抗美國;2,在歐元分崩離析前的最後關頭,德國不排除同意歐洲央行實施QE,這樣歐元有獲得2- 3年時間,而美聯儲將被迫QE3,全球石油糧價暴漲;3,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或新總統上任,美國將度過政治搖擺期,重拾對华鹰派路線。
如果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中國,進而轉嫁危機,可能有如下幾個方法:1,與中國展開大規模貿易戰,不過鑑於大量美國在華企業可能受到報復,不會輕易出手;2,發動對伊朗的戰爭,抬高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這就要看中美誰承受通脹的能力更強。不過肯定美國也會難過,這會讓其難以決斷;3,美國與中國發生直接或代理人戰爭。直接戰爭很容易演化為世界大戰,這個代價更大;如果能夠慫恿代理人戰爭,美國更願意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越南和菲律賓軍事實力太弱,唯有日本具備堪與中國抗衡的海空軍實力,是美國理想的代理人。可以想像美國一開始會誓言與日本共進退,但一旦開戰就難說了。
遺憾的是,一些日本右翼政治家卻很容易被請君入甕(這也與日本“武士道”傳統的偏執性有關,由於日本年輕人現在精神普遍萎靡,日本最後一代擁有“武士道”血性的老人們,有可能決心為日本的大國夢做最後一搏)甘冒巨大風險而主動升級釣魚島爭端,甚至在上天的嚴厲警告——日本大地震核危機之後,仍缺乏冷靜理性的態度,這使未來圍繞釣魚島而升級的衝突將成為東亞的主要風險。
對於投資者而言,接下來的2012和2013,仍然是變化莫測動盪不堪的時期,對於國家決策者而言,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是一種理性成熟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還是穩健點好。
2012年7月9日
取消限購和土地紅線將釀中國大亂
2012-07-09 08:32
取消限購和土地紅線將釀中國大亂
張庭賓
堅持樓市限購限貸是避免中國遭遇金融危機的底線;堅持18億畝紅線是避免中國遭遇社會動蕩的底線。但它們都是治標,治本之策還在地方政府民主化,否則源於地方既得利益對樓市調控的反彈會越來越激烈,中央政府最後就會坐在火山口上!
最近,房地產限購和限貸、18億畝土地紅線政策遭到新一輪的衝擊。
此次激起爭議的是一位知名教授,他的邏輯如下:1,房地產是可以拉動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行業,所以我建議要取消限購和限貸政策。限購和限貸政策即不合理也不合法,因為它限制了消費者的自由購買的權利,而且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侵犯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 2,如果取消限購和限貸,房地產再演上漲行情怎麼辦呢?增大土地供給,這就要取消18億畝土地紅線。而為打破18億畝紅線,就要進行土地私有化產權改革。
這個思路並無新意,即一切交給市場,市場就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以此言論為契機,社會上再度湧起取消限購限貸、18億畝土地紅線和土地私有化的輿論熱潮。
此種觀點的背後,原因可能有三個:1,的確信仰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2,因為受既得利益者影響;3,知道取消限購、土地紅線及土地私有化的惡果,還要力促,就要造成官商暴斂,民怨沸騰,民食之天塌下來,造成中國社會大亂。
市場並不是萬能的
本人最願意相信他們的確是亞當Ÿ斯密的信徒,在當今中國主要是市場基礎功能發揮不到位,官僚壟斷是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他們是有其積極意義,也更容易贏得商人喝彩的。但是,這並不構成其立論的充分依據。
首先,市場並不是萬能的,這在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再次得到驗證,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幾乎取消了對金融業的一切限制,致使金融機構不斷弱肉強食,大到不能倒;金融創新不受遏制,實體經濟反受剝削;無數最有才華的精英們製造出高達60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它們在危機後的新名字叫金融垃圾。危機之後,美國對於華爾街的反思是加強監管,奧巴馬總統醞釀推出《金融監管法案》,結果在金融寡頭的軟抵抗下不了了之。再追溯100多年前,1890年美國出台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就是對市場自由競爭導致寡頭壟斷的糾錯。
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因此,把中國房地產的一切交給市場,並不能得出所有問題迎刃而解的結論。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回到現實中,中國房地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從房產本身,它有雙重功能——基本居住需求和投資投機需求。此前,中國樓市的主要挑戰是,由少數人投資投機需求炒作,極大推高了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居住成本,以至於他們無法承受;從樓市博弈的利益主體而言,地方政府、地產商、投機者和銀行構成了炒作推高樓價的利益共謀。即共同推高樓價逼迫為滿足基本居住需求不得不買房的人接盤。
放縱推高房價利益共謀後果嚴重
簡言之,如果任由推高房價的利益共謀方肆意妄為,其結果只有一個,投機投資者即將房價推到徹底瘋狂,在最高峰將其轉嫁給基本居住需求者,而後反向做空,導致房價大幅暴跌,製造國民負資產悲劇。 1990年日本金融危機和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都製造了這樣悲慘事件,不僅千萬人財富夢想破滅,金融系統也遭受重大衝擊。特別是日本金融機構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恢復元氣。因此,在2009年10月19日,本人就撰文《房地產泡沫已成中國人財富頭號威脅》,闡述必須嚴厲樓市調控的道理。
限購與限貸是現有條件中避免中國樓市重蹈日本覆轍的最有效手段。其思路也是很清楚的,即通過銀行信貸調控,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遏制投機投資需求,本質上是遏制少數人利用市場大幅跌宕剝奪多數人的財富積累。如果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這很合理;當然如果站在地方政府和投機者角度,這當然不合理。至於合法性,如果說政府要求開發商70%小戶型的確干涉了房產商經營自主權,但限貸是銀監會通過規則指導商業銀行,這並不違法。
從法理上,不能說誰想買什麼,就有買什麼的權力。且不說軍火,毒品這些不能隨便購買。即便是水,在特定環境中也不是有錢就能隨便買的。
打個比方,一群很渴的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個小水池;池中之水只夠大家喝的,可那個最有錢的人說,我把水都買下了,喝完後還要洗澡。這在崇拜市場的人眼中,有錢買水洗澡自然是合理的,可別人沒水喝,那些要渴死的人就要反對!當然最有錢的主會說,你們這些人影響我洗澡,還要鬧事,真是多餘!
中國房地產的情況類似,土地有限,能夠基本滿足國民居住就不錯了,可少數人擁有十套二十套,自己不住,就是為了投機推高房價。這就相當於那個有錢人將洗了澡的水以最高價賣給快渴死的人喝,不限制這些人貪婪自私,天理何在? !
人生而平等邏輯與特殊人類邏輯
現在最反對限貸和限購的是房地產商和一些地方官員,這些人在2005年以來中央政府樓市調控三令五申警告之下,仍然沉迷於樓市虛幻財富泡沫中,沒能在2011年的雷厲調控前及時逃脫,大多被套在其中。這些人特別希望再製造一輪大泡沫,好解套出逃;他們也最害怕全面徵收超面積房產稅。即是他們最反限貸限購和房產稅。
如果這些人圖謀實現,那麼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1,樓價瘋狂到極致,更多的官僚地產商變現出逃,財產轉移國外,而百姓被迫以最貴的價格購買並喝他們的洗澡水,在樓市泡沫崩潰後變成負資產;2 ,樓市大泡沫雪崩,樓價大跌50%,甚至70%以上,重創中國的金融系統,中國遭遇金融危機;3,中央政府威信蕩然無存,中央集權搖搖欲墜,此消彼長下,外部干涉和內部分裂勢力更有力量;4,在樓市最後大泡沫中,更多地方官員將以末路狂奔的心態,通過土地樓市更肆意揮霍,進一步激化地方政府和民眾的矛盾。總而言之,中國社會內部矛盾將全面激化,如果外部地緣政治危機同時而起,社會大亂並非危言聳聽。
至於取消18億畝紅線更不值一駁,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土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用於滿足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糧食需求重要,還是滿足少數人房地產投機奢華生活需求重要?如果出於“人人生而平等”的人道主義,那麼自然是保證糧食供應重要;但如果按照法西斯主義邏輯,那麼優秀種族或者特殊人類的投機收益奢華享樂更優先,劣等民族和人群是連吃糧食都多餘的。西方早有類似的聲音——“如果中國居民也像澳大利亞人、美國人現在這樣生活,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這個地球將無法承受。”
誠然,不能迴避地方政府壟斷並高價變賣土地是中國樓市問題的核心,但土地私有化自由買賣,並不能解決土地收益合理分配問題,反而會很快形成大地主階層,會更快加劇貧富分化,導致更多人被少數人看成多餘人類。
解決地方政府壟斷揮霍土地資源的正道是,對地方政府,至少是縣及以下政府實行民主直選,直接選舉人大代表和縣長,人代會有權對縣級政府定職能定編制定費用,有權直接選舉和罷免縣長;進而在大大降低地方政府成本的前提下,取消土地招盤掛制度,而普遍實施房產稅(在基準住房水平以上的面積徵收高的階梯稅)的製度,並將房產稅的較大比例用於建社會保障房。
總而言之,堅持樓市限購限貸是避免中國遭遇金融危機的底線;堅持18億畝紅線是避免中國遭遇社會動蕩的底線。但它們都是治標,治本之策還在地方政府民主化,否則源於地方既得利益對樓市調控的反彈會越來越激烈,中央政府最後就會坐在火山口上!
取消限購和土地紅線將釀中國大亂
張庭賓
堅持樓市限購限貸是避免中國遭遇金融危機的底線;堅持18億畝紅線是避免中國遭遇社會動蕩的底線。但它們都是治標,治本之策還在地方政府民主化,否則源於地方既得利益對樓市調控的反彈會越來越激烈,中央政府最後就會坐在火山口上!
最近,房地產限購和限貸、18億畝土地紅線政策遭到新一輪的衝擊。
此次激起爭議的是一位知名教授,他的邏輯如下:1,房地產是可以拉動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行業,所以我建議要取消限購和限貸政策。限購和限貸政策即不合理也不合法,因為它限制了消費者的自由購買的權利,而且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侵犯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 2,如果取消限購和限貸,房地產再演上漲行情怎麼辦呢?增大土地供給,這就要取消18億畝土地紅線。而為打破18億畝紅線,就要進行土地私有化產權改革。
這個思路並無新意,即一切交給市場,市場就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以此言論為契機,社會上再度湧起取消限購限貸、18億畝土地紅線和土地私有化的輿論熱潮。
此種觀點的背後,原因可能有三個:1,的確信仰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2,因為受既得利益者影響;3,知道取消限購、土地紅線及土地私有化的惡果,還要力促,就要造成官商暴斂,民怨沸騰,民食之天塌下來,造成中國社會大亂。
市場並不是萬能的
本人最願意相信他們的確是亞當Ÿ斯密的信徒,在當今中國主要是市場基礎功能發揮不到位,官僚壟斷是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他們是有其積極意義,也更容易贏得商人喝彩的。但是,這並不構成其立論的充分依據。
首先,市場並不是萬能的,這在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再次得到驗證,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幾乎取消了對金融業的一切限制,致使金融機構不斷弱肉強食,大到不能倒;金融創新不受遏制,實體經濟反受剝削;無數最有才華的精英們製造出高達60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它們在危機後的新名字叫金融垃圾。危機之後,美國對於華爾街的反思是加強監管,奧巴馬總統醞釀推出《金融監管法案》,結果在金融寡頭的軟抵抗下不了了之。再追溯100多年前,1890年美國出台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就是對市場自由競爭導致寡頭壟斷的糾錯。
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因此,把中國房地產的一切交給市場,並不能得出所有問題迎刃而解的結論。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回到現實中,中國房地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從房產本身,它有雙重功能——基本居住需求和投資投機需求。此前,中國樓市的主要挑戰是,由少數人投資投機需求炒作,極大推高了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居住成本,以至於他們無法承受;從樓市博弈的利益主體而言,地方政府、地產商、投機者和銀行構成了炒作推高樓價的利益共謀。即共同推高樓價逼迫為滿足基本居住需求不得不買房的人接盤。
放縱推高房價利益共謀後果嚴重
簡言之,如果任由推高房價的利益共謀方肆意妄為,其結果只有一個,投機投資者即將房價推到徹底瘋狂,在最高峰將其轉嫁給基本居住需求者,而後反向做空,導致房價大幅暴跌,製造國民負資產悲劇。 1990年日本金融危機和1997年香港金融危機都製造了這樣悲慘事件,不僅千萬人財富夢想破滅,金融系統也遭受重大衝擊。特別是日本金融機構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恢復元氣。因此,在2009年10月19日,本人就撰文《房地產泡沫已成中國人財富頭號威脅》,闡述必須嚴厲樓市調控的道理。
限購與限貸是現有條件中避免中國樓市重蹈日本覆轍的最有效手段。其思路也是很清楚的,即通過銀行信貸調控,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遏制投機投資需求,本質上是遏制少數人利用市場大幅跌宕剝奪多數人的財富積累。如果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這很合理;當然如果站在地方政府和投機者角度,這當然不合理。至於合法性,如果說政府要求開發商70%小戶型的確干涉了房產商經營自主權,但限貸是銀監會通過規則指導商業銀行,這並不違法。
從法理上,不能說誰想買什麼,就有買什麼的權力。且不說軍火,毒品這些不能隨便購買。即便是水,在特定環境中也不是有錢就能隨便買的。
打個比方,一群很渴的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個小水池;池中之水只夠大家喝的,可那個最有錢的人說,我把水都買下了,喝完後還要洗澡。這在崇拜市場的人眼中,有錢買水洗澡自然是合理的,可別人沒水喝,那些要渴死的人就要反對!當然最有錢的主會說,你們這些人影響我洗澡,還要鬧事,真是多餘!
中國房地產的情況類似,土地有限,能夠基本滿足國民居住就不錯了,可少數人擁有十套二十套,自己不住,就是為了投機推高房價。這就相當於那個有錢人將洗了澡的水以最高價賣給快渴死的人喝,不限制這些人貪婪自私,天理何在? !
人生而平等邏輯與特殊人類邏輯
現在最反對限貸和限購的是房地產商和一些地方官員,這些人在2005年以來中央政府樓市調控三令五申警告之下,仍然沉迷於樓市虛幻財富泡沫中,沒能在2011年的雷厲調控前及時逃脫,大多被套在其中。這些人特別希望再製造一輪大泡沫,好解套出逃;他們也最害怕全面徵收超面積房產稅。即是他們最反限貸限購和房產稅。
如果這些人圖謀實現,那麼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1,樓價瘋狂到極致,更多的官僚地產商變現出逃,財產轉移國外,而百姓被迫以最貴的價格購買並喝他們的洗澡水,在樓市泡沫崩潰後變成負資產;2 ,樓市大泡沫雪崩,樓價大跌50%,甚至70%以上,重創中國的金融系統,中國遭遇金融危機;3,中央政府威信蕩然無存,中央集權搖搖欲墜,此消彼長下,外部干涉和內部分裂勢力更有力量;4,在樓市最後大泡沫中,更多地方官員將以末路狂奔的心態,通過土地樓市更肆意揮霍,進一步激化地方政府和民眾的矛盾。總而言之,中國社會內部矛盾將全面激化,如果外部地緣政治危機同時而起,社會大亂並非危言聳聽。
至於取消18億畝紅線更不值一駁,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土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用於滿足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糧食需求重要,還是滿足少數人房地產投機奢華生活需求重要?如果出於“人人生而平等”的人道主義,那麼自然是保證糧食供應重要;但如果按照法西斯主義邏輯,那麼優秀種族或者特殊人類的投機收益奢華享樂更優先,劣等民族和人群是連吃糧食都多餘的。西方早有類似的聲音——“如果中國居民也像澳大利亞人、美國人現在這樣生活,那麼我們所有人都將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這個地球將無法承受。”
誠然,不能迴避地方政府壟斷並高價變賣土地是中國樓市問題的核心,但土地私有化自由買賣,並不能解決土地收益合理分配問題,反而會很快形成大地主階層,會更快加劇貧富分化,導致更多人被少數人看成多餘人類。
解決地方政府壟斷揮霍土地資源的正道是,對地方政府,至少是縣及以下政府實行民主直選,直接選舉人大代表和縣長,人代會有權對縣級政府定職能定編制定費用,有權直接選舉和罷免縣長;進而在大大降低地方政府成本的前提下,取消土地招盤掛制度,而普遍實施房產稅(在基準住房水平以上的面積徵收高的階梯稅)的製度,並將房產稅的較大比例用於建社會保障房。
總而言之,堅持樓市限購限貸是避免中國遭遇金融危機的底線;堅持18億畝紅線是避免中國遭遇社會動蕩的底線。但它們都是治標,治本之策還在地方政府民主化,否則源於地方既得利益對樓市調控的反彈會越來越激烈,中央政府最後就會坐在火山口上!
2012年7月3日
貨幣大決戰
2012-07-02 09:05
歐盟峰會效應將是曇花一現
“望梅止渴”:默克爾是曹操嗎?
張庭賓
就像希臘在忽悠歐盟一樣,歐盟在忽悠全世界。
6月17日希臘二輪大選結果讓歐盟鬆了一口氣,以為承諾配合緊縮的新總理薩馬拉斯會讓歐元區排除一顆定時炸彈。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僅僅7天后,希臘就宣稱他因視網膜手術,醫生禁止其參加28-29號的歐盟峰會;而財政部長拉帕諾斯干脆在25日以健康原因辭職了,成為僅任4天的超級短命財長。他們的行動最好詮釋了中國成語——臨陣脫逃。
希臘新政府如此作為不難理解,不兌現希臘緊縮承諾,則無法面對“三駕馬車”,救助資金得不到;可兌現了承諾,會激起國內民怨沸騰,新政府說不定哪天就解體了。其背後則是希臘人的典型心態,既想要歐元區製度紅利,又想要歐盟救助金,還不想緊縮。人民得罪不了,“三駕馬車”得罪不起,“鴕鳥”般逃避一天是一天便很正常。天曉得希臘人還會不會玩出更絕的招術——無政府主義。
不過,且慢笑話希臘,歐洲領袖們在此次歐盟峰會上的行動也高明不到哪裡去,他們畫出了一塊塊大餅:1300億歐元的新增長計劃;新協議允許ESM基金直接救助成員國銀行,這意味著在計算政府債務時,ESM提供的貸款不需要計算在內——其最大收益者是西班牙,其商業銀行系統至少須1000億歐元救助金;3,成員國在接受ESM救助時,可以免除“三駕馬車”的嚴格緊縮監管——這為救助意大利打開了方便之門。
歐洲的領袖們皆大歡喜,似乎歐洲問題已經解決了,可以開香檳慶祝了。國際金融市場也歡天喜地——6月29日,歐元大漲了1.72%;倫敦金大漲了2.89%,倫敦銅大漲了2、52%,最誇張的是美原油,暴漲了9.1%。
如此誇張樂觀並非第一次了,2011年10月的那次歐盟峰會,當時也讓市場著實歡呼了一陣子:那次歐盟畫的餅更大——將EFSF基金由4400億歐元擴大到1萬億歐元,方法是以EFSF 20%優先保證賠付金作為擔保,希望槓桿放大4-5倍,來吸引更多主權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歐元和大宗商品一度大漲。
時間證明了這是一個詮釋中國成語“望梅止渴”的典型案例:沒有人來當著這個“冤大頭”,新興市場國家不當,私人投資者不當,特別是希臘債務重組中,私人部門的75%的債務被化為烏有之後,歐盟斬斷了自己一切從市場上大量融資的道路。時至今日,1萬億歐元規模的拯救基金計劃已經成為被市場遺忘的笑話。
“望梅止渴”典故來源於中國三國時的奸雄曹操,他以“望梅止渴”激勵疲憊的軍士抵達戰略目的地,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歐盟這一次能成為曹操嗎?
很難!曹操式的“望梅止渴”,用現代金融的用語,有點像紙上“過橋貸款”,但最後確實有了比梅子更好的結果。現在歐盟的問題是,新開出了一張張上千億的空頭支票,錢從哪裡來?自己能出得起嗎,如果出不起,誰能藉給他?
現在歐洲很差錢:促增長計劃1300億歐元;希臘救助1000億歐元;西班牙銀行救助1000億歐元,這還沒算意大利的救助需求,意大利一國的主權債規模,比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愛爾蘭的總和還多。
那麼,歐盟現在還剩多少拯救資金呢? EFSF基金目前僅剩下約2000億歐元;ESM拯救基金規模設計為5000億歐元,但這些錢由各國按比例分攤,靠發國債來籌集,也就是說這筆錢也還處於“畫餅充飢”的階段。在歐洲各國到期國債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私人部門希臘國債75%被洗劫之後,要順利發售這5000億歐元的ESM債券談何容易。
換言之,現在歐洲無論是救政府債務危機,還是救銀行業債務危機,都需要從市場中融資,是在既有市場資金蛋糕中重新劃分,此消彼長。在歐債危機更加深重,在美聯儲有意緊縮流動性的情況下,總蛋糕反而可能再縮小。
歐洲各國還有融資的一個方法,即發行結構性債券,比如其中10%是黃金資產,20%是ESM基金債券,70%是普通國債。但鑑於黃金歷來是歐洲各國央行的核心資產,估計不到山窮水盡走不到這一步。
歐元區真正增量拯救資金來源有兩個:一是以歐洲央行的名義發歐元區債券;二是歐洲央行直接印刷歐元,即QE3,以補充政府和銀行資金缺口。美國和英國早就反複使用這兩種工具了。
然而,這兩個途徑均受阻於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再堅持的底線是,在歐洲各國未能實現財政一體化之前,歐洲央行堅決不發行央行債券,更不可能直接印刷歐元。
德國人必定會堅持這條底線——倘若歐洲各國財政一體化,則歐洲一體化邁出了關鍵一步,這將不僅是德國也是歐洲的重大勝利。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拒絕歐洲央行債券和QE3,即使歐元區解體,德國也可以獨善其身;而如果放棄了這個底線,那些不負責任的國家將會把德國一步步踩到地獄當中。
或許德國人的策略是,讓歐洲各國,特別是歐豬國家的所有幻想都破滅,尤其是銀行破產威脅到所有國民利益後,才能讓這些國家放棄財政主權。
倘若德國人真這麼想,那絕對是生死一線的豪賭,因為美元勢力絕不會允許它成功——這就像一場生死時速的遊戲,德國和歐洲人在橋上要跑到對岸:財政一體化;但橋下美元勢力則在橋下不斷爆破這座橋,那麼到底是人先跑到對岸呢?還是橋被先炸掉,人跌入深淵呢?
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歐元和美元這場拳擊賽中,美國人絲毫不會手軟,可謂拳拳到肉:第一波先進攻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在歐盟用LTRO對銀行再融資回擊後,第二波對歐洲的商業銀行發難;現在歐洲人有來拯救銀行了,美元勢力會不會對國債和銀行債同時出擊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繼續觀賞這場精彩絕倫的貨幣大決戰吧!
歐盟峰會效應將是曇花一現
“望梅止渴”:默克爾是曹操嗎?
張庭賓
就像希臘在忽悠歐盟一樣,歐盟在忽悠全世界。
6月17日希臘二輪大選結果讓歐盟鬆了一口氣,以為承諾配合緊縮的新總理薩馬拉斯會讓歐元區排除一顆定時炸彈。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僅僅7天后,希臘就宣稱他因視網膜手術,醫生禁止其參加28-29號的歐盟峰會;而財政部長拉帕諾斯干脆在25日以健康原因辭職了,成為僅任4天的超級短命財長。他們的行動最好詮釋了中國成語——臨陣脫逃。
希臘新政府如此作為不難理解,不兌現希臘緊縮承諾,則無法面對“三駕馬車”,救助資金得不到;可兌現了承諾,會激起國內民怨沸騰,新政府說不定哪天就解體了。其背後則是希臘人的典型心態,既想要歐元區製度紅利,又想要歐盟救助金,還不想緊縮。人民得罪不了,“三駕馬車”得罪不起,“鴕鳥”般逃避一天是一天便很正常。天曉得希臘人還會不會玩出更絕的招術——無政府主義。
不過,且慢笑話希臘,歐洲領袖們在此次歐盟峰會上的行動也高明不到哪裡去,他們畫出了一塊塊大餅:1300億歐元的新增長計劃;新協議允許ESM基金直接救助成員國銀行,這意味著在計算政府債務時,ESM提供的貸款不需要計算在內——其最大收益者是西班牙,其商業銀行系統至少須1000億歐元救助金;3,成員國在接受ESM救助時,可以免除“三駕馬車”的嚴格緊縮監管——這為救助意大利打開了方便之門。
歐洲的領袖們皆大歡喜,似乎歐洲問題已經解決了,可以開香檳慶祝了。國際金融市場也歡天喜地——6月29日,歐元大漲了1.72%;倫敦金大漲了2.89%,倫敦銅大漲了2、52%,最誇張的是美原油,暴漲了9.1%。
如此誇張樂觀並非第一次了,2011年10月的那次歐盟峰會,當時也讓市場著實歡呼了一陣子:那次歐盟畫的餅更大——將EFSF基金由4400億歐元擴大到1萬億歐元,方法是以EFSF 20%優先保證賠付金作為擔保,希望槓桿放大4-5倍,來吸引更多主權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歐元和大宗商品一度大漲。
時間證明了這是一個詮釋中國成語“望梅止渴”的典型案例:沒有人來當著這個“冤大頭”,新興市場國家不當,私人投資者不當,特別是希臘債務重組中,私人部門的75%的債務被化為烏有之後,歐盟斬斷了自己一切從市場上大量融資的道路。時至今日,1萬億歐元規模的拯救基金計劃已經成為被市場遺忘的笑話。
“望梅止渴”典故來源於中國三國時的奸雄曹操,他以“望梅止渴”激勵疲憊的軍士抵達戰略目的地,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歐盟這一次能成為曹操嗎?
很難!曹操式的“望梅止渴”,用現代金融的用語,有點像紙上“過橋貸款”,但最後確實有了比梅子更好的結果。現在歐盟的問題是,新開出了一張張上千億的空頭支票,錢從哪裡來?自己能出得起嗎,如果出不起,誰能藉給他?
現在歐洲很差錢:促增長計劃1300億歐元;希臘救助1000億歐元;西班牙銀行救助1000億歐元,這還沒算意大利的救助需求,意大利一國的主權債規模,比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愛爾蘭的總和還多。
那麼,歐盟現在還剩多少拯救資金呢? EFSF基金目前僅剩下約2000億歐元;ESM拯救基金規模設計為5000億歐元,但這些錢由各國按比例分攤,靠發國債來籌集,也就是說這筆錢也還處於“畫餅充飢”的階段。在歐洲各國到期國債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私人部門希臘國債75%被洗劫之後,要順利發售這5000億歐元的ESM債券談何容易。
換言之,現在歐洲無論是救政府債務危機,還是救銀行業債務危機,都需要從市場中融資,是在既有市場資金蛋糕中重新劃分,此消彼長。在歐債危機更加深重,在美聯儲有意緊縮流動性的情況下,總蛋糕反而可能再縮小。
歐洲各國還有融資的一個方法,即發行結構性債券,比如其中10%是黃金資產,20%是ESM基金債券,70%是普通國債。但鑑於黃金歷來是歐洲各國央行的核心資產,估計不到山窮水盡走不到這一步。
歐元區真正增量拯救資金來源有兩個:一是以歐洲央行的名義發歐元區債券;二是歐洲央行直接印刷歐元,即QE3,以補充政府和銀行資金缺口。美國和英國早就反複使用這兩種工具了。
然而,這兩個途徑均受阻於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再堅持的底線是,在歐洲各國未能實現財政一體化之前,歐洲央行堅決不發行央行債券,更不可能直接印刷歐元。
德國人必定會堅持這條底線——倘若歐洲各國財政一體化,則歐洲一體化邁出了關鍵一步,這將不僅是德國也是歐洲的重大勝利。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拒絕歐洲央行債券和QE3,即使歐元區解體,德國也可以獨善其身;而如果放棄了這個底線,那些不負責任的國家將會把德國一步步踩到地獄當中。
或許德國人的策略是,讓歐洲各國,特別是歐豬國家的所有幻想都破滅,尤其是銀行破產威脅到所有國民利益後,才能讓這些國家放棄財政主權。
倘若德國人真這麼想,那絕對是生死一線的豪賭,因為美元勢力絕不會允許它成功——這就像一場生死時速的遊戲,德國和歐洲人在橋上要跑到對岸:財政一體化;但橋下美元勢力則在橋下不斷爆破這座橋,那麼到底是人先跑到對岸呢?還是橋被先炸掉,人跌入深淵呢?
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歐元和美元這場拳擊賽中,美國人絲毫不會手軟,可謂拳拳到肉:第一波先進攻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在歐盟用LTRO對銀行再融資回擊後,第二波對歐洲的商業銀行發難;現在歐洲人有來拯救銀行了,美元勢力會不會對國債和銀行債同時出擊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繼續觀賞這場精彩絕倫的貨幣大決戰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