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碳金融”

“碳金融”演繹新版的“貨幣戰爭”?
作者:李帥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0-4-1


“碳金融”演繹新版的“貨幣戰爭”?
2010年4月1日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作者:李帥

  正如童話般的飄渺結局一樣,紛紛擾擾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爭論聲沉寂下來後,有關拯救全球變暖的世界性努力好似也成了個大水晶球,前景莫測。然而,大霧終不會遮住陽光,“低碳”正在深入人心,低碳時代正悄然來到。

  不容忽視的是:“碳金融”如影隨從。

  “碳本位”貨幣體系?

  於是:希拉裡戲劇性地將現金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個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基金。這其中包括布朗承諾但是還沒有“到手”的15億英鎊,以及之後增加到的60億英鎊……一場在全球範圍內購買和銷售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博弈開始了,更確切地說,一場碳金融時代的“貨幣戰爭”開始了。

  有學者認為,低碳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消費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變革,必然會導致國際金融業發生結構性革命,由“傳統金融”走向 “碳金融”。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試圖提升本幣在碳交易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日元已經在發力,澳元、加元也不甘示弱。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張茉楠認為,一國貨幣的崛起,通常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計價和結算綁定權緊密聯系,從19世紀“煤炭—英鎊”、“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約—X”,演繹了一條國際主權貨幣在能源貿易中的路徑。

  對此,也有學者預測,“碳本位”有望成為超主權貨幣的一個選擇。在未來全球的統一碳市場運行成熟、減排技術高度發達、碳減排權價值趨於穩定之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額減排量通過碳貨幣間體系的構建,有可能形成全新的“碳本位”國際貨幣體系。

  “赤道銀行”逐碳計劃

  在發展碳金融方面,渣打銀行、美國銀行、彙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做出了有益的創新試驗。新興市場機構也不甘落後,如韓國光州銀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積分,用積分可進行日常消費。

  對於中國來講,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是碳資本與碳金融的發展相對落後,目前僅在“綠色信貸”方面有所進展,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

  盡管如此,並不妨礙中國銀行業開始逐碳。

  在采訪中《中國聯合商報》記者發現,尤其以興業銀行最為先知先覺,早在2006年就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聯手推出了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的信貸品種,並於2008年10月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成為我國首家“赤道銀行”。

  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截至2009年11月末,興業銀行累計發放節能減排項目貸款187筆,累放金額137.37億元。實現在我國境內每年節約消耗標准煤851.78萬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685.34萬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COD)42.82萬噸,年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 47.25萬噸。

  另一家在碳金融領域走在前面的銀行是北京銀行。截至2009年6月末,該行綠色信貸余額已突破40億元。此外,本報 記者從浦發銀行獲悉,該銀行也於去年7月成功試水碳金融,在國內銀行界率先以獨家財務顧問方式,成功為陝西兩個裝機容量合計近7萬千瓦的水電項目引進 CDM開發和交易專業機構,並為項目業主爭取到了具有競爭力的交易價格,CER買賣雙方已成功簽署《減排量購買協議》(ERPA)。這一CDM項目成功注冊並簽發,每年將至少為項目業主帶來約160萬歐元的額外售碳收入。

  私募的“碳點”之路

  隨著全球“碳減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碳金融逐漸成為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關鍵,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為了從碳減排權中獲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收益,不僅全球開始建立碳資本與碳金融體系,碳資產越來越受到私募資本的關注。

  事實上,早在2000年,世界銀行發行了首只投資減排項目的碳原型基金,目前已經設立了8個碳基金,總額高達10億美元。自2004年以後,私人資本開始大舉投資減排項目。

  據記者了解,截至2007年底,私募資本主導的基金數量超過了政府機構或組織主導的基金,如挪威碳點公司、歐洲碳基金等都非常活躍。

  除此之外,從金融機構在碳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演變中不難發現,他們的注意力已經從最初的以配額為基礎的排放交易向減排項目融資轉變。

  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的同時,被稱為“碳資產”的減排項目正成為對衝基金、私募基金追逐的熱點。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由於碳交易市場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源於人為制造的需求,這樣供求關系影響價格的機制在碳金融中的作用很弱。碳金融產品不可避免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具有風險。但是,投資者往往以私募股權的方式在早期既介入各種減排項目,甘冒高風險的代價期待高額回報。

  用雪堆積的北極熊依然出現在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或許在哥本哈根談判的主題背後,在北極熊融化的那天,這場氣候之爭的另一面——“金融博弈”才會逐漸清晰,這場博弈能夠雙贏嗎?世人都在瞪大眼睛探尋可能的答案。從“傳統金融”到“碳金融”之間,有一個全球大舞台,正演繹著“錢與錢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