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全球通脹觸發器
作者:羅納德·麥金農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4-23
羅納德•麥金農
1971年、2003年和2010年有什麼共同之處?那就是,每當美國出台寬鬆貨幣政策,當時的美元都是疲軟的。例如,1971年8月戲劇性的“尼克松衝擊”,當時其他工業國家的貨幣都不得不對美元升值。在那三年裡,美國利率很低,市場預測美元將進一步貶值,導致大規模“熱錢”從美國流出。當時世界和現在一樣,實行美元本位制,大多數外貿商品均以美元結算。因此,在那三年,外國央行大肆干預匯市,吃進美元,防止美元進一步貶值,避免失去相對於其鄰國的國際競爭力。
任何美元本位制的“外圍”國家央行,一旦他們發行基礎貨幣吃進美元,其國內利率被迫下降,同時引發國內通脹壓力。這些央行可能都會嘗試對沖這種貨幣擴張,管制資本流入,但這些措施很難付諸實施。上世紀70年代,這些進行貨幣擴張的“外圍”國家包括:發行歐元之前的西歐國家,以及加拿大和日本;而今天這些國家更多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亞洲市場(例如中國、印度等),以及拉丁美洲國家(例如巴西、墨西哥等)。如果大部分“外圍”國家央行同時擴充信貸,將引發全球通脹氾濫。
在增強的通脹預期之下,主要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得更快,因為投機者更容易在有組織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競投多頭。除石油之外,從1971年到1973年,主要大宗商品的美元價格暴漲。巧的是,這發生在預計產生的1971年“尼克松衝擊”之後。從2003年到2004年發生了所謂“格林斯潘-伯南克衝擊”,當時主要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聯邦基金利率僅為1%,降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隨後(在美國政府的鼓勵下),美元開始貶值。
現在出現了“伯南克衝擊”,即2008年9月之後,美聯儲將美國短期利率定於實際為零。隨後在2010年,美聯儲實施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壓低長期利率。從2009年到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價格再次飆升。僅在2010年,《經濟學家》雜誌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中的所有項目均上漲33.5%,而工業原料部分上漲高達37.4%。
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將產生新一輪衝擊,未來十年,全球將出現更長期的通脹。它們將在經濟上造成何種後果,還有待觀察。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前兩次沖擊的後果,收集有用的線索。在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中,CPI通脹加上不斷重現的失業周期,以及匯率大幅波動,這些問題看來很難解決。成熟工業國家的生產力增長率大幅下跌。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出台抑制通脹政策。此舉雖然必要,但卻極其野蠻。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實行極高的利率(1981年7月,聯邦基金利率攀高至22%),最終成功消除通脹和通脹預期。隨著美國長期貨幣政策逐漸恢復信譽,曾於70年代通脹中流出的熱錢奔湧而回,咄咄逼人。美元在外匯市場中飆升,到1984年底已被極度高估。為防止本國貨幣進一步急劇貶值,外國央行被迫拋售美元,同時收縮本國貨幣供給。在風暴中心,高利率和高匯率美元,以及里根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造成美國貿易赤字大幅增加,尤以製造業為主。結果,從1982年到2003年,全球經濟衰退,美國出現了“銹碗”地區,特別是在中西部的工業帶。
從2003年到2004年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利率衝擊,以及最後持續到2008年上半年的美元疲軟,製造了所謂的“泡沫經濟”。從2003到2004年,主要大宗商品價格開始顯著上漲,在漸趨平緩之後,又在2007年激增,直至2008年上半年到達頂峰。但經濟上最大的泡沫出現在房地產市場——包括商品房和住宅。由於抵押貸款利率較低,而且在對抵押質量缺少約束性規則的情況下,自2003年初至2006年中,美國平均房價漲幅超過50%,結果出現不可持續的建築熱潮。英國、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國紛紛響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泡沫主要在2008年下半年破滅。但是,壞賬殘留,特別是抵押貸款紛紛出現違約,導致2008年爆發銀行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一直延續至2009年。以上都是人們已經了解到的痛苦事實。
因此,為了穩定美國的經濟,我們從上述各個寬鬆貨幣政策連同弱勢美元的案例中,究竟可以吸取什麼教訓呢?
首先,拍賣市場的商品價格,如主要大宗商品或外匯普遍上漲,換言之,美元日益疲軟,對美聯儲來說是個非常有用的警告。因為這是貨幣過於寬鬆的一個早期徵兆。但進入2011年,美聯儲再次對其視而不見。其次,除了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外,美國一般價格通脹只會是伴隨著長期和可變的滯後。美國的貨幣衝擊之後,熱錢流入美元本位制外圍國家,導致貨幣失控,同時較快出現一般性通脹。 2010年,中國、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等主要新興市場CPI指數已漲逾5%,而美國本土CPI指數僅增長1.2%。同樣, 1971年“尼克松衝擊”之後,1972年到1973年間,日本比美國出現更具爆炸性的通脹。但截至1979年12月,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價格指數通脹率超過13%。
美國是個主權國家,有權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然而,出於歷史的偶然性,自1945年以來,美國也是世界美元本位制的中心,而且這種制度至今仍然出人意料的強勁。因此,美聯儲選擇的貨幣政策會對鄰國產生或好或壞的深遠影響。自從1971年發生“尼克松衝擊”以來,美國決策者常常對國外的批評充耳不聞。但是,美聯儲對美元本位制外圍早期通脹警報視而不見,而且又使美國價格水平或進一步資產泡沫化的反饋效應變得遲緩,都已經使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變得更不穩定。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65期,摘自2011年3月《中國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