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18個月內遭遇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

張庭賓:中國資金流已經被國際熱錢主導
作者:張庭賓
文章發於:第一財經日報
更新時間:2011-9-5

隨著央行進一步抽緊銀根,中國商業銀行的資金流面臨枯竭。

與此前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明修棧道”不同,此次調整有著“暗度陳倉”的風格。這次央行提高的不是比例,而是提存款準備金的基數,將原來存款範圍擴大到包括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等範圍,這就像增稅擴大了稅基,商業銀行體系累計需多上繳存款準備金在9500億元左右,相當於提高了3次0.5%的存款準備金率。

這次悄悄地調整本有可能迴避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然而,正如一位​​交易員所說,之前市場預計銀行體系內的資金最多只能再承受一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按目前的情況,如果還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就意味著整個銀行體系資金面臨枯竭。因此,商業銀行難以承受,其內部人士將之公之於眾。

這種“暗度陳倉”的行為風格,對於央行系統來說,並非首次。前兩次是在購買美國國債上——

2010年2月26日,針對此前中國減持美國國債,日本持有量超過中國,影響美國國債國際信心的報導,美國財政部“撥亂反正”,修正了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數量,由原來的7554億美元增加到了8948億美元,增加了1394億美元。

2011年3月2日,美國財政部再次修正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數量,由8920億美元猛增至1.16萬億美元,大增268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解釋為,這是中國外匯管理部門在英國倫敦等地購買,原來計算在英國頭上,現在“券歸原主”。

這一次呢?由於頻繁地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大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了21.5%,商業銀行資金流接近枯竭,中小企業信貸已經乾涸,“世界工廠”已經再次面臨缺水性休克。在這種背景下,在商業銀行和民間產經對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強烈反彈之際,採用擴大存款準備金基數的方法,或許可將反對聲浪降到最低。

怎奈這一“暗度陳倉”之計未能如願,因為商業銀行資金逼近枯竭,因為中國產業經濟資金面臨涸澤,已成為無論如何也遮蔽不了的突出矛盾——即一方面央行有著極過剩的流動性,要為之支付巨額的利息;另一方面,民間產經資金鍊極度枯竭,已經奄奄一息。

然而,這只是當今中國的資金流分佈嚴重畸形的突出表現之一。在世界大國的發展史上,中國如今已表現出了前所未見的多重突出矛盾特徵:

——中國的居民儲蓄率達50%,資金嚴重剩餘,但中國民間借款利率常年達30%~50%,現在很多地區已經超過了100%;在中國製造平均毛利率僅5%~10%的情況下,借款幾乎等於“自殺”,不借款就要渴死;

——中國經濟的主體——中國製造中小企業非常缺乏流動性,中國民間百姓借款很困難,資金借用成本異常高昂。與此同時,央行有著巨量的流動剩餘,高達2.7萬億元的央票和15.4萬億元的存款準備金,一年僅利息就要支付約3400億元;

——國民缺乏社會保障資金,社保基金至2010年底僅積累餘額8566億元,人均僅657元。與此同時,中國卻藉了2萬億美元給美國政府、機構和企業,平均每個美國人借了中國4.5萬元;

——中國人借給美國企業數以千億美元的資金,中國各地再以各種超國民待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變相將中國企業的稅收轉移給外資;跨國公司用中國借出的錢來再收購中國企業股權;

——中國自身資本嚴重剩餘,流動性嚴重氾濫,人民幣升值政策卻吸引巨量國際熱錢前來投機套利,2005年7月匯改前投機中國的熱錢,現在的無風險套利收益已經超過40 %,更何況它們不會呆在銀行里,在投資市場上,以純熟的市場操作力不斷清洗剛剛啟蒙的金融投資者……

以上種種的弊端,一言以蔽之:中國人資金財富借出收益最小化,乃至是嚴重的負收益;反之,借入時是資金最緊缺,負擔最大化,高利貸往往成為中國企業喪失所有權的絞索。

與此同時,美國人、美國企業借入資金成本最小化,美國10年期國債不久前一度低到逼近2%,美國人一直不用還本金(因為中國購買美元債券不斷加碼),還利息是靠量化寬鬆直接印鈔票;而外商投資在中國則獲得種種超國民待遇,國際熱錢則利用其成熟市場經驗呼風喚雨。

這種畸形的現狀是怎麼形成的呢?一個源頭是外向優先經濟;二是金融系統國有、官僚化。金融系統國有、官僚化使國內金融效率十分低下,內部血梗阻;在外向優先經濟中,中國以廉價勞動力、便宜的資源價格,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出口國際市場;換得美元紙幣後,央行實行強制結售匯,積累為巨額外匯儲備,再買入美國債券;美國人獲得中國財富後,轉化為社會保障金和國民消費,用中國人的錢從中國購買商品;美國企業則用中國的錢收購控股中國企業。



在這一對中國利益嚴重不利的循環中,有幾個關鍵政策性推動:1.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將優質廉價資源優先出口美國;2.強制結售匯政策,外匯儲備可藉萬億美元給美國人社保,卻絕不可藉一元人民幣給中國社保,絕不可以大量購買儲備黃金、石油和糧食;3.人民幣不斷升值、加息而不是提高國內工資水平和資源價格。其後果不是國人,而是熱錢坐享發展主要成果;4.對熱錢流入的管制形同虛設,不能針對熱錢弱點進行有力打擊……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熱錢不斷湧入的同時,央行不斷發行央票,提存款準備金率,不斷將國民儲蓄和中國企業流動資金抽到央行“堰塞湖”中,束之高閣,並支付巨額利息。但是,央票、準備金根本束縛不了熱錢,熱錢可隨意脫離商業銀行系統,以VC、PE、高利貸等各種形式佔有國內流動性越來越大的份額,央行越是收緊銀根,熱錢獲得的民間借貸利率越高,如果中國企業還不起,就以極低的價格置換股權。

現在,必須要扭轉國民財富向國外輸送、製造業積累向金融輸送的惡性循環。如果這一趨勢不能被有力扭轉,將在18個月內遭遇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而各種經濟、金融壞消息將會在3~6個月內接踵而至。

不敢面對現實,就必然會遭遇更嚴峻的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