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古代東方哲學到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才得已證明

量子物理學與佛道的必然聯系

2008.6.25 作者:zrming

我們中學時代就學過光的干涉,光具有波粒二像性,光與粒子是同一個東西嗎?真實的粒子與真實的波存在一種怎樣的關系,如果對物理學了解,也許你會發現其中的矛盾,波爾從一種辨證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完成了量子力學的鋪墊,但是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將量子力學的光是粒子的假設撲滅了,粒子的概率性行為是導致光干涉的基本條件,那麼粒子又是怎麼成為波的呢?

波和粒子存在怎樣的關系?在霍金看來電子似乎同時經過了兩個狹縫,這樣光就形成了所謂的波動效應,而不是衍射,雖然電子是隨機打入屏幕上的,但是即使一個一個的將電子發出,屏幕上仍然會產生干涉圖像,很明顯,粒子偏離自己的跑道了,也就是形成疊加的中間地帶,如果電子是同時經過兩個地方,那麼為什麼最終出現一個地點呢?薛定鄂的貓的實驗告訴我們一個悖論,那就是貓在沒有被我們觀察前出於非死即生,非生即死的狀態,貓即活著又是死的,但當我這個觀察者用意識介入時,我們會得到一個確切的結果,不是死亡就是活著,兩種可能性在精神觀察的一瞬間轉變成一種實在,即我們在屏幕上看見的粒子,我們在電子運動時候,無法確定它的動量,它如同幽靈一般在我們周圍生生滅滅,加上狹縫時干涉就形成了,這樣干涉在狹縫中連綿不斷,物理學家認為是我們的精神決定了粒子出現的地點,在概率與無數的可能性中,我們的意識尋找並選擇到了一種可能性,這時函數波坍塌了,實在被顯現出來。在他們看來,唯物主義已經面臨破滅,實在究竟是虛幻的還是真實的呢?

對我們來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客觀一詞對不同的對像來說又是不同的,對同一件東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不同的生命形式有不同的感覺,一個桌子,一個人把它看作桌子,那麼一只青蛙,一條蛇與一只螞蟻對桌子是否也有同樣的看法呢?它們可能反映湖兩種截然不同的圖像,對他們來說客觀一詞已經不在起任何作用了,因為客觀事物在根據主體而產生改變,那麼物質本身就是對概率的解讀,或者對可能性的選擇,這種選擇完全根據自身條件來確認的,因此只是對全息信息的部分讀取,《心經》中說到: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似乎正在說明這個道理。物質只是能量的聚集,能量是物質的釋放,愛因斯坦的E=m(c平方)說明了物質無中生有的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中生有這個有趣的問題一直捆饒的我們,能量與質量是等同的狀態,就如同水與冰,在不斷轉變互相替換,反離子,虛粒子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消失,當我們捕捉到它時,才出現穩定的粒子狀態,當主觀意識不在主導自性體性時,就是空,空不代表真空,而是不生不滅,任何實在都是精神意識的借用體系,當我們的精神意識不斷改變的同時,客觀物質(色身)也在相應的改變,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境”。

在西方科學的量子場論開辟了一個科學的奇跡,在21世紀,將傳統物理學,經典力學推向了科學主義與唯物主義時代的終點,如果相對論是20時世紀的偉大奇跡,那麼量子力學則是21世紀人類認識的飛躍,將科學重新回歸到傳統的東方哲學認知上,並且在超心理學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類自身就好比感知收縮器,心靈感應,遙感,人體超常現像等超心理學研究在西方紛紛崛起,人們對自身潛力不斷的認識和發現才明白,人體超感知覺等不過是自己器官功能在提升開發的一種借用能力,道教中人能成仙人,佛教中,能成阿羅漢,成佛。當我們重新認識到中華文明和東方哲學,人們就能發現,古代科學與宗教早就已經預言了現代科學的成就,而科學卻對宗教似乎視而不見,在還原論下的科學時代的實證主義開始發展科學技術革命,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而當科學發展的時候,卻發現證實的不過只是在宗教裡曾經的言語。

釋迦牟尼在2500年前對著一杯清水觀其便說,其有千千蟲,直到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才得已證明,認識能力不是科學實證能夠得到的,理性是一種工具,並不是真實認識,禪宗中的三昧禪定,可以將定力,來化解境像,當然這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佛教的六足神通也是真實存在的,西方科學稱作特異功能研究,佛教不主張揚神通,密宗沒有推神通,是因為人類的道德因素與心性上沒有達到要求,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用“核能”來戰爭一樣,也有可能像嘲笑宗教一樣嘲笑未知領域使其停止不前或者滅亡,對於人類整體認識來說,總是憑借自己的經驗感覺來判斷事物,而經驗卻不能代表認識能力,經驗可能產生某種感知,也許是一種共知,這些共知只是在時代背景與理性認識上,但不能帶來整體感悟,西游記本身是一部佛學著作,裡面有個猴子,名悟空,悟空是佛教用詞,當我們能悟得空性時候,我們也就證得,證得,不是證明,因為證明是建立在科學實證主義基礎上的,它將理性工具發揮到人類認識的極限時,就會出現悖論,科學就是建立在不斷產生的悖論中誕生與毀滅的,也就是說,科學一直處在不斷改錯的狀態中,而且不斷的崩潰在悖論的邊緣,而無不一次解決是辨證哲學思想的作用,當我們問起科學是什麼時候,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科學只不過是打開宗教的一把鑰匙。





科學需要大膽,需要謹慎,更要思辯---生命與特異


生命的誕生是個奇跡,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觀點,生命是偶然還是必然呢?這一點我們至今還未弄清楚。生命的奧妙絕不只在於是有機組織,生命的更高級形態又是什麼?

如果生命是普遍的:
也許有些生命形式不一定要擁有地球一樣的溫度與條件,可能他們更能夠適應高溫或低溫。

如果生命是偶然的:
它必須要一定的條件,那必定要像地球與太陽剛好的溫度與距離,大氣層的作用,必須要有的水或必定要有之類似地球的特征。

如果生命是普遍的,它必定是符合宇宙必然規律的,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變化的,但它們的形態不需要一樣。就像我們每個人必定經歷幼年、少年、中年、老年的必然規律,但每個人的生理性格特征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道理,也可能有與我們類似的生物。

偶然?那就是奇跡,我們就是唯一的或稀少的,生命就好比在世千年一遇的聖人與偉人一樣稀少。

生命也由原子構成,但卻不同與其他物質,是一種自組過程的形成,會受到外界刺激而發生反映,並且很有可能改變,生命會復制其本身,甚至產生意識與精神的復雜形式。它不同與一般的客觀實體,因此我們把它賦予了靈性,生靈一詞被派生了出來。

大到恆星,小到原子,它們具有物質基本的屬性,生命也由物質組成,所以擺脫不了物質屬性,如也會受到地球引力,撞擊等影響。但在像我們這樣的高等智慧生命在研究意識時,發現它並不是實在的實體,它是人腦這種實體的作用,但意識並不是人腦憑空而來的,也就是說必需由外界的物質、光、電、波等各種形式而產生,大腦只是媒介而已,它把自然非生命屬性的東西都轉化成了精神的形式。精神產生於人腦不攻自滅。

精神與意識這種看不見的形式作用著人的行為與機體。心理因素甚至可以使人的機體功能發生改變,有些心理疾病可以誘發真正的生理疾病。這些例子與理論舉不勝數。我們把精神與意識籠統的稱為了“靈魂”一詞。靈魂與身體(實體)的有效結合,我們把它稱做為一個整體,即人。精神產生歸功於人類大腦這一特殊媒介,大腦中的許多物質變化與化學變化與性質還不為人所知,就因為科學界對腦,對意識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且正還處於不成熟階段,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是大腦機制的高級形式造成的。動物沒有意識嗎?也許有,也許沒有,如果有,我們稱之為低級意識,她們是意識的低級形式,所以也不能稱之為意識,但形式相同性質低劣而已。低等生物例如花草樹木蟲魚菌等也許它們的意識就是組成人類意識的部分基礎形式。

古代東方哲學中有陰陽二元說,具有極高的哲學價值,陰陽對立且統一並彼此轉化。陰極必陽,陽極必陰。根據陰陽學說,我們把物質一分為二,即實體陽性物質與非實體陰性物質。現代科學已經發現並在研究捉摸不定的反物質,我們已經發現了在正物質背後的鏡像反物質和捉摸不定的暗物質存在。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並且具有大小、形狀、性質的客觀實體,我們稱為陽性物質,它們具有壽命也具有時空性,無論基本粒子有多小,我們都能夠捕捉到它的時空性,方位、大小、速度。陰性物質卻永遠無法確定,它甚至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穿越任何實體物質,它不具有我們可知的屬性。生命與意識是否就是陰性物質與實體物質的結合並且由陰性物質帶動意識與精神形式。

我們不知道我們細胞正在干什麼,它們的內部物質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大腦的神經遞質為什麼會這樣運動,但我們知道它們必須要由外體物質與自然條件的刺激帶動。生命形式進化的越高級,這種帶動就越頻繁越復雜,當它們到達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會形成高級屬性。生命為什麼會按照這條規律發展?為什麼它總是要向著高級形式發展?是“上帝”還是......?生命會復制自己,這就必然要壯大,然而它們遇到各種各樣的陌生環境,一些生命適應了新鮮環境的刺激適應了下來,同時也有一些生命不適應刺激或自身機能較差而被自然滅絕,在這樣的因素下,生命不斷地開始了升級過程,使得生命不斷地復雜化,並且產生了不可思議,能適應各種環境的,並且會利用規律的生物,他們具有思維與意識。他們可能被激發出內在潛能性。

當今人們還沒有發現超光速物質的存在,根據陰陽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陰性與陽性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時光變成了臨界點,光即是一種物質也是一種波,它具有陰性物質的特性,也具有物質的特性,光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速度極限,然而當陽性物質運動超越極點就必然會轉化成另一種物質形式,即陰性物質。這是物極必反的必然道理。同樣在光速下限的也必然是陽性物質。以太曾風靡一時,它被愛因斯坦作為陽性物質的襯托,但最終沒有成立並被認為是錯誤的,以太不存在,但宇宙中存在反物質和我們沒有發現的不可知物質。根據質能方程,能量是隨著質量增長的,而根據高中物理中的動能方程,我們知道質量與速度卻都是變量,能量不變那麼自變量就會發生相應變化。然而現代物理的一切基礎都是以光速為極限上的,在光速下限的經典是牛頓力學,這時能量的轉化是力的作用,因此能量就是做功,是力在距離中的作用。

愛因斯坦曾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並認為在自由空間中任何物質實體都不能以等於或大於光速的速度運動,它適用於電子,也適用於星系,實驗證明,當電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它們的質量的確有所增加。在光速不變的測定中,我們就可以理解質能方程就是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質量就是能量)。以光速不變基礎上推出了“理想實驗”短尺與鐘慢效應,在提出這些基本概念的時候,愛因斯坦並沒有闡明為什麼在觀測者相對於他所觀測的系統發生運動時該系統中的質量、長度和時間竟會有明顯的變化。他只是簡單地斷定:這些觀測乃是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的自然結果,在這個宇宙中,光速對於一切觀測者都是有限的和總是不變的。狹義相對論是一個偉大是創建,但它卻只建立在已有的物質體系中。如果假使光速可以無限加速,在質量不變時,能量可以隨推動力而增加,那麼質量與光速總是反比例的,在物質達到光速時,物質縮小變為零的臨界狀態從而具備的二像性,當物質速度越過了臨界點,物理事件就不在有作用了,這時物質也隨著超光速的變化變的無限小,陰性物質創生。

當今人類使用的能和各種功能,動能、勢能、光能、電磁能都出自於陽性物質身上,在陽性物質世界裡通用,我們稱它為陽性功能。眾所周知,它們的變化規律服從於現代數理定律。而近代或許古代也就曾有過,那便是近代發現且解釋不了的功能,不受近代物理定理約束的功能。氣功與一些靈異現像常被心理學家稱為人體特異功能,並且在近代科學界引起了波動,被創立並叫做超心理學,但是科學界卻普遍對此極力反對,雖然在西方一些功能作用實驗中,實驗的宏觀結果令許多心理學家深信不已,然而在科學嚴謹的驗證下卻顯出不精確,因此不能被列為一門科學,甚至被一些懷疑派科學家列為偽科學。科學往往重視見解陽性物質,必須精確與嚴謹,但他們卻從來不知道陰性物質的存在,並把一些我們不可解釋不合常理概念的事物否定掉。這是人類的不幸。人的潛能是無限大的,人體好比是宇宙的濃縮,在心理療法中的催眠術可以激發出人體的潛意識和人體內在潛能,在催眠過程中人可以變成石頭和鳥,這並不是在說笑,深度的催眠能讓人的潛意識和意志力充分的暴露出來,使人做到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事情。美國很早就開始著眼研究超自然現像,並且也在軍事上運用過功能人,但他們仍以不精確的數據與不穩定性來告終,他們不是沒有得到可重復驗證就是對驗證結果感到不滿意,雖然首次實驗是理想的。理由是他們不能建立起精確並且符合邏輯的嚴謹理論。

但這並沒有結束,它仍被一些心理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關注著,實驗並不是不能再驗證就被證偽的,就像人類產生的靈感是在特定的環境與時間被激發的一樣。然而在相同時間並不一定被證實有下次,靈性的事物並不像物理定律一樣每時每刻都可論證檢驗。我們在練氣功、冥想、愈加等靜態運動過程時完全不是人類的意識作用在其中,但它們卻可以激發出人類的某種不正常的能力,深層次的氣功能改變生物場的性質,氣功也就是微型特異。我們的生命總是在向高級形式進化的,在經過了無意識、意識,是否會進入超意識,如果傳說的UFO存在,那必定是具有駕御陰性物質與陽性物質的靈性生物的。並且能超越時空的限制來到我們的地球上,所以他們可以表現的飄忽不定,甚至可能用意念與人直接形成意識溝通。我們對陰性物質的認識是否會導致我們向更高的意識層次發展,在擺脫了物質欲望的動物基本性後成為更高層次的靈性動物呢?

(有人會問:這是你想像力太豐富了吧!你既然可以把物質分為陰性和陽性也可以把世界分為陽間和陰間什麼的,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你靠什麼立足,是陰陽論嗎?你可以任意展開,你可以把精神與物質分在不同的區間,但這些思辯毫無證實可言。)

我想以下可以初步作為科學理論依據吧:
美國宇航局日(NASA)前公布了一張迄今為止最為精細的宇宙“嬰兒期”照片,對137億年前的宇宙作出了富含大量細節的圖像描述。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是近年來基礎科研領域最為重要的成果之一,不僅對宇宙年齡、構成等作出了更為精確的回答,並對大爆炸理論等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綜合多家媒體報道,這張照片是美國宇航局“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頭一年觀測結果的結晶,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將相關數據與其它天文觀測結果進行了比較,最終得出一些精確的測算結論:宇宙年齡約為137億年,該數據的誤差率僅為1%左右;宇宙的各構成成分中,原子只占4%,暗物質占23%,剩下的73%則全部是暗能量;此外,宇宙的幾何結構是“平坦”的,並將永遠膨脹下去。上述結果同時為驗證“大爆炸”等宇宙學基本理論提供了更准確、更有力的支撐。科學家們從這張照片中還獲得了一些令人意外的發現,比如說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可能在“大爆炸”後2億年就開始發出光芒。

以上資料也許說明科學在近代才剛剛發現暗物質與反物質的存在,但這在老子時代的哲學中就早已被預見了。科學首先也是起源與神秘事件,也是在宗教與迷信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不可證就是無,這是近代科學的疏漏,科學的可證性必然是被肯定與被接納的,但它的局限性忽略了常理不能理解的事物,而不去展開。古代人們心中的上帝神靈都是有規律可尋的,並且早就有了哲學思考,只是人們對自然現像的神秘力量不理解而產生了對它的畏懼,其實就是對宇宙的不理解,並由於還沒有科學就主觀的用於自身的想像創造了類與自己形像創造了神與上帝,其實是內心對宇宙規律的不解而必然產生的畏懼感的形式化,上帝就是宇宙規律,崇拜上帝就是對宇宙的崇拜。人類發展不能只依靠遐想,科學發展起來是人類的必然道路,它為我們解決了自然宏觀與微觀的自然事件,推動了人類生產力,人類也只是更具備理性了。

科學發展忽略了人類早期想像力的哲學因素,而有些科學獨立而從不把其他科學結合起來,往往造成抽像單一的學科來對待。科學的片面性發展往往會造成人們對環境的影響,科學顯然沒有很好的與自然規律有效的結合從而造成的難堪的結果。哲學起源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它是智慧之源,它是人們對規律的綜合,而學科都產生與其後。人們對生命的解釋永遠沒有進展,即使在多想像力也無法辦到。人們曾有想像在天空飛行,卻被早期科學證明是絕不可能的實現的,然而天上有飛翔的小鳥,只要能把握它們的運行規律就能做到,人們現在不但能在天空飛翔,而且還上了月球。人類往往想得到做得到是因為什麼呢?但還有另一些事卻是永遠不能做到的。也許科學需要大膽,需要謹慎,更要思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