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中國應限制公共開支應對通脹

謝國忠:中國應限制公共開支應對通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1:13 新華網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0日文章原題:怪獸的挑戰(作者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

中國面臨巨大的通脹挑戰,採取的措施卻不足以抑制通脹。兩次提高利率——總共提高50個基點——還遠遠不夠,不管政府的意圖如何,此舉卻反而讓儲戶緊張起來。

由於擔心貨幣價值蒸發,人們開始在內地三線城市恐慌性購買房產。這反過來又在兩個方面加劇了通脹問題。首先,這進一步提高了通脹預期和貨幣流通速度,使未來收緊貨幣政策的措施複雜化;其次,這提高了生活成本,人們會進一步要求加薪。除非政府能夠表明保持物價穩定的決心,否則人們的擔心有可能引發社會騷亂:大量儲存糧食、蔬菜和食用油等消費品。

十年來大規模的貨幣增長使經濟體系積累了巨大的隱性通脹壓力。這首先表現在土地價格的上漲。由於投機熱把錢集中在了房地產市場,貨幣增長起初並未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但是情況後來發生了變化:勞動力短缺和能源價格上漲引發基礎廣泛的通脹,而貨幣存量突然之間則變成了通脹的刺激因素。

中國的通脹挑戰背後的根本性力量是公共部門無節制開支的慾望。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財政收入是決定地方政府官員的獎懲、衡量其表現的兩個基本標準。通過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增加GDP和財政收入的目的他們都能達到。

銀行體系去年的新增貸款額是GDP的四分之一。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以及通過信託公司籌集的資金額可能達到GDP的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了公共部門。除了這筆錢之外,政府還通過稅收得到了五分之一的GDP。這裡存在重複計算的問題。房地產開發商使用同一筆錢買地和納稅:兩者都算在政府的分類賬上。儘管如此,公共部門仍通過自己的消費能力控制著近一半的GDP。

發達國家的大部分政府收入都是用於再分配,通過提供社保、醫保或教育的方式進行。但是,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支出卻不多。公共部門擁有的巨大財力主要用於投資或公共消費。不管怎麼看,公共部門開支似乎都在中國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是中國長達30年的經濟繁榮背後的兩支推動力量。政府開支在很大程度匕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經濟資源集中於公共部門對國家有利。但是,集中的程度多大才算過度了呢?通貨膨脹表明已經過度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