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美國正在醞釀發動全球高糧價危機

美國正在醞釀發動全球高糧價危機

2011-01-07

美國糧食霸權是世界糧食危機的總根源

賈林州

美國的糧食霸權是世界糧食危機的總根源。

糧食霸權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自1970年代以來,糧食外交和構建美國主導的糧食霸權逐步走向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地位。美國糧食戰略的製訂者,前國務卿、國家安全助理基辛格曾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這實質上是美國金融帝國稱霸全球的地緣政治總綱領。
其戰略意圖在於,簡單來說,就是要依靠美國在全球超強的軍事、科技、經濟和地緣政治實力,來保障美國可以控制全球的石油、糧食等重要戰略資源,從而為美元的全球商品定價權和鑄幣權實現支撐,最終維繫美元金融帝國。石油、糧食與美元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黃金三角。維持黃金三角,則是美國全球地緣政治實踐的基本原則。
美國全球戰略的指導性文件,是1974年基辛格親手起草的《國家安全備忘錄第200號》,其標題是《世界人口增長對美國國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響》。五角大樓後來稱這一計劃為“全方位優勢”。文件的目的非常清楚:“人口增長對全球政治經濟生活最基本的影響之一是人口增長與糧食的關係。當這種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出現短缺的時候,人口、國家資源、環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穩定問題就會交織在一起。”即制訂全球人口過快增長下,如何控制全球戰略資源,以保持美國的全球利益與霸權。在這一文件指導下,美國後來利用包括生物武器在內的手段,在世界各國製造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長的勾當。

美國如何壟斷世界糧倉

為了壟斷世界糧倉,建立糧食霸權,美國借助或實施了綠色革命和轉基因革命、長期巨額農業補貼政策和新能源革命等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綠色革命與轉基因革命。綠色革命是195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主導的以化肥、農藥和高產種子應用為標誌農業技術革命。它客觀了大幅度增加了糧食產量,但是也使農業成為石油化學農業,能源成本所佔總成本比重已經超過60%,主要包括化肥、農藥和石油驅動的機械的能耗;更重要的是,這使美國彈藥原料生產商轉為化肥農藥生產商(氮是高能炸藥和化肥的基礎原料),並直接形成了對世界雜交種子專利、農藥專利的壟斷,這些公司包括標準石油、陶氏、杜邦(先鋒良種)和孟山都(迪卡)等。
雜交種子的壟斷為轉基因革命鋪平了道路。二十世紀末,在美英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轉基因革命席捲世界農業,孟山都、先鋒、迪卡、陶氏益農四家公司幾乎完全壟斷了轉基因專利,由於轉基因種子具有選擇性抗病、蟲害、高產等特點,這些轉基因集團從而又進一步整合了世界農藥、化肥市場,從而成為全球壟斷的農業綜合企業。
其次,是長期實施巨額的農業補貼政策。美國農業經營規模天然具有規模優勢,但這遠不及美國的農業補貼重要。美國的農業補貼制度從大蕭條時期的1933年就開始,當年通過《農業調整法》,開始逐步建立平倉制度以平穩農產品價格。 1985年美國《農業安全法案》之後,每年達近105億美元。 1980~2001年,美國對農業直接補貼達到2341.49億美元。從1999年,美國農業年均補貼進入200億美元時代。隨著日歐等對農業補貼的加強,2002年的《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計劃未來六年內財政支持達到1185億美元。 2008年《農業法案》對補貼再次強化,達到史無前例的2900億美元。
美國農業補貼相當於為農產品提供了價格優勢。 2000年,美國對小麥補貼為每噸45美元(合成人民幣370 元),對玉米為每噸27美元(合人民幣220元),分別相當於當年糧食價格的約30%和25%。也就是說,美國的小麥和玉米從政府補貼中獲得的相應的價格空間和比較優勢。實際上,中美之間的農業競爭在本質上已經演變為小農生產與美國財政部的競爭。
結果是,雖然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長期低於美國,但是美國農產品長期以低於其成本價進行傾銷,使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因長期低於國際農產品價格,而不僅沒有競爭力,而且還糧食安全都開始面臨威脅。
最後,是新能源革命。 2005年布什政府簽署《2005年國家能源政策法》,2007年1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能源獨立和安全法案》,以謀求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增加生物能源的利用份額。根據這項法案,美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前將生物燃料乙醇產量提高到360億加侖/年。這標誌著美國糧食戰略與石油戰略正式合流。
至此,糧食能源化,能源糧食化,糧食等價於能源。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通過美元向世界徵收鑄幣銳,進而補貼美國的農業生產和免費獲取石油,然後再通過糧食來生產汽油。石油、糧食與美元三者之間都建立了雙向的支持關係,從而重構了美國金融帝國霸權的黃金三角。美國新能源法案開啟了美國霸權的新時代,正在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當然,還包括建立糧食期貨,將糧食定價掌握在華爾街的壟斷金融資本手中。通過美國長期不懈的努力,世界農業已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組織密集型農業,世界糧食市場也是建立在美國貨幣霸權、科技、生產和銷售和服務等全方位的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壟斷的基礎之上。

美國如何製造世界糧食危機

完成了對天下糧倉的全方位壟斷,美國便有了製造世界糧食危機的能力。其基本策略是,遵守基本的經濟周期規律,先將發展中國推向工業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消耗其有限的水、耕地資源,弱化其農業競爭力,並控制和壟斷其糧食安全。等經濟周期末期,工業化國家面臨資源品價格暴漲的痛苦,而其則可以坐收利潤向產業鏈上游轉移和農業長期投入負債的漁翁之利,和糧食安全帶來的地緣政治溢價。
在1988~2008年二十年間,世界糧食產量從16.06億噸增至21.17億噸,年均增長1.4%。而同期糧食消費則為1.3%,低於產量增長率0.1%,但糧食供應年均增長0.9%,低於生產和浪費增長,這表明期間糧食生產增長轉化為儲備增加。但是,1998~2008年十年間,消費年均增長1.4%,比同期生產和供給增長(均為1.2%)高達0.2%。這表明,這十年間糧食消費顯著增加,數據顯示達2.67億噸,明顯高於前十年的2.21億噸。
實際上,從1999~2000年度到2006~2007年度的8年中,有7年世界糧食消費量大於產量,糧食產需缺口累計高達2.49億噸。同時,世界穀物庫消比也從2004 /2005年的23.0%下降至2007 /2008年的18. 8%。而2002~2008年間,美國乙醇汽油消耗玉米共2.88億噸,大於世界糧食缺口近0.4億噸,造成汽車與人爭糧,這才是本次世界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
更重要的是,2000年美國網絡科技泡沫破滅之後,實際上世界經濟增長周期進入後期。美國要控制資源(尤其是石油)價格暴漲帶來的風險,同時整合長期增長中面臨的各種矛盾。
2005 能源法案通過,同時在華爾街金融集團等各種因素的配合下,第二次石油-糧食雙沖擊到來。石油價格從每桶40美元暴漲到147美。能源佔成本60%以上的糧食價格也暴漲,大米價格從2004年的每噸200美元暴漲到最高1000美元以上,小麥價格由每噸150美元上漲500多美元……據報導,2008年以來,有包括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亞在內等10多個國家因為糧食短缺而發生騷亂;世界銀行警告說,墨西哥、也門等33個國家可能因為糧食價格上漲面臨社會動盪。
世界糧食危機的結果將與1970年代石油-糧食雙沖擊的結果一樣,是美國對世界地緣政治的控制能力獲得戰略性增長。

警惕糧食危機後遺症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新能源戰略是當前世界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後,是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全新理解與設計。因此,從根本上來講,世界糧食危機不過是美國全球戰略和地緣政治外交實踐的結果。
要認識到,世界糧食市場已是由美國農業產業化集團高度組織化和壟斷,由美國農業產業化集團和金融資本集團在華爾街和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進行聯合定價,由美元和美國糧商進行再分配的新格局。認識迷霧和戰略方向不明,才是我國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
世界糧食危機的可能結果是:第一,長期以來陷入工業化迷途和依賴美國糧食生存的各國在農業上更加依賴美國。第二,世界進入高油價和高糧價時代。金融危機之後,石油長期在70-80美元/桶以上徘徊,依目前的情況,筆者認為,今後石油可能很快將永久告別二位數時代,而進入三位數的百元時代。同時,世界糧價也同時告別低成本時代。第三,這樣在世界能源緊平衡的背景下,壟斷的石油利潤與農業利潤將源源不斷地流向美國,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則可能不得不在全球的工業化浪潮中競相壓低資源環境租、勞力租——這是一條走崩潰的不歸之路。
(《環球視野》第340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