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最後的泡沫

謝國忠 《財經》網絡版   [ 2008-02-28 ]

來自謝國忠搜狐博客 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大宗商品是最後一個泡沫。當各國央行接受衰退是抗擊通脹的必要成本時,這一泡沫就將破裂

中國1月通貨膨脹率升至7.1%,為11年以來最高,而美國公布的折年通脹率是4.3%,也為16年來高點。同時,美聯儲對2008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下調了0.5個百分點,僅剩1.3%2%。美國可能已經進入經濟衰退。歐盟委員會也把歐元區2008年增長率的預測下調0.4%1.8%,並將通脹率預測值提高0.5個百分點,至2.6%。美國似乎正在進入所謂的滯脹,也就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停滯同時發生。歐元區也離此不遠了。

  擁有龐大外彙儲備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其投資活動仍十分活躍。然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率今年可能會降至6.9%,而去年和2006年分別是7.8%7.7%。這些國家自2003年來的年均通脹率是3.5%,我相信今年可能超過4.5%,雖然這些國家的貨幣在升值。它們還沒有發生滯脹,但正在往那個方向走。

  這些情況,給人的感覺跟上世紀70年代很像:經濟疲軟,通脹加速,美元下跌,油價猛漲。可能有許多傑出的經濟學家都對此比較深惡痛絕。他們的反對理由是:首先,石油在當今經濟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二,各中央銀行已經吸取了應對通脹的經驗教訓。

  我也希望如此,但我不敢放心。今天的央行在制定政策時,經濟增長是排在抑制通脹之前的。他們寄望於經濟恢復後能有時間來治理通脹。但這就像是一段滑坡,央行們的做法可能會一滑到底,置身險境。經濟恢復需要時間,因此央行容忍通脹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會像70年代那樣,只有經歷一場嚴重的衰退,通脹方可治愈。就算央行現在比30年前懂得更多,他們還是可能在重蹈覆轍。

  的確,為今天的滯脹種下禍根的正是各國央行。五年前,由於擔心通貨緊縮,央行向金融系統輸出了大量流動性。這引發了資產市場的大規模膨脹,反過來刺激了需求。於是,世界經濟看起來很完美——高增長、低通脹。但資產泡沫正在一個接一個地破滅。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是第一個,信貸市場緊隨其後,然後是全球股市,現在輪到了債券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則是最後一個泡沫。在其他市場中幸存的貨幣現在湧入商品市場,引發了更大的膨脹。有可能,央行發出的所有超額流動性都會通過商品市場轉變為通脹。

  今天的種種悲哀都是由於央行放出了過多貨幣。而它們還在提議,要通過放出更多貨幣來減緩這種痛苦。這聽起來有問題。現代經濟學錯就錯在,它對經濟疲軟有一種不經大腦的膝跳反應——放松銀根。通常,如果經濟走弱,通脹會減緩。但現在的循環不一樣了:繁榮時,巨量貨幣為資產通脹火上加油,其通貨膨脹效應卻延遲了。對於走弱的經濟投放更多的錢,只會加劇通脹。

  美聯儲知道,存在著發生那種難以控制的物價——工資螺旋式通脹上升的風險,也正努力通過與市場和公眾對話來錨定通脹預期。它向公眾傳達的信息是,一旦美國經濟穩定下來,馬上就會提高利率——這就是說,它承諾你的錢會保值。但美元都已經貶值成這樣了,誰還敢聽美聯儲的話持有美元呢?這種承諾不足為信。美國經濟正為過度支出所累。對需求的刺激放慢了對削減消費和提高儲蓄的必需調整的速度。當美國經濟穩定下來以後,任何美聯儲緊縮措施都會把它推回衰退。如果那些美元持有者清楚這點並拋售美元,美國就將真的發生失控的螺旋式通脹。

  中國現在的境地頗為局促。相比之下,美國的環境更能夠承受通貨膨脹。全世界其他國家持有價值14萬億美元的美國金融資產,幾乎與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通過通貨膨脹來使紙面資產貶值,對美國經濟來說利大於弊。而且,美國的低收入群體負債更多,通脹造成的債務價值下降將令大部分美國人受益。中國則是一個淨債權國,擁有著約1.5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中國的低收入者是淨儲蓄者。通脹降低了低收入人群的購買力,也降低了他們儲蓄的價值。所以,通脹在美國可能從政治角度會受到歡迎,但在中國無疑就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中美兩國今年都會面臨通脹,但兩國將采取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中國將保持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而美國將放松銀根以刺激需求。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人民幣顯然是升值的資產。而為了避免幣值過度高企,中國不得不嚴厲控制資本流入。

  香港則面臨巨大困難。香港經濟倚賴於資本市場活動,全球熊市將使香港的增長引擎熄火,大陸緊縮的資本控制更令其雪上加霜。同時,輸入型通脹又在侵蝕香港中產階級的購買力。港島今年面臨的衰退風險很高。

  大宗商品是最後一個泡沫。越來越多種類的金融資本將湧入這個市場。這一泡沫可能規模空前,並持續至未來兩年。當各國央行接受衰退是抗擊通脹的必要成本時,這一泡沫就將破裂。這可能會在2009年底或2010年初發生。所以,你仍能享受商品市場的炙手可熱。買入黃金、白金或白銀吧,只要是有形商品就行。不過別持有太久。

作者為《財經》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