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0日

是誰攪起了石油泡沫

是誰攪起了石油泡沫? [原創 2007-12-09 17:26:00 ] 發表者: 謝國忠blog

《財經》網絡版 [2007-12-07]

  謝國忠認為,油價高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機。市場上500億美元的資本流動卻使消費者每年要為石油支付超過2萬億美元。

  【背景】盡管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正面臨經濟衰退風險,但2007年以來,油價卻不斷衝擊新高,上漲了近60%,甚至逼至100美元/桶的高位。

  專家認為,美國幾乎占世界石油消費的四分之一,或是中國石油消費的三倍。如果美國經濟衰退,即使中國和印度經濟依舊增長強勁,全球石油需求同樣會減少。但事實是,隨著次貸危機形勢日趨緊張,石油價格反而激升。這裡,弱勢的美元被當作是最大的原因。但美元貶值反映的是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而衰退將會打壓油價,油價卻還是以遠超美元貶值的速度在不斷上漲。很顯然,美元貶值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這一現像。

  那麼,油價泡沫的主因何在呢?

  本刊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油價高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機。

  他說,自2003年以來,在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原油期貨交易量已經翻了30倍。目前,市場每日總需求大概在8600萬桶左右,而期貨市場總的交易量已經是這一數字的20倍。歷史上,原油期貨是石油的買賣雙方對衝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因此,原油期貨價格應該可以反映未來原油價格的走勢,並成為判斷未來情況的有意義的信號。而現在的市場更像是20個人圍坐在一起,來猜某個人可能做什麼。目前的價格更多地反映了那些參與猜測的人的情況,而不是真正的供應和需求方。

  他說,油價在次貸危機蔓延的時候走高,中間不乏基金和投資銀行的作用,因為他們不僅交易次貸產品,同樣交易石油期貨。這些投資經理人為了彌補虧損,不得不大舉介入石油期貨交易。在這場對賭中,如果他們輸了,他們將失去豐厚的分紅和工作,但即使他們不參與,他們同樣會因為次貸損失而丟失飯碗。而一旦賭博贏了,他們將重獲桂冠。正因為有太多的投資經理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這種集體效應推動了石油價格走高。

  他指出,石油供給對價格的反應不夠敏感,也推動了石油泡沫。石油生產量的80%均出自政府控制的企業。2007年石油均價大概是1990年的4倍,而由於石油升值,石油出口國家每年獲得近9000億美元的額外收益。對於私人企業來說,不管多富裕,他們始終會想賺更多的錢。而對於政府來說,錢已經多得花不出去,因此也就缺少賺更多錢的激勵。

  投機商惟一擔心的或許就是石油需求受損。國際能源署(IEA2007年四次下調了能源需求預測至8570萬桶/天。 但石油需求的向下調整並沒有損害投機商的信心,因為他們必須從某處贏得錢,所以他們可以千方百計找到樂觀的理由並堅定自己的信心。

  多頭一直聲稱,石油資源正在逐漸消失殆盡,正因為此,石油價格才可能無視供求平衡而飆升。但是,謝國忠就此發問,石油儲備還可以支撐現在的消費水平45年,那麼石油價格為什麼要現在就開始做出反應呢?

  謝國忠說,由於技術和需求的變化具有剛性,因此即使價格下調,原油需求也難以再度上升。這將構成石油價格傾頹的基礎。當資金用盡或出現其他阻礙資金循環的因素後,石油泡沫就會破滅。在石油價格達到100美元/桶的時候,市場的流通量是實際需求的20倍,有近1700億美元每日在石油市場上交易。由於期貨市場只需投入名義價值的一部分,實際上這些投機商所支付的金額只有五分之一或者更少。這與股票市場(1萬億美元)或者外彙市場(2萬億美元)相比仍然是一個小數字。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流通量裡有多少是新的資金,有多少是來自於循環使用。

  謝國忠懷疑,絕大多數流通量均是來自於循環使用。這很令人驚訝——市場上500億美元的資本流動卻使消費者每年要為石油支付超過2萬億美元。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關於這一問題更詳盡的看法,見1210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