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謝國忠:危險信號

2009-11-25 | 謝國忠:危險信號

  謝國忠:危險信號

  來源: 《環球企業家》

經濟刺激計劃成就的不是投資,而是投機,危險的新資產泡沫正在形成

為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都投入了巨額資金。如何走出目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這成了時下的熱點話題。中央銀行的專家們認為沒有必要提高利率,他們聲稱經濟蕭條使我們不必擔心通貨膨脹。但他們立論的前提就是錯誤的—經濟蕭條並不必然意味著低通脹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滯脹”就是證明。這一輪的貨幣投放量增加主要是助長了投機行為,而沒能有效地為增加投資和消費提供信用支持。當油價再次逼近三位數的時候,投機行為已經發展到了危險的程度。這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可能會讓各國中央銀行驚慌失措,促使他們迅速調高利率,而這可能會導致又一次經濟下滑。

貨幣供應過量已經導致了新的流動性泡沫。結果是普遍的資產價格膨脹,在發達經濟體中主要反映在股票和債券市場,而在新興經濟體中滲透到經濟的方方面面,這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表面的穩定,但這種“穩定”可以說是危如累卵。由於期望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復甦,投資者樂觀情緒高漲,資產價格也應聲而起。這使得企業收支壓力減小,資產積累節奏加快,並且通過財富效應促進了消費,在短期內達到了皆大歡喜的效果。

但高企的油價卻給經濟正常恢復帶來了威脅。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通脹的預期上升,並對債券市場造成重大威脅。隨之而來的高債券收益可能促使中央銀行提高利率,以緩解人們對於通脹的擔心。如果資產價格再次轉而下行的話,人們又會開始質疑全球各大金融機構的支付能力,從而導致新的混亂。

前兩次油價突破100美元大關,都給全球金融系統和世界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在2006年,失控的油價成了壓跨美國地產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次貸危機期間,由於擔心需求下滑,油價大跌。此後,美聯儲出手救市,以應對次貸危機,避免經濟衰退為由,在2007年夏天大肆降息。由於樂觀地相信美聯儲可以拯救美國經濟,確保石油需求,油價再次快速上升。這使美聯儲的努力全部被抵消,經濟衰退步驟加快,金融衍生產品泡沫顯露無遺。此後,對需求的擔心再次促使油價暴跌。

各大中央銀行都在大手大腳地增加貨幣供應,促成資產價格膨脹,穩定世界經濟。但是這也給石油投機提供了充足的彈藥。油價泡沫跟其它泡沫有兩大不同之處,它可以瞬間影響到收入分配,還可以瞬間製造出通貨膨脹。也就是說,由於對利率上升的擔心加劇,人們會減少消費,緊縮財政收支。

  石油是製造泡沫的理想材料。即使價格飛漲,供應也不可能迅速上升—因為增加產能需要很長時間。同時消費量也不會驟降,因為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工業生產的模式都存在“粘性”。

在石油投機者的隊伍裡,早就不再是神秘兮兮的對沖基金孤家寡人。任何普通人都可以購買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獲得石油或者其它任何東西的所有權。各大中央銀行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他們就是要盡可能增加貨幣供應,促成紙幣貶值,幫助負債者。

如果你投機規模足夠大,萬一失手的時候政府會來解救你,為你降息,給你提供擔保,這樣你就可以繼續豪賭。而儲戶們省吃儉用存下以備不時之需的那點錢,到此也就成了南柯一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當對沖基金。所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就是給你這種機會。當普通民眾都被鼓動起來,拋棄紙幣,轉而選擇石油這類“硬資產”的時候,三位數的油價就遠不是空穴來風了。

我要提醒的是:等債券市場跳水的時候,趕緊離場,石油泡沫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快。

2010年經濟再次觸底的可能性已經很大。補充庫存需要和財政刺激計劃是目前經濟復甦的深層原因。到明年這次復蘇勢頭已盡的時候,西方國家消費水平能得到恢復的機率非常之低,高失業率會導致過低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對消費支出形成有力支撐。

許多分析人士都認為,只要失業率還很高,就應該持續不斷地推出經濟刺激措施。正如我以前說過的,高失業率存在的原因並不是工作崗位真的不足,而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錯位。盲目採取更多的刺激計劃只會導致通貨膨脹,帶來更多的金融風險。

當代中央銀行的專業人士對資產泡沫熟視無睹,而對貨幣刺激計劃增加就業的能力深信不疑。他們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國民經濟有時候就是需要除舊佈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