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人民幣升值並非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終極解決之道
2010年10月11日
《環球企業家》專欄
近來,美國政府和國會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之聲甚囂塵上。最主要動機還是為了應對國內的就業壓力:在即將於今年十一月進行的中期選舉中,就業問題肯定是最重要的議題。在野的共和黨可以藉此指責民主黨,而民主黨想要把責任推到中國身上,作為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這是意料之中的。儘管現在美國國會通過貿易保護措施的危險越來越大,我還是不相信他們會在年內採取實質性舉措。如果國會真通過了某種重大提案,國際股市會重挫,迫使美國國會妥協。
今年前七個月,美國商品貿易總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4.6%,但還是比2008年下降了12.1%。美國今年全年的商品貿易額有望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的商品貿易在今年前八個月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年度總額可能達到2.9萬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15%。兩國有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如果爆發貿易戰, 會造成不可估計的嚴重後果。即使僅僅是中美貿易戰發生的可能性提高,也會導致世界範圍的股市崩潰。
美國政府的目標是改善雙方貿易的平衡狀況。在今年前七個月,美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總值為1930億美元,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為486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比去年增長了36%,這一增長率高於進口增幅14個百分點:事態在向著理想的狀況發展。但今年美國的貿易逆差數額還會繼續擴大,因為它對中國的進口額已經達到了出口額的4倍。照目前的態勢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要到八年以後才能逐年縮小。
但美國對日貿易逆差的發展變化卻不能證明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1985年,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但是在此後的十年間,並沒有明顯改善雙方的貿易平衡狀況。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日元升值四倍,就會有效了:這種觀點,我們無法判定是否站得住腳。當雙方的貿易逆差問題熱度逐漸降低的時候,日本正在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儘管雙邊匯率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在與日本的貿易過程中失去的工作崗位卻從來沒有回歸美國,因為日本企業可以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
沒錯,雙邊貿易的平衡狀況確實可以通過匯率的調整來實現。在人民幣匯率高到一定程度時,中國的一些工廠將因為產量下降被迫關門。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中美貿易的平衡,這是唯一可能的選擇:中國因為無利可圖而削減生產規模,美國因為價格過於昂貴而減少進口。但這其實是兩敗俱傷的解決方案。我是想不出什麼捷徑來平衡中美貿易,所有可能的辦法都會對兩國經濟造成損害。
因為人民幣匯率並不是自由浮動,有人就據此說“人民幣匯率沒能反映市場需求。”我並不是說人民幣匯率現在被確定在了“正好”的位置,但至少,市場是肯定不會把人民幣定在現在的匯率水平。 20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泡沫期間,市場把亞洲各國貨幣的匯率推到了高位,然後又造成了1998 年亞洲各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其實這些國家的基本經濟數據,跟這些市場波動完全沒有關係。日元也是這樣,在日本經濟並沒有本質性變化的時期,日元的幣值卻總是大起大落。中國從中學到的教訓很簡單:完全讓市場去決定匯率,結果只能是災難。
短期而言,合理的見解難以主導事態發展。更多的時候,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和由此衍生的連鎖效果,會成為現實的選擇。民主黨在11月份的中期選舉中可能會面臨慘敗。眾議院議員們為了支持自己的黨派,可能會狗急跳牆地拋出一個譁眾取寵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來對付中國。但如果這一法案獲得了通過,就會在金融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從而讓參議院看到足夠充分的理由,對此法案進行否決。
中美不太可能爆發貿易戰。大部分中國出口的商品都是美國公司或者其他跨國公司的產品。中國製造的商品,零售價格會達到離廠價格的三到四倍。如果雙邊貿易聯繫被切斷,美國可能蒙受的損失將是中國的三倍。很難想像美國會採取這種兩敗俱傷的方式迫使人民幣升值,而且這也根本不會解決雙方的貿易不平衡問題。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來自於投機需求,而這類需求產生的依據之一,就是美國對中國的可能政策選擇。過去十年間,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4.5倍。我還沒見過任何一個經濟體,在這樣規模巨大的貨幣增發以後,能保證匯率不降低。現在的升值壓力並不是什麼非常嚴重的問題。而等到大家都已經放棄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內資本流出的數量將會非常驚人。那才是真正考驗中國的時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