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斯拐點:今後十年的最大拐點
謝國忠
2011-2-26
劉易斯拐點,乃中國經濟在今後十年的最大拐點,它將重新定義中國的增長模式,重新設定中國的增長潛力、消費潛力。在中國做投資,必須洞察劉易斯拐點可能帶來的危機與商機。
劉易斯理論,是發展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劉易斯(W.Arthur Lewis)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發展中國家一般擁有二元化的勞工市場——城市勞工市場和農村勞工市場。前者根據訂單、利潤決定僱人數量,生產效率較高,工資也較高。後者則是多少人都耕種同一塊地,生產率低、收入低,在那裡沒有失業,只有就業不足。經濟起飛時,城市勞工市場吸引農村勞動力,由於兩個市場間人員的流動,城市可以在不怎麼提高工資的情況下,大量增加人力資源,增長由此得以加速。當農村勞動力被耗儘後,城市勞工市場需要大幅增加工資才能請到新的工人,這個時點被稱為劉易斯拐點。
中國農民工短缺在2010年變得十分突出。筆者估計,2010年低端工人工資暴漲了近四成,而且在今後三四年會繼續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漲。其實,中國目前還沒有到農民工絕對短缺的地步,只是農民工流向發生了變化。在2005年,70.3%的農民工流向沿海地區打工,中部與西部各佔14.4%及15.0%。在2009年,隨著工廠生產線內遷和基礎設施項目啟動,中、西部出現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吸引了農民工總數的17.0%及20.3%,而留在東部打工的農民工佔比則減少至62.5%。同時,內需市場(尤其是服務業)火爆,對低端勞工需求甚殷,又搶走了沿海製造業的一批工人。農產品價格上漲,也多了一批留家務農的。
不過,劉易斯拐點離我們已經不遠了。聯合國測算,中國勞動力將於2017年進入負增長(人口於2032年進入負增長)。由於內需的迅速擴大,服務業的加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全面鋪開,筆者預計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於2014年左右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至2017年,勞工需求達到8.37億人,供應為8.19億人,就業市場淨短缺達到1760萬人,這個數目相當於美國現有勞工總數的11%,日本的25%,德國的41%。
就業市場的逆轉,對於中國經濟將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從宏觀上看,它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開始褪色;中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已差不多走到盡頭;中國長達7-8年的通縮時期,已徹底結束。從國際角度上看,製造業模式,可能面臨一次全面的調整;過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脹,也會遭遇衝擊。
從投資角度,劉易斯拐點意味著什麼?
1、以過往新興國家的經歷看,劉易斯拐點之後,低端工資無一例外地會出現一次持續的飛漲,低端消費市場迅速擴張。這種情形肯定會在中國出現。
2、工資上漲常態化,帶來通貨膨脹結構性上揚。此輪通脹之後,CPI的回落估計有限,中烈度通脹可能持續存在。
3、低端住房需求與家居改善需求大增,不過這是一個與現有房地產市場不同的新市場,建材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家具供應商的受益程度料大過開發商。
4、加大投資力度,生產流程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將明顯提高,設備製造業會受惠。這次生產線向內陸省份遷移,不僅是簡單的地理上的轉移,也伴隨著資本投入的加大。
5、外資結構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比重下降,主攻內需的海外品牌、服務供應商大量流入。
6、亞洲面臨新的洗牌,以中國作為龍頭及窗口的製造業垂直生產鏈逐步瓦解,搶占中國市場和搶奪流出中國的外資及中資成為新時尚。
過去30年,中國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它既歸功於一系列政策上的變革,也歸功於中國人的勤勞、努力,還歸功於全球化和生產外包的大趨勢,不過人口紅利因素也十分重要。中國的出口高潮、住房熱、消費提速,與上世紀50年代下半葉至60年代上半葉出生的嬰兒潮一代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今人口紅利已接近尾聲,勞動力短缺即將出現。無論喜歡不喜歡,劉易斯拐點都會如期到來,它將對今後30年的中國經濟帶來深刻的衝擊,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也許因此改寫,許多目前習以為常的營商手法、投資原則可能遭到顛覆。這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既是危,又是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