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

要像用兵一樣用好中國的錢

要像用兵一樣用好中國的錢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8-12-9
作者:戴旭


最近,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兩個關於“錢”的話題,在中國各界議論紛紛:一是中國成為美國頭號債主,由於美國銀行倒閉及美元貶值,中國已經遭受了 約#萬億人民幣的損失,還應該不應該繼續“英雄救美”的問題;二是中國緊急決定兩年內投入4萬億人民幣的固定資產投資,“強心針”打的是不是地方和時機。 這兩筆錢都是天文數字的國民財富,關於它的使用引發全民關注是很自然的:我們當初是出於什麼戰略考慮,如此大規模購買美國債券的?我們今天又經過了怎樣的 論證,決定4萬億投資方向和規模的?當代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說:抓住戰略的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的樞紐部署戰鬥。這個原理適用於所有領域。戰略的錯誤是 最根本的錯誤,因此也是應該極力避免的。筆者放幾響馬後砲,以當初使用巨額外彙的經驗教訓,作為眼下實施四萬億決策的前車之鑑。

中國巨額外匯被套已是現實。但亡羊補牢,從理論上探討一下如何使用巨額外彙的話題,仍然具有舉一反三的意義。

一是應該服務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自古不足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足謀萬世者不能謀一時。筆者認為,用錢如用兵,沒有全局的眼光和部署,就不 會安排好每一個棋子,走好每一步。事關中國現代化全局和長遠的最關鍵制約因素是什麼?一是資源,二是高技術。世界鐵礦石寡頭對中國的連續敲“砸”連普通人 都感覺到了,而高油價的黑洞吞噬了中國多少錢也是盡人皆知。這不是正常的學費,而是目光短淺的代價。外匯應該用於在全球範圍內控制資源,因此成為常識。日 本幾十年前就是這麼做的。現在日本已經入股世界最大鐵礦石公司,最大的石油公司和最大的核能公司,一舉成為世界的資源大國。美國、歐洲(還有日本)一直對 我們禁止出售武器和高端技術,我們試圖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失敗,不僅沒有在合資中拿到技術,反而大量的企業被外資控制。這方面西方和日本都可以做我們的老 師。日本從仿製西方到研製,最後登上世界技術大國行列。日本在國家崛起過程中賺到的“第一桶金”,做了這樣兩個用途,明治維新完成國家全面轉型只用了30 年,而在二戰的廢墟上第二次崛起,還不到20年。這就是戰略決策正確的結果。相比之下,我們30年改革開放積累下的錢,卻大部分“借”給了美國,結果如何 盡人皆知。如果用軍隊形容外彙的話,我們把如此一支大軍,派出去給人家做了“體面的奴隸”,沒有給國家贏得寸土,也沒有抵擋住外軍(外資)對國家的侵襲, 最後還處在被悄悄“坑殺”的境地。

二是改善國民的福利保障。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過於依靠國外市場,靠出口拉動,其中又主要以歐洲、美國和日本。可是,歐美日三方加起來的人 口,也只相當於中國國內的人口。我們既然可以為“外國人民”服務,為什麼不能為十三億中國人服務?這就是所謂的拉動內需。現在美國和西方的金融危機來了, 我們的有關專家和部門認識到需要拉動內需了,為什麼以前沒有意識到?有些人可能會說是中國人窮,無力消費。這裡面就有一個悖論:為什麼中國的外彙在世界上 是第一,而中國人人均收入卻很低?中國人既然沒有錢,為什麼不讓中國人有錢?其實,中國人並不是絕對的沒有錢,只是因為中國沒有完善的福利保障,教育、醫 療和住房消費奇高,對中國人起著釜底抽薪的“戰略威懾”作用,使他不敢花錢。如果我們能有像西方那樣的福利保障,能夠從新三座大山中解脫出來,誰不願意消 費,提高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質量呢?當然,教育、醫療和住房等民生問題的解決屬於國內改革思路調整的問題,但使用外彙的一部分,用於全面社保的建立,顯然是 從源頭上拉動內需的戰略之舉。又能把全國人民的後顧之憂解決,又能拉動內需,振興經濟,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真正落實以民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何樂而不為? 從戰略高度看,富民也是富國的基礎。

三是用以保護民族產業。中國僅購買美國的各類債券就達一萬多億美元,而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引進利用的外資,才7000億美元。這裡就有一個大問 號:外資投在中國的錢,有多少是我們藉給它們的?我們買債券,利息微不足道;他一筆資金投過來,我們的優惠政策有多少?而且外資還大量併購中國的優質資產 和大型企業,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匯源和東航。它一下子投在股市上,不僅狂賺還攪亂中國金融市場。為什麼我們的外匯不能用於保護民族企業?我們必須清 楚,工業,只有工業,才是中國現代化的唯一支撐,所謂現代化,就是工業化,而這個工業化的主力軍就是民族產業。中國的外匯不為這個根本目標服務,就是無的 放矢。為什麼我們總是恐懼外國熱錢在國內興風作浪,而我們那麼多錢卻無法在國外興風作浪,也不能阻止外國投機資本在國內興風作浪?說到底,還是我們不會用 “錢兵”。沒有方向的行軍,沒有目的的打仗,結果必然是遭受重創。

其實,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反思,就可以看出中國大規模購買美國債券做法值得商榷:和美國比,中國肯定是窮國。世界上哪有窮人借錢給富人花的道理?為 什麼中國發行的國債美國不買,只有中國人民買;而美國的國債我們就要買?是貪圖那點利息嗎?那我們用那些錢投資豈不更好?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攢錢千日, 也是為了用在一時。如何使用外匯,是國家戰略問題,不能由經濟專家更不能由具體的銀行、金融部門擅自決定。早在上世紀初,法國內閣總理克萊孟梭就說過,“ 戰爭太重要了,以至於不能交給將軍們去幹”。美國埃利奧特.A.科恩在他的《戰爭中的元首和將軍們》一書中,就此評論說:將軍們可能認為自己懂得取勝之 道,但政治家們才是具有大局觀的人。比如美國現在的救市,就突出反映出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國家戰略。它有著8500噸的黃金儲備,按經濟規律來說,賣掉黃 金,籌集資金救市並不難。但美國並不這麼做,而是發行新的債券,繼續向別人借錢堵自己的窟窿。如果能堵住,則美國安然無恙;如果堵不住,則損失的是別人的 錢。在如此巨大的危機面前,美國尚且如此算計,表現出世界帝國般的鎮定。相比之下,危機一開始中國就表態要經濟參與救市,要以此贏得世界的尊重等,顯得非 常的膚淺和幼稚。救不救,如何救,背後是國家大戰略的謀劃,不能輕舉妄動。中國之前為什麼如此多的外匯被美國套牢,並在美元貶值中承受巨大損失,原因就是 思謀不周。如果這是在傳統的軍事戰場上,就相當於戰略兵團被敵人包圍和圍殲。美國以美元崩潰和繼續貶值會導致中國外匯進一步大幅度損失為由,要挾中國救 市,是在玩心理戰。美國已經以誘敵深入的辦法,用所謂國債收益穩定的說法把中國9000多億(不算兩房的3000多億美元)美元裝進去了,現在還想用這種 同歸於盡的威脅,把中國剩餘的外匯也裝進去。這18000多億美元外匯,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積累起來的全部家當。如果美國把中國這些錢都玩沒了,就等於 把中國又送到30年前。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毀滅程度,超過一場大規模的核戰爭。套用克萊孟梭的話,金融、外彙的使用太重要了,以至 於不能交給銀行和金融決策部門去幹。美國的7000億救市計劃,並不是由美國銀行系統和財政部說了就算,而是經過美國府院經過反复的討論、否決再討論才通 過,美國是用國家戰爭決策機制來決定這一方案的。與此相比,有關部門動用巨資購買美國債券,何曾通過全國人大和政協討論?決策機制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兩國 對金融問題戰略重要性的認識不同和操作持程序的不正規。中國現在處處強調與國際接軌,其中也應該包含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上的接軌。軍事上講現代戰爭觀, 經濟上也應該強調戰略經濟觀。

我們現在是外有1萬多億美元的債券,每天都在貶值,還被破產威脅著;同時,我們內部又有17000億美元的熱錢埋伏著,隨時可以打垮中國的金融體 系,把中國經濟打進萬劫不復的深淵。這還不是威脅嗎?在中國的這17000億美元熱錢中,有多少是中國的海外兵團?我們不是只有海外體育兵團,我們更有海 外金融軍團!我們的美元買了美國的債,就等於加入了美國籍,就要被美國人使用,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本來是自己保家衛國的大軍現在反戈殺來,此情此景真 讓人不寒而栗。

從外匯投資說到內部投資,筆者認為,中國現在決定在兩年內投下4萬億人民幣以振興經濟,決心沒有錯,但其戰略考慮,顯然應該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 目標出發,以建立現代工業體係為依歸。這應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的目標,不能以突發性的國際金融危機為轉移。中國現代化的關鍵和唯一標誌,是完成從 農業國向工業化的轉型,而不是建多少高樓大廈,鐵路橋樑,更不是GDP概念。美國在近代的發展就是先以政策吸引巨資投向鋼鐵、石油、鐵路和機械製造,然後 以“阿波羅登月”“星球大戰”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大型國家計劃,引領資金和企業朝向現代高技術發展方向。中國經濟學家的最大缺陷是思維單一,沒有全局戰 略頭腦,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在為決策層提供的參考方案中,局部看似乎是周密的,整體看則大可置疑。就眼下的情況論,是保GDP增長重要還是抓住機遇調 整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佈局重要?殺雞取卵和飲鴆止渴都有短期的效果,但也是自尋死路的捷徑。中央提倡科學發展觀,胡主席要求各級部門“問計於民”,道理 正在於此: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錢者,兵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