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把損失降到最低

鈕文新:美債違約會不會孤注一擲?
作者:鈕文新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7-26

儘管民主黨當政,但美國的實際權利卻在共和黨手中。共和黨代表著美國東部集團――能源和金融集團的利益,這個勢力不僅自身就異常強大,而且通常它們會往往會獲得南部集團――軍事集團的支持。因為,美國石油資源霸權是金融霸權的基礎,而為了維護金融霸權,東部集團必須倚仗美國的軍事力量。所以,我們往往會看到美國金融霸權和軍事霸權的相互依托。

同時,共和黨還掌控著美國的經濟輿論,這是金融霸權實施的重要工具。有鑑於此,美國民主黨在國內的政治依托越發微弱。也正因如此,奧巴馬競選總統都必須打出“中間路線”的旗幟。而在金融危機爆發的當口,共和黨也樂得民主黨出面“擦屁股”,但又必須確保奧巴馬“不離大譜”。按照東部利益集團既定的路線走下去。

出了事,讓民主黨當惡人、挨罵,共和黨日後再行接盤之時,一切障礙已經被民主黨清理乾淨。對歷史稍加回顧就可以看清真相,遠的不說,僅就這場“世紀金融浩劫”進行簡單的分析,大家便可一目了然。

為什麼要說說美國的政治?因為我們必須明白,現在是美國的東部利益集團逼迫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它們迫使奧巴馬政府減少財政赤字,同時還不能加稅,這不過是藉口,而真實目的就是實現“債務違約”。

理由一,已經十分微弱的美國產業資本不可能需速成長,而產業資本恢復到30年前的水平也不是共和黨所願意看到的,因為共和黨絕對不允許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離開金融主導的路線。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不可能出現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又必須恢復增長、增強實力、加大負債能力,那怎麼辦?先把舊債賴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理由二,當世界中、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替代美元,改變不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之時,美國有條件這樣做。就算違約,各國拋售了美國債券,那所拿到的美元現金又該干什麼用?去買黃金、買商品嗎?去買好了。最多全球經濟“滯脹”。而拉高商品價格的同時,最大的贏家依然是美國東部利益集團。

理由三,如果各國為控制物價而不敢去買商品,那還能賣什麼?美國國債。對不起,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是唯一選擇。甚至,美國債務違約,各國都不會拋售美債。因為美國債券價格大跌,除美國之外,這個世界上將沒有贏家。

理由四,美國東部利益集團根本不擔心美國國債被降級。因為,歐債都到垃圾級別了,各個評級公司又藉助“地方債務平台”的問題壓低了中國的債務信用等級。其它國家的金融市場又沒有這樣大的容量。所以,就算美國債券信用被調低一、兩個等級,一點都不妨礙美債在全球的最高信用等級。

理由五,美國賴賬後,很快將大幅減低其債務率。試想:如果一美元債務變成0.5元,美國債務在GDP中的佔比當即便會減少50%。債務率從70%,瞬間就會降到35%。如果美國此時提出債務重組,把短期債務變成長期債務,讓債權人豁免利息,將最長債務期限提高到60年,再用一些可以出售的垃圾資產抵債,美國的債務問題不出兩年就解決了。而那時,美國經濟一下就健康了,而且有該輪到共和黨執政了。世界重新回到金融主導的軌道。

理由六,美債遭拋售誰接盤?美聯儲。美聯儲會適當接盤,以維護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同時投放大了基礎貨幣。那不是印鈔嗎?當然是,不印鈔何談逃債。印鈔是逃債最佳路徑。那不是全球物價飛漲嗎?當然是,全球物價不漲,如何打劫窮國。大家不是都知道,通貨膨脹不是“發鈔人打劫國民”的手段嗎?同樣的道理,美元通脹也是美國打劫世界的手段。

到目前為止,我看不出美國債務違約對美國有什麼“特大或致命”的打擊。只要金融霸權、軍事霸權和輿論霸權還都在美國人手裡,“賴賬”對美國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並不是一點點指望都沒有了。美國提高債務上限,不出現違約的唯一指望就是:奧巴馬政府全面妥協。那將是全球經濟的一件幸事,至少可以暫度難關。如果奧巴馬妥協,我們也必須注意:還有下一次更加艱苦的談判,違約風險還會捲土重來。

至於中國等世界其他國家,則是“零和遊戲”中的輸家。我們這麼多年被迫收到的外匯儲備購買力將大大減低;我們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必須承負物價飛漲的代價;我們老百姓的損失,其實都是在為美國人買單。

中國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當然是“發展方式轉變”,當然是經濟結構調整。但那都是中長期的問題,短期怎麼辦?我堅持認為,面對美元霸權不可變更的現實,美國賴賬、全球性物價飛漲的同時,中國絕不可以緊縮貨幣。否則,中國就是被打劫最慘的國家。

理由一,在美元氾濫引發物價飛漲之時,中國緊縮貨幣不僅不能抑制物價,反而會嚴厲壓制製造業的生產,中國經濟“滯脹”無疑。

理由二,中國緊縮貨幣會導致貨幣快速升值,以致幣值被嚴重高估。當中國經濟被貨幣緊縮逼到衰退之時,倘若美元加息,人民幣將大幅貶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將同時爆發。

理由三,中國失業人群將使中國社會動盪不安,一旦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許多不明真相的人都會懷疑共產黨領導,而敵對勢力必然將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後果指向腐敗,很容易製造社會動亂。

理由四,歐洲在忍,它們同樣希望中國成為補貼美國利益的“替罪羊”,從而避免自己變成被屠殺。所以,一旦中國出問題,歐洲不可能、也沒有能力伸出援手,而一定充當落井下石的“小人”。

我們需要當心啊!千萬千萬千萬!看了中央政治局關於下半年經濟工作安排,還是有值得欣慰之處:第一,中央只提採用多種手段控制物價總水平,而隻字未提“通脹”;第二,沒有再提“消除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第三,民生和保障提得更多了;第四,準備了保障房、水利――總共“8萬億元”的投資項目,必要時它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沒錯。美國“很可能”孤注一擲。我們不能慌亂,但也必須要有足夠的魄力和膽識予以應對。也許我們無可避免地遭劫,但必須要把損失降到最低。

至於中國股市。經濟越濫,政府轉變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力度就會越大。緊緊抓住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龍頭。

利益集團促鐵路私有化

鐵路招標利益集團借723動車事件欲促鐵路私有化

2011-07-31

鐵路招標利益集團借723動車事件欲促鐵路私有化

按語:中國的事情複雜,往往案後有案。劉志軍是個貪官,但是一個乾了不少實事好事的貪官。當今貪官很多,卻絕對並非人人會犯案。某些大案案發的背後,往往還有幕後的利益集團之手。隨著動車723事件的發展,反對鐵路壟斷、鼓吹鐵路系統私有化分拆的鼓吹近日頻頻出現在某些主流報刊——背後也有一隻欲借私有化謀取暴利的內外招標利益集團之手在作祟。下文披露了這個集團的部分內幕。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黎廣

招標利益集團借723動車事件欲促鐵路私有化

記者 黎廣

2011年4月1日,西方愚人節,鐵道部召開全路電視電話會議,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強調要鞏固安全生產大檢查成果,並發表電視講話。

他在會議上說:“要確保高鐵運行安全萬無一失,確保在不良天氣等情況下的高鐵列車運行絕對安全。”並且強調,“如遇到行車設備不良、災害性天氣以及貨車安全隱患威脅等情況,該減速必須降速。”

3個月23天后,杭深線永嘉至溫州南、北京南至福州的列車與杭州至福州的列車發生追尾,共計六節車廂脫線。問責的聲音再次集中到了鐵道部。這是盛光祖進入鐵道部的第一年,在他之前,鐵道部也是在一片質疑聲中前行。

深諳鐵路系統內情的宮楊興(化名)覺得,和過去幾年比,現在的日子變得“窘迫”起來。在非高鐵時代,宮楊興所在的某鐵路建設公司,通過招投標,獲取一個項目並不難。自從2008年我國進行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後,任何工作都變得不容易了。

“當時京九線的總造價是400個億,平均每公里造價不到2000萬,後來武廣線的投資一下變到了1166個億,雖然說武廣的速度快了,但是一下多出幾倍的投資,我們都嚇壞了。”宮楊興說。

在相關人員提供的一份數據中顯示,我國的鐵路造價,時速100公里的鐵路每公里造價1000萬元左右,200公里時速(以秦沈線為例)每公里的造價是3000萬-4000萬元之間。但武廣高鐵的造價接近1.1億元/公里。

“我記得,以前一個鐵路的招投標額都是幾千萬,最多幾個億,後來一下子弄到十幾億幾百億一個工程,我就覺得這裡面會有水分。”宮楊興說。

宮楊興一直和鐵道部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係,在劉志軍因為涉嫌嚴重違紀而被免去鐵道部部長後,宮楊興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劉志軍的倒台並沒有那麼簡單。”

據悉,在2008年底我國進行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後,我國鐵路建設的標的額明顯上漲。在過去,鐵道部的工程基本上都能按部就班地建設,“但在那以後,因為鐵道部有這麼多大額的工程,所以就被人盯上了。”宮楊興說。他指的是有深厚背景的某些人。

“後來那幫人覺得鐵路的工程有利可圖,便開始找劉志軍幫忙張羅招投標的事,最初,劉志軍還可以左右平衡得好,但到了後來,這個群體人數越來越多,劉志軍就在鐵道部內部弄了一個類似《鐵道部招投標辦法一》的文件,這個文件一直出到四,其主要內容就是'抓鬮',誰抓到了誰拿工程,但這就惹惱了這部分人,間接地讓劉志軍開始樹敵,最終導致其下台。”宮楊興說。

但這一時期,經過大規模的高鐵投資,鐵道部已經開始負債累累。據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08年,鐵道部已經出現全面虧損,2009年據說實現了盈虧平衡,但到2010年底,鐵道部總資產雖然達到3.3萬億元,但負債達到了1.8萬億元,而此後,鐵道部每年支付的利息很快將超過1000億元。

“中國高鐵之父”劉志軍下台以後,中國高鐵的發展,變得愈發像一把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方面,在不出事故的前提下,高鐵蓬勃發展,總是受到自上而下的好評和讚許,然而一旦出現問題,以鐵道部為首的高鐵最高管理部門,又會受到全國自下而上的詬病。

對於鐵道部來說,這一切並不容易接受。據宮楊興透露,鐵道部在此次溫州事故以前,正在進行內部洗牌,這個事件以後,洗牌的幅度將會更加劇烈。這一次的高鐵事故,在系統內部,一定認為管理和工作失誤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鼓吹私有化

何新:欣聞到處鼓吹鐵路私有化,本人給力建議國家徹底私有化!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1631112151585/

2011-07-31

老頑童何新說:欣聞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大力鼓吹鐵路私有化,好的很,鼎力贊同!一私百了,不私不好!本人轉變立場堅決支持把反壟斷引入競爭機制的偉大私有化改革運動進行到底,特提出建議並加盟鼓吹——

這些年食品、藥品、醫療、教育、住房已經私有化了,所以每日欣聞到處有了高價房、黑私老闆,餵P民們吃黑心肉、毒奶粉、地溝油沒個夠,很不夠!現在亟需進一步改革攻堅,破除雷區,深化再深化!必須讓黑心老闆層層黑標分包的黑工程、斷腸橋推向全中國!讓鐵路如同公路,遍地開駛黑老闆主宰的黑心動車和黑道列車。

而且這不夠,遠遠不夠,必須抓住契機,破除利益集團的壟斷,把改革進行到底!為此建議中國全部政權必須私有化,權力部門也應私有化,而且世襲化,從而徹底打破目前只有一個政府的壟斷!在基國建立N個政府,引入競爭機制,一人一票,P民選擇,看誰能為P民服務得好。

  還不夠!建議空軍私有化,海軍私有化,航母私有化,洲際導彈私有化,陸軍武警私有化;充分引入競爭機制,P民選擇,適者生存!不要怕來天下大亂,不要怕打天翻地覆,看不見的手冥冥中自有安排,公平會自然降臨人間。一切放開公開競爭,讓P民自由選擇。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男不為盜不強悍,女不做娼是白活!私有化萬歲!惡魔撒旦萬歲!

2011年7月30日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何新:略論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係​​(附圖表)

2011-07-30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162982942109/

7月26日,外匯局網站發布《外匯儲備熱點問答》。外匯局在該問答中否認“外儲是老百姓血汗錢”,稱外儲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是將外匯賣給國家並獲得等值人民幣,交易出於等價和自願原則。

外匯局還表示,外匯儲備是銀行債務,國家不應干涉其使用,不能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也不會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國家也不能用外匯儲備購買黃金、石油、國外土地等資源。因為外匯儲備不可以免費使用。如果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此文發表後受到公眾的批評。

我在前此發表的文章中已指出,外匯局在目前時刻發表此言論,主旨也許是為其所購買的上萬億美金的美國國債可能在8月2日美國如果債務違約後會蒙受巨大的外匯損失預留奧步。

本文再對其關於外匯儲備、外資流入與國內通貨膨脹的關係​​略做分析。

1

我過去曾經指出:每年央行超量發行流通外匯占款,本身就是中國近年的通貨膨脹之重要根源。 (參閱何新著《匯率風暴:中美貨幣戰爭揭秘》,2011,中國書籍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港傳媒出版社分別出版)

實際上,目前中國已經存在兩條貨幣發行渠道:



1. 國家可控制的,可預計的人民幣發行通道,

2. 來自外部資本流入及外匯兌換的人民幣占款,這是人民幣發行流通的另一條通道,而且是國家失控的、不可預計的貨幣發行通道。


中國央行控制通脹的貨幣手段無非有二:

(1)提高商業銀行準備金,從各商業銀行回籠基礎貨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縮小中國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與規模,壓制投資性貨幣流動性釋放。此舉有三個負面後果,一是壓制融資能力差的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使得大批企業關閉、停產或破產。二是導致一大批中小企業員工失業陷入生存困境。三是由於這批中小企業關閉而導致其產品退出市場,使得市場供給不足而加劇物價上升。

(2)提高資金利率。須知利率的實質,是貨幣的使用費或者說租金。利率提高,意味著本幣對國內資金市場的間接升值。而其後果也有兩方面:一是從資金成本上拉動市場物價。二是形成及拉大國內貨幣與國際貨幣的利差,促使國際資本為套利而流入。


總之,銀行調控貨幣供給的所謂“貨幣手段”不僅都不是抑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而且適得其反。此外,還需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半開放性,已經存在外資大量流入國內的暢通管道。那麼,央行以上的貨幣緊縮措施,並不能阻塞人民幣發行的第二種通道,不能抑制外資的進入以及外幣兌換占款人民幣的增發。



所以,企圖單純依靠總量緊縮貨幣政策,從而通過對沖增量外匯儲備產生的外匯占款流動性,壓制該部分外匯占款的需求消費與旺盛購買力,是不可能、不可行,也達不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還有必要指出的是:貨幣史證明,通貨膨脹的治理,必須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系統關係(包括對外關係),結合產供銷以及貨幣體係綜合治理才能收效。沒有系統的國民經濟計劃針對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採取有系統、有步驟的對策和政策,是難以奏效的。

英國著名的物價史學者圖克早就指出:世界經濟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單純依靠貨幣手段治理通貨膨脹能夠獲得成功。中國銀行決策當局對於經濟史特別是世界各國通脹史的了解實在太幼稚了!


[英國19世紀物價經濟學家托馬斯圖克早就指出:幼稚的人才會認為,利率下降必然會導致物價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則必然會使物價水平下落。圖克認為,利率降低,若商品供求關係不好轉,仍不能刺激貸款需要,因為貸款人是以預期利潤率與利率加以.比較的。利潤率取決於商品價格,或進而言之,取決於商品供求。因此,利率低廉,意味著生產費用降低,加之競爭,物價趨落而非趨漲(但圖克認為低利率使投機加甚,會抬起證券價格)。圖克以歐洲各國物價史為證,認為利率高會使生產費用增加,從而使物價上升。 ]

2
央行不斷對新增外匯印鈔,必然會稀釋國內市場人民幣的購買力。

假設中國國內每年總共生產商品10萬億單位,市場流通人民幣10萬億元,那麼每1元人民幣能購買商品為1單位。如每年對美國淨出口7萬億單位商品,獲得貿易順差1萬億美元(外貿所得款中扣除購買美國商品的支出即為貿易順差,或稱經常項目順差),央行以新增人民幣7萬億回購這筆美元。那麼國內剩餘商品為3萬億單位,流通人民幣總量則為17萬億,人民幣購買力由1/1,貶值為3/17,貶值率為14/17。人民幣對國內商品大幅貶值。

但由於中國外匯局對美元實施人民幣單向升值的匯率政策,加之國內對炒作資產收益的放縱,引發國際資本大舉湧入。假設每年資本項目順差(淨投資)為2萬億美元,則央行需新增人民幣14萬億購買。此時,國內的商品單位僅3萬億,人民幣總量則增長變成了31萬億。那麼在理論上,意味著物價上升超過10倍,而單位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則下降為3/31,不到原來的1/10。


3

任何貨幣都有三種交換價格:

1/對實物商品的交換量價格,即物價

2/對非本幣的其他貨幣的交換價格,即匯率(匯兌比率)

3/對本幣的交換價格,即貨幣租金(使用費),亦即利息(及相關的利率)

(wanshi按語:這簡明的三條過去卻還沒有任何經濟學著作這樣清楚地表述過。算是老何的科普吧。)


目前的通貨膨脹,意味著人民幣對實物商品交換的大縮水。但是利率的提升以及匯率的升值,意味著人民幣貨幣交換價格的大幅上升。此舉不僅刺激資金市場的高利貸效應,而且會加劇引發外資(套利熱錢)大舉進入。

但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最終不是為了套取人民幣,而是要賺取外匯、美元。外資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通過套取利差與匯率差而獲取了大量的利潤,但這僅是人民幣利潤,必須兌換成美元的利潤才是真正實現的利潤。所以外資套取的利潤,主要來自靠中國出口順差即經常項目順差,也就是上述示例中所說的1萬億美元。

上述資本項目順差為2萬億美元,是外來投資總額。外資借助人民幣的單向升值(年升值率約6%)以及美元與人民幣的利率差(7%以上)的機制,美元投資即可獲得10%以上的回報。這筆回報最終仍須通過以人民幣兌換美金來實現,因此外來投資要實現投資收益,必須把中國貿易所得賺得的貿易順差1萬億美元業捲走。

所以美國政府始終不斷地壓迫人民幣穩定升值,並且鼓勵和誘導中國銀行提高利率的政策,就是為了切實保障其進入中國的資本不但安全保本,更能將中國的全部外匯收入賺取乾淨。即使忽略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於美債的賬面影響,上述貨幣政策的後果也是嚴重損害中國實體經濟及國民經濟利益的。


深沉的羅斯切爾德爵士最近來到中國,稱中國現在是全球機會最好的投資地區。金融國際共濟會人士利用中國人對宏觀經濟學術的實際無知,以及外匯制度的漏洞,巧妙地既輸入了通貨膨脹,又攫取了高額的投資回報,一舉雙得。

[附註] 托馬斯·圖克(1774—1858年)是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貨幣理論的批判者,英國銀行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通貨原理研究》以及《物價史》兩部經典性的著作,在經濟學說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附錄]

何新:近年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異常值得關注!
(2011年3月)

一、數字分析

以下是自1995—2010最近16年來的中國外匯儲備數字:
(單位:萬億美元)
1995 0.073
1996 0.105
1997 0.139
1998 0.144
1999 0.154
2000 0.165
2001 0.212
2002 0.286
2003 0.403
2004 0.609
2005 0.818
2006 1.066
2007 1.330
2008 1.946
2009 2.339
2010 2.843

由表中看,1996年前,中國外儲一直低於千億。其後10年,每年約遞增100—200億美元,自1995—2005年的10年間,中國外匯儲備平均每年約遞增10%—20%。這種增長來自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2005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匯率改革,此後人民幣開始穩步連年升值。
其後,即自2005—2010年的短短五年間,中國外儲每年增速大大加快——由2005年的8000億美元迅速躍升到2010年的約近3萬億美元,直翻了三倍多。其中增長最快的為2007—2008年度,這一年美國爆發了“次貸”金融危機,中國外匯反而得到更加超常的猛增——一年內即增長了6000多億美金。

二、質疑

外匯儲備的這種增長速度是異乎尋常的。

中國目前有總計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匯局說進入中國的熱錢並不多,每年只有300億,10年只有3千億。
但是,只靠中國出口那些商品能使外匯儲備每年爆增數百億以至上千億美元? 5年換來了2—3萬億美元?
在2007—2008年,一年內外匯就增長了6000億美元,那這一年中國要增加出口多少商品? ?為什麼外匯猛增的年代與人民幣升值的年代會完全重合呢?

我懷疑,這些外匯美元中的大部分,其實是那些風投基金以及國際投行弄進來炒人民幣升值套取匯率利率的美元熱錢居多。高盛、大摩、花旗、美林等風投、對沖基金近年在中國極其活躍。到處尋找併購或投資項目,設法把美元送進中國。它們送進中國這麼多美元是為什麼?是要贈給中國人嗎?是要幫助中國搞建設嗎?當然不是,都是要利用人民幣升值為牟取匯率差價而進來套利的。

三、警惕債務性GDP虛擬增長
有一種經濟GDP的增長叫“債務性虛擬增長”。目前美國經濟就是這種類型。拉美國家經濟早已是如此類型,而歐盟近年出問題的一些國家也是如此類型。這種虛擬GDP增長的特徵是:國家負債累累(所以有所謂“主權債務危機”),但表面經濟卻仍很好看——只要有外部滾滾流入的熱錢花,消費性GDP就可以不斷增長,甚至還會連創新高。
華爾街圈錢製造麥道夫騙局的麥道夫在受審時說:圈錢經濟並不是我的發明,整個美國金融就是一個龐氏騙局和大泡沫。 (2月28日外電報導伯納德-麥道夫在接受《紐約》雜誌訪談時說美國經濟就是一個龐氏騙局,他在2009年因經濟欺詐罪被判150年監禁,他的46歲長子為此自殺。)

近年中國是否也發生了主要靠熱錢流入而推動的GDP虛擬繁榮?人們不知道,因為看不到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與內涵的真實數字,無法了解中國外儲結構中真實的國家負債情況。

但是美國人欠債,有各種辦法——可以設置種種巧妙的金融騙術和陰謀包括讓美元不斷貶值來賴債。中國玩得了這種貨幣魔術嗎?
如果我們也玩龐氏---麥道夫的吸金術,靠不斷吸引國際熱錢,一方面來償付舊債(美元利息),另一方面又利用熱錢兌付的人民幣推動國內GDP的虛擬增長(而且主要將其投入股市及房地產);那麼一旦熱錢來得少了,或者美元大量外流了,中國金融就有突然崩潰的危險!目前不是沒有這種跡象!
靠熱錢、債務維持虛擬增長,絕非長久之道,只會遺患於未來!

四、大量買美債有巨大政治風險
最後還應考慮的一點是:中國所持美國國債目前據說已高達1.3萬億美元,購買的兩房房債等其他美債及證券(如黑石證券)也已超過5000億美元——總計可能接近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外匯儲備2.8萬億美元中的絕大部分,現在實際已經在美國的掌控之中。而如果這些美元都是中國出口商品所得的話,那麼這些出口商品對美國來說就是幾乎沒有付錢而白撿到的。

尚有一種應當估計到的潛在風險是,如果一旦國際有事,或中美之間關係有變而發生對峙——則這筆巨款即有可能被美國凍結甚至沒收,從而徹底化為烏有。如此大量地購買美債難道不涉及國家安全而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嗎?!

[據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3月1日報導,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最近10年流入中國的'熱錢'不到3000億美元,每年不到300億美元。這個結論解釋了絕大部分外匯儲備的增加,是可以用基本面的經濟現象來解釋的。”
易綱還說: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為2.85萬億美元,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 “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他分析說,經常項目或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購回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較多的貨幣推高了通貨膨脹,進而物價上漲。 ]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統計時間:2002年3月——2010年6月)


圖一2002年—2010年上海同區位房價上漲約7倍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wanshi - 何新博客


圖二2002年—2010年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增長7.5倍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wanshi - 何新博客

圖三 2002——2010年 國際金價漲5倍

活佛轉世與權力繼承

劉仰:活佛轉世與權力繼承
作者:劉仰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7-15

近日,達賴喇嘛跑到美國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聲稱:“我的轉世問題,最終的權威是我,不是別人”。他還聲稱自己的轉世者一定是在國外,而不是在西藏。達賴尤其提到,​​他的轉世者可能在俄羅斯。達賴的這個說法讓俄羅斯有點為難,因為俄羅斯的佛教界有可能為此而被達賴及其“小達賴”拖入與中國的矛盾。俄羅斯《獨立報》11日報導,達賴還聲稱要在中國西藏之外“親手挑選繼任者”,這不僅引起俄羅斯的擔憂,也引起很多人的關注,畢竟十四世達賴已經76歲了,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也很正常。但是,達賴的後事真的可以像他所說那樣完全由他自己說了算嗎?
要說清這個問題,有必要說說活佛轉世的起源和本質。活佛轉世制度是西藏佛教的特色,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佛教都沒有這個制度。它在西藏的出現,大約在12世紀。迄今為止,各種活佛轉世系統在西藏超過1000個,換句話說,人們所熟知的達賴、班禪的活佛轉世,只是西藏數以千計活佛轉世的一小部分,只不過兩者的影響比較大而已。達賴轉世系統比西藏最早的活佛轉世要晚兩個世紀,而達賴這個名號則到16世紀後期才出現,班禪轉世系統則到17世紀早期才出現。因此,達賴和班禪轉世系統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西藏佛教的主導,而是後來世俗權力影響的結果。
活佛轉世系統之所以出現並在西藏廣為流行,有它自身的原因。在世俗社會,權力系統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父子繼承,王權系統是一個典型。西藏以前比較落後,世俗權力世襲繼承的方式很普遍。等到佛教進入西藏之後,由於西藏的特殊地理環境,藏傳佛教對民眾的影響很大,因此,宗教權利也變成一種重要的權利,以至於能同世俗權力抗衡。這種現像在歐洲中世紀長期存在。歐洲教會為了維護宗教權利的地位,採取的方法之一就是產生一個教皇,將宗教權利集中在一起,可以調動各地的宗教分支,以便同世俗權力抗衡。但是,這種現像在西藏長期都沒有出現,藏傳佛教教派很多,長期難以統一。因此,各個教派為了維持自己的勢力,便開始採取轉世活佛的方式。
活佛轉世方式簡單理解就是:它是對世俗權力永久世襲繼承的模仿。由於佛教僧人不能生育後代,因此,借助佛教輪迴的概念,便出現了一個佛教領袖人物死後在一個新生兒那里托生轉世的概念。它排除了師徒繼承的不確定性,因為師徒關係可能不是唯一,容易引起衝突和爭奪,活佛轉世則是唯一的。轉世如同父子繼承。如果沒有轉世,一個宗教領袖去世後,等於是換人。換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這裡不去說它。除非像歐洲宗教一樣有中央集權的領袖,否則,在教派眾多的情況下,換人類似於換屆,前一屆的功德和榮耀都不屬於後一屆,後一屆在很多方面都要重新開始。而活佛轉世使得前任活佛的功績、榮耀、權利,全部自然地轉移到後任活佛,後任活佛的榮耀和權威一般來說就能不斷加強,而不會因為類似換屆而減弱、重頭再來。因此,活佛轉世實際上就是宗教化的世襲繼承,尤其在教派分散的狀態下。
活佛轉世之所以出現,目的為了強力保持本教派的既得利益,只有這樣,它才有可能在西藏的大環境下與世襲的世俗權力抗衡。因此,活佛轉世是在西藏非常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形成的、與世俗權力抗衡的宗教權力繼承系統。正因為轉世能使得宗教派別的權利強化,因而,它很快就成為其他權利插手的對象。十四世達賴說,他的轉世靈通可能出現在俄羅斯。這種現像在達賴轉世系統中,有點類似地出現過一次。達賴系統迄今“轉世”14次,只有四世達賴不是西藏人,而是蒙古人。這一現象的確類似十四世達賴說他的轉世靈通可能在俄羅斯。但是,如果從宗教權利繼承的角度看,歷史上四世達賴是蒙古人而非藏人這一現象,正是後世活佛轉世時竭力希望避免的。因為,當時對西藏有最大影響力的世俗權力是蒙古首領俺答汗,而四世達賴正是俺答汗的子孫。這也就是說,世俗權力讓自己的後代充任活佛,使得西藏的宗教權利有可能被西藏之外的勢力攫取,因此,以達賴為代表的活佛轉世系統,以後都力求避免轉世靈童出現於西藏之外的顯現。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說過,達賴、班禪轉世系統之所以能高出其他活佛,原因只在於從五世達賴起,達賴和班禪系統的活佛由中國中央政府冊封、認可。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認可,達賴、班禪系統的地位,無非同其他活佛一樣,依然處於教派爭奪的漩渦中。中國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的冊封,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確立了最高的宗教權威。不同的是,歐洲教皇的宗教權威總想與世俗權力爭奪,而在中國,是中央政府這一世俗權力樹立了達賴、班禪系統的最高地位。因此,它符合中國政治的傳統,即世俗權力高於宗教權利。這也成為當今世界的共識。確立活佛轉世僅在藏人范圍內,基本上確保了西藏的宗教權利歸西藏人掌握,避免了外部勢力對西藏宗教權利的染指。但是,作為一種權利,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卻不能避免另一個現象。即,幾代轉世靈童都出現於一個家族。換句話說,作為一種宗教權利,它又被西藏當地的世俗權力或世俗化的宗教權利操縱,權利又變成個別人的所有物。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中國的中央政府又對活佛轉世做了新的規定。
活佛轉世被一個家族操控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原因之一就是轉世靈童只有一個,這就好比選舉制度,候選人只有一個,因而就容易因賄賂、腐敗等原因被操縱。 18世紀末期,清朝政府制定了“金瓶掣籤”的製度。這個制度像是一個更加民主的公平制度,它在尊重西藏活佛轉世傳統的基礎上,規定每一次活佛轉世的轉世靈童不能只有一個,而應該是多個,然後由抽籤決定其中一個。如果被找到的轉世靈童只有一個,也要放一個空白簽,如果抽到空白簽,就要重新尋找轉世靈童。這一套制度使得舞弊操控轉世靈童的難度大為增加,因而顯得公平,也被後世奉行。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抽籤就是民主的方式。啟蒙運動時,盧梭也認為抽籤是最民主的方式。因此,“金瓶掣籤”是將活佛轉世制度與民主相結合的一種方式。
理解了活佛轉世的權利繼承核心,我們再來看十四世達賴最近的言論:他說要轉世到西藏或中國之外,其實就是要將西藏的宗教權利從中國、從西藏割裂出去;他說要由他自己決定轉世,其實就變相等於獨裁制度下的世襲;他說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親自選定轉世靈童,又是徹底違背宗教教義的。事實上,76歲的十四世達賴已經自感來日無多,他在這個問題上毫無辦法,如熱鍋上的螞蟻,出爾反爾。如果我們有點記性,不應該忘記十四世達賴曾經還說過:達賴系統的轉世,到他這裡就結束了,不再轉世了。然而,這件事情不是達賴能夠決定的。如果西藏僧眾需要,十四世達賴之後,在中國藏族民眾中確定十五世達賴,由不得十四世達賴本人及其幕後勢力。這就好比四世達賴被蒙古操控,五世達賴還是擺脫了它,由中國中央政府冊封、認定。如果西藏僧眾不需要,達賴系統停止轉世,我覺得也未嘗不可。畢竟,活佛轉世只是古代宗教權利繼承的一種方式,在科學上並沒有實證性。然而,中國現在也不能輕易說達賴系統的轉世到此為止。因為,一旦十四世達賴自說自話,真的在中國西藏之外找一個轉世靈童,那麼,中國不能放棄這個權利形式,世界上出現兩個十五世達賴就是必然。到那時,藏族民眾更接受哪一個,將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懂得了活佛轉世就是權利繼承的一種方式,那麼,達賴擅自違規處理,就是侵犯中國主權。

外匯資產不是老百姓血汗錢

張宏良:又一輪大規模金融恐怖活動,又一輪無邊的財富浩劫
作者:張宏良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7-29


又一輪大規模金融恐怖活動,又一輪無邊的財富浩劫

——驚聞國家外管局宣布外匯資產不是老百姓血汗錢的悲憤感受

張宏良

7月26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以外匯儲備熱點問答方式,在頭版顯要處,堅決否認了“我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的說法。認為目前中國4.3萬億美元的外匯資產,不是中國老百姓耗費資源和勞動創造的,而是中國人民銀行買來的;中國人民銀行購買這些外匯資產的28萬億人民幣是哪裡來的?外匯管理局回答是中國人民銀行借的;中國人民銀行向誰借的?國家外匯管理局沒有回答;不僅沒有回答,在此國家外匯管理局還編造了一個最無恥的謊言,宣稱如果這些外匯資產免費用在中國老百姓身上,將會造成通貨膨脹。之所以說是最無恥的謊言,是因為古往今來所有謊言都還有一個自圓其說的謊言邏輯,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這個謊言,連自圓其說的謊言邏輯都沒有,完全是在硬生生地宣稱:“一頭大像被一隻螞蟻強奸了”,爾後和鐵道部的態度一樣:“你愛信不信,反正我信”。

看到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這個宣告,我們震驚的瞠目結舌,我們恐怖得渾身發抖!我們震驚的瞠目結舌,是因為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國家外匯管理局竟然如此大膽,敢公開宣告這些資產與中國老百姓無關;我們恐怖得渾身發抖,是因為美國正在發生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需要有人為美國買單,我們害怕中國再次成為這個冤大頭,如果再充當一次冤大頭,中國就什麼都完了。此前我們曾經多次講過,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依靠透支在生活,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美國在透支未來收入,依靠借債度日;中國在透支未來資源,依靠犧牲子孫發展。雖然美國和中國的透支具有完全不同性質,但是卻恰好互相契合,互相支撐,中國透支資源形成了巨額商品,這些商品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現在的說法,是“既不能讓中國老百姓免費享用”,又超過了國內老百姓的購買能力,只能出口給美國等西方國家,因為美國依靠借債形成了龐大購買力,有能力購買中國的龐大商品,而美國的主要藉債對象就包括中國,這就形成了美國借中國的錢購買中國商品的荒謬現象。目前中國擁有4.3萬億外匯儲備,美國欠下中國2萬億美元債務的狀況,就是中國人生產商品,美國人消費商品這種發展方式的結果,也是“中美國”的基本經濟特徵,所謂“中美國”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這種中國人做飯、美國人吃飯的荒謬現象,本來就讓中國人夠悲慘的了,可是更加悲慘的還在後面。

這就是目前美國借債太多,已經還不上了,只能依靠借新債還舊債混日子,現在連借新債還舊債都出了問題,美國政府所借債務已經達到了國會規定的14.3萬億美元的法律上限,不能再藉了。現在美國政府正在和美國國會進行談判,要求提高債務上限繼續借錢,如果8月2日之前不能提高債務上限,美國就不能藉新債還舊債,美國的信用就要出問題,美國國債和股票就要大跌,世界金融市場就會陷入動盪,甚至會發生經濟危機。要避免世界金融市場動盪和經濟危機,目前只有兩個辦法可以選擇:要么美國國會同意提高債務上限,讓美國政府能夠繼續借新債還舊債,避免美國發生債務危機;要么讓現有的債主放棄還錢要求,免除美國的部分債務,同樣可以避免美國債務危機。最終選擇哪種方式,完全取決於美國和中國,或者準確地說,是取決於“中美國”。因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就是中國,中國又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外匯資產,特別是中國又宣布外匯資產與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國家外匯管理局可以隨意處置,就算是一個大子兒不留地全部送給美國,中國老百姓也只能乾瞪眼,因為這是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資產。所以,中國是能夠緩解美國燃眉之急的唯一國家。

況且,此前美國多次危​​機都是依靠中國解救的,現在再解救一次又有何不可!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中國提出了“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口號,一下子投下4萬億人民幣,結果是美國得救了,把危機和通貨膨脹轉移到了中國,美國老百姓在百年未遇的大危機中仍然繼續享用著物美價廉的商品,可是中國老百姓卻由此背上了通貨膨脹的沉重包袱,副食品價格如同火箭般急速躥升,以往的百元大鈔變成了現在的零用錢。還有讓美國人無比驚喜的兩房債券,負責美國老百姓住房貸款的美國兩房公司陷入破產,許多美國老百姓有可能失去住房流落街頭,又是中國掏出4500億美元(相當於3萬億人民幣)進行解救,結果是兩房公司救活了,中國老百姓卻陷入了高房價的可怕深淵,美國老百姓用二到三年的工資就能夠購買一套帶花園的住房,而中國老百姓購買一套住房卻要耗盡三代人的儲蓄。如果這一次再出手解救,那麼,中國老百姓將要承擔的已經不再是4萬億人民幣,也不是3萬億人民幣,而是3 到4萬億美元,相當於20到30萬億人民幣,要知道,咱們中國的總產值加起來才40萬億人民幣啊!

如此一來,咱家可就全毀了!這又怎麼能夠不讓中國老百姓震驚,不讓中國老百姓憤怒,不讓中國老百姓恐怖!

憤怒歸憤怒,恐怖歸恐怖,我們還得靜下心來講道理,告訴中國老百姓這4.3萬億外匯資產是過去怎麼來的,現在去了哪裡,將來又會成為誰的財產。中國這4.3萬億外匯資產相當於28萬億人民幣,除了外來投資(外資也是來耗費中國資源的)之外,全都是中國用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創造的商品換來的,由於中國出口商品所得利潤只佔商品價格的百分之五,所以中國積累4萬億外匯儲備,至少要為世界提供80萬億美元的商品,折合人民幣超過5百萬億,相當於13億中國人每人提供了近40萬人民幣的商品,還不算每年工傷死亡的幾十萬條人命。由於國內美元不能流通,企業出口商品所得美元只能賣給中國人民銀行,這也就是所謂結匯。由於中國人民銀行本身沒有錢,要購買這4.3萬億美元的外匯,就要印發28萬億人民幣鈔票,也就是向市場投放28萬億人民幣,投放到市場上的這28萬億人民幣,通過稀釋老百姓手裡現有的貨幣,也就是通過通貨膨脹,全部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被老百姓全部消化掉了,也就是說,購買4.3萬億外匯資產的這28萬億人民幣,完全是從老百姓兜裡掏走的,完全是老百姓出錢購買的4.3萬億外匯資產,是地地道道屬於中國老百姓的財產。

這些外匯資產,本來應該用於進口商品,壓低國內物價,中國人民銀行也可以通過進口和銷售商品,收回以往購買外匯投放的人民幣,避免老百姓手裡貨幣貶值,消除通貨膨脹,這是所有國家發展經濟的正常途徑,這也是對外貿易的本質功能。可是這樣一來,美國就無法得到中國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商品,也無法把相當於中國半個總產值的財富借走,美國老百姓就無法用2年工資購買一套住房,美國超市就無法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於是,中國就出現了一批類似於國師的主流經濟學家,他們堅持認為:第一,中國生產的商品只能賣給美國等西方國家,而不能用於國內老百姓消費,否則就不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此不惜發放巨額出口補貼,2007年一年出口補貼就超過6700億人民幣,這些錢足夠解決當年全國的公費醫療;第二,中國出口賺取的外匯資產,絕不能用於國內老百姓生活,只能用於購買美國債券和股票,借給美國財政部,用於改善美國人生活。並且他們一直欺騙中國老百姓說,把財富借給美國最划算、最安全、最合理,現在,連美國自己都說已經沒錢還債,中國的外匯資產或者是一部分或者是全部,都有可能會灰飛煙滅。在巨額損失已經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國家外匯管理局即使不去設法減少損失,即使連“抗災救災”的樣子也不去做,但是至少在這個時候不要去故意刺激老百姓吧,可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翻臉罵娘,故意刺激老百姓,聲言相當於28萬億人民幣的外匯資產和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而是外匯管理局自己的資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別人無權說三道四”,老百姓根本就管不著。

看來美國就是美國,連美國培養的人才都充滿美國風格,最近國家外匯管理局一系列聲明無不充滿美國風格——流氓霸道、乾脆利落,沒有多餘的一個字廢話。

請大家特別注意——以往國家外匯管理局談到外匯資產,只是說把錢借給美國如何如何安全,如何如何有收益,而現在則是直截了當地明確宣布:這些外匯資產與中國老百姓無關——這個變化反映了一種破釜沉舟的堅定決心,它預示著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兇多吉少,有可能已經不再是貶值多少的問題,而是血本有歸還是無歸的問題。此時,突然想起了一位老克格勃曾經講過的寓言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甲國一位學者在乙國獲得了金融學終身教授的職位,該學者本可以從此在乙國工作生活一輩子,可是乙國情報部門找到他說,現在甲國缺乏金融人才,你可以先回甲國工作,乙國的終身教授職位永遠給你留著,讓你隨時都有可能回來。於是該學者回國進入了皇家最高銀行工作,在被提拔為皇家最高銀行的行長助理時,甲國安全部門向國王報告了該學者的可疑情況,認為該學者不適合接觸皇家機密。可是,國家安全部門的報告不僅沒有阻擋住該學者擔任皇家最高銀行的行長助理,反而眼睜睜地看著該學者進一步被提拔為皇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由此,甲國越來越多的資源都變成了外匯,而越來越多的外匯又流向了乙國。最初,是甲國的外匯資產流向了乙國,後來是甲國的金融資產也流向了乙國,再後來……”這個故事有些太過恐怖,實在不忍心繼續講下去,還是回過頭來談我們的現實問題吧。

可以說,幾天后的8月2日,無論美國國會是否會提高美國的債務上限,美國政府是否能夠繼續從事借新債還舊債的財富遊戲,美國這次所發出的一個基本信息都不會因結果而改變,這就是美國已經喪失了還債能力,把錢繼續借給美國等於是把肥肉送給餓狼。美國聯邦政府的外債超過14萬億美元,內債還有50萬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地方洲政府的債務,是一個讓人恐怖異常的龐大數字,而這個龐大數字與美國市場上數百萬億債務的天文數字相比較,也還只是冰山一角。面對如此天文數字的巨額負債,美國的償債能力卻十分有限,美國每年財政收入只有去去2.6萬億美元,GDP總額也不過14萬億美元,與如此天文數字的巨額債務相比較,就算是砸鍋賣鐵地把整個美國賣掉,也根本無法償還。所以,對於美國來說,未來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把牌胡嚕了重新洗牌,換一套遊戲規則重新再玩。至於中國已經積累起來的4萬億外匯資產和已經借給美國的2萬億美元,血本無歸的最終結局只能怪中國自己,誰讓你自己去與狼共舞,去上趕著流氓叫哥哥!只是此時此刻,作為中國人,我們更加感到憂心如焚的,還不僅僅是這相當於4萬億美元的外匯資產,還有金融系統那上百萬億人民幣的金融資產。大家只要稍微想一下就會知道那上百萬億人民幣的金融資產有多麼危險,目前這4萬億外匯資產早已經成為輿論焦點,有成千上萬雙眼睛死死盯著,尚且會堂而皇之地流入美國腰包,而金融系統那上百萬億金融資產,根本就不在公眾視野之內,完全是暗箱操作,最終命運將會如何,應該是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一直在呼籲,國家應該盡快成立由黨中央直接領導的金融安全委員會,成立由全國人大直接領導的金融監督委員會,成立由全國公民代表組成的金融諮詢委員會,建立目前美國那樣嚴密的金融監管制度,保衛中國金融資產的安全。

對沖基金公司大舉進軍香港

文章發於:深圳商報
更新時間:2011-7-29

  深圳商報記者 蘇海強

  實習生 徐 婧

全球對沖基金公司正大舉“東移”進軍亞洲,特別是香港。據媒體報導,目前香港的對沖基金公司超過300家,較過去18個月增長五成。國際對沖基金公司大舉進軍香港的原因何在?他們意欲何為?對中國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昨天,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國際對沖基金此次大兵壓境,實為利用人民幣對沖套利而來。

  國際對沖基金大舉“東移”

據外媒報導,近日高盛由施加文掛帥,創立了一隻主力對沖基金,並在香港安營扎寨。這只基金可募集10億至15億美元資金,通過槓桿貸款,10億美元便可以迅速放大。如果幾隻對沖基金協調行動,就可以布控整個市場。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證監會去年已批出多家歐美知名對沖基金來港開業牌照,包括索羅斯旗下的SFM HK、GLG Partners、Altis Partners及Viking Global等。 PCA Investment則在上月取得證監會牌照,今年4月就有Azentus Capital來港駐紮。資料顯示,2010年第三季度,投資者投入對沖基金的新增資金多達19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在亞洲有業務的對沖基金。

Dataexplorers統計,去年底,香港向對沖基金借出股票、供它們沽空而生成的收入,首次超過日本。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表示,當歐美經濟增長放緩,投資者將資產轉移至亞洲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香港的監管制度在金融海嘯後一直保持穩定,在內地優勢等因素配合下,香港的經濟及資本市場復甦迅速。

  意在利用人民幣對沖套利

國際對沖基金“東來”的原因何在?昨天,ChinaVenture 投中集團首席分析師李瑋棟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原因不外乎四點:

一是美歐在次債危機之後加強了對沖基金監管,提高了其運營成本。如,規模超過1.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今後必須向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登記註冊,並需向監管者提交詳細數據。二是A股和香港作為新興市場代表,近年來資本市場表現活躍、規模持續擴張,套利機會隨之增加。三是大批內地公司赴香港和美國上市,對沖基金針對其進行操作,需要對公司經營與行業現狀進行深入研究,進駐香港可與內地產生更緊密接觸。四是內地與香港的富有階層存在投資需求,對沖基金產品可獲得大量資金支持。

昨天,深圳市創投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守仁對深圳商報記者分析說,我們在加快建設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這也成為海外金融機構在港設立發展總部的重要因素。目前,一方面,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劇,大宗商品升值,人民幣在國內貶值;另一方面,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對外幣卻在不斷升值。這種情況為國際對沖基金利用人民幣對沖套利提​​供了土壤。

  警惕對沖基金潛在威脅

對沖基金威力強大,1992年,資本大鱷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做空英鎊,曾在一個多月時間內淨賺15億美元,而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共計損傷了60億美元。那麼,國際對沖基金大舉進軍香港意欲何為?對中國經濟將會產生何種影響?

李瑋棟認為,客觀上講,對沖基金可以抑制價格和成交量的大幅波動,為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利於糾正資產定價、提高市場效率、分散系統性風險。在影響方面,限於QFII制度和較小的股指期貨市場規模,對沖基金對A股的影響將較為有限,對於H股可算是來勢洶洶。

當然,在高度市場化的香港資本市場,出現做空英鎊和泰銖的情況不可避免,這需要監管當局始終加強對外匯、股票和衍生品市場新動向和新趨勢的關注。

昨天,元富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投資經理梁健華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國際對沖基金大舉進軍香港,更多應該是瞄準內地市場,但他們短期內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太大影響,由於人民幣受政策影響大於市場影響,且中國外匯儲備充足。

梁健華認為,要應對此次對沖基金帶來的各種潛在威脅,中國主要應從“監管”方面著手,做好市場監管才能降低各種威脅。

朱偉一則說,可以肯定地說,對沖基金是衝著錢來的。對沖基金借助香港這個橋頭堡衝擊內地金融市場,我們來之不易的財富不能供對沖基金魚肉。

適應沒有食物的生活

適應沒有食物的生活
2011-07-25

適應沒有食物的生活

——華爾街、英國石油、生物-乙醇以及數百萬人的死亡



威廉·恩道爾(《糧食危機:運用糧食武器獲取世界霸權》作者*)

李雲譯



2011年6月29日





我過世的祖父,是一位有挪威血統、強壯的美國農場主後代,後來他成了一位報紙編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一位投身政治的人。他常常說:“只要時間許可,人可以適應相當多的事情,除了死亡……但是如果經常練習的話,人也可以適應死亡。”看,似乎天意如此,看起來,我們人類中的絕大部分,就要驗證那句諺語了,通過我們是否能夠得到每天的麵包這件事情來驗證。



食物,是少數幾種使人們維持生命的可笑東西之一。我們會理所當然地以為,家門口的超市會永遠賣我們喜歡吃的食物,而且還以合理的、我們能支付得起的價格充足供應下去。然而,在沒有充足事物供應的情況下生存,是未來我們中千萬人或者上億的人要面對的前景。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個真正的悖論。我們這個星球可以為數倍於當今人口的人,提供營養充足的天然食品。但是,由於過去半個世紀或者說更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工業化農業的破壞,食物不足的情況將會出現。



到時候我們的世界要如何面對未來10年或者更長時間在全球範圍上的饑饉?答案在於少數權勢集團和利益集團。那些權勢集團和利益集團已經決定人為地製造出營養食品的短缺。這個問題有幾個重要方面。



減少緊急儲備



幾乎完全不顧及現今的穀物實際供給和需求,在世界範圍內隨意操縱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的價格,是比較晚近才發生的事情。這樣的行為根本是不可思議的。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發生的糧食危機之前的所有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過一個單獨的“世界糧食價格”。所謂的糧食的“世界價格”是為所有食品和食物類產品所規定的基準。



從大約基督降生前2000年的蘇美爾人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來的最早的遺跡看,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帶,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幾乎所有的文化都對收穫的穀物進行貯藏——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非常晚近的現代。儲藏糧食是為了應付戰爭、乾旱和飢荒等原因。糧食儲藏的方法適當的話,可以有效地保存大約7年。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啟用儲備的糧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華盛頓政府建立了一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作為一個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尤其是歐共體國家中,推動自由貿易的契機。在其早期談判中,農業在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的堅持下,謹慎地被排除在談判內容之外。法國把歐洲共同體農業政策(CAP)和歐洲農業保護,作為政治防禦看待,認為是不可談判的領域。



1980年代初期,由於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羅納德·裡根在政治上長期不懈的堅持,芝加哥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極端自由市場理論開始在歐洲領導權力圈子裡被大範圍地接受。一步一步地,對華盛頓農業自由貿易議程的反對被化解了。



經過7年的緊張的討價還價、遊說和施加壓力,歐共體最後在1993年的烏拉圭回合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談判中,同意了大量減少對國家農業保護的要求。烏拉圭回合主要涉及的協議是:國家穀物儲備作為政府責任將終結。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93年的新協議,正式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用來監管協議的執行,違反者將被強制執行製裁,農產品的“自由貿易”第一次在世界上最主要的貿易國家之間成為了一個重點。溫和地講,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決定。



從此以後,穀物儲備將通過私人公司,由“自由市場”管理,那些公司中最了不得的是美國穀物卡特爾巨頭們,那些美國農業綜合企業巨獸。穀物公司認為,他們能夠更加有效地勝任任何緊急事務,還能節省政府開支。那個基於錯誤建議的決定,將會向史無前例的穀物市場的謊言和操縱打開洩洪之門。



ADM(美國阿徹丹尼爾米德蘭公司)、大陸穀物公司(Continental Grain)、邦基集團(Bunge),以及他們中的老大,嘉吉公司(Cargill)——全球最大的、私人擁有的穀物和農商貿易公司——在WTO進程中浮出的最大的贏家。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農業談判的結果,與嘉吉公司的人的喜好非常契合。這對於內部人士來說,一點也不奇怪。前任嘉吉公司高管丹·阿姆斯圖茨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起草了農業貿易部分。 1985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的一位同事,芝加哥大學的D. 高爾· 瓊森,與他人一起為大衛·洛克菲勒的三邊委員會寫了一份具有開創性的報告,就是那篇被他們稱作“市場導向”的農業改革藍圖。它為美國在即將到來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的立場提供了架構。洛克菲勒集團以及它的智囊庫是“農業改革”的建築師,在1945年之後的世界中一直如此。



在主要糧食生產國中減少政府穀物儲備需要時間,但是隨著1996年的農場法案的通過,美國實際上已經減少了它的穀物儲備。歐洲國家緊隨其後。如今,在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中,只有中國和印度還保持著國家保有穀物儲備的戰略安全政策。



華爾街聞到了血腥味



在美國、歐共體國家和其他主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工業化國家中減少國家穀物儲備,為進程的下一步佈置了舞台——減少對農產品衍生品的控制,允許不受約束和不受檢查的投機性操縱。



在克林頓政府財政部時期(1999-2000)減少穀物儲備通過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形成正式書面形式——CFTC是一個政府機構,監管衍生商品的貿易諸如芝加哥交易所或者紐約商業交易所的交易。減少穀物儲備由財政部的提姆·蓋特納和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起草成法律文件。我們後面將提到,華爾街作為背後推手,使前紐約聯邦儲備主席蓋特納於2008年,在歷史上最糟糕的財政災難時期,成為了奧巴馬的財政部長。這簡直就是跟把狐狸任命為雞舍的保安一樣。



當亨利·基辛格在1972~1973年當美國國務卿的時候,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主要穀物貿易公司形成聯盟,他指揮了一場將穀物價格提升200%的大戲。價格的提升引發了當時美國與蘇聯簽訂了三年的穀物合同,當時蘇聯剛渡過了一場災難性的歉收。



這次美-蘇交易正處於全球乾旱之中,當​​時全球糧食大量減產,在這個時候,把美國所有的可出售穀物都賣給一個表面上是冷戰對手的國家並不是有先見之明的舉動。這次銷售發生在世界主要穀物減產而導致大米價格攀升的時期。美國報界的批評聲音把其稱作偉大的穀物搶劫。基辛格甚至安排了把穀物從美國運往蘇聯的運輸費用由美國納稅人承擔。嘉吉公司喜笑顏開。



大約同一時間,美國大穀物公司——嘉吉、大陸穀物、ADM和邦吉——開始了一場延續了20年的把世界穀物市場轉換到公司手裡的運動,不管穀物供給是否充足,操縱穀物價格,控制人類和動物所必需的營養。



為美國獲得控制世界穀物市場和價格的20年進程,在1980年代隨著金融產品指數貿易和其他衍生品的出現,獲得了重大進展。



這個新的薩默斯-蓋特納-華爾街(Summers-Geithner-Wall Street)的早期穀物大盜版本,尤其是2006年後,使基辛格和他朋友們在1970年代做的那些事情黯然失色。



1999年,在華爾街大銀行( 高盛、JP摩根、大通曼哈頓和花旗銀行) 的催促下,克林頓政府起草了一個法令,這個法令將徹底改變穀物貿易的歷史。這個法令被稱作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並在2000年轉化為正式法律條文。



克林頓的新法律的兩位​​主要建立者是前高盛顧問和克林頓的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和財政部副部長提姆· 蓋特納。後者是華爾街的朋友,如今奧巴馬的財政部長。財政部長薩默斯也是阻止管理商品和金融產品的金融衍品的主力。



薩默斯-蓋特納的建議書包括了1999年總統工作團隊向國會提交的關於金融市場的報告,此團隊就是非常著名的“暴跌保護小組”。



當時,期貨貿易委員會(CFTC)也建議撤銷對主要銀行間或金融機構間的衍生品貿易的管制,包括穀物和其他農業性商品衍生品。



歷史性的和史無前例的撤銷管制,在政府對衍生品貿易方面的監管上打開了一個大缺口,最終助長了衍生品競賽,導致了2007年的金融崩盤。一切皆自由的撤銷管制是最近穀物價格暴漲的幕後原因。



1991年之前幾年,高盛給出了它自己的商品“指數”,後來成為了全球所有商品的衍生品貿易基準,包括糧食和石油。高盛商品指數,或叫做GSCI,是一種新的衍生品,它跟踪大約24種商品的價格——從玉米到熱狗到咖啡到小麥到貴金屬和能源。從華爾街的觀點看,這個主意超級棒。它使投機商們在一種原料商品的未來價格上的賭博一步到位,是一種華爾街版本的“一步到位”賭博商場……



CFTC對商品貿易解除管制使得高盛在1999年從它的GSCI中大賺了一筆。現在銀行家們和對沖基金以及高端投機商們能夠在未來的穀物價格上搶占先機或者下注,同時不需要最終把所買賣的小麥或者玉米拎到家門口。



現在,穀物的價格被新的穀物供應商賭博大佬們所運行著——從華爾街到倫敦以及更遠——他們在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堪薩斯城貿易穀物的期貨和期權。期貨價格不再是只有那些工作於穀物行業有經驗的行家(農場主、磨坊主或者大宗穀物最終購買者)所知道的一個套期保值的形式。那些個體的貿易商幾個世紀以來依賴期貨合同使他們自己免於受到歉收或者災害的威脅。



穀物成為了一個新的投機領域,任何人只要願意讓投資者擔風險,都可以入市。大莊家有高盛、德意志銀行、高風險的海外對沖基金。穀物,跟以前的石油一樣,現在幾乎完全從日常供給和需求上分離了。價格可以因不可靠的傳聞而被短期操縱。



與那些直接參與方比如磨坊主、農場主或者大餐飲連鎖集團不同,投機商們不生產也不拿走任何他們賭下的玉米或者小麥。他們幾乎連10噸硬質紅冬小麥都不可能提走貯藏。他們的遊戲是一種全新的套利形式,唯一的規則就是低買高賣。其衍生工具以及美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和監管的疏忽,允許遊戲玩家利用槓桿作用獲得很多倍的利潤。



但是還有另一個荒謬的轉變:高盛的GSCI被定製成投資者只能買合同。這個就是業內所謂的“單邊做多”。沒有人能夠用這個指數賭穀物價格下降。你只能從永遠上升的穀物價格中獲利,這個使更多的無辜投資者被誘騙進了一個高風險的商品投機中,製造出一種自我滿足的預期。



這種單邊做多的特性,鼓勵了銀行客戶把他們的錢長期放在銀行或者基金中,讓銀行家們與其他人的錢一起運作,銀行家會獲得大量橫財——然而所有的損失都由客戶承擔。



GSCI結構的致命缺點是其不許可“賣空”,當穀物過剩的時候賣空可以迫使價格下降。投資者們被引誘進一個讓他們不停買進的系統裡,他們買進,然後不知道何種原因價格升高,他們再買進。很快,其他銀行都發行了自己的商品期貨指數基金。 9 這些銀行包括巴克萊(Barclays)、德意志銀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JP摩根大通,美國國際集團(AIG),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ms),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有史以來第一次,高風險商品期貨投資——包括向穀物和其他農產品的投資——成為了一種金融產品,能夠讓“小人物”在他們幾乎不了解的領域投資,只因為他的銀行或者基金顧問催促他向那裡投資而已。銀行一如既往地用“別人的錢”運作——也一如既往地以犧牲“別人”為代價。



在近期的一份仔細分析2007-2008年穀物價格泡沫的文章中,作者奧利維爾·德·舒特,作為聯合國糧食權力特別報告員,總結道:“基本糧食大宗商品期貨的價格的不斷增長和波動,只能解釋為投機泡沫的出現。”10 泡沫時間是顯著的,是因為其方便地抵消了那些銀行巨頭們在巨量的證卷化的房屋貸款和其他華爾街的瘋狂賭博上的巨大損失。舒特補充說:



特別是,有個理由讓人相信一個顯著的角色由大型、有權力的投資機構諸如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和投資銀行的基於糧食商品期貨的衍生品進入市場擔任的,所有這些衍生品都沒有考慮農業市場的根本。這些衍生品能夠進入是因為開始於2000年的,對重要商品期貨衍生品市場取消管製造成的。 11



跟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崩潰之後,華爾街和其他主要金融玩家開始尋找基於幾類商品的替代品,大宗商品期貨和幾個種類商品的高風險衍生品,頭一次成為了一個主要的投機性投資的主題。



2000年以來,所有投資於各種商品期貨指數基金的美元總數已經從2003年的大約130億美元,在石油和穀物投機泡沫中的2008年漲到了驚人的3170億美元。高盛的GSCI指數基金是其中最大的。這些數據出現在雷曼兄弟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此報告成文在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把他們當作替罪羊用以撈出他的華爾街兄弟之前不久。 12



自2008年之後,隨著物價的波動,投資者的資金持續地湧入各種商品期貨基金中,使糧食價格維持高點,並繼續攀升。從2005年到2008年,世界範圍的糧食價格上漲了80%——並且到現在都在漲。從2010年5月到2011年5月間,小麥價格上漲了大約85%。 “我們在商品期貨市場上看到的投資資本的數量是史無前例的”,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國家穀物和飼料協會會長肯德爾·凱斯(Kendell Keith)這樣說道。 13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自從2004年以來,世界糧食價格平均已經猛增了前所未有的240%。大銀行和對沖基金們把糧食商品期貨當作一種投機替代品爆發於2007年,當時美國正被第一波次級金融海嘯擊中。從那時起,糧食類商品上的投機聚集了更多的動能,因為其他在股票和債券上的投資具有很高的危險性。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就是全世界在比較貧窮的人口中急劇增加的飢荒、挨餓和營養不良。



FAO計算出糧食不足的國家將會被迫多支出30%的錢進口糧食——全球範圍的支出增加總量在難以置信的1.3萬億美元。三十年前,國際糧食市場是很小的;如今這個市場被一小撮美國農商巨頭壓倒性地支配著。農業綜合企業,像軍事出口一樣,是美國核心戰略部門,長期被華盛頓方面大力支持著。這是更大的和更加私人的日程的一部分,10年前由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會以及他們的優生學擁護者計劃出來的。 14



進口糧食是今天的規則,根本不是糧食便宜異常。全球化的農業產​​品,通常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施加壓力而都被強加於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頭上,包括過去糧食自給的社會單位,現在都投降了,轉而依靠進口糧食。這些都是在“自由貿易”或者叫做“市場導向的農業”的名頭下做的。其背後沒有說清的所謂的“市場”是非常無效和不健全的,在實際操作上和金融上都是。對進口糧食的依賴是由大跨國企業集團諸如美國泰森食品公司、史密斯費爾德公司、嘉吉公司和雀巢等公司人為製造的,我們這些最終要消費他們工業化糧食產品的人的健康和福祉公司巨頭們是放在最後考慮的。



便宜的農業產品的進口,常常會把當地生產的糧食價格壓低,迫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土地進入過於擁擠的城市焦急地尋找工作。



如今的小麥衍生品,或者叫“紙小麥”的價格,控制真正的小麥價格。高盛、JP摩根大通,香港上海匯豐銀行(HSBC)、巴克萊銀行和很多海外對沖基金等這些投機家們,對穀物沒什麼興趣,主要是對獲利感興趣,現在這些人比那些真正的農業套期保值者多四倍。



這是對過去幾百年或者更長時間的主導穀物價格的市場形態的徹底逆轉。有大約75年的時間,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在特定農業商品期貨銷售量上進行強制限制——包括小麥、棉花、大豆、大豆粉、玉米和燕麥,規定多少以上農業產品可以被非生意人玩家交易,這些人不是從事食品工業的。所謂的“商業套利者”,比如農場主或者食品加工者,過去是可以不受限制地交易糧食期貨,以幫助他們規避風險。但是對於純投機者,是不可以的。



設計這些限制,是為了在這個相對小的市場中避免操縱和畸變。隨著2000年薩默斯-蓋特納的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的通過和著名的“安然漏洞”——可以從政府限制中獲得豁免——迅速和寬鬆的能源衍生品的貿易很快擴展到了食品類商品期貨。 2006年,當德意志銀行的要求得到許可,CFTC允許所有貿易限制都得到豁免的時候,大壩徹底垮塌了。制定法規的官方機構向他們許諾說如果超過限制將不會有任何懲罰。其他人尾隨其後,如同旅鼠一樣。 15



世界上大約20億人要花一多半的收入來購買食品,對於他們來說,後果是恐怖的。在投機導向的穀物價格暴漲時期的2008年,大約有2億5千多萬人被聯合國歸為“糧食不安全”序列,或者根據最新數據,總數為10億的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 16



如果美國國會從來沒有在過去10多年的支持,美國政府從來沒有解除對穀物投機的管制,那麼那些可怕的後果就不會出現。到2008年初,在布什政府的鼓勵下,美國可耕地的35%種植了將被作為生物燃料燒掉的玉米。到2011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40%。至此,舞台已經設置好了,在穀物市場上,市場的一個微小振動都會引爆一個巨大的投機泡沫,如同當年在石油市場上用同樣的GSCI指數做的遊戲。



作為長期戰略的農業綜合企業(Agribussiness)



最近一些年穀物和糧食價格的升高不僅僅是華爾街的利潤詭計,雖然他們從中獲得了駭人聽聞的利潤。糧食價格的升高更表現為一個長期戰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時候,當時尼爾森·洛克菲勒和他的兄弟們嘗試組織全球食品鏈,效仿他們已經建立的全球石油鏈的壟斷模型。糧食從此以後就成為了跟其他任何商品期貨,比如石油、鋅和銀一樣的商品期貨,其短缺和價格可以由一小群強勢的貿易圈內人進行最終控制。



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兄弟們,在發展中國家通過他們以技術推動的綠色革命,把他們全球的生意從石油擴展到農業。同樣在戰後,他們在哈佛大學資助了一項幾乎不為人所知的項目。這個項目將為他們的計劃形成一個巨大的結構,把世界糧食產品全球化,能夠被以小撮私人公司進行集中控制。



“Agribusiness”農業綜合企業這個詞被創造出來,用以區別過去以自耕農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為人類食物和營養進行的作物栽培。把世界上的國家政府緊急糧食儲備納入私人公司之手,僅僅是來自洛克菲勒農商戰略的延伸,如同他們那個被超級誤導的“綠色革命”最終還是給美國農用產品進行了促銷,從約翰·迪爾的拖拉機(使用大量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的石油,)到美國化肥(洛克菲勒圈子裡的其他生產商出品)——綠色革命是一股強迫力量,推動大土地耕種的趨勢,並且迫使成百上千萬的人離開土地湧進城市作為大跨國公司的廉價勞動力來源。這種被大力吹捧的糧食生產方式,結果證明經過幾次收穫後,實際會減產。 17



農業綜合企業和綠色革命攜手並進親密無間。它們是一個雄偉戰略的組成部分。這個戰略包括幾年以後,洛克菲勒基金在資金上支持改變植物基因的研究。



約翰·H. 戴維斯是1950年代早期,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任時期的農業副部長。他於1955年離開華盛頓,進入哈佛商學院,在那個年代,哈佛商學院對於一位農業專家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地方。戴維斯有一個清晰的戰略。他於1956年寫了一篇文章刊載於《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他聲明“唯一能夠一次性並永久解決所謂耕地問題的方法,而且避免冗雜的政府項目,就是把農業提升為農業綜合企業。”他非常清楚自己腦子裡在想什麼,雖然很少​​有人能明白他在想什麼。 18



戴維斯,與另一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雷·高柏以及一位出生於俄羅斯的經濟學家瓦西里·利昂剔夫,在一個由洛克菲勒基金資助的項目中組成了一個哈佛小組。瓦西里·利昂剔夫當時正在計劃整個美國的經濟。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僱用瓦西利·利昂替耶夫開發一種對整體經濟的動態分析方法,這個方法被他自己稱作“輸入-輸出”分析法。瓦西里·利昂剔夫曾為美國勞工署和美國戰略情報局(CIA的前身)工作。 19



1948年,利昂剔夫從洛克菲勒基金那裡得到了一筆四年10萬美元的資助,用以設立哈佛的“研究美國經濟結構的經濟研究項目”。一年以後,美國空軍加入了哈佛項目,這是來自美國軍事主力之一的奇怪支持。晶體管和電子計算機剛剛被開發出來,利用線性編程方法,可以處理巨量經濟統計數據。很快,福特基金也參加資助哈佛項目。 20



哈佛項目和其組成部分農商是試圖變革美國糧食生產,之後是變革全球食品生產的努力的一部分。它花了40年的時間才主導食品業。高柏教授後來提到,農商革命和對基因改良農商的開發,“比人類歷史上任何單獨事件對我們的全球經濟和社會的改變都更大更深。”21他可能恰恰說對了,我們很可能在未來的10年中將目睹這一切。



和雷·高柏多年以後吹噓的一樣,驅動他們的農商項目的核心觀點是把“縱向整合”再次引入美國糧食生產中。到了1970年代,大部分美國人都忘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有過的痛苦的較量。在1920年代,國會通過了一些法律條款,禁止大型聯合企業集團進行縱向整和,把標準石油一類的托拉斯肢解,以防止他們全部壟斷國家要害行業。



直到戴維·洛克菲勒支持的吉米·卡特在任期間的1970年代晚期,美國跨國公司才開始殺回幾十年仔細構建的美國政府對健康、食品安全和消費者保護法的管制,向新一輪縱向整合農業打開了大門。縱向整合進程打著“經濟效益”和“規模經濟”的旗號推銷給毫無防範的廣大公民。 22



縱向整合的回歸伴隨著農商引進了主流媒體中的一個公眾運動,產業方面也聲明,都認為政府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管的太多,政府應該退後,還廣大美國公眾以“自由”。社會運動人士所喊出的要求是“放寬管制”。當然,政府的放寬管制僅僅是對私人控制敞開大門——這是另一種“管制”——由最大的和最有勢力的企業集團對所有的行業進行管制。對農業也不例外——四大糧食聯合企業的公司們從1970年代到現在一直主導著世界糧食市場。他們與華爾街那些衍生品玩家——高盛、JP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親密合作。



到了2007年末,糧食衍生品貿易徹底不受華盛頓的管制了,美國政府也沒有糧食儲備了。糧食價格飛速上漲的路已經鋪好了。



華爾街已經把投機機器按放就位,銀行家們正在為高效的和長期的糧食漲價創造條件。但是,至此,漲價氣球還需要被扎個眼兒,好一飛沖天。喬治·布什就來幹這個事兒了。



殺手之拳——英國石油、生物乙醇和種族滅絕



2007年,美國房地產危機剛在華爾街引發了第一波金融海嘯,布什政府就做了一個重要的公關,說服世界認可美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好地管理環境”的階段。炒作得也太毛糙了。



在布什2007年1月的國情咨文裡,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方案的中心,是所謂的“10中的20”——到2010年把美國石油用量減少20%。官方對公眾的解釋是將要“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同時也減少不受歡迎的“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但是這樣說獲得了好的公共關係。不斷地重複這些說辭就足夠了,大部分民眾也會去相信這些。也許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所交的稅,作為補助金用在了乙醇玉米的生產上,而不是用於種植飼料玉米,而且,還讓自己每日所吃的麵包價格頂穿了房頂。



布什計劃的中心是用從納稅人那裡來的巨額補貼製造生物乙醇用於運輸燃料。布什總統的第一個計劃是到2017年每年要生產350億加侖(大約133億立昇)乙醇。國會通過2005年能源政策法令,已經授權,燃料用玉米乙醇在2006年的40億加侖的基礎上,到2012年必須增加到75億加侖。



為了讓這事靠譜,政府慷慨地從納稅人那裡拿補貼給農場主們和像美國ADM那樣的大農商巨頭讓他們種植不是用來吃的燃料玉米。戴維·洛克菲勒公司的農場,是獲得美國政府農業​​補貼最多者之一。目前,美國乙醇生產商每加侖乙醇可以得到51美分的補貼。補貼是付給攪拌者的,攪拌者通常是一家石油公司,這家公司把乙醇和汽油攪拌在一起出售。在2011年,美國所有玉米種植面積的大約40%將會用於生長生物燃料玉米。





美國政府慷慨補貼去生產生物燃料,以及新法律的授權,結果是美國煉油業投入了大量時間去建設特別的新乙醇蒸餾器,類似石油提純裝置,只是這些裝置生產乙醇燃料而已。目前在建的項目數量已經超過了過去25年中美國建造的石油提煉裝置的數量。等到兩三年後建成,提取車用燃料乙醇所需要的玉米或者其他穀物的需求量將是如今的2倍。



布魯塞爾的歐共體的官僚們不甘落後——毫無疑問也被像英國石油、嘉吉、美國ADM和大生物燃油遊說團這樣的公司和團體慷慨地鼓勵——制定了自己的“20中的10 ”計劃,換句話說就是,授權到2020年所有歐共體道路上使用的燃油將有10%是生物燃油。令人震驚的是,儘管有一份來自歐盟委員會的關於如此大規模轉向補貼的生物燃油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的報告,他們還是這樣做。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



一項由歐共體委員會做的歐洲運輸使用的燃油中只有5.6%來自生物燃油對所使用的土地的影響的研究,得出結論說只要生物燃油使用量超過5.6%將“大幅”增加碳的排放量,並會“損害生物燃油的環境的可持續性”……跟其他大部分政治命令一樣,10%這個數字只是突兀地提出的,委員會中沒有人知道原因,當這個政策被實施下去,燃料企業如何能達到十分之一的需求而不在熱帶地區大量增加生物燃油植物的種植呢。 23



簡短說,全世界範圍的耕地用於生物乙醇和其他生物燃料——把糧食產品燒掉而不是給人吃掉或者用於飼料——在美國、歐共體、巴西以及其他主要中心地區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新作物產業。然而,其對於人類的影響,確是比較負面的。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並且是遙遙領先的用於運輸燃料的乙醇生物燃料生產者。 2010年,美國生產了130億加侖(美製)或者相當於500億立昇的乙醇生物燃料,接近世界生產總量的60%。歐共體在這個可怕的競​​爭中,生產世界總量6%的乙醇生物燃料,跟在巴西後面位居世界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哪個國家會把最多的糧食當成有毒生物燃料燒掉。 24



在生物燃油的整個騙局中,最使人擔心的是,糧食價格暴漲的2008年之後整整三年,美國有成百萬英畝的耕地轉移他用,這個直接與生物燃料相關——這些土地從種植食用玉米轉為種植燃料玉米——在美國國會或者歐共體或任何其他地區都沒有重新審視一下這個瘋狂的政策。讓人印象深刻的不作為看上去是生物燃油遊說團在政治上有權力的證明。遊說團都是誰呢?不出所料,他們是美國和歐共體糧食和能源政策背後的那些農業和石油巨頭。主要玩家包括英國石油(BP)、殼牌,埃克森美孚, 雪佛龍, 美國ADM,嘉吉等。這個遊說團很有能量,他們看到了一隻能下很多金蛋的鵝,這隻鵝就是被歐共體、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授權的生物燃油生產。



今年1月,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歐洲環境政策研究所(IEEP)出版了一份報告,此報告是關於歐共體政府的“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中生物能源的角色的。最近德國政府預告說,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將替代核電站,其他歐共體政府也做出了類似的承諾,這些承諾都依賴於一個美麗的錯覺,即大核能發電站發出來的電都可以來自生物柴油。一月份的IEEP研究報告中說:



歐共體成員國希望,到2020年,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能源中有一多半將來自生物能源,即生物體、生物液和生物燃油。國家再生能源行動計劃(NREAPs)是歐共體成員國撰寫的計劃書,其中預告了各國從現在到2020年間打算以何種比例部署生物能源,對其第一次的評估透露了他們所提出的數字。 ……生物燃料的使用總量增加得非常顯著。所評估的23份計劃中,生物能源將會成為可再生能源部分的主力。總體說,生物能源被期待在全部能源消費中的總量將大於現在的2倍,從2005年的5.4%到2020年,將會達到近12%。生物能源在歐共國家的取暖和製冷部門的可再生能源份額中將佔有一個準主導角色,並且我們可以前瞻到它將在扇形盤中佔大於80%的面積。在電力部門,生物能源的份額將相對低一些,但是在運輸部門,期望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將有近90%都是生物能源。



IEEP組織了一個分析,到2020年要增加如此多的生物燃油,需要多少土地面積來種植相關作物呢?經過對各種因素的適當​​計算,他們估計,歐共體內部需要額外的“410萬到690萬公頃(每公頃=1萬平方米)”滿足生物燃料需要,是堪薩斯州全部面積的三倍。



還有,與歐共體杜撰生物燃料可以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個問題——這都在嚴肅的科學家中間有激烈的爭論),IEEP計算出,大量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將導致汽車更多地排放CO2,​​如同在歐洲的道路上直接增加額外的2600萬輛車輛。 26



因為數不清的原因,生物燃料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很多嚴肅的環境組織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些。玉米乙醇工業在成長,主要是因為強大的玉米和石油遊說團。更多的需求將很可能提高玉米乙醇的和汽油的價格,因為玉米乙醇是與汽油混合使用的。



乙醇能源用於現在所使用的標準發動機其燃油經濟性很低。更重要的是,不可能種出那麼多玉米來滿足製造替代石油的燃料或者提供主要的能源的需要。 27



新世界沙塵暴區?



生物燃料公司和其推手(從英國石油到農商,加上從華盛頓到柏林、巴黎政府的瘋狂決定以及更多的東西)已經達成的目標是在全世界減少了糧食安全儲備。其充滿活力地與取消限制的自由商品衍生品貿易一起為人類歷史上可能出現的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製造了配料。



對上面那個假設的測試,很不幸,可能已經通過一股人類遠遠不能控制的力量開始了。美國天文學會太陽物理分會最近的年會上,來自美國國家太陽觀測台(NSO)和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的科學家們報告了對最近太陽耀斑活動的研究結果。太陽耀斑一直是對地球氣象變化影響最大的因素。太陽耀斑是周期性出現的,比如11年一周期,22年一周期,或者更長時間一個週期。對太陽的研究表明,地球現在正處於一個太陽活動大量減弱的周期的開始階段,這個週期可能要延續10年,或者更長時間。



太陽黑子的減少表明太陽的活動將減弱。荷蘭物理學家蓋斯·B. 格拉夫蘭得這樣描述道:“它將嚴重影響海水的蒸發,然後就關係到降雨量了。結果就是農業用水的水位會降低,因此植物生長會減少,更多肥沃的表層土會因為乾燥而被風吹走,這一切會導致10年左右的高糧價。”



翻譯成我們能懂得的語言就是,地球上土地富饒的地區將會有氣候災難、減產、乾旱和沙塵暴——大蕭條時期席捲美國中西部的那種沙塵暴,這樣的災難不只是一次兩次的,而是要持續好幾年的時間。如果太陽物理學家和俄羅斯天文學家哈比卜羅·阿卜杜薩馬托夫(俄羅斯聖彼得堡普爾科沃天文台台長)都是正確的話,(哈比卜羅·阿卜杜薩馬托夫更早的時候預言從2014年開始一個新“小冰期”29)我們將很快面對一場糧食危機,其嚴重程度是我們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面對過的。 30



* F. William Engdahl is author of Gods of Money: Wall Street and the Death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A Century of War: 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and Full Spectrum Dominance : Totalitarian Democracy in the New World Order. He may be contacted via his website:www.engdahl.oilgeopolitics.net.Reproduction of all or significant parts of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foreign translations, require the author's prior permission.



*F. William Engdahl 是《金融海嘯:一場新鴉片戰爭》、《石油戰爭:石油政治決定世界新秩序》、《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作者。可以通過他的網站聯繫:www.engdahl.oilgeopolitics.net. 所有對本文的大量或者全部使用,或者外語翻譯,需要獲得作者本人的提前許可。



尾註:



1. F. William Engdahl, 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enetic Manipulation, www.GlobalResearch.ca, Montreal, 2007, pp. 216-219.

威廉·恩道爾《破壞的種子:基因操縱背後隱藏的目的》 蒙特利爾2007

2. Sophia Murphy, Strategic Grain Reserves In an Era of Volatility,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Minneapolis, October 2009.

索非亞·墨菲《一個動盪時代的戰略糧食儲備》 農業和貿易政策研究所, 明尼阿波利斯2009年10月

3. Anon., Another Soviet Grain Sting, Time, November 28, 1977,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19164,00.html#ixzz1NMsb5yQY

《另一個蘇聯糧食騙局》時代1977年11月28日

4. PBS, The Warning,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October 20, 2009, accessed in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warning/view/#morelink.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警告” 公共廣播公司2009年10月20日

5. Lawrence Summers et al, Over-the-Counter Derivati​​ves Markets and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 Report of 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999.

勞倫斯·薩莫爾斯等, 《“場外交易”衍生品市場和商品交換行為:金融市場總統工作團隊的報告》 華盛頓特區1999年11月

6. Cadwalader, Wickersham & Taft LLP, CFTC Releases Plan for Market Deregulation, March 1, 2000, accessed in http://library.findlaw.com/2000/Mar/1/128962.html.

凱威萊德律師事務所CFTC《公開的市場去監管計劃》 2000年3月1日請到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library.findlaw.com/2000/Mar/1/128962.html.

7. Frederick Kaufman, How Goldman Sachs Created the Food Crisis, Foreign Policy, April 27, 2011, accessed in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4/27/how_goldman_sachs_created_the_food_crisis.

弗雷德里克·考夫曼《高盛如何製造出糧食危機》 外國政策2011年4月27日請到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4/27/how_goldman_sachs_created_the_food_crisis.

8. Amine Bouchentouf, et al, Investing in Commodities via the Futures Markets, accessed in http://www.dummies.com/how-to/content/investing-in-commodities-via-the-futures-markets.html#ixzz1PdYxiCqD.

阿米尼·伯深托夫等,《通過期貨市場投資商品期貨》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dummies.com/how-to/content/investing-in-commodities-via-the- futures-markets.html#ixzz1PdYxiCqD.

9. Ibid. 同上

10. Olivier de Scheutter, Food Commodities Speculation and Food Price Crises, Briefing Note 02, September 2010, accessed in http://www.srfood.org/images/stories/pdf/otherdocuments/20102309_briefing_note_02_en_ok.pdf

奧利維爾·德·舒特《食品類商品的投機和糧食價格危機》 簡要註釋02 2010年9月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srfood.org/images/stories/pdf/otherdocuments/ 20102309_briefing_note_02_en_ok.pdf

11. Ibid. 同上

12. Frederick Kaufman, The Food Bubble: How Wall Street starved millions and got away with it, July 2010, Harper's Magazine, pp. 32, 24.

弗雷德里克·考夫曼《糧食泡沫:華爾街如何讓百萬人飢荒而自己卻逃脫罪責》 哈珀雜誌2010年7月

13. Frederick Kaufman, How Goldman Sachs Created the Food Crisis, Foreign Policy, April 27, 2011, accessed in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4/27/how_goldman_sachs_created_the_food_crisis

弗雷德里克·考夫曼《高盛如何製造了糧食危機》 外國政策2011年4月27日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4/27/how_goldman_sachs_created_the_food_crisis

14. Neena Rai, et al, High Food Prices Pose Threat to Poor Nation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8, 2011.

尼娜·艾等《高糧價對窮國是威脅》 華爾街雜誌2011年6月8日

15. Global Labour Institute, Food Crisis—Financializing Food: Deregulation, Commodity Markets and the Rising Cost of Food, Geneva, June 7, 2008, accessed in http://www.globallabour.info/en/2008/07/financializing_food_deregulati.html

世界勞工研究所《糧食危機——金融化糧食:去管制、商品市場和食品價格的增長》日內瓦2008年6月7日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globallabour.info/en/2008 /07/financializing_food_deregulati.html

16. Ibid. 同上

17. See F. William Engdahl, 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enetic Manipulation, 2007, Montreal, www.GlobalResearch.ca, pp.123-151 for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raud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its so-called “ wonder wheat“ from Norman Borlaug, himself a product of the Rockefeller research organization.

威廉·恩道爾《毀滅的種子:基因操縱背後隱藏的目的》 2007 蒙特利爾www.GlobalResearch.ca,123-151頁如果要知道更多關於綠色革命以及所謂的“超級小麥”的欺詐行為的分析的更多細節,請參考諾曼·伯勞格的文章,他本人出身於洛克菲勒研究機構。

18. Ibid. 同上

19. Ibid. 同上

20. Current Biography, 1967, Wassily Leontief; and Ray Goldberg.

近期自傳1976 瓦西里·列昂剔夫和雷·高柏

21. Ray Goldberg, The Evolution of Agri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xecutive Education Faculty Interviews: www.exed.hbs.edu/faculty/rgoldberg.html. W. Leontief,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1953. International Science Press Inc. , White Plains, New York. In its 1956 Annual Report, the Ford Foundation noted the following grant: '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 In addition to these over-all programs, a grant of $240,000 was made to support the activities of the 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 over a six-year period. This center,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or ​​Wassily Leontief, was engaged in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focusing mainly on inter-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industry and other sectors of the economy. Equal support was contribut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ee also Ray Goldberg, The Genetic Revolution: Transforming our Industry, Its Institutions, and Its Functions, an address to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AMA). Chicago , June 26, 2000. Goldberg founded and headed the IAMA as well as holding seats on the boards of agribusiness giants Archer Daniels Midland, Smithfield Foods and DuPont Pioneer Hi-Bred. He practiced what he preached.

雷·高柏農商革命哈佛商學院高管教育係採訪:www.exed.hbs.edu/faculty/rgoldberg.html W· 列昂剔夫美國經濟結構研究1953 國際科學出版公司白皮書紐約在其1956年的年度報告中,福特基金對以下資助進行的批註如下:“ 哈佛經濟研究項目”:在所有這些項目之外,一筆24萬美元的資助是為了支持哈佛商學院六年中的研究活動。這個中心在瓦西利·列昂惕夫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關於美國經濟結構的高品質的研究工作,主要關注於不同產業之間的關係以及工業和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的交叉聯繫。洛克菲勒基金也對他們進行了同樣的資助。同時也請參照雷·高柏基因革命:改革我們的產業、產業部門和產業功能,向國際糧食和農商管理協會(IAMA)致敬。芝加哥,2000年6月26日。高柏建立並領導了IAMA,同時也是阿徹丹尼斯米德蘭公司、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杜邦先鋒良種公司等大農商巨頭的董事會成員。他實踐著自己所宣揚的東西。

22. F. William Engdahl, op. cit.威廉·恩道爾同前。

23. Carl Mortished, We're on a green road to hell, The London Times, April 10, 2010.

卡爾·莫剔什得《我們走在一條通向地獄的綠色道路上》 倫敦泰晤士報2010年4月10日

24. FO Lichts, Industry Statistics: 2010 World Fuel Ethanol Production, Renewable Fuels Association, accessed in http://www.ethanolrfa.org/pages/statistics#E.

F. O.雷茨《工業統計:2010年世界燃料乙醇生產》 可再生燃料協會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ethanolrfa.org/pages/statistics#E

25. IEEP Study, The Role of Bioenergy in 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ction Plans: A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Issues and Uncertainties, January 31, 2011, accessed in http://www.ieep.eu/topics/climate-change-and-energy/ energy/bioenergy/.

IEEP研究, 《在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中的生物能源的角色:關於問題和模糊點的第一次辨識》 2011年1月31日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ieep.eu/ topics/climate-change-and-energy/energy/bioenergy/.

26. IEEP Press Release, New Report Concludes that Indirect Impacts of EU Biofuel Policy will Create Majo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November 8, 2010.

IEEP 公開出版物, 《新的報告得出結論歐共體的生物燃油政策的間接影響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壓力》 2010年11月8日

27. P. Gosselin, German Ethanol Requirement Turns Into A Debacle, March 4, 2011, accessed in notrickszone.com/2011/03/04/German-Ethanol-Requirement-Turns-Into-A-Debacle

P.高賽林《德國乙醇需求變成了一場災難》

28. Gijs B. Graafland, Effects of low sunspot levels on evaporation…, May 9, 2011, private email to the author.

蓋斯·B·格拉夫蘭德《低太陽黑子活動水平在蒸發上的影響》 2011年5月9日,給本文作者的私人電子郵件。

29. Jerome R. Corsi, New Ice Age to begin in 2014--Russian scientist to alarmists: 'Sun heats Earth!', May 17, 2010, WorldNetDaily.

杰羅米·R·卡爾西《新冰河期將在2014年開始——俄羅斯科學家對杞人憂天者說“太陽溫暖著地球”》 2010年5月17日世界網絡日報

30. Solar Science Staff Writers, Major Drop In Solar Activity Predicted, June 15, 2011, Boulder Colorado, accessed in http://www.spacedaily.com/reports/Major_Drop_In_Solar_Activity_Predicted_999.html

《太陽科學》工作人員《預測太陽活動要大量減少》 2011年6月15日博爾德科羅拉多州請於以下地址獲取原文http://www.spacedaily.com/reports/Major_Drop_In_Solar_Activity_Predicted_999.html

2011年7月28日

金融海嘯誰惹的禍?

金融海嘯誰惹的禍?
2011-07-13

馮亮

二戰後的美國百廢待興,很多男性從戰場返鄉,結婚生子,在1946至1964年間,美國共有7590萬名嬰兒出生,平均下來上世紀50年代每位女性平均生4個小孩,創造了史上著名的“嬰兒潮”(Baby boom),而在此期間出​​生的孩子則被稱為Baby boomer(嬰兒潮一代)。在經濟層面,“嬰兒潮一代”與他們的前輩最大不同,就是敢花錢。從美國個人儲蓄率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嬰​​兒潮一代”父輩們似乎更能理解犧牲的含義,並懂得為了未來而投資。比如二戰期間,他們購買了大量的美國戰爭債券以支持祖國參與二戰。從1950至198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在7%-12%之間。但是,從1985年開始,美國居民儲蓄率呈現出一種趨勢性下降的態勢。因為,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嬰兒潮一代”此時為25-42歲之間,完全進入工作年齡段,成為美國勞動力的絕對主力。正如前所述,“嬰兒潮一代”走上工作崗位,並且決定要過跟他們父輩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開始肆無忌憚的消費。至20世紀90年代,美國個人儲蓄率平均下降到5.5%左右,自2000年後,儲蓄率持續走低,平均降至2.8%左右。最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一直跌到了2006年的負水平。這也為金融海嘯的發生埋下種子。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個人儲蓄率才再度開始上升,現在約為5%左右。由此可見,“嬰兒潮一代”真是特別能花錢的一代,也是特別敢花錢的一代。

因此,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美國的債務水平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就不足為奇了。 “嬰​​兒潮一代”愛花錢這個特點,可不僅僅反映在美國個人儲蓄率,而是對美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嬰​​兒潮一代”在喜歡花錢的同時,也投票選擇了支持他們花錢的政客,這意味著更多經濟補助,更多的稅務減免,更多的各種名目的政府開銷,以及更多的債務。美國的債務水平在大蕭條之後節節攀升,二戰的發生更是使得美國的國家債務/GDP比率高達史無前例的120%。此後,國家債務/GDP比率逐漸下降,直到1980年美國國家債務/GDP比率再度重拾漲勢。此後,美國國家債務/GDP比率從1980年的30%左右,一路攀升至2010年的90%。如果美國要把國債水平維持在1980年的水平,需要在現在美國國債的基礎上足足減去9萬億美元。

根據美國一些專家觀點,在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中,如果沒有美聯儲出手干預,恐怕現在全世界很多最大的銀行都將陷於破產。同時,美國的GDP也將下降10%-20%,失業率上升至15%,美國股市跌去70%。經歷了這次危機後,美國的投資者的財富估計將遭到腰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是人為造成的災害。就拿次貸危機來看,格林斯潘掌控美聯儲期間,採取了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長期超低的利率水平。結果就是消費者肆無忌憚的借款買房,銀行家們肆無忌憚地放貸。需要說明的是美聯儲是一個私人機構,實際上是被華爾街上的銀行所控制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些銀行還是合夥經營的。合夥制意味著合夥人需要對銀行負責,過份的風險也就意味個人破產的可能性加大。但是當銀行從合夥制轉為公司製後,過度的風險對於銀行高管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因為大部分的風險將由股東們承擔。不過,這並是事實的全部,他們確信一旦他們所管理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美聯儲將會伸出援手。因為,華爾街和美聯儲根本上就是命運共同體。比如華爾街的銀行們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使得SEC放棄了12倍槓桿的規定,使得他們能其的資產負債表的槓桿能達到40倍,這意味著5%的資本損失就能使這些銀行陷入破產。

因此金融海嘯到來,為了避免脆弱的銀行倒閉,為了拯救擁有這些銀行的美國富人們,美聯儲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有毒資產。還有其後我們看到QE和QE2,這些其實都是犧牲大眾的利益來為華爾街的銀行家買單。而美國中產階級的工資水平就在金融海嘯後不斷下降,失業率依然維持在高位,然而真實通脹率特別食物和能源的價格漲幅均在10%。總而言之,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在金融海嘯後確實變得更為糟糕了。現在美國家庭的真實收入水平已經低於1999年,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婦女解放,開始大量參加工作,這也使得美國家庭的收入在上個世紀​​末期持續上升。我們回顧從1969-2009年美國家庭真實收入水平中位數發現,1969-1979年美國家庭收入增長4.5%,1979-1989年增長6.5%,1989-1999年增長8.5%,可是到了1999-2009年美國家庭收入則下降5%。

在次貸危機中,美國購房者的債務危機,傳導至美國金融機構。到了金融海嘯爆發,金融機構由於債務破產,從而使得債務問題傳導至整個金融體系。而美國政府介入拯救金融機構,其實質就等於用美國的國家信用,將債務承擔下來。於是,美國購房者的債務最終傳導至美國國家層面,成為了整個美國的債務。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美聯儲又採取了量化寬鬆,這等於又將美國的債務平攤給了全世界。美國的債務從2008年9月份金融海嘯爆發後擴大了4.6萬億美元,即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增加了48%。與此同時,美國真實GDP增加了2000億美元,也就是兩年半的時間僅僅增長了1.6%。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翻了三倍,足足增加了2萬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兩年中,美國人用足足6.6萬億的代價換來了2000億美元的代價。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自從1980年美國人的真實收入所增無幾,然而由於美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美國人的消費呈現直線上升。於是,不難想像這樣只會導致一個結果,美國人的平均債務水平上升。不過,最根本的問題還不在於美國的平頭百姓,而且美國的權勢階級採取了一種縱容,甚至鼓勵的態度和做法。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為入不敷出的美國人提供貸款,並籌集資金。而華盛頓的政客們非但沒有採取加稅等彌補財政赤字的做法,反而長期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這無疑使得美國的債務問題從普普通通的美國人擴散至整個國家。

美國總體信貸市場現在約為52.6萬億美元,比起2008年的水平還高出了2000億美元。而在2001年,這個數字還不到28萬億美元,僅僅十年的功夫,美國的信貸市場增加了近一倍,這個鐵一般的證據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變化。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過去的很多年就是如此用巨額的債務,換來了高額的收益。這不光彩盈利的模式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一旦債務結構坍塌,這些金融寡頭們將血本無歸。於是,有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並沒有輸得傾家蕩產,反而似乎過得更好了。原因就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國財長保爾森為了拯救華爾街的朋友,出台了各種拯救計劃,還有臭名昭著的量化寬鬆政策。結果是,美國的債務水平更高了,“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變得比以往更加大,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日子過得更加舒坦了。我們來看下列一組數據,美國金融機構的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17.1萬億減少至現在14.2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州政府的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8.7萬億美元增加今天的11.9萬億美元;所謂的GSE企業(如兩房以及美國學生貸款協會)從2008年的3.2萬億美元暴漲至現在6.4萬億美元;美國的公司債務從2008年的7萬億美元增至7.4萬億美元;美國家庭總體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13.8萬億美元輕微下跌至13.4萬億美元,這主要是美聯儲從銀行那裡承擔了6000以美元的壞賬。看完這組數據,大家也許會對美聯儲玩的“乾坤大挪移”的把戲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

在金融海嘯中,超過6萬億美元的有毒資產被美國政府通過金融救助的方式,成功地從頻臨破產的金融機構轉嫁至美國的中產階級。但是問題是,這些有毒資產雖然被易主,卻不會因此而被“解毒”。同時,我也沒有看到美國為解決有毒資產以及債務付出的努力以及決心。美國家庭的債務從2000年的8萬億美元增加至13.8萬億美元,增幅高達72%,雖然其後輕微降低了3%。不過,這主要是債務違約後,美聯儲一筆購銷的結果,而不是美國人節衣縮食為了降低債務水平。

美國人今天所使用的轉移債務的辦法,並不新鮮。從1913年美聯儲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採用這種策略來解決債務問題,簡單一點,就是印鈔,貶值貨幣,通脹手段。比如美元從1913年至今對黃金比價貶值了97.90%,從1970年貶值了93.40%。美元對美國CPI從1913年至今貶值98.20%,1970年至今貶值了93.60%。

從大蕭條,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滯漲時期,再到互聯網泡沫的破裂,以及最近發生的金融海嘯,這一次危機的背後都與美聯儲所採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而美聯儲一如既往的政策就是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直到造成的泡沫破裂導致經濟衰退。這一過程不斷地重演,區別只在於程度的不同。這一次金融海嘯後,美聯儲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擴張貨幣,最終的結果如何還很難確定。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可以預見這場危機可能比2008年的危機更具有殺傷力。

巨額外儲如何被國外勢力控制

何新:中國巨額外儲如何被國外金融勢力竊取控制? (最新修訂稿)

2011-07-27

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由誰制定法律。 
——納森-羅斯切爾德

(第八條)中國人民銀行的全部資本由國家出資,屬於國家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

-------------------------------------------------- ----------------
 目錄
[貌似題外話]
(一)外匯局的空手淘金魔術   
(二)中國的巨額外匯資產從何而來?
(三)中國的外匯資產,但中國政府無權支配
(四)當前誰實際控制著中國的巨額外匯資產? ——國際投行!
(五)為什麼外匯局突然在當前拋出這套說辭?
[附錄]奧巴馬首次承認美國或債務違約
-------------------------------------------------- --------
[貌似題外話]
先講個段子作為本文討論的小引。曾聽過侯寶林或是馬三立的一段相聲,說一個人空手買鴨子的故事。
某人進飯館買燒鴨子。問:燒鴨子多少錢?
老闆答:20塊。
——那給我拿一個,先掛賬。
又問:這燒雞多少錢?
答:10塊。
——我不要鴨子了,鴨子給你,換一個雞,你再找我10塊現大洋。
老闆急了——您這賬不對啊!
——怎麼不對?我這不沒要你的鴨子嗎?你的鴨子不是20塊一個麼?
老闆:問題是,您那鴨子根本沒付過錢啊!
原來拿這相聲只當笑話聽。殊不知真實的相聲故事,今天竟然就發生在我們這個國家的外匯局身上。

--------------------------------------------
何新按語:
近期外匯局在網站發布關於外儲的講論,洩露了許多過去被掩蓋著而外人不易明了的外匯真相。殊為可圈可點!
其中關於人民幣升值與國際淘金者的關係,本人已經在拙著《匯率風暴:中美貨幣戰爭內幕揭秘》(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一書中做過辨析,在此不論。
以下根據外匯局新發布的關於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魔術般地變成了外匯局的自有金融資產,國家不能支配,然後外匯局承認該資產的相當部分已經被委託、轉交給國際金融資本(何按:以猶太共濟會屬下的基金會和投行等資本機構為主體)支配控制的驚人言論,略作點評如下。

(一)外匯局的空手淘金魔術

外匯局最近在其網站發文宣稱:

1、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是國民百姓的,因為它已被外匯局收購。

2、但這些外匯儲備也不是國家的——國為國家未出錢收購。

那麼,中國的外匯儲備究竟是誰的?回答是:它完全是屬於外儲局自有、且有權“自主經營”的獨立性外匯資產。

外匯局是如何得到這筆現額已超過3萬億美金的巨額財富的?

回答是人民銀行以國家名義結匯,從外匯持有者手中收購而獲得的。

那麼,人民銀行收購外彙的錢從何而來?回答是銀行掛賬借來的。

所謂掛賬,那麼央行是向借誰的錢?令人感興趣的是,其實是這錢是人民銀行自己的——這實際是一種銀行自我借貸的奇特透支或預支魔術,即虛擬債務。

[央行收購外彙的人民幣從哪裡來?金融專家劉紀鵬說,外匯占款人民幣其中部分是印刷機新印出來的,部分是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部分是央行發行央票回收的貨幣,總之,都是央行的負債。所以,外儲雖然是央行的資產,但它是債務性資產。社科院研究員張斌說,外匯回到央行,央行發出人民幣,形成二次結匯,相當於央行直接增發貨幣。 ]

換句話說,人民銀行用虛擬債務的方式,根據不斷進入中國的巨大外匯資金數量,印發額度巨大而且不受國家貨幣總量控制(即不受宏觀調控約束)的數十萬億人民幣,並從而換取到目前總量可能接近4萬億美金的巨大外匯財富!



一方面,這樣規模且不受宏觀調控控制的巨量人民幣不斷隨機流入國內市場,必然會加劇愈演愈烈、使底層社會民怨沸騰的嚴重通貨膨脹。這就是P民們所說的“豬堅強,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

[附註:從宏觀上看,央行不斷新增外匯印鈔,必定會稀釋國內市場人民幣的購買力。

假設中國國內每年共生產商品10萬億單位,市場流通人民幣10萬億元,那麼每1元人民幣能購買商品為1單位。如每年對美國淨出口7萬億單位商品,獲得貿易順差1萬億美元(外貿所得款中扣除購買美國商品的支出即為貿易順差,或稱經常項目順差),央行以新增人民幣7萬億回購這筆美元。那麼國內剩餘商品為3萬億單位,流通人民幣總量則為17萬億,人民幣購買力由1/1,貶值為3/17,貶值率為14/17。人民幣對國內商品大幅貶值。

但由於中國外匯局對美元實施人民幣單向升值的匯率政策,加之國內對炒作資產收益的放縱,引發國際資本大舉湧入。假設每年資本項目順差(淨投資)為2萬億美元,則央行需新增人民幣14萬億購買。此時,國內的商品單位僅3萬億,人民幣總量則增長變成了31萬億。那麼在理論上,意味著物價上升超過10倍,而單位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則下降為3/31,不到原來的1/10。

人民幣對內大幅貶值又不是國際貨幣,為什麼引發外資熱錢大舉進入?主要的是盯上了經常項目順差,也就是那1萬億美元。外資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獲取了大量的利潤,但這僅是人民幣利潤,必須兌換成美元的利潤才是真正實現的利潤。

上述資本項目順差為2萬億美元,是外來投資總額。外資僅借助人民幣的單向升值(年升值率約6%)的機制,美元投資也可獲得6%以上的回報。當然,這筆回報必須通過以人民幣兌換美金來實現,因此外來投資要實現投資收益,必須把中國貿易所得賺得的貿易順差1萬億捲走。

所以美國政府不斷地壓迫人民幣穩定升值,以切實保障其資本順差不但保本,更能將中國的全部外匯收入一鍋端。以上所述就是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而外部資本從中獲利的基本內在機制。

由此觀察,外匯局否認外儲是中國百姓的血汗錢,實際是為外資合法掠取中國外匯儲備張目,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言論。 ]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藉助這種新兌換貨幣的源源輸入,才使中國GDP在表面十分嚴厲的金融緊縮背後,仍得以維持8%——9%的高增長。事實上,金融緊縮政策的全部壓力都轉嫁到國內中小企業身上,造成大面積的失業和倒閉浪潮。



[6月16日,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中國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3764.14億元,環比上漲21%;前5個月新增外匯占款超過1.4萬億元,截至5月末總規模已達24.39萬億元。

今年一季度新增外匯儲備1940億美元,是僅次於2010年四季度的第二歷史高峰。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

何按:這些新增外彙來源可疑。據報:當前沿海出口中小企業由於貨幣緊縮和本幣升值政策大量倒閉,對歐美出口景氣不振,但外儲仍大幅增長。表明不少錢應是以投資名義進入境內套取本幣升值紅利的資金。

今年第一季度新增貸款1940億美元,近兩千億美元,則相當於第一季度銀行向市場追加新增人民幣1.4萬億人民幣。 ]

必須指出,這種引入外匯資本刺激增長的模式,並非什麼獨特的中國模式,而正是80—90年代許多拉美國家早已推行過,而後無一不遭遇慘痛失敗的臭名昭著的拉美通脹和虛假高增長的債務經濟模式;也就是放大版的龐氏/麥道夫國際金融騙局模式。

[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意大利裔美籍投機商,集資性金融騙局的設計者。引誘人們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短期內得到高利潤回報。然後,龐齊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從而誘使更多的投資進入。由於前期投資回報豐厚,龐齊成功地在短期內吸引了大批投資者,聚斂到巨大額度的金錢。直到隨著基金底座的不斷增大,後續資金無法支付日益增多的回利支出,從而騙局敗露。這種集資模式,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近年美國麥道夫再次在華爾街使用這種集資手法敗露,因此這種騙局也稱“麥道夫騙局”。

何新按語:近年來中國外匯局的對外引資模式,也是以人民幣不斷升值為兌換套利誘餌從而大規模吸引外資。 ]
中國經濟,當前已經陷入在這種模式下,正走向一個前景極其難測的未來。


(二)中國的巨額外匯資產從何而來?

我們且來仔細讀一讀外匯局關於我國外匯資產的講論(以下的黑字基本是所引用的原文)。

關於中國的外匯資產從何而來?

外匯局稱:

“我國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

何新按語:那麼請問:外匯局買進外匯時,付錢了麼?付的是誰的錢呢?

外匯局答:“(本局)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

何新按語:這一段話充滿玄機奧妙無窮。外匯從何而來?是本局花錢買的。那麼買外彙的人民幣從何而來?是人民銀行掛的賬。
  問題在於掛誰的賬?人民銀行掛了賬——欠的是誰的帳呢?
有意思的是,反复讀外匯局的表述,這個問題諱莫如深,無法得到解答,看不出所欠之賬的主人究竟是誰。
實際上,外匯局極其敏感、極其乖巧地在迴避這個問題!
  為什麼這樣隱諱?原來玄機就在於此!
買外彙的人民幣本來就是銀行印的
——這根本就是一筆銀行自己借貸給自己的虛擬債務,換句話說是根本沒有主人的假債務!
——銀行假裝記賬掛單,實際卻大肆印製新鈔票來收購外匯。
那麼真正要為這些超量發行的外匯占款人民幣買單的是誰?
——是中國的整個國內市場,是中國的老百姓。而物價,就是這樣天價地飛漲起來的!
  目前,
中國外匯儲備的產權是高度地不明晰的!誰是主人?是財政部?銀監會?發改委?還是國務院?迄今還並沒有明確的說法。結果就在一團霧水中,數万億美金——數十萬億人民幣的巨大貨幣資產,的確是億萬中國出口企業的勞動者靠賣褲子、鞋子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血汗錢”,靠虛擬借貸的貨幣魔術瞬間變成了外匯局或銀行的自有資產。
於是才出現了外匯局可以自由地支配數万億美金大買洋垃圾債券,卻完全沒有人管的荒唐局面!

(三)中國的外匯資產,但中國政府無權支配!
  
 外匯局說:
“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彙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說,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彙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何新按語:請注意!在這里外匯局說:持匯人認為外匯局買自己的外匯是代表國家的行為,自己是把辛苦掙來的外匯賣給了國家。那麼按道理說:這些外彙的主人應當是國家,是國有資產!
既然外彙的主權是屬於國家,那麼國家應當有權支配和使用屬於國資的外匯。
這些外匯,國家可不可以花?可不可以用它來改善國計民生呢?
  外匯局的答復是:絕對不行。因為這錢是我借的,所以它是屬於我的! ——只是外匯局好像忘記了你的錢是向誰借的? ——其實你的錢是自己向自己借的,這是一個虛擬的貨幣發行魔術而已!
但是,就以這個虛擬債務為理由,外匯局振振有詞宣稱:因為我借了自己的錢,有賬目在案,所以換到的外匯是屬於我的獨立資產。我怎麼用你們管不著!我的歸我的,而且只有我能用。錢不是國家的,國家無權支配!
這像不像那個相聲裡買鴨子的故事? ——雖然那隻鴨子我沒花錢,但我已經說過我掛賬了,所以它就是我的了——雖然我從為此沒付過錢。
區別是,那個飯店老闆不笨,沒讓騙子把東西拿走。而在中國,這筆巨大的外匯資產的相當部分已經通過外匯局被託付給美國了。

  為什麼國家無權使用外匯?外匯局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國家)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和使用的問題。”

何新按語:“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和使用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但是問題在於:現在究竟是誰在”無償地分配和使用著中國的外匯儲備?”——其實這不是別人或任何別的國家機構——不是財政部,不是銀監會或發改委,而就是外匯局自己。
你外匯局一分錢也沒有出過,你外匯局用來強制結彙的人民幣只是一種是虛擬掛賬,債權主體是不明確的。
那麼外匯局你憑什麼“無償”佔有和“使用著”高達3萬億美金以上的巨額外匯資源?
人們知道,外匯局本來只是一個政府部門、一個被國家授權管理國家外彙的監管機構。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這個機構卻公司化了——似乎成為了一個有權自由使用中國巨額外匯資產從事跨國商業性投機活動的投資銀行或對沖基金機構!

為了防止國家插手支配或乾預外匯儲備的使用,外匯局對中國外匯本來的真正主人——國家主權發出瞭如下的嚴重警告:
”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何新按語:實際上,外管局這是在用通貨膨脹這個魔鬼嚇唬中國政府,從而阻止中國政府乾預中國外匯資產控制權的任何意圖。
但是殊不知,當人行以虛擬掛賬的形式大量超發人民幣強制結彙的時候,通貨膨脹的惡果已經在發生著。外匯局某領導在年初也不得不承認:由於外匯兌換占款過多(高達20萬億人民幣)是造成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
[2011年2月易綱表示,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要買進外匯,而買外彙的過程就吐出了基礎貨幣,“央行被迫吐出的基礎貨幣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迫吐出了20萬億元人民幣,而外匯占款也成了近年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四)當前誰實際控制著中國的巨額外匯資產? ——國際投行!

那麼,如果中國政府無權支配外匯儲備,國家不能用,百姓更用不了——這巨大額度的外匯資產究竟誰能用,又在如何用呢?

  對此,外匯局的說法是:
“在'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的管理原則指導下,外匯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渠道,繼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服務。“
  
  何按:這句話其實語法不通。 “外匯儲備”不是活人,它如何可以“積極創新”、“運用渠道”呢? ——所謂玩“創新的”無非還是外管局自己,也許正在學著國外的對沖基金玩弄各種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吧?一個監管機構,現在居然成了金融魔術的創生機構。可是以善於金融創新聞名世界的大鱷索羅斯,昨天已經宣布辭職了哎!

其實,外匯局的意思無非就是說,外匯儲備是我的,我們在管著,我們也管得很好!我們自有最合理、最新穎、最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合理用途。你們外人其他人就都別操心了!
那麼,到底這些外匯究竟是如何用的呢?

  先恕我直言吧!其實,外匯局所謂“依法合規”四字,純屬扯淡!是用來掩蓋和自慰的遁詞! ——什麼法?中國目前有“外匯管理法”麼(應呼籲全國人大盡快設立這樣的法律)? !合規——合什麼規?
如此巨大數量的外匯資產,既不屬於中國百姓,支配權也不屬於中國國家——更不能被用於改善國計民生!那麼目前在外匯局手裡,到底在用來幹什麼呢?在給誰用呢?
  外匯局的說法是:
第一、外匯資產只應當由本局自主使用。
第二、本局實際上已經把它委託(借)給某些有本領、有名頭、很可靠的外國投資機構用了,這也是中國巨大的外匯資產唯一最合理、最有用的運行方式!
我這樣解讀外匯局的話,一定會有人不信,難道外匯局真地敢這樣講?
那麼就請看外匯局的原話吧:

答:“為保障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性,發揮在成熟投資市場大規模經營的比較優勢,外匯儲備經營堅持以(我局)自主經營為主。
同時,外匯儲備一直通過各種有效形式拓寬投資渠道,其中包括“委託經營”。

從1996年起,(我局)有選擇性地將部分外匯儲備委託給國內(按:國內機構當是指對外投資虧損連連的著名“中投”吧?),以及國外較為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投資。 ”

何新按語:外匯局所謂“國外較先進的投資機構”——無非就是指在國際投資市場興風作浪惡名昭著殺人不見血的大摩、高盛、羅氏家族、索羅斯基金會一類猶太共濟會的跨國投資機構吧? !
如果這些年沒有發生震撼歐美和全球的金融危機,用這些先進機構糊弄中國人還是可以的,在今天還這樣說,應​​該有點理不直氣不壯了吧? !

    外匯局說:
“目前外匯儲備經營委託的外聘經理(按:看看!還真是中國外匯局出錢,讓外國經理坐莊啊!),均是市場知名度較高、資產規模較大、經營業績排名靠前的資產管理機構。”

何新按語:據此,中國外匯資產的管理權,其實早就已經通過外匯局委託給老外了啊!

    外匯局說:
“外匯儲備經營高度重視對外聘經理的風險管理,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框架密切監控,確保外匯儲備資產安全。”

何新按語:那麼去年的兩房股、債券已經垃圾化,眼前的美國國債違約風險則即將爆發——難道這就是你們外匯局所說的確保安全嗎? !

(五)為什麼外匯局突然在當前拋出這套說辭?
  綜上所述:
中國的外匯局悍然宣布中國外匯儲備,既不是百姓的,也不歸國家管,而是外匯局全權自己自主經營——並且有權委託給老外代管的非主權金融資產。
外匯局稱:這些外匯資產的來源不是中國人靠賣褲子、襪子、鞋子苦掙回來的“血汗錢”——那是天上掉下來砸到外匯局頭上的?
外匯局又稱:外儲的來源雖然名義上是“中國人民銀行”(注意近年來該行一直在全力謀求超主權的獨立地位),只是用“名義”的債務,通過印製人民幣鈔票從市場上自由交換得來的。但買到手後,這些巨量的外匯資產就已成為外匯局自己的準自有資產。
因此,這些外匯儲備既非屬於原來的售匯者所有,理論上也不受國家支配(非其所有),而是屬於銀行以及外匯局自己掌有的非主權貨幣。
總而言之:外匯局認為中國巨大額度(超過3萬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儲備,其物權以及支配權與任何人無關,而僅僅屬於外匯局自己。
對於這些外匯儲備,國家無權支配,全國人大和政協無權過問——完全由外匯局“自主經營”,自由支配。換句話說,外匯局有權不受任何機構監管審計而委託任何國內外“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如國外高盛等猶太金融機構)從事任何投資(包括購買行將違約的美國國債和近乎歸零的兩房垃圾債券)。這些外匯資產無論虧損與贏利,是金融行為,一概與百姓和國家無關! ! ! !

為什麼外匯局突然要拋出這樣一套赤裸裸——近乎裸奔的言論呢?
據有關新聞報導:美國政府與國會在8月2日之前如不能達成提高政府債務上限的任何有效協議,美國國債則可能出現技術性違約。這將導緻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集體調降,新發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存量國債市場價值下滑。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場將因此陷入新的動盪,持有大量美國國債資產的國內外債權人將遭遇巨額資本損失;另一方面,美國長期利率將隨之波動,從而打壓消費與投資增長,甚至扼殺依然脆弱的經濟復甦。
該路徑對美元霸權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衝擊也是相當大的,也勢必對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中國外匯儲備構成巨大打擊。
 
這意味著,在繼美國“兩房”退市致使中國購買的相關股、債券蒙受慘重損失之後,近期(8月2日)美國國債也有可能發生“技術性違約”,從而使得中國購買的巨大額度的美國國債可能再度蒙受重大損失。
這就是外匯局近期突然拋出上述言論的背景。
外匯局的言論實際就是提前堵國人嘴的言論!外匯局認為,也許有必要預先發布這一套外匯資產非民有也非國有的“技術性說辭”,從而應付國民的質疑、以及黨和國家將來的任何追究和問責。


————————————————————
[附錄1]奧巴馬首次承認美國可能債務違約
據香港《文匯報》24日報導,美國白宮和國會巨頭前(22日)晚再一次談判破裂,一直表現冷靜的總統奧巴馬難掩怒火,傳召兩院領袖昨(23日)晨到白宮開會,更首次承認違約可能性。國會必須在明天(25日)前達成共識,否則將趕不及在8月2日前完成立法程序,美國信貸評級遭下調的風險急增。
奧巴馬首次承認美國有可能債務違約,說:“如果我們發生債務違約,我們將不得不做出調整。”
在奧巴馬與博納談判破裂同時,財長蓋特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達德利亦在另一場合會晤,商討如何應對最壞情況,包括美債評級遭下調,但3人仍然堅稱,有信心國會能達成共識。有白宮高官表示,即使能夠提升債限,但假若未能嚴格控制財赤,美國仍很有可能失去AAA評級。

[附錄2]美國國債觸及天花板中國手中持有超1.2萬億美國國債或打水漂
中廣網北京5月16日消息(記者周晉竹):美國財長蓋特納警告說,美國國債將在5月16號觸及國會所允許的14.29萬億上限,而中國手中持有的1.2萬億美國國債則面臨著違約的風險。
專家認為,美國雖然不存在還不起錢的問題,但是中國的美元資產慢慢蒸發已成定局。
美國目前欠下了14.28萬億美元的國債,目前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美國市場上真正的買家在不斷退場。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號稱“債券大王”的比爾·格羅斯,近期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國國債。這條被很多人忽視的消息,其實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美債的30年牛市結束了。但是中國手中卻還握著1.2萬億的美國國債。如果美國議會不能如期提高國債的上限,除了引發市場對美國國債可能違約的擔憂,還將引發短期內市場拋售美國國債,進一步引發歐元、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產的反彈。
中國作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美國國債一旦違約,將受到最直接的衝擊。

2011年7月27日

金價上漲的三個“發動機”

推動金價上漲的三個發動機

2011-07-27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79536967.html

紙幣貶值、負利率和央行買金

推動金價上漲的三個“發動機”

張庭賓

對於影響國際金價的因素,最流行、也是最重要的說法是——黃金是防通脹的最好工具。然而流行的未必是正確的。最近,牛津經濟研究院就通脹或通縮對金價的影響進行了專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通脹推動金價上漲並不嚴謹。真正最直接推動金價上漲的三個動力源分別是:美元(紙幣)貶值、負利率和央行買賣。
這印證了筆者近7年來使用的分析框架的科學性:
最重要的,首先是美元(紙幣)貶值,即黃金的內在價值是不變的,當為它標價的美元貶值了,則金價表現為上漲;從2005年7月開始,本人就指出紙幣惡性競爭,競相貶值是推動金價大牛市的根本動力。換言之,不是黃金有多牛,而是紙幣有多衰!
第二位的是負利率。黃金的另一個基本特點是,它是實際利率為零。當紙幣的名義利息低於實際的通貨膨脹時,即它是負利率時,金價就相對紙幣表現為正利率收益。即當紙幣不斷被負利率蠶食的時候,黃金安然無恙,因此受到追捧。負利率不僅僅指一年期存款利率低於官方公佈的CPI,而是指低於實際利率的差距。因為官方的CPI權重數據往往是被選擇性,它一般低於實際的通脹率。
第三位的是央行的買賣黃金的行為——賣金,增加供給,必然打擊金價;買金增加需求,則推高金價。眾所周知,央行不喜歡黃金,因為金本位回歸意味著它們印鈔的特權喪失。因此,只要他們手裡有富餘的黃金,他們就會打壓黃金。但是,當它們發現無法鎮壓黃金的時候,它們就會產生相反的恐慌——擔心金本位回歸後,因為自己缺乏黃金,而被踢出金融貨幣的核心。於是它們就會轉而購買黃金,就像過去兩年央行的極大轉變一樣。
現在,隨著各國政府主權債務危機的加深,財政缺口越來越大,更大規模的印鈔不可避免,紙幣貶值和負利率將更加嚴重。而央行對因匱乏黃金而被邊緣化的憂慮將更深。
簡言之,本人認為,未來3-5年之內,推動金價上漲的這三發動機仍然動力十足。除非各國政府能夠有效節制自己的貪欲。 (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另預警:最近美元有可能藉組最後時刻達成提高國債上限妥協,反擊黃金。宜離場觀望。


以下內容摘自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金價的影響》



黃金和一般價格水平

儘管存在許多不同的體制性設置(如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和1971年黃金價格自由浮動等),儘管黃金的用途從作為日常貨幣轉向了充當投資工具,黃金的實際購買力在長期上卻一直都是非常穩定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黃金以2010年美元的價格計約為每金衡盎司450美元,而在超過一個半世紀後的2005年,其實質價格基本沒有出現什麼變化。

黃金能夠長期保有其實質價值這一傾嚮往往導致黃金被視為一種“對沖通脹”的手段。然而,現實情況是更為複雜的,因為黃金價格並非簡單地與一般價格水平保持一致。恰恰相反,從長期上看,黃金在價格表現上與通貨膨脹趨勢並未有任何明顯的聯繫。例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黃金的實際價格一躍超過其長期平均價格水平的三倍,而到了九十年代,出現了漫長的黃金熊市,黃金價格下跌,大大低於其長期平均價格水平。

注:這是用官方CPI折算進去後的百年實際金價(官方CPI存在低估的可能)



黃金及實際利率

另一個能夠影響黃金價格且與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相關的因素就是實際利率水平。由於黃金自身不存在收益,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會隨著實際利率的上升而增加,隨著實際利率的降低而下降。

對黃金來說,實際利率為負的時期應該是其表現尤為積極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經驗也為這一論點提供了支持:當時實際利率基本為負的情況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近期,短期利率接近為零,加之出現了溫和通脹(以及通脹預期),同樣暗示了輕度的負實際利率,並可能引發黃金需求增加。

相比之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於全球央行一致試圖排擠通脹壓力,結果導致了實際利率居高不下。在此期間,央行數次激進加息後,黃金價格從1980年的峰值水平開始走下坡路,而一些資金也從黃金向現金和政府債券等資產轉移,這大概不能稱為偶然現象。

注:圖中左軸、灰色線為金價,右軸紅色線為紙幣實際利率,圖中間黑色直線為零利率

紅線在黑色線下為負利率,在黑色線上為正利率。明顯表現為正利率跌,負利率漲




黃金與美元

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匯率開始浮動,美元的對外價值一直對短線黃金價格走勢產生著重大的影響。許多人士已經註意到了二者間的聯繫,包括Capie等學者(2005年)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08年估算,自2002年以來黃金價格的變動中有40%到50%是與美元相關的,美元有效對外價值變動1%,黃金價格的變化要高於1%。這種關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美元貶值增強了非美元區國家的購買力(美元升值則會降低這些國家的購買力),從而推高了包括黃金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或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導致這些商品的價格下跌)。

在美元疲軟的時期,由於投資者尋求替代的保值手段,推動了金價的上升。其中包括以美元為基礎的投資者,他們擔心美元疲軟可能引發通貨膨脹的後果。在美元強勢的時期,美元本身往往就已被視為一種合適的保值手段。

最近的歷史印證了美元價值與黃金價格之間的密切聯繫。而美元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走弱伴隨著黃金價格的上揚,這與2002年開始的美元疲軟下金價的走勢一致。相比之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後期,強勢的美元就伴隨著相對較低黃金價格。


黃金與官方機構行為

中央銀行和其他地區的官方機構的行為都可能對黃金價格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央行對於黃金的大量持有。 2009年,央行的黃金擁有量為30,400公噸,約佔全部地表黃金庫存的15%。因此,中央銀行的黃金銷售和購買政策可能對金價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些政策在幾十年間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度的鼎盛時期,其間中央銀行在普遍作為黃金的淨買家,黃金也由此構成了其外匯儲備的關鍵組成部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央行的淨購買出現了基本持平的趨勢,但這種現象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大幅淨銷售所取代。在此期間,黃金價格下跌,其他資產回報較高,經濟狀況和政治背景普遍良好,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各國央行不再青睞黃金。

從1989年到2009年,官方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銷售了總計近八千公噸的黃金,官方黃金儲備減少了五分之一,約佔黃金供應總量的10%左右。由此產生的黃金供給曲線上揚可能是導致這一時期出現黃金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上文提到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黃金與其他經濟變量的正常關係出現暫時模糊化也可能與之有關。





注:在中間黑線以上是央行買金,黑線下是賣金,與國際金價漲跌高度吻合



從1999年開始情況出現了改變,中央銀行簽署了首個關於限制未來黃金銷售的協議(《央行售金協定》)。通過消除官方售金提速對市場的威脅,這些協議有助於提振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人們仍認為存在對這種需求潛在低估的可能性(指低於其通脹對沖價格)。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一世紀初,黃金重新開始明確表現出與經濟壓力測量指標之間一定的正相關性,2001年到2003年間美國經濟衰退和股市暴跌後,隨之而來的信貸利差飆升就是一個例證。

最近一段時期,央行再次成為黃金的淨買家。黃金礦業服務公司(GFMS)的數據顯示, 2010年央行的黃金淨買入量為73公噸,這是自1988年以來的首次淨買入行為。這似乎反映了人們在考慮近期黃金價格、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未來可能走勢後,對於黃金在其投資組合中的適當位置進行了重新評估。因此,官方的黃金采購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輕微推動了黃金近期的強勁表現。

在官方採購提振黃金的同時,央行最近的其他某些行為可能對金價上揚有著更為顯著的影響。 2009年以來,美聯儲、英國央行乃至歐洲央行都通過向銀行界貸款以及所謂的“量化寬鬆”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規模(歐洲央行的幅度不及前兩者)。在美聯儲和英國央行方面,量化寬鬆已經見證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餘額增長了2.5到3倍,這是一次巨幅擴張,將央行資產負債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提升了到戰時的水平。

這種應對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戲劇性政策使得人們對未來通脹的快速到來產生了一定擔憂。雖然根據廣義的貨幣供量應計量,資產負債表餘額的大幅擴張尚未進入快速增長(考慮到通貨膨脹的主要驅動力),但有人擔心這可能只是反映銀行系統呈現受損時的狀態,而一旦銀行系統全面恢復,廣義貨幣量計量將再次飆升。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央行在運行以量化為基礎的貨幣政策(相對於通過利率來調整貨幣價格的政策而言)方面經驗相對較少,可能出現重大的政策失誤,例如,央行可能會誤判貨幣和金融市場趨勢,從而導致在撤銷貨幣刺激因素時等待時間過長。

自從其低潮期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之後,對通脹的中期預測值僅略有上升,而對於高通脹的憂慮顯然還未成為普遍現象。然而,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了未來出現高通脹尾部風險的可能性,僅此一項就可能足以使投資者為求“保險”而對黃金產生進一步需求。 2009年以來黃金價格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之間的關係也明確提示了這一點。



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越大,金價越高。



本博無法保證此研究報告的數據表述完全準確,特此提示風險

2011年7月26日

美國再有三銀行破產

再有三銀行破產 今年總數升至58家

2011-07-26

本報訊


美國監管機構近日宣布再關閉三家小型地區銀行,其中兩家位於佛羅裡達州,一家位於科羅拉多州。這使得今年以來美國銀行破產數目升至58家,低於去年同期的103家。
據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該機構當天關閉了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南郡社區銀行和地標銀行以及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精選銀行。新浪網報道,上述倒閉的三家銀行總資產規模約為13.9億美元,存款規模約為12.17億美元。 FDIC預計接管上述三家銀行需花費聯邦儲蓄保險基金合計3.314億美元。
統計顯示,2009年美國共有140家銀行破產,花費聯邦儲蓄保險基金360億美元;2010年銀行破產數目增至157家,為18年來最高水準,但由於破產銀行平均規模下降,聯邦儲蓄保險基金的支出下降至210億美元。

全民逐利的市場運動

何新:拜金邪教與市場化運動毀滅鐵路,毀滅全中國

2011-07-26
何新對​​7-23事件的評論

種種跡象表明,近期高鐵亂象背後真相極其詭異,有國際金融共濟會欲趁機奪取中國鐵路及交通控制權的魔鬼之眼與魔鬼之手的操縱。

不僅高鐵開通以來事故疊發的原因十分詭異,此次723事件的真實原因十分詭異,而且目前操縱網絡輿論的水軍帖言論也殊見詭異。

追究當今中國鐵路亂象之源,如同教育、醫​​療、房改領域的亂像一樣,都是由於共濟會內奸經濟鸚鵡多年鼓吹的泛市場化邪教和特權利益集團趁機利用私有化的市場運動謀取暴利所造成!

作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大動脈的鐵路部門,本不應以利潤及贏利為唯一目標,鐵路及公路交通事業,應當如同教育、醫​​療、養老等國民福利事業一樣,應當以為國民服務、為國民經濟和國防服務為基本宗旨。路權、路政、路利本應當牢牢控制在國家手裡。通過國家回饋國民。然而,十多年以來,唯利是圖,唯金錢、私人資本以及外資至上、市場至上的市場邪教價值觀,以及政策上推動的全面市場化運動,使得鐵路及基建工程以競爭名義,被層層分包給外資和私營企業。當事官員及利益集團趁機提取巨額回扣;從劉志軍到鐵路其他落馬高官,軌跡莫不如是。群腐之下,安有淨土?只處罰倒霉的幾個落馬官員是不公平的!應當反思的是這場市場化和拜金邪教的私有化運動,是這種競爭、招標、分包工程的體制!就是這種所謂的“市場競爭”以及招標分包體制,蛀空了中國的鐵路、高速公路與橋樑的基建事業,導致今日遍地危橋,鐵路災難及交通事故頻發的惡果。卻有人還嫌不夠,繼續鼓吹市場化與反壟斷,無非就是要藉此把中國的鐵路事業全部拱手包給共濟會旗下的外國魔鬼們!

反思吧,執政者與中國人,看看當今令人深惡痛絕的這些名特產品——“假雞蛋、拋光米、皮革奶、毒米粉、假豆腐、檸檬酸泡小菜、雙氧水泡海鮮、草酸螃蟹、甲醛魷魚、硫磺烤雞、硫磺枸杞、硫磺辣椒、硫磺紅棗乾魚、焦亞硫酸鈉生薑、胭脂紅臘肉、甲胺磷金華宣威火腿,敵敵畏熏肉、PP粉澆韭菜、熒光粉磨菇、山藥木薯、硫酸熬糖冒充蜂蜜、黑心蛋,石膏面、蘇丹紅雞蛋、三聚氰胺牛奶、皮革奶、注水肉、參水假酒、化學火鍋、染色粉、回籠月餅、回鍋黴餅乾”————又有哪一項不是這場瘋狂拜金與撈金的全民逐利的“跨越式”市場運動的結果呢? ! (2011年7月26日)

中國巨額外儲怎樣被虛擬金融手段竊取

何新:中國巨額外儲是怎樣被虛擬金融手段竊取,而後委託給美國猶太共濟會投行的?

2011-07-27

何新:外匯局關於外儲的講論可圈可點!

記不清小時候聽過侯寶林還是馬三立的相聲,講一個人空手買鴨子的故事:

某人進飯館買燒鴨子。問:燒鴨子多少錢?
答:20塊。
——那給我拿一個,記賬。
又問:這燒雞多少錢?
答:10塊。
——那我不要鴨子了,鴨子給你,換一個雞,你找我10塊現大洋。
老闆急了——這賬不對啊!
——怎麼不對,這不沒要你的鴨子嗎?鴨子不是20塊一個?
老闆:問題是你那鴨子根本沒給過我錢啊!

原來這相聲只當笑話聽。殊不知真實的相聲今天就發生在我們這個國家的外匯局身上。

我們不妨仔細來看看外匯局關於我國的外匯資產的以下講論:

關於中國的外匯資產從何而來?外匯局稱:
“我國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

(何新按語:那位買鴨子的,隻掛賬而沒付錢。那麼請問:外匯局買進外匯時,付錢了麼?付的是哪裡來的錢呢?)

外匯局答:“(本局)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

(何新按語:這是一段充滿玄機而奧妙無窮的話語。外匯從何而來?是本局花錢買的。那買外彙的人民幣從何而來?那是人民銀行掛的賬。掛的是誰的賬?外匯局說是銀行的。其實,買外彙的人民幣本來就是銀行印的,名義上據說是銀行的掛賬——但有債務必定有債主。人行的債主是誰呢?人民銀行掛了賬——欠的究竟又是誰的帳呢?有意思的是,反复讀外匯局的表述,這個問題卻無法得到解答,絕對看不出賬的主人究竟是誰。
實際上,外匯局極其敏感、極其乖巧地在迴避這個問題!外匯局只說銀行(代表外匯局)是所謂的”資產負債方“,卻隻字不提負了誰的債?那債主究竟是誰?
為什麼?原來全部玄機就在於此! ——這根本是一筆沒有主人的虛擬債務!
銀行假裝記賬掛單,大肆印製新鈔票來收購外匯。真正為這些超量的外匯占款人民幣買單的是誰?是中國的整個國內市場,是老百姓。而物價就是這樣子天價地漲起來的!

外匯局說銀行為外匯結匯掛了賬?那麼債主是誰呢?如果真有這個債主,那麼他作為中國人行的債權人,本來也就應當是中國外匯資產的真正主人!問題在於,似乎找不到這個人!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權是高度地不明晰!誰是主人?是財政部?還是國務院?並沒有明確的說法。所以才出現了外匯局自身可以自由地支配數万億美金大買洋垃圾債券,卻完全沒人管的荒唐局面! )


外匯局說:“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彙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說,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彙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何新按語:請注意!在這里外匯局說:持匯人認為外匯局買自己的外匯是代表國家的行為,自己是把辛苦掙來的外匯賣給了國家。換句話說,外彙的主人應當是國家,是國有資產!

那麼這是否也意味著:既然外彙的主權是屬於國家,那麼國家也應當有權自由使用屬於國資的外匯呢?
換句話說:這些外匯,國家可不可以花?可不可以用它來改善國計民生呢?

外匯局的答復是:絕對不行。因為這錢是我借的,所以它就是我的! ——外匯局好像忘記了錢是向誰借的?外匯是歸我的,只有我能用,不是國家的,國家無權支配!
這就好比那隻鴨子我雖然沒花錢,但我已經說過我要了那它就是我的了——雖然我並沒付過錢。 )

對於國家無權使用外匯,外匯局原話是這樣說的:
“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國家)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和使用的問題。”

(何新按語:關於“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和使用的問題”——這的確是一個天大的問題。問題在於:究竟是誰在”無償地分配和使用著中國的外匯儲備?”其實這並不是別人或任何別的機構——不是財政部,不是國家,而就是外匯局自己。
外匯局一分錢也沒有出過,外匯局用來強制結彙的人民幣只一種是虛擬掛賬,債權主體極其不明確。
那麼外匯局你憑什麼“無償”佔有和“使用著”高達3萬億美金以上的巨額外匯資源?人們知道,外匯局本來是一個政府部門、一個代表國家管理國家外彙的監管機構,不知從何時​​起,這個機構公司化了,成為了一個商業性的牟利機構! )

為了防止國家插手支配外匯儲備,外匯局對中國外彙的真正主人——主權國家發出瞭如下的警告:
”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何新按語:實際上,當人行以虛擬掛賬的形式大量超發人民幣強制結彙的時候,通貨膨脹的惡果已經在醞釀著。外匯局某領導在年初也不得不承認:外匯兌換占款過多(高達20萬億人民幣)是通貨膨脹的原因。
既然外匯儲備國家不能用,百姓更用不了,那麼這些外匯給誰用?如何用呢? )

對此,外匯局的說法是:
“在'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的管理原則指導下,外匯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渠道,繼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服務。“

(何新按語:依法——什麼法?中國有外匯管理法麼?合規——合什麼規?那麼巨大的外匯,既不屬於中國百姓,國家也不能用於改善國計民生,存著幹嘛呢?給誰用呢?外匯局的說法是:第一外匯只能給本局自主使用,第二隻能通過本局借給某些有本領、有名頭的老外用!)

或許有人不信?那請看外匯局的原話是怎樣說的:

答:為保障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性,發揮在成熟投資市場大規模經營的比較優勢,外匯儲備經營堅持以(我局)自主經營為主。

同時,外匯儲備一直通過各種有效形式拓寬投資渠道,其中包括委託經營。

從1996年起,(我局)有選擇性地將部分外匯儲備委託給國內(按:國內機構當是指對外投資虧損連連的著名“中投”吧?),以及國外較為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投資。

(何新按語:國際先進機構當然是指大摩、高盛、羅氏家族等猶太共濟會的投資機構了?)

外匯局說:目前外匯儲備經營委託的外聘經理(按:真地是中國人出錢,外國人坐莊啊!),均是市場知名度較高、資產規模較大、經營業績排名靠前的資產管理機構。

(何按:哦!原來中國外匯管理早就已經委託給老外了啊!)

外匯局說:外匯儲備經營高度重視對外聘經理的風險管理,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框架密切監控,確保外匯儲備資產安全。

(何新按語:那麼兩房股、債券已經垃圾化,美國國債違約風險即將爆發——這也就是外匯局所說的確保安全嗎?!)

中國的外匯儲備

圖窮匕見!中國外匯局稱,中國的外匯儲備既非國家的,也不是國民的? !

2011-07-26

圖窮匕見!中國國家外匯局悍然發布奇怪理論,中國外匯儲備原來就是這樣被斷送的——

外匯局近日在其網站悍然發表言論稱:
中國外匯儲備,既不是百姓的,也不是國家的,而是外匯局自己自主經營的準私有財產。
外匯局稱:這些外彙的來源絕不是中國人用賣褲子襪子鞋子買回來的“血汗錢”。
外匯局稱:外儲的來源是:以名義的“中國人民銀行”(近年該行一直在全力謀求超主權的獨立地位),用“名義”的債務,通過印製人民幣鈔票從市場上自由交換得來的。買回來後它應已成為外匯局自己的準自有資產。
因此,這些外匯儲備既非屬於原來的售匯者所有,理論上也非屬於國家可以支配(非其所有),而是屬於銀行以及外匯局自己掌有的非主權貨幣。
換句話說:外匯局認為:中國巨大額度(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物權以及支配權與任何人無關,而僅僅屬於外匯局自己。
外匯局認為:對於這些外匯儲備,國家無權支配,全國人大和政協無權過問——而完全可以由外匯局“自主經營”,自由支配。外匯局有權不受任何機構監管審計而委託任何國內外“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如國外高盛等猶太金融機構)從事任何投資(包括購買行將違約的美國國債和近乎歸零的兩房垃圾債券)。這些外匯資產的虧損與贏利,一概與百姓和國家無關! ! ! !

外匯局之所以悍然發布上述言論的背景,是繼美國“兩房”退市致使中國購買的相關股、債券損失慘重之後,近期(8月2日以後)美國國債有可能發生技術性違約,從而將使中國購買的巨大額度美國國債可能蒙受慘重的損失。因此外匯局認為有必要預先發布某些應付國民質疑的技術性言論。

[注:如美國政府與國會在8月2日之前不能達成提高政府債務上限的任何有效協議,美國國債則可能出現技術性違約。這將導緻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集體調降,新發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存量國債市場價值下滑。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場將因此陷入新的動盪,持有大量美國國債資產的國內外債權人將遭遇巨額資本損失;另一方面,美國長期利率將隨之上揚,從而打壓消費與投資增長,甚至扼殺依然脆弱的經濟復甦。
該路徑對美元霸權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衝擊也是相當大的。也勢必對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中國外匯儲備構成巨大打擊。 ]

何新驚異:
原來中國的3萬億外匯儲備
既不是國民的,也不是國家可支配的,而完全是外匯局自己的! !因此外匯局既有權利、事實上也已經把它託付國內外“先進的”金融資產管理機構託管!為什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匯儲備國家卻不能用其為國民辦事情謀福利,而只能一而再而三地用來購買美國債券(包括兩房一類垃圾股債券)為美國人民謀福利(以及使中介人物和機構獲取回扣),原來理論根源蓋在此!

外管局原文要點如下:(來源: 外管局網站) 
7月26日,外匯局網站發布《外匯儲備熱點問答(二)》,回答社會公眾關注的外匯儲備相關問題。
外匯局在問答中否認“外儲是老百姓血汗錢”的說法。稱:外儲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是將外匯賣給國家並獲得等值人民幣,交易出於等價和自願原則。因此外匯儲備換到銀行手中就不是原來存匯主體的。
外匯局同時還表示,不可以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也不會允許國家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因為外匯儲備不可以免費使用。
如果國家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何新按:但是,銀行不是早已冒用國家名義大印鈔票結彙的辦法,超量印行人民幣數十萬億,從而造成了當前的嚴重通貨膨脹局面嗎?)

外匯局同時還表示,外匯儲備經營始終堅持由外管局“自主經營”為主(何按:即不被監管、任何部門和機構無權過問)。
外管局稱:外管局有選擇性地將部分外匯儲備委託給國內外“較為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代理其投資。 (按:是否就是猶太金融共濟會屬下的羅氏、高盛、大摩等機構??)

-----------------------------------------------
原文:
7月20日,外匯局曾發布《外匯儲備熱點問答(一)》 ,稱已註意到近期標準普爾等評級公司在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問題上所表達的觀點,希望美國政府切實採取負責任的政策措施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尊重和維護投資者利益。
  
  以下是外匯局原文:
  
編者按:2010年7月,我局發布《外匯管理政策熱點問題》,促進和便利了社會公眾認識和了解外匯管理,收到了較好的反饋。近期以來,媒體、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外匯儲備相關問題,並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這是我們改進完善工作的重要動力。為更好地促進與社會各界的互動交流,我們就近期關注度較高的外匯儲備相關問題,編寫了《外匯儲備熱點問答》,將分三期刊出,供大家討論參考。
  
  本次刊出的是第二期:
  
6、有觀點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國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彙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說,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彙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7、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且已被國際社會認定為主權財富基金,相關投資操作易受市場容量、政治因素等各種限制。能否分出部分外匯儲備委託給國內專業金融機構或國際投資機構管理運作?
  
答:外匯儲備與主權財富基金、專業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類型的機構投資者相類似,均面臨著國際形勢、市場條件和監管規定等方面的約束,但在資金來源、經營目標、風險控制等很多方面有較大區別。
  
為保障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性,發揮在成熟投資市場大規模經營的比較優勢,外匯儲備經營堅持以自主經營為主。同時,外匯儲備一直通過各種有效形式拓寬投資渠道,其中包括委託經營。從1996年起,有選擇性地將部分外匯儲備委託給國內外較為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投資。目前外匯儲備經營委託的外聘經理,均是市場知名度較高、資產規模較大、經營業績排名靠前的資產管理機構。外匯儲備經營高度重視對外聘經理的風險管理,納入整體風險管理框架密切監控,確保外匯儲備資產安全。
  
8、外匯儲備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直接分給民眾不合適,那是否可以剝離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主權養老基金,以充實我國社會保障體系?
  
答:不論是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的建議,還是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建議,都涉及到外匯儲備是否可以無償分配使用的問題。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在“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的管理原則指導下,外匯儲備正積極創新運用渠道,繼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服務。
  
9、目前,境內商業銀行的外匯頭寸普遍較為緊張,支持對外貿易和企業“走出去”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是否能夠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貸給境內商業銀行使用?
  
答: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和暢通的購匯渠道,完全可以滿足商業銀行、企業等合法的購匯需求。如果企業或銀行需要外匯用於對外貿易和“走出去”,隨時可以用人民幣資金購匯,不存在任何政策障礙。而簡單地採取外匯儲備貸給境內銀行的做法,將進一步減少購匯,相應加大央行購匯壓力,不利於宏觀調控。近年來,人民銀行、外匯局從國家發展戰略大局出發,遵循“依法合規、有償使用、提高效率、有效監管”原則,創新了多種外匯儲備運用渠道,積極服務銀行和企業的購匯需求,有力地支持了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10、近年來,我國多次提出鼓勵“藏匯於民”,但“藏匯於民”為何難以實現?
  
答: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流動性氾濫,外匯淨流入規模較大,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不斷積累。目前,我國積極支持居民持匯用匯,經常項目已實現完全可兌換,居民用於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經常項目用途的購付匯需求已得到充分滿足,資本項目下除對一些風險較大的國際收支交易存在部分管制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和個人通過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海外資本市場等渠道均無政策障礙。
  
但是,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外匯差利差等因素,目前,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較為強烈,普遍不願意持有和保留外匯。也就是說,目前“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涉匯主體的持匯意願。

2011年7月24日

中國房企即將迎來倒閉潮

張庭賓:中國房企即將迎來倒閉潮
作者:張庭賓
文章發於:第一次財經日報
更新時間:2011-7-25

"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中國房地產企業已近在咫尺。
由於過度重視與地方政府關係,而過度輕視宏觀戰略預測,過分忽視社會公眾怨聲,中國大部分房地產企業將迎來嚴峻宏觀調控和市場泡沫破滅的懲罰--未來6~12個月,中國房企將會有相當比例破產倒閉。
房企的最後一絲僥倖正變成絕望。 2010年調控以來,銀根收緊,房地產的企業信貸和個人房貸都急劇緊縮,股市融資也停頓下來。 2011年以來,房地產商的最後希望只有房地產信託了。但這扇門也在逐漸關閉,一季度房地產信託總額由2010年四季度的659億元下降到443億元,佔總信託的份額更是由14.9%驟降到4.69%。此後下降更快,而藉貸成本急劇上升,由10%上升到20%,甚至個別達到30%。
房地產商應對宏觀調控的另一個對策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一線沿海城市已竭澤而漁,就轉戰二三線城市,炒熱這些地方的樓市,通過預售購房款的方式,以獲得流動資金,維持一線城市的運轉費用。今年上半年,二三線城市樓價繼續上漲讓房企看到了一絲生機。
上週,這僥倖過關的最後幻想都破滅了。
據7月18日消息,二三線城市的"限購令"名單不久就將出爐。這與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強調要求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執行限購政策的決定幾乎同步。
7月20日,銀監會召開2011年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劉明康主席要求,銀行金融機構審慎開展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戰略合作,密切關註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風險。
7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要堅持不懈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堅持調控決心不動搖、方向不改變、力度不放鬆,堅決遏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確保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確保建設質量,確保分配公平。"
從住建部到銀監會,再到國務院,最後到黨中央政治局會議,均一再強調"房地產調控的決心不動搖,力度不放鬆"。由此可以斷定,已經關緊了的房地產融資大門不可能短期內打開。
時至今日,合法融資主渠道大門已經關嚴,地產商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民間借貸。上週,筆者到廣東調研,與當地兩個代表性商會進行了較充分的交流,得知,即使是商會朋友之間,地產的借款利率也已經達到了年率40%--這一利率意味著,如果借款兩年半,其本金都會被耗光。
現在已可以肯定地判斷,中國房地產商10年來的好日子走到了盡頭,很多地產企業已經深陷"四面楚歌"絕境。在不遠的將來,房地產業將發生很多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劇。
筆者自2009年以來不斷升級對房地產危機的警告力度,然而很多人將之作為耳旁風。這種"戰略迷失悲劇"僅僅是地產商的笑話嗎?不是。類似的悲劇正在金融業拉開帷幕,筆者2006年開始就警告未來全球金融紙幣危機,這已絕非杞人憂天,倘若這個大崩潰降臨,那些缺乏黃金、糧食、土地、石油、銅等實物資產財富,主要是紙幣信用資產--現金、債券、證券等的金融機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這包括中國大多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相當大比例銀行、信託等。
"戰略迷失悲劇"未來還可能發生在地方政府身上。過去很多年,地方政府一直是以"土地招拍掛"等手段,不斷擴張既得利益,這樣下去,終究有物極必反之日。
無論是房地產業、金融業還是地方政府,"戰略迷失悲劇"表面原因是缺乏開闊視野、戰略前瞻,缺乏廣闊胸懷吸納諫言,缺乏創新能力而路徑依賴;根本原因是既得利益不斷擴張的慣性,是內心無限膨脹的貪婪

60年走完西方300年的發展歷程

張宏良推薦:薄熙來在重慶紀念建黨9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作者:張宏良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7-25

薄熙來在重慶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重慶日報

(張宏良按:我們強烈推薦大家讀一下薄熙來的這個講話,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哪怕是讀一下其中我們所加註的黑體字也可以。今年七一各地都有紀念講話,這篇講話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

第一,講話引來了重大非議和批判,認為“重慶領導人的七一講話出現重大政治問題。一是通篇講話隻字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改革開放的既定國策;二是毫無對十年文革錯誤和極左路線的批判和反思;三是……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對重慶唱紅打黑的批評質疑聲音,沒有絲毫實事求是的反思和虛心接受、虛懷若谷,反而是變本加厲的猖狂狡辯和無理反擊”。

的確不錯,這個講話是30多年來在類似場合沒有專詞歌頌改革開放、沒有專詞批判“文革錯誤和極左路線”的唯一講話。並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並非是沒有專詞歌頌改革開放,而是第一次提出要通過實現共同富裕,“圓滿完成改革開放的偉大任務”。顯然,這個提法是對“永遠改革論”的徹底否定,是中國共產黨轉危為安、主動帶領中國跨入正反合第三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崛起的最佳選擇。

第二,在短短一篇講話中,先後兩次提到抗美援朝,指出:“中國共產黨對任何敢於入侵的外敵,都堅決予以反擊”,“歷史證明,無論滿清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談保家衛國都是軟弱無力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錚錚鐵骨、頂天立地,能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在當今美國插手中國南海,操縱日本和其他周邊國家掠奪中國領海和資源的條件下,這段話讀來特別意味深長。

第三,突出強調了胡錦濤主席的那個基本判斷:“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把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理想和信念方面的精神財富,概括為是戰爭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和平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總之,就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共產主義精神。

第四,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屹立不倒的根本力量,來自於人民大眾。指出:“各級幹部經常想著群眾,為百姓辦事,人民群眾自然就會對黨產生感情,就會發自內心地親近我們的黨,黨就有了根,有了基礎,有了力量。 ”顯然,這是中國擺脫顏色革命困擾、粉碎“希拉里寓言”的唯一途徑。

第五,旗幟鮮明地公開回擊了極端右翼勢力對唱紅歌的攻擊:“現在有個怪現象,有些人唱靡靡之音,搞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無人過問。我們唱幾首紅歌,就有人說三道四:是不是搞'左'的一套啦,是不是回到'文革'啦?我們倒想問一問,《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有哪一首是'文革'的歌曲?什麼地方極'左'了?這都是救國的歌、建國的歌,是振奮人心的歌曲,唱這些歌何罪之有?有些人就是反感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動不動就製造輿論橫加指責。而共產黨人就是要提倡那些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而且要堅持,還要旗幟鮮明!”指出了唱紅歌之爭,其實質是共產黨意識形態之爭。

只是在文革問題上,薄熙來仍然採取了避其鋒芒的被動做法。在重慶捉襟見肘的被動立場上,人們再次看到了此前我們的基本判斷:文革已經成為國內外極端右翼勢力宰殺中華民族的一把尖刀。

下面請讀薄熙來講話。 )



薄熙來說,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慶祝我們親愛的黨成立90週年。上午,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我們黨的生日,不僅是共產黨員的節日,也是中國人民的節日。 “情到深處自然濃”,剛才各位代表的發言,真摯感人。在此,我代表中共重慶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員、黨務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市158萬共產黨員和全市人民表示節日的問候!

薄熙來說,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己任,堅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艱辛探索,創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們的國家、社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回顧我們黨90年艱苦奮鬥的歷程,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薄熙來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裡,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被迫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僅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間,就割讓了1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近5個德國的國土面積;被迫設立了27個外國租界,這些地方成為不受任何管轄的“國中之國”;向列強賠償白銀十幾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一年財政收入的20多倍。進入民國後,軍閥混戰,生靈塗炭,國家一盤散沙。在日本的侵華戰爭中,我2000多萬同胞又慘遭屠殺。

薄熙來說,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28年,打倒了軍閥統治,趕走了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新中國建立後,毛主席又以大無畏革命家的膽略和民族英雄的氣概,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神聖原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並在中印、中蘇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一切侵略者迎頭痛擊。小平同志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成功收回香港、澳門,並堅決組織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共產黨對任何敢於入侵的外敵,都堅決予以反擊,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薄熙來說,今天的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人民任人宰割、倍受欺凌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歷史證明,無論滿清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談保家衛國都是軟弱無力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錚錚鐵骨、頂天立地,能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

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決不可能如此迅速、全面地擺脫貧困落後,決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薄熙來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破敗不堪、滿目瘡痍的爛攤子:經濟文化極端落後,工業基本空白;很多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全國80%以上的人經常處於飢餓狀態,80%以上人口是文盲;國民體質虛弱,外國人笑話我們是“東亞病夫”。我們黨執政後,用6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300年的發展歷程,到2010年底,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4億多人擺脫貧困;220多種工業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人民的教育、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事實證明,如果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決不可能如此迅速、全面地擺脫貧困落後,決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種政治力量,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忘我奮鬥,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

薄熙來說,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全國有2100多萬革命者為國捐軀。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了10多位親人,徐海東大將的家族70多人為國捐軀,賀龍元帥的宗親幾乎被斬盡殺絕。但面對敵人的屠刀,我們的先烈毫不畏懼,慷慨赴死。林基路烈士在《囚徒歌》中寫道:“擲我們的頭顱,奠築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這些同志充滿了對革命的赤誠、對勝利的憧憬,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當我們今天享受和平幸福生活的時候,決不能忘記先輩的付出和犧牲!

薄熙來說,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懷念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加懷念李大釗、張太雷、蕭楚女、瞿秋白、鄧中夏、方志敏、劉志丹、左權、楊靖宇、彭雪楓、陳潭秋等無數為黨的事業英勇獻身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們不能忘記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不能忘記雷鋒、王進喜、焦裕祿等英雄楷模。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搞市場經濟,更加需要傳承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開展“唱讀講傳”活動,就是要把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世世代代傳誦下去,讓子孫永遠銘記這些共產黨人的偉大氣節和風範。

薄熙來說,在黨90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培育起偉大的革命精神。戰爭時期,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它們共同成為我們黨團結人民、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講到,“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鼓舞全黨團結奮戰、排除萬難,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新中國成立不久,黨中央又果斷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把世界一號軍事大國打回“三八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黨培育形成了大慶精神、雷鋒精神,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沒有誰去講條件,講“累了”、“苦了”、“加班多了”,就是一門心思干好工作,把祖國建設起來。 “歷史是一部教科書”,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黨派、哪一種政治力量,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忘我奮鬥,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而贏得十幾億人發自內心的擁護!



偉大的紅岩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薄熙來說,重慶具有光榮革命的傳統,91年前,就建立了共產主義組織。鄧小平、趙世炎從這裡出發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楊闇公時任四川省委書記,開展革命工作並壯烈獻身。劉伯承、聶榮臻兩位元帥誕生在重慶。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領導國統區人民抗戰8年。白公館、渣滓洞裡的革命先烈,鑄就了偉大的紅岩精神,他們的事蹟驚天地、泣鬼神。 1945年,毛主席大智大勇,親赴重慶談判。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慶又形成了“顧全大局、捨己為公、萬眾一心、艱苦創業”的“三峽移民精神”。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凝聚的偉大革命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繼續開拓奮進!

牢記使命,不負中央重托,在前人工作基礎上,攻堅克難,推動經濟社會新的發展

薄熙來強調,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把重慶的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直轄前,江澤民同志就提出,要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直轄之初又給重慶交辦了“四件大事”。 2007年,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做出“314”總體部署,明確了重慶的三大定位:西部地區重要的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 2009年,國務院又專門為重慶出台了3號文件,給了我們很多實實在在的政策,並批准設立了內陸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

薄熙來說,直轄以來,重慶肩負中央重托,攻堅克難,張德鄰、賀國強、黃鎮東、汪​​洋等歷任書記和蒲海清、包敘定、王鴻舉等歷任市長,費盡移山心力,帶領全市人民推進直轄建設,為重慶改革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十七大以來,我們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堅持民生導向,建設“五個重慶”,推進“十項民生”,開展“唱紅打黑”,加強黨的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的新發展。

要切實解決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實際問題,讓中低收入群眾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心、過得舒心

薄熙來說,我們把改善民生既作為發展的目​​的,又作為發展的動力。有些人認為,只有做大了“蛋糕”才能夠分“蛋糕”,“蛋糕”沒做大,怎麼有條件改善民生呢?我們轉變發展思路,把民生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分好“蛋糕”的過程中做大“蛋糕”。實踐證明,這條路子不僅走得通,而且走得順;不僅能夠調動全市人民的積極性,在經濟發展上也是合理的,各項經濟指標是樂觀的,是鼓舞人心的。我們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也有效地擴大了消費、拉動了內需、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十二五”期間,要切實解決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實際問題,讓中低收入群眾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心、過得舒心。



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薄熙來強調,要特別重視共同富裕,努力縮小貧富、城鄉、區域“三個差距”。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他多次強調,“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30多年過去了,“前半句”“先富”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今後要在“後半句”上加大力度,把共同富裕搞好,實現小平同志遺願,以圓滿完成改革開放的偉大任務。

薄熙來說,目前,重慶“三個差距”還比較突出。我們要高舉共同富裕的旗幟,堅持走民生導向的發展之路,確保“十二五”末基尼係數降到0.35,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圈翼”人均GDP差距縮小到2 ∶1左右,努力把重慶建成全國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但只要我們艱苦奮鬥、不懈努力,最終把任務完成好,那就是很大的進步。

薄熙來說,市民的幸福感是具體的,宜居、平安、暢通、健康、森林“五個重慶”,個個都與百姓生活密切關聯。這五件事做到位,百姓的日子就好過的多了,而且是長期受益,完全符合“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要一項一項落實好,年年都有新氣象。

共產黨人就是要提倡那些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而且要堅持,還要旗幟鮮明

薄熙來說,我們還要努力改善社會環境,簡言之就是“唱紅打黑”。 “打黑”就是要依法治市,黑惡必除,讓人民群眾走在大街上心裡踏實、安全、穩當。前段時間,我們進行了集中的“打黑除惡”,但不可能一次就解決全部問題。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裡,很多要素是流動的,重慶作為西南重鎮,四通八達,平安重慶建設一刻也不能鬆勁。 “唱紅”,就是要通過“唱讀講傳”,讓年輕一代,在他們記憶力旺盛之時,就多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多讀、多背一些古今中外文學史上的名篇巨著,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一個偉大的民族,必有高尚的文化追求。我們不僅要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還要為他們提供更充實、更健康的精神生活。

現在有個怪現象,有些人唱靡靡之音,搞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無人過問。我們唱幾首紅歌,就有人說三道四:是不是搞“左”的一套啦,是不是回到“文革”啦?我們倒想問一問,《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有哪一首是“文革”的歌曲?什麼地方極“左”了?這都是救國的歌、建國的歌,是振奮人心的歌曲,唱這些歌何罪之有?有些人就是反感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動不動就製造輿論橫加指責。而共產黨人就是要提倡那些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而且要堅持,還要旗幟鮮明!

如果每個黨員都是先鋒模範,都能“個頂個”,充分發揮作用,讓人民群眾信服,就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薄熙來說,在直轄市建設中,重慶市廣大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和黨的好乾部。有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發展本地經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草鞋書記”鄧平壽;有赤手空拳勇鬥持刀歹徒犧牲的人民警察周鑫;有帶病連續加班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檢察官羅東寧;有積勞成疾,不幸去世的基層司法幹部劉玉美。最近我們評選了“感動重慶十大人物”,他們都是普通百姓。其中有一位下崗工人楊躍章,生活很困難,但無償獻血56次3萬多毫升,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真讓人感動!還有一個農村老黨員李學珍,15年裡,每天不辭辛勞,自己採摘茶葉、燒好涼茶,背水上山,無償提供給過路的行人!我們重慶真有很多好心人,他們沒有辜負黨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是直轄市建設的功臣,是新時代的楷模。

薄熙來說,一個黨、一個組織的戰鬥力,不僅在於黨員的數量,更在於黨員的質量。 “一大”的時候,我們黨只有53名黨員,但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七大”的時候,只有120萬黨員,但最終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新中國建立之初,只有400萬黨員,但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對黨的建設,列寧曾經講過:“寧可數量少些,但要質量高些。”我們重慶有158萬名黨員,比“七大”時全國的黨員數量還多。如果每個黨員都是先鋒模範,都能“個頂個”,充分發揮作用,讓人民群眾信服,就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那我們重慶的未來就大有希望。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



薄熙來說,建設好我們的黨員隊伍,關鍵是三條:一要堅定理想信念,二要密切聯繫群眾,三要廉潔自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思想意識相互交匯,如果沒有高度的思想自覺,一些人即使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也未必入黨。就像錦濤總書記講的,“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

關於理想信念,有很多名言值得記取。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懊悔,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的選擇》中寫到:“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曾勉勵人們:“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勃的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些古人的話對今人也都很有教益。我們搞“唱讀講傳”,就是要為青年人補一補理想信念的課。

薄熙來說,我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如果一些黨員缺乏理想信念,只是講“等價交換”,算小賬,斤斤計較,那我們黨怎麼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偉大的事業忘我奮鬥呢?江澤民同誌曾有幾個意味深長的提問:“每個乾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我們參加革命是為了什麼,現在當乾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應該留點什麼?”這3個問題,每一個黨員都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如果領導幹部整天坐在辦公大樓裡不下去,百姓就會覺得這些人都是“衙門”裡的人,跟封建時代、民國政府的“官老爺”差不多



薄熙來說,共產黨一定要密切聯繫人民群眾。如果我們的黨員幹部整天坐在辦公大樓裡不下去,群眾就會覺得這些人都是“衙門”裡的人,跟封建時代、民國政府的“官老爺”差不多。我們走到百姓中間,“大下訪”、“同吃、同住、同勞動”,跟他們多接觸,多為他們排憂解難,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對的,你對群眾有感情,群眾才能對你有感情;你跟群眾很少來往,群眾對你也就淡漠了。從市到區縣,到鄉到村,各級幹部經常想著群眾,為百姓辦事,人民群眾自然就會對黨產生感情,就會發自內心地親近我們的黨,黨就有了根,有了基礎,有了力量。

薄熙來說,只有聯繫群眾,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了解實際。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調查研究。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他徒步走了32天,調查研究後寫成的,他有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現在,一些幹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連講個話都很少自己動手,說出來的話就缺少群眾語言。密切聯繫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一大作風,如果丟了這一條,脫離了群眾,就會有大麻煩。這些年,我們實行的“三進三同”、“結窮親”、“大下訪”、“三項製度”,很有必要,要繼續抓實。轉變作風是非常具體的事,關鍵是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廉潔是黨員幹部的底線。守不住底線,就要“一票否決”



薄熙來特別強調,黨員幹部一定要廉潔自律。歷朝歷代都要反腐敗,封建時代還出了包公,就是西方國家,貪腐的官員也要被拿下,我們共產黨當然不能容忍腐敗。錦濤總書記講:“在和平建設時期,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的話,腐敗就是很突出的一個。”腐敗不除,民心不服。

薄熙來說,廉潔是黨員幹部的底線。守不住底線,即使能力再強,也要“一票否決”。黨員幹部都要算好“人生大賬”。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絕不要因財失足,做清官才是大智慧!市委、市政府早已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懲治和打擊腐敗。

2011-7-24-星期天

2011年7月22日

投資金條

2011-07-22

2010金條需求猛漲66%推動金價上漲28%

投資金條:公眾贏得黃金牛市的“王道”

張庭賓

黃金大牛市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那麼公眾投資者如何能牢牢握住黃金大牛市的機遇呢?

以投資實物金條為主要方式,這是騎上黃金大牛,不被它“顛”下來的最好方式——這是筆者過去幾年一貫堅持的觀點——它雖然沒有期貨、保證金交易那樣容易暴富,更不容易“暴虧”——“看準了方向,輸在了波段”,“看對了品種,輸光了本金”。張衛星等早期黃金投資啟蒙人的教訓猶在眼前。

這一觀點再次得到了世界黃金協會最近公佈的《黃金年鑑》的印證。這份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金價從年初的1094美元上漲到年終的1404美元,最大的需求上漲推動力來自於投資金條的增長,從2009年的531噸猛增加到2010年的880噸,增長幅度達66%。

由於大眾投資主流方式轉為投資金條,這種最穩健的“烏龜戰術”——只吞吃實物黃金,消耗空方越來越少的彈藥——使得空頭在打壓金價,造成黃金市場更大波動,以犧牲多頭投機者的目的更難實現。

這使得國際金市的震盪率在2010年大大下降,最大跌幅僅8.24%。這比2009年的13.53%、2008年的33.9%有了很大的收窄,從而保障了更大範圍內的黃金投資者的正向收益。

事實證明,投資實物黃金看似賺錢慢,但非常穩健,因為不宜變現,反而能使投資者長期騎穩黃金大牛,從而笑到最後,笑的最好。 (張庭賓/文,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


以下為世界黃金協會《2011年黃金年鑑》關於實金投資的部分內容。

實金投資

·去年金條需求猛增了66%,創下歷史新高紀錄880噸,佔全球投資的53%。

·這一增長主要源於印度和中國主導的亞洲市場投資量大幅提高。

·相比之下,歐洲和北美的金條需求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

實金投資需求由實物金條和金幣的直接買(和賣)組成。從歷史角度來看,在西方市場金幣佔實金投資的絕大部分。不過,自2008年末雷曼兄弟倒閉之後,歐洲和北美投資者對金條的興趣激增,在過去3年時間裡他們的總量增至平均超過260噸的水平,與2001年至2007年間每年淨出售8噸金條形成了對比。鑑於其重要性增長,黃金礦業服務有限公司決定引入新的實物金條投資數據,目前包括了歐洲和北美需求。 (在過去,我們的金條囤積數據只反映實金投資中以購買金條為主導的非西方市場的需求。)



歐洲



在2009年創下245噸的紀錄後,2010年歐洲的金條需求下滑了6%,降至231噸。但是,這裡必須要指出的是,儘管有小幅下降,去年的數字依然是過去十年間第二高的水平。



在2010年裡,金條的購買集中在第二季度和最後四個月。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4月末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迅速惡化。對危機蔓延危險和歐元穩定性的憂慮不斷升溫激發了對金條的興趣大贈,尤其是在隨後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5月初宣布兩個援助計劃的時候。當時,有些地區實金需求比雷曼兄弟倒閉後還要高,因為那時金條的溢價也大幅上升。



隨著希臘債務狀況的穩定讓投資者恢復了對歐元的信心,需求在6月份有所緩和。需求在夏季保持在相當低的水平上,從9月開始再次回升,但5月較高的購買水平在2010年末的時候並未重現。



北美



2010年金條投資需求下降了18%,降至30噸。去年的疲軟主要歸因於最初幾個月需求十分低迷,當時世界經濟狀況大大改善,金價下跌削弱了投資者對這種黃色金屬的偏好。與歐洲的情況類似,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惡化,4月末金條投資猛增,並一直將高水平保持到了6月初。在夏季短暫停滯後,受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和弱勢美元的推動,投資者的興趣在2010年最後四個月裡捲土重來。年末的需求水平高漲也與價格快速上升引發投機性投資者的參與有關。此外,金條與金幣相比較低的溢價吸引了部分投資者轉投前者懷抱,對千克金條的需求尤其旺盛。



印度次大陸



自從黃金礦業服務有限公司在1969年開始彙編該市場的數據以來,淨投資就一直是印度市場一個近乎永久性的特徵,除了1980年以外(2009年第一季度也短暫地出現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投資動力從對貨幣貶值和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轉向了最近的避稅和投機性投資。



從年內趨勢來看,投資者對黃金的狂​​熱追捧在下半年表現得尤為明顯,這段時間佔全年金條需求的60%還多。這主要是受到了屢創新高的金價的推動,金價最初在6月超過了1260美元或每10克19000盧比,隨後快速上漲,於12月創下了新高1426美元或20780盧比。除了投資熱情的升溫之外,據部分交易數據顯示,還有相當多的金條購買是出於隱瞞非官方收入的目的。



東亞



2010年黃金市場最有趣的變化之一毋庸置疑地是中國出現的實金投資的巨大增長。黃金礦業服務有限公司估計與上年相比金條囤積猛增了近75%,達179噸。這一大幅增長不是單一原因推動的,有幾個因素共同刺激中國消費者爭先恐後地投資黃金。例如,不斷提高的收入水平使得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長,消費者樂於將資產多元化配製成現金、房地產和股票之外的形式。實際上,2010年大幅振蕩的股票市場(去年上證綜合指數下跌逾14%,使其成為該地區表現最差的股票市場之一)和政府對於房地產投機的調控,都為黃金投資打開了大門。



此外,對於通脹率上升(11月達到了5.1%的高位)的擔憂增加了黃金作為資產避風港的吸引力。這些重要因素加上對金價還會繼續上漲的預期(得益於眾多的媒體關注),被社會公眾視作明顯的“買入”信號。最後一個對購買投資金條產生極大影響的因素是中國商業銀行遍布全國的網點的供應和推動作用,其與首飾零售商一起覆蓋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黃金礦業服務有限公司估計2010年越南的金條囤積達到了67噸,與上年相比增長了15%。這一可觀的增幅背後有幾個原因。在2009年呈現淨囤積削減之後,泰國投資者在2010年全體回歸,推動金條囤積達到近20年來的新高51噸。去年,日本市場出現了約50噸的淨投資贖回,這是連續第六年囤積減持。



中東



在2009年下跌超過40%之後,中東金條囤積在2010年猛增了81%,創下歷史新高66噸。與上年伊朗的囤積減持要為該地區的下降負主要責任截然相反,伊朗金條囤積量在2010年翻了一倍還多,將近34噸,因為當地消費者希望通過黃金避風港的作用來緩解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和政治不穩定的問題。在中東的其他地區,對於潛在通脹的擔憂,加上金價會進一步上漲的預期,推動投資需求走高,沙特阿拉伯金條囤積去年大漲了三分之一,達15噸。同樣,阿聯酋金條囤積增長了27%,主要動力來自於遊客對小金條的需求和印度次大陸僑民出於金價會繼續上漲的預期而進行的投機。



本博無法保證GFMS數據的完整性和精確性,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

2011年7月20日

西方主流媒體並不是自由媒體

[轉載]揭秘竊聽醜聞記者被清除!

作者:金色

  
何新的《關於中國的全球戰略和國際關係的博弈問題》提到:西方主流媒體並不是自由媒體,它不掌控在政府手裡。西方主流媒體無不控制在共濟會後面的金融大老闆手裡。例如著名的全球媒體併購大王、猶太傳媒大亨默多克,他收購媒體的錢就是共濟會的錢。他本人也是共濟會高層會員。近年,默多克對中國的影視業和媒體非常感興趣,一直在設法入股或試圖收購。因為控制住這些媒體,也就能控制對中國社會輿論的導向。
  
  昨日

  竊聽醜聞揭發者

  屍體被發現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一名曾經指稱《世界新聞報》竊聽的前該報記者肖恩·霍爾被發現死於家中(上圖)。霍爾曾經向美國《紐約時報》表示,竊聽行為比《世界新聞報》在警察初步調查時所承認的要嚴重得多。

警方表示,7月18日上午在倫敦北部的一個寓所內發現了他的屍體。警方發言人說,目前將死亡原因按無法解釋處理,但死因並無可疑。警方目前正在就死因進行調查。

霍爾還曾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竊聽行為在《世界新聞報》“氾濫”。他還指稱,該報當時的總編安迪·庫爾森曾經要他竊聽電話,但庫爾森對此加以否認。

  今日

  默多克父子

  出席國會聽證

傳媒大亨默多克和兒子詹姆斯今日將出席國會聽證會,就新聞國際竊聽和賄賂醜聞接受質詢。新聞國際(《世界新聞報》母公司)前行政總裁布魯克斯被捕後已保釋,但或不會出席聽證會。布魯克斯的律師表示,她會在今日出席聽證會,並批評警方拘捕她,嚴重損害她的名譽。分析指出,她被捕將使詹姆斯步其後塵,因為後者身為新聞國際主席,又曾在竊聽發生期間巨額賠償受害者,警方可能會傳召他問話。

分析指出,即使布魯克斯出席聽證會,也可以警方正在調查為由,拒絕回答一些問題。有工黨議員質疑,警方在這時拘捕布魯克斯,是否要為對方提供方便。

  明日

  英首相卡梅倫

  提前回國救火

由於媒體大亨默多克旗下的報紙竊聽醜聞繼續發酵,英國首相卡梅倫將會縮短在南非的訪問。英國主要反對黨工黨譴責說,卡梅倫當初聘用了前《世界新聞報》總編庫爾森做媒體發言人是犯下了嚴重錯誤。庫爾森上週被調查竊聽醜聞的警察逮捕。卡梅倫將會在周三的議會特別會議上就竊聽醜聞發表聲明。

竊聽醜聞已經對倫敦警隊造成巨大影響,繼倫敦警察局長斯蒂芬森週日宣布辭職後,副總監耶茨也在周一因為2009年調查《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失當而辭職。

  末日

  新聞集團股價大跌

  默多克家族壟斷將破

《世界新聞報》竊聽風暴一發不可收拾,默多克放棄收購天空廣播、左右手辭職均無法平息風波。有董事會成員蠢蠢欲動,欲打破默多克家族壟斷管理的局面。

新聞集團董事會常被批評作風僵化,盲目跟隨默多克旨意。但最近,以言辭尖銳著稱的最新成員、紐約市公立學校系統前主管克萊正領導集團對竊聽事件進行內部調查;營運總監凱里亦開始“干政”,認為報業盈利不高,主張主攻可賺大錢的有線電視及電影業務,與默多克偏愛英報的風格迥異。

集團自竊聽風暴爆發以來市值下跌不斷,更蔓延至起源地澳洲,在澳股價延續上週11%跌勢,昨中段下跌5.82%。分析員指出,投資者不滿情緒主導跌勢,市場猜測集團會否被迫出售資產。

猶太人控制美國

猶太人控制美國

《環球人物》雜誌駐美國特約記者許德亮

在美國最大城市紐約街頭,猶太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街上不時走過身穿猶太傳統服裝的年輕人。許多紐約客最喜歡的早餐是夾上奶酪的“培果”,那是一種不發酵的猶太麵包圈。一到年底,猶太人家裡慶祝光明節的猶太蠟燭台比聖誕樹先亮起來。 800萬紐約人中有近1/4是猶太人,市長佈隆伯格也是其中一分子,所以有人把紐約稱作“猶約”(Jew York)。

事實上,紐約也是整個美國的縮影。美國有近513萬猶太人,只比以色列的猶太人口少30萬。雖然猶太人占美國總人數的比例只有1.7%,但是94%的猶太人居住在13個關鍵州,選舉中有時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上猶太人財力雄厚,有強大的政治遊說集團,“猶太人因素”在美國社會的作用非同小可。因此有種說法:美國人控制世界,美國則是由猶太人控制的。


以宗教式的熱情參政


1654年9月7日,23名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來到當時的北美殖民地,他們是登上美國大陸的第一批猶太人。


在美國社會,猶太人傳統上其實是一個自由派群體。有人說他們“掙錢像聖公會教徒,​​投票像黑人”,這話不假。也許是曾長期遭受迫害的緣故,猶太人普遍對弱者有一種強烈的同情心。不少美國猶太人傾向於支持理想主義色彩的自由主義,在羅斯福新政和黑人民權運動中起了關鍵作用。從羅斯福新政以來,猶太人就忠誠於民主黨。在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儘管共和黨人把奧巴馬說成是親穆斯林的人物,但還是有八成猶太選民把票投給了他。


  猶太人在美國參政歷史悠久。美國的政治分析家米切爾·巴德曾說過,猶太人是以一種宗教式的熱情參與政治,他們的投票率比其他任何族裔都高。


在立法系統,自從1845年以來,猶太人先後在美國擔任聯邦參議員的有34人,這屆國會中就有10位猶太裔的聯邦參議員。美國的聯邦參議院共有100個席位,猶太裔參議員的比例大大超過了猶太裔人口比例。


在司法系統,聯邦最高法院先後有7位大法官是猶太人,其中1917年上任的布蘭代斯大法官是第一個進入美國最高司法殿堂的猶太人,任職達23年之久。


在行政系統,奧巴馬的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紐爾、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薩默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都是猶太人,尼克松和福特時代的國務卿基辛格、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等也是猶太人。克林頓內閣中有國防部長科恩等6位猶太裔。


除了直接從政,猶太人也通過遊說來影響美國決策。美國的猶太遊說組織數以百計,其中“美以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美國主要猶太人組織主席會議”(JCPA)等都是有影響的“院外集團”。猶太人積極進行政治捐款,2000年美國大選捐款富豪榜的前5名中4名是猶太人。通過遊說,猶太人既能把他們看中的人送上台,也能把他們厭惡的人拉下馬。


今年年初,被奧巴馬提名為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的傅立民最終宣布放棄出任這一職務,成為以色列“院外集團”的犧牲品。


傅立民被美國猶太人遊說集團視為眼中釘是公開的秘密。他曾多公開批評以色列的政策。幾年前,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名學者撰寫了一篇批評猶太遊說集團的論文《以色列遊說勢力和美國外交政策》,在美國遭到封殺而不得發表,而傅立民卻幫助推廣這篇文章。


在對傅立民的提名公開之後,“美以公共事務委員會”展開了強大的遊說活動,以猶太裔參議員喬·利伯曼為首的親猶勢力也向政府施加壓力,宣稱傅立民是一個“錯誤的人選”。在輿論不利的情況下,傅立民只好主動放棄。儘管他“觀點鮮明、極具創造力及分析精神”,但也只能敗在猶太人的手下。


在猶太人從政的道路上,“以色列”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美國猶太人長期以來對以色列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而美國在中東也需要以色列這樣一個“鐵桿盟友”。在如何對待以色列的問題上,猶太人的利益和美國的利益基本一致。 1960年肯尼迪當選美國總統後曾給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打電話,詢問他怎麼才能幫助以色列,本·古里安回答說:“當一任出色的美國總統。”這反映美以之間在重大問題上是利益一致的。


伊拉克一度被視為以色列的最大威脅之一。在伊拉克戰爭中,猶太遊說集團發起了大規模的情報公關活動,目的是使人們相信薩達姆政權的威脅迫在眉睫。 2005年3月,美國猶太人委員會的巴里·傑克布承認,在美國的情報界,認為以色列和新保守主義分子聯合起來令美國捲入伊拉克戰爭是“非常普遍的看法”。一份調查顯示,有40%的美國人認為親以猶太“院外集團”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關鍵因素。


 美國的錢在猶太人口袋裡


與猶太人的政治影響相比,他們的經濟實力更為人所熟知。人們常說,美國的錢在猶太人口袋裡。大部分猶太人不是經商,就是從事科究、學術工作,要不然就是當律師和醫生,這些職業的薪酬都很好,所以在美國,猶太人的收入要高於其他人。


人們對猶太富商印象首先是他們善於理財。確實,猶太人在華爾街的影響舉足輕重。高盛、雷曼兄弟等多家投資銀行是猶太人辦的,在國際金融界呼風喚雨的“金融大鱷”索羅斯等投資家是猶太人。無論是倡議興辦美聯儲的保羅·瓦博格,還是近年來兩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是猶太人。在1999年金融危機期間,《時代》周刊曾以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財長魯賓、副財長薩默斯三人合影作為封面,用了一個“拯救世界三人委員會”的標題,而這三個人都是猶太人。


  但猶太人真正的財富來自實業。根據《福布斯》雜誌的報導,今日美國猶太人中最富有的包括酒店大亨謝爾頓·阿德森,他是拉斯維加斯威尼斯人大酒店的老闆,身價240億美元,還有甲骨文公司的老闆拉里·埃爾森,身價215億美元,而微軟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也是身價過百億。


今天的美國人,早上一睜開眼睛就要直接間接地和猶太人打交道。早在1885年,猶太人便控制了241家紐約製衣廠中的234家。美國人內穿卡爾文·克萊恩內衣,外著里維斯牛仔褲,再套上一件拉爾夫·勞倫上衣,這些都是猶太人創立的品牌。在美國女人愛用的化妝品中,赫蓮娜、雅詩蘭黛、露華濃等的老闆都是猶太人。


美國人在上班路上要買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飯後吃一個哈根達斯的冰淇淋,旅行時住在費爾蒙特、洛茲、凱悅等酒店,度假時乘坐嘉年華或者皇家加勒比遊輪,這些公司不是猶太人創辦的,就是猶太人經營的。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感嘆:“影響美國經濟的只有二百多家企業,而操縱這些企業的只有六七個猶太人。”猶太人的富有,為他們施展政治影響力提供了基礎,同時也對社會發揮了持久的影響。有的猶太商人更是由富而貴,有財有勢,最新的例子是紐約市長佈隆伯格。他是彭博新聞社的創辦者,當選紐約市長的時候身價50多億美元,現在兩任市長任期將滿,還想連任,而且很有希望當選。他在紐約的名望超過了奧巴馬,是名副其實的紐約第一人。


文化領域的猶太之聲


猶太人在美國文化的精英層面影響極大。 20世紀下半葉,猶太裔的學術精英在美國一流大學中勢力越來越大。美國常春藤8大名校有3位猶太校長,而在哈佛、耶魯、斯坦福的法學院,大約三成的學生是猶太人。這些學生畢業後大部分成為律師、法官、檢察官和政客,一代代傳承著猶太人在上層建築中的影響力。


在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中,37%是猶太裔,這是猶太人口比例的19倍。


猶太人也有很強的“文化軟實力”。在獲得奧斯卡獎的名導演中,將近四成是猶太人。派拉蒙電影公司的老闆雷石東、“夢工廠”製片人斯皮爾伯格等都是好萊塢舉足輕重的人物。猶太人在二戰中的苦難,不斷在電影銀幕上得到展示,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了娛樂圈,傳媒也是猶太人的天下。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美國三大電視網中都有大量猶太裔編輯記者,更不必說在專業財經圈最重​​要的媒體彭博新聞社就掌握在猶太富豪布隆伯格手中。美國的“主流輿論”,其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猶太裔美國人的觀點。

猶太家族

最神秘強大的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


“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訂法律。”

——梅耶·羅斯柴爾德

“我不在乎什麼樣的英格蘭傀儡被放在王位上來統治這個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這個人就是我。”

——內森·羅斯柴爾德


當國際媒體成天炒作身家500億美元的比爾·蓋茨蟬聯世界首富寶座的時候,如果你信以為真,你就太幼稚了。因為在人們耳熟能詳的所謂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們的身影,因為他們早已嚴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體。

所謂“大隱隱於朝”。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仍在經營著銀行業務,但是如果我們隨機在北京或上海的街頭問100個中國人,其中可能有99個知道美國花旗銀行,而不見得有1個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

究竟誰是羅斯柴爾德?如果一個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羅斯柴爾德”這個名字,就如同一個軍人不知道拿破崙,研究物理學的人不知道愛因斯坦一樣不可思議。奇怪卻並不意外的是,這個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對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而其知名度是如此之低,其隱身能力讓人嘆為觀止。


羅斯柴爾德家族究竟擁有多少財富?這是一個世界之迷。保守的估計已經超過了30萬億美元!


羅斯柴爾德家族:19世紀初地球上最為神秘的古老家族,一個隱藏在這個世界陰暗面的控制者,一個控制了這個星球近兩個世紀經濟命脈的強大家族!或許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它是陌生的,因為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A·鮑爾。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鼎盛時期,他們翻雲覆雨的力量使歐洲的王公貴族也甘拜下風。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所控制。其第四代居伊·羅斯柴爾德,是世界著名的銀行家,他的經歷與家族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

梅耶?羅斯柴爾德原名邁爾?阿姆謝爾?鮑爾(Mayer Amschel Bauer),後將姓改為羅特席爾德(德語意為紅色盾牌)。

他的五個兒子分別是:

阿姆斯洛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1773~1855年) —— 法蘭克福

所羅門Salomon Mayer Rothschild (1774~1855年) ——維也納

內森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1836年) —— 倫敦

卡爾Calmann Mayer Rothschild (1788~1855年) —— 那不勒斯

傑姆斯James Mayer Rothschild (1792~1868年) —— 巴黎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的那天,將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要堅持家族的和諧。”

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梅耶·羅斯柴爾德。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耶·羅斯柴爾德(1744~1812年)。

梅耶自小就很聰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猶太宗教學校學習,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拉比。但梅耶對此沒有多大興趣,當他父母去世後,他便棄學經商,走進了生意場。當時,他20歲,開始做買賣古董和古錢幣的生意,同時也兼兌換錢幣。由於他的精明能幹,並依靠當地有權勢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興旺。後來,他不僅經營棉製品、菸酒,並開始從事銀行業,20多年之後便成為法蘭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在法蘭克福經營,其影響僅限於德國。然而,目光遠大的梅耶·羅斯柴爾德讓他的5個兒子走出法蘭克福,走出德國,分散到歐洲各地。

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向國外發展的是梅耶的三兒子內森。他於1804年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當時歐洲正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藉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內森憑藉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羅斯柴爾德。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詹姆斯派到法國,在巴黎站穩了腳跟。幾年後,老二所羅門、老四卡爾又分別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分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由老梅耶·羅斯柴爾德與大兒子阿姆歇爾坐鎮老家法蘭克福,其他幾個兒子分佈在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的金融和商業帝國。

羅斯柴爾德兄弟經營技巧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他們分佈在歐洲各國的分支獲取政治、經濟情報,迅速互相溝通。這樣,他們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動向,推選採取行動,出奇制勝。

例如,當1814年拿破崙與歐洲聯軍對抗時,戰局變化無常,英國的證券交易因此很不景氣。後來,戰事發生逆轉,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倫敦的內森在英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之前便預先得到情報。他乘倫敦債券價格尚未上漲之際,大批吃進,結果大大地賺了一筆。一個世紀之後,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又比日本駐英國的使館早兩天獲得日本海軍全殲俄國艦隊的消息。由於羅氏家庭消息靈通,被人們稱為“無所不知的羅斯柴爾德”。

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繫。例如,老羅斯柴爾德的代號是“阿諾迪”,稱威廉伯爵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乾”。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繫。當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的列昂內爾(內森之子,1808~1879年)收到他的代理人從美洲發來的一份電報,內稱:“夏勒姆先生將至”。夏勒姆(Sholem)是意第緒語“和平”的譯音。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到19世紀中葉,一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在歐洲形成。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股票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

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從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中便可見一斑。 1875年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列昂內爾在他倫敦的宅邸中宴請英國首相狄斯累利(他也是猶太人出身)。席間,列昂內爾突然收到一份來自法國羅斯柴爾德分行的電報,說埃及國王因缺少資金,打算把他掌握的17.7萬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買給法國政府,但對法國提出的價格不滿意,表示願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其他國家。狄斯累利第二天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英國買下這批股票。然而,當時由於國會休會,無法籌集這筆資金。於是,列昂內爾果斷地作出決定,由羅斯柴爾德銀行倫敦分行向英國政府提供400萬英鎊,搶先買下了這批股票。此舉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因此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儘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 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 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 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 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氏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總之,羅氏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猶太家族周圍。利奧波德·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二百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人們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活動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羅斯柴爾德家族靠做古錢幣生意和發戰爭財而暴發,後主要投資於金融行業。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五個兒子,分別控制了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法蘭克福、紐約和柏林,他們成為歐洲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和左右政局的最大力量。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在1833年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制以後,曾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1854年,他們還為英國在克里米亞同俄國的戰爭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為法國向普魯士支付普法戰爭的賠款;他們還控制了整個歐洲的鐵路,所有法國給俄國的貸款,都是由該家族提供的;在美國內戰期間,他們已成為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

他們以獨特的猶太行為處世方式,在異國的大地上大放光彩,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猶太人的營財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家族始終保持著不竭的創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其家族雖然支脈龐大,但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力量。

在反猶浪潮滔滔洶湧的環境之下,他們運用智慧,沉著迎戰,化險為夷;特別是在同希特勒的較量中,他們更是憑藉財富和非凡的談判智慧,令納粹頭子也算盤盡失,無可奈何。他們一方面以拒絕向反猶國家貸款來抵制反猶國家,另一方面給猶太人的慈善事業甚至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以巨大的幫助。被全世界猶太人讚頌為“真正的大憲章”的《貝爾福宣言》,是以英國外交部致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支脈的納撤尼爾·邁耶·羅斯柴爾德勳爵的形式發表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但是經濟世界中的金融舵手,而且在猶太民族的整體生活中,也是當之無愧的“紅盾牌”(羅斯柴爾德乃德語“Rothschild”,意為“紅色之盾”)。


羅斯柴爾德家族史大事件

1780s:梅耶·羅斯柴爾德成為威廉王子的金融代理人,奠定了家族財產的基礎。

1800s:梅耶·羅斯柴爾德的兒子們憑著出色的金融敏銳性,在歐洲範圍內成功建立了金融機構,期間羅斯恰爾慈的資金幫助打敗了法國國王拿破崙。

1820s: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作為許多歐洲政府的債權人,羅斯柴爾德的權力不斷擴大。

1850s:羅斯柴爾德的第三代繼續管理著家族財富,同時也成為礦業上的一個巨頭。

1940s:維也納公司被納粹黨人所接管。然而,這個家族還是保留了大部分財產和權力。

1980s:由於法國的社會主義政府國有化了它們的巴黎公司並進行了重新命名,這個家族遭受了一個很大的衰退。但是大衛·羅斯柴爾德決定以三名員工,一百萬美元在法國東山再起。


梅耶:“紅盾”家族開創者


羅斯柴爾德家族紅盾如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就甘願做出巨大犧牲與之打交道。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係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個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爾·羅斯柴爾德。

梅爾生於1743年,長大後前往漢諾威銀行學習金融實務。 20歲時,他返回法蘭克福,從事古董買賣。不知出於何種目的,梅爾總是在自己的店門口放置一個紅色的盾牌,於是,周圍人漸漸就稱這個家族為“紅盾”。 “紅盾”翻譯成德文就是:羅斯柴爾德。

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普遍雅好收藏古錢幣。梅爾於是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目的很簡單,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這樣生意就能獲得暴利。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不停。終於,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

一直等候這一機會的梅爾,以近乎贈送的價格,不惜血本地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梅爾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他介紹一些能夠使其獲得數倍利潤的顧客,不遺餘力地幫公爵賺錢。

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日後便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就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無法動搖的深厚關係之後,再從這類強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黑森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黑森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不得不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爾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爾。就是這筆巨款,令“紅盾”家族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個國際銀行家。

拿破崙在第一次失敗後,梅爾早已將那300萬英鎊,連同利息以及利息的利息統統交還給了黑森公爵。這無疑給當時已經聲名顯赫的“紅盾”家族,又做了一次效果極佳的品牌廣告宣傳——我們的家族是多麼有信譽呀!

更令人稱奇的是,梅爾經過不懈努力,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橫跨全歐洲、而且只屬於本家族專用的情報傳遞網。正是這個高效率的情報通訊網,造就了“紅盾”二代傳人在滑鐵盧戰役期間,充分利用信息優勢而大發橫財的傳奇故事。

為了保密,他們有自己專門的信使,彼此用密碼進行聯繫。例如,梅爾的代號是“阿諾迪”,稱黑森伯爵為“戈德斯坦”,把在英國的投資稱為“鱈魚乾”。數年之後,當羅斯柴爾德家族將勢力擴展到美洲後,他們仍用這種方法保持歐美之間的聯繫。當美國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的列昂內爾收到他的代理人從美洲發來的一份電報,內稱:“夏勒姆先生將至”。夏勒姆的意思是“和平”。

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納坦:虎父無犬子

如果一般人聽到消息後,肯定會大量買進國債,別人也會跟著買,大家都能賺錢。納坦卻充分利用幾個鐘頭的時間差和別人對他的依附心理,先拋后買,幾乎使所有人都上了當,只讓自己賺得大錢。

梅耶有5個兒子,他們幾乎全部繼承了自己父親諸多優秀的品質,五兄弟分散在歐洲的主要國家: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而且,五兄弟之間還保持著頻繁的聯絡,這也成為維繫羅斯柴爾德家族繁榮和安定的命脈所在。

五兄弟中最頂尖的高手要屬三兄弟納坦,他的勢力範圍在英國。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和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進行決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在當時還無人能做出準確的預測。誰如果事先知道了這個結果,誰就能用他的情報賺上一大筆錢。因為誰要是知道英國國王依然有支付能力,那麼,英國國債的行情就會猛漲。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英國國債的價格已經被壓得很低。原因是:投機家們普遍估計,英國國家銀行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情報組織中有人率先知道了法國戰敗的消息,他們立即從荷蘭的鹿特丹港乘坐快船,渡過多弗爾海峽到達英國,立刻將消息交到納坦手中。納坦接到消息後只瞄了一眼標題,就立刻登上馬車趕往倫敦。他得到的消息,比英國政府還早了幾個小時。這位年輕的銀行家,在倫敦交易所中有自己固定的席位,他在以前的股票買賣中,經常依著一根柱子,人們就把這根柱子叫做“羅斯柴爾德之柱”,而納坦的臉色就是當時股市交易的晴雨表。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人們更加關注納坦的臉色和他的一舉一動。因為前一天的滑鐵盧戰役最終結果,不僅影響著英法兩國的命運,還決定著兩國股市價格的漲跌—如果英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將會暴漲;如果法國獲勝,英國的國債必定下跌。人們都在等著這場戰役最終結果的消息,誰的消息靈通,誰就可以先於別人做出行動—買或者賣,從而獲得暴利。

正當人們焦急萬分等待消息的時候,納坦坐在自己固定的那個席位上,開始拋售債券。這一舉動,立刻傳遍了整個倫敦交易所,人們都在竊竊私語:納坦拋了,英國人肯定戰敗了,我們也開始拋吧!於是,人們都在跟風納坦拼命拋售手裡的英國債券,甚至已經顧不上考慮拋售價格的高低了。這種恐慌性的大拋盤,致使英國債券價格進一步暴跌。

直到英國債券價格跌到谷底時,納坦悄悄給自己的幾個代理人使了一個眼色,代理人馬上紛紛買進已經跌入谷底的債券,跟風拋售的人們此刻全部傻了眼,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就在這時,傳來了英軍大獲全勝的捷報,英國的國債價格也開始直線上漲。納坦就在這幾個小時之內,獲利幾百萬英鎊。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數字——當時,10萬英鎊就可以修築一條鐵路了。

列昂內爾:“第三代”續寫輝煌

這是一個與蘇伊士運河一起被後人記憶的名字,他是納坦的兒子,他續寫著自己家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歷史。

儘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

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盤點,不做任何生意。

列昂內爾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 27年後,列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氏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曾在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家族成員還曾擔任過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列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

如果說羅斯恰爾慈家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都是以金融業著名,那麼他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詹姆斯男爵和他的女婿納撒尼爾就開始了向釀酒業進軍,並成為了世界上釀酒業上最響亮的名字。到了19世紀中期,這個家族甚至一度壟斷了水銀採礦業,並涉及了銅、金以及寶石行業。

紅盾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有著重大聯繫。在20世紀初,曾向遷往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幫助他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安居樂業;也積極參與猶太重新建國。英國政府頒布的《貝爾福宣言》,宣稱要使巴勒斯坦成為“猶太民族之家”,成為後來以色列建國的藍圖,這個著名的歷史性文件,是以英國外交部致羅斯切爾德家族英國支脈的納坦尼爾·梅耶·羅斯柴爾德勳爵的名義發表的。

紅盾家族的猶太家世及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聯繫,自然而然成為歷次反猶主義的衝擊對象。在納粹統治德國的時代,羅斯柴爾德家族德國支脈的許多成員遇難。此外,種種基於反猶主義的以紅盾家族為故事主角的陰謀論也大行其道,滿足了一部分人對這個家族隱秘的財富和行為的想像。 《TheMoneyMasters》及其在中國的翻版《貨幣戰爭》,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紅盾家族的故事還被搬上了銀幕和舞台。 1934年好萊塢電影《羅斯柴爾德之家》由GeorgeArliss和Loretta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為故事的主線。這部電影的若干片段上了納粹的反猶宣傳《外部的猶太人》。百老匯音樂劇《羅斯柴爾德家族》,還獲得過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現狀


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目前的業務主要是併購重組,就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併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併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併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目前,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不過,這個辦公室的正式名字叫做“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因為它在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自己的發言權不大。甚至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目前的規模很小,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首先,這是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65年出現戰略判斷失誤,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這是一個致命失誤,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


其次,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一戰和二戰中損失慘重。它的許多位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資產被摧毀了,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被國有化了。作為猶太人家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資產是不會退回來的。


第三,羅斯柴爾德堅持家族產業,也阻礙了它的繼續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了。


羅斯柴爾德家族興盛的歷史,早已在19世紀末結束了,今天的羅斯柴爾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幾到二十名的投資銀行,規模不大,也沒有什麼呼風喚雨的能力。 《貨幣戰爭》的危言聳聽,其實根本沒有任何證據。



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逝世


蓋伊;羅斯柴爾德男爵,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後代,與拉菲酒莊和木桐酒莊這兩大名莊緊密相關的銀行家,2007年6月12日逝世於巴黎,享年98歲。


蓋伊;羅斯柴爾德男爵,生於1909年,其父親為埃都阿德?羅斯柴爾德男爵。蓋伊的祖父詹姆斯(梅耶;羅斯柴爾德的小兒子)於1868年購買了拉菲酒莊。但是在購買酒莊後不久就去世了,拉菲酒莊由其三個兒子阿爾方索古斯塔夫與埃德蒙共同繼承,當時酒莊面積74公頃。


具有猶太人血統的著名古老家族還有:


洛克菲勒家族 :美國最富的家族。

杜邦家族:杜邦家族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長盛不衰,世所罕見。

摩根家族:摩根家族創造的“摩根化經營管理體制”至今仍然統治和影響著華爾街的一切。

福特家族:曾經也是美國顯赫的財富家族。

沃森家族:創建了雄霸世界的計算機硬件公司IBM。

普利茲克家族:該家族的國際業務總部設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會福利、科學、醫學和文化活動而聞名。


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


如果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還在世,他的身價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約有2000億—根據2003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當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為407億美元。漫步紐約街頭,你隨處可以體味洛克菲勒家族過往的輝煌:摩根大通銀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會、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生命科學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學。甚至青黴素能夠普及成為一種通用藥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淵源。老洛克菲勒的遺產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產業,他本人也堪稱今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業的人格化象徵。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獲得了商業性成功,標誌著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當時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煉煤油,供照明之用。 1870年,洛克菲勒創辦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很快,他就憑藉毫不手軟地擠壓、吞併對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到他38歲時,洛克菲勒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大幅度降低了石油產品的價格:在洛克菲勒時期,汽油價格從每加侖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美孚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然而儘管有最高法院的判決、儘管媒體此前早已將洛克菲勒定性為“邪惡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壟斷資本家,投資者依然熱衷地追捧這些“嬰兒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後的眾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來遠遠超過原來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財產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比從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及其繼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連同起家於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灣(Gulf),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並稱“石油7姐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 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併,2001年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併,此前海灣在1980、1990年代將其資產售予雪佛龍和英國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石油、殼牌和法國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個石油公司。


當約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發現自己名下的財富已經達到近10億美元時,他開始考慮如何運用這筆財富。由於他對購買法國莊園或蘇格蘭城堡沒有興趣,又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煤礦、鐵路、保險公司、銀行和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其中最出名的是鐵礦生意。


對於中國人來說,“富不過3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從小對子女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的家族崇尚節儉並熱衷創造財富。這兩點從洛克菲勒家族的中興之主勞倫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體現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擁億萬家財、在美國叱吒風雲的勞倫斯·洛克菲勒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94歲。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傳人,儘管含著金鑰匙出生,卻絕不是一位紈絝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僅開了風險投資的先河,還為美國的環保及慈善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老約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兒子和繼承人是小約翰·D·洛克菲勒。小約翰·D·洛克菲勒共有6個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從大到小分別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大衛。勞倫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於紐約。童年時期,勞倫斯與年長他兩歲的納爾遜關係最親密,他們曾一同飼養兔子然後賣給科學實驗室換取零用錢。這樣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難和富可敵國的洛克菲勒家族聯繫起來,但事實的確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和他們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當花心思,並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父親鼓勵勞倫斯等孩子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只獎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角。


勞倫斯的中學時代是在林肯中學度過的,這所中學以其“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論而聞名,勞倫斯在攝影、旅遊以及探險等方面的興趣得到了鼓勵及發展。勞倫斯和他的幾個哥哥姐姐,儘管出生在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的美德,這得益於他們的家庭環境。小約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親那樣,定期翻閱孩子的賬本,檢查他們的支出。作為浸禮會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們的家裡看不見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廳和酒吧。虔誠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優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節約。


老約翰洛克菲勒曾說,賺錢的能力是上帝賜給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禮物。勞倫斯從祖父那裡繼承了賺錢的天賦,他的名下擁有15億美元的資產,在《福布斯》全球587位億萬富翁中排名第377位。 1937年,勞倫斯繼承了祖父買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從華爾街踏上創業之路,開了美國風險投資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購入更多的藍籌股,而是開始投資並協助新成立的企業創業。他的第一次嘗試非常偶然。當時,他和新婚妻子預備定制幾件家具。當他看到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曲木家具照片時,預感到這些家具會成為現代家居的理想選擇,於是訂下訂單購買了一批,在紐約開了一家專賣店。儘管許多人曾對生意前景表示懷疑,但結果家具十分搶手,直到1940年貨源因芬蘭冬季戰爭受到影響,生意才被迫中斷。勞倫斯的第二樁買賣則更有影響力。他結識了一戰飛行員埃迪·瑞肯貝克,認為瑞肯貝克關於商業空運即將興起的看法很有見地。於是,1938年,他資助瑞肯貝克成立了東方航空,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東方航空也成為戰後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資的麥道航空公司也成為軍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貨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凍結生意,進入海軍服役,軍階至少校。戰爭結束後,他重返商場,繼續尋找新創立的企業進行投資。 1959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特別指出勞倫斯在“風險資本”這一新領域所作的貢獻,從而確立了他“風險投資之父”的地位。勞倫斯聯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員以及包括現代藝術館在內的一些機構成立了專事風險投資的凡洛克風險投資公司。截至1996年,他們共投資221家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得到投資後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數十年的從商經驗,令他相信保持頭腦靈活、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因此他很樂於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動創業投資基金,發展高科技和其他新興行業,包括投資蘋果電腦和全美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爾集團。


從J·D·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10億富翁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他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裡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別人口袋,而是積極的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毫不誇張地說,洛克菲勒家族在過去150年的發展史就是整個美國歷史的一個精確的縮影,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精神的傑出代表。




20世紀初,在咱們中國還在大清朝和民國軍閥混戰的時候,摩根家族曾經在華爾街做了幾十年的“皇族”。這貴族和皇族,是很不一樣的,當年的高盛、雷曼兄弟、科恩洛布可能都能稱得上是“貴族”,但是,只有摩根家族,才敢說是“皇族”。摩根家族的祖孫三代:J·S·摩根(老老摩根)、J·P·摩根(老摩根)、傑克·摩根(小摩根)在華爾街說一不二,一言九鼎,放個屁股市就得抖三抖。


可是,19世紀中期的時候,歐洲的金融皇族,不是摩根,摩根當時還排不上號,那時候的皇族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家族。當時的摩根,可謂放屁都不響。老老摩根能夠從中等角色混成大腕,靠的就是當年的一次孤注一擲——“S​​howhand,我賭命!”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老老摩根多年來在金融圈裡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隱忍待機,等的就是這種“賭贏一把,就贏得一切”的大賭局。


這次大賭局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軍隊在色當打敗了法國,活捉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兵臨巴黎城下。中國人的歷史,談戰爭的時候向來只談謀略、士氣、民心,很少談錢。可是,打仗是要錢的,哪怕打輸了求和談判、割地賠款也得要錢,說得誇張點,打仗就是打錢,談判也是談錢。比如清朝的滅亡,有一大半就是被幾次巨額賠款給累垮的。


被逼急了,法國政府到處去借錢,可是處處碰壁,求助無門。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放出話來,警告那些銀行家,法國很可能到時候賴賬不還。當時的幾大金融家族裡面,巴林家族是普魯士的幕後財源,當然不可能再藉錢給普魯士的敵人;羅斯柴爾德家族呢,認為法國死定了,不敢借錢;而英國金融圈裡的其他大銀行家,很多正陷在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的債務拖欠裡面,自顧不暇,有心無力。拉丁美洲的貸款循環:貸款——賴賬——再貸更多的款,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這個傳統悠久著呢。


這時候,老老摩根出手了,他決定幫法國融一筆大錢,金額為1000萬英鎊,相當於5000萬美元。這5000萬美元,和今天的5000萬美元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金額大到足以支付一場國際大戰。羅斯柴爾德家族幫了老老摩根一把,派出了他們的“鎮家之寶”——信鴿,幫老老摩根傳遞消息。千萬別小看這個信鴿,那年頭沒有電話、沒有MSN、沒有衛星,就靠信鴿才能快人一步。想當年,羅斯柴爾德就是靠信鴿搶先知道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在債券市場上狠賺了一筆。羅斯柴爾德、老老摩根和中國武俠小說裡飛鴿傳書的江湖領袖一樣,都知道信息就是生產力。


老老摩根牽頭,拉了一幫銀行,大家一起出錢來幫法國出售這批債券。這批債券是以15個點的折扣賣的。就是說,面值100元的債券,以85元的價格賣給別人,到期的時候,法國政府還是以100元的價格還錢。這個折扣打得比較狠,法國政府很不滿,但是沒辦法,即使按這個折扣,債券也不太好賣。


這批債券更大的風險——事後看來是更大的“搶錢”機會——出現了。 1871年巴黎陷落,很快又發生了巴黎公社起義。這次起義把法國債券的持有者嚇壞了,債券的價格從85點,狂跌到55點——而它的票面價值是100點。換句話說,花55塊錢買法國的債券,過幾年能收回100塊,可是很多人仍然不干——從當時的戰況來看,很可能這55塊錢的本錢都收不回來,血本無歸這是一場奠定摩根的華爾街王位的賭局。老老摩根一改他平時的謹慎特點,不顧一切地、瘋狂地買入債券,把自己的全副身家,和摩根家族在金融圈裡的一切名譽、希望,全都押上了。一定要注意這個事實:老老摩根當時絕不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賭棍,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摩根家族已經是有頭有臉的貴族了,既使不冒這個險,也能夠過“人上人”的日子。


老老摩根不是神仙,他無法100%地預測未來,而事實上,未來無法預測,因為預測者們自己——包括老老摩根、俾斯麥、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是棋局裡面的棋手,而不是純粹的旁觀者。順便提一下,當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令人聞風喪膽的索羅斯,他津津樂道的所謂“測不准理論”、“反身性原理”,就是指這個“棋局和棋手”的現象。


老老摩根賭贏了,贏得盆滿缽滿,贏得一塌糊塗。巴黎公社起義不幸地被迅速鎮壓,而僅僅過了兩年的時間,法國政府在1873年,就提前按照債券的面值——100,把債券的錢還上了。想想吧,僅僅兩年前,在55點價格上,這些債券還是沒人敢要的垃圾。這種“百年一遇”的大機會,是上帝的恩賜,也是上帝對勇氣的考驗。


如果僅僅用無力的理智、蒼白的“投資理論”,老老摩根一定不會作出這近乎“瘋狂”的天才之賭。那一刻,“賭神”老老摩根在砲火連天、屍橫遍野之中,把自己家族的全副身家,押上可能一夜間灰飛煙滅的賭局,冷靜地微笑著說:“我賭命。”捫心自問一下,如果當年的賭局重現,你有沒有“賭命”的膽子?不要這麼急著說“我有”,幾百年才出一個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