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誰惹的禍?
2011-07-13
馮亮
二戰後的美國百廢待興,很多男性從戰場返鄉,結婚生子,在1946至1964年間,美國共有7590萬名嬰兒出生,平均下來上世紀50年代每位女性平均生4個小孩,創造了史上著名的“嬰兒潮”(Baby boom),而在此期間出生的孩子則被稱為Baby boomer(嬰兒潮一代)。在經濟層面,“嬰兒潮一代”與他們的前輩最大不同,就是敢花錢。從美國個人儲蓄率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嬰兒潮一代”父輩們似乎更能理解犧牲的含義,並懂得為了未來而投資。比如二戰期間,他們購買了大量的美國戰爭債券以支持祖國參與二戰。從1950至1985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在7%-12%之間。但是,從1985年開始,美國居民儲蓄率呈現出一種趨勢性下降的態勢。因為,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嬰兒潮一代”此時為25-42歲之間,完全進入工作年齡段,成為美國勞動力的絕對主力。正如前所述,“嬰兒潮一代”走上工作崗位,並且決定要過跟他們父輩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開始肆無忌憚的消費。至20世紀90年代,美國個人儲蓄率平均下降到5.5%左右,自2000年後,儲蓄率持續走低,平均降至2.8%左右。最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一直跌到了2006年的負水平。這也為金融海嘯的發生埋下種子。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個人儲蓄率才再度開始上升,現在約為5%左右。由此可見,“嬰兒潮一代”真是特別能花錢的一代,也是特別敢花錢的一代。
因此,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美國的債務水平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就不足為奇了。 “嬰兒潮一代”愛花錢這個特點,可不僅僅反映在美國個人儲蓄率,而是對美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嬰兒潮一代”在喜歡花錢的同時,也投票選擇了支持他們花錢的政客,這意味著更多經濟補助,更多的稅務減免,更多的各種名目的政府開銷,以及更多的債務。美國的債務水平在大蕭條之後節節攀升,二戰的發生更是使得美國的國家債務/GDP比率高達史無前例的120%。此後,國家債務/GDP比率逐漸下降,直到1980年美國國家債務/GDP比率再度重拾漲勢。此後,美國國家債務/GDP比率從1980年的30%左右,一路攀升至2010年的90%。如果美國要把國債水平維持在1980年的水平,需要在現在美國國債的基礎上足足減去9萬億美元。
根據美國一些專家觀點,在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中,如果沒有美聯儲出手干預,恐怕現在全世界很多最大的銀行都將陷於破產。同時,美國的GDP也將下降10%-20%,失業率上升至15%,美國股市跌去70%。經歷了這次危機後,美國的投資者的財富估計將遭到腰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都是人為造成的災害。就拿次貸危機來看,格林斯潘掌控美聯儲期間,採取了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長期超低的利率水平。結果就是消費者肆無忌憚的借款買房,銀行家們肆無忌憚地放貸。需要說明的是美聯儲是一個私人機構,實際上是被華爾街上的銀行所控制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些銀行還是合夥經營的。合夥制意味著合夥人需要對銀行負責,過份的風險也就意味個人破產的可能性加大。但是當銀行從合夥制轉為公司製後,過度的風險對於銀行高管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因為大部分的風險將由股東們承擔。不過,這並是事實的全部,他們確信一旦他們所管理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美聯儲將會伸出援手。因為,華爾街和美聯儲根本上就是命運共同體。比如華爾街的銀行們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使得SEC放棄了12倍槓桿的規定,使得他們能其的資產負債表的槓桿能達到40倍,這意味著5%的資本損失就能使這些銀行陷入破產。
因此金融海嘯到來,為了避免脆弱的銀行倒閉,為了拯救擁有這些銀行的美國富人們,美聯儲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有毒資產。還有其後我們看到QE和QE2,這些其實都是犧牲大眾的利益來為華爾街的銀行家買單。而美國中產階級的工資水平就在金融海嘯後不斷下降,失業率依然維持在高位,然而真實通脹率特別食物和能源的價格漲幅均在10%。總而言之,美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在金融海嘯後確實變得更為糟糕了。現在美國家庭的真實收入水平已經低於1999年,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婦女解放,開始大量參加工作,這也使得美國家庭的收入在上個世紀末期持續上升。我們回顧從1969-2009年美國家庭真實收入水平中位數發現,1969-1979年美國家庭收入增長4.5%,1979-1989年增長6.5%,1989-1999年增長8.5%,可是到了1999-2009年美國家庭收入則下降5%。
在次貸危機中,美國購房者的債務危機,傳導至美國金融機構。到了金融海嘯爆發,金融機構由於債務破產,從而使得債務問題傳導至整個金融體系。而美國政府介入拯救金融機構,其實質就等於用美國的國家信用,將債務承擔下來。於是,美國購房者的債務最終傳導至美國國家層面,成為了整個美國的債務。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美聯儲又採取了量化寬鬆,這等於又將美國的債務平攤給了全世界。美國的債務從2008年9月份金融海嘯爆發後擴大了4.6萬億美元,即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增加了48%。與此同時,美國真實GDP增加了2000億美元,也就是兩年半的時間僅僅增長了1.6%。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翻了三倍,足足增加了2萬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兩年中,美國人用足足6.6萬億的代價換來了2000億美元的代價。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自從1980年美國人的真實收入所增無幾,然而由於美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美國人的消費呈現直線上升。於是,不難想像這樣只會導致一個結果,美國人的平均債務水平上升。不過,最根本的問題還不在於美國的平頭百姓,而且美國的權勢階級採取了一種縱容,甚至鼓勵的態度和做法。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為入不敷出的美國人提供貸款,並籌集資金。而華盛頓的政客們非但沒有採取加稅等彌補財政赤字的做法,反而長期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這無疑使得美國的債務問題從普普通通的美國人擴散至整個國家。
美國總體信貸市場現在約為52.6萬億美元,比起2008年的水平還高出了2000億美元。而在2001年,這個數字還不到28萬億美元,僅僅十年的功夫,美國的信貸市場增加了近一倍,這個鐵一般的證據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變化。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過去的很多年就是如此用巨額的債務,換來了高額的收益。這不光彩盈利的模式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一旦債務結構坍塌,這些金融寡頭們將血本無歸。於是,有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並沒有輸得傾家蕩產,反而似乎過得更好了。原因就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美國財長保爾森為了拯救華爾街的朋友,出台了各種拯救計劃,還有臭名昭著的量化寬鬆政策。結果是,美國的債務水平更高了,“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變得比以往更加大,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日子過得更加舒坦了。我們來看下列一組數據,美國金融機構的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17.1萬億減少至現在14.2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以及州政府的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8.7萬億美元增加今天的11.9萬億美元;所謂的GSE企業(如兩房以及美國學生貸款協會)從2008年的3.2萬億美元暴漲至現在6.4萬億美元;美國的公司債務從2008年的7萬億美元增至7.4萬億美元;美國家庭總體債務水平從2008年的13.8萬億美元輕微下跌至13.4萬億美元,這主要是美聯儲從銀行那裡承擔了6000以美元的壞賬。看完這組數據,大家也許會對美聯儲玩的“乾坤大挪移”的把戲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
在金融海嘯中,超過6萬億美元的有毒資產被美國政府通過金融救助的方式,成功地從頻臨破產的金融機構轉嫁至美國的中產階級。但是問題是,這些有毒資產雖然被易主,卻不會因此而被“解毒”。同時,我也沒有看到美國為解決有毒資產以及債務付出的努力以及決心。美國家庭的債務從2000年的8萬億美元增加至13.8萬億美元,增幅高達72%,雖然其後輕微降低了3%。不過,這主要是債務違約後,美聯儲一筆購銷的結果,而不是美國人節衣縮食為了降低債務水平。
美國人今天所使用的轉移債務的辦法,並不新鮮。從1913年美聯儲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採用這種策略來解決債務問題,簡單一點,就是印鈔,貶值貨幣,通脹手段。比如美元從1913年至今對黃金比價貶值了97.90%,從1970年貶值了93.40%。美元對美國CPI從1913年至今貶值98.20%,1970年至今貶值了93.60%。
從大蕭條,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滯漲時期,再到互聯網泡沫的破裂,以及最近發生的金融海嘯,這一次危機的背後都與美聯儲所採取的政策是分不開的。而美聯儲一如既往的政策就是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直到造成的泡沫破裂導致經濟衰退。這一過程不斷地重演,區別只在於程度的不同。這一次金融海嘯後,美聯儲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擴張貨幣,最終的結果如何還很難確定。但是一旦出現問題,可以預見這場危機可能比2008年的危機更具有殺傷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