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何新:略論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係​​(附圖表)

2011-07-30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162982942109/

7月26日,外匯局網站發布《外匯儲備熱點問答》。外匯局在該問答中否認“外儲是老百姓血汗錢”,稱外儲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是將外匯賣給國家並獲得等值人民幣,交易出於等價和自願原則。

外匯局還表示,外匯儲備是銀行債務,國家不應干涉其使用,不能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老百姓,也不會將外匯儲備直接用於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國家也不能用外匯儲備購買黃金、石油、國外土地等資源。因為外匯儲備不可以免費使用。如果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此文發表後受到公眾的批評。

我在前此發表的文章中已指出,外匯局在目前時刻發表此言論,主旨也許是為其所購買的上萬億美金的美國國債可能在8月2日美國如果債務違約後會蒙受巨大的外匯損失預留奧步。

本文再對其關於外匯儲備、外資流入與國內通貨膨脹的關係​​略做分析。

1

我過去曾經指出:每年央行超量發行流通外匯占款,本身就是中國近年的通貨膨脹之重要根源。 (參閱何新著《匯率風暴:中美貨幣戰爭揭秘》,2011,中國書籍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港傳媒出版社分別出版)

實際上,目前中國已經存在兩條貨幣發行渠道:



1. 國家可控制的,可預計的人民幣發行通道,

2. 來自外部資本流入及外匯兌換的人民幣占款,這是人民幣發行流通的另一條通道,而且是國家失控的、不可預計的貨幣發行通道。


中國央行控制通脹的貨幣手段無非有二:

(1)提高商業銀行準備金,從各商業銀行回籠基礎貨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縮小中國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與規模,壓制投資性貨幣流動性釋放。此舉有三個負面後果,一是壓制融資能力差的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使得大批企業關閉、停產或破產。二是導致一大批中小企業員工失業陷入生存困境。三是由於這批中小企業關閉而導致其產品退出市場,使得市場供給不足而加劇物價上升。

(2)提高資金利率。須知利率的實質,是貨幣的使用費或者說租金。利率提高,意味著本幣對國內資金市場的間接升值。而其後果也有兩方面:一是從資金成本上拉動市場物價。二是形成及拉大國內貨幣與國際貨幣的利差,促使國際資本為套利而流入。


總之,銀行調控貨幣供給的所謂“貨幣手段”不僅都不是抑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而且適得其反。此外,還需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半開放性,已經存在外資大量流入國內的暢通管道。那麼,央行以上的貨幣緊縮措施,並不能阻塞人民幣發行的第二種通道,不能抑制外資的進入以及外幣兌換占款人民幣的增發。



所以,企圖單純依靠總量緊縮貨幣政策,從而通過對沖增量外匯儲備產生的外匯占款流動性,壓制該部分外匯占款的需求消費與旺盛購買力,是不可能、不可行,也達不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還有必要指出的是:貨幣史證明,通貨膨脹的治理,必須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系統關係(包括對外關係),結合產供銷以及貨幣體係綜合治理才能收效。沒有系統的國民經濟計劃針對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採取有系統、有步驟的對策和政策,是難以奏效的。

英國著名的物價史學者圖克早就指出:世界經濟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單純依靠貨幣手段治理通貨膨脹能夠獲得成功。中國銀行決策當局對於經濟史特別是世界各國通脹史的了解實在太幼稚了!


[英國19世紀物價經濟學家托馬斯圖克早就指出:幼稚的人才會認為,利率下降必然會導致物價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則必然會使物價水平下落。圖克認為,利率降低,若商品供求關係不好轉,仍不能刺激貸款需要,因為貸款人是以預期利潤率與利率加以.比較的。利潤率取決於商品價格,或進而言之,取決於商品供求。因此,利率低廉,意味著生產費用降低,加之競爭,物價趨落而非趨漲(但圖克認為低利率使投機加甚,會抬起證券價格)。圖克以歐洲各國物價史為證,認為利率高會使生產費用增加,從而使物價上升。 ]

2
央行不斷對新增外匯印鈔,必然會稀釋國內市場人民幣的購買力。

假設中國國內每年總共生產商品10萬億單位,市場流通人民幣10萬億元,那麼每1元人民幣能購買商品為1單位。如每年對美國淨出口7萬億單位商品,獲得貿易順差1萬億美元(外貿所得款中扣除購買美國商品的支出即為貿易順差,或稱經常項目順差),央行以新增人民幣7萬億回購這筆美元。那麼國內剩餘商品為3萬億單位,流通人民幣總量則為17萬億,人民幣購買力由1/1,貶值為3/17,貶值率為14/17。人民幣對國內商品大幅貶值。

但由於中國外匯局對美元實施人民幣單向升值的匯率政策,加之國內對炒作資產收益的放縱,引發國際資本大舉湧入。假設每年資本項目順差(淨投資)為2萬億美元,則央行需新增人民幣14萬億購買。此時,國內的商品單位僅3萬億,人民幣總量則增長變成了31萬億。那麼在理論上,意味著物價上升超過10倍,而單位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則下降為3/31,不到原來的1/10。


3

任何貨幣都有三種交換價格:

1/對實物商品的交換量價格,即物價

2/對非本幣的其他貨幣的交換價格,即匯率(匯兌比率)

3/對本幣的交換價格,即貨幣租金(使用費),亦即利息(及相關的利率)

(wanshi按語:這簡明的三條過去卻還沒有任何經濟學著作這樣清楚地表述過。算是老何的科普吧。)


目前的通貨膨脹,意味著人民幣對實物商品交換的大縮水。但是利率的提升以及匯率的升值,意味著人民幣貨幣交換價格的大幅上升。此舉不僅刺激資金市場的高利貸效應,而且會加劇引發外資(套利熱錢)大舉進入。

但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最終不是為了套取人民幣,而是要賺取外匯、美元。外資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通過套取利差與匯率差而獲取了大量的利潤,但這僅是人民幣利潤,必須兌換成美元的利潤才是真正實現的利潤。所以外資套取的利潤,主要來自靠中國出口順差即經常項目順差,也就是上述示例中所說的1萬億美元。

上述資本項目順差為2萬億美元,是外來投資總額。外資借助人民幣的單向升值(年升值率約6%)以及美元與人民幣的利率差(7%以上)的機制,美元投資即可獲得10%以上的回報。這筆回報最終仍須通過以人民幣兌換美金來實現,因此外來投資要實現投資收益,必須把中國貿易所得賺得的貿易順差1萬億美元業捲走。

所以美國政府始終不斷地壓迫人民幣穩定升值,並且鼓勵和誘導中國銀行提高利率的政策,就是為了切實保障其進入中國的資本不但安全保本,更能將中國的全部外匯收入賺取乾淨。即使忽略人民幣匯率升值對於美債的賬面影響,上述貨幣政策的後果也是嚴重損害中國實體經濟及國民經濟利益的。


深沉的羅斯切爾德爵士最近來到中國,稱中國現在是全球機會最好的投資地區。金融國際共濟會人士利用中國人對宏觀經濟學術的實際無知,以及外匯制度的漏洞,巧妙地既輸入了通貨膨脹,又攫取了高額的投資回報,一舉雙得。

[附註] 托馬斯·圖克(1774—1858年)是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貨幣理論的批判者,英國銀行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通貨原理研究》以及《物價史》兩部經典性的著作,在經濟學說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附錄]

何新:近年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異常值得關注!
(2011年3月)

一、數字分析

以下是自1995—2010最近16年來的中國外匯儲備數字:
(單位:萬億美元)
1995 0.073
1996 0.105
1997 0.139
1998 0.144
1999 0.154
2000 0.165
2001 0.212
2002 0.286
2003 0.403
2004 0.609
2005 0.818
2006 1.066
2007 1.330
2008 1.946
2009 2.339
2010 2.843

由表中看,1996年前,中國外儲一直低於千億。其後10年,每年約遞增100—200億美元,自1995—2005年的10年間,中國外匯儲備平均每年約遞增10%—20%。這種增長來自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2005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匯率改革,此後人民幣開始穩步連年升值。
其後,即自2005—2010年的短短五年間,中國外儲每年增速大大加快——由2005年的8000億美元迅速躍升到2010年的約近3萬億美元,直翻了三倍多。其中增長最快的為2007—2008年度,這一年美國爆發了“次貸”金融危機,中國外匯反而得到更加超常的猛增——一年內即增長了6000多億美金。

二、質疑

外匯儲備的這種增長速度是異乎尋常的。

中國目前有總計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匯局說進入中國的熱錢並不多,每年只有300億,10年只有3千億。
但是,只靠中國出口那些商品能使外匯儲備每年爆增數百億以至上千億美元? 5年換來了2—3萬億美元?
在2007—2008年,一年內外匯就增長了6000億美元,那這一年中國要增加出口多少商品? ?為什麼外匯猛增的年代與人民幣升值的年代會完全重合呢?

我懷疑,這些外匯美元中的大部分,其實是那些風投基金以及國際投行弄進來炒人民幣升值套取匯率利率的美元熱錢居多。高盛、大摩、花旗、美林等風投、對沖基金近年在中國極其活躍。到處尋找併購或投資項目,設法把美元送進中國。它們送進中國這麼多美元是為什麼?是要贈給中國人嗎?是要幫助中國搞建設嗎?當然不是,都是要利用人民幣升值為牟取匯率差價而進來套利的。

三、警惕債務性GDP虛擬增長
有一種經濟GDP的增長叫“債務性虛擬增長”。目前美國經濟就是這種類型。拉美國家經濟早已是如此類型,而歐盟近年出問題的一些國家也是如此類型。這種虛擬GDP增長的特徵是:國家負債累累(所以有所謂“主權債務危機”),但表面經濟卻仍很好看——只要有外部滾滾流入的熱錢花,消費性GDP就可以不斷增長,甚至還會連創新高。
華爾街圈錢製造麥道夫騙局的麥道夫在受審時說:圈錢經濟並不是我的發明,整個美國金融就是一個龐氏騙局和大泡沫。 (2月28日外電報導伯納德-麥道夫在接受《紐約》雜誌訪談時說美國經濟就是一個龐氏騙局,他在2009年因經濟欺詐罪被判150年監禁,他的46歲長子為此自殺。)

近年中國是否也發生了主要靠熱錢流入而推動的GDP虛擬繁榮?人們不知道,因為看不到關於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與內涵的真實數字,無法了解中國外儲結構中真實的國家負債情況。

但是美國人欠債,有各種辦法——可以設置種種巧妙的金融騙術和陰謀包括讓美元不斷貶值來賴債。中國玩得了這種貨幣魔術嗎?
如果我們也玩龐氏---麥道夫的吸金術,靠不斷吸引國際熱錢,一方面來償付舊債(美元利息),另一方面又利用熱錢兌付的人民幣推動國內GDP的虛擬增長(而且主要將其投入股市及房地產);那麼一旦熱錢來得少了,或者美元大量外流了,中國金融就有突然崩潰的危險!目前不是沒有這種跡象!
靠熱錢、債務維持虛擬增長,絕非長久之道,只會遺患於未來!

四、大量買美債有巨大政治風險
最後還應考慮的一點是:中國所持美國國債目前據說已高達1.3萬億美元,購買的兩房房債等其他美債及證券(如黑石證券)也已超過5000億美元——總計可能接近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外匯儲備2.8萬億美元中的絕大部分,現在實際已經在美國的掌控之中。而如果這些美元都是中國出口商品所得的話,那麼這些出口商品對美國來說就是幾乎沒有付錢而白撿到的。

尚有一種應當估計到的潛在風險是,如果一旦國際有事,或中美之間關係有變而發生對峙——則這筆巨款即有可能被美國凍結甚至沒收,從而徹底化為烏有。如此大量地購買美債難道不涉及國家安全而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嗎?!

[據中國經濟導報2011年3月1日報導,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最近10年流入中國的'熱錢'不到3000億美元,每年不到300億美元。這個結論解釋了絕大部分外匯儲備的增加,是可以用基本面的經濟現象來解釋的。”
易綱還說: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為2.85萬億美元,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 “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他分析說,經常項目或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購回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較多的貨幣推高了通貨膨脹,進而物價上漲。 ]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統計時間:2002年3月——2010年6月)


圖一2002年—2010年上海同區位房價上漲約7倍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wanshi - 何新博客


圖二2002年—2010年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增長7.5倍

2002—2010年間中國樓市、黃金與外儲餘額的同步走勢圖- wanshi - 何新博客

圖三 2002——2010年 國際金價漲5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