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

從英鎊霸權到美元霸權

從英鎊霸權到美元霸權 ——大蕭條很可能重演

[美]亨利·C.K.劉著
林小芳 黃芳 摘譯

摘自《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5期

【原編者按】 《亞洲時報》2006年6月24日刊登了美國著名金融理論家亨利·CK劉題為《黃金與貨幣》的文章,將當前的美元霸權體制與20世紀初崩潰前夕的英國金融 霸權體製作了分析性比較,認為20世紀早期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全球金融體制中的霸權地位,先是頑固堅持金本位制,後來又利用幣價重估和提高關稅作為貿易戰 的主要手段,終於導致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當前的美元霸權既沒有黃金支持,又沒有經濟作後盾,日益只靠軍事力量和地緣政治支持,已經導致全球特別是中 國向美國持久大量出口,各國國內得不到發展,這些將導致大蕭條更嚴重地重演。


一、金本位制與大蕭條

中央銀行的管理者往往不關注經濟狀況變動從而調整貨幣的價值水平,往往只關心維持先前製定的貨幣與黃金的兌換率不變,這將嚴重損害經濟進程。中央 銀行的管理者很少認識到,固定利率是問題,動態經濟不是問題所在。當貨幣的匯價下跌時,中央銀行的管理者常常有一種挫敗感,而當經濟由於貨幣價值過高崩潰 時,他們只是聳聳肩,將此歸因於金融自然法則。

20世紀20年代,飽受戰爭創傷後,歐洲回歸金本位,這是由大西洋兩岸的資本主義國際主義的中央銀行家聯合推動的,他們將之作為戰後經濟重建的前提條件。 貸方希望確保其貸款收回時的貨幣價值與貸出時的相同,這與當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處理債務問題的手法幾乎完全一樣。當時美聯儲紐約銀行董事長斯特朗及其在摩 根財團的前同事與英格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奧地利、荷蘭、意大利和比利時的中央銀行,以及這些國家的一流私營銀行家密切聯繫在一起。 1920年至1944年任英格蘭銀行行長的蒙塔古·諾曼(Montagu Norman)與斯特朗私交甚篤,在意識形態上也有共識。有關文件清楚地記載,他們共同致力於重建歐洲的金本位,以恢復戰前“國際金融的正常狀態”。諾曼 認識到,英國金融霸權已受到削弱,為了維持英國戰前利益,在戰後經濟重建中歐洲將“需要與我們的美國朋友積極合作”。

與其他紐約銀行家一樣,斯特朗也將此視為一個擴大美國參與國際金融的機遇,並可能使紐約邁向其覬覦已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與倫敦的歷史性優勢 相抗衡。由於1929年的股市崩潰,赫伯特·胡佛在其第二任總統競選中敗給了富蘭克林·羅斯福,他開始批評斯特朗是“歐洲的附庸”,譴責斯特朗推動歐洲戰 後經濟恢復的國際主義做法造成了美國1929年的股市崩潰和隨後的大蕭條,從而剝奪了其再次當選總統的機會。胡佛

義正詞嚴地把斯特朗的國際主義政策歸咎於他所認為的諾曼和其他歐洲銀行家,特別是德意志銀行的赫爾瑪·夏赫特(Hialmar Schacht)和法蘭西銀行的查爾斯·瑞斯特(Charles Rist)的惡意說服。歐洲回到金本位,英國堅持1英鎊兌換4.86美元,這使斯特朗通過保持不現實的過低貼現率擴大了美國信貸,以幫助英鎊減輕由於估價 過高帶來的市場壓力。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經歷了信貸引起的通貨膨脹,這擴大了最終於1929年崩潰的股市泡沫。

在美聯儲系統內部,20年代中期,斯特朗的低利率政策也引起一些地區的強烈反對,特別是美國中西部和農業區,它們普遍認可胡佛後來的批判性分析。

胡佛斷言的公平性還有待商榷,但白宮和美聯儲在政策優先選擇上存在分歧這一事實已無需爭論,因為有利於國際金融體系的往往未必有利於一國經濟。這 在當前又得到證實:在現行金融體系中,經濟體一個接一個崩潰,而各國中央銀行都出於機構團結的意識,本能地支持該體系。如今,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香 港、上海等地方金融中心都正在競爭世界金融中心的角色。為此,它們必須遵循要求本國經濟付出一定代價的國際金融體系規則。民族主義者與國際主義者的對抗, 正如30年代胡佛與斯特朗的對抗一樣,也正危及歐盟的進一步一體化。

1927年7月和8月,斯特朗不顧市場投機和通貨膨脹均不斷增加的不祥數據,推動美聯儲將貼現率從4%下調至3%,再次幫助英鎊緩解估價過高帶來的市場壓 力。 1927年7月,英國、美國、法國和德意志魏瑪共和國的中央銀行家在美國長島開會,討論增加英國的黃金儲備和穩定歐洲貨幣局勢的辦法。斯特朗通過美聯儲推 動了貼現率的降低,而不顧米勒和代表中西部銀行家、來自芝加哥儲備銀行的美聯儲董事詹姆士·麥克道格爾(James McDougal)的強烈反對。

1927年,美聯儲放鬆銀根,但已過熱的實體經濟無法吸收進一步的投資,貨幣無法流入實體經濟,被迫流入投機性金融市場,導致了1929年的股市崩潰。斯特朗逝世於股市崩潰前一年的1928年10月,沒有親眼目睹其政策的破壞性後果帶來的痛苦。

學術界仍在繼續爭論斯特朗的努力是否是在犧牲美國國內經濟的情況下,促進歐洲經濟重建,尤其是他是否是將美國的貨幣政策從屬於國際金融體系的需 求。然而,對於如下觀點,人們幾乎沒有異議:歐洲中央銀行的總體貨幣戰略一直受到金本位的誤導。批評人士指出,斯特朗、諾曼和其他國際主義銀行家推動了英 鎊、馬克及其他主要歐洲貨幣以兌換黃金的過高平價恢復金本位制,並不惜任何代價加以維持,甚至對通貨緊縮漠不關心,其後果是阻礙了一戰後歐洲經濟的恢復。 斯特朗及其中央銀行家同事不僅以貨幣政策促成了大蕭條,而且其持續地釘住黃金政策充當了經濟的緊身衣,嚴重地阻止了政府採取任何擴張主義的反週期措施。



二、美元霸權與大蕭條的預演: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金融危機

當前美元霸權以類似的方式對當今的全球經濟造成同樣的破壞。 1971年,“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制建立的、基於黃金支撐美元的固定匯率制瓦解了,但依然將美元紙幣作為貿易和金融的主要儲備貨幣,這會引起現存國際金 融體系結構的全面崩潰,帶來同樣的災難性後果。美元與黃金脫鉤後,只能依靠地緣政治因素支撐其價值,這推動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軍國主義和好戰的單邊主 義。在當今的美元霸權下,就如同在1930年的金本位下一樣,貿易戰是通過比關稅更關鍵的貨幣估價展開的。

90年代的美國財長羅伯特·魯賓正確地認識到,強勢美元支持美元霸權,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當然,美元也會出現選擇性貶值,但是,美元不論是過高估價, 還是過低估價,其結果都將是全球經濟的衰退。 20世紀90年代的美元霸權就曾推動日本和德國進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

1985年的5廣場協議6迫使日元升值,此後日本經濟開始出現通貨緊縮,陷入螺旋式下滑。另一項事實上的“廣場協議”迫使歐元升值,使歐洲經濟陷入停滯。 一項事實上針對中國的新“廣場協議”也會將中國經濟打入長期的通貨緊縮。當前,中國的通貨緊縮將導致中國銀行系統崩潰,國際清算銀行的管制體制已壓彎了中 國銀行系統,將國家銀行對國有企業的補貼變成大量的不良貸款。中國銀行系統的崩潰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可怕的後果,因為富有活力的中國經濟是現今世界經濟 增長的惟一發動機。

1925年斯特朗沒有考慮到,當英鎊恢復與黃金的可兌換性而美聯儲降低貼現率,以緩解英鎊估價過高的市場壓力時,世界經濟將不再擴大(因為與黃金掛鉤的貨幣沒有任何彈性),並留給美國經濟一個沒有任何收益增長支持的金融泡沫。

20世紀20年代,英國控制的金本位被證明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緊身衣。在胡佛時代,諾曼和斯特朗鼓勵以投機消除黃金引起的通貨緊縮,卻導致泡沫經濟。美聯儲 的融通性貨幣政策(又譯調節性貨幣政策)造成了美國的泡沫經濟,與1987年以來格林斯潘的泡沫經濟類似。但有兩點差別:1930年,美元是由黃金支撐 的,而1987年它只是一種不能兌換黃金的貨幣;1930年,世界貨幣體系建立在英鎊霸權的基礎上,而當今它建立在美元霸權的基礎上。 1929年秋,華爾街泡沫正接近其不可持續的頂峰時,它給人一種錯覺:美國經濟欣欣向榮,於是諾曼大幅度地降低英國的銀行利率,試圖刺激英國經濟同步發 展。短期利率下調給英國的跨國銀行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它們持有大量以高利率借來的長期基金,現在只能放出低利率的短期貸款。它們不得不從紐約遣返英國的熱 錢,以彌

合破壞性的利率鴻溝,卻讓紐約的投資者身處困境。這是熱錢蔓延的第一個案例,而1997年打擊亞洲銀行的危機是反向的流動:亞洲的銀行借來低利率的短期貸款,再放出高利率的長期貸款。當本地貨幣匯率下調,利率上升時,借款人拖欠債務,信貸制度於是崩潰。

1997年7月開始於泰國的金融危機造成香港、新加坡等充滿活力的流動性市場上出現大量拋售,到10月份甚至影響到華爾街。但泰國的物價下跌並不是由於國 內的潛在買家手裡沒錢。問題是,泰國股價是以本國貨幣衡量的,當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開始瓦解後,以外匯衡量,泰國股價迅速下跌。這樣,隨著泰銖自由落體式 地快速貶值,以本國貨幣作為收入的泰國公司股票,包括以本國貨幣為收入的健康的出口公司的股票,都邏輯上自然地崩盤了,而以本國貨幣衡量,那些以硬通貨作 為收入的公司股票其實升值了。投資者不願變現資產,以免遭受損失,就設法不拋售,其結果是追加保證金。投資者持續追加保證金的動機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聲明,該組織稱,危機只是暫時的,援助即刻就到,也就幾個月,問題就會解決。但口頭承諾的援助從未兌現過。兌現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附有條件”的計 劃,將處於困境的亞洲經濟體推到了崩潰的邊緣,該計劃的目的只是為了保護外國債權人。 “暫時的”金融危機被製造成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

其間地緣政治發揮了巨大作用。美國財長羅伯特·魯賓在初期就決定,泰國危機是亞洲的一個小問題,並告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亞洲辦法解決問題,但 不能讓日本當頭。香港捐出了10億美元,基於對魯賓的泰國問題將被控制在泰國境內(畢竟,冷戰時期,泰國是美國的忠實盟友)這一說辭的盲目信任,中國也捐 獻了10億美元。 1997年12月,韓國爆發危機。魯賓又認為,這是亞洲的另一個暫時性問題。韓國中央銀行吐血拋售美元儲備,設法支持釘住美元、估價過高的韓元,到了12 月底,僅剩幾天時間,其美元儲備就難以為繼。魯賓還是堅持他的立場,直到其財政部助手星期天早上告訴他,巴西人手中持有許多韓國債券。如果韓國不履行還債 義務,巴西的經濟就會崩潰,而美國的銀行也會遭受重創。直到那時,魯賓才讓花旗銀行在下一個週二在韓國製訂一個重組計劃,並與美聯儲溝通,允許美國的銀行 將韓國的短期債務轉化為不用付息的長期債務,這樣,那筆債務就不是不良資產,從而,使美國的銀行免於遭受利潤下滑的負面影響。



三、大蕭條可能更嚴重地重演

1931年9月,由於英國無法履行黃金支付的義務,並隨後將競爭性的貨幣貶值作為開展新的國際貿易戰的國家戰略,加重並延長了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 條。英國的政策包括蓄意應用當時世界上惟一的貨幣體制——英鎊霸權,將之作為國際貿易戰中的國家貨幣武器,導致世界貿易不可逆轉地走向崩潰。為了應對英國 的貨幣政策調整,德意誌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等正崛起的經濟體形成了不同的貨幣集團。這些國家很快就意識到,它們必鬚髮動戰爭,以得到石油和其他維持其經濟 不斷擴大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因為已經崩潰的世界貿易在此時已不再能提供這些。

對英國和美國來說,速戰速決正是推動本國經濟走出衰退所必需的。沒有人預料到“二戰”將造成那麼大的破壞。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迫使英國和法國9月3日對德宣戰,但整個冬天,英法軍隊都滯留在馬其諾防線後面,滿足於它們對德國的海路封鎖。這段怠惰 的“虛假戰爭”歷時7個月,直到1940年4月9日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 5月10日,德軍攻陷盧森堡,併入侵荷蘭和比利時。 5月13日,德軍從側翼包抄馬其諾防線,德國裝甲師直奔英吉利海峽,切斷了退往佛蘭得斯的道路,在敦刻爾克包圍了英國遠征軍22萬人和法軍12萬人。從5 月26號到6月4號,被包圍的盟軍不得不依靠民用小型飛機撤退。 6月22日,法國投降。如果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失敗的話,那就不得不如同許多人所預期的那樣乞求和平了,戰爭將以德國控制歐洲的方式結束。英國如果無法成 為美軍基地的話,美軍也不可能在歐洲登陸。如果不是兩線作戰,德國就有可能戰勝蘇聯,興起為霸權國。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在第一次爐邊談話式的廣播演講中,他告訴驚慌失措的民眾,“人的自信比黃金更重要”。 3月9日,美國參議院迅速通過了《緊急銀行法》,賦予美國財長如下權力:強制國內每個人和每家公司放棄黃金,接受兌換來的紙幣。第二天,3月10日星期 五,羅斯福發布6073號行政命令,禁止民眾向海外出售黃金,禁止銀行以黃金代替美元作為支付手段。 4月5日,羅斯福發布徵收民眾黃金的6102號行政命令,要求全國民眾將黃金和金券上交聯邦儲備銀行,兌換為紙幣。每人可以保留價值100美元的黃金,一 旦超過均屬違法。黃金成為美國法律限制的物品。私自持有黃金,罰款最高達1萬美元,判刑最高達10年。 1934年1月31日,羅斯福發布另一項行政命令,1美元在原先兌換23.22格令黃金的基礎上貶值59.06%,1美元降到只值13.71格令黃金,也 就是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該匯率一直持續到1971年。

20世紀20年代,短視的政府貨幣政策是導致市場崩潰的主要因素,但隨後的大蕭條是由世界貿易的崩潰造成的。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決策者認為,商業是社會的目標,就如同當今的決策者信奉文明的目標是自由貿易。從而,政府未採取任何措施來製止非建設 性的投機,而是認為市場知道該如何自我調整而且冒險者應自食其果。該觀點的缺陷在於,投機後果的承擔者主要不是專業投機者,而是無辜的民眾,這些民眾還不 能理解自己正受到操縱並可能買高賣低。經濟建立在投機基礎上,但風險不均衡地主要由不知內情的老百姓承擔。

投機獲得的國家財富也不是均衡地分配的。相反,大多數錢都掌握在極少數富人手中,他們很快地離開風險,維持住了利潤。他們將錢用於儲蓄或投資,而 不是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從而,不久就出現了供大於求。有些人從中獲益,但大多數人沒有。物價比收入上漲得更快,人們只有借債才能負擔生活所需,而他們還 對魔法般地擺脫債務滿懷希望,將其可支配收入都投向摸不著頭腦的投機。農民、工人和上班族根本就沒有從中受益。虛假繁榮背後的不平衡使經濟難以復蘇,因為 收入集中於那些無需花錢的人手中。當前的形勢極為相似。 1929年股災發生後,美國國會試圖通過實行高關稅來解決高失業率的問題,此舉保護了美國的工業,卻傷害了美國的農業。國際貿易陷入停滯狀態,既因為貿易 保護主義,也因為貿易金融的凍結。

這次,世界貿易也會崩潰,高關稅將再次成為其結果而不是原因。即將發生的世界貿易崩潰將是美國過度利用美元霸權優勢的產物,如同英國在1930年 對英鎊霸權所做的那樣。美元不應是主要貿易貨幣,因為它既沒有黃金支撐,又沒有美國的財政和貨幣紀律的支持。人們想買的大多數東西都不再是美國製造的,因 此美元已成為一種非自然的貿易貨幣。世界貿易體係將走向崩潰是因為雖然美國有巨額貿易逆差,但在美元經濟體之外並沒有全球性的貨幣循環。所有國家的貨幣只 在美元的貨幣供應量範圍內流通,這哄抬了美國經濟,為美國的全球化魔爪(更不用提軍事冒險主義了)和國內吃喝玩樂提供了融資,擠乾了全球經濟的其他所有經 濟體,剝奪了非美元經濟體獨立於美國貿易逆差的必要購買力。這次,世界貿易走向崩潰不是因為限制貿易的關稅,那些只不過是暫時讓人分心的小事,而是因為美 元霸權造成的購買力在全球的分配不公。

當前,美元霸權切斷了貨幣向所有非美元經濟體的再流通,迫使貿易盈餘不斷增多的所有出口國雖然收穫大量外匯,但卻根本不能用於國內發展,從而陷入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al Taylor Coleridge)描寫的古代水手那樣的地位:“水,水,到處都是,可一滴都不能喝”。

[林小芳:浙江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黃芳:浙江工商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