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美元陷阱

美元陷阱-美元依賴下的與強國拼經濟實力是一條不歸路
作者:美元刀客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8-24

http://www.wyzxsx.com

美元陷阱-美元依賴下的與強國拼經濟實力是一條不歸路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經濟實力。一般人都認為,經濟實力就是GDP(國內生產總值)。這是極其錯誤的誤導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視。  

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此處的經濟是指人類一切的經濟活動,是生產勞動和產出物質的過程。怎麼量化這個過程呢,科學的方法就是用貨幣計量,因為計量功能是貨幣的最重要功能;財富是貨幣化的物質。  

如果不算累積財富,按某一靜止時間段來看,經濟實力顯然既表現為物質(財富)的多少――物質的多少可以看做是經濟規模,又可以表現為經濟活動產出 物質的效率――如果經濟規模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話,經濟實力可以看做是人均GDP。這是以人(或者說勞動)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來論及經濟實力的。  

和國家實力一樣,經濟實力並不是一個可以嚴格量化的經濟學概念。在農業社會,人口數量和土地的多寡以及肥沃程度,就是經濟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因 為大量人口和廣袤的肥沃土地意味著產出更多的農作物,也就意味著更多的財富。肥沃程度就是土地肥力,其實就是土地這一農作物生產機器的產出效率。這就是為 什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花了大量的篇幅講土地的“肥力”。這是以土地為經濟活動的要素來論及經濟實力的。在農業社會,土地是經濟實力最重要的指標。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石油作為所有工業的糧食,石油的消耗總量和消耗產出比也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如土地的肥力一樣,越肥沃的土地越能 產出更多穀物。消耗同樣的石油,自然是產出比高的一方經濟實力強。進言之,產出同樣的GDP,自然是能源消耗少的一方經濟實力更強。  

從資本的角度看,經濟實力還可以視為資本總量和資本投資效率,即資本的擁有量和單位資本投入、產出的效率量比。打個比方就是,在美國投入1美元,可以產生2美元的GDP,在泰國投入1美元只能產生1.5美元,誰的經濟實力強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筆者認為,經濟實力不僅僅是經濟規模的大小,還是勞動(人之要素,表現為工資及人均GDP)、土地(對農業而言表現為土地的肥力或者土地的農 作物產出效率,對工業而言則表現為土地的租金)、資本以及能源的投入和產出效率。同樣地,經濟實力還與經濟結構、管理模式甚至國家製度有關。  

曾幾何時,歐洲殖民國家包括後來的美國都把經濟實力歸結為強大的製造業實力。  

對製造業的重視也有其理論上的支撐。經濟學指出,財富是貨幣化的物質,而物質,在最初的生產力低下的資本主義發展早期,尤其是農業經濟讓位於工業經濟之後,就是通過製造業製造出來的。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曾被視為財富的製造業卻大量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由此拉開了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強國第二次全球殖民運動的序幕。  

第一次全球殖民地運動的起因,先是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後是移民到殖民地發展農業,再後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歐洲生產過剩的背景下向殖民地國家傾 銷商品,再後來就是輸出資本和壟斷市場。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剝削其勞動力,控制殖民地經濟,使宗主國的利益最大化是殖民運動的終極目標。  

如今的美國及西方強國製造業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還是一樣的殖民目的,這是本書前面的基本論點。  

美國等傳統製造業強國,因為高昂的地租和勞動力成本,其製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毫無競爭力而言,於是,出現了製造大量轉移。中國因為其廣袤的土地資源和似乎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工,還有中國政府的吸引外資政策,成了歐美跨國公司產業轉移尤其是製造業轉移地的首選。  

客觀的講,美國不轉移低端製造業,日本和歐洲企業就會轉移,最終美國就會遭遇到已經將產業轉移到中國去的對手的競爭。這個結果對美國製造業的打擊 是同樣的,也不會改變美國製造業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中國不吸引外資,轉移的產業一樣會被轉移到韓國、泰國、越南等新興亞洲國家經濟體。  

美國製造業的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不是中國搶了美國製造業的飯碗。中國能夠在30年改革開放取得經濟的“飛躍”,不是由於美元等外資的“幫助”,而是中國出讓的廉價勞工和土地以及稅收優惠換來的。  

中國的製造業在建國以後,是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這也直接促使了“兩彈一星”和軍事工業的發展。在在改革開放以後,為了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 我們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特別是1994年,我國進行外匯體制改革,人民幣深度貶值,對美元的匯率比率,由1美元兌2元人民幣,貶值到1:8.3, 維持了10多年。這種結果,實質就是通過貨幣貶值造成對其它新興國家比如韓國、泰國等國的競爭優勢,不計環境損害等隱性成本壓低產品價格,通過增加出口換 取外匯。  

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大國地位確定,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國內生產總 值(GDP)也連續10多年以2位數的速度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由此形成了今天的坐擁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美國最大債權國、全球最大 淨儲蓄國的“經濟大國”。  

但是,中國僅是大而不強,遠不是製造業強國和經濟強國,也就是說,經濟規模大,經濟實力並不強。  

中國製造業總體上還是處在國際產業分工的末端。在許多產業領域,規模已經很大,甚至有些產品從設計到最後形成產品,整個過程都是在我們國家實現 的,而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份額往往不到20%。比如服裝行業大概只占到全球價值鏈的18%左右。即便是在高技術也是如此,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不 到5%,比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還要低將近一個百分點。 2006年全國彩電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3%......

怎樣看待這些問題,這到底是改革開放的成就還是問題?  

從全球看,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製造業的巨大成功有其必然性―這是國際產業分工和財富轉移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30年改革開放出讓廉價土地租金和壓低勞動力成本以及稅收優惠的“成就”。  

趨利是資本的天性,有這麼多的優惠條件,FDI自然是紛沓而來。商務部2009年報告稱,中國吸引外資水平繼續提升,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數據顯示,2008年1-12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23.95億元,同比增長23.58%;

但是,雖然我們承攬了國際分工,但在全球財富轉移中沒有得到實惠,相反卻成為了剝削對象。利用美元,卻成了被美元利用;中國的經濟,成了“美元經濟” -如本書前面所述,中國的經濟成為了美國附屬經濟。  

前面講過,新興國家的實物源源不斷的輸往美國而獲得美元,而這些美元又通過這個網絡源源不斷的流回美國投資。美國的金融體系像變戲法一樣使美國免 費獲得了世界的貨物,這種體系還吸引了世界外貿盈餘國70%的儲蓄!美國生產美元,別國生產實物,貿易盈餘再投資到美國,實際上是為美國債務融資,窮國養 活富國,這是美國經濟殖民的形態。  

中國就是這樣的國家之一,而且是世界最大儲蓄國。  

巨大的外匯儲蓄一方面是高能貨幣,導致了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剩,製造了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這些外匯儲蓄反映的外資,在中國控制了相當多 的民族產業和行業。在吸引外資的全國運動下,各級政府不遺餘力,出讓許多經濟利益,甚至不惜損害民族產業以換取外資。往往是引進一筆外資,倒了一批民族工 業;外資進入,民資退卻。  

美元為代表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其實是美元刀,不是扶貧的,而是來牟取暴利的;不是來中國建立地球和諧村的,而是要摧殘中國的經濟“實力” 使其積弱難返的。經濟實力強大需要經濟體自身的磨礪和健壯,外資依賴是只是束縛你的手腳、侵蝕你的財富。在這樣背景下的3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只會大而 不會強。  

這時有人也許會說了,這不是對外資的全盤否定嗎?這不是對以利用外資為特徵的30年改革開放的全盤否定嗎?時至今日,你可以說美元是美元刀,當年美元那可真是美金呢!諸如此類的反駁。  

說美元是美元刀,不是要否定FDI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改革開放,更不是主張閉關鎖國,而是要警戒國人,不能忘了美元和美國的侵略本質和“亡我之心”。利用外資(美元)只是手段,絕不是目的;我們可以利用外資,卻要警惕和防止被外資利用。  

毋庸諱言,正是對美元刀缺乏清醒的認識,對經濟增長、經濟實力和財富的歪曲理解,我們在30年裡就已經走了不少彎路,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和安全隱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以片面追求經濟規模而導致嚴重的美元依賴和外貿依賴。  

先說美元依賴。早在舊中國時蔣介石政府就對美國和美元形成了嚴重的依賴,對美國依賴是寄希望於美國的武器裝備能幫助國民黨打敗共產黨;對美元依賴是因為當時金圓券已經通貨膨脹幾萬倍甚至十幾萬倍,美元是市場上的紙黃金和定海神針,美金的叫法也是自此而始。  

改革開放以來對美元的依賴則是由於片面強調招商引資和出口創匯,片面強調出口在GDP的作用,忽視了貿易盈餘和國際收支盈餘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對美元經濟殖民的侵略本質和美元控制中國經濟的圖謀認識不足造成的。  

30年後的今天,美元對於中國已經造成尾大不掉的尷尬境地:2萬億外匯儲備,8000億美國國債,可以預見的繼續增加的貿易盈餘和不得不繼續購買的美國白條,一輪又一輪的美元貶值、一波又一波的財富掠奪……

.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因此全力呼籲,要拋棄美元,儲備實物資產,購買石油、購買黃金、購買歐美公司,不一而足。殊不知,由於供需關係原理,拋棄美元轉向 實物,本身也就意味著美元資產的貶值,拿著這巨額美元購買黃金、石油等物資,其價格的暴漲將抵銷美元貶值的影響甚至過之而不及。筆者相信美國完全有能力做 到這一點。  

今年以來,由於中國企業開始囤積,全球金屬價格飆漲48%,國際油價也在美元幾個波段走強的情況下,仍然逆勢上揚。為什麼?中國因素是主因。中國 是全球最大的金屬消費國。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的資料,6月中中國的銅庫存增至近2年來的最高,約為6.9萬噸,為2009年初的4倍,這還不包括國家儲備 局的庫存;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約上漲58%。  

詭異的是黃金價格。市場臆測中國國家儲備局要大買黃金,金價曾一路走高。但是隨著美元走弱,金價並未隨之走強。為什麼?美國因素是主因。黃金作為 全球貨幣價值的最後裁判,顯然高企的金價對美元是不利的。事實上,美國自布雷頓體系崩潰以來,就一直在壓低價格-而這種長期以來人為操縱黃金價格,是得到 全球央行的一致同意的,包括中國。這次也不例外。  

這是因為以發行法定貨幣為經濟基礎的世界各國,誰都不希望黃金價格失控走向所謂2000美元/盎司的天價。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的話,將是世界各國人 民對自己本國貨幣的信心全部喪失―法定貨幣本來就是強迫大家承認的一張紙而已,到那時,受損的不止是美國而是全世界。這就是自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美元危 機以來,美國得以成功脅迫世界各國央行共同壓低金價的主要原因。  

因此,說黃金是美國對世界財富掠奪最後一塊遮羞布一點也不過分。美國會拼了老命維持黃金的價格。但是中國如果執意要用美元買取全世界的黃金則另當別論。相信吃虧的是中國和人民幣,而不是美國和美元。  

讀過本書前面部分的讀者還會明白,拋棄美元投向歐元並沒有本質區別,不過是養肥了一隻惡貓再去養另外一隻;購買歐美有價值的實物資產更是癡人說夢。  

“美元是我們的(美國)貨幣,但卻是你們(非美元經濟體)問題”。美元依賴,其實就是“美元陷阱”;美元是紙,更是刀。這是本書前面的結論,也是今後中國的經濟發展的警鐘。  

接著講外貿依賴。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顯現高速增長態勢,遠遠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 2004年對外貿易總額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2008年已達25616.3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4%,位居世界前列。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 國,經濟發展如此依賴於國際市場,這種狀況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正常的。  

更為要命的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對象高度集中,而且加工貿易占到一半左右,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大多處於末端環節,形成了對處於高端環節的高度依賴 關係,這就注定了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這種非正常現像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馬上演變為全面的國內經濟危機。  

過度依賴外貿,是片面追求經濟規模和政績GDP背景下的本能選擇,是典型的經濟殖民地特徵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貿,必然受制於人,必然忽視國內市場的培育,必然自生束縛,主動跳進“美元陷阱”。  

在目前和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正視美國和美元霸權的客觀事實,規避美元陷阱,走中國自己的發展之路,美元依賴和外貿依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投資依賴與國內消費失衡。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前的經濟基礎是完全立足於13億中國人民的生產需要,是量體裁衣;由於秉承全球世界社會分工和全球產業轉移的“重任”,自從進入經濟全球化循環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不是完全建立在國內的物質生產需要上,而是立足和偏好於全球的物質消費的投資基礎。  

說白一點,以前是為我自己生產,現在要為世界人民生產,此即中國是“世界工廠”的由來。於是中國總會顯現出投資的相對不足。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有相對於發達國家更多的投資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出國的人會發現,歐美等國社會多少年都不會有明顯變化,至少從外觀上看是這樣,而中國則是日新月異,到處是新開工的工廠和基礎設 施建設(包括城市建設)。這是表象,其背後就是歐美等工業強國物質生產已經滿足了其居民生活需要,根本沒有更多的可投資領域和地區。  

相反,改革開放以來長達30年時間裡,中國平均保持40%以上的投資率,這在整個近代工業史上也是罕見的。與此同時,國內消費需求卻一降再降,最 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從上個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 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近幾年來的相關數據只是過之而無不及。  

第一次大躍進提出的鋼鐵產量“趕英超美”的目標早已實現,據有關資料反映,實際上,我國鋼鐵產能過剩已超過2億噸之多。此處的產能過剩是針對國內的消費而言的,對世界而言,也許是不足。  

有投資卻沒有相應的國內消費或者當國外消費市場出現問題,最終表現為大量的產能過剩。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表現的多個產業和行業產能過剩就是明證。我國經濟高度依賴投資和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由此可見一斑。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是 不是很好地反映在民生和就業上了呢?沒有。真正為民生服務的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發育嚴重滯後。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佔GDP比重為71%,中等收入國家為61%,低收入國家也達到45%。在就業方面,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 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1999年就已達到40%以上。反觀我國,2006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39.9%,就業比重佔32.2%,不僅 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  

各國發展實踐表明,就業不僅取決於產業規模,更取決於產業結構。正是由於產業結構的差異,導致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彈性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那種認 為經濟較快增長就必然帶來較多就業的認識是缺乏根據的。我國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既是就業人口規模過大的必然結果,與目前產業結構的失衡也有很大的關係。  

連相對的充分就業都保證不了,消費需求自然不可能有保障,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必然就更加依賴於投資和出口。投資、出口和內 需一直是一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現在最重要的內部需求出現了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必然是失衡的,其失衡的表現首推區域發展失衡……

30年來,我國一直採取非均衡的發展策略,比如外資重於內資、外貿重於內貿,東部優先於中西部、沿海優先於內地,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一部分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等等。但是這種非均衡戰略的不可持續,已經讓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失衡。究其原因,就 是對經濟實力的理解偏差,是美元依賴和外資依賴的必然後果,是忽視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必然結果。  

有人指出,三十年的改革從核心技術、國內需求兩方面抽去了中國經濟的脊梁。畢竟水須朝海去,到頭云定覓山歸。一國的經濟發展,應該也只能是立足於自身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實力的提高,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有其如此。  

毋庸置疑,誰也不願意回到30年前的中國去,筆者也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坐而論道者。筆者只不過比一般人更清醒的意識到,經濟規模不是我們應該追 求的唯一目標,正如第一次大躍進提出的“大煉鋼鐵、趕英超美”的口號一樣,這是只重量不重質(效率)的經濟愚昧和短視;媒體渲染的GDP的年年增長和吸收 了多少美元外資以及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讓人誤認為中國這就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此種論調誤國誤民。  

不管是大躍進時代的“多快好省”還是到改革開放的“又快又好發展”,再到十七大的“又好又快發展”(一字之差),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還是沒有脫離大躍進式思維和發展模式,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和規模的舊思維,決不是“科學的發展觀”!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歷史性機遇,但如果繼續沿著粗放型、外延型的模式走下去,中國產業和經濟越來越處於全球經濟價值鏈的最底層,越來越成為美國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中的“殖民地經濟”,這是美元金融霸權和美國的殖民戰略導致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歷史性機遇,但如果我們仍然以為經濟實力就是GDP,照這條路走下去,經濟不均衡現像還會加劇,最終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後果堪虞;照這條路走下去,與強國拼所謂“經濟實力”,這是一條不歸路。  

當然,此處並不是說要放棄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反是呼籲從規模、速度到質量的綜合經濟實力的提高;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美元霸權下的美元經濟是歐美的戰略陷阱,中國應該走自己的經濟發展之路――這也不是意味著要閉關鎖國。  

在目前和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正視美國和美元霸權的客觀事實,重建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拋棄血汗GDP,文化立國、創新興國、金融富國、軍事強國是中華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美元刀】一書的基本結論。  

更多文章摘錄參見“美元刀客“博文及電子書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