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

大蕭條與當前的金融危機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7-28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與當前的金融危機

作者:[英]克里斯·哈曼

國外理論動態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7/96152.html

曹浩瀚譯

英刊《國際社會主義》2009年春季號刊登了英國著名左翼學者克里斯·哈曼題為《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與當前的金融危機》的文章,反駁了主流 經濟學對大蕭條的種種解釋,並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認為利潤率長期得不到恢復是大蕭條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現象之所以以前沒有出現,是因為20世紀初資 本主義已經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人為地推遲生產能力的摧毀並將危機轉嫁到中小企業身上,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和危機被延長和加深。哈曼還比較了大蕭條 和當前金融危機的異同,認為當前危機和大蕭條相比有重要的不同點,倒是和20世紀90年代日本危機更有可比性,只是危機在規模上大得多,並且由於美國在全 球具有政治軍事霸權地位,它有能力系統性地向全球轉嫁危機,因此這次危機的全球政治軍事後果也要大得多。文章內容如下。

“我們正處於深淵的邊緣。稍不留神就會走向上世紀30年代初那樣的大蕭條。”自從2008年9、10月間銀行系統的問題暴露和股票市場急劇下挫以來,我們不止一次聽到類似的說法了。

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是到那時為止資本主義遇到的最嚴重的危機。當時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總產出下降了一半,並且都有約三分之一的工人失業。大蕭條是到那時為止20世紀最重大的經濟事件。而如何應對那場蕭條也成為主流經濟學面臨的極大的挑戰。
  
大蕭條的過程
  
絕大多數流行的觀點把上次大蕭條追溯至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崩潰。從這種觀點出發,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今天正在經歷的衰退同樣也 是金融危機的產物。但實際上,在1929年華爾街崩潰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走向衰退了。事實上,在1927年就開始了一次衰退,不過這次衰退由於後來的工 業投資高潮很快結束。到1929年初夏這次投資高潮結束了,在7月和8月產出開始下降。也就是說,“在崩潰之前經濟就出問題了”。考慮到美國當時佔了世界 工業總產值的一半,這必然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但是這種現像不僅僅出現在美國,在歐洲大陸,金融崩潰之前同樣已經出現了經濟衰退。這個情況在德國最為嚴 重,德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工業經濟體,它從1928年起就面臨著經濟低迷:“德國很多的工業部門在'一戰'後的理性計劃中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資本主義重 建工作也宣告結束…一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美國的海外投資出現了急劇的下降。”“到1929年夏天,蕭條的存在已經是明白無誤的了”,這時失業人數達 190萬,而法蘭克福保險公司(FIE)的重大失敗引發了一連串的破產。從1929年3月起,比利時經濟開始下滑,到年終時已經下降了7%;英國經濟的轉 折點則在這年的7月出現。在崩潰期間只有法國的經濟還在增長。事實上,促使美國經濟在崩潰前出現股票交易繁榮的一個因素是海外短期投資資金的回流,這些美 國資金之前作為短期投資被投往德國,但是後來由於投資機會的限制不得不回流。即使承認經濟危機在證券市場崩潰前就已經出現,很多的評論家認為危機的直接影 響很有限。巴里·愛森格林這樣寫道:“經濟史學家們很早以前就排除了危機作為引起總產出和就業下降的一個因素,這主要是基於如下兩點:平衡只涉及總的家庭 財富的一小部分,花光財富的邊際傾向很小。”米爾頓·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認為,危機是“導致經濟活動嚴重收縮的潛在力量的一種徵兆……但是危機的發生 肯定加劇了經濟收縮”。

一開始,危機看起來就是一場典型的短期衰退。在頭12個月里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20%,失業率則上升了16%。這比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 歷的任何一次衰退都要嚴重很多倍。但是這個期間的衰退也只是與1893—1894年、1907年及1920—1921年的幾次衰退差不多,而後面這三次衰 退都很快就恢復了。在這十二個月內倒閉的地方銀行不斷增加,不過即使這樣,在1931年的頭幾個月還是出現了一次產出的小增長。

隨後,由於在歐洲同時發生的危機的影響,衰退進入第二個階段。在這一年5月,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安斯塔特信用公司(Credit An—stalt)——倒閉,這給那些向該銀行放貸的德國銀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每個國家的問題都相互影響。英國由於外國資金從本國銀行抽走而遭受了很大 的打擊,英國工黨政府在8月末倒台。新政府同金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斷絕關係,這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恐慌。聯邦儲備委員會為保持美元價值而提高利息率,隨後 “銀行倒閉現像明顯增加”,工業產值令人恐怖地降到了1929年水平的40%。儘管物價下跌了14%,但這難以阻止在職人員因為貨幣收入下降了31%而帶 來的生活水平的降低。

即便這樣,1932年上半年似乎出現了復甦的跡象,工廠的就業有所改善,工業產出開始增加。

“1932年初秋的整體經濟形勢表明,自1929年以來,經濟首次出現全面而確定的反轉。”但這不過是風暴前的短暫平靜而已:“可是,顯然是由於商業管理 人員和資產階級對選舉結果的憂慮,在1932年底出現了一波新的恐慌……到第二年形勢急轉直下。”僅1933年前三個月又有462家銀行——大約佔全美銀 行總數的一半——停止營業,而到這時工業總產出已經降到蕭條前的一半了。也正是在這時,弗蘭克林·D.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迫於危機的強烈程度,他不得 不採取比他原先所預計的要激進得多的措施,並迅速在國會通過了緊急經濟法案。羅斯福新政常被人們看作是大蕭條終點到來的標誌。確實,它代表著政府政策的一 個重要轉向,它事實上承認,如果沒有系統的國家干預,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已經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 嶺。但是國家對資本主義的具體管製程度是有限的。

聯邦儲備委員會為阻止崩潰的進一步發展,保證給剩下的銀行提供資金。為提升價格,政府專門出資收購併且銷毀農作物。市政建設工程給230萬個 失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通過鼓勵成立各種卡特爾——它可以控制價格和產量,《國家復興法》幫助工業提供一定形式的自我管制,另外,這一法案也使得工會提出 提高工資的要求(從而也會提高消費需求)比以前稍微容易些。當時也進行了極其有限的國家直接控制生產的實驗,這主要體現在田納西河流管理局的成立上。同 時,美國政府還退出了金本位制,這樣美元的價值和美國的資金水平就不再完全由市場決定,而是取決於政府的有意識的調控,美國政府通過這種調控以幫助出口。 美國政府就這樣通過多管齊下試圖復興私人部門經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政府並沒有進行直接控制。甚至“用來促進就業的金融手段也很少採用,因為羅斯福 領導的民主黨政府堅持財政平衡的信條”。

政府這種小心謹慎的政策對危機的影響有限。從1932年3月到這年的夏末經濟又有了些好轉。但是這種好轉“既不快也沒有廣泛發展”,而工業產 值在短暫上升後第二年又開始下滑,結果仍然有1200萬人找不到工作。直到1937年工業產值才重新達到1929年的水平。但是這時仍然有14.3%的失 業率——並且這個“小繁榮”之後不久就出現了“美國歷史上最急劇的經濟下降”,結果“1932年以來經濟增長獲得的成績失去了一半”。失業率又升至 19%,至1940年美國參戰時失業率仍然有14%。實際上,這場資本主義面臨的最大的危機並不是由政府政策終結的。政府乾預所能起到的作用至多是將連續 的衰退變為長期的停滯,結果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工業產出甚至低於危機前十年的水平。對此JK加爾布雷斯總結道:“30年代的大蕭條永遠沒有結束。它只不過 是在40年代中的大動員中消失了。”
  
主流經濟學對危機的解釋
  
人們曾經嘗試用各種辦法來解釋這次危機。在形形色色的解釋中,英國經濟學家亞瑟·塞西爾·庇古給出的解釋最被人廣為接受。他認為,由於工人不接受 貨幣工資的削減,導致工人工資要價過高。如果工人能接受降低工資,那麼似乎供給和需求就可以自動地解決這些問題。傑出的美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歐文·費歇 爾後來給出了一個貨幣主義的解釋,他認為貨幣供應量過低,結果導致價格下跌、過度負債和企業破產。更近的“貨幣主義”理論家則把矛頭指向中央銀行的策略。 這種觀點認為,如果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能夠採取行動制止1930年和1931年貨幣供應收縮的局面,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而戰後最主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 米爾頓·弗里德曼則把大蕭條追溯到1928年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傑明·斯特朗的去世。

與貨幣主義者不同的是,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和其他“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上世紀20年代初的過度信貸導致了過高水平的投資,而 這只有經濟蕭條本身才能解決。在此之外,任何政府乾預只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其他的一些經濟學家或批評“一戰”後世界經濟的混亂,或批評當時的金本位制 度。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他的同事如阿爾文·漢森和保羅·薩繆爾遜等人則認為,儲蓄相對於投資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相對於經濟產出而言的“有效需求”不足。 即便這樣,上面每種觀點的支持者們發現很容易在其他的觀點中發現漏洞,沒有一種解釋可以經受嚴格的批評。
  
對危機的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為大蕭條提供一個主流經濟學所不能提供的解釋。這主要是通過運用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核心思想——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

馬克思認為,利潤率下降趨勢存在於或多或少比較規則的繁榮一蕭條(商業)週期之中,這個週期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系統中的投資決策缺乏計劃協調導致 的。在他看來,相對於剩餘價值的源泉——生產性僱傭勞動力的增長而言,資本積累的速度更快。這樣,剩餘價值對投資的比例,即利潤率,就趨於下降。而隨著利 潤率的降低,投資的刺激會消失,這會帶來積累速度的放緩。其結論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生命越長,衰退會越深。

不過有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工人可能被要求延長勞動時間,增強勞動強度;農業和消費品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工人的生活成本;更加快捷 的通信可以降低產品運輸和銷售的成本;最後,通過淘汰一些企業,危機使得其他企業可以廉價地收購工程和設備,這就如失業工人不得不接受工資的降低一樣。這 樣在危機中保存下來的企業的利潤率就可以提高,從而為新的投資生產的擴展創造條件。從這種角度看,利潤率下降的壓力會加重危機,而危機則帶來利潤率的某些 增加。

上世紀20年代,波蘭裔奧地利經濟學家亨利克·格羅斯曼發展了馬克思上述關於利潤率的理論。他試圖反駁奧地利社會主義者奧托·鮑威爾的一個觀 點,後者認為,如果經濟的各個部類可以同時擴張,那麼資本主義就可以無限制地擴張下去。格羅斯曼通過引申鮑威爾的計算證明,在資本主義的演化過程中會達到 這樣的一個臨界點,在這裡利潤率的下降意味著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投資,除非完全摧毀現存投資的盈利性。這樣,臨界點將導致資本積累的停滯。他由此認為這證實 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的觀點。不過,格羅斯曼的論證中存在一些模糊之處。在某些地方他暗示利潤率下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崩潰”,但是在其他地方他 的結論則是利潤率下降會導致不可避免的周期性危機,這樣通過毀滅部分資本來避免利潤率的下降從而保存其他資本。

上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大蕭條的印證?

約瑟夫·吉爾曼和謝恩·梅格、熱拉爾·杜梅尼爾、多米尼克·萊維及劉易斯·科里等人對美國大蕭條之前幾十年間的利潤率的估算都顯示,在1880— 1920年間美國資本的利潤率經歷了長期的下降過程,期間累計下降了大約40%——這可以由這期間投資對僱傭勞動力的價值之比(即“資本有機構成”)在長 期上升得到說明,這期間該值上升了20%。一些估算顯示,利潤率在20年代有過小幅上升,但這只是通過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率,如迫使工人盡他們的最大努力去 加快工作節奏,並阻止工資上升等實現的。在1922年到1929年初,工人的實際工資只增加了6.1個百分點,總消費只增加了18個百分點,而同期工業產 出增加了大約三分之一。這種差距在1928年和1929年間達到最大:這時工業產值增長是消費增長的3倍。邁克爾·伯恩斯坦注意到“在非農業人口中,除去 收入較高的7%的人口,剩下人口的每人可支配收入在20年代後期的繁榮時期反而下降了”。

如果經濟要保持充分就業,上述產出和消費之間不斷增長的差距就要加以彌合。持續增長的生產性投資是可能填補這一鴻溝的,但是它只是部分地做到 了這點。與前幾十年相比,總的實際投資增加得越來越慢——按照吉爾曼的計算,比以前要慢三分之一;而按照斯坦德爾的計算,則慢了50%,他寫道:“幾乎沒 有人意識到,新政期間商業資本的年度增長率只是三十年前的一半。”
上述關於投資速度下降的敘述跟之前大家接受的認識相矛盾。 “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認為,大蕭條的強度應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的繁榮。”但是這種看法並沒有將工業中的生產性資本與零售業和金融業的非生產性投資區分 開,而且它常常把國內的房屋建築視為“投資”。這樣如果把投資分解為幾個具體組成部分的話,上面斯坦德爾和吉爾曼的說法就可以得到印證。歐文·漢森對 1923年至1929年間的巨大的年均投資額——這一數值達到183億美元——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只有97億是生產性投資(包括投資商業部門的投資) ,而這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新增投資”。更近的RJ戈登已經註意到這點(但是沒有把其中包含的結論全部發揮出來),他寫道:“上世紀20年代裝備工業的繁榮 微不足道,生產性的耐用設備所佔的份額只有大約百分之五。”

利潤率的恢復不足以吸引足夠的生產性資本來吸收在上一輪生產和剝削中積累起來的剩餘價值。這反映在當時有關“過剩資本”的大量商業評論中。

對此,一些企業試圖通過巨額的個別投資來尋找新的利潤來源——福特在1928年建起的巨大的胭脂河(River Rouge)汽車工廠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當時出現很多新的產業擴張(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網絡和通訊業的發展),它們看起來似乎能夠 提供很可觀的利潤,一個例子是“在1928年和1929年間大量的新投資湧向收音機接收設備製造業。在短短的18個月內,這個行業的生產潛力增加了三倍 ”。

不過,儘管一些企業願意承擔在這些新行業中的投資風險,也有一些企業比較審慎而沒有湊這個熱鬧。他們利用自己在某一行業的統治地位來保持價格 ——即使這樣意味著不能利用全部生產潛力,從而保持著相對於那些風險行業來說較慢的積累節奏。這樣的結果是他們沒有投入自己太多的資本或者僱用足夠的工 人,因而沒有創造新增的需求去消費其他產業的產出。因此,在繁榮末期開始運營的那些大型新工廠必然會給市場產生大量沒有需求的產品,這樣必然會大大降低這 些產品的價格和老工廠的利潤率:到1929年底市場上每年可以生產1500萬套收音機,然而只要400萬套就能滿足市場需求。

但是這種潛在的問題由於種種原因長期被掩蓋著,具體原因包括諸如富人奢侈品消費的繁榮、在非生產性的房地產業的投機、為了促銷在銷售商店的建 設上的花費等等。漢森寫道:“在整個2a年代,來自生產投資和消費之外的刺激和動力一直都存在……非生產性資本開支促使恢復得以持續。”不平等的顯著增加 (想想最近三十年的情況吧)意味著富人和中產階級不得不在社會總消費中佔據42.9%的份額。根據科里的看法,“資本主義生產的平衡越來越依賴於對那些具 有超額購買能力的一小部分人的'需求'的人為刺激”。

與此同時,銷售商品方面的成本開支越來越大。截止1930年,銷售成本已占到了工業成本的59%,其中1929年僅廣告收入一項就達到了20 億美元——這比製造業中的工廠和設備開支只少了25%。吉爾曼認為“非生產性支出”(廣告、營銷等等)佔總剩餘價值的份額從1919年的一半上升到20年 代末的三分之二。

連續的投機繁榮把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價格推到一個令人目眩的高度。這些部門自身並不吸收剩餘價值(它們只不過把投資資金從一些人手中轉移到其他 人手中),但是作為副產品它們確實涉及(產生)大量的非生產性開支(新的建築、非生產人員的薪資、過度的消費等)。非生產性投資的象徵是帝國大廈的興建 ——它於1930年完工,而這時正是危機發生的時候。但是對利潤的追逐也導致一些資源進人“生產性”企業,而如果沒有投機高潮的話,這些企業並不會被認為 是有利可圖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債務的增長,這點在繁榮的最後幾年尤其重要。 “生產擴張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耐用消費品,而這種貸款多數是由銀行之外的借貸者提供的……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建立了專門的機構,這些機 構主要用來資助顧客購買他們自己生產的耐用商品……這不僅僅對股票市場產生了影響,而且還對汽車工業這一上世紀20年代新興的主要產業產生了影響,此外, 它也波及商業資產市場,而這一市場在當時美國的每個城市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但是最終某個時刻還是到來了,在這個點上,原先潛在的問題開始表現出來。 1925年以後,新建房屋開始建設,它在整個經濟投資中佔的百分比“從1925年的27.1%下降到1929年的24.8%”。 RJ戈登承認,“在1929年經濟的總需求就已經有下滑的趨勢,雖然這種趨勢當時為消費總量和財產賬目所掩蓋,但是一旦投資銳減的話,這後兩者將會迅速衰 減”。漢森認為:“'外部力量'在1928年迅速減少,一年之後繁榮也就隨即終結了。”RJ戈登則寫道:“1928—1929年間耐用消費品的增長太快 了,這導致這種增長不可持續。大量生產線被建立起來,生產能力大大過剩,這意味著……某些耐用商品的訂單在1929年初必然會減少。”

1929年春夏的這種收縮表明,市場不需要那麼多源源不斷冒出來的汽車和收音機工廠——而那些依賴這兩個產業的鋼鐵和電力產業當然也面臨著生產過剩的局 面。在這一年中,“生產資料商品”的產出下降了25%,第二年再次下降25%。生產性行業的收縮必然導致資本家削減非生產性開支,結果引起房地產價格的劇 烈下降,而這導致銀行不能實現賬戶平衡,因為銀行把大量資金投向房地產,結果是連續的銀行倒閉風潮。

由於這次大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非生產性消費和投機來彌補生產性投資的不足,依靠私人借貸來支撐(消費者對耐用商品的)消費,一次大的蕭條 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而在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發生的蕭條——當時美國占據了全球工業產出的一半左右,且美國是當時歐洲工業國的主要債權國——必然 會在全球產生強烈的影響。

德國發生危機的情況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巴登斯通用兩種很不相同的方法來估算一戰前和20年代的利潤率,結果差別很大,但是他的結論是,20 年代的利潤率沒有能夠回歸到戰前的水平。伴隨著低利潤率的是投資的低迷——在1925—1929年間總投資只占到淨國民產值的11%,而這一數據在 1914年以前是14%,在1950年之後則是18%。不僅僅如此,在這些投資中只有很小部分是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大約20%被投資於工業。多數投資 發生在中央政府管理的公共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的住房項目上。德國當時的金融部長哈爾瑪·沙赫特抱怨道,資產賬面上的繁榮“驅使資金從真正的恢復轉向投機”。 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通過借貸來支撐這種非生產性的投資。但是他們發現要這樣繼續下去難度越來越大。 “由於國內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崩塌,投資的減少很早就開始了。”在這種情況下只需“一個很小的外部衝擊”就可以引起“這個極不穩定的系統的崩潰”。

1928年德國實際的投資下降了14%,出口下降8%,政府開支在1929年下降3%,而1928—1930年的三年間德國失業人數分別是140萬、 190萬和310萬。

當時世界上的第三大經濟體英國的情況稍微複雜些。與美國和德國不同,在整個20年代英國經濟遠沒有達到繁榮的地步。這主要是由於兩個相互作用 的因素引起的。第一是英國早在1914年以前利潤率就已經開始下降,這在很長時間內都對投資起著抑製作用。另一個因素是英國為了維持英鎊在原先國際經濟和 政治上的顯赫地位而試圖將其匯率水平恢復到戰前水平。其結果是英國重工業如採煤、造鐵、煉鋼和造船業等出現了長達二十年的蕭條,在這一時期即使在“好的年 成”,英國的失業率也比半個世紀前最差的年份還要糟。而美國和德國的危機對於上述工業部門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但是,由於這些部門在20年代並沒有經歷繁 榮,所以結果反而是英國後來的危機總的來說還不如美國和德國嚴重(雖然如此,在英國的老的工業部門和地區,人們卻是吃了很大的苦頭,在這些部門和地區失業 率可能達到30%)。

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關於利潤率下降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那次全球大蕭條。在三個最主要的工業國中,低利潤率導致生產 性投資的低迷,而如果不是因為非生產性的開支、投機泡沫、負債消費和赤字減少的話,這就意味著經濟的停滯。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任何停滯都會引起上述這些 開支的下降,結果將是生產性工業部門需求的快速急劇下降。

但僅僅這些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衰退最終轉變為如此嚴重而持久的大蕭條。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馬克思《資本論》中關於危機的論述加以充實才能回 答。在馬克思那個時代之後,最大的企業的規模有了很大的增長,它們對整個經濟系統的影響也不可同日而語——馬克思曾把這個發展過程稱為資本的積聚和集中過 程。危機的深度需要從資本主義的這個新發展來加以說明。

實際上,布爾什維克的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在1931年就注意到,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那些最大的企業能夠讓它們效率低下的部門在 危機中生存下來,他寫道:“自由競爭淘汰落後的企業,但是壟斷資本主義卻不斷地將這些落後的企業重新開張。”這樣的結果是使“危機向衰退的轉變變得困難 ”,它阻止——至少延遲— —危機後重建過程的出現。

固然,在1929—1933年間有很多的企業破產和倒閉。但它們只涉及農場、銀行和中小企業,而不涉及那些統治著重要產業的工業巨頭們。 “在整個危機期間,那些擁有5000萬資產以上的企業從未虧損過,危機主要的衝擊是由中心企業來承受的。”通過降低開工率,解僱工人而不是消滅資本的方 式,那些工業寡頭們得以繼續運營,胡佛政府就曾給一些最大的非銀行企業——鐵路公司提供資金以防止它們破產。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資本間互相吞併的方式來走 出危機的舊方式不再有效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最終必然會出現形形色色的政府乾預——“國家資本主義”。它同時也說明,只要主要的投資決定仍掌握在私人資本手裡,那麼資 本主義國家干預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是到後來危機全面深化,最大的企業不得不接受政府對它們的投資進行控制和協調,美國政府興建了許多工廠然後由私人 資本來運營之後,大蕭條才最終結束。
  
凱恩斯與大蕭條
  
近年來有大量的評論認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有解決蕭條的良策但是被政治家們忽視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應該承認,他很出色地反駁了那種認為如果工 人工資下降那麼市場會自動解決危機的觀點。但是如果按照凱恩斯給危機開出的藥方去做的話,危機不可能結束。例如,他關於公共事業的呼籲(這一呼籲得到前英 國首相勞埃德·喬治的支持)頂多使英國失業率減少11%,但是在1930年到1933年間英國失業率卻增加了100%。

凱恩斯的傳記作家斯凱德爾斯基注意到,凱恩斯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會精心地“考慮到商業過程中的心理因素。而在實際生活中他本人確實也是非常謹 慎的”。因此,即使1937年的失業率保持在12%,他仍然在這年的《泰晤士報》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暗示英國在接近繁榮。他非常清楚,資本家們並不歡迎那些 可能在短期內會損害利潤的措施。因此,在實際政策層面,他會避免提出讓資本家不安的建議。

格林和霍威爾已經證明,在蕭條期失業率最高時要提供300萬就業崗位給那些失業者以實現充分就業,政府開支需要增加約56%。但是如果用凱恩 斯所能接受的漸進的方法的話,這一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會直接導致國外資本抽走,進口增加,支付赤字增加和利息率陡升。執行這一計劃“即使不會要求 建立國家計劃經濟的話,它也要求將英國經濟轉變為在很大程度上由國家控制的經濟系統”。因此,根據愛森格林的看法,當政府開支確實開始增長而失業減少—— 到1938年英國政府的軍事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長了5%並創造了150萬個就業崗位——的時候,這“更多的是仿效了希特勒而不是聽從了凱恩斯”。 在美國,一個真正符合凱恩斯意願的政府乾預政策“應該使政府開支的規模達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水平”。

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指出了資本主義過度依靠貨幣和金融方面的措施來克服危機的局限性,並由此提出了他自己的利潤率下降理論 (“邊際效益遞減”) 。他看到只有“投資社會化”才是惟一有效的反蕭條政策。但是他從來不敢將這點作為嚴肅的解決方案提出來——因為在正常的和平環境條件下,如果不將資本從資 本家手中加以剝奪的話,投資的社會化是不可能的。


兩次危機的對比
  
當前危機的直接誘因和20世紀20年代末那場危機的直接誘因不盡相同。 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最初不是以銀行凍結貸款(一種“信貸緊縮”)而是以工業危機的形式出現,繁榮時期的過度貸款只是加劇了而非直接導致了經濟危機。實 際上,在衝擊銀行部門之前,危機已經發生一年多了。但是,這些不同之處掩蓋了兩次危機顯著的內在相似性。

在這兩次危機中,資本都面臨著利潤率低於二三十年前的情況。在兩次危機發生的前幾年,資本都成功地降低了工資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而防 止了利潤率的急劇下滑。在這兩次危機中,這都足以產生一定的(雖然是劇烈波動的)生產性投資,但其規模又都不足以吸收前幾輪生產積累的全部剩餘價值。同 時,兩次危機中,儲蓄和投資的差距原本會帶來經濟衰退的壓力,但又都通過各種形式的投機和非生產性投資得以填補。此外,兩次危機又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種 情況,即經濟繁榮時期的投機因素無法維持下去,繁榮時期的內在缺陷突然顯現,並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還有,兩次危機發生前的金融國際化都使得危機發展成為世 界性危機——這種國際化在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借錢給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重建家園,在21世紀的頭幾年表現為東亞和石油輸出國借貸給美國(購買美國政府 債券)。然而,此次危機開始時的情況和1929年危機之初還有更為重要的不同之處。

首先,近70多年來,政府支出對整個經濟系統來說已經變得至關重要,而在1929年卻並非如此。那時聯邦政府支出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 2.5%;而在2007年,卻占到了20%左右。危機發生後,政府施加干預的速度和力度也不可同日而語。在上次大蕭條剛開始時,胡佛政府(1929年3月 一1933年2月)確實也提出過一些舉措以拉動經濟,因此政府支出在1930年略有上升。此外,聯邦政府通過1932年建立的“重建金融公司”(RFC) 提供資金救助一些銀行和鐵路公司。但總的來說,政府採取的措施很有限——而且在1931年和1932年,政府繼續按照那種加劇危機的舊方式行事。美聯儲提 高利率(弗里德曼和貨幣主義者認為此舉使經濟衰退變成了經濟蕭條),政府提高稅收(凱恩斯學派認為此舉使危機惡化)。

直到羅斯福政府在1933年3月就職後,政府支出才有了決定性的增加。但即便是在聯邦政府支出總額最高的1936年,它也只占到國民產出的 9%,到了1937年,這一比例又開始下降。相比之下,布什政府在其即將離任時,也正是信貸緊縮開始演變成經濟衰退之時,通過的救助方案總額已佔國民生產 總值的10%。

國家支出的日益重要性以及中央銀行和政府迅速花錢以應付危機的意願表明,要使經濟正常運行需要一個最起碼的(政府開支)需求,如果低於這一水 平那麼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行,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早期,情況並非如此。在當前這些開支當中,80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按現在美元價格計算,它是 2001年軍費的2倍——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保證一小批極其重要的核心公司獲得市場。這種開支可以明顯地緩和危機的影響,雖然每單位軍事開支帶 來的對提高就業的影響比過去(如跟1951年朝鮮戰爭期間相比,當時單位軍事開支帶來的就業機會達到最大值)大幅減小。

第二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卻剛好相反。主要的金融和工業公司的規模比它們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規模大多了,因此,政府救助它們的負擔也要沉重得多。 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銀行業危機實際上是中小銀行的危機——“即使在銀行普遍倒閉時大銀行也很少出現資不抵債或破產的現象”。在英國,根本就沒有出現 銀行危機。但這次我們看到,在最主要經濟體中許多大銀行都爆發了危機。隨著雷曼兄弟在9月15日一天之內轟然倒閉,英國的哈里法克斯銀行、比荷盧三國的富 通銀行、德國的抵押房地產和冰島的銀行都相繼陷入危機之中。隨後,危機又蔓延到其他主要銀行和對沖基金的“影子銀行系統”、金融衍生工具等。

根據英格蘭銀行最近的一次估算,到目前為止,損失總額達2萬8千億美元。如果這個巨大的虧空能夠用其他的實際資本來加以填補的話,銀行系統還 可以勉強維持其正常功能,即給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其他部分提供信貸服務。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資金的話,那麼銀行的信用職能就無法正常履行——而這是維持美 英和其他地方的消費和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保證,這樣必然會出現經濟衰退;而且,隨著許多工業和商業企業的無以為繼,這種衰退還會嚴重惡化。 《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準確地描述了正在發生的一切,他寫道:“金融業的槓桿機制曾經被用來套取令人難以想像的利潤,但現在它反過來起作用了。它反過 來吞噬著這些利潤。隨著這種反方向機制逐步起作用,消費者將由於高額債務而減少消費,企業則將削減開支,而失業率則會飆升。”

但是,恢復銀行的賬面平衡最終靠從經濟系統的其他部分獲得實際資本——要么從經濟體系中其他有利可圖的部門獲得,要么降低銀行部門僱員的生活 水平(解僱職員,或者降低工資等等),而這又會進一步加深經濟衰退。像美國有這麼大的經濟體的國家當然有可能利用它自身的資源延緩進程,防止經濟衰退演變 成不斷惡化的經濟崩潰。但對經濟總量不大、債務負擔過重的弱小國家來說,確是難上加難。

冰島、匈牙利和烏克蘭面臨的問題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些國家的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人們一般認為後者在幫助前者——採用了明顯的非凱恩斯 主義的措施,包括削減公共開支,提高利率等。其他存在類似問題但還未爆發出來的國家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巴基斯坦和印 度尼西亞。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毀滅性危機的很多例子,比如2001年底的阿根廷危機(這次危機還導致阿根廷的政治動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驗,它表明即使在最大的經濟體中,政府行動效果也是有限的。
  
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危機
  
在日本發生危機前它曾被視為世界上“第二大超級經濟大國”。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4.2%,而同時期的美國祇有2.7%, 西德則為1.9%;在裝備製造業方面日本的投資是美國的兩倍多。當時媒體評論幾乎一致認為日本代表著世界經濟的未來。 1992年美國國會的一個委員會預計日本將在2000年前超過美國。 “追趕日本”成為當時歐洲和北美工業家們激勵員工提高生產率的口號。

日本的這場危機使日本經濟由增長轉入停滯並持續了15年之久,期間則交替出現短暫的衰退和更短暫的增長。 2007年日本經濟的規模是美國(或歐盟)的三分之一,只相當於1992年預計的60%。

通常人們將這場危機的原因歸咎於金融體系運行中的失誤:新自由主義者認為,危機應歸因於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還不夠徹底,其他人則認為,日本經濟持續停滯主要是由於危機發生後中央銀行處理不當。

然而,馬克思主義有關危機的分析都可以在日本的危機中得到證實。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的資本對勞動比率迅速增長——與同期的美國相比 日本的增長速度快3倍。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資本對勞動比例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利潤率下降的壓力。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利潤率大約下降了四分之 三。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種利潤率的下降似乎都在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在日本式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家主導投資方向,銀行不關心企業的利潤 率,他們只保證向工業集團提供投資資金。這樣只要有利可圖人們就會去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1%,而同期的美國僅佔 21%。但是,要維持這種高投資只能靠限制大眾消費:這部分是靠壓低實際工資,部分則是通過國家只提供最低限度的醫療補助和退休金從而迫使人們儲蓄。

正如一位分析家在1988年指出的那樣,“日本的實際工資最多只有美國的60%。日本工人不得不把他們一生中掙的大部分錢存起來,以備住房、教育、養老和醫保支出的需要”。

日本工業以不斷加快的速度生產新商品,而這種低水平的實際工資卻限制了這些商品的國內市場規模。即使有較高的投資,消費需求也無法吸收其產品:“ 日本大工業中的消費品部門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要使日本的資本積累不因為工人階級有限的購買力而打斷,日本就必須尋找出口市場。”

但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國內投資和出口都面臨著壓力。 《金融時報》的吉莉安·泰特以其新聞筆法這樣描述這場危機:“到20世紀80年代末越來越難……進行有利可圖的投資”;伯克特和哈特一蘭登伯格則指出,“ 相對於有利可圖的私人生產性投資機會,日本的剩餘價值積累得太多了”。

利潤率長時間的持續下降最終產生了影響。在利潤率下降的同時,裡根政府又通過1985年的廣場協議約束日本,迫使日元升值——結果使得日本產品相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漲價,這樣日本的出口很難維持原有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泡沫經濟應運而生。

為了彌補企業因匯率壓力而造成的損失,財政部鼓勵銀行大幅增加企業貸款。增加的銀行貸款卻大量進入了投機領域。 “大公司長期使用房地產作為擔保物,流動性的激增引發了房地產價值迅速攀升,並由此使股票價值飛漲。”資產價格上升和股票交易繁榮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日本公 司的淨值大於美國公司——儘管日本經濟的規模比美國的要小得多。只要泡沫持續,日本經濟就繼續增長,甚至在泡沫已經開始破裂後也是如此(1990年,東京 證券交易所的日經指數下跌40%)。銀行借貸使日本經濟在1990至1992年間繼續保持增長,雖然每年僅有1%的增長速度,但同時期的美國和西歐都處於 經濟衰退之中。

但銀行的問題迅速增多。它們的貸款被用於購買土地和股票投資,但是由於這些資產的價格大跌,貸款無法收回。以至在1995年,日本政府不得不 用公共資金來拯救兩家銀行。它當時相信,“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定能使東京有一個自由、公平和全球化的市場。然而,在幾個月的短暫復甦之後是長期的衰退和一 系列的銀行危機,銀行資產因壞賬總共損失71萬億日元(超過5000億美元)。據美國政府估計,截至21世紀初,深陷危機或實際已破產的企業擁有的資產大 約有80-100萬億日元(6000-7000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的數字更是多達111萬億日元(8400億美元)。

  
金融體系在泡沫產生中的作用和曠日持久的銀行危機使大多數評論家把危機歸咎於日本金融體系的問題。新自由主義的信奉者們聲稱,問題在於控制著國家 的銀行系統和工業直接的關係過於密切,這樣就沒有對銀行的嚴格監管,而在真正競爭性的經濟環境下是有這種監管的。 1998年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薩默斯訪問東京時,就把日本的銀行系統和“財務健康的美國銀行系統”進行了對比。上述新自由主義的解釋失敗了,因為普遍承 認美國經濟滿足“具有競爭性”這一條件,但類似的泡沫還是發生在了美國這樣的經濟體中。實際上,很難看出20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和本世紀頭十年中期 的美國房地產泡沫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日本的經濟停滯的最終原因是銀行危機。利潤率的下降導致生產性投資的下降,儘管還沒有徹底崩潰。新古典經濟學家林文 夫(Fumio Hayashi)和愛德華·c,普雷斯科特認為,想要投資的公司仍然可以進行投資。但他們也認識到,“平均來說這些項目的回報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無 論是新自由主義者所設想的通過讓危機進一步惡化來實現重組銀行系統,或是凱恩斯主義者提出的讓危機逐漸深化來實現重組銀行系統,都不是解決危機的辦法。保 羅·克魯格曼指出:“在有關結構性改革的討論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當有人提出如何增加需求——與供給相對——時,人們對此的回答總是很模糊。至少就我 而言,我一點都不敢確信,現在要求日本進行的那些結構性改革會增加需求,我也沒有理由相信,更激進的改革會使經濟走出現在的危機。”

克魯格曼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向銀行注入更多的資金。但是,即使這種方案行之有效,它也有可能導致一種新泡沫的產生,相同的問題在不遠的將來還 會重新出現。問題在於他沒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克魯格曼雖然有時批評資本主義,但終究還是個資本主義的支持者。危機的根源不在銀行系統本身,而在整個資本主 義體制。低利潤率壓低了投資水平,同時使資本家不願主動提高工資水平。這反過來使得國內經濟無法吸收增加的產出。新一輪的大規模積累可能可以吸收增加的產 出,但它的前提是利潤率要能比之前高得多。

日本政府確實採用了一些凱恩斯式的解決方案,展開了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包括橋樑、機場、道路等)。根據一項統計,這些建設使政府開支在國 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從1984-1990年間的平均13.7%提高到1994-2000年間的15.2%。加文·麥考馬克稱,隨著經濟泡沫在20世紀90 年代破裂,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政府採取更大規模的凱恩斯式赤字經濟來拉動經濟,但其作用卻每況愈下。

  
日本的公共經濟部門的規模增大到英國、美國或德國的3倍,它一共僱用700萬人,佔所有勞動力的10%,每年開支在四五十萬億日元左右(大約3500億美元) ,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是其他工業國家的兩到三倍。

事實上,如果把軍備開支考慮在內,那麼美國和日本就有相似水平的“非生產性”開支。但這還不足以填補日本由於利潤率偏低而導致的投資刺激不足的問 題。日本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不像美國和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那樣徹底崩潰。國家好像仍然能夠阻止危機,但無論是貨幣主義手段還是凱恩斯主義手 段,或是兩者的結合,都無法使日本經濟恢復到以前的增長水平。日本部分資本認為,它們能夠通過投資海外來擺脫困境——正如總投資和國內總投資的差距所顯示 的那樣。日本通過向中國出口資本產品和(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接著用這些產品生產美國所需的消費品,從而實現了有限的經濟增長。但日本國內還有更多的資 本,用資本輸出的方式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樣這些資本只能靠不遺餘力地提高剝削率來提高利潤率,但這只能減少國內需求,使問題進一步惡化。現在日本已 經陷入全球金融危機所造成的衰退漩渦之中。

像羅斯福新政的經驗一樣,日本的經驗似乎也表明,由於不能大規模地觸動私人資本,國家干預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阻止經濟完全崩潰,但它無法克 服因利潤率下降造成的根本失衡,恢復原有的經濟活力。如果果真如此,那麼我們就處於非常嚴重的危機之中。日本經濟長達15年的癱瘓並不意味著給世界其他國 家和地區造成災難性的影響,雖然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而這場危機對東亞、東南亞、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如果美國 也發生長達15年的經濟癱瘓的話,那麼世界各地都會感受到它的影響,因為美國資本會利用美國國家的力量和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將危機帶來的損失轉 嫁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其他弱小國家身上。
  
結論
  
自然人們都想知道當前的危機到底將有多嚴重。但這是馬克思主義者無法準確預測的事。在1873年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馬克思為自己不能事先知道危 機的發展進程而感到沮喪:“我在這裡向穆爾講了一件我私下為之忙了好久的事。然而,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解決,或者由於涉及這一問題的因素很多,而大部分還 有待於發現,所以問題至少暫時無法解決。事情是這樣的:你知道那些統計表,在表上,價格、貼現率等等在一年內的變動是以上升和下降的曲線來表示的。為了分 析危機,我不止一次地想計算出這些作為不規則曲線的升和降,並曾想用數學方式從中得出危機的主要規律(而且現在我還認為,如有足夠的經過檢驗的材料,這是 可能的)。如上所說,穆爾認為這個課題暫時不能解決,我也就決定暫且把它擱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3卷第87頁)

今天,這種無能為力感仍然困擾著馬克思主義者。當銀行自己都不知道它們的債務有多少時,我們也很難說自己知道得更清楚。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擴 大“救助”的比喻意義:水桶比過去任何一次都大,但債務的水池卻更深。在處理從未預料會發生的問題時,驚慌失措的政客和驚恐萬分的資本家難免彼此衝突。現 在,關鍵的時刻已經來臨。甚至一些資本主義最堅定的支持者,也對銀行無力向工商企業提供急需的信貸的局勢而感到沮喪,他們甚至已在私下里討論由國家完全接 管國家銀行系統的可能性。其他人擔心,如果銀行突然向“實體經濟”釋放出國家給它們的巨額資金,由此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和“嚴重的經濟衰退”(不是馬上出 現而是經過一段時間才顯現),到時將如何收場?這是那些堅定維護資本主義的人無法回答的。

今天,革命的社會主義者不應簡單地通過與1929年、1992年或者與其他時期的危機對比來說明當前危機的深度,因為這樣只能反映出我們自己 的迷茫。我們需要明白的最重要的問題是,這次危機不僅僅是缺少金融管製或是銀行家的貪婪造成的,而是系統性的;資本主義的那些主要的企業其規模已經太大, 它們已經不可能靠市場機制的盲目運行而度過危機。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會造成新的問題國家也不得不進行干預的原因——這些問題包括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混亂。我們 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的這次混亂來傳播社會主義者的觀點,同時在統治階級試圖讓人民大眾為這次危機買單之時,力爭成為各種反抗形式的中流砥柱。我們沒有能預見 未來的水晶球,但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現在正在發生什麼和我們的責任所在。正如詹姆士·康諾利所說,“真正的預言家就是那些能塑造未來的人”。

2009年7月29日

謝國忠:獨特的泡沫

謝國忠:獨特的泡沫

2009年07月29日第一財經日報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現在的泡沫是獨特的。它起始於一個恐怖的故事:紙幣的價值將會蒸發,因此,你需要用紙幣去買東西,隨便什麼東西


資產泡沫來來去去。每次資產泡沫都以一個故事為開端:首先是日本,然後是東亞奇蹟,網絡熱潮,以及金融革新如何減少風險——只需提起最近的這四次。每一次泡沫都發端於一個看似真實的牛市故事,爾後被金融市場誇大,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泡沫。

回到上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了征服世界、看似不可戰勝的一些公司,例如索尼和豐田。競爭力的提高使人們有理由重新評估日本的資產價值。問題是 (資產價值)究竟是多少?這正是想像力可以瘋狂膨脹之處。然後,東亞奇蹟是一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發展故事。 “亞洲四小虎”和東南亞經濟體在美國經濟並不景氣的情況下,創造了非常高的GDP增長率。金融市場抓住了這一點,將此看作是個無止境的趨勢,並據此重新確 定這些國家的資產價值。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現象讓人們相信,新經濟能創造無盡的財富。金融市場忽略了競爭在限制利潤方面的作用,而非理性很快導致過度投資以及盈利 的崩塌。更新的例證是,通過金融工程能夠降低風險的神話,令金融創新大行其道。低風險導致財產或股票等風險資產的價值重估。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僅僅是個故 事。降低風險只是一個數學幻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個故事,風險資產的價格走高,印證了低風險的預期——但僅僅是短期內如此。

現在的泡沫是獨特的。它起始於一個恐怖的故事:紙幣的價值將會蒸發,因此,你需要用紙幣去買東西,隨便什麼東西。在我最近一次在杭州的演講中,一 個富有的聽眾說:“房市可能被高估了100%。但房價下跌的時候,我還剩一半,紙幣將會一文不值。”這個最新故事的吸引力是,經濟並不重要。就算世界經濟 衰退,又怎麼樣?就算股市和房市崩潰,又怎麼樣?我們脫離紙幣就行了,不是嗎?最好藉錢來買實物資產。這是銀行信貸政策可以控制的領域。但是,銀行願意借 得越多,資產市場就會變得更熱。

內地銀行10年前曾經歷了一次銀行危機。上世紀90年代初,銀行為土地投機提供了太多貸款,導致了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繼而引發了貨幣政策收緊。 土地價格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由於出口下降,銀行進一步深陷泥潭,40%的銀行貸款成為不良貸款。

為拯救銀行,政府剝離了它們的不良資產,為它們提供高息差來賺錢,並讓它們到香港上市融資。這些幫助銀行的措施帶來了2004年以後的信貸熱潮。現在按市值計算,這些銀行已經佔據了全球前三位。

然而,銀行的好運並不總是存在。貸款熱潮過後,必然是一場危機。但這還沒在內地發生。

目前,銀行正在向經濟注入流動性。 “定量寬鬆”政策的目的是當出口蕭條時,促進內需增長。但是,流動性卻流入了房市和股市(部分成為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通脹恐慌形成的泡沫將適時爆發。紙幣將以通脹率和利率之差的速率貶值。如果通脹率是6%,銀行的儲蓄率是2%,紙幣每年就損失4個百分點,或是每 月損失0.33個百分點。中國的股市和房市可能被高估了一倍。只有持續20年的、相對較高的通脹率才能讓它們的價值顯得比較合理。然而,持續的高通脹率將 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發資本外逃,最終帶來資產市場的崩潰。這個故事能夠說圓的時間不會很長。

類似的例子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儲貸危機。美聯儲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幫助銀行系統。美元由此進入了漫漫熊市。在美元下滑的同 時,亞洲那些貨幣盯住美元的經濟體能夠在增加貨幣供應量和貸款的同時,不必擔心本幣貶值。由於美元的低迷前景,這些資金不會外逃,因此大量流入資產市場。

當1996年美元開始反彈時,亞洲經濟體開始被迫收緊貨幣政策,這引爆了它們的資產泡沫。

資產價格的崩潰,引發了資本外流,這進一步加劇了資產的通縮。資產通縮破壞了這些經濟體的銀行系統。簡言之,美國銀行的危機為亞洲信貸繁榮創造了環境。當美國的銀行業恢復時,亞洲的銀行崩潰了。

中國也將走同樣的道路嗎?有很多的事例在佐證這種聯想。當時東南亞的房地產價格高於美國,但是“專家”和政府官員有很多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儘管 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東南亞的銀行需要巨大的市場進行投資,因為金融市場令它們的增長沒有極限。這些事情同樣發生在今天的中國。

當一些東西好得令人難以相信其是否真實時,它們確實就不真實了。世界貿易——全球發展的發動機——已經崩潰,全球範圍內的就業仍在減少。好像沒有現實的方案令全球經濟重新實現快速持續的增長。

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銀行貸款只能在短時間內提供支持。然而,股票價格現在像上一個泡沫全盛時期那樣高。像之前所有的泡沫一樣,這個泡沫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破裂。  

2009年7月27日

曹仁超-量化寬鬆不是印鈔票

曹仁超-量化寬鬆不是印鈔票
2009年07月27日15:41:04


7月26日,週日。恆生指數升穿18763點(前跌幅38%)後,下一站是21317點(之前跌幅50%)。未來好淡爭持不在20000點而在21317 點左右。自2007年第三季高潮到今年第一季,全球企業純利較2007年第三季回落40%。到今年第二季情況似乎穩定下來(金融業自2007年第三季高潮 到今年第一季,純利下跌75%),導致3月9日起道指大升。到底本次是綠芽還是熊市二期反彈?各有各說。

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認為,美國經濟早在去年11月結束衰退;其領先指數
(USLLI)自該月開始到今年4月,在過去六個月內有四個月是上升(USLLI領 先指數由1919年開始製作,屬於美國最古老的領先指數)。理論是如在六個月內有三個月為上升,便代表衰退在未來零個月到四個月內結束;不過,其在 1930年亦曾出現上升,但到了1931年USLLI指數又轉為向下。另一領先指數WLI早在2007年6月向下,2007年12月更跌至2001年衰退 以來最低點,預示去年衰退出現。過去六星期WLI已向上,但仍未足夠支持復甦快出現的理論。本次全球股市表現最好是中國,最差是日本。 2007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一季全球企業純利負增長因素,早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今年3月起股市上升,是炒到明年企業純利回升20%。中國經濟已出現V形反 彈,至於美國經濟能否在今年下半年出現U形反彈,以及香港經濟出現W形反彈?即中國人的消費能否帶動亞太區經濟向上?

經濟取決於如何處理新資金

A股肯定已是牛市,至於港股仍是牛熊未分(在熊市中最大反彈幅度可以是前跌幅61.8%)。有一點要搞清楚,就是股市沒有預測能力,只是投資者對未來前景 的預期(expectation, not forecasting!)。 3月至今股市上升,是投資者在這裡預期今年底前經濟出現復甦。是不是正確?好快就知。商品市場在各國出口量減少30%至40%,以及工業生產減少20%至 30%環境下,擔心今年上半年的上升亦只是牛市陷阱,例如油價重返75美元便可能是牛市陷阱,因為好多分析員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看成印鈔票,其實是兩碼子 的事。

印鈔票是增加貨幣供應去支付政府的財政赤字(此乃1980年前華盛頓常用手法),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只是擴大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即政府向銀 行注資同時亦增加聯儲局的負債。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引發通脹?就要視銀行態度而定。如銀行把新增的資金借出去(例如中國),可以引發通脹同時刺激經濟增 長;反之,如銀行把注入的貨幣只用作購買政府債券(例如日本各銀行過去的做法),不但不會引發通脹,亦無法刺激經濟保持長期增長,因為資金好快又回流到政 府手中,並無流入市場,情況好似開動汽車引擎,但無放低離合器,令引擎動力並無傳送到汽車的輪子,這架車仍不會動的道理一樣。政府向銀行注資只能令引擎轉 得更快,至於銀行如何處理新註入的資金,則會影響到實體經濟(例如中國GDP第二季已止跌回升;美國GDP則仍舊毫無反應)。

6月份美國新屋動工量回升意義並不大,因為費城交易所房屋指數走勢仍是一浪低於一浪。由2006年1月開始的回落潮至今方向未見改變,代表美國樓市泡沫危 機仍未過去。 Alt-A樓按重組要到明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才是最高潮,美國住宅樓價無理由可以一下子改變大方向。

今年股價反映明年環境

2007年10月至去年10月利用傳統工具分析股票的投資者已受到無情的打擊;今年上半年股市反彈力量之大,嚇到用傳統分析工具的股票投資者不知怎麼辦。 現在分析股票的方法已是“明日戰爭、今天來打!”,即去年股價已把未來一年可能發生的所有利淡因素充分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今年3月至今升市又把未來經濟復 甦可能帶來的好處,盡在股價上反映,造成股市如非大升便是狂瀉。 1970年我老曹入行初期,最先學習的是基礎分析(即價值投資法),其後亦涉及走勢分析,但自從計算機普及後,令走勢分析派人士大增,當人人在計算機上看 住同樣圖表作同樣決定,走勢往往變成可以自我實現。其後大戶更利用反走勢去魚肉走勢派,漸漸趨勢投資法成為我老曹主要採用的工具。簡單地講,就好似滑浪風 帆者,利用風力乘風破浪,這個技巧看似容易其實好難,怎麼樣看風使舵,其中涉及技術及嚴守紀律(根據已製定的策略去買賣股票),要做到每次擊中牛眼就更 難。你可以是滑浪風帆愛好者,但成為李麗珊奪取奧運金牌就好難。

根據加州Trim Tabs Investment Research的CEO Conrad Gann研究,發現基金投資者(即一般人)在2007年投入的新資金高達3000億美元,但在去年卻被拿走15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更在2008年9月 至12月股市低潮時發生)。 Gann認為,大部分投資者皆在高價時先入市,在低價時先拋售;你是不是其中一分子?

經濟全球化有如一把兩刃劍──1980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們見到經濟全球化利好一面所帶來的全球繁榮期(只有日本是少數例外), 去年起我們又感受到經濟全球化下,利淡一面的殺傷力(例如去年的金融海嘯更席捲全球,以及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量平均下跌20%,現在亞洲地區出口仍未見回 升)。 OECD組織估計,今年發達國家購入亞洲地區出口產品將減少4.1%,擔心今年第二季亞洲各國GDP增長率回升不可以長期維持,但下半年全球股市卻炒第二 季出現的所謂綠芽,在第三季進一步長大。但美國工業產能使用率在今年5月只有68.3%,較上一次衰退高潮1982年12月70.9%還要低;另一令人擔 心的數據是NAR領先指數(代表商業樓價)已跌至十五年內最低,未來商業樓貸款將成為美國銀行業另一困難所在,其中5000億美元貸款將在未來兩年到期。 現在的商業樓三A級債券利率已超過10厘,反映未來不履行合約風險很大。仲有英國的Travel & Leisure Index,自去年7月到12月大跌30%後,今年至今仍未收復之前失地,代表旅遊業在今年仍面對極大困難,看樣子明年中前仍難復蘇。

不過,好消息是透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各國政府把「大衰退」推遲了,但無解決到;現在只有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出現復甦。未來世界經濟怎麼 走?你問我,我去問誰呢?這次復蘇甚至在中國不同地區表現亦各異,例如四川成渝的營業額估計在今年上半年升幅由7.5%到31.5%不等,最出色應是安徽 高速及滬杭甬高速(由上海、杭州到南京)。上月我老曹到南京、杭州及溫州等地開Talk,曾由南京坐車到杭州,然後再去溫州,發現有塞車現象;反之,深圳 高速的營業額估計今年上半年下降7%到1.5 %不等,因為珠三角一帶的製造業仍然不景氣;都是內地高速公路,因所處地方不同而表現各異。

到底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最後會成功還是失敗?英格蘭銀行主席金格在3月份曾說,透過大量注資的目的是影響消費決定,同時亦希望影響資產 分配決定。在成功刺激資產價格上升後如能增加消費便算成功。英國去年下半年存款每月減少0.5%,企業存款每月更下跌1%,情況同美國大蕭條期相似。實施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今年3月到5月英國存款每月上升4.3%及成功令資產價格回升,但6月份打工仔以每週計只有三十三個工作小時,接近1973/75年 衰退期水平,也是1964年以來最低,即是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至今只能刺激資產價值上升,而未能改善就業情況。失業者平均需二十四點五星期才能找到新工 作,情況同過去二十年的日本接近,即低利率及流動性過剩只能刺激資產價格短期上升,卻未能改善就業情況及刺激消費上升。

日圓走強恐傷經濟

日本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自1990年至今,無論全球經濟表現如何,日本股市及樓價大方向都是下跌。 1989年至今日本曾大量興建道路及隧道,亦曾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日本政府的負債到2000年已相等於當年日本GDP的99%,估計今年更超過 170%,但假設日本房地產價格仍較1990年售價回落50%到80%,日經平均指數較1989年12月低75%。今年日本個人儲蓄率已跌至只有GDP 12%,它的資金今年將全部被政府借去。

2000年起日本每一個工作人口背後有一個不工作人口,今年更達到一點二個,估計到2020年達到二個、2040年達到四個、2050年達到五個。 1990年到2000年日本出現迷失十年,日本本土無甚麼樣可以投資,資金由日本流到海外去投資,賺錢後再回流,令1994年的日本經濟出現短暫復 甦,2000年起日本社會開始進入老化期,但當2003年推出零利率政策刺激下,到2007年亦曾出現過短暫的繁榮期。到明年日本政府將首次面對來自日本 人民的儲蓄資金少於政府發債所需。

當日本人民的儲蓄不夠買起日本政府所發的債券後,擔心明年起日圓利率進入上升期,因為日本人口明年開始進入萎縮期,但日 本政府負債仍按每年7%至8%速度上升;加上日圓利率減無可減及今年上半年日本出口減幅更達到30%至40%。未來日圓利率每上升1厘,日本政府財務負擔 多18%,明年起日本政府必須到世界各地去爭取資金(因日本人的儲蓄資金已不夠買政府所發嘅債)。擔心日圓匯價進入走強期,日本經濟經過二十年走下坡後仍 未能複蘇,反而擔心進一步下陷。

美元大有可能迎來第二輪雪崩

美元大有可能迎來第二輪雪崩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24695330.html

2009-7-27
張庭賓

美股大漲不一定是因為經濟復甦,而大有可能是美元大幅貶值信號,尤其是這一次。

在過去10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大漲9.6%,道瓊斯指數大漲11.62%,中美股市儼然空翻多,空頭幾乎銷聲匿跡,這讓不少市場人士莫名其妙。

如果說,A股的上漲還能找到經濟暫時“復甦”、信貸熱錢流入股市的一些理由,那麼,道瓊斯指數在前期已經最多反彈37%,在略作休整後,再次迅速 上漲,則不是經濟現象而是貨幣現象。國際上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離復甦仍有較遠距離。而近兩個月中國外匯儲備數據顯示,熱錢再次流入中國,這說明 它們並不看好美元區資產。

如果從經濟基本面和資金流的角度找不到美股反彈理由的話,那麼,最可能的是,這是市場主力對美元大幅貶值預期的反應。

與此相驗證的是,由於投資者對美元長期趨勢不看好,他們不斷拋出美國國債,致使美國國債利率上升。上週收盤,美國10年期的國債利率從年初的2.23%上升到3.65%,30年期的國債利率從年初的2.68%上升到了4.54%。

一個有趣的現像是,自2009年3月份以來,道瓊斯指數和美國國債長期利率走出了很“吻合”的曲線——美國10年、 30年期國債在6月10日分別達到了3.94%、 4.87%的年內高點,而道瓊斯股指則在6月11日達到8875點的反彈階段性高點。此後的國債長期利率和道瓊斯指數同樣在回調後再次上升。

美國國債長期利率的上升將帶動美國國債、地方債和企業債的利率全面上升,這使發債人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利息,而現在美國政府已經負債累累,其國債總量已經超過GDP的100%,而加州這樣的地方政府已經接近破產。

當前不要說美國企業束手無策,美國政府即使想償還利息,也只能發行更多的美國國債以印刷美元付息,但這會讓世人更快喪失對美元的信心……這已成為一個美元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

更可怕的在於,如果市場中的美元債券利率持續上升,那麼,它將對建立在低利率預期上的各種美元利率掉期衍生品“釜底抽薪”。利率掉期的貨幣衍生品 市場是金融衍生品的“主戰場”,其總額以百萬億美元計,一旦利率高到令這個比CDS更大規模泡沫崩塌的時候,其將引發更大規模的金融衍生品雪崩。

屆時,美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將遭遇第二輪嚴重的流動性收縮,再被迫發行更多的美元,這又會使美元進一步喪失其信用,成為被拋售的對象,美元利率將進 一步飆升……直到有一天,市場達成共識,美國政府再也不可能對現版本的美元付息時,作為純信用紙幣的美元就將退出歷史舞台了,或者其與黃金重新掛鉤。

這是一個很多人曾竭力否認的邏輯,但市場正一步步印證著這個邏輯。自2009年3月至上週末收盤,美元指數走出了一根非常難看的線。如果從 2002年1月的約120點以來的美元指數歷程看,美元大有可能走出第二輪雪崩行情,第一輪從120點跌到了71點,這一輪到50點能止步嗎?

由於美元指數由美元對歐元等六種紙幣比值加權而成,本質是美元對其他紙幣的價格。這將不足以衡量未來美元貶值的真實程度,因為當信用紙幣的龍頭 ——美元大幅對商品貶值時,其他紙幣將不得不跟隨。真正衡量美元未來真實貶值程度的是美元對商品的貶值,尤其是美元對商品的一般等價物——黃金的貶值。

而從黃金的趨勢線上看,從技術面分析,自2008年3月以來,黃金已經完成了突破1000美元大關後的震盪鞏固,夯實了上沖並站穩1000美元的基礎。

黃金價格一旦站穩1000美元,那麼,它就打開了巨大的上行空間:1.此後的金價上漲將是以1000美元為台階上漲,而不僅僅是以100美元為單 位;2.1000美元以上的金價,用“黃金僅僅是商品”的解釋已極其蒼白,大多數市場人士,包括過去詆毀黃金者將不得不承認黃金貨幣職能的回歸。

那麼,美元還有沒有機會挽狂瀾於既倒?

他們或仍存最後僥倖之心,但已經無法逆轉大勢。比如美方對新中美雙軌戰略對話的單方面奢望:即,1.遊說中國不惜最後血本購買美國國債;2.威逼利誘中國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由於人民幣不在美元指數籃子內,人民幣大幅升值等於美元變相向中國轉嫁了負擔卻無副作用。

然而,這兩個奢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1.外匯儲備中能夠買美國國債的都買了,現存的現金是很有限的——即使全買美國國債對拯救美元危機只是“杯水車薪”;2.中國對前一輪的人民幣升值已經心有餘悸,不可能這麼快就忘了前車之鑑。

有鑑於此,美元的第二輪雪崩將基本不可逆轉。而當此趨勢未來繼續演繹的話,在全球資本、金融和商品市場上,黃金將對不可再生大宗商品漲,不可再生 商品將向可再生大宗商品漲;大宗商品將相對於A股漲,A股將相對美股漲;美股將相對歐元漲,歐元將相對美元和美國國債漲價。一言以蔽之,美元和美國國債是 未來最糟糕的投資品。

中國A股的上漲有雙重原因:一、去年由於極度的流動性緊縮導致的資產價格下跌,現因流動性釋放而經濟復甦股市反彈;二、由於美元貶值預期而熱錢重 新湧入推高股指。未來的A股股指有可能繼續上漲,但由於前期上證指數已經上漲超過100%一直未調整,散戶和基民再次湧入市場,A股存有隨時技術面調整的 風險,至於調整後的走向主要取決於美元走勢和中國改革攻堅的力度。

在如此錯綜複雜的局面中,現在已經是中國擺脫美國國債陷阱的機遇了。擺脫的方法主要有兩個:1.對外,新增外匯儲備堅決不再購買美國國債,乃至抓 住時機,賣出美國國債而轉入購入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和海外礦產;2.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推高股指,鼓勵居民和投資者賣出股票、投資性房產,購入實 物黃金(買實物黃金需早動手,否則大眾一旦追漲,很可能有價無市)。從而為防範未來美元崩潰世界重歸金本位風險創造條件。

現在,美元信用危機已不僅是未來的憂慮,已經演繹成迫在眉睫的危局了。該是猛然醒來的時候了!

(作者為資深財經評論員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ztb6006@sina.com)

2009年7月22日

曹仁超- 股場賺錢不易

曹仁超的個人空間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215-1583-2.shtml
股場賺錢不易
2009年07月22日10:22:34
  
7月19日,週日。高盛第二季純利34億美元,是上市以來最多一季;而發放花紅(注:獎金),平均每位僱員可獲60萬美元(當然不是平均分配)。另一方 面,CIT卻面對破產命運。兩間都是金融機構,表現卻可以這樣極端!從通用汽車申請破產到比亞迪(1211)發展電動汽車引發股價狂升,證明寬鬆貨幣政策 下,實體經濟在萎縮而虛擬經濟卻極之吸引投資者。投資市場早已成為“夢工場”;從1987年股災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到 2007年金融海嘯,泡沫一個又一個破裂然後由另一泡沫取代;投資市場甚至不再是投機,而是“賭”眼光,情況有如在賭場內開“大細”(注:即賭大小,一種 簡單而輸贏都很快的賭法)。買中者賠雙,買錯者一無所有。

中國今年上半年出口減少22%,在新增貸款上升201%情況下,物業出售額上升53%。汽車銷售上升17%、零售上升15%,令GDP第一 季上升6.1%、第二季上升7.9%。估計第三季上升8%或以上、第四季上升9%,中國今年經濟成功出現V形反彈(Too good to be true)。

圖表不能分析指數

上周道指形成頭肩頂後,在200天線獲支持抝腰反升,估計本週挑戰6月11日8877點。再次證明我地不能用圖表去分析指數走勢;分析指數走勢仍以移動平均數最為有用。我老曹再次強調,圖表只能用作分析個別股份走勢。

至今恆生指數仍在16740至19162點之間浮沉,股市經過長期信貸擴張期後,在2007年10月出現信貸爆破,急跌至去年10月。在各國政 府先後提供刺激經濟方案後,全球股市先後回升。美國在利率跌至接近零後,道指亦從今年3月6日6469點回升到6月11日8877點;基於Last in, First out理論,本次股市最遲上升是道指,理論上最先回落亦應該是美股。從3月到6月的美股上升,到底是熊市反彈還是綠芽?假設美國住宅單位仍有超過一百萬 家,在未來四年內需重新訂下供款條件(俗稱A rms ),新供樓負擔平均上升。理論上,美國樓價在2012年前無法見底;何況美國失業率仍上升中,但6月份新屋動工量又回升,今年3月起採用的量化寬鬆貨幣政 策,能否扭轉美國經濟大方向?

黃金交叉陷阱

我們這一代香港人好幸運,本港共經歷過三次繁榮期。第一次由1967年到1981年,共十四年;第二次由1984年到1997年,共十三年;第 三次由1998年至2007年10月,共九年。第一個上升浪恆指升幅高達二十六倍;第二個上升浪恆指升幅亦達二十二倍;第三個上升浪恆指升幅只有五倍。香 港經濟經過三浪上升後擔心已進入A、B、C下跌浪,第一個巨型下跌浪由2007年10月開始到2008年10月結束;可能是巨型下跌浪中的浪A,跌幅達到 66.5%。通常在大跌市之後未來十二個月,恆指可出現一段幾大升幅的日子(例如1984年7月13日至1985年8月19日,恆指升幅達 129.4%;1989年6月6日至1990年7月23日,恆指升幅76%;1995年1月23日至1996年2月16日,恆指亦回升 68.3%;1998年8月13日至1999年7月5日,恆指升幅達到122% ;2003年4月25日至2004年3月1日上升68%。過去五次恆指大跌後的反彈平均升幅達到92%)。 7月份亦出現恆指50天線升穿250天線訊號;如在熊市第三期出現,例如1998年8月13日恆指由6544點上升之時,政府動用1000億元入市吸納恆 指成分股,不但成功擊退國際大鱷,並令恆指喺同年12月出現50天線升穿250天線【圖一】,確認牛市重臨訊號後一直上升到2000年3月,這個牛市才結 束。另一次升市從2001年9月21日恆指8894點起步,到2002年6月恆指50天線亦升穿250天線【圖二】,但事後證明只是走勢陷阱,恆指由 2002年4月高位12000點回落到2003年4月份8331點低位,跌幅達30%。今年7月50天線又再升穿250天線,這次又會怎麼樣?
  

輸二成要止蝕

經濟周期告訴我們,股市波幅可以很大,任何投資者皆逃不出經濟周期的影響。假如有人在1973年3月恆生指數1774點時入市,便要等到 1981年7月先能打和(注:打平)(這個還未計金錢購買力在七年內的損失)。至於在1997年8月8日恆生指數16820點入市者,要等到2000年1 月先打和。不幸的是2007年10月30日恆指31958點入市者,更加不知道幾時先能打和(就好似在1997年第三季在本港購入普通住宅物業者,至今仍 未打和)。

有 人問如何解釋虧損一旦達到20%便要不問理由止蝕?理由是虧損一旦達到20%,未來必須賺回40%先能打和。如果讓虧損擴大到50%或以上,在未來必須賺 回100%以上先能打和。如類似2007年10月到去年10月的大跌市,跌幅達到66%,更必須賺回133%先打和。情況好似燒傷皮膚20%面積仍有得 救,一旦燒傷面積達66%便極之難救。因此,無論幾時亦不容許在投資上虧損超過總投資金額20%。在經濟向上週期如在高位入貨,亦需等七年時間先能打和; 如將經濟向下週期投資者在高位入貨,何時先打和(日本人已等了二十年、仍未打和)。

1973/74年及1981/82年二次香港經濟大衰退後,雖然恆指由1974年12月至1976年3月從150點上升到465點(升幅210%),實體 經濟要到1978年先繁榮起來。至於1982年12月2日那次恆指由676點上升到1983年7月21日1102點,升幅63%,實體經濟亦要到1985 年先繁榮起來。這次恆指由去年10月27日10676點上升到今年6月12日19161點,上升79%,如香港經濟是明年復蘇,代表這次黃金交叉訊號是真 的;反之便是另一次走勢陷阱。各位應記住,股票市場不是一處經常好容易賺錢的地方(The market is not always that easy to take advantage of)。

債券先是贏家

1970年我老曹剛開始寫文章,有前輩話香港是一個“發達容易、搵食(注:生存)艱難”的社會。現在回顧,真是好佩服這前輩的眼光。在1970年隨便買一 個住宅單位(當時五百呎住宅單位,只賣6萬元);又或買隻大藍籌股(當年恆生指數100點),今天已是一千幾百萬元身家的小富翁啦。 1990年後發現日本人“保持富有”日漸困難,1997年後輪到香港人保持富有亦日漸困難;2007年後甚至美國人保持富有亦愈來愈困難。

市場開始把富人分類——有錢有智慧者,仍然可以繼續富有下去;反之,只憑一時勇氣亂博一通而一朝發達者,卻面對淘汰,例如1997年的神童 輝(注:早年曾參與地產發展,有“神童輝”之稱的羅兆輝,失意香港商場後,一度燒炭自殺幸獲救)就是典型有勇無謀者。 2007年10月後的富人淘汰賽,便更激烈;在1997年時林行止提出我老曹都附和的意見——1997年起在投資市場應持盈保泰,因為自1997年起,香 港已進入It's a hard life to be rich時代(保持富有愈來愈困難)。
世界銀行宣布,今年全球GDP收縮2.9%,而不是年初估計上升1.7%。聯儲局已買入按揭證券共1.25萬億美元去阻止信貸收縮,今年秋 天前完成購入3000億美元國庫券;但美國實體經濟又怎麼樣?全球經濟增長能力已被去年的金融海嘯摧毀了。雖然今年上半年股市大升,但美國人仍不敢消費。 世界銀行主席佐利克寫給G8的信認為,今年下半年經濟仍十分嚴峻,同時亦不肯定復甦可以在明年出現。匯控(005)主席葛霖認為,雖然金融危機發生快二年 了,但最惡劣的日子仲未過去! Federated Fund策略員Ross認為,今年3月到6月的美股上升是熊市反彈;估計標普500將今年每股獲利只有40美元(如不計撥備,每股獲利63美元)。標普 500公司中有二百五十二家公司的“內幕人士”在過去十四個星期,都在大手出貨(內幕人士買入同賣出的比例由3月份1比1上升到6月份9比1,是過去二年 內最高)。假設標普500平均P/E(注:市盈率)十八點五倍,較過去三十四年平均P/E十六點八倍略為偏高。 Jeremy Grantham(GMO主席)認為,去年起我們正面對七隻瘦牛,因2008至2014年美國企業純利升幅極有限,當美股企業純利進入低增長期,能否支持 標普500嘅十八點五倍P/E?

戰後美國人的借貸膨脹愈演愈烈,到2007年終於出現泡沫爆破。美國人由開始時只是藉錢做生意,然後藉錢買樓到最後藉錢消費。到2005至2007年美國人更進入零儲蓄率嘅時代。

不過,今年6月美國人儲蓄率已重返7%,擔心明年更進一步上升到9%。 2003到2007年美國消費者共借入7萬億美元作為消費用,到去年已受不了,借錢消費已大減。現在美國一億個家庭年平均收入只有4.3萬美元,是不是可以長期支持?

類似2003至2007年式消費。美國5月份貿赤260億美元,為1999年11月以來最少。入口減少0.6%,出口上升1.6%。

根據Ibbotson Associates計算,自1926年起美國股票平均每年回報率高出長期債券6.5%。假設10年期債券利率3.8厘,即標普500未來升幅必須可以媲 美過去五十年(每年平均升幅9%),才可把資金留住在股市。美國經濟自五十年代起,出現二個超級大牛市(只有1966到1982年是上落市),未來還可以 嗎?好多人或許沒有留意過去二十年(1989年6月17日到2009年6月17日),標普500平均每年只能上升7.7%;反之,10年債券平均每年回報 率達8.7%。股票喺過去二十年早已跑不贏債券了。

日本GDP曾二度大增

從1929到1932年期間,道指亦曾出現過110%反彈,然後又再回落至1932年。至於日經平均數從1990年至今,升幅超過20%共有八 次,但現在的日經平均指數仍較1990年1月低75%。 1990年起日本經濟由高增長期進入低增長期,令一度高企的日本股市及房地產價格,進入長達二十年的調整期。由於日本居民的高儲蓄率及擁有大量海外投資; 加上政府實行低(或零)利率政策,過去二十年日本並沒有出現類似南韓、泰國、印度尼西亞甚至香港的V形經濟,只是慢慢地由燦爛走向平淡。

過去二十年日本GDP亦曾出現二次較大幅度增長期:第一次是由1995至1999年,為期五年,主因是日圓匯價由1994年的78兌1美元 回落,資金從海外大量回流日本所引發;隨著美國科網股爆破,2000年起日本經濟又再次陷入衰退。第二次是2001年小泉上台後推行一連串金融改革;加上 2004年起實施長期零利率政策,令日本經濟自2003年起出現復甦,到2007年隨著美國次按危機爆發而結束亦只有五年。

本文由香港《信報》財經新聞提供,為方便普通話讀者閱讀,略有改動。

2009年7月21日

美國登月,最大科學騙局

美國登月,20世紀的最大科學騙局

作者:泰山夜雨
更新時間:2009-7-20

http://www.wyzxsx.com
美國登月,20世紀的最大科學騙局


泰山夜雨 己丑年 於泰山聽雨軒



明天(7月21)就是美國所謂的“登月成功”40週年紀念,然而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是美國的一次大騙局!甚至包括今天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在懷疑這是一次騙局。據英國媒體今年2月15日報導,在美國宇航局(NASA)今年夏天即將迎來“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40週年 紀念日之際,關於“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純屬騙局的陰謀論也越來越甚囂塵上。據悉,相信“阿波羅11號”登月事件純屬彌天大謊的美國人的比例已從 1979年的6%猛增到了現在的22%以上。另外還有40%以上的人半信半疑,也就是說確信美國登月成功的人僅占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大部分人認為是騙 局!最令人震驚的是,連一名曾經參與設計“阿波羅”飛船火箭的前工程師和一名前NASA宇航員都相信美國人並未登上過月球。很多人認為這是20世紀最大的 科學騙局!當然人們的懷疑主要集中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如通過登月照片和錄像暴露的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而發出的質疑!而我的質疑則不僅僅在這些細節上,還有 更重要更關鍵的問題證明這就是一次騙局!筆者的疑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最主要的疑問就是:“阿波羅”飛船是如何脫離月球飛回地球的?須知月球也是有引力的,脫離月球飛回地球,並不是想飛就飛回來的,他需要擺脫月球的引 力,並且要朝著地球的方向飛回,而這需要強大的推力讓飛船離開月球飛向地球,而這就需要發射架,需要運載火箭,就如同在地球上發射飛船需要發射架和火箭一 樣!美國人能在月球上降落就不錯了,還能那麼輕鬆地回來?當時的科技根本無法再將宇航員安全帶回地球,月球上起飛更要需要很多燃料,當然還要發射架,而且 根本無法解決地球上起飛時候的發射架降溫問題。問題太多了。登月的登陸艙需要有返回火箭,且也不是一個小東西,而且應有發射架。但美國的登月艙看不到返回 火箭,那樣子的返回艙不僅不可能返回太空,就是飛起來也飛不高,而且根本沒有返回火箭升空鏡頭。現在真相大白,不僅發射架,連個毛都沒有,要知道,直到今 天包括我們的嫦娥一號,日本的探月衛星以及其他國家的探月衛星都是有去無回,最後撞擊月球從而永遠留在月球上的,因為我們現在根本無力把探月衛星回收到地 球上來,難代美國那時就很成熟的達到了這個水平,而現在美國卻不如以前了?關於“阿波羅”飛船是如何脫離月球飛回地球的問題,截至目前沒有一個科學家給出 充分的有力的解釋!現在的很多科學家只是就細節問題做一些狡辯式的解釋。而且,最大的問題是飛船在月球上如何降落和升空返回的問題。月球上雖然引力較地球 小,但對於太空中的飛船來說是不小的。如果能做到平穩降落已屬不易,還要保證它有足夠的燃料能再次起飛,擺脫月球的引力。我很奇怪外形象蜘蛛的小小登月倉 是如何擺脫月球引力升空的,又是如何在沒有空氣不能使用降落傘的前提下安全降落的!

2、登月艙返回月球軌道後,必須和在軌的航天飛船對接,直播沒有任何人員對接返回母船的片段。人員返回母船後,需要較大推力的火箭再次點燃脫離月球軌道返 回地球軌道,也沒有相關的影像資料。登月艙返回月球軌道需要和母船一起不斷調整軌道、速度,登月艙返回發射又是一個時間、方向、速度都比較隨機的過程,因 此對接將是很困難漫長的事情,至少要環繞月球很多圈才行,可直播中沒有這一過程。

3、美國最近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實現了空間站地球軌道對接,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根本不可能在地球軌道對接都沒實現的情況下去進行更為困難的月球軌道對 接,而不能實現月球軌道對接,登月人員就無法返回。地球軌道對接是在無死角地面監測網的精密監測計算下才能實現,顯然月球軌道對接難度要大得多,美國現在 的技術也無把握短期實現。

4、美國標榜自己是一個人權至上的國家,其載人繞地球航天前要經過很多次無人、動植物航天試驗後,才敢把人送上地球軌道。因此在載人登月前,一定會有相當 多次的無人、動植物登月試驗才行,否則美國政府及航天局就是草菅人命。然而美國的登月試驗卻沒有無人、動植物登月試驗,直接就一次性的把兩個人送到月球 了。這豈不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草菅人命?

5、關於美國電視直播登陸月球的問題。美國早在大約40年前就搞了登月的彩色電視實況轉播如果想在月球上進行實況轉播需要多大的速度?假設是最差的黑白電 視效果,分辨率是320×200,每秒10個畫面,每個像素16級灰度,那麼需要2,560,000bps的速度。目前的技術只有快上將近1萬倍才有希 望,而這根本是不可能的!現在的科技,不論是天線技術,還是通信技術上(這次為了保證通信效果,使用了甚長基線乾涉測量技術),還是圖像技術,根本不是 40年前能夠想像的。現在的中國要達到這樣的科技根本沒有任何可能,也沒有聽說世界上任何國家能夠做得到,40年前的比現在落後無數的技術條件更不用提 了。須知直到今天我們的嫦娥一號和日本的月亮女神都無法做到到達月球軌道時的電視實況直播。而美國在40年前就做到了,而今天的美國就做不到了,豈不令人 費解!就是讓今天的美國重新登一次月球。他都無法做到。美國稱現在連當時的發射火箭的圖紙都沒有了,這可能嗎?



6、所有幾次登月都是在尼克松總統任內完成的,儘管40年來人類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卻沒有美國其他任何一位領導人能在任內完成登月的壯舉。按說,這40年 科技迅猛發展,現在登月應當和隨便發個衛星一樣易如反掌的,然而,一直到今天,美國的登月計劃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規劃難道現在的科技竟然還不如四十年前 麼?

7、日本發射的“月亮女神”探測器在經過“阿波羅”15號和17號月球著陸區上空拍攝時沒有發現“阿波羅”登月和人為活動的痕跡。這也證明了美國根本沒有登上月球。
8、從月球帶回來的岩石,與科學家從南極洲採集的岩石是完全一樣的。這也是很多科學家儘管想狡辯但卻不敢否認的事實。

9、再從人們通過登月照片和錄像等細節能看到的破綻說一下這次騙局:

登月騙局證據(一):登月照片中的天空沒有星星

登月騙局證據(二):登月艙降落時沒有在月面撞擊出一個坑洞.

登月騙局證據(三):登月艙的降落時產生的強勁氣體會吹走附近的塵土,所以不可能在登月艙附近出現太空人的腳印

登月騙局證據(四):既然在月球上,太陽是唯一的光源,登月照片內所有物體的影子應是平行的,但不少照片內的影子方向不一,顯示光源不只一個或者光源離被攝物很近.

登月騙局證據(五):為甚麼有些照片雖然在不同地點拍攝,竟出現一模一樣的背景,就好像用了相同的佈景版一樣.

登月騙局證據(六):在登月任務完成後,登月艙的上升級在飛離月面時,看不到火箭發動機噴射出的火焰,證明這是假的,上升級也是用鋼纜吊起的模型.

登月騙局證據(七):只要把所謂的登月影片用快鏡播放,便會發覺太空人和登月車的動作和在地球上的一模一樣,證明這些影片是假的.

登月騙局證據(八):月球上是沒有空氣的,當太空人在插國旗時,可以看到旗幟在風中飄揚,證明影片是地球拍攝的.

登月騙局證據(九):太空人用所用的照相機的玻璃上皆刻了數個十字線(Crosshairs),用以方便量度所拍攝的物件,為甚麼有些照片,這些十字線竟不是疊在物件之上,而是在其背後,證明這些所謂十字線是事後加上的,這些照片也是假的.

登月騙局證據(十)美國沒有任何理由將那面展示的旗子帶回。美國應當把旗子留在月球做個紀念啊,而且這也是美國率先登上月球佔領月球的有力證據啊。然而沒過卻沒有這麼做,這也不符合美國的一貫習慣啊。

10、俄羅斯航天研究專家亞歷山大。戈爾多夫指出:更露馬腳的是,從電影紀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 球上的重力小6倍,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的一步;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登月儀器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 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倍。美國著名工程師拉爾夫。勒內、英國科學家戴維。佩里和馬里。貝爾特 都對他的這一質疑表示贊同。美國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

11、美國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他認為:對土星五號火箭和登月艙的質疑。現代航天飛機只能把20噸載荷送上低軌,而當年的土 星五號卻能輕而易舉地把100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為什麼後來卻棄而不用,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而且溫度對攝影器 材的影響,月面白天可達到121°C,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採用保溫措施的。膠卷在66°C就會受熱捲曲失效,怎麼拍得了照片?

12、另外,如果登月倉是靠火箭反作用力實現軟著陸,那麼登月倉周圍如同直升飛機那樣將周圍的浮土吹走,所以更不可能踩出腳印來!但是美國所謂的登月照片 上我們看不到浮土吹散的痕跡,反而被宇航員踩下的所謂腳印!真是自相矛盾的赤裸裸的謊言! 2003年9月27日歐洲航天局成功發射了其第一個月球探測器——Smart-1號,這也是21世紀人類發射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它於2004年11月 15日順利進入繞月軌道,歐洲航天局的月球探測器飛行一年二個月才進入月球軌道,美國連去38萬公里的月球帶返回一共才用了10天,這可能嗎?

自從70年代末,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僱員和新聞記者首次揭發登月騙局,認為登月是一個謊言。美國在攝影棚內拍攝了登月畫面,欺騙世人以來。認為登月 是騙局的各國科學家和人們越來越多。有“登月騙局之父”之稱的BillKaysing與英國一位攝影師DavidPercy一起撰寫了《我們從未曾登陸月 球》(We Never Wentto the Moon)。 BillKaysing來頭可不小,他曾是登月艙製造商Rocketdyne公司的“設計員”之一,自稱熟知“登月”騙局的“底細”。他為加強著作的可信 性,聲稱邀請了多位“匿名”專家協助。讓美國NASA深感困窘的是,連一名曾經參與過設計“阿波羅”飛船火箭的前工程師比爾·凱辛和一名前NASA宇航員 都相信美國人並未登上過月球。比爾·凱辛稱,登月車著陸的場面,看起來就好像是電影拍攝棚中的一個道具被幾根鋼繩慢慢垂吊“著陸”似的。事實上,連美國 NASA前宇航員布賴恩·奧利爾也懷疑美國人是否真的登過月。布賴恩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宇航員,在“阿波羅“登月計劃時期是一個顧問。但布賴恩含蓄地 說:“我不敢100%確定人類是否真的曾在月球上行走過。”前宇航員布賴恩的懷疑對NASA堪稱是一枚重磅炸彈,讓NASA大有措手不及之感。

現在包括美國科學家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對美國的登月表示懷疑,而且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懷疑的人卻越來越多!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未看到美國 官方對此有任何正式反應。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為何不讓他出來澄清事實?是美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還是確有難言之隱?或 許他們已認識到:他們的美國前輩撒謊已屬不對,如果再對謊言進行辯護,豈不把自己也送上道德的審判台?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家美國的官方都質疑都不予澄清,面對質疑倒把中國的一些親美的崇美的所謂的專家教授和精英們急壞了,他們急著蹦出來力挺登月 成功,就如同是他當年親自登上月球一般深信不疑,人家當事者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人家都沒出來澄清,你急的啥啊?無外乎向美國主子邀寵而已!他們不 容許人們對他們的主子進行任何質疑,哪怕你的質疑多有證據!因為他們太崇拜他們的主子了,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的主子就是完美的!真給中國人丟人!

那麼,美國當時為什麼要製造登月騙局呢?我覺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當然很多專家也這麼認為):

美國之所以炮製這種“載人登月”超級騙局,擁有5個明顯的動機。

第一個動機是因為自肯尼迪1961年宣布美國人要首先登上月球後,美蘇太空爭霸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美國人一心想在太空競賽中擊敗蘇聯。

第二個動機是1969年夏天,蘇聯只差一個月就要發射自己的載人飛船,當時美國政府正陷入越戰泥潭,並面臨國人的抗議潮,美國政府炮製“阿波羅11號”登月騙局,就可以轉移美國人的注意力。

第三個動機是,在科技遠比現在落後的上世紀60年代,NASA根本不可能成功載人登月,所以只能偽造“登月”。 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所用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現在的家庭電腦相比堪稱是“小兒科”;如今汽車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也遠比引導“阿波羅”飛船飛往月 球的導航設備先進複雜許多倍。陰謀論者相信,載人登月遠非那麼簡單,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幾年前曾雄心勃勃地宣布美國人要重返月球,但他卻被NASA告 知,NASA至少需要11年時間才能重新實現載人登月的計劃。

第四個造假動機是,NASA當時總共獲得了400億美元的國家預算,它必須做一些事情讓人們相信,這些錢並沒有白花。

第五個動機是,當時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的載人登月進展,失敗顯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那麼這些登月假象又是如何炮製出來的呢?

懷疑者者稱,美國NASA提供的登月錄像早在“阿波羅11號”登月以前幾個月就提前拍好了,當美國宣布阿波羅宇航員正式登月那天,美國電視台就開 始播放這部錄像,就好像真的在實況直播登月場景一樣。陰謀論者相信,美軍的絕密禁區“51區”,是NASA拍攝模擬登月騙局的最佳場所。 “51區”位於遙遠的內華達沙漠,它也被稱做“夢幻之地”。而緩緩著陸的登月車則是像一個電影道具那樣,被幾根鋼繩慢慢垂吊到沙漠地面上的!

作科學要有懷疑的精神,就如同當年哥白尼懷疑“地球中心說”,布魯諾懷疑“太陽中心說”一樣,憑現有的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科學常識,我們對美國 40年前的登月成功表示懷疑,我們希望美國當局能給大家個合理可信的解釋,否則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是20世紀,美國奉獻給世界的最大的科學騙局。謊 言止於事實。美國人40年前的登月壯舉已經讓很多人嗤之以鼻,真正揭穿謊言的那一天就是美國人登月失敗或者成功的那一天。美國人計劃最早2015年登月, 還有六年的時間可以準備,不過,如果在2020年前能夠登陸月球,那已經是驚天的壯舉了。希望看到的不是美利堅的笑話,更希望看到的是人類科技的再次突飛 猛進。

美國,有種的現在就再登一次月讓大家看看,也讓你的那些中國專家教授精英粉絲們昂首挺胸一次。

不可避免的通脹

不可避免的通脹
2009-7-20
黃金台 助理分析師 聶鼎

網址:www.169gold.com

先來輕鬆一下看上面的一幅漫畫。說的是一個“美國”魔術師叫了一聲“TA-DA”,就從帽子裡變出了7000億。台上節目牌寫到“神奇的救市”, 他的助手,一隻粉紅色的精靈正在用釣魚竿從台下一個男觀眾的口袋裡吊錢出來,放到魔術師的帽子裡。男觀眾的女伴問道:“喔,太神奇了!他怎麼辦到的?”男 觀眾答道:“我知道他怎麼做的……我是納稅人,你騙不了我!……他用了鏡子!”。可事實上呢?很明顯,變出來的7000億都是從納稅人的口袋裡偷出來的, 政府在偷納稅人的錢!

美國經濟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奧巴馬解決。去年秋天政府拯救了銀行業,今年春天又拯救了汽車業,現在輪到信用卡公司了,真不知道後面還有多少問題會冒 出來。政府為了拯救通用已經將數十億填進了無底洞,而儘管“通用”(General Motors)變成了“政用”(Government Motors),它的核心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同時出台的750億美元降低房貸的計劃也未能幫助深陷債務的人們或者降低違約率。不斷地債務累積讓美元承 壓。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奧巴馬政府的赤字將在5年內翻一番,從而令國債達到了GDP的108%,美國的家庭債務將達到13.8萬億,是可支配 收入的130%,這都是二戰以來的新記錄。公共開支目前已經佔GDP的45%,對比1933年,當時才10%。照目前的形勢看,政府將有越來越多的開支和 管理權限,債務將會繼續惡性膨脹,而最終有可能還是不能挽救金融系統。

救市靠央行,可央行也自身難保。央行是管錢的,但現在為了對抗貶值,卻做著操縱貨幣的事。去年瑞士政府二次干預,瑞士央行的貨幣基礎已經擴大了三 倍。各國央行從最終的借款人變成了最先的購買者,並和政府的救市計劃糾纏不清。一方面幫助政府賣國債,另一方面又通過“量化寬鬆”印鈔來買回債券。這本身 就是一個大泡沫。

從1917年以來,美國一直是AAA的信用等級,但經濟危機、救市、奧巴馬的開銷、布什的兩次戰爭等等已經讓美國的評級有下調的危險。標普評級稱英國的AAA可能要往下調,因為國債已經占到了英國GDP的55%,而目前美國國債佔GDP的50%,是臨界狀態。

可是有人會說,目前沒有看到什麼通脹,經濟有可能見底回暖。是的,目前沒有看到價格暴漲,但各種貨幣基礎已經在膨脹了,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會在一段時間後才上漲。美元貨幣基礎去年擴大了114%,而在此之前的48年的平均年平均增長率為6%。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能還債就只能用通脹來解決問題。通脹讓債務總值降低。美國的加州已經財務告急。最近的例子還有冰島和津巴布韋。此 外,1991年蘇聯盧布兌美元還是40:1,到了1999年就超過了30,000:1。1930年代英國和美國也都有不能還債的情況。 1920年代德國的魏瑪共和國和更遠的18世紀的法國更嚴重。 1890年,法國嘗試廢棄金本位,使用法幣“livres”,結果就是不到6年,印出了450億紙幣,導致了超過十年的通貨膨脹,“livres”變成了 廢紙。而魏瑪共和國的經驗讓今天的德國嚴格控制赤字,在2016年之前都保持不超過0.35%的GDP。

“livre”,19世紀法國曾經流通的法幣



貨幣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當初美元堅挺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強大。現在美國成了債務人,而國家的償債能力已經受到一些國家的懷疑,當人們逐漸對美國失去信心的時候,美元就岌岌可危了。

黃金是投資者心理的晴雨表。當人們預見到貨幣的貶值,需要保護資產時,自然就會轉向這個歷史上久經考驗的對抗通脹的資產。美國消費了大大超出自己 國家所能生產的總和,美元像雪崩一樣每天都在流入世界的經濟循環中。當有一天通脹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就是黃金王者歸來的時候。投資者應該把握機會,在這 一天到來前儲備適量的黃金。這一天越來越近了。

2009年7月19日

買房應對通貨膨脹是天大陷阱

買房應對通貨膨脹是個天大陷阱

2009-07-19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20936211.html

張庭賓:現在搶購房產無異於堆柴自焚

2007年5月間的股市悲劇正在中國房地產重演!

2007年5月,A股狂熱,散戶開戶數不斷飆升,15萬、20萬、30萬,35萬,越來越多的新股民、新基民將他們辛辛苦苦積累的紙幣存款投入了股市,我的心在流淚,我的筆在流血。筆者以自己能發出的最大聲音向這些洶湧“羊群”呼喊——危險!

那一年的5月14日,筆者以《中國選擇題:海洛因一年或黃金十年》大聲疾呼:“目前(中國A股)'黃金十年'蛻變為'海洛因一年'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後果也必如吸食海洛因後的癮君子一樣,從此一蹶不振。”

現在這些公眾投資者的錢就如同向火堆中添柴,但在不遠的將來,“它將不再是中國庭院中晚會的篝火,而是足以燒毀整個院落的熊熊烈焰。在烈火還未燒 著房屋之前,追逐熱鬧,尋求刺激,沉迷於海洛因迷幻中的國人將不斷狂歡。只是在曲終人散,黃粱美夢醒來之時,方才發現,客人已去,主人的房舍已經被烈焰焚 毀,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已被席捲一空,一如1990年之後的日本。”

這個警告不幸而言中,這些新股民的命運甚至比1990年後的日本人還慘。從2007年10月16日的6124點到2008年11月28日的1664點,上證指數僅僅用了1年零12天就跌去了72.8%,令當年日經指數黯然失色——跌了66.58%用了8年!

那麼,現在還有誰會比當年的新股民更慘烈,還有誰比套在中石油48.6元更悲劇的嗎?有!就是現在瘋狂搶購房產者,他們正重演2007年夏天狂熱 的堆柴自焚之事。不同的是,他們把A股變成了規模大10倍的房地產。由於房地產的3成首付實際上是應用了3.3倍的槓桿,一旦A股超級過山車悲劇重演,未 來他們不僅將輸光所有的資產,還會變成嚴重的負資產,辛苦奮鬥最後欠下沉重債務。

當前這些瘋狂搶購房產者或許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比如說惡性通貨膨脹的預期。筆者也不否認,未來中國房地產還有上漲的可能,甚至不排除再漲30-50%。

但是,我必須嚴重警告的是,中國的房地產,特別是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地已經陷入了嚴重瘋狂的泡沫之中。在此僅警示五個指標:

1,中心城市,特別是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地房產已經在過去8年中上漲了600—1000%,其已經達到了彼得林奇的“10倍”大牛股上漲投資的上限。

2,現在的房價已經漲到了超出絕大多數人1年、3年、5年前的想像。即存在嚴重的超預期上漲。

3,中心城市的諸多地段的房租收益率低於3%,租房比買房所繳納的利息要便宜的多。

4,資產投資的鐵律是,當最多的人最瘋狂地熱議某個投資品的時候,這就是這種投資品進入瘋狂泡沫期的大眾情緒徵兆。這時候理性的投資者應當堅決拋出這種資產,而不是買入,現在的樓市正呈現這種典型的癲狂症狀。

5,高昂的房價已經使購房者成為房奴。微觀經濟尚待走出低谷,失業增多,薪酬下降的威脅仍然存在。

此外,即使本人認同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惡性通貨膨脹對購房者來說是把“雙刃劍”,甚至是一個天大的陷阱。

在通貨膨脹預期出現,或通貨膨脹發生的早期,房地產的價格是會上漲。但是,通貨膨脹一旦發展到中期,當利率不斷提高,高達20、30%甚至更高的時候,其高額的利息將成為購房者的“絞索”。

當越來越多的斷供出現,越來越高的高位購房者不得不拋出房產,那麼,房價將直線下墜。越是下墜,越是更多的人恐慌性拋售,那麼房價更是雪崩,其速 度將令上輪股災中上證指數的下跌速度汗顏。如果中國未來不能針對美元大崩潰採取及時有效措施的話,在未來3年前後,房價跌到目前房價的50-70%並非不 可思議。

因此,現在尚沒有買房的人,尤其是那些靠工薪辛辛苦苦積累首付,又藉來高額貸款的人,今後堅決不要買房。已經買了自住以外房產的人,應當鄭重考慮 賣房。因為,你不買房,最壞的結果是正財富縮水,但不會陷入“負資產”的黑洞——辛辛苦苦工作若干年,一家老老少少一起集資買了套房,最後反欠了巨額的債 務。這是最不公平的現象——一個正常的社會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絕對不能容忍的。

那麼,人們可能會問,存在著通貨膨脹的預期,又不能買房,那麼去買什麼保衛自己的財富呢?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富縮水吧!

最好的反通脹的辦法是買實物黃金。自2005年7月以來,筆者反復強調這一觀點。黃金是當前全球範圍內價值仍被嚴重低估的極少數投資品之一。其原因是美元背後的國際銀行家勢力幾十年來不斷詆毀壓制的結果。

筆者認為,在每盎司2000美元以下的價格,黃金均屬於被嚴重低估的階段,都可以建倉購買,多種測算方法表明,未來國際金價上漲到每盎司5000-6000美元,筆者不會感到意外。

最近幾年,隨著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研究日益深入,筆者對黃金的特殊重要的貨幣功能認識的更加清晰,近幾個月來,更是潛心系統地梳理了黃金與貨幣的 本質關係,撰寫了《黃金保衛中國》一書,7月底8月初將正式面世,在這本書的封底,編輯寫道:“沒有這本書,是社會蒙蔽了你的選擇權;錯過這本書,是你放 棄了財富自決權”。

現在最佳的投資策略是,除非你現金非常富裕,一般堅決不再買房,租房,然後將部分資金購買實物黃金儲備起來。筆者相信,現在二公斤黃金(現價約43萬元人民幣)3、5年後能在中心城市買一套房;一公斤黃金(現價約21.5萬)3、5年後能在省會城市買一套房。

是做現在的房奴,未來的負資產者;還是抓住黃金價值回歸的大牛市,成為現在和未來的財富主人——這道選擇題和參考答案已經寫在這裡,決定由你們自己做出,未來的命運由你們自己把握。



讓我們拭目以待,讓時間再次檢驗這一判斷吧。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


昔日文章回顧

2007年5月14日



中國選擇題:海洛因一年或黃金十年

2007年05月14日第一財經日報"庭賓透市"專欄

張庭賓

要“海洛因一年”還是要“黃金十年”?

小到A股股指起伏,大到中國金融改革成敗,本週及今後的一兩個月是至關緊要的時間段,其中要害是怎麼回答上述提問。

“海洛因一年”是筆者的一個新比喻,在4000點之上,中國股市不排除更加瘋狂的可能,從998點起,上證指數23個月狂漲3倍,已經酒意正酣的股市,會不會更加極度亢奮?

可能的!給它“海洛因”——人民幣急速大幅升值——假如人民幣在未來一年升值超過10%,人民幣匯率日浮動區間放寬到2%以上,資本項目放開,並 對股市瘋狂操縱放任自流,一年後,奧運會前,上證指數再漲兩倍,達到12000點也不離奇。只是後果也必如吸食海洛因後的癮君子一樣,從此一蹶不振。

與“海洛因一年”的瘋牛不同,“黃金十年”則是紮紮實實的慢牛。

它必以“集體訴訟”和“舉證責任在辯方”嚴厲打擊市場操縱,讓老鼠倉和內部密謀無法遁形,使股價回歸到上市公司價值創造的基本面,股價真正獎優罰 劣;保持人民幣每年3%的緩慢升值,對於投機國內市場的熱錢,以增發特別國債的方式,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如此,在中國“世界工廠”創造更多真金白銀價值 的基礎上,中國的金融系統將不斷優化改善,成就國際頂級金融市場。這樣的“黃金十年”才是真實的,一如我們用牙咬在真正的黃金上一樣。

令人憂慮的是,目前“黃金十年”蛻變為“海洛因一年”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

上週,我曾撰文指出,股市近期將開始中期調整,判斷的邏輯是,股市上漲燒錢的添柴遊戲,一兩週內將會出現衝高回落的情況。要說明的是,這個判斷僅基於國內股民資金供給。

但兩則海外來的資訊讓我對此產生動搖。一是日本、韓國媒體報導,當地的普通居民(注意,並非專業投資者)因內地股市的暴漲而躍躍欲試。二,在即將 舉行的第二次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前,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在邀請中國媒體採訪時稱,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我們不能失敗”,不希望“中國問題”成為下一屆總統 競選中的議題,已經隱含最後通牒之意。

如果保爾森如願以償,那麼日本、韓國等東亞人,甚至美國、歐洲的全球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錢添進中國A股的火堆,上證指數一年後達到1萬~2萬點並非天方夜譚,只是那時它將不再是中國庭院中晚會的篝火,而是足以燒毀整個院落的熊熊烈焰。

在烈火還未燒著房屋之前,追逐熱鬧,尋求刺激,沉迷於海洛因迷幻中的國人將不斷狂歡,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等似乎完全拋開了種族、國別,在中國 上演極樂大同的夢幻劇場。只是在曲終人散,黃粱美夢醒來之時,方才發現,客人已去,主人的房舍已經被烈焰焚毀,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已被席捲一空,一如 1990年之後的日本。

或許有人斥筆者危言聳聽,但我要反問,在人民幣年升值僅3%的情況下,以中國的錢為主,上證指數已經漲了3倍,當人民幣年升值10%、20%甚至 更高時,全球的錢加入,指數一年再漲2倍有什麼奇怪?日本在“廣場協議”後,日經指數上漲211%後,就遭遇金融危機,如果上證指數飛漲1100%(約 12000點),憑什麼就不遭遇金融危機?日本遭遇金融危機後,經濟一蹶不振20年,中國遭遇金融危機後憑什麼能翻身?憑人口更多,底子更薄,身子骨更弱 嗎?

所以現在必須給中國股市澆一盆冷水了,讓他醒醒酒,遠離身邊正要提供“海洛因”的壞先生,恢復健康的人生——工人認真做工,學生好好學習,教師耐 心教書,醫生負責地看病,官員當好公僕,別都想著投機,而是投資,確認一家好公司,買上其股票,放個三年五載,乃至十年不管——十年之後,上證指數或許3 萬點。

“海洛因一年”和“黃金十年”,中國要哪個?決斷就在當下,關鍵在人民幣匯率! (作者為本報副總編輯)

2007年10月22日

取消年內黃金價格800美元/盎司的預測上限

價值實現主機制形成黃金光芒更耀眼

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10月22日"庭賓透市"專欄

張庭賓

隨著黃金光芒越來越耀眼,昔日受制於美國式說教、對黃金不屑一顧的私人投資者也將加入追星族,其結果就是黃金真正進入大牛市的加速上漲階段,並可能上漲到令世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因此,再預設黃金價格年度上漲上限已經是“削足適履”

當一個大牛市進入最後的高潮時,另一個大牛市才剛剛開始。

最近不斷有讀者問我,A股股指期貨要推,正是風雲變幻之時,你為什麼寫A股的分析文章卻越來越少?

原因有兩個:一是A股大牛市已經進入最後博弈階段。如果說工行上市之前,A股是蓄勢待發階段;今年此前是主升浪階段,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是牛市 盛極後而衰的階段。與前兩個階段人人均可沾得利益不同,這個階段將更多體現“財富再分配”特徵,即少數人仍然可獲暴利,但多數人反可能虧得厲害。在信息、 技術、資金都最差,尤其缺乏斷然出局的剛強意志情況下,散戶應該見好就收。

第二個原因是,黃金的大牛市正在來臨。在筆者眼中,黃金現價大概相當於A股工行上市之前。儘管在過去兩個月中,黃金價格已由642美元/盎司上漲到上週收盤766美元/盎司,漲幅達19.31%,但它仍只是前奏期。

對於在27年的高位上不斷突破,已有不少投資者開始恐高。可在筆者看來,它一點也不高,實際上很低。黃金是目前全球所有物質商品中最被低估的一 種,更不要說它還具備貨幣屬性。 1979年,金價就一度達到850美元/盎司,這麼多年以來,美元的實際物質購買力已經貶值了很多。如當今的石油價格約相當於當年的2.5倍,但金價竟未 能創新高。另外一個可以參照的指標是,27年前,美國標準普爾指數約110點,現在已經達到了1500點,上漲約14倍。換言之,未來黃金價格上漲2~3 倍,甚至10倍以上,我不會感到奇怪。

投資者的另一個恐懼是,害怕去年5、6月間的瘋狂跳水重演。那時,在短短一個月間,黃金價格大跌187美元/盎司,跌幅達25.6%,亞洲的 黃金投資者損失慘重,很多保證金交易者被洗出局。對此,筆者在今年8月12日《歐元美元爭霸賽升級裁判黃金升值》一文中有過提醒:“不要低估在黃金王朝復 辟的過程中它遭遇打擊的慘狀。如果漠視這一點,那個一直唱多大牛市的人,在大牛市真正降臨之前,可能已經輸光了他所有的本錢。”並曾指出,在730美元/ 盎司27年高點關口,金價可能出現激烈爭奪。

是的,金價在730美元/盎司一度出現跌宕,但我始料不及的是,值此關鍵當口,美聯儲竟然作出了將美元利率下調0.5%的極為短視、自毀城牆 的決定。如筆者所分析,市場一下子就看穿了貨幣霸主美元的虛弱本質,它的各種競爭對手——石油、黃金和各種貨幣等“狼群”一擁而上,圍攻“衰老的獅王”。 美元加速貶值已經成為定局,而美元的加速貶值將進一步打擊所有以美元標價的資產價格,加速貨幣流出美元區,使得美元區流動性更加緊張,次債危機欲蓋彌彰, 美元區全面流動性緊縮的金融危機日益迫近。因此,美元已無力像去年5、6月份那樣,對黃金組織大規模的反擊戰。

特別值得關注的一個信息是,9月28日以前的一周時間內,歐洲央行增加了144億歐元的黃金儲備,賣出68億歐元。這是黃金的重大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被嚴重低估的黃金,其價值自我實現的一個主機制已經形成。

歐洲央行為何在700美元/盎司以上的高位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呢?它是被逼無奈。隨著美元兌歐元的不斷貶值,日元和人民幣主要盯住美元,實際上也 兌歐元不斷貶值,歐元的不斷升值必然導致歐洲區經濟競爭力下降,而它內部通脹壓力上升,不能減息。為維持歐元兌美元價格的基本穩定,它敦促美聯儲采取強勢 美元政策,而美聯儲卻有心無力,放任自流。

此情此景下,歐元還有個一石多鳥的妙計,那就是在匯市上賣出歐元,先買入美元,再用美元買入實物黃金。這樣,它一可以壓低歐元價格;二可以增加黃金儲備,增加貨幣終極抵押物黃金的武備庫,為未來挾“黃金天子”以令“貨幣諸侯”創造條件;三是不給美元流動性以喘息的空間。

儘管美國會反對歐洲增加黃金儲備,但由於它自己無力阻止美元貶值,反對也屬無效。歐洲央行本來就擁有一萬噸以上黃金,佔外匯儲備的比例遠超 50%,它一旦進入一個不斷賣出歐元、增加黃金儲備的通道,將極大地刺激黃金儲備量僅佔1%左右的中國央行和日本央行,俄羅斯早就不斷增加黃金儲備,如此 不排除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進入競購黃金的行列。

隨著黃金光芒越來越耀眼,昔日受制於美國式說教、對黃金不屑一顧的私人投資者也將加入追星族,其結果就是黃金真正進入大牛市的加速上漲階段, 並可能上漲到令世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因此,再預設黃金價格年度上漲上限已經是“削足適履”,筆者在此取消此前預測的金價800美元/盎司的年內上限。

1971年7月,美國宣布停止履行用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國際貨幣的布雷頓森林體係正式崩潰,此後,金價從每盎司35美元/盎司急速上漲近200美元/盎司左右,而在以美元為中心的紙幣體係日益逼近崩潰的今天,這一段歷史會重演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代表個人觀點,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2009年7月16日

海外股市夏眠

海外股市夏眠
本文來源於《財經網》 2009年07月16日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未來18個月美聯儲會將利率提高300個基點,其他央行也將提高利率,雖然幅度可能不及美聯儲。高利率會把股票市場中美妙的幻想擊得蕩然無存

【《財經網》專稿/特約作者謝國忠】股市裡流傳一句俗話:“五月賣,跑得快。”基金經理往往會在夏季到來的時候去度假。出行前,他們往往會把投資組合變得 比較保守。用統計行話來說,這意味著減少投資組合風險。當所有的基金經理都這麼做時,巨大的數額可以把市場風險偏好一下子打壓下來,並能推動市場下行。從 現在的情況看,這一說法似乎得到了驗證。

6月中旬以來,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除了中國的A股市場)已經出現了下跌的趨勢。美國的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於3月初下觸676點,在6月中旬上探 946點,而7月13日又降到了901點。同樣,3月初,香港恆生指數下衝到了11345點的最低點,而此前的6月1日,曾猛衝到18888點;在7月 13日又跌到了17663點。其他股市也顯現類似的趨勢,下降趨勢很有可能將持續到8月。

在2008年底,我曾預測,2009年的春天會出現一個大的熊市反彈,反彈到2009年四季度消失。由於對通脹的擔憂會觸發加息的預期,反彈將會 逐漸消失。兩個月前,我的看法稍稍有些改變,在熊市反彈中間增加了一個修正階段,即2009年,市場將會呈M型發展。出現這一變化的理由是,經濟數據可能 不會像市場希望的那樣迅速改觀,引發的失望情緒將導致今年年中出現一個低潮。

二季度,由於生產數據的改善,市場顯得十分亢奮。由於財政刺激的延遲效應,在三季度,最終需求只會略有改善,但市場情緒又會被撩撥起來。今年四季度,加息的預期將會打壓市場,並由此終結熊市反彈。

美元的“蝴蝶效應”
所有的資產價格似乎都與風險偏好有關。最重要的是,美元與股票市場的表現呈逆相關。美元指數(DXY)在3月初攀升到89點的高峰,但就在80點 附近浮動。儘管自2002年以來美元一直處於跌勢,價值下降了約三分之一,而在反彈的道路上,美元曾多次反彈。這種反彈反映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美元仍 是當之無愧的“避風港”資產。當風險偏好下降時,美元匯率趨於上升。當規避風險的動機強勁時,就會驅動美元出現反彈。

石油價格也與美元顯示出高度相關。 3月底,石油價格一下子翻了一番,達到了70美元/桶,但由於美元在6月初開始反彈,油價也被拖累到在每桶60美元附近徘徊。我認為,總的來看,油價與美 元之間的關係還是符合因果關係的。從理論上說,如果其他所有條件保持不變,美元跌了三分之一,石油價格大致會向上調整50%。當然,油價與美元之間的相互 關係比這要敏感許多。例如,春天時,美元指數下降了11%,同期,石油價格大約增加了1倍。從那以後,美元出現僅為3%的小幅反彈,石油價格就會隨即出現 14%的下降。風險偏好推動下的流動性變化,決定著美元和石油價格的短期走勢。

風險偏好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如利率和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素等。當經濟出現高增長,利率水平偏高的時候,風險偏好一般比較溫和。當經濟增長率走低, 並且利率偏高時,風險偏好也會降低。而當增長強勁、利率水平又較低時,風險偏好就會升高。以上關係,可以對2003年到2007年這一期間的形勢變化作出 很好的解釋。當經濟增長率偏低,利率水平也很低的時候——就像現在這樣——風險偏好會隨著經濟數據和政策措施而出現波動。

我認為,由於財政刺激政策的延遲效應,全球經濟會在今年二季度觸到谷底,然後,在下半年表現出一定的增長。隨著金融體系變得支離破碎,貨幣刺激政 策看來已經不那麼管用了。市場認為,二季度全球經濟會觸底反彈,但要看到更顯著的增長的話,估計要等到下半年了。我認為,發達經濟體在經歷了此前四個季度 6%的跌幅後,下半年會呈現出1%-1.5%的增長。當然,市場對此抱有更大的希望,進入夏季以來,數據也為市場預期帶來了一些支撐,預期也相應地作出了 一些調整。

在9月,經濟數據很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改善,產生通貨膨脹的風險仍然很低,那時,不錯的增長前景可能會讓金融市場重新活躍起來。市場可能盼望著能出 現強勁的增長,較低的利率水平。高漲的熱情,可能會給這次熊市反彈帶來第二次浪潮。股票市場及商品市場,可能會恢復甚至超過其春季高點。

然而,不管是假設中的低利率,還是強勁的增長,都不是現實。相反,世界正朝著高利率和低增長這個“火坑”前進,諸如滯脹。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全 球經濟經歷了近4%的高增長率,只不過,其中有一半都是通脹率。在未來五年內,我相信最好的情況不過是增長率打五折,通脹率是原來的2倍。如此低的增長速 度,是由於兩個原因:第一是缺乏上升的槓桿,如需求的驅動;第二是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帶來的正面影響已被吸收,因此,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不會很高。較高的通 脹率,是由於在應付金融危機時,貨幣供應迅猛增長。隨著時間變化,資金供給過剩將逐漸演變為通脹。

講故事與聽故事
金融市場正在討論中央銀行的“撤出戰略”,即何時、以什麼方式,在形成通脹之前抽回超額貨幣供應。中央銀行很不情願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擔心這將導致預期利率上升,並因此抑制經濟復甦。但是,顯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提高長期的通貨膨脹率。

可惜的是,各國央行仍沒有認清目前出現經濟頹勢的性質。這不僅僅是周期性的經濟衰退。 “熊彼特創造性毀滅”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釋如今的經濟衰退。落伍產業中的企業關閉,下崗工人找到其他工作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就是為什麼全球經濟的複蘇總是 與“緩慢”和“失業”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失業率攀高,在中央銀行眼裡就是所謂的經濟“疲軟”,即刺激政策可能會導致更顯著的增長,而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如 果央行要靠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抗“創造性毀滅”,很可能會導致較高的通脹率,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市場開始猜測是否會出現第二輪財政刺激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和美國,議論頗多。猜測的目的,是緩解投機者中間逐漸增長的恐慌。 可以說,更多的刺激手段總是可以用來應付經濟低速增長,因此,您可以放心大膽地投資,用不著擔心。不過,在我看來,第二輪的刺激計劃的出台可能微乎其微。 日本、歐洲和美國巨大的預算赤字,可能會使進一步的刺激適得其反。一旦新一輪刺激計劃出台,債券市場可能會覺得政府瘋了,從而拒絕購買更多的財政債券。政 界人士反對高預算赤字的爭論剛剛開始,這也使新一輪的財政刺激政策難以贏得支持。

中國預算赤字水平較低,因此,只要中國願意,還是能夠負擔得起第二輪刺激政策的。然而,中國的財政赤字並不像其表現得那麼簡單。例如,銀行瘋狂放 貸,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所依賴的就是銀行的寬鬆信貸,而這很可能會導致銀行遭受損失,於是,間接地調高了政府預算赤字。地方政府所有的國有企業債務增加, 這也是財政赤字的潛在來源。儘管如此,公平地講,中國政府整體財政狀況仍然良好,足以支持新一輪的刺激,但並不能帶來可持續增長。目前的貸款狂潮已導致與 政府相關、由國有企業牽頭的投資行為大大增加。現在這輪刺激計劃已經使經濟有了一定增長,但同時也使經濟失衡問題更加惡化。如果有第二輪刺激計劃,其帶來 的弊端一定比產生的效益更大。

儘管在可預見的將來,第二輪刺激不會出現,金融市場未來會怎樣仍舊充滿猜測,特別是在經濟數據疲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但投資者需要一個理由,一個 能激發他們的勇氣、在暴跌行情中投機的傳奇故事。當足夠投資者相信這個故事時,這個股市就會反過來影響市場,並在短期內對它的信徒們做出回報。這就是為什 麼總是有那麼多講故事的人,而且還有那麼多樂意聽故事的人。當第二輪刺激計劃傳得太久,變得不再可信的時候,相信很快就會有另一個美麗的故事去迎合投資者 的想像力。

當利率水平很低的時候,想像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低利率就意味著補貼借款。在保證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低利率使得投機需求增加。如果低利率同時能 導致經濟復甦的話,那麼,這種投機還是值得肯定的。在過去20年裡,幾乎都是如此。在西方國家,消費者會對低利率作出回應,去借更多的錢用於消費。因此, 低利率能迅速掀起基礎廣泛的複蘇大潮。當利率水平很低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發錢去投機。

現在的差別是,西方國家消費槓桿過高。即使是在零利率下,西方消費者也沒有能力借錢消費了。因此,低利率和需求創造之間的傳輸機制被打破。另一方 面,低利率和金融投機之間的傳輸機制仍然生機勃勃,並且越來越好。對投機者來說,這裡有一個潛在的危險:這次,大面積的經濟復甦是不會那麼容易就來到的。

“熊市反彈”將走向末路
根據短期市場波動而作出的投機行為,大都是徒勞的。即使不是所有市場內被廣為傳頌的成功故事都是“巧合”,絕大部分流傳下來的也是如此。統計意義 上的證據太少,因此,沒人能夠證明“投機”與“短期市場波動”之間存在任何有意義的相關性。 “五月賣,跑得快”的俗語,也並不比其他的俏皮話更有意義。儘管基金經理們在夏天的確會去度假,這一現象使這句話似乎顯得頗為合理。但是,有足夠的例外都 能證明這句話並不可靠。

在預測時,“羊群心理”和結構性偏差是惟一重要的因素。股市總是偏向於看漲。大多數在股市中折騰的投資人,用的都是“別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OPM)。市場上升時期發的獎金,要遠遠多於市場下降時候收的“罰金”,正是這種結構不對稱使市場充斥著看漲的傾向。當利率水平很低時,這個 因素顯得更加重要。當利率較低時,習慣於存款的人就有了更大的動力,尋找銀行存款之外的其他投資渠道。牛市時,基金經理人更有可能從儲蓄那裡獲得資金。當 行情上漲時,儲戶可能被他們鎖定,鼓勵儲戶更多地把銀行存款轉移進股市。 “羊群效應”和基金經理的“結構性牛市傾向”,導致市場在低利率環境下湧現出一個個小高峰。

這些小高峰可以自動逆轉。出現的任何一個高峰,都會吸引一批瘋狂逐利的人。公司當然希望能夠好好利用這種機會來籌集資金。資本外流可以使市場走 低。我們現在看到的市場下跌就是這麼回事。由於利率水平仍然很低,市場自我修正的能力會吸引新的資本流入,從而導致新一輪上漲,形成另一個高峰。這就是我 認為在今年秋季會出現第二波熊市反彈的原因。

到目前為止,由於庫存週期調整,經濟數據的改善大多是在生產面。最終需求的數據仍不見明顯改善,但這個秋天可能會出現大幅好轉,也會再次帶動牛市情緒。因此,在這輪熊市中第二回反彈可能會相當有力。

由於通脹預期,利率上升時,熊市反彈也就結束了。正如我曾多次強調的,未來全球經濟比以前更加趨向於發生通脹。低增長並不意味著沒有通脹。金融危 機中釋放了過剩貨幣供應,這將首先通過商品價格的上漲形成通脹。百姓生活費用調整的壓力不斷增加,推動了工資的上漲。這種螺旋形的運行方式,將所有多餘的 貨幣供應都轉變成了通脹。當這一前景變得越來越明顯時,可能在2010年初,市場預期將轉向大幅加息。我認為,未來18個月,美聯儲會將利率提高300個 基點。其他央行也將提高利率,雖然可能幅度不及美聯儲。高利率會把股票市場中美妙的幻想擊得蕩然無存,然後,熊市反彈也就走到頭了。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美國的金幣又斷貨了

美國的金幣又斷貨了!

時間:2009-7-16

www.169gold.com

美國的金幣又斷貨了!


美 國的金幣再一次斷貨了。美國鑄幣廠(US Mint)的網上新聞稱,鷹洋金幣和水牛金幣推遲上市,從之前的“等待數週”變成“等候進一步通知”。鑄幣廠隻字未提黃金現貨市場的緊張,但投資者一眼就 能看出,金幣供不應求。大家都看到美國的經濟在進一步惡化,金價遲早要飆漲的。



下圖是鷹洋金幣的正反面。





鑄幣廠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因為沒有24K的黃金原料,因此2009年的美國水牛金幣限量版(American Buffalo Gold Proof Coins)需要推遲發售。如果本廠有足夠的24K金原料,那麼該一盎司的金幣可能計劃在下半年推出。具體日期待定,詳見2009年的生產計劃。根據去年 秋天關於錢幣的調查,從2009年開始,美國水牛金幣的輔幣和四件套不再生產。此外,美國鑄幣廠不再發售非流通版美國水牛金幣。”



而且之前作為最經濟的投資黃金方式之一的鷹洋金幣也不容易買到了。



新 聞稱“因為鷹洋金幣普通版需求空前高漲,鷹洋金幣的限量版和非流通版暫停生產。美國鑄幣廠根據公法99-185生產金幣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要',故此目 前所有的22K金條都已指定用於生產鷹洋金幣普通版。只有當原料足夠生產三種版本的金幣時,才會考慮生產限量版和非流通版。根據最近的關於錢幣的調查,美 國鷹洋金幣的輔幣非流通版不再生產。”



從以上可見,輔幣和精裝版都來不及造了(限量版和非流通版比普通版只是工藝 不同,材料是一樣的,但需要手工放入原料一個一個加工),金幣生產早已跟不上需求。鑄幣廠為了賺錢,從政府拿不到黃金,就應該到市場上去買現貨。就算能買 到原料,製作金幣的利潤也會因為原料價格偏高而變得有限。前不久IMF不是說要出售403噸黃金嗎?其實不過是障眼法,是讓公眾認為市場上會有足夠的黃 金。可是鑄幣廠根本買不到那麼多原料。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政府在操縱金價。



見下圖,金幣的價格,有價無市。





看看e-Bay上金幣熱銷的情況就能明白,實物金的需求保持旺盛,絲毫沒有退燒的跡象。有分析師認為,鑄幣廠是在等像高盛之類的機構用空單在期貨市場上打壓金價之後再儲備黃金原料。



如果我們回頭比較一下2007,2008,2009的美國鑄幣廠的金幣銷售量,見下圖,就可以發現,金幣的銷量逐年上升,而且越到年末,銷量就越好。哪怕金價同時也在走高,人們還是要買。





實 際上國際投資者早就著手四處搜羅實物黃金了。為了應對將要到來的惡性通貨膨脹,聰明的投資者會想盡辦法用低價儲備足夠多的實物黃金。從上面的統計可以看 出,夏天的銷量一般都比較低。而到了年末,儘管金價會漲起來,但人們購買實物金的熱情卻保持高漲。真的很奇怪,如果要投資實物金,為什麼不在夏天當黃金價 格便宜的時候買入呢?

2009年7月15日

西方價值觀已經失敗了

更新時間:2009-7-15
http://www.wyzxsx.com

馬哈蒂爾:西方價值觀已經失敗了

作者:鍾旭輝 羅潔

世界知識


時間:2009年4月29日

地點:東方君悅大酒店

馬哈蒂爾——馬來西亞前總理,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 1981年上台,2003年辭職,歷時22年。在馬哈蒂爾執政期間,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翻了二十倍,基本消除了貧困,文盲率和 嬰兒死亡率也降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馬哈蒂爾是“亞洲價值觀”的倡導者之一,他認為西方的個人主義與政治方式不具有普世價值。在世界 上,他以敢於向西方說“不”而聞名,在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馬哈蒂爾是東南亞國家中惟一抵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解決方案的領導人。他還批駁“ 中國威脅論”,指出中國的崛起將造福於亞洲和世界,稱如果沒有海外華人。東南亞的經濟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富有活力。

今年4月底一個春日,馬哈蒂爾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再次來中國訪問,藉此機會,本刊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記者眼裡的這位前政要慈眉善目,完 全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種慷慨激昂、咄咄逼人的樣子。但是隨著採訪的進行,這位曾被譽為“鐵腕執政”的前總理還是顯示出了他強硬的一面。

20世紀90年代初,您是“亞洲價值觀”的倡導者之一,您認為西方的個人主義與政府治理方式不具有普世價值,亞洲人擁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將近20年過 去了,世界在不斷變化,發生了許多大事,不管是經濟、金融領域,還是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經歷了這些變化,您對“亞洲價值觀”是否有了更深的思考?作為 亞洲人,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對待亞洲的傳統價值?這些價值對當前的世界有何意義?



我依然認為“亞洲價值觀”很好,甚至優於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後者是建立在西方或者是歐洲價值觀基礎之上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亞洲價值觀並沒 有像西方價值觀那樣給世界造成如此多的破壞。當前,我們正面臨著金融危機。帶有明顯物質主義色彩的西方價值觀關注的是獲取財富,而不在乎以何種方式獲得。 所以,東方的價值觀,尤其是亞洲價值觀遠不同於西方價值觀。我們關注的是大多數的人,考慮的是集體的利益而不是統治階層的利益,我們本身也是這個群體的一 員。西方人喜歡以犧牲他人的生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稱這種行為為戰爭。所謂戰爭就是殺戮,而這通常正是他們所選擇的方式。當他們與別國有分歧的時候, 通常會將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研發各種武器的原因。我們之所以發現整個世界都生活在恐懼之中,就是因為西方 價值觀的發展趨勢必然導致以犧牲他人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我們的價值觀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引以為自豪,我們應該捍衛它,我們不應該輕易被西方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經常發現,很多亞洲國家發展得很 好,是因為他們藉用並調整了一些西方價值觀來豐富自己的價值觀,以實現自己的利益。這些亞洲價值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建立在物質主義,財富和個人主義基礎 之上的西方價值觀失敗了,而且這種失敗是巨大的,整個世界都因為這種失敗而遭受苦難。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您曾尖銳地批評西方的做法,並抵制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解決方案。目前,世界又經歷著一次更大的金融危機,關於這次危 機,您想對它的肇始者西方國家說些什麼?想對所有受到影響的其他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提出什麼建議?您認為亞洲國家應該怎樣面對這場危機?

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非由亞洲人引起,而是西方貨幣投機分子導致的。他們人為地造成貨幣貶值、加劇了貧困。這次他們自食其果,貪婪的本性使他 們遭遇了這場危機。在這場危機中,銀行紛紛倒閉,隨之而來的是其他行業的崩潰。這都是由於銀行將大量的存款外借,當投資失敗後,貸款便無法收回。這次危機 正是西方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與1997年發生在貧窮國家的金融危機不同,此次危機爆發於西方富裕國家,正是這些國家創造了(虛擬)財富,同時又濫用 了這些財富。

在當前危機中,亞洲國家必須更加自強自信,面對這個新的格局,我們有必要建立全新的體系。
當前這種體系在西方只是給少數公司帶來繁榮。而我們 所說的體系則應該不同。而假如你仍處在現在這個體系當中,又不去改變它,就無法保證不會再一次遭遇目前這樣的危機。因此,亞洲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共築全新 的國際銀行體系,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

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國唇齒相依。即使某件事發生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們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在國際組織內按規則而非 強權進行有效合作。比如,目前墨西哥的豬流感疫情將影響到處於地球這一端的我們。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整個世界是息息相關的,必須學會如何同呼吸共命運, 否則我們將相互摧毀。



您曾批駁過“中國威脅論”,指出中國的崛起造福於亞洲和世界。近幾年,中國的發展又向前邁了一大步,您怎樣看待今天的中國?怎樣看待外界對中國的評價?您本人對中國有什麼期待?

一人們不應該將中國看做是一個“威脅”,尤其是在東南亞。我們距離中國這麼近,但中國從未侵略我們。而我們離歐洲那麼遠,他們卻在發現馬來西亞兩 年後便侵略了我們。所以,我們更害怕歐洲,而不是中國。我們相信中國。顯然,擁有全球視野、現代化和富有創造力的人民的中國,能夠幫助解決世界面臨的許多 問題,能夠成為世界的大市場。既然如此,為何我們要將中國當成威脅呢?當然也有人想要侵犯中國,但是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學 會共處、互信,而不是試圖建立強大的海軍力量來封鎖中國。

馬來西亞有2700萬人口,中國則有12億。所以,我們希望中國能成為馬來西亞巨大的消費市場。你們越富裕,市場就越大,這對於我們而言是件 好事。而當中國變得強大而富足的時候,科技力量也將增強,進而可以到馬來西亞投資,如此一來,我們將實現共同繁榮。現在到馬來西亞的中國遊客數已從零增長 為100萬,而旅遊業正是拉動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都有一兩億的中國人到世界各地旅遊,因此一個繁榮的中國對世界是有益的。
  


您執政22年,是馬來西亞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在這樣一個種族複雜的伊斯蘭國家中,您使它保持了相對的和睦與穩定。在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您的基本信念是什麼?

在西方,所謂平等的理念就是——平等高於一切。而我們推崇的則是公平。我們並不平等,也不認為人人平等。如果你富裕,我們就向你徵高額稅;如果你 貧窮,我們就少收稅。要是你有能力獲得較高收入,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幫助你,但是我們會幫助那些收入較低的人。所以說,公平是比平等更好的理念。你不能保證 人人平等,但必須公平對待所有的人。因此,馬來西亞出台了新的經濟措施來幫助弱勢群體富裕起來,這樣將縮小貧富差距。這就意味著政府必須公平對待貧困人 群,我們無法要求窮人來達到我們的標準,不應該一味地責備他們。這不是公平,而是平等,所謂平等就是在平等的競技場,根據平等的規則競賽,但是它無法實現 共贏。而公平則是,讓10歲的人與10歲的人競賽,20歲的人與20歲的人競賽。總而言之,馬來西亞堅持的是公平理念。這就是為什麼要向富人徵稅來幫助窮 人。

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也不應該一視同仁,應該幫助弱勢群體提高生活水平,這才能實現公平。

我來過中國好幾次,但是最近兩年我都沒有來。這次我是應邀來中國就金融危機發表看法。同時,我認為奧運會促進了馬中兩國的經濟往來。我也曾會見過數位中國領導人,希望促進中國企業與馬來西亞企業進行合作。

2009年7月13日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2009年7月13日

現在曹仁超-投資者日記以改為[投資者筆記]並以每週一更新
2009年年7月13日星期一
2009年7月13日

世界權力移向東方

7月12日,週日。恆指由3月9日11344點上升到6月12日19161點,完成咗68.9 %升幅後,出現一個月牛皮市。後市會點?股市變得愈來愈複雜,因為愈來愈多跨境資金及投資者變得愈來愈神經質,再加上經濟學家愈來愈同市場脫節,渠地仲系 用教科書上所學去分析家嚇慨經濟,可惜所有教科書都喺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寫成,冇一個“經濟模型”可用作分析家嚇慨狀況。形成今天眾說紛紜現象,令股市自6 月12日起已迷失方向。到底一個月牛皮市後再升,定系出現金融海嘯第二波?木宰羊。

中國私家車銷量上半年上升26 %至四百五十三萬輛(商用汽車下降了0.5 % ,至一百五十七萬輛) ,美國汽車銷量同期下降35 % ,至四百八十萬輛。中國最大汽車生產商上汽喺今年內股價上升三倍(同期上證指數只上升71 % ) ,香港上市最大汽車生產商東風汽車( 489 )今年亦上升兩倍。因為競爭激烈,中國十九大汽車生產商首五個月利潤下降9.9 % ,其中八家利潤上升,八家利潤下跌及三家虧損;內地汽車股後市點睇?木宰羊,如你有利潤,最好先獲利。

6月份中國出現連續第八個月出口下跌,跌幅為21.4 % ( 5月份下跌26.4 % ) ,跌幅開始收窄,如同5月份比較更上升4.5 % 。 6月份入口上升2.2 % ,貿易盈餘收窄到82.5億美元,系最近兩年內最少。估計明年年初中國出口可回复增長,但升幅已唔大。

石油供過於求情況未變

家嚇內地銀行股已佔全球銀行股總市值的18 % ,但只控制全球總資產的4 % 。如以市值同存款比較,系日本銀行慨四倍或高出全球所有銀行的60 % 。擔心內地銀行股已超買,投資者過分睇好內地銀行股了。美國同歐洲去年剛進入去槓桿化;反之,中國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下,今年首五個月銀行新增 貸款5.83萬億元人民幣(上半年新增貸款7.36億元人民幣,即6月份進一步狂升) 。單單6月份中國汽車銷量上升36 % ,新屋銷量上升一倍;反之,美國消費者信貸喺今年5月出現連續四個月下降( 5月份減少32億美元) 。最終全球經濟點走?中國拖起全球,定系歐美拖垮全世界?標普五百指數出現頭肩頂走勢,後市會唔會下跌?美國股市趨勢已改變,但香港投資者人心未變,恆指 繼續上上落落。

美國企業又到咗公佈第二季業績慨時候。由於股市自3月起大幅上升,未來如只公佈“唔錯”慨業績,已唔可以支持股價進一步上升,必須有驚喜公佈才能令股價繼續上升。

美匯指數由2001年7月至2008年4月回落41 % ,同期世界經濟出現繁榮期,美國公眾負債由2000年6萬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5月11日萬億美元。 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美匯指數回升24 % ,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今年3月起美匯指數又再回落10 % ,全球股市上升。但6月3日起美元又再止跌回升,後市又會點?

油價喺上週跌穿由今年2.3月所形成慨上升軌【圖】 ,應回落到50美元才再出現支持力。歐佩克估計, 2013年石油需求系每天八千七百九十萬桶,較前估計少五百七十萬桶;歐佩克認為,渠地只需日產三千一百萬桶已足夠應付(較去年日產三千一百二十萬桶還 少) 。自去年7月至今,已減產四百二十萬桶歐佩克,才令油價一度上升至73.5美元。我老曹自去年8月起認為,石油已再次進入供過於求時期,今年3月至今慨升 幅,只因為中國增加石油儲備。 6月份已通過環保局,呢個法案認為太多二氧化碳正在威脅地球生態;為阻止溫室效應惡化,各國政府必須加強監管甚至向排放二氧化碳較多慨行業抽稅。擔心煤礦 股成為大輸家!家嚇美國電力50 %來自煤(香港比重更大) ,康索爾能源美國煤礦公司已公佈暫停兩個煤礦開採,因為唔知道未來政府監管條例有幾苛刻及抽稅幾多,天然氣相信系最大受惠者。環保局亦要求汽車提升燃油效 率,發展電能汽車及減少建築物消耗能源。中國亦加入環保局呢個限制對中國亦有效。

股聖都話要次輪救市計劃

股聖喺上週四話,渠收集七十多個行業慨資料(唔少系每天數據) 。發現家嚇同去年9月或10個月情況差唔多,代表實體經濟未有改善,例如零售及製造業,最簡單如電力消耗都未見改善。因此渠希望有第二次刺激經濟方案。 2月份美國政府提出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後,奧巴馬經濟顧問之一泰森喺上週二認為,美國需要第二個刺激經濟方案。家嚇美國政府財赤雖然達到10 %的國內生產總值,但通脹率唔高;反之, 9.5 % ,失業率卻系二十六年內最高,建議進一步刺激經濟。金融危機只令人類喺金錢上出現損失,實質財富並冇損失。透過刺激經濟方案可令呢D財富喺價格上回升,有 助恢復消費者信心。

雖然各國政府口頭上支持美元,但實際上全球喺金融海嘯之後,去美元化卻靜俏俏地進行中。不但歐羅已存在快十年了,人民幣亦加速國際化。 7月6日起,香港已成為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令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跨前一大步,先喺亞太區流通,最終人民幣同美元和歐羅將三分天下。

根據集團採購經理人指數(樓按保險公司)分析,美國五十個最大城市樓價其中三十個,有75 %機會喺明年仍下跌,有50 %機會樓價喺2011年年仍下跌。即家嚇美國住宅樓價距離見底之日仍遠。

2000年年至今根據資料敦提財富經濟學,中國消耗銅由2000年一百八十萬公噸上升到2008年年五百萬公噸;市場佔有率由2000年的13 %上升到2008年的28.5 % ,今年第一季市場佔有率更達38 % 。同樣情況喺鋁,鋅,鉛及錫方面亦出現。即由2000年年起,全球金屬價上升慨主要因素系因為中國消耗量上升,但到今年上半年全球金屬價格上升因素,唔再 系因為中國消耗量上升,而系因為中國大量增加存量;唔少資金更嚟自銀行貸款,相信有唔少系投機性買盤。上半年中國經過六個多月增加存貨量後,喺7月1日起 已暫停,後市金屬價又點?會否由轉為繁榮蕭條?相信世界銀行估計今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下跌2.9 % ( 3月時估計只下跌1.8 % ) 。中國能否單單依靠內需而逃過呢次全球經濟大衰退?供應管理協會公佈6月份美國服務業指數只有47點( 50點代表擴張) , 5月份雖然較44點好,但仍處於收縮期。宣布到聯邦存款保險公司7月1日止,已接管五十二家銀行(其中七家最近先接管) 。

中國擁五家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經合組織估計,今年歐羅區國內生產總值有可能下降4.8 % ,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2.8 % 。理由系歐羅區出口對象大多系已陷入衰退慨國家,例如美國,英國和東歐;反而美國出口對象主要系中國,拉丁美洲及亞太區國內生產總值仍在增長慨國家,加上 今年3月起美元匯價較歐羅疲弱,令美國經濟第二季開始出現明顯改善,估計明年美國可上升0.9 % ,國內生產總值;反之,歐羅區經濟家嚇仍未擺脫衰退。

依家中石油( 857 )市值達3560億美元,已趕過美國慨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工商銀行( 1398 )亦超過美國花旗銀行總市值;國壽( 2628 )更大大拋AIG的離;仲有中移動( 941 )等。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國企業已佔咗五家。世界權力重心正由西方移向東方。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4.4萬億美元,好快超過排名第二位慨日本(去年國內 生產總值4.6萬億美元) 。中國人口系日本慨十倍,去年零售額只有1.6萬億美元,剛超過日本。中國經濟喺世界出現工業革命前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一,家嚇只佔6.2 % 。丹麥投資專家阿蘭。克哀斯滕森認為,中國經濟上升趨勢可再持續多二十至三十年。終極決定系明年全球經濟大方向到底系由中國經濟保持上升而拖動,抑或系因 為美國同歐洲經濟無法好起來?加上減息策略同刺激方案已用盡,令股市又再塌下來。

東歐經濟改革失敗原因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經濟喺改革開放政策早期,最先系由香港拉動珠三角經濟,其後中央政府把珠三角慨成功模式引用喺長三角。到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 政策成功例子,引發所謂蘇東波事件,即蘇聯,東歐及波蘭等國家亦利用資本主義制度去改革經濟。不同之處系中國慨改革開放政策方針系“摸著石頭過河。任何政 策最先喺深圳特區實施,成功後先用喺珠三角,然後長三角,最後才到全國。而蘇聯及東歐等國卻決定採用休克療法,最先喺波蘭試行,就系把全國大部分國營企業 證券化,然後把股票分畀每一個市民,並可以喺市場上自由買賣。當時每一個波蘭市民大約可分得相等於當年市值1萬元慨股票,渠地喺賣出股票後,生活便立即獲 得改善。表面上睇較中國慨“摸石頭過河”政策快好多,令波蘭一下子就變成資本主義制度慨國家。波蘭經濟改革成功後,呢個策略便喺東歐推行, 1993年喺俄羅斯推行。但到咗今年,俄羅斯上市公司慨股票漸落入由七人創立和領導慨六大私人財團手中。渠地系別列佐夫斯基,波塔寧,古辛斯基,霍多爾科 夫斯基,阿文和弗里德曼及斯摩斯基等。這七人小組旗下六大財團共控制咗俄羅斯50 %的經濟活動,包括銀行,軍火,稀有金屬貿易,石油,輕工業及傳媒等。呢個七人小組利用同政府官員千絲萬縷人際關係而獲得巨額財富,成為國家經濟命脈慨 寡頭,反過來影響俄羅斯慨政治,文化及其他領域,令俄羅斯慨經濟制度由共產主義跌入寡頭壟斷。普通俄羅斯人初期因分到股票後賣掉,而獲得相當於1萬元慨財 富而高興,可惜呢筆財富好快就用完。家嚇一般平民認為喺寡頭壟斷下慨俄羅斯經濟,生活條件甚至唔及共產主義時好,因為貧富實在太懸殊;普京上台後開始對付 國內慨寡頭壟斷,包括把石油巨頭霍多爾科夫斯基送入獄,金融巨頭別列佐夫斯基及媒體大王古辛斯則流亡國外。甚至休克療法之父薩克斯亦承認,快速把國企證券 化,好快便出現腐敗性慨資產壟斷,管理層透過侵吞國有資產,到頭來一般人仍系一無所有。呢個情況突顯鄧小平慨智慧,家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大股東仍系政府, 透過上市去壯大國企而唔係把國企變成股票後分畀普通人。呢個情況證明欲速則不達慨道理。

羅傑斯:貨幣危機或將爆發

羅傑斯:貨幣危機或將爆發 投資銀比黃金好
作者:李韻琳
更新時間:2009-7-12
http://www.wyzxsx.com


中新網7月10日電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預計,一場醞釀許久的貨幣危機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爆發,而黃金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資,銀的增長潛能可能更理想。

據《聯合早報》報導,羅傑斯9日受邀為野村證券亞洲股本論壇(Nomura Asia Equity Forum)發表演講時表示,許多國家的貨幣存在失衡問題,而所有的貨幣均可能成為危機的導火線。

羅傑斯說:“我無法預測這場貨幣危機將是由英鎊還是美元引發,但肯定的是,有事情將發生。我只能建議投資者盯緊所持有的貨幣投資,找機會轉移到其他的投資。”

當貨幣失效時,人們一般會以黃金為替代交易幣值。羅傑斯表示,考慮到許多國家以印製鈔票的方式來解決眼前金融危機將引發高通貨膨脹的後患,黃金的 價格會持續上漲。雖然目前的黃金價格依然要比80年代的調整通貨膨脹後每安士2000美元的價格顯著來得低,但他認為黃金價格攀升勢頭將受到阻力。

“不過,有傳言指擁有大量黃金的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嘗試出售黃金來籌集現金,以準備在必要時用於救市。這將造成供應過剩,進而打壓黃金價格。”

有鑑於此,他認為銀或商品關聯投資的增長潛能將比黃金來得優越,能為投資者賺取更多的回報。

對於美元今年初回穩的情況,羅傑斯表示,美元只是“人為”升值,雖然分析師認為是由於市場因為尋求一個避風港所致,但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被清盤公司以美元脫售資產所帶動,而這種情況是無法長久持續下去的。

假設美元失效,羅傑斯表示,目前沒有一種貨幣能夠“勝任”,接替國際儲備貨幣的位置。雖然歐元能“頂上”,但他認為這個貨幣存在嚴重的問題,將引發嚴重後患。

持有日元、瑞士法郎和歐元的羅傑斯認為,雖然人民幣被推舉為另一選擇,但這是個荒謬的想法。 (李韻琳)

全球央行有動力重建黃金儲備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斯泰爾:全球央行有動力重建黃金儲備

更新時間:2009-6-4

http://www.wyzxsx.com

全球央行有動力重建黃金儲備

21世紀經濟報導 特派記者 吳曉鵬 紐約報導


貨幣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果然是蓋特納中國之行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6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會見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財政部長蓋特納時指出,中美雙方要加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合作,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對國際儲備貨幣的監管,維護中美兩國和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如今,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出現危機,其地位受到大的挑戰,蓋特納為了維護美元以拯救美國經濟,不得不來華奔走,尋求中國的支持。那麼,美元危機的根源是什麼? SDR能否取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歐元能夠填補美元的空缺嗎?

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在紐約專訪了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國際經濟部主任斯泰爾(Ben Steil)。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斯泰爾是著名金融專家,經濟學期刊《國際金融》的編輯和作者。斯泰爾2007年發表的《國家貨幣的終 結》(The End of National Currency)一文影響較大。在該文中,斯泰爾呼籲各國為實現更安全的全球化而放棄貨幣國家主義。

美元危機的根本:特里芬難題

《21世紀》:你認為這場危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斯泰爾:我最近看到的對根本問題最好的分析實際上是中國央行的行長。

很多人都讀過不久前周小川發表的論文。文章發表在中國央行的網站上,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發言。

週的分析從歷史角度以及邏輯上來說,都是無懈可擊的。他反复提到特里芬難題。特里芬兩難是1960年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首先提出的(在其著作《美元與黃金危機》),用以解釋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會崩潰,即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美國生產貨幣,其他國家都 依靠美國,這一情況會產生問題。

首先,美國必須有持續的國際收支赤字——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經常賬戶赤字。美國必須給世界提供足夠多的美元。但最終,這麼多美元使人們信心不 足,認為這些美元無法再兌換到黃金,此時就有了危機。所以,危機總是一場接一場——要么是美國無法為世界經濟提供足夠多的美元,因短缺而造成危機;要么是 美國生產太多美元,外國投資者恐慌了,想拋棄美元。所以,周小川對問題的描述是無懈可擊的,這是我們今天面臨的真正的問題。

那麼它提出的解決方案又如何呢?如果你相信這是問題所在的話,周小川行長的解決辦法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他相信世界貨幣應該是一種所謂的IMF的SDR,如果你相信他指出了問題所在,那麼它的解決辦法有一些弱點。

我們現在將走向何處?我不相信有任何簡單的解決辦法。在我的書中,我的確描述瞭如果我們從頭開始創建一種新系統會是怎麼樣的,但是要走到那一步將是非常困難的。

《21世紀》:為什麼呢?

斯泰爾:依據現代計算機和電信技術,我們能夠比較容易的創建一個私有的“電子黃金”系統。而現在實際上已經有了一種黃金銀行系統,你可以依據自己已有的真實黃金,在這裡購買相應的股份,然後可以使用黃金所代表的價值,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兌換物資與服務。

想一想,如果有足夠多的人這樣做,實際上我們可以擁有這樣一種全球貨幣體系。例如,我可以在聖保羅或者俄亥俄,用信用卡來支付購買咖啡的費用,直 接刷卡然後從我的黃金賬戶裡面扣除。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直都認為黃金擁有可靠的儲存價值,可以想像,這種系統對全球來說都是有吸引力的。但要從現狀發展到那 一步並不簡單,實際上,這樣做很可能非常痛苦,而且各國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強力抵制。

SDR無法成為世界貨幣

《21世紀》:那麼,你怎麼看SDR的建議。

斯泰爾:我認為是不切實際的,許多國家支持這一想法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許多國家希望擺脫對美國,特別是美聯儲以及美國政府和國會的依賴。中國 之前對美國的擔憂多來自於貨幣政策方面,但是現在他們開始表達對於財政政策的擔憂了。換句話說,他們非常擔心美國的財政預算已經失控了。

那中國又提出了怎樣的方案呢?他們提出的方案仍然是依據政府生產不可兌換的貨幣。但全球各地的人對這樣的系統會有信心嗎?假如一個阿根廷人正在尋 求各種辦法保護儲蓄,他將存款轉移到離岸銀行,那這個阿根廷人願意持有SDR嗎?我的答案是不會。同樣,你沒有辦法說服一個中國農民,將位於華盛頓的一個 名叫IMF的組織生產的名叫SDR的東西作為一種財富儲存起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它就沒辦法成為世界貨幣。

回顧歷史,最終決定什麼是貨幣什麼不是貨幣的是老百姓。如果老百姓不願意使用它,不願意將它作為一種儲存財富,或者只在有限的情況下使用,例如, 向政府交稅的時候,那麼它就無法成為一種貨幣。所以,我認為SDR的提案對世界各國政府有一些吸引力,但是不可能真正創建這樣一個系統。

歐元無法取代美元

《21世紀》:美元的地位會因為這次的危機而受到大挑戰嗎?其他貨幣比如歐元會取代美元嗎?

斯泰爾:目前世界上只有一種貨幣可以填補美元的空缺,那就是歐元。歐元是當今世界除美元外唯一被廣泛使用、能夠發揮國際貨幣功能的貨幣,沒有任何其他貨幣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問題是,如果從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轉向以歐元為基礎的貨幣甚至是平等貨幣,都將是非常痛苦的抉擇。

假如中國及其他的美國債權人認為其持有的美元太多了,而想要更多的歐元,於是在外匯儲備中開始囤積歐元。他們囤積的歐元越多,就更傾向於與歐元國家進行貿易,而不是美元。當人們越來越多以歐元來進行貿易時,他們傾向於囤積更多的歐元。這是某種形式的共生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歐元會發生怎樣的情形?

首先,歐元會大幅升值。這會給歐元區出口國帶來巨大壓力,他們會抱怨各自的政府。歐元區國家將不得不維持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就像今天的美國一樣,以巨額經常賬戶赤字來為全球提供美元。

有人說,美國擁有這麼大的經常賬戶赤字是因為美國人討厭儲蓄,喜歡消費和借錢。但是我個人並不認同這樣的觀念。這是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當錢很便宜的時候,你就借錢。

我最喜歡的一個經濟學家,法國經濟學家Jacques Rueff曾經在1960年代預測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必然崩潰。他說,“如果我和我的裁縫有一個約定,我每從他這裡買一件衣服,他馬上以貸款的形式把這筆錢 退給我,我當然沒有理由拒絕在他這裡買更多的衣服。”這就是目前中美經濟關係的本質。

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歐洲,他們運行經常賬戶赤字,同時歐元大幅升值,歐洲央行將會有巨大的壓力,要求停止這樣。我不認為歐洲央行還能保持獨立 性。你可能會看到有國家會要求離開歐元區。而他們如果這樣做,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例如,假如意大利離開歐元區,所有以歐元計價的債務將在一夜之間變成以里 拉計價的債務。這意味著里拉貨幣將在一夜之間崩潰。就像阿根廷那樣。這不符合邏輯,但這就是政治壓力的實質。考慮到歐洲央行政治上的脆弱性,歐元並不是取 代美元的好選擇。

其他就沒有任何貨幣組合可以取代美元了。人民幣仍然是受嚴重控制的貨幣。中國目前沒有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無法發揮價格功能。

我相信各國政府都不願意往回走,回到某種形式的黃金標準。人們也沒有意願去嘗試,因為它必將造成一場徹底的災難。

全球央行有動力重建黃金儲備

《21世紀》:黃金能漲到多高?

斯泰爾:如果人們真的對美元失去信心的話,就像1980年代一樣,黃金價格曾經高達每盎司2300美元。當時人們對美元完全失去信心,並且不知道 接下來會怎樣。當時在保羅·沃克爾的領導下,美聯儲的確重新恢復了美元的聲譽。為了對抗通脹和通脹預期,當時美聯儲將利息升至20%,如果我們要重建美元 的聲譽,我們可能要重複這樣的動作。

《21世紀》:你對於中國如何將外匯儲備多元化有什麼建議?

斯泰爾: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我是周小川的話我該怎麼辦。很明顯,如果任何舉動會導致已有美元資產價值下跌的話,中國都不會去做的。如果中國出售美元資產,其他人也會這麼幹的,這會給中國已有的美元資產帶來巨大的資本損失。

如果我是周小川行長,我該怎麼辦?我應該停止囤積美元,轉而囤積歐元嗎?這會造成我剛才說的問題。

現在有一種有價值的資產值得中國囤積,而且不會對中國已有的美元資產帶來實質性的影響,那就是黃金。 1990年代以來,全球許多央行都大量拋售黃金儲備,他們相信已經沒有必要或者沒有用了。而現在,全球的央行又有了動力來重建他們的黃金儲備。

從歷史角度來看,黃金的價格目前仍處於低位。如果中國在未來幾年悄悄地建立自己的黃金儲備,我不會感到奇怪。但中國如此龐大,並且每年都有巨額的盈餘,他們一旦開始囤積黃金,要不了多久全球就都能知道了。

獨聯體國家繼續增持黃金

俄羅斯領銜 獨聯體國家繼續增持黃金

作者:王磊燕
更新時間:2009-6-22
http://www.wyzxsx.com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統計顯示,法國是前4個月最大黃金出售國

第一財經日報:王磊燕

世界黃金協會上週五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今年前4個月,部分獨聯體國家中央銀行繼續增持黃金,法國則是最大的黃金出售國。

1月至4月,俄羅斯央行一共增持17.1噸黃金,一季度黃金佔外匯儲備比例從去年四季度的3.4%升至4.1%;白俄羅斯1月、2月通過購買和互換方式增 持1.6噸黃金,由於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黃金佔比從17.4%降至15.7%;烏克蘭3月、4月共增持0.2噸黃金,黃金佔外匯儲備比例從2.4%升至 3.1%;哈薩克斯坦4月增持0.6噸黃金。

法國是今年最大黃金出售國,前4個月分別出售5.3噸、23.3噸、10.9噸和2噸;瑞典今年共出售4.6噸黃金。由於法國和瑞典外匯儲備均有 所下降,其黃金佔比反而由去年四季度的67.5%、12.9%升至今年一季度的74.2%、14.2%。斯洛伐克和墨西哥今年分別出售3.4噸和0.8噸 黃金。

金融危機年初在東歐地區惡化,使一些國家外匯儲備大幅下降,而黃金佔比大幅提高。斯洛伐克外匯儲備由去年四季度的178.54億美元大幅縮減至今年一季度的2.42億美元,儘管出售3.4噸黃金,但黃金佔比仍從5.2%急升至79.5%。

一些主要產油國外匯儲備因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低迷而大幅縮水。委內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的外匯儲備分別由去年四季度的330.98億美元、 171.13億美元,大幅縮減至今年一季度的175.55億美元、98.20億美元,兩國黃金佔比相應由23.1%、11.4%升至37.4%、 19.2%。

美欲出拳狙擊能源產品期貨投機

美欲出拳狙擊能源產品期貨投機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7/93282.html
陶冶 金融時報
2009-7-12


面對近期劇烈波動的國際油價,美國監管機構終於坐不住了。當地時間本週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宣布正在考慮推出新規,以限制在石油、天然氣和其它能源產品上的投機行為。

這是繼奧巴馬政府提交金融監管整改方案之後,美金融監管部門投向市場的又一枚重磅炸彈——至少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商品期貨交易市場一向是以 市場原教旨主義為指導的天下,監管機構的理念也一直以最大限度減少干預為原則。 CFTC的最新聲明標誌著市場原教旨主義在美國又將失去一塊新的陣地,該委員會目前負責監管包括小麥、玉米、石油、天然氣、貴金屬和外匯等在內的期貨合約 交易。

促成CFTC求變之舉的原因除了當前美國如火如荼的加強監管氛圍,更重要的是過去一年間國際油價所經歷的歷史罕見波動。

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分析,過去不到一年時間的暴漲暴跌除與全球金融體系的動盪和經濟衰退加深有關外,大銀行和華爾街投機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 助瀾的作用。 “監管機構有責任確保市場正常運轉。”紐約LCM商品交易首席研究主管愛德華·莫斯稱,“如果說過去一年里人們從中吸取到了一些教訓的話,最大的教訓就是 市場並沒有像其應該的那樣發生作用。”

面對這樣尖銳的批評,CFTC決定首先從治理投機開始。根據CFTC主席加里·金斯勒當天發布的聲明,新規則將主要集中於兩個基本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限制純粹的金融投資者即“投機者”在能源類產品上的交易數量。不同於類似航空公司這樣的用油企業或者煉油公司這樣的加工企業,投機者 買賣原油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小在油價大幅波動時的風險敞口,而是為了追逐單純的金錢利益,因此也是導致能源價格扭曲的最主要根源。據CFTC統計的數據,在 6月份全球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品交易中,來自非用油機構的交易量占到了總量的兩成之多。

事實上,美國政府此前已經對玉米、小麥等關乎糧食安全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實施了投機限制,但有關能源產品期貨交易的限制權卻留給了紐約商品交易所這 樣的機構。金斯勒認為,過去實施限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少過度投機,而純粹的金融投機者往往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繞過所謂的限制。 “我們現在必須切實使用手中的權力來確保市場的誠實公正。”金斯勒在聲明中稱。

第二個目標是更多曝光參與交易此類期貨的交易商身份。該委員會宣布將去除長期以來“覆蓋在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上的部分面紗”,更詳盡地公佈對沖基金的整體操作行為,同時對於那些從事場外能源產品合約掉期交易的投資者身份予以更多披露。

從上述兩個目標來看,金斯勒宣布的大多數措施都是集中在其機構管轄範圍之內的具體細節之上,這表明其求變的態度非常認真而且迫切。在此之前美國有 關加強監管的努力都是由政府出面推動的,比如要對大銀行實行更嚴格的資本要求,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監管,成立新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以更好地監管信用卡、抵押貸 款和其它消費類借貸等等。而此次CFTC選擇在其權限之內獨挑大樑促成變革,就繞過了必須由政府提出再等待國會批准的程序。

對於CFTC的果斷舉措,分析人士頗多讚許之聲,但對新規可能遭遇的反對也不無擔憂。最大的阻力顯然來自於大銀行和華爾街,因為這些銀行和公司或 者親自操刀參與商品市場的大宗買賣,或者乾脆斥巨資成立投資基金通過投機於商品市場而牟取暴利。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操縱大宗商品市場進而在與之相關 的外匯等其它投資市場獲取主動權。另外,也有分析人士擔心,要準確區分油價因經濟不確定而出現的正常波動和因投機行為導致的大起大落,監管機構還面臨一些 技術上的挑戰。

2009年7月12日

美國大銀行的煉金術

美國大銀行的煉金術

作者:文晞
更新時間:2009-7-12

http://www.wyzxsx.com


在3月份全球經濟明顯越來越糟糕的情況下,全世界經濟的晴雨表——美國股市忽然傳出來了利好消息。

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利好消息居然還是從破膿最厲害的美國銀行業傳出來的。

首先,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宣布首季度盈利大大超過預期——隨後,高盛、摩根大通以及“著名的”花旗銀行都在第一季度的財報中宣布遠遠超過市場預期的業績。

於是,美國股市從6400點左右的低位,氣勢如虹,一口氣反彈到8000點以上。

奧巴馬和蓋特納跳出來說,他們看到了經濟復甦的“嫩芽”,看到了經濟增長的“曙光”——結果就是全世界的股市都開始了有點瘋狂的上漲,道瓊斯指數據說是1971年以來上漲最為厲害的一段時間。

奇怪的是,明明全球實體經濟都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什麼美國的這些大銀行第一季度的盈利全部都遠遠超出預期呢——更重要的是,他們步調也都如此一致?

就像在一個負債累累的家庭裡,原本已經差不多要破產了,突然從這個家裡走出來一堆衣著光鮮、珠光寶氣、富貴異常的孩子,兜里還揣著大把大把的現金——原本這些孩子都是因為負債累累而赤身裸體的。

對此,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里埃爾-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在4月22日表示,“一些人說出現了嫩芽,但坦率地講,我只看到了發黃的枯草” ,他在香港舉行的會議中說,“並未出現真正的複蘇,這只是熊市中的反彈。”

羅比尼因在2006年就準確預言此次金融海嘯而被稱為“新末日博士”。今年1月份,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表示,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將增長0.5%,到2010年底時,全球銀行源自美國“有毒”資產損失累計將達2.2萬億美 元。羅比尼當時就不客氣地指出,2009年全球經濟將萎縮,銀行認列的資產減損和一次損失至少將達3.6萬億美元。

僅僅過了3個月,4月23日,IMF在其半年公佈一次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FSR)”就改了口,預測到2010年底,全球銀行業虧空將達到4.1萬億美元,並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預期,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1.3%。

最近美國股市急速上漲,不少人鼓吹經濟危機到底,熊市轉牛市,對此,羅比尼4月21日直接批評:鼓吹股市已熊轉牛的人“並無羞恥之心”。

從2008年9月份國際金融市場急劇惡化以來,美國政府、美國財政部以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就開始了他們不遺餘力的“挽救美國金融業、挽救世界經濟”的旅途。

去年9月20日,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保爾森(Henry M. Paulson)代表政府要求國會批准一項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業問題資產救助方案,準備直接購買這些大銀行出現的不良資產。

2009年2月10日,奧巴馬政府的新任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又提出了“公私合營投資計劃(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並在3月23日公佈了相應的細節。

2009年3月18日,伯南克(Ben S. Bernanke)領導的美聯儲宣布購買自己發行的國債,還很認真的把2009年的總購買額度確定為1.25萬億美元,給了全球人民一個劇烈通貨膨脹的預期,被投資者形象的稱之為“開動印鈔機”。

全球股市在這一系列密集的救市政策轟炸之下,結束了自由落體般下墜的步伐,並開始了這一波波瀾壯闊的反彈之旅。

為了進一步給美國這些負債累累本應破產的大銀行臉上貼金,擺脫年度報表上的巨額虧損數字,改變投資者預期,4月2日,美國金融會計標準委員會 (FASB)對一直以來的“按市值計價(MARK-TO-MARKET ACCOUNTING)”會計準則做出兩方面的改變:

1)允許金融機構在證明市場失靈導致價格不正常的情況下,可以用其他合理價格估算資產價格;

2)如果 一家機構認為自己持有資產只有在資產到期時才會出售,而不會用作交易來投機,那就不需要進行根據“非暫時損失”原則(OTTI)來進行減記。

為了“救市”,美國甚至改變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精髓——“資產按照市場價格估值”的原則。因此,這些美國的銀行都可以通過大幅高估自己“有毒資產”價格的方式,降低自己的虧損,當然盈利就增加了。

為了進一步“增加盈利”,美國的大銀行開動腦筋了。

4月22日,美國《新聞周刊》刊登文章,詳細描述了花旗銀行的“煉金術”:

藉機政府的公私合營投資計劃(PPIP),花旗從二級市場花20美分買入有毒資產,以誇大有毒資產的估價水平進行減記,以80美分計入花旗資產負債表,再通過價格發現機制,以60美分高價,輕鬆賣給為銀行買單、回收“有毒資產”的美國政府。

花旗集團,已被《新聞周刊》評選為在“有毒資產”市場上最活躍的買主。

“該計劃通過以遠高於市價的價格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問題資產,暗藏著把多達數千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向這些銀行轉移的企圖。”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杰 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毫不留情地批判:“這將導致投資者虧慘了,而銀行賺得大滿貫。”

花旗銀行拒絕就此事進行評論。

正考慮購買同行“有毒資產”的金融機構包括花旗集團、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這些機構都接受了政府援助。

《新聞周刊》評論,“這一拯救行動(PPIP)正在成為一些金融機構新的生財之道。”不錯,恰恰就是花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這些“突然實現超預期盈利”的大銀行。這麼賺錢的買賣,怪不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這兩天都嚷著要“歸還政府貸款”呢。

4月21日,2個月前還負債到幾近破產的花旗集團CEO潘偉迪(Vikram Pandit)都聲稱,他預計花旗集團將從當前困境中回彈,並承諾該集團將“連本帶利”償還從美國財政部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中獲得的所有援助資金。

特別是高盛(Goldman Sachs),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投資銀行,這個每年的獎金分紅可以達到世界上後幾十個國家GDP總值的大銀行,每一場金融風暴或者經濟危機下來,不管 美國政府採用什麼樣的策略,高盛集團總是有著難以想像的好運氣,他為什麼總有這樣的好運氣?

這一次金融危機也不例外,從保爾森的7000億美元計劃,到蓋特納的“公私合營購買有毒資產計劃”,高盛總是那麼好的運氣——根據獨立經濟學 家謝國忠地說法,政府救助AIG(美國國際集團)的1000億美元的資金中,大概有800億轉了一圈給了高盛,無怪乎高盛最近牛氣得不行,第一個跳出來聲 稱要“返還政府貸款”。

在AIG利用政府救助款發放巨額獎金之後,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在一次公眾演講中提到:“我向你們保證,沒有人比我對AIG更失望!”

要我說,如果你真的失望,把AIG支付給高盛那800億美元拿回來就好了。

誰最能代表華爾街的自私、貪婪、冷酷、貪得無厭、陰謀詭計、吹噓血統高貴、貌似公平交易、高不可攀……或許只有高盛。所謂的公私合營投資計劃(PPIP),最終是美國納稅人都被當成了冤大頭。

兩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分別在不同的場合,不約而同的表達了相同的意思:蓋特納的PPIP計劃注定會失敗。

讓人疑惑的是,美國政府的奧巴馬、財政部的蓋特納、美聯儲的伯南克都不曉得花旗的“煉金術”這種勾當嗎?他們難道不對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大 通等大銀行步調高度一致的一季度所謂超預期“盈利”感到懷疑?也許是總統、財政部、美聯儲都心知肚明,但為了美國和美元的利益全部“心照不宣”?

這個消息現在被美國《新聞周刊》揭露出來,不知道會怎樣收場?

中國獅終於先世界醒了一回

黃金:中國獅終於先世界醒了一回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20403473.html

今天看到一則消息:上海一位投資者一擲千萬元購買了50公斤的金條。這讓我非常欣慰和高興。

自2005年7月我們第一次公開見報建議中國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以來,在4年多的時間裡,本人與諸多立志於保衛中國人真實財富,追求更加 公正合理國際貨幣新秩序的同道們(他們包括但不限於宋鴻兵、劉軍洛、劉濤、張衛星等等)的努力沒有白費。實物黃金——這一財富的終極保衛武器終於引起了國 人的高度重視,如今已經成為一道波瀾壯闊的投資風景線。

在世界貨幣財富一百多年的大變局中,國際金融寡頭反手為黃金(1895-1945年),再覆手為紙幣(1971年—1999年),每一輪 都洗劫了世人無數的財富。自新世紀初以來,這一輪美元過度濫印的瘋狂泡沫,已經無以維繫,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信用紙幣系統的崩潰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到 來。這時,國際金融寡頭正醞釀再將美元反手為黃金的大變局(筆者黃金新著將全面透視這一貨幣——紙幣和黃金陰陽相生相剋的歷史進程,即將在7月底8月初正 式上市,請網友關注)。

在美元大崩潰不可逆轉的情況下,一個從根本上能夠減少中國人損失,捍衛自身積累財富的辦法就是,搶在國際金融寡頭大規模拉漲黃金,搶在世 界各國投資者覺醒搶購黃金之前,在他們認識到黃金的財富終極保衛武器,重新認識到黃金貨幣職能之前,國家、金融機構和國民大規模將紙幣泡沫資產轉變為實物 黃金資產。誰行動最快,最果斷,誰的損失將最少,甚至成為贏家。

經過4年多的鍥而不捨的努力,黃金終於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高度重視,中國人這一輪的黃金啟蒙覺醒的速度遠遠快於美國人,歐洲人。這從一個新的角度再次證明,中國人已經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族群——我為有著這樣聰明而果斷的國人而驕傲。

此外,需要提前講明一點的是——在每盎司2000美元的黃金價格以前,覺醒者都不晚! (此意見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作者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上海超級“金民”一擲千萬購50公斤金條

2009年07月11日

來源於:第一財經日報

記者從中國黃金集團上海黃金公司獲悉,近期最大一單實物黃金金條投資在該公司位於上海的店舖內產生,單筆投資金額超過1000萬元,購買黃金50公斤。

據上海黃金公司負責人透露,9日,一名男性投資者在上海黃金交易所一層中國黃金(上海)旗艦店投資50公斤黃金。當天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價格 為每克201元左右,由於該客戶選擇中國黃金推出的“無憂保管”業務,可以按交易所價格每克加5元的優惠售價購買金條,即每克206元,該投資者當天總共 支付了1030萬元。

隨著黃金投資在國內逐漸興起,超級“金民”不斷出現。此前,上海曾出現過單筆斥資416萬元購買20公斤金條的投資者。除了實物金條,許多投資者選擇賬戶金、黃金期貨、黃金現貨延期交易以及銀行推出的黃金掛鉤理財產品等多種黃金理財方式。

中國黃金集團上海黃金公司總經理李清飛認為,黃金作為優質保值資產,越來越得到投資者認可。隨著近期國際金價回落,黃金銷量出現了大幅上升。在中國黃金(上海)旗艦店,銷售最旺的一天,僅投資金條就售出了70多公斤。

中國黃金今年3月在上海率先推出了一項黃金投資創新業務,即“無憂保管”業務。通過這種投資業務銷售的金條,最低售價僅在交易所即時金價上每克加5元。但客戶必須委託上海黃金公司免費保管一年才能提金條,並可獲贈相當於投資金條總量的2.5%的小金條作為回饋。

據介紹,9日在上海出現的“金民”選擇了這項黃金投資“無憂保管”業務,並且現場提走了重達1.25公斤的附贈足金金條。 (新華社)

2009年7月10日

通貨膨脹與黃金價格

通貨膨脹與黃金價格(2009-07-10 14:06:51)
馮亮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97bcf0100e613.html

6月17日,美國勞工部公佈的5月CPI較前月上漲0.1%,較上年同期下降1.3%,為1950年4月以來最大降幅。似乎大家預期的通脹在短期來說還不 是威脅,不過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構成CPI重要組成部分的油價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跌的很厲害,通脹還遠離我們也許只停留在統計學的意義上。要判斷黃金未來的走 勢,判斷通脹水平的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當通脹水平高企的時候,黃金價格都傾向於上漲,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高通脹就促使了黃金自完全 開放自由買賣以來的第一次大牛市。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統計學的數字吧,從1971年至2009年黃金價格與通脹水平的按月計算的相關係數為0.48。在 1978年至1982年的高通脹時代,這個係數為0.76,相當接近1了。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高通脹時代再次來臨的話,黃金很有可能重現上一次的大牛 市,這是有統計學數字來支持的。


黃金價格與通脹預期

數據來源:ERSTE
我們也許現在還不用擔心通脹的問題,那麼在未來通貨膨脹出現的機率有所大呢?下面我們先別撇開通脹,看看美國的債務問題。在二戰剛結束的上個世紀 五十年代,美國的債務達到了創紀錄的GDP的120%,不過經過努力在其後的30年內終於把這個比例下降到30%。但是金融海嘯以後,事情發生了根本性的 變化。為了拯救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美國政府不得不擴大支出,同時也帶來了預算赤字。預計2009年美國的預算赤字將達到了1.84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 GDP的12.9%,是二戰以來最大赤字規模的兩倍。同時美國的公共債務也飆升至2009年預計的13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和聯邦政府稅收分別只有 14萬億美元和2.4萬億美元。

美國歷年債務水平

數據來源:CBO
更為嚴重的是,債務增加的現像不僅僅存在於政府,似乎有向各個領域,層次蔓延的趨勢。比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家庭債務/收入比率約為 65%,但是到了2007年這個比率已經上升到了133%。與不斷攀升的債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急劇下降的儲蓄率。這就說明了美國消費者的不斷上升的支出已 經明顯超過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的承受能力,特別在經濟處於下行通道的時候,預計美國的消費能力仍在進一步下降之中。我們再看看信用卡債務方面,根據一項調 查顯示,每一個美國人平均持有9張不同的信用卡,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要知道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字,如果刨除老人,小孩以及偏遠的農村,如果單算美國城市 成年人的平均數的話應該更為驚人,我想20張應該不為過分,大家可以好好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概念。如今美國總的信用卡債務已經到了8500億美元,而在 1990年這個數字不過才2000億美元而已。平均下來每一個美國家庭的債務為9000美元左右。雖然現在美國的信貸市場還沒出現大的問題,但是在未來的 幾年肯定會對經濟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道理十分簡單,欠了錢總是要還的。從上面一系列的數字反映了一個情況,美國現在債務問題十分嚴重,而且問題遠遠不單 單只存在與政府方面,民間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這對於經濟的複蘇將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美國家庭債務水平

數據來源:www.frbsf.org
下面我們轉到貨幣供應方面來談談,從2008年9月初開始,美聯儲大幅增加基礎貨幣,增幅略低於1萬億美元。美國現在基礎貨幣為原來的10倍,增 幅為過去50年之最;基礎貨幣中的流通貨幣,在貨幣擴張之前占基礎貨幣的95%,其增幅略小於10%;銀行準備金卻幾乎增加了20倍,現在基礎貨幣中的流 通貨幣佔比僅略小於50%;M1的12個月平均增幅為15%左右,其增加速度接近過去半個世紀的最高水平。還有一個問題,從2008年10月9日開始,美 聯儲開始向各銀行支付儲備金利息。當時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低於官方公佈的聯邦基準利率,而美聯儲對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率分別僅低於基準利率 0.1個百分點和0.35個百分點。這樣,各銀行可以很容易地進行美元的國內息差套利:先向美聯儲借錢,然後把借到的錢重新存入儲備金賬目獲取利息。這就 是問題的關鍵,當美聯儲對儲備金支付利息後,儲備金和債券的界限似乎已經開始模糊了。就拿現在的情況來說,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率為 0.25%,09年6月23日,1月期美國國債利率為0.07%,3月期美國國債利率為0.17%,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率比1月期和3月期美國國 債利率還高。也就是說,銀行把錢放在美聯儲比用來投資1月或者3月期美國國債還掙錢。事實上對於銀行來說,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息現在已經成了最好 的短期投資工具。因為就連1月期的國債也可能有違約風險和利率風險,可是法定儲備金和超額儲備金的利息不但利息高,而且真正的零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 基礎貨幣量增加的情況下,美國並沒有出現通脹,美國正是通過為準備金付息的辦法成功地將大量增加的基礎貨幣鎖在了準備金儲備中,而真正釋放出來的流通現金 其實並不多。

美國基礎貨幣

數據來源:Federal Reserve St. Louis

從這上面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美國債務快速上升,已經到史無前例的地步;第二,美國基礎貨幣投放量急速增加,增速創記錄。 也就是說美國現在正希望通過擴大貨幣供給來刺激經濟,而且不惜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但是這樣做能否湊效呢?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的判斷不外有兩個,第一,經濟 如期復蘇,經濟活動增加必將導致資金需求增加。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美國的增加基礎貨幣大部分被鎖在準備金儲備裡面,一旦經濟復甦,資金需求增大,這 部分的基礎貨幣必將流入流通領域,造成短期資金氾濫,而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沒有適當的退出機制,必將導致銀根的過分寬鬆,造成通脹水平的高企。但是也有一 個種可能就是美國經濟復甦非常強勁,以至於對於資金的需求能夠完全吸收這些增加的基礎貨幣。另外,美聯儲也能恰如其分回收基礎貨幣。不過,筆者認為這種可 能性非常小,一是因為美國現在的債務結構與水平,能儘早復甦就已經是萬幸了,至於強勁似乎有點強人所難。還有就是美聯儲為準備金付息相當於建了一座大壩, 一旦開閘,基礎貨幣流入流通領域的勢頭將非常猛,美聯儲要恰如其分地回收又不影響經濟復甦,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是場景一,經濟復甦,通脹水平高 企。

還有一中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經濟遲遲不能複蘇。隨著金融海嘯的進程,全球的金融系統也出現了穩定的跡象,股市反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市場的避險 情緒明顯減弱。而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因為避險情緒帶動的對美元的需求正在減退。如果美國經濟狀況不見好轉,勢必造成產值大幅下滑,失業率劇增,這也將進 一步減少貨幣需求。貨幣需求減少,再加上貨幣供應量急速增長,這無疑將造成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的壓力。然後利率上升本身還會進一步減少貨幣需求,反過來再 增加通脹的壓力。這就出現一種惡性循環,其後果就是滯漲。其實這種政策不單是美國政府正在採用,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各國政府都在採取類似的舉措,在過去一年 左右的時間內各國都為了拯救經濟不斷地擴大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推高股市、樓市,拉低匯率。但是貨幣供應量的擴大也伴隨 著債務擴大,最終政府為了解決債務問題,只能是利率升高,大規模增加稅收。這一種場景就是滯漲,既是最壞的結果,也是最可能出現的結果。

在本文的伊始,我們就分析過通脹水平與黃金走勢的關係,也知道通脹水平與黃金價格有著近似的正性相關關係。特別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黃金的第一次 大牛市時期,黃金價格從35美元/盎司漲到850美元/盎司,共翻了24倍,這個時期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滯漲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預期將到來的通脹或者 滯脹時代,也必然是黃金的黃金時代。所以,我的結論是投資黃金以應對未來的經濟環境是非常有必要,也是有利可圖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解決了要不要投資黃金的問題,那麼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應該什麼時候投資黃金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歸結到了下面這個問題,現 在的黃金價格高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美國勞工部的網站有一個CPI通脹計算器,通過這個計算器我們可以得出任何兩個時間點按照 CPI換算出來的對等價格。那麼1980年黃金價格的頂峰850美元換算成今天的價格,結果可能嚇你一跳,2200美元。也就是說當時的850美元相當於 今天的2200美元,

黃金真實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Bloomberg
上圖是從1980年後經過CPI調整的黃金真實價格走勢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在的真實黃金價格要比1980年黃金價格達到登峰造極的850 美元時要低很多,現在黃金價格重要阻力關口1000美元,其真實價格還不到400美元。還有一個數字,當時美國每個家庭的年收入為17000美元,而 2009年17000美元一年在美國已經是貧困線以下了。無論是從黃金的真實價格還是現在家庭的購買力來說,現在的黃金價格確實非常便宜,而不是很多人認 為的很貴。至於現在該不該買黃金,我想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2009年7月9日

900美元:黃金又臨難得建倉機遇

900美元:黃金又臨難得建倉機遇
張庭賓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
2009-07-09

現在是黃金王者再次發出支持信號的時候了。

昨日國際黃金價格一度跌到905美元,如今在914美元附近徘徊。應該明確地指出:國際黃金價格又進入了難得的建倉機遇期,在此價格上下,已經值得繼續增倉,前期聽從本人建議在970美元上下離場觀望者,可以再次進入建倉,如果此後價格繼續下探,可繼續加倉。

投資提醒,如果是購買實物黃金,基本無風險,實物黃金配置可佔流動性資產的10-20%。不建議購買紙黃金。如果嘗試黃金期貨者,可購買多單,保證金應不低於25%。黃金期貨的配置不宜高於總流動性資產的10%,長期持有,如保證金不足應及時補入資金。

紙黃金的本質不是購買黃金,而是購買美元,這會壓抑黃金。此外,國內紙黃金的交易中介點差很高,紙黃金的交易便利性容易放大投資者的貪婪和恐懼,讓投資者在市場的反復振盪中成本被耗光或者被洗光出局。

僅代表個人觀點,此意見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張庭賓之重磅黃金新書已經進入出版倒計時,預計8月1日全國同步上市,請網友留意。


昔日相關分析回顧:

2009年4月9日

900美元以下:黃金再次進入建倉區間

最近一些網友追問筆者對黃金市場的看法。我談四點意見:一.對未來黃金大牛市的看法沒有改變,從中長期來看,黃金價格的真正主漲期尚 沒有來到;二,筆者在2009年2月18日,黃金價格上漲到970美元的時候,提醒投資者黃金短期的回調風險(見附文),今日,黃金價格回調到880美元 左右。個人認為,金價回調到900美元以下,又再次進入了中長期難得的建倉窗口期,可適當建倉,以購買實物黃金為主;三,1000美元對黃金價格是個關鍵 分水嶺,可能會出現多空反复爭奪價格大幅跌宕的狀況,投資者對這一風險要有所警惕;四,對最近網上署名“劉軍洛”的“黃金將退出歷史舞台”觀點不敢苟同, 該文也不似他的風格,邏輯論證的說服力並不足夠。當然作為一家之言,也可以成為投資者的一種參考意見。 (此意見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



2009年2月18日

1000美元大關前:小心黃金短期回調

自2008年11月24日以來,黃金價格已經上漲了(以11月24日開盤價801.45、盎司,截止撰寫此稿時2009年2月 18日的970.25)了21.09%。這是市場對那些堅信擁有黃金般未來者的最好獎賞,同時也給了那些惡意詆毀黃金者最好的懲罰。

這些經過了市場劇烈振盪考驗的人,當黃金價格從1033美元被慘烈打壓到682美元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放棄自己對黃金的信念,那 就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判斷原因,而更接近於一種堅守價值觀的力量,那是一種堅信“公正誠實”經濟倫理的力量——這使我們得以成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我願意以 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幫助你們。

但是,永遠不能忘記的是,市場是無情的,它自有自己的規則,市場不相信眼淚,市場本身就是獵場,市場就是角斗場。其中的一個原則是,當你因為堅守價值觀而賺了錢時,你賺的越多,你應該越冷靜,你應該越小心,而不是更加貪婪。

現在,當黃金價格達到970美元——這個價格已經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時候,暫時離場,冷眼旁觀,不是一個壞的選擇,儘管這樣可能錯失一 點漲幅,但是,離的遠一點,可以讓我們冷靜地審視自己——我們的內心是否充滿了貪婪,而不是因為理智告訴我們應當捍衛被低估的價值。

黃金在很短的時間裡已經漲的太多太快了,美元不可能敗退的這麼快的,它對黃金的反擊隨時都會發生,特別是在980-1000美元關口,我很難想像它會直接放棄抵抗或反擊。

做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先要學會獲利回吐。然後等待,等待黃金王者再次需要支持的時候,堅定地站在它的周圍。

下一場技術革命

下一場技術革命

本文見《財經》雜誌2009年第14期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6日

在“永遠在線”的世界,互聯網將減少而不是增加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但是,大家可能都能從中得到滿足

謝國忠/文

又 一場信息革命正在展開。也許在兩到三年內,我們獲得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將發生根本改變,這將給IT行業乃至廣義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目前,個人電腦仍然佔信 息存儲和處理的主導地位,而在“新世界”裡,數據處理和存儲可能都會被整合到網絡上。新的移動技術將允許用戶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在線”,所有的知識都可於 瞬間獲得。移動電話技術的發展,正在使這個“永遠在線”的世界成為可能。

“永遠在線”

關於上面描述的那個新世界 即將到來的猜測,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只是對未來的種種猜想中的一種。在最近一次訪問台灣時,我參觀了幾個主要的IT公司,認識到那個描述中的世界 正在以怎樣的高速轉變為現實,也意識到了這種變化又是怎樣影響到了台灣的IT企業。其中,最主要的影響是,個人電腦將失去其在IT領域的重要地位。由於在 與個人電腦相關的製造行業上投放了重資,因此,這一變革對東亞經濟體有著深遠的影響。

過去20年,台灣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三 個因素:(1)中國大陸的對外開放政策給製造商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2)由於美國大型零售商的崛起,使製造業外包逐漸成為趨勢,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 市場,以及(3)迅速崛起的個人電腦產業,為高科技公司提供了快速成長的空間。

台灣之所以能夠充分受益於以上條件,除了具備出色的工廠管理經驗,還因其同中國大陸及美國有著緊密的聯繫。特別是,台灣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個人電腦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組件、組裝,還是品牌,台灣個人電腦產業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行業在台灣已經屬於夕陽產業了。

在 新的模式中,消費電子產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連接與互動。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電腦只是眾多此類設備之一。與其他產品相比,電腦有兩大缺陷。首先,微軟和英 特爾對於個人電腦的靈魂部分——也是其專利產品——要價頗高。所謂的“Wintel標準”,原本旨在增加下游產業的競爭程度,理應導致個人電腦價格下降, 銷量增加。但是,Wintel聯盟壟斷定價限制了個人電腦的價格。此外,個人電腦原本被設計為一個“自我承載裝置”,它所裝載的那些昂貴的功能,在基於網 絡的世界裡並無多大價值。總之,在網遍世界的今天,個人電腦已不再顯得那麼物有所值了。

個人電腦產業已經經歷過了市場的演變。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產業正在經歷可怕的大出血。當DRAM芯片市場需求強勁的時候,許多工廠紛紛上馬, 在東亞更是如此。現在看來,其中大多數無法生存。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告訴我,在台灣,只有三個企業能夠存活下去。在過去十年裡,筆記本電腦產業取得了快速的 增長,這也似乎注定了這一行業將停滯發展甚至萎縮,而邊際利潤也將縮小到最微薄的水平。

台灣正經歷著一場痛苦的經濟衰退。其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減少了1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全球經濟衰退引起的貿易崩潰。正如個人電腦產業正在經 歷結構性轉變,台灣島內也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在全球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這一結構調整拖緩了台灣復甦的腳步。此外,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趨於飽和,這 將極大地壓縮大多數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灣廠商的利潤率。據我所知,智能手機製造行業中,只有有限幾個台資廠商能夠盈利。由於缺乏與3G和4G標準有關的知 識產權,連這些廠商的利潤前景也不那麼光明。

台灣經濟很可能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結構性問題將阻礙其出口。在內地設廠的出口廠商的利潤將進一步縮小。儘管有些台商由於中國大陸的旺盛需求而大 獲成功,但是,這些廠商規模還是太小,不能單獨支撐台灣經濟。台灣的家庭財富水平仍然很高,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能夠維持原來的消費水平。但是,在過去的 十年裡,台灣並沒有取得真正的發展。一直維持著人均1.5萬美元的生活水平。看來,在下一個十年中,台灣的生活水平很難有太大改變。

其他一些因素也將限制中國大陸的出口反彈。大多數台資工廠設在中國大陸。許多當地企業不是這些台資工廠的供應商,就是和他們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 手。中國大陸一半左右的出口是與IT相關的產品。由於中國大陸是“世界的工廠”,其生產的硬件或者是軟件,以及所提供的服務具有的相對價值,對於中國大陸 來說至為重要。現在看來,硬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許多仍然被標榜為“高科技”的產品正在商品化,並且不再增長。目前,中國大陸的政策仍在大力促進這些 行業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已經為此一擲數十億美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筆錢可以帶給這些夕陽產業的好處十分有限。

勝者為王

華為和中興通訊等網絡承建商,可以說是這次革命中的勝者。移動連接是促成“新世界”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未來的幾年中,對網絡設備的需求將十分強勁。網絡運營商需要花費巨資升級其網絡,才能在爭取消費者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這個“新世界”裡,軟件公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賺頭。這是因為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與網絡加以連接,消費者大可在線臨時租用軟件,而不需 要去購買軟件再將其安裝在固定的個人或公司電腦中。這將大大提高軟件生產商之間的競爭,因為它減少了軟件廠商通過“鎖定效應”獲得的市場影響力。當軟件費 用不再成為固定成本,用戶就有了更多的動力在各種軟件中挑來挑去。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迄今為止,軟件生產仍具有較高的利潤率。但是,在正在崛起的“新世界 ”裡,軟件生產商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利潤下降到了所有行業的平均水平。

舉個例子。微軟和甲骨文,在股票市場引導著大規模資本運作。但是,他們根本不是最具創新性或最優質的公司。消費者通常對他們的產品抱怨多多。儘管如此,他 們還是賺取到了高額利潤。原因在於,消費者在這些公司生產的產品上,投入了巨大的固定成本,並且幾乎沒有任何要更換產品的想法。不過,在“新世界”裡,消 費者可能會對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產生質疑。我猜想,在未來五年中,這些公司的市值將會大幅下降。

從理論上來說,最大的贏家應該是網絡供應商,如移動電話運營商。他們有最好的機會來控制用戶。但是,他們以後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以前,服務供應商 通過價格歧視,篩選高價值客戶,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利潤。例如,儘管中國移動電話運營商擁有大量客戶,但只有那部分數量相對較少的商務客戶,為其創造了大部 分利潤。但是,當語音、視頻和文字等服務融為一體後,通過價格歧視來篩選優質客戶就不再可能。服務供應商能得到的,僅僅是從客戶那裡收到的網絡租賃費罷 了。

按理說,內容提供商也應該成為網絡世界的大贏家,因為他們擁有更大的市場,以及相對較少的銷售成本。但在這個“永遠在線”的世界裡,他們已經損失 了很多,而且很可能會失去更多。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內容提供商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做營銷。技術公司,如穀歌,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們通過在搜 索服務中為其客戶提供“內容定位”而獲得大筆廣告收入。事實上,內容提供商已經開始潰敗。世界各地的報業公司都在苦苦掙扎。

在可預見的將來,紙質的雜誌和書籍也會消失。電子報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完全能夠跟紙質報紙的效果相媲美。但紙製的雜誌和書籍轉變為電子出版物 可不那麼容易。書籍和雜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固定的印刷成本是很高的。它們能夠在信息傳播時產生規模經濟。而電子報幾乎可以達到零成本信息傳輸。至於“信 息集中必然會產生巨大固定成本”的說詞根本就站不住腳。將來,人們不再需要從報紙、雜誌和圖書出版商那些有固定成本的商家那裡獲得信息了。

當然,上面所說的一切都在意味著,未來對於紙質文件的需求終會一朝崩潰。這樣看來,在這個領域,任何投資都不是那麼明智。

廢舊立新

另一個受到這場革命影響的是醫療保健行業。每年,醫療產生的費用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其影響很難評估。其規模和評估其效用的困難,反映了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達國家授予患者合法權利,可以對醫療保健機構的治療提出事後起訴,由此來保護患者權益。不過,這一做法反過來又導致醫療機 構過度治療,為的是避免不良的法律後果。

“永遠在線”的世界將大大降低病人和醫生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能夠立刻了解專業醫護人員的治療意見及處方。這也使得市場雙方都變得更有效率。患者不再需要對醫生此前的行為提出起訴,同時減少了醫保費用和治療總量。

知識世界平面化的趨勢,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人類社會是由掌控信息、並有能力處理這些信息的精英階層控制的。收集、放大信息,處理和 傳播信息都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精英的存在反映了信息處理也需要有規模經濟,這給了那些恰巧掌握這些信息的人以優勢和特權。這種優勢往往會世襲,並導致形 成永久的統治階級。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獲取信息所需成本的下降,已經導致社會劇烈變化。最終信息成本接近於零,將加速這個趨勢的到來。

“熊彼特創造性毀滅”(Schumpeterian creative destructio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信息革命是怎樣摧毀企業的。新技術總是在產業落伍的時候顯示出重要作用。雖然整體來講技術提高了效率, 但因為產業失敗造成的失業,可能使經濟疲軟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然而,讓各國政府停止採用新技術將是錯誤的。失業工人可以靠賺取加班費找到新生計。對那些從 事過時產業的企業主來說,新技術將是十足的災難。因為他們的股本可能只值廢品價了。

舊的企業被摧毀,新的問題將會出現。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工具,它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當人有足夠的食物和舒適的住所的時候,所有其他活動都變成了娛 樂活動,或賺取金錢以購買娛樂活動。最便宜的娛樂活動就是大家互相取樂。這很有可能發生。 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都是供人們自娛自樂或娛樂他人的平台。我們可以努力工作,賺取足夠的錢購買奔馳車。駕駛它將給人以 特定的滿足感。或者,我們可以花時間在網絡上免費找樂子。因此,也許真沒有必要努力工作了。我懷疑,在“永遠在線”的世界,互聯網將減少而不是增加傳統意 義上生產力。但是,大家可能都能從中得到滿足。 ■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2009年7月7日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2009-07-06

現在曹仁超—投資者日記以改為[投資者筆記]並以每週一更新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2009-07-06
向鄰居行乞


7 月5日,周日。道指由今年3月6日6469點上升到6月11日8877點,係1998年以來升幅最大嘅一季,結束咗連續六季回落,亦即1970年以來最長 嘅回落期。奧巴馬上台後,股市由今年3月至6月足足上升37%,理由係政府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由資金推動股市上升;反之,經濟上美國正式進入低利 率、低通脹率、低GDP增長率而同時出現高失業率嘅時代。

火車出軌慢動作版

正 當分析界認為環球經濟衰退已度過最低潮之時,上周歐洲央行突然宣布注資4420億歐羅入金融市場,相等於聯儲局過去十八個月總注資額50%;睇嚟歐洲經濟 情況亦令人擔心。環球經濟衰退會否進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嘅局面?!舊年已有專家認為呢次衰退係「火車出軌慢動作版」,理由係減債速度永遠較增加負債速度 慢。

至於美國製造業情況,根據ISM最新報道已連續回落十九個月,至今未見復蘇,存貨已跌至二十七年低點,以及連續第三十八個月減少,仍 未見重建存貨量出現。申請樓按貸款者亦跌至七個月內低點(或較去年同期減少30%),係去年11月21日以來最低。畢非德認為美國政府需要第二個刺激經濟 方案。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 Robert Shiller 認為,最近出現嘅所謂「綠芽」現象,如不再灌溉,好快就會壞死。奧巴馬年初要求國會通過刺激經濟方案時話,如果方案不獲通過嘅話,美國失業率响今年年底將 超過8%。雖然上述方案獲通過,但今年6月美國失業率已達9.5%。單單4月份美國已有超過八千間中小企業申請第十一章。美國人嘅儲蓄率已由去年3月嘅 0.2%上升到今年5月嘅7%,造成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又何來就業機會?美國6月份又再增加四十六萬七千人失業,依家失業人口已達一千四百七十萬人。

過去被譽為全球最佳中央銀行行長嘅格蛇,自去年起卻成為主要捱批對象。市場認為格蛇過去所採用嘅低利率政策,係引來信貸泡沫造成呢次金融危機嘅元兇;反之,貝南奇則被視為挽救呢次金融危機嘅英雄。真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今年標普五百企業純利估計較去年減少34%,估計明年才回升21%(但仍未收復今年下跌嘅幅度);加上道指已由3月6日起回升,更令下半年美股前路艱辛難行,難有大作為。

Doug Casey 認為,美股自2000年起已進入二十年熊市,情況同1990年日本接近。至今仍未搞清楚2007年10月開始嘅金融危機將帶領我地去邊度以及如何結束,一 切睇各國政府點做去決定。今天美國經濟仍十分脆弱,每月約有六十萬人失去職位;美國實質工資自去年8月起一直回落,消費時強時弱;樓價過去十三個月都在回 落,跌幅達16%,估計有機會再跌多10%。加州已有32%業主陷入負資產困局,因銀行仍極度唔願貸出款項。

以超級大熊市角度睇,美股熊 市由1966年開始、1982年結束。至於超級大牛市則由1982年開始、2000年結束。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上升期應係周期性牛市 (Cyclical bull market),即喺綿綿不絕嘅超級大熊市中其中一段比較似樣嘅大升市(因2007年10月P/E仍較2000年3月低)。如何响連綿不絕嘅超級大熊市中 捕捉呢類周期性牛市或大反彈,例如恒指由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美股則由2009年3月至6月)?便十分考功夫也。

全球貨運量下半年續降

何 謂趨勢投資法?此法十分強調趨勢(Trend),常用移動平均數組合去分析大方向、阻力區及支持區;加上數據分析及客觀形勢分析,係結合走勢與基礎分析嘅 分析股市方法,十分強調你必須認識你所持有嘅股份及所從事嘅行業,唔相信謠言,以及經常保持流動性等。睇嚟長達三十年嘅全球化大趨勢到2007年年底已結 束,理由係由1981年起嘅油價回落期,加上貨櫃化、電腦普及化、資訊全球化推動下,令貨物從上海運到芝加哥嘅成本十分便宜;但到2008年油價一度升上 147美元,令貨櫃運輸成本較往年上升三倍,令整個全球化大趨勢結束。2009年首季全球貨運量減少20%(同期中國仍大量入口原材料),估計全球貨運量 下半年將進一步下降。

1970年代開始,全球愈來愈多女性响婚後出外工作,令家庭收入變成兩個,加上生育率急跌,由1970年代前嘅每個 家庭有四個孩子減少至兩個(依家唔少更只有一個)。家庭收入上升,育兒支出反而減少(因子女數目下降),令消費由1960年代佔美國GDP 62%上升到2007年佔72%,而儲蓄率喺2008年則跌至0.2%。不過,上述兩大趨勢亦喺2008年結束。

2008年全球擁有百萬美元家財嘅人數減少14.9%,下降至八百六十萬人;財富減少19.5%,至三十三萬八千億美元。跌幅最細係德國,只減少2.7%;其次係巴西,減少8.7%;跌幅最大係香港,減少61.3%;其次係印度,減少31.6%。

2008年港股係重災區,唔少港人因而變成older, wiser but poorer。

次按危機出現嘅理由係因為過去多年來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監管不足,加上人民過度消費,造成大量未償還負債出現呆壞賬。上述唔係bailout或刺激方案可以解決嘅問題。社會上中產階級嘅財富主要來自就業(薪金收入)及財富升值(主要係住宅物業升值),依家呢兩方面皆不利。

根 據湯森路透報道,今年上半年亞太區財團總貸款金額只有620億美元,較2008年同期減少53.6%;平均每單貸款2.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4.2%;完成單數共二百一十一單,減少51.6%,其中46%涉及再貸款(refinance)。香港上述貸款佔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32.3%,共十九單。可以講整個亞太區借貸市場都在萎縮中。

1929至1932年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1933年羅斯福上台後提出「新 經濟方案」(即凱恩斯理論),才令經濟出現低增長;但到1937年及1938年又再次出現衰退,直到歐洲局勢不穩,資金大量流入美國,美國經濟才繁榮起 來,前後達十年。至於日本,由1990年起陷入經濟停滯期,至今仍然未擺脫。

過去二十年日本所經歷過嘅「失落世代」,到底係美國未來經濟 嘅前車可鑑(即一切刺激方案最終不敵經濟周期),抑或只係日本單獨事件?今天由華盛頓到北京,政府們都在處理由危機所引發嘅症狀而非成因,透過減息及注資 令病徵消失,但病源卻沒有根治,過咗冇耐又舊病復發。上述亦係過去二十年日本政府所犯嘅毛病。大摩亞洲區主席羅奇認為,香港經濟同樣面對W形衰退,甚至中 國亦有此威脅,擔心近期A股上升只係「牛面熊身」。2008年美國貨幣以年率14%速度上升,但CPI增長率响過去六十天卻接近負數。美國政府發現製造通 脹率同控制通脹率同樣困難。有人話貨幣如水,有唔同形態;有時係冰、有時係液體、有時係氣體。當經濟處於正常情況時,貨幣便有如流水;當經濟進入冷卻期, 新增貨幣立即變成冰,失去流動性;當經濟過熱時,新增貨幣又可立即變成水蒸氣,一增加便立即爆煲!今年貨幣流速(Velocity of money)面對經濟冷卻期,雖然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可惜大部分新增貨幣一出街便結成冰,無法再流動。2008/09年度美國政府財赤高達1.8萬億 美元,相當於美國GDP 13%!

油價已達偏高水平

九 十年代日本,十年中有九年生產價格指數(PPI)係下跌嘅。今天全球已有十四個國家CPI呈負增長,包括愛爾蘭係負4.7%,甚至美國亦出現CPI負 1.3%(為近五十九年內最大跌幅)。供應過剩引發通縮,何況美國GDP 72%來自消費。今天美國消費者已筋疲力盡,我老曹唔相信美國經濟可以喺2010年前復蘇,反而擔心美國陷入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模式機會甚大。每當政府注 資,股市便上升;一旦政府停止注資,股市又再回落。今年上半年美國M(上述數字係估計而非正式公布,因政府已停止公布M數字)增長率估計只有 6%,2008年初M增長率仍高達17%。美國家庭去年共失去11.1萬億美元財富,其中22%家庭已進入負資產狀態。以香港過去經驗,一旦陷入負資產困 局,消費便大減。以過去十二個月美國大企業純利計算,標普五百P/E已達十四點五倍(過去二十五年平均P/E為十五倍),即美股現水平已唔算偏低矣。道指 由今年3月至今已升值12萬億美元,能否抵銷去年美國家庭响財富上嘅11.1萬億美元損失,而令美國人重新增加消費?

今年7月3日止內地 A 股市值已超過3萬億美元(去年年底1.8萬億美元),MSCI新興市場指數今年上半年升35%(同期世界指數只升2.9);二十二個新興市場股票市值 8.5萬億美元(去年年底5.1萬億美元)。全球資金皆流向新興市場,尤其係中國。中國股票市場2003年年底市值5000億美元,至今已上升五倍,由此 可見被睇好嘅程度。至今為止,內地A股係少數大升嘅股市之一,主因係2008年11月中央政府拋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令銀行向企業貸款增長率高 達30%(同期企業獲利減少35%)。下半年A股又點?

去年11月至今响中國政府大力刺激經濟方案下(主要透過投資去刺激),令全球油價 由 34美元一桶升上72美元,相信已經偏高,因為一桶油可產生五百八十萬熱量單位,如用天然氣只需十七分一代價(過去平均數係九比一),因天然氣運送困難, 形成售價偏低,但家吓油價同氣價相差已太大。內地企業純利喺今年上半年大跌,响咁情況下,滬深A股下半年面對調整壓力十分大。過去八個月中國FDI大減, 情況係1997-98年以來最差。

過去三十年「中國生產、美國消費」嘅搭配,依家亦到咗結束期。過去美國人嘅消費變成中國政府嘅外滙,透 過購買美國債券回流美國,壓低咗美元利率,造成美國地產及股市水漲船高。未來美國消費估計由依家佔GDP 72%回落到1980年前水平,即65%。美國人消費唔再大量變成中國政府嘅外滙再回流美國買美債,令美元利率進入上升周期,美國物業及股市亦將進入反覆 回落期。2008年由於美國信貸市場急劇收縮,引發流動性黑洞,令美國股樓皆急跌。今年3月美國政府透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及更改銀行會計守則去粉飾賬目, 令股市出現技術反彈,呢類反彈到底可維持幾耐?歷史證明,「資產負債表衰退」通常係長久嘅,未來復蘇過程也係緩慢無力。美國人儲蓄率由2007年嘅負 1.7%到2008年3.6%,依家係5.7%,估計好快升會到7-10%,並保持喺呢個水平兩到三年之久,到時美國人嘅負債比率才可下降至安全水平。由 此估計,美國不景氣至少持續多兩、三年才能出現復蘇。响咁形勢下,中國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難以快速提高,响全球貿易量大幅下滑壓力下,亦無法快速回升。至 於透過優化出口模式,單靠技術提升、品牌拓展、市場擴大等去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需增加投資,短期內難取得較大成效。

保護主義向全球蔓延

中國發改委日前宣布中國停止進一步儲存非鐵金屬。响過去一季,中國增存二十三萬五千噸銅、五十九萬噸鋁、十五萬九千噸鋅及五千噸鈦,理由係今年上半年金屬價已大幅回升。

過 去因資源價格、貨幣幣值大幅升降導致中國消費增長率受抑制,扭曲內需結構,令國民儲蓄率過高及投資消費關係失衡。2009年起中國經濟將由過去嘅高儲蓄 率、低消費率,走向未來低儲蓄率、高消費率之路;除咗文化傳統習性外,國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社會保障不足等都非短期內可解決嘅問題。1992年中國政府及 企業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別佔GDP 19%和13.4%,居民佔67.9%;2005年分別為20.5%、20%及59.4%,即過去幾十年企業收入升幅最大,政府保持穩定,居民收入比重卻 在下降,尤其係非熟練工人收入因勞動力供應充足而升幅唔大,只有高收入群因收入主要依靠資本及高質素人力資源,收益大幅上升,造成社會收入兩極化。低收入 居民消費佔收入比重較高,係造成中國近年低消費率嘅理由。今時今日,如再提升勞工成本,令企業成本負擔過重,將進一步減少中國出口量。由政府推行社會保障 制度,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補貼,响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環境下,亦係另一項壓力。換言之,擴大內需去抵銷出口下降,非一朝一夕可見功 效。

世界銀行公布,由2008年10月至今,共錄得八十九宗保護主義新限制,其中二十三宗發生於今年4月G20峰會之後;WTO所錄得數 字更大,證明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向鄰居行乞」行為已開始。保護主義繼金融海嘯後正向全球蔓延,估計可令今年全球貿易量下降15%,為1982年以來首次 下降。情況有如1930年當美國宣布向九百多項入口產品加稅25%至50%後,1931年法國政府宣布對所有入口產品平均加稅38%、德國宣布加 41%;英國响1931年宣布英鎊貶值30%。

2008年11月俄羅斯向鋼鐵產品入口加稅15-20%、汽車入口稅加 30%、貨車及巴士入口稅加25%;今年4月印度向鋼鐵產品入口宣布加稅5%、大豆加稅20%及禁止中國玩具入口;阿根廷及巴西宣布向酒類、皮革、農產 品、橡膠及紡織品加稅5-20%。保護主義除咗利用關稅外,另一方法就係將貨幣貶值,或利用環保作為理由,禁止別國產品入口,甚至限制資金流入或流出,咁 做最終會令全球GDP陷入低增長甚至負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星級酒店平均出租率只有62.5%,較去年同期下降5%。最麻煩係五星級酒 店,以北京五十多家五星級酒店為例,真正有盈利者也不過五、六家。去年起全國各大城市高檔酒店入住價格持續下跌,至今尚未見底。世界旅行及旅遊理事會總裁 鮑姆加頓估計,世界旅遊業衰退期將持續至2010年。大多數旅行者選擇喺本國旅遊,使長期以入境旅遊高端遊客為主要收入體系嘅五星級酒店受到前所未有嘅打 擊。依家中國境內旅遊佔全國旅遊總量92%,每位旅遊者平均消費500元人民幣,大部分住唔起高檔酒店。高檔酒店以服務小眾市場(入境旅客)為主,但中國 家吓在建或改建中嘅五星級酒店多達一千七百餘家,唔少由政府投資嘅酒店並唔完全以盈利為導向,通過財政補貼去運轉,目的係帶旺該地區商業;亦有D係地產商 嘅投資,並非真心真意做酒店,而係透過投資酒店向地方政府獲得免稅優惠去發展房地產生意,部分更係炒地皮為目的嘅短線投機者。上述種種因素造成中國高檔酒 店長期處於供過於求水平。

香港年輕人進入Generation R

我 老曹一方面在預計通縮,另一方面卻在推介黃金,係咪好矛盾者?唔少人應該仲記得七十年代响惡性通脹影響下金價狂升期,卻唔知道响通縮環境下金價亦可上升 (例如整個三十年代)。去年10月23日至今年2月20日,金價大升50%後才出現獲利回吐,相信消化完成,另一次上升可期。美國有四十六個州以6月30 日為年結日。2008/09年度其中十個州面對財政危機,最嚴重係加州同阿利桑那州,前者短缺240億美元,相等於該州總收入26%;後者短缺30億美 元,相等於該州總收入30%。聯邦政府點樣應付上述危機?會否又再印銀紙?家吓美滙指數响低位仍有支持,冇咩太大問題,但係咪依家購入小量黃金嘅時候?甚 至有人認為白銀更吸引。估計2008/09年度(9月結)美國聯邦政府財赤高達2萬億美元,上述數字有幾多來自稅收、有幾多來自發債、有幾多來自印銀紙?

上 周日本年輕人聚集响公園內,手持橫額抗議就業率下降及缺乏升職機會。196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滯脹期,美國年輕人以反越戰為名,亦曾出現全國性浪潮。今天 香港 MILK 雜誌(反映年輕人)亦抗議我老曹呢一代炒貴晒D樓同股票,同時唔肯退休,阻礙佢地就業同升職嘅機會。可以講,今天年輕一代對我地戰後嬰兒潮一代嘅不滿,在 全球已隨處可見,例如日本股市已回落二十年,香港樓價1997年至今十二年只出現V形反彈。香港年輕一代前途係點?1980年代香港面對製造業職位流失, 從事工業者過去三十年所受打擊十分沉重。2007年10月香港面對金融危機,會否一如1990年代日本,年輕人進入Generation R(衰退一代)?繼金融業之後,香港仲可以發展咩嘢?知識產權?唔好自欺欺人啦。我老曹擔心香港年輕人亦已進入迷失一代矣!

未經考驗的美國經濟領導班子

廖子光:未經考驗的美國經濟領導班子視野
2008-9-24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809/51944.html


目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領導班子中最主要職位已全部由一些未經考驗的委任者擔任,他們在政府高層管理方面的經驗不多,其政策偏好也未得到驗證。首 先是本·伯南克(Ben S.Bernanke),他於今年2月接替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學術專家,但市場經驗不多。到目前為止,新主席每次發表公開聲明並 決心保持價格穩定(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技術性委婉語),市場都出現股價波動,顯示對他信心不足。愛德華·拉吉爾(Edward P.Lazear)接替伯南克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是一位著名的勞工經濟學家,曾發表過的論文有“皮特原則:衰落理論”,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什麼 是“皮特原則”,它是指一個機構人員的晉升通常會正常進行下去,直到出現不稱職的人為止。然後是羅伯·波特曼(RobPortman),他接替喬什·波爾 頓(Josh Bolton)擔任總統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他曾是俄亥俄州的聯邦眾議員和美國貿易代表,而波爾頓已於今年4月擔任總統辦公室主任。有人說,是波爾頓在 幕後說服其高盛公司的同事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接替約翰·斯諾(JohnW Snow)出任財長一職。

按照“積極響應政治中心”(Center of Responsive Politics,一民間非政府組織)的說法,波爾頓原本來到白宮擔任布什總統的辦公室副主任,主要負責處理國內政策。但布什政府對具有獨立思維的國家經 濟顧問拉里·林賽(Larry Lindsay)不滿意,波爾頓向總統提出一些供參考的經濟議題,並逐漸掌控經濟決策。作為白宮辦公室主任,波爾頓是布什減稅計劃的主要策劃人。此外,在 聘請其另一高盛公司同事斯蒂芬·弗雷德曼(Stephen Friedman)出任總統經濟政策顧問及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一事上,波也發揮了重要影響力。

在高盛公司,弗雷德曼是公司購併方面的一位令人敬畏的戰略家。 1990年至1992年期間,他曾與克林頓政府的財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共同擔任公司董事,並在92年至94年魯賓赴華盛頓任職期間獨自擔任董事。 1994年,他離開高盛公司擔任馬池和麥克萊曼資本公司(March&Mc Lennan Capital)的高級負責人,這是一家負責投資和保險的公司,其母公司當時正面臨一項關於操縱競標和價格的政府指控,後來該案獲庭外解決。

許多人感到不解的是,高盛公司是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投資界大腕,亨利·鮑爾森此時竟會離職去擔任支持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的“跛腳”布什政府的財 長。這令人想起當年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拒絕卡特總統邀請他加入政府的故事。那時,卡特政府士氣低落,民眾普遍對政府不滿,總統權力日益下滑,卡特被迫於1979年強行 要求全體內閣辭職,此事發生在他入主白宮的第三年,最後他只乾了一任四年。在戴維營進行10天孤獨、痛苦的反省後,他回到白宮發表了題為“心靈和信心危機 ”的講話,令人不安。當時,美國很不平靜,油價達每加侖1.25美元,金價漲至每盎司300美元。當時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是順差,並持續了14年之久。今 天,油價已漲到每加侖3美元,金價超過每盎司700美元,美對華貿易赤字達到創紀錄的每年2000億美元以上,並仍在攀升。而此時,布什總統卻在對美國民 眾說,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仍很好。這令人不禁要問,他這次為什麼不大規模改組內閣?

作為總統經濟班子中的最高內閣崗位,財政部長在布什執政的6年裡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率。這並不是因為高層缺乏才智,無論是美國鋁公司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總裁保羅·奧尼爾(PaulH.O'Neill),還是CSX運輸網絡公司的總裁約翰·斯諾(JohnW.Snow),他們都是私營行業 的成功領導人,但在本行業的豐富經驗也許並不足以使他們應付作為世界最強經濟霸權的財長所面臨的複雜挑戰,也無法使他們能在忠誠至上的布什政府的政治叢林 中生存。

他們倆人在擔任內閣成員時日子都不好過,被白宮的內圈人士排擠而靠邊站是家常便飯。那些人拼命保護自己的行政特權,制定的錯誤經濟政策大多受新保 守主義理念所驅使,面對不斷發展的全球經濟環境,他們只從眼前的國內政治角度出發,而不考慮長期、穩定、合理的應對措施。內閣官員是官僚體系中政治任命的 領導,而行政權力往往視官僚體係是妨礙自己的敵人,但其實正是官僚體系才能保證那些全國性政策得到穩定和持續地落實,並超越黨派政治。舉例而言,一名強勢 白宮安全事務助理可以使軟弱的國務卿黯然失色,最顯著的例子是當年亨利·基辛格強於威廉·羅傑斯(William Rogers),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強於萬斯(Cyrus Vance)。現在的白宮政治顧問卡爾·羅夫(Karl Rove)也同樣在經濟政策方面強於所有內閣部長們,直到中央情報局洩密案出現為止。區別是,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在製定外交政策時考慮的是國家的長遠地緣 政治利益,而羅夫制定經濟政策時大多是短視的黨派政治的權宜之計。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在最後勉強同意被提名擔任財長前,鮑爾森曾與總統長談並尋求一種保證,即“這個職位雖然有時會被看作是白宮的附屬單位,但它將擁有適當的地位”。

美國財長一職的重要性

現代國家的權力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從歷史角度看,財長是美國經濟政策的掌舵人。首任財長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他在國家銀行體系中創建了美國銀行,為年輕國家的財政發展提供了所需的主權信貸,使美國走上一條很短時期內成為主要經濟大國之路。漢 密爾頓與當時的國務卿托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曾捲入一場重要的爭論中,即經濟政策應採取中央集權的精英主義(centraliz edelitism)還是選擇主張權力下放的民粹主義(decentralized populism)。他還與當時的聯邦議員阿爾伯特·加勒廷(Albert Gallatin)進行過爭論,焦點是應否為聯邦政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財政部,使其具備獨立財政權力,超越聯邦各州權力之上。他為年輕國家的經濟發展設計 了聯邦財政收入的徵收和發放。而當時,敵對和好戰的英國將自由貿易背景下的市場基要主義規則當作經濟武器來對付過去的殖民地。

財長負責規劃和推薦國內和國際金融、經濟和稅收政策,參與製定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財政政策,並負責管理公債。財長負有監督財政部落實主要法律實 施的責任,負責政府的金融代理工作,並負責製造紙幣和硬幣。作為政府的首席金融官員,財長還是總統全國經濟委員會成員,是社安和醫保信託基金的董事會主席 和執行理事,是節約儲蓄保護監督董事會主席,並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重建和發展銀行、美洲洲際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及歐 洲重建和發展銀行的美國理事。

今天,全球經濟日益被以美國為主的金融所主導,美國財長愈加重要。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其本國經濟混亂時執行外交政策,更不用說一個超級大國。從 邏輯上看,在當今世界一國最重要的內閣職位當屬財長,而不是國務卿,一些超國家的金融機構正作為超級大國金融霸權的代理出現。但在今天的白宮,國家經濟顧 問卻仍是國家安全顧問的附屬。顯然,在自由市場的殿堂裡,市場基要主義是國家安全的王牌。推動和領導全球自由貿易的國家在保衛經濟民族主義方面也叫得最 響。

阿爾伯特·加勒廷來自於日內瓦的一個瑞士貴族家庭,他在為新國家建立完整的金融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日內瓦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為了實現他 “對全宇宙最自由國度的獨立的熱愛”,他在1780年放棄了財富和社會地位來美國移民,當時美國祇是一個剛剛建國14年的年輕國家。 1785年,他在弗吉尼亞州宣誓效忠,最後在賓州安頓。他開始是州議會的成員,後來經過選舉來到美國參議院。當時,參議院這個莊嚴的機構拒絕接受他,因為 他當時只有臨時公民身份。那時,財政部要求參院在1794年之前發表公債聲明,並列舉各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每筆撥款開支。當加勒廷再次被選到眾院時,他立 刻成為新建立的常設金融委員會成員。雖然他在擴大聯邦職權方面反對漢密爾頓,但他確保了國家財政和貨幣的強健,並在實際上強化了漢密爾頓的雄心勃勃的計 劃。

1800年7月,加勒廷準備了一份報告,題為“對美國公債、收據和開支的看法”,分析了在憲法框架下政府的財政運作方式,這個報告直到今天仍被認為是經典 傑作。在國會,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並成功地使撥款數額降低,特別是那些用於“戰爭目的”的。托馬斯·傑佛遜相信,當年的《騷亂法案》出台的目的使在國外出 生的加勒廷離開公職。當傑佛遜1801年當選總統後,他正式提議請加勒廷出任財長一職。

加勒廷任職後強調要減少債務、專款專用、支出須嚴格和負責任等原則。就任8年後,他原先對財政收入、減債等方面的判斷幾乎是神奇般地絲毫不差,共 減少公共債務達1400萬美元,並實現盈餘,而且,政府還曾花費1500萬美元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州,並最終使美國成為一個偉大的大陸強國。加勒廷那時引進 的財會制度至今仍在使用。他還發起建立了海軍醫院,這是現在的美國公共衛生局的前身。 1807年,他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內容廣泛的計劃,旨在通過建造高速公路和運河改善國內建設。在加勒廷的領導下,財政部開始執行每年向國會提交詳細的年度財 政狀況報告的做法,包括具體收支、公共債務報告和財政收入評估等。

離開政府後,加勒廷擔任紐約市國家銀行的總裁,該銀行後來以紐約市加勒廷國家銀行而聞名,也是花旗銀行的前身。他還創建了紐約大學、紐約歷史學會和美國民族學會等,並在土著美國部落語言的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安德魯·梅儂和阿倫·格林斯潘

安德魯·梅儂(Andrew Mellon)是美國歷史上第49任財長,他很早就表現出成熟的金融管理能力。他17歲時就成功經營了一家木材公司,19歲加入父親的銀行,名為梅儂父子 公司(T.Mellon & Sons),並於1882年在他27歲時成為具有控制權的所有人。 1889年,他組織了建立了聯盟信託公司和匹斯堡聯盟儲備銀行,將銀行業務擴展到工業活動中。他對發展較快的產業如可樂、煤和鐵等進行大量投資,並在石 油、鋼鐵、造船和建築等行業中獲取巨大個人財富。梅儂建立了美國鋁公司、海灣石油公司(1895年)、聯盟信託公司(1898年)和匹斯堡煤炭公司 (1899年)等著名企業。在1937年,他向國家捐獻了價值1千萬美元的藝術收藏品,並建造了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術畫廊。

梅儂於1921年被哈丁總統任命為財長,負責處理“一戰”後的經濟問題。當時,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被任命為商業部長。 1921年3月4日,哈丁發表總統演說,其中就反映了梅儂對稅收政策調整、出台緊急關稅法案、調整戰爭稅和建立聯邦預算體系的想法,梅儂還向國會極力倡導 減稅和縮小政府開支,以減少公共債務。

1923年11月,梅儂部長向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提交一份後來被稱之為“梅儂計劃”的方案,這是一份有關改革稅收的方案於1924年成為《稅收法案》,它將 最高的個人所得稅減少到25%。在整個動蕩的20年代,梅儂是一個十分受人歡迎的官員,就像非理性繁榮的90年代的格林斯潘那樣。儘管他對政府財政公開主 張保守主義,但在梅儂任職期間,私營債務還是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在1929年大蕭條前的所有私營債務達到2000億美元,如果以佔GDP的25%比例算 的話,相當於在2005年超過3萬億美元的債務。到1930年時,梅儂財長認為金融恐慌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他說,“它將清除體系中的腐朽東西,高消費的 生活會下降,民眾會更辛苦地工作,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價值觀也會得到調整,具有進取心的人會從那些不具備競爭力的人那裡接過爛攤子。”但其實,腐朽來源 於寬鬆的信貸,梅儂對此應負責主要責任。那些掠奪者從不幸的辛勞工作的人們那裡接過了爛攤子,而那些人卻因為別人的錯誤失去自己的一切。

當時的情況可以與1997年10月29日格林斯潘向美國會兩院聯合經濟委員會的作證進行比較,那時世界金融市場正出現巨幅動盪。 “如果金融市場的下滑不再繼續累積,可以想像的是,當我們幾年後回首看這個事件,就像我們回首看1987年股市崩盤一樣,從它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來看, 我們將其當作一個有益的事件。”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體發現自己的資產市值在幾天內縮水80%以上,美國表現得好些。從市場高峰至10月的低谷,標準普爾指 數損失了高峰時35.9%的市值,但在美聯儲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的兩年後失而復得。格林斯潘的方法是在每當市場停滯時就大量印鈔票,但亞洲國家卻沒這麼幸 運。國際金融大多以美元結算,亞洲國家的央行卻不能通過印製本國鈔票向崩盤的市場投入大量急需的資金。這些國家學到的直接經驗是,美元霸權並不是仁慈的。

在格林斯潘時代,截止2005年美國累積欠有44萬億美元的債務,其中10萬億是聯邦政府欠下的,2萬億是州及地方政府所欠,34萬億歸於私營部 門,其中8.3萬億是企業所欠,金融企業欠12.5萬億,家庭欠債是11.5萬億。此外,美國的社安體系和醫療保險業的短期債務分別達到7萬億和37萬 億。扣除通貨膨脹因素,格林斯潘的債務要比梅儂時代大10倍。儘管格林斯潘的債務泡沫破裂被推遲,但仍是難以避免的,1930年大蕭條與此相比就只是小兒 科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選民們將1929年大蕭條歸罪於梅儂的財政政策,而不是他的貨幣政策,或者說是他對私人債務的容忍,儘管他並沒有去主動推動。 這導致弗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在1932年擊敗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上台。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歷史不會對格林斯潘戲弄資金的做法給予更多的寬容。只是這一次格林斯潘的遺產橫跨共和、民主兩黨主政的時代,與當 年1930年時選民投票時所不同。雖然選民們反對那位騎在新自由派自由貿易戰馬上、具有濃厚宗教色彩並執行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的黑騎士,但他們卻沒有第三 個政黨可以選擇。

亨利·摩根索

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美國第52任財長,他從1934年1月1日一直呆到1945年7月22日,歷經羅斯福的“新政”和戰爭政府期 間。在他漫長的任職期間,摩根索奉行積極的稅收和主權信貸,籌集了4500億美元(按GDP比例相當於2005年的45萬億美元規模)資金用於政府的反經 濟蕭條方案和戰爭開銷,對美國的金融政策發揮了穩定性作用。他籌到的這筆錢比此前所有51任財長籌資到的總和還要多,如果折合成現在的美元,它可以還清美 國今天所有的債務。這表明,在一位得力的領導下並擁有適當的決心和做出公平的犧牲,美國可以成為不欠債國家,並可以在國內外都不剝削別人的情況下重新成為 實現前所未有繁榮的偉大國家。

在1934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的7年蕭條期間,摩根索一直努力維持美元不貶值,儘管當時美國內經濟仍較弱,他通過對世界金融 市場的干預使美元成為世界最強勢的貨幣,而當時納粹經濟奇蹟正在起飛,德國貨幣正不斷積蓄能量。他努力促成國際貨幣的穩定協定,即1983年大國簽定的慕 尼黑協議,但這個協議並未得到實際檢驗。 1939年戰爭在歐洲爆發,德國侵入波蘭,摩根索在財政部建立一個購買服務機制,以方便英國和法國通過信貸購買美國的軍需品。此外,他還為美國經濟提供了 無限制的國家主權信貸,來滿足襲擊珍珠港事件後飛快增長的開支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動員首先是在金融領域開始的。

摩根索採用戰爭債券的辦法為戰爭融資,僅在戰爭的第一年就籌集了10億美元。戰爭債券不僅支持了戰爭開銷,也防止了嚴重通貨膨脹的浪潮,因為這樣 可以從私營部門那裡吸收過剩的資金,防止在政府戰時價格控制體係以外出現黑市。戰時的黑市沒有發展起來,原因就是很少有人付得起黑市價格。

1944年,“摩根索計劃”成為美國的政策,即在戰後將曾作為戰爭基礎的德國工業廢除,使德國重新成為一個農業國,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冷戰開始,那時,美 國覺得德國有必要成為一個強勢資本主義、甚至是新法西斯主義國家,應擁有一支可靠的軍隊,以抵禦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在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 摩根索在戰後金融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確定了戰後經濟政策和貨幣穩定政策,他引入固定匯率的美元金本位制來振興美國領導下的世界貿易。在1945年7月, 也就是羅斯福總統去世3個月後,摩根索從財長職位上辭職,但直到杜魯門總統於當年8月初在德國參加“三巨頭”的波茨坦會議返回後才卸任。波茨坦會議和 1945年8月14日的日本宣布投降成為冷戰的開始。

從1947年至1950年,摩根索擔任“聯合猶太呼喚”組織(United Jewish Appeal)的主席,這個機構當時籌集了4.65億美元,從1951年至1954年,他還擔任“支持以色列美國金融和發展公司”董事會的主席,這個機構 發行了高達5億美元的債券來資助以色列這個新國家。這是一個歷史的諷刺性悲劇,即歐洲的反猶罪惡卻要由阿拉伯國家來償還,這導致中東陷入一場糾纏不清的紛 爭,對未來整個世界的和平構成威脅。

尼克鬆時代的財長

對尼克鬆而言,任命約翰·康納利(JohnB.Connally)擔任財長是一個聰明的政治舉措,因為民主黨在1970年的中期選舉中獲勝,尼克 松被迫改組內閣。為應對日益惡化的國內和國際經濟環境,尼克松於1971年宣布了他的“新經濟政策”。用貨幣術語,這意味著“關閉黃金窗口”,結束了美國 兌換外國銀行持有的美元必須以每盎司黃金35美元進行交易的法律義務,也放棄了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係是使世界貨幣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固定匯 率為基礎,確保貿易夥伴間的誠實。隨後實行的浮動匯率則允許各國可以通過貨幣貶值的“逃生法”來糾正本國經濟效率低的問題。

當尼克松宣稱“我們都是凱恩斯主義者”時,康納利卻在通過“完全就業預算”來恢復(羅斯福)“新政”時的那種抵抗經濟周期的赤字支出,並通過凍結 工資和價格來遏制通貨膨脹。康納利被《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詹姆斯·萊斯頓(James Reston)稱為“近來在華盛頓最具勇氣的人物,他扔開電腦打印的財政部講話稿,即興地告訴美國商界和勞工界,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工作,獲得更多的利潤 和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份額的話,他們就要放下包袱。”尼克松執行的左傾“新經濟政策”(NEP)與當年列寧的右傾“新經濟政策”(NEP)並不是完全不 同,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這只是一個修正主義口號,缺乏實質性內容,也沒有意識形態方面的承諾。缺少中央規劃的價格控制導致市場運轉失靈,供應出現瓶 頸,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是,許多新建住宅樓因缺少抽水馬桶而使住戶延緩遷入,許多負責抵押的銀行因此出現資金周轉問題。

羅斯福禁止美國居民購買或持有黃金,並使美元貶值60%,同時也使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上。儘管如此,美國的出口貿易並沒有因為美元貶值而回升,國 內私營部門的就業也沒有增加,大部分的失業人群被擴大的公共部門吸收。美國經濟直到二戰時才重新恢復。與此相對照的是,尼克鬆的“新經濟政策”旨在通過利 率上升來防止美元下跌。從貨幣角度看,美國出現通貨膨脹是難以避免的,這並不是由於流通環節出現過剩資金,而是越戰帶來的財政赤字,因為越戰不同於“二戰 ”,它的負擔並沒有公平、平均地由所有人分擔。如果沒有全國民眾共同分擔並做出犧牲,進行一場外國戰爭是難以為繼的。反過來,一支完全自願的軍隊就能藉助 反戰運動而佔據上風,且可以經常不宣而戰。這樣,好戰的外交政策才能順利執行,因為拿別人的生命冒險來顯示自己的愛國主義是很容易的。

喬治·舒爾茨(George P.Shultz)曾於1968年和1970年分別擔任勞工部長和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等職位,他於1973年被尼克松任命為財長。舒爾茨在其任期內推翻 了康納利時代的尼克松新經濟政策,他解除了國內的價格控制,並將精力放在國際層面,以全力應付1973年2月再次出現的美元危機。舒爾茨於1973年在巴 黎召開國際貨幣會議,正式宣布美國中止“黃金窗戶”,廢除早在1971年就開始崩潰的固定匯率制,世界主要貨幣自此開始自由浮動。但當時國際間的資金流動 仍受到嚴格的限制,以確保傳染性的金融震盪能得到控制。

1973年是美國經濟很不景氣的年份,價格控制被逐步取消,美國也因此出現被壓抑已久的通貨膨脹,導致紐約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下跌。當年秋天,石油輸出國組 織(OPEC)引發一場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出現自1929年以來少見的嚴重衰退,工業生產縮減15%,失業率升至9%,經濟產值下滑6%。舒爾茨在尼克松 下台後也很快辭職,但他後來於1982年重回華盛頓擔任裡根的國務卿。

威廉·西蒙(William E.Simon)曾是舒爾茨財長的副手,在1973年石油危機時曾擔任聯邦能源辦公室主任,他後來於1974年被尼克松任命為第63任財長,並在尼克松辭 職後繼續在杰拉德·福特總統手下任職。西蒙就任財長時面臨國內不斷惡化的經濟衰退,為應對石油危機,他以強勢手段要求產油國必須將石油美元存入美國銀行, 並力勸他們不要直接投資於美國公司。此舉使美國銀行可以將石油美元借貸給發展中國家,因為那些國家只能通過向美國出口並賺取美元後才能償還貸款。這成為全 球化的開端,新興經濟體依賴於美國消費品市場,因而被迫向以美元結算的美國資本開放本國金融市場。這就使美元資本的跨國活動管制放鬆,並由此引發在墨西 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機,並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結束。作為財長,西蒙繼續執行舒爾茨的政策,即通過強大的金融威力向歐洲、日本和蘇聯集團施壓,使 國際經濟政策的主動性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中,以確保美國的比較優勢。當傑米·卡特總統於1976年贏得總統大選時,西蒙在福特的短暫任期末辭職。

卡特和沃克時代的美聯儲

威廉·米勒(William G Milller)在僅擔任美聯儲主席17個月後於1979年8月6日被任命為第65任財長,這是卡特總統大幅改組內閣以期扭轉民眾普遍不滿和總統權力下滑 的舉措之一。經過在戴維營10天的獨自反省後,卡特出來向全國發表懺悔講話,題目是“靈魂和信心的危機”。作為對國家領導人陷入自我反省的反應,市場呈自 由落體式下滑。米勒是一個可依靠的財長人選,由於政府士氣受挫,且面臨14個月後就要舉行艱難的總統大選,卡特總統親自打電話邀請包括大衛·洛克菲勒 (David Rockefeller)在內的許多潛在候選人加入政府,但均遭婉拒。

1979年8月,卡特感到需要一個像保羅·沃克(PaulA.Volcker)這樣一個聰明但學術水平一般(民主黨會認為這自相矛盾)的共和黨人來領導美 聯儲,期望在總統出現危機時能獲得兩黨的共同支持。此人在華爾街備受尊敬,但在學術界一般。據稱,卡特的辦公廳主任伯特·朗斯(BertLance)曾告 訴總統說,如果任命沃克,那麼意味著總統將一年後的選舉抵押在一個不具同情心的美聯儲主席身上。但實際上是伊朗的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把卡特的第二任期握在手中。

沃克在對付通貨膨脹方面最終獲得了代價很大的勝利,使金融血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流趟。這就像拋錢幣,機會各有一半,但治療的結果比疾病本身更糟糕。他準確地觀察到,當市場擔心通脹時,通膨就不再發揮刺激性作用,因為債主通常會將利率升高並超過通脹率,導致出現經濟滯脹。

還有比短期利率上調更壞的事情,那就是將在惡性通貨膨脹條件下採取的暫時放鬆管製做法成為通脹水平恢復正常後的永久措施。放鬆管制,特別是在利率 封頂、信用市場的隔離和限制等方面的放寬,導致金融界許多小型和獨立公司消亡,因為它們缺乏有管制的金融市場保護,也無法與大的機構競爭,這導致金融市場 多元化的終結。小規模的金融運作不得不以高利率來吸引資金,但這些本地的借貸無法與那些大機構的大宗、低利率收成的貸款競爭。大銀行因共能在全球市場上獲 得低成本資金而佔有優勢,但也有更大的風險,它們在國內和國際高利息信貸市場上運作。這並不像凱恩斯所預計的那樣,豐富的資本供應會降低利率,並帶來“收 租人的安樂死”。分類交易的風險水平也逐漸證券化,這就使那些高回報或垃圾性的高利率債券主宰著信貸市場,也因此誕生了新一類的“超級收租人”。

最終凱恩斯被證明是有預見性的,與早期的交通產業比如鐵路、卡車和航空及最近幾年的電訊業所不同的是,金融業一直被那種“大魚吃小魚”式的掠奪性 兼併現象所困擾,而那些大魚們已經習慣於那種無法持續且損害自身肝臟的富貴食譜,並會因自已引發的食物鏈崩潰導致的飢餓而死。金融多樣性,就如同生物的多 樣性一樣,對保持一種可持續性發展的金融生態系統十分重要,任何一個種類的滅絕都會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適者生存的法則僅是承認原始狀態的野蠻,並不是一 種進步理論。所有的種類在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內都有其平等的適當性。當小型掠食動物不存在時,老鷹也就死亡了。

傳統意義上,美聯儲從不願大幅度調整利率,且總是試圖在不阻礙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防範通脹,而是在出現大範圍通脹時才會上調利率,或者是在不使通脹 惡化的情況下刺激經濟發展,因此在經濟停滯後才會下調利率。只要通脹率與利率之間的差額仍有利可圖時,市場對新貸款就仍有需求,或者說新借貸的增長速度在 資本成本提高時也不會明顯減少。但通縮對減緩貸款需求具有更直接的效應,會導致大家都知道的“流動資金陷井”,或者是美聯儲壓制某一信貸高峰。

當然,銀行的放鬆管制減少了美聯儲控制信貸供給的能力,控制短期資金的成本是其唯一槓桿。但當需求一路高漲時,成本控制並不總是很有效的槓桿,正 如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90年代發現的那樣。通過提高資金成本對付通脹在概念上是一種自我中和,因此當經濟依靠債務驅動時,利息上調本身也具有通脹性質。 通過降低資金成本來對付通脹是無效的,因為利息降低對債權人來說具有通貨緊縮性質,所以他們會遭受財產價格損失、抵押品價值和利息收入下降等打擊。正如反 向收益曲線所表明的,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間的異常差異對許多依賴長期融資如保險、能源和通訊等金融產業的健康造成強烈衝擊。放鬆管制允許資本價格來分配經 濟中的信貸行為,通常是向經濟最不需要的地方引導信貸,也就是高風險的投機領域或者是那些迫不急待、不惜任何代價的借錢人。

裡根的巫術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

裡根當選後,此前的金融混亂狀況也伴隨而來,卡特將此責怪為奢侈的消費需求導致了通脹,並承諾政府要採取措施中止惡性通脹。裡根則指責是政府過於 臃腫而導致通脹。裡根採取的減稅、國防開支和供給派的經濟增長措施與美聯儲的抗通脹、銀根緊縮政策等相互衝突,裡根政府內的貨幣主義派是一幫右翼人士,他 們長期批評美聯儲感染了凱恩斯病毒。裡根政府制訂的財政政策的目標是相互矛盾的(即在大規模減稅和提高國防開支的情況下尋求預算平衡),而掩蓋了其貨幣政 策的一些根本性矛盾。不管你是貨幣主義者還是非貨幣主義者,經濟增長但貨幣供給卻不斷萎縮顯然是內在不協調的。

裡根當總統後使消失近半世紀的古典經濟學重見天日。二戰後的經濟系學生一直將古典經濟學視為歷史古蹟,就像生物學裡的宇宙創造學說。他們把這種學 說當為低文明階段學術水平發展低下的一種負面事例。裡根經濟方案體現了三種古典經濟學理論:貨幣主義、供給派理論和對赤字財政的恐懼(並不是赤字本身), 並熱衷於減稅而不是縮減政府開支。其實,如果將這三派理論並駕齊驅的話,它們也是相互矛盾的,沃克爾在其深奧的演說中溫和地稱其為“目標的碰撞”。供給派 的減稅和以投資促增長的理論與貨幣主義的減緩貨幣供給理論是相互矛盾的,而大規模的軍事開支和減稅也意味著預算赤字無法避免。巫術經濟學後來發展到頂峰, 這個說法是後來擔任副總統的老布什在初選時發明的。裡根成為主張小政府的保守主義的傑出代表,但他卻給美國經濟留下歷史上最大的國債。

貨幣供給緊縮加上預算赤字是導致衰退出現的必然藥方。長期處於高位的公司和政府債券在一個月內發現它們的市值下跌了100個基本點。新發行的債券 不管以什麼價格也很難賣出去。評論家們不斷討論經濟會出現“雙重衰退”的可能性。沃克領導的美聯儲面臨來自各方的批評,包括那些擁有巨大債券利益的商業銀 行,甚至包括白宮那些供給派人士,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麻煩的根源是裡根那種緊盯意識形態的經濟規劃。民主黨人指責美聯儲在經濟放緩時提高利率,這至少 在概念上說是一致的。

裡根和白宮指責沃克爾和美聯儲只注重利率而不重視控制貨幣總量,並指責沃克爾本人破壞總統1984年競選連任的機會。裡根曾公開表示要“廢除”美 聯儲,儘管他曾在1980年的選舉中為回擊卡特而說過美聯儲的好話。早些時候,也就是1984年的4月中旬,沃克爾公開承諾要採取漸進主義來增強貨幣供 給,避免採取休克療法,讓美國經濟有足夠時間進行調整。但他5月就食言了,因屈服於白宮的施壓和債券市場的信號而決定繼續採取緊縮政策,而當時的經濟增長 已被半年前上調的高利率而削弱。利率政策中的“漸進主義”被再次拋棄。沃克爾的解釋很令人驚異,實際上也是很搞笑的。他在應邀參加一個為期2天的研討會上 告訴華爾街的金融專家們說,因為過去的政策失誤主要是在過分放寬方面,將來如果在緊縮方面出現失誤也是正常的。盛宴和飢荒現在不僅是政策的結果,同時也成 為政策原理了。混和錯誤就像混和利率一樣,被當作對付經濟不景氣的神奇藥方。

金融市場不是實體經濟

金融市場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實體經濟的影像。影像的形狀和保真度受到光源的位置和強度的影響,而光源來自對未來經濟表現的市場情緒,影像同時也受 來搖擺不停的意識形態的外表所影響。美聯儲作為一個機構的特性多年來已形成一種關注金融市場體系的健全,而不重視實體經濟的健康,更不要說全體人民的福 利。保守主義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健全的金融體系最終服務於全體大眾。但實體經濟在各個層面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實際上,某些經濟產業和某部分人口也許或經常 不能等到經濟低潮過後來享受那些長遠的好處,儘管他們自己沒有犯錯,或者既使他們能躲過,他們也會處於不斷出現的衰退的最底端。已去世的約翰·肯尼斯·加 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曾就“積極投資經濟學”(trickling down economics)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當你給馬餵足夠的麥片時,麻雀最終會受益。”由此推出的結果是,馬並不會餵得過飽,而麻雀卻活得很好。

有些時候,美聯儲會無法識別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投機性債務泡沫之間的區別。在格林斯潘時代,這種失敗被當作一項新政策的開始,就相當於“當強姦無法避免時,就放鬆去享受它”。債務被用來治理所有不良經濟狀況的神奇金融藥方。

沃克爾奉行一條保持貨幣價值穩定的獨立國內政策,裡根政府到第二任期時從中發現一條出路。當時在西方陣營內部,美國與盟國的國際貿易日益增加,全 球化在蘇聯集團最終崩潰前正初現雛形,許多新興發展中國家加入進來,自尼克松1971年廢除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匯率以來,國際外匯市場正急速 發展。美元的兌換價值因此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的事情,也成為總統職權範圍內的事情,並要求美聯儲給予愛國主義的支持。

馬丁·費爾德斯坦和他的信徒

當時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是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他是來自哈佛大學的十分令人尊敬的經濟學家,其學術上的正直享受較高聲望。他在裡根首任內就倡導強勢美元,認為美國在製造業出口方 面的損失是加強國家金融實力的合理代價。但這種觀點對民族主義色彩很強的里根和白宮來說並不那麼中聽,特別在由前美林公司總裁唐納德·裡根領導的財政部, 美林公司的顧客包括所有主要製造業巨頭,這些企業並沒有意識到,向低工資國家外包那些勞力密集型製造業是一條出路,而且從海外進口低價商品比向海外出口高 價商品更有利可圖。費爾德斯坦在被白宮突然解僱後又回到哈佛大學,繼續研究全球地緣經濟學的理論真理,他在巫術經濟學盛行的里根白宮裡只工作了兩年時間。

費爾德斯坦培養出許多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他們後來在政府中擔任要職,包括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曾在克林頓政府裡擔任財長,但擔任哈佛大學校長卻很失敗,有曾擔小布什總統經濟顧問但後被解職的勞倫斯·林賽(Lawrence Summers),還有格里高歷·曼昆(Gregory Mankiw),他是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因發表學術言論而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他說“外包是一種不斷出現的現象,我們應認識到它可能對美國經濟的長遠 發展是積極因素。”這句話是否是事實要看你對美國經濟的哪一部分人來講。

自小布什2000年任職以來,約有2千8百萬個就業機會喪失。民主黨人抓住曼昆的評論作為證據,指責布什和白宮對那些失業和未充分就業的人的痛苦 不理不睬,而他們可能成為積極的投票人。其實,克林頓的經濟班子本質上也是持同樣觀點的。參院少數黨領袖湯姆·達施勒(Tom Daschle)將曼昆的觀點稱為“在奇境經濟學漫遊的艾利絲”(套用“艾利絲漫遊奇境”)。

因為媒體經常無法對經濟學提出複雜的技術性問題,政府的經濟學家會經常拿出精心設計的詞句,使其看上去與白宮的政策相符,曼昆的後任是格倫·哈伯 德(Glenn Hubbard),他馬上呼應白宮的立場稱,“利率並不與預算赤字發生步調一致地變化”,實際上他與曼昆一樣曾寫過一本很暢銷的教科書,其中有利率與預算 赤字關連的標準圖形。但因為這句話加上了“步調一致”(LOCKSTEP)這個詞,所以哈伯德的講話仍在經濟學所允許的誠實範圍內,因此他得以保存在這一 領域的聲譽。

總統與他們的經濟顧問

林頓·約翰遜(Lyndon B.Johnson)總統曾拒絕接受其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加德納·艾克利(Gardner Ackley)提出的建議,即在進行越戰的同時無法在國內推行總統宏偉的“偉大社會”開支計劃,因為除非提高稅收否則會造成通脹。 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強行對工資和價格進行控制,將當時的CEA主席保羅·麥克萊肯(Paul Mc Cracken)和赫伯·斯坦恩(Herb Stein)的言論視為最主要的罪行。在1983年至84年,馬丁·費爾德斯坦是裡根時代的CEA主席,他公開預測會出現持久的、創紀錄的高額預算赤字和 貿易赤字,儘管這個預測是正確的,但這使白宮很不高興。邁克爾·波斯金(Michael Boskin)是老布什時代的CEA主席,他曾向總統警告過會出現經濟疲軟,但也沒有用,因為這與老布什倡導的“開心”論調正相反。 1988年,老布什在總統競選時曾用當時由爵士作家鮑比·麥克費倫創作的一首流行歌曲“別擔心,開心些”作為競選主旋律,直到麥克費倫本人的反對才放棄。

“傻瓜,關鍵問題是經濟!”

傑克·卡維爾(JamesCarville)是候選人比爾·克林頓競選的策劃人,他發明了“傻瓜,關鍵問題是經 濟!”(It'stheeconomy,stupid)這個著名口號,並使其成為政治學問。也就是這句話使一位從阿肯色州來的無名人士擊敗了剛剛打贏一場 外國戰爭的現任總統。 1992年選舉前3週,當時老布什的競選已處於絕望中,為顯示總統看到了關鍵問題所在,白宮試圖將目前經濟困境怪罪於波斯金和現任經濟班子,宣佈如果當選 將任命新的班子。 2002年12月,小布什也採取了類似的“幹掉報信者”的方法,白宮用一種很隨便的方法宣布財長保羅·奧尼爾和經濟顧問拉里·林賽的離任。他們的後任很快 學會瞭如何順著白宮的調子說話,至少在公開場合是這樣。

一些經濟顧問確實會因政策原因而辭職,但沒有人會抗議,也許奧尼爾是例外。麥克萊肯在尼克松反對他有關控制工資和價格的建議時就想離開,但為了減 少負面影響,他推遲4個月才辭職。穆萊·威德鮑姆(MurrayWeidenbaum)是裡根總統的首位CEA主席,他對裡根心存不滿,因為裡根雖然在言 辭上反對政府開支,但實際上卻執行一種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並出現歷史上最大的預算赤字,因此他離職而去,但沒有抗議。

詹姆斯·貝克和廣場協議

在裡根的第二任期,美國奉行的強勢美元政策無可否認地給美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造成很大損害,並威脅到一些關鍵工業州對共和黨的政治支持,更不用 說那些共和黨試圖用冷戰愛國主義吸引的工會組織了。當時的財長詹姆斯·貝克(JamesBaker)和他的副手理查德·達爾曼 (RichardDarman)在製造業公司利益團體的支持下,採取乾涉主義的匯率政策,迫使價值過高的美元貶值。美聯儲和財政部宣布休戰,儘管雙方各自 仍朝相反的政策目標努力。這就像2000年的利率形勢那樣,當時格林斯潘和美聯儲上調短期聯邦利率,而薩默斯和財政部卻通過債券預算贏餘購買30年期債 券,使長期利率下降,結果導致出現反向利率曲線,而這是經濟衰退的典型信號。那時,大家很奢侈地談論“商業周期的結束”這個昂貴話題,就像談論弗朗西斯·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那樣。

因此,雙方達成的協議是,沃克爾繼續運用高利率來對付國內的通脹,與此同時,財政部通過1985年的廣場協議將幣值高估的美元貶值,並在全球範圍 內降低利率進行配合。儘管1987年的羅浮宮協議旨在停止自廣場協議以來的美元下滑步伐,但美元貶值的趨勢卻沒有改變,一直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 美元才開始升值,因為那時亞洲國家因貨幣貶值而無法還債。一個自相矛盾之處是,為擁有一個國內幣值穩定的美元,美聯儲必須允許在國際上美元兌換價格的升 值,儘管這種升值是不穩定因素。自二戰以來首次出現兌換因素成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主導因素,就像一戰後本傑明·斯特朗(BenjaminStrong)領 導的美聯儲那樣。最終結果是美聯儲應對逐步全球化的國內經濟的權力被稀釋,同時也使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界限出現模糊。美國必須要保持美元的高兌換價值,因為 外國人擁有大量以美元計算的資產,更準確地說,是在非本國的機構手中,也可能是美國公司的子公司。如果美元幣值下降,這將會引發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或 是1987年羅浮宮協議後的拋售,1987年的股市崩盤即是因此所致。

羅伯特·魯賓和美元霸權

直到羅伯特·魯賓在1992年成為克林頓總統的特別經濟助理後,美國才制訂了通過推廣金融市場全球化來實現美元霸權的戰略。魯賓是高盛公司一名出 色的國際債券經銷人,他離開公司加入白宮的當年收入是6千萬美元。他弄明白美國是如何能既能擁有金融蛋糕也可以自己吃的道理,就是用強勢美元進口便宜商品 來控制國內通脹,並通過強勢美元帶來的資本帳戶贏餘為貿易赤字融資。這樣,美元霸權誕生了。

憑藉在金融市場全球化演變過程中的豐富經驗,魯賓幫助克林頓制訂這樣一種經濟政策,即倡導全球開放市場,對教育、培訓和環境進行投資。這項計劃的 出台使美國出現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張期,並將國家的財政狀況由赤字變為贏餘,使失業率出現數十年來的最低點。當時,魯賓作為財長面臨對國家的信譽 和全球金融體系穩定造成的威脅。他運用法令權力來維護聯邦政府的財政並及時支付聯邦債務,而當時國會在一次全面的預算鬥爭中不願提高債務上限。在他的任期 內,在墨西哥和亞洲先後出現金融危機,給全球金融穩定帶來危險。魯賓與IMF、美聯儲等一道努力控制這些問題,使其不引發全球金融體系的危機,確保了美國 的經濟擴張,並推動墨西哥和亞洲實現經濟復甦。在魯賓卸任時,克林頓稱其為“自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以來最偉大的財長”,這並不是誇張。

美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但這並不依靠美國商品的批發和出口,而是將製造業就業從產業“銹帶”向低工資經濟體永久性轉移,並通過控制難以駕 馭的國內工會組織以獲得額外紅利。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加上後來的亞洲小虎和墨西哥,對美國願向外國產品開放其國內市場欣喜若狂,後來才意識這些國家的財 富實際上已逐漸通過出口向美元經濟轉移,因為他們出口只是得到美元,而美國可隨意印製美元,外國人卻不能在本國經濟體中用美元消費。這樣,這些經濟體的所 有結構,包括全球經濟中所有非美元部分都成為出口奴役,向美國美元提供永久的經濟服役。這些非美元經濟體的央行相互競爭來保持本國貨幣與美元和相互之間的 兌換價值,這樣他們就能通過出口向美元經濟體轉移更多的財富,而他們賺到美元後別無選擇,只能再將美元返回到美國,支撐美元經濟發展金融資本主義的新模 式,並通過美國國防開支來研究和發展新一代高科技。

格林斯潘時代

裡根是在1987年夏天讓格林斯潘接替沃克爾成為美聯儲主席,供給派的黨派人士表示反對,特別是《華爾街日報》助理編輯裘德·瓦尼斯基(Jude Wanniski),此人是前足球明星和總統候選人、紐約聯邦眾議員傑克·坎普(Jack Kemp)的密切好友。瓦尼斯基今年早些時候意外去世,他的許多經濟想法都來源於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蒙因匯率理論獲得1999年諾貝爾經濟獎,這也與《華爾街日報》持續不斷的宣傳有關。瓦尼斯基後來指責是格林斯潘才導致1987年的市 場崩盤,格曾以新美聯儲主席身份在1987年夏告訴《財富》雜誌說美元被高估了。瓦尼斯基還堅持說,在1987年的大崩盤前並不存在流動資金的問題,而且 “在崩盤後格林斯潘投入的所有流動資金只是堆在銀行帳上,並放了幾天后就被美聯儲收回了”。瓦尼斯基指責1986年的稅收法案,該法極大地降低了邊際稅 率,但將資本收益稅率由20%提高到28%,但對因通脹而引起的資本收益增長不提供任何保護。按照瓦尼斯基的說法,這導致所有的投資者拋售證券以躲避稅後 淨收益出現負數。

1987年10月19日是星期一,股價在全世界所有股市中暴跌,作為衡量美國市場活動主要指標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跌了508.32點,以 1738.42點報收,下跌22.6% ,是自1914年以來當日最大跌幅。 1987年股市崩盤的廣度甚至比1929年下跌12.85%還要嚴重。投資人的損失達到5000億美元,相當於198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0%。在股市崩 盤至10月19日的4天內市場共損失30%。如果按照2000年1月股市最高峰來計算,相當於道·瓊斯指數4000點的下跌。 1929年股市崩盤通常被認為導致了大蕭條,而1987年的崩盤只是給實體經濟造成一些痛苦,沒有導致金融體系的崩潰。大家普遍認為,是格林斯潘及時向銀 行體系注入大量流動資金才拯救了股市。儘管有瓦尼斯基的批評,但這些事件使大家對使格林斯潘開始有一種超級央行領袖的崇拜。

到1989年1月,也就是15個月以後,市場已完全恢復,但美國經濟卻並沒有恢復元氣,仍處於衰退當中並持續了好幾年。當衰退達到最嚴重時是第3 年,當時大家責怪是過多的金融借貸所致,而不是股市本身,而其實過多的金融借貸本身是因為股市泡沫所致。在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盤的第 二天,格林斯潘發表了一句話的保證,即美聯儲將為市場提供必要的信貸資金。約翰·洛克菲勒在1929年曾發表過類似的宣言,但卻沒能重振市場。洛克菲勒很 富有,但他的資金是有限的。格林斯潘成功了,是因為他控制了無限的資金,並得到全國的充分信任和聲望。 1987年的崩盤表明他成為出色央行領導的時刻,也是他作為華爾街近似神一般人物的開始。全世界現在開始流行一句頌歌:我們信仰格林斯潘(“我們信仰上帝 的翻版”,印在所有美聯儲票據即美元上)。這也是為什麼克林頓總統任命了他的第三個任期。格林斯潘是那種在聚會出現低潮時會帶著酒出現的人,而不是那種當 聚會開始時卻拿著酒罐離開的傳統型央行領導。一直到2004年選舉,格林斯潘都能使金融體系保持流動,值得依賴。現在伯南克是否會為2008年總統大選做 同樣的事還需拭目以待。

據說,老布什對格林斯潘對利率的處理很惱火,因為在1992年選舉前美國出現了短暫的經濟下滑,當時儘管老布什贏得一場國外戰爭,卻輸給了克林 頓。到1994年,格林斯潘已坐在債務老虎的背上,他不可能跳下來而不受傷。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994年尚處於4000點以下,然後一直升到泡沫般的 12000點,格林斯潘在1994年2月4日至1995年2月1日間將聯邦利率上調7次,從3%升到6%。然後,道·瓊斯指數開始從2001年1月的頂峰 下滑,美聯儲在2001年1月3日開始將6.5%的聯邦利率降到2003年6月25日的1%。一年以後,道·瓊斯指數反彈至10500點以上,於是美聯儲 開始從2004年1月30日起將聯邦利率上調16次,升到2006年5月10日的5%。

格林斯潘和老布什

目前的總統對格林斯潘的重要性完全了解。 2000年他作為候任總統來到華盛頓,第一個見的就是格林斯潘。央行主席對政治的變調十分敏感,後來他對2001年小布什1.35萬億的減稅計劃給予支 持。後來,主席對參院銀行委員會表示,小布什的新減稅計劃是不成熟的,因為如果沒有這個計劃,經濟可能已進入恢復階段。他支持小布什提出的免除債券收益稅 的提議,並說任何收入的減少都會從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中得到補償。他還說,赤字使長期利率升高,與白宮的經濟理論正相反。格林斯潘承認存在一個“難題 ”(conundrum),即美聯儲一年來一直在緊縮信貸,短期利率上調了2個百分點,但長期利率按照歷史標準來看仍處於低位。

在現代選舉年的歷史上利率下降最大的一次是1960年,那時經濟疲軟,失業率高,美聯儲被迫將利率由4%下調至2.4%,這幫助約翰·肯尼迪總統 (John F Kennedy)擊敗競爭對手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第二大金融政策放寬的做法發生在1992年,那時克林頓總統在經濟強勢反彈和 利率下調的情況下把老布什趕下台。民主黨人覺得,1992年的選舉結果與被公認的理論背道而馳,因為他們認為當初克林頓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才進入白宮的,可 當時的民調顯示經濟增長有力,而共和黨人卻仍指責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在1992年執行了不合作的金融政策才導致老布什下台。 “笨蛋,經濟才是關鍵”(“It's the economy,stupid”)成為一個偉大口號,但其實事後看,這句話在當時並不十分貼切。

當格林斯潘於1987年被羅納德·裡根任命時,那是老布什當選的頭一年,那時經濟正以2.9%速度增長,失業率是6.2%。當時這是很好的表現, 當然按照目前的標準來看是虛弱的。但通脹率也達到“可怕的”3.1%,格林斯潘不想讓人覺得是他拋棄了沃克爾抗擊通脹的英雄般“勝利”。他無情地將利率從 1987年6.7%提高到1989年的9.2%。經濟持續發展了一段時間,但1991年失業率開始上升,到1992年達到頂峰的7.5%,並導致老布什失 去了1992年的總統大選。歷史數據顯示,通常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通過政策操作來使經濟減緩。

具有諷刺味道的是,美國現代總統選舉歷史上第二大利率上調是發生在1988年,當時經濟十分繁榮,美聯儲在一年時間內將利率由6.7%上調至 8.4%。儘管如此,老布什還是打敗自由民主派的邁克爾·杜卡金斯獲得徹底勝利。當年沒有共和黨人對有偏見的美聯儲進行抱怨。而最大幅度的利率上調發生在 1980年,當時裡根在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的背景下輕鬆擊敗卡特。當時美聯儲當年將利率上調2%是因為通脹率達到了13%。

因為減稅和大量軍事開支,裡根給國家留下的是美國歷史上最高的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克林頓則通過放鬆管制的金融全球化給國家留下大量貿易 赤字。而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則通過美元霸權達到的資本帳贏餘所支撐,國際金融框架要求外國央行持有美元儲備以防止對其本國貨幣的攻擊,儘管美元只是一國的指 令性、並因債務而膨脹起來的貨幣。

小布什贏得2000年大選,克林頓債務泡沫隨之破裂。就職9個月後,布什就面臨以金融地區心臟為目標的前所未有的恐怖襲擊。美聯儲當即向美國銀行 體系投入數十億美元以避免其瓦解,並通過那一周與外國央行進行900億美元的特別交換,留下非抵沖基金。與供給派經濟學相一致的是,布什強行通過減稅方案 來抵禦克林頓式的衰退,但股市價格卻滾石般下滑。

2003年,股票市場復甦,道瓊斯指數(DJIA)從3月的低位上升25%,同期那斯達克大幅上漲50%,而標準普爾500也上漲26%,拉塞爾2000 上漲45%,這種模式與總統競選週期理論是相符的,儘管這次復蘇是一種無就業增長型的。證券價格的上漲被美元貶值所中和,美元與歐元相比下跌20%,與日 元下跌10%(儘管日本銀行進行了乾預),與作為日用品貨幣的澳元相比異常下跌34%。當1美元購買的股票減少時,美聯儲並不視之為通脹,因為證券價格上 升能支撐更多的債務,也會導緻美元購買更少的股票,而這又會使證券價格漲得更高,但似乎沒人擔心這種泡沫。市場從格林斯潘最近的講話中尋求安慰,他宣稱美 聯儲正確地集中精力處理股市投機泡沫破裂而可能造成的損失,而不是採取措施防止泡沫本身。非理性繁榮是現在遊戲的名稱,套用凱恩斯的理論,遊戲規則就是市 場能夠保持非理性繁榮的時間要比投資人能負擔流動資本的時間長。

伯南克的錯誤開端

在6月5日華盛頓的一個會議演講中,伯南克暗示未來會上調利率,因為價格通脹水平已達到危險地步,儘管美國經濟出現增長減緩的跡向,這主要是指消 費開支減緩、房屋市場冷卻和就業增長緩慢。伯南克明白無誤地表明,他更關心的是不斷上升的通脹,而不是減緩的增長和可能的滯脹,因為他稱其為“不受歡迎的 發展”。道瓊斯指數立即下滑200點,到週末又下降150點。市場聽到的信息是,美聯儲6月28到29日的會議可能會將利率上調至5.25%,而利率上調 可能會繼續下去直到通脹壓力減輕。與格林斯潘不同的是,伯南克就職後決心告訴全國他如何看待經濟,但他學會的是,當你說真話時就會付出代價的。

為什麼鮑爾森接受財長一職?

很可能亨利·鮑爾森看到,目前經濟不好,高盛公司未來幾年的贏利會越來越難。鮑爾森在好年份已賺到足夠的錢,覺得在市場高峰期離開高盛是聰明之 舉。在市場不景氣時經營一個投資銀行是沒有樂趣的。鮑爾森是個銀行家,銀行家感興趣的是市場的狀態,而不是經濟本身。在2年半的時間裡,一個財政部長能夠 依靠財政部的全身實力,有機會通過目前結構性不平衡的市場的立即崩潰來拯救市場。   

拯救市場的遊戲方案

方法是加速市場的崩潰,來換取隨後的快速復蘇。在中期選舉後,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鮑爾森將主導證券市場的一場劇烈調整。他的戰略是清除結構性發展 瓶頸,消除弱點,使市場在2008年6月時開始重新上揚。如果政府進行大力干預,這是可行的辦法。但這需要一次市場崩潰來為造成一種緊急狀態,這樣就會使 政府的干預顯得很愛國,可能會包括求助幾個有麻煩的大企業如通用汽車、通用電器、房利美和一些信貸量過多的大銀行等。


強勢美元是關鍵

關鍵是恢復美元的強勢匯率,儘管有許多人認為需要弱勢美元來減少貿易赤字,比如國際經濟學院的弗萊德·伯格斯滕,他是自由貿易經濟學家之一,他們 的觀點有些被扭曲,因為他們把貿易當作經濟的全部,而不是全球經濟的一個側面。如果中國拒絕短期內重估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幣值,而且這是很有可能的,那麼鮑 爾森會將美元和人民幣與日元和歐元匯率一起升值,而且不會提高美國的貿易赤字,因為赤字主要來自於中國,而且是以美元計算的。而加強美元的辦法是提高美聯 儲的利率,鮑爾森預期會全力向美聯儲施壓,迫使伯南克提高聯邦利率,在6月25日提高25個基本點,並以拯救美元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繼續維持一種逐步上 升的步伐。他可以事先包裝好一次經濟衰退,從2006年第4季度開始至2008年1季度結束,然後於2008年快速恢復,為那些手上有現金的聰明人士提供 購買的機會。

就像羅伯特·魯賓那樣,鮑爾森堅定地認為強勢美元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魯賓當時是使經常帳赤字彌補資本帳贏餘來達到目的。鮑爾森將通過繼續取消全 球金融的國界實現這一點,這樣,只要美國貿易赤字以美元計算,那麼它就毫無意義。美國已通過美元經濟的運作將美國的國家經濟轉型,從而實現不再依靠某一地 域。全球化遊戲的名字就可以在最容易賺錢的地方賺錢,美國將會繁榮,因為在這個地方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會來把在其他地方賺的錢拿來花,而把污染、勞工糾紛和 所有骯髒的離岸賺錢等事情丟在腦後。鮑爾森將努力使中國成為美國經濟殖民地,以消除雙邊經濟糾紛。

美聯儲將緊跟強勢的財政部

伯南克尚未成為一股有信心的力量,因此他會跟進的。因為美聯儲的職責就是支持國家安全目標,也因為美聯儲需要一次市場崩潰來展現它的魔法,就像格林斯潘1987年做的那樣。此外,沒人能與鮑爾森這樣的鐵鎚對抗並活到最後。

國會和中國是不確定因素

不確定因素之一來自視野狹窄的國會。如果民主黨在2006年中期選舉中贏得眾院,鮑爾森的任務將更加困難。另一個困難是中國,國內正就依靠出口的 經濟政策的利弊進行熱烈爭論,中國經濟戰略的任何變化都將成為鮑爾森戰爭的破壞因素。鮑爾森可憑藉他與北京的清華大學的密切關係,在那裡他與高盛公司的同 事幫助開辦了一個商學院。清華在最近幾十年裡成為新自由貿易基要主義的溫床,在這方面甚至比斯坦福大學還要教條主義。因為拒絕進步性的正確性,這個修正主 義的機構甚至拒絕使用拼音(Qinghua)作為校名,而更願使用西方帝國主義時期的拼寫方式。

當然,無法保證鮑爾森能夠實施他的遊戲計劃。伊拉克戰爭和可能出現的伊朗戰爭是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最壞的結果是伊拉克泥潭的逐漸惡化。如果 伊拉克形勢突然變糟,比如說在一周內有3000名美軍死亡,這對布什來說反而較易處理。目前這種拖延留守和緩慢流血對美國利益來說是致命的。鮑爾森無法拯 救經濟,但他有機會為2008年大選創造一次經濟復甦。此後,不管誰入主白宮都會面臨很嚴峻的形勢。

美元霸權需要強勢美元

從2002年起我就一直指出美元霸權是如何運轉的,但我並不認為美元霸權會輕易地自然消失。我創造了這個說法是想說明,美國貿易赤字被用來為美國 資本帳戶贏餘籌措資金,因為兩者都是以指令性貨幣計算,因此這就使美國消除了收支平衡問題,同時也使那些貿易贏餘國家失去所需的國內資金。在美元霸權體制 下,出口國家向美國輸出低成本物品來換取美元,而這些美元又必須用來投資於美元資產,而無法用在以本國貨幣計算的資產上。這就是自1990年代全球化以來 出現的美元霸權性,而不是君主特權性,這種特權本質上並不是霸權性的,因為它只不過是提供服務後一個合理費用而已。

美元霸權是歷史上最複雜的金融體制,也是人類金融運作過程中是首次出現貨幣霸權,這是在一個全球化的金融市場裡由一個指令性貨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 由兌換所形成的。大英帝國當年以英鎊為基礎,但帝國范圍內其他所有地方貨幣與英鎊之間都有一個固定匯率。二戰後,美國取代了大英帝國,布雷頓森林體係是一 種金本位的固定匯率體系,這種體系下,跨國資金流動受到限制,因為當時主流經濟理論認為跨國資本流動對貿易來說並不是必要的,或者說對發展也並不是有利 的。

1971年以後,美國不斷重現的貿易赤字導致黃金流失嚴重,尼克松因此決定將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霸權當時並沒有出現,因為跨國資本流動仍受到嚴格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存在美國的海外軍事開支,加上以美元結算的同盟國及敵國的戰爭債務用於支付美國境外帳戶和外國援助,因此歐洲美元開始出現,但美國 仍保持貿易順差,歐洲美元處於美國本土之外,主要是在德國和日本。直到越戰時美國才開始出現貿易赤字,一開始是美國有意防止德國和日本變成共產主義國家。 美國允許德國和日本建造自己的汽車和鋼鐵工業,用來向美國出口來保持自身經濟的資本主義特性,但美國將高科技產業留在國內。因為需要用幾千輛汽車才能買一 架商業飛機,因此出讓部分汽車市場份額並不是太大的損失。這確實創建了中西部的“銹帶”,但國內政治力量也向西部和西南部轉移,在那里新興的航天工業正蓬 勃發展。

直到冷戰結束後美元霸權才開始形成,當時全球市場突然對美國公司和金融機構開放,同時跨國資本的流動成為常規性運作。美元霸權的存在與金融市場的 管制放鬆和跨國資本無阻礙流動有關。在克林頓政府的魯賓時期,美元霸權正式成為美元政策,並以“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形式出現,儘管貿易赤字在日 益擴大並反復出現。魯賓一直強調的是,美國貿易赤字是良性的,因為它被美國資本帳戶的贏餘所中和。只要貿易赤字是以美國指令性貨幣計算,它就永遠不是一個 問題。美元霸權是一種機制,一國政府發行的指令性貨幣成為一種超國家貨幣。美元霸權成為金融全球化的工具,被用來消除國家間的邊界和減少主權民族國家的權 利。

經濟民族主義對美元霸權的抵制

美元霸權的問題並不在於其他國家政府的抵抗。這是因為美元現在是一個超國家的指令性貨幣單位,所有那些擁有資金的人都接受它,不僅僅只有美國公 民。其他的指令性貨幣現在都是美元的衍生貨幣。就外國政府而言,不管是日本、德國,還是中國、俄羅斯,都有一股強大的勢力希望看到強勢美元,因為這符合他 們的利益,也許這只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因為美元經濟正日益與美國經濟分離,這種分離是選擇性的,而不是完全的。抵抗美元霸權的力量主要來自於新興 的經濟民主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