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

下一場技術革命

下一場技術革命

本文見《財經》雜誌2009年第14期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6日

在“永遠在線”的世界,互聯網將減少而不是增加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但是,大家可能都能從中得到滿足

謝國忠/文

又 一場信息革命正在展開。也許在兩到三年內,我們獲得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將發生根本改變,這將給IT行業乃至廣義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目前,個人電腦仍然佔信 息存儲和處理的主導地位,而在“新世界”裡,數據處理和存儲可能都會被整合到網絡上。新的移動技術將允許用戶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在線”,所有的知識都可於 瞬間獲得。移動電話技術的發展,正在使這個“永遠在線”的世界成為可能。

“永遠在線”

關於上面描述的那個新世界 即將到來的猜測,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只是對未來的種種猜想中的一種。在最近一次訪問台灣時,我參觀了幾個主要的IT公司,認識到那個描述中的世界 正在以怎樣的高速轉變為現實,也意識到了這種變化又是怎樣影響到了台灣的IT企業。其中,最主要的影響是,個人電腦將失去其在IT領域的重要地位。由於在 與個人電腦相關的製造行業上投放了重資,因此,這一變革對東亞經濟體有著深遠的影響。

過去20年,台灣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三 個因素:(1)中國大陸的對外開放政策給製造商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2)由於美國大型零售商的崛起,使製造業外包逐漸成為趨勢,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 市場,以及(3)迅速崛起的個人電腦產業,為高科技公司提供了快速成長的空間。

台灣之所以能夠充分受益於以上條件,除了具備出色的工廠管理經驗,還因其同中國大陸及美國有著緊密的聯繫。特別是,台灣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個人電腦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組件、組裝,還是品牌,台灣個人電腦產業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個行業在台灣已經屬於夕陽產業了。

在 新的模式中,消費電子產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連接與互動。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電腦只是眾多此類設備之一。與其他產品相比,電腦有兩大缺陷。首先,微軟和英 特爾對於個人電腦的靈魂部分——也是其專利產品——要價頗高。所謂的“Wintel標準”,原本旨在增加下游產業的競爭程度,理應導致個人電腦價格下降, 銷量增加。但是,Wintel聯盟壟斷定價限制了個人電腦的價格。此外,個人電腦原本被設計為一個“自我承載裝置”,它所裝載的那些昂貴的功能,在基於網 絡的世界裡並無多大價值。總之,在網遍世界的今天,個人電腦已不再顯得那麼物有所值了。

個人電腦產業已經經歷過了市場的演變。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產業正在經歷可怕的大出血。當DRAM芯片市場需求強勁的時候,許多工廠紛紛上馬, 在東亞更是如此。現在看來,其中大多數無法生存。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告訴我,在台灣,只有三個企業能夠存活下去。在過去十年裡,筆記本電腦產業取得了快速的 增長,這也似乎注定了這一行業將停滯發展甚至萎縮,而邊際利潤也將縮小到最微薄的水平。

台灣正經歷著一場痛苦的經濟衰退。其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減少了1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全球經濟衰退引起的貿易崩潰。正如個人電腦產業正在經 歷結構性轉變,台灣島內也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在全球經濟開始復甦的時候,這一結構調整拖緩了台灣復甦的腳步。此外,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趨於飽和,這 將極大地壓縮大多數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灣廠商的利潤率。據我所知,智能手機製造行業中,只有有限幾個台資廠商能夠盈利。由於缺乏與3G和4G標準有關的知 識產權,連這些廠商的利潤前景也不那麼光明。

台灣經濟很可能會停滯很長一段時間。結構性問題將阻礙其出口。在內地設廠的出口廠商的利潤將進一步縮小。儘管有些台商由於中國大陸的旺盛需求而大 獲成功,但是,這些廠商規模還是太小,不能單獨支撐台灣經濟。台灣的家庭財富水平仍然很高,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能夠維持原來的消費水平。但是,在過去的 十年裡,台灣並沒有取得真正的發展。一直維持著人均1.5萬美元的生活水平。看來,在下一個十年中,台灣的生活水平很難有太大改變。

其他一些因素也將限制中國大陸的出口反彈。大多數台資工廠設在中國大陸。許多當地企業不是這些台資工廠的供應商,就是和他們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 手。中國大陸一半左右的出口是與IT相關的產品。由於中國大陸是“世界的工廠”,其生產的硬件或者是軟件,以及所提供的服務具有的相對價值,對於中國大陸 來說至為重要。現在看來,硬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許多仍然被標榜為“高科技”的產品正在商品化,並且不再增長。目前,中國大陸的政策仍在大力促進這些 行業的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已經為此一擲數十億美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筆錢可以帶給這些夕陽產業的好處十分有限。

勝者為王

華為和中興通訊等網絡承建商,可以說是這次革命中的勝者。移動連接是促成“新世界”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未來的幾年中,對網絡設備的需求將十分強勁。網絡運營商需要花費巨資升級其網絡,才能在爭取消費者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這個“新世界”裡,軟件公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賺頭。這是因為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與網絡加以連接,消費者大可在線臨時租用軟件,而不需 要去購買軟件再將其安裝在固定的個人或公司電腦中。這將大大提高軟件生產商之間的競爭,因為它減少了軟件廠商通過“鎖定效應”獲得的市場影響力。當軟件費 用不再成為固定成本,用戶就有了更多的動力在各種軟件中挑來挑去。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迄今為止,軟件生產仍具有較高的利潤率。但是,在正在崛起的“新世界 ”裡,軟件生產商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利潤下降到了所有行業的平均水平。

舉個例子。微軟和甲骨文,在股票市場引導著大規模資本運作。但是,他們根本不是最具創新性或最優質的公司。消費者通常對他們的產品抱怨多多。儘管如此,他 們還是賺取到了高額利潤。原因在於,消費者在這些公司生產的產品上,投入了巨大的固定成本,並且幾乎沒有任何要更換產品的想法。不過,在“新世界”裡,消 費者可能會對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產生質疑。我猜想,在未來五年中,這些公司的市值將會大幅下降。

從理論上來說,最大的贏家應該是網絡供應商,如移動電話運營商。他們有最好的機會來控制用戶。但是,他們以後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以前,服務供應商 通過價格歧視,篩選高價值客戶,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利潤。例如,儘管中國移動電話運營商擁有大量客戶,但只有那部分數量相對較少的商務客戶,為其創造了大部 分利潤。但是,當語音、視頻和文字等服務融為一體後,通過價格歧視來篩選優質客戶就不再可能。服務供應商能得到的,僅僅是從客戶那裡收到的網絡租賃費罷 了。

按理說,內容提供商也應該成為網絡世界的大贏家,因為他們擁有更大的市場,以及相對較少的銷售成本。但在這個“永遠在線”的世界裡,他們已經損失 了很多,而且很可能會失去更多。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內容提供商並不知道,他們需要為自己的產品做營銷。技術公司,如穀歌,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們通過在搜 索服務中為其客戶提供“內容定位”而獲得大筆廣告收入。事實上,內容提供商已經開始潰敗。世界各地的報業公司都在苦苦掙扎。

在可預見的將來,紙質的雜誌和書籍也會消失。電子報的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完全能夠跟紙質報紙的效果相媲美。但紙製的雜誌和書籍轉變為電子出版物 可不那麼容易。書籍和雜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固定的印刷成本是很高的。它們能夠在信息傳播時產生規模經濟。而電子報幾乎可以達到零成本信息傳輸。至於“信 息集中必然會產生巨大固定成本”的說詞根本就站不住腳。將來,人們不再需要從報紙、雜誌和圖書出版商那些有固定成本的商家那裡獲得信息了。

當然,上面所說的一切都在意味著,未來對於紙質文件的需求終會一朝崩潰。這樣看來,在這個領域,任何投資都不是那麼明智。

廢舊立新

另一個受到這場革命影響的是醫療保健行業。每年,醫療產生的費用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其影響很難評估。其規模和評估其效用的困難,反映了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達國家授予患者合法權利,可以對醫療保健機構的治療提出事後起訴,由此來保護患者權益。不過,這一做法反過來又導致醫療機 構過度治療,為的是避免不良的法律後果。

“永遠在線”的世界將大大降低病人和醫生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能夠立刻了解專業醫護人員的治療意見及處方。這也使得市場雙方都變得更有效率。患者不再需要對醫生此前的行為提出起訴,同時減少了醫保費用和治療總量。

知識世界平面化的趨勢,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人類社會是由掌控信息、並有能力處理這些信息的精英階層控制的。收集、放大信息,處理和 傳播信息都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精英的存在反映了信息處理也需要有規模經濟,這給了那些恰巧掌握這些信息的人以優勢和特權。這種優勢往往會世襲,並導致形 成永久的統治階級。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獲取信息所需成本的下降,已經導致社會劇烈變化。最終信息成本接近於零,將加速這個趨勢的到來。

“熊彼特創造性毀滅”(Schumpeterian creative destructio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信息革命是怎樣摧毀企業的。新技術總是在產業落伍的時候顯示出重要作用。雖然整體來講技術提高了效率, 但因為產業失敗造成的失業,可能使經濟疲軟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然而,讓各國政府停止採用新技術將是錯誤的。失業工人可以靠賺取加班費找到新生計。對那些從 事過時產業的企業主來說,新技術將是十足的災難。因為他們的股本可能只值廢品價了。

舊的企業被摧毀,新的問題將會出現。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工具,它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當人有足夠的食物和舒適的住所的時候,所有其他活動都變成了娛 樂活動,或賺取金錢以購買娛樂活動。最便宜的娛樂活動就是大家互相取樂。這很有可能發生。 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都是供人們自娛自樂或娛樂他人的平台。我們可以努力工作,賺取足夠的錢購買奔馳車。駕駛它將給人以 特定的滿足感。或者,我們可以花時間在網絡上免費找樂子。因此,也許真沒有必要努力工作了。我懷疑,在“永遠在線”的世界,互聯網將減少而不是增加傳統意 義上生產力。但是,大家可能都能從中得到滿足。 ■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