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戰與道德訴求
中國如何突破美元霸權作者:廖子光2008-09-26 01:05
在冷戰期間,並不存在國際性的自由貿易。兩大對立的意識形態陣營之間完全沒有經濟聯繫。每一陣營內部,各國通過對外援助和與各自的超級大國之間的 備忘錄貿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彼此之間的競爭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贏得兩大對立陣營以及第三世界不結盟國家的民心和民意。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加強 而不是削弱了各自的兄弟國家。
兩大超級大國的人民努力幫助各自陣營內的貧窮人民,它們的政策目標都趨向於平等,即便並不總是付諸於實踐。冷戰年代,兩大陣營內的對外援助和備忘 錄貿易比後冷戰年代由單一超級大國操縱的新自由主義全球貿易更有助於減少貧困。目標不僅僅是增加收入和財富,而且要結束各國之間和國家內部的收入、財富不 平等狀況。如今,收入和財富不均已被合理化為資本構成的必要前提。 《紐約時報》報導說,從1980年到2002年,美國0.1%的收入最高者的總收入翻了一番,而10%的收入最高者的收入提高緩慢,其餘90%的收入都有 所下降。
儘管被指責得一無是處,冷戰還是達成了兩個艱難的目標:它阻止了核戰爭的爆發,並將發展作為一種道德訴求引入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競爭,由此推動了 兩大陣營內部的經濟平等。冷戰結束以來,核恐怖主義形成為一種嚴重的威脅;即便是富國,國內的發展也要讓位於全球貿易,世界各處的收入和財富差距一直在擴 大。
自冷戰在約15年前結束後以來,世界經濟增長已經轉而排他性地依賴於由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主導和推動的新自由主義全球貿易,該貿易體系的融資 是以主要的貿易儲備貨幣美元實現的,其穩定性是由以美國工人高工資使之可能的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的。世界經濟增長一直是由世界貿易組織等超國家機構大 幅度削減世界各國關稅而得到維持的,其融資是由解除管制的外匯市場與全球中央銀行體制協調提供的,全球央行體制獨立於當地行政壓力,由超國家的國際清算銀 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宰。
美國重新界定了人性中的道德,它聲稱,世界貿易是一種道德訴求,因為世界貿易促進了貿易參加國的民主、政治自由和對人權的尊重。不幸的是,收入和 財富平等並不在貿易所帶來的收益之中。即使上述歪曲的意識形態主張的合理性沒有受到質疑,它也是與美國對於那些華盛頓所認為的不民主的、缺乏政治自由、不 尊重人權的國家採取的貿易禁運行為相互矛盾。如果貿易可以促成如上令人想往的境界,把貿易同自由聯繫起來的實踐也就等同於拒絕讓病人服藥。
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以道德辭令為其自由貿易理論辯護。 2001年5月7日他在演講時說:“開放貿易不僅是一種經濟機遇,而且是一種道德訴求。”“貿易為失業工人創造就業機會。當我們為市場開放進行談判時,我 們給世界上的窮人新的希望。當我們推動開放貿易時,我們就是在促進政治自由。”只要以實際的數據對其加以檢驗,上述論斷仍然是高度爭議性的。美國數以百萬 計的國內製造業崗位已通過國際貿易流到了海外。在全球層次上,由於在幹同量工作時僱傭了不熟練的勞動力,雖然就業數一直在增加,但同量工作的工資總額卻急 劇下降。
三週後,一位保守派專欄作家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撰文做出了回應,“自由貿易是一個經濟問題,並不是一個道德問題”。她在文中指出,終於能有一位總統給他的行為加上道德光環,這一點肯 定使得保守派歡欣鼓舞,“聖經和十誡都沒有教導我們去從事自由貿易。耶穌也沒有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去從事自由貿易……美國憲法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支持自 由貿易,痛恨保護主義。事實上,我們的憲法制定者相信保護主義才是經濟制度並付諸於實踐。保護性關稅從1789年起就是聯邦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直到 1913年通過憲法第16次修正案創造了聯邦所得稅才取代它。那一百多年中,所有政府官員都未履行自由貿易的'道德義務',他們就都玩忽職守了嗎?”施拉 夫利的論述尖銳,她的觀點值得關注,因為美國政治當前正陷入狹義解釋憲法的古典保守派和道德帝國主義的新保守派之爭。儘管新帝國主義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佔 據優勢,在美國的政治文化中,保護主義還是有強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保守派和勞工運動中。
小布什還提到了中國,在其前任比爾-克林頓即將卸任時,中國與美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於2001年底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她將從自由貿易政 策所帶來的政治變化中獲益。這一聲明為那些把對外貿易看作是反對中國“和平演變”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的中國人提供了明顯的證據。 “和平演變”戰略是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國務卿杜勒斯率先提出來的,它企圖通過和平貿易誘使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改革,放棄政權,推翻工人階級 專政以利於資產階級自由化。大約40年之後,鄧小平批評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和總理趙紫陽在他們執行中國現代化政策的過程中沒有能夠遏制資產階級自由化。 1989年11月,在天安門事件發生後5個月,鄧小平警告說:“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它們想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為資 本主義國家。”鄧小平對天安門事件的處理防止了中國重蹈1991年蘇聯解體的覆轍。
二、“自由”名義下的敵對
中國如何突破美元霸權作者:廖子光2008-09-26 01:05
不過,很清楚,政治自由經常是保衛國家精神的第一個犧牲品,而美國對那些它所認為的不自由國家採取敵對的經濟和安全政策,必然會帶來那種精神。當 美國每次宣稱某一國家不自由時,該國在美國政策的作用下將變得更不自由。這一再地在中國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得到證實。當美國對華政策趨於敵對時,政治自由 和新聞自由也就不可避免地面臨嚴格的控制。雖然貿易的確有助於開展貿易的國家,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將貿易同意識形態/政治目標脫鉤;二是保證公平貿 易;三是意識到全球的充分就業剛剛起步,最低生活工資是全球貿易收益的先決條件。
唯一的超級大國與其傳統盟友之間逐漸破裂的關係起源於貿易糾紛。美國從國際金融體系結構中獲益,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結構為美國經濟,而不是歐盟和日 本提供了結構性的貨幣優勢,更不用說世界上其他國家了。貿易問題涉及到空中客車公司和波音公司之間的政府補貼之爭,香蕉戰、糖戰、牛肉戰、橘子戰和鋼鐵 戰,以及關於合併公司、收益和金融服務的公平競爭等爭端。如果發現某國政府在長期的爭端處理過程中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則,其他國家可以採取報復性措施。如 果世貿組織否決了空中客車的投訴,美國可以對歐盟的其他貨物追加關稅,反之亦然。如果雙方政府都違反了規則,就都可以採取報復性措施,引發一輪攻擊性貿易 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如果美國政府不公平地支持本國的鋼鐵工業,歐盟就可以向對美國非常重要的行政州採取行動得分,如對佛羅里達的橘子徵收關稅。
歐盟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正外溢進入安全領域,使經濟利益同意識形態發生衝突。由於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它們都在拼命尋找新的市場,這必然導致它們將 眼光投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有顯著的經濟增長率,還有12億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長的消費者。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會帶動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亞洲所有 其他國家的增長,澳大利亞僅在最近才開始意識到其未來發展不可能脫離其地理位置,其繁榮有賴於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的發展。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牛肉和乳製品 注定了進入中國市場,而不是不列顛群島。歐盟殷切期望解凍已持續15年之久的對華武器禁運,即便這會鬧得美國不高興。與美國有密切關係的以色列在對華軍售 問題上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甚至美國的國防部門也意識到,美國的國防工業必須出口,甚至向中國出口,以保證自己的領先優勢。據報導,最近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猛 烈抨擊中國軍力升級,沒有鄰國能威脅到她,兩天后他就設法向泰國出售F-16戰鬥機,能夠發射先進的中程空對空導彈(見《拉姆斯菲爾德努力推銷F- 16》,《亞洲時報》2005年6月9日)。銷售傾斜是為了與俄製的蘇-30型機和瑞典的JAS-39型機競爭。多年前,在裡根當政時期,五角大樓的一位 重要技術專家唐納德-希克斯(Donald Hicks)就向美國國會清楚講明了武器出口領域開放的競爭。他說:“全球化不是一個政策選擇,而是決策者必須適應的事實。”“事實是所有國家的軍事裝備 都在分享同一個全球商業-國防工業基地。”美國士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穿的靴子和製服都是中國製造的。即使戰爭轉向了高科技,軍靴依然是一種關鍵物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