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謝國忠:市場神話破滅

2009-10-26 |謝國忠:神話破滅

有效市場是個神話

本文見《財經》雜誌2009年第22期出版日期2009年10月26日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最好的辦法,是限制貨幣增長與名義GDP增長率間的偏差

 貨幣需求是有效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關係到怎樣的貨幣政策稱得上最好。隨著金融機構槓桿率的提高,對貨幣需求不斷增大,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在問金融體係是 否有效。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有責任考慮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限制貨幣增長與名義GDP增長率間的偏差。特別是,當經濟基本面可 能在短期受損時,持續的偏差仍應予以糾正。

神話破滅

 這是一個嚴肅的學術課題。我為什麼要在這里和普通讀者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這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中國的散戶投資者主導著資產市場。他們做出投資或投機決定時,大多認為“政府不會讓資產價格下跌”。政府支出一旦有了限制,那這種期望還有幾分可信?關於對貨幣擴張限制的討論,能夠幫助中國投資者評估投資決策的風險。

其 次,從世界範圍來看,貨幣供應量增速都遠遠高於名義GDP的增速。也就是說,貨幣增長被用來支撐高槓桿率,這在金融部門尤其明顯。當然,原因是央行通過降 低利率來應對金融危機,有時甚至是強行增加銀行的流動性,以期他們能夠增加貸款,刺激經濟。不過,這些錢卻流入了資產市場,導致資產市場繁榮興旺。活躍的 資產價格穩定了全球經濟。儘管大多數分析家認為,活躍的資產市場反映了他們對全球經濟蓬勃發展的正確預期。但是,我認為這不是事實。像過去的十年一樣,資 產市場的繁榮支持了經濟增長,而不是倒過來——由於強大的經濟增長導致資產市場繁榮——因此,一切只不過是個泡沫

儘管全球經濟正溫 和復蘇,整體經濟形勢仍困難重重。經合組織國家的失業率都處於歷史高位。資產市場的繁榮與真實的經濟困難之間的對比,在近代可謂絕無僅有。儘管工人和企業 都在努力掙扎,資產玩家卻重新收穫了賬面利潤。資產繁榮的背後,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們不禁要問,政策實現了其幫助實體經濟的目標了嗎?還是說,政策幫助 的只是那些投機者,希望他們能給實體經濟留點殘羹冷炙?

金融機構從中央銀行獲取大量貨幣,但當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貨幣運行存在的嚴重 低效。對那些引發了危機的人提供如此多的錢,理由恰恰是因為他們引發了危機,這是什麼道理?好比說,當房子著火了,你必須撲滅大火併找到罪魁禍首。可問題 是,縱火者被要求去救火。那麼,如何可以肯定,他們不會引起另一場大火?

大部分人認為改革金融體制,而非限制貨幣供應,是解決這一問 題的辦法。一旦如此,未來對貨幣的需求將是有效的。到目前為止,金融危機中發現的問題仍沒有得到糾正。過去十年,全球金融體系已變得相當龐大,將中央銀 行、立法者和政府困在其中。行將推進的改革,不會觸碰到那些引發當前危機的主要因素。即使最好的改革能夠實行,核心問題仍然難以解決:金融從業人員用別人 的錢來賭博,當下對注的時候,他們將得到巨大的回報;下錯注,他們也不會賠償。這個激勵問題表明,現行的全球金融體系,鼓勵了風險冒進的偏好,有效市場並 非如此。中央銀行限制貨幣供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辦法。過去十年的資產價格通脹,以及破滅後的災難,都證明了這一論點是可信的。

上 世紀70年代的滯脹,促使經濟學家研究為何貨幣刺激並沒有增加需求,卻直接轉為通脹。這一研究促進了理性預期理論的發展,解釋了大眾對貨幣政策的反應。它 的結論顯而易見,即決策者可以反复愚弄普通人。多人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米爾頓·弗里德曼主張將以貨幣供給增長為目標,作為中央銀行的指導原則。這一做法將 使中央銀行以貨幣增長為目標,“自動駕駛”,並讓市場決定利率。

理性預期理論被進一步用來解釋投資者的行為,並引出了有效市場理論: 在一定條件下,理智的投資者將帶來有效的資產價格,這種價格能夠正確反映未來預期。用學術術語來說,有效資產價格,就是包含了所有有關未來的有用信息的價 格。這為拆除那些源自“大蕭條”時期得到的教訓而建立起來的監管架構,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使得中央銀行疲於應付短期 通脹。依據有效市場理論,中央銀行決定完全滿足金融機構的貨幣需求,以支持他們的槓桿率。這種組合為過去十年間出現的巨大泡沫奠定了基礎。由於全球化通脹 保持在較低水平,華爾街可以無限量地從中央銀行獲得流動性,製造泡沫。

在西方金融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散戶或個人投資者則 主導了東方金融市場。多數機構投資者是以季度市場指數為基準,同時,他們持有的現金量還有限制。這些制約因素使他們處於不利地位,很難跑贏大盤。這就是為 什麼大多數機構投資者都是指數追隨者。額外的管理成本,使得大多數機構投資者表現比指數差,這並不會增加市場的效率。

 改革的困境

過 去十年,金融市場最顯著的發展是絕對錶現基金(Absolute performance funds)和對沖基金的增加。但是,他們只是放大了市場的波動性,並未提高市場效率。由於對沖基金經理的薪酬是旱澇保收,因此,他們自然樂於見到長期波 動。這是一個委婉的“正面算我贏,反面算你輸”的擲硬幣遊戲。對沖基金業讓其管理人員,而不是投資人收益頗豐。

無論怎樣嘗試去改善機 構投資者的激勵結構,“管理別人的錢”帶來的激勵扭曲難以改變。制度化一度被譽為提高市場效率的一大進步,已被證明使無效狀況更甚。面臨著變幻莫測市場的 發展中國家,一直尋求以製度化來穩定市場。他們應該三思。制度化或能減少短期波動,但會變成大崩潰。

散戶或者個人投資者經常錯誤地將短時期波動當做趨勢。 “羊群行為”產生了自我實現的趨勢,而這大都只是暫時的。但是,這種羊群行為有時也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引發巨大的泡沫。這種泡沫會導致資源配置嚴重失當。

為 了盡量減少今後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人們可以改革金融體系,以減少出現危機的傾向;或者在製定貨幣政策時,同時考慮資產價格以及消費物價。一年前,危機爆 發時,世界各地的決策者發誓要改革金融體系,消除腐敗和過度槓桿化。在政府花費數万億美元救助金融機構之後,改革的動力已經減弱。美國國會改革法案已經淡 化,因此,他們並無力阻止另一次重大危機。

資本充足率要求以及透明度,是有效的金融改革的關鍵。例如,場外交易的衍生品的名義價值達 到數万億美元。它們在一個不透明的環境中蓬勃發展。做市商可以通過欺騙買家和監管機構獲取高額利潤:向他們收取超高費用,但他們並未為提供這種高風險產品 投入大量資金。如果市場是透明的,而且資本要求合理,那麼這項業務也不會開展得這樣大。在理論上,衍生工具能夠幫助買家降低風險;而在實踐中,由於復雜的 結構可以隱藏槓桿率,衍生工具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除非能夠看到旨在針對衍生產品市場的問題的改革,否則,所謂的金融改革很難稱之為“有效”。

 誰又將聲名掃地?

天 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現在也是如此。有兩個情形預示著另一場危機的爆發。首先,每個交易者藉入美元購買東西。華爾街多數交易商是美國人、英國人,還有澳大利 亞人。他們都很了解美國。美聯儲維持著零利率政策,美國政府也支持弱勢美元,以刺激美國的出口。除非是傻瓜,人人都能看出,美國政府正在“幫助”你借美元 去投機。但是,這些交易員對其他國家並不熟悉,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他們一年也就去那裡一兩次,即使這一兩次,還是和美國的投行一起去的:這些投行可是很想 要賣東西給他們的。他們願意相信任何事,除了美元會升值。當然,華爾街的銀行也會這麼告訴他們。由於這些人為數眾多,他們的行動在短期內會自我實現。舉例 來說,澳元從底部算起,已經升值了35%。現在,這些傢伙坐在巨大的賬面利潤上,感覺自己是如此聰明。當然,華爾街的交易商們在付給投資人之前,已經先餵 飽了自己。

一旦交易規模過大,就像現在這樣,只需要一個小衝擊就能引發颶風,而你永遠不知道這個衝擊會是什麼。一旦有事發生,所有這些交易商就會迅速退出,這可能會導致另一場危機。

石油價格的飆升,可能是宴會中另一個不速之客。它可能引發通脹預期回升,並引發債券市場大崩潰。由此產生的極高債券收益率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以減少對通貨膨脹的擔心。另一輪資產價格大下滑,將再度激起對於全球主要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恐懼,再次造成混亂。

石 油是製造泡沫的完美材料:石油供應不能及時回應油價上漲,它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擴大生產能力,而且由於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粘性,石油需求也不能迅速減少。 無論是需求還是供應方面,石油的價格敏感度都較低,很適合用來製造泡沫。當流動性既便宜又易得的時候,石油投機者隨處可見。

石油投機 商不再只是那些偷偷摸摸的對沖基金。普通百姓也可以通過購買交易所交易基金擁有石油或其他任何東西。而且,沒有道理不去這麼做。中央銀行已明確表示,將保 持盡可能充足的貨幣供給,使紙幣貶值,幫助債務人。如果你賭得很大,當你下錯注的時候,政府會幫你擺脫困境,並且降低利率以使你能夠下更大的賭注。所以, 在這個世界上,最好做個投機者,當權者永遠與你同在。

對於那些想成為投機分子的人,我有一言相勸:一旦債券市場大幅下跌,盡快逃命去吧。石油泡沫來得容易,去得也快,因為它會刺破其他泡沫。一旦這些泡沫破滅,供石油泡沫生存的氧氣也就消失了。

2010年出現二次探底的情況已經很明顯。目前的經濟復甦得益於企業補充庫存以及財政刺激。明年,西方消費者在囊中羞澀之後迅速恢復的機率微乎其微。高失業率將使他們的收入難以支撐其消費。他們不太可能再去借錢消費。

許多分析家都認為,只要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那麼,就應當不斷採取刺激政策。正如我剛才所說,供求不匹配——而不是需求疲軟本身——是高失業率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刺激只會引發通貨膨脹和金融不穩定。

上 世紀70年代的滯脹,讓一批認為可以“用一點通脹換得經濟大幅增長”的銀行家聲名狼藉。當前的這場危機,將會使那些忽略資產價格通脹,甚至創造通脹去刺激 經濟增長的這一代中央銀行家們聲名掃地。玩火者,必自焚。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