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

會計準則修改“刻度”

會計準則修改“刻度”
《財經》記者宋燕華總第223期出版日期:2008-10-27

國際會計準則倉促修改,所為何來,是對是錯?


美國證監會(SEC)表示,關於市值計價的研究將於2009年1月2日結束。

作為衡量企業財務狀況的“溫度計”,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在政治和輿論壓力面前,最終選擇了修改“刻度”,以平息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恐慌性拋售。

繼 9月30日、10月10日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兩度發布不活躍市場中公允價值的應用指南後,10月13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 火線修改國際會計準則相關條款,允許對非衍生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類,而且史無前例地將其執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粉飾”三季報的目的昭然若揭。

儘管國際會計界仍然堅持認為,所謂會計準則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推波助瀾的說法無異於在病人發高燒時指責體溫計,但最終,妥協的力量還是佔據了上風。

此 後,香港、台灣等地區紛紛採納新規,並表示這一改變將“讓銀行在金融危機中有一個喘息空間”。日本會計準則理事會(ASBJ)表示,將會密切注意全球會計 準則的變化,並將隨之檢視日本的會計準則,幫助維持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據一位韓國會計界人士透露,一些韓國金融業巨頭也正在遊說政府,希望採取類似政 策,幫助其渡過難關。

然而,修改“體溫計”本身並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好轉,由此可能帶來的季報改善也無法掩蓋金融機構背後的瘡痍。一家國際評級機構中國區董事向《財經》記者表示,在今後評價金融機構時,將排除這一會計變更的因素。

公允價值是“幫兇”?

2007年以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發源於美國,隨後波及到歐洲等地。為此,歐美兩地的會計規則制定者FASB和IASB最先受到指責。

來自銀行家和政客批評的“炮火”,主要集中在公允價值計量上。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時達成的交易金額。其中,以市價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被稱做“市 值計價”(mark to market)。如果市場不夠活躍,缺少可參照的市價,則採用估值模型等技術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也叫“估值計價”(mark to model)。

首次對公允價值作出詳細規定的,是2006年9月FASB發布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告公允價值計量》(SFASNo.157)。國際會計準則也有類似的內容。

在正常的市場情況下,市價能夠動態而合理地反映資產價值。然而,當市場情況演變成一場看不到盡頭的危機時,這一估值方法似乎對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原始價值1元錢的金融產品,變成市場參與者避猶不及的品種後,持有者可能以0.10元價格拋售,這意味著持有者需計提近九成的減值損失。但如果持有者選擇暫不出售,未來市場行情好轉,實際損失或許沒有這麼多。

更有觀點認為,現有的公允價值計算方法,在金融風暴中加速了危機的傳播。

“這意味著,只要有一家金融機構因為財務問題折價出售了某類流動性不佳的資產,市場上的所有機構,就都可能必須按這一低價調整所持這類資產的公允價值,從而引發連鎖反應和惡性循環。”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方說。

這樣一來,對金融產品是否應繼續使用市值計價?對此,美國社會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以銀行家為首的陣營認為,危機中的甩賣價格無法客觀反映資產價值,如以此為基礎計算價值和減值準備,將給公司報表“火上澆油”,進一步影響業績表現和投資者信心。為此,應將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改回以成本計價的方法,以穩定人心。

以準則制定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為首的一派則認為,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公允價值才是最能體現真實財務狀況的計量方法。在次貸危機中,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不僅沒有“火上澆油”,反而讓投資者盡快看到了最真實的情況。

德勤金融服務合夥人秦誼向《財經》記者強調,其實,公眾質疑的焦點並非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本身,而在於產生公允價值的過程,尤其在不活躍或者無秩序的市場上如何認定公允價值。因此,不應放棄公允價值的原則,而是要完善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

美國:90天評判期

為進一步闡釋如何在非常市況下應用公允價值,9月30日,美國證監會(SEC)和FASB聯合發布了關於在不活躍的市場採用合理價值計量的指南,廣泛徵求意見後,又於10月10日做出修正。
不過,這些努力並沒有改變銀行家和政治領袖主導下的力量對會計準則的質疑。

9月30日,60多名美國議員組成的兩黨聯合團體致信SEC主席考克斯,敦促SEC暫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在10月3日最終通過的美國財政部救市方案中, 也增加了相關規定,稱SEC在認為對保護公眾利益是必要和適當的、又與保護投資者利益相一致時,在符合公司法的條件下,可以暫停使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 157號公告公允價值計量》。

這一方案還要求SEC開展對市值計價方法對金融機構影響的研究,並在90天內將研究報告上交國會。

在研究中,SEC至少要廓清市值計價方法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在2008年多家銀行倒閉案中的影響、對提供給投資者的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FASB設計這一會計標準的過程、對該標准進行修改的可行性和建議,以及是否有可替代的會計標準。

一位會計界人士表示,由於FASB隸屬於SEC,換句話說,SEC本來就具有修改會計準則條款的權力;本次金融穩定法案之所以要重申SEC的權力,也充分體現了在國會的參眾兩院中,對於公允價值的去留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經過與財政部和美聯儲的協商,SEC表示,關於市值計價的研究將於2009年1月2日結束。
首輪圓桌會議將於今年10月29日舉行,重點討論市值計價的方法與當前經濟環境的內在關係,以及當前會計模型的改進和替代措施。參會人員將包括投資者、會計師、準則制定機構、監管部門、商界領袖和其他有關當事人。

多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都認為,在90天的研討期內,FASB尚未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條款,但很大程度上,已把不活躍市場下如何確認公允價值的責任交給了公司管理層。

一時間,公允價值原則的地位受到挑戰。

“如果90天后美國國會作出決議,暫停使用公允價值條款,將無異於歷史的倒退。”德勤中國北方區金融行業審計服務主管合夥人王鵬程向《財經》記者表示。

“會計準則的目標之一,就是真實反映公司財務信息。尤其在信息化的時代,公允價值更能體現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的價值。改用歷史成本計價的方式,將使會計信息失去意義。 ”他說。

國際會計準則轉向

比美國證監會和FASB行動更為迅速、反應更戲劇化的,是應用於全球130多個國家的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IASB。

10月11日,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亞洲年會期間,IASB主席David Tweedie曾堅稱,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是治療的一部分,而不是疾病的一部分。雖然他認為目前的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也有缺點,比如在某些情況下產生公允價值 很困難,而且需要加強披露,這些困難都不是短期之內就能解決的,但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公允價值將是惟一適當的計量方式。因為這一方法增加了會計信息的可 比性,更好地反映當前的經濟環境。

然而,就在兩天之後的10月13日,IASB突然宣布修改國際會計準則相關條款,允許會計主體在罕見情況下,可以對非衍生金融資產重分類。

所謂非衍生金融資產,主要指股票、債券和貸款等。其中,對債券資產的重分類對當期業績的影響最大,債券的重分類意味著如果公司有意願且有能力持有到期,可以按分類當天的市價入賬而不必隨波動的市值計算浮動盈虧。

一 位會計界人士向《財經》記者指出,IASB重分類調整的核心在於將虧損滯後反映。這對持有債券較多的金融機構影響最為正面,不但可改善業績,還可降低補充 資本金的需求。但根據IASB的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分類後還需在附註中披露相關資產期末的市值,“理性的投資者可以看到,部分資產的公允價值遠遠低於賬面 價值。”他說。

比美國更為激進的是,IASB認為,三季度全球金融市場的衰退,正好符合準則所指的“罕見情況”,允許執行國際會計準則的公司 自今年7月1日起執行新規。中銀國際分析師程漫江指出,這意味著,這些公司可以將所持有金融產品的價格鎖定在7月1日時的價格上,而不必為九十月間的全球 市場暴跌進行減記,這將明顯美化有關公司三季報的業績。

此次國際會計準則修改之倉促,亦十分罕見。在正常情況下,IASB修訂準則需要首先發 布草案,聽取各方的建議,之後作出決定。由於當前市場的“迫切需求”,這一次,IASB未按常規做事。對此,美國FASB委員Tom Linsmeier和John T Smith也表示無法理解。

IASB表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修改,是因為美國會計準則的相關條款,賦予了會計主體在極端情況下進行重分類的權力,而國際準則沒有涉及。為此,各方要求IASB考慮允許適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會計主體也擁有類似權力。

IASB也承認,這一改變可能導致會計主體以此操縱利潤,而且美國會計準則雖然具備這樣的條款,真正允許使用的案例卻極其少見。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