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

美元刀之出鋒(2)

三、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興起

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1949年美國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71.2%,達到250億美元。但是飽受戰爭創傷的西歐、日本為發展經濟需要大量美元,但又無法通過商品和勞務輸出來滿足,從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

於是美國採取對其雙赤字的“善意忽視”政策,大量增髮美元。加上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全世界的美元多起來了。

但是逆差導致黃金儲備開始流失。 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已經恢復,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出口大幅度增長,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同年 10月,國際金融市場上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倫敦金融市場的金價暴漲到415美元每盎司,高出黃金官價的185%。第一次美元信用危機爆發 了。

美元危機的爆發嚴重動搖了美元的國際信譽。為了挽救美元的頹勢,美國與有關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維持黃金官價和美元匯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協 定”、“巴塞爾協定”、“黃金總庫”以及組成“十國集團”簽訂“借款總安排”等等,目的在於當匯率波動時,運用各國力量共同干預外匯市場。

但是,這些措施雖可見效一時,卻不能使局勢從此穩定,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一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不斷加強,美國的 經濟實力地位仍在下降;二是美國用以彌補其國際收支逆差的美元數字越來越大,1950—1972年的23年間,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累計額達886億美元,其 中絕大部分是用美元償付的,這就造成了美元氾濫的局面。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美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OPEC)的成立。

美國於1961年發動的長達14年的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把美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遠東,無力再騰出更多的精力去控制中東,使得由伊朗、伊 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五國聯合起來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進一步發展成包括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進而逐漸掌 握了國際油價的主導權。 OPEC從而成為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石油輸出國在美元戰略的威懾下,其石油淨收入和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一樣,淪為給美國輸血的重要 組成部分,不同的是後者是貿易美元,前者是石油美元。這是後話,在美元的石油戰略中專有講解。

越戰的失敗不僅使人們對美國失去了信心,對美元也失去了信心,引發了空前的美元信任危機,史稱“第二次美元危機”。

國際匯率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美元拋售,這些美元反過來在歐洲的黃金自由市場上買進黃金。雖然美國在1934年就立法禁止美國民眾在世界各 地持有黃金,而歐洲卻在當時給美國人留下了一個陷阱:金幣和金塊不能用作貨幣,但是可以持有。倫敦和蘇黎世黃金自由市場黃金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場。要維持 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的價位,美國就得被迫用已經越來越少的黃金儲備買回別國拋售的美元。

為了消除黃金自由市場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衝擊,美國在該體系崩潰前的1968年3月還實行了一段時間“黃金雙軌制”,即自由市場黃金價格 自由化,美國沒有義務在自由市場維持在35美元兌1盎司的價位,而政府間的黃金兌換擁有維持在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各國政府承諾不在市場上拋售黃金以 獲取差價。

這個雙軌制竟然得到外國政府的“一致同意”,為兩年後美國徹底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奠定了基礎。

從這點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之高超,也反映了歐洲各國從來就缺乏對抗美元壟斷地位的統一的國家意志。

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一種新的世界紙幣準備金,這就是在2009年成為中國焦點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希望最終完全用美元替代黃金,由世界銀行發行,充當新的世界紙幣,為美元未來控制全球經濟埋下了伏筆。

“黃金雙軌制”往後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正如當年法國威脅英國,要拿英鎊兌換黃金一樣,當歐洲各國終於威脅要將膨脹的美元盈餘兌換成黃金時,尼克松政府於 1971年單方面撕毀協議,徹底取消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於是美元成為沒有黃金依託的法定貨幣和世界貨幣。

4個月後,世界主要經濟體簽訂了《史密森協議》,其內容是世界各國再次承諾維持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但是美元小幅貶值到38美元兌1盎司黃金。這似乎是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但是由於不能兌換黃金,不到一年,該協議就分崩離析了。

至此,全球經濟出現貨幣競相貶值、外匯管制、貿易爭端、經濟大戰的混亂局面。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美國金融戰略的一部分,解體後的美國仍是世界金融中心,當時貶值的美元給美國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現實收益;沒有黃金“緊箍咒”的約束,美元成就了世界貨幣霸權,美國開始了以美元為武器的全球經濟殖民地運動。

從這時起,“美元經濟學”成了美國政府和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秘不外傳”的戰爭教科書,直到最近10年來,才陸續被各國政府所認識、了解並有所反制。

傳統經濟學認為,個人財富是由他外在的財物中能用貨幣衡量的實物構成的。國家的財富狹義地說也是由個人財富構成的(廣義的國家財富是由物 質財富比如土地、河流及海洋等,以及非物質財富比如國家組織,甚至文字等)。生產的目的是獲取物質(財富),而生產是由土地、勞動和資本三要素構成的。資 本當然包括金融資本——它使生產更容易、效率更高。

但是金融資本本身不是財物,更不是財富,雖然它往往表現為財富的貨幣形式。金融資本只是潤滑劑,是為物質生產的要素之一,是為物質生產服務的。這是經濟學原理之一。

但是美國的戰略家們“科學地發展”了這一理論,把失去黃金物質支撐的美元,轉換成了另外一種“經濟形式”,姑且稱為“虛擬經濟”。這種虛擬經濟反過來“反制”著實體經濟。這是教科書上找不到答案的現象。亞當·斯密、李嘉圖或凱恩斯如果在世,也許會為我們解答。

而這一切全是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是全世界必須承認的“通貨”。美元戰略家們對於美元這一霸權工具的運用開始得心應手,美國從此進入了一個金融資本主義新時代——這也就是美國的“帝國化”和“金融化”。

帝國的生存必須依賴壟斷。美元更須依賴壟斷。美元發展歷史就是壟斷經濟學的歷史。

壟斷是什麼意思?壟斷的英文Monopoly,其原意就是對某種公共物品(城市的或者國家的)限於某一私人使用。這個使用者,就叫壟斷者。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關鍵貨幣,而其發行只有美國政府控制,世界他國無權干涉(貨幣發行是一國主權),這不是壟斷是什麼?!經濟學家認為,只有政府授權的壟斷才能長期存在。那麼美國和美元的壟斷誰授權的?正是世界各國的政府。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廖子光先生指出的:

美元霸權導致全球金融處於一種恐怖平衡狀態,任何實質性的變革都可能招致全球金融和經濟體徹底崩潰。正是害怕徹底崩潰,全球經濟體的上層 國家如歐洲和日本,雖然已經感受到美元霸權對全球經濟平衡持續發展的危害,但是卻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實質性改革內容的替代方案動搖美元霸權。世界金融體係就 日益混亂而脆弱,危機四伏。

這種明顯服軟的“國家意志”,在接下來的逼迫歐洲和日本貨幣升值的戰鬥中暴露無遺。

四、1973年美元橫掃歐洲貨幣與日元

美國曾經是一個量入為出的好政府,是以家庭財政模式為主的經濟模式,為自食其力,平衡自己的預算。事實上,當1958年美國國際收支第一次出現33.5億美元的逆差時,當時的艾森豪威爾總統還向美國人道了歉。

而15年後的1973年,美國的財政赤字是當年的10多倍,1975年財政赤字高達532億美元,是二戰後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當時 正值越戰高峰)的兩倍多。按照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思維邏輯,尼克松總統還不自動下台?後來,尼克松確實提前下台了,可不是因為赤字,而是因為“水門事件”。 但是尼克松卻正是推動美國赤字政策的幕後推手。

為什麼?因為美元貶值推動的赤字政策是美元戰略的重要部分,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是有利於美國利益最大化的。

當時,戰後西德和日本由於生產力強大,比如,1955年之後的18年裡,日本經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發展。而美國反對全球共產主 義恐怖而要投入大量兵力。因此,在與這些傳統強國拼實力的時候,美國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因此,美元需要美元貶值獲取壟斷利潤,並延緩對手發展。對此,邁克 爾·赫德森在其《金融帝國》中有深刻的描述:

發行美元的戰略家認識到,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而投放的過剩美元正被兌換成馬克和日元,從而抬高一種接一種的貨幣價格(也就是輸出了通貨 膨脹,筆者註) 。這種金融波動可能導致貿易協定失效,因為對於外國政府來說,使本國貨幣與貿易體系脫鉤,並安排實物貿易來保護變動的貨幣關係,甚至實施關稅和出口補貼浮 動,是阻止美國通過美元貶值獲益的唯一方法。 (但是)美國戰略家對歐洲和亞洲將會採取這些措施表示懷疑。他們的懷疑證明是對的。國外經濟體最終選擇了支持美元,而不願意冒因美國採取行動而導致貨幣無 序狀態的風險。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的1967年,美國尼克松政府就意識到,外國政府無力實施有意義的報復,也無法完全斷絕與美國及美元本位的聯繫。 兩位銀行經濟學家——美國銀行的魯道夫·皮特森(Rudolph Peterson)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約翰·迪瓦爾(John Deaver,芝加哥貨幣主義學派米爾頓·弗里德曼的門徒之一)徑直建議,如果歐洲威脅要將其不需要的美元兌現為美國黃金,美國應該斷然中止黃金銷售,切 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繫並使美元下跌,從而阻止其他國家傾銷美元。

迪瓦爾博士認為:

如果美國財政部開始自行隨意地買賣美元,外國中央銀行將面臨一個嚴重的兩難境地。由於它們持有的美元不能自由兌換為黃金,它們就不得不決 定如何處理其擁有的美元,以及如何處理本國商業銀行為兌換本國貨幣而提交的美元。但這是一個令人最不愉快的選擇。一方面,如果它們允許美元貶值,美國出口 品價格相對於它們國內產品價格就會下降。進言之,這會使美國出口品在第三方市場更具競爭力。大多數出口商和海外商人極力反對這個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如果 外國中央銀行繼續支持當前的美元匯率,這會使它們更加毫無疑問地扞衛美元本位……如果毫不含糊地給外國一個明確信息,就是一旦發生危機,美國就會立即終止 給予外國中央銀行自由購買黃金的特權,那麼,決定是否扞衛美元的重擔就從美國的肩上轉移至歐洲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肩上。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侵略言論,只不過從一銀行家嘴裡說出來而已,事實上,美國政府就是這麼做的,一直到今天也是這樣。

被尼克松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協議”的《史密森協議》,從表面看,是允許美元小幅貶值,實質上是世界各國承認了美國的赤字政策。

該協議促使美國把所謂的“善意忽視”赤字政策轉變為故意忽視政策;該協議迫使其他國家要么將其盈餘貸給美國,為美國赤字融資;要么讓美元 貶值,從而對美國出口商而不是歐洲出口商更有利——而美元貶值又使其美元盈餘價值縮水。顯而易見,美國的美元政策招招都是殺招、絕招。

正如戈登·特賽爾(Gordon Tether)在倫敦《金融時報》“銀行家”專欄中所寫的:

尼克松政府的意圖是運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通過經濟壓力來約束外部世界,正如它長期以來通過貨幣控製手段維持其地位一樣。在近期的貨幣 會議上,對於在必要情況下,合作設計支持美元的安排的提議,美國採取了拒絕的態度。 ……總體上,美國對力挺美元缺乏任何堅定的承諾,這意味著華盛頓依然保留著完全的自由,可以允許甚至鼓勵市場力量推動美元再一次貶值——如果世界其他國家 沒有表明適當的意願,來縱容美國尋求其他走向的慾望和野心的話。

因此,美元的霸權地位使美國處於極佳地位:美國不僅能夠指使一國對抗另一國,還能夠在其實施經濟殖民計劃時,向友好國家施恩,向不願意合 作的國家施壓。因為這些國家若在匯率領域招緻美國的歧視,美國就會利用美元武器迫使其貨幣升值,從而摧毀其出口競爭力,這是它們不願意承受的——這樣做的 代價是不言而喻的。

同時,由於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利用《貿易法案》,對不同的國家實行不同的配額限制和關稅壁壘,其中就有中國人熟悉的“301條款”。顯然,這將把美國擺上更有利的地位,能夠懲罰任何反對它的國家。

有分析認為,美元之所以成其霸權,問題在於歐洲不能形成統一戰線來對抗美國,特別是,德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美國打入歐洲團結的楔子。在當時冷戰狀態下,一旦面對美國威脅要從歐洲撤軍,西德就會妥協,以至於傾向於以美國的立場來看待事情。

德國分裂成西德和東德,蘇聯是出於冷戰的世界霸權爭奪戰的需要,而美國,則利用美元的國際貨幣壟斷的特殊地位,在與蘇聯的大國博弈中,充分顯示出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成熟和遠見。

特賽爾先生在另一個專欄中寫道:

美國政府的最重要目標是推動美元貶值達到相當的程度,以促成美國的出口遠遠大於進口,從而為無限制的美國海外投資提供機動的空間,這不是什麼秘密。

這可能有利於美國的出口型企業,但對美國的消費者不利。畢竟,這種形勢需要的美元持續貶值將增加美國國民不必要的生活成本……但是,美國 工業部門將有足夠的外匯,來收購歐洲和亞洲最有利可圖的和技術性的關鍵部門。實際上,這一直是過去三十年指引美國政策的目標,該政策在購買智利、英國和俄 羅斯等國私有化的公共企業時達到頂峰。

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冷戰形勢下的戰爭威脅和歐洲駐軍的存在,使得美國找到了一條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不可能有的新的戰略核武器——美元,得以形成了美國的金融霸權,為美國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超級帝國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對於美國在1971前後幾年的損人利己的美元政策,歐洲和日本都進行了有效反擊。這在1973年逼迫馬克和日元升值的戰鬥中一覽無餘。

當時,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關係,由於日本對美國日益增大的順差,美日出現了1969年到1971年的紡織品貿易摩擦。當時美國威脅要實 行進口配額和徵收10%關稅,並要求日本實行浮動匯率。但是日本仍然堅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此舉是為了防止美元單方面貶值而把日本推向出口競爭的不利地 位。

但隨著1971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形勢大變,日本很快感受到了邊緣化壓力,就不得不放棄這一政策,順應了美國的希望。尼克松訪華事件,日本稱為“尼克松衝擊”,違背了日美同盟關係中“事先協商”的原則,讓日本有被欺騙的感覺。

最後結局就是,日元升值,默認美元貶值,美國也取消了10%的附加稅。這次紡織品貿易爭端,是兩國以後不斷的貿易摩擦的開端。除了貿易摩擦以外,美國也對日本的資本自由化程度不夠要求表示強烈不滿。

這些現像也說明,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兩國的經濟關係已經從從屬轉向競爭,日元成為美元的博弈對象,為1985年的美國逼迫日元升值埋下了伏筆。

同時,為了打擊歐洲和製約中國,美國利用了1969年中蘇關係破裂的重大事件,又與蘇聯走到了一起,提供信貸、出口小麥、技術合作、油田 開發等等——這就是當時有名的,被後人認為是以亨利·基辛格所稱的“美蘇共管”來威脅歐洲和亞洲的做法。也就是說,美國和蘇聯要聯合起來對付各自的衛星 國。顯然,美日聯盟對抗蘇聯的意義比以前有所減弱,這讓西歐感到了壓力,與歐洲的農業產品談判最終也以歐洲的讓步而告終……

這就是1973年貨幣戰爭的寫照。恰如中國的三國演義:美國為魏,歐洲為蜀,日本為吳。三方各有天時、地利、人和,本來蜀國可以聯吳抗曹,但被美國外爭蘇聯和中國,內施分而治之,最終被各個擊破。

最終在美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壓迫下,對於美元貶值,各國均沒有採取任何的貿易報復手段。在威脅從歐洲撤軍時,西德政府不得不購買80多億 美元,支持對美元的匯率。法國也宣布力挺美元。日本在當年一年就投資34億美元投資於美國國債,歐洲投資了136億美元,其他地區投資5億美元,以貿易盈 餘和美元儲備為融資。同時,各國保持本國貨幣的高估,支持了貶值的美元。

至此,針對美元過度發行而貶值引發的,1973年史上規模最大一次全球抗議活動,因為缺乏協同作戰和清晰的國家意志,最終以美元的勝利結束。

自那以後,因為害怕出現國際金融體系崩潰,歐洲、亞洲、歐佩克國家再也沒有對美國的赤字政策和美元貶值進行過實質性對抗,也包括2008年的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貶值導致當時的黃金價格高到每盎司100美元,但是美國卻企圖突然傾銷其全部黃金儲備到世界市場上去,妄圖使黃金價格雪崩。

包括本書多次提到的貨幣學家弗里德曼就堅持,失去了流通貨幣功能的黃金將由於失去需求而跌至每盎司6美元。而21世紀的今天,黃金的價格已接近達到每盎司1000美元。

黃金作為通貨,是人類數千年的財富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智慧結晶,黃金去貨幣化,是對全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的挑戰,其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對美國而言,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形成美元紙黃金的壟斷,然後與黃金脫鉤形成美元等於黃金的霸權;如果再能讓黃金非貨幣化,就能徹底消除其他國家以黃金儲備作為武器對付美元。這是美國長期的美元戰略思路。

這時,美元戰略正式成形,一直貫穿於21世紀,而今天中國就面臨著當年歐洲和日本的一樣的命運。

可以這樣說,1973年的美元危機,實際是美元貶值導致的西歐主要是德法兩國,以及日本反抗美元霸權的最全面也是最後一次對抗。

當然,由於美元的過度發行,也引起美國國內急劇的通貨膨脹,隨後爆發了1973—1975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這是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許多人卻把它歸因於1973年10月的爆發的石油危機。

依筆者看,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正是美國策動的,所謂經濟危機後就會有一場戰爭,這是實現石油美元戰略的第一步。戰爭使原油價格增長 了近20倍,戰爭使石油美元化——“石油美元”變成了可能。而且,其間對日益增長的美元外匯儲備不斷縮水深感憤怒的歐洲和日本,由於石油價格的暴漲,讓能 源匱乏的與美國競爭的這兩大經濟體,一下子覺得手中的美元其實不多,不得不乖乖地繼續儲存美元,以購進經濟食糧石油。

於是,美元打敗了黃金,控制了石油,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重要自然資源。美國提高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國家機器,與美元戰略聯合使用,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全球經濟殖民運動。

毋庸置疑,石油危機對美國越戰時和戰後的國內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美國人經歷了戰後沒有的加油排隊和數年的通貨膨脹,1974年產生了“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1%,美國經濟遇到1929年大崩潰以來的最大衰退。

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說,“石油危機,嚴重地傷害了美國的信心和自尊”。

但是衰退是獲取更大利益必須付出的成本。而且,美國人清楚地看到,這種國內危機正通過美元這個媒介,傳遞到全世界經濟體中。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是黃金美元化的新現象。

於是,石油價格的波動、匯率武器、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如何傳導,成了美元經濟學的內容。 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就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預演。

美國推行美元貶值和赤字財政的政策,並沒有就此罷休。在接下來的1985年,逼近日本簽署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隨後90年代初克林頓政府抄底日元,最終封殺企圖國際化的日元,是美元發動的不對稱戰爭的又一個里程碑,日元成為美元刀下的又一個犧牲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