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6日

美元刀之出鋒(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246b60100f01x.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題記:
風動耶,幡動耶,心靜風幡俱不動;山無盡,水無盡,覺來山水本來無。

本章導讀:

始於1929年的大蕭條是美國有史以來真正的一次經濟危機,也是貨幣氾濫造成的投機泡沫破滅的結果,但是美國卻仍以增發貨幣作為滅火器企圖挽救頹勢,導致了對美元信譽的質疑和金融體系的崩潰。

任何投機,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東西,其造成的泡沫,就是脫離實際價值的錢的價值,實際是沒有的――錢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這種財富是虛擬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蒸發”了的財富。
對黃金等實物財富而言,金融資本本身並不是財富,只是生產財富的輔助工具而已。但美國單方面撕毀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後,“科學地發 展”或者說“顛覆”了這一理論,把失去黃金物質支撐的美元,轉換成了另外一種“虛擬經濟” 。這種虛擬經濟反過來“反制”著全球的實體經濟。

布雷頓國際貨幣體系,就是美元紙的試金石和美元刀的磨刀石,金融化和帝國化的美國從此以美元這虛擬之物呼風喚雨,開始了美元霸權下的全球殖民運動,日元就是英鎊後的美元刀下一個祭品。

真可謂“法身圓具,若能轉物即如來。”

第三章刀劍出鞘– 1945年美元霸權

一、 1929年大蕭條:擊鼓傳花與“旁氏騙局”

歷次金融危機都是投機泡沫被擠破的過程,區別只在於泡沫大小、擠破的方式、危機的表現形式和後果不同而已。而發生危機的根源是錢的通貨膨脹,最後解決危機的還是錢。再具體一點就是,妄圖“錢生錢”的通貨膨脹是危機的根源。

要是危機發生前的經濟體沒有踩好剎車,或者根本就沒有剎車機制,危機發生後的解決方式不夠完美(例如剎車過猛),金融危機就會影響到實體經濟,最後演變為經濟危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發生經濟危機,就有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以上就是筆者看待過去和現在以及將來肯定要發生的各種危機的基本觀點――只要有逐利的貨幣資本存在,以後還會發生週期性的金融危機,這不需要預測。為什麼說錢(或者說貨幣)的通貨膨脹,是危機的根源呢?

假設經濟體的與社會財富對應的貨幣供應量是100噸黃金,而政府卻發行了120噸黃金的貨幣――這就是通貨膨脹,最先拿到貨幣的人拿者“新錢”購 買了商品和勞務,首先獲益。 “新錢”接著會在經濟體內散播而抬高物價,稀釋了每一塊錢的購買力。但是這這種稀釋需要時間,在這個時間差裡,幾家歡樂幾家愁。處在經濟體偏遠地帶的人收 入還沒有增加,就嚐到了物價上漲的苦果,而處在上游,或者金字塔頂的人,就會相對獲益。

發行貨幣的政府當然是最大的獲益人,通貨膨脹可以稀釋其稅收債務清償的成本,是變相加稅(見第一章貨幣的信用本質),而且代表國家利益的銀行 會因通貨膨脹獲益。例如吸收的居民存款是要連本帶利按時繳還的,如果因投資失利銀行賠了錢,到時還要還儲戶的錢(錢不是銀行的,是藉來的,銀行只是個管錢 的倉庫),就賠的更多了,但是因通貨膨脹就可以減輕銀行的不良放貸的損失。

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銀行具有天生的通貨膨脹偏好”。

一國發行的貨幣是這樣,全球發行的美元也是這樣。中國在前幾年美元的貶值過程中買什麼什麼就大漲,而且是50%甚至更高的漲幅,而美國人卻拿著“新發的美元”(新錢)到中國來收割實體資產,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寫照,更是美國金融殖民過程的寫照。

著名經濟學家莫瑞●羅斯巴德形像地稱,通貨膨脹好比是賽跑,看誰最先拿到新錢。

幸運的是,通貨膨脹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到最後人們會對貨幣購買力的持續縮水而覺醒。
莫瑞繼續描述到,“剛開始物價上漲時,人們會想,這不是正常現象,一定是某種緊急情況下的產物,那我就晚點買,等物價回落再說。在通貨膨脹的第一 階段,這是一般人的態度,這種想法使物價上漲趨緩,但其中隱藏著會進一步通貨膨脹的事實,因為人們持幣待購,貨幣需求因此還會增加。但隨著通貨膨脹的進 行,人們開始領悟到價格因不斷通貨膨脹而不斷攀升,這時人們會說:“雖然價格很'貴',但我現在就要買了,再等下去的話,價格恐怕就進一步升高。 ”結果物價上漲的比例要高於貨幣供給增加的比例。在這個時點上,政府往往被要求緩解因物價加速上漲而導致的貨幣短缺(商品價格高了,超出政府預計的流通 量,所以貨幣短缺),結果使通貨膨脹雪上加霜。不久,國家到了“瀕臨崩潰的繁榮”階段。這時人們會說:“我現在一定要買點東西——只要能甩掉手中不斷貶值 的貨幣,管它買什麼都行。 ”貨幣供給衝上天,需求跌落谷底,物價連創新高,生產量急劇下降,人們花更多時間設法把錢脫手。貨幣制度幾近崩潰。只要有辦法,經濟體將轉向他種貨幣—— 其他金屬、外國通貨,如果這只是一國之內的通貨膨脹的話——甚至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況。通貨膨脹衝擊下的貨幣制度已然垮台……”

這種惡性通貨膨脹的狀況在歷史上並不陌生,法國大革命的“交付券”,美國革命時期的“大陸幣”,舊中國蔣介石政府的“金圓券”,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他一些國家的貨幣經歷的都是如此的通脹。

這也是為什麼一國貨幣政策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穩定物價,其本質就是抑制通貨膨脹。而貨幣的信用本質決定貨幣正是通貨膨脹的元兇,最後解決通貨膨脹的 辦法還是用錢。這就相當於貨幣即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所以,今天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以後還會繼續發生金融危機是一點也不奇怪的。這並不需要經濟學家的預 測,更不需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專業智慧。

貨幣貶值就是這樣一步一個環節傳遞,最後的一步就是貨幣自己自食苦果而崩潰。這個過程,就有點像我們誰都玩過的中國古老遊戲,擊鼓傳花――鼓聲嘎然而止的最後一個接棒人就要受懲罰。

說了這麼多,這和美國1929年經濟大崩潰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

1929年大崩潰的前夜,就是擊鼓傳花的投機遊戲盛行的時期,2008年金融危機重新變為熱點的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龐氏騙局”就是在這次的股市和房地產投機盛宴中橫空出世的。

龐氏騙局”源自於一個名叫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的意大利人,發現快速賺錢的方法就是錢生錢,現代語叫金融。於是,從1919年起,龐氏設計了一個投資計劃,向美國大眾兜售。投資計劃說起來 很簡單,就是投資一種歐洲的某種郵政票據,再賣給美國,便可以賺錢,獲得高額回報。龐齊故意把這個計劃弄得非常複雜,國家之間由於政策、匯率等等因素,讓 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宣稱,所有的投資,在45天之內都可以獲得50%的回報。而且,他還給人們“眼見為實”的證據:最初的一批“投資者”的確在規定時 間內拿到了龐氏所承諾的回報。於是,後面的“投資者”大量跟進。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有4萬名波士頓市民,傻子一樣變成龐齊賺錢計劃的投資者,而且大部分是懷抱發財夢想的窮人,龐氏共收到約1500萬美元的投資。 1920年8月,龐齊破產了。他所收到的錢,按照他的許諾,可以購買幾億張歐洲郵政票據,事實上,他只賣過兩張。

龐氏留下的的遺產是,“龐齊騙局”成為一個專門名詞,意指用後來的“投資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以回報的集資騙局。這就是中國古老的擊鼓傳 花遊戲的美國版。理論上講,只要永遠有最後一個接棒的人,這種資金鍊不會斷裂的話,這場遊戲確實會無限進行下去,龐氏就不會破產,在某一個時間點,他還能 擁有巨額財富――過了這個點,他的財富還要付給後面加入者的利息。就如同物理學說中的“熵”一樣,其財富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混沌狀態。

自龐氏以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龐齊騙局”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大家熟悉的中國的“老鼠會”、傳銷、萬里造林、非法集資等等,都是“龐齊騙局”的翻版。

在龐氏投機盛行下的極不平衡的繁榮,其實孕育著極不平常的危機。美元戰勝英鎊後的1927年,德國工業危機已經開始形成。由於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 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然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 潤無法實現。

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就在全國貿易會議發發出警告說:“由於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採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因為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

當投資人大量抽回對德國的投資轉而投資於美國瘋狂的金融市場時,德國經濟立馬全面崩潰。於是美國銀行在德國的貸款回收無望。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暴跌。從那時起至1932年,紐約股票價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證券貶值總計840億美元。紐約股市跌暴後,美國經濟陷入危機。

英國在德國也有大量投資,英國證券市場應聲倒地,英國經濟陷入危機。法國經濟的獨立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脫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到1930年,法國終於陷入危機。這樣,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美國是債務繁榮的受益者,也是債務鏈斷裂的最大受害者。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按 1958年價格計算),降幅高達30%。工商企業倒閉86500多家,工業生產下降55.6%,進出口貿易銳減77.6%,企業利潤從100億美元下降至 10億美元。

危機最嚴重時,美國主要工業企業基本停止運行。汽車工業開工率僅為5%,鋼鐵工業15%。農業也慘遭劫難,穀物價格下降三分之二,農業貨幣總收入由1929年的113億美元減少為47.4億美元,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

銀行系統首當其衝,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黃金外流,存款被擠兌,到1933年3月時整個銀行系統陷入癱瘓。 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

美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於1913年時的36%。美國所擁有的巨額戰債化為烏 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 1938年,美國國外投資存量減少為115億美元,比1929年減少三分之一。美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 1929年至1938年,美國的進口份額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

正如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所闡述的,“1930-1933年,金融系統全面崩潰,市場信用創造和信息收集效率急劇下降,真實融資成本 大幅上升,獲得貸款極其困難,信貸緊縮將經濟下滑轉變成大蕭條,即“金融危機-信用成本上升-真實產出持續下降”的生產鏈,始於股災的大蕭條,迅速蔓延到 實體經濟領域。”

通貨膨脹正是這場危機的根源。 1923~1929年,美國的貸款業務增長了37%,有價證券的發行增加了1.5倍,股票價格上漲了2倍,而在此期間,工業生產卻只增長了18%。因此,經濟危機一旦爆發,貨幣信用突然緊縮,便導致貨幣信用危機接踵而至。

美聯儲緊縮政策由於剎車過猛則成為又一誘因。

1929年8月9日,美聯儲根據宏觀經濟過熱情況,將利息提高到6%,將證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導致了資金匱乏,使當時投機商們頃刻間陷入 了資金短缺狀態,只好逃出股市。由於此舉也引領其他投資機構跟隨,股市流動性頓時陷入緊缺狀態,失去了支撐。而前期出逃的示範效果,股民對股市升值預期也 發生180度轉變,出現股市拋售風潮。

然而,錯誤的政策更是加重危機的關鍵因素。 1930年為挽救因股市崩盤造成的大失業,美國國會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 Hawley Tariff Act),築起史上最高的關稅貿易壁壘,造成銀行更大的衰退。再加上1931年聯儲局加息,把利率從1.5%拉高到3.5%,並警告銀行不該大量自貼現窗 口借款,形成債券市場也崩盤。後來聯儲局雖然將利率降為1%,並維持十多年的低利率,經濟仍然萎靡不振,形成流動性陷阱的惡果。

英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衝擊。

但是,上帝總是惠顧美國。大崩潰持續到30年代末,當美國人依然看不到經濟曙光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美國坐山觀虎鬥,最後四兩博千斤,又重新奪回失去的國際市場份額,並再度稱雄世界。而且,依靠戰後新的國際貨幣體制,開始了戰後最大的全球經濟殖民地運動。

二、 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的確立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之後,國際金本位制已經推出歷史舞台。各個貨幣集團的建立和各國外匯管理的加強,使國 際金融位置更加不穩定,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制度,改變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局面,已成為國際社會的迫切任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兩國政府的戰略家們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就開始了構思和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分別提出了“凱恩思計劃”和“懷特計劃”。

以美國財政部官員名字命名的“懷特計劃”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稱為“聯合國外匯穩定方案”。 “懷特計劃”反映了美國的經濟力量日益強盛,從而試圖操縱和控制世界財富,獲得國際金融領域的統治地位的野心。對此,尚有相當經濟實力的英國當然不甘示弱。

為了分享國際金融的領導權,英國於“懷特計劃”發表的同時拋出了經濟學家凱恩思提出的“凱恩思計劃”,試圖說服同盟國共同建立並發行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叫“本柯爾”,作為國際清算單位,說白了就是不能在世界貿易和貨幣中建立起以美國自己發行的美元為中心的體系。

經過長期的討價還價,英美兩國終於達成協議。 1944年7月,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制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 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宣告了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其核心內容是,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間就貨幣事務進行共同商議,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信貸支持;成立世界銀行,這是一個由多個國家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體,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具體貨幣政策是:
美元與黃金掛鉤,成員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取消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

美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基本責任有兩點:一、美聯儲保證美元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維持協定成員國對美元的信心;二、提供足夠的美元作為國際清償手段。

可見,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質上還是20年代的金匯本位制,只不過以粗糙的手法用美元取代英鎊成為“關鍵通貨”,這時1美元相當於1/35盎司黃金,即外國政府可以以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比例兌換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鉤,且可以自由兌換是該體系的基石。

可以說,該體系的建立,標誌著美元徹底打敗英鎊,英鎊從此被淪落為美元的附屬貨幣。但是,百年前美元博弈英鎊的歷史,美國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那就是貿易盈餘國家將對美國黃金的擠兌,遲早會造成美國黃金的流失。

戰後美國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約250億美元,1949年),因此應付兌換黃金的要求還很富裕。該體係得以運行了20多年。

這樣一來,由於美元是主要的儲備資產,享有“紙黃金”之稱,美國可以印刷美元直接對外投資,購買外國企業,或利用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美國貨幣金融 當局的一舉一動都將波及整個世界金融領域,從而導致世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導緻美國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以美元作為主要的儲備資產,必然給國際儲備帶來難以克服的矛盾。

戰後,由於世界黃金儲量的限制以及黃金生產的停滯,美元在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重顯著增加,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要求國際儲備相應擴大。在這 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儲備的增長需要仰仗美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逆差,逆差才能保證國際市場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歐洲美元還是石油美元形式(因為如果順差,美 國的美元又轉回美國了)。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響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機。另一方面,如果美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又會斷絕國際儲備的美 元來源,導致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

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兩難,此即“特里芬之謎”。

但是,美國政府清楚,即使這樣,著急的不會是美國,而是對美國有逆差和順差的其它國家。逆差國家因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藉債過日子,自然著急。借 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國內主權經濟被侵蝕的風險,60年代的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危機就是這樣過多舉債惹得禍。不借吧,就要忍受國內經濟的緩慢發展或者擴 大主權貨幣供應帶來的通貨膨脹之苦。俄羅斯就是在1998年的盧布危機中先借款後來卻拒絕了美元貸款而導致盧布崩潰。這正是國際收支逆差國家的兩難。

順差國家呢,因為美元這種紙黃金的盈餘,一方面要增加發行與美元等值的本國貨幣,使主權信貸受制於美元和美國,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貶值導緻美元儲備縮水,而美元貶值同時還會降低美國產品價格而導致本國產品出口與美國的競爭力不足。

同時呢,匯率機制卻有反彈性,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失靈。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過分強調匯率的穩定,各國不能利用匯率的變動來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平衡 的目的,而只能消極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放棄穩定國內經濟的政策目標。前者必然阻礙貿易的發展,後者則違反了穩定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原則,這兩者都是不可取 的。可見,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不利於各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而美國呢,則收放自如,通過對美元的貨幣政策的利用達到了美國利益最大化,這在下面的章節節還會專門講述。

正是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成就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壟斷地位,為美國戰後一系列政治、軍事、經濟等國家戰略奠定了經濟基礎;也使美元這把利器,鍛造成型。

實際上,美國在戰後的政策目標正是盡可能長久地維持國際收支赤字,一直持續通貨膨脹,即發行大量美元,膨脹信用。到了50年代初期,美國的通貨膨 脹逐漸扭轉了國際貿易形勢,美國貿易持續逆差。而歐洲和日本的生產力上揚,持續順差。美國逆差得以讓美國有藉口壓迫歐洲和日本採取貨幣升值政策;根據布雷 頓森林體系的遊戲規則,這些國家的順差美元就是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的增加還必須膨脹本國的貨幣和信用。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所言,“除非其他國家真正畫定底線並停止吸納過剩美元,否則誰知道美國以藉貸買入進口品甚至公司的能力能夠持 續多久?美國人明白,只有發生世界性貨幣危機,才能結束免費搭車的現象。顯然,在外國的經濟生活中,外貿和外資越是重要,越意味著世界性危機對它們的打擊 比對美國更大。因而,1972年至1973 ,隨著美元氾濫的加劇,觸發一場世界貨幣危機的威脅,成為美國揮舞的恐嚇世界的大棒。”

這一時期,還有一件事必須提到的,就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和同年8月英美在德國占領區內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相應地,前蘇聯則成立東德,這是冷戰格局形成的重要標誌。

北約的成立和順理成章的美國在歐洲駐軍,使“歐洲美元”成為現實,與後面講到的“石油美元”一樣,這對美元控制歐洲的軍事和經濟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在60年代,還出現了另外兩件重要的事,一是美國政府一手炮製的,和蘇聯展開的以氫彈為主的核子軍備競賽,和升太空登月球為主的太空軍備競賽,並使美國和蘇聯的衝突以古巴導彈危機達到高潮,最終以美國的美元戰略拖垮了前蘇聯,贏得了冷戰。這將在本書第七章講述。

另一件事就是美國開始介入越南戰爭為核心的印度支那衝突。越戰使美國政府和國際收支雙赤字空前膨脹,黃金急劇流向歐洲,成為壓垮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了60年代後期,歐洲以加速囤積了至少800億美元(即“歐洲美元”),這將會買空美國所有的黃金儲備。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規則,外國政府的美元是可以以35美元一盎司的比例自由兌換黃金的。和當年擊垮英鎊一樣,美元面臨著與歐洲貨幣的大決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