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新的視角看世界
從世界是個幻像的角度來破解量子迷霧,其實並不是一家之言。當今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眾科學人文類雜志《新發現》,在2005年12月號的一期中刊載了一篇《世界真的存在嗎?》的文章。該文以這樣的一段話開始:
“我們應該修改物理學教材了!”2005年8月,在德國康斯坦茨湖畔一所大學的最高建築的頂樓,美國物理學家克裡斯托弗.福熙(Christopher Fuchs)用這樣一個大膽的提議作為其組織的系列研討會的開場白。康斯坦茨大學出資邀請了50多位美國、加拿大、英國以及意大利、法國和澳大利亞的理論學家和哲學家來參加這一為期一周的會議。他們都是微觀物質運動規律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其中的一些學者極具威望,但他們也毫不猶豫的推翻了自己曾經持有的觀點。作為門外漢,我們無法深入理解研討會期間專家們徹夜爭論的深奧的數學問題。不過,他們討論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觀點展開的:物理學為我們描繪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物質世界,而很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幻像!
無獨有偶,在《環球科學》雜志2006年1月的創刊號上,刊載了一篇名為《世界是一張全息圖》的文章,此文的原始論文是著名物理學家雅各布·貝肯斯坦 (Jacob D. Bekenstein)所寫。其文章主旨是,我們看似真實的宇宙,很有可能只是一種幻像。所有的物理現像,最終都可以用信息的概念來描述,正如我們看三維電影一般,電影的所有內容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記錄和存儲,而我們的宇宙,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全息結構的四維幻像。
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幾個物理學家或者哲學家的突發奇想,目前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的超弦理論認為,所謂的實體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粒子只不過是一些細微的 “弦”的振動所形成的幻像。而這種細微的“弦”,並不能用我們實體意義的弦來理解。這種“弦”沒有結構,而沒有結構的“弦”我們可以認為根本不存在。那麼,超弦理論中描述的“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事實上,科學家們並沒有對“弦”本身有過研究和計算,科學家們研究和計算的只不過是一種運動模式,這種運動模式與弦的模式最接近,所以命名為“弦”。好比我們用波函數可以描述水波、聲波、電波的運動,但“波”本身卻並不是一種實體的存在,僅僅是一種現像而已。超弦理論中的“弦”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本質上看,現像界的一切都沒有實在性。
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後來從全息的角度對阿斯派克特實驗結果進行解釋,波姆認為,所謂的粒子分離只是一種幻覺,在深層次上,宇宙其實是一體的。類似這樣的觀點,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的認同。著名的系統哲學家、廣義進化論專家歐文.拉茲洛在他的《微漪之塘》一書中寫道:宇宙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宇宙範圍內存在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非局域關聯。因此,現在人們可以直覺到宇宙中進化和存在的所有事物和過程的共同波函數——即“宇宙波函數”。正如原子結構中的電子和核子通過原子的微觀波函數而相互關聯;有機體結構中的分子、細胞和器官通過有機體的宏觀波函數而相互關聯一樣,行星、恆星和天體系統似乎也通過宇宙波函數而相互關聯。這就是指,通過真空的信息與尺度是無關的;在宇宙的宏觀尺度上與在微觀和介觀尺度上完全相同。
如果現像世界只是一種幻像,這種幻像世界最有可能是完全由信息來描述的全息世界。我們知道,利用數字信息可以建構出虛擬的世界,VR技術正是利用數字信息建構出仿真的虛擬世界。如果我們的現像世界也是一種虛擬的幻像,是一種全息的世界,那麼信息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樣的世界是怎樣的,我們有必要對信息這個概念進行細致的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