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科學論道19

十九、錯覺的原理
  
   各種感知覺不僅有著不確定性,而且還會欺騙我們自己。
  
  西方人對感知覺的研究從古希腊時期就開始了,最典型的要算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他認為人之所以能看見,是因為外物中的粒子流射到眼睛裡的結果。這和現代的光子反射說有幾分相似。現代西方心理學對感知覺的研究基本也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思維模式下。這種思維模式,自然不可能揭示出感知覺的真相,外部事物如何在大腦中成像,這對於西方研究者仍然是迷霧一團。我們從對錯覺機制的研究這方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西方心理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錯覺,比如我們通常看天邊的月亮要比看在天頂時的月亮要大,其實月亮的大小從來不曾改變。再看這幅錯覺圖:
  
  
  這幅圖片叫穆勒-萊耶錯覺,我們比較上下線段的長度,會感覺下面的線段要比上面的要長一些,然而實際上兩條線段是一樣長。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覺呢?西方心理學家無法對此類現像作出完整而自洽的解釋。而我們運用一些佛學知識,可以輕而易舉的解釋所有錯覺現像形成的機制,不僅包括視覺錯覺,還包括聽覺、觸覺、味覺以及運動錯覺等等。
  
  分別性和執著性是我們無明心念的兩種基本特性,這兩種特性貫穿於我們的分別識、分別念和分別覺三個層次。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念不管處於哪個層次都會伴隨著這兩種特性。無明分別使我們感知到幻化的世界,而執著心使我們被感覺緊緊的束縛。所以我們可以從心念或意識的這兩個特性來破解錯覺產生的根源。
  
  在穆勒-萊耶錯覺圖中,根據無明心念的分別性,我們會首先對最明顯可分別的上下兩部分進行分別,很明顯下圖總長度要比上圖長,因此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得到一個“更長”的結果,這個結果因我們意識中固有的執著性,滯留在我們的意念中。當我們根據提示來判斷兩條線段的長度時,意念中“更長”的這個結果就會干擾我們的判斷,因此我們的意識就將得出下面線段比上面線段“更長”的結論。
  
  我們利用這個原理再看另一幅錯覺圖。下面這幅圖叫佐爾拉錯覺圖,我們看這幅圖時,很自然的會得出結論說圖中的斜線不是平行的。但實際上,這些斜線是彼此互相平行的。既然明明是平行線,我們為什麼會把它誤認為不是平行線呢?目前在心理學領域,沒有一種解釋能夠合乎邏輯的說明白這種現像,我們利用人們認知過程中,意識所固有的分別性和執著性這兩點出發,則很容易解釋錯覺形成的原因。
  
  
  
  當我們看到這幅圖時,我們的意識首先會分別該圖案中最易分別的特征,或者說是最顯著的特征。在此圖中,平行線與多條短干擾線的方向差異是該圖形最顯著的特征。意識首先對這一特征進行識別。與垂直干擾線相交的直線會被識別成由垂直干擾線向兩線之間夾角的銳角方向(逆時針方向)傾斜而成,這一識別結果(即“逆時針方向傾斜”)因意識的執著性而滯留在意念中,多條垂直干擾線的作用是進一步強化了意識的這一識別結果。同樣,與水平干擾線相交的直線也會被意識識別成由水平干擾線向兩線之間夾角的銳角方向(順時針方向)傾斜而成。這一識別結果(即“順時針方向傾斜”)也因執著性被滯留於意念中,多條水平干擾線的作用是進一步強化了意識的這一識別結果。當知覺對相鄰兩條平行線進行識別時,前一次的識別結果就會對這一次的識別結果產生影響,即產生兩條平行線分別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傾斜的錯覺。這就是佐爾拉錯覺發生的機制。
  
   利用同樣的原理,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各種錯覺形成的機制,不僅可以解釋視錯覺,聽覺、嗅覺、幻覺等錯覺都可以用以上原理進行合乎邏輯的解釋。(若有興趣,可參考《關於知覺特性的深入分析以及對錯覺機制的新解》一文)。
  
  分別心是執著心的前提,若沒有分別心,也就談不上去執著什麼。執著心總是隨著無明分別心的出現而如影隨形。但執著心對各種事物和現像的執著程度有一個逐漸加強的過程,若執著心還未到達一定的程度,我們就不會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現像所迷惑。下面這個有趣的案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英國心理學家和知覺專家裡查德·L·格雷戈裡曾研究過一個先天失明,在52歲時通過手術復明的案例,格雷戈裡稱這位幸運的先生為SB先生,當格雷戈裡讓 SB先生看一些錯覺時,他沒有受這些錯覺的誤導。比如,他沒有把赫林氏圖形錯覺(hering illusion)中的直線看成曲線,也沒有把上圖的佐爾拉平行線看成偏斜線。
  
  對此現像,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位SB先生,在剛剛復明階段,意識對視覺所感知到的現像還停留在分別階段,執著心還較弱,所以自然沒有產生相應的錯覺。可以設想,SB先生在復明一段時間後,再看同一幅錯覺圖,就會產生和常人產生一樣的錯覺。這種情況,就如同嬰兒的學習成長期一樣。我們在嬰兒時期,主要學習如何分別各種事物和現像。而家長們總是鼓勵小孩子對事物作出的正確認知,這種鼓勵是一個小孩正常成長的必由之路,即使沒有別人的鼓勵,小孩也會通過學習和感受進行自我鼓勵。正確認知的結果因與生俱來的執著性不斷加強,這就是學習的過程。隨著小孩一點點的成長,認知過程變得越來越熟練,這也就意味著對認知結果的執著心越來越強。
  
  對認知結果的執著心越強,對下一次認知的干擾就越大。這也是人們往往傾向於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一些新鮮事物的原因。所謂經驗,即是以往許多認知結果的累積,這些認知結果,一方面在我們進行相同領域的學習時,使我們的反應更快,使我們能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這些認知結果也會干擾我們的思維和判斷,使我們的思維能力變緩,判斷出錯。2007年12月4日出版的《現代生物學》雜志期刊上刊載了日本學者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表明,猩猩的瞬間記憶能力高於人類大學生的水平,而且年紀越小的猩猩,瞬間記憶能力越強。這項研究所做的實驗很簡單,分別讓猩猩和大學生再認屏幕中瞬間閃過的數字的位置。數字出現的時間越短暫,猩猩的優勢表現得越明顯。這是因為,猩猩的思維沒有受到受到數字本身含義的干擾和影響,因此再認結果准確,而大學生的思維對數字本身的含義有一種執著性,因此干擾了正常的辨認,使再認過程受到干擾。與猩猩的情況類似,人類幼兒期的瞬間記憶能力也要優於成年時期,這正是執著性干擾成人思維和判斷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