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相對論與佛學的融通
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不能僅僅是數學形式上的成功,同時也應該是能夠被人們正確理解和接受的理論,如果相對論的這個基本矛盾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說明,針對相對論的責難將無休無止。但是,自從相對論誕生以來,不論維護相對論還是反對相對論的專家學者,都沒有從根本上去尋求解決相對論兩個原理基本矛盾的辦法,都只是針對各種佯謬進行表面的解釋,這些解釋實際上並不能根本的解決存在的問題。那麼,我們從佛學角度出發,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解決相對論基本矛盾的方法呢?下面我們就此進行詳細的分析。
光速恆定是相對論中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所有相對論的結論都是在這一前提條件下才得以成立,然而,光速為什麼相對於每一個觀測者都是一個恆定的數值?並且與觀測者的運動狀態無關?如果光也是一種物質,那麼這與我們的常識是相悖的。比如,一個乘客從火車上向火車運動方向上扔一個小球,在乘客的眼中,小球的運動速度和自己平時在地面上扔小球的速度是一樣的,而從一位站在站台的觀測者看來,小球的運動速度就是其本身速度與火車行駛速度相加之和。然而相對論告訴我們,如果從火車上不是拋出小球,而是發射一束光子,那麼無論對於火車上的觀測者還是站台上的觀測者,光子的速度都是恆定的。對於這一原理,愛因斯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光速恆定是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但是,為什麼在不同的參考系中,光速始終保持不變?在相對論中,所有的量,如質量、能量、長度、時間等等都是相對的,為何唯獨光速這一個量是絕對的?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似乎隱含著一些本質問題的答案。
或許有人會說,光速恆定不是從麥克斯韋方程得到的結果嗎?難道還需要說明嗎?如果這樣認為的話,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麥克斯韋方程是為了描述電磁現像而得到的,所以對光速恆定的結果也只是對現像的一種數學化描述,並不是說明現像的原因。麥克斯韋方程無法說明白是電磁現像導致了光速恆定的結果還是光速恆定導致了電磁現像的產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關系,只不過是同一種現像的不同表現。況且用數學來解釋物理現像的本質,有點倒果為因的感覺。數學的本質是什麼,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認識,直覺主義者、形式主義者和邏輯主義者各有各的解釋,數學自身的出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可能去說明物理現像的本質。
前面我們說過,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但是,這個世界如此鮮活而真實,怎麼可能是虛幻的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虛幻的世界的產生呢?佛經中說,我們是因為無明,產生分別心,又因分別心,產生執著念。分別心產生了幻像,而我們執著於幻像,因此我們就以虛幻的世界為真,從而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在佛家的觀念裡,無明是現像世界生成在邏輯上的原因。所謂無明,即是指沒有智慧,迷失了本心。而分別念,是現像世界生成的直接原因。
大家都是由於分別心而產生了幻像,那為什麼我們自己一點都沒有察覺呢?佛說,那是因為分別心太過細微,而我們的意識太過粗放。我們的意識是由連續不斷的念頭組成,我們每個人在安靜沉思的時候,可以自己審視自己的念頭生起和消逝,有時候,一個念頭起來,我們的心思就隨著這個念頭而去,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念頭。不間斷的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起起落落,就組成了一幅連續而動態的畫卷。我們誤以為我們的思維是連續的,其實我們只要安靜的進行內視,就可以發現念頭與念頭之間是存在間隔的。著名的哲學家,禪修大師克裡希那穆提在其著作《最初和最終的自由》中寫道:“如果你非常仔細的察看,你會看見,盡管反應,即思想的運動,看起來如此迅速,但是,念頭之間是有縫隙的,在兩個念頭之間存在著間隔。”
分別的念頭我們在安靜時就可以察覺,但是,念頭又是由更細微的分別念組成,細微的分別念還由更加細微的生滅所組成。這樣的生滅就不是一般狀況下可以察覺到的。按照佛經的記載,一彈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剎那,一剎那含九百生滅。在華嚴經中,記載了佛與彌勒菩薩的對話:“佛告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在這段對話中,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之間,就有320兆個細微的念頭。實際上,佛經中涉及到的數字概念都是方便說,無非是表達生滅心的細微而已。
為了幫助理解,我們可以把分別心劃分為三個層次:最粗的級別為分別覺,其次為分別念,最細微的稱為分別識,也就是佛法中的生滅。我們把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於時鐘的時針、分針和秒針。假如我們的分別心處在時針的層次,我們只能察覺到時針的運動,如果分別心處在分針的層次,那我們可以察覺到時針和分針的運動但察覺不到秒針的運動。如果分別心處在秒針的層次,那麼時針、分針和秒針的運動我們都能察覺到。相應的,佛法說,我們普通人都處在分別覺的層次上,也就是時針的層次,更細微的分別念和分別識我們察覺不到。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才能察覺到最細微的生滅呢?佛經裡說,要修煉到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
由於這樣細微的分別識,現像世界得以生成。我們把現像世界認為是真實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無法分辨最細微的分別識,因此看不出現像世界的生滅性。分別識以極快的速度生滅。我們再來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發出的,兩份光子之間有一個間隔,如果用佛家生滅的觀點來看,這難道不是一種生滅嗎?一份光子是生,間隔表示滅,沒錯!這正是佛學與科學的共通之處!所謂的光,按照佛學觀點,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所產生的幻像,而光傳播的速度,正是對應於分別識生滅的速度!
這個原理,可以通過我們在影院中看電影的情形來理解。電影的畫面其實是一幀幀靜止的畫面所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連續的電影畫面,其實是我們自己分別識所產生的錯覺,在電影播放時,兩幀畫面之間是有一個很小的時間間隔的,這個時間間隔大約是1/24秒,我們無法察覺到這種間隔,因此,電影畫面看起來就是生動而連續的。而電影播放的速度,正是對應於電影畫面幀的切換頻率,當切換頻率越快,電影播放的速度也越快,當切換頻率恆定,電影的播放速度也就恆定不變。由於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的速度都一樣,所以光速相對我們每個觀測者來說都是恆定不變的。這樣,從佛學的原理來看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前提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我們繼續以這樣的思路來探究。很容易明白,所謂普朗克時間,就是分別識從生到滅的間隔,而普朗克空間,就是在這一個短暫的生滅中分別識所產生的虛幻的最小空間單位。而為什麼小於普朗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對於科學來說是個禁區,從佛學理論則很容易解釋:虛擬的四維時空幻像本身就是建築在一個個連續不斷生滅的分別識之上,想要用虛擬時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築該時空的基元之間的縫隙,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想用一把鋼尺去測量鋼尺上兩個鐵原子間的距離,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再看相對論中的第二個原理——相對性原理。
對於相對論所闡釋的相對性原理,從佛學角度同樣可以很好的理解。在佛家看來,我們每個人眼中的現像世界,都是因無明分別念建構而成。因此,我們每一個觀測者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每個人所觀測到的一切現像,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觀測,也都有自己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等量度,只不過大家的量度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相似的,所以,看起來現像世界似乎有著客觀的標准和量度。然而,本質上說,並沒有一個能夠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所謂客觀世界。如果有這樣的世界,必然會有統一的時間、空間等等相同的量度單位,然而相對論效應的證實已經否定了有一套客觀量度單位的說法。那麼,從佛學的角度,能否對相對論中的“鐘慢尺縮”等效應進行符合邏輯的解讀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