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科學論道3

三、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在面對同一個世界時,都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但是,事實證明,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著顯著的不同。或者說,東西方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
  
  從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差異。比如,我們如果寫信給歐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這樣的格式:XX號XX街XX市XX國家,而我們中國人的寫法剛好相反。又如,中國人的姓名,是先整體後個別,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後才是個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個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中國人對日期的寫法也是從大到小,按年、月、日順序排列,而西方人則剛好相反。從這些細節上的差異可以看出,中國人注重整體,看問題往往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在總體上去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稱為合一法。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問題的角度是從局部到整體,關注個體和細節,喜歡把復雜的事物無限細分。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稱為二分法。不同的思維方式,自然會產生不同的世界觀和哲學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屬於東方,但印度人卻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關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規律,抽像思維能力很強,善於從紛繁復雜的現像世界中剝離出簡單的規律。因為關注自我,所以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當釋迦牟尼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現像的本質時,他首先思考的是這類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歸宿是哪裡?從這些問題出發,他最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印度人的這個思維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印度人約會從不守時,印度城市是有名的髒亂差,這些都可以說是印度人太關注自我的一種負面表現。但印度人的抽像思維能力卻被世人認可。如,數字作為現實世界的抽像,而古印度在數學方面有相當大的成就,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的發明。在今天,印度的軟件行業處於全球領先,其它國家難以撼動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細節的二分法思維方式,使他們習慣於將事物劃分成更細微的部分,或者劃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組合。古希腊的哲學家中,把世界看成是細小部分的組合的觀點有許多。如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是由火、土、氣、水這四根組成,而這四根都是微粒,這些微粒處於運動狀態,可分可合,但在運動中,四根保持不生不滅。另一個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則認為,構成萬物的細小微粒是種子。種子的性質與事物的可感性質相同,比如,毛發是由毛發種子構成,肉是由肉的種子構成。最接近現代人觀念的哲學思想是由德謨克裡特提出的原子論。原子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細小的原子構成,原子是構成世界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原子論的觀點還是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應該說,在2500年前能有這樣的創見是很難得的。
  
  西方人崇尚邏輯理性,“邏各斯”是西方哲學的精髓。邏各斯具有真理、理性等含義,可以看出,西方人實際上將邏輯理性等同於真理。因此,西方人普遍擅長分析,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思考問題喜歡從局部到整體。這種思維方式的優點是能把復雜的事物分解成相對簡單的部分,對於細節的把握會比較准確。但太關注局部細節,則容易忽視整體規律。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過:“西方人善於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細部,他們十分擅長此技,以至於忘了把它們裝起來。”一直以來,西方盛行還原論思想,即認為整體即是部分之和。在十九世紀時,西方科學在還原論思維方式的指導下獲得了巨大的成就,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使當時的物理學界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即,物理學的研究已經接近終點,未來的學者只需在現有理論基礎上做些修補工作就行了。在還原論思想的統治下,西方哲學思想最終走向了機械決定論。拉普拉斯就聲稱,如果有一個智能生物能確定從最大天體到最輕原子的運動的現時狀態,就能按照力學規律推算出整個宇宙的過去狀態和未來狀態。
  
   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宣告了機械決定論的終結,這個世界並不是簡單的部分之和,而更多的表現出整體的性質。現代新興的系統科學、非線性理論等,都要求把研究對像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把握,而整體的思維,正是東方哲學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注重整體,看問題喜歡從大處著手,全盤考慮問題,而且對同一個問題往往從正反兩方面去考慮,具有很強的辯證思維能力。易經就是中國古人對人與自然整體規律的一種總體認識,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整體論思想和辯證思維的觀點。易經以陰陽兩種符號為基礎進行演化,用這種演化來闡釋作為整體的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的變化規律。這種符號化的思維,是人類理性思維的重要特征,德國學者恩斯特·卡西爾指出,“信號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號則是人類的意義世界之一部分。”易經中陰陽符號的演化系統,微積分的發明者、哲學家萊布尼茲給予了高度評價。其發明的二進制記數法,是現代計算機理論的基礎,而據國際理學研究所胡陽研究員的細致考證,二進制的發明的確受到了易經陰陽演化系統的啟發。
  
  易經中說:“生生之謂易”,即是說,整個宇宙自然始終生生不息,循環往復,而這其中的演化,就叫做“易”。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演化的規律是以陰陽為根本,陰與陽兩種屬性互相消長,彼此即對立又統一,並在這種對立統一中不斷發展變化。這樣的變化規律,就叫做“道”。易經中所說到的“道”,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濃縮和精髓,相當於西方哲學中的“邏各斯”。同樣的,中國的思想家、修行者,往往將“道”看作是終極的規律和真理,最早提出“道”原理以及辯證思維方法的易經自然就被當作了群經之首,而老子的道德經,顯然也受到易經陰陽制化的影響。
  
  老子在道德經中,首次將“道”明確的作為了終極的真理,奠定了“道”在中國哲學思想領域的核心地位。而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不僅正面闡釋了“道”是什麼,而且詳細論述了“道”的運作原理。與易經中的“道”相比,老子之道顯得更加明確,其重要性及地位也被推及到一種極致,乃至後人對道德經的解說層出不窮,而追求得道,也被當作中國哲人思想境界的最高目標。
  
   但是,“道”究竟是什麼?現代人要如何去理解古人的智慧結晶?為何中國幾千年的智慧精英們對“道”的追求如此孜孜不倦?能否用一種現代人的知識結構——科學,來消化吸收上古哲人的深邃思想?用科學來闡釋“道”的原理,這正是本文力圖嘗試實現的目標。
  
  與老子同時代的孔子是一位人生哲學的導師,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幾乎被後來的每一個朝代樹立為國家的標准學說,雖然這有統治階級利益的需要,但儒家學說被中國人普遍認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儒家以仁學為本,注重人性以及人倫的秩序,如果說老子之道注重的是“天道”的話,孔子的學說則更關注“人道”。
  
  老子的道家學說、孔子的儒家學說以及後期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家學說,構成了與西方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獨特的東方儒釋道思想文化。從以上一些簡單介紹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擅長抽像思維,中國人喜歡辯證思考,而西方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突出。每一種文明都試圖利用自己最擅長的能力來理解和闡述這個世界中紛繁復雜的現像。而真實的現像世界是否可以由單一的抽像思維、單一的邏輯思維或者單一的辯證思維就可以完全把握?目前來說,並沒有誰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綜合各家之長,求同存異,在各家的理論中找到相似的特征,無疑將會更加接近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而且,轉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個問題,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東西方哲學,目的都是為了探索同一個世界的真相,因此,將經由西方哲學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與東方傳統的儒釋道思想進行一些橫向對比,將會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