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

科學論道21

二十一、無中生有,真空不空
  
   當我們將現代宇宙科學理論與佛、道思想進行一些對比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三者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歸納起來可以叫做“無中生有,真空不空”。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詳細描繪了宇宙從一個零體積的奇點通過大爆炸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這種狀況的過程。大爆炸理論並不是科學家無端的臆測,而是對一些宇宙現像綜合分析後的合理推測。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首先觀測到一些星體譜線的紅移現像,而這種現像的最直接解釋就是:所有的星體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也就是說,宇宙處在不斷的膨脹過程中。這種現像,其實也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一。不過愛因斯坦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結論,於是引進了一個宇宙常數項,用來保持宇宙的穩定性。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對經典宏觀世界的偏愛。
  
   從相對論可以得出宇宙“無中生有”的結論,從量子理論又可以得出宇宙“真空不空”的結論。
  
  量子物理學家們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推測,真空潛藏著無限大的能量。這種能量被稱之為真空零點能。基於真空零點能的卡西米爾效應已得到實驗證實,更深入的研究已成為物理學界一項非常前沿的課題。真空零點能的發現意味著真空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可以隨時迸發出一些“物質”,如正負電子對,這樣的電子對如果相遇,則會互相湮滅,消失得無影無蹤。從科學的角度看,由各種粒子組成的物質世界,很有可能是從真空的“無”中產生出來的。
  
  如果我們熟悉老子的思想,對這樣的觀念將不會有陌生感。老子《道德經》中,對這種“無中生有”的思想有著詳細的論述。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對“無”的狀態也有詳細描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看出,老子同樣認為“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虛無,而是有“其中有精”,並且“其精甚真”。這和現代科學的結論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但是如果我們只考察道家與科學中說到的“無”,往往難於理解,我們無法想像所謂的“無”是一種什麼概念,而“無”中的能量又是如何而來?老子也許知道,但是卻沒有進一步的闡述。
  
  我們從佛學角度來分析,這一切都很容易理解了。在佛學中,現像世界的“有”,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如夢幻泡影,本質上只不過是真如因無明所起的幻像而已。所以是“空”或者“無”,但“空”中有蘊含著“妙有”,此“妙有”既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若沒有真如自性的作用,現像的“有”不可能憑空而生。量子真空零點能就是真如自性無限潛能在現像界的一種顯現。
  
   從科學家對真空中撓場性質的研究,可以佐證我們的這種看法。
  
  撓場是基於渦旋現像產生的一些效應的描述,渦旋現像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從微觀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導體中的渦旋點陣,到宏觀的等離子體加速、電化學點腐蝕、龍卷風、銀河系、類星體、黑洞等都存在渦旋現像,整個宇宙通過渦旋而聯系在一起。而這些渦旋所產生的一些效應,需要引進一種新的場來研究,這種場就是撓場。到目前為止關於撓場的文章大概有一萬多篇,前蘇聯學者的研究工作占了很大比重。文獻中指出,盡管撓場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引入,但從最基本的層次上,都可以納入對物理真空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上。撓場具有許多特性,包括超光速性、全息性、記憶和滯後效應等。但是目前科學家只是了解撓場具有如此的效應,但卻不知道其中的機理。
  
  我們從佛學角度來看,所有這些撓場的特性,正是真如本體無限潛能在分別心各層次的顯現。也就是無明心念的功能。時間、空間、宇宙、物質、光速等等本身就是因無明妄想所產生的幻像,當我們執著幻像時,我們稱之為無明心念。現像與無明心念是合一的,本是一體兩面。正由於這個原因,心念的變化在現像界就會體現出全息性。而在宇宙空間時間中的任何變化,都是無明心念的反應,這種反應瞬間傳遍整個宇宙現像界。所以又體現出超光速性。又由於無明心念的執著本性,任何變化都被執著而產生滯後效應。這種滯後效應在分別覺層次的體現就是我們產生前述錯覺現像的機制。同時這種滯後效應也是意識記憶現像的基礎。
  
  科學家對真空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自身真如空性的研究。然而從現像層面去研究,永遠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狀況。柏拉圖說過一個影子的寓言:許多人住在一個巨大的山洞裡,身上套著枷鎖,無法任意動彈,只能面對洞壁。他們身後有個火堆,在他們與火堆中間,許多物體來來去去。火光將這些物體的身影投射在沿壁上,落在他們眼前。這些人錯把影子當做物的真相,歲月就這麼靜靜流逝。
  
  科學界對於現像的研究,類似於柏拉圖洞中囚犯對影子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了解到現像的規律,但我們不可能通過現像的研究得到事實的真相。對於洞中的囚犯,只要他們轉過身來,就可以看到事實的真相。而對於執著現像界的人們來說,同樣需要一種“華麗的轉身”,才能擺脫感覺的桎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