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次貸危機一看就明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014/14/86_1760955.html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裡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 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copula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弄出幾份分 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重新包 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 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 爛"金"舌,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送精美製作的powerpoints和excel spreadsheets,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避險基金又是什麼人,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那可是在全 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藉著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囧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淨值拼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 了。這就好像阿宅家裡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阿宅這下可傻 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干一票!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CDO 。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CDO可都是歸我們的! !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CDO給避險基金之
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 分錢作為保險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麼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 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 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CDS已經為我們帶來了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 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 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500億 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10%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AAA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5000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淨值不虧到本金的1%時才不會虧錢,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 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囧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 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Subprime Crisis爆發接近成為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華麗的分界線----------------
舉例:雷曼
從2000年到2006年,美國房地產的價格升高了80%。在前所未有的房地產狂歡中,金融機構向想買房子的人許諾,你可以買房子,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為房價會永遠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價格來借款歸還房貸。
在發放房屋貸款時,金融機構也完全沒有對風險的畏懼之心,因為即使借款者付不起月供,房屋價格上升也會使得擔保的價值上升。而華爾街將這些貸款打包,運用極其複雜的金融工具將這些證券分割,向全球的投資者發售,成為華爾街獲取巨額利潤的引擎。
像其他的華爾街公司一樣,雷曼的富爾德決定快速加入到利潤豐厚的房貸市場之中。在2004年,雷曼買下了加利福尼亞的BNC房貸公司,該公司向那 些信貸記錄極差的人也發放貸款。雷曼還買下了Aurora Loan Services LLC,這個公司對沒有完整證件記錄的人也發放貸款。根據彭博社的報導,2007年上半年,Aurora每個月就發放30億美元這樣的貸款。
雷曼房地產業務創紀錄的盈利幫助其資本市場部門的銷售從2004年到2006年猛漲56%,比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部門增長的速度還快。雷曼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都出現了創紀錄的盈利。
所有這一切,包括借款方的盲目、貸款方的大意,以及華爾街創造的這些極其複雜的金融工具,將貸款打包、分割、賣給全世界都是建立在盲目的狂歡假設上:房屋價格將會永遠上漲。
這些現在看來荒唐的假設,當時整個社會都是深信不疑。
“這就像是一個自我驗證的預言,”哈瑞斯說,“當每一個人都這麼說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信以為真,到最後大家真的相信房地產價格會一直上升,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的時代。”
哈瑞斯說,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盲信。 “在科技泡沫崩潰之前,每個人也都是這麼說的。”
但事實是,科技泡沫破滅,許多人的財富化為烏有。華爾街未曾料到過,房地產市場後來20%的下降會使那麼多人放棄他們的房產。建築在此之上的複雜金融衍生工具使得美國和全球的金融系統幾近崩潰。
巴菲特在2003年的時候,就指出金融衍生品,這些幾乎沒有人能弄明白的工具是“大規模金融殺傷武器”,但在所有人都賺錢的時候誰能聽進這樣的逆耳忠言。
“華爾街其實就像是以前的蠻荒西部。”摩根大通的首席經濟學家格拉斯曼(James Glassman )在一次聊天時對本報記者說,“幾個牛仔聚在一起發明一種工具,經過市場驗證能夠賺錢,就能夠大行其道。”
華爾街聲稱這些大行其道的金融工具可以將風險轉移到世界範圍內,所以對單個的投資者來說,這樣的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房貸市場中的幾千億美元和 13萬億美元的美國經濟以及54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相比,真是不算什麼,但是所謂的分散風險在整個系統都出現問題時帶來的反而是更大的失敗。
在今年5月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又指出這種金融工具的荒謬。
“如果要了解CDO (債務抵押債券),需要閱讀15000字的材料。”巴菲特說,“一個CDO方陣,則需要閱讀高達75萬字的材料才能理解。我的意思是,這不可能做得到。”
不過,華爾街不僅僅創造了這些誰也不能理解的衍生工具,使事情更糟的是他們的經營模式:對借來資本運用極高槓桿。格拉斯曼介紹說,投資銀行的比率 一般是30∶1。雷曼作為華爾街最大的房屋貸款的持有者,槓桿比率更高,高達40∶1,而且雷曼越來越倚重在衍生品上的投資來謀利。
“假如說你的槓桿比率是33%,”耶魯大學金融系教授陳志武對本報記者說,“也就是你借來的資本是自己的33倍,如果這些投資升值1%,你的公司可以賺33 %,但是如果是虧損的時候,3%的虧損就可以蕩平你的全部資產。”
當房地產市場不斷上漲的音樂停止時,狂歡結束。恐懼、驚慌瀰漫在市場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