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

美國插手台灣問題

甄岩:毛澤東決策發起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鬥爭
作者:甄岩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0-2-3
http://www.wyzxsx.com

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鬥爭


(一)朝鮮停戰以來,中國周邊環境的形勢。

 

朝鮮停戰以來,特別是日內瓦會議以後,經過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使周邊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國內建設有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雖然由於美國的阻撓,朝鮮半島未能實現全面撤軍,但是長期停戰已成定局。印度支那半島,雖然存在著美國干涉的危險但是八年抗法戰爭勝利結束,十七度線(指1954年日內瓦會議關於在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所規定的臨時軍事分界線。實際上,臨時軍事分界線位於北緯17度線稍南。)南北實現全面停火,大大減輕了對中國南部的壓力。中國謀求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的努力初見成效,與印度、緬甸實現了高層互訪。與此同時,中國同西方大國的關係也有了鬆動。中國正在逐步地重返國際政治舞台。

這是以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打破帝國主義封鎖遏制政策為目標的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勝利。這無疑是對資改派在毛主席逝世之後,他們惡毒攻擊誹謗毛主席“閉關鎖國”、不搞“對外開放”的一擊響亮耳光!

 

(二)中國內部的台灣問題,由於美國插手,出現了國際化的危險。

 

1.當中國在周邊環境得到改善,並且正在走向世界的關鍵時刻,中國內部的台灣問題,由於美國插手,出現了國際化的危險。朝鮮停戰後,美國一方面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一方面謀求建立以所謂“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為目標的共同防禦體系。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企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以造成台灣與中國大陸永久分裂的事實。蔣介石則利用美國急於在亞洲建立共同防禦體系的機會,在1953年6月7日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美國同台灣等訂立雙邊或多邊共同安全條約,以便把台灣的安全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進而希望藉助美國軍事力量伺機反攻大陸,形成美國插手台灣問題的複雜局面。

2.美蔣加緊勾結。

1953年9月,美國和台灣當局秘密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並在台北成立“協調參謀部”。協定規定,國民黨軍的編練、監督、裝備由美方負責;如果發生戰爭,國民黨軍的調動指揮,必須獲得美方的同意。協定中的“軍事協調地區”包括金門、澎湖、大陳、馬祖及台灣,美國第七艦隊、第十三和第二十航空隊為參加協定的單位。

這個秘密協定的簽訂,是美國繼1950年6月宣布向台灣海峽派遣第七艦隊以後,干涉中國內政,企圖長期把台灣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的又一嚴重步驟。更為嚴重的是,在這個秘密協定簽訂後,蔣介石又通過多種渠道向美國當局遊說,企圖再訂立一個像1953年10月美韓共同防禦條約那樣的攻守協定。

 

(三)美國插手台灣事務、美蔣聯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嚴重態勢,引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關注。

 

1. 關於製定解放台灣計劃。

自1949年10月首攻金門失利以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一直責成有關部門,重新制定收復金門等沿海島嶼和解放台灣的作戰方案,並作了包括組建海軍、空軍在內的多方面準備。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這個計劃不得不暫時拖延下來。

朝鮮停戰後,彭德懷責成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在1953年10月制定出關於攻擊金門作戰的準備工作計劃,並報毛澤東審閱。計劃提出,要在1955年1月底以前完成解放金門的一切準備工作。

毛澤東沒有急於表態,而是請有關部門負責人認真考慮攻打金門的問題,多方徵求意見。

12月19日,毛澤東看了由彭德懷轉來的華東軍區參謀長張震上報中央軍委的來信。信中列舉了目前攻打金門的各種不利因素,並提出兩條建議:一、在攻打金門之前,可以先攻克上下大陳島,使兵力可以集中使用;二、將攻打金門的戰費節約下來,先修通福建鐵路,便於攻取金門、台灣時保證供應,即就經濟意義而言,也可使物資得到交流。毛澤東將這封信退給彭德懷,批了一句話:“此意見可注意。”

此時,有關部門已作出供應攻擊金門作戰費用的概算。陳毅對此提出不同意見。概算上報毛澤東時,彭也提出了意見:“概算甚大,無十分把握,宜暫緩準備,待偵察後看情況再決。”

12月22日,毛澤東審閱了這個概算,連同他的批語送給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傳閱。批語寫道:“陳毅同志意見,目前不打金門為有利,否則很被動,且無攻克的充分把握。我同意此項意見。需費近五萬億元(這裡指當時流通的舊人民幣。新人民幣1元,等於舊人民幣1萬元。),無法支出,至少一九五四年不應動用如此大筆經費。”(毛澤東對總參謀部作戰部關於攻擊金門作戰費用概算報告的批語,手稿, 1953年12月22日)

毛澤東權衡利弊,審時度勢,採納了陳毅等人的意見,果斷地下令暫緩攻打金門的作戰準備。 (後來經他同意,貫通福建的鷹廈鐵路破土動工,1957年實現全線通車。)

 

2. 美國進一步插手台灣問題。

1953年11月,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訪問台灣,表示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 12月,台灣當局向美國政府正式提出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草案。 1954年1月,美國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域進行軍事演習,公開向中國政府炫耀武力,並邀請蔣介石觀看這次演習。在通過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以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是一致的。但美國又擔心蔣介石利用這個條約把美國再次拖入一場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他們希望台灣當局接受勸告,把自己作為“海外中國文化的一種像徵”。 (尼克鬆在艾森豪威爾總統主持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上關於台灣之行的匯報,1953年12月23日)美蔣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使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談判拖延了將近一年。另外,1954年4月至7月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也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談判。但是,在日內瓦會議閉幕前,蔣介石會見即將回國述職的美國大使蘭金,表示願意滿足美國的要求,在採取任何重大軍事行動前,必須徵得美國同意。這個表態,加快了訂立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進程。

 

3.面對美蔣聯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台灣問題有可能被國際化的嚴重事態,中國政府不能不作出強烈反應。

1954年7月7日,在聽取和討論周恩來關於日內瓦會議情況匯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專門講到台灣問題。

他說:“現在美國同我們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台灣問題,這個問題是個長時間的問題。我們要破壞美國跟台灣訂條約的可能,還要想一些辦法,並且要作宣傳。我們要組織一些宣傳,要大罵美國搞台灣,蔣介石繼續賣國。另外,在外交方面要有一種適當的表示,比如在僑民問題上的接觸,目的就是迫使美國跟台灣不要頂條約。我看,美國跟台灣訂條約,英國也怕,也反對,法國也可能是反對的,對於它們也沒有什麼好處,就會成為很長時期的僵局嘛。” (《毛澤東文集》第6卷,P333-334)

七月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決定。 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這個決定昭告全世界。社論列舉美國企圖長期侵占台灣、提出所謂“台灣交聯合國託管”的方案、正在同蔣介石談判簽訂所謂“共同安全雙邊協定”等嚴重事態,表達了全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決心:“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不達目的,決不休止。”

27日,中共中央就解放台灣問題,致電當時正在國外訪問的周恩來,指出:“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我們沒有及時(約遲了半年時間)地向全國人民提出這個任務,沒有及時地根據這個任務在軍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傳方面採取必要措施和進行有效的工作,這是不妥當的,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提出這個任務,還不進行工作,那我們將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中共中央致周恩來電,1954年7月27日)電報所針對的,正是美國策劃的“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使台灣問題國際化的陰謀。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8月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3次會議上的外交報告裡,重申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8月22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58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為解放台灣聯合宣言》,提出“解放台灣,反對美國干涉”的響亮口號。

當時,國民黨台灣當局為爭取訂立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派海空軍在大陸沿海及其空域頻繁出動,嚴重影響了大陸的航運及漁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毛澤東批准,進行保衛領海主權及護航的軍事鬥爭。這場軍事鬥爭,鍛煉了部隊,初步打擊了國民黨軍的氣焰。

4.毛澤東提出“邊打邊建”的方針。砲擊金門。

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以解放台灣作為長期的鬥爭目標,制定了對台鬥爭的軍事計劃和實施步驟。在製定計劃的過程中,毛澤東提出“邊打邊建”的方針,即在準備解放台灣的戰爭中,加強空軍和海軍建設,推動軍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傳工作和經濟工作。砲擊金門,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砲擊金門,原定在8月10日前後開始,後因發生洪水,交通受阻,兵力調動困難,推遲到九月上旬。 9月3日和22日,人民解放軍分兩次開始連續多日砲擊金門,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鬥爭的序幕。

砲擊金門,是一種特殊的鬥爭方式,在中國還不能通過聯合國等渠道申述自己原則立場的情況下,將中國人民反對外來干涉、一定要解放台灣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充分地表達出來,並把台灣問題突出地提到國際社會面前。

為了擴大砲擊金門的政治效果,10月10日,周恩來致電第九屆聯合國大會,要求安理會制止美國侵占中國領土台灣的行動,責令美國從台灣、澎湖列島和其他中國島嶼撤走一切武裝力量和軍事人員。 10月15日,蘇聯也向聯大提出譴責美國侵略台灣的提案。這個提案雖然在美國的操縱下被否決,但它使人們聯想起1950年12月中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控訴發言,揭露了誰是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真正製造者。

5.砲擊金門,打痛了台灣當局,也使美國人慌了手腳。美國當局緊急應對。

美國當局立即召開一系列會議,討論美國是否要幫助台灣當局保住沿海島嶼。討論陷入激烈的爭吵中。艾森豪威爾發現,砲擊金門已使美國政府處於像在決定朝鮮停戰之前那樣的尷尬境地。其一,美國必須冒進行一場全面戰爭的危險。 (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上>,P521)如果是這樣的話,美國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戰略重點究竟在歐洲還是在亞洲,主要敵人是蘇聯還是中國? (艾森豪威爾《白宮歲月》<上>,P522)其二,美國必須冒失去盟國支持的危險。連杜勒斯都認為:“如果我們定下一個方針,自己參與金門和馬祖的防務,我們將發現處在沒有盟國支持的情況下和赤色中國作戰。”(同上,P522、523)杜勒斯提出了一個擺脫困境的辦法,就是把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聯合國出面斡旋,維持沿海島嶼現狀,實現台灣海峽停火。不料,這個被杜勒斯稱為“可怕的進退兩難”的決定,遭到蔣介石的強烈反對,引發了美蔣矛盾。蔣介石看到了這個舉動的嚴重後果:一旦把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就是朝著讓聯合國安理會來決定誰應佔有台灣,以及誰在聯合國享有代表權邁出了第一步。 (同上,P522、523)在這種情況下,美蔣雙方都作了一定妥協。 1954年12月2日,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簽訂。接著,1955年1月28日,美國授意新西蘭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關於討論中國大陸沿海島嶼地區“停火”問題的提案。

儘管如此,砲擊金門,這場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鬥爭,對美蔣條約還是起到一定制約作用。台灣當局固然得到了美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承諾,但也為此付出相當的代價:第一,美國對台灣當局的安全承諾,只限於台灣及澎湖列島,不包括國民黨軍佔據的中國大陸沿海島嶼;第二,台灣當局“反攻大陸”的行動,將受到美國的嚴格控制。 12月1日,台灣當局以換文的方式,向美國實際上作出了不得單方面行動進攻大陸的承諾。美國無論從自身的戰略利益考慮,還是從避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戰爭狀態來考慮,都只能使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成為一個防禦性質的條約,而不是進攻性質的條約。這種戰略利益上的矛盾,加深了美蔣矛盾。

6.毛澤東精心指導實施解放一江山島戰役。

砲擊金門以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集中力量首先解放與海運、漁業直接有關的浙江沿海島嶼,同時要盡力避免引起中美直接衝突,釀成國際爭端。為此,毛澤東精心指導實施了解放一江山島戰役。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協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解放了位於大陳島外圍的一江山島。 1月30日,人民解放軍下達準備進攻大陳島的命令。美國見大陳島失守已成定局,向台灣當局施加壓力,國民黨軍只好在2月11日撤離大陳島。人民解放軍連續作戰,到2月下旬,收復了浙江沿海的全部島嶼。

2月2日,毛澤東得知美軍將掩護國民黨軍撤離大陳島,立即給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寫了一段批復:“在蔣軍撤退時,無論有無美艦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帶射擊,即是說,讓敵人安全撤走,不要貪這點小便宜。”(《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P23)

3月14日,他再次指示彭德懷:“馬祖及其他任何島嶼敵人撤走時,我均應讓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擊或阻礙。此點請予考慮酌定,指示華東及福建。”(毛澤東對彭德懷轉報的華東軍區司令部關於對馬祖、金門鬥爭問題給總參謀部的請示電的批示,手稿,1955年3月14日)

與此同時,在外交方面,周恩來於1955年2月5日會見瑞典駐華大使雨果。維斯特朗,表示堅決反對新西蘭提案要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強調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是美國造成的,“中國是不拒絕同美國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這個緊張局勢的問題的”。 (《周恩來外交文選》,P107)

至此,由毛澤東決策發起的反對美國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陰謀的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