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捆綁中國的貨幣圈套

鈕文新:捆綁中國的貨幣圈套
作者:鈕文新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點
更新時間:2011-5-31


和2008年之前一樣,貨幣越收越多,但實體企業苦不堪言。昨天,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專門調查了溫州的資金狀況,情況很不樂觀,大量小企業、微型企業都關門破產了。這樣的結果是中央政府在轉變經濟結構中有意所為嗎?也許是,但這個過程太猛烈了。還是那句話,擠掉舊的容易,建立新的難。



從報導的情況看,廣東、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情況是一樣,因為它們紛紛到溫州去尋求民間信貸。如果說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是轉變經濟結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那純屬西部地區的雲、貴、黔地區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恐怕跟結構調整就沒多大關係了。



其實,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央行收緊銀根,銀監會提高監管標準都將直接作用於銀行信貸,迫使銀行收縮信貸。這實際是減少實體經濟供血,甚至是每一次收緊都是從實體經濟中抽血。不管你承認與否,這是事實。



但我們看央行的貨幣市場操作。從近幾個月的情況看,基本是兩大主體:第一,對沖外匯占款;第二,用法定存款準備金替換央票發行,以實現低成本貨幣操作。按說這樣的操作不會過分改變銀行流動性。但從貨幣市場利率最近的走勢看,銀行流動性確實十分緊張。



為什麼會是這樣?第一,當然有“儲蓄搬家”的原因。 4月份,4678億元儲蓄流出銀行系統。這些錢去哪?不管去哪,它們流入實體經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第二個原因恐怕才是要命的因素。 “熱錢”流入中國後,大量堆積在中藥材市場、藝術品市場、貴金屬市場等等,總之,哪裡有“炒作”的機會,有漲價的機會它們堆積在哪,而根本不進入實體經濟。這就有問題了,央行收緊貨幣,名義上是對沖外匯占款,而回收的貨幣卻是實實在在地從實體經濟當中抽血。但是,流入國內的熱錢它們又不可能對實體經濟構成支持。其結果就是,看貨幣不少,但企業卻嗷嗷待哺。



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現象。 2006年之後,中國就出現過同樣的情況,尤其到了2008年初,這種情況登峰造極。當時,實業家的抱怨在當年的“兩會”上十分尖銳。



這就是中國現實。 “熱錢”流入國內,儲蓄流出銀行,它們都是為了去“炒”。在中央銀行不允許資金總量擴大的前提下,“炒”的資金越多,實體經濟越少。而央行只能從實體經濟中抽血,卻無法減少“嗜炒”的資金。



這也難怪央行。貨幣政策本來就是一個總量政策,根本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但如果一味下去,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從根本上說,這樣的現像也是“弱勢貨幣、以製造業為主體國家”的典型痛苦。由於貨幣弱勢,我們根本沒有更好的方法阻止“熱錢”,只要我們經濟增長在全球具有比較優勢,這些熱錢就會來,而我們的貨幣卻出不去。熱錢來是為了“炒”,極易形成各類價格泡沫。而我們以製造業為本,需要的是發展實體經濟的資本,而非過於短線資本。



這真得很麻煩,“為控制炒作卻壓死了實體經濟”,這就好比“倒掉洗澡水,結果量孩子一起倒掉了”。這是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最大的成本。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現實?儘管我還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現在還給不出“特效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按照現行的宏觀經濟和貨幣理論,不可能找到問題的答案。這需要中國的貨幣政策必須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需要足夠而充分的創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