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了解中國經濟的本質

鈕文新:了解中國經濟的本質
作者:鈕文新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11-5-30


人民幣匯率是不是可以讓市場供求關係去決定?這是一個必須立即講清楚的問題。我認為,人民幣匯率不能聽任市場供求關係確定,如果非得生搬硬套“供求關係決定價格”的理論,那人民幣將被無度高估,而美元供過於求的狀態卻不會消失。



理論上說,“供求關係決定價格”的原理是否成立,它取決於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有效市場假說》――市場充分透明,信息充分對稱,市場充分競爭。市場如何才能充分競爭?這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市場競爭主體必須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這是最基本的要件。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明白了許多,如今的國際市場是否符合《有效市場假說》?當然不符合。因為,各市場主體地位根本就不平等,不僅實力相差懸殊,而且市場定價技術同樣相差懸殊。所以,今天的市場往往不是競爭定價,而是壟斷定價、寡頭定價。尤其是當“期貨市場價格決定現貨市場走勢”的之時,則是金融寡頭決定市場價格。



這是事實,是經歷過大量歷史事實證明過的事實。但是,我們中國許多專家或官員,它們不承認現實,根本無視理論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條件,一味死抱著結論不放。這是我們政策經常失誤的根本原因。



我們回到匯率問題。供求關係決定匯率,取決於“各國貨幣地位、貿易地位的平等”。這是前提,如果前提是錯誤的,結論還能正確嗎?至少,我們需要從新推導,這才是科學的態度。遺憾,根據我的推導:當各國貨幣地位、貿易地位實際不平等,甚至懸殊到“統治地位和被統治地位”――美國拿美元可以到任何一個國家去購買,但所有非美貨幣都不能在美國購買――的前提下,“供求關係決定匯率”這個結論不僅談不上正確,甚至荒謬絕倫。



我認為,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全黨“樹立科學發展觀”太重要了。我們的學者、官員面對重大的經濟決策問題,完全無視“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係,不願意以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從客觀條件出發認真地推導出正確的結論,這是中國最大之悲哀。



我們用事實來說明問題。 2003年到2008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輪上升週期,我們就看一下這輪上升週期中發生了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了,2000年美國網絡股泡沫泡沫,從那時起,美聯儲開始快速減息,而長時間維繫低利率政策,到2003年,美國聯邦基准率已經到達2%一下,2004年將至1%。美國如此寬鬆的貨幣條件,其結果是什麼? 2008年之後我們知道了,美國房地產泡沫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使得美國公眾史無前例地“透支消費”,而且一路沖向難以想像的巔峰。



美國的消費品從何而來? 80%從中國進口。所以,當美國極度消費之時,中國出口大增。還記得嗎?上一輪經濟周期最大的特徵就是出口暴漲,年均增幅高達35%以上。當然,伴隨著出口大增,固定資產投資的暴漲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出口有錢賺,大家都要擴大生產規模。



所以,現在我們必須意識到。 2003年到2008年,中國之所以出現“經濟過熱”,基本上是美國“消費泡沫”的必然結果。而且,中國這樣的經濟熱度根本壓不下來,如果不是2008年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和消費泡沫一起崩盤,中國經濟還將熱下去。其實,從立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證明上一輪中國經濟“過熱”不是內需拉動,而是外需拉動。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消費驟減,結果導致中國外需驟減,經濟跳水。如果那一輪“經濟過熱”主要是內需拉動,那美國危機,不會導致中國經濟那般嚴重的跳水。



回到匯率問題。美國的大量購買使得中國外匯儲備激增,尤其是加工貿易的快速增長,更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剛性順差”。在此背景下,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開始匯改,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此人​​民幣踏上升值之路。但是,人民幣升值是否改變了中國出口的增長勢頭?貿易順差是不是減少了?沒有。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越升值,順差越多,外匯儲備增長越快。為什麼?兩大原因:

第一,加工貿易的順差實際是我們的加工費,無論人民幣升值與否,加工貿易都是順差,――我管這叫“順差剛性”。而且,在美國已經形成進口路徑依賴之後,不會輕易轉向其它國家進口。

第二,為抑制中國經濟過熱,中國央行拼命收緊貨幣,而使“熱錢”大量湧入。



結果是中國經濟惡性循環。

第一,美國人過度消費中國人管不了,於是中國出口暴漲之勢延續,尤其是加工貿易的大幅增長,給中國帶來了貿易順差的剛性增長。

第二,美國大量來華加工,使得中國原材料進口需求暴漲,在需求和國際投機勢力共同作用下,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第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引發國內所有原材料價格暴漲。企業為了在更貴的條件下購買原材料,就需求更多的貨幣。從而使國內貨幣供應量增速不斷加快。

第四,出口企業擴大產能,引發投資大漲。出口和投資大增,引發國內經濟過熱,物價上漲。

第五,為抑制國內經濟“過熱”,央行緊縮貨幣,利率、匯率上漲,引發“熱錢”湧入。再迫央行緊縮貨幣,利率再漲,人民幣再升,熱錢再湧――惡性循環。

第六,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買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加之國際貨幣體系已經固化的規則,中國必然、必須是美國印鈔稅的承擔者。



何以如此?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就是個加工廠,“外需”對經濟影響巨大,而且中國沒有抑制“外需”的手段。中國緊縮貨幣只能抑制“內需”,但對“外需”無濟於事。



理論上講,人民幣升值可以提高出口價格,抑制進口商的購買慾望,那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沒有抑制住中國商品的加工出口?第一,進口商佔據中國出口商品利潤的90%,豐厚的利潤與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那點損失相比,微乎其微;第二,路徑依賴。 30年的過程中,中國的加工質量和訂單工期保證已經得到了進口商的認同,不是其它發展中國家可以相比的,從而形成進口商的路徑依賴――就算貴一點,也希望在中國加工。



現在這樣的情況變了嗎?我們想變,但談何容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