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5日

中國戰機發動機急速發展之謎

鮮為人知的內幕:中國戰機發動機急速發展之謎

2011年6月6日

高科技,尖端科技多了,為什麼航空發動機是工業之花?空間技術,火箭技術,核電技術,微電子技術,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難點,為什麼他們不是工業之花?
我們來做個比喻,整個國家的第二產業(從冶金到製造到加工,設計)是一個金字塔,航發就是這個金字塔的塔尖,它涉及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工業和技術項目,並且要用到這些領域的最高技術成就。其實,使航發技術的發展,在帶動著整個工業的進步。

說到這裡,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有一天獨步全球,那我們就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國,想不承認都不行。甚至都不必象美國人一樣領先,只要我們在技術上和他們平起平坐,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就算是跑不了了。

航發技術從大面上說,涉及到:冶金,材料,機械加工,機械製造,熱力學,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控制學,等等等等吧,基本上吧,你把工科的學科統統算上,75%以上都要把自己的最高成就獻給航發。

話說九十年代中國引進 Su27生產線後,自己的殲 -11開始批量生產。三哥眼紅了,也想要一條生產線。毛子心說,賣給誰不是賣,給錢就行,於是派專家組考察三哥的工業設施,考慮在那兒設接收點。折騰了半年,專家組的意見是,三哥現有的工業得從冶金開始,重新來過,二十年之內,不可能自己生產。(由此可見,五十年代老大哥對我們的援助是多麼的重要,基礎,基礎啊)

八十年代,小巴裝備了F - 16型,我們也搞過來了一架,看看還是有點幫助吧,也就僅限於此了。我們當年的工業基礎,就是有全套的技術資料,也造不出來呀。除非象和老美當年蜜月期的計劃一樣,由美國整體援建配套工廠。當年,F - 16型上,怕是有一半以上的零件,我們連材料都沒有,更別提加工工藝了。即便是今天,我們可能也還是有些材料和工藝上的差距。沒辦法呀,底子薄啊。班上學習好的,還就是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工業上的差距,真的得多年的修行才可以有正果的。

說到這裡,講個小故事,當年 863計劃,航空部材料所有一項,粉末冶金渦輪盤。就是把金屬粉末,按比例(呵呵,這個比例可是國之機密)放在容器裡,高溫高壓下,變成合金。具有很好的結晶順序,可以耐高溫,強度也好。台F404上的高壓渦輪盤就是這樣的,咱們就照著葫蘆畫瓢吧。整個項目 3.5億人民幣,還不錯,搞定了,大大小小的慶功會也開了不少。新材料有了,咱們也來一盤?上車床,從盤心到盤邊,台F404是一刀走到底,這樣保證沒有因為換刀時產生的痕跡, (將來就是裂紋的萌芽),可是問題是,我們的車刀的材料不行,一刀走不完,就磨沒了,得換刀。這下才發現,我們還得要另一個攻關項目。

所以,我們的水桶,每一塊板都不夠長,這個水桶就是我們的工業能力,我們正在集中力量,加高每一塊板,尤其是那些相對更短的板。兩彈一星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即便是這樣,也有很多土法上馬的例子)。而整個工業能力的提升,又怎樣集中力量辦大事哪?

(二)尷尬時期

我們的航空發動機,建國前,是空白,比白紙還白,一窮二白。五十年代從朝鮮戰爭起,開始修發動機,戰後,由於我們志願軍將士的英勇犧牲,我們在老大哥那裡,基本上屬於有栽培潛力的了。隨後的156個項目,是人類歷史上最激烈,最徹底的工業化。沉陽的黎明廠(有幸在那實習了一個夏天,沉陽的狗肉和試車的轟鳴,一起記錄在我們青春的回憶中)就是156之一。

不到十年,我們就在表面上(注意,是表面上)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60年代初的Mig21仿製成功,我們在渦噴發動機上也擁有了雙轉子軸流式渦噴的先進水平。

可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大哥一撒手,我們就抓了瞎。對於原設計的任何改動,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加上文革的折騰,我們用了20年,才在80年代初,成功地吃透了MIG21和渦噴 7的技術,並推出了成功的改進型號。殲 7G的被譽為世界上改的最好的MIG21。可惜晚了二十年。

即便是在被封鎖的最嚴的60,70年代,中國從來沒有放棄引進技術。兩個中隊的殲 6從埃及換來了MIG23,從 MIG23上仿製的WP15至今是中國最大推力的渦噴,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型。花巨額外匯(當年)引進的斯貝生產線,使得西安的430一直是三機部加工工藝最好的工廠。(老大哥當年的工藝就不如約翰牛)斯貝也是沒有裝機。但是,WP15和斯佩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和具體技術,工藝上的提升。

隔壁小胖的作業早就抄不上了,我們在70年代末和班上最優秀的同學結成了一對一,一對紅,美利堅同學的作業讓人眼花繚亂,每道題又要花大價錢才給抄,一時半會不知道先抄那道題好。(NND,咱窮啊)

到了風波的春夏之交,我們一道和平典範的題才抄了半,老美翻臉了,把我們的作業本都扣了。但我們好歹還是瞄了兩眼,大體知道了他的解題思路(美軍標,設計規範,航空部後來頒發的設計標準,簡直就是美軍標的翻譯版。)

中國野路子走慣了,從來不按牌理出牌。在蜜月期,也沒有閒著搞小動作。民航買了一批737,裝 CFM56發動機,其核心機就是GE公司的的F100(兩台裝架F - 15 )的核心機。核心機就是高壓壓氣機,燃燒室,高壓渦輪組成的,又叫燃氣發生器。都模塊化後,可以和外圍的風扇,低壓壓氣機組成一個系列的型號。這個公司的CFM56買的,也是我們擺事實,講道理,美國國會和巴統特批的。批之前,就有人說,中國要是偷我們的技術怎麼辦,等等,等等。可是哪有賣飛機不給賣備用發動機的?波音的遊說集團,我們朋友大大的。

這批發動機,封在箱子裡,美方每半年來查一次。(NND,記得休斯公司的衛星嗎,3個 CIA24小時日夜監守,最終也沒能下的去手),這,能難得住我們英雄的中國人民嗎?

拆箱,編號,直運沉陽,測繪,建模,組裝,運回北京,上封條,不到五個月,搞定。

(二)之外篇發動機書場美帝興師問罪

這麼大的項目,不知道才怪了,人家的情報部門也不是吃乾飯的。但是,他沒有證據,沒有,沒有,就是沒有,你看見了?國家間,往往也就是幼兒園的交際水平。

知道有一天,美帝拿著咱航空部的紅頭文件來興師問罪了,文件的標題是“關於做好公司的CFM56核心機測繪工作的指示”,我,我倒!這是誰幹的!

可以想像,中國當時還是很被動的,尤其是90年代,還處在想和人修復關係的階段,記得消氣之旅嗎?要擱現在,老子就是做了,你怎麼著吧?具體怎麼把這事私了了,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總之,驚動了上面,​​上面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親筆批示:“要讓叛國者心驚膽顫”,三個月後,美國中部小城市,車禍,一中年男子當場死亡。

(三)太行,修成正果

那位說了,切,抄個作業還這樣費勁。這您就是外行了,要抄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要抄到下一道題,老子我自己會做了,就不光是抄答案了,得一邊抄,一邊琢磨人家的解題思路,更得補以前沒學過的知識。中國就像一個天賦不錯的工農兵大學生,高數課上聽不懂,抄作業過關,可回家就把初中,高中的課本全翻出來,惡補啊。

為什麼美蘇都不設防三哥?就他那點基礎,還不用功,給他抄,給他把家教請來都不靈。殲六到強 5,到殲 7G的MIG21,殲 8,Su27到殲11日,中國從來就不是甘心居人籬下的主。借用虎哥一句話,只要我們自己不崩潰,成聖是早晚的事。我們要考慮的是,成聖之後,如何防止歷史的循環,墜入英帝,美帝的宿命。毛主席在西柏坡是怎麼說的?

扯遠了。

所以,公司的CFM56也只是給了中國一個大致的方向。整個核心機的尺寸,一模一樣。小子不才,本科畢設的題目就是​​10A條的所有葉片的動力相應分析。所有分析,計算,試驗,材料,工藝的攻關,90年代全面展開。我的兩位在瀋陽的師兄個自有重任在肩。

風扇和匹配的低壓渦輪得從新設計,新材料(粉末冶金,單晶葉片)新的合金,新的加工工藝(摩擦焊,電子束焊),新的計算方法,新的試驗方法,新的試驗台,中國的航空動力人,忙乎了將近二十年,把我們離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從 35年縮短到20年。定型的太行基本達到了推比8的性能。

這期間,航發的全權數字控制系統(FADEC),先進的計算流體實驗室(我的上鋪兄弟是學術帶頭人),完備的試驗體系,都是頭一次建成。以後的發展就是加速度了。

有人說,美帝10年就可以開發出一個新型號,為什麼我們要二十年?不要忘了,美帝代表的是人類目前為止技術的最高水平,他的齊備的工業體系,他在基本上所有子項目上獨步全球的技術,使得他可以把他已有的技術整合一下,就可以拼出最好的產品。而我們,得攻關,在攻關,每一個子項目的攻關的失利,都會直接延遲整個項目的發展。

這就好比蓋房子,人家是所有的PowerTool一應俱全,還主持制定了現有的建築標準,也擁有所有房子裡面子系統的最高技術(空調,材料,隔音等等),還領導著建築界的新潮流。我們呢,才剛開始蓋房子,木頭也不好,工具也不行,建築工人也是才是從農民轉來的,更要命的是,我們得自己找到什麼地方用什麼料,用多少,都得從頭摸索。怎麼一個難字了得。

還記得小時候學習嗎?是個加速度的過程,高中生一天學的內容,小學生一個月都學不完。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一步一步地趕上來了。我們離法國,俄國都沒有質的差別了,趕上他們只是時間問題。我們離美國再也不是望著他們絕塵而去了,而是步步緊跟,總有追上的那一天。到底,領跑的也有他的難處,技術的發展也不是那麼快的。

(三)之外篇:技術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人才當然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只是必要條件之一吧。對於工業技術來說,一個強大的,持續的投入,就比人才更重要。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充分條件。說白了,就是要持續的往裡砸錢。只要大方向正確,再有持續的投入,和型號上切合實際的要求,技術和人才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看看前蘇聯,大規模,持續的投入,就培養了隊伍,人才,技術。解體後,沒了投入,人才流失,技術停滯,隊伍也就散了。我們 80年代也散了一些隊伍。

再看看中國航天,大方向正確,投錢,人才,技術,型號,10年工夫,都有了。

所以說,殲十和太行的意義遠大於一個型號,通過它,儲備了技術,培養了人才,行成了隊伍。技術發展的延續性非常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上發展不出好的技術的,就得靠多年持續的積累,厚積薄發啊。之所以叫太行,就是取在抗戰中,中國在太行山區艱苦卓絕的鬥爭來紀念其研發過程之艱難。

前一陣,有人在感嘆,說吳仲華先生如果文革每有被迫害,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會如何如何,是混淆了工業技術發展和理論體系的發展。吳先生如果一直有好的條件,可能會對我們在流體力學的發展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中國的工業基礎,就是把他老人家累死,也不會有任何質的變化。

美國航天局每年巨額的經費,除去浪費的不說,帶給美帝的是在航空航天領域獨步全球的領先技術。

中國從來就沒間斷過從國外引進人次的努力,近年來,越來越多高層海龜的回流,也是一個因素。不過,在這些敏感領域,作基礎研究的海外人才會的多些。真正做型號的,怕是本來就沒有幾個。局外人往往低估了美帝對我們的防範,美帝的保密制度,不亞於中國。設計具體的型號,那是要頂層國家安全許可的,要查祖宗三代,直系,旁系親屬,所有社會關係的。不是本土出生的,基本上很難進入這個圈子。李文和對於美帝,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典型。我當年在格魯吉亞航天高科技項目,系裡組織參觀洛克希德在瑪麗埃塔生產 22層的工廠,所有學生,除了中國和俄羅斯的,都可以去。我的同學在美國宇航局 Lanley中心做研究員,也只能接觸非常非常基礎的研究,不可能涉及到型號,當然,美國宇航局也沒有型號任務,就是和型號相關的預研,也有不同等級的保密條例。

最終,還是得立足於國內,得靠自己。好在我們現在不太缺錢了,只要方向正確,技術突破就只是時間問題。

(四)崑崙,太行,秦嶺的地位

用兩彈一星的精神和投入來發展航空業,不是第一次提出來的。當年滿腔熱血的要為祖國的航空事業獻身的我們,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航空落後於世界,因為文革嘛,哪有不落後的呀。但當被告知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落後美帝35年左右時,那份打擊,那份透心涼,那份鬱悶,至今栩栩如生。35年?我們 90年才有美帝55年的技術?我,我倒!

八十年代,我們的航發家底是:殲 7用一台渦噴 7,殲 8用兩台 WP13,殲 6和強 5用兩台渦噴 6,轟六用兩台 WP8。

渦噴 7我們算是基本吃透了,到底是50年代末的技術,我們多少也接觸了一些新技術,覺得還有些可以改進的餘地。提高推力和發動機熱效率的一個辦法,就是提高渦輪前溫度,可是渦輪葉片要承受極大的應力和熱載荷,有效地冷卻技術和新材料是兩個突破點。我們在葉片中心鑽了9個小孔,從壓氣機引氣冷卻葉片。後來發現葉片根部有熱應力集中的問題,會發展成裂紋。又改成3個不規則的大孔,直接用無餘量的精密鑄造成型。就這幾句話,就是當年無數的攻關,計算,試驗,花錢無窮,育人無數(我們實驗室就有兩個博士,5個碩士和這個有關)。

崑崙就是WP14,從立項到定型,也有15年時間。從性能上看,進步不大,為什麼這麼久呢?是因為我們從老大哥體系轉到美帝體系的第一個型號,所有的設計標準,手冊,試驗台,試驗方法和手段,都要而今邁步從頭越。所以,外人看不到這些成果,可是這時實實在在的基礎,對將來的研發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WP14在壽命,可靠性,喘振裕度方面,都有質的提高。八爺在用兩台 WP14後,性能還是有長足的提升,和10,11可以形成有效搭配。

秦嶺就是國產化的斯佩,當初因為載機下馬,斯貝國產化的事也就擱下了。70年代末,80年代,軍工只保證最低需求,沒譜的斯貝,更是後娘的孩子。知道海航堅持要殲轟 7,庫存的50台原裝斯佩不夠用,才又開始國產化。不好意思的是,也是磕磕絆絆過來的國產斯貝,在壽命和性能上,和60年代末的原裝貨,還有一些差距。這就是我們的工業底子,這就是我們在材料,工藝上的差距。老牌帝國主義還是有些老底子的。順便提一句,斯貝的廠商,就是羅爾斯 Royles,香港人叫勞斯萊斯的,比房子都貴的車,也是他的一個分部生產的。

太行,是現在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小涵道渦扇。和毛子的自動對焦 - 31基本上在一個級別,(自動對焦 - 31在潑辣性上好,太行在壽命和經濟性上略好)。可裝一台給老十,或兩台給老十一。

在研的還有太行的衍生型號。有文詳述,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美帝的的F - 120和的F - 119都到了推比10一級,絕對的第一梯隊。中國和毛子有現役的推比8一級的,算第二梯隊。法國的陣風好像推比不到8,懶得查了。英國現在無力自主研發戰機,所以軍用發動機也就放下了,居民代表用民機的發動機來維持技術。其他國家,都數不上。

通用電氣和普惠的在研軍機,都是在推比20一級的,因為美帝覺得,新的材料(陶瓷,複合材料等)的發展瓶頸就要被突破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渦輪前溫度和減輕機體重量。我們還得一步不落的跟,要不一不留神,美利堅同學就可能絕塵而去。

題外話,竊以為,我們這次金融危機還是站對了隊的。美帝咒是咒不死的,不但咒不死,還很強大,還有活力。我們還得先把老二的位置好好坐坐穩,練好內功。如太宗預計,到2050年,我們的國民都過上和發達國家差不多的日子,我們就是想不出頭,怕是世界人民都不答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decc30100t8rn.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