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

謝國忠:迪拜驚魂

2009-12-07
謝國忠:迪拜驚魂

  作者:謝國忠
  來源:南方周末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生活中無時不有意外。但在一個火爆的市場中,賭徒卻厭惡任何意外。這次的迪拜債務危機來得真不是時候:去年全球金融泡沫破滅時,各國領導人、央行行長、分析師、基金經理以至中國的個人投資者都殫精竭慮、力挽狂讕。現在經濟逐漸回暖,人人都期待著一個快樂的聖誕。畢竟,在經歷了去年沒有分紅、籠罩在失業恐慌中的聖誕節後,我們也該過一個快樂聖誕了。

  然而,迪拜危機發生了。真該死!

  疑問像雪片般向我飛來。“這不是個大問題吧?”人們通常會這樣問。“(影響)可能會持續幾周”。在聽到我的回答後,詢問者匆匆掛斷電話。

  人人都有比討論危機更需要做的事情。一年前,我們像走進了“世界末日”,所有的銀行與房地產商好像都瀕臨破產,多虧後來政府伸出援救之手才幸免於難。這一慘痛經歷給我們的最大教訓是: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

  幾周前,我在北京參加一個藝術品拍賣會。顯而易見,藝術品市場受到了金融危機的重創:一年前,許多熱拍品被停售。流動性枯竭,原先搶手的現代派繪畫突然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它們看著就像垃圾。現在市場回暖了,垃圾又光鮮亮麗了起來。在藝術品市場,人們的思維與股票投機者很相似:價格越高,看著越順眼。

  這次的迪拜危機在藝術品市場中也制造了些許恐慌。缺乏流動性時,上萬億的財富輕易蒸發,人們對這一慘痛經歷記憶猶新。幸運的是,這次危機還沒有嚴重到能把中國藝術品市場攪得天翻地覆的地步。

  我之前去過迪拜十多次。每當西方人士,通常是英國人,在我面前稱贊迪拜妙不可言時,我總會想到東西方的差異。對於我來說,迪拜太熱了,就像在我小時候參觀的鋼廠裡緊挨著那熔爐一樣。星星點點的別墅半掩在沙漠中,不禁讓人擔心夜晚一場沙暴就會把它們永遠深埋。

  五年前,迪拜開始在金融市場上炙手可熱。他們在CNN和CNBC上大作廣告,稱迪拜是國際金融中心。我還記得一位日本高管在CNN上操著一口帶濃重日語口音的英語盛贊迪拜金融中心。幾年前,迪拜世界買下美國一處港口資產,頗有點像二十年前日本購得帝國大廈。維多利亞和大衛·貝克漢姆夫婦在迪拜購置地產是當時的世界新聞,被解讀為迪拜黃金時代的到來。(小貝夫婦在上海購置地產了嗎?要是還沒有,我們得加把勁了。)

  迪拜故事是上一輪,而不是這一輪金融泡沫的一部分。是的,就是一個故事。在泡沫經濟中,全都是故事而已。迪拜故事被成功推銷給了金融市場。在高科技泡沫時代,風險投資為那些講得好的故事投資;而在金融泡沫中,商業銀行為迪拜這樣的故事投資。回頭看,一切都顯得很傻。保守的商業銀行何以會投資一個風投才會投資的故事,僅僅在市場上升時得到利息而在市場下行時卻輸得精光?

  我不認為迪拜危機會刺破當前的泡沫。當前的市場泡沫是由政府援助吹起來的,表現在以下兩點:(1)政府大量借款支持需求;(2)政府為那些投資於高風險資產的金融機構的債務提供擔保。第一個舉措使得大型經濟體保持穩定,第二個舉措為新興市場提供動力。當通貨膨脹迫使中央銀行縮緊銀根或是金融市場對政府還債能力失去信心之日,就是當前泡沫破裂之時。

  迪拜神話破滅後,金融市場正忙於重塑信心。目前流行的說法是,迪拜的富鄰居阿布扎比將會為迪拜提供財務支持,消除投資者的恐慌。這一說法有兩個根據:(1)阿布扎比毗鄰迪拜;(2)他們看上去很像,說不定還是表親,所以,他們會互相為對方清償債務。你會為你的堂親還債嗎?理性的人居然會相信這等胡說八道真是令人震驚!

  迪拜人口為142萬,其中只有29%為當地人,剩余71%是外國人,而外國人是不會留下來還迪拜所欠的外債的。據報道,迪拜外債高達1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孩子、工人、退休者承擔著將近25萬美元的債務。假設一家有五口人,每個家庭就背負著250萬美元的債務(好像算得不對?)。如此一來, 與其留在當地償還外債,不如全家移民到澳大利亞。

  銀行如何應對這一狀況呢?它們當然不能扣押迪拜,把它分批拍賣了。要真是如此,按迪拜法律,迪拜警察肯定會把這些銀行家們送進現代監獄,這些監獄就是這些銀行家出錢建的。所以,銀行只能任迪拜擺布。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是“重新協商還款時間”,什麼時候有錢了就什麼時候還債。市場還會為危機的和平解決彈冠相慶,然後繼續賭博!

  眼下的泡沫大約會持續一年左右,泡沫破裂之時就是通貨膨脹迫使央行縮緊銀根或者債券市場對政府還債能力失去信心之日。前者更可能發生。考慮到通貨膨脹通常滯後貨幣供給一年半或更長的時間,所以,在通脹積攢到可以刺破泡沫之前,還有一段時間。

  這世界瞬息萬變,一年半後泡沫才會破裂,這看起來是個好消息。大家都可以安下心來。

  (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