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警惕低碳經濟陷阱

作者:潘金娥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12-9
http://www.wyzxsx.c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ac510100fzzz.html

碳排放是一種權利---- 警惕低碳經濟陷阱

潘金娥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結束以及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召開,“低碳經濟”和“碳排放”成為各種媒體的焦點話題。

節能減排、追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趨勢,是全世界的人們為保護 自身發展而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也積極參與,這是無可非議的。發達國家正是看中了這個話題的“普世性”,自然地把其推到了世界峰會的巔峰。然而,我們在趕 這個“時髦”的時候,不可人雲亦雲,更需要需注意隱藏在其背後的“陷阱”。

這裡僅提供一些思路和數據,供感興趣者一同思考。

首先,碳排放是一種污染,但更是一種“權利”----發展的 權利!無論哪一個國家,雖然是比率高低有所不同,但一定的經濟增長是以一定的碳排放為代價的。因而,如果沒有一定的排放,經濟便無法增長。試想,如果用同 一個碳排放標准來要求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與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那麼,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如何能趕上發達國家?


第二,據中國社科院城市中心某教授對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關聯性的經驗研究結果:當人均GDP在15000美元以下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線性關系,即二者同向增長;而當人均GDP在 15000-20000美元之間時,二者沒有明顯的關聯;當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時,隨著經濟的增長,碳排放出現了下降趨勢。而當前,中國的人 均GDP大約3000美元,美國等發達國家則都在20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說,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是需要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同步增長的階段,而美國則到 了碳排放呈現自然下降的階段。試想,如果成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那麼,誰將是最大的受益者?誰又將是最大的買家?


第三,要以人均排放為計量單位。發達國家指責展中國家不顧環 境污染發展工業,中國尤其成為某些人的攻擊目標。因為從排放總量上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排放最多的國家。然而,2009年,中國人均排放約5.2 噸,而美國則超過20噸。因此,為了爭取發展的權利和空間,中國決不能在減排總量上讓步,只能采取措施降低碳強度(產生萬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 我國已公布了2020年碳排放降低的目標: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將是一個“需付出艱苦卓絕努力”的目標。相比 之下,美國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這一目標僅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與 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


第四、碳排放是美國鞏固美元地位的新“錨”。

不少具有戰略眼光的學者已經覺察到,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將 重新選擇美元的穩定“錨”。例如,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作為可交易的金融產品,使得這種排放權與一切債券、股票一樣自由掛牌和轉讓,並可以在銀行抵押貸款, 最終成為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構成部分。正如某學者所言:“這本身就是世界統治精英的一個戰略設計”。 因而我們需要警惕,不能掉進這個別人設計好的陷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