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舉現代化的旗幟
閱讀提要:現代化是比GDP豐富的歷史進程。GDP增長,可以通過“非現代化”進程,通過追求虛擬增長,通過財富的大規模流失而實現,通過擴大貧富懸殊而實現,在短期內甚至可以通過推動資產泡沫的方式來實現。簡單的追求GDP增長,還有可能將現代化退化為“美國化”,將中國的崛起進程,變成抄襲美國模式的進程。GDP是一個國民收入的會計概念。單純的追求GDP可能將一個民族引導到單純追求會計效益,而忽視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陷阱裡。單純追求GDP可能導致一個民族走向不計社會經濟和政治成本,單純追求GDP會計數量增長的模式。結果越增長,社會經濟政治矛盾越多,增長的可持續性越小。
一個民族經濟崛起的核心是經濟獨立。經濟獨立是一個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礎,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國家的戰略安全,沒有國家的獨立。但是經濟崛起不等同於GDP的提高。迅速增長的GDP可能建立在犧牲經濟獨立的基礎上。
第一.GDP不能等同於經濟現代化。GDP是一個數量概念,一個核算概念。同樣的GDP下面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同樣的GDP反應的可能是不同的經濟實力,同樣的GDP反應的是不同的技術水平。例如,根據經濟合作開發中心的估計,中國的人均GDP在公元1300年大約為600美元(p29),相當於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人均收入。難道這兩個相近的數字,代表的是相似的經濟體質?這個例子告訴我們,GDP這個數量概念有時候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程度,GDP數量擴張甚至不一定代表現代化進程。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GDP相當高而非現代化的國家。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主要用GDP來衡量。單純追求GDP甚至不一定符合國家利益。以美國同日本的高科技戰爭為例,80年代中期,日本晶片在價格和質量上都甚於美國。從單純的GDP,從單純的經濟效益角度看,美國應當采用日本的晶片。但是,美國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對日本發起了一場高科技戰爭,全面摧毀了日本在這一核心戰略產業裡的挑戰。
第二.追求GDP和追求現代化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通過現代化進程而實現的GDP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增長。中華民族必須依靠現代化而崛起。現代化必然帶來GDP的增長,GDP的增長也可能伴隨現代化競爭。然而GDP的增長並不一定必然帶來現代化。有時候,二者是矛盾的。GDP的增長有可能通過依靠低端產業的擴張而實現;有可能導致虛擬增長和發展抑制;有可能導致對海外市場的極端依賴,導致財富的大量流失。有時候,高速增長的GDP可能是建立在“去現代化”的基礎上的。70年代以來,有些發展中國家高速的GDP增長,是通過把越來越多的經濟在資源投放在符合國際分工的低技術產業上實現的(去現代化);甚至是通過大規模摧毀業已建立的工業體系而實現的(去現代化)。所以,GDP的增長開啟的並不必然就是現代化進程。有時候GDP的增長可能導致產業的扁平化並存,有可能導致高端技術創新的抑制,有可能導致民族產業的支離破碎。單純的追求GDP的增長,還可能導致對教育和公共事業的支出的抑制。GDP的增長有可能通過加入國際分工,通過發揮劣勢而獲得。總之,為了追逐GDP一個民族可能走向簡單的數量擴張的道路;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低端發展的道路;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上重商的道路,導致產業層次下降,產業鏈條不全。為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能走上資源和財富輸出的道路。未來追求GDP,一個民族可以走向“去現代化”道路。
假如GDP的增長建立在對海外市場的依賴上,建立在去現代化上,這種GDP的增長不是可持續的增長。
GDP有低質量和高質量之分。低質量的GDP托不起中華民族崛起的夢想。只有現代化才能帶來高質量的GDP。
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低效益和單純的數量擴張的問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現代化。
第三.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現代化是一部比GDP的增長豐富的多的歷史過程。世界上有許多關於現代化的理論。有些理論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現代化就是美國化。現代化的定義必須符合中華民族崛起的需要。中國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崛起的歷史要求。現代化的道路,要求中國建立獨立和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要求中國迅速在主要的產業化技術上實現創新和獨立。現代化的中國既不依賴海外市場,也不依賴別人的技術。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1949年開始,已有60年歷史。60年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物質基礎,為未來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量增長不是發展,也無法取代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