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九、高手過招

九、高手過招


只有理解了毛澤東的陽謀,才能夠理解並欣賞尼克松訪華時中美兩國頂級謀略高手直接交鋒過招的精彩之處。

片段一:“維護中國的獨立及其生存能力”

1972年1月3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亞歷山大•黑格准將率先遣組來到北京,為尼克松的中國之行作技術安排。黑格此行帶來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重要口信:由於蘇聯企圖繼續包圍中國,美國對中國的生存能力表示懷疑,准備力圖抵消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以維護中國的獨立及其生存能力。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加強尼克松總統的世界領袖的形像。

毛澤東得知黑格口信後說:“包圍中國!要他們來救我,那怎麼了得!頂回去!無非尼克松不來。不來就不來嘛!22年不來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來,土克松、磚克松也會來。”

毛澤東批准的中方答復說:“我們認為,任何國家決不能靠外力維護其獨立和生存,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的保護國或殖民地。……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切妄圖孤立、包圍、遏制、顛覆中國的陰謀都只能以可恥的失敗告終。”“美方口信表示,期望通過訪問,加強尼克松總統作為世界領袖的形像。對此我們難以理解。一個人的形像取決於他自己的行動,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我們從不認為有什麼自封的世界領袖。”

當中方把答復稿念給黑格後,黑格臉上一陣紅,一陣白,說:“我是個軍人,可能我沒有正確地轉達尼克松總統的意思。”

評論:這一段實在精彩。表面看,美國人真是一片“好心”:“對中國的生存能力表示懷疑,准備力圖抵消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以維護中國的獨立及其生存能力”。代價呢?條件不高,一個子不要,只希望來點“面子工程”:“通過這次訪問,加強尼克松總統的世界領袖的形像”。——給尼克松一點“世界領袖形像”就能解除中國的後顧之憂,不用再為“生存能力”、為蘇聯的大兵壓境犯愁。這買賣太合算了。換上認實惠、“拎得清”、“逮住耗子就是好貓”的主早喜出望外一口答應了。然而實際呢?這等於承認美國是“世界領袖”,宣布中國是美國的“保護國”,等於中國“改換門庭”,從蘇聯陣營跳槽到美國陣營了——從向蘇聯“一邊倒”改為向美國“一邊倒”。這樣一來,“向美國一邊倒,蘇聯要收拾你”的規律立刻就會起作用:蘇聯將馬上感到最敏感的“柔軟腹部”遭到了來自中美的直接軍事威脅,必定采取激烈的反措施。那時中國能指望美國什麼?起碼眼前虧吃定了。更進一步說,中國建國以來費了那麼大心血,為的是什麼?是從美蘇冷戰夾攻中突圍出來,兩方誰也不依附,自成一家。只要中方在這個問題上一松口,立刻前功盡棄,平等關系變成了不平等的保護國關系,三角政治的格局就算吹了,利用美蘇矛盾確保中國安全的整個戰略目標就算吹了,勝利者一下子變成了失敗者——一言之差,天壤之別。美方實際想摸一下毛澤東的底:你爭的究竟是“世界一極”還是眼前利益?同意跟我和解是因為要自成一家還是因為懼怕蘇聯?如果是因為受不了蘇聯的威脅而不顧一切,那給你點甜頭就行了,在台灣問題和其他問題就可以強硬一些了。而這麼重大的話題尼克松不出面,基辛格不出面,卻讓一介武夫黑格出面,顯然為了留有余地便於下台階,一旦被拒絕可以往底下推:“我是個軍人,可能我沒有正確地轉達尼克松總統的意思。”如果是尼克松基辛格出面,那被中國一口拒絕就太難堪,搞不好會危及整個訪華計劃。可見這是美方一個精心准備的圈套。結果被毛澤東一眼識破,馬上做出最強硬反應:寧可你尼克松訪華取消,我也絕不答應。——什麼叫高手,這就是高手:要害問題心中有數,明察秋毫,絕不含糊,寸步不讓,根本不為眼前小便宜所動。美方的圈套水平高,毛澤東的眼力決心更高。尼克松人沒到就先親自領教了毛澤東的厲害,不但再也不提這個話題,而且小心翼翼多了。這次過招的結果:尼克松摸到了毛澤東的底,也向毛澤東漏了自己的底:出了這個插曲之後尼克松仍堅持按計劃訪華,可見決心之大,可見美國有求於中國之迫切。這等於反過來告訴中國:不用擔心美國死不讓步。這就為後來的聯合公報奠定了基礎。

片段二:起草《聯合公報》

基辛格:按國際慣例,強調含糊其辭的共同點,用陳詞濫調掩蓋著分歧。毛澤東:各說各的,明確寫出雙方的分歧,同時寫出雙方的共同點。

基辛格:“在美國總統歷史性的訪問結束之時,列舉雙方這麼多的不同觀點,這豈不等於告訴全世界,中美雙方在吵架麼?!這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是難以接受的。”

周恩來:“你們的初稿是偽裝觀點一致,我們認為公報必須擺明雙方根本性的分歧。眾所周知,中美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國際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20多年的隔閡不可能消失於一旦,如果在此情況下雙方簽署那種既不說真話、也不打算遵守的陳詞濫調式的文件,那是不可取的。”

基辛格:“我們不回避雙方的分歧,簽公報又有什麼意義?”周恩來:“用漂亮的外交辭令掩蓋分歧的典型公報,往往是‘放空炮’,是禍根。公開地擺明分歧,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也是通向未來的第一步。”

結果:

基辛格:“也許用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可以解決我們的難題,這就是中方草案的奇妙之處。”洛德:“周恩來太厲害了!讓我們否定了自己的方案,接受了他們的方案,而且高高興興,心悅誠服……”

評論:如果按照美方的方案搞出個“強調含糊其辭的共同點、用陳詞濫調掩蓋分歧”的符合“國際慣例”的公報來,那對於中國來說尼克松算是白來了:就算中國渾身是嘴,也沒法讓全世界相信中美之間是平等關系、中國與美國沒有結盟、美國不是中國的保護國、中國沒有與美國搞秘密交易、沒有出賣別人的利益。美國可以對中美關系做隨心所欲的解釋放風,在中蘇之間來回撥弄。毛澤東的使中國獨立於美蘇兩強之外的戰略總目標仍然實現不了。而按中國的辦法搞聯合公報,則用最明確無誤的方式宣告中美之間關系改善但不是同盟關系。防止了美國利用措辭模糊的公報在中蘇之間搬嘴弄舌,防止了蘇聯誤判中美結成軍事同盟而鋌而走險,防止了第三世界國家誤解中國。總之不給任何人留下任何猜測懷疑挑撥離間的機會,不讓毛澤東利用美蘇矛盾確保中國安全的“三角政治”戰略目標受到任何可能的干擾。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片段三:正面交鋒(毛澤東會見尼克松)

毛澤東:“我認為,一般地說來,像我這樣的人放了許多空炮,比如,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建立社會主義。”毛澤東還說: “你(指尼克松,作者注)可能就個人來說,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作者注)也不在內。都打倒了,我們就沒有朋友了嘛。”

基辛格的理解:毛澤東說自己“放空炮”,實際上是在暗示,不要認真看待中國到處牆上寫著的喊了幾十年的口號,“中國領導人在和我們打交道時已經超越了意識形態。他們實際上是同我們訂了一個無形的互不侵犯條約,從而解除了一個方面的敵情。”

評論:前面已經說過,陽謀是虛實結合,可以是“放空炮”,也可以是當真干。既然美國的對華戰略從敵視變為和解,那原來實的就成了虛的,變成了“放空炮”。讓毛澤東轉實為虛的代價:美國人認同“訂了一個無形的互不侵犯條約,從而解除了一個方面的敵情。”——陽謀厲害不厲害?

尼克松:“……究竟怎樣好,是要日本處於中立和不能自衛的狀態,還是在一個時期內讓日本同美國具有某些關系,這都是屬於哲學範圍的問題。……總理指出,他感到美國在伸手,蘇聯在伸手,那麼問題是,人民共和國面臨的危險,是來自美國的侵略,還是來自蘇聯的侵略?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是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

毛澤東:“來自美國方面的侵略,或者來自中國方面的侵略,這個問題比較小,也可以說不是大問題,因為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你們想撤一部分兵回國,我們的兵也不出國。”“我們也不威脅日本和南朝鮮”。毛澤東堅持美國只有同台灣斷絕所謂“外交關系”,中美才可能建立國家間的外交關系。在涉及中國主權的原則問題上,毛澤東寸步不讓,毫不妥協。

基辛格的理解:毛澤東雖然沒有公開承諾,但卻有著明顯的暗示,而正是這個暗示,“消除了美國兩屆政府的噩夢,害怕中國會武裝干涉印度支那。”他說,對毛澤東這句話的前半段,“通過排除法,顯然說明蘇聯是毛澤東在安全方面主要擔心的對像。”在保證中國不會到國外進行軍事干涉以及談到日本和南朝鮮時,毛澤東是在告訴我們,北京不會對美國的主要利益提出挑戰。

評論:尼克松費了那麼大勁訪華、改變對華戰略,為的就是毛澤東的這句話:“現在不存在我們兩個國家互相打仗的問題。你們想撤一部分兵回國,我們的兵也不出國。”——你美國可以“體面地撤出”越南了。中國不會出兵橫掃東南亞。不會站在蘇聯一邊跟你美國交戰。也不會對美國的主要利益提出挑戰。——美國耗費幾千億、幾十萬大軍、無數人力物力在越南拼死拼活了好幾年都得不到的東西,毛澤東一句話就解決了。代價:中國成為“世界一極”。台灣問題。撤消封鎖禁運。聯合制蘇……

毛澤東得到了中國需要的一切。作出的讓步是什麼呢?嚴格講,零——沒有犧牲中國的主權。沒有在台灣問題上做任何妥協。沒有出賣越南或其他任何國家的利益。答應美國人的都是中國本來也要干的,比如不向蘇聯“一邊倒”、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不稱霸”、不出兵侵略別人、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不輸出革命(但並不是說不保留支援民族解放運動的權利)。美國從毛澤東那裡得到的實際只是一種保證——陽謀中化實著為虛著的保證。

誰說毛澤東不懂經濟?世界上還有誰能做出這種比毛澤東的陽謀更厲害更精明的買賣?

回顧這最精彩的一幕,回顧這一幕的前前後後和來龍去脈,令人不禁感慨:毛澤東不是神,只是比神還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