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性支出
盧麒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5fd90100hn7i.html
經濟學是從哲學分化出來的學問,它對邏輯性的要求極高。邏輯是辯證的。
“人民群眾的資產性收入”的前提是真實地擁有資產權。負債買來的東西,理論上是你的,本質上是債權人的。
通常,人民群眾的資產積累來源於三個方面:
一、重新進行資產再分配(例如土改)。
二、長期的勞動收入積累(必須收大於支)。
三、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例如經濟適用房等)。
務必請注意,通過負債持有的資產,一般不屬於資產積累的過程,而應視同為投資(或投機)行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表達在損益表上面,不要用資產負債表說事。不要在人民群眾身上套用GDP邏輯。因為,負債投資,增加了資產,卻未必形成收益。負債是有成本的,當負債成本超過資產收益的時候,那叫做不良資產。當租售比跌倒如此之低的時候,購買房地產相當於購買不良資產;當市盈率如此之高的時候,購買股票相當於購買不良資產。那不是在建立資產性收益,而是在增加負債性支出。
好聽的話,不一定都是好話。
所以,“提高人民群眾的資產性收入”並非是指通過負債持有的資產。政府不應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負債持有資產(買房和買股),此種行為完全屬於企業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的職業範疇。政府應該盡量避免人民群眾增加負債性支出,減輕人民群眾的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製造華麗的經濟政策詞彙來扭曲基本的經濟學邏輯。更加不應該以此來蒙蔽人民群眾,為特殊利益集團牟取不正當利益。
筆者必須指出,人民群眾近些年來在不斷地增加負債性支出。他們在擁有所謂的資產的同時,正在失去自由,淪為資產的奴隸。
並且,他們通過負債來持有的資產,無論是房地產,還是企業股權,原本就是屬於他們的東西。他們本就應該分享資產收益的。他們有錢可以去投資他國產權以及未來的增殖和收益,但絕對不需要負債去購買本來就屬於他們的產權。他們通過負債買回來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東西,這實在是很滑稽。這裡面存在嚴重的經濟學倫理問題。
將主人異化為奴隸,這是怎樣的經濟學倫理!
有些人用華麗的經濟政策詞彙遮蔽了最基本的經濟學邏輯。
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存在一個巨大的經濟學陷阱。那就是所謂的產權理論。
筆者用一句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這種現像的本質:代理(管理)權產權化(所謂的私有化加市場化)。
這句話延伸,就是代理(管理)人進行了股東替代。這更像是一場逆向的革命。
講白了:鳩占鵲巢。
人民群眾現在仍然非常迷茫。人民群眾仍然無法擁有人民的經濟學家。人民群眾距離他們的資產更遠了而不是更近了。人民群眾總是會碰到形形色色的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在中國的形態很特別,他們有時候可以化身為學者和官員。並且,他們幾乎可以進行沒有縫隙的壟斷性銷售。
筆者非常嚴肅地提醒有關部門,一定要深刻理解“提高人民群眾資產(財產)性收入”的經濟學含義。因為,理論上這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產權改革(社會主義革命);第二,資產課稅(社會主義制度)。
承諾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兌現。多許少予必生怨。
恕筆者直言,中國的公共財政結構是十分扭曲的。我們總體上仍然在進行逆向轉移支付:即窮人向有錢人進行資產的轉移(所謂的先富理論)。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性的過程。這一過程仍然沒有完結的跡像。
筆者很驚訝。不久前,一位筆者曾經尊敬的學者竟然反對開徵物業稅,他似乎想把視線轉移到銀行身上。這是意味深長的。也就是說,連我們認為的具有社會主義情懷的學者都不想改變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向,他們只是“天真地”想限制一下“銀行”而已。
失望。
經濟學是一門最樸素的學問。雖然,經濟學邏輯性極強,但是,經濟學的語言樸素而簡單。普通的家庭主婦們就可以理解經濟學了。經濟學一旦被過度修飾,甚至貼上了動人的標籤,那一定是有人想要騙錢了。
從來就沒有單純的經濟學倫理。經濟學倫理背後一定有道德倫理和政治倫理。
不要再去玩弄經濟政策術語了。甚至不要再說些什麼了。夠了。紮紮實實地去做點兒事情吧。勇敢地去實現制度和政策的變革吧。
人民群眾不需要負債擁有資產,更不應該承擔沉重的負債性支出。
銷售經理(Sales Manager)們的精彩表演可以告一段落了。
多數人向少數人逆向轉移支付的歷史應該結束了。
人民群眾本來就應該擁有原本屬於他們的資產,當然也包括了所謂的資產性收益。
那是不需要被“努力提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