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看好紙黃金和石油股票
耐心等待入市時機
2009年05月27日11:38
謝國忠在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表示:他認為中國樓市恢復要到2011年,何時見底的標準是“當市場出現大房地產商破產的消息,才是樓市真正見 底之時”。此番高論,不知道令王石、潘石屹之流是仇視且鄙視還是仇視且仰視。他說的並非沒有道理“目前樓市出現的小陽春,是因為積累剛性需求,但中國房價 太高,很多購房者大多是舉全家之力買房。從供需來看,目前全國房地產總面積達26億平方米,折算成住房為3000萬套,而中國住房需求才1600萬套左 右。判斷房價是否合適,要看房價和房租之比。一般來說,房價如果是房租20倍的水平,也就是說房價的市盈率為20倍,是老百姓可以承受的範圍。”
對於股市,他預言“已經漲得差不多了,最多還有10%左右的漲幅”,他一再提醒老百姓要謹慎“為什麼人們買一件衣服要試穿要比較,但買股票卻喜歡 道聽途說”。記者追問如果他投資股票,會投資什麼類型,他說:“我看好紙黃金和石油股票,但近期這兩樣的資產價格虛高。要耐心等待機會入市,很多學巴菲特 學不好,因為他們不懂得好東西需要好價格入手。”
他自己的財富管理原則是“風險控制是首位,其次才是收益,保住本金比什麼都重要。”而平時生活消費,他“比較節約,西裝都是香港打折季去買,最貴 一套3000多塊人民幣。”。身為經濟學家,他平時最喜歡閱讀的卻是歷史書,比如《羅馬帝國的興衰》,因為“懂得歷史就是懂得今天。經濟的背後就是人想要 什麼,體制遊戲規則,比如羅馬帝國之所以有所成就和最早的競爭機制,鼓勵精英去創造財富然後分給百姓,盤活社會財富有關”。
All article is for personal reference only. The copyright of all article belongs to original author.
2009年5月28日
2009年5月26日
曹仁超投資者筆記5月25日
現在曹仁超—投資者日記以改為 [投資者筆記] 並以每週一更新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五窮六絕七翻身
5 月24日,周日。上午才剛從溫哥華返港。技術上睇,恒生指數高點在5月11日(17685點)【圖】,道指高點在5月20日(8591點),係咪另一次 Sell in May ?! 去年5月5日恒指見26387點、5月19日道指見13136點後,一直跌到10月才反彈(美股更要跌至今年3月6日才反彈)。唔少人認為牛市一期已出 現,我老曹則認為只係熊市二期另一次大反彈。
1980年代美國透過財赤及信貸膨脹,製造1982至2007年嘅繁榮。不過,出得嚟行,就預咗要還,CDO危機係咪美國進入為過去財赤及信貸膨脹清還期嘅開始?
CDO危機令金融業結構改變
今 天好難令一般人明白CDO危機,因為過去三十年我地都生活喺泡沫世界,冇人相信泡沫時代已結束,就如1990年日本人唔相信經濟會衰足咁多年,亦好難說服 一般人相信盛衰循環。事實上,無論經濟或信貸,都擺脫不了周期(Cycle),正如人類無法擺脫生老病死。聯儲局已經努力去bail out經濟,來自日本過去十九年經驗,上述努力只能短暫有效,因為貨幣流速在下降中。由於2009年美國財赤較任何一年都大四倍,外國人對美債擔心不已, 尤其係中國政府,擔心最大一個泡沫美債亦面對爆破,去槓桿化仍在繼續,睇落未來幾季全球經濟只會進一步惡化而非改善。標普已威脅取消英國政府債券三A評 級;美國政府發新債方面亦面對困難……另一熊市反彈會否喺5月結束 ?!
S&P/Case-Shiller住房指數連跌二十五個 月,4月份再有六十萬家庭失去住屋,已過期六十天未供樓數字超過五百萬。此外,商業樓價亦大幅回落。雖然信貸膨脹期結束,但至今仍有唔少人相信「買樓可以 發達」,而冇搞清楚1980年代美國優惠利率平均係11厘,儲蓄率佔稅後收入8%;2004年開始至2008年美國人儲蓄率平均只佔稅收入0.8%,優惠 利率平均只有3厘。上述因素令美國樓價由1980年代開始至2006年大升,但2007年起樓價已進入回落期(日本樓價從1990年起回落,香港樓價由 1997年亦反覆回落)。
2008年係最多投資者由價值投資法過渡到趨勢投資法嘅一年(或叫Earnings Momentum Investing)。投資者再唔計較股票係咪「物有所值」,改為分析未來企業純利前景,而決定現存趨勢(trends)能否繼續落去。簡單D講:一、該 股未來一年純利能否上升25%或以上?二、該公司有冇新產品或新服務,支持未來純利上升?三、該股股價係咪較最低價最少上升25%?四、喺行業中係帶頭者 抑或落後者?五、後市點睇?因75%股價升降受大市升降影響。2008年你有冇由價值投資者轉為趨勢投資者?如果你係trader,必發現今年3月份有好 多機會buy dips,今年5月份則有好多機會sell tops。至於動用幾多巴仙資金?以晚上瞓得着為主。後市展望係“Less bad' but no good”。馬克吐溫曰:當你發現自己站响群眾嗰邊,就係停下來想一想嘅時刻。請記住︰CDO危機已令整個金融業出現結構性改變!
1989 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指數見38957點,之後回落到1992年8月19日14194點,跌幅63.56%;然後反彈至1993年9月3日21281 點,上升49.9%;再回落到1993年11月29日15671點,出現第二低點,才喺1996年6月26日見22750點,出現一浪高於一浪走勢。當時 唔少人認為1992年8月19日係日經熊市結束嘅日子,當年嘅情況同上周本港相似。上周恒生指數升穿2009年1月7日嘅15763點,見17685點, 情況同1996年6月26日日經平均指數見22750點、略高出1993年9月3日21281點相似。當年唔少人認為「牛市重臨」嘅日經平均指數,事後證 實係熊市陷阱。之後日股表現係點?答案係日經响1998年10月9日跌至12877點新低。如港股一如1990年代日經走勢,代表恒生指數喺未來日子可能 連10680點亦失守!日經平均指數由1998年10月9日到2000年4月12日又升上至20833點,再回落到2003年4月28日7603點後,反 彈至2007年2月26日18300點,再跌至2008年10月28日6994點新低,至今已經十九年,日經平均指數熊市仍未完成。
趨勢投資十種有效工具
以下十種有效工具,有助初學趨勢投資法嘅讀者:
一、每次升市領袖股都唔同。例如1998至2000年科網股,2003至2007年係國企股。如抱住過氣領袖股不放,處境有如2009年5月嘅電盈(008)小股東。
二、創五十二周新高價嘅股份,通常可進一步睇好。
三、10天線同50天線係有用嘅trading工具。如10天線重返50天線之上,即短期內股價仍上升;反之如10天線跌穿50天線,都係小心D好。
四、二線股份出現連續強勢數星期但指數卻唔上升,小心調整市好快出現。
五、公布業績後股價如上升10%(或以上),代表跌市方向改變;如公布業績後股價急跌20%(或以上),亦代表上升方向已改變。
六、一隻股份大升後出現窄幅牛皮(例如喺10%內),代表另一次較大升幅將再出現。
七、拆細通常代表股價快見頂,合併代表股價快見底。拆細代表企業大股東欲出貨,合併代表企業大股東欲收集。
八、大企業股價喺惡劣環境下可迅速回落。最愚蠢嘅投資係喺惡劣環境下買大企業股份〔最近例子例如喺2008年買滙控(005)〕。
九、股價走在消息之前三到六個月。唔好聽消息去決定買賣,請追隨趨勢而非走勢。利用timing買賣投資項目,而非評估該股嘅「價值」係多少。
十、响牛市中每次跌穿250天移動平均線乃入貨訊號;喺熊市中每次升穿250天移動平均線係出貨訊號。
250天線唔係牛熊分界線;「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乃用作印證牛市或熊市出現及死亡(準確度達93%)。牛熊觀念來自道氏理論,相當複雜,並非一般人所講咁簡單。
今 天股市嘅問題在於嗰D管理層並唔係同時擁有該企業。大部分美國企業由CEO負責管理,由於持有認股權證,管理層必須短期內做D刺激股價嘅事件,以便佢地嘅 認股權證變為巨大花紅,因此即使損害企業長期利益亦不顧……。上述係引發金融海嘯背後真正理由,亦係2008年起人人追求短期波幅、置長期上升於不顧嘅理 由。
今次唔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各國可透過刺激出口去達到復蘇,因1997至2000年歐美國家經濟仍然繁榮。2008年呢次 金融海嘯卻發生喺歐美國家,形成冇一個國家可透過出口去帶動復蘇,能夠刺激內需嘅國家只有一個中國。過去二十個月,各國政府透過印銀紙死頂以維持繁榮,但 由於財富損失數字實在太太太太太驚人,政府新印嘅銀紙相對嚟講只係杯水車薪……。
熊嘅責任就係令愈多投資者受傷愈好!去年11月及今年3 月嘅反彈,目的係令更多投資者受傷。喺熊市中,大跌之後必有反彈,升幅為前跌幅嘅三分一至61.8%;反彈完成後又再大跌,大跌完成之後又再反彈。 1929至 1932年道指熊市回落91%,為期四年,GDP下降27%。1990至2009年日股回落超過70%,時間十九年。2007年10月開始嘅超級大熊市係 短痛抑或是長痛?事後才知道。
全球經濟中心從OECD國家轉向新興經濟實體,此一大方向已十分肯定(4月响內地出版嘅《論勢》就係由呢個角度睇未來)。中國嘅問題只在於由出口推動轉為內需拖動需時幾耐而已;反之,美國經濟長期受債券市場低迷威脅而缺乏起色,恐怕早已進入長期下降軌矣。
資本主義從來唔係一種主義
克 魯明認為中國經濟復蘇將面臨巨大壓力,因為中國貿易盈餘將成為各國針對焦點,估計對美歐系國家壓力十分大。至於中國能否透過刺激內需繼續保存繁榮?仍係未 知之數。中國同日本唔同,日本1990年前將外貿賺番嚟資金喺美國狂購物業,結果1990年代初期响美國物業大跌價中損手爛腳。中國雖然亦有吸納美國企 業而損失不菲,但主力仍以美國政府債券為主,同時亦冇將人民幣大幅升值(1980至1994年日圓升幅十分大)。如中國減少(或唔再購買)美國債券,將令 美國長債利率上升、企業破產,建築業、消費業進一步下降,令美國出現破產浪潮(或稱金融海嘯第二波)。美國政府投鼠忌器,亦唔敢猛咁向人民幣升值施壓,因 擔心連鎖反應下,美國較中國更糟糕。
換言之,美國正步1990年代日本嘅後塵,中國則努力擺脫過去對歐美國家出口嘅依賴度。如有一天能推動內需,便可進入另一繁榮期。
資 本主義唔同社會主義(由政府強加推行),更加唔同共產主義(由政府強力執行)。資本主義喺十八世紀前只係一個概念,建基於:一、共同遵守長期合約精神。政 府响呢方面扮演角色好有限,如有一方唔遵守上述精神,才由法庭決定誰對誰錯;基於政治理由,法庭响呢方面成效並唔理想。如果社會上愈來愈多人唔再遵守合約 精神,資本主義制度一下子便不再存在。二、相信雙方唔會扭曲對方嘅互信,不然話資本主義亦會迅速死亡。三、資本主義從來唔係一種主義,直到十九世紀馬克 斯為攻擊當時存在嘅制度,而指此一制度為「資本主義」。換言之,「資本主義」呢個字眼係由共產主義信徒創造出嚟,未有共產主義前冇人知道此一制度叫做「資 本主義」。四、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作者熊彼德進一步解釋,資本主義為尊重「私有產權制」,因此「國有化、價格管制、貿易限制或計劃經 濟」係違反「私有產權」,即使喺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都係違反資本主義精神(只有為市民利益而短期內接管銀行,才不算違反資本主義精神)。簡單D講,資本主 義就係遵守合約精神,以及由政府保障私有產權,讓自由市場發展,政府則積極不干預,其他都唔係資本主義。而2007年金融危機後發生嘅一切,其實都有違資 本主義。
綿綿不絕熊市冇咁短命
由 1958年開始,美國經濟每次衰退出現,政府便增加信貸。剛開始初期,只需增加2元信貸便可令GDP多1元;衰退期結束時,財赤平均升幅相等於整個國家 GDP 2.2%。2001年嗰次衰退,政府要增加6元才令GDP多1元;2007年呢一次,至今為止,無論政府增加幾多信貸,GDP都唔肯回升。1973年嗰次 衰退,據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學家George Perry統計,共用咗相等於GDP 4%的金融刺激方案才成功,到2001年嗰次則係GDP 7.2%;今次政府已動用相當於GDP 18%嘅金融刺激方案,至今仍未見效。
過 去六十年,美國經歷兩大綿綿不絕牛市,就係道指由1949年6月13日161.6點上升至1966年1月18日略高於1000點;第二個由1982年8月 776點開始到2000年1月14日嘅11750點。此外,亦曾經歷兩大綿綿不斷熊市,就係由1966年1月開始到1982年8月結束;另一個由2000 年1月開始,至今仍不知何時結束。最惡劣日子係2008年5月至10月。2009年5月應否Sell in May?
以1966至 1982 年經驗,此一綿綿不斷熊市起碼仍有四至五年壽命。此熊市第一波由2000年1月開始,至2002年12月結束;第二波由2007年10月開始2008年 10月結束;未來仲有第三波甚至第四波,情況同1990年代日本相似。今年3月至今股市上升力量主要來自拋空者補倉,一旦完成,相信又再回落。例如花旗今 年首季獲利16億美元(因回購已跌價債券喺賬面上獲利27億美元。會計制度改為mark-to-market,產生4億美元利潤;不然今年首季應虧損28 億美元)。今年第一季美國消費上升2%,儲蓄率回升到4.2%,但失業率升至8.5%及收入減少,而消費上升來自3月份政府刺激方案,相信無法長期維持。 唔少專家認為,今年3月9日開始嘅股市反彈其實只係sucker's rally也!
Asset (gold, oil,etc.) is wealth
Financial Profit Inflation from Price Deflation
By
Henry C.K. Liu
The conventional terms - inflation, deflation - are no longer adequate for describing the overall monetary effect of excess liquidity recently releas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nation's central bank, to deal with the year-long credit crunch. This is because the approach adopted by the Treasury and the Fed to deal with a financial crisis of unsustainable debt created by excess liguidity is to inject more liquidity in the form of both new public debt and newly created money into the economy and to channel it to debt-laden institutions to reflate a burst debt-driven asset price bubble. The Treasury does not have any power to create new money. It has to borrow from the credit market, thus shifting private debt into public debt. The Fed has the authority to create new money. Unfortunately, the Fed's new money has not been going to consumers in the form of full employment with rising wages to restore fallen demand, but instead going only to debt-infested distressed institutions to allow them to deleverage from toxic debt. Thus deflation in the equity market (falling share prices) has been cushioned by newly issued money, while aggregate wage income continues to fall to further reduce aggregate demand. Falling demand deflates commodity prices, but not enough to restore demand because aggregate wages are falling faster. W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leverage with free money from the central bank, the creditors receive the money while the Fed assumes the toxic liability by expanding its balance sheet. Deleverage reduces financial costs while increases cash flow to allow zombi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return to nominal profitability with unearned income while laying off workers to cut operational cost. Thus we have financial profit inflation with price deflation in a shrinking economy. What we will have going forward is not Weimar Republic type price hyperinflation, but a financial profit inflation in which zombi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urning nominally profitable in a collapsing economy. The danger is that this unearned nominal financial profit is mistaken as a sign of economic recovery, inducing the public to invest what remaining wealth they still hold only to lose more of it at the next market melt down which will come when the profit bubble bursts.
Hyperinflation is fatal because hedging against it causes market failures to destroy wealth. Normally, when markets are functioning, unhedged inflation favors debtors by reducing the value of liabilities they owe to creditors. Instead of destroying wealth, unhedged inflation merely transfers wealth from creditors to debtors. But wit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both debtors and creditors are the taxpayers. In such circumstances even moderate inflation destroys wealth because there are no winning parties. Debt denominated in fiat currency is borrowed wealth to be repaid later with wealth stored in money protected by monetary policy. Bank deleveraging with Fed new money cancels private debt at full face value with money that has not been earned by anyone, i.e. with no stored wealth. That kind of money is toxic in that the more valuable it is (with increased purchasing power to buy more as prices deflate), the more it degrades wealth because no wealth has been put into the money to be stored, thus negating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of money as a storer of value. This is not demand destruction because decline in demand is tmeproarily slowed down by the new money. Rather, it is money destruction as a restorer of value while it produces a misleading and confusing effect on aggregate demand.
Thinking about the value of any real asset (gold, oil, etc.) in money (dollars) terms is misleading. The correct way is to think about the value of the money (dollars) in asset (gold. oil, etc.) terms, because asset (gold, oil,etc.) is wealth. The Fed can create money but it cannot create wealth.
Central bankers are savvy enough to know that while they can create money, they cannot create wealth. To bind money to wealth, central bankers must fight inflation as if it were a financial plague. But the first law of growth economics states that to create wealth through growth, some inflation needs to be tolerated. The solution then is to make the working poor pay for the pain of inflation by giving the rich a bigger share of the monetized wealth created via inflation, so that the loss of purchasing power from inflation is mostly borne by the low-wage working poor, and not by the owners of capital, the monetary value of which is protected from inflation through low wages. Thus the working poor loses in both boom times and bust times.
Inflation is deemed benign by monetarism as long as wages rise at a slower pace than asset prices. The monetarist iron law of wages worked in the industrial age, with the resultant excess capacity absorbed by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he moneyed class, although it eventually heralded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s. But the iron law of wages no longer works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in which growth can only come from mass demand management because overcapacity has grown beyond the abilit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a few to absorb in an economic democracy.
That has been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global economy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Low wages even in boom times have landed the world in its current sorry state of overcapacity masked by unsustainable demand created by a debt bubble that finally imploded in July 2007. The whole world is now producing goods and services made by low-wage workers who cannot afford to buy what they make except by taking on debt on which they eventually will default because their low income cannot service it. All the stimulus spending by all governments perpetuates this dysfunctionality. There will be no recovery from this dysfunctional financial system. Only reform toward full empolyment with rising wages will save this severely impaired economy.
How can that be done? Simple: Make the cost of wage increases deductible from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make the savings from layoffs taxable as corporate income.
May 25. 2009
By
Henry C.K. Liu
The conventional terms - inflation, deflation - are no longer adequate for describing the overall monetary effect of excess liquidity recently releas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nation's central bank, to deal with the year-long credit crunch. This is because the approach adopted by the Treasury and the Fed to deal with a financial crisis of unsustainable debt created by excess liguidity is to inject more liquidity in the form of both new public debt and newly created money into the economy and to channel it to debt-laden institutions to reflate a burst debt-driven asset price bubble. The Treasury does not have any power to create new money. It has to borrow from the credit market, thus shifting private debt into public debt. The Fed has the authority to create new money. Unfortunately, the Fed's new money has not been going to consumers in the form of full employment with rising wages to restore fallen demand, but instead going only to debt-infested distressed institutions to allow them to deleverage from toxic debt. Thus deflation in the equity market (falling share prices) has been cushioned by newly issued money, while aggregate wage income continues to fall to further reduce aggregate demand. Falling demand deflates commodity prices, but not enough to restore demand because aggregate wages are falling faster. Wh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leverage with free money from the central bank, the creditors receive the money while the Fed assumes the toxic liability by expanding its balance sheet. Deleverage reduces financial costs while increases cash flow to allow zombi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return to nominal profitability with unearned income while laying off workers to cut operational cost. Thus we have financial profit inflation with price deflation in a shrinking economy. What we will have going forward is not Weimar Republic type price hyperinflation, but a financial profit inflation in which zombi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urning nominally profitable in a collapsing economy. The danger is that this unearned nominal financial profit is mistaken as a sign of economic recovery, inducing the public to invest what remaining wealth they still hold only to lose more of it at the next market melt down which will come when the profit bubble bursts.
Hyperinflation is fatal because hedging against it causes market failures to destroy wealth. Normally, when markets are functioning, unhedged inflation favors debtors by reducing the value of liabilities they owe to creditors. Instead of destroying wealth, unhedged inflation merely transfers wealth from creditors to debtors. But wit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both debtors and creditors are the taxpayers. In such circumstances even moderate inflation destroys wealth because there are no winning parties. Debt denominated in fiat currency is borrowed wealth to be repaid later with wealth stored in money protected by monetary policy. Bank deleveraging with Fed new money cancels private debt at full face value with money that has not been earned by anyone, i.e. with no stored wealth. That kind of money is toxic in that the more valuable it is (with increased purchasing power to buy more as prices deflate), the more it degrades wealth because no wealth has been put into the money to be stored, thus negating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of money as a storer of value. This is not demand destruction because decline in demand is tmeproarily slowed down by the new money. Rather, it is money destruction as a restorer of value while it produces a misleading and confusing effect on aggregate demand.
Thinking about the value of any real asset (gold, oil, etc.) in money (dollars) terms is misleading. The correct way is to think about the value of the money (dollars) in asset (gold. oil, etc.) terms, because asset (gold, oil,etc.) is wealth. The Fed can create money but it cannot create wealth.
Central bankers are savvy enough to know that while they can create money, they cannot create wealth. To bind money to wealth, central bankers must fight inflation as if it were a financial plague. But the first law of growth economics states that to create wealth through growth, some inflation needs to be tolerated. The solution then is to make the working poor pay for the pain of inflation by giving the rich a bigger share of the monetized wealth created via inflation, so that the loss of purchasing power from inflation is mostly borne by the low-wage working poor, and not by the owners of capital, the monetary value of which is protected from inflation through low wages. Thus the working poor loses in both boom times and bust times.
Inflation is deemed benign by monetarism as long as wages rise at a slower pace than asset prices. The monetarist iron law of wages worked in the industrial age, with the resultant excess capacity absorbed by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the moneyed class, although it eventually heralded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s. But the iron law of wages no longer works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in which growth can only come from mass demand management because overcapacity has grown beyond the abilit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f a few to absorb in an economic democracy.
That has been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global economy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Low wages even in boom times have landed the world in its current sorry state of overcapacity masked by unsustainable demand created by a debt bubble that finally imploded in July 2007. The whole world is now producing goods and services made by low-wage workers who cannot afford to buy what they make except by taking on debt on which they eventually will default because their low income cannot service it. All the stimulus spending by all governments perpetuates this dysfunctionality. There will be no recovery from this dysfunctional financial system. Only reform toward full empolyment with rising wages will save this severely impaired economy.
How can that be done? Simple: Make the cost of wage increases deductible from corporate income tax and make the savings from layoffs taxable as corporate income.
May 25. 2009
2009年5月25日
流動性可能導致今後通貨膨脹
求諸效率
本文見《財經》雜誌2009年第11期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5日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乾預能提升效率
散發著凱恩斯主義味道的流動性正在全球氾濫。市場共識已經由3月初的蕭條,變成了現在的新一輪牛市。牛市判斷,首先基於催生資產價格上漲 的流動性,其次是公司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改善,最後是需求日益增加。這種在過去20年來一直奏效的“格林斯潘動力”,這次將會失靈。流動性氾濫將很快導 致通貨膨脹,阻礙剛剛萌芽的資產泡沫蓓蕾成長。
當反通脹的力量使通貨膨脹下降、將流動性疏導進資產市場時,流動性是奏效的。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會引起負債的需求,槓桿率的提高又會增加需求。資 產市場驅動增長模型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全球化和IT使通貨膨脹處於可控範圍內。當兩者的收益被吸收掉,又看不到新的生產增長源時,流動性很快就會導致通貨 膨脹。
產能過剩不能拉低通脹
大多數分析者並不認為過剩產能會導致通脹,因為需求大幅下滑會使通貨膨脹處在可控範圍內。因此,在全球經濟完全復甦之前,流動性激增不會成為問 題。我認為,這種邏輯是錯誤的。金融市場通過商品投機活動,可以直接將通貨膨脹作為流動性的疏導路徑。儘管需求下滑,但是,石油價格已經接近春季低點的2 倍了。這主要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增加。增加的流動性已經流向了石油期貨,這是由通脹預期驅動的。只憑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預期,就能使流動性變成通脹。
過剩的產能並不能拉低通脹,原因有二。首先,和原材料相比,製造業增加值比以前要小很多。全球化驅使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製造環節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例如,儘管存在巨大的產能過剩,鋼鐵價格仍然隨著鐵礦石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因為鐵礦石占到鋼鐵生產成本的一半以 上,煉焦煤佔了四分之一,設備折舊、勞動力成本和利潤只占到產品價格的一小部分。
其次,許多過剩產能需要被淘汰,因為需求結構將發生變化。泡沫誇大了許多產業的需求,汽車、IT、金融服務表現得尤為突出。未來信貸不會那麼廉價。汽車需求也會反映出這一點,產業可能收縮三分之一。
克萊斯勒破產是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是通用汽車公司。在泡沫鼎盛時期,金融部門的利潤率被誇大1倍以上,這導致了駭人的IT基建費用支出。當金融部 門收縮、利潤率恢復正常時,即使全球需求復蘇,IT需求也將比此前低很多。最後,金融部門不得不大幅收縮,可能達到50%。泡沫創造的需求不會再現。
過剩的產能會抑制通貨膨脹的“宏大觀點”,並不適用於現在。如果執意按此觀點增加流動性,會將全球經濟引向一條危險的道路。我曾預言,滯脹將會是 2006年格林斯潘時代終結時的安魂曲。現在看來,世界沒有任何抵抗地滑入了這條路徑。在格林斯潘時代度過20年安逸生活後,政策制定者、市場和工人都想 要一種簡單的解決方法(“免費的午餐”的委婉說法),來走出經濟下滑。 “免費的午餐”可能違背經濟邏輯,在特定時期出現。但是,這頓“午餐”持續時間越長,最終的調整就會變得越痛苦。
“網絡效應”消耗殆盡
世界,尤其是中國,應該著眼於改革,而不是凱恩斯主義刺激計劃的過度放縱。我已經撰文指出,中國需要通過財富再分配,將需求從出口轉向家庭部門。在本文中,我想強調,中國需要著力提高效率。這是中國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經歷了高速增長。好的政策組合是催化劑。但是,這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低起點,為好政策發揮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低起點可以從工資水平、城市化率、出口能力等方面來理解。出口能力在需求方面一直佔據主 導地位。通過吸引製造業重新佈局和建設支持性基礎設施,中國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20%。但是,低起點效應在未來不再靈驗;在大的經濟體中,中國出口占 GDP增長的份額是最高的。一些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更高一些,是由於跨境運輸零部件。
在供給方面,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帶來的規模經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其中的關鍵是所謂的“網絡效應”。修建高速公路,可以通過降低沿途的運輸成本 來提高效率。當建成網絡時,單位投資帶來的效率提高會按平方級增長,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從一點擴大至整個區域。在過去十年裡,中國一直建設高速公路、電 信、電力網絡。網絡建成時,由於生產成本降低,生產率得到極大提升。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低工資一樣,也是中國低成本的原因。
表現欠佳的中國企業(比如利潤率低、缺乏知識產權之類的可持續資產)和強勁的宏觀經濟之間的衝突,讓市場感到困惑。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投 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很快崩潰,因為企業表現不佳。但是,這種情況並未發生,因為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出口競爭力。經濟增長帶來的好 處,不成比例地進入了資產通貨膨脹和政府收入。公司利潤和工人工資並沒能獲得同樣的改善。儘管微觀表現不佳,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仍然是宏觀經濟持 續向好的關鍵。
未來,提高生產率的難度將加大。中國基礎設施網絡已經形成。擴張並不能帶來同樣的收益。原因是網絡最初帶來的規模經濟遞增,最終會轉化為規模經濟 遞減。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設會減輕現有高速公路的擁堵,經濟收益與投資是成比例的,但不會像第一次建高速公路網時那般呈現指數級增長。如果在一條並不擁堵 的高速公路旁再修建一條,收益可能會少於投資。
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沒有被透徹理解。標準的經濟理論假設規模經濟遞減,比如,增加同樣的投入,所得產出將減少。當公司擴張時,遲早會遇到協作 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說公司因此而“瘦身”。在增長的早期,公司層面的協作不成問題,共享資源帶來的優勢很明顯。因此,公司在成長初期表現為規模經濟遞增, 在成熟期表現為規模經濟遞減。當經濟理論論及經濟活動的均衡狀態時,規模經濟遞減是正確的假設。
網絡的規模經濟與公司層面的規模經濟相似,只是更加強烈。在網絡建設初期,經濟收益與投資規模可能是線性的或者成比例的。當網絡即將建成時,經濟收益呈指數級增長。當一個完整的網絡擴張時,收益相對於投資是下降的,比如,額外的每1美元投資只能得到更少的經濟收益。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否已到收益遞減階段了?這很難說。但是,因為網絡已經形成,效率比此前要低得多。由於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放緩,需要找到一個其他來源來保持經濟增長。
提高效率維持增長
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由流動性主導,流動性注入企業和政府部門。理由是無論效率如何,更多的消費會使經濟恢復;如果通過低效率的投資來達到同樣 的效果,會需要更多的消費。當然,如果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印鈔票能解決任何經濟問題:如果不奏效,只需再多印一些。但是,增加流動性或者印鈔票會導致通貨 膨脹。投資效率越低,通貨膨脹出現得越早。
中國有很大的機動空間:政府債務低,銀行系統存貸款比例低,家庭部門槓桿率低。當然,公司部門的高槓桿值得擔憂。國家有強大的購買力,這在巨額外 匯儲備和持續的貿易順差中反映出來。如今可選擇的辦法,反映了過去在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這兩方面都遇到了困難。因此,中國應該謹慎地 將資金投向那些來未能帶來收益的項目上,而不是投在僅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產性項目上。
即使中國有足夠的財力,也應該謹慎花費,因為未來掙錢的難度加大了。很容易就能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中國應該儘 早收緊貨幣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個月裡,中國的銀行信貸增長了20%。如果保持這一速度,信貸年增長率將達到50%。上一次信貸如 此快速增長是在1992年,它導致了失控的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再次出現,將比上一次更難解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 時,出口的快速增長維持了經濟增長。這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如果通貨膨脹出現而經濟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願充分收緊來冷卻通脹,這可能導致長時間的高通脹、低增長。對中國、美國和世界來講,滯脹的風險很 大。最初信貸激增對穩定經濟是必要的,但是,持續下去可能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為今年GDP多增長一兩個百分點,甘冒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是不值得 的。
在今年剩餘的時間內,銀行信貸應由非常寬鬆轉向中性。中性意味著銀行信貸與GDP的比率應該保持不變。例如,現在的銀行信貸是37萬億元人民幣, 是GDP的1.2倍。如果名義GDP每月增加2000億元,今年增長8%,那麼,銀行信貸應該每月增長2400億元。 4月新增貸款從此前四個月的月均1.4萬億元,下降到6400億元,但相對中性的標準來講,仍然太高。貨幣收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我看來,中國應該更多地著眼於提高供應方的效率,來保持高增長。未來十年裡,全球經濟增長很可能比過去慢很多。中國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達到同 樣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賴固定資產擴張。過去的問題是規模小,設備陳舊。現在,這兩點都不再是問題,中國大部分工業似乎都是裝備精良,但苦於產能過 剩。
今後,效率的提高是一個系統或者激勵問題,而不是投資問題。因為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乾預能提升效率。
許多人認為,美國和發達國家發生的事情,表現出了市場經濟壞的一面,因此,中國不應該再朝市場經濟發展。這是從當前的金融危機中得出的錯誤結論。 市場仍然是激發企業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產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體制都已經在促進繁榮上失敗了。然而,市場要正常運轉,也需要監管。比如,需要有食 品安全標準,確保行業正常發展。監管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市場更有效率地運轉,而不是取代市場。
一些經濟體,像美國、英國,十年前過多地放鬆了管制,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隱患。中國經濟則是被政府過度監管和控制。當前危機的教訓對中國的政策走向沒有意義,中國的市場要變成“太自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過多的流動性刺激,可能導致今後的通貨膨脹。對中國來講,是放慢貨幣供應的時候了。政策著眼點應該轉向擴大家庭部門的消費,提升供應方的效 率。否則,在接下來的數年裡,中國將要承受低增長和高通脹。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本文見《財經》雜誌2009年第11期出版日期2009年05月25日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乾預能提升效率
散發著凱恩斯主義味道的流動性正在全球氾濫。市場共識已經由3月初的蕭條,變成了現在的新一輪牛市。牛市判斷,首先基於催生資產價格上漲 的流動性,其次是公司和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改善,最後是需求日益增加。這種在過去20年來一直奏效的“格林斯潘動力”,這次將會失靈。流動性氾濫將很快導 致通貨膨脹,阻礙剛剛萌芽的資產泡沫蓓蕾成長。
當反通脹的力量使通貨膨脹下降、將流動性疏導進資產市場時,流動性是奏效的。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會引起負債的需求,槓桿率的提高又會增加需求。資 產市場驅動增長模型之所以奏效,是因為全球化和IT使通貨膨脹處於可控範圍內。當兩者的收益被吸收掉,又看不到新的生產增長源時,流動性很快就會導致通貨 膨脹。
產能過剩不能拉低通脹
大多數分析者並不認為過剩產能會導致通脹,因為需求大幅下滑會使通貨膨脹處在可控範圍內。因此,在全球經濟完全復甦之前,流動性激增不會成為問 題。我認為,這種邏輯是錯誤的。金融市場通過商品投機活動,可以直接將通貨膨脹作為流動性的疏導路徑。儘管需求下滑,但是,石油價格已經接近春季低點的2 倍了。這主要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增加。增加的流動性已經流向了石油期貨,這是由通脹預期驅動的。只憑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預期,就能使流動性變成通脹。
過剩的產能並不能拉低通脹,原因有二。首先,和原材料相比,製造業增加值比以前要小很多。全球化驅使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這樣的低成本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製造環節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例如,儘管存在巨大的產能過剩,鋼鐵價格仍然隨著鐵礦石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因為鐵礦石占到鋼鐵生產成本的一半以 上,煉焦煤佔了四分之一,設備折舊、勞動力成本和利潤只占到產品價格的一小部分。
其次,許多過剩產能需要被淘汰,因為需求結構將發生變化。泡沫誇大了許多產業的需求,汽車、IT、金融服務表現得尤為突出。未來信貸不會那麼廉價。汽車需求也會反映出這一點,產業可能收縮三分之一。
克萊斯勒破產是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是通用汽車公司。在泡沫鼎盛時期,金融部門的利潤率被誇大1倍以上,這導致了駭人的IT基建費用支出。當金融部 門收縮、利潤率恢復正常時,即使全球需求復蘇,IT需求也將比此前低很多。最後,金融部門不得不大幅收縮,可能達到50%。泡沫創造的需求不會再現。
過剩的產能會抑制通貨膨脹的“宏大觀點”,並不適用於現在。如果執意按此觀點增加流動性,會將全球經濟引向一條危險的道路。我曾預言,滯脹將會是 2006年格林斯潘時代終結時的安魂曲。現在看來,世界沒有任何抵抗地滑入了這條路徑。在格林斯潘時代度過20年安逸生活後,政策制定者、市場和工人都想 要一種簡單的解決方法(“免費的午餐”的委婉說法),來走出經濟下滑。 “免費的午餐”可能違背經濟邏輯,在特定時期出現。但是,這頓“午餐”持續時間越長,最終的調整就會變得越痛苦。
“網絡效應”消耗殆盡
世界,尤其是中國,應該著眼於改革,而不是凱恩斯主義刺激計劃的過度放縱。我已經撰文指出,中國需要通過財富再分配,將需求從出口轉向家庭部門。在本文中,我想強調,中國需要著力提高效率。這是中國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經歷了高速增長。好的政策組合是催化劑。但是,這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低起點,為好政策發揮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低起點可以從工資水平、城市化率、出口能力等方面來理解。出口能力在需求方面一直佔據主 導地位。通過吸引製造業重新佈局和建設支持性基礎設施,中國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20%。但是,低起點效應在未來不再靈驗;在大的經濟體中,中國出口占 GDP增長的份額是最高的。一些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更高一些,是由於跨境運輸零部件。
在供給方面,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帶來的規模經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其中的關鍵是所謂的“網絡效應”。修建高速公路,可以通過降低沿途的運輸成本 來提高效率。當建成網絡時,單位投資帶來的效率提高會按平方級增長,因為運輸成本的降低從一點擴大至整個區域。在過去十年裡,中國一直建設高速公路、電 信、電力網絡。網絡建成時,由於生產成本降低,生產率得到極大提升。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低工資一樣,也是中國低成本的原因。
表現欠佳的中國企業(比如利潤率低、缺乏知識產權之類的可持續資產)和強勁的宏觀經濟之間的衝突,讓市場感到困惑。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投 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很快崩潰,因為企業表現不佳。但是,這種情況並未發生,因為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出口競爭力。經濟增長帶來的好 處,不成比例地進入了資產通貨膨脹和政府收入。公司利潤和工人工資並沒能獲得同樣的改善。儘管微觀表現不佳,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仍然是宏觀經濟持 續向好的關鍵。
未來,提高生產率的難度將加大。中國基礎設施網絡已經形成。擴張並不能帶來同樣的收益。原因是網絡最初帶來的規模經濟遞增,最終會轉化為規模經濟 遞減。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設會減輕現有高速公路的擁堵,經濟收益與投資是成比例的,但不會像第一次建高速公路網時那般呈現指數級增長。如果在一條並不擁堵 的高速公路旁再修建一條,收益可能會少於投資。
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沒有被透徹理解。標準的經濟理論假設規模經濟遞減,比如,增加同樣的投入,所得產出將減少。當公司擴張時,遲早會遇到協作 的問題。我們經常聽說公司因此而“瘦身”。在增長的早期,公司層面的協作不成問題,共享資源帶來的優勢很明顯。因此,公司在成長初期表現為規模經濟遞增, 在成熟期表現為規模經濟遞減。當經濟理論論及經濟活動的均衡狀態時,規模經濟遞減是正確的假設。
網絡的規模經濟與公司層面的規模經濟相似,只是更加強烈。在網絡建設初期,經濟收益與投資規模可能是線性的或者成比例的。當網絡即將建成時,經濟收益呈指數級增長。當一個完整的網絡擴張時,收益相對於投資是下降的,比如,額外的每1美元投資只能得到更少的經濟收益。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否已到收益遞減階段了?這很難說。但是,因為網絡已經形成,效率比此前要低得多。由於基礎設施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放緩,需要找到一個其他來源來保持經濟增長。
提高效率維持增長
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由流動性主導,流動性注入企業和政府部門。理由是無論效率如何,更多的消費會使經濟恢復;如果通過低效率的投資來達到同樣 的效果,會需要更多的消費。當然,如果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印鈔票能解決任何經濟問題:如果不奏效,只需再多印一些。但是,增加流動性或者印鈔票會導致通貨 膨脹。投資效率越低,通貨膨脹出現得越早。
中國有很大的機動空間:政府債務低,銀行系統存貸款比例低,家庭部門槓桿率低。當然,公司部門的高槓桿值得擔憂。國家有強大的購買力,這在巨額外 匯儲備和持續的貿易順差中反映出來。如今可選擇的辦法,反映了過去在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這兩方面都遇到了困難。因此,中國應該謹慎地 將資金投向那些來未能帶來收益的項目上,而不是投在僅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產性項目上。
即使中國有足夠的財力,也應該謹慎花費,因為未來掙錢的難度加大了。很容易就能提高生產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中國應該儘 早收緊貨幣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個月裡,中國的銀行信貸增長了20%。如果保持這一速度,信貸年增長率將達到50%。上一次信貸如 此快速增長是在1992年,它導致了失控的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再次出現,將比上一次更難解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 時,出口的快速增長維持了經濟增長。這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如果通貨膨脹出現而經濟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願充分收緊來冷卻通脹,這可能導致長時間的高通脹、低增長。對中國、美國和世界來講,滯脹的風險很 大。最初信貸激增對穩定經濟是必要的,但是,持續下去可能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為今年GDP多增長一兩個百分點,甘冒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是不值得 的。
在今年剩餘的時間內,銀行信貸應由非常寬鬆轉向中性。中性意味著銀行信貸與GDP的比率應該保持不變。例如,現在的銀行信貸是37萬億元人民幣, 是GDP的1.2倍。如果名義GDP每月增加2000億元,今年增長8%,那麼,銀行信貸應該每月增長2400億元。 4月新增貸款從此前四個月的月均1.4萬億元,下降到6400億元,但相對中性的標準來講,仍然太高。貨幣收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我看來,中國應該更多地著眼於提高供應方的效率,來保持高增長。未來十年裡,全球經濟增長很可能比過去慢很多。中國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達到同 樣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賴固定資產擴張。過去的問題是規模小,設備陳舊。現在,這兩點都不再是問題,中國大部分工業似乎都是裝備精良,但苦於產能過 剩。
今後,效率的提高是一個系統或者激勵問題,而不是投資問題。因為是微調而不是蠻力使生產率提高,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乾預能提升效率。
許多人認為,美國和發達國家發生的事情,表現出了市場經濟壞的一面,因此,中國不應該再朝市場經濟發展。這是從當前的金融危機中得出的錯誤結論。 市場仍然是激發企業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產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體制都已經在促進繁榮上失敗了。然而,市場要正常運轉,也需要監管。比如,需要有食 品安全標準,確保行業正常發展。監管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市場更有效率地運轉,而不是取代市場。
一些經濟體,像美國、英國,十年前過多地放鬆了管制,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隱患。中國經濟則是被政府過度監管和控制。當前危機的教訓對中國的政策走向沒有意義,中國的市場要變成“太自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過多的流動性刺激,可能導致今後的通貨膨脹。對中國來講,是放慢貨幣供應的時候了。政策著眼點應該轉向擴大家庭部門的消費,提升供應方的效 率。否則,在接下來的數年裡,中國將要承受低增長和高通脹。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作者為《財經》雜誌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2009年5月24日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演進:焉知禍福
憑藉低廉的費用、全天即時交易以及稅務效益等特點,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 ETF)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 1993年之前,世界上還沒有ETF,2000年僅有80個ETF。至2006年底,已有359個ETF。如今,ETF的數量已經接近700個,其中 2007年發行了280個ETF,另有30個ETF是在今年3月中旬發行的。這些基金的資金規模總計約為6,000億美元。
多數專家認為ETF是一個不錯的創新之舉——因為它具備指數型共同基金的特點,又可以像股票那樣交易,但是仍有部分人擔心,近年來推出的日益專業化的ETF偏離了誠信、鼓勵過多地承擔風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最近的議案中提出,要對上市交易的新基金減少監督,並對引入積極管理型ETF的議案表示歡迎,這些新動向加劇了上述擔憂。同 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類似,管理型ETF將聘請選股小組和分析師,力求超出市場收益而不是簡單地追隨市場收益。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是指數型共同基金和ETF領域內的著名公司,已退休的公司創始人約翰·C·柏格(John C. Bogle)表示,“我覺得沒有比[積極]管理型ETF更荒謬的事情了。”
柏格對時下大行其道的狹義ETF也同樣表示不滿,狹義ETF通常針對的是特定行業或國家的股票。 “它們只對券商有利”,柏格還指出狹義ETF對於投機者俱有吸引力,他們頻繁交易且支付許多銷售傭金。 “問題在於,這對於投資者有什麼好處嗎?”柏格表示,多數小投資者是通過選擇一些泛市場指數投資並且長期持有而獲利的。
但是,其他專家認為新型ETF對於許多投資者可以是有用的。 “它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福蘭克林·艾倫(Franklin Allen)說道,他指出,狹窄的針對性和積極管理是共同基金長期以來所採用的策略。 “在這點上,它和共同基金是一樣的,只是在組織形式上略有區別……比如說,如果你認為希拉蕊當選[總統]能使醫療保健行業趨好的話,你可能會想在該行業建 倉,而這些[ETF]恰能為此提供一種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的方法。”
低廉的營運成本
世界上首個ETF是通稱Spyder的SPDR(標準普爾指數存託憑證),它於1993年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SPDR是迄今最大的ETF之一,資產規模達660億美元,持有標準普爾500指數內的500強企業股票。 Spyder的價格準確追隨指數的漲跌。
Spyder遵循先鋒500指數基金的慣例,先鋒500指數基金是首支面向普通投資者的指數型共同基金,於20世紀70年代中由柏格推出。它也跟蹤標準普爾500指數,是最大的基金之一,資產規模達1,100億美元。
由於指數產品只是力求與市場收益相匹配,而非超出市場收益,因此不需要分析師團隊搜尋最近的熱門個股,所以其運營成本極低。由於ETF又可以像股票一樣交易,因此基金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實質上不存在互動關係,從而可以在節省管理成本的同時,使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減至最少。
普通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向投資者收取投資額約1.3%的年費,而先鋒標普500指數基金只收取0.18%的年費。 Spyders的年費僅為0.08%。如果在20年內,市場的年均收益為8%的話,投資於Spyder的每100美元可以增至459美元,先鋒基金可以增 至451美元,而管理型基金則是366美元。區別在於年費對於複合計算的作用。管理型基金試圖通過出色的個股選擇來彌補此種劣勢,但許多研究顯示,普通的 投資經理無法持續做到出色業績。
許多投資者從跟蹤泛市指數的ETF獲益良多,艾倫表示,“這是一種很好的構造,而且似乎行之有效。”
共同基金投資者、他們的投資顧問或中間人通過基金所屬的母公司來進行買賣交易,例如美國先鋒公司、富達公司(Fidelity)及T. Rowe Price公司。每日定單在股市收市(下午4時)後成交,投資者以股價或資產淨值買入,計算方法為收市時的基金總市值除以流通或已發行的基金份額數量。投 資者的資金流入之後,基金公司用這些資金去買入基金內的更多股票。當投資者撤回資金時,基金公司將所持份額賣出提供贖回,並按當日收市價支付。
與此相反,ETF的股票是由機構投資者向基金公司申購一籃子股票,這些股票與ETF的股票相同。機構投資者將會相應收到“設立單位 ”(creation unit),即ETF內的一批股票,這批股票隨之可以同所有其他股票一樣進行交易。依賴機構投資者對這些“設立單位”進行的持續申購和贖回,確保ETF的 股票價格可以緊密跟蹤一籃子股票的價格變化。普通投資者無須與基金公司進行交易,而是通過券商來買賣ETF的股票,並按股票交易情況向券商支付傭金。
指數基金與ETF之比較
與所有指數產品一樣,ETF在稅務方面顯得特別有價值。
根據聯邦法律規定,共同基金每年必須向股東分配紅利,所分配的紅利反映了基金在該年通過售賣股票或其他資產的獲益,股東在獲得該年分配的時候必須繳稅。由於許多管理型基金始終買賣熱點投資品種,因此分配的紅利數額巨大,但也因此必須繳納高額的年紅利稅。
由於指數基金持有的是長期資產,因此不會產生上述巨額分紅。當然,它們也確實實現盈利,而且如果應客戶贖回要求而必須賣出股票的話,也同樣會產生 應納稅收入。 ETF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沒有客戶要求贖回:投資者如想退出,只需將份額出售給其他投資者。 ETF的股票的收益獲利反映在ETF的股價上面,而且只有當投資者賣出股票時才需繳稅。
由於股票價格在交易日中會上下波動,因此ETF倍受做短期波段的投資者的青睞。 ETF不同於基金,ETF可以賣空,即交易者能夠下注於市場下跌。投資者還可以在許多ETF上進行期權交易,這在普通基金是無法做到的。
憑藉全天即時交易、低廉的費用及稅收效益等特點,使ETF倍受投資者追捧,並刺激了新ETF的紛紛出籠。為了找到新的細分市場,為了給那些想要進 行特定投資的投資者提供服務,新問世的ETF具有針對性更強的趨勢。柏格目前是柏格金融市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表示在其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將近 690個ETF中,僅有15個ETF在跟蹤泛市指數,例如標普500指數。柏格表示,“其餘675個ETF'做得很窄'。”
歷史經驗表明,一支基金的針對性越窄,投資者就越有可能從一個市場熱點轉換到下一個市場熱點。因為他們跟隨熱點的節奏太過落後,因此經常會以失望 收場,而且習慣性地出現高買低賣的情況。因而,普通投資者的實際投資結果會比基金公佈的平均收益要差很多,而惟有在整個報告期間持有股票的投資者才能享受 到收益。
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和基金公佈的收益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投資組合的針對性越窄,差距就越大。”柏格說道。他預計在投資ETF的資金當中,僅有10%至20%的資金是長期投資。 “在ETF市場發生的一切真是匪夷所思。”
傑夫·普塔克(Jeff Ptak)是市場資訊公司美國晨星(Morningstar)的ETF研究負責人,傑夫指出,在過去數年內發行的多數基金的確執行的是非常狹窄的投資策 略,而且是過於狹窄以至於對立足長期投資目標(例如退休基金)的普通投資者的價值甚微。 “這些高度專業化的ETF多數不會出現在你的投資組合內,”他說道,“你完全不需要它們。”例如,有的ETF專門投資南非股票和港股、半導體行業、石油設 備製造商乃至從母公司分離的公司。普塔克稱,許多新發行的基金因無法吸引眾多投資者而在'苟延殘喘'。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瑞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是智慧樹投資公司(WisdomTree)的高級投資戰略顧問,這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提供基於由他開發的指數的各類ETF 。西格爾教授指出,ETF供應商們被迫尋找新的狹窄利基市場,因為諸如標普500這樣的指數早已被標好了界限。他指出,“'低掛水果'已經被人採摘完了。 ”他還補充道,許多小投資者確實發現新推出的ETF風險太大。這些投資者正在將資金從新ETF當中撤出,造成這些新的ETF因資產不足而無法運營下去。他 認為,“很明顯,多數新ETF將會以失敗告終。”
SEC設置的關卡
3月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一項議案進行投票表決,該議案是關於將新ETF分類引進的方法。如果議案如預期那樣獲批,那麼在經過兩個月的評審期後,新的ETF只要是採用了其他ETF已經獲批的設計方案,就差不多可以自動獲批。
西格爾教授表示,在過去數年裏,證券交易所一直疲於應付洶湧如潮的ETF申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上述議案將使這些措施正規化。據他回憶說,首支智慧樹基金的註冊手續辦了一年多,最後在2006年6月獲得批准。 “很多人都批評說審批速度太慢。”
另外,證券交易委員會還在尋求一些意見,關於是否應當批准積極管理型ETF。如同管理型共同基金一樣,這些ETF將利用分析師團隊來尋求投資熱 點,而不是在被動管理型指數中買入並持有股票。但是,證券交易委員會設置了一個重要的關卡:管理型ETF必須即時披露其持股變化——也許是每天披露。管理 型共同基金披露持股情況的週期是六個月,以及在報告期限日必須公佈持股情況,但並不需要公佈他們在前六個月內買入和賣出的具體股票。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馬歇爾·E·布魯姆(Marshall E. Blume)指出,管理型ETF需要提供即時報告,因此機構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設立單位。否則的話,ETF的股價將無法如實反映它們所代表的股票價值。
布魯姆指出,關於管理型ETF應當如何操作以及如何防止操縱,仍有許多問題。 “我能發現各類詭計。”他說道。如果有人瞭解到ETF的股票不同於'創設籃子'裏的股票——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他就有可能以犧牲ETF股東利益為代價來 交易獲利。由於必須非常頻繁地向機構股東披露持股情況,許多人就有可能與系統博弈,他指出,“所以,瞭解基金內容的任何人不得採取對ETF有害的方式來進 行交易”。
西格爾指出,頻繁披露持股情況會將投資經理的策略和對低價股的洞察公諸於眾,從而破壞了理論上的積極管理的優勢。如果所有人都知道某個ETF明星 經理在買入XYZ股票,其他人將會紛紛效仿,而高漲的需求將使股價迅速攀升,直至這支股票不再是低價股為止。西格爾認為,“當你判斷是買入良機而提早介入 的那種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會蕩然無存。”
先鋒公司的柏格針對管理型ETF的批評更加尖銳。他表示,先鋒公司在其指數產品之外提供管理型共同基金的全部理念,乃是讓著眼長遠的投資者得益於 投資經理的技能。那麼,對於在單個交易日內對相同的基金進行買賣的投資者,又為什麼需要ETF來向他們提供這種能力呢? “對於全天即時交易的投資者,我看不出這當中有什麼附加值可言。”
艾倫指出,管理型ETF將失去指數型ETF具有的部分成本優勢,因為還要付錢給那些負責選股的人。但是管理型ETF仍然具有微薄的成本優勢,因為 他們沒有共同基金必須承擔的那些簿記、通訊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成本。與管理型共同基金相比,管理型ETF還節省了部分稅金,但是在這方面可能不如指數型 ETF。
雖然細節亟待驗證,但是管理型ETF可能會被迫對淨收益進行每年分配,即對基金經理售賣資產所獲得的淨收益進行分配,這將會引發一項對指數型ETF的投資者來說較少涉及的稅務。但是,同指數型ETF一樣,管理型ETF無須售賣資產來滿足客戶的贖回要求。
儘管對於管理型ETF的未來運作仍有諸多疑問,但是多數關注市場的專家仍預計管理型ETF能在明年左右問世。
普塔克表示,為了保持ETF的低廉成本和稅務效益,許多管理型品種將以混合型方式運作,並採用嚴格的標準而不是用個股分析的方法來確定買入和賣出 的股票。根據他的預計,許多管理型ETF將會構建一個類似智慧樹基金的“基本面指數”模型,該模型從標準指數開始,然後強調持有那些具有特別高紅利或收益 的公司股票。 “我認為將會出現許多積極管理型ETF,”普塔克預測道,“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發佈日期: 2008.03.26
憑藉低廉的費用、全天即時交易以及稅務效益等特點,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 ETF)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 1993年之前,世界上還沒有ETF,2000年僅有80個ETF。至2006年底,已有359個ETF。如今,ETF的數量已經接近700個,其中 2007年發行了280個ETF,另有30個ETF是在今年3月中旬發行的。這些基金的資金規模總計約為6,000億美元。
多數專家認為ETF是一個不錯的創新之舉——因為它具備指數型共同基金的特點,又可以像股票那樣交易,但是仍有部分人擔心,近年來推出的日益專業化的ETF偏離了誠信、鼓勵過多地承擔風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最近的議案中提出,要對上市交易的新基金減少監督,並對引入積極管理型ETF的議案表示歡迎,這些新動向加劇了上述擔憂。同 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類似,管理型ETF將聘請選股小組和分析師,力求超出市場收益而不是簡單地追隨市場收益。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是指數型共同基金和ETF領域內的著名公司,已退休的公司創始人約翰·C·柏格(John C. Bogle)表示,“我覺得沒有比[積極]管理型ETF更荒謬的事情了。”
柏格對時下大行其道的狹義ETF也同樣表示不滿,狹義ETF通常針對的是特定行業或國家的股票。 “它們只對券商有利”,柏格還指出狹義ETF對於投機者俱有吸引力,他們頻繁交易且支付許多銷售傭金。 “問題在於,這對於投資者有什麼好處嗎?”柏格表示,多數小投資者是通過選擇一些泛市場指數投資並且長期持有而獲利的。
但是,其他專家認為新型ETF對於許多投資者可以是有用的。 “它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福蘭克林·艾倫(Franklin Allen)說道,他指出,狹窄的針對性和積極管理是共同基金長期以來所採用的策略。 “在這點上,它和共同基金是一樣的,只是在組織形式上略有區別……比如說,如果你認為希拉蕊當選[總統]能使醫療保健行業趨好的話,你可能會想在該行業建 倉,而這些[ETF]恰能為此提供一種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的方法。”
低廉的營運成本
世界上首個ETF是通稱Spyder的SPDR(標準普爾指數存託憑證),它於1993年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SPDR是迄今最大的ETF之一,資產規模達660億美元,持有標準普爾500指數內的500強企業股票。 Spyder的價格準確追隨指數的漲跌。
Spyder遵循先鋒500指數基金的慣例,先鋒500指數基金是首支面向普通投資者的指數型共同基金,於20世紀70年代中由柏格推出。它也跟蹤標準普爾500指數,是最大的基金之一,資產規模達1,100億美元。
由於指數產品只是力求與市場收益相匹配,而非超出市場收益,因此不需要分析師團隊搜尋最近的熱門個股,所以其運營成本極低。由於ETF又可以像股票一樣交易,因此基金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實質上不存在互動關係,從而可以在節省管理成本的同時,使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減至最少。
普通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向投資者收取投資額約1.3%的年費,而先鋒標普500指數基金只收取0.18%的年費。 Spyders的年費僅為0.08%。如果在20年內,市場的年均收益為8%的話,投資於Spyder的每100美元可以增至459美元,先鋒基金可以增 至451美元,而管理型基金則是366美元。區別在於年費對於複合計算的作用。管理型基金試圖通過出色的個股選擇來彌補此種劣勢,但許多研究顯示,普通的 投資經理無法持續做到出色業績。
許多投資者從跟蹤泛市指數的ETF獲益良多,艾倫表示,“這是一種很好的構造,而且似乎行之有效。”
共同基金投資者、他們的投資顧問或中間人通過基金所屬的母公司來進行買賣交易,例如美國先鋒公司、富達公司(Fidelity)及T. Rowe Price公司。每日定單在股市收市(下午4時)後成交,投資者以股價或資產淨值買入,計算方法為收市時的基金總市值除以流通或已發行的基金份額數量。投 資者的資金流入之後,基金公司用這些資金去買入基金內的更多股票。當投資者撤回資金時,基金公司將所持份額賣出提供贖回,並按當日收市價支付。
與此相反,ETF的股票是由機構投資者向基金公司申購一籃子股票,這些股票與ETF的股票相同。機構投資者將會相應收到“設立單位 ”(creation unit),即ETF內的一批股票,這批股票隨之可以同所有其他股票一樣進行交易。依賴機構投資者對這些“設立單位”進行的持續申購和贖回,確保ETF的 股票價格可以緊密跟蹤一籃子股票的價格變化。普通投資者無須與基金公司進行交易,而是通過券商來買賣ETF的股票,並按股票交易情況向券商支付傭金。
指數基金與ETF之比較
與所有指數產品一樣,ETF在稅務方面顯得特別有價值。
根據聯邦法律規定,共同基金每年必須向股東分配紅利,所分配的紅利反映了基金在該年通過售賣股票或其他資產的獲益,股東在獲得該年分配的時候必須繳稅。由於許多管理型基金始終買賣熱點投資品種,因此分配的紅利數額巨大,但也因此必須繳納高額的年紅利稅。
由於指數基金持有的是長期資產,因此不會產生上述巨額分紅。當然,它們也確實實現盈利,而且如果應客戶贖回要求而必須賣出股票的話,也同樣會產生 應納稅收入。 ETF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沒有客戶要求贖回:投資者如想退出,只需將份額出售給其他投資者。 ETF的股票的收益獲利反映在ETF的股價上面,而且只有當投資者賣出股票時才需繳稅。
由於股票價格在交易日中會上下波動,因此ETF倍受做短期波段的投資者的青睞。 ETF不同於基金,ETF可以賣空,即交易者能夠下注於市場下跌。投資者還可以在許多ETF上進行期權交易,這在普通基金是無法做到的。
憑藉全天即時交易、低廉的費用及稅收效益等特點,使ETF倍受投資者追捧,並刺激了新ETF的紛紛出籠。為了找到新的細分市場,為了給那些想要進 行特定投資的投資者提供服務,新問世的ETF具有針對性更強的趨勢。柏格目前是柏格金融市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表示在其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將近 690個ETF中,僅有15個ETF在跟蹤泛市指數,例如標普500指數。柏格表示,“其餘675個ETF'做得很窄'。”
歷史經驗表明,一支基金的針對性越窄,投資者就越有可能從一個市場熱點轉換到下一個市場熱點。因為他們跟隨熱點的節奏太過落後,因此經常會以失望 收場,而且習慣性地出現高買低賣的情況。因而,普通投資者的實際投資結果會比基金公佈的平均收益要差很多,而惟有在整個報告期間持有股票的投資者才能享受 到收益。
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和基金公佈的收益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投資組合的針對性越窄,差距就越大。”柏格說道。他預計在投資ETF的資金當中,僅有10%至20%的資金是長期投資。 “在ETF市場發生的一切真是匪夷所思。”
傑夫·普塔克(Jeff Ptak)是市場資訊公司美國晨星(Morningstar)的ETF研究負責人,傑夫指出,在過去數年內發行的多數基金的確執行的是非常狹窄的投資策 略,而且是過於狹窄以至於對立足長期投資目標(例如退休基金)的普通投資者的價值甚微。 “這些高度專業化的ETF多數不會出現在你的投資組合內,”他說道,“你完全不需要它們。”例如,有的ETF專門投資南非股票和港股、半導體行業、石油設 備製造商乃至從母公司分離的公司。普塔克稱,許多新發行的基金因無法吸引眾多投資者而在'苟延殘喘'。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瑞米·西格爾(Jeremy Siegel)是智慧樹投資公司(WisdomTree)的高級投資戰略顧問,這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提供基於由他開發的指數的各類ETF 。西格爾教授指出,ETF供應商們被迫尋找新的狹窄利基市場,因為諸如標普500這樣的指數早已被標好了界限。他指出,“'低掛水果'已經被人採摘完了。 ”他還補充道,許多小投資者確實發現新推出的ETF風險太大。這些投資者正在將資金從新ETF當中撤出,造成這些新的ETF因資產不足而無法運營下去。他 認為,“很明顯,多數新ETF將會以失敗告終。”
SEC設置的關卡
3月4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一項議案進行投票表決,該議案是關於將新ETF分類引進的方法。如果議案如預期那樣獲批,那麼在經過兩個月的評審期後,新的ETF只要是採用了其他ETF已經獲批的設計方案,就差不多可以自動獲批。
西格爾教授表示,在過去數年裏,證券交易所一直疲於應付洶湧如潮的ETF申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此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上述議案將使這些措施正規化。據他回憶說,首支智慧樹基金的註冊手續辦了一年多,最後在2006年6月獲得批准。 “很多人都批評說審批速度太慢。”
另外,證券交易委員會還在尋求一些意見,關於是否應當批准積極管理型ETF。如同管理型共同基金一樣,這些ETF將利用分析師團隊來尋求投資熱 點,而不是在被動管理型指數中買入並持有股票。但是,證券交易委員會設置了一個重要的關卡:管理型ETF必須即時披露其持股變化——也許是每天披露。管理 型共同基金披露持股情況的週期是六個月,以及在報告期限日必須公佈持股情況,但並不需要公佈他們在前六個月內買入和賣出的具體股票。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馬歇爾·E·布魯姆(Marshall E. Blume)指出,管理型ETF需要提供即時報告,因此機構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設立單位。否則的話,ETF的股價將無法如實反映它們所代表的股票價值。
布魯姆指出,關於管理型ETF應當如何操作以及如何防止操縱,仍有許多問題。 “我能發現各類詭計。”他說道。如果有人瞭解到ETF的股票不同於'創設籃子'裏的股票——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他就有可能以犧牲ETF股東利益為代價來 交易獲利。由於必須非常頻繁地向機構股東披露持股情況,許多人就有可能與系統博弈,他指出,“所以,瞭解基金內容的任何人不得採取對ETF有害的方式來進 行交易”。
西格爾指出,頻繁披露持股情況會將投資經理的策略和對低價股的洞察公諸於眾,從而破壞了理論上的積極管理的優勢。如果所有人都知道某個ETF明星 經理在買入XYZ股票,其他人將會紛紛效仿,而高漲的需求將使股價迅速攀升,直至這支股票不再是低價股為止。西格爾認為,“當你判斷是買入良機而提早介入 的那種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會蕩然無存。”
先鋒公司的柏格針對管理型ETF的批評更加尖銳。他表示,先鋒公司在其指數產品之外提供管理型共同基金的全部理念,乃是讓著眼長遠的投資者得益於 投資經理的技能。那麼,對於在單個交易日內對相同的基金進行買賣的投資者,又為什麼需要ETF來向他們提供這種能力呢? “對於全天即時交易的投資者,我看不出這當中有什麼附加值可言。”
艾倫指出,管理型ETF將失去指數型ETF具有的部分成本優勢,因為還要付錢給那些負責選股的人。但是管理型ETF仍然具有微薄的成本優勢,因為 他們沒有共同基金必須承擔的那些簿記、通訊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成本。與管理型共同基金相比,管理型ETF還節省了部分稅金,但是在這方面可能不如指數型 ETF。
雖然細節亟待驗證,但是管理型ETF可能會被迫對淨收益進行每年分配,即對基金經理售賣資產所獲得的淨收益進行分配,這將會引發一項對指數型ETF的投資者來說較少涉及的稅務。但是,同指數型ETF一樣,管理型ETF無須售賣資產來滿足客戶的贖回要求。
儘管對於管理型ETF的未來運作仍有諸多疑問,但是多數關注市場的專家仍預計管理型ETF能在明年左右問世。
普塔克表示,為了保持ETF的低廉成本和稅務效益,許多管理型品種將以混合型方式運作,並採用嚴格的標準而不是用個股分析的方法來確定買入和賣出 的股票。根據他的預計,許多管理型ETF將會構建一個類似智慧樹基金的“基本面指數”模型,該模型從標準指數開始,然後強調持有那些具有特別高紅利或收益 的公司股票。 “我認為將會出現許多積極管理型ETF,”普塔克預測道,“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發佈日期: 2008.03.26
對沖基金無法戰勝標普500指數
巴菲特“設賭”對沖基金無法戰勝標普500指數
http://www.enorth.com.cn 2008-06-14 13:24
“股神”巴菲特: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
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日前宣布,他將自掏32萬美元設一“賭局”,押注標準普爾500指數將戰勝一個包括數只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
對沖基金應戰
與巴菲特打賭的是總部位於紐約市的一家名為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對沖基金,根據協議,雙方將各自出32萬美元“賭注”,並將總共64萬美元全 部用於購買一隻零利率的美國國債,這一筆投資在該“賭局”2017年結束時增值至100萬美元。在這一“賭局”中,對沖基金所有的管理費用、成本和開支都 將被計算在內。
如果巴菲特最終獲勝,所有的100萬美元將進入他指定的Girls有限公司,巴菲特的女兒蘇珊·巴菲特目前是該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塞迪斯獲得勝利,他將把錢捐獻給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慈善機構ARK(Absolute Return for Kids)。
巴菲特長期以來一直批評對沖基金收取高額管理費的做法。他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06年年會上提出,他願意自掏腰包100萬美元與人打賭,指數型基金在10年期內打敗任意10只對沖基金組合,前提是對沖基金要把所有的管理費和手續費等成本包括在內。
2007年7月,對沖基金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的泰德·塞迪斯發出了一封短信,表示他願意與巴菲特打賭。泰德·塞迪斯說:“與巴菲特打賭,是解決投資界長期以來關於'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理念的價值分歧的好主意。”
隨後,塞迪斯與巴菲特進行了談判,就這一“賭局”的細節達成了共識:他們將以5只對沖基金組合的業績表現為基礎,而不是巴菲特此前要求的10只對沖基金;但塞迪斯拒絕披露被納入這一備受關注的“賭局”的5只對沖基金,原因是美國證交會禁止對沖基金做宣傳廣告。
分析人士指出,Protégé公司的旗艦基金——Protégé合夥人基金應當是這5只基金之一,否則很難說明對沖基金的操作水平。
巴菲特不滿對沖基金高收費
巴菲特的女發言人杰奎琳·威爾遜也拒絕對相關報導發表評論。不過“股神”本人近年來在其“致股東函”中一再表示,他非常關注對沖基金及其基金管理人收取的高額費用。
巴菲特認為,即使是那些經過仔細遴選的對沖基金在長期內無法跑贏大盤基準。他說,先鋒集團的一隻低費率指數基金都有可能戰勝Protégé公司精心挑選的5只對沖基金的收益率。
巴菲特稱,對沖基金經理就是一幫“2-20”的傢伙,因為對沖基金一般會向投資者收取佔其總投資額2%的管理費,每年還要分享投資利潤的20%。 “股神”認為,這樣高的費用成本降低了這些積極投資者的回報率。
2006年,巴菲特在其年度“致股東函”中用兩頁的篇幅來論述對沖基金經理,標題就是“如何使投資收益最小化”。巴菲特虛構了一個名為Gotrock的家 族與包括經紀商、經理人、顧問和對沖基金經理在內的助手團隊之間的故事,該家族擁有全部的美國公司,但其助手團隊消耗了Gotrock家族越來越多的收 益。
巴菲特當時寫道:“時至今日,Gotrock家族的耗費成本幾乎占到了美國所有公司收益的20%,換句話說,為了支付這個龐大的助手團隊,美國證券投資者實際上只能得到其投資收益的80%,即使這些傢伙坐在那裡無所事事也要如此。”
對沖基金欲正名
Protégé合夥公司成立於2002年,目前該公司管理的總資產近35億美元。根據倫敦出版機構InvestHedge提供的數據,Protégé合夥 人基金從2002年7月成立一直到2007年年底,該基金(扣除所有費用之後)的投資回報率達95%,遠遠超過先鋒集團銷售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同期 64%的收益率。
Protégé公司的管理團隊在2006年中期就開始看空美國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證券化產品,並在其對沖基金的投資中利用這一判斷,因此大獲其利。
塞迪斯稱,與巴菲特打賭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對沖基金及其運營目的。他說:“我們希望開拓大家的眼界,以了解對沖基金投資的主要收益來自何方。”塞迪斯表示,對沖基金並不總是試圖戰勝市場基準,它們是要採用多種策略,以求在任何市場環境下都能實現正收益的效果。
不過,塞迪斯謹慎地表示,對沖基金並非適合所有人。根據美國證交會的相關規定,只有那些具備相應知識、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才被允許投資到對沖基金中來。塞迪斯說:“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富有經驗的機構投資者會將其一部分資產投入到對沖基金來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和塞迪斯同意定期披露有關對沖基金的投資情況。塞迪斯特意指出,如果市場下跌超過了10%,就要披露有關信息,以表明對沖基金有能力對抗不 利的市場環境。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美國股市下跌導致先鋒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的淨值下挫了9.5%,而Protégé公司的旗艦基金—— Protégé合夥人基金的淨值僅小幅下跌了1.9%。
不過,巴菲特認為,合理的信息披露時機是每年春季,即伯克希爾公司發布年報的時候,最終他們都同意以這一時間為“賭局”選中的5只對沖基金業績披露時間。
http://www.enorth.com.cn 2008-06-14 13:24
“股神”巴菲特: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
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日前宣布,他將自掏32萬美元設一“賭局”,押注標準普爾500指數將戰勝一個包括數只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
對沖基金應戰
與巴菲特打賭的是總部位於紐約市的一家名為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對沖基金,根據協議,雙方將各自出32萬美元“賭注”,並將總共64萬美元全 部用於購買一隻零利率的美國國債,這一筆投資在該“賭局”2017年結束時增值至100萬美元。在這一“賭局”中,對沖基金所有的管理費用、成本和開支都 將被計算在內。
如果巴菲特最終獲勝,所有的100萬美元將進入他指定的Girls有限公司,巴菲特的女兒蘇珊·巴菲特目前是該公司董事會成員;如果塞迪斯獲得勝利,他將把錢捐獻給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慈善機構ARK(Absolute Return for Kids)。
巴菲特長期以來一直批評對沖基金收取高額管理費的做法。他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06年年會上提出,他願意自掏腰包100萬美元與人打賭,指數型基金在10年期內打敗任意10只對沖基金組合,前提是對沖基金要把所有的管理費和手續費等成本包括在內。
2007年7月,對沖基金Protégé合夥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的泰德·塞迪斯發出了一封短信,表示他願意與巴菲特打賭。泰德·塞迪斯說:“與巴菲特打賭,是解決投資界長期以來關於'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理念的價值分歧的好主意。”
隨後,塞迪斯與巴菲特進行了談判,就這一“賭局”的細節達成了共識:他們將以5只對沖基金組合的業績表現為基礎,而不是巴菲特此前要求的10只對沖基金;但塞迪斯拒絕披露被納入這一備受關注的“賭局”的5只對沖基金,原因是美國證交會禁止對沖基金做宣傳廣告。
分析人士指出,Protégé公司的旗艦基金——Protégé合夥人基金應當是這5只基金之一,否則很難說明對沖基金的操作水平。
巴菲特不滿對沖基金高收費
巴菲特的女發言人杰奎琳·威爾遜也拒絕對相關報導發表評論。不過“股神”本人近年來在其“致股東函”中一再表示,他非常關注對沖基金及其基金管理人收取的高額費用。
巴菲特認為,即使是那些經過仔細遴選的對沖基金在長期內無法跑贏大盤基準。他說,先鋒集團的一隻低費率指數基金都有可能戰勝Protégé公司精心挑選的5只對沖基金的收益率。
巴菲特稱,對沖基金經理就是一幫“2-20”的傢伙,因為對沖基金一般會向投資者收取佔其總投資額2%的管理費,每年還要分享投資利潤的20%。 “股神”認為,這樣高的費用成本降低了這些積極投資者的回報率。
2006年,巴菲特在其年度“致股東函”中用兩頁的篇幅來論述對沖基金經理,標題就是“如何使投資收益最小化”。巴菲特虛構了一個名為Gotrock的家 族與包括經紀商、經理人、顧問和對沖基金經理在內的助手團隊之間的故事,該家族擁有全部的美國公司,但其助手團隊消耗了Gotrock家族越來越多的收 益。
巴菲特當時寫道:“時至今日,Gotrock家族的耗費成本幾乎占到了美國所有公司收益的20%,換句話說,為了支付這個龐大的助手團隊,美國證券投資者實際上只能得到其投資收益的80%,即使這些傢伙坐在那裡無所事事也要如此。”
對沖基金欲正名
Protégé合夥公司成立於2002年,目前該公司管理的總資產近35億美元。根據倫敦出版機構InvestHedge提供的數據,Protégé合夥 人基金從2002年7月成立一直到2007年年底,該基金(扣除所有費用之後)的投資回報率達95%,遠遠超過先鋒集團銷售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同期 64%的收益率。
Protégé公司的管理團隊在2006年中期就開始看空美國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證券化產品,並在其對沖基金的投資中利用這一判斷,因此大獲其利。
塞迪斯稱,與巴菲特打賭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對沖基金及其運營目的。他說:“我們希望開拓大家的眼界,以了解對沖基金投資的主要收益來自何方。”塞迪斯表示,對沖基金並不總是試圖戰勝市場基準,它們是要採用多種策略,以求在任何市場環境下都能實現正收益的效果。
不過,塞迪斯謹慎地表示,對沖基金並非適合所有人。根據美國證交會的相關規定,只有那些具備相應知識、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才被允許投資到對沖基金中來。塞迪斯說:“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富有經驗的機構投資者會將其一部分資產投入到對沖基金來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和塞迪斯同意定期披露有關對沖基金的投資情況。塞迪斯特意指出,如果市場下跌超過了10%,就要披露有關信息,以表明對沖基金有能力對抗不 利的市場環境。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美國股市下跌導致先鋒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的淨值下挫了9.5%,而Protégé公司的旗艦基金—— Protégé合夥人基金的淨值僅小幅下跌了1.9%。
不過,巴菲特認為,合理的信息披露時機是每年春季,即伯克希爾公司發布年報的時候,最終他們都同意以這一時間為“賭局”選中的5只對沖基金業績披露時間。
指數基金概述
指數基金概述
指數基金就是指按照某種指數構成的標准購買該指數包含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證券的基金,其目的在於達到與該指數同樣的收益水平,實現與市場同步成長。
指數基金采用被動式投資,選取某個指數作為模仿對象,按照該指數構成的標準,購買該指數包含的證券市場中全部或部分的證券,目的在於獲得與該指數相同的收益水平。
指數基金的特點
指數基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費用低廉
由於採用被動投資,基金管理費一般較低,美國市場的指數基金平均管理費率約為0.18%—0.30%;同時由於指數基金采取持有策略,不經常換 股,交易佣金等費用遠遠低於積極管理型基金,這個差異有時達到了1%—3%,雖然從絕對額上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由於復利效應的存在,在一個較長的 時期裡累積的結果將對基金收益產生巨大影響。
(2)分散和防範風險
一方面,由於指數基金廣泛地分散投資,任何單個股票的波動都不會對指數基金的整體表現構成影響,從而分散風險。另一方面,由於指數基金所盯住的指 數一般都具有較長的歷史可以追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指數基金的風險是可以預測的。此外,由於採取被動跟踪指數成分股的投資策略,也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 和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3)延遲納稅
由於指數基金采取了一種購買並持有的策略,所持有股票的換手率很低,只有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剔除的時候,或者投資者要求贖回投資的時候,指數基金 才會出售持有的股票,實現部分資本利得,這樣,每年所交納的資本利得稅很少,再加上複利效應,延遲納稅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多好處,尤其在累積多年以後,這種 效應就會愈加突出。
(4)監控較少
由於運作指數基金不用進行主動的投資決策,所以基金管理人基本上不需要對基金的表現進行監控。指數基金管理人的主要任務是監控對應指數的變化,以保證指數基金的組合構成與之相適應,以實現"賺了指數就賺錢"的目的。
指數基金的優勢
和其它積極管理類型的基金相比,指數型基金具有以下優勢:
(1)跟踪基準指數,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可以實現“賺了指數就賺錢”;
(2)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和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3)基金收益的可預測性強,基金業績表現相對穩定,適合個人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
(4)是國內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合格的境外投資者(QFII)政策的推出,指數基金將成為合格的境外投資者(QFII)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首選投資工具。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曾在其致股東的信中談及指數基金。他說,對大部分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而言,投資於費用低廉的指數基金是擁有普通股的最佳方式。
1971年,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推出全球首只指數基金。目前美國市場上的指數基金已超過160支,其中,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為先鋒500指數基金 (Vanguard 500 Index),淨資產規模約為822億美元。相比之下,國內的指數基金數量還比較少,例如天同180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博時裕富基 金、融通深證100指數基金等。
指數基金就是指按照某種指數構成的標准購買該指數包含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證券的基金,其目的在於達到與該指數同樣的收益水平,實現與市場同步成長。
指數基金采用被動式投資,選取某個指數作為模仿對象,按照該指數構成的標準,購買該指數包含的證券市場中全部或部分的證券,目的在於獲得與該指數相同的收益水平。
指數基金的特點
指數基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費用低廉
由於採用被動投資,基金管理費一般較低,美國市場的指數基金平均管理費率約為0.18%—0.30%;同時由於指數基金采取持有策略,不經常換 股,交易佣金等費用遠遠低於積極管理型基金,這個差異有時達到了1%—3%,雖然從絕對額上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由於復利效應的存在,在一個較長的 時期裡累積的結果將對基金收益產生巨大影響。
(2)分散和防範風險
一方面,由於指數基金廣泛地分散投資,任何單個股票的波動都不會對指數基金的整體表現構成影響,從而分散風險。另一方面,由於指數基金所盯住的指 數一般都具有較長的歷史可以追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指數基金的風險是可以預測的。此外,由於採取被動跟踪指數成分股的投資策略,也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 和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3)延遲納稅
由於指數基金采取了一種購買並持有的策略,所持有股票的換手率很低,只有當一個股票從指數中剔除的時候,或者投資者要求贖回投資的時候,指數基金 才會出售持有的股票,實現部分資本利得,這樣,每年所交納的資本利得稅很少,再加上複利效應,延遲納稅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多好處,尤其在累積多年以後,這種 效應就會愈加突出。
(4)監控較少
由於運作指數基金不用進行主動的投資決策,所以基金管理人基本上不需要對基金的表現進行監控。指數基金管理人的主要任務是監控對應指數的變化,以保證指數基金的組合構成與之相適應,以實現"賺了指數就賺錢"的目的。
指數基金的優勢
和其它積極管理類型的基金相比,指數型基金具有以下優勢:
(1)跟踪基準指數,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可以實現“賺了指數就賺錢”;
(2)能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和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3)基金收益的可預測性強,基金業績表現相對穩定,適合個人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
(4)是國內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合格的境外投資者(QFII)政策的推出,指數基金將成為合格的境外投資者(QFII)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首選投資工具。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曾在其致股東的信中談及指數基金。他說,對大部分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而言,投資於費用低廉的指數基金是擁有普通股的最佳方式。
1971年,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推出全球首只指數基金。目前美國市場上的指數基金已超過160支,其中,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為先鋒500指數基金 (Vanguard 500 Index),淨資產規模約為822億美元。相比之下,國內的指數基金數量還比較少,例如天同180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博時裕富基 金、融通深證100指數基金等。
瞭解標普500指數
瞭解標普500指數
2007-03-13 05:32:29
(舊金山訊)對於標普500指數,美國股市的投資者是不可能不熟悉的,但是真正瞭解這一指數的投資者恐怕並不很多。
表面上看起來,這一指數似乎只是一個平庸之輩的名片,代表的只是一種令人昏昏欲睡的策略,後者只能為投資者帶來和美國股市整體水平相當的回報,卻不能達成任何的突破。
然而事實上,這一指標看上去似乎已經是老氣橫秋,但是實際上,它仍然有自己活潑的一面。如果你是一位長期投資者,而你又擁有一支以標準普爾500 指數為藍本的傳統共同基金或者ETF;或者你是在投資一支大型股票基金,其長期目標就是超越這一指數,你顯然就有進一步瞭解該指數的必要,而你的發現必定 會令你大吃一驚。
首先,這一以全美市值最大500家企業股票編製而成的指數,其實是一個動力十足的群體,它們所反映的並不是美國經濟,而是全球經濟。
其次,指數的另外一個重大特點在於,市值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值愈大的企業在指數中佔據的比重愈大。與此同時,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數的歷史回報中大約三分之一都是來自股息。
標普500指數常常會讓隨勢操作者丟面子。 1957年3月4日,標準普爾公司將分佈在四個不同指數中的500家美國企業股票整合為一,創造了這一指標。從那時至今,這一指數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了 10.8%。如果你在指數誕生的那一天向其投資1000美元,並將其派發的全部股息都用於再投資,那麼到了今天,你就將擁有超過17萬美元。
如果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你採取的隨勢操作的策略,但是卻錯失了指數表現最好的十個月,則你現在所擁有的就只有5萬2000美元。
「不管它有多少缺陷,都不失為一個卓越的指數。」共同基金鉅子先鋒公司創始人伯格(John Bogle)如是說。 1976年,正是他以全美第一支零售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為媒介,將這一指數帶到了眾多消費者身邊。他對這一指數的結論是,「它已經完成了自我証明。」
事實上,標普500指數同樣可以檢驗出投資者的態度,確定這些人究竟是希望獲得超越市場的表現,還是可以滿足於和整體市場相當的回報。目前,全美 已經有大約1兆3000億美元資金投入了各種直接反映標普500指數表現的共同基金。僅僅Vanguard 500自己就吸引了大約1900億美元投資,使其成為了業界第一的指數基金。
與此同時,還有大約4兆50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美國股市14兆美元總價值的三分之一--被交託給了那些收取更多費用以達成超越大市目標的共 同基金。對於共同基金經理人和其他許多投資顧問而言,只要他們從事的是大型股票的交易,標普500指數就是他們必須面對的檢驗。長期而言,在任何一個年頭 當中,這些專家們每十人中至多只有三人可以斷言自己勝過了標普500指數。
「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是一部鼓吹指數化投資理念的名著,其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墨基爾(Burton Malkiel)指出,對於經理人們而言, 「這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對手。年復一年,這一基準指標正變得愈來愈難以被擊敗。」
發展變化
在一些人看來,所謂指數化其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無所事事的投資策略。毋庸置疑,標普500指數的確代表了美國股市總市值的75%,但是這一指數 絕對不是靜止的。事實上,在指數最初的500支成份股當中,目前仍然保持這一身份的只有86支。其他的企業,要麼是被收購了,要麼是破產了,要麼是已經不 再符合指數的要求了。
標普公司資深指數分析師西維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表示,「美國股市始終是在發展當中,指數自然也要隨之變化。」
當然,並非所有變化都是積極的。標普500指數是以股票的市值為根據對成份股進行加權的,這一點既是其優勢也是其劣勢。尤其是在漲勢猛烈的牛市當 中,這一指數很容易就會成為過度投機的犧牲品。當投資者不顧價格水平盲目追捧那些大型股票時,指數就會出現極端的失衡,而這自然是非常危險的。
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大約18.5%的部分是屬於科技和電信類股,22%是屬於金融類股,健保類股也擁有大約12%的份額。換言之,這三大部分就佔據了指數總體的一半以上。
不過,在2000年3月科技泡沫高潮時,情況比現在要離譜得多。那時,由於價格猛烈上漲,科技類股在標普500指數當中的比重已經增加到了 34.5%,同樣炙手可熱的電信類股也佔了7.4%。當時,人們幾乎已經無法分辨這究竟是原來那支代表美國整體市場的指數,還是一支代表科技和電信類股的 新指數。
隨後,可怕的熊市降臨了,一直持續到2002年將近結束的時候。指數投資者們發現,他們曾經以為會是避風港的標普500指數竟然損失了大約一半的 身家。在這慘痛的經歷之後,傳統的指數化投資理念開始遭到了抨擊。一些稍晚時面市的共同基金和ETF試圖以全新的手法重新編制標普500指數。有人以盈餘 和價格標準對指數進行加權,也有人更看重股息殖利率,甚至還有人推出了同權版本--無論一支股票的市值有多大,它在指數當中佔據的比重都只有0.20% 。
WisdomTree Investments就提供基於股息和盈餘加權的標普500指數ETF,該公司東勢、沃頓商學院財務學教授西格(Jeremy Siegel)認為,這些新的替代型產品不但風險較低,整體表現也較為出色。他表示,測試發現這些策略「在熊市中抵抗力更強,波動性更弱,回報更高」。
全球投資
在大多數投資者眼中,標準普爾500指數就是美國股市的影子。事實上,儘管指數所容納的成份股公司都是位於美國,但是這些公司的消費者卻日益全球 化了。這些企業的銷售額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海外市場,這就意味著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他們其實並不需要專門在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當中引入海外元素, 因為在他們並不知道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已經完成了這一多元化任務。
標普的分析師西維布拉特介紹道,標普500指數大約45%的營收是來自美國之外,而且到今年年底,這一比例預計還將進一步提升至50%。
比如,埃克森美孚(XOM)是標普500指數中最大的成份股,在指數中佔據大約3.3%的比重。該公司大約70%的銷售額都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通用電氣(GE)是指數的第二大成份股,佔據2.9%的比重,其營收大約有一半是來自海外。
「這就像是買進一支投資全球市場的股票基金。」西維布拉特表示,「你直接和間接的海外投資其實已經非常可觀。」
規模問題
其實,對於指數和指數化投資而言,大的未必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大的的確是強的。標普500指數相對而言是一支較為集中的指數,在這一指數中,市值最大的那些股票對於指數的整體表現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目前,指數中市值最大的10支成份股佔據了其整體比重的大約20%,市值最大的50支成份股則佔據了指數近一半的地盤。比如,今年迄今為止,指數 最大5支成份股平均下跌6.9%,最大10支成份股平均下跌3.7%,而指數自身的跌幅大約是1.6%。與此同時,平權標普500指數卻上漲了大約 0.50%。
「指數創建的初衷就是反映整體市場,而非選出最好的和最差的股票。」西維布拉特表示,「它們都有不同的流動性、市值和利潤率等等。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並不能賺錢,但是市場就是如此。」
2007-03-13 05:32:29
(舊金山訊)對於標普500指數,美國股市的投資者是不可能不熟悉的,但是真正瞭解這一指數的投資者恐怕並不很多。
表面上看起來,這一指數似乎只是一個平庸之輩的名片,代表的只是一種令人昏昏欲睡的策略,後者只能為投資者帶來和美國股市整體水平相當的回報,卻不能達成任何的突破。
然而事實上,這一指標看上去似乎已經是老氣橫秋,但是實際上,它仍然有自己活潑的一面。如果你是一位長期投資者,而你又擁有一支以標準普爾500 指數為藍本的傳統共同基金或者ETF;或者你是在投資一支大型股票基金,其長期目標就是超越這一指數,你顯然就有進一步瞭解該指數的必要,而你的發現必定 會令你大吃一驚。
首先,這一以全美市值最大500家企業股票編製而成的指數,其實是一個動力十足的群體,它們所反映的並不是美國經濟,而是全球經濟。
其次,指數的另外一個重大特點在於,市值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市值愈大的企業在指數中佔據的比重愈大。與此同時,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數的歷史回報中大約三分之一都是來自股息。
標普500指數常常會讓隨勢操作者丟面子。 1957年3月4日,標準普爾公司將分佈在四個不同指數中的500家美國企業股票整合為一,創造了這一指標。從那時至今,這一指數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了 10.8%。如果你在指數誕生的那一天向其投資1000美元,並將其派發的全部股息都用於再投資,那麼到了今天,你就將擁有超過17萬美元。
如果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你採取的隨勢操作的策略,但是卻錯失了指數表現最好的十個月,則你現在所擁有的就只有5萬2000美元。
「不管它有多少缺陷,都不失為一個卓越的指數。」共同基金鉅子先鋒公司創始人伯格(John Bogle)如是說。 1976年,正是他以全美第一支零售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為媒介,將這一指數帶到了眾多消費者身邊。他對這一指數的結論是,「它已經完成了自我証明。」
事實上,標普500指數同樣可以檢驗出投資者的態度,確定這些人究竟是希望獲得超越市場的表現,還是可以滿足於和整體市場相當的回報。目前,全美 已經有大約1兆3000億美元資金投入了各種直接反映標普500指數表現的共同基金。僅僅Vanguard 500自己就吸引了大約1900億美元投資,使其成為了業界第一的指數基金。
與此同時,還有大約4兆50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美國股市14兆美元總價值的三分之一--被交託給了那些收取更多費用以達成超越大市目標的共 同基金。對於共同基金經理人和其他許多投資顧問而言,只要他們從事的是大型股票的交易,標普500指數就是他們必須面對的檢驗。長期而言,在任何一個年頭 當中,這些專家們每十人中至多只有三人可以斷言自己勝過了標普500指數。
「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是一部鼓吹指數化投資理念的名著,其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墨基爾(Burton Malkiel)指出,對於經理人們而言, 「這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對手。年復一年,這一基準指標正變得愈來愈難以被擊敗。」
發展變化
在一些人看來,所謂指數化其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無所事事的投資策略。毋庸置疑,標普500指數的確代表了美國股市總市值的75%,但是這一指數 絕對不是靜止的。事實上,在指數最初的500支成份股當中,目前仍然保持這一身份的只有86支。其他的企業,要麼是被收購了,要麼是破產了,要麼是已經不 再符合指數的要求了。
標普公司資深指數分析師西維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表示,「美國股市始終是在發展當中,指數自然也要隨之變化。」
當然,並非所有變化都是積極的。標普500指數是以股票的市值為根據對成份股進行加權的,這一點既是其優勢也是其劣勢。尤其是在漲勢猛烈的牛市當 中,這一指數很容易就會成為過度投機的犧牲品。當投資者不顧價格水平盲目追捧那些大型股票時,指數就會出現極端的失衡,而這自然是非常危險的。
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大約18.5%的部分是屬於科技和電信類股,22%是屬於金融類股,健保類股也擁有大約12%的份額。換言之,這三大部分就佔據了指數總體的一半以上。
不過,在2000年3月科技泡沫高潮時,情況比現在要離譜得多。那時,由於價格猛烈上漲,科技類股在標普500指數當中的比重已經增加到了 34.5%,同樣炙手可熱的電信類股也佔了7.4%。當時,人們幾乎已經無法分辨這究竟是原來那支代表美國整體市場的指數,還是一支代表科技和電信類股的 新指數。
隨後,可怕的熊市降臨了,一直持續到2002年將近結束的時候。指數投資者們發現,他們曾經以為會是避風港的標普500指數竟然損失了大約一半的 身家。在這慘痛的經歷之後,傳統的指數化投資理念開始遭到了抨擊。一些稍晚時面市的共同基金和ETF試圖以全新的手法重新編制標普500指數。有人以盈餘 和價格標準對指數進行加權,也有人更看重股息殖利率,甚至還有人推出了同權版本--無論一支股票的市值有多大,它在指數當中佔據的比重都只有0.20% 。
WisdomTree Investments就提供基於股息和盈餘加權的標普500指數ETF,該公司東勢、沃頓商學院財務學教授西格(Jeremy Siegel)認為,這些新的替代型產品不但風險較低,整體表現也較為出色。他表示,測試發現這些策略「在熊市中抵抗力更強,波動性更弱,回報更高」。
全球投資
在大多數投資者眼中,標準普爾500指數就是美國股市的影子。事實上,儘管指數所容納的成份股公司都是位於美國,但是這些公司的消費者卻日益全球 化了。這些企業的銷售額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海外市場,這就意味著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他們其實並不需要專門在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當中引入海外元素, 因為在他們並不知道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已經完成了這一多元化任務。
標普的分析師西維布拉特介紹道,標普500指數大約45%的營收是來自美國之外,而且到今年年底,這一比例預計還將進一步提升至50%。
比如,埃克森美孚(XOM)是標普500指數中最大的成份股,在指數中佔據大約3.3%的比重。該公司大約70%的銷售額都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通用電氣(GE)是指數的第二大成份股,佔據2.9%的比重,其營收大約有一半是來自海外。
「這就像是買進一支投資全球市場的股票基金。」西維布拉特表示,「你直接和間接的海外投資其實已經非常可觀。」
規模問題
其實,對於指數和指數化投資而言,大的未必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大的的確是強的。標普500指數相對而言是一支較為集中的指數,在這一指數中,市值最大的那些股票對於指數的整體表現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目前,指數中市值最大的10支成份股佔據了其整體比重的大約20%,市值最大的50支成份股則佔據了指數近一半的地盤。比如,今年迄今為止,指數 最大5支成份股平均下跌6.9%,最大10支成份股平均下跌3.7%,而指數自身的跌幅大約是1.6%。與此同時,平權標普500指數卻上漲了大約 0.50%。
「指數創建的初衷就是反映整體市場,而非選出最好的和最差的股票。」西維布拉特表示,「它們都有不同的流動性、市值和利潤率等等。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並不能賺錢,但是市場就是如此。」
2009年5月18日
曹仁超-投資者筆記
現在曹仁超—投資者日記以改為[投資者筆記]並以每週一更新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2009-05-18
http://chaozmarket.blogspot.com/2009/05/2009-05-18.html
奧巴馬反彈隨時玩完
5月17日,週日。我老曹係逆市思維者,亦係經濟週期信徒。美國經過二十六年瘋狂借貸後出現CDO危機;加上戰後嬰兒潮進入退休年齡,相信2007年10 月起係美股逆轉期,投資期結束,買賣期開始。自今年3月9日迄今股市大升51%後,5月11日開始又係另一次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嘅日子,即減少高風險項目,轉投低風險項目例如外幣存款、黃金;股票進入減持期。趨勢仍未清晰,但睇睇那些金絲雀(響礦坑中最先死 亡係金絲雀)已開始死亡,升市A股帶頭,跌市納指先行。 5月11日起應採用保守先行嘅策略,主因係美國消費者病了。去年11月起股市進入均衡點—即好淡因素各佔一半;當投資者強調利好因素時,股市可上升 45%;當投資者對利淡因素恐慌時,股市又可回落30%。 5月11日起嗰D從3月9日開始入貨嘅trader又獲利回吐。
散戶喜歡高追低沽
大部分投資者皆喜歡做群眾嘅一分子,而唔肯遠離群眾。唔少人響3月初沽貨,響5月又入貨。佢地習慣響股市短期見底前沽貨,以及股市短期見頂前入貨。
油價由2月份32美元一桶升至60美元,升幅85%。雖然油價重返60美元一桶,但IEA估計,2009年需求減少二百六十萬桶一天,降幅創紀 錄,為2007年以來新低。以上述估計睇,油價反彈應完成。糖已升至三年高位,小麥更出現新高位,錫亦出現六個月內新高。標普高盛商品指數今年至今已上升 20%。原材料價格大升而工業產品價格唔升,進一步壓縮生產商嘅利潤(如果仍然有嘅話)。分析員指出,近期商品價格上升並非因需求上升,而係資金流向造 成,與對沖基金、大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商品市場炒起有關,理由係奧巴馬上台後嘅言論一直不利美元滙價!中國響過去六個月一直喺國際市場大買原材料,但中 國出口一直好唔起來。如經濟一直無法好起來,擔心過去六個月嘅原材料漲價好快告一段落,因為至今為止所謂「經濟復蘇」仍然係投資界一廂情願嘅諗法,缺乏有 力嘅數據支持。美國工業生產連跌六個月,已跌至1998年以來最低;ISM指數連跌七個月;工廠使用率係1967年以來最低。
格蛇認為美國樓價見底,但以S&P / Case-Shiller住房指數1997至2006年美國樓價共上升三倍,依家只調整26%,相信仍未足夠。 1966至1976年滯脹引致1978至1982年嘅高利率時代,然後進入利率回落期及信貸膨脹期;到2006至2009年信貸膨脹期結束,利率回落期完 成。十年期債券息率已見3.36厘(或穿200天移動平均線),代表美元再次進入利率上升期!貝爾斯登事件後,美國進入資產負債表收縮期(政府除外),一 旦美債唔再吃香,將連政府資產負債表亦面臨收縮。根據RealtyTrac數字,4月份被接管住宅量三十四萬二千間(即每三百七十四個家庭有一個冇屋 住),2007年8月至今只接管咗一百三十萬間,未來情況恐怕冇咁理想。
銅價已回落10%,油價亦由60美元跌至57美元,係咪熊市反彈完成?!由去年11月開始嘅「奧巴馬反彈」隨時結束,因為股市上升,經濟卻在惡化,上述情況唔可能長存。
3月份美國因增加石油入口而令貿赤擴大。油價一如事前估計,上週已見60美元一桶,同時令石油股股價大升。我老曹3月份推介江西銅業(358)之後,4月 份則建議大家買石油股,應該又賺到唔少(邊個話熊市中冇賺錢機會?)。但各位唔好忘記,2007年10月至今美國人喺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虧損最高潮達20 萬億至23萬億美元,依家手上財富淨值已少於30萬億美元,2009年佢地再唔係2007年10月前咁富有。
中國4月份工業生產上升7.3%(3月份升8.3%),較事前估計上升8.6%為弱;零售升14.8%(3月份升14.7%),較估計中上升14.5%強;4月出口減少22.6 %。中國經濟情況亦未許樂觀。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明上週喺北京表示,美國儲蓄率將繼續上升至佔總收入8%左右,未來美國消費需求會放緩。世界唔可 能回到2007年10月危機爆發前嗰種模式——美國人透過加按房屋透支現金過活,未來嘅錢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日本、台灣、香港等亞洲地區。自危機爆發 後,美國人儲蓄率由0%上升到4%,相信會繼續上升到佔總收入8%,係美國過去嘅歷史水平。響儲蓄率上升嘅大前提下,美國消費需求放緩乃必然之事。
克魯明認為,未來三年係中國經濟嘅關鍵時刻,能否由出口拉動型經濟轉為內需拉動型,將決定末來中國經濟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已唔可能再依賴出口去拉動下一次經濟復蘇也。
至於低息嘅威力?美國曾出現兩次低利率期,上一次係1930年代大蕭條期,另一次就係2009年。相信今次唔會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但似乎進 入1990年代日本嘅情況,即唔會進一步下滑,但復蘇卻有困難。今年第一季日本GDP下滑16%(2008年第四季下滑12.1%),係戰後最差,主因係 日本出口貨滯銷,令出口下滑26.8%。日本首相已提出15.4萬億日圓刺激方案(1600億美元),希望刺激本土消費信心。
1982年8月開始嘅全球信貸膨脹期到2007年10月結束。整個世界金融業進入去槓桿化時段,傳統嘅投資技巧例如價值投資法、買入後長期持有已不管用。 喺漫長嘅去槓桿化過程中,股市只有進入極度偏低才可入市吸納,股價一旦重返正常水平便獲利回吐。我老曹喺2008年11月及2009年3月主張入市,響 2009年1月6日及5月20日前則建議獲利回吐。 CDO危機有如「情花毒」,耐唔耐便發作一次,每次皆依賴政府注資挽救才能脫險境。一旦股市回升,好快又再次進入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由於利好消息及利淡消息同時存在,分別只喺幾時利用嗰D消息作為炒上炒落嘅理由。今天美國家庭負債相等於GDP 96%(1982年係47%),2009年無論歐洲或美國銀行卻須繼續為手上資產進一步撥備,因不履行還款協議比率仍在上升。
2008/09年度美國上半年稅收較對上年度減少14%,而開支卻急升,政府正急於發行2萬億美元債券(相當於GDP 15%)。今天美國政府負債嘅百分比漸漸接近90年代日本政府嘅水平,即日式衰退喺美國重演機會十分大。佳士拿已申請第十一章;通用汽車獲注資135億美 元後如無法扭轉局勢,6月1日可能面對相同命運。到時美國可能只留下福特汽車(2009年第一季虧損18億美元,仍有210億美元現金,有能力生存多一 年)。如佳士拿及通用汽車破產,福特有條件恢復獲利。長達三十年(1978年開始)嘅環球化(Globalization)進程亦進入結束篇,2008年 貨櫃船載貨量減少20%,去年4月開始嘅美元上升週期到今年2月亦結束。美債(三十年期)息率接近5厘,而自1994年起美債(三十年期)息率從未超過5 厘。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5月15日回升37%,上述升幅係建基於假設美國樓價進入穩定期。上週標普五百指數已進入阻力區,銀行股指數亦完成大反彈, 只有金屬股指數及石油股指數仲有一DD上升空間(但距離阻力區亦不遠矣)。
金價有機會上望1000美元
1999年5月7日英國財政部宣佈出售黃金儲備後,澳洲、瑞士、荷蘭等國家亦將黃金推出市場,令金價自2001年跌至252美元後一路上升,更一度打破1000美元,因新興國家央行紛紛購買黃金,尤其係中國同俄羅斯。
過去十年歐洲銀行共售出三千八百噸黃金,收回560億美元,賬面損失達400億美元。中國2003年至今共購入四百五十四噸,六年內上升一倍,成 為世界上第五大黃金儲備國,不過只佔外滙儲備1.6%(世界平均水平10.5%),相信仍會繼續購買。喺美元弱勢下,金價有機會上望1000美元。
過去八星期約有58億美元流入亞洲地區(2007年11月有2428億美元流走),係近十三個月以來最大資金流入,引發港股自今年3月9日起有 45%升幅,甚至細價股及中價股亦加入上升行列,其中又以中國ETF受惠最大。 3月18日聯儲局宣布將動用3000億美元買長期國債,但三十年期國債指數卻由3月18日至今回落,可能重見去年11月低點(112.5)。
湯森路透向投資界調查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預測:上週係負36.3%(對上一周係負35.1%),即繼續向下調。
價值股嘅最大缺點就係喺熊市開始不久,便會有人認為十分「抵買」而吸納,甚至畢非德亦受唔住引誘而入市吸納價值股,結果損失不菲。 2007年10月開始,美國嘅價值投資法信徒響2008年無論喺乜嘢價位吸入AIG、通用電氣、花旗銀行或其他股份作長期持有,2009年皆損失慘重,因 為股票市場由2007年10月開始從「投資者」市場進入「買賣者」市場。嚴格D講,由2007年10月起股票市場再冇長線投資對象,只提供短線買賣機會。 唔同行業有如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例如今年3月9日有線電視台嘅股市評論員青姐流淚時,你有冇入貨?最近有人高唱恆指睇20000點,你又點做?所謂經 濟復蘇論,早喺去年5月已開始有人講,至今已講咗一周年……。作為趨勢投資者,永遠唔會猜測何時見頂及何時見底,因為佢地早已知道:人類係冇預測能力嘅。
應鎖定部分利潤
1930年道指亦曾出現過52%幅度嘅反彈,但到1932年美股才見底,總跌幅達89%。熊市中大部分時間反彈幅度可由19%至39%【圖】,最高可達 67%,各位請唔好將反彈市說成熊市結束。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係股市Liquidation期,拋售股票係為咗套現,此乃熊市一期。 2008年11月起進入評估股票價值期,形成個別股份有升有降。嗰D喺2008年10月前被保留下來嘅現金,都響呢段時間入市。唔少人因相信牛市已開始, 而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不過,實質經濟仍在惡化中。股市又再次進入阻力區,股票吸引力迅速下降,大部分原材料價格已完成反彈,相信好快又再次回落。我老曹 認為,投資者喺5月20日前最好鎖定部分利潤。
兩星期前我老曹接受milk雜誌訪問(代表年輕一代嘅雜誌),該雜誌記者認為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一代)佔去香港一切美好嘅東西,而令佢地X一代 對未來期望變得暗淡及灰心。如此充滿怨氣嘅結論都幾有趣。我地不妨睇睇南韓嘅年輕一代,佢地充滿創意;再睇番香港年輕一代,唔少卻變成電車男或禦宅女。我 老曹請香港X一代年輕人開拓你們嘅新天地,只有創意才可改變未來,而非抱怨。何況今天阻礙年輕一代上位嘅唔係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而係中國人嘅家族觀 念。
香港企業最基本單位係「家族企業」。中國人經營嘅企業,凡事以「家」為重,家長喺企業中地位接近不可挑戰,經常以家規、家法取代企業管理;加上親 疏有別嘅人際關係,即家人關係、熟人關係及生人關係三大規範;家人待遇最好、熟人次之、生人更次之。往往將家族利益凌駕於企業利益之上。響咁情況下,非家 族成員又點會忠心於企業?唔少企業所有重要職位幾乎全由家族成員佔據,令真正有用嘅人才好難進入內部核心階層,形成人治企業。大家喺企業內重感情、親情、 人情,輕正義、公理、原則。所以中國企業大部分都大不了,因為冇健全制度,亦不太講法制,所謂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喺人治下根本上無法發生作用,往往 變成個人主導(即主席話事);再加上「子承父業」乃必然趨勢,影響企業與員工關係,繼而降低員工嘅積極性。當創業一代漸由核心層退出來由第二代接手,問題 便浮現。 1997年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家族企業係最大原因,而唔係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阻住X一代上位。事實上,係中國人嘅家族觀念令X一代無法憑實力獲得重用 而怨聲載道。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2009-05-18
http://chaozmarket.blogspot.com/2009/05/2009-05-18.html
奧巴馬反彈隨時玩完
5月17日,週日。我老曹係逆市思維者,亦係經濟週期信徒。美國經過二十六年瘋狂借貸後出現CDO危機;加上戰後嬰兒潮進入退休年齡,相信2007年10 月起係美股逆轉期,投資期結束,買賣期開始。自今年3月9日迄今股市大升51%後,5月11日開始又係另一次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嘅日子,即減少高風險項目,轉投低風險項目例如外幣存款、黃金;股票進入減持期。趨勢仍未清晰,但睇睇那些金絲雀(響礦坑中最先死 亡係金絲雀)已開始死亡,升市A股帶頭,跌市納指先行。 5月11日起應採用保守先行嘅策略,主因係美國消費者病了。去年11月起股市進入均衡點—即好淡因素各佔一半;當投資者強調利好因素時,股市可上升 45%;當投資者對利淡因素恐慌時,股市又可回落30%。 5月11日起嗰D從3月9日開始入貨嘅trader又獲利回吐。
散戶喜歡高追低沽
大部分投資者皆喜歡做群眾嘅一分子,而唔肯遠離群眾。唔少人響3月初沽貨,響5月又入貨。佢地習慣響股市短期見底前沽貨,以及股市短期見頂前入貨。
油價由2月份32美元一桶升至60美元,升幅85%。雖然油價重返60美元一桶,但IEA估計,2009年需求減少二百六十萬桶一天,降幅創紀 錄,為2007年以來新低。以上述估計睇,油價反彈應完成。糖已升至三年高位,小麥更出現新高位,錫亦出現六個月內新高。標普高盛商品指數今年至今已上升 20%。原材料價格大升而工業產品價格唔升,進一步壓縮生產商嘅利潤(如果仍然有嘅話)。分析員指出,近期商品價格上升並非因需求上升,而係資金流向造 成,與對沖基金、大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商品市場炒起有關,理由係奧巴馬上台後嘅言論一直不利美元滙價!中國響過去六個月一直喺國際市場大買原材料,但中 國出口一直好唔起來。如經濟一直無法好起來,擔心過去六個月嘅原材料漲價好快告一段落,因為至今為止所謂「經濟復蘇」仍然係投資界一廂情願嘅諗法,缺乏有 力嘅數據支持。美國工業生產連跌六個月,已跌至1998年以來最低;ISM指數連跌七個月;工廠使用率係1967年以來最低。
格蛇認為美國樓價見底,但以S&P / Case-Shiller住房指數1997至2006年美國樓價共上升三倍,依家只調整26%,相信仍未足夠。 1966至1976年滯脹引致1978至1982年嘅高利率時代,然後進入利率回落期及信貸膨脹期;到2006至2009年信貸膨脹期結束,利率回落期完 成。十年期債券息率已見3.36厘(或穿200天移動平均線),代表美元再次進入利率上升期!貝爾斯登事件後,美國進入資產負債表收縮期(政府除外),一 旦美債唔再吃香,將連政府資產負債表亦面臨收縮。根據RealtyTrac數字,4月份被接管住宅量三十四萬二千間(即每三百七十四個家庭有一個冇屋 住),2007年8月至今只接管咗一百三十萬間,未來情況恐怕冇咁理想。
銅價已回落10%,油價亦由60美元跌至57美元,係咪熊市反彈完成?!由去年11月開始嘅「奧巴馬反彈」隨時結束,因為股市上升,經濟卻在惡化,上述情況唔可能長存。
3月份美國因增加石油入口而令貿赤擴大。油價一如事前估計,上週已見60美元一桶,同時令石油股股價大升。我老曹3月份推介江西銅業(358)之後,4月 份則建議大家買石油股,應該又賺到唔少(邊個話熊市中冇賺錢機會?)。但各位唔好忘記,2007年10月至今美國人喺物業市場及股票市場虧損最高潮達20 萬億至23萬億美元,依家手上財富淨值已少於30萬億美元,2009年佢地再唔係2007年10月前咁富有。
中國4月份工業生產上升7.3%(3月份升8.3%),較事前估計上升8.6%為弱;零售升14.8%(3月份升14.7%),較估計中上升14.5%強;4月出口減少22.6 %。中國經濟情況亦未許樂觀。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明上週喺北京表示,美國儲蓄率將繼續上升至佔總收入8%左右,未來美國消費需求會放緩。世界唔可 能回到2007年10月危機爆發前嗰種模式——美國人透過加按房屋透支現金過活,未來嘅錢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日本、台灣、香港等亞洲地區。自危機爆發 後,美國人儲蓄率由0%上升到4%,相信會繼續上升到佔總收入8%,係美國過去嘅歷史水平。響儲蓄率上升嘅大前提下,美國消費需求放緩乃必然之事。
克魯明認為,未來三年係中國經濟嘅關鍵時刻,能否由出口拉動型經濟轉為內需拉動型,將決定末來中國經濟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已唔可能再依賴出口去拉動下一次經濟復蘇也。
至於低息嘅威力?美國曾出現兩次低利率期,上一次係1930年代大蕭條期,另一次就係2009年。相信今次唔會重演1930年代大蕭條,但似乎進 入1990年代日本嘅情況,即唔會進一步下滑,但復蘇卻有困難。今年第一季日本GDP下滑16%(2008年第四季下滑12.1%),係戰後最差,主因係 日本出口貨滯銷,令出口下滑26.8%。日本首相已提出15.4萬億日圓刺激方案(1600億美元),希望刺激本土消費信心。
1982年8月開始嘅全球信貸膨脹期到2007年10月結束。整個世界金融業進入去槓桿化時段,傳統嘅投資技巧例如價值投資法、買入後長期持有已不管用。 喺漫長嘅去槓桿化過程中,股市只有進入極度偏低才可入市吸納,股價一旦重返正常水平便獲利回吐。我老曹喺2008年11月及2009年3月主張入市,響 2009年1月6日及5月20日前則建議獲利回吐。 CDO危機有如「情花毒」,耐唔耐便發作一次,每次皆依賴政府注資挽救才能脫險境。一旦股市回升,好快又再次進入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由於利好消息及利淡消息同時存在,分別只喺幾時利用嗰D消息作為炒上炒落嘅理由。今天美國家庭負債相等於GDP 96%(1982年係47%),2009年無論歐洲或美國銀行卻須繼續為手上資產進一步撥備,因不履行還款協議比率仍在上升。
2008/09年度美國上半年稅收較對上年度減少14%,而開支卻急升,政府正急於發行2萬億美元債券(相當於GDP 15%)。今天美國政府負債嘅百分比漸漸接近90年代日本政府嘅水平,即日式衰退喺美國重演機會十分大。佳士拿已申請第十一章;通用汽車獲注資135億美 元後如無法扭轉局勢,6月1日可能面對相同命運。到時美國可能只留下福特汽車(2009年第一季虧損18億美元,仍有210億美元現金,有能力生存多一 年)。如佳士拿及通用汽車破產,福特有條件恢復獲利。長達三十年(1978年開始)嘅環球化(Globalization)進程亦進入結束篇,2008年 貨櫃船載貨量減少20%,去年4月開始嘅美元上升週期到今年2月亦結束。美債(三十年期)息率接近5厘,而自1994年起美債(三十年期)息率從未超過5 厘。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5月15日回升37%,上述升幅係建基於假設美國樓價進入穩定期。上週標普五百指數已進入阻力區,銀行股指數亦完成大反彈, 只有金屬股指數及石油股指數仲有一DD上升空間(但距離阻力區亦不遠矣)。
金價有機會上望1000美元
1999年5月7日英國財政部宣佈出售黃金儲備後,澳洲、瑞士、荷蘭等國家亦將黃金推出市場,令金價自2001年跌至252美元後一路上升,更一度打破1000美元,因新興國家央行紛紛購買黃金,尤其係中國同俄羅斯。
過去十年歐洲銀行共售出三千八百噸黃金,收回560億美元,賬面損失達400億美元。中國2003年至今共購入四百五十四噸,六年內上升一倍,成 為世界上第五大黃金儲備國,不過只佔外滙儲備1.6%(世界平均水平10.5%),相信仍會繼續購買。喺美元弱勢下,金價有機會上望1000美元。
過去八星期約有58億美元流入亞洲地區(2007年11月有2428億美元流走),係近十三個月以來最大資金流入,引發港股自今年3月9日起有 45%升幅,甚至細價股及中價股亦加入上升行列,其中又以中國ETF受惠最大。 3月18日聯儲局宣布將動用3000億美元買長期國債,但三十年期國債指數卻由3月18日至今回落,可能重見去年11月低點(112.5)。
湯森路透向投資界調查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預測:上週係負36.3%(對上一周係負35.1%),即繼續向下調。
價值股嘅最大缺點就係喺熊市開始不久,便會有人認為十分「抵買」而吸納,甚至畢非德亦受唔住引誘而入市吸納價值股,結果損失不菲。 2007年10月開始,美國嘅價值投資法信徒響2008年無論喺乜嘢價位吸入AIG、通用電氣、花旗銀行或其他股份作長期持有,2009年皆損失慘重,因 為股票市場由2007年10月開始從「投資者」市場進入「買賣者」市場。嚴格D講,由2007年10月起股票市場再冇長線投資對象,只提供短線買賣機會。 唔同行業有如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例如今年3月9日有線電視台嘅股市評論員青姐流淚時,你有冇入貨?最近有人高唱恆指睇20000點,你又點做?所謂經 濟復蘇論,早喺去年5月已開始有人講,至今已講咗一周年……。作為趨勢投資者,永遠唔會猜測何時見頂及何時見底,因為佢地早已知道:人類係冇預測能力嘅。
應鎖定部分利潤
1930年道指亦曾出現過52%幅度嘅反彈,但到1932年美股才見底,總跌幅達89%。熊市中大部分時間反彈幅度可由19%至39%【圖】,最高可達 67%,各位請唔好將反彈市說成熊市結束。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係股市Liquidation期,拋售股票係為咗套現,此乃熊市一期。 2008年11月起進入評估股票價值期,形成個別股份有升有降。嗰D喺2008年10月前被保留下來嘅現金,都響呢段時間入市。唔少人因相信牛市已開始, 而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不過,實質經濟仍在惡化中。股市又再次進入阻力區,股票吸引力迅速下降,大部分原材料價格已完成反彈,相信好快又再次回落。我老曹 認為,投資者喺5月20日前最好鎖定部分利潤。
兩星期前我老曹接受milk雜誌訪問(代表年輕一代嘅雜誌),該雜誌記者認為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一代)佔去香港一切美好嘅東西,而令佢地X一代 對未來期望變得暗淡及灰心。如此充滿怨氣嘅結論都幾有趣。我地不妨睇睇南韓嘅年輕一代,佢地充滿創意;再睇番香港年輕一代,唔少卻變成電車男或禦宅女。我 老曹請香港X一代年輕人開拓你們嘅新天地,只有創意才可改變未來,而非抱怨。何況今天阻礙年輕一代上位嘅唔係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而係中國人嘅家族觀 念。
香港企業最基本單位係「家族企業」。中國人經營嘅企業,凡事以「家」為重,家長喺企業中地位接近不可挑戰,經常以家規、家法取代企業管理;加上親 疏有別嘅人際關係,即家人關係、熟人關係及生人關係三大規範;家人待遇最好、熟人次之、生人更次之。往往將家族利益凌駕於企業利益之上。響咁情況下,非家 族成員又點會忠心於企業?唔少企業所有重要職位幾乎全由家族成員佔據,令真正有用嘅人才好難進入內部核心階層,形成人治企業。大家喺企業內重感情、親情、 人情,輕正義、公理、原則。所以中國企業大部分都大不了,因為冇健全制度,亦不太講法制,所謂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喺人治下根本上無法發生作用,往往 變成個人主導(即主席話事);再加上「子承父業」乃必然趨勢,影響企業與員工關係,繼而降低員工嘅積極性。當創業一代漸由核心層退出來由第二代接手,問題 便浮現。 1997年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家族企業係最大原因,而唔係我地呢一代(戰後嬰兒)阻住X一代上位。事實上,係中國人嘅家族觀念令X一代無法憑實力獲得重用 而怨聲載道。
廖子光: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廖子光: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Sunday, 28 September 2008 19:18
以研究“美元霸權”著稱的美國華裔知名學者和金融實業家廖子光先生(HenryC.K . Liu)日前在北京參加了高端學術活動,並在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發表題為《美元體系的興衰— —本次金融危機的由來及對策》的演講,期間公開披露的觀點有助於讀者瞭解潛伏在美國金融危機現象之下的深層原因。
廖子光先生1938年出生在香港,自幼旅美,在哈佛大學接受過建築學和城市設計的教育,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 學任教授期間,潛心研讀經濟學和國際關係,曾擔任過著名的洛克菲勒公司投資顧問,現任紐約著名的廖氏投資諮詢公司總裁。自2 0 0 2年以來,廖子光先生在由馬來西亞人主辦的香港《亞洲時報》(A si a Ti me s)上開設“The Complete Henry CK Liu”專欄,其文章重點研究國際金融體係以及美中關係。
從2 0 0 2年4月1 1日該專欄的首篇文章“美元霸權必須終結”(US dollar hegemony has got to go)開始,隨著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廖子光的筆觸也日漸深入到美元霸權運作機制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揭示出美元霸權是歷史上最複雜的金融體制。
廖子光先生在北京大學的公開演講中指出,“這次美國的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美元信用體系的信心出了問題,金融衍生品將風險最終轉嫁給了普通民眾,而美元的信譽問題在危機爆發時完全暴露出來。”
幾年前,當債務泡沫蔓延至房產業時,各方面關於次級抵押貸款危及整個體系的警告聲四起,其中就包括廖子光先生。華爾街的歡呼者卻直接駁斥稱,這些警告是“天要塌下來”的歇斯底里。
2 0 0 5年9月14日,廖子光先生在《泡沫大陸的男巫》第一部分“格林斯潘:泡沫大陸的男巫”中寫道:“歷史已經證明,美聯儲凡是做出錯誤的決策,多半是基於錯 誤的預測。格林斯潘縱容了房價“泡沫”的膨脹,該泡沫可與最終在2 0 0 0年破裂的、將科技股席捲至創記錄點數的泡沫相媲美。 ”
廖先生分析指出,房產泡沫取代高科技泡沫有其結構性原因。房屋無法像製成品那樣進口,建築工作不可能外包給海外,以利用工資套利。相反,一些 非技術性工作都是由低收入的非法移民來做的。 1987年,格林斯潘接手美聯儲主席時,未清償的房屋抵押貸款只有1.82萬億美元。在他的監管下,未清償的家庭抵押貸款翻了兩番。其中的大部分貨幣是美 聯儲新印發的,通過貿易赤字輸出,又作為債務重新輸入。
廖先生還指出,“格林斯潘領導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投機金融擴張,包括1萬億美元的對沖基金行業,華爾街公司近2萬億美元的、高度膨脹的資產 負債,市值達到3.3萬億美元的回購協定Repo,以及名義價值超過令人咂舌的2 2 0萬億美元的全球衍生品市場。當然,名義價值並不具有真正意義的風險。但是,利率哪怕只有1%的起落,2 2 0萬億美元的名義價值就是2 . 2萬億美元,接近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 0%。”
2006年2月16日,廖先生又在《泡沫大陸的男巫》第四部分“全球貨幣與通貨市場”中寫道:“美國房價在不到十年內長了三倍,這證明同一時期內,美元貶 值了三倍。消費品價格漲幅並沒有那麼大,因為製造業向海外低工資經濟體的外包保持了美國國內工資的穩定。房主不僅沒有變得更富,而且成了不平衡通貨膨脹的 受害者。”廖子光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標誌著美元體系的衰落,並將雷曼破產、A IG被接管等一系列華爾街聚變歸根於此,如果美元衰落,過去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結算模式也將隨之改變。
廖子光說,“華爾街危機給亞洲提供了一個和世界其他地方建立比較公平的經濟關係的機遇。或許不久的將來,中美貿易會以人民幣結算。”
我們要把我們做成世界經濟
廖子光:繼續學美國就是沒有眼光、沒有頭腦
作者:廖子光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時間:2009-3-27
http://www.wyzxsx.com
2009年03月27日來源:新華網
周小川的建議對美國已經很客氣了
2009年3月27日,美國紐約廖氏投資諮詢公司總裁廖子光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國際訪談。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困難。 4月2日,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將在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社會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什麼時候能夠見底?以及美國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是否能夠起到 預期的效果呢?今天我們訪談直播間邀請到的嘉賓是華爾街投資家廖子光先生。讓我們來聽一聽華爾街人士是如何看待上述問題的。廖先生,您好。我們知道您長期 在華爾街工作,有著非常豐富的投資經驗。您對目前金融危機的基本看法是什麼?您認為它什麼時候能夠見底?
廖:這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美國債太多。一般人的收入沒有跟上去,支持不到這麼高的價錢。但是不怕,房地產繁榮時期房子價錢高了,銀行願 意貸款給你,你拿這個錢可以支持房子的高價錢。但是房子的價錢不可能永遠很高,它也會跌的。一跌就出現問題了,銀行不再貸款,原來貸款也還不上了;銀行收 不到錢,就沒法還給投資人,最後就造成全球的危機。
這個危機不會一兩年內結束,美國政府說這是一個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不是一個破產的問題。如果是資金流動性問題,多投一點錢給銀行,流動起 來以後,就能夠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但是我認為沒這麼簡單,這不是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大家知道,現在全世界的企業股票市值,最高時是在2007年9月左 右。那時候,市價是60萬億美元,現在不超過30萬億美元,每個月還在以1萬億的速度減少。
現在計劃是先使它不要再跌了,然後再談具體的改革問題。人們難以想像1萬億美元是多少錢,如果你一個小時花一百萬元,你要花200年才花 完1萬億美元,所以1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不是一個小事。另外,商品期貨大概損失10萬億美元,還有據預計,商業地產近期也將出現大問題,可能損失10萬 億美元。現在有很多空的辦公樓,在紐約一個地方有100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都是空的。今年開始,要轉換債權問題,所以今年3月地產貸款成為大問題。
到今天,美國政府答應拿出11萬億美元救市。如果想把泡沫衝到以前那麼高,它還要40萬億美元,它現在的GDP只是14萬億美元,美國政 府肯定不敢再投入40萬億美元,那樣的話美元就不值錢了。於是美國政府就講這個問題是國際問題,各國政府都來支持,我們投入10萬億美元,歐洲投入,中國 日本也應該投入。
上週六在倫敦召開G20準備會議,完全失敗了。為什麼國際社會不同意?歐洲說,救市計劃所用的貨幣,它的資本後台都是美元,美國可以印出 來美元,但是美元對歐洲來說是要賺的,所以歐洲不會跟著去做。第二,這個問題是美國造成的,弄得全世界都是問題資產,但主要發端點在美國。在美國發端的原 因是發的債太多,印的鈔票太多。現在再加一點兒債,再發一點兒鈔票,不會解決問題。就好像一個人喝醉了酒,不舒服,解決的辦法不是再給一瓶酒。另外,現在 拿出來的錢都是各個國家的錢,不是公司的錢。現在在美國,把私人市場的債務轉到政府身上,政府沒有錢,拿的是人民的錢,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政府 的錢都是人民的錢。這樣掏出來的錢,各國國會不會允許你把這個錢拿到國外去,但是現在世界的金融公司都是跨國公司,你給的錢不知道是不是會流到別的國家。 這就是所謂的國際合作將落空的原因。
政府拿這個錢是希望帶動本地經濟,比如投入1元錢,希望帶動經濟增加10塊、8塊。現在每個政府都希望自己投入的錢留在國內為本國經濟服 務,這是一種新的保護主義,就是金融保護主義。所有國家口頭上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還沒有國家公開談金融保護主義。現在金融全球化了,但是政府的救市 辦法都是民族國家化的,所以全球合作現在做不來,因為每個國家都是保護自己金融的利益,保護自己金融的安全。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國際合作做不來。雷曼兄 弟去年快要破產了,它準備破產已經準備了一個星期,他準備美國政府一旦不救助自己就馬上申請破產。到星期五,美國財長保爾森打電話給雷曼兄弟說政府不救你 們了,雷曼兄弟馬上到法庭申請破產。星期天晚上,拿到法庭破產保護。因為時差問題,在倫敦,它還沒有破產,它馬上將該公司在倫敦所有帳戶上的錢轉移到紐 約,倫敦開市的時候,它的錢全都沒了。雷曼兄弟破產了,多一點兒錢對它肯定是好的,但是英國那邊清盤,一點兒錢都沒有了,英國政府很不高興,但它沒有辦 法。其他公司破產,也是可以這樣做的。所以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救助本國經濟時,不允許跨國公司把錢拿回紐約或者倫敦等。現在做金融的人知 道這些,但是大眾還沒有明白這個問題。所以國際合作可能是一個空談。
經濟危機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呢?由於剛才我說的原因,世界貿易不會一兩年低迷,而是會長期低迷。現在世界貿易已經只有從前的30%或者 35%,幾年後如果能恢復到原來的50%已經是很難得的結果了。中國經濟是曾嚴重依賴出口,所以一定要擴大國內市場。但是要擴大內部市場也很很難,主要因 為我們工資太低,沒有購買力。
主持人:有網民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廖:不會一引發通貨膨脹,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生產力剩餘,但是購買力不足,所以增加工資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資料圖片: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建築博物館舉行。新華社記者樊如鈞攝
主持人:4月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G20峰會,華爾街人士對這次金融峰會有什麼期待?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廖:每個國家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經濟問題,現在全球經濟我看不到有什麼辦法能夠恢復到2007年以前的規模。大家都同意經濟要復蘇,但是 對於哪個國家、哪個利益群體該付出代價,每個國家的立場不同,國家裡面,不同企業和群體立場不同。舉個例子,銀行家和工人立場不同,將付出的代價也不同。
華爾街希望政府把股票提高。把股價錢推到從前那麼高,美國政府沒有那麼多的錢,另外,華爾街經濟本質都是空的。如果政府拿10萬億美元從 頭來,直接給人民,那麼這樣有就業,有發展。但是拿這個錢投給華爾街,將泡沫經濟推高,那沒有就業,也沒有生產。地產商肯定說是政府要救它,否則會影響到 經濟不好。但是要買地產的那些人,你不救他,我還可以買,但是你救他,我還不能買。
不光是我不支持救華爾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支持。但是美國新總統上任大家都會先支持,給他機會,但是很快他們會失望。我知道現在的計劃 不會救經濟的。最初階段要先救金融系統,不然信貸崩潰了。但是主要方向不應該是救金融機構。很多經濟家不同意救金融機構,認為現在應該救人民,不要救金融 機構,你給人民錢就可以增加購買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你救公司,回到2007年以前的情況,這個情況是金融危機的原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月24日在華盛頓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貸款項目。旨在增加IMF的資金規模,擴大貸款項目的靈活性,減少不必要的附加條件。
主持人:外界普遍預測說這次G20峰會最可能取得成果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您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怎麼改革?應該向哪個目標前進?
廖:布雷頓森林體係有兩個支柱,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個是世界銀行。世界銀行的目的是貸款給窮的國家,以前不重視外貿,只重視國家 發展。外貿用來補充國家發展。後來冷戰結束以後,經濟全球化了,外貿大大增加。世界銀行借給的都是美金,也要還美金,國內生產就沒有作用了,一定要出口才 能掙美金,所以很多經濟都出口,我們就是這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時候看到你出口多過進口,或者你貸款貸的太多了,沒有辦法賺這麼多,你借國際銀行很多美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給你一 些美金解決你的金融問題。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給你錢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比如增加失業,不要做社會福利。所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十年多是幫助國際銀行向 借債國逼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祇提供資金的18%左右,但是它有決定權,這很不公道了。現在它對我們中國還有其他國家,說給分一點權。
中國的立場是說這個問題要重新改。國際貨幣制度不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太大作用。上次G20華盛頓峰會,我組織30多位國際著名經 濟學家給全世界領導人寫過公開信,我們的提議和人民銀行的提議差不多,要建立一個國際的貨幣制度,不要給某一個國家的貨幣提供霸權。現在中國也是這樣要 求,提議建SDR(特別提款權),但是SDR還是用美金做後台。
主持人:最近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兩篇文章。
廖:我知道,這兩篇文章好,但還是太客氣。不是談SDR的結構問題,是談SDR本身還需不需要的問題。凱恩斯提出的banker計劃倒是在原則上正確得多。可以在凱恩斯的計劃基礎上提出新的國際貨幣構想。
3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抵達華盛頓國會山,準備與參議院討論2009財政年度預算案。新華社記者張岩攝
主持人:3月18號,美聯儲出台一個新的金融計劃,媒體稱為美國要開動印鈔機開始印鈔票,你怎麼評價?
廖:這個是一個不太重要做法。由於巨大的資產損失,美國貸款問題解決不了,就要把長期國債的30年期利率降低,但是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因 為外面已經有很多30年期的國債了。這樣怎麼辦?直接去買,買了當然降低,買1000億美元,長期的利息只降低千分之35,要把它降低35%,這樣就要買 10萬億美元,它不敢這樣做,也沒有這麼多錢。現在美聯儲的財產表已經超過它應該發放的10倍,太高是很危險的。
比如,財長在國會說他真的有解決辦法。但是懂市場的人看他是空談。他從前只是管銀行企業,現在他要管非銀行的金融企業包括對沖基金、金融衍 生物等等,這些非銀行金融企業是很大規模的,比銀行企業大,大幾百倍,大到多少,現在沒有人知道。現在很大問題就在這兒,沒有人知道這個問題是多大。和非 銀行金融企業比起來,國家的財務還是相當於一個小公司。現在美國想把銀行的股票推高,解決銀行問題。但是銀行要是很好,大小不是問題。另外,當前的外貿是 什麼呢?是一個遊戲,這種遊戲是美國在生產美元,全世界在生產美元可以買的東西。現在危機是沒有錢,但是美國祇是生產錢。
主持人:您認為中國如何用好外匯儲備?如何保障已經購買的美國國債的安全?
廖:首先,美國國債是不可以賣的,因為一賣價錢就跌了,中國還是吃虧。還有外交政治問題,美國也不歡迎你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 現在出口還是收美金的,收了美金,美金在中國是不可以用的,換成人民幣才能用。美金又回到美國,把這個美金給美國公司,再回到中國收購中國的公司為美國生 產。就這樣一個荒唐的循環。
我們現在每年還賺2000億美元,其實這樣的國際秩序下你賺越多的美金,經濟越不健康。怎麼辦呢?我有一個辦法,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美 國國債不賣,我們從外匯管理局將部分外匯儲備轉給工商銀行,工商銀行拿這個擔保,放人民幣貸款去支持國內企業發展。貸人民幣,在外國來看,我們沒有賣美國 國債,在國際市場上,美國國債價錢就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在國內就有了人民幣來發展經濟,如果這個人民幣用來增加工人的工資,國內市場發展了。
主持人:諾貝爾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出一個觀點,中國應該拿出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他說的是5000億美元,向全世界發放貸款,這個觀點您怎麼評價?
廖:這個是對美國好,對全世界有些國家好,但是對我們中國不好。斯蒂格利茨的背景,他以前是在世界銀行,再以前是在美國政府工作。他到世界銀行以後,就轉變了他的看法,是為了保住自己歷史上的地位,他是先做壞人,然後再做好人。
我們最有利的就是我們的經濟還不是完全開放,這是我們最好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前幾年說快一點經濟開放,政府不聽,小心,這個是最好的。另 外,我們也受到影響,我們受影響只是出口方面,內部經濟還可以保護自己。這些錢我們已經借給美國政府,如果好的話,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拿這些錢貸給外國,為 什麼美國不做這個選擇呢?因為美國政府知道做不來的。第一,我們沒有這麼多錢。第二,他提出5000億美元,解決不了太大問題,都是空的。這樣做,只是一 種公關作秀,而且效果已經不大,因為人們的失望太多了。
主持人:近幾年中國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主要學習美國的經驗,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暴露出很多問題,中國經濟學界觀點分歧,有的認為應該繼續學習美國經驗,有的認為應該摒棄這種美國經驗。您認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不是還應該堅持美國模式?
廖:很明顯的,你要繼續跟美國就是沒有眼光、沒有頭腦。美國自己都把所謂自由市場經濟改成政府控制的經濟,它把私人公司國有化,我們還有人提議把國營企業私有化。
那些人認為,兩年後會復甦的,所以政府要救我。如果他們說十年都不會復蘇,那就關門了。兩年後,那時候退休了,他不管了,就別人管了。這 是一般管理界的做法,美國的CEO也是一樣,他們常說,今年公司不好,明年會好一點的,所以不要趕我走,然後又說後年會好的,後年就變成別人的問題了。現 在很多高管是這樣,一般年紀都是55、58歲,他要騙來4年時間。美國現在很多公司、管理人只是做一年、兩年的計劃,但是美國要擺脫危機必須有長遠的甚至 十年的計劃。現在很少有人包括美國政府說這個問題是一兩年的問題,美國總統自己也說這個問題是長期的問題。
另外,從長遠來說,美金是不會崩潰的,但是肯定會一天一天地跌。貨幣和貨幣之間的變動和貨幣和貨品之間的變動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美元相對於對貨品方面會繼續貶值。美元有時候因為經濟不景氣,貨幣貶值,但是經濟好,它也貶值,但貶值慢一點。
主持人:中國提出的GDP增長“保8”目標,您怎麼評價?
廖:全國的“保8”目標,應該充分調研。很多時候GDP增加的代價是沒有充分就業,我希望政府不是“保八”GDP,而是保工人工資每年升8%,這樣做,很多問題會自然解決。另外,不要看GDP,我們這幾年已經明白不要看GDP。
如果是我做五年計劃的,我有幾個不可以談判的目標。第一,中國經濟要充分就業,這個是目的。第二,工資每年至少要增長10%,15%、 20%更好。第三,不要依賴外資。我們現在不需要再支持外資,外貿減少了,它自然減少,我們發展國內市場。所以現在我們依賴外貿是78%左右,一個好的經 濟不會超過35%的。第四,我們要研究中央銀行的製度。我們是1991年才開始有中央銀行法律,從前是國家銀行的,國家銀行和中央銀行不同的地方是,中央 銀行保持國家貨幣的對外價值,國家銀行是把國家的金融系統變到最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的中央行還提兩個目標,一個是貨幣穩定,一個是充分就業,我 們充分就業完全不提。經濟上來說,如果貨幣穩定成為唯一目的,那就不能做到充分就業。
《書名: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
主持人:現在有兩本書,《中國不高興》和《貨幣戰爭》您讀過嗎?怎麼評價?
廖:我聽過,但是沒有看。 《中國不高興》不是經濟的書,是外交、地緣政治的書。我同意,一個主權大國,外交、對外經濟都要看國家利益,全球化是現在的一個風氣,我們都要參加,現在 來說,我們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部分,好像唐朝時代,我們就是世界經濟。我們現在問題不是要參加世界,我們要把我們做成世界經濟,其他目標都是小的。 比如廣東省一個省,人口比德國多,所以如果我們做的好,沒有理由廣東省的GDP不超過德國的。但是我們全國的GDP現在超過德國,我們很高興。但是人均 GDP,我們是131位,比非洲國家還少。我們現在都是學西方經濟學,我們更應該研究唐朝、漢朝的經濟,那時候我們是最強大、最富有的世界經濟。
你們可能不知道,美國的農業計劃是學習王安石的。
《貨幣戰爭》是寫一個故事,寫美國中央行製度是怎麼做出來的,這個故事在美國,中學、大學學生都知道的,但是在國內還是一個新的報告。
主持人:您認為《貨幣戰爭》這本書是在講一個故事,是在向中國觀眾普及一個常識。
廖:我不批評它,但它對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有什麼新的貢獻。如果沒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看一看還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從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至今,您一直在華爾街工作。作為一名投資家,在這段時間您親歷過的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最深刻?
廖:我自己的工作和我的想法是兩回事。雖然個人方面是比較成功,賺錢沒有虧本。我們跟大公司合夥人完全比不上的。但是個人方面,我本人賺 錢多過大公司合夥人的。我們是機會化投資的,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我就用自己文章中的觀點指導我的投資。經濟好你就可以賺錢,經濟不好你也可以賺錢,通過不 同的方法來做。 1929年大危機時肯尼迪家族就是那個時候發財的,這之前他從事走私威士忌,賺很多錢。用這些錢賺錢,其他人都破產,他就是這樣做的。摩根大通也是這樣 的,1806年的時候,銀行危機,他廉價購買這些銀行,自己發行私營貨幣來發財的。所以這次危機,過一兩年後,你又會看到新的公司、新的人發財。每次危機 都要有新的發財人出現,有些從前發財的現在被淘汰。但問題是最受苦的是人民。
中國應該不允許危機大擴展,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
主持人:廖先生是把這次金融危機當做一次機會的。您認為幾年以後華爾街會再次崛起?
廖:當然。它最先投資企業,過去10年投資金融,將來也有人說投資政府機關。可能國內有人說投資國營企業,不要投資那些商業化的公司,認 為商業公司太危險了。這個是大的方面。具體辦法,現在還看不出來。從前是你有資本銀行才借錢給你,過去十年,你有債才可以藉錢給你。將來是什麼樣呢?很難 知道。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廖先生。
作者:廖子光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時間:2009-3-27
http://www.wyzxsx.com
2009年03月27日來源:新華網
周小川的建議對美國已經很客氣了
2009年3月27日,美國紐約廖氏投資諮詢公司總裁廖子光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華國際訪談。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困難。 4月2日,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將在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社會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什麼時候能夠見底?以及美國的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是否能夠起到 預期的效果呢?今天我們訪談直播間邀請到的嘉賓是華爾街投資家廖子光先生。讓我們來聽一聽華爾街人士是如何看待上述問題的。廖先生,您好。我們知道您長期 在華爾街工作,有著非常豐富的投資經驗。您對目前金融危機的基本看法是什麼?您認為它什麼時候能夠見底?
廖:這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美國債太多。一般人的收入沒有跟上去,支持不到這麼高的價錢。但是不怕,房地產繁榮時期房子價錢高了,銀行願 意貸款給你,你拿這個錢可以支持房子的高價錢。但是房子的價錢不可能永遠很高,它也會跌的。一跌就出現問題了,銀行不再貸款,原來貸款也還不上了;銀行收 不到錢,就沒法還給投資人,最後就造成全球的危機。
這個危機不會一兩年內結束,美國政府說這是一個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不是一個破產的問題。如果是資金流動性問題,多投一點錢給銀行,流動起 來以後,就能夠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但是我認為沒這麼簡單,這不是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大家知道,現在全世界的企業股票市值,最高時是在2007年9月左 右。那時候,市價是60萬億美元,現在不超過30萬億美元,每個月還在以1萬億的速度減少。
現在計劃是先使它不要再跌了,然後再談具體的改革問題。人們難以想像1萬億美元是多少錢,如果你一個小時花一百萬元,你要花200年才花 完1萬億美元,所以1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不是一個小事。另外,商品期貨大概損失10萬億美元,還有據預計,商業地產近期也將出現大問題,可能損失10萬 億美元。現在有很多空的辦公樓,在紐約一個地方有100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都是空的。今年開始,要轉換債權問題,所以今年3月地產貸款成為大問題。
到今天,美國政府答應拿出11萬億美元救市。如果想把泡沫衝到以前那麼高,它還要40萬億美元,它現在的GDP只是14萬億美元,美國政 府肯定不敢再投入40萬億美元,那樣的話美元就不值錢了。於是美國政府就講這個問題是國際問題,各國政府都來支持,我們投入10萬億美元,歐洲投入,中國 日本也應該投入。
上週六在倫敦召開G20準備會議,完全失敗了。為什麼國際社會不同意?歐洲說,救市計劃所用的貨幣,它的資本後台都是美元,美國可以印出 來美元,但是美元對歐洲來說是要賺的,所以歐洲不會跟著去做。第二,這個問題是美國造成的,弄得全世界都是問題資產,但主要發端點在美國。在美國發端的原 因是發的債太多,印的鈔票太多。現在再加一點兒債,再發一點兒鈔票,不會解決問題。就好像一個人喝醉了酒,不舒服,解決的辦法不是再給一瓶酒。另外,現在 拿出來的錢都是各個國家的錢,不是公司的錢。現在在美國,把私人市場的債務轉到政府身上,政府沒有錢,拿的是人民的錢,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政府 的錢都是人民的錢。這樣掏出來的錢,各國國會不會允許你把這個錢拿到國外去,但是現在世界的金融公司都是跨國公司,你給的錢不知道是不是會流到別的國家。 這就是所謂的國際合作將落空的原因。
政府拿這個錢是希望帶動本地經濟,比如投入1元錢,希望帶動經濟增加10塊、8塊。現在每個政府都希望自己投入的錢留在國內為本國經濟服 務,這是一種新的保護主義,就是金融保護主義。所有國家口頭上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還沒有國家公開談金融保護主義。現在金融全球化了,但是政府的救市 辦法都是民族國家化的,所以全球合作現在做不來,因為每個國家都是保護自己金融的利益,保護自己金融的安全。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什麼國際合作做不來。雷曼兄 弟去年快要破產了,它準備破產已經準備了一個星期,他準備美國政府一旦不救助自己就馬上申請破產。到星期五,美國財長保爾森打電話給雷曼兄弟說政府不救你 們了,雷曼兄弟馬上到法庭申請破產。星期天晚上,拿到法庭破產保護。因為時差問題,在倫敦,它還沒有破產,它馬上將該公司在倫敦所有帳戶上的錢轉移到紐 約,倫敦開市的時候,它的錢全都沒了。雷曼兄弟破產了,多一點兒錢對它肯定是好的,但是英國那邊清盤,一點兒錢都沒有了,英國政府很不高興,但它沒有辦 法。其他公司破產,也是可以這樣做的。所以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救助本國經濟時,不允許跨國公司把錢拿回紐約或者倫敦等。現在做金融的人知 道這些,但是大眾還沒有明白這個問題。所以國際合作可能是一個空談。
經濟危機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呢?由於剛才我說的原因,世界貿易不會一兩年低迷,而是會長期低迷。現在世界貿易已經只有從前的30%或者 35%,幾年後如果能恢復到原來的50%已經是很難得的結果了。中國經濟是曾嚴重依賴出口,所以一定要擴大國內市場。但是要擴大內部市場也很很難,主要因 為我們工資太低,沒有購買力。
主持人:有網民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廖:不會一引發通貨膨脹,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生產力剩餘,但是購買力不足,所以增加工資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資料圖片:2008年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建築博物館舉行。新華社記者樊如鈞攝
主持人:4月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G20峰會,華爾街人士對這次金融峰會有什麼期待?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廖:每個國家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經濟問題,現在全球經濟我看不到有什麼辦法能夠恢復到2007年以前的規模。大家都同意經濟要復蘇,但是 對於哪個國家、哪個利益群體該付出代價,每個國家的立場不同,國家裡面,不同企業和群體立場不同。舉個例子,銀行家和工人立場不同,將付出的代價也不同。
華爾街希望政府把股票提高。把股價錢推到從前那麼高,美國政府沒有那麼多的錢,另外,華爾街經濟本質都是空的。如果政府拿10萬億美元從 頭來,直接給人民,那麼這樣有就業,有發展。但是拿這個錢投給華爾街,將泡沫經濟推高,那沒有就業,也沒有生產。地產商肯定說是政府要救它,否則會影響到 經濟不好。但是要買地產的那些人,你不救他,我還可以買,但是你救他,我還不能買。
不光是我不支持救華爾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支持。但是美國新總統上任大家都會先支持,給他機會,但是很快他們會失望。我知道現在的計劃 不會救經濟的。最初階段要先救金融系統,不然信貸崩潰了。但是主要方向不應該是救金融機構。很多經濟家不同意救金融機構,認為現在應該救人民,不要救金融 機構,你給人民錢就可以增加購買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你救公司,回到2007年以前的情況,這個情況是金融危機的原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月24日在華盛頓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貸款項目。旨在增加IMF的資金規模,擴大貸款項目的靈活性,減少不必要的附加條件。
主持人:外界普遍預測說這次G20峰會最可能取得成果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您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怎麼改革?應該向哪個目標前進?
廖:布雷頓森林體係有兩個支柱,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個是世界銀行。世界銀行的目的是貸款給窮的國家,以前不重視外貿,只重視國家 發展。外貿用來補充國家發展。後來冷戰結束以後,經濟全球化了,外貿大大增加。世界銀行借給的都是美金,也要還美金,國內生產就沒有作用了,一定要出口才 能掙美金,所以很多經濟都出口,我們就是這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時候看到你出口多過進口,或者你貸款貸的太多了,沒有辦法賺這麼多,你借國際銀行很多美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給你一 些美金解決你的金融問題。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給你錢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比如增加失業,不要做社會福利。所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十年多是幫助國際銀行向 借債國逼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祇提供資金的18%左右,但是它有決定權,這很不公道了。現在它對我們中國還有其他國家,說給分一點權。
中國的立場是說這個問題要重新改。國際貨幣制度不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沒有太大作用。上次G20華盛頓峰會,我組織30多位國際著名經 濟學家給全世界領導人寫過公開信,我們的提議和人民銀行的提議差不多,要建立一個國際的貨幣制度,不要給某一個國家的貨幣提供霸權。現在中國也是這樣要 求,提議建SDR(特別提款權),但是SDR還是用美金做後台。
主持人:最近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兩篇文章。
廖:我知道,這兩篇文章好,但還是太客氣。不是談SDR的結構問題,是談SDR本身還需不需要的問題。凱恩斯提出的banker計劃倒是在原則上正確得多。可以在凱恩斯的計劃基礎上提出新的國際貨幣構想。
3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抵達華盛頓國會山,準備與參議院討論2009財政年度預算案。新華社記者張岩攝
主持人:3月18號,美聯儲出台一個新的金融計劃,媒體稱為美國要開動印鈔機開始印鈔票,你怎麼評價?
廖:這個是一個不太重要做法。由於巨大的資產損失,美國貸款問題解決不了,就要把長期國債的30年期利率降低,但是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因 為外面已經有很多30年期的國債了。這樣怎麼辦?直接去買,買了當然降低,買1000億美元,長期的利息只降低千分之35,要把它降低35%,這樣就要買 10萬億美元,它不敢這樣做,也沒有這麼多錢。現在美聯儲的財產表已經超過它應該發放的10倍,太高是很危險的。
比如,財長在國會說他真的有解決辦法。但是懂市場的人看他是空談。他從前只是管銀行企業,現在他要管非銀行的金融企業包括對沖基金、金融衍 生物等等,這些非銀行金融企業是很大規模的,比銀行企業大,大幾百倍,大到多少,現在沒有人知道。現在很大問題就在這兒,沒有人知道這個問題是多大。和非 銀行金融企業比起來,國家的財務還是相當於一個小公司。現在美國想把銀行的股票推高,解決銀行問題。但是銀行要是很好,大小不是問題。另外,當前的外貿是 什麼呢?是一個遊戲,這種遊戲是美國在生產美元,全世界在生產美元可以買的東西。現在危機是沒有錢,但是美國祇是生產錢。
主持人:您認為中國如何用好外匯儲備?如何保障已經購買的美國國債的安全?
廖:首先,美國國債是不可以賣的,因為一賣價錢就跌了,中國還是吃虧。還有外交政治問題,美國也不歡迎你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 現在出口還是收美金的,收了美金,美金在中國是不可以用的,換成人民幣才能用。美金又回到美國,把這個美金給美國公司,再回到中國收購中國的公司為美國生 產。就這樣一個荒唐的循環。
我們現在每年還賺2000億美元,其實這樣的國際秩序下你賺越多的美金,經濟越不健康。怎麼辦呢?我有一個辦法,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美 國國債不賣,我們從外匯管理局將部分外匯儲備轉給工商銀行,工商銀行拿這個擔保,放人民幣貸款去支持國內企業發展。貸人民幣,在外國來看,我們沒有賣美國 國債,在國際市場上,美國國債價錢就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在國內就有了人民幣來發展經濟,如果這個人民幣用來增加工人的工資,國內市場發展了。
主持人:諾貝爾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提出一個觀點,中國應該拿出外匯儲備中的一部分,他說的是5000億美元,向全世界發放貸款,這個觀點您怎麼評價?
廖:這個是對美國好,對全世界有些國家好,但是對我們中國不好。斯蒂格利茨的背景,他以前是在世界銀行,再以前是在美國政府工作。他到世界銀行以後,就轉變了他的看法,是為了保住自己歷史上的地位,他是先做壞人,然後再做好人。
我們最有利的就是我們的經濟還不是完全開放,這是我們最好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前幾年說快一點經濟開放,政府不聽,小心,這個是最好的。另 外,我們也受到影響,我們受影響只是出口方面,內部經濟還可以保護自己。這些錢我們已經借給美國政府,如果好的話,美國政府為什麼不拿這些錢貸給外國,為 什麼美國不做這個選擇呢?因為美國政府知道做不來的。第一,我們沒有這麼多錢。第二,他提出5000億美元,解決不了太大問題,都是空的。這樣做,只是一 種公關作秀,而且效果已經不大,因為人們的失望太多了。
主持人:近幾年中國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主要學習美國的經驗,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暴露出很多問題,中國經濟學界觀點分歧,有的認為應該繼續學習美國經驗,有的認為應該摒棄這種美國經驗。您認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不是還應該堅持美國模式?
廖:很明顯的,你要繼續跟美國就是沒有眼光、沒有頭腦。美國自己都把所謂自由市場經濟改成政府控制的經濟,它把私人公司國有化,我們還有人提議把國營企業私有化。
那些人認為,兩年後會復甦的,所以政府要救我。如果他們說十年都不會復蘇,那就關門了。兩年後,那時候退休了,他不管了,就別人管了。這 是一般管理界的做法,美國的CEO也是一樣,他們常說,今年公司不好,明年會好一點的,所以不要趕我走,然後又說後年會好的,後年就變成別人的問題了。現 在很多高管是這樣,一般年紀都是55、58歲,他要騙來4年時間。美國現在很多公司、管理人只是做一年、兩年的計劃,但是美國要擺脫危機必須有長遠的甚至 十年的計劃。現在很少有人包括美國政府說這個問題是一兩年的問題,美國總統自己也說這個問題是長期的問題。
另外,從長遠來說,美金是不會崩潰的,但是肯定會一天一天地跌。貨幣和貨幣之間的變動和貨幣和貨品之間的變動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美元相對於對貨品方面會繼續貶值。美元有時候因為經濟不景氣,貨幣貶值,但是經濟好,它也貶值,但貶值慢一點。
主持人:中國提出的GDP增長“保8”目標,您怎麼評價?
廖:全國的“保8”目標,應該充分調研。很多時候GDP增加的代價是沒有充分就業,我希望政府不是“保八”GDP,而是保工人工資每年升8%,這樣做,很多問題會自然解決。另外,不要看GDP,我們這幾年已經明白不要看GDP。
如果是我做五年計劃的,我有幾個不可以談判的目標。第一,中國經濟要充分就業,這個是目的。第二,工資每年至少要增長10%,15%、 20%更好。第三,不要依賴外資。我們現在不需要再支持外資,外貿減少了,它自然減少,我們發展國內市場。所以現在我們依賴外貿是78%左右,一個好的經 濟不會超過35%的。第四,我們要研究中央銀行的製度。我們是1991年才開始有中央銀行法律,從前是國家銀行的,國家銀行和中央銀行不同的地方是,中央 銀行保持國家貨幣的對外價值,國家銀行是把國家的金融系統變到最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的中央行還提兩個目標,一個是貨幣穩定,一個是充分就業,我 們充分就業完全不提。經濟上來說,如果貨幣穩定成為唯一目的,那就不能做到充分就業。
《書名: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
主持人:現在有兩本書,《中國不高興》和《貨幣戰爭》您讀過嗎?怎麼評價?
廖:我聽過,但是沒有看。 《中國不高興》不是經濟的書,是外交、地緣政治的書。我同意,一個主權大國,外交、對外經濟都要看國家利益,全球化是現在的一個風氣,我們都要參加,現在 來說,我們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部分,好像唐朝時代,我們就是世界經濟。我們現在問題不是要參加世界,我們要把我們做成世界經濟,其他目標都是小的。 比如廣東省一個省,人口比德國多,所以如果我們做的好,沒有理由廣東省的GDP不超過德國的。但是我們全國的GDP現在超過德國,我們很高興。但是人均 GDP,我們是131位,比非洲國家還少。我們現在都是學西方經濟學,我們更應該研究唐朝、漢朝的經濟,那時候我們是最強大、最富有的世界經濟。
你們可能不知道,美國的農業計劃是學習王安石的。
《貨幣戰爭》是寫一個故事,寫美國中央行製度是怎麼做出來的,這個故事在美國,中學、大學學生都知道的,但是在國內還是一個新的報告。
主持人:您認為《貨幣戰爭》這本書是在講一個故事,是在向中國觀眾普及一個常識。
廖:我不批評它,但它對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有什麼新的貢獻。如果沒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看一看還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從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至今,您一直在華爾街工作。作為一名投資家,在這段時間您親歷過的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最深刻?
廖:我自己的工作和我的想法是兩回事。雖然個人方面是比較成功,賺錢沒有虧本。我們跟大公司合夥人完全比不上的。但是個人方面,我本人賺 錢多過大公司合夥人的。我們是機會化投資的,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我就用自己文章中的觀點指導我的投資。經濟好你就可以賺錢,經濟不好你也可以賺錢,通過不 同的方法來做。 1929年大危機時肯尼迪家族就是那個時候發財的,這之前他從事走私威士忌,賺很多錢。用這些錢賺錢,其他人都破產,他就是這樣做的。摩根大通也是這樣 的,1806年的時候,銀行危機,他廉價購買這些銀行,自己發行私營貨幣來發財的。所以這次危機,過一兩年後,你又會看到新的公司、新的人發財。每次危機 都要有新的發財人出現,有些從前發財的現在被淘汰。但問題是最受苦的是人民。
中國應該不允許危機大擴展,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
主持人:廖先生是把這次金融危機當做一次機會的。您認為幾年以後華爾街會再次崛起?
廖:當然。它最先投資企業,過去10年投資金融,將來也有人說投資政府機關。可能國內有人說投資國營企業,不要投資那些商業化的公司,認 為商業公司太危險了。這個是大的方面。具體辦法,現在還看不出來。從前是你有資本銀行才借錢給你,過去十年,你有債才可以藉錢給你。將來是什麼樣呢?很難 知道。
主持人:由於時間關係,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廖先生。
美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比30年代更具挑戰
2009年3月21日,2005委員會“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商界•午餐會在釣魚台大酒站舉行。在2005委員會理事長王波明的大力引薦和推動 下,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與2005委員會理事進行對話與座談。此次活動由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主辦、北京哈佛大學校友會協辦。 2005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哈佛校友會會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傅軍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活動吸引了近100名來此政府、企業、學術和媒體等領域的代 表。
在簡短的歡迎詞後,傅軍教授開門見山:“作為主持人,我先扼要地談點我對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的擔心或問題,希望斯蒂格利茨教授回答:
第一是關於美國。我注意到,很多人常常把今天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與30年代的大蕭條相比。我的擔心是,美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比那時更具挑戰。那時, 美國還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現在已是後工業化時代。問題是,隨著IT泡沫的破滅和金融市場的倒塌,後工業時代效率增長的新的源泉是什麼?那時,最終是二次大 戰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拉了出來。聽聽羅斯福總統當時的演講--我們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這些因素不在的前提下,往前看幾年,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什麼?
關於中國。這些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儘管如此,今天佔世界人口大約1/5的中國,它的GDP大約是世界總量的10-15%,按不同的計算方 法。與自己的歷史相比,在1820年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世界的1/3,當時它的GDP大約佔世界的1/3。可見,從人均看,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今天, 中國的人均效率大約是美國的20%,日本的25%,韓國的30%。請問,中國到今天為止改革之路已走到了哪裡?還有哪些亟待於進一步提高?下一步的方向是 什麼?
關於世界經濟。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中從來就不存在沒有政府的市場。需要政府的原因之一是,正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指出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但是,國內 市場有主權國家,但是全球市場卻沒有超越國界的主權國家。剃普•歐尼爾說,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當前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保護主義抬頭,出路是什麼?”
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回應大致圍繞著上述問題展開。關於美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斯蒂格利茨教授承認,今天美國面臨的挑戰確實比大蕭條更大。他不無嘲諷地指出,那 時銀行還是銀行,而今天銀行變成了賭場。對於經濟發展而言,金融市場的作用本應是手段,而不應是目的。但是今天在美國,這似乎已經顛倒了。大量金融衍生產 品製造的只不過是很多想像的、虛擬的財富。在經濟中高達30%的利潤屬於金融業是不合適的。在宏觀層面,美國要做的必須是在重組資本,糾正資產價格,這是 艱鉅的工作,估計需要一整代人的努力。在微觀層面,美國還必須糾正目前錯誤的激勵機制。與此相關,美國要回答的問題是,誰對目前巨大的損失負責,是納稅人 還是華爾街。
與30年代相比,的確,那時美國正處於工業化的過程中,今天已是後工業時代。當時人們能聽到的故事是,農村人口從諸如奧克拉歐瑪州向城市大規模地 遷徙,而今天,美國從事農業勞動力只佔全國的大約3%。這使今天的經濟復甦工作更具挑戰。目前從表面看,雖然失業率是8%,但是,由於服務業工作的性質, 很多人現在其實是少拿錢、半時工作。如果把他們計算在內,估計失業率已高達20%。隨著IT泡沫的破滅和金融市場的縮水,估計美國的經濟將在相當時間裡“ 呈很長的、深度的L”形態。如何從今天的困境中走出來?美國必須改變花的比掙的多的習慣。這還取決於美國的政策選擇。借助凱恩斯的思路,從更高的層面的總 需求看,今天我們要進行的是另一種戰爭,即提倡綠色經濟和向貧困宣戰,從全球範圍看,還沒有滿足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
關於中國經濟,斯蒂格利茨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大約只是美國的1/8,因此具有很大提高的空間。總體上中國市場走向的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 功,但是中國應從美國金融市場本末倒置引發的全球危機中吸取教訓。中國的成功經驗的一個啟示是,在赶超的某一階段,縮短資本的間隔是有限度的;而縮短知識 的間隔似乎是無限的。你們出國學習,回國服務,我們在這裡的對話就說明了這一點。往前看,中國經濟的最大結構問題是,供給大於需求;靠出口增長模式是不可 持續的。提高中國國內家庭的消費是關鍵,這當然涉及排除深層面製度的障礙,包括各利益階層的代表性。比如,他在美國就建議在政府中設置消費者部長一職。至 於中國經濟刺激方案保8的目標,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這是有難度的,但是目光更長一點,他更關心的是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走向。
在簡短的歡迎詞後,傅軍教授開門見山:“作為主持人,我先扼要地談點我對中國、美國和世界經濟的擔心或問題,希望斯蒂格利茨教授回答:
第一是關於美國。我注意到,很多人常常把今天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與30年代的大蕭條相比。我的擔心是,美國今天面臨的問題比那時更具挑戰。那時, 美國還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現在已是後工業化時代。問題是,隨著IT泡沫的破滅和金融市場的倒塌,後工業時代效率增長的新的源泉是什麼?那時,最終是二次大 戰把美國從大蕭條中拉了出來。聽聽羅斯福總統當時的演講--我們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這些因素不在的前提下,往前看幾年,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什麼?
關於中國。這些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儘管如此,今天佔世界人口大約1/5的中國,它的GDP大約是世界總量的10-15%,按不同的計算方 法。與自己的歷史相比,在1820年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世界的1/3,當時它的GDP大約佔世界的1/3。可見,從人均看,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今天, 中國的人均效率大約是美國的20%,日本的25%,韓國的30%。請問,中國到今天為止改革之路已走到了哪裡?還有哪些亟待於進一步提高?下一步的方向是 什麼?
關於世界經濟。我們都知道在現實中從來就不存在沒有政府的市場。需要政府的原因之一是,正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指出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但是,國內 市場有主權國家,但是全球市場卻沒有超越國界的主權國家。剃普•歐尼爾說,所有政治都是地方的。當前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保護主義抬頭,出路是什麼?”
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回應大致圍繞著上述問題展開。關於美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斯蒂格利茨教授承認,今天美國面臨的挑戰確實比大蕭條更大。他不無嘲諷地指出,那 時銀行還是銀行,而今天銀行變成了賭場。對於經濟發展而言,金融市場的作用本應是手段,而不應是目的。但是今天在美國,這似乎已經顛倒了。大量金融衍生產 品製造的只不過是很多想像的、虛擬的財富。在經濟中高達30%的利潤屬於金融業是不合適的。在宏觀層面,美國要做的必須是在重組資本,糾正資產價格,這是 艱鉅的工作,估計需要一整代人的努力。在微觀層面,美國還必須糾正目前錯誤的激勵機制。與此相關,美國要回答的問題是,誰對目前巨大的損失負責,是納稅人 還是華爾街。
與30年代相比,的確,那時美國正處於工業化的過程中,今天已是後工業時代。當時人們能聽到的故事是,農村人口從諸如奧克拉歐瑪州向城市大規模地 遷徙,而今天,美國從事農業勞動力只佔全國的大約3%。這使今天的經濟復甦工作更具挑戰。目前從表面看,雖然失業率是8%,但是,由於服務業工作的性質, 很多人現在其實是少拿錢、半時工作。如果把他們計算在內,估計失業率已高達20%。隨著IT泡沫的破滅和金融市場的縮水,估計美國的經濟將在相當時間裡“ 呈很長的、深度的L”形態。如何從今天的困境中走出來?美國必須改變花的比掙的多的習慣。這還取決於美國的政策選擇。借助凱恩斯的思路,從更高的層面的總 需求看,今天我們要進行的是另一種戰爭,即提倡綠色經濟和向貧困宣戰,從全球範圍看,還沒有滿足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
關於中國經濟,斯蒂格利茨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大約只是美國的1/8,因此具有很大提高的空間。總體上中國市場走向的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 功,但是中國應從美國金融市場本末倒置引發的全球危機中吸取教訓。中國的成功經驗的一個啟示是,在赶超的某一階段,縮短資本的間隔是有限度的;而縮短知識 的間隔似乎是無限的。你們出國學習,回國服務,我們在這裡的對話就說明了這一點。往前看,中國經濟的最大結構問題是,供給大於需求;靠出口增長模式是不可 持續的。提高中國國內家庭的消費是關鍵,這當然涉及排除深層面製度的障礙,包括各利益階層的代表性。比如,他在美國就建議在政府中設置消費者部長一職。至 於中國經濟刺激方案保8的目標,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這是有難度的,但是目光更長一點,他更關心的是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走向。
在 談到世界經濟時,斯蒂格利茨教授指出,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不全球化加劇了目前我們面臨的困難。面對世界經濟危機,富國還可談經濟刺激方案,雖然法案的好壞可 以再討論。比如他認為,對美國來說,考慮到氣候變化和環保壓力,與其救助汽車工業倒還不如向中國學習投資鐵路。但是,貧窮的國家根本無錢,更不用談及刺激 方案,它們將是世界經濟危機最大的受害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批評了美國目前的政策,包括“買美國貨”的保護主義傾向,他注意到,在去年G20會議後,現在已 有17個國家不同層度地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他還指出,美國在對外出口了非管制化和信貸按揭後,今天又用大量的錢來求助自己的企業,這從根本上破壞了全球 市場的“平面賽場”,很難想像,一個發展中國的企業可以與華盛頓政府競爭。他認為目前全球的治理存在嚴重的缺陷,他倡議擴大諸如G8、G20的代表性,並 鼓勵中國應該不只是被邀請參加這些國際性的俱樂部,而是因該更大膽地說話。他將建議成立一個全球經濟協調委員會,先是從專家組開始,然後再加上政治份量。 對話或開會為了什麼?正是因為大家有不同的觀點。
對話結束後,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理事長、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總幹事王波明代表2005委員會向斯蒂格利茨教授贈送了禮物。北京哈佛校友會會長傅軍教授向斯蒂格利茨教授送了他近期完成的《國富之道:一項理論導向的跨學科實證研究》的書稿。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他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獲得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任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他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主持 開展著“中國經濟新增長制度設計模型”的重大課題。早在2006年,他就說,全球經濟主要風險在美國。 2008年底,他說,“世界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且將至少再持續一年以上。”他不樂觀於美國政府的救市計劃,卻對 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充滿信心。
對話結束後,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理事長、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總幹事王波明代表2005委員會向斯蒂格利茨教授贈送了禮物。北京哈佛校友會會長傅軍教授向斯蒂格利茨教授送了他近期完成的《國富之道:一項理論導向的跨學科實證研究》的書稿。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他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獲得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任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他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主持 開展著“中國經濟新增長制度設計模型”的重大課題。早在2006年,他就說,全球經濟主要風險在美國。 2008年底,他說,“世界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且將至少再持續一年以上。”他不樂觀於美國政府的救市計劃,卻對 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充滿信心。
斯蒂格利茨教授學術講座內容整理
2009 年3月20日上午,應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財政金融學院、經濟學院邀請,漢青研究院名譽院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 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來中國人民大學訪問,並在明德主樓830做了題為“經濟危機與全球經濟: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啟示”的講座。
斯蒂格利茨教授學術講座內容整理
很高興再次來到中國人民大學。今天,我帶來的講座是關於一個不太愉快的話題,那就是當前的經濟危機。我記得去年這個時候,也是在人民大學做講座, 當時,對於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我比較悲觀。而事實上,從那之後,情況似乎變得比我預想得更為糟糕。由於今天時間有限,我就著重談以下幾點:當前的形勢將 如何發展,美國和世界經濟,以及對當前中國形勢的一點評論。
這次經濟危機的確是一次影響深遠的危機。這是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在很多方面都有別於之前的經濟危 機,它是經過長期積累而釀成的一顆苦果。
金融行業遭受重大衝擊,損失嚴重。之前,它們運行良好,而如今卻遭到毀滅性打擊。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金融 體制。但是,此次危機又不僅僅是一個金融領域內的危機,而是一場宏觀經濟危機,這兩個方面的相互影響非常複雜。我想強調的是,在金融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更深 層次的宏觀層面的問題。當前的全球經濟體係處於嚴重失衡狀態。在美國,沒有收入的人們被告知:“沒關係,我們可以借著花錢”,而事實上,很明顯這種靠舉債 來維持的經濟是相當不穩定的。
在過去十幾年裡,維持著美國經濟,以及一定意義上維持著世界經濟的,是嚴重的經濟泡沫。所以,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解決了金融機構中存在的問 題之後,我們如何能找到替代這些泡沫來發揮作用的東西?當經濟處於低彌狀態時,沒有泡沫可供我們利用。或許有人說我們可以製造出新的泡沫。而事實上這種想 法根本是錯誤的。除非我們對經濟進行根本性改革,否則,即使是我
們解決了金融危機的問題,要維持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穩定,也將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先讓我們回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通過那次危機,各國都認識到,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蓄,它們將面臨喪失經濟主權的危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會介入,要求它們開放市場,實行經濟自由化,這是一個國家所不願看到的。於是各國開始積累巨額的儲蓄。這種做法短期來說或許對保護相關國家有好處,但就世 界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卻是十分不利的。數以萬億的儲蓄被積累起來,而美國成為這些巨額儲蓄的最終消費者。這一模式一直沒有被打破。現在的問題在是:我們拿 什麼來代替這種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對世界經濟走向持比較悲觀看法的原因。在全球化時代,一國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如今的美國正在向外輸出“衰退 ”。儘管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30年前,然而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一國的增長仍然不足以彌補歐美經濟急劇下滑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我之所以持悲觀態度 的原因之一。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作為世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發展中國家卻沒有資源去實施刺激計劃。發展中國家是這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無辜受害者,它們 有刺激計劃,有政府救助,有用於合作的財政津貼,但它們卻沒有資源去實施刺激計劃。除非在資源方面獲得援助,否則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嚴重的經濟下滑。事實 上,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到的衝擊已遠比美國嚴重。然而問題在於,援助往往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提供,它會將政策限制強加給受援國,例如要求受援國提高匯率 等等。
這場危機不同於1997年金融危機,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當時,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國家可以通過出口來推動經濟復甦,然而如今的危機卻是全球 性的,除非全球實現經濟復甦,否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其他國家問題重重的時候實現增加出口的目的。去年,拉動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出口,而今年 美國的出口能力受到削弱,這無疑會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美國經濟走出危機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經濟刺激計劃;二是金融系統重建。我們希望重建金融系統,所以我們很快就制訂出了重建方案。雖然金融系統重建方案的規劃開展得十分迅速,但方案進展卻並不不順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推行。
在布什政府時期,由於巨額的戰爭開支和歷史問題,美國的國債從5.7萬億美元增加到10萬美元以上。但是,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後,我們國家的儲 蓄不斷增加,超過了GDP的10%,這樣的數字以前從未有過。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個地方使用了,就不能在別的地方被使用。美國政府花銷如此之大,不單美國 人很難想像,所有的人都覺得很難理解。
美國政府資助銀行7000億美元,但是隱性的資助可能達到數万億美元。所以,有許多政府的措施我們並不清楚,儘管它們的數額都很大。我們希望憑藉 這些措施來重建我們良好的體制,讓民眾得以安居樂業。事實上,美國政府更應該資助那些實際做信貸的優質銀行,而非一直沉溺於賭博的投行。最近,AIG拿政 府的補助發給獎金給公司高管,徹底激怒了美國人,儘管獎金並不是用來發給為公司帶來損失的人,而是發給為公司帶來利潤的人。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向後看,而非向前看。實際上,如果7000億美元被投資到新的貸款機構,按10倍槓桿計算的話,可以創造 7萬億美元的信貸能力。這就是美國並不順利的金融重建方案。現在美國為解救一些危機中的銀行,不斷的進行國有化,而在中國人正在做的是私有化。美國政府的 這種做法無疑是飲鴆止渴,方案注定要失敗。
下面,我談一下刺激方案。刺激方案必須快速有效,能夠迅速刺激經濟,滿足更廣的需求。美國的刺激方案進展得併不好。舉個例子,美國政府經濟刺激方 案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減稅,希望國民可以更多的消費。但是,雖然政府認為國民消費太少,但是他們卻認為自己消費太多。這樣,方案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十分有 限。
中國做得相對要好很多,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民眾對政府非常有信心。而在美國,民眾對政府已經沒有多少信心,對布什政府已經沒有信心,對奧巴馬政府雖然還充滿希望,但是危機的持續使得民眾現在並不是很滿意。
世界金融危機改變了全球政治環境,這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很大。中國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是一攬子的刺激方案,方案中提出要增加出口,創造更多的教 育機會,提供更多的工作,並改善社會服務,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此來刺激消費。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增強社會保障,為居民提供“保險”,從而直接和間接的刺激 經濟。
中國的儲蓄率非常之高,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1.居民的儲蓄率只是稍微較高,更好的社會保障會直接或間接的改善居民的消費狀況,從而降低儲蓄率。
2.中小企業儲蓄率很高是因為它們很難獲得信貸,為了企業的擴大經營不得不進行儲蓄
3.中國的一些行業中存在著不正常的高收入,不正常的高利潤以及不正常的高留存收益,這一情況部分反映了該部門的低工資水平。
某些行業的高利潤引發了大量的投資,中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投資,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不平衡,大量出口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這些是中國經濟中存 在的不平衡問題。但是要將這些經濟中的不平衡消除非常的困難,有可能會帶來通縮的壓力以及宏觀經濟的風險。關鍵的問題是要繼續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同時 還要保證一個更和諧、更穩定的市場經濟。我對中國最終達成這一目標很有信心,但是這一進程可能會需要一段時間。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進入到對於聯合國的三個關鍵建議。
首先,需要一個新的全球信貸機構,而且它的監管應該比現有的機構更好。
其次要建立一個全球經濟協調委員會。
最後要有一個新的全球儲備體系。這是一個很早就被凱恩斯提出來的問題,而目前的系統運行並不良好,所以現在到了需要對其進行改革的時候。
我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的複蘇當中會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
首先中國通過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會保持其經濟繼續增長,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貢獻。
其次,通過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國也會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和綜合的複蘇做出貢獻。
而通過參與G-20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將會促成它們的改革,這些改革將會是重塑信心和打造一個更穩定的全球經濟所必須的。
提問環節
問題一:關於保護主義的看法
保護主義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前段時間在華盛頓的20國峰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不能推行保護主義,但幾個月之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十七個國家採取了保 護主義。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美國提出“Buy America”(買美國貨),這違背了WTO協定。同時另一個觀點就是WTO協定,它很少考慮到窮國。它更多的是從發達國家的立場出發,而不是發展中國 家。這一點其實比保護主義還要糟糕。
我認為各個國家不推行保護主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希望保護主義不要發生。否則這會使經濟復甦變得困難。因為在經濟學中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 理,每個國家都在推出自己的經濟刺激計劃,計劃中都是要最大化本國的利益,就勢必要推行保護主義。那這樣刺激計劃中帶給本國的利益就會被別國的保護主義政 策所抵消。如果每個國家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那最終的結果便是每個國家都變的更糟。但是不幸的是消除貿易保護主義非常的困難。我們都知道關稅是一種重要的 保護主義手段,與此同時補貼也是一種保護主義。在此次各國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方案中,補貼的影響要比所有人想像的還要大。現在銀行體系、汽車行業等很多行 業都存在補貼的現象,而這對經濟的複蘇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在這次危機後要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問題,保護主義這些措施完全抵消了經濟刺激方案所帶來的好 處。
問題二:美國經濟還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嗎?
我認為美國仍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仍將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以後可能無法施加危機之前它所能產生的影響。原因我認為在於美國的金融 行業。美國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真正走出危機。那麼今後美國、中國、印度等國家就會共同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美國有可能重複這 樣的故事:從一個泡沫走向另一個泡沫。
關於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我認為有一些問題非常重要,那就是全球的貧窮問題、環境問題和全球變暖。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 改善經濟的無效率:如何能將資源配置到最需要它們的地方,如何保證我們消費的購買力能夠轉化成社會真正需要的產品。我們應該做的是在下一個十年,減緩全球 變暖。在這一方面有足夠的需求。我們將會有足夠的激勵和機會去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市場。關鍵的問題是有沒有一種政治機制和經濟機制能把這些需求轉變為現實。
斯蒂格利茨南大演講
斯蒂格利茨南大演講:中國救市很有效
2009年03月19日16:26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他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獲得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任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他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主持 開展著“中國經濟新增長制度設計模型”的重大課題。早在2006年,他就說,全球經濟主要風險在美國。 2008年底,他說,“世界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且將至少再持續一年以上。”他不樂觀於美國政府的救市計劃,卻對 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充滿信心。
第一財經日報
應南京大學之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昨在該校商學院德魯克講壇做了題為《經濟危機與全球經濟: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啟示》的演講。在南大多年來邀請的5位諾獎得主中,斯 蒂格利茨以力倡公平、公正,直言不諱著稱。昨日,安中樓報告廳幾無立錐之地,“追星族”們也用滿堂喝彩,回應他對經濟危機、美國時政的“辣評”。演講後, 斯蒂格利茨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危機根源:亞洲金融危機後,全球捂緊錢袋
幾天前,斯蒂格利茨在復旦演講時曾斷言:今年是50年來第一次全球經濟負增長,也是全球化時代遭遇的第一次經濟危機。昨日他重申,當前一定是“大 蕭條後最最嚴重、更加複雜的經濟危機”。他還坦誠這個對他有些“尷尬”,因為此前“我也沒預測到這件事這麼糟糕。”而解決藥方就是——走出衰退,各國必須 攜手應對。
危機爆發的深層次根源,斯蒂格利茨認為有兩個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美國金融監管缺失、次貸危機由此爆發,根本問題之一是全球需求不足。而這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有關,其導致全球幾乎除了美國都在積累資金而不是消費。這就造成一個畸形——號稱全球最富有的美國人,實際上是在藉貸全球的錢,維 持他們光鮮的生活,讓全球經濟蒸蒸日上。
另一原因,現在儲備系統以美元為基本。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有幾萬億美元之鉅的外匯儲備,以低利率借給美國,使得資本從窮國轉移到富國,導致全球發展越來越不平衡。
因此,斯蒂格利茨強調了聯合國委員會對解決危機的三個建議:第一、需要一個新的全球信貸部門;第二、需要建立管理監管框架監控全球化;第三,改革IMF和美國財政部做的“糟糕”事情,改變儲備系統,“這也是凱恩斯幾十年前就意識到的問題,而當時美國沒有同意。”
中美對比:中國救市很有效,美國投入不夠
當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典禮上特別說明,在2001年的三位獲獎者中,斯蒂格利茨對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最大。而其理論簡單表述就是: 市場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常常對人們的利益造成損害。所以政府和其他機構必須巧妙地對市場進行干預。那麼,對中美兩國應對經濟危機的干預,他如何評價?
斯蒂格利茨介紹,28年前他第一次來中國,見證了30年改革的巨大、戲劇性變化,這種變化讓世界的福利都得以增加。眼下中國開始了另一個轉型—— 自主創新的改革,而對危機能有效應對的國家,就是能自主創新的國家。他認為,中國由於推出的是促進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尤其是幫助農村大力發展的“一 攬子計劃”,符合一個好的經濟刺激計劃特徵。所以面臨經濟危機時做得更好。不過他也坦言,中小型企業能有效解決就業,卻很難有足夠資金,這對中國復甦是一 個小問題。另外,還要防備隨之而來的通縮危險。除此,自然資源過低標價等問題也值得關注。許多國家出現的電信壟斷行業,獲得了巨額收益。為了使市場經濟繼 續發展,他認為,關鍵部門要打破壟斷。
而相比之下,美國人現在花的錢太少了,尤其減稅在美國是很糟糕的計劃。美國經濟計劃數字不夠大。赤字和收入之間的差額正逐步擴大,如加州一周就有400億美元差額。對於美國來講,8000億美元的計劃也就是一半而已,根本不夠,投入力度沒有中國大。
另外,有人擔心中國投入資金過於龐大,反而引起通脹,他認為中國不同於美國,美國是今天花明天錢,而中國是今天花昨日積累的錢。
針砭政府:救“殭屍”銀行錯了,AIG是壞典型
斯蒂格利茨介紹,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國內一直都在進行一種辯論:即該不該用納稅人錢去救大銀行。他的觀點是不能救。
此前,他曾撰文稱《政客們的短視行為只會死路一條》——銀行家們為了個人私利會鋌而走險去追逐暴利。如果銀行“越大越不能倒閉”的怪圈不能打破,他們會更加肆無忌憚。
昨日,斯蒂格利茨回溯了所謂“殭屍”銀行的歷史淵源。 1980年,很多銀行境況也很糟糕,他曾讓這些銀行解釋,什麼是“行屍走肉”銀行;而現在情況也類似是——很多銀行其實已經死了,已經沒有任何東西,而美 國政府還允許這些銀行活著。花了近3000億美元拯救銀行,收益應該公眾分享。但最後卻由銀行分享。
昨日,記者就AIG1.65億美元的巨額獎金激怒奧巴馬一事徵求斯蒂格利茨意見。他解釋,三個原因讓公眾對“獎金門”十分憤怒。第一,花的是納稅 人的錢;儘管稱是另一個籃子裡,但實際上,這個“籃子裡沒錢”;第二,進行討價還價;第三;現在實際上AIG是美國政府持股80 %,應該向公眾提供透明信息,反而秘密進行。 “這是政府治理的很壞的一個例子。”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美國現狀】
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幾
不改變本質危機將遠未結束
位於全球危機風暴眼和發源地的美國,現狀怎樣?南大商學院院長趙曙明剛從美國回來,他跟本報記者進行了簡要介紹。
趙曙明說,他此番去了三所美國大學,詫異發現,連名校斯坦福大學也裁員了——以往募捐的錢投向基金,同樣不可避免縮水。 “這所大學裡的圖書館,晚上也不開門了。”另外,相當於我們這裡車管所的發牌機構,現在不僅禮拜六、禮拜五也不上班了。加州很多人甚至住在帳篷裡。失業率 的官方數字是10%,但業內人士跟他估計,起碼百分之十幾。
斯蒂格利茨則一言蔽之:現在美國充滿了不快樂的情緒,很多人丟掉工作和終身儲蓄,5600億養老基金的問題對美國已退休者是個極大損失。 “我們已經把那些窮人生活弄得一團糟。”他認為,如果本質問題沒解決,危機將遠遠不會結束。
【花絮】
諾獎得主不炒股
斯蒂格利茨教授自言對股市悲觀,幾乎不炒股。他對股市裡業績好企業也持懷疑態度,建議通過指數型基金投資。
中國幸虧沒聽保爾森的
斯蒂格利茨認為,危機對美國最大教訓就是需要重建更嚴格金融監管制度。全球化會得到好處,但會傳染,因此中國要小心金融、資本市場的自由化。 “我記得幾年前,保爾森財長說希望中國、印度開放資本市場。很幸運中國沒理睬,不然就倒霉了。”(記者馬燕)
2009年03月19日16:26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他由於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而獲得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任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他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主持 開展著“中國經濟新增長制度設計模型”的重大課題。早在2006年,他就說,全球經濟主要風險在美國。 2008年底,他說,“世界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並且將至少再持續一年以上。”他不樂觀於美國政府的救市計劃,卻對 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充滿信心。
第一財經日報
應南京大學之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昨在該校商學院德魯克講壇做了題為《經濟危機與全球經濟: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啟示》的演講。在南大多年來邀請的5位諾獎得主中,斯 蒂格利茨以力倡公平、公正,直言不諱著稱。昨日,安中樓報告廳幾無立錐之地,“追星族”們也用滿堂喝彩,回應他對經濟危機、美國時政的“辣評”。演講後, 斯蒂格利茨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危機根源:亞洲金融危機後,全球捂緊錢袋
幾天前,斯蒂格利茨在復旦演講時曾斷言:今年是50年來第一次全球經濟負增長,也是全球化時代遭遇的第一次經濟危機。昨日他重申,當前一定是“大 蕭條後最最嚴重、更加複雜的經濟危機”。他還坦誠這個對他有些“尷尬”,因為此前“我也沒預測到這件事這麼糟糕。”而解決藥方就是——走出衰退,各國必須 攜手應對。
危機爆發的深層次根源,斯蒂格利茨認為有兩個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美國金融監管缺失、次貸危機由此爆發,根本問題之一是全球需求不足。而這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有關,其導致全球幾乎除了美國都在積累資金而不是消費。這就造成一個畸形——號稱全球最富有的美國人,實際上是在藉貸全球的錢,維 持他們光鮮的生活,讓全球經濟蒸蒸日上。
另一原因,現在儲備系統以美元為基本。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有幾萬億美元之鉅的外匯儲備,以低利率借給美國,使得資本從窮國轉移到富國,導致全球發展越來越不平衡。
因此,斯蒂格利茨強調了聯合國委員會對解決危機的三個建議:第一、需要一個新的全球信貸部門;第二、需要建立管理監管框架監控全球化;第三,改革IMF和美國財政部做的“糟糕”事情,改變儲備系統,“這也是凱恩斯幾十年前就意識到的問題,而當時美國沒有同意。”
中美對比:中國救市很有效,美國投入不夠
當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典禮上特別說明,在2001年的三位獲獎者中,斯蒂格利茨對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最大。而其理論簡單表述就是: 市場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常常對人們的利益造成損害。所以政府和其他機構必須巧妙地對市場進行干預。那麼,對中美兩國應對經濟危機的干預,他如何評價?
斯蒂格利茨介紹,28年前他第一次來中國,見證了30年改革的巨大、戲劇性變化,這種變化讓世界的福利都得以增加。眼下中國開始了另一個轉型—— 自主創新的改革,而對危機能有效應對的國家,就是能自主創新的國家。他認為,中國由於推出的是促進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尤其是幫助農村大力發展的“一 攬子計劃”,符合一個好的經濟刺激計劃特徵。所以面臨經濟危機時做得更好。不過他也坦言,中小型企業能有效解決就業,卻很難有足夠資金,這對中國復甦是一 個小問題。另外,還要防備隨之而來的通縮危險。除此,自然資源過低標價等問題也值得關注。許多國家出現的電信壟斷行業,獲得了巨額收益。為了使市場經濟繼 續發展,他認為,關鍵部門要打破壟斷。
而相比之下,美國人現在花的錢太少了,尤其減稅在美國是很糟糕的計劃。美國經濟計劃數字不夠大。赤字和收入之間的差額正逐步擴大,如加州一周就有400億美元差額。對於美國來講,8000億美元的計劃也就是一半而已,根本不夠,投入力度沒有中國大。
另外,有人擔心中國投入資金過於龐大,反而引起通脹,他認為中國不同於美國,美國是今天花明天錢,而中國是今天花昨日積累的錢。
針砭政府:救“殭屍”銀行錯了,AIG是壞典型
斯蒂格利茨介紹,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國內一直都在進行一種辯論:即該不該用納稅人錢去救大銀行。他的觀點是不能救。
此前,他曾撰文稱《政客們的短視行為只會死路一條》——銀行家們為了個人私利會鋌而走險去追逐暴利。如果銀行“越大越不能倒閉”的怪圈不能打破,他們會更加肆無忌憚。
昨日,斯蒂格利茨回溯了所謂“殭屍”銀行的歷史淵源。 1980年,很多銀行境況也很糟糕,他曾讓這些銀行解釋,什麼是“行屍走肉”銀行;而現在情況也類似是——很多銀行其實已經死了,已經沒有任何東西,而美 國政府還允許這些銀行活著。花了近3000億美元拯救銀行,收益應該公眾分享。但最後卻由銀行分享。
昨日,記者就AIG1.65億美元的巨額獎金激怒奧巴馬一事徵求斯蒂格利茨意見。他解釋,三個原因讓公眾對“獎金門”十分憤怒。第一,花的是納稅 人的錢;儘管稱是另一個籃子裡,但實際上,這個“籃子裡沒錢”;第二,進行討價還價;第三;現在實際上AIG是美國政府持股80 %,應該向公眾提供透明信息,反而秘密進行。 “這是政府治理的很壞的一個例子。”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美國現狀】
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幾
不改變本質危機將遠未結束
位於全球危機風暴眼和發源地的美國,現狀怎樣?南大商學院院長趙曙明剛從美國回來,他跟本報記者進行了簡要介紹。
趙曙明說,他此番去了三所美國大學,詫異發現,連名校斯坦福大學也裁員了——以往募捐的錢投向基金,同樣不可避免縮水。 “這所大學裡的圖書館,晚上也不開門了。”另外,相當於我們這裡車管所的發牌機構,現在不僅禮拜六、禮拜五也不上班了。加州很多人甚至住在帳篷裡。失業率 的官方數字是10%,但業內人士跟他估計,起碼百分之十幾。
斯蒂格利茨則一言蔽之:現在美國充滿了不快樂的情緒,很多人丟掉工作和終身儲蓄,5600億養老基金的問題對美國已退休者是個極大損失。 “我們已經把那些窮人生活弄得一團糟。”他認為,如果本質問題沒解決,危機將遠遠不會結束。
【花絮】
諾獎得主不炒股
斯蒂格利茨教授自言對股市悲觀,幾乎不炒股。他對股市裡業績好企業也持懷疑態度,建議通過指數型基金投資。
中國幸虧沒聽保爾森的
斯蒂格利茨認為,危機對美國最大教訓就是需要重建更嚴格金融監管制度。全球化會得到好處,但會傳染,因此中國要小心金融、資本市場的自由化。 “我記得幾年前,保爾森財長說希望中國、印度開放資本市場。很幸運中國沒理睬,不然就倒霉了。”(記者馬燕)
斯蒂格利茨的“中國免費機票”
斯蒂格利茨的“中國免費機票”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16614723.html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窮國,我不能給中國增加負擔
本報記者張庭賓
中國機票歐洲出
在紀沫的眼中,斯蒂格利茨教授(以下簡稱教授)再次來到中國的35個小時是按分鐘來計時的,她常常拿出教授的時間安排表,一項一項地趕著進度,從而能趕上5月15日晚上11:48分的班機——教授將飛回美國。
這是一趟短促而疲勞的出行,教授在上海落地的時間恐怕和他在空中飛行的時間相差無幾,這點時間可能連倒時差都來不及,教授卻參與了上海市 長韓正的市長諮詢會,參加了陸家嘴論壇並發表了重要的演講——美國金融體系已經失敗了,中國應該吸取教訓——這個演講通過媒體迅速地傳向世界,其中還穿插 著多次會見和採訪。在教授接受CBN的英語採訪時,紀沫才能夠歇一口氣,談一談她眼中的教授。
紀沫是一位蘭花般氣質的東方女子,她是教授的博士生,在過去的4年中,是教授中國行的助手。當聊到近期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中國 之行的20萬美元的出場費時,她相當地吃驚,她說,據她所知,斯蒂格利茨教授從未收過出場費,“不要說出場費,就是教授每次中國之行的機票都不是中國出 的,這次他來中國的往返機票,一張是意大利的學術機構,一張是德國的學術機構贊助的。他以前來中國的機票也沒有花過中國政府的錢”
“我也曾經很奇怪教授為什麼這麼做,曾經問過他原因。”她說:教授的回答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窮國,我不能給中國增加經濟負擔。
這真的很讓CBN記者感到意外。斯蒂格利茨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最著名的專家。在中國政府徵詢國際經濟 學界意見時,他總是座上賓。在2008年3月份的中國發展論壇上,溫家寶總理會見了斯蒂格利茨教授,僅僅6個月後,溫總理赴紐約會見美國經濟金融界知名人 士時,教授還是座上嘉賓。
對於這樣的中國貴賓,會議主辦方出來回的機票,那是情理之中的義務,但是教授婉拒了,他寧願自己出面去找贊助買來回的機票——這是一個過去無人知曉的小秘密,如果不是這次十多分鐘的閒聊,或許這個小秘密永不為人知。
良知、勇敢和坦率
相對於這個鮮為人知奇怪得有點執拗的小習慣,教授廣為人知的是他的良知、勇敢和坦率。
教授並不是一個會順著主人意圖說法的客人。 2006年3月,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警告說: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會繼續向市場經濟轉型。而“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要防備利益集團的作用,要把利益集團對經濟的影響限制在最小程度。 ”他還認為,目前在能源價格等領域,利益集團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
教授也不是一個順著本國政治家意圖說話的學者,在小布什政府熱衷於中東石油,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後深陷泥沼,卻覬覦伊朗時,在2008年3 月,伊拉克戰爭5週年的紀念日,教授與哈佛大學的琳達·比爾梅斯合著的新書《耗資3萬億美元的戰爭》出版,該書揭露,“戰爭將耗費美國3萬億美元的巨資, 另外還有3萬億美元的代價要由世界其他國家來埋單———這比戰前布什政府的預期要高出許多”。他嚴厲地批評布什政府——不僅在戰爭可能的代價問題上對世界 進行了誤導,而且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一直試圖掩蓋代價慘重的事實。
教授更不是一個順著老闆的意圖說話的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博士曾經寫過《斯蒂格利茨:失敗的官員和成功的學 者》一文,文中有兩個故事,一個是講他與大學“老闆”的關係——他為人飄逸不群,很少在一所大學任職五年以上,而是像侯鳥一樣不停地在美、英的著名大學經 濟系中遷徙,他在每所大學都獲得終身教授榮譽。他為人我行我素,令他工作過的大學經濟系又愛又恨——從有關他的一個笑話中即可見一斑:據說他在耶魯大學擔 任教授時,學校和他簽訂的聘用合同中居然包括這樣的附加條款:在課堂上必須穿鞋子;必須開具自己已經租房的證明——他經常工作到深夜而睡在辦公室的沙發 上,以至於人們認為他故意蹭公家的房。
更眾所周知的是,教授與他最知名的老闆——世界銀行的衝突。 1997年,他出任了世界銀行的高級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很快世界上相繼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 IMF與世界銀行“適逢其時”的出現,他們都帶著同樣的“四劑藥方”,要教授去推銷:
第一劑:私有化。受援國領導人只要同意賤價出讓國有資產,他們就將得到10%的佣金,且全部付到瑞士銀行的秘密賬戶上。
第二劑:資本市場自由化。這意味著資本在當地市場可以自由地流入和流出,而往往流入的自由資本會向房地產市場、股市和匯市匯集,從而形成 資產價格泡沫,而當危機來臨之際,這些流入的投機資本會最先逃跑。這使得受災國的外匯儲備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被抽乾。緊跟的IMF的“幫助”——包 括緊縮銀根,將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謬程度,這樣高的利息只會無情摧毀房地產價值,破壞工業生產能力,吸乾社會多年積累的財富。
第三劑:市場定價。當受災國被IMF拖到半死不活之時,IMF會伺機提出對食品、飲用水和天然氣等老百姓日常必須的產品大幅提價,使得社會動亂,投資環境惡化。投資資本逃離四散,留下一片便是極其低廉的資產等待著早已垂涎三尺的外資張開血盆大口。
第四劑:縮減貧困策略——自由貿易。斯蒂格利茨將WTO的自由貿易條款比作“鴉片戰爭”,尤其對“知識產權”條款感到憤慨,以這樣高的“ 知識產權”“關稅”來支付西方國家製藥廠所生產的品牌藥品,無異於“將當地人民詛咒致死,他們(西方製藥公司)根本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這些藥方與教授的研究成果剛好相反。他認為,由於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市場運轉有時會失靈,因而絕對不是萬能的。因此斯蒂格 利茨一貫強烈地反對“市場原教旨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市場是萬能的,政府乾預是多餘的,因此應該實施徹底的私有化和市場化。教授認為這恰恰是全球 化時代最危險的敵人。
尊嚴拒絕收買
與老闆的衝突意味著選擇:要么妥協順從,要么憤然離開。
這實際是教授要在學術尊嚴和地位金錢間做出選擇。如果他選擇了妥協,並以行動否定自己的理論——哪還有比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學界領袖自食其言更令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如獲至寶的呢,作為回報,他很可能成為最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界最推崇的大師和真正的掌權者。
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先例。 1966年,40歲的格林斯潘出版了《黃金和經濟自由》一書,他寫道:“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 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息地”。但他在投入了JP摩根的懷抱後,再也沒有提過黃金的貨幣地位,並從此平步青雲,於1987年成為美聯儲的主席,並在其後18年 成為美聯儲最輝煌的掌權者,西方經濟世界的金融沙皇。
可是,教授選擇了說“不”,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資深副行長的他對“華盛頓共識”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華盛頓共識“往好裡說,它 是不完全的;往壞裡說,它是誤導的”。身為“華盛頓共識”機構之一世界銀行的重要成員,而又公開批評“華盛頓共識”,顯然開罪了IMF和世界銀行中的相當 一部分人。世界銀行已經容不下他了。他一度受到主流經濟學界的圍攻。因此,他很快被要求辭職。
作為一個學者的斯蒂格利茨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斯蒂格利茨是失敗的。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中僅有的幾位敢於替發展中國家正當利益說話的正直學者之一。他維護了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但不得不離開。此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重新開始教學和研究。
重新歸為學者的教授更加犀利勇敢,因其良知和勇氣贏得了世人的信任,也贏得了大眾領域內的更大話語權。他出版了著名的《全球化及其不滿》 一書,是公開聲討IMF的檄文。他在書中倡導國際經濟金融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公開性,要求改革主要國際金融組織。更為重要的是,他向權威的經濟學家和國際 政策的製定者發出了道德挑戰,指出了他們將華爾街金融資本利益置於貧窮國家利益之上的錯誤行徑,呼籲經濟學和經濟政策向人性回歸。其後,他在《喧囂的90 年代》一書中進一步預警:如果國際經濟金融界不做出改變,未來更大的危機很難避免——可謂一語成讖!
在當今華爾街金融大危機後一切欺詐和謊言水落石出的時候,諸多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隨之聲譽掃地,只有教授等很少的學者獲得了世人更多的 尊敬和信賴,他們的存在為經濟學捍衛了最後的尊嚴,也成為世人在巨大財富災難後的寒冬中最後不熄爐火,最後不滅的蠟燭——正是這個微弱的火苗為點燃人類新 的光明未來保留了最後的火種。
作為一個青年經濟學家的張明在電話採訪中表達了對教授的敬仰,他說:斯蒂格利茨雖然在政治鬥爭中遍體鱗傷,在書籍出版後引來罵聲一 片,但是他“九死而不悔”。他的經濟學成就固然值得敬仰,他堅決捍衛真理和良知與不向強權妥協的作風,更值得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學家們尊重和警醒。他 對社會公眾尊重而親和的打交道的方式也值得我們藉鑑。
他的最後一句話提醒了我,和教授面對面,肩並肩的時候,教授沒有台上演講時的嚴肅,圓圓的臉上絡腮鬍子花白,圓圓的眼睛裡充滿了慈祥。
兩張機票,又給了中國人認識斯蒂格利茨的新角度。
http://zhangtingbin.blog.sohu.com/116614723.html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窮國,我不能給中國增加負擔
本報記者張庭賓
中國機票歐洲出
在紀沫的眼中,斯蒂格利茨教授(以下簡稱教授)再次來到中國的35個小時是按分鐘來計時的,她常常拿出教授的時間安排表,一項一項地趕著進度,從而能趕上5月15日晚上11:48分的班機——教授將飛回美國。
這是一趟短促而疲勞的出行,教授在上海落地的時間恐怕和他在空中飛行的時間相差無幾,這點時間可能連倒時差都來不及,教授卻參與了上海市 長韓正的市長諮詢會,參加了陸家嘴論壇並發表了重要的演講——美國金融體系已經失敗了,中國應該吸取教訓——這個演講通過媒體迅速地傳向世界,其中還穿插 著多次會見和採訪。在教授接受CBN的英語採訪時,紀沫才能夠歇一口氣,談一談她眼中的教授。
紀沫是一位蘭花般氣質的東方女子,她是教授的博士生,在過去的4年中,是教授中國行的助手。當聊到近期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中國 之行的20萬美元的出場費時,她相當地吃驚,她說,據她所知,斯蒂格利茨教授從未收過出場費,“不要說出場費,就是教授每次中國之行的機票都不是中國出 的,這次他來中國的往返機票,一張是意大利的學術機構,一張是德國的學術機構贊助的。他以前來中國的機票也沒有花過中國政府的錢”
“我也曾經很奇怪教授為什麼這麼做,曾經問過他原因。”她說:教授的回答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窮國,我不能給中國增加經濟負擔。
這真的很讓CBN記者感到意外。斯蒂格利茨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最著名的專家。在中國政府徵詢國際經濟 學界意見時,他總是座上賓。在2008年3月份的中國發展論壇上,溫家寶總理會見了斯蒂格利茨教授,僅僅6個月後,溫總理赴紐約會見美國經濟金融界知名人 士時,教授還是座上嘉賓。
對於這樣的中國貴賓,會議主辦方出來回的機票,那是情理之中的義務,但是教授婉拒了,他寧願自己出面去找贊助買來回的機票——這是一個過去無人知曉的小秘密,如果不是這次十多分鐘的閒聊,或許這個小秘密永不為人知。
良知、勇敢和坦率
相對於這個鮮為人知奇怪得有點執拗的小習慣,教授廣為人知的是他的良知、勇敢和坦率。
教授並不是一個會順著主人意圖說法的客人。 2006年3月,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警告說: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會繼續向市場經濟轉型。而“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要防備利益集團的作用,要把利益集團對經濟的影響限制在最小程度。 ”他還認為,目前在能源價格等領域,利益集團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
教授也不是一個順著本國政治家意圖說話的學者,在小布什政府熱衷於中東石油,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後深陷泥沼,卻覬覦伊朗時,在2008年3 月,伊拉克戰爭5週年的紀念日,教授與哈佛大學的琳達·比爾梅斯合著的新書《耗資3萬億美元的戰爭》出版,該書揭露,“戰爭將耗費美國3萬億美元的巨資, 另外還有3萬億美元的代價要由世界其他國家來埋單———這比戰前布什政府的預期要高出許多”。他嚴厲地批評布什政府——不僅在戰爭可能的代價問題上對世界 進行了誤導,而且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一直試圖掩蓋代價慘重的事實。
教授更不是一個順著老闆的意圖說話的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博士曾經寫過《斯蒂格利茨:失敗的官員和成功的學 者》一文,文中有兩個故事,一個是講他與大學“老闆”的關係——他為人飄逸不群,很少在一所大學任職五年以上,而是像侯鳥一樣不停地在美、英的著名大學經 濟系中遷徙,他在每所大學都獲得終身教授榮譽。他為人我行我素,令他工作過的大學經濟系又愛又恨——從有關他的一個笑話中即可見一斑:據說他在耶魯大學擔 任教授時,學校和他簽訂的聘用合同中居然包括這樣的附加條款:在課堂上必須穿鞋子;必須開具自己已經租房的證明——他經常工作到深夜而睡在辦公室的沙發 上,以至於人們認為他故意蹭公家的房。
更眾所周知的是,教授與他最知名的老闆——世界銀行的衝突。 1997年,他出任了世界銀行的高級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很快世界上相繼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 IMF與世界銀行“適逢其時”的出現,他們都帶著同樣的“四劑藥方”,要教授去推銷:
第一劑:私有化。受援國領導人只要同意賤價出讓國有資產,他們就將得到10%的佣金,且全部付到瑞士銀行的秘密賬戶上。
第二劑:資本市場自由化。這意味著資本在當地市場可以自由地流入和流出,而往往流入的自由資本會向房地產市場、股市和匯市匯集,從而形成 資產價格泡沫,而當危機來臨之際,這些流入的投機資本會最先逃跑。這使得受災國的外匯儲備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被抽乾。緊跟的IMF的“幫助”——包 括緊縮銀根,將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謬程度,這樣高的利息只會無情摧毀房地產價值,破壞工業生產能力,吸乾社會多年積累的財富。
第三劑:市場定價。當受災國被IMF拖到半死不活之時,IMF會伺機提出對食品、飲用水和天然氣等老百姓日常必須的產品大幅提價,使得社會動亂,投資環境惡化。投資資本逃離四散,留下一片便是極其低廉的資產等待著早已垂涎三尺的外資張開血盆大口。
第四劑:縮減貧困策略——自由貿易。斯蒂格利茨將WTO的自由貿易條款比作“鴉片戰爭”,尤其對“知識產權”條款感到憤慨,以這樣高的“ 知識產權”“關稅”來支付西方國家製藥廠所生產的品牌藥品,無異於“將當地人民詛咒致死,他們(西方製藥公司)根本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這些藥方與教授的研究成果剛好相反。他認為,由於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市場運轉有時會失靈,因而絕對不是萬能的。因此斯蒂格 利茨一貫強烈地反對“市場原教旨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市場是萬能的,政府乾預是多餘的,因此應該實施徹底的私有化和市場化。教授認為這恰恰是全球 化時代最危險的敵人。
尊嚴拒絕收買
與老闆的衝突意味著選擇:要么妥協順從,要么憤然離開。
這實際是教授要在學術尊嚴和地位金錢間做出選擇。如果他選擇了妥協,並以行動否定自己的理論——哪還有比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學界領袖自食其言更令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如獲至寶的呢,作為回報,他很可能成為最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界最推崇的大師和真正的掌權者。
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先例。 1966年,40歲的格林斯潘出版了《黃金和經濟自由》一書,他寫道:“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 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息地”。但他在投入了JP摩根的懷抱後,再也沒有提過黃金的貨幣地位,並從此平步青雲,於1987年成為美聯儲的主席,並在其後18年 成為美聯儲最輝煌的掌權者,西方經濟世界的金融沙皇。
可是,教授選擇了說“不”,身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資深副行長的他對“華盛頓共識”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華盛頓共識“往好裡說,它 是不完全的;往壞裡說,它是誤導的”。身為“華盛頓共識”機構之一世界銀行的重要成員,而又公開批評“華盛頓共識”,顯然開罪了IMF和世界銀行中的相當 一部分人。世界銀行已經容不下他了。他一度受到主流經濟學界的圍攻。因此,他很快被要求辭職。
作為一個學者的斯蒂格利茨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斯蒂格利茨是失敗的。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中僅有的幾位敢於替發展中國家正當利益說話的正直學者之一。他維護了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但不得不離開。此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重新開始教學和研究。
重新歸為學者的教授更加犀利勇敢,因其良知和勇氣贏得了世人的信任,也贏得了大眾領域內的更大話語權。他出版了著名的《全球化及其不滿》 一書,是公開聲討IMF的檄文。他在書中倡導國際經濟金融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公開性,要求改革主要國際金融組織。更為重要的是,他向權威的經濟學家和國際 政策的製定者發出了道德挑戰,指出了他們將華爾街金融資本利益置於貧窮國家利益之上的錯誤行徑,呼籲經濟學和經濟政策向人性回歸。其後,他在《喧囂的90 年代》一書中進一步預警:如果國際經濟金融界不做出改變,未來更大的危機很難避免——可謂一語成讖!
在當今華爾街金融大危機後一切欺詐和謊言水落石出的時候,諸多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隨之聲譽掃地,只有教授等很少的學者獲得了世人更多的 尊敬和信賴,他們的存在為經濟學捍衛了最後的尊嚴,也成為世人在巨大財富災難後的寒冬中最後不熄爐火,最後不滅的蠟燭——正是這個微弱的火苗為點燃人類新 的光明未來保留了最後的火種。
作為一個青年經濟學家的張明在電話採訪中表達了對教授的敬仰,他說:斯蒂格利茨雖然在政治鬥爭中遍體鱗傷,在書籍出版後引來罵聲一 片,但是他“九死而不悔”。他的經濟學成就固然值得敬仰,他堅決捍衛真理和良知與不向強權妥協的作風,更值得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學家們尊重和警醒。他 對社會公眾尊重而親和的打交道的方式也值得我們藉鑑。
他的最後一句話提醒了我,和教授面對面,肩並肩的時候,教授沒有台上演講時的嚴肅,圓圓的臉上絡腮鬍子花白,圓圓的眼睛裡充滿了慈祥。
兩張機票,又給了中國人認識斯蒂格利茨的新角度。
2009年5月17日
2010年可能是全球經濟最壞的時候
謝國忠:不廢止IPO審批制上海難建成金融中心
2009年05月16日騰訊財經
著名經濟學家、玫瑰石投資公司顧問謝國忠在今天陸家嘴論壇上接受了騰訊財經的專訪,在談到上海要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題時,他稱,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需要建成自由市場,屆時IPO審批制度就應該廢止,而改成登記制(備案製)。
謝國忠稱,“從股市內部操作的程序來說,上市公司的話,我們必須要變成真的自由市場,比如公司的批股,不應該是由證監會再去批,不然上市就失去意義了。 ”
“IPO應該變成登記制,不要審批制,價格不要政府參與,就要真正做到自由市場管理的模式。”他稱,“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參加遊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從內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可能性是沒有的。”
此外,關於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和通脹威脅話題,他稱,“中國貨幣政策要趕快收緊了,因為中國其實通脹的苗頭已經有了,放那麼多錢的話,一個是會引起通脹,第二個會引起銀行的壞帳。”
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測,他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2010年可能是全球經濟最壞的時候,屆時將出現第二次衰退。 (文/李宗品)
http://nicecoolnight.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6766.html
http://nicecoolnight.blogspot.com/2009/05/2010_12.html
2009年05月16日騰訊財經
著名經濟學家、玫瑰石投資公司顧問謝國忠在今天陸家嘴論壇上接受了騰訊財經的專訪,在談到上海要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題時,他稱,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需要建成自由市場,屆時IPO審批制度就應該廢止,而改成登記制(備案製)。
謝國忠稱,“從股市內部操作的程序來說,上市公司的話,我們必須要變成真的自由市場,比如公司的批股,不應該是由證監會再去批,不然上市就失去意義了。 ”
“IPO應該變成登記制,不要審批制,價格不要政府參與,就要真正做到自由市場管理的模式。”他稱,“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參加遊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從內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可能性是沒有的。”
此外,關於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和通脹威脅話題,他稱,“中國貨幣政策要趕快收緊了,因為中國其實通脹的苗頭已經有了,放那麼多錢的話,一個是會引起通脹,第二個會引起銀行的壞帳。”
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測,他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2010年可能是全球經濟最壞的時候,屆時將出現第二次衰退。 (文/李宗品)
http://nicecoolnight.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6766.html
http://nicecoolnight.blogspot.com/2009/05/2010_12.html
中國的貨幣政策應該趕快收緊
謝國忠:股市已經漲得差不多了 市場必須更加自由
2009年05月16日新民網
“股市已經漲得差不多了”,這是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16日接受采訪時對A股市場發表的看法。
謝國忠稱,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證券市場必須更加自由,不該由證監會審批,不然就失去意義。 IPO應該實行登記制,不能搞審批制。上市價格的話,也不該由政府乾預。
他強調,“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參加遊戲。這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做到的。”
對於上交所公司化上市的觀點,謝國忠認為,交易所上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規章制度的完善。
謝國忠還預計了經濟前景,他說,世界經濟仍在萎縮,但下半年會有反彈,主要是受到這麼多經濟方案的刺激。但他認為,明年會有第二次衰退,因為政府 投入大量資金會導致通脹。一旦政府回籠資金,經濟將出現又一次衰退。對中國而言,若出口得不到恢復,經濟要全面恢復是很困難的。
他建議,中國的貨幣政策應該趕快收緊,銀行應該謹慎放貸,要保住銀行改革成果。
2009年05月16日新民網
“股市已經漲得差不多了”,這是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16日接受采訪時對A股市場發表的看法。
謝國忠稱,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證券市場必須更加自由,不該由證監會審批,不然就失去意義。 IPO應該實行登記制,不能搞審批制。上市價格的話,也不該由政府乾預。
他強調,“政府要做裁判,不要參加遊戲。這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做到的。”
對於上交所公司化上市的觀點,謝國忠認為,交易所上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規章制度的完善。
謝國忠還預計了經濟前景,他說,世界經濟仍在萎縮,但下半年會有反彈,主要是受到這麼多經濟方案的刺激。但他認為,明年會有第二次衰退,因為政府 投入大量資金會導致通脹。一旦政府回籠資金,經濟將出現又一次衰退。對中國而言,若出口得不到恢復,經濟要全面恢復是很困難的。
他建議,中國的貨幣政策應該趕快收緊,銀行應該謹慎放貸,要保住銀行改革成果。
中國房市仍有泡沫房價要下跌
謝國忠:目前中國房市仍有泡沫房價要下跌
2009-05-17來源:新浪財經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2009年5月15-16日第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召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今日在陸家嘴論壇上和新浪財經對話時表示,目前中國房市仍有泡沫,未來的房價會隨著成交量的減少而有所下跌。
謝國忠認為,判斷房市是否有泡沫關鍵要看房地產價格是每平方米平均價格跟工資的比例,這個比例如果在3倍以上基本都是泡沫。中國現在3倍的地方很 多。中國雖有很多剛性的需求,但有需求不一定代表能買的起。 “中國很多結婚的人都是家里三代湊錢買房子,這就具體反映房價過高,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是這樣的,祖宗三代湊錢就是為了買一個房子,這是不正常的。”
謝國忠說,現在的小陽春是因為過去7、8個月沒有人買房子,積累了一定的剛性需求,房價也下降了一波,按揭利息也下降了一點,三個因素加起來之後引起的,它的基礎是購買成本下降,不是因為工資上升,一般的老百姓購買力還是非常有限。
此外,謝國忠還表示,未來供大於求的情況還會長期存在。中國地方財政是靠賣地房地產徵稅來盤活城市建設資金,只要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機制不變的話,就會無限的增加供應量,而需求受經濟影響不會太旺。
“買房就像買汽車一樣,剛買車的人,高價錢他買了,等這些人有了車之後,他再等下一波人,而這波人沒有那麼有錢你就得降價,銷售量上漲必須有合適的價格。”謝國忠說。 (雪婷)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網友大家好,歡迎回到新浪財經――陸家嘴聲音。坐在我身邊的不用我多做介紹大家都認識了,他就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您好,謝老師。
謝國忠:大家好。
主持人:謝老師,前一段時間克魯格曼他來訪華,他發表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覺得世界金融危機他會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才會走出來,日、歐以及美國會陷入像是日本迷失的10年那樣的情況,是比較悲觀的狀況,我不知道你對這個事情是怎麼看待的?
謝國忠:幾個月之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會失去的10年》,就是說這是一個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的話如果是沒有很好的政策,它會拖很久,所謂的10 年是有可能的。我們現在看到世界政府他們都是刺激經濟,沒有很好的政策去解決債務的問題和增長模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的狀況,可能是 一個屬於中長期的現象。
主持人:你認為目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並不能夠起到他應該起的作用,那您的建議是什麼?
謝國忠:這次不光是短期經濟需求的問題,它是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過去泡沫經濟當中形成一個結構是不可持續的,包括以西方消費者藉錢消費來帶動發 展中國家出口,然後發展中國家賺了錢再投資,這樣一個循環的模式,在泡沫崩潰以後的話,是不可恢復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經濟可能就會出現長期的 低增長。
主持人:你有沒有具體的措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呢?
謝國忠:發達國家是沒有機會恢復高增長,因為歐洲、日本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成本非常高,所以經濟負擔很重,要再飛起來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它 會比較低迷的增長。美國人口結構還是可以的,但是短線還有幾個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家庭債務現在是100%的GDP,歷史上來說就60%多的GDP,債 務要從100%回到歷史上正常的水平要花很長的時間要存錢、還錢,一時半會是解決不了問題。第二個就是醫療成本的問題,過去20年裡面8%GDP增加了 16%,在10年裡面還會超過20%,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經濟不光飛不起來,而且還會破產。這次奧巴馬總統也提到這一點,作為醫療是他們醫療改革當 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要降低成本,通過改革來降低成本,改革是一個過程,所以一時半會美國經濟要回來也不容易,美國經濟在五年裡面也不會出現高增長。 比如1.5%、1.5%左右可能性會有,像是過去很風光的3%-4%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主持人:您曾經在您的博客當中說過,去年的第四季度和今年的一季度是世界經濟的一個硬著陸,那在二季度的時候會穩起,你說到今年下半年的時候全世 界的經濟因為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會有這樣一個回升,但是同時你又說2010年的時候我們又會陷入到下行的區間裡面,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謝國忠:現在大家看到第二季度跡像都出現,現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在這麼說,因為數字顯示出在4、5月份經濟有趨於穩定,至少收縮的速度是比較小 的,第一季度跟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世界經濟掉了5%,這是史無前例的。下半年因為美國又減稅,中國財政刺激國家投資,美國減稅2千多億美金也對經濟會有一 定的作用,所以下半年為什麼會有一個反彈。因為我剛剛提到經濟增長的模式問題,他沒有解決模式的問題,沒有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家庭債務過高的問題, 中國有消費比較低的問題,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光刺激錢放到經濟裡面,讓它短線有一個反彈,但是反彈之後接下來是什麼呢?為什麼明年經濟出現第二 次衰退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主持人:現在全球的央行都在向市場釋放這樣的流動性,我記得您也擔心過這樣的通脹會再次襲來,您覺得這個通脹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呢?
謝國忠:現在我們已經看出有一定的通脹跡象了,一般的人認為經濟不好不會有通脹,為什麼?不是說供應過剩嗎,咱們會漲價呢?我們看到在70年代的 時候,經濟不好的時候,通脹持續高位10年,因為貨幣變成通脹不一定需要經濟過熱,他有其他的渠道。比如說變成大宗商品的價格,最近我們看到大宗商品價格 大幅度上升,石油從30塊上漲到近60塊,需求是下降的,為什麼會價格會上升呢?因為大量的錢流入專門買石油的基金,所謂的市場交易基金ETF,所以錢可 以直接變成通脹。另外有一個工會的問題,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工資上漲不上去,工會又會活躍,工會活躍起來之後,現在我們看到沃爾瑪員工都開始組織工會 了,所以工會會要求加工資。通過工會、大宗商品這兩個渠道貨幣的發放就直接變成通脹。 70年代我們個看到過這樣的現象,今後幾年會重複這個現象。
主持人:大概是多久呢?
謝國忠:我覺得明年我們就有可能看到通脹了,明年的話央行就不得不加息了,但是加息也不會加的太多,為什麼?央行它因為有雙重目的,既想有價格穩 定又想保持增長,在這兒當中,他不願意加息加的太猛,所以加息會加的比較慢,趕不上通脹上升的速度,獲益貨幣政策沒有收緊很多,我們在70年代看到就是這 個現象,當時央行在加息,但是不願意加太快,他怕把經濟拉下來,結果通脹一直維持很高,一直到了(保羅威爾克)上台以後,加息加到百分之十幾,引起經濟大 規模的衰退才把通脹打下去,積累通脹是容易的,但是要把通脹消除是很不容易的,有這樣的歷史教訓。現在大家都覺得生活在痛苦當中,央行也在痛苦當中,他覺 得今天他要應付這個痛苦,所以他要吃止痛藥,所以他不願意去考慮幾年以後的惡性通脹的情況,所以為什麼他們的錢放那麼多現在還繼續在放。
2009-05-17來源:新浪財經
謝國忠搜狐博客http://xieguozhong.blog.sohu.com/
2009年5月15-16日第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召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今日在陸家嘴論壇上和新浪財經對話時表示,目前中國房市仍有泡沫,未來的房價會隨著成交量的減少而有所下跌。
謝國忠認為,判斷房市是否有泡沫關鍵要看房地產價格是每平方米平均價格跟工資的比例,這個比例如果在3倍以上基本都是泡沫。中國現在3倍的地方很 多。中國雖有很多剛性的需求,但有需求不一定代表能買的起。 “中國很多結婚的人都是家里三代湊錢買房子,這就具體反映房價過高,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是這樣的,祖宗三代湊錢就是為了買一個房子,這是不正常的。”
謝國忠說,現在的小陽春是因為過去7、8個月沒有人買房子,積累了一定的剛性需求,房價也下降了一波,按揭利息也下降了一點,三個因素加起來之後引起的,它的基礎是購買成本下降,不是因為工資上升,一般的老百姓購買力還是非常有限。
此外,謝國忠還表示,未來供大於求的情況還會長期存在。中國地方財政是靠賣地房地產徵稅來盤活城市建設資金,只要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機制不變的話,就會無限的增加供應量,而需求受經濟影響不會太旺。
“買房就像買汽車一樣,剛買車的人,高價錢他買了,等這些人有了車之後,他再等下一波人,而這波人沒有那麼有錢你就得降價,銷售量上漲必須有合適的價格。”謝國忠說。 (雪婷)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網友大家好,歡迎回到新浪財經――陸家嘴聲音。坐在我身邊的不用我多做介紹大家都認識了,他就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您好,謝老師。
謝國忠:大家好。
主持人:謝老師,前一段時間克魯格曼他來訪華,他發表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覺得世界金融危機他會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才會走出來,日、歐以及美國會陷入像是日本迷失的10年那樣的情況,是比較悲觀的狀況,我不知道你對這個事情是怎麼看待的?
謝國忠:幾個月之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會失去的10年》,就是說這是一個債務危機,債務危機的話如果是沒有很好的政策,它會拖很久,所謂的10 年是有可能的。我們現在看到世界政府他們都是刺激經濟,沒有很好的政策去解決債務的問題和增長模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的狀況,可能是 一個屬於中長期的現象。
主持人:你認為目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並不能夠起到他應該起的作用,那您的建議是什麼?
謝國忠:這次不光是短期經濟需求的問題,它是有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過去泡沫經濟當中形成一個結構是不可持續的,包括以西方消費者藉錢消費來帶動發 展中國家出口,然後發展中國家賺了錢再投資,這樣一個循環的模式,在泡沫崩潰以後的話,是不可恢復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經濟可能就會出現長期的 低增長。
主持人:你有沒有具體的措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呢?
謝國忠:發達國家是沒有機會恢復高增長,因為歐洲、日本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成本非常高,所以經濟負擔很重,要再飛起來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它 會比較低迷的增長。美國人口結構還是可以的,但是短線還有幾個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家庭債務現在是100%的GDP,歷史上來說就60%多的GDP,債 務要從100%回到歷史上正常的水平要花很長的時間要存錢、還錢,一時半會是解決不了問題。第二個就是醫療成本的問題,過去20年裡面8%GDP增加了 16%,在10年裡面還會超過20%,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經濟不光飛不起來,而且還會破產。這次奧巴馬總統也提到這一點,作為醫療是他們醫療改革當 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要降低成本,通過改革來降低成本,改革是一個過程,所以一時半會美國經濟要回來也不容易,美國經濟在五年裡面也不會出現高增長。 比如1.5%、1.5%左右可能性會有,像是過去很風光的3%-4%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主持人:您曾經在您的博客當中說過,去年的第四季度和今年的一季度是世界經濟的一個硬著陸,那在二季度的時候會穩起,你說到今年下半年的時候全世 界的經濟因為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會有這樣一個回升,但是同時你又說2010年的時候我們又會陷入到下行的區間裡面,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謝國忠:現在大家看到第二季度跡像都出現,現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在這麼說,因為數字顯示出在4、5月份經濟有趨於穩定,至少收縮的速度是比較小 的,第一季度跟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世界經濟掉了5%,這是史無前例的。下半年因為美國又減稅,中國財政刺激國家投資,美國減稅2千多億美金也對經濟會有一 定的作用,所以下半年為什麼會有一個反彈。因為我剛剛提到經濟增長的模式問題,他沒有解決模式的問題,沒有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家庭債務過高的問題, 中國有消費比較低的問題,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光刺激錢放到經濟裡面,讓它短線有一個反彈,但是反彈之後接下來是什麼呢?為什麼明年經濟出現第二 次衰退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主持人:現在全球的央行都在向市場釋放這樣的流動性,我記得您也擔心過這樣的通脹會再次襲來,您覺得這個通脹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呢?
謝國忠:現在我們已經看出有一定的通脹跡象了,一般的人認為經濟不好不會有通脹,為什麼?不是說供應過剩嗎,咱們會漲價呢?我們看到在70年代的 時候,經濟不好的時候,通脹持續高位10年,因為貨幣變成通脹不一定需要經濟過熱,他有其他的渠道。比如說變成大宗商品的價格,最近我們看到大宗商品價格 大幅度上升,石油從30塊上漲到近60塊,需求是下降的,為什麼會價格會上升呢?因為大量的錢流入專門買石油的基金,所謂的市場交易基金ETF,所以錢可 以直接變成通脹。另外有一個工會的問題,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工資上漲不上去,工會又會活躍,工會活躍起來之後,現在我們看到沃爾瑪員工都開始組織工會 了,所以工會會要求加工資。通過工會、大宗商品這兩個渠道貨幣的發放就直接變成通脹。 70年代我們個看到過這樣的現象,今後幾年會重複這個現象。
主持人:大概是多久呢?
謝國忠:我覺得明年我們就有可能看到通脹了,明年的話央行就不得不加息了,但是加息也不會加的太多,為什麼?央行它因為有雙重目的,既想有價格穩 定又想保持增長,在這兒當中,他不願意加息加的太猛,所以加息會加的比較慢,趕不上通脹上升的速度,獲益貨幣政策沒有收緊很多,我們在70年代看到就是這 個現象,當時央行在加息,但是不願意加太快,他怕把經濟拉下來,結果通脹一直維持很高,一直到了(保羅威爾克)上台以後,加息加到百分之十幾,引起經濟大 規模的衰退才把通脹打下去,積累通脹是容易的,但是要把通脹消除是很不容易的,有這樣的歷史教訓。現在大家都覺得生活在痛苦當中,央行也在痛苦當中,他覺 得今天他要應付這個痛苦,所以他要吃止痛藥,所以他不願意去考慮幾年以後的惡性通脹的情況,所以為什麼他們的錢放那麼多現在還繼續在放。
通脹不意味房價要上升
謝國忠:中國通脹數字裡已看到通脹跡象
2009年05月16日鳳凰網財經
2009年5月15-16日,由上海市政府和國務院一行三會共同主辦的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主題為“中美經濟與全球經濟復甦”,論壇結束後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接受了鳳凰網財經頻道的獨家採訪。
記者:你覺得把股票分給老百姓,有這樣的先例嗎?
謝國忠:很多,東歐跟英國是第一波的,就是撒切爾夫人上台以後。因為當時英國的經濟主要是國有企業,而撒切爾夫人上台以後,就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 給老百姓,因此企業本身的效益大幅度上升,因為它不再是政府控制的,而是有市場機制的。第二就是引起了老百姓消費上升,這樣企業改善和消費的上升,引起經 濟的良性循環,撒切爾夫人時代的十年的經濟的輝煌,它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給老百姓。
記者:那麼中國這樣實施的話,它的障礙在哪裡呢?
謝國忠:很多人擔憂,政府會失去對經濟的控制,當時英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政府當時保留了(一元經股)。就是說雖然說政府把股票分給了老百姓,但 是政府暫時對公司的董事局還是控股的。所以我覺得中國也可以採取這樣的做法,在財富和控制上面,可以分開來。因為我們需要把財富轉到家庭那邊,去支持消 費,改善我們中國經濟的結構。
記者:如果中國沒有這樣做,那還有其他的措施來挽救經濟嗎?
謝國忠:這是很困難的,除非你等到世界經濟再回來,但我個人認為,世界經濟要回來需要很多年的。當然有很多人的觀點比我樂觀,覺得世界經濟已經見 底,明年可能就會變好,我自己不那麼樂觀。我覺得很多人的觀點,會對明年經濟有影響,如果明年世界經濟再出現衰退,這樣可能對現在比較樂觀的人,是會改變 他們的看法,我們才會走到結構改革。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來促進新一輪經濟的高增長。
記者:您剛才提到國外,特別是美國最近(配設)特別多。
謝國忠:對。
記者:但是我們也看到,這些(配設)基本上都是被超額認購的,流動性特別的充裕。
謝國忠:對,流動性特別強。
記者:您又提到,從這邊您覺得海外已經到頭了,但是流動性在這邊呢?
謝國忠:我覺得雖然到頭了,但是股市不會大掉。公司認為現在的價格已經不錯,願意在這個價位上發股票。當然基金的話,還是有現金,所以這兩邊就配起來了,來回有一個拉鋸戰。在這種情況下股市要大漲也不太可能,要大跌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來回波動。
記者:而且最近的併購活動又特別活躍,同時也是海外市場,可能他們的經濟也在變好?
謝國忠:併購我覺得有一些戰略性併購是有的,但是主要的還是P股,P股我覺得是市場上供應的主流,當然併購的話,等於降低了供應量,我覺得這個因為債市還不是很好的,你要去發債來做併購,還是不容易的。併購現在也是股票交換,對市場也沒有朝上推的力量。
記者:關於通脹的問題,現在就是說,雖然我們這邊全球都在印鈔,但是這些錢,大部分都沒有流到實體經濟,很多像中國這邊就是企業這邊也是炒股了。
謝國忠:對,它引起業務資產價格的上升。
記者:這樣的話,通脹是不是可能目前覺得短期內不會出現?
謝國忠:如果你看美國在第四季度,批發價格上升了0.3%個百分點,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了,貨幣變成通脹,不一定是通過經濟過熱引 起來的。現在我們看金融很發達,貨幣可以直接變成通脹,通過金融市場。比如說現在石油價格,在從最低點到現在,幾乎反彈了100%,但需求是在持續下降 的。為什麼石油價格那麼高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很多的錢流入了石油市場交易基金,就ETF。這個資本市場把油價給炒起來了,這跟我們兩年前看到的情況很類 似,所以這個錢可以直接變成通脹。
另外一點,我們看到歐洲罷工,美國沃爾瑪的員工也組織了工會了。所以工會,過去二十年工會不是很活躍,那是因為經濟比較火爆,工人認為工會的作用 不是很大,所以工會就變弱了。我覺得在今天這個環境下面,工會又會重新崛起,在70年代我們看到,經濟不好,通脹持續上去。兩個動力,一個是能源的價格上 升,就是市場炒起來的,第二個就是工會,我覺得這兩個力量,現在也是在重新出現。
記者:您認為現在通脹嗎?
謝國忠:我認為明年就會有通脹了,中國的通脹數字裡面已經看到通脹的跡象了。
記者:現在就是說資本市場也是因為對通脹的預期,所以在這波反彈當中,金融、地產是領漲的嗎?您對這個事是怎麼看的?
謝國忠:我覺得很多人認為通脹的時候,房地產會漲,這是個概念,就是價格上升。但是我覺得這種看法有錯位,如果房地產價格已經是從零走到五十層樓 了,通脹剛從零開始朝上走,所以你房地產價格是50層樓朝下掉,所以掉到什麼時候跟通脹連起來,那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在70年代的時候,在通脹的時代,房 地產的價格是朝上走的,但到60年代沒有房地產的泡沫,所以房地產當時價格是低位的。
記者:那有沒有出現你說的這種,雖然在通脹,但是地產價格往下走的情況?
謝國忠:過去歷史來說,我們是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但是歷史,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通脹是在房地產泡沫之後引起的通脹,一般的是通脹在房 地產泡沫崩潰以後,都已經是通縮。像日本,或者是過去美國的三十年代。但今年我們央行改變了戰略,就是在房地產泡沫暴露之後,大量的印鈔票,所以今天這個 情況,跟歷史不一樣,不然的話,我們今天應該是大蕭條了。所以我覺得通脹並不意味著房價價格會上升,在英國這樣的國家,比如說,這十幾年,他的價格跟公司 的比例上升了200%,所以你通脹,如果是變成50% ,房價還得掉一半兩邊才能接起來,在其他國家,我們看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所以通脹不意味房價要上升。
2009年05月16日鳳凰網財經
2009年5月15-16日,由上海市政府和國務院一行三會共同主辦的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主題為“中美經濟與全球經濟復甦”,論壇結束後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接受了鳳凰網財經頻道的獨家採訪。
記者:你覺得把股票分給老百姓,有這樣的先例嗎?
謝國忠:很多,東歐跟英國是第一波的,就是撒切爾夫人上台以後。因為當時英國的經濟主要是國有企業,而撒切爾夫人上台以後,就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 給老百姓,因此企業本身的效益大幅度上升,因為它不再是政府控制的,而是有市場機制的。第二就是引起了老百姓消費上升,這樣企業改善和消費的上升,引起經 濟的良性循環,撒切爾夫人時代的十年的經濟的輝煌,它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給老百姓。
記者:那麼中國這樣實施的話,它的障礙在哪裡呢?
謝國忠:很多人擔憂,政府會失去對經濟的控制,當時英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政府當時保留了(一元經股)。就是說雖然說政府把股票分給了老百姓,但 是政府暫時對公司的董事局還是控股的。所以我覺得中國也可以採取這樣的做法,在財富和控制上面,可以分開來。因為我們需要把財富轉到家庭那邊,去支持消 費,改善我們中國經濟的結構。
記者:如果中國沒有這樣做,那還有其他的措施來挽救經濟嗎?
謝國忠:這是很困難的,除非你等到世界經濟再回來,但我個人認為,世界經濟要回來需要很多年的。當然有很多人的觀點比我樂觀,覺得世界經濟已經見 底,明年可能就會變好,我自己不那麼樂觀。我覺得很多人的觀點,會對明年經濟有影響,如果明年世界經濟再出現衰退,這樣可能對現在比較樂觀的人,是會改變 他們的看法,我們才會走到結構改革。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來促進新一輪經濟的高增長。
記者:您剛才提到國外,特別是美國最近(配設)特別多。
謝國忠:對。
記者:但是我們也看到,這些(配設)基本上都是被超額認購的,流動性特別的充裕。
謝國忠:對,流動性特別強。
記者:您又提到,從這邊您覺得海外已經到頭了,但是流動性在這邊呢?
謝國忠:我覺得雖然到頭了,但是股市不會大掉。公司認為現在的價格已經不錯,願意在這個價位上發股票。當然基金的話,還是有現金,所以這兩邊就配起來了,來回有一個拉鋸戰。在這種情況下股市要大漲也不太可能,要大跌也不太可能,所以要來回波動。
記者:而且最近的併購活動又特別活躍,同時也是海外市場,可能他們的經濟也在變好?
謝國忠:併購我覺得有一些戰略性併購是有的,但是主要的還是P股,P股我覺得是市場上供應的主流,當然併購的話,等於降低了供應量,我覺得這個因為債市還不是很好的,你要去發債來做併購,還是不容易的。併購現在也是股票交換,對市場也沒有朝上推的力量。
記者:關於通脹的問題,現在就是說,雖然我們這邊全球都在印鈔,但是這些錢,大部分都沒有流到實體經濟,很多像中國這邊就是企業這邊也是炒股了。
謝國忠:對,它引起業務資產價格的上升。
記者:這樣的話,通脹是不是可能目前覺得短期內不會出現?
謝國忠:如果你看美國在第四季度,批發價格上升了0.3%個百分點,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了,貨幣變成通脹,不一定是通過經濟過熱引 起來的。現在我們看金融很發達,貨幣可以直接變成通脹,通過金融市場。比如說現在石油價格,在從最低點到現在,幾乎反彈了100%,但需求是在持續下降 的。為什麼石油價格那麼高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很多的錢流入了石油市場交易基金,就ETF。這個資本市場把油價給炒起來了,這跟我們兩年前看到的情況很類 似,所以這個錢可以直接變成通脹。
另外一點,我們看到歐洲罷工,美國沃爾瑪的員工也組織了工會了。所以工會,過去二十年工會不是很活躍,那是因為經濟比較火爆,工人認為工會的作用 不是很大,所以工會就變弱了。我覺得在今天這個環境下面,工會又會重新崛起,在70年代我們看到,經濟不好,通脹持續上去。兩個動力,一個是能源的價格上 升,就是市場炒起來的,第二個就是工會,我覺得這兩個力量,現在也是在重新出現。
記者:您認為現在通脹嗎?
謝國忠:我認為明年就會有通脹了,中國的通脹數字裡面已經看到通脹的跡象了。
記者:現在就是說資本市場也是因為對通脹的預期,所以在這波反彈當中,金融、地產是領漲的嗎?您對這個事是怎麼看的?
謝國忠:我覺得很多人認為通脹的時候,房地產會漲,這是個概念,就是價格上升。但是我覺得這種看法有錯位,如果房地產價格已經是從零走到五十層樓 了,通脹剛從零開始朝上走,所以你房地產價格是50層樓朝下掉,所以掉到什麼時候跟通脹連起來,那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在70年代的時候,在通脹的時代,房 地產的價格是朝上走的,但到60年代沒有房地產的泡沫,所以房地產當時價格是低位的。
記者:那有沒有出現你說的這種,雖然在通脹,但是地產價格往下走的情況?
謝國忠:過去歷史來說,我們是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但是歷史,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通脹是在房地產泡沫之後引起的通脹,一般的是通脹在房 地產泡沫崩潰以後,都已經是通縮。像日本,或者是過去美國的三十年代。但今年我們央行改變了戰略,就是在房地產泡沫暴露之後,大量的印鈔票,所以今天這個 情況,跟歷史不一樣,不然的話,我們今天應該是大蕭條了。所以我覺得通脹並不意味著房價價格會上升,在英國這樣的國家,比如說,這十幾年,他的價格跟公司 的比例上升了200%,所以你通脹,如果是變成50% ,房價還得掉一半兩邊才能接起來,在其他國家,我們看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所以通脹不意味房價要上升。
金市操縱者不會讓黃金崩盤
馮亮:金市操縱者不會讓黃金崩盤
2009年04月17日11:17
和訊特約
前段時間,我一口氣寫了三遍文章揭露黃金市場被操縱的內幕。黃金市場的現狀是在CFTC的包庇下,像JP摩根和匯豐這樣的大型銀行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惡意操縱黃金價格。同時這樣操縱市場的行為並不僅限於期貨市場,還包括現貨市場。
馮亮:金市操縱者不會讓黃金崩盤
我在《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一文中,曾經說過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 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金價在2月份暴漲衝擊1000美元每盎司的時候,總的商業 性淨空頭頭寸也達到了今年以來的頂點。根據2月17日的COT報告,金價在1000美元每盎司的時候商業性淨空頭為196360份。當金價從高位回落,不 斷走低的過程中,商業性淨空頭頭寸也不斷消減。金價在4月6日創出了865的近期低點,同時據4月7日的COT報告,總的商業淨空頭頭寸為153223 份,為2月17日的高峰以來最低。這個數字比高峰時少了超過40000份合約,相當於400萬盎司黃金的量。這也是這些大型銀行操縱黃金市場的一貫伎倆, 也再次證實了黃金市場存在被操縱的情況。
大量減少的商業性淨空頭頭寸還不是唯一的證據,在COMEX期金上空頭的集中度也是空前的,根據最新的《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四大空頭 (其中有JP摩根和匯豐,見《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一文)擁有98%的淨空頭頭寸。也就是說如果黃金市場沒有這四家銀行參與,只有很少量的空頭。
我們暫時撇開期貨市場,到現貨市場去看看主要的黃金ETF。在黃金ETF剛剛誕生的那段時間,資金的流入量最大。大約頭三個月的資金流入量就相當於現在全 年的總量。比如黃金ETF在頭三個月進了1400萬盎司的黃金,大概相當於130億美元。而2008年全年,黃金ETF才吸收了1000萬盎司的黃金,而 且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由於金融海嘯的緣故,黃金ETF的加倉是比較猛的。不過從去年起,印度的黃金需求減少,回收金的供應增大,全靠黃金的投資需求撐 起了現在價格。在現貨黃金市場,操縱市場的行為也是存在的,比如JP摩根是世界最大的黃金ETF SPDR的大股東,而匯豐同時又是SPDR的黃金保管人,他們在大量樹立黃金空頭的同時,又跑到黃金多頭市場大量投資,這樣的做法是很明顯的操縱市場行 為。可是,美國政府卻完全視而不見,其用意不良可見一斑。
最後,針對最近黃金價格的下降,我發表一下自己對黃金走勢的一些看法。從這些大銀行和美國的利益和角度來說,最好的選擇不是將黃金壓垮,而是維持金價高位震盪,所以我以為黃金不可能出現崩盤的現象。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2009年04月17日11:17
和訊特約
前段時間,我一口氣寫了三遍文章揭露黃金市場被操縱的內幕。黃金市場的現狀是在CFTC的包庇下,像JP摩根和匯豐這樣的大型銀行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惡意操縱黃金價格。同時這樣操縱市場的行為並不僅限於期貨市場,還包括現貨市場。
馮亮:金市操縱者不會讓黃金崩盤
我在《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一文中,曾經說過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 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金價在2月份暴漲衝擊1000美元每盎司的時候,總的商業 性淨空頭頭寸也達到了今年以來的頂點。根據2月17日的COT報告,金價在1000美元每盎司的時候商業性淨空頭為196360份。當金價從高位回落,不 斷走低的過程中,商業性淨空頭頭寸也不斷消減。金價在4月6日創出了865的近期低點,同時據4月7日的COT報告,總的商業淨空頭頭寸為153223 份,為2月17日的高峰以來最低。這個數字比高峰時少了超過40000份合約,相當於400萬盎司黃金的量。這也是這些大型銀行操縱黃金市場的一貫伎倆, 也再次證實了黃金市場存在被操縱的情況。
大量減少的商業性淨空頭頭寸還不是唯一的證據,在COMEX期金上空頭的集中度也是空前的,根據最新的《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四大空頭 (其中有JP摩根和匯豐,見《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一文)擁有98%的淨空頭頭寸。也就是說如果黃金市場沒有這四家銀行參與,只有很少量的空頭。
我們暫時撇開期貨市場,到現貨市場去看看主要的黃金ETF。在黃金ETF剛剛誕生的那段時間,資金的流入量最大。大約頭三個月的資金流入量就相當於現在全 年的總量。比如黃金ETF在頭三個月進了1400萬盎司的黃金,大概相當於130億美元。而2008年全年,黃金ETF才吸收了1000萬盎司的黃金,而 且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由於金融海嘯的緣故,黃金ETF的加倉是比較猛的。不過從去年起,印度的黃金需求減少,回收金的供應增大,全靠黃金的投資需求撐 起了現在價格。在現貨黃金市場,操縱市場的行為也是存在的,比如JP摩根是世界最大的黃金ETF SPDR的大股東,而匯豐同時又是SPDR的黃金保管人,他們在大量樹立黃金空頭的同時,又跑到黃金多頭市場大量投資,這樣的做法是很明顯的操縱市場行 為。可是,美國政府卻完全視而不見,其用意不良可見一斑。
最後,針對最近黃金價格的下降,我發表一下自己對黃金走勢的一些看法。從這些大銀行和美國的利益和角度來說,最好的選擇不是將黃金壓垮,而是維持金價高位震盪,所以我以為黃金不可能出現崩盤的現象。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國際金市操縱黑幕
國際金市操縱黑幕
2009年04月25日
【作者:馮亮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從去年10月份起,當我研究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COMEX期金持倉報告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有2~3家的大型儲金銀行 (Bullion Bank)壟斷了COMEX期金的絕大多數頭寸。 CFTC會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具體的頭寸情況。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頭寸的具體情況。上圖是根據這份報告,得出的黃金價格走勢與 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的關係,黑色線是黃金價格,紅色是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 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從圖中,我們 可以發現黃金價格走勢與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有近似正比關係,也就是說金價越高,這三家銀行越是有興趣做空。非常清楚從 2008年7月到11月間,這三家美國銀行從零頭寸迅速增加到佔總淨空頭頭寸的67%,這是赤裸裸的操縱市場。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這三家銀行就會大 幅增加其在期金市場上的空頭頭寸,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2/3。還有一個很驚人的事實,這些銀行賣出的空頭頭寸涉及黃金的總額竟然占到世界年 礦產量的10%。我一開始很懷疑這些銀行手中是否存有這麼多的黃金,因為CFTC規定美國所有的期貨合約必須有90%以上的實物作為交易基礎,這些準備用 於交割的黃金都放在紐商所的倉庫裡,但是CFTC從來沒有核實這些實物是否存在,而是由交易商們自己公佈,至於數字真偽就無法甄別了。那麼到底是誰在操縱 期金市場呢?很可惜在CTFC的報告中從來不會向公眾披露這三家神秘的銀行。直到最近,當我看到了一些資料才解開了心中的疑團。
在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份名為《銀行衍生物活動報告》中列出了頭五家最為熱衷於黃金和貴金屬衍生物場外交易的銀行。上圖描述了這兩家銀行佔銀行業黃 金衍生物交易份額的情況,JP摩根和匯豐基本上已經控制了黃金市場。除了2007年的二、三季度,這兩家銀行佔全部銀行業涉及的到期日小於1年的黃金衍生 物交易份額的85%~100%。
下圖是關於JP摩根和匯豐所持有黃金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在2007年這兩家銀行所持黃金衍生物的價值隨著黃金價格上漲而不斷增加,平均為520億 美元。這相當於黃金近年來平均年礦產量的90%。在2008年的頭三個季度,這兩家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衍生物價值更是達到平均850億美元。前面我們曾經說 過有三家美國銀行在期金方面的淨空頭頭寸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67%,也就是說這三家銀行出售的空頭頭寸價值世界年黃金礦產量的10%。這難道是一種巧合 嗎?所以我很願意認為這三家不知名的銀行其中應該就有JP摩根和匯豐,從2008年的三到四季度JP摩根和匯豐減少了224億美元,即18%的黃金衍生 物,這大概能購買黃金年礦產量的54%。還有一件驚人的巧合,匯豐銀行同時也是全球最大黃金ETF SPDR GLD的黃金保管人。巧合的事情其實還遠不止此,當我翻閱SPDR GLD在香港的招股書,又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JP摩根和匯豐都是所謂的認可參與者,也就是說這兩家銀行是SPDR GLD投資人,其中JP摩根還是SPDR的大股東。另外匯豐還是倫敦黃金市場五個參與黃金定價的成員之一。這一系列的巧合真的巧得讓人難以置信。
昨天黃金是貨幣體系的中心,而今天黃金是一種很特殊的投資品種,它既有商品屬性,又有金融屬性。黃金不平凡的身世也就注定了它的複雜性。最近大家 都很關心儲備貨幣的問題,很多人認為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正在遭受挑戰,其實無論是特別提款權還是歐元都很難真正威脅到美元的霸權。真正讓美元感到威脅的只 有一個,這個就是昔日的貨幣之王——黃金。這是因為,第一,黃金到今天還是一種重要的外匯儲備手段,特別在西方的發達國家仍存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第二,由 於黃金的避險特性,一旦國際上有風吹草動,資金便會湧向黃金。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一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 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 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 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
我所揭露的還只是美國操縱黃金市場的冰上一角。一般來說,我們要分析投資品價格的時候會依據兩條線索,一個是供求關係,另一個是多空力量對比,可 是在黃金的領域還有一條秘密的線索。央行正是在這裡用一隻看不見的手暗中實現了對黃金市場的操控。這條秘密的線索就是“黃金套息交易”(Gold Carry Trade)。所謂的“黃金套息交易”的由來就是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但是出借給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還能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以 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從中央銀行手中以超低利息借來的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較高回報率的美國國債或者別的債券,穩吃之 間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息交易”。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獲得了一定的收益,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 率。而對於這些大型銀行來說既能獲得低息的資金來源,還能通過套息交易賺上一筆,這真稱得上是一舉數得的好買賣。 “黃金套息交易”可謂滿足了央行和大型銀行的方方面面利益,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聯手長期對黃金市場進行操縱。
不過,“黃金套息交易”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合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 期索要黃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為了對沖這種風險,銀行家們就要同黃金生產商進行交易。很多黃金生產商也為了鎖定風險,往往會在銀行 家們提供的低息貸款等一些條件的利誘下簽訂黃金遠期銷售合約。於是,銀行家手中就有了黃金生產商未來的產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 銀行家和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於是,銀行家就有了雙保險。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如果金價持續大幅上漲,銀行 家的如意算盤就不好打了。首先,金價大幅上漲的話,黃金生產商們可能待價而沽,投資者可能進行搶購,造成供應緊張;還有,金價高漲直接增加了銀行家們購買 黃金回補的成本。因此,銀行家們出於對自己利益的考慮,也很有意願壓低金價。對於這些銀行家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跑到期貨市場上做空黃金或者操縱黃金價格,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JP摩根和匯豐手中持有著絕大多數的COMEX期金空頭頭寸。全球“黃金套息交易”規模相當大,具體的空頭數量很難確定,可能在 10000噸黃金以上。很多分析師認為正是因為央行通過“黃金套息交易”故意壓低黃金價格,否則,現在的黃金價格很可能是數以千計。雖然大型銀行在 CFTC的縱容下能在期金市場呼風喚雨,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金融海嘯爆發後,黃金的避險需求加大,投資者持有黃金的意願有所增大。同時,這些大型銀 行繼續故意壓低黃金價格,甚至在現貨市場上黃金價格出現了“升水”的現象,這就是“期現倒掛”現象。與此同時很多實物金幣的價格也對期金價格產生不小的溢 價,另一方面投資者卻能從期貨市場買入“便宜”的黃金,於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黃金的實物交割,涉及實物交割合約大幅增加。比如在2008年12月3 日,當時的數據顯示COMEX庫存量迅速減少,這主要是因為12月份的期金開始交割後交割量大增,光是開始交割的頭三天,就有39%的合約已經履行了交 割。從NYMEX的數據來看,當時COMEX庫存中註冊存貨為2908224盎司,而已經完成的交割量為1147300盎司,約為39.5%。而在 2008年10月份,整個月的交割量也才1155400盎司,而且這個數據已經是歷史高位了。
正在大型銀行為實物交割而犯愁時,央行又出手相助了。每週二晚上,我們能在歐央行的網站上看到央行出售黃金的消息,但是歐央行從來不公佈這些黃金 的買主是誰(美國人也在做著相同的事情)。我相信這些黃金都是賣給了上述的大型銀行,比如2009年3月31日是COMEX期金3月份合約最後交割的日 子,在這一天作為黃金交易商,擁有大量黃金空頭頭寸的德意志銀行需要交割850000盎司黃金,也就是8500份合約黃金。就在同一天歐央行宣布賣出了 35.5噸,約合1141351盎司黃金,真的是太巧了。
下面我們來談談“央行售金協議”和IMF的問題。 1999年的“華盛頓協議”限制歐洲各大央行的年售金量不得超過400噸,為期4年。從1980到1999年,黃金價格從每盎司850美元下降到275美 元。一旦歐洲各央行達成協議同意限制黃金拋售,金價便開始掉頭向上,直到現在。而第二個央行的售金協議在2004年達成,有效期為5年,這就是著名的“央 行售金協議”。各國簽訂這個協議的初衷是保證黃金作為財政儲備的地位,同時又不想影響紙幣的貨幣地位。根據這個協議的規定央行售金的限額包括了黃金出售和 出租,也就是說對“黃金套息交易”有所節制。可是裡面仍有貓膩,細心的人會發現歐央行公佈的售金數字是黃金及黃金等價物,問題就出在黃金等價物上。什麼是 黃金等價物呢?在“黃金套息交易”中,央行出借黃金給金融機構,過一陣黃金機構需要將黃金還給央行,這就是所謂的黃金掉期。同時,金融機構為了能按時償還 黃金,也與金礦商簽訂一系列類似遠期的合約,也屬於黃金衍生物。華爾街的天才們在這過程中發明了一系列的衍生物,十分複雜。這些黃金衍生物就是所謂的黃金 等價物。西方央行和IMF公佈的黃金儲備中從來沒有具體說明其黃金衍生物的具體數量,就拿黃金掉期來說,很可能央行已經將黃金出租出去了,但是按照現行的 計算方法,其黃金儲備的頭寸是不變的。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ATA)長期要求西方央行和IMF公佈其黃金儲備中黃金衍生物的具體頭寸情況,但是從來沒 有得到正面回應。
IMF的問題更為嚴重,IMF共持有3217噸黃金,其中的88%估計都是在30年前IMF在其創始會員國擔保下買進並持有到現在的。剩下的403噸,也 就是12%左右的黃金儲備大概是在1999~2000年期間通過非市場渠道購進的。 IMF通過制定央行黃金儲備會計的官方准則,幫助美國推行其“強勢美元政策”。 IMF所謂的黃金會計準則允許會員國央行對其黃金儲備採取重複計算的方法誇大其黃金儲備,就是說會員國同時將其在IMF的黃金儲備計算入本國的黃金儲備。 這有點像納斯達克股票交易量計算方法,每一次股票買賣重複計算,買方算一次,賣方再算一次。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西方各國央行年年出 售黃金,卻從不見他們的黃金儲備有多少下降。
在2006年的5月份,IMF儲備會計委員會收到了一份名為《黃金掉期與黃金存(貸)款的處理辦法》的報告,這份報告披露了IMF一些成員國的央 行將黃金掉期等一些黃金衍生品算作黃金儲備以誇大其黃金儲備數量的事實。 2007年1月,IMF的儲備資產技術小組(RESTEG)在一次會議後建議不應該將黃金銀行的未分配黃金賬目算成儲備資產,IMF迫於壓力開始檢討其黃 金儲備的會計政策。總的來說,在黃金的問題上,現行的製度缺乏起碼審計製度,很多數字的真實性無法確認。特別是一些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數字的真實性非常令 人懷疑,首先就是美國。美國號稱擁有超過8134噸黃金儲備,在IMF佔有17%的投票權,很可惜已經有50年沒有審計過其黃金儲備數量了,如果好好查查 美國的黃金儲備倉庫,應該會有大發現。另外,對於IMF聲稱所擁有的黃金儲備數量,我也很懷疑其真實性。
按照IMF的規定,其黃金儲備中現在只有403噸可供對外出售,而其餘的2814噸實際上是不能動的,因為這些黃金儲備實際上是會員國在IMF的 份額。就算要出售這403噸黃金也需要得到IMF會員國85%以上的大多數同意才行。不過別忘了美國有17%的投票權,而其餘的184個會員國才不過 83%的投票權,也就是說沒有美國佬點頭,誰都別想動這些黃金。從2002年這一輪黃金牛市開始已經過去的7年中,美國政府不斷運用各種手段打壓黃金價 格。從2005年起,美國就開始炮製“IMF拋售黃金”的謊言,因此每當黃金價格加速上漲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IMF將要拋售黃金的消息,其目的只不過是 為了打壓金價而已。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大型金融機構操縱黃金市場大致的情況基本上就是如此,其實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前後,美國人對市場的操縱絕不止在黃金市場上。美國人在外匯市場動作也很大,很多事情似乎都不是偶然的,可是這已經不是這篇文章的範疇了。
(作者為金頂黃金投資公司黃金分析師)
2009年04月25日
【作者:馮亮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從去年10月份起,當我研究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COMEX期金持倉報告的時候,開始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有2~3家的大型儲金銀行 (Bullion Bank)壟斷了COMEX期金的絕大多數頭寸。 CFTC會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具體的頭寸情況。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頭寸的具體情況。上圖是根據這份報告,得出的黃金價格走勢與 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的關係,黑色線是黃金價格,紅色是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 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從圖中,我們 可以發現黃金價格走勢與三家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有近似正比關係,也就是說金價越高,這三家銀行越是有興趣做空。非常清楚從 2008年7月到11月間,這三家美國銀行從零頭寸迅速增加到佔總淨空頭頭寸的67%,這是赤裸裸的操縱市場。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這三家銀行就會大 幅增加其在期金市場上的空頭頭寸,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2/3。還有一個很驚人的事實,這些銀行賣出的空頭頭寸涉及黃金的總額竟然占到世界年 礦產量的10%。我一開始很懷疑這些銀行手中是否存有這麼多的黃金,因為CFTC規定美國所有的期貨合約必須有90%以上的實物作為交易基礎,這些準備用 於交割的黃金都放在紐商所的倉庫裡,但是CFTC從來沒有核實這些實物是否存在,而是由交易商們自己公佈,至於數字真偽就無法甄別了。那麼到底是誰在操縱 期金市場呢?很可惜在CTFC的報告中從來不會向公眾披露這三家神秘的銀行。直到最近,當我看到了一些資料才解開了心中的疑團。
在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份名為《銀行衍生物活動報告》中列出了頭五家最為熱衷於黃金和貴金屬衍生物場外交易的銀行。上圖描述了這兩家銀行佔銀行業黃 金衍生物交易份額的情況,JP摩根和匯豐基本上已經控制了黃金市場。除了2007年的二、三季度,這兩家銀行佔全部銀行業涉及的到期日小於1年的黃金衍生 物交易份額的85%~100%。
下圖是關於JP摩根和匯豐所持有黃金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在2007年這兩家銀行所持黃金衍生物的價值隨著黃金價格上漲而不斷增加,平均為520億 美元。這相當於黃金近年來平均年礦產量的90%。在2008年的頭三個季度,這兩家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衍生物價值更是達到平均850億美元。前面我們曾經說 過有三家美國銀行在期金方面的淨空頭頭寸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67%,也就是說這三家銀行出售的空頭頭寸價值世界年黃金礦產量的10%。這難道是一種巧合 嗎?所以我很願意認為這三家不知名的銀行其中應該就有JP摩根和匯豐,從2008年的三到四季度JP摩根和匯豐減少了224億美元,即18%的黃金衍生 物,這大概能購買黃金年礦產量的54%。還有一件驚人的巧合,匯豐銀行同時也是全球最大黃金ETF SPDR GLD的黃金保管人。巧合的事情其實還遠不止此,當我翻閱SPDR GLD在香港的招股書,又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JP摩根和匯豐都是所謂的認可參與者,也就是說這兩家銀行是SPDR GLD投資人,其中JP摩根還是SPDR的大股東。另外匯豐還是倫敦黃金市場五個參與黃金定價的成員之一。這一系列的巧合真的巧得讓人難以置信。
昨天黃金是貨幣體系的中心,而今天黃金是一種很特殊的投資品種,它既有商品屬性,又有金融屬性。黃金不平凡的身世也就注定了它的複雜性。最近大家 都很關心儲備貨幣的問題,很多人認為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正在遭受挑戰,其實無論是特別提款權還是歐元都很難真正威脅到美元的霸權。真正讓美元感到威脅的只 有一個,這個就是昔日的貨幣之王——黃金。這是因為,第一,黃金到今天還是一種重要的外匯儲備手段,特別在西方的發達國家仍存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第二,由 於黃金的避險特性,一旦國際上有風吹草動,資金便會湧向黃金。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一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 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 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 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
我所揭露的還只是美國操縱黃金市場的冰上一角。一般來說,我們要分析投資品價格的時候會依據兩條線索,一個是供求關係,另一個是多空力量對比,可 是在黃金的領域還有一條秘密的線索。央行正是在這裡用一隻看不見的手暗中實現了對黃金市場的操控。這條秘密的線索就是“黃金套息交易”(Gold Carry Trade)。所謂的“黃金套息交易”的由來就是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但是出借給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還能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以 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從中央銀行手中以超低利息借來的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較高回報率的美國國債或者別的債券,穩吃之 間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息交易”。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獲得了一定的收益,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 率。而對於這些大型銀行來說既能獲得低息的資金來源,還能通過套息交易賺上一筆,這真稱得上是一舉數得的好買賣。 “黃金套息交易”可謂滿足了央行和大型銀行的方方面面利益,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聯手長期對黃金市場進行操縱。
不過,“黃金套息交易”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合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 期索要黃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為了對沖這種風險,銀行家們就要同黃金生產商進行交易。很多黃金生產商也為了鎖定風險,往往會在銀行 家們提供的低息貸款等一些條件的利誘下簽訂黃金遠期銷售合約。於是,銀行家手中就有了黃金生產商未來的產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 銀行家和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於是,銀行家就有了雙保險。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如果金價持續大幅上漲,銀行 家的如意算盤就不好打了。首先,金價大幅上漲的話,黃金生產商們可能待價而沽,投資者可能進行搶購,造成供應緊張;還有,金價高漲直接增加了銀行家們購買 黃金回補的成本。因此,銀行家們出於對自己利益的考慮,也很有意願壓低金價。對於這些銀行家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跑到期貨市場上做空黃金或者操縱黃金價格,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JP摩根和匯豐手中持有著絕大多數的COMEX期金空頭頭寸。全球“黃金套息交易”規模相當大,具體的空頭數量很難確定,可能在 10000噸黃金以上。很多分析師認為正是因為央行通過“黃金套息交易”故意壓低黃金價格,否則,現在的黃金價格很可能是數以千計。雖然大型銀行在 CFTC的縱容下能在期金市場呼風喚雨,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金融海嘯爆發後,黃金的避險需求加大,投資者持有黃金的意願有所增大。同時,這些大型銀 行繼續故意壓低黃金價格,甚至在現貨市場上黃金價格出現了“升水”的現象,這就是“期現倒掛”現象。與此同時很多實物金幣的價格也對期金價格產生不小的溢 價,另一方面投資者卻能從期貨市場買入“便宜”的黃金,於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黃金的實物交割,涉及實物交割合約大幅增加。比如在2008年12月3 日,當時的數據顯示COMEX庫存量迅速減少,這主要是因為12月份的期金開始交割後交割量大增,光是開始交割的頭三天,就有39%的合約已經履行了交 割。從NYMEX的數據來看,當時COMEX庫存中註冊存貨為2908224盎司,而已經完成的交割量為1147300盎司,約為39.5%。而在 2008年10月份,整個月的交割量也才1155400盎司,而且這個數據已經是歷史高位了。
正在大型銀行為實物交割而犯愁時,央行又出手相助了。每週二晚上,我們能在歐央行的網站上看到央行出售黃金的消息,但是歐央行從來不公佈這些黃金 的買主是誰(美國人也在做著相同的事情)。我相信這些黃金都是賣給了上述的大型銀行,比如2009年3月31日是COMEX期金3月份合約最後交割的日 子,在這一天作為黃金交易商,擁有大量黃金空頭頭寸的德意志銀行需要交割850000盎司黃金,也就是8500份合約黃金。就在同一天歐央行宣布賣出了 35.5噸,約合1141351盎司黃金,真的是太巧了。
下面我們來談談“央行售金協議”和IMF的問題。 1999年的“華盛頓協議”限制歐洲各大央行的年售金量不得超過400噸,為期4年。從1980到1999年,黃金價格從每盎司850美元下降到275美 元。一旦歐洲各央行達成協議同意限制黃金拋售,金價便開始掉頭向上,直到現在。而第二個央行的售金協議在2004年達成,有效期為5年,這就是著名的“央 行售金協議”。各國簽訂這個協議的初衷是保證黃金作為財政儲備的地位,同時又不想影響紙幣的貨幣地位。根據這個協議的規定央行售金的限額包括了黃金出售和 出租,也就是說對“黃金套息交易”有所節制。可是裡面仍有貓膩,細心的人會發現歐央行公佈的售金數字是黃金及黃金等價物,問題就出在黃金等價物上。什麼是 黃金等價物呢?在“黃金套息交易”中,央行出借黃金給金融機構,過一陣黃金機構需要將黃金還給央行,這就是所謂的黃金掉期。同時,金融機構為了能按時償還 黃金,也與金礦商簽訂一系列類似遠期的合約,也屬於黃金衍生物。華爾街的天才們在這過程中發明了一系列的衍生物,十分複雜。這些黃金衍生物就是所謂的黃金 等價物。西方央行和IMF公佈的黃金儲備中從來沒有具體說明其黃金衍生物的具體數量,就拿黃金掉期來說,很可能央行已經將黃金出租出去了,但是按照現行的 計算方法,其黃金儲備的頭寸是不變的。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ATA)長期要求西方央行和IMF公佈其黃金儲備中黃金衍生物的具體頭寸情況,但是從來沒 有得到正面回應。
IMF的問題更為嚴重,IMF共持有3217噸黃金,其中的88%估計都是在30年前IMF在其創始會員國擔保下買進並持有到現在的。剩下的403噸,也 就是12%左右的黃金儲備大概是在1999~2000年期間通過非市場渠道購進的。 IMF通過制定央行黃金儲備會計的官方准則,幫助美國推行其“強勢美元政策”。 IMF所謂的黃金會計準則允許會員國央行對其黃金儲備採取重複計算的方法誇大其黃金儲備,就是說會員國同時將其在IMF的黃金儲備計算入本國的黃金儲備。 這有點像納斯達克股票交易量計算方法,每一次股票買賣重複計算,買方算一次,賣方再算一次。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西方各國央行年年出 售黃金,卻從不見他們的黃金儲備有多少下降。
在2006年的5月份,IMF儲備會計委員會收到了一份名為《黃金掉期與黃金存(貸)款的處理辦法》的報告,這份報告披露了IMF一些成員國的央 行將黃金掉期等一些黃金衍生品算作黃金儲備以誇大其黃金儲備數量的事實。 2007年1月,IMF的儲備資產技術小組(RESTEG)在一次會議後建議不應該將黃金銀行的未分配黃金賬目算成儲備資產,IMF迫於壓力開始檢討其黃 金儲備的會計政策。總的來說,在黃金的問題上,現行的製度缺乏起碼審計製度,很多數字的真實性無法確認。特別是一些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數字的真實性非常令 人懷疑,首先就是美國。美國號稱擁有超過8134噸黃金儲備,在IMF佔有17%的投票權,很可惜已經有50年沒有審計過其黃金儲備數量了,如果好好查查 美國的黃金儲備倉庫,應該會有大發現。另外,對於IMF聲稱所擁有的黃金儲備數量,我也很懷疑其真實性。
按照IMF的規定,其黃金儲備中現在只有403噸可供對外出售,而其餘的2814噸實際上是不能動的,因為這些黃金儲備實際上是會員國在IMF的 份額。就算要出售這403噸黃金也需要得到IMF會員國85%以上的大多數同意才行。不過別忘了美國有17%的投票權,而其餘的184個會員國才不過 83%的投票權,也就是說沒有美國佬點頭,誰都別想動這些黃金。從2002年這一輪黃金牛市開始已經過去的7年中,美國政府不斷運用各種手段打壓黃金價 格。從2005年起,美國就開始炮製“IMF拋售黃金”的謊言,因此每當黃金價格加速上漲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IMF將要拋售黃金的消息,其目的只不過是 為了打壓金價而已。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大型金融機構操縱黃金市場大致的情況基本上就是如此,其實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前後,美國人對市場的操縱絕不止在黃金市場上。美國人在外匯市場動作也很大,很多事情似乎都不是偶然的,可是這已經不是這篇文章的範疇了。
(作者為金頂黃金投資公司黃金分析師)
2009年5月16日
金價暴漲將威脅美元儲備貨幣地位
和訊獨家:金價暴漲將威脅美元儲備貨幣地位
2009年04月08日18:26
http://gold.hexun.com/2009-04-08/116475541.html
嘉賓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年的外匯黃金市場 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析黃金走勢。
4月8日和訊黃金頻道特約金頂黃金研究中心經理馮亮做客沙龍,與網友共同探討“黃金市場是否被操縱?”,沙龍引起網友強烈反響,提問踴躍,以下為現場精彩問答:
和訊網友:請問黃金市場有沒有莊家控制這個市場?如果有的話誰是操縱者?
馮亮:我可以在這裡說出幾個大機構的名字,摩根大通,匯豐,德意志銀行,具體的證據可以查看一下我今天寫的文章《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
和訊網友:馮先生您說摩根大通,匯豐,德意志銀行控制市場是從什麼角度分析的呢?您有證據嗎?請詳細解答
馮亮:CFTC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有三家不知名的大 型銀行持有的淨空頭頭寸比率高達67%,而且黃金價格越高,它們的頭寸越大。還有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份名為《銀行衍生物活動報告》中列出了頭五家最為熱衷 於黃金和貴金屬衍生物場外交易的銀行。其中JP摩根和匯豐持有黃金衍生物頭寸佔總額的85%—100%,因此我認為上述的三家銀行就有這兩家大型機構。 3月31日是COMEX期金三月份合約最後交割的日子,在這一天作為黃金交易商,擁有大量黃金空頭頭寸的德意志銀行需要交割850000盎司黃金,也就是 850份合約黃金。同一天歐央行宣布賣出了35.5噸,約合1141351盎司黃金。
和訊網友:怎麼從持倉上看主力的動向呢,請詳細說明謝謝
馮亮:CFTC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將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的具體多空頭頭寸情況。 《COT報告》會將市場分成三類:商業頭寸,非商業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通常來說,商業頭寸主要來自黃金經紀商,非商業頭寸主要來自大型機構投資者,而 不可報告頭寸則來自個人投機者。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在期金市場只記錄了美國的三家 銀行。為了確定在這個市場上誰在主導,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些銀行的“淨頭寸”,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 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空頭方面基本是由美國的三家大型銀行掌控,其淨空頭合約的比率高達 67%,是一種赤裸裸的操縱市場。
和訊網友:三大銀行為什麼掌控大量空頭?而非多頭?
馮亮:這三家控制了絕大多數的空頭頭寸的同時,也涉及了數量驚人黃金衍生產品。 JP摩根和匯豐所持有黃金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在2007年這兩家銀行所持黃金衍生物的價值隨著黃金價格上漲而不斷增加,平均為520億美元。這相當於黃金 近年來平均年礦產量的90%。在2008年的頭三個季度,這兩家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衍生物價值更是達到平均850億美元。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三家美國銀行在 期金方面的淨空頭頭寸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67%,也就是說這三家銀行出售的空頭頭寸價值世界年黃金礦產量的10%。 (04-08 15:49)
和訊網友:全世界實物黃金現有量是多少?大體掌握在誰手中比例?是否為美國人操縱?
馮亮:現在世界央行總的黃金儲備約為29000噸,美國占有8000噸,這個是比較準確的數字。至於世界的實物黃金有很多種說法,比如前一陣我看 到一個資料說印度民間就有29000黃金,所以我認為這個數字很難統計出來。在美國政府的縱容下,摩根大通和匯豐這些銀行在期金市場持有絕對的大多數空頭 頭寸,可以這樣認為美國政府通過這兩個機構操縱黃金價格。
和訊網友:控制黃金的人,如何組織這些不同的商業銀行,好像也來自不同國家?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好處呢?
和訊網友:對於黃金我本人是比較困或的,有兩種關點網上比較流行,一種說黃金會王者歸來,會到多高的價格上(比如宋洪兵),一種講黃金本身做為金融產品和商品來講都是無用了,只是一種炒做,好像都挺有道理,請馮先生講講到底應如何看待黃金呢?
馮亮: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這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 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 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其實在金融海嘯之後,全 球性的貿易驟然下降,很多國家為了維持出口刻意地防止本幣兌美元升值,因此壓抑黃金價格過度的上漲也成了他們干預匯市的方式之一。而JP摩根,匯豐和德意 志銀行不過是其背後勢力操縱黃金市場的馬前卒而已。
和訊網友:倫敦金和COMEX這兩個市場那個更容易被他們操縱
馮亮:從我掌握的證據來看,JP摩根和匯豐正在COMEX操縱金價。倫敦金方面數據不足,我不敢妄論,不過提醒一點,匯豐還是倫敦黃金市場五個參與黃金定價的成員之一。
和訊網友:現在金價跌落900下方,怎麼看主力動向?
馮亮:從多頭來看,主力黃金ETF SPDR最近比較安靜,而期金空頭頭寸有所增加,而且IMF售金計劃也讓黃金存在進一步下挫的壓力。
dingyuyao:為什麼美國和歐洲都不希望黃金過度上漲,如果金價上漲,美國的那些黃金儲備不是要增值嗎?
馮亮: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這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 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 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
和訊網友:黃金本身的成本也就是250-400美金一盎,現在到900甚至是一千是不是有泡末?國際上控制黃金的集團很強大,如果他們成功的控制了黃金,我們這些多頭們是不是會很慘?
馮亮:黃金既有商品屬性,也有貨幣屬性,所以考慮黃金價格的時候不能僅僅考慮黃金的成本,比如紙幣成本很低,但是卻有相當的購買力。雖然,現在黃 金市場受到像摩根大通,匯豐和德意志這些大型機構的操縱,但是商品的價格最終還是取決於供求關係的,在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大印鈔票救市的背景下,紙幣的 氾濫已經可以預見,而黃金價格在長期的上漲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dingyuyao:怎麼能隨時看紙黃金的成交量和持倉量?咱們做的紙黃金和特別提款權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每時每刻變化的價格是誰定的,誰說了算的呢?我 是通過工行網站交易紙黃金,假如我用20萬元買了1000克,工行拿我的錢去買黃金了嗎?我的錢到底到了誰的賬上,請馮亮先生賜教,我是您的嵐皋崇拜者!
馮亮:國內的紙黃金交易,其實是投資者與銀行間的交易,屬於做市商制度,具體的交易數據只有銀行內部才有。 “特別提款權”在國際上被稱為紙黃金,但是跟國內的紙黃金沒有關係。至於銀行是否會拿你的錢去買黃金,我想不會的,因為最後你與銀行結算的時候不是以實物 黃金結算。
和訊網友:如果黃金真的被操控,那我們這些散戶虧的機率是不是就多?
馮亮:這個問題分兩面看,一,長期來說,由於供求關係,黃金是要上漲的,特別是美國和各國央行大印鈔票的情況下。所以長線投資還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第二,短線來看,存在反复的可能,這個需要你實際的投資經驗,所以最終結果還是由你自己來決定。
和訊網友:大機構操縱黃金時散戶如何盈利?
馮亮:我認為長期來說黃金是看漲的,還有這些大型機構操縱黃金,只是不想黃金漲的太快,漲的太高,並不是一味往下壓,因為我相信他們也有相當數量的多頭頭寸,在價格適當的時候他們還會成為多頭。投資者可以把握這些規律進行操作。
和訊網友:到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正在通過種種手段瘋狂地賭博和操縱黃金市場如果是美國長期國策,散戶該怎麼辦?逆勢而為還是怎麼辦?
馮亮:我認為供求關係決定價格在長期是有效地,現在全球各國都在或明或暗地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貨幣追逐著相對較少的黃金,黃金價 格在長期上漲,這是美國政府控制不住的。我們只要看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例子就知道,但是金價為35美元一盎司,最後由於美國政府負債過高,導致各國競 相拋售美元,買入黃金。美國最後只能宣布,放開黃金價格,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和訊網友:黃金暴漲會威脅美金地位的影響機理是什麼?就我所知人民幣從誕生就與黃金無關,難到美金就很在乎?
馮亮:中國的主要外匯儲備為美元債券,其實這是相當不合理的。而在西方國家70%以上的外匯儲備是黃金,如果美元貶值,黃金升值,他們會更多地買 入黃金,拋售美元。比如最近美國宣布量化寬鬆政策後,大家開始擔心美元的問題,於是提出了採取超國界的外匯儲備這種概念,不過這個問題凱恩斯很早就已經提 過了。
和訊網友:你說中國持有美債不好,如何換成黃金呢?用美金去買嗎? (從國際市場上)但別人如此操作,中國豈不吃虧?如果在國內用100人民幣一克從山東黃金等黃金企業收存如何?
和訊網友:黃金從35到800,又從800到250,又到800,好像黃金的波動是很大的,有人說(比如郎咸平)從長期看黃金的收益並不高,如何看呢?
馮亮:郎咸平主要參考的是從1972年金價對比股市的表現,但是不要忘了從1980年到2001年經歷了20年的熊市。但是在1972年到 1980年,黃金價格上漲的23倍,股市表現肯定無法比的。現在又進入了黃金的牛市,這幾年下來黃金價格約漲了3倍,年均回報率為16%。我有理由認為黃 金遠遠沒有到位,參照上一個牛市,我認為黃金的表現還是值得期待的。
馮亮:第一中國很快那就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金國,我們有這個資本。第二,國內應該加強黃金的期貨交易建設,搶奪黃金定價權。第三,購買黃金的渠道很多,比如IMF可以考慮。
和訊網友:劉君洛預測黃金退出歷史舞台,不知道馮先生是否贊同,您的意見黃金作為貨幣的功能會怎麼發展?
馮亮:現在判定黃金推出歷史舞台有點太早,至少從這次金融危機來看,黃金的作用和地位有所提高,而且還有人提出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二的問題。
和訊網友:請問美元和黃金是反比關係嗎?那為何前段時間是正比?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國操控嗎?我們可以從美元的變化中預測黃金的變化嗎?謝謝
馮亮:這個主要是避險情緒推動,金融海嘯後,國際資本為了安全,紛紛流向黃金和美元,因此出現了黃金,美元同漲同跌的局面。
和訊網友:關於外盤現貨黃金的交易,您覺得怎麼看?現在國內開始有公司代理
馮亮:大概在5月份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將推出一個24小時交易的黃金投資品種,基本與國際接軌,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2009年04月08日18:26
http://gold.hexun.com/2009-04-08/116475541.html
嘉賓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年的外匯黃金市場 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析黃金走勢。
4月8日和訊黃金頻道特約金頂黃金研究中心經理馮亮做客沙龍,與網友共同探討“黃金市場是否被操縱?”,沙龍引起網友強烈反響,提問踴躍,以下為現場精彩問答:
和訊網友:請問黃金市場有沒有莊家控制這個市場?如果有的話誰是操縱者?
馮亮:我可以在這裡說出幾個大機構的名字,摩根大通,匯豐,德意志銀行,具體的證據可以查看一下我今天寫的文章《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
和訊網友:馮先生您說摩根大通,匯豐,德意志銀行控制市場是從什麼角度分析的呢?您有證據嗎?請詳細解答
馮亮:CFTC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有三家不知名的大 型銀行持有的淨空頭頭寸比率高達67%,而且黃金價格越高,它們的頭寸越大。還有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份名為《銀行衍生物活動報告》中列出了頭五家最為熱衷 於黃金和貴金屬衍生物場外交易的銀行。其中JP摩根和匯豐持有黃金衍生物頭寸佔總額的85%—100%,因此我認為上述的三家銀行就有這兩家大型機構。 3月31日是COMEX期金三月份合約最後交割的日子,在這一天作為黃金交易商,擁有大量黃金空頭頭寸的德意志銀行需要交割850000盎司黃金,也就是 850份合約黃金。同一天歐央行宣布賣出了35.5噸,約合1141351盎司黃金。
和訊網友:怎麼從持倉上看主力的動向呢,請詳細說明謝謝
馮亮:CFTC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將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的具體多空頭頭寸情況。 《COT報告》會將市場分成三類:商業頭寸,非商業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通常來說,商業頭寸主要來自黃金經紀商,非商業頭寸主要來自大型機構投資者,而 不可報告頭寸則來自個人投機者。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在期金市場只記錄了美國的三家 銀行。為了確定在這個市場上誰在主導,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些銀行的“淨頭寸”,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 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空頭方面基本是由美國的三家大型銀行掌控,其淨空頭合約的比率高達 67%,是一種赤裸裸的操縱市場。
和訊網友:三大銀行為什麼掌控大量空頭?而非多頭?
馮亮:這三家控制了絕大多數的空頭頭寸的同時,也涉及了數量驚人黃金衍生產品。 JP摩根和匯豐所持有黃金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在2007年這兩家銀行所持黃金衍生物的價值隨著黃金價格上漲而不斷增加,平均為520億美元。這相當於黃金 近年來平均年礦產量的90%。在2008年的頭三個季度,這兩家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衍生物價值更是達到平均850億美元。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三家美國銀行在 期金方面的淨空頭頭寸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67%,也就是說這三家銀行出售的空頭頭寸價值世界年黃金礦產量的10%。 (04-08 15:49)
和訊網友:全世界實物黃金現有量是多少?大體掌握在誰手中比例?是否為美國人操縱?
馮亮:現在世界央行總的黃金儲備約為29000噸,美國占有8000噸,這個是比較準確的數字。至於世界的實物黃金有很多種說法,比如前一陣我看 到一個資料說印度民間就有29000黃金,所以我認為這個數字很難統計出來。在美國政府的縱容下,摩根大通和匯豐這些銀行在期金市場持有絕對的大多數空頭 頭寸,可以這樣認為美國政府通過這兩個機構操縱黃金價格。
和訊網友:控制黃金的人,如何組織這些不同的商業銀行,好像也來自不同國家?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好處呢?
和訊網友:對於黃金我本人是比較困或的,有兩種關點網上比較流行,一種說黃金會王者歸來,會到多高的價格上(比如宋洪兵),一種講黃金本身做為金融產品和商品來講都是無用了,只是一種炒做,好像都挺有道理,請馮先生講講到底應如何看待黃金呢?
馮亮: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這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 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 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其實在金融海嘯之後,全 球性的貿易驟然下降,很多國家為了維持出口刻意地防止本幣兌美元升值,因此壓抑黃金價格過度的上漲也成了他們干預匯市的方式之一。而JP摩根,匯豐和德意 志銀行不過是其背後勢力操縱黃金市場的馬前卒而已。
和訊網友:倫敦金和COMEX這兩個市場那個更容易被他們操縱
馮亮:從我掌握的證據來看,JP摩根和匯豐正在COMEX操縱金價。倫敦金方面數據不足,我不敢妄論,不過提醒一點,匯豐還是倫敦黃金市場五個參與黃金定價的成員之一。
和訊網友:現在金價跌落900下方,怎麼看主力動向?
馮亮:從多頭來看,主力黃金ETF SPDR最近比較安靜,而期金空頭頭寸有所增加,而且IMF售金計劃也讓黃金存在進一步下挫的壓力。
dingyuyao:為什麼美國和歐洲都不希望黃金過度上漲,如果金價上漲,美國的那些黃金儲備不是要增值嗎?
馮亮: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這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場價格。因為一旦黃 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每當黃金價格上 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
和訊網友:黃金本身的成本也就是250-400美金一盎,現在到900甚至是一千是不是有泡末?國際上控制黃金的集團很強大,如果他們成功的控制了黃金,我們這些多頭們是不是會很慘?
馮亮:黃金既有商品屬性,也有貨幣屬性,所以考慮黃金價格的時候不能僅僅考慮黃金的成本,比如紙幣成本很低,但是卻有相當的購買力。雖然,現在黃 金市場受到像摩根大通,匯豐和德意志這些大型機構的操縱,但是商品的價格最終還是取決於供求關係的,在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大印鈔票救市的背景下,紙幣的 氾濫已經可以預見,而黃金價格在長期的上漲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dingyuyao:怎麼能隨時看紙黃金的成交量和持倉量?咱們做的紙黃金和特別提款權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每時每刻變化的價格是誰定的,誰說了算的呢?我 是通過工行網站交易紙黃金,假如我用20萬元買了1000克,工行拿我的錢去買黃金了嗎?我的錢到底到了誰的賬上,請馮亮先生賜教,我是您的嵐皋崇拜者!
馮亮:國內的紙黃金交易,其實是投資者與銀行間的交易,屬於做市商制度,具體的交易數據只有銀行內部才有。 “特別提款權”在國際上被稱為紙黃金,但是跟國內的紙黃金沒有關係。至於銀行是否會拿你的錢去買黃金,我想不會的,因為最後你與銀行結算的時候不是以實物 黃金結算。
和訊網友:如果黃金真的被操控,那我們這些散戶虧的機率是不是就多?
馮亮:這個問題分兩面看,一,長期來說,由於供求關係,黃金是要上漲的,特別是美國和各國央行大印鈔票的情況下。所以長線投資還是能獲得很好的收益;第二,短線來看,存在反复的可能,這個需要你實際的投資經驗,所以最終結果還是由你自己來決定。
和訊網友:大機構操縱黃金時散戶如何盈利?
馮亮:我認為長期來說黃金是看漲的,還有這些大型機構操縱黃金,只是不想黃金漲的太快,漲的太高,並不是一味往下壓,因為我相信他們也有相當數量的多頭頭寸,在價格適當的時候他們還會成為多頭。投資者可以把握這些規律進行操作。
和訊網友:到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正在通過種種手段瘋狂地賭博和操縱黃金市場如果是美國長期國策,散戶該怎麼辦?逆勢而為還是怎麼辦?
馮亮:我認為供求關係決定價格在長期是有效地,現在全球各國都在或明或暗地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貨幣追逐著相對較少的黃金,黃金價 格在長期上漲,這是美國政府控制不住的。我們只要看看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例子就知道,但是金價為35美元一盎司,最後由於美國政府負債過高,導致各國競 相拋售美元,買入黃金。美國最後只能宣布,放開黃金價格,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和訊網友:黃金暴漲會威脅美金地位的影響機理是什麼?就我所知人民幣從誕生就與黃金無關,難到美金就很在乎?
馮亮:中國的主要外匯儲備為美元債券,其實這是相當不合理的。而在西方國家70%以上的外匯儲備是黃金,如果美元貶值,黃金升值,他們會更多地買 入黃金,拋售美元。比如最近美國宣布量化寬鬆政策後,大家開始擔心美元的問題,於是提出了採取超國界的外匯儲備這種概念,不過這個問題凱恩斯很早就已經提 過了。
和訊網友:你說中國持有美債不好,如何換成黃金呢?用美金去買嗎? (從國際市場上)但別人如此操作,中國豈不吃虧?如果在國內用100人民幣一克從山東黃金等黃金企業收存如何?
和訊網友:黃金從35到800,又從800到250,又到800,好像黃金的波動是很大的,有人說(比如郎咸平)從長期看黃金的收益並不高,如何看呢?
馮亮:郎咸平主要參考的是從1972年金價對比股市的表現,但是不要忘了從1980年到2001年經歷了20年的熊市。但是在1972年到 1980年,黃金價格上漲的23倍,股市表現肯定無法比的。現在又進入了黃金的牛市,這幾年下來黃金價格約漲了3倍,年均回報率為16%。我有理由認為黃 金遠遠沒有到位,參照上一個牛市,我認為黃金的表現還是值得期待的。
馮亮:第一中國很快那就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金國,我們有這個資本。第二,國內應該加強黃金的期貨交易建設,搶奪黃金定價權。第三,購買黃金的渠道很多,比如IMF可以考慮。
和訊網友:劉君洛預測黃金退出歷史舞台,不知道馮先生是否贊同,您的意見黃金作為貨幣的功能會怎麼發展?
馮亮:現在判定黃金推出歷史舞台有點太早,至少從這次金融危機來看,黃金的作用和地位有所提高,而且還有人提出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二的問題。
和訊網友:請問美元和黃金是反比關係嗎?那為何前段時間是正比?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國操控嗎?我們可以從美元的變化中預測黃金的變化嗎?謝謝
馮亮:這個主要是避險情緒推動,金融海嘯後,國際資本為了安全,紛紛流向黃金和美元,因此出現了黃金,美元同漲同跌的局面。
和訊網友:關於外盤現貨黃金的交易,您覺得怎麼看?現在國內開始有公司代理
馮亮:大概在5月份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將推出一個24小時交易的黃金投資品種,基本與國際接軌,我認為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美國利用其在IMF投票權操縱金市
馮亮:美國利用其在IMF17%投票權操縱金市
2009年04月10日13:45
http://gold.hexun.com/2009-04-10/116556941.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在投資方面,有著6年的 外匯黃金市場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 析黃金走勢。
[作者文章]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
[沙龍問答]和訊獨家:金價暴漲將威脅美元儲備貨幣地位
在前面的兩天,我連續發表了《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和《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這兩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我論述關於黃金市場被操縱問 題的前兩部曲,今天我們來談談IMF的問題。剛剛結束的G20會議達成了關於IMF出售黃金以充裕資金的共識,現在IMF售金的問題很熱,今天我們就來探 討一下這個問題。這篇文章也是這一系列關於黃金市場被操縱問題文章中的最後一篇。
IMF也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一個由185個國家組成的,為了“鼓勵全球貨幣合作,保障金融穩定,促進國際貿易,提高就業率和潛在經濟增長,以及減少 貧窮”的國際性組織。其中,美國占有IMF17%的投票權,而其他國家沒有超過6%的,而且IMF的任何政策決議必須得到85%的大多數同意。 IMF這種設置十分有利於美國主導這個所謂的由185個成員國組成的國際性組織。 IMF共持有3217噸黃金,其中的88%估計都是在30年前IMF在其創始會員國擔保下買進並持有到現在的。剩下的403噸,也就是12%左右的黃金儲 備大概是在1999-2000期間通過非市場渠道購進的。
在操縱黃金價格的問題上,IMF也很難開脫。 IMF通過制定央行黃金儲備會計的官方准則,幫助美國推行其“強勢美元政策”。 IMF所謂的黃金會計準則允許會員國央行對其黃金儲備採取重複計算的方法誇大其黃金儲備,就是說會員國同時將其在IMF的黃金儲備計算入本國的黃金儲備。 這有點像納斯達克股票交易量計算方法,每一次股票買賣重複計算,買方算一次,賣方再算一次。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西方各國央行年年出 售黃金,卻從不見他們的黃金儲備有多少下降。
在2006年的5月份,IMF儲備會計委員會收到了一份名為《黃金掉期與黃金存(貸)款的處理辦法》的報告,這份報告披露了IMF一些成員國的央 行將黃金掉期等一些黃金衍生品算作黃金儲備以誇大其黃金儲備數量的事實。 2003年,新奧爾良的貨幣交易商班得查德公司與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向法院控告JP摩根聯合巴里克黃金礦業聯合操縱市場。 2007年1月,IMF的儲備資產技術小組(RESTEG)在一次會議後建議不應該將黃金銀行的未分配黃金賬目算成儲備資產,IMF迫於壓力開始檢討其黃 金儲備的會計政策。我在《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一文中曾提到很多央行將手中黃金儲備以低利率出借給一些大型金融機構,按照IMF原來的會計準則,這部 分被出借的黃金仍然算作其黃金儲備(這樣一些央行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干預和操縱黃金市場)。從那時起,IMF不得不開始清算這種不合理的會計計算方法。
通過以上的背景知識介紹,我們會發現在IMF的會計體系下有很多貓膩可以玩,特別是一些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數字的真實性非常令人懷疑,首當其衝的就是美 國。美國號稱擁有超過8134噸黃金儲備,在IMF佔有17%的投票權,很可惜已經有50年沒有審計過其黃金儲備數量了,如果好好查查美國的黃金儲備倉 庫,應該會有大發現。另外,對於IMF聲稱所擁有的黃金儲備數量,我也很懷疑其真實性。
按照IMF的規定,其黃金儲備中現在只有403噸可供對外出售,而其餘的2814噸實際上是不能動的,因為這些黃金儲備實際上是會員國在IMF的 份額。就算要出售這403噸黃金也需要得到IMF會員國85%以上的大多數同意才行。不過別忘了美國有17%的投票權,而其餘的184個會員國才不過 83%的投票權,也就是說沒有美國佬點頭,誰都別想動這些黃金。
在央行售金協議(CBGA)的框架下,歐洲方面的簽署國成員年黃金銷售額度為500噸,截止至2008年9月的財年,黃金銷售量才357噸。而截 止至2009年9月份的財年,預計黃金銷售量為150-200噸。 IMF的會員國壟斷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黃金儲備,我很懷疑他們會願意大量拋售手中黃金儲備來為IMF增加資金來源。
從2002年這一輪黃金牛市開始已經過去的7年中,美國政府不斷運用各種手段打壓黃金價格。從2005年起,美國就開始炮製“IMF拋售黃金”的 謊言,因此每當黃金價格加速上漲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IMF將要拋售黃金的消息。 2008年2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尋求國會授權同意IMF銷售可供銷售的403噸黃金。可是,從那以後就再沒聽到任何消息。為什麼呢?因為先是全球商品期 貨價格暴漲,後是金融海嘯爆發,各國央行開始大印鈔票拯救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就連央行售金協議框架下黃金拋售量都大為減少,美國人不是傻子。至於在 IMF,就更沒有人提起了。
馮亮: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
IMF現在擁有3217噸的黃金儲備,現在價值約為920億美元,而中國卻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10%。其中也只有403噸可 供對外銷售,就算IMF要向市場拋售這批黃金,我認為對黃金市場的衝擊也不會很大。根據G20所謂的售金計劃,IMF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拋售403 噸黃金以換取資金援助貧窮國家(大家看看IMF和美國的嘴臉,明明是為了壓制金價,卻把理由說得冠冕堂皇)。這批黃金如果按照900美元/盎司計算,約值 117億美元,如果分兩年拋售完,年銷售量約為60億美元,換算成盎司為660萬盎司,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這批黃金不過相當於其 日交易量的28%,根本不算大。所以,我說即便IMF真的要拋了這403噸黃金,實際對黃金價格起不了太大影響,遠遠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輿論武器,威力來得 大。所以,我也很懷疑美國佬會真的同意拋售這批黃金。
在西方早就有人提到過一個概念,“黃金邪惡軸心”。 “黃金邪惡軸心”指的就是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長期操縱黃金市場,有意壓制黃金價格。英美這兩個國家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英國對美國的很多政策都是亦步 亦趨的,而美國也需要英國這樣一個盟友,伊拉克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除了在政治外交領域,這兩個國家在操縱貨幣,黃金市場也緊密合作。比如1999年美國政 府剛剛確定“強勢美元政策”不久,與此同時英國很配合地在黃金價格的最低點250美元/盎司附近拋售了過半的黃金儲備。還有1992年,英國剛動要加入歐 元區的念頭,就被索羅斯狠狠地教訓一頓,最終還是留在了“黃金邪惡軸心”體系內。在這次G20上,也正是英國首相布朗提出IMF拋售黃金的議題,可以說英 美兩國合夥利用IMF對黃金市場進行操縱,控制。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2009年04月10日13:45
http://gold.hexun.com/2009-04-10/116556941.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在投資方面,有著6年的 外匯黃金市場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 析黃金走勢。
[作者文章]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
[沙龍問答]和訊獨家:金價暴漲將威脅美元儲備貨幣地位
在前面的兩天,我連續發表了《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和《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這兩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我論述關於黃金市場被操縱問 題的前兩部曲,今天我們來談談IMF的問題。剛剛結束的G20會議達成了關於IMF出售黃金以充裕資金的共識,現在IMF售金的問題很熱,今天我們就來探 討一下這個問題。這篇文章也是這一系列關於黃金市場被操縱問題文章中的最後一篇。
IMF也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一個由185個國家組成的,為了“鼓勵全球貨幣合作,保障金融穩定,促進國際貿易,提高就業率和潛在經濟增長,以及減少 貧窮”的國際性組織。其中,美國占有IMF17%的投票權,而其他國家沒有超過6%的,而且IMF的任何政策決議必須得到85%的大多數同意。 IMF這種設置十分有利於美國主導這個所謂的由185個成員國組成的國際性組織。 IMF共持有3217噸黃金,其中的88%估計都是在30年前IMF在其創始會員國擔保下買進並持有到現在的。剩下的403噸,也就是12%左右的黃金儲 備大概是在1999-2000期間通過非市場渠道購進的。
在操縱黃金價格的問題上,IMF也很難開脫。 IMF通過制定央行黃金儲備會計的官方准則,幫助美國推行其“強勢美元政策”。 IMF所謂的黃金會計準則允許會員國央行對其黃金儲備採取重複計算的方法誇大其黃金儲備,就是說會員國同時將其在IMF的黃金儲備計算入本國的黃金儲備。 這有點像納斯達克股票交易量計算方法,每一次股票買賣重複計算,買方算一次,賣方再算一次。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西方各國央行年年出 售黃金,卻從不見他們的黃金儲備有多少下降。
在2006年的5月份,IMF儲備會計委員會收到了一份名為《黃金掉期與黃金存(貸)款的處理辦法》的報告,這份報告披露了IMF一些成員國的央 行將黃金掉期等一些黃金衍生品算作黃金儲備以誇大其黃金儲備數量的事實。 2003年,新奧爾良的貨幣交易商班得查德公司與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向法院控告JP摩根聯合巴里克黃金礦業聯合操縱市場。 2007年1月,IMF的儲備資產技術小組(RESTEG)在一次會議後建議不應該將黃金銀行的未分配黃金賬目算成儲備資產,IMF迫於壓力開始檢討其黃 金儲備的會計政策。我在《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一文中曾提到很多央行將手中黃金儲備以低利率出借給一些大型金融機構,按照IMF原來的會計準則,這部 分被出借的黃金仍然算作其黃金儲備(這樣一些央行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干預和操縱黃金市場)。從那時起,IMF不得不開始清算這種不合理的會計計算方法。
通過以上的背景知識介紹,我們會發現在IMF的會計體系下有很多貓膩可以玩,特別是一些國家央行的黃金儲備數字的真實性非常令人懷疑,首當其衝的就是美 國。美國號稱擁有超過8134噸黃金儲備,在IMF佔有17%的投票權,很可惜已經有50年沒有審計過其黃金儲備數量了,如果好好查查美國的黃金儲備倉 庫,應該會有大發現。另外,對於IMF聲稱所擁有的黃金儲備數量,我也很懷疑其真實性。
按照IMF的規定,其黃金儲備中現在只有403噸可供對外出售,而其餘的2814噸實際上是不能動的,因為這些黃金儲備實際上是會員國在IMF的 份額。就算要出售這403噸黃金也需要得到IMF會員國85%以上的大多數同意才行。不過別忘了美國有17%的投票權,而其餘的184個會員國才不過 83%的投票權,也就是說沒有美國佬點頭,誰都別想動這些黃金。
在央行售金協議(CBGA)的框架下,歐洲方面的簽署國成員年黃金銷售額度為500噸,截止至2008年9月的財年,黃金銷售量才357噸。而截 止至2009年9月份的財年,預計黃金銷售量為150-200噸。 IMF的會員國壟斷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黃金儲備,我很懷疑他們會願意大量拋售手中黃金儲備來為IMF增加資金來源。
從2002年這一輪黃金牛市開始已經過去的7年中,美國政府不斷運用各種手段打壓黃金價格。從2005年起,美國就開始炮製“IMF拋售黃金”的 謊言,因此每當黃金價格加速上漲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IMF將要拋售黃金的消息。 2008年2月,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尋求國會授權同意IMF銷售可供銷售的403噸黃金。可是,從那以後就再沒聽到任何消息。為什麼呢?因為先是全球商品期 貨價格暴漲,後是金融海嘯爆發,各國央行開始大印鈔票拯救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就連央行售金協議框架下黃金拋售量都大為減少,美國人不是傻子。至於在 IMF,就更沒有人提起了。
馮亮: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
IMF現在擁有3217噸的黃金儲備,現在價值約為920億美元,而中國卻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10%。其中也只有403噸可 供對外銷售,就算IMF要向市場拋售這批黃金,我認為對黃金市場的衝擊也不會很大。根據G20所謂的售金計劃,IMF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拋售403 噸黃金以換取資金援助貧窮國家(大家看看IMF和美國的嘴臉,明明是為了壓制金價,卻把理由說得冠冕堂皇)。這批黃金如果按照900美元/盎司計算,約值 117億美元,如果分兩年拋售完,年銷售量約為60億美元,換算成盎司為660萬盎司,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這批黃金不過相當於其 日交易量的28%,根本不算大。所以,我說即便IMF真的要拋了這403噸黃金,實際對黃金價格起不了太大影響,遠遠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輿論武器,威力來得 大。所以,我也很懷疑美國佬會真的同意拋售這批黃金。
在西方早就有人提到過一個概念,“黃金邪惡軸心”。 “黃金邪惡軸心”指的就是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長期操縱黃金市場,有意壓制黃金價格。英美這兩個國家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英國對美國的很多政策都是亦步 亦趨的,而美國也需要英國這樣一個盟友,伊拉克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除了在政治外交領域,這兩個國家在操縱貨幣,黃金市場也緊密合作。比如1999年美國政 府剛剛確定“強勢美元政策”不久,與此同時英國很配合地在黃金價格的最低點250美元/盎司附近拋售了過半的黃金儲備。還有1992年,英國剛動要加入歐 元區的念頭,就被索羅斯狠狠地教訓一頓,最終還是留在了“黃金邪惡軸心”體系內。在這次G20上,也正是英國首相布朗提出IMF拋售黃金的議題,可以說英 美兩國合夥利用IMF對黃金市場進行操縱,控制。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中國有必要增加黃金儲備奪取黃金定價權
馮亮:中國有必要增加黃金儲備奪取黃金定價權
2009年04月27日13:47
http://gold.hexun.com/2009-04-27/117125883.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 年的外匯黃金市場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 向分析黃金走勢。
2009年04月27日13:47
http://gold.hexun.com/2009-04-27/117125883.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 年的外匯黃金市場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 向分析黃金走勢。
4 月24日,上週五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說,目前我國黃金儲備已達到1054噸,在各國公佈的黃金儲備中,只有六個國家超過1000噸,我國排名第五。對於 這個消息,我一點都不奇怪,其實這個數字也應該是有水份的,比較接近的數字可能是1200-1300噸。比較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中國會在這個時候大張旗鼓 地公佈增加黃金儲備的消息?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呢?在去年的11月份,黃金市場流出了一條消息,中國準備將600噸的黃金儲備增加到4000噸。不過, 這個消息很快就得到央行的否定。從這個事情上,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在黃金儲備的問題上一貫的態度都比較保守和低調。然而,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中國的態度突 然間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高調向外界公佈增加黃金儲備的情況。其間是不是有什麼含義呢?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最近的黃金市場,黃金價格在今年二月份衝擊整千關口失敗後,一路下挫,更是跌破900的重要關口。由於金價的不斷下滑,在金融 海嘯後一路加倉的SPDR也開始減倉了,黃金市場哀鴻遍野。再有在倫敦的20G會議上,IMF高調宣布準備出售403噸黃金。我在以前一系列的文章中,已 經揭露過美國通過像JP摩根,匯豐等大型金融機構操縱打壓金價,同時也通過乾預匯市執行強勢美元。美國的目的就是通過美元的強勢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為 其大舉印鈔做掩護和爭取時間(更詳細的分析請看,《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 ,《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美元強勢的陰謀》和《美國利用外匯互換操縱匯市對黃金的影響》等文章)。這一輪金價的下滑,基本上是美國干預 黃金價格的結果。
通過上面的回顧,我們對最近的黃金市場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面我們再看看中國高調公佈黃金儲備的影響。我認為中國高調公佈黃金儲備會有以下那麼幾個作用。
第一,短期內刺激金價上揚。 400噸黃金約為1286萬盎司,而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所以無論是IMF將要出售的403噸又或是中國從2003-2009年增 加的454噸實際都不可能對黃金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實際作用並不大。但是資本市場往往就這樣,心理上作用往往比實際作用還大,說的比做的有效果。那 邊,IMF才說過:“金價再漲我就要拋售黃金。”這邊廂,中國此舉還有之前中印收購IMF黃金儲備的傳聞正好是對IMF回應:“你敢賣,我就全買。”
第二,引領主權國家購買黃金潮流。無論是東亞國家還是金磚五國手中都持有著大量的美元儲備,現在的情況也很清楚,美國要大舉印鈔,美元在長期貶值基本上已 經沒有懸念。是否購買黃金來分散外匯儲備早就已經是一個很熱的話題,我之前在相當多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美國通過執行強勢美元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的真 相,阻喝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拋售美元。中國外匯儲備多達1.9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就算中國要一次性全部購買IMF的3217噸 的黃金儲備,按1000美元一盎司來計算,其花費也不過103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總外匯儲備的5.25%而已。中國振臂一呼,很多國家將效仿買入黃金來 分散外匯儲備風險。如果更多的主權國家加入購買黃金的行列,將對黃金空頭是當頭棒喝,鼓舞了黃金多頭的信心。
第三,反制美元霸權。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為了轉嫁危機不負責任地大量印鈔,並且為了掩蓋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干預匯市製造強勢美元。長期以來,美國為了維 護美元的霸權地位故意壓制金價,特別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開始變本加厲地干預金價來為自己大舉印鈔打掩護。中國此舉給了市場一個很明確的信息,中國將通過 購買黃金來分散外儲風險,這將給黃金價格以支持。只有黃金價格真實地反映市場需求,才能更早更有效地揭露美元貶值的進程和程度。特別是黃金價格的上漲將使 很多國家拋售美元買入黃金來分散外儲風險,這將嚴重挑戰美元的霸權。如果大量美元拋售形成一種風潮,美元的法幣地位將有所動搖,只有在這個時候美國才會考 慮對其不負責任的印鈔行為有所收斂。所以,我認為中國發出增加黃金的明確信息,將對美國的印鈔行為有所阻喝。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認為中國此時高調地公開增加黃金儲備的消息,其實是對美國操縱金價,操縱匯率,量化寬鬆等一系列不負責任行為的一種反制和警 告。同時,我認為中國增加黃金儲備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可以分散外儲風險,這個很好理解;二,可以對美國印鈔施加壓力,這個在前面的分析,我已經說得很清 楚了。我們可以通過黃金價格的上漲對美國形成壓力,使其為了維護美元的地位而對印鈔行為有所節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們大量美元儲備的價值。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最近的黃金市場,黃金價格在今年二月份衝擊整千關口失敗後,一路下挫,更是跌破900的重要關口。由於金價的不斷下滑,在金融 海嘯後一路加倉的SPDR也開始減倉了,黃金市場哀鴻遍野。再有在倫敦的20G會議上,IMF高調宣布準備出售403噸黃金。我在以前一系列的文章中,已 經揭露過美國通過像JP摩根,匯豐等大型金融機構操縱打壓金價,同時也通過乾預匯市執行強勢美元。美國的目的就是通過美元的強勢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為 其大舉印鈔做掩護和爭取時間(更詳細的分析請看,《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 ,《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美元強勢的陰謀》和《美國利用外匯互換操縱匯市對黃金的影響》等文章)。這一輪金價的下滑,基本上是美國干預 黃金價格的結果。
通過上面的回顧,我們對最近的黃金市場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面我們再看看中國高調公佈黃金儲備的影響。我認為中國高調公佈黃金儲備會有以下那麼幾個作用。
第一,短期內刺激金價上揚。 400噸黃金約為1286萬盎司,而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所以無論是IMF將要出售的403噸又或是中國從2003-2009年增 加的454噸實際都不可能對黃金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實際作用並不大。但是資本市場往往就這樣,心理上作用往往比實際作用還大,說的比做的有效果。那 邊,IMF才說過:“金價再漲我就要拋售黃金。”這邊廂,中國此舉還有之前中印收購IMF黃金儲備的傳聞正好是對IMF回應:“你敢賣,我就全買。”
第二,引領主權國家購買黃金潮流。無論是東亞國家還是金磚五國手中都持有著大量的美元儲備,現在的情況也很清楚,美國要大舉印鈔,美元在長期貶值基本上已 經沒有懸念。是否購買黃金來分散外匯儲備早就已經是一個很熱的話題,我之前在相當多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美國通過執行強勢美元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的真 相,阻喝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拋售美元。中國外匯儲備多達1.95萬億美元,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就算中國要一次性全部購買IMF的3217噸 的黃金儲備,按1000美元一盎司來計算,其花費也不過103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總外匯儲備的5.25%而已。中國振臂一呼,很多國家將效仿買入黃金來 分散外匯儲備風險。如果更多的主權國家加入購買黃金的行列,將對黃金空頭是當頭棒喝,鼓舞了黃金多頭的信心。
第三,反制美元霸權。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為了轉嫁危機不負責任地大量印鈔,並且為了掩蓋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干預匯市製造強勢美元。長期以來,美國為了維 護美元的霸權地位故意壓制金價,特別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開始變本加厲地干預金價來為自己大舉印鈔打掩護。中國此舉給了市場一個很明確的信息,中國將通過 購買黃金來分散外儲風險,這將給黃金價格以支持。只有黃金價格真實地反映市場需求,才能更早更有效地揭露美元貶值的進程和程度。特別是黃金價格的上漲將使 很多國家拋售美元買入黃金來分散外儲風險,這將嚴重挑戰美元的霸權。如果大量美元拋售形成一種風潮,美元的法幣地位將有所動搖,只有在這個時候美國才會考 慮對其不負責任的印鈔行為有所收斂。所以,我認為中國發出增加黃金的明確信息,將對美國的印鈔行為有所阻喝。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認為中國此時高調地公開增加黃金儲備的消息,其實是對美國操縱金價,操縱匯率,量化寬鬆等一系列不負責任行為的一種反制和警 告。同時,我認為中國增加黃金儲備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可以分散外儲風險,這個很好理解;二,可以對美國印鈔施加壓力,這個在前面的分析,我已經說得很清 楚了。我們可以通過黃金價格的上漲對美國形成壓力,使其為了維護美元的地位而對印鈔行為有所節制,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們大量美元儲備的價值。
另 外,現在黃金市場的形勢也對我們通過增加黃金儲備是有利的。第一,黃金經歷了20年的熊市後,處於從2002年開始的牛市,黃金價格仍有上漲的空間;第 二,金融海嘯以後,各種因素(未來貨幣氾濫貶值,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等)奠定了黃金進一步上漲乃至大漲的基礎,進一步加大了黃金價格上漲的預期;第三,金 融海嘯開始後,出現了實物黃金緊張,黃金供不應求的局面,美國祇是通過像JP摩根和匯豐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通過期金市場對黃金實現了成功的壓制。一旦中國 等一些擁有大量外儲的國家進入黃金市場,會進一步加劇黃金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可以對黃金市場空頭進行有效地逼空,使其乾預金市的行動徹底破產;第四,我 們本身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產金國了,我們手中握有足夠的籌碼和自由度。以上的四個優勢有助於我們能打勝這一場黃金市場上的戰爭,打破西方國家長期對黃金市場 的壟斷和操縱,使黃金能為我所用。通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中國有必要,也有能力增加黃金儲備,奪取黃金定價權。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外儲不能買黃金觀點站不住腳
馮亮:社科院有關外儲不能買黃金觀點站不住腳
2009年04月15日09:15
http://gold.hexun.com/2009-04-15/116697297_2.html
本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專家發表言論,聲稱“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本人不敢質疑專家的權威性,但是就此位專家的一些觀點,仍是有相當保留。下面我將就這位專家關於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的具體理由,發表一下本人的一些淺陋的見解。
該專家反對中國外匯儲備購買黃金的理由有三條,“第一,黃金基本上還是供大於求;第二,G20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富國承諾將 出售部分黃金儲備,為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幫助,只要IMF賣黃金這個潮流一啟動,黃金價格下跌這個情況就非常容易發生;第三,中國的外匯儲備購 買黃金作為戰略資產,其規模還受到東道國的限制”,下面我逐條來分析和討論。
世界黃金協會有一份名為《黃金需求趨勢報告》的季度報告,定期公佈全球黃金供求狀況。根據最新一期的《黃金需求趨勢報告》反映在2008年以美元 計價的黃金需求達到102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29%。在2008年,個人投資者對黃金表現出了非凡的熱情,金條與金幣的需求上漲了87%,因此在 很多地方都出現實物黃金斷貨的現象。按噸數來計算,去年黃金需求比2007年上升了4%達到了3569噸。特別是黃金投資需求暴漲了64%,相當於在黃金 市場流入了152億美元的資產。供應方面。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供應對比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赤字。由於在2008年西方央行減少了黃金拋售量,也導致 了黃金的供給有所減少。
社科院有關外儲不能買黃金觀點站不住腳
還有一份名為《硬幣交易商通訊》的雜誌,據這份雜誌披露從金融海嘯以來,實物黃金就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斷貨的狀況,比如在2007年黃金 現貨市場的溢價為15美元,而根據截止至2008年10月份的數據,這個溢價已經到了46.5美元。還有,在去年年底,由於黃金供求關係緊 張,COMEX12月份期金甚至出現了“期現倒掛”的現象,並且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持有合約到最後進行實物交割。從我掌握的這些數據和情況來看,黃金正 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最後,美國從金融危機爆發開始已經累積了8.5萬億美元的債務,並且在“量化寬鬆”的政策下,將更為瘋狂地印鈔救市,而黃金是對 抗通脹,保值最好的工具,這非常明顯。所以,我認為該專家的第一條理由不能成立。
至於第二條理由,我接下來分析。 IMF現在擁有3217噸的黃金儲備,現在價值約為920億美元,而中國卻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10%。其中也只有403噸可 供對外銷售,就算IMF要向市場拋售這批黃金,我認為對黃金市場的衝擊也不會很大。根據G20所謂的售金計劃,IMF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拋售403 噸黃金以換取資金援助貧窮國家。這批黃金如果按照900美元/盎司計算,約值117億美元,如果分兩年拋售完,年銷售量約為60億美元,換算成盎司為 660萬盎司,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這批黃金不過相當於其日交易量的28%,根本不算大。而且即便IMF真要拋售這批黃金,也應該 在《央行售金協議》500噸年限額度的框架下進行,對央行拋售黃金的總量都可能構不成影響。所以,即便IMF真的要拋了這403噸黃金,實際對黃金價格起 不了太大影響。本人最近寫了很多關於美國操縱黃金市場的文章,我認為出售IMF黃金的實際作用遠遠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輿論武器威力來得大。所以,我也很懷疑 美國佬會真的同意拋售這批黃金。
最後,再看第三條理由。中國今年的黃金礦產量估計能達到300噸以上,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金國。這有點兒像沙特大喊買不到石油,巴西買不到鐵礦砂,這個理由是不是有點太牽強。還有如果IMF真要賣出403噸黃金,中國是否能考慮一下。
在我看來,“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的理由沒有一條站得住腳。美國實際上正在通過美元的法幣地位製造通貨膨脹,相當於隱性徵稅,中國已經成為美 國政府最大的納稅人。中國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通過多年艱辛勞動為國家積蓄下來的本錢,相當來之不易。如果坐等美元購買力貶值而不作為,等同於為 美國金融危機買單。分散資產風險最好的辦法還是外匯儲備的多元化,而黃金是唯一能分散系統性風險的資產,值得重視。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2009年04月15日09:15
http://gold.hexun.com/2009-04-15/116697297_2.html
本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專家發表言論,聲稱“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本人不敢質疑專家的權威性,但是就此位專家的一些觀點,仍是有相當保留。下面我將就這位專家關於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的具體理由,發表一下本人的一些淺陋的見解。
該專家反對中國外匯儲備購買黃金的理由有三條,“第一,黃金基本上還是供大於求;第二,G20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富國承諾將 出售部分黃金儲備,為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幫助,只要IMF賣黃金這個潮流一啟動,黃金價格下跌這個情況就非常容易發生;第三,中國的外匯儲備購 買黃金作為戰略資產,其規模還受到東道國的限制”,下面我逐條來分析和討論。
世界黃金協會有一份名為《黃金需求趨勢報告》的季度報告,定期公佈全球黃金供求狀況。根據最新一期的《黃金需求趨勢報告》反映在2008年以美元 計價的黃金需求達到102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29%。在2008年,個人投資者對黃金表現出了非凡的熱情,金條與金幣的需求上漲了87%,因此在 很多地方都出現實物黃金斷貨的現象。按噸數來計算,去年黃金需求比2007年上升了4%達到了3569噸。特別是黃金投資需求暴漲了64%,相當於在黃金 市場流入了152億美元的資產。供應方面。從2008年第三季度開始,供應對比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赤字。由於在2008年西方央行減少了黃金拋售量,也導致 了黃金的供給有所減少。
社科院有關外儲不能買黃金觀點站不住腳
還有一份名為《硬幣交易商通訊》的雜誌,據這份雜誌披露從金融海嘯以來,實物黃金就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斷貨的狀況,比如在2007年黃金 現貨市場的溢價為15美元,而根據截止至2008年10月份的數據,這個溢價已經到了46.5美元。還有,在去年年底,由於黃金供求關係緊 張,COMEX12月份期金甚至出現了“期現倒掛”的現象,並且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持有合約到最後進行實物交割。從我掌握的這些數據和情況來看,黃金正 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最後,美國從金融危機爆發開始已經累積了8.5萬億美元的債務,並且在“量化寬鬆”的政策下,將更為瘋狂地印鈔救市,而黃金是對 抗通脹,保值最好的工具,這非常明顯。所以,我認為該專家的第一條理由不能成立。
至於第二條理由,我接下來分析。 IMF現在擁有3217噸的黃金儲備,現在價值約為920億美元,而中國卻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10%。其中也只有403噸可 供對外銷售,就算IMF要向市場拋售這批黃金,我認為對黃金市場的衝擊也不會很大。根據G20所謂的售金計劃,IMF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拋售403 噸黃金以換取資金援助貧窮國家。這批黃金如果按照900美元/盎司計算,約值117億美元,如果分兩年拋售完,年銷售量約為60億美元,換算成盎司為 660萬盎司,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這批黃金不過相當於其日交易量的28%,根本不算大。而且即便IMF真要拋售這批黃金,也應該 在《央行售金協議》500噸年限額度的框架下進行,對央行拋售黃金的總量都可能構不成影響。所以,即便IMF真的要拋了這403噸黃金,實際對黃金價格起 不了太大影響。本人最近寫了很多關於美國操縱黃金市場的文章,我認為出售IMF黃金的實際作用遠遠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輿論武器威力來得大。所以,我也很懷疑 美國佬會真的同意拋售這批黃金。
最後,再看第三條理由。中國今年的黃金礦產量估計能達到300噸以上,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金國。這有點兒像沙特大喊買不到石油,巴西買不到鐵礦砂,這個理由是不是有點太牽強。還有如果IMF真要賣出403噸黃金,中國是否能考慮一下。
在我看來,“中國外匯儲備不能買黃金”的理由沒有一條站得住腳。美國實際上正在通過美元的法幣地位製造通貨膨脹,相當於隱性徵稅,中國已經成為美 國政府最大的納稅人。中國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通過多年艱辛勞動為國家積蓄下來的本錢,相當來之不易。如果坐等美元購買力貶值而不作為,等同於為 美國金融危機買單。分散資產風險最好的辦法還是外匯儲備的多元化,而黃金是唯一能分散系統性風險的資產,值得重視。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
馮亮:銀行家助美國操縱金價一舉數得
2009年04月09日09:34
在《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一文中我已經指出了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這些大型銀行就是在背後操縱黃金價格的黑手。在這篇文章,我將會分析一下這 些大型銀行是如何操縱黃金價格,並且從中獲利的。為了說明這些銀行怎樣從做空黃金中獲利,我必須要給投資者解釋一個概念就是“黃金套息交易”(Gold Carry Trade)。所謂的“黃金套息交易”的由來就是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但是出借給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還能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以 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從中央銀行手中以超低利息借來的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較高回報率的美國國債或者別的債券,穩吃之 間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息交易”。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獲得了一定的收益,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 率,稱得上是一舉數得的好買賣。
為了能將問題說明得更加清楚一點,我還要介紹三個利率,第一,黃金遠期利率(GOFO) (Gold Forward Offered Rates),這個利率是由倫敦黃金協會(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 )每日倫敦時間上午11點在其官方網站(www.lbma.org.uk)公佈的。據其官方解釋,GOFO由其做市商成員:加拿大豐業銀行、高盛公司商品 部、加拿大皇家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匯豐銀行和瑞銀集團提供(注意一下這裡有兩個名字我們很熟悉,摩根大通,匯豐)。代 表了掉期借出黃金換美元的利率,GOFO平均值(GOFO mean)提供了黃金掉期利率的國際標準值。它的作用是提供了黃金利率掉期交易和黃金遠期利率協議的基準。 GOFO期限一般有1個月、2個月、 3個月、6個月和一年。期限最多一年。在黃金租賃市場時常有各國央行的身影。央行時常有外匯頭寸的調劑要求,所以產生了黃金與美元互換這個品種。各國預算 都為一年,所以黃金出借期限一般上限為一年;第二,LIBOR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指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所謂同業拆放利率,是指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代表的是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 行資金的利率。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準利率;第三,黃金租賃利率(GOLD LEASE RATE),它由kitco網站每天公佈。實際上,這是個衍生利率,公式為:Gold Lease Rate= LIBOR–GOFO。進行“黃金套息交易”大型銀行以GOFO借入黃金,然後市價賣出,按照LIBOR來進行投資,然後換回黃金(假設黃金價格不變)還 給央行,其利潤就是Gold Lease Rate。從上述交易過程可以看出,利差變大和金價下跌對銀行是有利的,而金價上漲將則對銀行不利的。很多分析師認為正是因為央行通過“黃金套息交易”故 意壓低黃金價格,否則,現在的黃金價格很可能是數以千計。還有一點GOFO和LIBOR之間的擴大傾向於黃金價格下降,收窄往往黃金價格上升,這一點只要 細心觀察下圖就能發現(非常感謝KITCO的慷慨)。
不過,“黃金套息交易”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和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期索要黃 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為了對沖這種風險,銀行家們就要同黃金生產商進行交易。很多黃金生產商也為了鎖定風險,往往會在銀行家們的利 誘下簽訂黃金遠期銷售合約。另外,國際銀行家還可以提供低息貸款,供黃金生產商繼續勘探和開發之用,這樣的誘惑往往令黃金生產商心動。於是,銀行家手中就 有了黃金生產商未來的產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銀行家和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於是,銀行家 就有了雙保險。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如果金價持續大幅上漲,銀行家的如意算盤就不好打了,首先,金價大幅上漲的話,黃金生產商們可能待價而沽,投 資者可能進行搶購,造成供應緊張;還有,金價高漲直接增加了銀行家們購買黃金回補的成本。因此,銀行家們出於對自己利益的考慮,也很有意願壓低金價。對於 這些銀行家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跑到期貨市場上做空黃金或者操縱黃金價格,於是我們就看到了JP摩根和匯豐手中持有著絕大多數的COMEX期金空頭頭寸。在 《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一文中我已經詳細地解釋過美國和一些國家為了維護美元的主導地位或者自身的利益長期故意壓低黃金價格,這樣一來這些國際銀行家就和這些國家的央行一拍即 合,為了自己的利益甘心充當美國干預黃金市場的馬前卒。最後,我要說的是這兩篇文章所揭露黃金市場存在被操縱的問題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我還會繼續尋找證據 揭露JP摩根和匯豐等銀行幫助美國政府操控金價的黑幕。
2009年04月09日09:34
在《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一文中我已經指出了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這些大型銀行就是在背後操縱黃金價格的黑手。在這篇文章,我將會分析一下這 些大型銀行是如何操縱黃金價格,並且從中獲利的。為了說明這些銀行怎樣從做空黃金中獲利,我必須要給投資者解釋一個概念就是“黃金套息交易”(Gold Carry Trade)。所謂的“黃金套息交易”的由來就是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但是出借給銀行,收取一定的利息還能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以 JP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從中央銀行手中以超低利息借來的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較高回報率的美國國債或者別的債券,穩吃之 間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息交易”。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獲得了一定的收益,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 率,稱得上是一舉數得的好買賣。
為了能將問題說明得更加清楚一點,我還要介紹三個利率,第一,黃金遠期利率(GOFO) (Gold Forward Offered Rates),這個利率是由倫敦黃金協會(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 )每日倫敦時間上午11點在其官方網站(www.lbma.org.uk)公佈的。據其官方解釋,GOFO由其做市商成員:加拿大豐業銀行、高盛公司商品 部、加拿大皇家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匯豐銀行和瑞銀集團提供(注意一下這裡有兩個名字我們很熟悉,摩根大通,匯豐)。代 表了掉期借出黃金換美元的利率,GOFO平均值(GOFO mean)提供了黃金掉期利率的國際標準值。它的作用是提供了黃金利率掉期交易和黃金遠期利率協議的基準。 GOFO期限一般有1個月、2個月、 3個月、6個月和一年。期限最多一年。在黃金租賃市場時常有各國央行的身影。央行時常有外匯頭寸的調劑要求,所以產生了黃金與美元互換這個品種。各國預算 都為一年,所以黃金出借期限一般上限為一年;第二,LIBOR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指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所謂同業拆放利率,是指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代表的是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 行資金的利率。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準利率;第三,黃金租賃利率(GOLD LEASE RATE),它由kitco網站每天公佈。實際上,這是個衍生利率,公式為:Gold Lease Rate= LIBOR–GOFO。進行“黃金套息交易”大型銀行以GOFO借入黃金,然後市價賣出,按照LIBOR來進行投資,然後換回黃金(假設黃金價格不變)還 給央行,其利潤就是Gold Lease Rate。從上述交易過程可以看出,利差變大和金價下跌對銀行是有利的,而金價上漲將則對銀行不利的。很多分析師認為正是因為央行通過“黃金套息交易”故 意壓低黃金價格,否則,現在的黃金價格很可能是數以千計。還有一點GOFO和LIBOR之間的擴大傾向於黃金價格下降,收窄往往黃金價格上升,這一點只要 細心觀察下圖就能發現(非常感謝KITCO的慷慨)。
不過,“黃金套息交易”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和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期索要黃 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為了對沖這種風險,銀行家們就要同黃金生產商進行交易。很多黃金生產商也為了鎖定風險,往往會在銀行家們的利 誘下簽訂黃金遠期銷售合約。另外,國際銀行家還可以提供低息貸款,供黃金生產商繼續勘探和開發之用,這樣的誘惑往往令黃金生產商心動。於是,銀行家手中就 有了黃金生產商未來的產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銀行家和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於是,銀行家 就有了雙保險。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如果金價持續大幅上漲,銀行家的如意算盤就不好打了,首先,金價大幅上漲的話,黃金生產商們可能待價而沽,投 資者可能進行搶購,造成供應緊張;還有,金價高漲直接增加了銀行家們購買黃金回補的成本。因此,銀行家們出於對自己利益的考慮,也很有意願壓低金價。對於 這些銀行家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跑到期貨市場上做空黃金或者操縱黃金價格,於是我們就看到了JP摩根和匯豐手中持有著絕大多數的COMEX期金空頭頭寸。在 《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一文中我已經詳細地解釋過美國和一些國家為了維護美元的主導地位或者自身的利益長期故意壓低黃金價格,這樣一來這些國際銀行家就和這些國家的央行一拍即 合,為了自己的利益甘心充當美國干預黃金市場的馬前卒。最後,我要說的是這兩篇文章所揭露黃金市場存在被操縱的問題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我還會繼續尋找證據 揭露JP摩根和匯豐等銀行幫助美國政府操控金價的黑幕。
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
馮亮:三大歐美銀行操縱黃金市場
2009年04月08日15:22
從我最近掌握的一些材料來看,也許大部分的黃金投資者包括我在內都已經陷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大騙局。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讓廣大的黃金投資者弄清楚事實的真像,讓大家看看在黃金市場上到底都在發生著什麼樣的事情?
2008年9月份,CFTC發起了針對在期貨市場上存在操縱COMEX期金價格的調查。這項調查將由CFTC的負責人巴特•克林頓主導,歷時將為6個月, 整個調查拖沓耗時,基本上就是在浪費時間。雖然,調查最後還是以證據不足而終結。但是我卻從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發現COMEX期金正在受到某些勢力的操縱。 我們不妨看看CFTC一些數據,看看黃金市場是怎樣被操縱的。 CFTC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將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的具體多空頭頭寸情況。 《COT報告》會將市場分成三類:商業頭寸,非商業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通常來說,商業頭寸主要來自黃金經紀商,非商業頭寸主要來自大型機構投資者,而 不可報告頭寸則來自個人投機者。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在期金市場只記錄了美國的三家 銀行。為了確定在這個市場上誰在主導,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些銀行的“淨頭寸”,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 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
上 圖反映的是黃金價格走勢與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的關係,黑色線是黃金價格,紅色是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 例。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黃金價格走勢與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有近似正比關係,也就是說金價越高,這三家銀行越是有興趣做空。 非常清楚從2008年7月到11月間,這三家美國銀行從零頭寸迅速增加到佔總淨空頭頭寸的67%。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這三間銀行就會大幅增加其在期 金市場上的空頭頭寸,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三分之二,這是赤裸裸的操縱市場。
其實就算在裡面還有貓膩,一般來說,期貨市場上交易商真正的淨頭寸份額應該是所持有總開倉合約數減去所有的套利頭寸。什麼是套利頭寸呢?這裡先解 釋一下什麼是套利。套利(spreadtrading)指同時買進一種期貨合約,賣出另一種期貨合約。套利者(spreadtrader)同時成為一種期 貨合約的多頭,又成為另一種期貨合約的空頭。買進自認為是“相對低價”的期貨合約,同時賣出那些“相對高價”的期貨合約,期望從兩種合約價格的相對變動中 獲利。一個套利頭寸由兩條腿組成,做多的合約為一條腿,做空的合約為另一條腿。在進行套利時,套利者關心的是兩合約的相對價格,而不是絕對價格水平。這並 不是說商品的價格水平不影響價差,而是說套利者能否獲利不依賴於絕對價格。所謂的套利頭寸就是同時持有多單和空單。套利頭寸並不能代表交易商在某種商品上 風險敞口,當我們計算風險頭寸的大小時通常將套利頭寸排除在外。其實,CFTC非常清楚套利頭寸和一般直接的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在非商 業性頭寸一欄中,CFTC明確地列出了套利頭寸。當我們計算空頭頭寸比率時,如果考慮了套利頭寸的影響,其數字將很更大。也就是說實際上,這三家美國銀行 的空頭頭寸比率還不止67%,其操縱市場的程度實際上更為嚴重。
在每一期的COT報告中都會列出非商業性頭寸,商業性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非商業性頭寸是這三項中唯一單獨列出套利頭寸的項目,其實每一項中都會 存在套利頭寸,只是CFTC沒有單列而已。對於不可報告頭寸一欄,CFTC是不可能劃出套利頭寸的,因為該欄的數目都是根據非商業性頭寸和商業性頭寸計算 而來的。同時不可報告頭寸的數目比較小,其對最後實際的結果影響不大,我們可以忽略掉。
不過對於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我們就不能忽略了。在商業性頭寸中,擁有相當數量的套利頭寸。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首先商業性頭寸是三項中數額最 大的,理所當然的擁有的套利頭寸也應該是最多的。還有,擁有商業性頭寸的往往都是做市商,因為這個緣故凡是在非商業性頭寸中出現套利頭寸,相應的也應該相 同數額的套利頭寸。從這個角度來說,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只可能比非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多。可是,CFTC卻偏偏不公佈商業性頭寸中套利頭寸的具體 數目,而此舉又正好隱瞞了這三家美國銀行壟斷期金市場的真實情況。在美國已經有很多人向CFTC要求公佈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實際數額,不過都讓 CFTC給拒絕了,這非常耐人尋味。
2009年04月08日15:22
從我最近掌握的一些材料來看,也許大部分的黃金投資者包括我在內都已經陷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大騙局。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讓廣大的黃金投資者弄清楚事實的真像,讓大家看看在黃金市場上到底都在發生著什麼樣的事情?
2008年9月份,CFTC發起了針對在期貨市場上存在操縱COMEX期金價格的調查。這項調查將由CFTC的負責人巴特•克林頓主導,歷時將為6個月, 整個調查拖沓耗時,基本上就是在浪費時間。雖然,調查最後還是以證據不足而終結。但是我卻從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發現COMEX期金正在受到某些勢力的操縱。 我們不妨看看CFTC一些數據,看看黃金市場是怎樣被操縱的。 CFTC有兩份定期出版的報告,第一份是COT報告,每週五下午將會公佈,這份報告主要公佈期金市場的具體多空頭頭寸情況。 《COT報告》會將市場分成三類:商業頭寸,非商業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通常來說,商業頭寸主要來自黃金經紀商,非商業頭寸主要來自大型機構投資者,而 不可報告頭寸則來自個人投機者。
CFTC還有一份月度報告,《銀行參與期貨,期權市場報告》。這份報告給出了銀行在商品市場持有多空頭頭寸的具體情況。其中在期金市場只記錄了美國的三家 銀行。為了確定在這個市場上誰在主導,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些銀行的“淨頭寸”,所謂的“淨頭寸”就是多空頭頭寸之差。商業性的頭寸幾乎都是淨空頭頭寸。為了 確定這些銀行對期金市場的影響,我們必須計算一下他們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
上 圖反映的是黃金價格走勢與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的關係,黑色線是黃金價格,紅色是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 例。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黃金價格走勢與三間美國銀行淨空頭頭寸佔總淨空頭頭寸的比例之間有近似正比關係,也就是說金價越高,這三家銀行越是有興趣做空。 非常清楚從2008年7月到11月間,這三家美國銀行從零頭寸迅速增加到佔總淨空頭頭寸的67%。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這三間銀行就會大幅增加其在期 金市場上的空頭頭寸,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三分之二,這是赤裸裸的操縱市場。
其實就算在裡面還有貓膩,一般來說,期貨市場上交易商真正的淨頭寸份額應該是所持有總開倉合約數減去所有的套利頭寸。什麼是套利頭寸呢?這裡先解 釋一下什麼是套利。套利(spreadtrading)指同時買進一種期貨合約,賣出另一種期貨合約。套利者(spreadtrader)同時成為一種期 貨合約的多頭,又成為另一種期貨合約的空頭。買進自認為是“相對低價”的期貨合約,同時賣出那些“相對高價”的期貨合約,期望從兩種合約價格的相對變動中 獲利。一個套利頭寸由兩條腿組成,做多的合約為一條腿,做空的合約為另一條腿。在進行套利時,套利者關心的是兩合約的相對價格,而不是絕對價格水平。這並 不是說商品的價格水平不影響價差,而是說套利者能否獲利不依賴於絕對價格。所謂的套利頭寸就是同時持有多單和空單。套利頭寸並不能代表交易商在某種商品上 風險敞口,當我們計算風險頭寸的大小時通常將套利頭寸排除在外。其實,CFTC非常清楚套利頭寸和一般直接的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在非商 業性頭寸一欄中,CFTC明確地列出了套利頭寸。當我們計算空頭頭寸比率時,如果考慮了套利頭寸的影響,其數字將很更大。也就是說實際上,這三家美國銀行 的空頭頭寸比率還不止67%,其操縱市場的程度實際上更為嚴重。
在每一期的COT報告中都會列出非商業性頭寸,商業性頭寸和不可報告頭寸。非商業性頭寸是這三項中唯一單獨列出套利頭寸的項目,其實每一項中都會 存在套利頭寸,只是CFTC沒有單列而已。對於不可報告頭寸一欄,CFTC是不可能劃出套利頭寸的,因為該欄的數目都是根據非商業性頭寸和商業性頭寸計算 而來的。同時不可報告頭寸的數目比較小,其對最後實際的結果影響不大,我們可以忽略掉。
不過對於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我們就不能忽略了。在商業性頭寸中,擁有相當數量的套利頭寸。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首先商業性頭寸是三項中數額最 大的,理所當然的擁有的套利頭寸也應該是最多的。還有,擁有商業性頭寸的往往都是做市商,因為這個緣故凡是在非商業性頭寸中出現套利頭寸,相應的也應該相 同數額的套利頭寸。從這個角度來說,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只可能比非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多。可是,CFTC卻偏偏不公佈商業性頭寸中套利頭寸的具體 數目,而此舉又正好隱瞞了這三家美國銀行壟斷期金市場的真實情況。在美國已經有很多人向CFTC要求公佈商業性頭寸中的套利頭寸實際數額,不過都讓 CFTC給拒絕了,這非常耐人尋味。
還有一個很驚人的事實,這些銀行賣出的空頭頭寸涉及黃金的總額竟然占到世界年礦產量的10%。我一開始很懷疑這些銀行手中是否存有這麼多的黃金,因為美國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規定美國所有的期貨合約必須有90%以上的實物作為交易基礎,這些準備用於交割的黃金都放在紐商所的倉庫裡,但是美國商品 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從來沒有核實這些實物是否存在,而是由交易商們自己公佈,至於數字真偽,就無法甄別了。在很多國家,比如日本,都會規定期貨商 必須公佈其具體頭寸以及相關信息,以使期貨交易更加透明,然而在美國情況就不一樣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不願公佈具體的交易信息,因此衍 生了腐敗與作假。比如很多期貨合約都有隱含條款,還有多人在COMEX或者NYSE-Liffe上進行裸賣空,實際上他們已經違反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 會(CFTC)的規定,損害了投資者特別是期貨合約的另一方的利益。那麼到底是誰在操縱期金市場呢?很可惜在CTFC的報告中從沒不會向公眾披露這三家神 秘的銀行。不過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幫助我們尋找這些幕後黑手。在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份名為《銀行衍生物活動報告》中列出了頭五家最為熱衷於黃金和貴金 屬衍生物場外交易的銀行。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JP摩根和匯豐幾乎主宰了貴金屬衍生物的場外交易,這兩個銀行所持有的頭寸除了在2007的Q2和Q3季度基本上都佔銀行業貴金屬衍生物場外交易份額的85-100%,這其中包括了黃金。
上圖描述了這兩家銀行佔銀行業黃金衍生物交易份額的情況,JP摩根和匯豐也同樣控制了黃金市場。除了2007年的Q2和Q3季度,這兩家銀行佔全部銀行業涉及的到期日小於1年的黃金衍生物交易份額的85-100%。
上圖是關於JP摩根和匯豐所持有黃金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在2007年這兩家銀行所持黃金衍生物的價值隨著黃金價格上漲而不斷增加,平均為520億美元。這 相當於黃金近年來平均年礦產量的90%。在2008年的頭三個季度,這兩家銀行所持有的黃金衍生物價值更是達到平均850億美元。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三家 美國銀行在期金方面的淨空頭頭寸達到總淨空頭頭寸的67%,也就是說這三家銀行出售的空頭頭寸價值世界年黃金礦產量的10%。這難道是一種巧合嗎?所以我 很願意認為這三家不知名的銀行其中應該就有JP摩根和匯豐,從2008年的Q3到Q4季度JP摩根和匯豐減少了224億美元,即18%的黃金衍生物,這大 概能購買黃金年礦產量的54%。還有一件驚人的巧合,匯豐銀行同時也是全球最大黃金ETF SPDR GLD的黃金保管人。巧合的事情其實還遠不止此,我昨晚翻了一下SPDR GLD在香港的招股書,又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JP摩根和匯豐都是所謂的認可參與者,也就是說這兩家銀行是SPDR GLD投資人。還有匯豐還是倫敦黃金市場五個參與黃金定價的成員之一。這一系列的巧合真的巧得讓人難以置信。
其實在黃金市場操縱黃金價格的還不止JP摩根和匯豐這兩家,3月31日是COMEX期金三月份合約最後交割的日子,在這一天作為黃金交易商,擁有 大量黃金空頭頭寸的德意志銀行需要交割850000盎司黃金,也就是850份合約黃金。在正常的情況下,大概只有1%左右的黃金合約會進入到最後的交割。 由於不斷上漲的黃金價格,導致實物黃金價格相對期貨黃金價格出現了溢價,現貨市場的黃金供應越發的緊張,愈來愈多的投資者選擇進入最後的交割程序。正因為 這樣一個變化讓黃金市場的空頭面對著越來越多的交割壓力。三月份期金交割完畢,仍有15050份四月份合約,約合150萬盎司等著進行交割。另外約有 27000合約,也就是相當於15%四月份COMEX期金仍然處於開倉狀態。
也就在德意志銀行將要向它的客戶進行實物黃金交割的節骨眼上,同一天歐央行宣布賣出了35.5噸,約合1141351盎司黃金。一般來說,歐央行 在售金後都不會公佈交易的詳情細節,至於黃金賣給了誰,誰是買家,外人無法得知。又是一件非常巧的巧合,巧到我不得不聯想這批黃金的買家就是德意志銀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德意志銀行在這個月末需要交割的黃金不過850000盎司,那麼還有剩下黃金,德意志還會留著幹什麼呢?
CFTC明令禁止裸賣空的行為,因為根據CFTC的規定所有涉及金屬期貨賣空的合約必須有90%的實物作為交割儲備。如果歐央行確實將35.5噸賣給了德 意志銀行的話,那麼說明德意志銀行原本根本就沒有足夠能夠進行交易的黃金,德意志的行為其實已經屬於裸賣空。 90%實物作為交割儲備的規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當時農民總是埋怨大銀行在穀物交易所操縱穀物的交割,美國期貨的監管部門為了防止期貨市場上的欺 詐行為因此設定了上述的規定。期貨市場上的操縱行為會扭曲商品價格,導致商品價格不能反映實際的供求關係。 90%的商品實物作為交割儲備就是為了防止有人惡意操縱市場,使商品期貨價格還能回歸供求關係的基礎。可到了今天CFTC卻故意偏袒這些大銀行和大機構, 比如在頭寸劃分上將這些大銀行和大機構涉及的頭寸劃分為商業頭寸和套期保值頭寸。傳統上只有金礦生產商和黃金交易商才真正涉及實物黃金的交易。大銀行和大 機構在黃金市場上實際涉及實物黃金交易其實並不多,CFTC卻似乎有意的忽略這個事實。因為屬於商業性頭寸的機構在頭寸限額和別的限制條款上會免於 CFTC的管束,就在CFTC的縱容下,這些大銀行和大機構在黃金市場上為所欲為。 CFTC有意或是無意地在監管上的疏忽,導致現在商品期貨市場越發的像一個大賭場。
從以上的種種分析,我們可以看到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正在通過種種手段瘋狂地賭博和操縱黃金市場。可是,這些在監管者眼皮底 下進行的操縱市場行為,CFTC等監管機構卻視而不見。即便在全球金融海嘯,兩房,五大投行,AIG全都出現問題的情況下,美國的相關監管部門卻對五大銀 行控制衍生物市場視而不見。最為駭人聽聞的就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JP摩根的衍生物投資組合頭寸竟達87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年GDP的數倍,而JP 摩根自身的資產才不過2萬億而已。美國監管部門之所以放任這些大型銀行操縱市場,其原因就是美國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和美元的主導地位,長期壓制黃金市 場價格。因為一旦黃金價格暴漲,很可能威脅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所以每當黃金價格上漲的時候,西方的央行便會大舉拋售黃金。這就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現 象,每當黃金價格上漲,我們便會發現在期金市場上敢於做空的人就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商品都是買漲不買跌,而黃金市場卻恰恰相反,有買跌賣漲的現象。其實 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性的貿易驟然下降,很多國家為了維持出口刻意地防止本幣兌美元升值,因此壓抑黃金價格過度的上漲也成了他們干預匯市的方式之一。而 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不過是其背後勢力操縱黃金市場的馬前卒而已。文章寫到這裡,但是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JP摩根,匯豐和德意志銀行雖然得 到政府的默許在期金市場上操縱金價,但是其出發點肯定以盈利為主,而不單純是充當政府控制市場的工具。金價最後到底往哪邊走會對這些大機構更為有利呢?這 些大機構與政府之間會不會達成某種利益交換呢?還有,從去年開始,已經有很多的大機構和著名投資人士為黃金牛市造勢了,他們的目的何在?另外,商品的價格 最終還是取決於供求關係的,在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大印鈔票救市的背景下,紙幣的氾濫已經可以預見,而黃金價格在長期的上漲幾乎是可以肯定的,美國政府對 此應該非常清楚。那麼美國壓低金價的舉措到底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還是一種長期國策呢?如果是長期國策,這種政策到底具有多少的可操作性?針對這些問題,筆 者還會繼續跟投資者一起去尋找答案。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沒有美國壓制 現在金價至少四位數
馮亮:沒有美國壓制 現在金價至少四位數
2009年04月22日09:04
http://gold.hexun.com/2009-04-22/116946326.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年的外匯黃金市場 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析黃金走勢。
為什麼羅傑斯說IMF拋金即預示金價見底
最近投資大師羅傑斯發表言論表示IMF拋售黃金預示黃金價格已經見底。這是羅傑斯的原話“具體談到黃金,IMF就宣傳它準備出售一部分所持有的黃 金(403噸),我們知道IMF是世界上持有黃金最多的一個機構之一,所以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拋售黃金的時候,肯定會對黃金的價格形成壓力,但是我覺得那 個時候恰好是投資黃金最好的時機,它拋售的時候就說明黃金的價格已經見底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輪的黃金價格下跌跟IMF準備出售黃金儲備是大有關係 的,甚至有人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可是,大師給出的答案卻與很多人的想法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再看看羅傑斯最近在公開場合發表的對美元,黃金的看法,“我可以確定的是美元會貶值,而且出現大幅貶值,這樣大肆印鈔最終會導緻美元的崩潰。 我已經出售了美國的房產,並儘量少地持有美元資產,我寧願換成商品和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通貨膨脹已經顯現,並且未來將會出現極其惡劣的通脹。黃金、 石油價格未來幾十年會再創新高。當一個國家開始不間斷地印刷鈔票的時候,通脹就不可避免,何況現在是在全球各國都在印鈔票,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為了應 對通脹局面,政府會提高利率應對,這樣會導致貨幣危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究竟是英鎊還是美元出現危機我不知道,但貨幣危機的危險是存在的”。從上面的這 段話,我們可以了解羅傑斯對於最近市場的一些觀點,第一,美元會貶值,並有進一步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第二,未來將出現通貨膨脹,甚至是惡性的;第三,看 好黃金。從通貨膨脹,美元貶值,得出黃金價格上漲,這是羅傑斯看好黃金的原因所在,可惜大師只是告訴我們看好黃金的原因,而沒有說出IMF拋金即預示金價 見底的道理。
2009年04月22日09:04
http://gold.hexun.com/2009-04-22/116946326.html
和訊特約
作者簡介:馮亮現任廣州金頂黃金投資公司研究中心經理,曾留學於澳洲麥考瑞管理學院,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有深入的認識;有著6年的外匯黃金市場 投資經驗。擅長於分析運用CFTC期貨持倉,美國債券利率水平,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變化來判斷市場資金面流向,通過黃金多空雙方的資金動向分析黃金走勢。
為什麼羅傑斯說IMF拋金即預示金價見底
最近投資大師羅傑斯發表言論表示IMF拋售黃金預示黃金價格已經見底。這是羅傑斯的原話“具體談到黃金,IMF就宣傳它準備出售一部分所持有的黃 金(403噸),我們知道IMF是世界上持有黃金最多的一個機構之一,所以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拋售黃金的時候,肯定會對黃金的價格形成壓力,但是我覺得那 個時候恰好是投資黃金最好的時機,它拋售的時候就說明黃金的價格已經見底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輪的黃金價格下跌跟IMF準備出售黃金儲備是大有關係 的,甚至有人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可是,大師給出的答案卻與很多人的想法截然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再看看羅傑斯最近在公開場合發表的對美元,黃金的看法,“我可以確定的是美元會貶值,而且出現大幅貶值,這樣大肆印鈔最終會導緻美元的崩潰。 我已經出售了美國的房產,並儘量少地持有美元資產,我寧願換成商品和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通貨膨脹已經顯現,並且未來將會出現極其惡劣的通脹。黃金、 石油價格未來幾十年會再創新高。當一個國家開始不間斷地印刷鈔票的時候,通脹就不可避免,何況現在是在全球各國都在印鈔票,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為了應 對通脹局面,政府會提高利率應對,這樣會導致貨幣危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究竟是英鎊還是美元出現危機我不知道,但貨幣危機的危險是存在的”。從上面的這 段話,我們可以了解羅傑斯對於最近市場的一些觀點,第一,美元會貶值,並有進一步發生貨幣危機的可能;第二,未來將出現通貨膨脹,甚至是惡性的;第三,看 好黃金。從通貨膨脹,美元貶值,得出黃金價格上漲,這是羅傑斯看好黃金的原因所在,可惜大師只是告訴我們看好黃金的原因,而沒有說出IMF拋金即預示金價 見底的道理。
今天我將大膽揣度一下大師的心思,為大家解開“IMF拋售黃金預示黃金價格已經見底”的道理所在。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IMF拋售黃金究竟會對 黃金價格有多大的衝擊。 IMF現在擁有3217噸的黃金儲備,現在價值約為920億美元,而中國卻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10%。其中也只有403噸可 供對外銷售,就算IMF要向市場拋售這批黃金,我認為對黃金市場的衝擊也不會很大。根據G20所謂的售金計劃,IMF將在未來2-3年時間內,拋售403 噸黃金以換取資金援助貧窮國家。這批黃金如果按照900美元/盎司計算,約值117億美元,如果分兩年拋售完,年銷售量約為60億美元,換算成盎司為 660萬盎司,倫敦黃金市場每天的交易量為2380萬盎司,這批黃金不過相當於其日交易量的28%,根本不算大。而且即便IMF真要拋售這批黃金,也應該 在《央行售金協議》500噸年限額度的框架下進行,對央行拋售黃金的總量都可能構不成影響。所以,即便IMF真的要拋了這403噸黃金,實際對黃金價格起 不了太大影響。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其實IMF所要拋售的黃金根本對黃金市場構成不了多大的衝擊,因此IMF拋售黃金心理上的影響比實際影響要大。其實在 過去的7年中,打從這一輪的黃金牛市一開始,美國政府就不遺餘力地採取各種手段打壓金價,其操縱手法我已經在《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和《大型銀行操縱黃金市場最新證據》等這一系列文章中有所揭露。除了實際的價格操 縱,這幫人還深諳市場情緒對價格走勢影響重大的道理,因此不斷製造不利金價的傳聞,時而打壓金價。這些傳聞中最著名的就數IMF拋售黃金。大概從2005 年開始,IMF要拋售黃金的消息就不斷見諸報端。而且每當黃金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的時候,我們都會聽到IMF要拋售黃金的消息。可是四年過去了,都是只聽見 雷聲不見下雨。按照IMF的規定,IMF的任何決議都需要85%以上的投票權同意才能通過,而美國本身就有17%的投票權,也就是說沒有美國同意IMF根 本不可能出售黃金。 2008年2月,也就是金價一路上行快要衝擊整千元大關的時候,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向國會尋求出售IMF限額黃金的授權,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啥也沒有 發生。即便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需要大量資金拯救瀕臨崩潰的金融系統的時候,美聯儲寧可冒著惡性通脹的風險來印鈔集資,也不通過拋售黃金來募集資金。當 美國印鈔的企圖大白天下,市場普遍預測紙幣貶值,金價上漲的時候,美英卻在20G會議上重提IMF拋售黃金。每當黃金價格威脅整千元大關的時候,IMF拋 售黃金的消息就會冒出來,這難道真是一種巧合嗎?筆者認為這不過是美國通過製造傳言打壓黃金價格的一種手段而已。
從 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IMF拋售黃金的消息實際上很難對金價構成多大的威脅,但是其作為一種心理威脅,卻屢試不爽。所以,我認為只要這一招還管用,美國是 不會同意出售這批黃金的。反過來,如果有一天美國真的同意出售這批黃金,也恰恰說明美國已經黔驢技窮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美國的刻意壓 制,現在的金價至少是四位數,一旦美國不能有效的壓制金價,金價也就離暴漲不遠了,1972-1980年的黃金大牛市會重現。這就是為什麼IMF出售黃 金,黃金價格即見底。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大型機構拋售黃金目的不是為了賺錢
馮亮:大型機構拋售黃金目的不是為了賺錢
2009年05月05日
http://gold.hexun.com/2009-05-05/117360695.html
和訊特約
5月份已經到來了,金價似乎仍在延續著不上不下的無方向震盪,不過從4月份月末的行情來看,倒是有幾處耐人尋味的地方。下圖是Kitco的24小時黃金走 勢圖,我們先來看從4月26日~4月28日的情況。在4月27日,正好在香港黃金市場開市之前,出現了巨量的拋單,在不到一個小時中金價跌幅近10美元。 當進入香港交易時段開始後,黃金價格並沒有繼續下行,很明顯亞洲的需求給予了金價以很大支持。
下面我們再看看4月28日~4月30日黃金的行情,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三處近10美元的大跌,有一次出現在香港黃金市場收市之後,兩次正好出現在紐約市場開始之前。之後,在紐約市場開市之後,黃金價格開始逐漸走高,特別是到了第二天香港黃金市場開市後。
從這四次不尋常的大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故意在一個市場行將開盤之前或者剛好收盤之後,用巨量資金拋售黃金。同時在四月末,我們知道月底由於期金 市場涉及黃金實物交割,還有印度方面“佛誕日”和“佛陀滿月節”的關係,對黃金是有一定需求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當一個市場開市之後,黃金價格往 往向上走,主要都是實際需求所主導的。我們知道由於需求關係黃金價格在主要的交易時段有上行的動力,如果選擇在主要市場的交易時段進行拋售,他們往往能獲 得更有利的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可是事實上,這些人卻不合情理地偏偏選擇在了黃金價格較低的時候進行拋售,而且估計拋售量很大,幾乎每次拋售都會造成黃 金價格短時間內有10美元的跌幅。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些人不想賺錢嗎?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這四次大跌都是同一夥人幹得,那麼他們是誰,誰有這麼大 的能耐?因為這四次大跌的跌幅都在10美元左右,而且都發生在1個小時之內,絕對不可能是個人投資者行為,只可能是一些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如果這樣的事情 只發生一次,我們可以解釋為某些機構為了獲得短期資金不得已為之,但是連續四次,這種解釋就很牽強了。這麼一來答案似乎只剩下一個,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大量 拋售黃金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賺錢。
2009年05月05日
http://gold.hexun.com/2009-05-05/117360695.html
和訊特約
5月份已經到來了,金價似乎仍在延續著不上不下的無方向震盪,不過從4月份月末的行情來看,倒是有幾處耐人尋味的地方。下圖是Kitco的24小時黃金走 勢圖,我們先來看從4月26日~4月28日的情況。在4月27日,正好在香港黃金市場開市之前,出現了巨量的拋單,在不到一個小時中金價跌幅近10美元。 當進入香港交易時段開始後,黃金價格並沒有繼續下行,很明顯亞洲的需求給予了金價以很大支持。
下面我們再看看4月28日~4月30日黃金的行情,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三處近10美元的大跌,有一次出現在香港黃金市場收市之後,兩次正好出現在紐約市場開始之前。之後,在紐約市場開市之後,黃金價格開始逐漸走高,特別是到了第二天香港黃金市場開市後。
從這四次不尋常的大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故意在一個市場行將開盤之前或者剛好收盤之後,用巨量資金拋售黃金。同時在四月末,我們知道月底由於期金 市場涉及黃金實物交割,還有印度方面“佛誕日”和“佛陀滿月節”的關係,對黃金是有一定需求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當一個市場開市之後,黃金價格往 往向上走,主要都是實際需求所主導的。我們知道由於需求關係黃金價格在主要的交易時段有上行的動力,如果選擇在主要市場的交易時段進行拋售,他們往往能獲 得更有利的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可是事實上,這些人卻不合情理地偏偏選擇在了黃金價格較低的時候進行拋售,而且估計拋售量很大,幾乎每次拋售都會造成黃 金價格短時間內有10美元的跌幅。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些人不想賺錢嗎?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這四次大跌都是同一夥人幹得,那麼他們是誰,誰有這麼大 的能耐?因為這四次大跌的跌幅都在10美元左右,而且都發生在1個小時之內,絕對不可能是個人投資者行為,只可能是一些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如果這樣的事情 只發生一次,我們可以解釋為某些機構為了獲得短期資金不得已為之,但是連續四次,這種解釋就很牽強了。這麼一來答案似乎只剩下一個,這些大型金融機構大量 拋售黃金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賺錢。
在 《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一文中,我披露過在COMEX期金市場空頭頭寸高度集中在3家大型金融機構手中。聯繫起來事情開始變得越發的清楚,這些黃金市場主要的空頭為了壓制金價 選擇在交易清淡的時候,拋售黃金壓低黃金價格。一來可以節省成本,二來抵消了因為實際需求對金價造成的上漲壓力。至於黃金市場操縱問題,我已經說得很多 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我以前的文章《誰在操縱著黃金價格? 》,《銀行家為何操縱黃金價格》,《IMF是美、英操縱黃金市場的幫兇》和《大型銀行操縱黃金市場最新證據》。
無論如何,最近這四次很可疑的金價大跌已經再次證明了在黃金市場有一股力量正在不時地暗中打壓黃金價格,已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無論如何,最近這四次很可疑的金價大跌已經再次證明了在黃金市場有一股力量正在不時地暗中打壓黃金價格,已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黃金台研究中心經理馮亮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這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
美元強勢的陰謀
作者:馮亮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4-23
http://www.wyzxsx.com
以美元相對於別的貨幣的升值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這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
黃金台 研究中心 經理 馮亮
2009年4月6日,很多人會看到一條消息,美聯儲宣布與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就擴大貨幣互換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在今年10月30日 前,四大央行將在必要時向美聯儲提供總額約為2870億美元的外幣,以幫助急需外幣貸款的美國金融機構。為什麼五大央行會進行這次貨幣互換呢?按照他們明 面上的說法是“加強合作並採取相應手段以促進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如果我們按照正常思路來分析,這次的貨幣互換協議是為了穩定短期金融市場,特別是對貨幣 市場的有效運轉提供支持。貨幣互換協議主要針對美國金融機構,即當美國金融機構出現短期外幣短缺時,美聯儲可以通過互換為其提供外幣借款。同時,由於前期 已經簽署的協議主要針對非美國金融機構,在他們出現美元短期流動性困難時,也可以從中央銀行獲得美元借款支持。因此,新的協議實際上是在美國與其他國家金 融機構之間提供雙向的流動性支持。
歐元兌美元走勢日線圖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看一樣東西。上圖是歐元兌美元的走勢日線圖,在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採取“量化寬鬆政 策”前後,歐元兌美元從1.2455反彈到了1.3737,這是歐元兌美元在繼去年12月份後出現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彈。可是就在2009年4月6日,五 大央行宣布貨幣互換協議的同一天,這一輪的歐元兌美元的反彈戛然而止,再次掉頭向下。這難道是巧合嗎?
暫時把這個問題拋開,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的過去。從2008年7月份開始,美國財政部通過外匯平準基金(ESF)大量拋售歐元,並通過向各國 央行支付利息(可能是以歐元的形式)建立了某種金融衍生品將美元抽離市場流通環節。也正是從那時起——2008年7月15日,美元扭轉了7年的頹勢開始走 強。我們知道從小布什上台不久就開始乾起了以“強勢美元”名,行“弱勢美元”之實的勾當。可是就在小布什臨近任期結束的時候,美國人的態度來了一個180 度大轉彎,開始通過操縱外匯市場,托起強勢美元。就美國人拋售歐元是美元走強的手法來看,存在著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美國的這種操作會很快消耗掉它的外匯 儲備,使其停止這種操作。
就在美聯儲開始大手筆干預匯市的兩個月後,金融海嘯爆發,全球金融體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一系列信用違約事件引發全球範圍內在商品市場和股票 市場的去槓桿化行為,大量金融機構由於流動性不足,不得不出售手中的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這就造成了這些機構對美元的大量需求。這個時侯,人們突然間發現 美元成了搶手貨。自金融危機從美國向全球蔓延以來,外國金融機構對美元需求加大,美聯儲開始以提供美元為掩飾,與多國央行建立了貨幣互換機制。美聯儲分別 與很多國家的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允許這些央行從美聯儲借出美元(實際上,美聯儲比任何一家中央銀行更加需要外匯儲備。因為它需要通過外匯儲備來控制 美元的價格,保證美國國債以最高的價格和最低的長期成本出售)。這樣通過貨幣互換,美國得以補充了足夠的外匯儲備,繼續拋售歐元及其他貨幣,使美元繼續走 強。現在我們開始明白為什麼在五大央行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歐元兌美元會掉頭走低(即便在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後),道理很簡單,就是美國通過貨幣互換補充 了足夠的彈藥,繼續拋售歐元。
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明白點,我把上述的過程用線性圖表示出來:
美外匯平準基金(ESF)大量拋售歐元→美元走強→金融海嘯,美元需求暴漲→貨幣互換→美繼續拋售歐元→美元走強
從上面這系列過程來看,美國人煞費苦心的目的只有一個——強勢美元。從2002年起,在小布什政府的主導下美元就開始走弱,而且一弱就是7年。為 什麼偏偏在小布什就要卸任的節骨眼上,美國人要重新拾起強勢美元政策呢?現在我們知道就在美國干預匯市使美元走強後的兩個月,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了。那 麼強勢美元與金融危機有什麼聯繫呢?為了把這個事情弄清楚,我先來做一個假設。我的前提假設是美國人在金融爆發前的兩個月,就已經知道將要出事。這個假設 成立的可能性很大,美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完全有能力也幾乎肯定能提前知道像五大投行,兩房和AIG等一些大型金融狀況的實際狀況,而做出一些判斷。這裡我很 想提醒一下國人,如果因為這次的金融危機,而將華爾街的天才們看成能力低下而貪婪的低能兒,實際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美國金融界集中全世界最優秀的金融 人才,這些人都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無論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能小看他們。
有了上面的假設,我可以推出我的結論了——美國人預先知道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因而提早兩個月在匯市上進行操縱,其目的就是使美元走強。美國人為什 麼要這樣做呢?這一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問題就是美國消費者長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最終無法償還高額的債務,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現在 美國政府正在做的開著印鈔機瘋狂地印美鈔,然後把錢發給這些無法還債的人讓他們去還債。這樣做的惡果就是紙幣貶值,通貨膨脹。
大家看看節選自《貨幣戰爭》 的一段,“通貨膨脹的本質就是通過使貨幣購買力貶值來實現社會財富的轉移。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在基礎貨幣被稀釋之前就取得貨幣的人(借貸者)成為了最大的 贏家,毫無疑義銀行業是通貨膨脹最大的獲益者。其次,距離銀行信貸越近的人,占到的便宜越大,越遠的人吃虧越大,而節儉儲蓄的人和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將是通 貨膨脹最大的犧牲品。貧富分化乃是當今世界金融系統設計上就確定好的,通過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財富悄悄地吸到少數人的口袋中,通貨膨脹實現了偷竊他人財富 而不必入室盜竊的境界!”(這一段寫得實在太精彩,我都不忍心修改一個字)通貨膨脹其實就等於隱性徵稅。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利用美元的法幣地位, 印鈔還清債務;第二,將金融危機的惡果轉移向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比如中國等東亞國家,其效果等於讓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為美國的欠債買單。這一招既 解決了問題,又打擊了像中國這樣的潛在威脅,一石二鳥。但是這樣一條妙計,不是沒有瑕疵的。大舉印鈔會導緻美元購買力貶值,這樣一來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 家會因恐懼美元貶值而大舉拋售美元,進一步造成美元貶值。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美元將萬劫不復,不但解決不了債務的問題,還會因此喪失儲備貨幣的地位,這是 典型偷雞不成蝕把米。為了使印鈔還債策略能最終實施,華爾街的天才們想到了以美元相對於別的貨幣的升值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這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這樣做 的好處是即便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意識到美元將因為大量印鈔而貶值,但是當他們真的想要拋售美元的時候,會發現別的貨幣貶值的更厲害,在沒有選擇的情況 下,他們只能繼續持有美元資產。這樣美國就在不知不覺間,既做到了大舉印鈔還債,又不至於讓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拋售美元。
作者:馮亮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更新時間:2009-4-23
http://www.wyzxsx.com
以美元相對於別的貨幣的升值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這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
黃金台 研究中心 經理 馮亮
2009年4月6日,很多人會看到一條消息,美聯儲宣布與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就擴大貨幣互換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在今年10月30日 前,四大央行將在必要時向美聯儲提供總額約為2870億美元的外幣,以幫助急需外幣貸款的美國金融機構。為什麼五大央行會進行這次貨幣互換呢?按照他們明 面上的說法是“加強合作並採取相應手段以促進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如果我們按照正常思路來分析,這次的貨幣互換協議是為了穩定短期金融市場,特別是對貨幣 市場的有效運轉提供支持。貨幣互換協議主要針對美國金融機構,即當美國金融機構出現短期外幣短缺時,美聯儲可以通過互換為其提供外幣借款。同時,由於前期 已經簽署的協議主要針對非美國金融機構,在他們出現美元短期流動性困難時,也可以從中央銀行獲得美元借款支持。因此,新的協議實際上是在美國與其他國家金 融機構之間提供雙向的流動性支持。
歐元兌美元走勢日線圖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看一樣東西。上圖是歐元兌美元的走勢日線圖,在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採取“量化寬鬆政 策”前後,歐元兌美元從1.2455反彈到了1.3737,這是歐元兌美元在繼去年12月份後出現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彈。可是就在2009年4月6日,五 大央行宣布貨幣互換協議的同一天,這一輪的歐元兌美元的反彈戛然而止,再次掉頭向下。這難道是巧合嗎?
暫時把這個問題拋開,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的過去。從2008年7月份開始,美國財政部通過外匯平準基金(ESF)大量拋售歐元,並通過向各國 央行支付利息(可能是以歐元的形式)建立了某種金融衍生品將美元抽離市場流通環節。也正是從那時起——2008年7月15日,美元扭轉了7年的頹勢開始走 強。我們知道從小布什上台不久就開始乾起了以“強勢美元”名,行“弱勢美元”之實的勾當。可是就在小布什臨近任期結束的時候,美國人的態度來了一個180 度大轉彎,開始通過操縱外匯市場,托起強勢美元。就美國人拋售歐元是美元走強的手法來看,存在著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美國的這種操作會很快消耗掉它的外匯 儲備,使其停止這種操作。
就在美聯儲開始大手筆干預匯市的兩個月後,金融海嘯爆發,全球金融體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盪。一系列信用違約事件引發全球範圍內在商品市場和股票 市場的去槓桿化行為,大量金融機構由於流動性不足,不得不出售手中的風險資產來償還債務,這就造成了這些機構對美元的大量需求。這個時侯,人們突然間發現 美元成了搶手貨。自金融危機從美國向全球蔓延以來,外國金融機構對美元需求加大,美聯儲開始以提供美元為掩飾,與多國央行建立了貨幣互換機制。美聯儲分別 與很多國家的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允許這些央行從美聯儲借出美元(實際上,美聯儲比任何一家中央銀行更加需要外匯儲備。因為它需要通過外匯儲備來控制 美元的價格,保證美國國債以最高的價格和最低的長期成本出售)。這樣通過貨幣互換,美國得以補充了足夠的外匯儲備,繼續拋售歐元及其他貨幣,使美元繼續走 強。現在我們開始明白為什麼在五大央行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後歐元兌美元會掉頭走低(即便在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後),道理很簡單,就是美國通過貨幣互換補充 了足夠的彈藥,繼續拋售歐元。
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明白點,我把上述的過程用線性圖表示出來:
美外匯平準基金(ESF)大量拋售歐元→美元走強→金融海嘯,美元需求暴漲→貨幣互換→美繼續拋售歐元→美元走強
從上面這系列過程來看,美國人煞費苦心的目的只有一個——強勢美元。從2002年起,在小布什政府的主導下美元就開始走弱,而且一弱就是7年。為 什麼偏偏在小布什就要卸任的節骨眼上,美國人要重新拾起強勢美元政策呢?現在我們知道就在美國干預匯市使美元走強後的兩個月,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了。那 麼強勢美元與金融危機有什麼聯繫呢?為了把這個事情弄清楚,我先來做一個假設。我的前提假設是美國人在金融爆發前的兩個月,就已經知道將要出事。這個假設 成立的可能性很大,美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完全有能力也幾乎肯定能提前知道像五大投行,兩房和AIG等一些大型金融狀況的實際狀況,而做出一些判斷。這裡我很 想提醒一下國人,如果因為這次的金融危機,而將華爾街的天才們看成能力低下而貪婪的低能兒,實際上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美國金融界集中全世界最優秀的金融 人才,這些人都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無論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能小看他們。
有了上面的假設,我可以推出我的結論了——美國人預先知道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因而提早兩個月在匯市上進行操縱,其目的就是使美元走強。美國人為什 麼要這樣做呢?這一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問題就是美國消費者長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最終無法償還高額的債務,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現在 美國政府正在做的開著印鈔機瘋狂地印美鈔,然後把錢發給這些無法還債的人讓他們去還債。這樣做的惡果就是紙幣貶值,通貨膨脹。
大家看看節選自《貨幣戰爭》 的一段,“通貨膨脹的本質就是通過使貨幣購買力貶值來實現社會財富的轉移。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在基礎貨幣被稀釋之前就取得貨幣的人(借貸者)成為了最大的 贏家,毫無疑義銀行業是通貨膨脹最大的獲益者。其次,距離銀行信貸越近的人,占到的便宜越大,越遠的人吃虧越大,而節儉儲蓄的人和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將是通 貨膨脹最大的犧牲品。貧富分化乃是當今世界金融系統設計上就確定好的,通過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財富悄悄地吸到少數人的口袋中,通貨膨脹實現了偷竊他人財富 而不必入室盜竊的境界!”(這一段寫得實在太精彩,我都不忍心修改一個字)通貨膨脹其實就等於隱性徵稅。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利用美元的法幣地位, 印鈔還清債務;第二,將金融危機的惡果轉移向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比如中國等東亞國家,其效果等於讓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國家為美國的欠債買單。這一招既 解決了問題,又打擊了像中國這樣的潛在威脅,一石二鳥。但是這樣一條妙計,不是沒有瑕疵的。大舉印鈔會導緻美元購買力貶值,這樣一來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 家會因恐懼美元貶值而大舉拋售美元,進一步造成美元貶值。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美元將萬劫不復,不但解決不了債務的問題,還會因此喪失儲備貨幣的地位,這是 典型偷雞不成蝕把米。為了使印鈔還債策略能最終實施,華爾街的天才們想到了以美元相對於別的貨幣的升值來掩蓋美元購買力貶值這一個即將到來的事實。這樣做 的好處是即便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意識到美元將因為大量印鈔而貶值,但是當他們真的想要拋售美元的時候,會發現別的貨幣貶值的更厲害,在沒有選擇的情況 下,他們只能繼續持有美元資產。這樣美國就在不知不覺間,既做到了大舉印鈔還債,又不至於讓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拋售美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