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第一輪金融風暴還沒有真正到來

廖子光:金融大風暴還沒到來

金輝


廖子光先生是著名旅美經濟學者,“美元霸權”理論的創始者,曾擔任洛克菲勒公司投資顧問,現任紐約廖氏投資諮詢公司總裁。自2002年以來,他在香港《亞洲時報》(Asia Times)上開設專欄,其文章重點研究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關係。

3月26日下午,廖子光應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經濟編輯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編輯部和中央編譯局《國外理論動態》編輯部的邀請,就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以及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等熱點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大風暴之前的小風雨

有的人認為現在的金融危機主要是資金流動性的問題,只要多給銀行投入一些錢就可以解決。但實際上,問題遠比想像的複雜得多。我看第一輪金融風暴還沒有真正到來,現在還只是大風暴之前的小風雨,金融危機遠未見底。

在危機前的2007年9月份,全球股市市值曾經達到60萬億美元,但是現在還不到30萬億美元,而且每月還在以1萬億的速度快速減少。具體來說,現在商品期貨大概損失10萬億美元,商業地產近期也將出現大問題,可能損失10萬億美元。

美國政府還是希望把股市吹到以前的水平。它承諾拿出10萬億美元來救市,但是還存在40萬億美元的缺口。美國不願意自己獨自承擔這個責任,所以它要求歐盟、中國和日本也要拿錢出來一起救市。



奧巴馬政府不能解決金融危機



奧巴馬的團隊曾經請我去做他們的顧問,但是我沒有去,我說你們可以把我的文章放到你的網站上,但是我不會去。

奧巴馬政府不能解決金融危機。首先政府沒有那麼多錢,美國的GDP總數也只有14萬億美元,無法彌補這個巨大的窟窿。其次,現在負責經濟方面問題的主要政府官員還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經濟顧問,這些人缺乏專業能力。

美國提出的救市計劃國際社會並不完全贊同,歐盟就表示,美國可以日夜不停地開動自己的印鈔機印鈔票,但是歐盟的錢都是辛苦掙來的,不能輕易借出去。



中國的話語權期待增加



作為二戰後維持國際金融秩序的兩大支柱之一,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務本來應該是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對國際經濟形勢作出準確預測。但是這十多年以來,IMF卻充當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它的主要角色是幫助國際銀行向借債國催討欠世界銀行的債務。

目前IMF出資人中,美國的出資額只佔了18%左右,但是卻有很大的決定權,這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來說很不公道。中國目前在 IMF中的話語權還不及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中國在IMF的話語權一定要增加,同時需要小心警惕美國和歐洲在峰會上提出的關於IMF增資等不利於中國的 動向。

上次G20華盛頓峰會上,我組織了30多位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給全世界領導人寫過公開信,提議建立一個國際的貨幣制度,不要給某一個國家的貨幣提供霸權。國際貨幣制度一天不改革,IMF就不會發揮太大作用。



收入就是一切



“保8”成為今年中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GDP的問題應該全面來看,如果政府只把眼光盯在GDP增長上面而忽視工人的就業和實際工資的增長,那麼保證 GDP增長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經濟學有一句名言——收入就是一切(income is all),如果沒有了收入其他都是空洞的。一個國家如果工人的工資收入水平不高,那麼這個國家經濟的整體水平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中國現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 百姓的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居民購買力不足,所以政府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工資每年至少要增長10%,如果能夠達到15%、20%更 好。

對於那些土地面積小、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比如新加坡和香港,以外貿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可以的。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 說,這種過度依賴出口維持經濟增長的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其經濟結構非常容易受外國經濟環境的影響,美國出口占GDP的比例不過10%左右。國內市場才是中 國經濟真正的動力所在。政府應該把經濟發展的注意力從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轉向依靠內需拉動的道路上來。而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處理好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把解 決就業問題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可拿出部分美國國債給地方政府做擔保



現在中國手裡有兩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包括7000億美元美國國債,但是這些國債是不能賣的。因為一賣價錢就會跌了。而且美國也不歡迎你賣。現在我們每年還賺2000億美元,但是賺得越多,經濟越不健康。但是我有一個好辦法,可以保證中國的經濟安全。

美國國債可以不賣,我們的地方政府可以要求中央拿出部分美國國債給地方政府做擔保,地方政府從外匯管理局將部分外匯儲備轉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拿這個擔保,放人民幣貸款去支持地方企業發展。

廣東80%的GDP都依賴出口。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大部分小企業倒閉,大量人員失業,許多工人返鄉。工人走了,資產就減少了,政府可以把這些小公司組織起來成立大公司。將來生產多少政府購買多少,等兩三年後企業效益好轉,投資者拿20%,政府拿80%。

(《環球視野》摘自2009年4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報》)

沒有留言: